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毕业论文提纲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工程毕业论文提纲(通用8篇)

电力工程毕业论文提纲 篇1

【摘要】当前形势下,经济迅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力工程的安全开展是顺利送电的必要保障,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是整个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至关重要。只有加强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才能确保输电线路安全稳定的输送电力,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本文主要介绍加强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作用、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解决好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问题提出意见。

【关键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技术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强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解决好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问题

四、结语

电力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输送电源的重要责任,可谓是利国利民的工程,因此,必须要保证输送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这就需要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如果输电线路出现问题,比如漏电,则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为“水火无情,电力亦无情”。在电力工程中一定要加强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不出丝毫的差错,确保电力输送的安全、稳定、正常。

参考文献

[1]曹彦章,盖自周.浅议EPC项目管理中实现施工安全质量同步验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01):12-13.

[2]曲丽峰,崔凯,曲艳芬.ABB建造全球最大的海上高压直流系统轻型高压直流(HVDCLight)输电线路高效连接北海海上风电场和德国内陆电网[J].电气制造,(08):56-57.

[3]董婵清,宋正男.浅析输变电工程对土地的破坏与建设后的土地复垦[J].科技信息.2014(18):120-120.

[4]侯协耕.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与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32(14):94,

电力工程毕业论文提纲 篇2

1 毕业设计要求

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巩固和深化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树立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

毕业设计 (论文) 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1) 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2) 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3) 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4) 本专业常用手段、设备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5) 外文阅读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6) 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7) 语言表达、思辩能力, 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2 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由教师自由申报, 然后教研室组织审查, 满足以下要求:1) 毕业设计题目必须遵循毕业设计教学大纲, 符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2) 毕业设计题目要理论联系实践, 避免实际工程中对某些参数的拍脑门现象, 注重原理的引导教学, 又要紧密结合实践工程需要。3) 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要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签订的单位性质及学生就业以后主要从事的工作不同而设置不同的题目。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为第8学期, 通常毕业设计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为了使学生就业后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好的认识, 开设毕业设计题目的时候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在就业以前得到一定的专业培养。如果学生签协议单位为热力公司, 那么一般为学生开设供热工程方面的题目;如果学生签订了制冷方面的企业, 那么就为学生开设制冷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4) 选题过程中, 应当把握题目的难易程度。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避免出现题目过难或者是过于简单, 使得学生难以完成或者是不能满足毕业设计大纲的情况。5) 除了教师申报的题目外,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向教研室提出专业相关的题目, 由教研室进行研究讨论, 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培养

本专业培养目标即为应用型人才, 那么作为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这样才能满足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知识需要。

1) 充分发挥我校导师制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坚持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签订协议、以老带新, 使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

2)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实践。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脱产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 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吸纳青年教师进入各教授项目组, 有计划的进行培养。

3) 青年教师在申请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的时候, 进行毕业设计题目试做并且参加答辩。由教师自己提出申请指导教师资格, 然后由教研室指派教师进行选题、试做, 完成后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答辩。

4) 定期由教研室邀请设计院人员来进行讲座, 就新规范进行解读, 使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能够紧跟技术发展, 避免出现闭门造车, 早已淘汰的技术、产品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

4 过程监控

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对于学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普遍具有控制力不强的特征,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教研室应该对设计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

1) 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进行检查。毕业设计任务书规定了设计进度, 指导教师要按照要求去规范学生。同时教研室要定期进行检查。

2) 根据培养大纲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间为16周, 对于学生来讲时间较为宽松, 在学生做毕业设计过程中, 项目组或者是设计组定期由指导教师进行设计内容的授课, 一方面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形成设计组定期汇报交流制度。由设计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各自设计内容及疑问的汇报交流, 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自己设计题目的理解, 增强学生自信心及成就感, 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汇报交流制度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 遏制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做毕业设计过程中抄袭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 教研室规定每位指导教师只能带10人以下, 并且在题目上做到每人一题, 比如发电厂汽水系统设计, 题目接近, 但是方案、流程及主要参数必须不一致。

5) 毕业设计的评审与答辩检验了学生的学习、设计成果, 同时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展示自己的机会。教研室采取交叉评审的办法, 指导教师与评审老师分开, 评审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审并在评审完成后对毕业设计做出评价, 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 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醒。答辩过程中, 答辩组的构成由教研室教师、评审教师构成, 并且需要聘请设计院人员参加, 保证毕业设计尽可能达到施工设计要求。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在整个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断进行探索, 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的科研、工程设计等紧密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摘要: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素质好、学习、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阶段,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培养, 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开题、过程质量监控,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水平, 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毕业设计,工程特色

参考文献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学大纲.

[2]商福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产, 学, 研模式的探索.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桥梁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桥梁设计;桥梁工程;本科毕业设计;问题;教学建议

毕业设计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将以往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将来进入工程实践打下基础。通过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不仅要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学习、研究与综合运用于实际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本文以桥梁工程方向设计型题目为例,结合笔者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对毕业设计各阶段中出现的问题及指导进行了探讨。毕业设计的基础资料均源于正式设计或准备施工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型题目的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见图1。

一、撰写开题报告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桥梁设计的大致程序有一定的了解和宏观的规划,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有一些初步的思考。虽然学校对本科生开题报告格式有基本的规定和要求,但现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表现参差不齐,在开题报告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无从下笔。无从下笔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表现,有此表现的学生往往工作态度相对认真,但工作进度缓慢,对指导教师依赖性较强;②依葫芦画瓢。撰写开题报告的思路和格式完全参照别人,这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开题报告无自己的特点和思想;③急于求成。思路尚不成熟,就急于下笔,开题报告撰写速度快,但完成质量不高,对后期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对后面工作如何开展考虑也不是很细致,导致后期部分工作容易反复。犯此毛病的往往是一些平常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设计型题目,即使不写开题报告,一般学生也能完成毕业设计,所以并不是所有指导老师都能意识到开题报告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笔者发现,重视开题报告撰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后面设计与计算的工作效率。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大部分学生对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内容较盲目,通过撰写开题报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无从下笔的状态,同时开题报告可以让指导老师在正式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了解了每个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构思存在哪些考虑不周或不当的地方,这对后面的指导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撰写开题报告好比磨刀,后面的桥梁设计与计算就好比是砍柴的过程,指导老师应严把开题报告关。

