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精选8篇)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篇1

文化旅游是游客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通过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的过程。把文化融入到旅游地中,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也为本地的旅游增添了“内在”的竞争力。湘西历史悠久, 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条件。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来,湘西各族人民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湘西整个的文化体系和人民的生活习俗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2.发展迅速

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近5年来,湘西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到2010年,湘西州接待游客达1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3%,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经济总量的20.25%,旅游带动就业近20万人。从此可见,湘西文化旅游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3.政策扶持

(二)劣势分析

1.形象模糊,发展不平衡

从湘西地区整个文化旅游产业来看,缺乏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及标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形象模糊。从景区开发和游客人数来看来看,凤凰古城,芙蓉镇等几个景区明显优先于其他景区,其他景区相对滞后;从行业上看,各地均重视景区建设,而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旅游中介服务业管理不够,软环境明显不足。产业化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2.产品整体开发不足,产业链条短

湘西文化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欠缺,且产业链条短,缺少配套产业以及设施。旅游景区周边饮食住宿条件较差,旅游娱乐活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品种单一,很难与旅游者融为一体,缺乏吸引力,完整系统的旅游产业链还需完善。3.文化旅游策划人才匮乏

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过于分散,需要具备独特创新理念和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策划人员对其进行整合、包装和推广。湘西地区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 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增值与扩张的条件不足,难以以市场为导向。

(三)机遇分析 1.政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湖南省委省政府也正在推进新一轮湘西开发战略,湖南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近日召开的大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提出,要把大湘西文化产业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2011年湘西州旅游局出台《湘西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形式,上述政策的出台为其深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2.市场

我国具有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日益成熟。从2000年一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9.5%,国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16.3%,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3.1%和24.8%。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1482亿元,人均838元。广阔的国内外客源市场, 将形成较为难得的市场机遇。

(四)挑战分析(threats)1 边缘化

周边地区快速发展使湘西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文化资源是公共资源,不可能进行垄断经营。其它地区不仅可能使用大湘西的文化资源,而且利用自身的资源还会超越,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开发者谁都可以拿来使用,并不是湘西的独特优势。2 资金分散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篇2

一、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1. 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也是内容产业, 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文化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过程。湘西州古称“五溪蛮地”, 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突出特点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民族性。[1]湘西出名人, 有著名的作家、文物学家、“一代文豪”沈从文, 民国第一任总理、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熊希龄, 著名的画家、“中国鬼才”黄永玉等。这些文人、墨客、政治家名振中华, 为湘西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页。贺龙、肖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革命事迹流芳百世。特别是苗族的乡土作家沈从文, 他用多彩、细腻和充满诗情的笔调, 描绘了一幅幅神奇瑰丽、原始古老的湘西风情画卷, 成为苗族现代乡土文学的泰斗, 而且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 闪耀着民族艺术的光辉。目前, 全州文化市场深植于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上, 已经初具雏形, 大众传播媒体初成规模, 文化旅游如火如荼, 县域文化产业初显繁荣, 已经具备了打造独特民族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

2. 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湘西州作为民族地区, 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渊源, 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从文化资源的形式上看, 有存在于历史遗存遗址、特色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特色民族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等的有形民族文化资源, 有存在于民族故事传说、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美术、习俗习惯、民族节庆等无形民族文化资源, 可谓绚丽多姿、博大精深。湘西州的民族文化资源无论从储量、质量、特色都是非常突出的, 甚至放到全省和全国范围都有优势。湘西的永顺县和龙山县有“土家族露天博物馆”的美称, 千年土司古都老司城, 因电影“芙蓉镇”闻名的王村古镇, 有着浓厚的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土家山歌、土家民族服饰、土家织绵、土家族特色民居别具一格;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摆手舞”、梯玛神歌、打溜子、咚咚喹、哭嫁歌等民族音乐和舞蹈异彩纷呈, 土家赶年、舍把节等节日文化独特。湘西的吉首市和凤凰县、花垣县是“苗族的天堂”, 凤凰古城、花垣边城、吉首德夯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苗族银饰、苗族工艺蜡染、扎染、傩文化独具魅力, 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赶秋等节庆活动绚丽多彩。这些都为发展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湘西州地处湘渝鄂黔四省交接之处, 自古以来为四川通往华中的“咽喉”, 素有湖南的“西大门”之称, 处于东部和西部的中枢位置。位于湖南省内“4小时经济圈”内, 东边是长沙市等城市, 北边是著名旅游风景区张家界市和湖北来凤县, 西靠重庆的秀山县, 南靠贵州铜仁市。境内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 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 境内开通了长吉高速, 正在修建吉怀高速、吉张高速、永龙高速。国家铁路主干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其中。张家界荷花机场和贵州铜仁大兴机场距离湘西境内均为20km。湘西州具有的以上交通优势, 为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快车道”, 为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4. 具有以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产业经济增长平台。

湘西州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以来, 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人们的审美情趣、娱乐休闲活动花样翻新, 多元化、时尚化消费格局逐步形成, 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方式悄然兴起, 有效刺激了文化娱乐消费的繁荣, 带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为龙头的旅游业的兴起, 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以文化旅游业为平台, 在文化产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上, 带动了众多的经济增长点, 如影视创作、图书出版、民族服装、文化交流等。随着对湘西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对民族文化创意的不断提升, 必将生产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成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5.“文化兴州”战略的实施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

2010年, 湘西州委、州政府出台了《湘西自治州文化强州建设规划纲要 (2010—2015) 》和《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 明确了新形势下文化强州建设的机遇条件、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一区二带三极四园”的产业区域布局, 即建设以乾州古城为核心的吉首市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区, 开发酉水流域文化旅游风光带和依托交通干线形成的旅游精品文化产业带, 打造凤凰古城、芙蓉镇景点圈、里耶古镇三个增长极, 规划洗车河流域土家族文化生态园、山江苗族文化生态园、盘瓠文化园、蚩尤文化园四个原生态民族文化园。目标是在2015年, 在全州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彰显、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 文化产业占全州GDP达8%以上, 成为全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全省文化产业新增长极、全国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

(二) 劣势

1. 文化体制改革滞后, 管理体制束缚了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文化产业体制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一是行政部门的权力分割, 多头管理, 造成文化单位小而散、量多质次、布局既分散又重复, 投资不足与重复投资的问题并存, 资金分散与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并存。二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文化产业, 文化单位作为行政附属物, 缺乏自主权和生存发展能力。行政性的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 结构不合理, 文化单位缺乏竞争和创新发展能力。表现出“政府是投资主体, 领导是基本观众, 获奖是主要目的, 仓库是最终归宿”的局面。三是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重复,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不少文化企事业单位市场意识淡薄, 缺乏危机感, 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管理, 用政府的资金来生产, 忽视成本核算, 缺乏效益观念, 缺乏市场和产业意识, 缺乏按市场规则进行管理和运作的经验, 没有形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2. 文化产业规模总体偏小, 龙头核心企业缺乏。

