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共9篇)

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

一、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搭建

1、单元主题式教学观念的建立

什么叫“单元主题教学”呢?“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惧怕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教学前,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有关的一些教学建议,从而构建了整体教学观,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

2、生本小组的成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故学生学习兴趣不 浓,班级学习风气不正,成了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改变了这一现象,还帮我在这场教学革命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为接下来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首先谈怎样分组。分组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将学生按好,中,慢分成三等,每组一个优生,两个良好,一个慢生。二是按性别分,最好是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这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了互补。三是注重性格的搭配,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相互搭配。这样一个组既不太活跃,也不太沉闷。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再三考虑,我 “强制”要求测验分数靠前的10名学生各成一组;测验分数靠后的10名学生主动分别找前10名的孩子做他们的“好朋友”,成立二人小组;再由这“二人小组”在班里其他同学中选择两位同学成为“四人小组”,有三个上课从来不听讲、作业从来不交的学生,不主动找朋友,最后由平均分最高的小组“接收”,成立“五人小组”,其余均为“四人小组”。小组长选定后要进行小组长培训,例如如何组织小组学习、前置作业的检查、如何带动同学课堂交流等。建组以来,学生们对这种形式还是挺重视的。每个小组都制定了组规。我仔细看了他们每一组的组规,都非常的有意思,很多小组还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制度,比如我看到的惊喜的奖励方法就是,谁为小组争得的分就给谁奖励贴画。

对于纪律问题,大家都会担心,我最初也是有些担心的。这个问题首先要经常进行教育,强化他们小组学习的概念,培养对小组的热爱和责任感,灌输组荣我荣,组损我损的思想。其次如果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没机会懈怠,特别是小组合作时,如果任务明确,而且可操作性强,学生有事可做,可减少他们不守纪律的可能性;如果有学生说话了,一旦被点名批评,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量化,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荣誉。说到量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只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施以恰当、系统的评价,就能调动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起到纪律约束性。使每个学生不仅关心他人在合作学习中的状态,而且还要关注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上课的时候,我手上会拿两种类型的“智慧棒”。一种“智慧棒”上有一个卡通人物,另一种有两个卡通人物,根据他们的表现奖励不同的“智慧棒” 发给学生和小组。当然,如果拿到红旗的不认真了,我会随时收回红旗。因此,一直到下课,学生都会很认真。因为没有得到“智慧棒”的同学想得“智慧棒”,得了“智慧棒”的同学想保住“智慧棒”。为此我绘制了一张表格,下课后,我会在教室后面帮他们画上红旗,同时把“智慧棒”收回,下次上课继续使用。小组合作交流和探讨,令学习效果、课堂气氛产生神奇的变化,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乐在其中!这一学习模式的奠基让“批注式”教学走上了台阶。

二、单元式导读教学的总领

单元导读课重在导,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对整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导趣,引发情感参与。学习一个单元要两周时间,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二导读,全面感知内容。这里的读,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形成单元主旋律。三导学,明确学习任务。导语中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实践目标上均提出了要求,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四导行,课内延伸课外。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应进行指导,可分组进行,增强针对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我想从我自身所做谈一谈我对单元导读课过去和现在的认识。第一,不能简单读一读就完了。我就曾经是读一读即可。指名读文,然后由老师再说一说,十几分钟,随后就继续讲课,忽视单元导读课的作用,忽视它的意义,现在看,我们不能再简单读一读就完了,应该牢牢抓住这根引线,充分发挥其效能,让导语走“进”课文,也让课文走“进”导语。第二,不能再“放不下”。我们往往有时又是不忍心仅是引引,总是想多讲一些字词句知识吧!多讲一些背景故事吧!多讲一些……这个那个,罗罗嗦嗦,现在我看,我们不能再求全求细了,要注意这种课型之关键在“导”上,要引出学习之路,要激发学习兴趣,才是帮学生叩响学习之门!第三,不能再去想学一段文章了。我就曾经这样做过,导读不也有几个段落吗?领着学生们学,一共有几段每段讲了什么,说一说,议一议,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看我们要注意了,不能再去讲文章了,要注意这应是本单元的纲领。要切实紧紧围绕住单元主题,贴近单元主题,让这个成为单元导读课的落脚所在。在单元教学起步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攻方向。预习全单元,让学生粗知单元内容,对单元的整体脉络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是总领阶段另一重要任务。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由学生通读,有时也可由教师概述。有必要布置通读要求,可适当提出思考问题。扫清文字障碍,往往与通读全单元同步进行。

三、主题式批注教学的落实

主题式批注阅读,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主题的思想,主题的精神,主题的情感。是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就是徐特立先生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情形进行画、注、批,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让学生自觉地画上一些记号,注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一阅读过程,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到“道”,再从“道”到“文”,从理解到吸收,再从吸收到表达的思维加工过程。

毛泽东曾说“多想出智慧”,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思考型的读者呢?