二、初步设计阶段

从往年毕业设计来看,在初步设计阶段学生对主要设计参数如何确定一般问题不大,例如跨径的确定、梁高的确定、箱梁在支点和跨中位置顶板、底板、腹板厚度的确定。不知道如何确定的反而是一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构造,比如沿跨径方向箱梁底板和腹板厚度变化点位置的确定及支点位置横梁厚度如何确定等。在桥梁初步设计环节,指导教师不宜指导过细,否则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乏个性,因为学生只是机械地将教师的构思加以再现,作品难以看到学生自己的想法。在此环节,也忌讳给学生提供所谓的范例。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遇到这样的问题,但笔者几乎每年都遇到这样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总是希望老师能够提供一个范例作为参照。第一次指导学生时没经验,在学生的要求下曾把徐岳老师编著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作为参考,结果笔者指导的五名学生,参照该书的“第二章整体式支架现浇施工连续梁桥设计”所有人的设计无论跨径大小都是选择三跨变高度连续梁桥,箱梁型式均为单箱双室。学生这种不加思考的参照,让笔者意识到提供范例大大禁锢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因为在没有范例的前提下学生还有可能根据自己基础资料的特点选择跨径布置,然后根据跨径选择采用变高度梁还是等高度梁和根据桥宽选择单箱单室或单箱多室(包括单箱两室)。桥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填鸭式”“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在毕业设计阶段常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这时候大部分学生在初步设计阶段会表现出一种畏难情绪或对自己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就是:每做一步都希望老师给予判断,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敢进行下一步。在初步设计阶段,笔者认为排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和让学生建立自信比具体指导工作更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学生设计过程中给予较少的干预,反而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和获得作为“设计师”的成就感。下面以一个学生的设计作品为例,图2是学生的原始设计方案(图中L1:边跨跨径;L2:中跨跨径;H1:中支点梁高;H2:中跨跨中梁高;H3:边支点梁高;H4:边跨跨中梁高),图3是笔者在学生作品的基础上微调形成的最后方案。学生原始设计方案思路是正确的,只是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两点:一是边支点到边跨跨中抛物线的末端不需要采用边高度,采用等高度就能满足要求;二是考虑到施工方便和减少模板数量,边跨部分的半抛物线线形可同中跨。这两个问题在设计一开始就出现了,若当时就指出必然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扼杀其探索能力,所以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按照自己的构思去设计桥梁,笔者没有及时指出。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学生随后的发挥超出了想象,后面的工作完成得非常漂亮。学生原设计完成后,在笔者的解释和建议下,学生对原设计进行了微调,形成了图3所示的设计方案,修改后的方案实际上简化了原设计,并没有增加新的工作量,反而能让学生通过正误比较,搞清楚问题所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个设计作品体现了学生思路的正确性,虽然思想有一定局限性,但保证了作品的原创性,它是学生的骄傲,学生的成就感挡也挡不住,信心也大增。

三、计算与验算阶段

此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力计算部分。鉴于桥梁计算复杂难以手算完成,加上毕业设计时间有限(以笔者工作学校为例,一般12周左右),桥梁的内力计算部分学生都是采用软件完成。众所周知,有限元软件的熟练掌握和使用主要靠自学和练习,虽然在大三下学期的《专业软件应用》这门课程中把桥梁电算软件MIDAS/CIVIL的使用作为一种技能教给了学生,但由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强,课程学分拿到后就基本不怎么再练习了,所以时间一长,软件如何操作使用忘了一大半,等毕业设计需要再用的时候,很多东西又不得不从头开始捡起,自学能力强的学得能快一点,自学能力差的软件的操作反而成为毕业设计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进度。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来看,在内力计算阶段光计算软件的熟悉和掌握一般要占去此阶段大部分的时间,曾有往届毕业生在设计体会中这样写道:“就光对计算软件的操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体会,没有摸索的人是难以感受到求知过程的那种郁闷又有因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心情。此次设计中,由于我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使我走了不少的弯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所以,对计算程序不精通引起的问题,除了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加强练习外,另一方面应就程序应用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难点进行统一讲解,使他们少走弯路。在桥梁设计中,计算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学生从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随之带来的是有些学生过多地依赖计算机软件,而对桥梁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缺乏必要的理解,不能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加以分析和判断。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整理毕业论文(计算书)时要写明各种荷载的计算原理,例如:对于汽车荷载,除了要求输出特征截面的位移或内力图外,还要求学生将程序输出的内力影响线及加载示意图能够整理到计算书中,这对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原理很有帮助;对于温度荷载,要求学生参照规范写清楚温度荷载模式和取值方法,并将各种温度荷载工况作用下的内力图整理到计算书中。对于此部分计算书的撰写,大部分学生喜欢将程序输出的内力计算数据不加任何整理地罗列在计算书中,导致计算书中连着几页甚至几十页都是内力表格,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找不到重点,整个计算书(设计论文)显得长篇累牍,一点都不简单明了。所以,在此阶段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计算,还应该清楚整理计算书时只需提取部分数据放到计算书中,即一般情况下只用把特征截面的数据整理到计算书中即可,对于这一点认识,需要指导教师的及时引导。

