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三分钟演讲(共8篇)
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
八十七年前,我们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已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篇二:林肯的著名演讲(英汉)林肯的著名演讲(英汉对照)abrahamlincoln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第十六任总统(1861-1865)。他自修法律,以反对奴隶制的纲领当选为总统,导致南方诸州脱离联邦。在由此引起的南北战争(1861-1865)中,他作为总统,发挥了美国历史上最有效、最鼓舞人心的领导作用,以其坚定的信念、深远的眼光和完美无缺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引导一个处于分裂的国家度过了其历史上流血最多的内战,从而换救了联邦。他致力于推进全人类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以最雄辩的语言阐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不失时机地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因而被后人尊称为“伟大的解放者”。林肯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总统,更是一个伟人。他出生于社会低层,具有勤劳简朴、谦虚和诚恳的美德。在美国历届总统中,林肯堪称是最平易近人的一位。林肯的著作主要是演讲词和书信,以朴素庄严、观点明确、思想丰富、表达灵活、适应对象并具有特殊的美国风味见称。此篇演讲是美国文学中最漂亮、最富有诗意的文章之一。虽然这是一篇庆祝军事胜利的演说,但它没有好战之气。相反,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颂辞,赞美那些作出最后牺牲的人们,以及他们为之献身的那些理想。其中“政府应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名言被人们广为传颂。the gettysburg address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november 19, 1863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this ground.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主讲:亚伯拉罕·林肯
时间:1863年11月19日
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
八十七年前,我们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已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在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国父们在这块土地上创建一个新的国家,乃基于对自由的坚信,并致力于所有男人皆生而平等的信念。〔注:father 在此应避免有血缘的联想。在当时的人,尤其是在政治上,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men指的是男人,而且没有说出来的还是白种男人而已。为求忠实,不应将其视 为人类的通称。)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当下吾等被卷入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是否此国度,或任何肇基于和奉献于斯者,可永垂不朽。吾等现相逢于此战中一处浩大战场。而吾等将奉献此战场之部分,作为这群交付彼者生命让那国度勉能生存的人们最后安息之处。此乃全然妥切且适当而为吾人应行之举。
但,于更大意义之上,吾等无法致力、无法奉上、无法成就此土之圣。这群勇者,无论生死,曾于斯奋战到底,早已使其神圣,而远超过吾人卑微之力所能增 减。这世间不曾丝毫留意,也不长久记得吾等于斯所言,但永不忘怀彼人于此所为。吾等生者,理应当然,献身于此辈鞠躬尽瘁之未完大业。吾等在此责无旁贷献身 于眼前之伟大使命:自光荣的亡者之处吾人肩起其终极之奉献—吾等
在此答应亡者之死当非徒然—此国度,于神佑之下,当享有自由之新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当免于凋零。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this ground.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1919年,孙文在《文言本三民主义》中译:“林肯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 之主也。”1921年6月,孙文演说《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时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林肯所主张的这民有、民治和民享主义,就是兄弟所主张底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
徐道邻在 中译这篇演说时,将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译成“民有、民治、民享”,应是根据孙文的中译而来的。他又加以题解:“其论民主政治之真谛,以三介词阐发无剩义,尤为神来之笔。他人千言 万语徒为词费矣。”,不过钱歌川在《英文疑难详解》一书中曾对这样的中译方式提出质疑。篇三:林肯演讲稿 the gettysburg address abraham lincoln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november 19, 1863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this ground.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 1 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的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朱曾汶译)
选自《英译汉名篇赏析》李亚丹主编 gettysburg battlefield one of the bloodiest battles of the civil war was fought in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on july 1-3, 1863.general robert e.lee came face to face with a union army led by general george meade.on july 3, lee sent three divisions, about 15,000 men in all, against the union.this oval-shaped map by theodore ditterline depicts troops and artillery positions along with roads, railways, and houses with names of residents.the library has one of the finest collections of civil war printed maps and the foremost collection of confederate field maps, numbering more than 2,300.* * * * * * * * * * * * * * * * * * 2篇四: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赏析
