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事业(精选8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积极努力,老龄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和明显进步,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发展,我们仍将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创新老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老龄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的挑战,根据我们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老龄工作宣传力度。在宣传形式上,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老年报纸、刊物、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更重要的要利用党报、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全方位进行宣传。在宣传内容上,要重点宣传人口老龄化形势及由此带来的深刻影响,宣传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宣传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宣传老年法律法规及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涉老文件,宣传关心支持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敬老、养老、助老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在宣传范围和对象上,既要注重向全社会宣传,又要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党政领导和老龄委成员单位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人口老龄化 1
意识,进一步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老龄工作格局,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做好积极的舆论准备。
二、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根本保证。要在健全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同时,大力推广贫困老年人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企业年金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不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认真落实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扶助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实行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和农民退休制度。要积极鼓励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商业保险。力争在203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到来之前,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妥善解决。
三、加强老年政策和法制建设。政策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政策,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很好地开展起来,长久地坚持下去,老龄工作更是如此。回忆老龄工作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完全证明了这一点。老龄部门必须认真汲取这方面的经验,在国家大政策的框架下,紧紧抓住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 “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从老龄工作重点要解决的和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积极建议和争取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省里确定的“三个文件”的贯彻落实,针对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在农村,现行优待老年人规定农村老年人基本享受不到,农村老年人又特别需要政府优待的客观实际,尽快修定完善老年人优待规定。法律是各项事业的重要保障。事业要发展,老年人的问题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归根结蒂需要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9年,我省又颁布了《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一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对老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现行的老年法律法规需要修改完善,另外,一部法律也解决不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所有问题,我们也应尽快制定养老保险法、医疗保险法、社会救济法、家庭赡养法、社会服务法等,逐步建立和健全比较完善的政策法制体系。
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涉及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发展老龄产业,既能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需求,又有较好的投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担负起责任,从有利于老龄产业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改
善老龄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兴办老龄产业,要把老年服务和福利设施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特别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生活照料,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抓好落实。要加强对老龄产业的领导和管理,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统一规划,指导老龄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康发展。要立足城乡社区发展为老服务业,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为老服务队伍。要加强检查和监督,搞好市场管理,保证向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都能达到质优价廉,以保护老年人权益。
五、大力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开发利用广大的老年人力人才资源,让更多的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老年人社会阅历丰富,又有一定的领导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尤其是一大批老党员、老干部、老英模,老科技、教育、法律和医务工作者等,他们更是社会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开发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一可以弥补劳动力不足,二可以为社会增创财富,三可以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各级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力人才的开发利用,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出台鼓励老年人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组织广大老年人参与民主监督、社会治安、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关心教育下一代
等工作,鼓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符合需要的老年知识分子在当地或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等工作,成立老年志愿者队伍,开展自助、互助服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各类老年服务机构要开设“老有所为”咨询服务业务,人才交流机构也要积极组织开展老年人才交流活动,老年人才集中的地方和单位要成立相关专业协会,充分发挥老年人才作用。
1950年以来, 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幅提高, 社会服务和金融成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两大部门。基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所做的实证分析表明, 人口老龄化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算高,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深入研究老龄事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加强政策推动, 不仅是积极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 也是实现我国经济保增长、调结构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老龄事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一) 老龄事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老年群体的逐渐扩大必然会带来老龄服务需求的增长和老年消费市场的拓展, 会进一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不仅仅是为老龄产业的兴起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也为劳动就业增加了新的渠道。目前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大部分涉足老年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投机性强又没有规划, 使整个老龄产业处于分散的状态, 仅仅是在老年医药、医疗、保健品等方面略有发展, 而其他多个方面的发展都还十分薄弱并亟待解决。老龄事业本就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 它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养老床位测算, 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的标准, 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 而现在只有250万张, 缺口达550多万张, 按照平均每张床位6万元的建设成本计算, 床位建设会产生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 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 会大大促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二) 老龄事业发展的五个方面