四、整理计算书、绘制图纸阶段

1.计算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于以桥梁设计为题目的学生来讲,计算书就相当于毕业论文,计算书不仅有基本内容的要求,其格式也要满足学校制定的论文写作规范,譬如,计算书也是由题名、摘要、目录、章节、参考文献等基本构成,且题目、目录、章节、图表的字体字号都有统一的规定。论文排版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从往年毕业设计提交的论文来看,每年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是因为时间仓促,还是动手能力差,排版和图表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答辩时首先印象分就大打折扣。为了减少上述这些论文撰写不规范问题,一方面应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加强对word、excel等软件的练习,另一方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边设计计算边整理计算书,而不是将计算书完全放到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整理,这样操作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时间仓促而影响论文质量的问题。因为没有论文写作的经验,大多数学生第一次写出来的摘要都很糟糕,指导教师在批阅论文时修改最多的恐怕是摘要部分,一般都要让学生重写一到两遍才能满足要求。为了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在学生动笔之前,指导教师有必要统一说明一下摘要撰写的基本方法。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部分喜欢投机取巧的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取了往届学兄或学姐的毕业论文电子版,然后整个计算书的结构和文字内容完全套用,只是将数据进行替换后变成自己的论文,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流行于网络上的“丹丹体”填字游戏。这种论文虽然不是完全抄袭,但其影响是极其恶劣的,若不及时加以制止,大部分学生都会趋之若鹜。

2.设计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于设计型题目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CAD图,并打印成标准的A3图纸进行提交,图纸内容主要包括桥型布置图、上下部结构的一般构造图、桥跨结构的钢束或钢筋布置图等。图纸是一种直观、准确、醒目、易于交流的表达形式,也是答辩时答辩小组老师翻阅最多的资料。因为学生之前的设计与计算过程表现怎么样答辩老师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设计图纸画不好,很容易让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事倍功半。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学生的图纸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①画图时,不知道该画哪些内容,该标注哪些尺寸,不清楚自己想用图表达什么。这部分学生的CAD图基本是参照别人的图纸然后依葫芦画瓢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最后提交的图纸,不仅表达不全,甚至学生自己都看不懂和解释不清楚;②图面质量较差。图纸比例和布局不合理;标注字号和箭头大小不合适,整个图面看起来较凌乱;不知道用粗细线布局达到主次分明的目的。导致CAD图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平时缺乏锻炼,就拿如何确定图纸比例来说,对具有丰富绘图经验的工程师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困难,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头疼的;二是,一般学生都是把绘图放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来进行,往往时间比较仓促,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一方面除了平时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外,另一方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梁专业的操作方式值得推荐,就是让专业设计院的工程师参与指导学生。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够、学生态度不端正只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外因,内在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达到高等工科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工程师(或工程师“胚料”)的目标,还是要从改革高等工科教育体制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减少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课外自学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量以教师的“教”为辅,学生的“学”为主,即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法后,他才能在离开学校、教师以后,自己不断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吸取知识信息,改组和创造出新的知识信息,成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佟军.关于毕业设计与顶峰体验课程的比较研——以中美本科工程教育为视角[D].上海交通大学,2009:31-32.

[2]徐岳,王亚军,万振江.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56-59.

水利工程毕业论文提纲 篇4

Abstract 4-5

1 绪论 12-16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6

1.2.1 间作种植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4

1.2.2 膜下滴灌技术发展 14

1.2.3 间作模式下作物系数 14-15

1.2.4 灌溉制度优化研究进展 15-16

1.3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2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 16-22

2.1 研究内容 16

2.2 技术路线 16

2.3 试验方法 16-22

2.3.1 试验区概况 16-17

2.3.2 试验设计 17

2.3.3 观测项目与方法 17-20

2.3.4 作物资料 20

2.3.5 土壤资料 20-21

2.3.6 田间管理 21-22

3 不同滴灌水量及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2-39

3.1 不同滴灌水量及间作模式对玉米、番茄生长的影响 22-34

3.1.1 对株高的影响 22-26

3.1.2 对茎粗的影响 26-30

3.1.3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0-33

3.1.4 番茄茎粗和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33-34

3.2 不同滴灌水量及间作模式对玉米、番茄干物质量的影响 34-38

3.2.1 不同滴灌水量及间作模式对玉米干物质量的`影响 34-36

3.2.2 不同滴灌水量及间作模式对番茄干物质量的影响 36-38

3.3 本章小结 38-39

4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作物水、热变化规律 39-52

4.1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对玉米、番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39-44

4.1.1 覆膜滴灌条件下2-2种植模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39-42

4.1.2 全生育期2-2种植模式不同位置处土壤水分变化 42

4.1.3 覆膜滴灌条件下4-2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2-44

4.1.4 全生育期4-2种植模式不同位置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44

4.2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作物全生育期地温变化特征 44-51

4.2.1 地温日变化特征 45-46

4.2.2 覆膜滴灌不同水分条件下2-2种植模式地温的变化特征 46-48

4.2.3 覆膜滴灌条件下2-2种植模式不同位置地温的变化特征 48-49

4.2.4 覆膜对2-2种植模式地温变化的影响效应 49-50

4.2.5 2-2C条件下不同位置地温逐月变化 50-51

4.3 本章小结 51-52

5 覆膜滴灌下间作农田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K_c)研究 52-65

5.1 覆膜滴灌间作条件下对FAO推荐值K_c和ET_c修正 52-55

5.2 水量平衡法测河套灌区覆膜滴灌间作条件下K_c和ET_c 55-60

5.2.1 全生育期灌溉水量 56

5.2.2 全生育期降水量 56

5.2.3 全生育期地下水补给或渗漏量 56-59

5.2.4 试验区土壤贮水量 59-60

5.3 水量平衡法测作物K_c值与FAO推荐计算值变化曲线 60-61

5.4 水量平衡法测作物ET_c值与FAO推荐计算值变化曲线 61-62

5.5 比较两种方法的ET_c和K_c 62-64

5.6 本章小结 64-65

6 覆膜滴灌下间作农田灌溉制度优化 65-77

6.1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对玉米、番茄产量的影响 65-67

6.1.1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65-66

6.1.2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66-67

6.2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对玉米、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67-69