葛底斯堡演说
美国 亚伯拉罕.林肯(1863年11月19日)
“我们应该献身于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会更加献身于他们为之奉献了最后一切的事业我们要下定决心使那些死去的人不致白白牺牲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庇佑下,获得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地迈向伟大目标、稳步前进从不后退的战士,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这是马克思对林肯谦逊、顽强、坚定的优良品质和高尚人格的评价与赞扬。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在美国西南的拉斯摩尔山上雕塑着对美国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四大总统的头像,林肯总统的头像也在其中,可见美国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十六届总统。1847年被选为众议员,以后,多次发表维护联邦统一,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逐渐展露锋芒,显示了他的顽强和雄辩。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即面对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分裂叛乱。在同南方叛乱的奴隶主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由主张有条件地废奴转为态度坚决地废奴主义者,坚定地领导了维护联邦统一的战争,领导联邦政府取得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胜利。1860年林肯当选为第十六届美国总统。当时正值国家面临奴隶制危机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南部奴隶制种植经济与北部工 业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趋激烈,南部奴隶主联盟和维护联邦、反对奴隶制的北部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作为共和党人,林肯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扩展,极力主张维护联邦的统一,“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林肯曾在一次演说中说道:“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不是反对奴隶制的人制止奴隶制度的进一步扩展,并使公众相信它正处于最后灭亡的过程中;就是拥护奴隶制的人把它向前推进,直到它在所有的州里不论是老州还是新州,不论是北部还是南部都同样成为合法的为止。”林肯的态度引起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势力的恐慌,1860年底,在林肯正式就职之前,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等七个蓄奴州相继宣布退出联邦,并于次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另选总统,制定宪法,组织军队,公然易旗,分裂叛乱。林肯正式就职后,曾试图与南部奴隶主谋求和解,以维护联邦政府的统一,但遭到拒绝。南部奴隶主势力的军队首先发起进攻,占领北部港口要塞。1861年4月林肯总统宣布南部各州为阴谋叛乱,号召人民为恢复联邦统一而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就任后的一段时期里,不断强调要把人民的政府和维护联邦的统一置于一切争端之上,以致于在战争的初期北方政府没有能够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南方则依仗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军队,利用林肯政府对战争态度的不够坚决,频频得手。随着战争的推进以及局势的发展,奴隶制的问题逐渐成为关键,而南部数百万的黑奴又是战争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林肯认识到废奴对于赢得战争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奴隶制度,就绝不会发生叛乱;没有奴隶制度,叛乱就不可能继续下去。”林肯政府采取重大社会改革措施,以赢得人民的支持。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满足了大批小农获得土地的要求;同年9月22日,又以“战时措施”的方式颁布《解放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各州的奴隶应当被视为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军队。此后,南部五十万奴隶逃亡,黑人纷纷参战,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军事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极大地
激发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革命斗志。解放了的黑人踊跃投入联邦军队,英勇参战。在北方军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黑人来自南方各州,平均每三个黑人士兵中就有一个为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不久,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为北部联邦军的战略反攻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篇演讲是林肯总统在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葛底斯堡大捷以后,为在该战役中牺牲的阵亡将士修建的国家公墓的落成仪式上发表的。
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战争中北部联邦军由败转胜的关键。南部军队统帅罗伯特.李将军率部进占北方的宾夕法尼亚,希望以此分割北方并打击联邦军的士气,从而迅速结速这场战争。双方在葛底斯堡遭遇,战争打得非常激烈,流血最多,伤亡惨重,联邦军损失二万三千人,南部同盟军伤亡失踪二万八千人。此后南部叛军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大举进犯北方。林肯一直在密切注视着前方战事的进展,并同时关注着对南方军的另一个重要战场维克斯堡战役的进程。当葛底斯堡大捷的消息传来,整个北部对这次胜利群情沸腾而欢欣鼓舞。
四个月后,林肯应邀出席在葛底斯堡举行的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1863年11月19日,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是林肯所作的众多演讲中最著名的演讲之一。它以简炼、凝重、朴实的语言,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意义,赞颂了为这场战争而献身者的精神,阐明了战士们为之奉献的理想事业的精髓。这篇演讲在当时获得普遍的好评,一百多年来,一直被作为演讲的典范,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据说林肯出发前就着手起草演说辞,初稿写了满满的一大张纸,但他自己始终感到不满意。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仔细斟酌,直到发表演说的前一天,在前往葛底斯堡的火车上才写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历史名篇。这篇演说总共只有十句话,全部讲完不足三分钟。当时有个摄影记者早就准备摄下这个伟大的历史镜头,但当他手忙脚乱还没来得及拍摄时,林肯总统已经讲到演说中的最后一句话了。短小精炼,简洁明了,是林肯这篇演讲最突出的特点,堪称演说辞中的典范。不少人误认为能够把话说得长,能够把简单的道理说得繁复而冗长,是一种水平的表现。而这篇著名的演说使我们认识到,在演说艺术中,真正的高超恰恰在于能够运用简洁的语言阐明复杂的道理。