2009年, 湘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7.11亿元, 仅占湖南省的1%, 居全省第14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 比全省平均低2.7个百分点, 明显处于末位。从文化产业企业人员和产值上看, 平均每个企业人员只有15人, 产值平均只有11万元, 规模相当小。从表现形式上看, 文化产品短缺, 特别是深植于民族文化的精品短缺;没有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专业市场, 往往是小摊小贩的销售;没有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企业, 多是小作坊式生产;文化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州内民族文化资源被州外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 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 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 资源极度分散的特点。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 目前没有一家规模大、产值高、人才多、能带动全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3. 投融资机制缺乏活力, 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近年来, 以文化演艺业为代表的湘西州文化旅游业开始逐步发展壮大, 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 目前湘西州大多数文化单位属国有性质, 投融资体制仍未突破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政策框架, 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资金的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和财政优惠政策, 在调动民营资本和引进外资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民营企业经费筹集渠道十分单一, 大多数经费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 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远未形成, 致使风险投资机构缺乏, 风险资金量不足, 技术和风险资金结合相当困难, 发展资金短缺是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难题。

4. 文化产业创新能力较弱, 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湘西州的文化产品开发仍停留在传统原始制作上, 没有发展、没有创新, 缺少市场的运作、商业的包装, 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质量档次不高, 科技含量较低, 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较弱的特点。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由于本土文化消费能力低, 本土人才流失严重, 引用人才更是难上加难。湘西州的传统文化产业, 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等, 虽然有不少从业者, 但需要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还需要培养、引进一批高起点、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在新兴文化产业, 如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广告业等方面的人才也十分紧缺。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 要真正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新生, 需要一批艺术人才、技术人才、策划人才、经营人才等, 当务之急是需要培养一批精、深、优、博的文化继承人, 塑造一支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

5. 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 全州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 民间文艺尚待恢复与传承, 民俗文化有待挖掘与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与抢修。由于文化基础设施的滞后, 文化产业发展硬件建设的落后, 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 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 湘西州文化产业总产出、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均处于偏低水平, 说明湘西州文化及相关产业盈利水平、市场化程度不高。用文化产业中最有活力、发展最快并极具高附加值的传媒产业来举例,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消费经济”, 而湘西州的传媒产业影响力明显不足, 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新闻出版业、影视传播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速度比较缓慢。作为湘西州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领头羊的《团结报》, 2009年年收入也仅为1 253万元。

(三) 机遇

1. 文化全球化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凭借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文化全球化现象进一步显现, “文化软实力”影响深远。现在, 世界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种层次的交往日趋频繁, 也带来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交流和融合。这为文化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中国西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有着积存深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宝藏。湘西州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员, 创造了灿烂的土家族和苗族文化, 这种民族文化不只是对中国, 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其魅力应该在这个开放的大时代中全面而充分地展现。

2. 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 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要论断, 更加凸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繁荣, 民族文化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 逐步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西部地区特别是湘西州应该积极加入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分工体系当中, 在合理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前提下, 加快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步伐, 以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 促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3.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010年7月, 国家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了新一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要求、新任务、新举措。胡锦涛同志指出, 今后十年,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湘西州已进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获取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实践证明, 一味照搬照抄东部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 只有借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良好的宏观大环境, 立足自身的特点和条件, 走一条有利于发挥相对优势的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湘西州作为土家族苗族重要聚居地之一, 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度和特异性、文化原创人才的拥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 湘西州的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优惠条件,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把握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

(四) 挑战

1. 优势的转化效果。

文化资源具有动态性和非独占性的特点。动态性是指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一个封闭的、自我禁锢的文化系统, 缺少与外界的交流, 割裂了与外部的联系, 就必然会因为生命力的丧失而逐渐弱化, 直至最后的消亡。非独占性是指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 文化资源的归属权和所有权的界限已经日渐模糊, 任何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都将成为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2]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这种优势只有通过向文化产品的转化才能成为实质性的产业优势。所以, 如果不主动、及时地对本地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开发, 完成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 这种优势就会弱化并丧失。湘西州要不断保护和发掘民族语言文化、民俗民间文化、饮食服饰文化、民族建筑文化、节庆娱乐文化、文学和民间工艺美术文化, 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

2.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文化产业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 产业的范畴很宽广, 可以分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相关层、外围层等层次。发达国家和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 都离不开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如美国的影视业、动漫业, 我国东部地区的传媒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销售业等。湘西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在什么层面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是其产业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湘西州必须打造“神秘湘西”的文化品牌, 通过神秘民族文化、神秘文化旅游、神秘巫楚文化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要突出打造“百里民俗文化走廊”的文化品牌, 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平台, 整合民间工艺业、民族特色食品业、民族歌舞演艺业的发展, 形成核心竞争力。

3. 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

文化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近年来, 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 更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制作、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如图书报刊业的发展、电影电视的出现都与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运用息息相关。同时, 文化部门和科技部门, 科研单位与文化企业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和沟通机制。湘西州必须采取有效机制, 发现后发优势, 在加快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重组, 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和集聚, 在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速度、覆盖面和对公众的影响力方面提升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打破时空的限制, 通过与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市场的优势相结合, 形成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关系, 把湘西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出来, 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产业发展态势。

二、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 形成以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形成四大核心竞争能力:一是整体开发创新能力。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在产品形式、产品内容、人才资源、科技手段、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开发创新能力。二是市场拓展能力。包括民族文化产业在已有的市场和新的市场, 在州内、省内和国内拓展文化消费市场空间的能力。三是成本控制能力。通过民族文化产业内部组织优化, 促进竞争和合作, 有效配置各种产业发展资源要素, 降低成本, 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民族文化产业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协调, 获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 实施以知名民族品牌为核心的品牌战略

一是要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点、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知名品牌是一个产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的综合反映, 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声誉形成无形价值, 还可以促进产品销售实现有形价值。要立足于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结合、民族文化资源与独到创意创新相结合、民族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合力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二是要打造出一批具有民族精神内涵、民族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要避免同质化发展、恶性竞争, 鼓励和引导立足于民族实际, 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通过项目带动、整合好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三是要做好市场营销。要通过开发整理一批优势和有潜质的项目, 面向国内外招商, 引进高水平、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进行品牌开发, 瞄准市场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 以品牌开拓市场, 在市场中做响品牌。