我国老龄事业的提法始于1982年。《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指出了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即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方面, 已成为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 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到健康、安全的环境保障, 再到自信、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反映了人的需求层次逐级升高, 最终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笔者在需求层次论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了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将老龄事业的指标体系简化为五个“老有”。
1. 老有所养:老年人养老事业
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当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用于养老社会福利事业的资源更是不多, 因此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成为了完善养老社会福利事业的关键之一, 无论是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 都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
2. 老有所医: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 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由此也带动了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易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 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和照料, 因此实现老有所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发展和办好老年康复医疗事业不仅可以解决社会赡养矛盾, 又创造了可观的第三产业经济效益。
3. 老有所学:老年人教育事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老年群体对教育的需求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由老年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延伸出一系列的教育产业和经济效益值得社会关注。
4. 老有所为:老年人社会参与事业
随着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 老年人社会参与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提上议事日程。离退休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因而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会为产业经济带来较大的贡献。
5. 老有所乐:老年人文化体育事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 整个社会应该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老年体育事业是其中的薄弱环节, 应该充分认识健康与小康之间的关系, 促进老年体育文娱事业的协调发展, 为产业经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了我国31个省市2012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来自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年鉴》, 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来自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老年活动设施参加人数、老年协会参加人数、老年医院床位数和老年学校在校人数来自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二) 模型设定
分析和评价老龄事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效应, 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外, 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 即选择合适的经济计量模型衡量老龄事业发展的各种经济效应的大小。
老龄产业理论上是附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 可以假定两者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由此建立一个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y (亿元) , 模型的解释变量为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ins (万人) 、老年医院床位数hos (张) 、老年学校在校人数scl (人) 、老年协会参与人数ass (人) 、老年活动设施参加人数act (人) , 构建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1. 指标体系解释
由于老龄事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采用一个指标不足以分析和评价所有效应,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体目标为理论依据, 在参照政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选取了5项指标构成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标体系 (见表1) 。
2. 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经过检验, 上面模型符合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 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但是经过多次分析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因为选取的数据是2012年的横截面数据, 于是本文进行了下面的检验和模型修正。
(1) 异方差检验和修正
通过White检验, 针对同方差该基本假设前提下进行检验, 得到
由Eviews检验结果可知, F统计量为1.630494, 对应的概率值为0.1783, 不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不存在异方差”的检验。该方程确实存在异方差。
笔者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异方差性进行修正, 重新进行回归估计, 分析结果为
注:上面括号内的数字是p值的大小
从上面结果看出, 各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不论拟合度, 残差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2) 自相关性检验
通过DW检验, 针对变量间不相关进行检验。从修正后的回归结果中得到残差值直接计算DW统计量, Durbin-Wat-son stat 1.665462
根据DW分布表可知, 当样本容量为31、解释变量个数为5时, 下限临界值d L=1.090, 下限临界值d U=1.825, 由于DW=1.665462, 因此不拒绝原假设, 表明没有明显的残差自相关。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修正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上不再累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各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且模型的拟合度也达到了0.999856, 说明模型的各个解释变量很好地解释了被解释变量。
首先, 从老人经济保障指数方面分析, 从方程的变量系数可以看出, 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与第三产业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乘数效应, 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每提升1个单位, 将造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37个单位的增长。可知在目前的中国, 提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结果与顾国爱2011年建立的模型结果相违, 折射出我国老龄事业和第三产业近年的发展与变化。
其次, 从老年人医疗保障指数方面分析, 相比较而言, 老龄事业的医疗保障方面对第三产业的乘数效应为正, 并且贡献率达到31%。说明养老机构及其床位数的增加都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有促进作用。
再次, 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指数与文体活动参与指数的分析, 可见虽然其乘数效应效果为正, 但贡献率都比较小。说明目前该方面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甚微。
最后, 从老龄事业投入指数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呈负相关关系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老龄协会参与人数的增加并不能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下, 我国老龄事业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经济效果而言, 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对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有所体现, 而我国老龄事业的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指数、文体活动参与指数及老龄事业投入指数等, 本应对第三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方面对我国的产业协同发展影响甚微, 说明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 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龄服务体系和老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为实现我国经济保增长, 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侯筱蓉, 郭吉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概述[J].现代情报, 2007 (04) .
[2]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 卡尔.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
[3]顾国爱.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 (10) .