在简短的演说辞的开头,林肯首先提到了“一切人生而平等”这一平凡而深刻的原则。这是林肯自任总统以来第一次在公众注意的场合提到了杰佛逊的名言,同时也是这场战争口号。在这个时刻提到这句名言,毫无疑问是要将平等理想进一步深化。虽然从建国初期美国就确立了平等原则,但在最初的几十年中,平等始终局限在一部分人的范围内。在南部蓄奴州,奴隶从来没有包括在“一切人”的概念之内。正是这种跛足的“平等”酝酿了国家的危机,而当时正进行的战争,既是对平等理想的考验,也是对林肯所说“孕育于自由”的国家本身的考验。显然,如果把一部分人(黑奴)顽固地排除“一切人”以外,这样一个国家就不能继续存在。通过重申开国者的理想,林肯就扼要地阐明了战争的主题。
这应是一篇颂扬军事胜利和祭奠烈士英灵的演说,但是通篇全然没有硝烟之气,没有一句直接提到那场惨烈的战争。在接下去的论述中,林肯以优雅然而朴实的词句赞美了在战争中奋斗和英勇献身的人们,称颂他们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为他们自己短暂的生存、以及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赢得了不朽的价值,由于他们的奉献,使得大家脚下的国土更为光荣和神圣。
从烈士的奉献,烈士精神的激励,林肯转而论及生者的责任。林肯说过,民主值得人们用战斗去争取,自由值得人们用生命去换取。为了“使那些死去的人们不致白白牺牲”,活着的人必定要更加献身于他们为之奉献了一切的事业,要为推进、继续勇士们未竟的工作,要维护民主政府,要使自由获得新生。
林肯演说中最后一句话,需要特别引起注意。这里,他以极为简单的六个字,即民有、民治、民享(在英语中则是三个词组)概括了
美国民主政府的理想形态。我们暂且不从政治上讨论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和限度,单从表述艺术的角度看,这种异常简洁的概括,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篇演说从理想开头,以理想结尾,使理想更加深刻具体;从生者正从事的事业,转而提炼出逝者的精神,又从逝者的精神,进一步突出生者的责任,使生者更感任重而道远。峰回路转,奇峰陡起,又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召力,它充分强调了以林肯为首的北部联邦政府是时代进步正义的代表,必将在道义上得到广泛的支持。在林肯短短的演说中至少有五次被掌声打断,结束后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演说获得很大的成功。当年《辛辛那提新闻报》的记者评论说:“这是在合适的地点说了恰到好处的话,无论从哪方面看,它都完美无疵,它是一篇誉满全球的演说词。”许多报纸都发表了赞扬的评论,称之是无价之宝,将永垂青史。演说的手稿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演说辞还被铸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学。
(周耀虹)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美国第十六届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律师。1847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脱离联邦,公然叛乱。他领导联邦军队与南部联盟的战争,内战爆发。战争初期,南方诸州节节逼进。1862年,他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局势根本扭转,保证了战争的胜利。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五天,在华盛顿福特戏院遭南方奴隶主指使的伶人暗杀身亡。篇五:林肯两次经典演说
一、葛底斯堡演说词
亚伯拉罕·林肯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这个国家以自由为理想,奉行所有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国内战争。我们的国家或任何一个有着同样理想与目标的国家能否长久存在,这次战争是一场考验。现在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一个伟大战场[3]上——聚会在一起,将这战场上的一小块土地奉献给那些为国家生存而英勇捐躯的人们,作为他们最后的安息之地。我们这样做是完全适当的、应该的。
然而,从深一层的意义上说来,我们没有能力奉献这块土地,没有能力使这块土地变得更为神圣。因为在这里进行过斗争的、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勇士们,已经使这块土地变得这样圣洁,我们的微力已不足以对它有所扬抑。我今天在这里说的话,也许世人不会注意也不会记住,但是这些英雄的业绩,人们会永世不忘。
我们后来者应该做的,是献身于英雄们曾在此为之奋斗、努力推进但尚未完成的工作。我们应该献身于他们遗留给我们的伟大任务。我们的先烈已将自己的全部精诚赋予我们的事业,我们应从他们的榜样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决心使他们的鲜血不至白流。在上帝的护佑下,我们的国家将获得自由的新生。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将永存于世上。(简介:这是林肯1863年11月19[4]日在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落成仪式上发表的演说,是公认的英语演讲的最高典范。)the gettysburg address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november 19, 1863-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 we can not consecrate, we can not hallow this ground.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by abraham lincoln)
二、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
(1865年3月4日)各位同胞:
在这第二次的宣誓就职典礼中,不像第一次就职的时候那样需要发表长篇演说。在那个时候,对于当时所要进行的事业多少作一详细的说明,似乎是适当的。现在四年任期已满,在这段战争期间的每个重要时刻和阶段中——这个战争至今仍为举国所关怀,还且占用了国家大部分力量——都经常发布文告,所以现在很少有什么新的发展可以奉告。我们的军事进展,是一切其它问题的关键所在,各界人士对此情形是跟我一样熟悉的,而我相信进展的情况,可以使我们全体人民有理由感到满意和鼓舞。既然可以对将来寄予极大的希望,那么我们也就用不着在这一方面作什么预言了。四年前在与此同一场合里,所有的人都焦虑地注意一场即将来临的内战。大家害怕它,想尽了方法去避免它。当时我正在这里作就职演说,竭尽全力想不用战争方法而能保存联邦,然而本城的反叛分子的代理人却没法不用战争而破坏联邦——他们力图瓦解联邦,并以谈判的方法来分割联邦。双方都声称反对战争,可是有一方宁愿打仗而不愿让国家生存,另一方则宁可接受这场战争,而不愿国家灭亡,于是战争就来临了。