(三) 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建立民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体制, 努力拓展规模效益。在民族事业与产业、产业内部各门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实现联动发展, 实行多种行业联合开发、交叉开发, 实行产业的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二是出台财政税收和融资政策方面的扶持措施, 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骨干企业, 通过兴建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 发展一批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和优势文化产业, 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整合各层次、各类别的文化企业, 提高文化产业的相关度和集中度, 形成优化组合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是进一步优化民族文化产品结构, 创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 培育民族文化精品, 打造特色与个性, 保持传统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特色, 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 制定科学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一是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 要维护民族文化市场秩序, 充分利用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优化政策, 防止过度竞争, 形成有效竞争, 出台扶持中小民族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二是在产业结构政策方面, 力求做到纠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偏差, 促进各文化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缩小文化资源分配的差距, 注重培育和支持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文化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成长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 要结合国家民族发展政策, 从民族地区产业布局和产业技术两方面制定相应政策, 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目标, 赋予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正确的定位, 提高湘西州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刘路平, 等.湘西文化揭秘[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6.

[2]田敏, 崔榕.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3) .

[3]曺鲲, 安俊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4]彭岚嘉, 黄怀璞, 彭江嘉.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5]郑昭.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刍议[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5) .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篇3

关键词: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发展对策

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结缘己久,以佛教为目的旅游活动,古己有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它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

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T是指外部的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现针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做如下分析。

1.优势

(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突出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无论从资源的丰度、品位度,还是资源的集中度来看,都具备相当好的开发优势。天台山佛教文化历时千年,天台佛教自成一体,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自己完整的佛理、佛法。天台国清讲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在中国佛教中毫无争论。寒山与拾得的“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贵和谐,尚中道,非常切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五百罗汉信仰、济公传说、佛教音乐、佛教造像工艺、茶禅文化等天台山佛教文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济公传说”、“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还曾驻锡其他有名高僧,包括一行法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东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佛教天台宗在日本、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济公文化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

(2)天台山佛教旅游已有较好的基础

天台山是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曾入选由搜狐网发起、国内40多家网站参与开展的“中华十大名山”。在景区建设上,旅游管理部门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近年来,重建、修缮了国清寺、万年寺、高明寺、济公故居等宗教活动场所。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天台山佛教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

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天台至上海仅需3个小时,至杭州、宁波仅需1.5个小时,至路桥机场、海门港口仅需1小时,天台已融入沿海大交通立体网络之中,十分有利于天台纳入温台、杭州、宁波、上海等最具活力经济区。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的精神需求旺盛,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价值能得到最大彰显。同时,台湾三通的开放,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日、韩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日、韩朝拜天台宗祖庭,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崇拜济公,佛教朝觐游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发达。

2.劣势

(1)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停留在朝圣游、寻踪游及观光型旅游方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旅游活动大部分重复,有的佛教景点开发项目雷同、单调,宗教仪式、宗教节日活动等方面的开发不足,很少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导致游客们觉得每处佛教景点都是沉闷呆板、单调乏味,导致非信教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2)天台山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较低

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组成部分有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及旅游心理容量,在天台山这四个旅游容量中,天台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各容量的最小的,其游览、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落后,景区道路等级差、路况不好,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低,其低经济发展容量是制约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专业导游人才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对于对佛教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游客来说,佛教文化旅游只是看看建筑、欣赏自然风光。导游人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导游人员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对天台宗的发展和意义了解不多,对和合二仙思想的精髓缺乏研究等,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理等要求,大部分导游人员讲解存在皮毛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机遇

(1)世界、国内旅游发展形势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这对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接待国和旅游客源国,到2020年,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新休假制度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的“假日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迅速增长的助推器,新休假制度的实行,使得中短途旅游将占主导地位。五个三天的“小长假”,会让华东部分游客,尤其是上海、苏闽部分游客取消长途出行计划,进而被中短途出游所消化。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应抓住这一极其有利的时机。

(3)区域合作的开展扩大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2001年,新昌、天台、仙居、临海四县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区域合作,借助“天仙配”之名设计推出了“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如今,经过短短几年宣传、运作,该线路已成为旅游界知名的品牌线路、浙江省精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赢得了华东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美誉。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作为天台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必将从中获益良多。

4.风险

(1)旅游竞争愈加激烈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天台位于浙江旅游资源密集区内,雁荡山在其南,杭州旅游区、绍兴旅游区在其北,普陀山在其东北,从而使天台旅游区位于上述著名风景区的阴影区内,存在争夺共同客源市场的不利因素。杭州灵隐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阿育王寺和“海天佛国”普陀山等佛教旅游景区,更是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直接的、有力的竞争者。

(2)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冲击,,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会构成对旅游业的威胁。

二、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

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根据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发展各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如佛教观光旅游、佛教朝拜旅游、佛教生活习俗旅游、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疗养旅游等。增加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佛教活动的旅游项目,增强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以此满足游客对佛教强烈的好奇心及新奇感。积极筹划有意义的活动,如法会、守塔、放生等佛事活动,可以让广大的非信教游客参观寺院中的佛教活动、佛门一天的生活。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让游客强烈感受到佛教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感。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游客以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尤其是海外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加强县城通住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努力实现旅游道路交通方便快捷。要积极发展星级饭店,同时努力发展度假旅馆、民居旅馆、寺庙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形成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旅游住宿体系。要改善游览设施,提高景区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硬件水平。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已开发的“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我们要继续深度开发,做的更精,更强。同时应该和舟山、绍兴、宁波等周边地区在佛教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协作,联手打造“浙东佛教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

4.拓展旅游市场,搞好旅游市场定位

天台山佛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做好宣传可以让游客了解天台山在佛教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打开知名度。在宣传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国内市场要坚持“立足华东,主攻上海,兼顾苏闽,延伸全国”的总体思路,海外市场坚持用“天台宗”牌开拓日、韩市场,以“济公”牌开拓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一些道场、法会等宗教仪式及节事活动,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信徒以及对宗教有兴趣的朋友参加,也借此提高其宗教影响力,通过努力转化为核心客源市场。

5.开发佛教旅游商品,增加游客的购物消费

目前,游客在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消费主要为交通、食宿、门票等,旅游商品购物所占比重小。加快开发具有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如佛教护身符,“干漆夹苎法”技艺造的和合二仙、济公吉祥物,济公葫芦,天台云雾茶等,以便满足对此有兴趣的许多游客的要求。这些佛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也可增强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

6.培养优秀导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佛教文化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是建设旅游文化的关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并不具备深层次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因此在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佛教知识的讲解,应向游客介绍天台山佛教文化的精髓,力求深入和对比。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开发者和宗教实体应共同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和专业测评制度,以保障为讲解服务系统提供优质的天台山佛教文化专业导游人员。

三、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把天台山建成华东乃至东亚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游览地。因此,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自身文化内涵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宣传,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服务系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从而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康 牟光蓉 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游学刊,1988年增刊.