第一,老师要明白批什么?也就是刘宪华校长所说的,要批准确。读一篇文章之后,我们老师要清楚地明白批什么,批哪个地方,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批。教师有了提前的批注,在学生自述批注成果时,才会游刃有余,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把它转嫁给学生,那就是这篇文章写得最神的地方和高明之处,当我们老师批到这些神之处,那文的理,文的义,文的情也就自然而成了,我们的孩子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第二,介绍批注的分类:批注分“符号批注”和“文字批注”两种。“符号批注”一般用到的符号有“﹏”、“—”、“▲▲▲”、“!”、“?”、“∥”等;“文字批注”的位置包括眉批、旁批、夹批、和脚批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的批注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批注方法。

第三,教孩子批注阅读的方法:第一步是:画,即画出文中的生词和好句;第二步是:查,即利用工具书让学生找出自己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释清楚。第三步是:写,这一步可分为三种:1、写自己的阅读感受。2、仿写文中的句段。3、写从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这是一种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学生在初读中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扫除了阅读的障碍,接着进行第三步:写。

第四,做批注式阅读时指导孩子从多读开始。一读,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二读,读流畅,不流畅的地方就要求学生反复练读几遍,达到读通,读流畅;三读,边读边想边写,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四读,是默一默,也就是悟,要悟出神来,悟出老师没有讲的,书上没有写的东西来,那些东西是要记得,要背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五,做批注式阅读指导孩子从一字、一词想开去。回顾于老师执教的《翠鸟》(二)一课。从“翠”字引文讲解,这一环节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并且让学生见多识广,获得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再如《惊弓之鸟》一课教学,于老师就抓“惊弓之鸟”和“大吃一惊”的“惊”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惊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如果我们老师平时教学批课也能从这些“眼”中备课,学生也会学会抓一字一词去想,那他们的思路就更宽了,知识也就更丰富了。阅读就更深了,阅读的效果更好了。

第六,做批注式阅读,指导学生抓精妙之处细细品味

《新语文主题阅读》里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每篇文章里都有含义较深刻、喻理较鲜明的语段,或者遣词造句都较优美的句子,像这样的句子和语段,我们都要指导学生细细地去品读,反复咀嚼,品出真滋、真味儿,感悟思想,感悟主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且将“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教给孩子,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篇的阅读和感悟中更厚重、更丰富、更精彩!

总之,主题式阅读,真正是塑造心灵的阅读,学习阅读的阅读。“主题阅读”就像一缕温暖的春风吹到了我们的校园,就让我们师生共同沐浴着这温暖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吧!

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

我校的主题阅读教学针对这一弊端提出改革措施,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这种学习方式慢慢尽显出其优势。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 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 通过大量的阅读, 最后感悟出道理, 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基于对单元主题学习模式的理解, 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心灵之歌时, 进行了创新设计, 这个单元共选编了四篇课文, 分别是《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 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体会人与人之间处处有真情, 感受生活中感人肺腑的心灵之歌,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 从而习得写作的智慧。

根据本单元文章的特点, 将《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与阅读材料《小抄写员》、课外搜集的《最后一片藤叶》《妈妈的谎言》整合在一起, 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由善意的谎言引出的感人故事, 包含着人间的真情、挚爱。

上课伊始, 先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读对文章进行理解, 概括《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残疾青年的印象, 作者发现真相之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残疾青年不计个人得失, 谎称家中有马, 买下马草, 省出“我”卖马草的时间, 让“我”多读书的苦良用心, 和“我”知道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在读和谈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初步的激发, 为这篇略读课文进行热身。其次引导学生带着刚刚激发出来的情感, 学习《唯一的听众》, 让学生紧紧围绕老教授的言行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来谈感受。学生很快谈到, 我刚开始学拉小提琴, 琴技太差。在被父亲和妹妹嘲笑时我内心沮丧, 躲在小树林中偷偷拉琴, 却被老教授听到, 我脸上发烧, 内心惭愧, 想偷偷溜走。老人看见我如此尴尬, 便谎称自己是聋子, 还说她猜想我一定拉得非常好, 并想当我的听众, 我又有了几分兴奋。受到老教授一如既往地爱护和鼓励时我有了信心, 在家中发奋练琴。最后我终于学有所成, 在各种文艺晚会上,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在谈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次在文中出现的词语“平静”, 让学生说说, 透过平静看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的认识。学完这篇课文, 学生都被老教授那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和默默地关怀孩子, 真诚地帮助孩子, 持久地关注孩子, 热情地鼓励孩子, 最后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的做法深深折服了。此时, 学生情感的阀门已经打开。教师引导学生再去读一个更感动人的故事《小抄写员》, 说说叙利奥的情感变化过程, 谈谈自己对于这些情感变化的体会。有些学生被叙利奥小小年纪, 为了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宁愿自己被父亲误解, 被深爱自己的家人冷落, 忍受钻心的精神痛楚, 而连续几个月牺牲休息时间, 帮父亲抄写文稿贴补家庭费用的感人故事打动了, 学生感动之情又加深了一层。

随后将课外搜集的《最后一片落叶》抛给学生, 让学生默读之后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找到了情感的发泄口, 女画家面对病魔看不到丝毫的希望, 并且深信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 自己的生命就会结束, 这让人难过和揪心, 老画家为了拯救失去生存信心的女画家, 冒雨连夜在病房窗户对面的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藤叶, 而自己却因为着凉患上肺炎去世了, 令人感动, 老画家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