我们全国人口的八分之一是黑奴,他们并非遍布整个联邦,而是局部地分布于南方。这些奴隶构成了一种特殊而重大的权益。大家知道这种权益可说是这场战争的原因。为了加强、保持及扩大这种权益,反叛分子会不惜以战争来分裂联邦,而政府只不过要限制这种权益所在地区的扩张。当初,任何一方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发展到目前那么大的范围,持续那么长的时间。也没有料到冲突的原因会随冲突本身的终止而终止,甚至会在冲突本身终止以前而终止。双方都在寻求一个较轻易的胜利,都没有期望获致带根本性的和惊人的结果。双方念诵同样的圣经,祈祷于同一个上帝,甚至于每一方都求助同一上帝的援助以反对另一方,人们竟敢求助于上帝,来夺取他人以血汗得来的面包,这看来是很奇怪的。可是我们不要判断人家,免得别人判断我们。
我们双方的祈祷都不能够如愿,而且断没全部如愿以偿。上苍自有他自己的目标。由于罪恶而世界受苦难,因为罪恶总是要来的;然而那个作恶的人,要受苦难」假使我们以为美国的奴隶制度是这种罪恶之一,而这些罪恶按上帝的意志在所不免,但既经持续了他所指定的一段时间,他现在便要消除这些罪恶;假使我们认为上帝把这场惨烈的战争加在南北双方的头上,作为对那些招致罪恶的人的责罚,难道我们可以认为这件事有悖于虔奉上帝的信徒们所归诸上帝的那些圣德吗? 我们天真地希望着,我们热忱地祈祷着,希望这战争的重罚可以很快地过去。可是,假使上帝要让战争再继续下去,直到二百五十年来奴隶无偿劳动所积聚的财富化为乌有,并像三千年前所说的那样,等到鞭笞所流的每一滴血,被刀剑之下所流的每一滴血所抵消,那么我们仍然只能说,「主的裁判是完全正确而且公道的。
一、介绍作者事迹,开展课堂内容
教材上的文本时间跨度大,有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但毕竟很多作者学生没听过,或者即使听过也不甚了解,巧妙呈现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走近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与诗文名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最终走进文本。老师可以在上课时提供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但若是有学生对某个作者感兴趣,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演讲的学生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关事迹、人物品性,既可以让这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自信心,也可以使班上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演讲资料,将自己备课中与之相重复的内容去掉,节省上课时间,提高上课效率。如此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幽静悲剧》的作者季羡林,学生不太了解,班上某个学生演讲了季羡林先生的“看管入学新生行李”的感人故事,还深情朗诵了季先生“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听了他的演讲,对季羡林先生产生了深深的赞叹、敬仰之情,也了解了文革期间季羡林先生的遭遇和做学问的精神,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忧天下的学者,所以,在学习《幽静悲剧》的时候,学生们学习这篇文章就很投入,对文中体现的“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种民族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就觉得很实在,不空洞!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堂文本内容,又接触了一位“大师”。后来,很多同学向之前演讲的学生借季羡林的作品阅读、讨论,班级掀起“季羡林热”。在这种演讲主题的带领下,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去接触茅盾、鲁迅等作家的作品,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的情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体味平凡小事,关注身边美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同学们一到写作文就抱怨没什么好写。三分钟演讲的题材选择里,我和班上同学讨论,有学生提出既要接触大师,也要贴近生活,因此,写自己身边的人就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写在班上和同学相处的故事,学习、活动、竞争、压力、收获等都可以,可以写和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点滴,甚至是和早饭店的摊主、公交车司机等社会群体的接触。这样,从早到晚,从校到家,从学习日到休息日,从城里到乡下,从熟悉的到陌生的,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材料。于是,同学们眼神明亮了,心思细腻了,情感丰富了,发现了生活中以前不关注的美。例如同样是散步,我班上就出现了同题材不同角度的演讲,某同学休息日和父母散步,演讲中就出现了这样的内容:“回家的时候,左手牵着妈妈,右手被爸爸的手掌包着,都是温暖的感觉。夕阳是艳丽的红色,把我们连起来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那天晚上,我梦见我们在一片林子里笑得灿烂。你们像是夏夜里巨大的夜幕,覆盖着我,整个星球温柔得无声无息,就像我心壁上最美好的花纹。”另有两个同学一起在城郊交接的路上散步,于是写出《左手农村,右手城市》的演讲稿。第三个同学散步中调皮地跟爸爸说:“你们真慢。”爸爸回答:“是呀,女儿长大,越来越青春,做父母的只能望着女儿的背影喽。”女儿听了,心里酸酸的,想了很多,于是,《牵着你们,一起慢慢走》的演讲让台下学生潸然泪下。文中青春期孩子的思考和自我反思可比上班会课更有感染力!散步中如果没有真情投入,怎么能写出如此真挚的文字?如此平凡的一幕,因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素养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便有了百花齐放的美。
在各次阶段测试中,《慢慢读懂你》《你是我的阳光》《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等这些作文练习,许多同学都选自己的或别人的演讲材料。这些贴近生活,感悟平凡的人带给自己温暖的回忆,真实而细腻!
三、选择应景节日,营造节日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前演讲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同学们可以在节日来临前,选自己喜欢的节日介绍给同学们,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都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既渲染了了节日氛围,也帮助同学们了解了节日背后的来历、故事。
四、讨论社会热点,开阔社会视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报纸、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体都会报道很多新闻,如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遇上跌倒的老人到底要不要扶?”“社会上要不要见义勇为?”同学们选择这样的话题作为课前演讲的主题,既贴近社会,也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和辨识能力,不至于遇到情况不会处理。
当学生把目光伸向更广阔的区域,那么演讲就可以打开一扇更大的窗。
佳祥同学在《日本,自以为是的无奈》一文中阐述:“在非洲资源争夺战中,日本不仅没有体力与中国对抗,就是印度、韩国、土耳其等国家,也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劲头。日本想在非洲打一个翻身仗,太难!”