[2]胡忠行 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3).

[3]孙爱丽 王 晞: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100.

[4]周丽君 王金伟: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6(2).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篇4

——以苏州园林为例

【摘要】对苏州园林的旅游市场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未来苏州园林旅游市场营销应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和海外市场,使得苏州园林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从而也体现园林旅游功能——提升旅游者的素养。

【关键词】苏州园林 旅游客源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高度评价。借助申遗扩大了世界的知名度,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

古典园林旅游是苏州开发最早的一项旅游项目。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成为苏州旅游的灵魂,是苏州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有效载体”和无法替代的聚焦品牌。近年来,苏州利用古典园林进一步开拓旅游空间,随着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了成功,使参观园林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苏州在古城、古镇、古运河两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上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中国旅游热已经成为趋势,苏州园林旅游也成为中国旅游热的重要旅游地之一,促使着苏州园林旅游城市的发展。

二、苏州园林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经济优势

苏州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逐年登高,2012年一季度GDP2630亿同比增长7.8%,中国大陆排名第4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广东,因此经济优势明显为苏州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区位优势

东临上海,西接无锡、常州,南至嘉兴、湖州,北抵长江、南通,京杭大运河、312 国道、京沪线都经过苏州市。从区域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市域范围内的边缘地带应该是同周边城市关系最为密切的地区,也是资源、区位条件相对接近的地区。所以,在产业政策定位及空间发展模式上应从整个区域出发,打破行政界限,从而确定苏州市域内各空间地带向外扩散或与之竞争的产业政策定位。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入海口,这个区域地跨上海直辖市及浙江、江苏两省,包括上海市,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及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常州、无锡、南通、泰州共15个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是目前阶段我国区域范围内最大、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先导与示范区,2005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859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8.6%。16 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4.1%,GDP 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已经达到11个,长江三角洲有人口约5600 万,城市人口约2000 万。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同时也是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江浙沪每年出游人数超过1个亿,旅游支出超过600 亿,旅游出游能力和旅游消费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长三角聚居了一大批中、高端度假消费群体,为度假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客源储备。同时区位优势的背后是集聚效应的产生。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既是国内最大的旅游客源地,亦是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在“长三角效应”的带动下,苏州旅游的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

3.交通优势

苏州处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大都市圈的中心位置,与无锡、常州联系紧密,交通便利。京杭运河纵穿南北,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与上海相连,312国道和十苏王公路主干线十字交叉贯穿全境,且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相连的苏沪快速公路业已开通。绕城高速公路与苏嘉杭高速公路相连。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20km、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50km、南京国际机场240km、无锡硕放机场不到10km,而苏州光福机场就在区内,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已经开通。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工程也已经开通。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州段、苏通大桥南连接线、苏嘉杭高速公路、318 国道改建和苏虞张公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顺利完成。

(二)、劣势

1.承载能力与游客分配不均

由于园林游客是苏州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近年来游客数量大幅上升,使部分重要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人满为患、不堪重负。部分游客抱怨园林内人太多,不仅加速了古典园林内景致、实物、环境质量的损坏速度,还严重破坏了“清、静、雅、闲”的园林环境,使园林失去了其本色,影响了园林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在著名园林游热销的同时,也使一些小园林如藕园、艺圃等游客寥寥、门庭冷落,使苏州园林旅游市场内部的资源分配也呈现出不合理态势。

2.园林旅游市场内部的竞争失衡和外部竞争优势的弱化

散布于姑苏城各个角落的大小园林出于其自身的利益,在一个不大的市场内相互竞争,所呈现出的大园林热销、小园林冷落的局面,势必造成大园林经济效益高而维护任务繁重,小园林则因竞争力弱而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3.交通压力

苏州园林大多位于苏州城区内,古有小桥流水人家,古建筑比较密集,道路比较狭窄,旅游高峰期时,道路拥堵不堪,交通条件不佳,大大影响旅游的心情。

(三)、机会

1.国内外知名品牌

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及08年北京奥运会、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促使了全世界的中国旅游热。再次很好的把苏州推上国际的舞台。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成为我国拥有遗产地最多的城市。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蕴含着丰富而精致的人文精神的古典园林,成为苏州的文化象征。这些散落在姑苏城中的粒粒明珠,成就了苏州“园林之城”的美誉,奠定了文化苏州的地位,更成为苏州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使者,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见证着友谊长青。体庭院出口的“明轩”开始,25年来,苏州园林以其传统的高品位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多的走向欧、美、亚、澳各洲的名城并获多项荣誉,含蓄独到的园林文化受到了异域知音的广泛认同和赞赏,并成为物质的、不可移动的中国文化的和平友好使者,被当地称为“常驻的文化使者”、“永恒的贵宾”。加深了国际知名度,宣称了苏州,更加深了国外游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

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作为经济前沿地带的长三角地区面临破壁互融、互动沟通的又一轮新发展。2003 年7 月长三角16 个旅游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提出了联手打造“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达成“取

消旅游壁垒与进入障碍,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的跨省市旅游区,最终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共识,为推进长三角地区旅游区域合作,共谋旅游经济一体化树立了首例典范和品牌。自2003 年以来,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每年举办一次“长三角旅游城市高峰论坛”。经过5 年多的精心培育,“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的成员单位由2003 年16 个城市发展到现在的25 个城市,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一市四省。这一局面的出现为区域旅游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区域旅游合作的良性运转又会进一步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四)、威胁

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如何更合理地整合当地旅游资源,挖掘市场潜力,保持旅游产业的良性需求发展;如何持续地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等都是园林管理者和经营者无可回避的高层次经营目标。现在游客的发展已经从第一代走向第二代。第一代游客出外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旅游方式可以称之为“看热闹”,主要目的是度假、游玩。第二代游客旅游则是满足求知欲望,可称为“看门道”,他们要达到的目的是受教育、获信息、领略他乡的情趣。园林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特点能有很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园林从业人员必须主动适应游客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树立可持续经营的概念,从多方面丰富园林内涵,提高游玩层次,真正发扬园林艺术的精神所在,但对于大多数从事园林业的人士观念并未改变,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