社会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省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4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25%。为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险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养老保险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通过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努力,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筹措了2.8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提高5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连续三年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后有关离退休(职)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从政策上落实了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省卫生厅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将新增省级卫生专项经费的99.92%用于全省公共卫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是改善了农村老年群体缺医少药的状况。2007年全省88个县(市、区)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3年实现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全省覆盖。2007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0.9万人和21.5万人,全省养老、医疗保险金征缴收入分别达到52.05亿元和16.5亿元。全省城乡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得到较好的保障,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
我省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少、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与广大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为推动我省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省民政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代省政府草拟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提出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具体措施,同时大力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2007年,全省共筹集安排敬老院资金3515万元,各地新建、改建、扩建农村五保供养机构130所。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13.7万农村五保对象纳入供养范围,农村敬老院862所,集中供养7242人,比上年增加508人,床位利用率从2006年的62.29%提高到70%。同时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制定下发了《贵州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基本规范(试行)》,通过积极开展敬老院规范化管理活动,敬老院硬件设施得到加强,服务功能与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敬老院规范化管理的水平;省发改委将老龄事业纳入2007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成了全省68个贫困县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的调研及规划编制工作,并启动了17个贫困县的建设计划,共投入补助680万元,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以街道、社区为主的为老服务格局,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省司法厅积极倡导律师协会、公共部门和法律援助部门,成立老龄工作站,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每年组织一次老年人《法律援助条例》宣传月活动,为弱势群体和老年人提供义务法律咨询;省老龄办聘请了两位律师免费担任常年法律顾问;团省委积极开展“三支一扶关爱老人、共创和谐”活动,“春晖映晚晴活动”,继续巩固“志愿者服务金晖行动”、“红领巾为老送温暖行动”,坚持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献爱心、送温暖;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优势,切实加强老龄工作和老龄问题的宣传报道,宣传党和政府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老龄工作先进典型、模范事迹……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渠道,营造了良好的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老年思想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等成员单位切实抓好老年人政治思想工作,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省直机关工委认真抓好省直单位党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时通报本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听取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
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是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领导下的为全国老年人服务的民间慈善组织,是独立的社会法人。它的前身是中国老年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5月。第二届理事会于2003年10月选举产生。本届理事会于2009年1月15日选举产生,理事长由民政部原副部长、第二届理事长李宝库连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行动宗旨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谐”。基金会以老年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并呼吁社会共同尊重、关心和帮助老年人。基金会的工作任务是:以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中心,以为健康的老年人锦上添花、为有困难的老年人雪中送炭为重点,帮天下儿女尽孝,给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2007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民政部首次进行的基金会评估工作中,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被评为4A等级的基金会。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主要业务范围是:
一、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接受海内外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的捐赠。建立、管理和使用用于支持和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的各项基金。
二、根据社会发展和老年群体的需求,创办和资助老年社会福利、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等项目。投资设立或合作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爱心护理院、老年病医院、老年大学、老年人才交流中心、老年艺术团等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机构。
三、组织开展和资助开展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有益于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各项活动。
四、资助城乡特困老人。
五、奖励为老龄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老年杰出人物和优秀人才。
六、开展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友好团体和人士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筹集善款,为老年人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和善事。六年中,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中国老年艺术团《红叶风采》文艺晚会”、“爱心护理工程”、“东方银龄远程教育普及工程”和“老年心理关爱工程”等品牌,并先后建立了19个专项基金。通过各项活动的广泛开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老年人的心中。具体是:
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从2003年开始,基金会承办了由全国老龄办、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七部门联合主办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并于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先后三次举办了评选全国敬老模范的活动。三届共评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30名,“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116名,“孝亲敬老之星”7939名。“敬老好文章”242篇和“主题教育优秀组织者”133名。为使中华孝道深入人心,编辑出版了《中国敬老故事精华》和《中华孝道故事》等书籍,印数达近百万册,赠送大中小学校和基层社区群众,倡导广大青少年“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当敬老人”;编排了讴歌母爱的话剧《疯娘》,在全国24个省区市演出140多场,观众达30万人;开展孝心进社区活动,为社区配送敬老书籍、健康资料、康复教材,使全国2000多个社区、200多万名老年人受益;还通过撰写《敬老心语》、创作适合少年儿童歌唱的《孝亲敬老歌》、在海内外举办孝道论坛和专题讲座等,大力弘扬中华孝道。
二、倡导并积极推动实施“爱心护理工程”,为我国养老服务业探索新路子。为应对城市高龄老人护理面临的困难,基金会理事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宝库联合40多名政协委员向国务院建议实施以养医结合和临终关怀为核心的“爱心护理工程”。这个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作出批示,并将“爱心护理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为贯彻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和总理批示精神,基金会积极推动“爱心护理工程”的实施,目标是先在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都搞一个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基金会及时制定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工作规程》,对其服务宗旨、做法、运行机制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护理人员,基金会与香港理工大学、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培训班;与江苏省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民政学校、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爱心护理工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爱心护理工程研究发展中心”。受民政部委托,基金会每年都要召开“爱心护理工程”工作会议。2008年,基金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爱心护理院院长、护士长和护理员分别授予“敬老功臣杯”、“敬老奉献杯”和“敬老服务杯”,以树立榜样,激励先进。目前,“爱心护理工程”已在全国27个省(区、市)、80多个大中城市迅速开展起来,参加的爱心护理院已达到200家。
三、积极组织全国性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老龄办的指导下,代管“中国老年艺术团”,推出了《红叶风采》独特的老年艺术品牌。自2003年开始,每年的重阳节期间,中国老年艺术团都将一台主题鲜明,展示当代老年人风貌的《红叶风采》大型文艺晚会奉献给广大观众。节目全部来自基层。艺术团的保留节目唐山皮影舞蹈《俏夕阳》,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选出的最佳节目之一。
中国老年艺术团除在国内演出之外,还先后到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匈牙利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演出。艺术团的成功演出,极大地推动了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近年来,基金会把每周日几千老年人在景山公园大唱革命歌曲的“景山现象”介绍给全国各地,推动了全国群众性老年歌咏活动的开展。2004年,基金会在全国老龄办、广电总局、全国妇联等11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举办了以“最佳健康”、“最佳才艺”、“最佳时尚”等为内容的“珍奥杯全国银龄美大赛”活动。共有6000多名各民族老年人参加,81名老年人获奖。之后,又分别举办了主题为“和谐、绿色、健康、生命”的第一届中老年书画艺术大赛;由老红军、老将军、老专家、老劳模等参加的“迎新春—遐龄风采团拜会”,成立了“给后代留下一本书”编委会,积极创造条件,为老同志编辑出版了21部对后代很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
四、多方筹集善款,尽最大努力为老年人办实事。基金会先后建立了“爱心护理基金”、“贫困老人援助基金”、“老年健康基金”、“慈航基金”和“国际发展事业基金”等19个专项基金。所筹款物,遵照捐赠者的意愿,及时地送到了老年人手中。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基金会迅速承担起募捐援助灾区孤寡老人的责任。在北京举办了“心系抗震灾区·情系孤寡老人”慈善认养捐赠仪式。全国各地39家护理院积极报名认养地震中失去儿女的孤老,并愿为他们养老送终。全国各地老年基金会和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上千万元,捐书画作品600多余幅。同时,基金会还先后向甘肃庆阳、安徽六安、四川绵阳和宁夏、广西等20多个省(区、市)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捐赠了资金、棉被、衣物和药物等
我会开展了“东方银龄普及教育工程”,通过网络使老年人在当地就能学习到高水平、高质量的老年课程。我们还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作为重点工作,从2008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并先后在南京、北京成立了老年人心理关爱研究基地。
卓有成效的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上级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获得了社会以及海内外人士的称赞与支持,也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欢迎。
(征求意见稿)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黑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是哈尔滨市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我市全面落实《哈尔滨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8项评估项目指标,13项超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保参保总人数达到212.4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78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8.2万人,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93.1万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从“十一五”期末的1113元,增长到2015年末的2083元。困难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低保家庭中的60周岁以上孤老人员加发低保金。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提高了市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标准,新农合筹资标准由2011年人均230元提高到2015年的470元,翻了一番多。积极探索医保异地结算新办法,异地就医购药更加便利。社会化养老服务日趋完善,全市养老机构床位达到5万张,每千位老人拥有床位数30张,全市现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31个;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同时,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低偿和有偿的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站1322个,城区实现全覆盖。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我市老年人大学在校学员人数21600人次,学员人数、班级数和专业数,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市体育局举办的老年人太极拳、太极扇、柔力球等大型表演赛;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创新秧歌大赛和市老龄办举办的“舞动松江”社区健康快乐舞大赛、多彩人生艺术大赛,乒乓球、门球赛等大型示范性文体活动等,为我市老年人强身健体、展示风采、传播正能量搭建了平台。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 1.主要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一方面,我市处于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据预测,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的184.8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2%,增加到2020年的215万人左右,占全市总人口的22%左右。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及家庭小型化、纯老住户增多的趋势日益突出,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较高,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还占一定比例等,对老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的人口老龄化意识还不够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还很低,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建设还不够强,老年产业和老年服务市场发展较慢。