同学们借助演讲了解了最新的国际时事,演讲的学生努力去搜集资料,听新闻评论,加入自己对时事的看法,他们看问题的想法会逐渐全面、深刻、有见解,班上其他同学也可以借助三分钟演讲了解国际新闻,增加自己的见闻。
新《大纲》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明确指导语文教育去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课前的三分钟演讲正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一项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口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7-02
单靠几本教科书,几篇优秀选文,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作答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是从“课堂三分钟演讲”着手,探索提升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是一种比较主观性的教学活动,如何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并非朝夕可就之功,教师要宏观统筹,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学进度,整体规划,由浅入难,由简到繁,分阶段制订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对学生进行首轮的适应性“三分钟演讲”训练
1.教师要提前两星期布置“三分钟演讲”的任务,并明确演讲顺序按学号从中间往两头进行。
这样安排便于学生及早准备演讲内容并能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学号的排列大多是先女生后男生,顺序从中间开始往两头,恰能使男女生错开。同时,好中差也基本分散。即使偶有几个水平较差的学生连续演讲,用一位学生的话来说也算是一种调节,让同学们看到了不足,为下一轮精彩的演讲铺垫蓄势。
2.严格控制演讲时间。既然是“三分钟演讲”,那么时间就是三分钟,就要对学生的演讲时间作严格的控制,时间一到,就得停止演讲,而时间没到,就得站在台上直到三分钟结束。这样做的理由是担心用时过多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认真准备讲稿,构思演讲思路,不然就有可能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在适应性“三分钟演讲”的基础上推进第二轮的互评式“三分钟演讲”
推进第二轮的互评式“三分钟演讲”,教师可以在首轮适应性的“三分钟演讲”基础上增加以下操作方法:
1.向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演讲技巧的书籍和杂志,把它放在班级的公共书柜里,供学生阅读和提升。
2.学生上台可带稿,但不可读稿,学生演讲后把演讲稿张贴在教室指定的位置,供其他学生交流,让该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也促使下面的学生认真准备讲稿。同时,让课代表每天及时统计并张贴各小组对当天演讲学生的项目评分,让学生了解哪些项目是高分,哪些项目是低分,与前面的学生有没有差距,从而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全程拍摄演讲视频,然后作为临时文件放置在班级群空间,让演讲的学生下载观看,了解自己演讲过程中的语音和动作,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下载观看,指出演讲者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提升演讲质量
教师要趁热打铁,在互评式“三分钟演讲”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三分钟演讲”层次,进行第三轮的展示性“演讲”,教师可以作以下尝试,而且笔者也作了尝试:
1.自由式“三分钟演讲”。教师首先要改变演讲顺序,按学习小组轮流并由组长负责点将。每组每天指定一位组员演讲,一天两组,依次轮换,学习小组组长要组织讨论演讲内容,督审演讲质量,商定具体演讲人选,每人机会均等,可分工协作,也可独立完成;其次要取消演讲时间的强制性,延長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以免冲击课堂教学,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取消学生的项目评分措施,由视频拍摄取而代之,学生每周末都可以到学校下载空间下载视频文件,同时教师择优选取学生的演讲作品,以供同学们欣赏评价,以示鼓励。
2.主题式“三分钟演讲”比赛。教师事先布置演讲题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两位选手,也可向别的小组租借选手参加比赛,然后每组推荐一名非选手评委,组成评委团,按比赛规则,评选出若干名优秀选手,演讲过程全程摄像,将优秀选手的演讲视频上传至优酷网,以资鼓励。
3.开设“5+1”讲坛。所谓“5+1”就是5人学习小组共同确定一个主题,共同搜寻资料,然后推荐1位组员上台演讲,演讲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也可携带相关资料,演讲时间为40分钟,讲坛过程全程摄像,演讲顺序按小组抽签决定,每周由轮到的小组开设讲坛。实验证明,由于前期演讲能力的锻炼,“5+1”讲坛可以非常好地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演讲能力,例如笔者一学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请点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2Mjc1ODA0.html)讲坛式演讲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本轮的提升实施阶段,主要在原有的适应性、互评式“三分钟演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演讲技巧和阅读视野。活动的评价主要以老师的评价和视频展示为关键,通过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使学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提升语文整体素养为目的的演讲活动中来。
综上,递进式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递进式步骤:适应性“三分钟演讲”→互评式“三分钟演讲”→展示式“演讲”。笔者也对实验学生进行了纵向分析,分析显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显著进步。当然,“三分钟演讲”必须以规范为基础,而且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从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开始,递进式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哲东.每天一堂演讲口才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2]谢志强.口才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3]华阅.说话艺术模板[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励志演讲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一些关于演讲稿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它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有了它,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敌人日搜夜捕,陈毅“屡不得脱”时,他满怀
自信,高唱“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开遍**”!陈毅的《梅岭三章》就是撼人心魄的自信之歌、胜利之歌!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得好:“只有自信,才能让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工作,而不致被怀疑吞食你的想象力”。苏格拉底也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和自信。”总之,自信是指向胜利的导航塔,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自卑却与自信背道而驰。自卑者往往对别人的优点看得过多、过重,而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只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又不想去努力赶上,于是沉重的心理压力使这些人唯唯诺诺,裹足不前。自卑者的心理障碍限制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坐失成功的良机,最终一事无成。而走出自卑阴影,前面必定是艳阳天!无论是《千手观音》还是舞动奇迹中的《追光》,演员们都以强者的信念与命运抗争,战胜了自卑,他们震撼的演出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战胜自卑,培养自信,是
我们必然的选择。
