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病人的护理(精选8篇)
A.难复性疝 B.嵌顿性疝 C.绞窄性疝D.易复性疝 E.滑动性疝
【答案】:C 【解析】:考察常见疝的定义。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因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会引起疝块局部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和腹膜炎的表现 2.腹外疝的发病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A.妊娠 B.长期便秘 C.慢性咳嗽 D.排尿困难 E.腹壁强度降低
【答案】:E 【解析】:考察病因。腹外疝的病因主要有:腹壁强度降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如手术切口愈合不全、外伤、感染等)、腹内压力增高(便秘、咳嗽﹑排尿困难、腹水等)。
3.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最主要的鉴别之处是
A.疝块的形状 B.发病的年龄 C.嵌顿的程度
D.回纳疝块压迫内环,增加腹压疝块是否出现 E.包块的位置
【答案】:D 【解析】:考察斜疝与直疝的区别。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回纳疝块后压迫内环,增加腹压是否脱出,疝块不在突出为斜疝,否则为直疝。4.病人,男,60岁,因腹股沟斜疝疝块嵌顿,形手法复位后,应重点观察的内容是
A.生命体征 B.是否有皮肤破损
C.是否有腹膜炎或肠梗阻表现 D.疝块是否再次脱出E.有无全身感染症状
【答案】:C 【解析】:考察非手术护理措施。手法复位后,必须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除上述情况外,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治疗。
5.病人,男,66岁,发现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3年。10h前,用力排便时突感腹痛难忍,呕吐数次,伴发热、全身不适。查体:右腹股沟及阴囊可扪及肿块,张力高,明显触痛。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此类疝属
A.腹股沟直疝,嵌顿性疝 B.腹股沟斜疝,嵌顿性疝 C.腹股沟直疝,绞窄性疝 D.腹股沟斜疝,绞窄性疝E.股疝,绞窄性疝
【答案】:D 【解析】:考察斜疝与直疝的区别。腹股沟肿块可进入阴囊,提示为腹股沟斜疝;查体该疝块已明显增大、触痛明显,加之腹痛,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提示已发生绞窄性疝。
6.病人,男性,68岁,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2小时来院诊治。诉腹部绞痛、腹胀、呕吐。体查:疝块紧张发硬、压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腹膜刺激征尚不明显,生命体征稳定。目前最主要的处理是
A.手法复位 B.紧急手术复位C.解痉、镇痛
D.静脉输液
E.继续观察,暂不需处理
【答案】:A 【解析】:考察治疗措施和临床表现。该病人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在3~4小时内,但无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且生命体征稳定,初步判断尚未发展为绞窄性疝,可先行手法复位。
7.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的腹外疝是
A.股疝 B.腹股沟直疝 C.腹股沟斜疝D.脐疝 E.切口疝
【答案】:C 【解析】:考察斜疝与直疝的区别。斜疝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8.男,10岁。患腹股沟斜疝10年,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
A.疝形成术 B.疝修补术
C.疝囊高位结扎术 D.疝环填补术 E.佩戴疝带
【答案】:B 【解析】:考察治疗原则。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仅适用于婴幼儿及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暂不宜行疝修补术者。疝修补术,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9.患者,男性,64岁。右侧腹股沟肿块突出5个月。体格检查:右侧腹股沟可见2cm×3cm的半球形肿块,平卧时肿块消失,压迫内环肿块仍可突出。最可能的诊断是
A.右侧腹股沟直疝B.右侧股疝 C.右侧腹股沟斜疝
D.腹白线疝 E.脐疝
【答案】:A 【解析】:考察直疝和斜疝的却区别。直疝特点是外观呈球形,疝内容物回纳后,压迫内环疝内容物仍突出。
10.患儿男,3个月,阴囊可复性肿块,哭闹、咳嗽时增大,安静平卧时消失,诊断为斜疝。其主要治疗方法是
A.暂不手术,佩戴医用疝带 B.暂不手术,用棉束带压迫疝环 C.择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D.择期行无张力疝修补术E.进行手术修补