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2.重要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期,也是我市老龄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老龄事业发展的支持条件更加完善。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关心、支持、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老年人自强自立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这些有利因素,使老龄事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舆论等方面具备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国家、黑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老龄战略规划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老年文体活动体系和老年群众工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成果,确保2020年全体老年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二)总体目标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和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为总体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扩大各类老年大学(学习)办学规模和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和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建立职能明确、协调高效、社会参与的老龄工作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社老年维权和社会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老年人优待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形成初具规模的老年产业发展体系。
(三)主要任务
1.健全多层次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1)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借助全民参保登记,做好征缴扩面工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调整机制。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探索增加丧葬补助、高龄津贴等激励参保及减少基本养老金流失机制。完善未转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
(3)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完善基金运行情况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创新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有效杜绝虚报、冒领、重复领取社保待遇现象,确保基金安全。
(4)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稳定增长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5)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鼓励商业性老年保险产品开发,提倡公民购买商业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研究探索老年人需要的其他保险产品。
(6)开展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健全多层次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1)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供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支付比例。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的制度。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解决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医”问题。统筹地区内住院政策性报销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面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制度。
(3)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工作,城市建档率达到100%以上,农村建档率达到95%以上。逐步完善社区全科医生上门服务制度,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和咨询服务;探索为需要长期照护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积极开展老年保健知识讲座和巡回展览,提高健康教育普及率,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和疾病防治能力。坚持定期开展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
(4)制定实施方便老年人就医的优惠政策措施。三级医疗机构开设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加快实现“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协作关系,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鼓励、提倡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为老年人义诊活动,对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和高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发展老年病医院、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5)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奖扶、特扶优先优惠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与特别扶助制度。
3.健全覆盖所有困难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
(1)对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并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加强对低收入老年人的生活扶助,探索建立并完善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救助、冬季取暖、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专项救助制度。
(2)对符合条件的城乡生活困难老年人实行医疗救助。对农村生活困难的患病老年人给予医疗救助或免费治疗。
(3)解决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问题,为生活困难且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将政府保障性养老服务对象由“三无”、“五保”老人拓展至贫困家庭高龄、失能、失独老年人。
(4)倡导全社会开展帮扶、认养、资助等多种形式的慈善救助活动。加大对老年人的临时救助力度,积极发挥社会慈善在老年人扶贫济困中的补充作用。
4.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的居家养老。促进养老服务内容从基本生活照料向紧急救援、健康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方向延伸,提高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需求精准对接,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按照资源整合、就近就便、功能配套、方便实用的要求,加快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网络。到2020年,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要达到60%以上。
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境外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立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老年护理机构服务评估标准,实行分级、动态管理。
(2)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本着就近、便利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力争实现7%左右的老年人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养服务。
(3)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每千名老人平均拥有养老床位35张。若按2020年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215万人计算,我市需要7.525万张养老床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对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独资兴建的以护理功能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在用地、床位建设费和运营补贴上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与居民同价。实现机构养老“公办”与“民办”的合理搭配,层次分明,功能互补。