自负者与自信者也格格不入。自负与自卑都是极端心理,自负者在取得一些成绩后沾沾自喜,甚至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这些人就算是先前取得一些成就,也只是昙花一现。历史上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楚汉相争时,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残酷统治的斗争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暂时的军事优势使他盲目自负,自封“霸王”,结果被刘邦打败,昔日不可一视的英雄,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三国时的曹孟德折戟沉沙,覆军于赤壁,又是一个自负导致失败的教训。由此可见,正确估价自己的长处和成绩,正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划清自信与自负的界限,对一个成功者来说真的很重要。
怎样看待自信、自卑、自负,其中充满辩证法。我们要相信自己,却不自负;要正视不足,却不自卑。选择自信,战胜自卑,远离自负,这是新世纪的要求,是追求完美人格的要求。“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充满自信的名言,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大家好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盛邀您与我一同见证这条绿色的寻梦之旅。
懵懂的一生使我的生活暗淡失色,走到大学的我决定要找回昔日童年的梦想,于是在这里我制定了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确定了我的职业目标。
我的职业目标是从一名银行信贷管理者向一名理财规划师发展。我将我的近期职业目标定位为银行从业人员,这是我职业目标的一个发展过程。
我的`职业规划分为五个方面,具体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规划实施;评估调整。
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对自己的剖析则是规划的第一步。开朗、乐观是我的外表特征,但是一个人的成功光看外表是不足以判断的。所以我将我的分析分成5个方面。具体包括:个人基本特征、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人特质、360分析法。在这些分析中,我通过借助测评工具和他人意见进行总结、分析。从霍兰德职业倾向结果中显示,我属于管理型、研究型、社会型的人,在推理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占有优势。这是我的360度的分析结果,从上面可以看出我的优点虽然是很多,但是我的缺点也不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通过交流和学习来改变它的。从上面的各方面自我分析中我对自己所适应的职业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我是适合走金融道路的。
家庭培养了我的性格,学校培养了我的能力。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中国经济仍能屹立于长盛不衰之地,他有他的自身的优势。而银行是金融业的不衰职业,所以我选择银行业作为我今后发展的方向。我所就读的xx大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率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指导,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这为我在大学的学习提供了好机遇。
通过以上两大方面的分析,我得出了我的目标地域和自身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的swot分析。家里支持,环境影响,使我的终极目标定位为理财规划师。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有周密的计划,在校期间我将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和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并为我的研究生考试做好冲刺准备。在大学本科期间完善我自己,通过了解财经信息来增强自己对经济的敏感度,并不断增强自己的数学水平,以培养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在近期职业目标中,主要是为了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多读一些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是我为学期制定的一份规划表。中国经济无限美,愚者错失机会,智者抓住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在校期间我将通过不断的经验实习来增强自己的就业优势。在我毕业后的第一年,20xx年,我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在读研阶段,我会进行个人的投资,积累投资市场的经验。在我毕业后的第三年,我将步入职场,成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更加认识职场环境。争取在五年内成为一名银行信贷管理者。并往理财规划方面发展,实现我的终极目标—理财规划师。
我知道,一时的规划容易做到,把激情留住几天也不难,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份激情植入我们的规划中,烙进我们的骨髓,化作我们成功的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在最后部分,我特别设置了调整备用方案。方案分析了包括我在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初步的解决方案。在职业生涯的准备,如果我考研失败的话,我将再来一次,假如再次失败的,本科顺利毕业,我将应聘到银行工作,从基层做起,并达到我的终极目标—理财规划师。
成功,是一种态度。成功的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精彩的人生,有赖于我们的经营。这一刻起,让我们怀着希望,继续追求,深信,成功,将属于我们!
The topic of my speech today is “Being a Good Listener”.Good listening can always show respect,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Many people suggest that parents should listen more to their children, so they will understand them better, and find it easy to narrow the generation gap;teachers should listen more to their students, then they can meet their needs better, and place themselves in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students;students should listen more to their classmates, thus they will help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a friendship is likely to be formed.What I want to stress is that each of us should listen more to others.Show your respect and never stop others till they finish their talk;show you are interested by a supportive silence or a knowing smile;be open-minded to different opinions even though you don’t like them.In a word, good listening can really enable us to get closer to each other.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好的倾听可以表示尊重,增进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
许多人认为父母应该多听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会对它们有更好的理解,并且发现它容易缩小代沟,教师应该多听他们的学生,然后他们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将自己与他们的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关系,学生应该多听他们的同学,因此他们会帮助和互相学习,可能会形成和友谊。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多的倾听他人。展示你的尊重和从未停止其他人直到他们完成他们的谈话,告诉你感兴趣的一个支持性的沉默或一个会心的微笑,是开放的不同意见,即使你不喜欢他们。总之,良好的倾听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彼此。
这里所提倡的“把讲台让给学生”, 并非简单地让学生登台阐释文本教材的内容和观点, 囿于文本教材本身。让学生登台讲文本教材内容、观点, 这只能做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只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在狭隘的空间里徘徊, 似乎在标准化的游泳馆里来回游泳训练意志, 不等于在大江大河中畅游!