【答案】:B 【解析】:考察腹疝的治疗原则。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11.男,40岁。负重物时右侧斜疝被嵌顿,提示疝内容物已发生缺血坏死,其处理原则为
A.紧急手术B.手法复位 C.对症治疗 D.抗感染 E.支持治疗
【答案】:A 【解析】:考察各种常见疝的治疗原则。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治疗。
12.男性病人,38岁,4h前负重物时,右侧腹股沟斜疝被嵌顿,下列表现说明疝内容物已发生缺血坏死
A.疝块增大,不能回纳 B.疝块紧张发硬
C.疝块有触痛 D.阵发性腹痛伴呕吐 E.腹痛、腹膜刺激征
【答案】:E 【解析】:考察临床表现。疝内容物发生缺血坏死时,因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会引起疝块局部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和腹膜炎表现(腹痛、腹膜刺激征)。
13.男,40岁。腹股斜疝5年,搬举重物时斜疝被嵌顿,行手术复位后,观察的重点是下列哪一项
A.生命体征 B.神志变化 C.肛门排气 D.呕吐腹胀 E.腹痛、腹部体征
【答案】:E 【解析】:考察术后护理措施。医生术中经过判断,认为嵌顿性疝的疝内容物血运正常,没有切除肠管,但术后肠管仍可能发生坏死,因此,术后护士应该观察有无肠破裂的表现。
14.男,40岁,负重物时右侧斜疝被嵌顿,行手术复位。手术的主要关键在于
A.术前明确诊断 B.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C.疝囊高位结扎
D.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 E.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
【答案】:E 【解析】:考察临床表现。疝嵌顿时间过长,疝内容物缺血坏死,称为绞窄性疝。手术中嵌顿性疝病人不用切除部分肠管,而绞窄性疝要切除。因此,医生要判断肠管有无血运。
15.男,38岁。诊断腹股沟斜疝,行疝修补术治疗。术后病人采取仰卧位,膝下垫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缝合张力以利愈合B.防止疝复发和感染 C.减轻腰麻后疼痛 D.减少阴囊血肿的发生 E.减轻切口疼痛与渗血
【答案】:A 【解析】:考察术后护理。疝术后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16.男,56岁。患腹股沟斜疝,行斜疝修补术。其术前护理哪项不妥
A.传统疝修补术后应早期下床活动B.备皮避免剃破皮肤 C.术前排尿,防止误伤膀胱 D.积极处理疝的诱发因素 E.保持大便通畅
【答案】:A 【解析】:考察疝手术前的护理措施。传统的疝修补术后早期避免下床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
17.男,34岁。腹股沟斜疝入院,给予疝修补术治疗。术后用砂袋压迫伤口的主要目的是
A.预防切口感染 B.预防切口裂开 C.减少伤口渗血D.减轻切口疼痛 E.防止疝块突出
【答案】:C 【解析】:考察术后护理。术后用砂袋压迫伤口为压迫止血,减少伤口渗血。18.男,26岁。右侧腹股沟斜疝,给予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护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仰卧位,腘部垫枕
B.术后6~12h可进流质 C.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D.及时处理尿潴留 E.卧床3天方可离床活动
【答案】:E 【解析】:考察术后护理措施。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早期可以离床活动。病人,男,36岁,搬运工人,诊断为腹股沟斜疝,站立时阴囊部位出现肿块,呈梨形,平卧时可还纳,体检发现外环扩大,嘱病人咳嗽时,指尖有冲击感,平卧回纳肿块后,手指压迫内环处,站立咳嗽,肿块不再出现。19.为避免术后疝的复发,术前准备中最重要的是
A.治疗便秘B.备皮 C.排尿 D.灌肠 E.麻醉前用药
【答案】:A 【解析】: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紧急手术者外,凡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升高因素者,均应给予对症处理,否则易致术后疝复发。病人,男,36岁,搬运工人,诊断为腹股沟斜疝,站立时阴囊部位出现肿块,呈梨形,平卧时可还纳,体检发现外环扩大,嘱病人咳嗽时,指尖有冲击感,平卧回纳肿块后,手指压迫内环处,站立咳嗽,肿块不再出现。20.术后第二天病人应采取的体位是
A.半卧位
B.平卧位,膝,髋关节微曲C.头低脚高位 D.斜坡卧位 E.端坐位
【答案】:B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病人体内存在大量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使机体组织受损, 临床可出现各个系统和脏器损伤的表现, 如皮肤、黏膜、关节、肌肉、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因此, 必须加强对SLE的医治。然而, 要想确保病人医治过程中病情的有效改善, 还应在过程实施中加强有效护理。