加快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长期监护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养护型、医护型、介户型养老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根据养老机构床位和入住老人的多少,按照200:1设立医务室和有资质的保健医。
(4)加快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按照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城乡“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方便老年人养老、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加强对居住小区、公园绿地、既有道路、建筑物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保障房和拆迁房的安置,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有失明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的家庭。创造政策环境,切实解决符合条件的高层住宅旧楼加装电梯问题。
(5)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推进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加强专业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探索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职业尊严的薪酬待遇、社会关怀等激励措施。逐步建立“社工+义工”养老服务模式。引进与挖掘具有专业背景的社工人才,壮大养老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5.不断提高老年人优待水平
(1)进一步落实哈尔滨市优待老年人规定,完善优待照顾服务政策,实行优待项目适度统一,实现常住老人与户籍老人同等享有优待。降低老年人优待乘车年龄,确保老年人在乘坐公共汽车、地铁、就医、旅游等方面享受优待,实现老年人乘车卡与敬老优待证合一。
(2)落实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发放制度,有条件的区、县(市)探索将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全部80周岁以上老年人,落实贫困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政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适当提高津贴、补贴标准。
(3)依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待服务。支持、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进一步丰富优待内容,提高优待水平。
6.加强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1)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十三五”期间,在办好市、区综合性老年大学的基础上,争取各县(市)均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分校数量达到3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5000人次。老年教育实行规范化管理,开设课程从老年人实际需要出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老年教学质量。
(2)加强基层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在全市推进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完成10分钟健身圈。安装健身路径、特色园区、新农村示范点、社区室内体育健身设施2200件。在具备条件的公园、广场、社区等铺装健身步道等,实现健身场地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其中老年人培训比例占30%以上。
(3)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九个城区5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立老年文化活动指导站,配备文艺器材和设备,打造“社区娱乐圈”工程,基本满足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需求。
(4)开展科学健康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老年文化节、老年体育节,推广“舞动松江”社区健康快乐舞,整合广场健身舞队伍,组织老年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全市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达到50%以上。
(5)电台、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开设老年人专题节目、专栏或专版,加大老龄工作宣传报道,丰富老年文化生活。中小学校将敬老、爱老、助老活动作为常态化教育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及主题教育中,定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贫困老人等活动,为老年人精神慰藉提供帮助。
7.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逐步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老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开发、扶持。研究、制定、落实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十三五”期间,力争在老龄产业研发、生产、经营方面有新突破。由政府牵头,大力发展老年卫生养生保健、老年养老服务、老年娱乐、老年教育、老年旅游服务等产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8.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1)在社区服务和管理、关心教育下一代、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充分发挥老年人作用。大力推进老年志愿者服务,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开展“邻里关爱互助”活动,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以上。
(2)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途径。继续支持老年学学会和有关社会组织在开展老年学研究、老龄问题调研、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9.强化老年维权服务工作(1)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和服务网点,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
(2)加大老年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学习宣传工作纳入全市“七五”普法规划,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定期对老年法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3)鼓励各级法院成立老年法庭或合议庭,对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老年当事人予以减、缓、免交诉讼费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为符合条件、申请法律援助事项和法律咨询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实行公证费减免优惠制度。
10.加强老年社会管理服务
(1)进一步健全老龄工作机构,保证工作经费,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老龄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制定老龄科学发展规划和老龄科学研究鼓励政策,完善老龄科学体系,加快老龄科学人才培养,建立老龄领域重大问题的协调创新研究机制。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深化研究。跟踪老龄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关注老龄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开展老龄问题调查研究,为制定涉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3)推进老龄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老年人口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探索建立老龄信息共享和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建设涵盖老年人口、为老服务、老龄工作等主要内容的老龄基础信息平台。推动建设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涉老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实现涉老信息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和深化应用。
(4)全面建立和完善以基层老年人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各类老年群众组织,充分发挥老年人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开展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中的作用。基层老年协会建设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争取实现顶层设计法制化、组织建设规范化、扶持措施制度化、作用发挥常态化。