这里所提倡的“把讲台让给学生”既有学习形式上的转变, 又有学习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上主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常规要有一定比例时间让给学生演讲, 讲台并非只是教师完成文本教材教学任务的舞台, 也可以成为学生展现才能的广阔天地!内容上要求学生利用讲台去创造自己的课程, 让学生自主开发生命载体所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 讲自己的生活, 讲自己的认识, 讲自己的创造;把生活联系起来, 把思维潜能发掘出来, 把情感抒发出来, 把说和写作能力培养起来。
这是笔者的一个创意, 贯穿在初中三年, 通过两轮六年的实验,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就教于大家。
初中三年, 笔者将学生说分为三个阶段训练, 即每学年为一个阶段, 每阶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内容设置自变量, 安排不同的话题展开说的训练。
一、初一故事承讲
初一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活跃时期, 想象能力强, 根据这一思维发展的特征, 可组织学生故事承讲。具体做法:
1. 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明确说话的思想内容要求。
2. 按学生座号顺序轮流承接着讲故事, 下一位同学
的故事与上一位同学的故事要连贯有发展, 形式近乎连载小说。
3. 登台讲故事要求声音响亮, 说话生动, 具有吸引力。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
范围:家庭、学校、社会——小明初中生活的历程。主题:务必展示当今初中生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要求:根据自我生活经验, 运用再现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第一节语文课老师开场白:新学期到了, 小明上初中了, 他很高兴明天就要去新学校注册缴费, 他就向爸爸妈妈撒娇:“爸、妈, 我要买一个新书包, 还要一套挺好看的新衣服, 明天送我上学校。”爸爸说:“书包可以买一个, 这新衣服别买了, 现在你穿的不是很好吗?”小明撇着嘴说:“不, 我偏要崭新的衣服, 穿起来去见见新同学, 觉得有气派!”妈妈看小明这么执意, 就迁就地说:“好, 好!”就领着小明逛商场去了……
开学初用这样故事开端开始, 让学生编造故事情节发展, 很容易使话题与生活同步。但学生面临着价值取向的认识问题, 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世界观, 编造出来的故事五花八门。随着一节节语文课的过去, 一个个故事连绵不断, 再现了一个个学生生活影子, 袒露了一个个学生的思想认识, 展示了一个个学生的说话才能。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出乎老师的意料, 内容非常丰富。这样的训练张扬了每位学生的个性, 发掘了学生生活资源。林丹艳同学 (2002年高考温州市文科第二名) 运用了创造想象, 让小明参加夏令营到了异国, 摘引一段:“夕阳已经坠入山谷, 晚霞给天边抹上了一层桔红色, 七色的阳光给巴黎城涂上了朦胧之美, 小明出神地望着异国他乡的风光, 这巴黎圣母院虽然神秘, 怎比得上颐和园的开阔和明丽, 伴随着小明这次旅程的始终是对祖国的情感……”
为了使故事讲得既有思想内容又有生动形象的说话艺术, 防止随意性, 笔者注意变量控制。组织学生评点, 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让下一位讲故事的同学评点上一位同学讲的故事。评点从三个方面出发:概括故事内容梗概;提炼相对独立的主题;评说的技巧。让说的内容健康发展。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逐步把学生思维引向形象性, 尽力使用描述性讲故事, 避免陈述性。
讲故事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互相承接讲故事, 互相倾听、互相评述是极其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讲初中学习生活, 其实要求学生去体验初中生活、发掘生活。要求故事形象生动, 旨意是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把全班故事整合起来, 是一个长篇, 是采用“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的创作方法, 是利用整体性效益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二、初二一事一议
初二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一般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推进, 审美认识、价值取向认识逐渐趋于完善和正确。笔者就设置了一事一议的说话形式, 要求学生务必关注生活, 及时观察身边最近发生的琐事、要事, 体验生活、评判生活。具体做法:
1. 有事情描述, 有对事情的议论。描述要简明, 议论要深刻, 叙议融合得体。
2. 每人一题材, 不能重复 (如果题材重复, 写作角度绝不能重复) 。
3. 登台说话声音响亮, 要有说服力。
学生各显神通, 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和关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有对中学生上网吧进行议论的, 有针对一碗剩饭进行议论的, 有对“一分钱”进行议论的, 有对乱抛纸屑进行议论的, 有对乱闯红灯进行议论的等等。这一指向的成功之处, 是把学生引向了对生活的多维观察和评判。说话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思维引向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要求议论具有层次性。例如, 一位学生议论一碗剩饭:“中餐结束了, 食堂餐桌上杯盘狼藉, 我看过去对面的桌子上都是剩饭, 有的饭粒撒向桌面, 有的吃了半碗就不要了, 还有一碗原封不动搁置在那里, 大概被主人抛弃了!整整一桌啊, 都是粮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同学们要爱惜粮食啊, 希望大家行动起来及时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这些议论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反对浪费粮食, 但议论过于表面性, 缺乏深度。于是, 笔者引导学生向纵深的思想认识推进:从学校餐桌推想到社会餐桌, 空间推进;从一碗剩饭推想到13亿碗饭, 数量推进;从吃饭推想到其他生活内容, 生活内涵推进;从浪费现象推想其他腐败现象, 行为现象推进;从爱惜粮食推想到我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情感认识推进。经过说话训练, 培养了学生议论的深刻性, 赞可夫研究表明, 强调逻辑思维的深刻性,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与说故事一样, 一位学生说话, 下一位学生评点, 提出异议或者补充议论, 学生之间又形成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运用这种形式展开说, 把议论文写作融于每节课三分钟演讲之中, 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写作指导效果, 却收到了写作课指导不能替代的效果, 每节课一事一议培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态度, 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能力。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爱得华·得波诺博士研究表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可以提高每个人的思考能力”, 这就是每节课展开说的收获。