1 临床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科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27例, 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其中男1例, 女26例;年龄17岁~65岁, 平均43.4岁;病程2年~20年, 平均9.7年;皮肤红斑19例, 关节疼痛16例, 有临床的肾脏病变15例, 发热4例, 口腔溃疡3例, 光过敏3例, 狼疮性脑病表现2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与有效护理, 病情明显好转, 均在病情缓解期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日常护理
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及湿度:温度保持在18℃~20℃, 湿度保持在50%~60%, 光线宜暗。急性期嘱病人卧床休息, 以减少机体消耗和预防并发症, 缓解期可逐步增加活动, 适当锻炼, 以增强体质。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或从事轻工作,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但要劳逸结合, 不要过于劳累, 作息时间要有规律, 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2.2心理护理
向病人及家属普及疾病相关知识, 使病人及家属了解, 本病并非“不治之症”[1], 正确地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但也要消除“奇迹疗法”期待, 应作长期疗养的思想准备,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鼓励病人倾吐悲哀的心情, 并给予同情、理解以及正确的疏导, 指导病人面对现实, 反复强调心情舒畅对预后的影响, 鼓励病人亲属和朋友多陪伴病人, 给予亲情和温暖, 使病人获得情感支持。
2.3 饮食护理
指导多食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低饱和脂肪酸、易消化饮食, 以保证机体的消耗和必要的营养, 优质蛋白质是奶类、鸡蛋、瘦肉等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质, 摄入量要根据病情而定, 若有肾功能损害, 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芹菜、无花果具有增强病人光敏感的潜在作用, 避免食用;蘑菇、烟熏食物可诱发本病发病;首稽类、豆荚类等可产生类似症状, 避免食用;戒烟、戒酒和禁饮咖啡, 以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病变及皮肤瘙痒, 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精神亢进, 应注意节律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使用激素血糖升高者, 给予低糖饮食。
2.4 用药护理
2.4.1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柯兴氏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貌、痤疮、多毛、向心性肥胖等, 易激动失眠, 可引起高血压、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及诱发或加重感染, 所以应注意观察病人血压、血糖、尿糖变化;做好皮肤、口腔黏膜的护理;注意病人情绪变化[2];指导病人必须按医嘱服药, 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病情缓解后, 遵医嘱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 减量速度宜慢, 如减量过快可引起病情“反跳”。
2.4.2 免疫抑制剂
可能产生的药物副反应有骨髓抑制, 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还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缺乏、黏膜溃疡、皮疹、脱发、出血性膀胱炎、畸胎等症状。所以应定期监测病人血常规;遵医嘱给予辅助药物, 以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治疗间歇期及时补充营养;仔细观察皮肤、口腔黏膜情况, 及时处理皮疹及口腔溃疡;对脱发病人耐心解释脱发与用药的关系, 必要时给予假发套或戴帽以增强自尊;指导病人多饮水;育龄女性服药期间应避孕。
2.4.3 非甾体类抗炎药
主要为胃肠道不良反应, 如消化不良、上腹痛、恶心、呕吐等, 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应指导病人饭后服用, 同时遵医嘱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 。
2.5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关节、肌肉、各组织器官功能;观察有无发热 (尤以低热常见) 、全身不适、乏力、体重减轻等;观察病人皮肤受损情况, 约40%病人有面部典型红斑称为蝶形红斑;观察有无关节肿痛;观察尿液改变情况, 有无胃肠道反应及神经系统改变等情况。
2.6 特殊护理