读到老画家无私奉献, 帮助年轻的女画家康复了, 而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时, 学生忍不住落泪了, 他们被老画家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 心灵的震撼达到了高潮。

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场面还有很多。《妈妈的谎言》中叙述的小故事, 表现了妈妈对儿女的挚爱, 引导学生读完十八个年头妈妈的谎言, 学生静静地坐着, 尽管下课铃声已经响起, 仍在细细回味着妈妈的这些谎言, 好吃的东西舍不得吃留给孩子, 自己却说不爱吃;明明很累了却说不累;病倒了躺在床上忍着疼痛, 为了安慰孩子, 却说不疼;看着眼前陷入沉思的孩子们, 我没有打扰他们, 就让这些孩子慢慢品味这浸满了爱的谎言吧。

这节课中所有善意的谎话都体现着人间的真情挚爱, 师生都被感动了, 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大量的阅读动其真情,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所有的感悟都积淀在学生的心里, 本节课整合的几篇文章犹如一层层浪花, 一浪推一浪, 最后惊浪拍岸, 震撼学生的心灵。

学生对善意的谎言感触越来越深刻, 深深的感动积压在学生的心头, 在接下来的一节语文课上, 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生活, 让学生说说实际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学生谈到妈妈开完家长会后, 没有批评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表现, 而是谎称老师说了你的很多优点。病人病情严重, 医生和亲人隐瞒其病情, 他们不愿让病人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舅舅意外去世, 大家都瞒着外婆, 说舅舅去外地进修了……这些善意的谎言无处不在。这些事例正是人间真情挚爱的体现, 也是感人至深的写作素材, 引导孩子搜集交流这些素材, 然后写下来。

本次教学从阅读感悟到口语交际、再到习作, 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的主题就是:善意的谎言。

上完这节课, 笔者对此次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 有两点收获: (1) 只要让学生浸泡在语言里, 他们的语言思维和情感就会得到滋养, 不断膨胀、萌芽, 最终发展壮大。 (2) 读的过程是收集生活, 写的过程是展示生活, 从读到写, 收获感动。这份感动, 源自于不同个体从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心灵感受。

小学主题阅读教学初探 篇3

下面就我们主题阅读教学的探索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主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超越

主题阅读的特点主要有四点。

(一)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

现代教育心理学强调:“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研究性主题阅读教学有别于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它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研究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及个人经验和体验的作用。

(二)满足语文学习的需要

学习语言不该是一味地“接受”,一味地“积累”,而要把语言变成思考与表达的工具和手段。知识的学习永远不是目的,我们的语文学习重点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学会“飞翔”。而主题阅读正是通过整合、比较、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阅读,善于思考,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

(三)符合主题阅读的特点

主题阅读是围绕一定的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主题阅读“主题”鲜明,除了其特有的统整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以外,它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加适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四)符合口语交际的理念

口语交际从本质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链接的重要渠道。口语交际话题要求多元、开放、贴近学生生活,正好可以和主题阅读的 “单元主题”实现对接。

二、主题阅读是一种对话的艺术

主题阅读是一种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来构思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流程的阅读教学法。我们立足整个单元,融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法,以单元主题为“灵魂”,组织研究性主题阅读教学。

(一)和文本对话

为了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愿读乐思,我们在研究性主题阅读教学的导读上做了一些尝试。我们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各自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阅读表象,产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后面的对话才能走向“深刻”。

以《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让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下面是我们设计的“和文本对话”导学单。

(参考问题:三篇文章分别是怎么写作者爱读书的;读书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读书方法或读书的启发……)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出发点,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环境和条件。学习文章无非体现在三个方面: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调动他们的内驱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悟和研究,才能培养基于文本研读的“感知力”“理解力”。导学单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感受,让学生会评,会思,会学,会疑。

(二)和同学对话

这一环节的主要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要完成三个任务,分别是交流、评价、归纳。

1.交流。每人选择导学单上任意一个内容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或辩论。如“这几篇文章中我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我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发现?”等。

2.评价。评价分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和文本对话的质量这一角度出发,选出最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和最有价值的研究发现,评出“探索发现之星”;第二是从口语交际角度出发,以“听得专注、说得有序、评得有理”为标准,选出“口语交际之星”。设计“评价”这一环节,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投入度、和同学对话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处于有效学习状态。

3.归纳。在评选出“探索发现之星”和“口语交际之星”之后,他们将作为小组代表收集并整合小组内零散的学习成果和智慧生成,形成简单的研究报告。为了防止发展的机会不均等,小组汇报人选将随机产生,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准备。

第 小组研究报告

探索发现之星

口语交际之星

最有价值研究问题:

最有价值研究发现:

我们的疑问:

(三)和老师对话

课堂上,教师只放不收,学生便会因放任而自流;只收不放,学生便会亦步亦趋;能放能收,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也是学生的另一个主要对话对象与合作伙伴。教师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隐性对话。比如,教师在巡视时的及时指导和调控就是一种和学生的对话,把握的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质量。