三、初三毕业抒怀
初三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已逐步确立, 他们在三年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情感。毕业将近, 各自怀着远大的抱负将奔赴不同的学习岗位,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很多话要说, 而这种情感在平时交谈中很难表露, 因为没有庄重的集体场合, 于是笔者利用讲台, 给学生提供一个抒怀的平台让同学们互相共勉, 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唤情结构”。具体做法:
1. 要求有美好理想的展现。
2. 感情要真切, 有情可抒, 有感染力。
3. 说话要有激情。
在抒怀中, 学生心灵互相撞击, 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学生的远大抱负、崇高理想激发着同学们对人生的美好追求, 唤起了潜伏在心底的青春激情, 像江河波涛汹涌澎湃。但也有的抒情空洞, 苍白无力, 缺乏真切感人的力度, 如“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 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 我将努力学习, 取得好成绩, 做一名优秀毕业生, 向老师同学汇报。”对此, 笔者引导学生寻找抒情借助物, 增加抒情厚度, 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 唤起同学的共鸣:“我的作业本忘不了老师深夜批改的一个个红勾;我回家的路程忘不了风雨交加同学护送我留下的一个个脚印, 此时, 我的心哟, 滚烫滚烫, 这深情厚谊化作了我积极进取的动力:只有立志成长, 做出贡献, 才能报答老师、同学的关爱。”这些都是引导后的学生抒情的摘录。
这一形式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加深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 交流了思想, 触发了积极向上的人生, 各自都似乎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习更加认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儿童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 他就想知道得更多, 他的求知渴望, 钻研精神, 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把讲台让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更新了学习方式, 增强了学生说的能力, 提高了写作水平, 启迪了智慧, 实现了实验的因变量。三年说的过程要有一个科学管理, 可每学期评选优秀演讲学生若干名, 并把讲稿装订成册, 互相保存。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讲的是课程, 学生讲的也是课程。这三年的学生讲稿是一份独特而珍贵的课程资源, 来自学生, 又交给学生, 让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反思, 继续去开发课程资源。
谈到健身,可能很多人都会面露难色,不是不愿意锻炼,而是没时间。这似乎也已是多数不锻炼人士的统一理由,那么,我们就因为工作忙或时间不够,真的放弃健身、放弃锻炼了吗?能不能有更简单的方法,让我们用几分钟就锻炼身体呢?那我们就用三分钟放松一下吧!让亚健康的机体恢复健康。
第一步:扶正祛邪
展开双臂,先用右手空心掌拍打大椎穴(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然后展开右臂,再用左手空心掌拍打大椎穴,交替九次。可清热散风,扶正祛邪。
第二步:宽胸理气
先用右手空心掌拍打左侧锁骨下缘、胸骨外缘区域,然后换左手拍打右侧,交替九次。可调理肺气,养阴清肺,理肺化痰,宽胸理气,疏经止痛。
第三步:壮腰补肾
上臂向前抬起与肩齐平,手心外翻,划圆用空心掌拍打腰部,再顺腰间用力向前推出,共九次。可温肾壮阳,舒筋利节,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培补元气,还可瘦身。
第四步:舒筋利节
用两手空心拳同时敲打臀部最高点九次。可祛风利湿,舒筋利节,提臀。
第五步:祛风活络
展开双臂,头和上身尽量后仰,然后上身前倾,稍弯腰,两手自然落下,用两手空心掌同时敲打大腿外侧风市穴(直立垂手,中指尖所到之处)九次。可祛风利湿,舒筋活络。
第六步:调和气血
弯腰屈膝用两手空心掌同时拍打膝上内侧肌肉隆起的地方九次。可调和气血,祛风利湿。
第七步:调理脾胃
弯腰屈膝用两手空心掌拍打膝下外侧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足三里(膝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九次。可清泻肝胆,舒筋利节,调理脾胃,疏通筋络,镇痉止痛。
第八步:健脾利湿
弯腰屈膝用两手空心掌拍打膝下内侧阴陵泉(胫骨侧,髁下缘的凹陷中)九次。可健脾利湿,调补肝肾。
第九步:强筋壮骨
弯腰屈膝用两手空心掌拍打绝骨(外踝高点上3寸)九次。可清肝胆热,舒筋活络。
第十步:调补肝肾
弯腰屈膝用两手空心掌拍打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处)九次。可健脾益气,调补肝肾。
(温馨提示:如果您能每天坚持三次三分钟,一个月就可感到明显的保健效果。您可以把这个方法带给您身边的每一个人,也算是给亲人、朋友的一份健康礼物。)
以上健身操是我们在三十年的临床医疗工作中及一些高龄老人那里得到的启发,依据经络学说归纳总结出来的。因为此方法简便、易行,被广泛推广应用。在撰写此文之前,经过在北京、甘肃等多处的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得到亲朋好友、患者、同仁的一致好评。此健身操已发表在2012年6月15日的《北京日报》19版上。在2012年11月,甘肃省卫生厅刘维忠厅长来到张掖市甘州区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视察工作中,亲自体验后感觉良好,并提议大力推广,广泛宣传。
参考
健身操视频:http://czh9958.blog.163.com
【林肯三分钟演讲】推荐阅读:
三分钟演讲稿(演讲稿)与三分钟演讲稿励志02-23
林肯伟大的人生11-23
林肯传读后感07-06
读林肯传有感作文07-19
暑假安全演讲三分钟06-16
自我介绍三分钟演讲06-18
三分钟即兴演讲范文07-21
英语课堂三分钟演讲11-03
关于师德三分钟演讲01-01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