2.6.1 皮肤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水擦洗, 忌用碱性肥皂, 女性勿用各类化妆品,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品, 如染发烫发剂等, 忌刺激性饮食, 避免服用诱发本病的药物, 如普鲁卡因胺、肼屈嗪等;有皮疹、红斑或光敏感者, 嘱病人避免日光照射, 外出时采取遮阳措施, 避免10:00~15:00阳光较强的时间外出, 禁止日光浴[3];剪指甲不要过短, 防止指甲周围皮肤受损;不可挤压皮肤斑丘疹, 防止皮损处感染;皮疹或红斑处可遵医嘱用抗生素治疗, 同时做好局部清创换药处理。
2.6.2 口腔溃疡的护理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勤漱口, 每日晨起、睡前和进餐前后用漱口液漱口, 有口腔溃疡者在漱口后用中药冰硼散或锡类散涂敷溃疡部, 可促进愈合。对合并有口腔感染者, 遵医嘱局部使用抗生素;鼓励病人进食高糖、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 少食多餐, 宜软食, 忌食芹菜、无花果、蘑菇、烟熏食物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促进组织愈合和减少口腔黏膜损伤和疼痛。
2.6.3 关节疼痛的护理
炎症的急性期指导病人卧床休息, 采取舒适的体位, 尽可能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置, 必要时给予石膏托、小夹板固定, 避免疼痛部位受压, 协助完成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日常生活活动;协助病人减轻疼痛。①为病人创造适宜的环境;②采取非药物性止痛措施, 如松弛术、皮肤刺激疗法 (冷热敷、加压、震动等) 、分散注意力;③根据病情使用蜡疗、水疗、磁疗、超短波、红外线等治疗, 也可按摩肌肉、活动关节, 以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活动障碍;④遵医嘱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并做好用药指导。
2.6.4 狼疮肾炎的护理
不论急性、慢性狼疮肾炎活动期, 还是狼疮肾肾功能不全及衰竭期, 都应指导病人卧床休息, 当疾病活动控制和缓解后, 慢性狼疮肾炎恢复期可指导其适当活动;指导病人低盐、低脂饮食, 忌食豆类及其他植物性蛋白, 补充瘦肉、牛奶等优质蛋白, 使用激素血糖升高者, 给予低糖饮食;评估病人水肿程度、部位、范围以及皮肤状况, 做好基础护理;每天测量病人体重、腹围、肢围;严格记录24h出入量, 尿量少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对于使用利尿剂的病人, 应监测病人血清电解质浓度。有腹腔积液、肺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病人应给予半坐位或半卧位, 以保证呼吸通畅;对于有下肢水肿的病人, 应抬高下肢, 以利于静脉回流;协助卧床水肿病人及时更换体位, 防止压疮发生。
2.6.5 狼疮脑病的护理
评估狼疮脑病的程度, 观察病情变化, 遵医嘱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观察用药效果。对于躁动、抽搐病人狼疮性神经系统损害者其护理要点为:①安静卧床, 若有精神分裂症状或躁动不安者,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②有抽搐者, 注意发作规律, 协助医生按癫痫处理。③病人脑出血或有颅压增高时, 遵医嘱立即给予脱水剂脱水。④肢体瘫痪者加床挡以防坠床。⑤长期卧床或意识昏迷者, 定期翻身、活动肢体, 防止压疮及肺炎发生。⑥当病情控制、肢体能活动后, 鼓励病人多活动肢体, 以尽快恢复功能。⑦注意安全防护, 必要时给予约束, 防止自伤、伤人行为, 稳定病人及家属情绪, 配合治疗及护理。
2.7 健康指导
病人常有沉重精神负担, 嘱家属给病人以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细心观察、尽早识别疾病的变化, 如病人出现水肿、高血压及血尿等可能是肾损害的相应表现, 病人出现低热、乏力、关节痛等症状时, 说明病情加重, 应及时就诊。无症状也应定期到医院复查, 随时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教育病人避免一切诱发因素, 如避免感染、阳光照射、过度劳累、妊娠、分娩、预防接种、手术或创伤性检查及服用诱发本病的各种药物、食物尤其注意不能吃虾蟹, 复发率极高;遵医嘱服药, 不可擅自停药、减量、加量, 明白规律用药的意义;女性病人要在医生指导下妊娠。
目前少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可长期无症状, 也无免疫学检查的异常, 处于完全缓解状态。但由于本病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并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或脏器功能受损, 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工作等。因此, 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 做好病人的各项常规护理, 加强临床的针对性护理, 给病人提供正确的健康指导, 可有效控制病人病情变化, 延长病人的生命,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0-461.