二是显性对话。比如,小组汇报交流,也是和老师的对话。教师要倾听,引导,补充。一个“导”字决定了课堂的深浅。

(四)和主题对话

让学生和主题对话,就是和自己对话——得到了怎样的精神滋养,是否有助于理想和人格的生长和形成,这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环节,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对话。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长期熏陶的结果。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辨析,靠的不是解构式的分析。以对话为途径的研究性主题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在阅读时发现并提出问题,改变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式,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

主题阅读心得体会 篇4

一、为什么阅读

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说教是手段,但不是,得不到利益,吃不到甜头,或者说不读书肚子不饿,那么读书就变得可有可无。四川大学教授刘莘说,追踪学生阅读情况,现阶段出现问题有:1、资源问题(数量上去了,但质量不高)2、阅读场欠缺(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阅读磁场,游戏、手机远比读书有意思,它们是直接效益,无须转变,而读书是一个由内而外的由量到质的转变,是慢节奏,需要静待花开)3、阅读激发不足(对于教师来说,还是没有更好的方法激发孩子爱上阅读,每天说阅读好,对他而言没有尝到好在哪里,在这里还得需要我们教师竭尽全力让孩子爱上书才能谈阅读的重要性)4、阅读教学问题(其实说白了是课堂,而一类文章就是我们的课文,是构成的大阅读场,整体推进,螺旋式上升、横向延伸相结合,需要我们有大视野的备课观,挖掘文章的指向在哪里,用放大镜寻找对接的资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做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而不是单一的阅读教学)针对问题,对我们的教学就提出了挑战,怎样实现阅读意义的内化与提升,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思考的。

二、阅读方法指向

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统编教材都以阅读为支撑,语文学习规律是“质从量出”,质量从哪来,读得数量上去了,自然直观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内涵的素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曲直有了方向。叶圣陶先生说,单凭教材是不够的,多读才好,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这是基数。

如何应用现有的时间完成于几倍于教材的阅读任务呢?北京的张艳清为我们提出了六个字:简约、主动、发展,就她的讲解及我的理解给大家说一下。

“简约”指教,一是要以体裁为主题的阅读,用专题总结课的形式上不同作者同一体裁的横向阅读,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体的整合教学,应用模仿与迁移的办法使自己的能力提高。二是以明显的单元特征,以诚待人、田园生活、热爱生命、自然启示等等,选择以点盖面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咱们现在倡导的单元整体教学,教学中找异同点,总结方法,找同类型文章阅读,举一反三。三是以表达方法为专题的阅读,选点(细节描写、外貌描写、修辞手法应用、文章结构的编排、故事情节的把控等等),注重表达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以法促读、以读促写的阅读实践活动。四是以作家作品为专题的阅读,只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揣摩他的写作特点,学习长处。

“主动”指读法迁移课,就是A课文(教读课,也是我们的教材)迁移到B(自读课文,找到的相关课文)再迁移到C(可能是整合的资料、文献),再迁移到D(由此对地方、人物、传承、崇拜、敬仰……的拜访,提升理解,像孩子学了_假期就要求父母亲一定要带自己看看_,像我们读了萧红,就想去她的故乡呼兰河看看,读了孔子,就想去山东曲阜,读了《红楼梦》,就对曹雪芹由衷的崇拜,有人去不遗余力查找有关他迷一样的身世,这样又为阅读发生了质的飞跃。)

“发展”指拓展延伸课,这就范围广了,可以是内容、作者、语言风格、人格化写法、拟人与人性化区别、结构、写作特点、喜欢的内容……

三、阅读考级

主题式阅读心得体会 篇5

什么叫“单元主题教学”呢?“单元主题教学”就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朋友、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惧怕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那么作为教师教学前,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有关的一些教学建议,从而构建了整体教学观,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教学。

生本小组的成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班级学习风气不正,成了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改变了这一现象,还帮我在这场教学革命中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为接下来的单元主题式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首先谈怎样分组。分组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将学生按好,中,慢分成三等,每组一个优生,两个良好,一个慢生。二是按性别分,最好是两个男生,两个女生。这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了互补。三是注重性格的搭配,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相互搭配。这样一个组既不太活跃,也不太沉闷。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再三考虑,我“强制”要求测验分数靠前的10名学生各成一组;测验分数靠后的10名学生主动分别找前10名的孩子做他们的“好朋友”,成立二人小组;再由这“二人小组”在班里其他同学中选择两位同学成为“四人小组”,有三个上课从来不听讲、作业从来不交的学生,不主动找朋友,最后由平均分最高的小组“接收”,成立“五人小组”,其余均为“四人小组”。小组长选定后要进行小组长培训,例如如何组织小组学习、前置作业的检查、如何带动同学课堂交流等。建组以来,学生们对这种形式还是挺重视的。每个小组都制定了组规。我仔细看了他们每一组的组规,都非常的有意思,很多小组还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制度,比如我看到的惊喜的奖励方法就是,谁为小组争得的分就给谁奖励贴画。