面对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人们在仰望它辉煌的同时,科学的观察和研究苏州园林的文化价值和产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应尽量避免落入俗套的改造怪圈。但愿苏州古典园林可以免受这样的厄运。

三、结论

通过对苏州园林的SWOT分析,了解了苏州园林旅游的优劣势,为苏州园林

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持续发展。苏州园林的旅游一定要体现其古典园林的特色旅游,文明旅游。使苏州园林艺术得意传承和发展。保护古典园林,可持续合理的发展园林旅游。

参考文献:

[1]《苏州园林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曹文捷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衣学领 国际商报/2004年/09月/28日/第003版

[3]《苏州市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潘荣静

旅游发展swot分析‘ 篇5

1、优势分析(strength)

(一)区位优势

交通条件是发展旅游的命脉。帕哈太克里乡居于“一市两县”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利,南疆铁路、314高速公路及其匝道穿乡而过,315国道以及现在正在村子里兴修的314国道与315国道的连接线构成了景区外部的交通网,使得帕哈太克里乡的可进入性极强;

(二)资源优势

①从空间环境来看,帕哈太克里乡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生态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保存良好。②从自然资源特色来看,景区内集现代观光农业、果林、鱼塘、河滩、湿地、克孜勒河与台勒维曲克河两河交汇处风光等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组合状况良好。③乡村总体风格保持良好,传统风格的维吾尔民族建筑的民居被较完好的保留下来,特色鲜明。④百年水磨坊等传统的农耕方式被保留下来,农耕文化丰富多彩。⑤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⑤农副产品十分丰富。⑥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多姿多彩。⑦传统饮食具有鲜明特色

(三)客源优势

一般来讲,乡村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帕哈太克里乡距离喀什市仅三公里,喀什市城市居民是其基础客源市场,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

(四)宏观优势

以中央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为契机,喀什城市总体规划中以促进“一市两县”经济加速融合的宏观指导,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旅游”、“和谐旅游”主题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今后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邻近喀什经济特区,许多实力雄厚的私营业主,对投资旅游产业兴趣浓厚,资本基础的雄厚,投资机制灵活便捷,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2、劣势分析(Weakness)

(1)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相脱节。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保存完好,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接待能力薄弱,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旅游发展需要。

(2)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帕哈太克里乡旅游资源与色满乡的民族风情园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为避免同质竞争,景区应另谋出路,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轻观光、重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停留时间较短,旅游产生的效益不高。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住宿、餐饮等基础接待设施环节薄弱,晚间娱乐项目还没有成体系,致使游客消费结构单一,消费链过短,主要以一日游为主,直接影响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经济效益。

(4)受季节影响明显。旅游业是一个脆弱性的产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季节的影响,而北方的乡村旅游更是如此,乡村旅游严重依赖于农业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像观光农业、林业、果蔬采摘等旅游项目影响更是严重,淡旺季非常明显。

3、发展机遇(Opportunity)

(一)国内休闲旅游时代的热潮

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境外客源渠道拓宽,旅游客源总量不断放大。为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喀什独特的地缘优势

立足喀什、依托南疆、面向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打造成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休闲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国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潜在的客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康和养身,返璞归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四)地方政策的扶持

喀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强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成为喀什地区旅游发展重点。

4、挑战(Threats)

(一)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面临“形象遮蔽”的影响

喀什在大众心目中是一个民族风情地,宣传侧重于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等形象,人文形象更为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资源地产生形象的遮蔽效应。帕哈太克里乡这样的乡村休闲旅游,在对外拓展市场上容易受到“形象遮蔽”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差异化。

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旅游项目要多样化,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如何在与周边区域的博奕中壮大。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疏附县、疏勒县等周边地区利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宏观优势和民族民俗特色,纷纷开展旅游业,周边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压力大。

5、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客观分析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可以看出其旅游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因此项目策划上,应扬长避短,整合乡内高品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生态休闲的旅游产品,促进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要想发展首先要从自身找到症结:

(一)完善管理,建立一支专业的、成熟的人才和服务队伍,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人才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鉴于帕哈太克里乡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而在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上,应该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和管理的培训班,重点提高基层从业者的相关文化素质。同时还要与喀什市当地的高校合作,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二)加大政府的引导和资助力度,招商引资,增加资金的积累

帕哈太克里乡的乡村旅游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旅游地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到旅游地形象和旅游收入。为此因增加资金的积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一个拥有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保障的乡村旅游名乡。

(三)加大景区促销力度,拓宽促销渠道

以“最乡村,最自然”为营销推广口号,一方面加大电视媒体、画册的宣传,加强城市居民的印象,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宣传,提高居民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四)丰富旅游项目,加强产品促销

帕乡的旅游项目突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有主打品牌、有闪光点,因此应定期推陈出新,定期更换菜品和娱乐项目。

(五)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篇6

一、绍兴市概况: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西接杭州,东临宁波,北濒杭州湾。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上虞市(县级)接界,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嵊州市(县级)、诸暨市(县级)毗邻,西和西北部与杭州市萧山区接壤,北部濒海,腹部横亘越城区。位于北纬29°42′02″至30°19′15″,东经120°16′55″至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59公里。绍兴市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总人口429万,其中市区人口32万。境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山脉、平原、海岸兼有。受江山——绍兴大断裂影响,西南部山丘与东北部平原间,界限比较明显。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绍兴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越国古都筑城于公元前 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归葬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此,书圣王羲之超凡绝伦的《兰亭序》作于此,陆游千古爱情绝唱的《钗头凤》题于此;范蠡、西施、嵇康、贺子章、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历史人物都哺育于此、根植于此。毛泽东有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专业市场继续推进,房地产、交通、信息、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环境建设加强,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人民生活也达到新水平,绍兴正在逐渐发展成一个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幽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型城市。

二、绍兴地区旅游业(主要是人文旅游)发展swot分析: 绍兴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S):

1、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完备。从史前古文化遗迹、舜尧遗迹、越国故址、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到明清故居,可谓一应俱全。据统计,绍兴的名人史迹、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这三项数据多达168个,占全省资源的31%,绍兴被称为一座中国人文历史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名不虚传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史迹、底蕴深邃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广泛众多的历史事件公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绍兴

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2、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越文化的中心。而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绍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之间,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又是春秋越国都城。这几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中心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是首屈一指,无可替代的。