[2]王丽敏, 王秀红, 毕红艳.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 2014 (5) :393-398.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人民医院内科广东深圳518115)【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本院2006年1月-2011年3月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47例患者消化道溃疡患者恢复良好,余下3例出现复发,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溃疡面的愈合。结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缩短恢复时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护理措施;疗效【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41-01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因溃疡发生和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消化性溃疡的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统计约10%的人一生患过此病。近年研究发现溃疡的形成与幽门螺旋桿菌的存在有关。本病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本病病理复杂,易于复发[1]。因此如何安全有效的防治消化道溃疡是目前临床医学的热门课题,为了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措施,笔者通过对本院50例该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6年1月-2011年3月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为40岁,胃溃疡26例,十二指肠溃疡2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期的溃疡。幽门螺杆菌(HP)阳性38例。1.2治疗方法: 口服质子泵抑制劑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 qd;保护胃粘膜药物胶体次枸松象酸铋钾120mg,qd;阿莫西林胶囊0.5g,tid;对青霉素过敏者抗生素使用克拉霉素0.25g tid。对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必须先止血然后再进行上述治疗。1.3护理措施:(1)心理安慰:消化性溃疡患者由于对自身病情不了解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消化道溃疡的发展和患者的心理变化有极大地关系,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谈心,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了解自身病情,为他们树立信心,通过合理的治疗后患者是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护理人员要耐心听患者的倾述,让患者的压抑情绪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宣泄。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交到患者家属该如何更好地开导患者,增强患者面对病魔的勇气,共同做好患者的护理,减轻其心理负担[2]。同时教会患者掌握松弛技巧,譬如: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等。(2)用药指导:嘱患者根据医师的医嘱服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按时将药物发给患者,譬如幽门螺杆菌(+)服用抗生素的时间是饭后,制酸药在饭后1-2小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譬如洛赛克在饭前服用,譬如洛赛克胶囊在饭前30min服用。患者用药期间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其是否出现用药反应,譬如头痛,嗜睡等不良现象,禁用或慎用加剧溃疡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绝大多数消化道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存关,各种抗酸、抗菌、护胃药联合应用,可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面早日修复[3]。(3)饮食指导:嘱患者合理搭配食谱,不能一味偏食自己喜好的饮食,应主副食搭配,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有利于溃疡的修复;养成按时进食的习惯,消化性溃疡患者进食的量和规律性与疼痛的发生直接相关,不规律的进食破坏胃液分泌节律性。过饥时,胃内无食物中和胃酸,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相对增多,从而刺激溃疡,引起疼痛,并难以愈合;过饱时,会使胃壁过度扩张,极易损害胃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加重溃疡。发作期少量多餐,每天5~7餐,每餐量不宜多,易选用细软易消化食物。病情稳定后每天3餐,可给予正常普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素平衡。