影响孩子一生主题阅读心得 篇6

窦桂梅的这本主题阅读共分为七个主题分别为:我和我的小伙伴、了不起的动物朋友、一片叶子落下来、当世界还很小的时候、每个人的故事都很重要、幻想带我飞、幸福是什么。每个主题分别有:主题导读简介,重点给大人指出阅读的中心点。每一篇文章后都有阅读小助手帮助孩子们加深阅读理解。最后每个主题内还有乐读单包括一些帮助加深记忆和延伸阅读的小题目(如填空、连线、画画),编者用意是给家长一些启发,要有目的性的提出故事中的内容,更好的引导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读过得文有印象、能理解、有想法,这样逐步的练习阅读,增广见闻,把阅读当成一个可完成的目标,最后应用在以后的写作和学课本上,将是一个不错的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意思。

本书编者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

凡是家里有学生的家长都会理解,阅读与写作是很关键,因为在二年级开始,语文卷子上就开始有看图写话的试题了。既然是考试肯定与分数相关联的,后续一系列影响,也不用多说就明白了。

虽说看图写话的要求不高,只需要描述图画的内容、地点、人物,但是对于一个从未写过文章的孩子来说,想要完整、贴切、连贯的表达出来一幅图画的也是不那么容易的。经常在路上听到学生讨论,作文好烦啊,要写多少字之类的话题,还有很多孩子上作文复习班,不堪其累。也经常会看到有没有上作文班这样的补习班的讨论,当然讨论结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儿子的语文老师在家长会上说:如果想孩子作文写得顺手,只有多阅读书,培养语感和文字的组织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上再多补习班效果也不会明显。我深以为然。我心里想语文老师已经很含蓄的表达了,上不上补习班的观点。老师发飞信布置作业时,都会写上每天阅读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这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作业之一。我的儿子一直都是喜欢阅读绘本或者是桥梁书,不过近期开始阅读文字较多的故事,已经慢慢的有耐心读稍长篇幅的故事了。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

窦桂梅这册二年级主题阅读,我比较看重的地方是丰富的经典故事。主要是以国学经典和近处中外儿童经典读物的选材。明确的阅读目的性,鲜明的主题文章,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简介,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增加一定的阅读量,省心省力,这也是此类书籍的优势之一。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浅析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进而再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主题阅读有利于发出读者的声音, 留下思索的足迹。其具体分析如下:

一、主题阅读之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主要指的是把两篇或者多篇文章在内容、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的一种有效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把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比较、对照与鉴别, 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他们的思想,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充分、深刻。学生通过对比还能看到差别, 把握其中的重点, 提高鉴赏力, 提高迁移思维能力, 使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比较阅读也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在教学时, 选定和教材课文相似或者相关的内容展开比较阅读, 找出异同点, 也是语文知识延伸迁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整体施教,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整体性”的教学原则。整体性教学原则不再是传统的一课书一课书地教, 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去教。这时候的单元主题就像藤, 一篇篇课文犹如瓜, 在教学时, 需要用这个“藤”将一个个“瓜”串联起来。同学们在同一主题下, 阅读也由课内引申到课外, 有助于拓宽阅读范围。这样, 一个主题就能统领三套教材中的三个单元, 由22篇文章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在教学时, 教师都是紧紧围绕着单元的一个特定主题进行大单元语文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率, 组织要适当, 也要做到有详有略, 有效拓展, 让阅读教学从课本内延伸到主题阅读与经典诵读, 这样也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助于拓宽他们的阅读面, 提升阅读速度, 而且还应了那句“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的目标。接下来, 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 展开阅读教学便水到渠成了。

三、从批注入手, 习惯与方法并进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喜欢走马观花, 把焦点放在了故事的情节上面, 对文章中的那些生字生词一跳而过,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与情感的体会也是囫囵吞枣……当阅读完这篇素材时, 学生吸收甚微, 消化不良, 写起作文来也是无话可说……

“读书不得法等于没读”,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 才能让阅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在开展主题阅读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每一篇文章, 教给学生各种批注式阅读的具体方法, 如解释、概括、质疑、联想等, 让学生学会使用批注, 走进书中, 走近作者, 这样也利于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莫放拦路虎”的好习惯。在好方法的引导下, 学生的阅读才能取得质的飞跃。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多种做批注的具体方法:遇到生字、生词时, 要主动去翻一翻字典, 标下注音, 写出其中的意思。当遇到自己喜欢的语段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时, 学生要动笔去勾画, 写下自己当时的感想。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带着这些疑问反复去读书、去探究。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感染与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会逐渐形成, 提升到“品读优美语段”“体会深刻含义”等方面, 而且还能耐下心来仔细品读, 反复咀嚼, 批注感受和体会, 学生之间也会主动进行交流分享。通过长时间的积累, 学生们也会在阅读时养成一种爱思考、爱积累的好习惯, 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也都随之得以提升。

四、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收获

首先, 改变了学生阅读量小, 阅读兴趣不高的状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 学生一般花费2~3个课时就能完成一组课文的学习, 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上能完成一册教材的阅读, 其中, 将节省出来的课内外时间可供学生阅读和参加活动。这样, 同学们既能阅读更多的书, 而且涉取的面也更加广了。