(5)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真正把老龄事业纳入议事日程,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解决老龄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委各部门尽责、老龄办协调、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大老龄工作格局。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老龄事业发展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将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纳入财政预算。大力发展老龄慈善事业,吸引慈善资金为老龄事业发展服务。
(三)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形势和有关老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开展尊老敬老助老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敬老意识。充分利用“老年节”(重阳)、“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系列爱老助老活动,表彰奖励敬老爱老助老先进人物、先进单位,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敬老爱老助老良好的社会氛围。
日前,富德生命人寿全国首个三养(健康养生、禅修养心、度假养老)基地面世,生命人寿基地位于中国河源·巴伐利亚庄园,是广东省养老示范基地、深圳市异地养老示范基地等。
当天,生命人寿巴伐利亚庄园一期也隆重试营业。科学界、文学界、艺术界、金融保险、国医国药等社会各界人士,800余人共同见证了富德生命人寿全国首个三养基地面世和巴伐利亚庄园一期试营业。
广东、深圳、河源等省市相关领导,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沛东等嘉宾出席了活动。
据了解,富德生命人寿建造巴伐利亚庄园840余套云健康公寓,打造生命人寿全国首个三养基地——“生命如意家园”。生命人寿并将致力于打造医疗、养老、度假、保险合为一体的三养模式,生命人寿提供足不出户的医疗及全国各地的度假养老,和适合养老群体的保险保障。充分发挥生命人寿寿险集团强大的资金、客户和服务优势,生命人寿倾力打造中国保险三养第一品牌。
据介绍,富德生命人寿根据国务院2013年9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生命人寿积极推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内部及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 某些弊端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改革向更深层次进展。在这个大背景下,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 建立与事业单位改革相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并能促进事业向前发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是势在必行的。以最小的成本支出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既是对事业单位的基本要求, 更是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指对各级事业单位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贯穿于其预算、分配、使用、调剂的全部过程中。
1、主要任务:
(1) 合理编制预算;
(2) 增加收入, 节省支出;
(3) 加强经济核算和制度建设,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加强资产管理;
(5) 强化财务控制与监督。
2、特征:
(1) 资金来源的多元性, 资金提供者不期望获得或收回经济利益;
(2) 不具有“企业会计”意义上的所有者权益;
(3) 不以营利为目的;
(4) 涉及范围广;
(5) 管理办法复杂多样。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加强, 尽管如此,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 政策建设滞后
国家虽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 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但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 使得一些管理文件明显缺位、滞后, 与客观实际相脱节, 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二) 财务管理不完善
1、财务管理功能弱化。事业单位长期受到严格约束, 其投资、融资功能基本缺失。
2、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相对淡薄, 对会计与财务工作不够重视。
3、秩序混乱,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1) 事业单位在财务机构设置、岗位及人员配置上不够科学合理, 职责不明确;
(2) 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虽有制度, 但执行力不够, 执行效果不佳。
4、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很多单位财务管理与财产管理脱节,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名存实亡, 导致违纪违规现象普遍, 无人监督管理。
5、会计核算不严谨、不规范
(1) 记账凭证填制的不完整, 原始凭证不够规范;
(2) 账户设置不全;
(3) 票据管理混乱;
(4) 账薄使用不正确。
(三) 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编制重视不足, 意识薄弱。事业单位领导及相关部门不重视预算的编制, 缺乏协调和配合, 预算编制与评价均由财务部门完成, 科学性和准确性较差。
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采用“上年基数+增长”的编制方法, 缺乏对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 违背了编制预算的初衷。
3、预算执行控制不严, 缺乏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 支出管理审批制度不严, 支出范围、资金用途随意变动, 挪用、挤占专款现象时有发生。
4、预算外资金管理混乱。一些单位违反国家“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规定, 肆意挤占、截留、隐瞒预算外资金, 私设小金库、设置账外账现象严重。
(四) 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松散
(1) 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不统一;
(2) 缺乏合理、科学的配置标准;
(3) 无形资产、流动资产流失较严重;
(4) 管理手段原始、落后, 效率低下。
2、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不完整。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 在资产的使用中不核算成本, 不计提折旧, 从而导致资产总量虚增, 资产净值不准确。
3、资产管理观念相对淡薄, 固定资产管理不严。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相关部门缺乏沟通与协作, 重预算和购置, 轻资产与管理, 资产定期清理、盘点制度缺失, 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情况普遍存在。
4、基建项目与大宗采购透明度不够, 存在暗箱操作现象
(五) 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缺乏, 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 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未被充分发挥出来, 导致管理意识缺乏, 业务素质低下。
1、财务管理人员责、权、利不明晰;
2、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3、观念、方法保守陈旧;
4、缺乏培训, 知识结构和内容得不到补充和更新;
5、处理风险能力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三、构建基于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诸多问题和弊端, 已经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功能发挥, 因此改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构建基于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 转变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地位, 把观念转向适应公共财政的要求上来, 规范资金的使用和运作, 提高其使用效益。
(二) 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1、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强化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应依法加强制度建设, 结合本单位实际,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加强内部控制, 规范内部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 防止舞弊、欺诈行为的发生。
2、规范工作流程。规范财务管理的运作程序, 合理、科学地划定业务流程, 明确各岗位监督与控制的要点。
3、完善监督机制, 增强其财务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设立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的内部审计部门, 实施审计监督活动, 加大监管力度, 确保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内容。