清淡饮食,少用烟薰和油爆的食物,应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每日不宜超过8克,烹调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植物油。进食应该细嚼慢咽,细嚼慢咽能增加唾液分泌,而使胃酸和胆汁分泌减少,有利于胃的保护;发作期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护理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一个重要环节,若能合理安排饮食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减少和避免并发症,促进溃疡愈合[4]。1.4出院指导: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嘱患者合理安排安排休息时间,生活有规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时间脑力劳动后要适当放松头脑,合理安排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戒烟戒酒。尽量避免和减少进食质硬粗糙难消化的食物和刺激性强食物,慎用或不用可能导致溃疡发生和复发的药,如乙酰水杨酸,咖啡因泥松,利血平等。定期门诊随诊,定期检查胃镜,,按医嘱服药,尤其在季节转换时更应注意,如出现上膜部疼痛,节律发生变化或加剧,出现呕血,黑粪时,应立即应医,避免消化性溃疡恶变的可能[5]。2、结果
经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服药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后,47例患者消化道溃疡患者恢复良好,余下3例出现复发,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溃疡面的愈合。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易复发,大量资料表量5年内复发率可达50~70%,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比胃溃疡更高。复发诱因与某些发病因素有相似,如吸烟、饮酒、精神紧张、劳累饮食不当某些药物都可能是复发诱因。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病程长达一二十年或更长甚至终生,所以消化性溃疡病人学会自我调养显得特别重要。大量临床实验表明中药对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杀死油门螺旋杆菌,胃粘膜明显得到修复,腺体得到再生,周围的炎症被吸收,并且产生良好的止痛作用。建议消化道溃疡患者可以使用中药配合治疗整体调节。参考文献[1]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黄山)[J].中华消化杂志, 2008, 28(7): 447-450.[2]汪鸿志,曹世植.现代消化性溃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60.[3]代慧玲,刘小奕.消化性溃疡新观念.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42-443.[4]王桂玲,路又可,王琳,等.消化科护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及防护.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562-564.[5]王翠玲.消化性溃疡病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3,17(9):1003.
A.硬结直径<5mm为阴性 B.硬结直径5~9mm为弱阳性 C.硬结直径10~19mm为阳性 D.硬结直径≥20mm为强阳性 E.局部有水疱为阳性
【答案】:E 【解析】:考察肺结核辅助检查。PPD注射后48~72小时测量皮肤硬结的直径,小于5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不足20mm出现水疱、坏死为强阳性。
2.患者女性,45岁,因肺结核在家隔离休养,请问对肺结核病人的健康指导最重要的是
A.保持乐观情绪和治疗信心 B.加强营养,保证心身休息
C.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D.尽可能与家人分室或分床就寝 E.按医嘱规则服药,坚持疗程
【答案】:E 【解析】:考察肺结核护理措施。肺结核治疗化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因此指导病人按医嘱规律服药是治疗肺结核的关键。
3.患儿,男,1岁。未接种过卡介苗,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此种情况最可能表示为
A.近2~3周内初次感染结核 B.对结核无免疫力 C.体内有陈旧结核病灶 D.体内有结核病灶
E.身体已有免疫力,不会又感染结核 【答案】:D 【解析】:考察肺结核辅助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的情况:①接种卡介苗4~8周后,人工免疫所致;②年长的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不一定有活动病灶;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过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④强阳性反应,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⑤由阴性反应转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从原来<10mm增至>10mm,且增加的幅度为6mm以上者,表示新近有感染。此患儿属于第三种情况,说明有活动病灶。