其次, 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精读课上, 学生借助课例能初步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泛读课上, 学生则能使用学案自学。这也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形式更加灵活主动。在拓展课上, 学生可以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畅游书海, 而且大家都乐此不疲。整个阅读教学环节既体现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便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便于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生成新知, 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了必要的阅读方法, 小到理解词语、做批注, 大到学习一类文章时应该把握的要点、切入点等。久而久之,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吃透教材, 有些学生还能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行设计清晰的“学案”, 真正实现了自主读书。而且学生自己还能做一名语文教学的探究者。在开展主题阅读时, 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鼓励学生多去读书, 读好书,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 为他们的终生阅读奠定了好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与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通过强化主题化阅读教学, 我们要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充分挖掘出来, 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主题阅读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一条康庄大道, 可以为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科学精神, 提高阅读技能等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永华.向阅读纵深处漫溯——“主题阅读”的理念、框架及意义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 2012 (10) .

[2]李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题理解探讨[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2014 (8) .

主题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误区;延伸性主题阅读;阅读主题;时间安排;“真”“正”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68-02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摆脱庸碌与平淡的精神动力。阅读是一种优雅的爱好,是一种与古圣先贤和当今社会贤达对话最接近的方式,也是提升自己精神能量,给自己精神充电的必不可少的途径。然而,在当下社会功利化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应试教育有渐渐将阅读窄化为教材和教辅的趋势,大量阅读有渐渐从学校中消退的迹象。重应试,轻素质,考试的指挥棒还是在束缚着我们教师。出于考核、评先评优等因素的考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得不倾向于要考的内容,而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其结果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真正的有效地形成。因此,认清当前阅读教学误区,做好延伸性主题阅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以阅读考试得分高低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阅读能力的衡量不能单纯以会不会考试,得分高不高为标准。要知道,阅读不仅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更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灌输答题方法、答题要点当作阅读重点,而应时刻记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然后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误区二:在阅读中对于文体的区分过于明显。虽然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但我们教师不能在阅读指导中过多地花时间给学生讲授何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我们该如何阅读分析这些文体,导致忽略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同的文体可能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样做的结果虽然看似有助于学生考试,但却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思维,这样做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过于重视教材,而忽视了课外阅读的延伸。我们认为,让学生仅仅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科书把人类知识的无限可能压缩了,知识的营养要素流失是必然的,难以真正给人带去生命的丰盈。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学生就不可能走得很远。”应该利用好教材,设计好教材上的延伸,在潜移默化中把阅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进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我想正因有了这些误区所在,结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好心办成了憾事,以教学任务和成绩为借口,占用了学生许多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时间,最该读书的人越来越远离图书。

二、做好延伸性的主题阅读指导

阅读能扩大孩子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想象力,这些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重要。作为教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把属于学生的阅读还给他们,让学生真正地进入阅读的世界。

那么如何把阅读还给学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师在精心挑选好的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延伸性的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有主题的阅读。它是有目的、有思想的阅读活动。我认为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主题就是学生眼里的一个世界。有主题的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它是围绕课文的某一方面或单元的某一方面拓展延伸的阅读。它像一条丝线,将散落在书海里的美文按主题、作家串联起来,使一篇篇灵动鲜活、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为孩子们继课文学习后的又一道精神大餐,并完成从例文主题专题文化成果的逐次提升。它保证了阅读内容的健康、高雅和示范性。特别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得浮躁不安,大家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自然他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因此有选择、有主题的阅读在今天就尤为重要了。

如何做好延伸性的主题阅读指导呢?首先教师要熟悉学生,其次要熟悉教材和教学,对于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要能做到了然于心,这是对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我觉得更是为了有效地取舍。“取”,是保留对于学生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价值观上等方面有益的教材文本;“舍”,就是对某些教材文本大胆地舍弃,从而为学生换取更多的阅读时间,为把阅读还给学生奠定基础。

三、做好延伸性主题阅读指导的几个注意点

1.要做好阅读主题的提炼与确立。

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教学过程是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人教版教材的主题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生主题,包括童趣、理想、生命、成长、名人、青春、求知等等;第二类是社会主题,包括亲情、爱国、文艺、民俗、战争、爱等方面;第三类是自然主题,包括美景、科学、探险、动物、环保等等。基于这样的分类,我们大可不必以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完整地去教,而要注意用“单元主题”统帅整个教学流程,把教材进行大胆的筛选,大胆的取舍,保证每一单元都安排好课外阅读上的延伸。

比如在七上第四单元的课程中都是有关人生这一主题的,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中留取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舍弃了对《紫藤萝瀑布》《在山的那边》的教学,把省下的时间放在对《少年维特的烦恼》的阅读与分享上,并结合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成长中的烦恼可怕不可怕,我们该如何勇敢地面对,在生活中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等话题。再如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中,都是有关战争这一主题的。针对这一主题,经过筛选,我在教学中只留取了《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课,然后与学生一起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日瓦戈医生》。让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话题,进行主题阅读,通过分享认识进而深入阅读。这样无形当中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是传统教法的五倍以上。比如在七年级一学年中我让学生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以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狼图腾》、《平凡的世界》、《坐在轮椅上转动世界的巨人——罗斯福传》、《寻找家园》等几十本书籍,那么三年下来,学生的阅读书籍可以达到百本甚至更多。