6.2.1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67-68

6.2.2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68-69

6.3 覆膜滴灌间作种植条件下优质高效灌溉模式 69-76

6.3.1 模型参数计算 69-71

6.3.2 灌溉制度评价 71-73

6.3.3 灌溉制度模拟优化 73-75

6.3.5 优选灌溉制度可行性验证 75-76

6.4 本章小结 76-77

7 结论与讨论 77-79

7.1 主要结论 77-78

7.1.1 覆膜滴灌间作条件下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77

7.1.2 覆膜滴灌下间作农田水、热变化规律 77-78

7.1.3 覆膜滴灌下间作农田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K_c)研究 78

7.1.4 覆膜滴灌下间作农田灌溉制度优化 78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78-79

致谢 79-80

参考文献 80-84

作者简介 84

水利工程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二

摘要 6-7

Abstract 7-8

目录 9-12

第1章 绪论 12-22

1.1 研究背景 12-13

1.2 研究意义 13

1.3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8

1.3.1 城市河道治理国内研究现状 13-16

1.3.2 城市河道治理国外研究现状 16-18

1.4 城市河道治理阶段性发展 18-19

1.5 城市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19-20

1.6 城市河道治理发展方向 20

1.7 本文创新点及研究技术路线图 20-22

1.7.1 本文创新点 20-21

1.7.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1-22

第2章 模型试验简介 22-30

2.1 河工模型试验 22-23

2.1.1 河工模型试验原理 22-23

2.1.2 玻璃水槽 23

2.2 试验装置与测量仪器 23-30

2.2.1 试验模型简介 23-25

2.2.2 试验测量仪器 25-28

2.2.3 试验内容 28-30

第3章 城市河道中洲滩对水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30-59

3.1 无洲滩河道与只含江心洲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31-40

3.1.1 同一坡度下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31-35

3.1.1.1 水位沿程断面分析 31-32

3.1.1.2 水深沿程断面分析 32-34

3.1.1.3 流速沿程断面分析 34-35

3.1.2 同一流量下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35-40

3.1.2.1 水位沿程断面分析 35-37

3.1.2.2 水深沿程断面分析 37-38

3.1.2.3 流速沿程断面分析 38-40

3.2 无洲滩河道与含江心洲及边滩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40-48

3.2.1 同一坡度下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40-44

3.2.1.1 水位沿程断面分析 40-41

3.2.1.2 水深沿程断面分析 41-42

3.2.1.3 流速沿程断面分析 42-44

3.2.2 同一流量下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44-48

3.2.2.1 水位沿程断面分析 44-45

3.2.2.2 水深沿程断面分析 45-47

3.2.2.3 流速沿程断面分析 47-48

3.3 只含江心洲河道与含江心洲及边滩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48-57

3.3.1 同一坡度下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48-53

3.3.1.1 水位沿程断面分析 48-50

3.3.1.2 水深沿程断面分析 50-52

3.3.1.3 流速沿程断面分析 52-53

3.3.2 同一流量下河道沿程断面水力特性分析 53-57

3.3.2.1 水位沿程断面分析 53-54

3.3.2.2 水深沿程断面分析 54-56

3.3.2.3 流速沿程断面分析 56-57

3.4 本章小结 57-59

第4章 城市河道洲滩对溶解氧的分布影响研究 59-71

4.1 无洲滩河道与只含江心洲河道沿程断面溶解氧分析 59-63

4.1.1 同一坡度下河道溶解氧含量沿程分布分析 59-61

4.1.2 同一流量下河道溶解氧含量沿程分布分析 61-63

4.2 无洲滩河道与含江心洲及边滩河道沿程断面溶解氧分析 63-66

4.2.1 同一坡度下河道溶解氧含量沿程分布分析 63-64

4.2.2 同一流量下河道溶解氧含量沿程分布分析 64-66

4.3 含江心洲河道与含江心洲及边滩河道沿程断面溶解氧分析 66-69

4.3.1 同一坡度下河道溶解氧含量沿程分布分析 66-68

4.3.2 同一流量下河道溶解氧含量沿程分布分析 68-69

4.4 本章小结 69-71

结语 71-73

展望 73-74

致谢 74-75

参考文献 75-78

作者简介 78

毕业论文提纲 篇5

论文题目《由微博看网络时代下的议程设置理论》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议程设置理论一直是传播理论领域里的主导型概念之一。它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提出了媒介影响社会的一种方式。但随着基于web2.0技术的互联网的出现,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传播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网络关于汶川地震事件的报道来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中的状况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议程公众议程把关人

【前言】 议程设置是指媒介通过对某些事件的报道给予重视,并且忽略其他事情的报道,从而把大众的注意力引向那些被媒介高度关注的报道事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适用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否依然适用于网络媒体?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网络传播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会发生变化。在传统议程设置中,媒介占据绝对的主导权,公众一直作为被动参与的角色而存在。而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引领潮流,发布任何新闻事件,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体。

一 议程设置理论

(一)议程设置理论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议程设置理论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控制媒介关注话题的一种理论。它最早由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1972年提出。强调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与媒介的报道频率有关。

(二)议程设置的特点关注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考察的是长期的、综合的、全面的传播活动媒介在传播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三)议程设置理论的缺陷只关注媒介在传播效果中的地位而完全忽略了受众的作用过多强调媒介的“设置”功能而淡化了它的“反映”功能,是议程设置的效果过于绝对化

二 网络时代

(一)互联网的出现及技术基础数字化技术是以数字为基本构成要素而形成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的时代,它创造了互联网。而web2.0是网络的技术基础,它是受众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说明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传播活动的额变化。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信息传播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被打破,两者之间存在角色的转换议程设置的互动性明显增强

三 网络议程设置

(一)从微博看网站的议程设置

(二)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时代受到的挑战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时代是否依然存在如果存在,媒介在议程设置中的功能会不会因互动性而减弱

(三)网络议程设置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网络的一下特点决定了它会具有议程设置功能

1在网络里,某些信息的传播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可以飞快地繁殖。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

(四)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变化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者由精英走向草根,开始平民化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具有双向交互性议程设置中媒介的“把关人”作用被淡化