3、绍兴名人文化独领风骚。绍兴的历史名人占了全国的1/30,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舜禹、越王勾跳、西施、王羲之、陆游、鲁迅等为代表,曾在绍兴生活过,并可以成为名人的,甚至是伟人的至少有97位之多。他们留下的史迹、故居、记事及文学巨作,一直裴声海内外,成为我国和世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史教科书。

在以上人文旅游资源特质基础上,绍兴所衍生形成的“三乌文化”、“酒文化”、“桥文化”、“兰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增加了独特地域文化个性。

绍兴人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以上所述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全省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外,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绍兴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大大提升了绍兴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核心竞争力。还应当指出的,绍兴是经济大市,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40亿元,同比增长13.3%,在浙江省11个市中排名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7516元,同比增长12%,省内排名第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良好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为绍兴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劣势(W):

1、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大众化市场的口味有一定的矛盾。绍兴的人文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正是因此而显得有些曲高和寡、目前来绍兴的游客大都以观光为主,他们对于景点的游乐性、趣味性的要求较高,这同绍兴古朴凝重的景点风格有一定的差距。

2、景点规模小且分散,观赏性不高。绍兴有很大一批景点其实处在一种悬于高阁的境地,由于景点规模小,又不具备很好的观赏性,旅行社不愿意将它们列入游览线路;同时不少景点鲜为人知,甚至本地人也未必知晓。如一些名人故居及古宅,虽久负盛名,仅却终年人迹罕至,冷冷清清,这些都使得景点入不敷出现象严重,进而带来维修不善等后果。

3、绍兴的人文资源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一旦被破坏,就很难修复;目前尚有大量文物和遗产有待保护。同时由于资源的年代久远,加大了保护的难度。这都使得绍兴在开发过程中相对资金投入较大,经济效益不明显,进而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机遇(O):

1、1999年绍兴“创优”成功,成为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创优”为绍兴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桂冠,还使得绍兴的各项基础设施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得以完善,许多多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如管理体制、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等等,都借助“创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和途径。2004年绍兴被评为十大 “最

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使得绍兴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扩大和延伸,同时也为绍兴的旅游产业注入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2、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正在改变,以往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将会减少,旅游者行为变得更为理智和成熟,对于景点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内涵的求知欲、新奇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对于绍兴而言无疑是个有利的趋势。

威胁(T)

1、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周边地市如金华、温州等,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且都各具优势。绍兴如何能利用自身资源的独特性使得游客能在绍兴增加停留时间和支出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同类型城镇游被别人占得先机。照理,绍兴的水乡古镇应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开发利用,而周边城镇如乌镇、织里,已经在业内打响了品牌。绍兴如何重新树立水乡品牌,与这些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城镇进行角逐,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也将是一个挑战。

结论:绍兴市旅游业有发展,但现状不容乐观绍兴历史文化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有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特色和发展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绍兴旅游业近几年开始有了稳步发展。但绍兴旅游景点散、小,缺规模,少主景,留不住游客的现象仍未改观,对绍兴珍贵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机制也不够健全。因此,绍兴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市的潜力还远未发挥。认识并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才能使绍兴旅游业继续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确保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让旅游业成为绍兴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逐步把绍兴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大市。

三、对发展绍兴旅游业的建议

1.抢救性保护

应当认识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正处在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中,“重建时代”的到来、“旧城改造”的加剧,直接威胁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剥夺着子孙后代赖以发展的权利。抢救保护虽属无奈、被动,但十分有效、非带重要。近百华的风雨斗争和建设历程,古城许多文化遗存已被破坏和湮没,留下的只是一些“历史碎片”,再不能让“碎片”丧失殆尽。要充分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方针政策。

绍兴的许多人文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比如原有的古民居建筑遍布城内,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面积的民居被拆除,剩下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面积小,分布散乱。这些人文资源部属于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尤其要予以重视,无论当前是否有利用价值,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2.发掘内涵提升品质

绍兴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看许多内涵丰富、引人入胜的人文遗迹和遗产,但从目前的开发情况来看,绍兴诸多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比如越文化、酒文化等等,在近行这些文化的发掘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资源品质的提升,以顺应目前旅游的新趋势。

现代旅游的模式在逐步由单一的观光度假走向多元化,体验式旅游是其中的主流模式之一,创造一些旅游活动能够使旅游者参与其中,使旅游者获得新鲜的感受,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绍兴的许多人文旅游资源都具备开发这种旅游模式的条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源适当进行调整,提高个性化的服务,就能够似的旅游者获得独特而又新奇的体验,从而提升了这些资源的品质。

3、整体规划开发

一直以来,绍兴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众多的名人故居都因为规模较小,而且分布过于分散,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被束之高阁。目前绍兴的人文旅游,主要是依靠有限的几个景点在支撑着,如鲁迅故里、兰亭、柯岩等,其他许多人文资源,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想要保护,但缺少资金来源;想要开发,但缺少旅游价值的认同。的确,绍兴很多人文资源,由于“小”而“散”,再加上缺少整体规划和开发,很难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但并不能说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开发的必要。在这些资源当中,有许多是能够充分体现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比如众多的名人故居、独特的绍兴黄酒制作工艺、越文化遗址、石文化等等。—方面,通过整体规划和开发,可以让这些资源形成几个文化系列,通过产品和线路将它串联起来,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宣传推介,从而丰富绍兴人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形象;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或许并不能让它们为自己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开发这些人文资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依靠它们来赚取更多的门票收入,而是要通过它们充分展示绍兴的整体文化,吸引旅游者延长在绍兴的逗留时间,从而增加绍兴的旅游总收入。

4、民本教育

对于人文旅游思想的研讨不能只局限于行业内或少数人中间,而应当让其成为整个城市居民的话题,让人文旅游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全民的人文素质提高了,从小热爱人文,尊重历史,崇尚遗产,使得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念,人文旅游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让绍兴的居民从小就建立起人文旅游意识,让大家知道人文旅游对绍兴的重要性,从而知道城市居民共同来保护人文旅游资源,进而在意识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绍兴市人文、山、水实际,组织实施富有历史文化名城与自然生态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在发展人文旅游的同时发展水乡旅游。让旅游者可以充分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

6、出台优惠政策

出台加速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深入贯彻旅游建设“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筹资渠道,依靠全社会力量,组织建设资金,促进绍兴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7、加强管理,改善环境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改善旅游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旅游业管理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格旅游执法。加强对旅游服务行业管理,防止宰客、骗客现象发生,切实维护游客正当权益。以过“硬”的服务质量,优越的服务环境,促进和提高旅游行业自身的综合经济效益。