2.做好延伸性主题阅读的时间安排。

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读书课,每两周安排好一至二节的阅读分享课。

读书课纯粹是师生一起读书阅读。阅读分享课,其实是师生一起,共同分享阅读中的认识与体会,分享阅读中的快乐。这样一来,就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难以落实,阅读量不够,效果不佳。二是学生自学时间难以保证,自学能力提高慢。

若是把一次主题拓展阅读比作是种植一株榕树,那么课文是榕树主干,与主题相关的作品就是枝枝叶叶,其中的一个作品都可能成为一条须根,只需加以灌溉,又能散发枝叶。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就培植了一片茂密的文学丛林。

3.坚持两个原则:“真”和“正”。

在安排设计主题阅读时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主题要“真”。真者善也,真者美也,文章的阅读其实就是情感的交流,灵魂上的交流。只有真的文章,真的文字才能从某一方面拨动读者的心弦,使文字同读者的情感、心灵对接,那种从内心里释放出的真的力量不是摇旗呐喊、声嘶力竭能相比的。二是主题要“正”。要充满正能量,激扬向上。或充满哲理,如《文化苦旅》;或充满爱意,如《目送》《平凡的世界》;或讴歌生命与和平,如《心灵上的小鸟》《硝烟里流泪的眼睛》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最生动、最真实的精神成长养料。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做好总体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具体课文为例子,落实好延伸性的主题阅读,把主题阅读引入教学,举一反三;以教材主题为主线,将阅读兴趣从课内引向课外,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常此以往,进行这样的拓展阅读,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还阅读于学生。

参考文献:

[1][美] 斯蒂芬·克拉生(Stephen D.Krashen) 著、李玉梅译.阅读的力量 [THE POWER OF READING][M].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01-01.

主题阅读教学例谈 篇9

新课标语文教材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按照主题组织单元。如:五下教材是按照“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这八个主题组织文章和进行教学的。而“主题式”单元编排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拉近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距离,给了学生一个无限丰富的走进文本、走进语文生活的可能。但正如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所担忧的那样,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只安排了四至五篇例文,学生很难透过文字上升到文学、文化的层面。因此,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主题阅读”的价值所在。那么如何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呢?下面我以五下第二单元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统整教材,凝炼主题。

当一个主题愈具有意义,愈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境脉络,愈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因此,引导学生发现和凝炼主题对其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单元学习之初,教者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各部分入手,提炼和发掘主题。(如: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或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建立了这样一个初步认识,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

二、细读文本,解构主题。这是“主题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师生要通过细读文本,了解相同主题下不相同的内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构主题。

1、多时代、多国度反映主题。“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牧童》属唐代作品,《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属宋代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属近代作品、《儿童诗两首》属现代作品,《童年的发现》属外国作品。透过一篇篇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而“主题相同”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心头。

2、多种题材展现主题。“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有唐诗、宋词、回忆录、自传体小说、儿童诗、记叙文等多种体裁。通过对比阅读,可领悟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

3、多侧面解读主题。“主题”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元素。恰到好处地解读主题,会使学生由文生意,由意生情,由情至理,进而有思考、有吸收地读书。如:“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中《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笛弄晚风三四声,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透过诗句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悠然自得,因而重在表现 “童乐”; 《舟过安仁》描写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奇思妙想。“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重在表现 “童真”;《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重在表现“童趣”。《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重在表达“童年的回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有阳光、有人物,而一切都是自由的,重在体现“童年的自由”;《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重在展现“童年的发现和创造”;《我想》以奇幻的想象描写了童年生活中的神奇遐想,重在表现“童年的幻想”,而《童年的水墨画》则以跳跃的镜头刻画了童年生活的典型场景,重在表现“童年生活的美好”;而“口语交际”重在体现“难忘童年”;“习作”围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写出真实感受,重在表达“享受童年”,“日积月累”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重在突出“童年应积极向上、惜时如金”。所有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就是对本组文章主题的一个多元化解读:童年生活多么美好,充满欢乐、充满率真、充满情趣、充满幻想、充满自由,童年是难忘的,是值得回忆的,而童年又是富于发现和创造的,童年应当积极向上、惜时如金。这样解读,由单元主题到人生主题,符合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感受文化的规律,从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已知到未知,逐步去探寻文化的本源。

4、多种语言风格描绘主题。本组文章有的语言凝炼传神(《古诗词三首》),有的饱醮情愫(《冬阳·童年·骆驼队》),有的活脱清新(《祖父的园子》),有的想象奇特(《儿童诗两首》),可以诵读,可以积淀,可以仿写,可以进行创作。教学时,可抓住文章的不同语言风格引导儿童学会个性化表达。

三、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拓展阅读可从主题出发,一文带多文,一文带一本书或多本书,应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出发,让儿童从小能够对自身、社会、民族、世界有一种基本的认识和思考。最终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入手,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达到“明确主题意旨”;二是从语言积累入手,达到“积淀主题知识”;三是从读书与表达入手,达到“表达主题思想”。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同主题同内容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吕岩的《牧童》后,可拓展阅读袁枚的《所见》,让学生品读诗中两个牧童间的异同点。