4.网络议题不断变化

5.网络议程设置的时滞大大缩短

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仅仅存在历时性,而网络议题设置还存在共时性。受众在网上浏览了大量消息之后,对某个议题的关注,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效果通常是在几个月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网络议题设置产生效果的“时滞”大大缩短。

由于传统媒体获得反馈信息的成本过高,对反馈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受制条件较多,议程设置后的影响力及其发展演变等难以快速把握,而在网络上,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

通过帖子的数量,可以及时看出受众关注的话题及关注的焦点。从捐款门事件来看,地震短短几天后,企业的捐款数额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而房地产企业的暴利与万科捐款额的强烈对比,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通过点击率可以看出某主题阅读人数的多寡,通过留言、评论可以看出网友对该主题反应的强烈程度及具体意见;网友的言论在网上保存时间久,通过观察一段时间的言论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议题发生、发展、分歧、衰变及异化的过程。信息收集相对传统媒体廉价、及时和便利,都将进一步推动网络议程设置研究的发展。

(五)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郭庆光 著 《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陈卫星 著 《传播的观念》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美」希伦·A·洛厄里 梅尔文·L·德弗勒 著 刘海龙等译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庄晓东 主编《传播与文化概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 著,郭镇之 徐培嘉 译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浅淡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篇6

1 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体现新技术应用的特点

作为建筑类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面向中小城市和县乡、小城镇培养人才, 而在中小城市和县乡、小城镇中, 过去建筑物主要为低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办公楼、学校等, 所以房屋建筑专业一直沿袭主要为砖混结构的毕业设计题目。但随着近几年来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新的结构体系, 新的建筑材料, 新的施工工艺的不断出现, 高层建筑日渐增多, 如果还停留在以砖混结构为主的低多层建筑物的设计中, 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考虑对中上等学生进行多高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但对能力低、基础差的学生仍可能进行五六层的砖混结构的设计。

同时, 根据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和建筑工程的新特点, 毕业设计应体现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 尽可能体现抗震、高层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近年来, 由于我国的地震灾区很多, 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 结构抗震就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四川大部份地区是7度抗震区, 7度抗震就需进行专门的抗震计算, 必须做特殊的加固措施, 所以今后有必要开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这门课程。对于高层建筑群体的日渐增多, 而学生仅学了结构计算的初步知识, 无法进行框-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的设计, 所以学校也可考虑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发展, 又计是非常重要的。某校九四级毕业设计 (底商住宅楼) 中标准层的甲单元平面为例来分析一下该方案的优缺点:在这个建筑平面中, 使用房间, 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面积大小合适, 空间关系协调, 比例尺度适当, 采光通风良好, 形状规则, 完全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如果这个设计是一个纯砖混结构, 其建筑方案就是一个最佳方案, 但作为一个底商住宅的设计, 要考虑相应的结构方案是否经济, 其框架柱在底层商场中的布局是否合理。房间跨度不能过大, 它的间距达到了6.9 m, 这样做连续梁承担的荷载过大。其截面和配筋也相应过大, 势必造成造价偏高的情况。

3 毕业设计中易出现的若干个问题

3.1 同标号的水泥砂浆和混和砂浆抗压强度大小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说明中, 有这样一句话, 基础和底层砖砌体用M5水泥砂浆砌筑, 二层及二层以上用混和砂浆砌筑, 由于纯水泥砂浆是无塑性掺和料的砂浆, 其保水性、和易性都比混和砂浆差, 而《规范》规定, 当用纯水泥砂浆砌筑砌体时, 砌体抗压强度应按同强度等级的混和砂浆砌筑抗压强度设计值乘0.85的折减系数。当然因混和砂浆是气硬性材料, 在砖基础中多选用水泥砂浆是正确的。

3.2 连续梁计算也不当。

连续梁上常存在着恒荷载和活荷载, 但计算其弯矩时, 大多数学生往往过于简单地按总荷载 (恒载+活载) 作用在整个连续梁上来考虑。事实上这样计算的弯矩是偏小的。由于连续梁活荷载所产生的最大弯矩与活载的布置有关, 特别是在活载较大的梁上, 最大弯矩是由活载控制的, 所以一定要考虑活载的不利位置。

3.3 悬臂梁的配筋不符合构造要求。

在毕业设计中, 虽然多数学生根据计算在悬臂梁中配置了纵向受拉钢筋, 但在悬挑长度>1.5m的情况下却没有设置弯起钢筋, 且架立钢筋设置的直径有的偏小。《结构计算手册》要求:对于悬挑长度>1.5m的悬臂梁, 不论计算是否需要, 均需设置一排弯起筋, 若悬臂端有集中荷载, 还需设置第二排弯起筋, 且梁下部架立筋≥2¢12。

4 加强教学环节,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对于结构上并不复杂的毕业设计, 有些学生因力学和结构的基本知识不足, 结构概念模糊, 导致结构计算的错误。造成这种情况固然与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 但对于专业课的教师, 首先应注意课堂教学工作: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面向全国而且部分是本科教材, 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 结合本地的实际可对部分的章节作适当的增减, 对工程上经常用到而必须掌握的内容, 不但应该详讲而且应做补充内容来讲, 反过来, 对设计不太重要的章节可以少讲, 让学生了解一下就行了。其次要注意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等主干课程一般随课堂教学的进度在一定时间内要安排课程设计, 通过向学生布置设计题目、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制施工图及编写简要的设计说明书等, 以此来训练学生初步获得独立设计计算与工程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课程设计, 专业老师应认真对待, 严格把关。另外要注意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对学生的建筑和结构方案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不应忽视这一点。

电力工程毕业论文提纲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答辩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30-03