8、突出特色,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产业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之一,尤其是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食品,如各地旅游资源,一般不会发生产品雷同,且比发展其他产业所需的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篇7

1.1 生态旅游提出的背景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被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并付诸实践源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在全世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主要是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从而保护生态平衡, 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化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主要内涵虽然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但是生态平衡的原则同样可以引入到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 用生态保护的观念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义重大, 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更要注重保持文化的原生态风貌, 尤其强调保护文化的本质特征, 使之呈现给旅游者能够反映文化本底的感受, 与此同时强调旅游业及旅游者对文化生态平衡的保护, 从而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及文化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文化生态旅游的界定为:“文化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 以感受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原生态风貌及本质特征为目的而开展的旅游活动”。

2 清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随着湖北省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战略的制定, 清江流域作为这一生态旅游圈的主要组成部分, 更加重视旅游开发的生态化。针对清江流域进行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 从旅游资源本身及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两大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即对其进行天、地、己、彼的全面分析, 达到知天知地知利弊、知己知彼知长短, 从而可以了解本区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 为开发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在工作中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SWOT分析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是通过分析, 将与研究项目密切关联的内部优势因素 (Strength) 、劣势因素 (Weakness) 和外部机会因素 (Opportunity) 、威胁因素 (Threat) 识别和评估出来, 依据矩阵形态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 将各种主要因素相互匹配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相应对策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分析清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主要是分析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为开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2.1 优势因素 (Strengths)

2.1.1 文化旅游资源本身的优势

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垄断性, 但是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在减弱, 可复制性增强, 这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但清江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态背景下的垄断性优势。由于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原因清江流域与外界的沟通较少, 因此除了保有原生态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外, 文化旅游资源也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发展的原貌, 正是这种原始性使得本区域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2.1.2 区位优势

清江流域地处武陵山区, 从地形分布的角度来看, 不具有区位优势, 因为相对而言, 可进入性较差。但同时这里的区位又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宏观层面看, 清江流域将旅游资源丰富但又各具特色的地区联系起来, 形成旅游开发的规模性;从微观层面看, 这里的区位和自然环境使得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可以交叉形成立体的交通运输网络, 满足不同旅游交通需求的游客前来游玩。

2.1.3 自然环境优势

自然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发展的物质依托, 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绝对主体。清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空气清新, 景致美不胜收, 进而可以吸引大量对自然生态风光情有独钟的游客, 而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又可以进一步丰富本区域的旅游内涵和活动形式, 顺应现代旅游多元化和体验性的发展趋势。

2.1.4 历史优势

没有历史的文化资源往往落入浅薄, 清江流域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 为清江流域开展文化生态旅游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2.2 劣势因素 (Weaknes s es)

2.2.1 行政区划分散

清江流域虽大都处于湖北省的省级行政区划下, 但又同时流经宜昌市和恩施州两个地级行政区域, 而且还可以细分为多个县级行政区域, 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驱使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倾向于开发本行政辖区的旅游资源, 并出现近距离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的情况。因此清江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整体规划开发和营销的困难, 因此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从而产生品牌效应。

2.2.2 可进入性差

清江流域流经武陵山区, 处于湖北省的西南地区, 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交通条件决定了本区域的可进入性比较差, 而可进入性又是旅游接待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进行清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本区的可进入性。

2.2.3 生态意识淡薄

由于当地社区居民及旅游开发商、管理者的生态意识淡薄或只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而忽视文化的生态问题, 因此在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及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因开发利用而改变了文化的原始风貌的问题, 生态旅游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

2.2.4 旅游业发展不成熟

由于清江流域的较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 而旅游业又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项经济性产业, 所以这一区域的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发展不够成熟的。主要表现是开发层次低和主导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建设滞后;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2.2.5 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清江流域开发文化生态旅游, 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要求从业人员对文化及文化的生态性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这就对旅游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但目前本区域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大量缺乏, 是旅游开发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障碍。

2.3 机会因素 (Opportunities)

2.3.1 现代旅游迅猛发展的机遇

现代旅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 旅游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中国是旅游业发展最快的第三世界国家,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而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优质旅游资源的清江流域在这样的宏观旅游发展环境中必然会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因此, 现代旅游的发展及我国旅游业的腾飞对清江流域开发文化生态旅游来说是绝佳的历史时机。

2.3.2 政策契机

西部大开发也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最大限度地将旅游资源开发成为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 湖北省对清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提出了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大格局的战略目标。在构建生态旅游圈的战略蓝图中, 湖北省政府着力打造以“原生态”为核心的旅游业, 通过旅游业的桥梁将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和客体——旅游资源连接起来, 进而带动整个清江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的政策引导对于清江流域开发文化生态旅游来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2.3.3 交通大提速的机遇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 地处连接西部的咽喉地位, 清江流域的基础设施必须能够满足国家整体战略规划与发展的需要。因此,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将极大地改善清江流域交通等基础设施, 随着沪蓉高速公路宜万段、沿江铁路宜万段相继竣工, 恩施许家坪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规格升级, 巴东港等建成, 清江旅游交通实现大提速。连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为清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4 生态旅游热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 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闲暇时间的持续增加,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娱乐旅游层次, 而是追求更高的旅游层次。城市居民为了缓解快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所带来的高压力, 放松身心,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潮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因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 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 而且也受到旅游目的地的高度重视。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 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消费每年增长20%, 几乎相当于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这些为清江流域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支撑。清江流域文化旅游以生态为特征, 其规划与开发正赶上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期。

2.3.5 民族风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如今民族风在时尚界全面走红。民族风不仅体现在时尚界, 在旅游界同样如此。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认知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异军突起, 成为旅游产业的一支潜力股。而久藏深闺人未识的清江流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借着民族旅游热的东风, 开发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生态旅游定会产生良好的效益。

2.4 威胁因素 (Thre ats)

2.4.1 民族文化异化

人们一直在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寻找一种有效的途径, 旅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同时也会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产生冲击, 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 利用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的切入点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有一定的差异,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的人文传统、多样的风情习俗和文化源流, 这种独特性构成了民族文化总体上的丰富性, 成为游客们不远千里造访的重要原因。但在民族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存在民族文化异化的威胁, 民族文化受到旅游者需求及文化特质的影响, 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有扭曲和舞台化的可能, 会造成当地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选择方式等异化或遗失。

2.4.2 知名品牌阴影

清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 有发展的优势及空间。但同时清江流域处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与中国西南民族风情带的结合部, 既处在长江三峡、神农架、张家界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品牌阴影下, 又处于开发较早且知名度较高的湘西民族风情旅游的品牌阴影下, 这对于清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产生了塑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难的威胁。