2、同主题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如:学了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拓展阅读他的《桑茶坑道中》:晴朗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比较诗中儿童生活场景的不同以及其中情趣、写法的不同。

3、同主题不同作者的比较式阅读。阅读只有栖居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才会慢慢开出娇艳的花朵。而称得上文学的文字都是有一些美的基本面的。因此,在提供儿童阅读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富有文学情趣,美学内涵的作品。如学习了本组文章,拓展阅读柯岩的儿童诗《绝交》体会“我”和同桌间在矛盾冲突面前所表现的那种欲说还羞,欲做还羞,从而使儿童认识到“童年之谊”;还可拓展阅读高洪波的《陀螺》,体会陀螺外表的憨态可掬、丑陋可笑,陀螺旋转争斗时的摇头晃脑、人仰马翻以及陀螺胜利时,我的欢呼雀跃,陀螺惨败时,我的沮丧之至。共享童年的喜与乐;也可拓展阅读秦文君的《剃头大师》,分享童年的“恶作剧”;冯骥才的《捅马蜂窝》,体会“童年的教训”;赵丽宏的《追“屁”》,体会童年的无知和因此带来的惩戒;韩晓征的《微尘》,体会“童年的耻辱”;刘庆邦的《吹柳笛放风筝》,体会“童年戏耍之乐”;马克·吐温的《童年》,体会“童年的懵懂、荒唐”;这种阅读,增加了主题的内涵,丰富了主题的表现形式,使主题更加鲜活、灵动、多样、深刻,大有“曲径通幽”之感。

4、同主题一文带多文,一文带一本或多本式的阅读。这是主题阅读的终极目标。学习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引导儿童阅读她的《城南旧事》,品读林英子的善良、可爱;疯子秀贞、小桂子母子俩的不幸;宋妈的艰难、无奈。学习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引导儿童走进她的《呼兰河传》,品读里面可怕的“大泥坑”,盛举时的热闹,祖孙之乐,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古怪,“磨官冯歪嘴子”的希望等等,进而体会茅盾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也可走进高尔基的《童年》,品读伟人童年的清贫、艰苦、好学、上进。这样,儿童会把这一“主题”当作人生的一段经历,一个座标,一个叩响心灵之门、命运之魂的清脆之音,由此而引发开去的意义不需言说。

四、“阅读”习作,表达主题。

习作的技巧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阅读中一点点熏陶习得的。我一直不赞同过多地讲习作方法,看似走捷径,其实在教孩子们“写八股”。讲得多了,嚼得碎了,反而越发觉得没味了,连最开始的那种萌动也一下子泯灭了。如果我们先让孩子们反复读同一主题、不同题裁、不同形式的文章,读到动情处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动情,读到优美处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优美,再把这一组文章连起来比较一下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只怕不去讲什么孩子们也能写出一篇好文来吧!在阅读中学写作是慢火煨汤,咸鲜淡雅、汁浓味厚、香辣醇和、营养兼备,怡心养性。培育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有形却似无形的手法,一种先精神而后章法的格调,一种妙趣天成、超凡脱俗的写作境界。我认为“主题阅读”中渗透“写”的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置换角色,感受语言之妙。如在学习《牧童》一文,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学《祖父的园子》一文,让学生把自己置换成文中的景物、人物,边读边体味,边读边赏析,品评写法中的妙不可言。

2、先仿后创,学习语言形式。如:在读到《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就可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这段写得有趣吗?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从而让学生回忆与之相似的场景,借助类似的写法来写《童年趣事》,再如:学习儿童诗《我想》,就可以让同学仿照诗的语言、形式续写诗歌。

3、主题习作,学会多样表达。按阅读主题习作学生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趣,大可取代日记和日常零散的小练笔。(1)以品读作品中的人物为主的习作练笔。学习《牧童》后写“我眼中的古代牧童”;(2)以品读作品中的事件为主的习作练笔。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写“留在我脑海中的骆驼队”;(3)以品读作品中的景物为主的习作练笔。学习《祖父的园子》后写“那个充满自由的菜园子”;(4)以品读作品语言为主的习作练笔。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品评“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一句写“逝去的童年”。(5)以联系生活为主的习作练笔。如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可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小镜头写“教室”、“操场”、“家庭”、“放学路上”等。(6)以对主题的思考为主的习作练笔。习作是语言和思维的体操,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思想,才会创作出形式迥异的习作。如:学习了“永远的童年”一组文章,写“我眼中中外孩子的童年生活”或“我眼中古今孩子的童年生活”。(7)以对整本书的深入解读为主的习作练笔,如学生读了林海音的《南城旧事》,可写《小英子童年生活中的喜与悲》。这样练笔,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既有对阅读的深层理解,又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长久下去,学生必会在一个个主题的引领下,与文本相互印证、相互呼应、相互共鸣、相互默契,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习作来。

上一篇: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教师下一篇:劳动保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