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深化并且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教学必需过程。崔新壮等学者对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毕业生论文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1],孙德发等学者提出了双导师制改良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的指导方法[2],张峰等人提出了注重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方法[3],张平针对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四阶段、三层次的全程质量监控进行详细阐述[4]。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更加务实,除对学历有严格要求外,更加注重学生在工作中的工作技能以及之前相关职业经验,这引导高校教学必须要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需要,大多数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应该明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意识并具有工程师上岗基本训练”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以往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认为,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该考虑从设计选题、过程管理、毕业答辩过程的三个阶段进行提前规划,其次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后总结与评价,做到毕业设计有针对性的全过程管理与监控。怎么样改进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成为我们今后教学实践中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结合作者近十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以下就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谈几点想法与思考。

一、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调查统计表明,当前,大部分开设土木工程专业院校均存在以下毕业设计问题:①目前,大学生数量过大,毕业生就业难度明显增大。②部分学生抄袭严重,设计图纸、计算书以及毕业答辩等环境质量都存在很多问题。③高考制度改革,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指导教师全面辅导时间不足。④毕业设计任务量,导致建筑、结构及施工分配时间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建筑部分花费的时间过多,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目前主要单位流向为施工单位,而施工部分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效果不是很理想。

2.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①增加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5]。学生依据指导教师意愿积极申报毕业设计课题,其可以分为设计类与论文类课题两大类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性质课题主要针对熟悉应用各种单位需要用到的规范,对一个明确的建、构筑物满足预期功能与条件下,对建筑物进行建筑、结构及施工设计,成果以施工图和计算书来体现;论文类的课题针对一个具体科学问题,首先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其次研究问题的规律,最后撰写毕业学术论文。因承担众多,部分有纵向和横向研究课题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论文类课题,除了少数想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适合做论文性质的课题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企业就业,这些学生更适合做设计一类的毕业课题,通过毕业设计培养了工程师素质和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胜任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需要。统计调查表明,93%的用人单位总工程师希望更多学生开展设计性质课题的毕业设计研究。很多学生首先选择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由于研究课题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论文类的课题。如同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则大力提倡和鼓励所有指导教师开设设计类的毕业设计课题,出台了鼓励设计类课题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按1.5倍计算,从而激励毕业设计选题趋向,将以往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与论文性质课题比例提高了接近20%,提升了毕业设计选题的特色。②出台建筑、结构以及施工三位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前建筑工程专业分别安排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课题两种单独的课题,分别以结构和施工2个方向教师进行指导。结构设计课题尽管有建筑设计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设计由指导教师定方案,内容与要求都要求很简单,这样毕业设计成果显然不能满足对学生各类工种综合能力的锻炼,也不满足工程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毕业设计内容过于简单,需要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一些建筑、结构、施工三者一体化的综合性毕业设计课题,从三方面的设计内容同时训练,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难度、知识结构等综合能力及考核指标都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③公开毕业答辩过程制度。同济大学的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公开答辩,接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模式,毕业答辩评委小组由4位老师以及1位校外行内专家组成,并配备1位研究生答辩秘书。答辩过程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每个学生答辩总时间20分钟,其中采用PPT介绍毕业设计课题工作与成果为15分钟,回答评委的问题时间为5分钟。每位评委各自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立评分,小组成绩加权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考核成绩。该校以往答辩流程:选择成绩较好学生进行公开答辩,80%的学生进行非公开答辩,非公开答辩由若干教师形成小组,以提问及审阅图纸质量给定毕业学生成绩。由于学生人数多,公开答辩模式必然增加毕业答辩组织工作和答辩时间及精力,但是,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生的指导教师而言,都有一定的压力,采取这种公开答辩制度将有助于促进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成绩的公正与公平。④毕业设计课题与就业方向挂钩。在第七学期,必须要组织毕业班同学召开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的重要性,积极动员所有学生从现在开始广泛听取家人及朋友的建议,依据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规划自己今后的择业方向,做到毕业的时候心中有谱,从而引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就业方向比较接近,毕业设计内容与今后就业工作密切结合,可以在学校就开始强化就业的针对性培训。⑤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环节。第七学期,专业系部应该制订毕业设计管理规程,内容应该包含指导教师安排、课题来源及深度要求、过程如何有效监控管理、毕业答辩程序等各方面,并要制定具体、细致的指导计划和进度要求,细化毕业各个环节的各项评价体系。各组毕业设计题目应该在第七学期末报教研室统一审批,并按时下发给学生,最好分组召开毕业设计研讨会。⑥提升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目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设计课题难易程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总体进度计划要求表,以便分阶段、按目标监控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严格审查毕业答辩资格,详细检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首先学生自查毕业设计内容,其次指导教师及评阅教师进行内容与格式审查。指导教师评判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设计技术方法、计算参数、技术经济指标选择等内容选择是否合理,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及态度、毕业设计的水平及完成情况、外语水平、等进行认真、全面审查后写出评语,将毕业设计交给评阅教师进行答辩资格审查[6]。评阅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计算书、说明书格式及质量、图纸数量及质量等全方位进行详细审查,之后指导教师总体评价并写出毕业论文评语,落实分组学生是否具备答辩标准。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项较复杂教学实践过程,只有根据社会新形势变化趋势,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要标准,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指导内容和方法,才能提高毕业设计成果质量,培养出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新壮,金青,董琳琳,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05-108.

[2]孙德发,赵振全,江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98-100.

[3]张峰,易丹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35-138.

[4]张平,贾伟.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四阶段、三层次全程质量监控[J].高等理科教育,2007,(1):88-91.

[5]童乐为,张伟平,刘匀,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03-105.