4、规范财务管理, 加强对票据的管理;
5、完善信息系统。加快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 将财务管理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 为其提供技术支撑。
6、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无处不在, 在各种财务关系中都有所体现。应注意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
(三) 重视预算管理
1、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 它涉及面广, 系统性强, 需要相关各部门共同参与。编制过程中, 应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确保预算方案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使用新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法。预算编制方法上, 采取比较科学并且切合实际的“零基预算”法, 摒弃落后的“上年基数+本年调整”方法。
3、加强内部资金控制, 确保资金有效利用
(1) 强化“专款专用”意识, 严格执行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制度, 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
(2)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监控, 明确预算外资金的性质, 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四)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使用效益
1、强化资产管理观念,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1) 贯彻实施资产收发保管制度;
(2) 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
(3) 重视无形资产、流动资产的管理;
(4) 提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完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应实行折旧制度, 增设相应“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以便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3、规范基建项目和物品采购制度, 采用公开招标形式。
4、强化资产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 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五) 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随着新财务管理机制的构建,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养, 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推进财务工作向决策型转变。
1、加强培训,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会计核算能力, 增强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
2、确立持证上岗制度;
3、推行会计电算化, 以提高工作效率;
4、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进行人员的科学调配。
四、结束语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 以及变幻莫测的内外部环境和日益复杂的财务关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就需要不断创新, 更新观念, 构建财务管理新机制, 用以推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向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庄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审计与理财.2008 (12) :56
[2]、周小婷、汪君艳.试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商洛学院学报.2007 (21-4) :21
[3]、刘光勇.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 (21) :138
[4]、刘海东.浅谈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管理观察.2010 (33) :42
近年来,遂平县人口计生委着力打造流动人口“绿色通道”管理服务制度,采取“抓房主,管房客,抓雇主,管雇工”的做法,落实“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实现流动人口计生合同管理,将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纳入现居住地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原则,努力满足流动人口在计生方面的需求,寓管理于服务中,努力为流动人口营造计生服务的温馨环境,提高了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开创了遂平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局面。(李西云)
宝丰县肖旗乡全方位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
今年以来,宝丰县肖旗乡计生办从宣传、服务、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一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深入宣传,使广大育龄群众切实意识到控制性别比的重大意义,从源头上夯实稳定性别比的基础。二是加强孕期跟踪服务,确保待孕及在孕育龄妇女的孕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使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的关口进一步前移。三是对辖区内卫生院妇科从业人员实施目标责任制,杜绝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及选择性终止妊娠现象的发生,保障了人口与计生整体工作环境的严肃性。(李润泽 王彩伦)
唐河县计生宣教工作见成效
近年来,唐河县依托“三大载体”强化计生宣传服务,为各项计生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一是利用各级人口学校、文化大院、会员之家、户外显示屏、广告宣传牌等宣传阵地,着力提高人口计生宣教工作的渗透力。二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服務活动,形成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强大合力,提高计生宣教活动的亲和力。三是利用电视台、网站、手机等多种媒体,采取专题专栏、问题答疑、信息发布等形式,形成计生政策宣传全覆盖,使广大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大幅提升。(李文静)
杞县裴村店乡开展计生“四进”农家活动
2015年以来,杞县裴村店乡结合春季计生优质服务活动,不断创新计生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四进”农家活动,切实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便捷、优质、实惠的服务。“四进”就是宣传教育进农家,优质服务进农家,法规政策进农家,生育关怀进农家。(肖传刚)
禹州市范坡镇为计生干部送上体检大餐
3月27日至29日,由禹州市范坡镇政府组织,镇计生协邀请禹州市计生技术指导站、范坡镇卫生院、禹州市中医院的专家医生,利用3天时间联合为所辖行政村两委干部、村计生干部及镇机关干部共计300余人进行了专项健康检查。禹州市计生技术指导站提供了彩超、抽血化验检查服务项目;范坡镇卫生院提供了眼科、外科、常规化验及心电图体检服务项目;禹州市中医院提供了内科、妇科检查,并负责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对每个参检者提供健康分析报告。此举旨在关爱、了解广大基层计生干部的健康状况,以确保其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工作效率为广大群众服务。(刘仁杰)
巩义市康店镇计生优质服务获省领导肯定
“办理独生子女证、生育证实行计生专干代办制,不让群众跑腿。”庄头村计生专干逯红社说。“办理一孩生育证和流动人口证当场就能办理,不让群众多等一分钟。”张岭村专干刘俊丽说。“好,这样为群众办事,以服务为宗旨,值得肯定和推广。”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对此举给予充分肯定。最近,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一行在巩义市委书记徐相锋的陪同下,在调研巩义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时,到康店镇计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在参观了计生便民服务大厅、药具展示厅后,邓书记又现场观看了生育证办理、流动人口办理程序,询问了计生奖扶政策。他强调,基层计生服务中心是群众服务工作的窗口,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将便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赵亚磊)
泌阳县计生协助计生户在当地就业
【老龄事业】推荐阅读:
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01-03
商洛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0-05
老龄工作半年小结10-27
老龄调研报告01-13
乡镇老龄工作总结06-10
村老龄工作总结06-13
街道老龄工作总结10-22
乡镇老龄工作总结11-03
老龄创建工作计划11-05
老龄社区活动策划方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