2.4.3 市场规模的约束

以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为吸引力本源的清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由于可进入性差、离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较远及湘西等可替代旅游产品的威胁, 将面临市场规模有限且竞争激烈的可能。需求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区域市场的规模限制及流向的锁定效应极有可能使清江流域的旅游开发产生需求不足的威胁, 从而增加清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及市场开拓的风险。

2.5 SWOT矩阵匹配

3 结语

清江流域地处大三峡旅游经济圈与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带的结合部位, 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风情区, 在湖北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清江流域的旅游开发在分析其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 要抓住湖北省重点扶持和旅游交通大提速等发展机遇, 实施清江流域所经行政区域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清江流域旅游资源的战略, 在开发中以保护为原则, 注重保持清江流域生态和文化的原真性, 着力解决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完善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打造清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形象和品牌, 将清江流域打造成为资源优美、特色鲜明, 具有良好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发挥出最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优质旅游区, 使其为湖北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战略实施的先锋区域。

摘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清江流域具有开发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 具有生态特征的文化更是其优势所在。结合清江流域的旅游资源情况, 具体分析区域开发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SWOT矩阵匹配, 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清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文化旅游,生态旅游,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焰云, 徐瑞春, 李江凤.清江流域的人文旅游景观[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10) :114-119.

[2]谢艺.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1) :9257-9259.

[3]姜爱, 李永诚.恩施州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互动关系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6 (2) :13-15.

[4]崔雪松.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4.

[5]马勇, 李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0.

[6]李焰云, 徐瑞春, 李江风.清江流域的旅游资源分布及类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10) :97-113.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篇8

关键词:澳门;文化创意旅游;SWOT分析

澳门从过去单一的博彩旅游模式,到发展会展旅游、休闲旅游,再到文化创意旅游,体现澳门的地域文化、人文风情、歷史沉淀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小澳门对娱乐化旅游,创新性旅游,跨界融合旅游的不断需求、尝试、实践的成果,也对澳门过去传统旅游业提出了相应的考验和更高要求。文化创意旅游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效融合,能发挥复合经济效应。澳门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呈现收益倍增。两个产业相辅相成为澳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文对澳门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为其发展策略的思考提供参考。

一、澳门文化创意旅游的优势S(Strengths)1、澳门拥有半个世纪历史人文积淀和独特的中西文化资源。2、博彩业对娱乐演艺和品牌宣传推广需求加大,力促文化产业发展。

3、澳门获得国家在贸易、税收、旅游、公民权益等方面的特别政策支持。

4、中葡文化独特。澳门是葡语系国家和中国联系交流的平台,拥有中葡文化人才,由此可以发挥这个优势,大力打造中葡文化创意旅游的主题,甚至同步吸引中国和葡语系国家的游客在两地观光的互动。

5、经济实力雄厚。澳门以博彩业迅速发展而获得大量财政收入,从而具备经济实力投资和扶持文化创意旅游。

二、澳门文化创意旅游的劣势W(Weaknesses)

1、博彩业负面影响长期存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但可以客观评价,如充足的资金,娱乐的需求,也正是催生文化创意旅游大力发展的动力。

2、澳门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政策支持和构建学科体系亟待完善。

3、澳门城市载量太小。澳门的土地面积和人口都是有限的,人才不足、接待能力和拓展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4、出入境澳门不便捷,易受大环境影响。

5、澳门自然景观规模偏小,很难形成更丰富的自然旅游场景。6、澳门人才匮乏,高校创意旅游人才培养不足。

7、澳门本地举办的大量赛事活动仅限澳门人士参与,不能带来更新更强的技术和创新。

8、澳门交通问题频繁。交通不顺畅和停车困难等都是常年存在的问题。

9、澳门会展业受人口和城市规模影响较难跻身世界会展城市前列。

10、澳门缺乏具有规模和多样化的零售购物中心。

三、澳门文化创意旅游的机会O(Opportunities)

1、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产业发展,澳门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时代环境良好。

2、澳门文化创意旅游尚未构建体系,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商业化运作还存在若干可能。

3、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澳门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4、周边城市游客递减,澳门有机会获取客源。

5、澳门吸引国际国内人才,可加大创意力度。

滨水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

澳门可善用空置建筑和楼宇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提供相关场景。周围和本土交通加速发展。广珠城际轻轨建成多年,促进了珠三角游客前往澳门的频次。港珠澳大桥不久后建成,将加速多方游客通过香港入境澳门的机会。澳门也正立项建设城市轻轨,改善澳门交通拥堵的情况。

四、澳门文化创意旅游的威胁T(Threats)

1、澳门博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

2、周边国家和城市的竞争激烈。

3、澳门中小企运营成本高企。

4、澳门本地人意识形态需要提升。公共服务平台亟待完善。

五、澳门文化创意旅游的SWOT总体分析

根据SWOT分析,可见澳门文化创意旅游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势和机会集中在澳门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态势强劲、财政雄厚。比如大环境下国家和澳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对旅游业的开放政策等都是强而有力的,在政策和体制上改革,更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而澳门本身具备独特的人文氛围,有保存良好的中西建筑,更有独一的中葡文化,都是澳门可以深度挖掘和利用的文化创意旅游资源。随着澳门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博彩业对创意、设计、公关等类别的服务需求,澳门的文化产业大步发展,奠定了澳门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澳门政府财政丰富,可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旅游发展。

劣势和威胁集中在博彩业的持续影响、澳门人口和土地面积受限、政策和相应学科构建的不完善、本地交通不完善、周边竞争等。博彩业的影响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大家对博彩的认知需辩证看待,即看到负面并对此进行控制和改良,又要看到正面,积极利用博彩业的需求推动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澳门受限于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但可用开放的态度加强和近邻珠海的合作,加强横琴建设,将澳门的人才和企业与珠海互通互往,利用网络拓展澳门的市场和形象,摆脱空间地域的限制。高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对文化创意旅游学科力量不足,需要不断加强引进师资、开设专门课程,加大培訓力度,为本地培养和输送更多文化创意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向勇.澳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之探究[C].2013澳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2013.

[2] 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澳门文献信息跨文化交流发展战略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1年第 3 期

[3] 周庆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与保护的生态战略研究 (上)[J],图书馆,2008年第 5期

[4] 张玉蓉.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视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 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局.澳门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咨询文本[R].2016.5.23-2016.7.22.

上一篇:好人好事事迹评选下一篇:哄老爸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