[6]彭利英.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79-81.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金;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教改项目(J11216)

毕业论文提纲 篇8

论文题目: 浅谈新课改之下的学生减负问题

——辽宁省高中生减负问题

学 校: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化学教育专业 班 级:2010级四班 学 号:1231410048 学生姓名:哈建芳 指导老师:尚庆坤

论文提纲: 1.研究背景

70年代后,基础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学生的负担又越来越重了,学生负担过重又一次引起党和政府领导的关注,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减负计划。

1979 年 12 月,教育部、卫生部公布《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学生每日学习时间与课外活动,小学不超过6小时。

2000年 1 月 3 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提出了具体的减负措施。2004年 6 月,教育部长周济提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背景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从评价、考试、课程、课外活动等方面来落实减负。

2013年3月11日,教育部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主持座谈会并讲话。会议听取了部分省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汇报,研究了深化“减负”工作的具体措施,部署了“减负万里行”活动。

2.辽宁省“学生减负”现状

辽宁省教育厅于2012年实行教育减负。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自实行减负政策以来,学生高考上榜率严重下降。(注: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康平一中为学生实习基地。)

3.针对策略 4.查找文献

一. 为什么要减负

(一)20 世纪 50-60 年代的“减负”政策

建国后,百业待兴,教育事业也是如此。学生都注重学习基础文化知识,都在加班复习功课,因此学生的负担很重。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1951 年全国各级学校学生的健康不良的状况颇为严重。许多学校由于功课过重,社团活动过多,加以伙食管理的不得法,卫生条件过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于是 1951 年 8 月 6 日政务院公布《关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1955 年7月 1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指出“目前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求各地有效地解决中小学负担过重问题,并提出:“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基本办法是改善教材,提高教师水平,改进学校领导。”[2]1955年 9 月 2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了课外活动的内容、时间和实施细则,该文成为一个课外活动的指导文件,引导和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开展。1960 年 5 月 1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学生劳动过多,学校师生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情况,发出了《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的指示》,要求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和劳动时间在内),高等学校不得超过9小时,中等学校不得超过8小时。[3]1960年12月21日,中央发布《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的紧急通知》,再次重申要减轻工作、学习负担,增加睡眠和休息时间。196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克服中小学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要求大力宣传克服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1964年8月19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的《关于中小学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报告》,提出要上好体育课,坚持认真做早操或课间操,广泛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964年7月14日,教育部下达《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指出“:需要对目前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的状况加以改革”“,课程的彻底改革要与学制改革统一考虑”。调整课程的原则是:“适当减少课程门类,能集中一年学完的就不学两年”“;适当减少每周上课总时数,使学生有较多的课外活动时间”。[4]1966年1月17日,《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健康问题的报告》分析和检查了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提出减轻学生负担的措施。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倒是没有了,但由于没有了学习压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育质量下降。

(二)20 世纪 70-90 年代的“减负”政策

70年代后,基础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学生的负担又越来越重了,学生负担过重又一次引起党和政府领导的关注,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减负计划。

1979 年 12 月,教育部、卫生部公布《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学生每日学习时间与课外活动,小学不超过6小时。1983 年 12 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睡眠、休息和课外体育、文娱、科技活动时间,不要频繁的考试,要求全国各地不得举办全日制升学补习班等,规定各级教学研究机构不得组织任何名义的猜题、押题、模拟考试等活动。[5]1988年 5 月 11 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若干规定》,提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许多小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一些地方仍然严重,于是 1990 年 2 月 15 日,国家教委做出了关于重申贯彻《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若干规定》。1993 年 3 月 24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从 10 个方面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减负的要求。

1994 年 11 月 10 日,国家教委制定《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办法:一是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二是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三是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四是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必须加强领导、加强管理、严肃纪律。1995 年 2 月 9 日,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发布《关于停办各级各类奥林匹克学校(班)的紧急通知》,强调要严格控制各类竞赛、评奖等活动,继续落实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竞赛、评奖活动管理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6]

(三)新世纪的“减负”政策

2000年 1 月 3 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提出了具体的减负措施。2004年 6 月,教育部长周济提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背景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从评价、考试、课程、课外活动等方面来落实减负。2007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出关于不受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通知》指出,近几年一些地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的人数有所增加,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符合英语等级考试的目标要求。同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不得以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各种公共考试成绩作为招生依据。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不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各地考点不得受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集体或个人报名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减负”列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题目下,可见减负问题已提到关系民生问题的高度。

二. 国家几次出台后减负效果如何

(三)减负政策的执行效果不理想

从以上分析的减负政策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党和政府考虑得已经很全面,可是减负工作做了这么多年了,学生的负担依然没有减下来。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减负政策的贯彻实施呢?通过总结,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本身的原因。一方面教育政策本身有它的能力限度。例如,教育政策主体与政策目标群体的不一致性,即政府、社会各界、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博弈。一是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政府要求学校减负,却没有要求学校相应的减少效益,相反有时还要求学校增加效益,“减负增效”给学校带来了压力,于是学校就表面上执行减负政策,实际上仍然照旧地给学生增加负担。二是政府和家长之间的博弈:从整体上说,政府的减负政策代表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家长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家长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和局部的利益,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因此他们担心减负会耽误孩子的前途,这导致减负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博弈:我国的教育是一个大市场,而中小学生是这个市场中的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出版社、印刷业、书店、商场等很多的眼睛都盯着这个市场不放。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仍然摆放在学生的课桌上,这也导致减负政策未能如愿。另一方面在减负文件中有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奖惩规定,使政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再一方面减负政策中的弹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2.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真。政策执行失真是指政策执行活动及结果偏离政策目标的不良现象,主要有政策执行的表面化、政策执行的泛化、政策执行的缺损、政策执行的附加性。一是政策执行的表面化。政策执行的表面化即教育政策只是在执行过程中被宣传一通,而未被进一步转化为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使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在减负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尽管中央、国家教委或教育部下发了很多的文件、指令,但某些学校表面上是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文件,其实仍然是在按原有的规章办事。于是形成了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政策执行的泛化。政策执行的泛化,即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在减负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有些学校没有真正理解减负究竟减的是哪些,于是一刀切,对所有的课程进行削减,这不是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目标,且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政策执行的缺损。政策执行的缺损,即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时,只有部分被贯彻执行,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在减负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地方、学校或教师只是选择有利于他们的政策部分,而那些不利的部分被遗弃。四是政策执行的替换。政策执行的替换,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换入表面上与原政策一致,而事实上背离原政策精神的内容。[7]一些学校在执行教育减负政策的过程中,只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作为副科给减掉了,以此来为学生减负,于是“减负”就变成了“减副”。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却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这与国家减负政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3.减负政策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牵涉到方方面面。例如高考招生制度唯分数录取学生阻碍了减负政策的执行;在就业政策上,用人单位重学历就导致了学生把全部的功夫用在应试考试上。另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教师素质、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也同样阻碍了减负政策的执行。“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社会、学校、家长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将减负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减负现状:第一篇文献速览

现在的学生对学习为什么没有兴 趣,“因为他们既不懂得真正的科学 思维,又缺乏科学发现的兴趣,而所 学知识又常常是一些为了应付考试的 治教方略

ZHIJIAOFANGLUE 7伪知识。” ③

“伪知识”说得也许严重 了点,“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理论的相 关研究,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学 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 5%,能力 和素养才是受用终身的。”(著名教育 学者熊丙奇语)而一个人在某个领域 或某一方面形成的能力和素养往往是 从兴趣开始的。

研究意义(第10篇文献)

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

2004年12月26日 一、一般格式

(一)研究性论文: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题目应力求简短,一般不宜超过30字。2.中文摘要:论文第一页为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新的见解,语言力求精练,一般200字左右。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三至五个)。

3.英文摘要:论文第二页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

4.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着重反映论文研究工作范畴,研究方法,并将调查、研究中所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提出论点,要突出创新。正文一般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提出

②研究方法(实验方法)③结果 ④讨论

正文要求论点正确,推理严谨,数据可靠,文字精练,条理分明。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规格》的有关规定,毕业论文正文中标题层次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连续编号,例如: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一般不宜超过3级。编号应左起顶格书写,有标题时在编号后空一个字的位置再写标题,另起一行写具体内容。正文内可用上角标的形式加注释,注释内容放置于页角,每页注释单独编号。

5.参考文献:只列主要的及公开发表过的,按中文引用的顺序附于文末。

文献是期刊时,其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起止页码。(若期刊无卷号,则为:年份,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其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术领域中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成果、发展动向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作出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研究文章。其特点一是“综”,“综”就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逻辑清晰;二是“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题目:要贴切专题、确切中肯、鲜明简练。

2.摘要:将综述专题加以浓缩,要概括、充实、简短。一般文献综述可写3—5个关键词,要有专指性。

3.前言:前言的目的是使读者对综述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要扼要说明:第一,综述专题的目的;第二,有关概念的定义;第三,综述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时间范围、(引用文献的起止年份);第四,有关问题的现状或争论的焦点,引出综述的核心主题。

4.正文:综述的正文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从学科的横断面提出问题进行综述;也可根据学科或学科中的某一问题的进展纵向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体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的引用和评述,要发表自己对该学术问题的看法。

5.总结:总结部分是综述专题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写作时应将前言中的中心思想、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加以高度概括、归纳总结出结论性的条文,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6.参考文献(要求同研究性论文)

(三)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单位或个人把对某个问题调查的情况向有关部门或群众报告,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地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报告。调查报告所反应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事、某一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揭示经验或揭露问题。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和矛盾的调查、某一事物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等。调查报告的表述无固定格式,一般应有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标题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公文标题;第二,正副式标题,正标题揭示调查报告的中心思想,副标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第三,文章式标题。

2.序言:简明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人物、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必要性交代清楚,使别人了解情况,初步掌握报告住址,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序言主要有以下写法:第一,交代调查本身情况。包括调查的起因、内容、对象、范围等;第二,交代调查对象情况,包括被调查者各方面的概况或有关自然情况;第三,对全文内容做出概括。包括点出调查报告的结论性意见或主要经验等。

3.正文: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后,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各类调查报告的主题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观点材料的组织;第二,布局结构的安排。调查报告的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横式结构。就是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采用这种形式要处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分总关系、主从关系等;二是纵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调查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加以阐明;三是综合式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是兼有横式、纵式的特点,相互结合地安排材料。

(4)结尾:一般说来调查报告的结尾有以下写法:第一,对调查的情况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意见、建议。第二,概括全文基本思想,深化调查报告主题。第三,由点到面,作出展望,指出方向,从更高的角度、更广阔的背景来说明和深化主题,阐明所调查问题的实际的、普遍的意义。第四,补充式结尾。有些情况和问题与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在正文部分没有提及,但又需要讲清楚的,可以在结尾处附带加以补充说明。第五,用具有号召性、鼓舞性的语句结尾。

(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全面反映实验过程的结果,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课题评价的重要依据。实验报告不强调固定和统一的格式,可参考以下几个部分: 1.题目:要简洁、鲜明、准确。

2.前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明实验的进展情况、研究现状或选题的目的、意义。

3.实验:实验部分要说明实验的方法、原理、用品、仪器等。

4.结果与讨论:结果部分是整个实验的核心与成果。要分析实验的现象、原因、误差、理论依据及得出的结论等。对于典型事例和经过统计处理的数据要作简明的文字分析,明确表明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主要以事实、数据表达,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可更改原始数据,更不可主观臆造实验数据。讨论是对实验方法和结果进行理论研讨,是使研究方法和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重要环节。

5.结论: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所作出的最后判断,主要是对实验的结论和创新之处进行概括性总结,叙述时应采用肯定语言,文字要简明扼要,措辞要科学准确。附录实验研究过程中收集积累的重要的原始资料。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实验研究中引用的重要文献资料(要求同研究性论文)。毕业论文的书写、装订要求:

1.毕业论文用纸规格为A4。行距1.25,加页眉、页码,一级标题用4号宋体黑(或黑体)、二级标题用小4号宋体黑(或黑体),二级标题以下的标题均用5号宋体黑(或黑体),其余内容均用5号宋体字。装订线位置:左侧,1.5cm。2.毕业论文封面、毕业论文评语由教务处统一格式到网上下载,毕业论文评语装订在论文最后一页。

3.要求标点符号正确,无错别字,语句通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可读性强。

4.文中的图、形、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图、表中的附注,要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来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5.文中所用单位一律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上一篇:简历模板前台接待下一篇:保险培训的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