4.患者男性,55岁,肺结核病史1年半,咳嗽咳痰,痰结核菌培养阳性,请问处理肺结核病人的痰液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是
A.煮沸 B.深埋 C.酒精消毒 D.焚烧
E.等量1%消毒灵浸泡
【答案】:D 【解析】:考察肺结核病的消毒隔离,应熟练掌握。痰菌阳性的病人是肺结核主要传染源,患者痰液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飞扬引起结核感染,结核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阴湿环境中能生存5个月以上,深埋难以杀灭。烈日暴晒下2小时,与75%酒精接触2分钟或煮沸5分钟均能杀死结核菌,痰液较多时也可在痰杯内加入等量的1%消毒灵浸泡1小时后再弃去,而将痰液吐在纸上直接焚烧相对以上方法而言最为简便,故D选项正确。
5.某肺结核患者,近来表现为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和轻度呼吸困难等症状,请问肺结核患者出现胸痛是因为
A.大片肺组织的干酪样坏死 B.炎症波及壁层胸膜 C.肺结核病灶侵蚀血管D.直接侵犯了肋间神经 E.炎症波及脏层胸膜
【答案】:B 【解析】:考察肺结核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结核病人由于炎症波及壁层胸膜可引起相应部位的刺痛,随咳嗽、呼吸而加重。6.肺结核的好发部位是
A.肺尖
B.左肺上叶 C.左肺下叶 D.右肺上叶 E.右肺下叶
【答案】:A 【解析】:考察肺结核临床表现。肺结核好发的部位是肺尖。
7.患者女性,23岁,未婚,患肺结核1年,医生给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请问该病人的化疗原则不包括
A.早期 B.短程C.联合 D.适量 E.规律和全程
【答案】:B 【解析】:考察肺结核治疗原则。抗结核化学治疗对控制结核病起决定性作用,合理化疗可使病灶内细菌消灭,最终达到治愈。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
8.某肺结核复治患者,27岁,给予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继续化疗,请问肺结核的主要传染源是
A.污染的食物 B.污染的用具 C.污染的水源 D.伤口感染 E.排菌的肺结核病人
【答案】:E 【解析】:考察肺结核病因及发病机制。肺结核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用具等传播,但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染源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9.肺结核多见的起病方式不包括 A.感冒式 B.隐袭式
C.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D.咯血
E.高热、寒战胸痛伴气急
【答案】:E 【解析】:考察肺结核临床表现。肺结核的起病方式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呼吸系统症状为咳嗽,干咳为主、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结核性胸膜炎。女性病人可有月经失调、闭经等功能紊乱症状。10.肺结核化疗的短程疗法时间是
A.2~3个月 B.4~5个月 C.6~9个月
D.10~12个月 E.13~18个月
【答案】:C 【解析】:考察肺结核的治疗原则。短程化疗为6~9个月,联用高效杀菌剂:一般认为前2个月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后7个月减去乙胺丁醇。11.肺结核患者隔离后,导致的护理问题是
A.焦虑 B.恐惧 C.知识缺乏 D.孤独
E.家庭应对能力无效
【答案】:D 【解析】:考察肺结核护理诊断。请记忆肺结核病人隔离后由于交往圈突然减小,出现孤独情绪,心理护理对隔离病人很重要。
12.患儿,男,10个月。PPD试验(+++),其表示的情况是 A.母有结核病 B.曾患过结核病 C.2周内种过卡介苗 D.出生时种过卡介苗 E.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
【答案】:E 【解析】:考察肺结核辅助检查。小儿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反应的意义是:接种过卡介苗4~8周后,人工免疫所致;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过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强阳性反应,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该患儿结核菌素实验强阳性反应,说明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灶。
13.患者女性,40岁,一月前诊断为肺结核入院治疗,请问对该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时,发现下列何种情况提示病情较重,应加强护理
A.低热盗汗、颧部潮红 B.软弱疲乏、精神不振 C.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D.高热不退、脉搏快速、呼吸急促E.痰中带血、咳嗽咳痰
【答案】:D 【解析】:考察肺结核的护理措施。当病人出现高热不退、脉搏快速、呼吸急促,可能出现了大咯血,危及生命。请记忆咯血窒息的临床表现。
14.患者男性,其妻一月前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两人有密切接触史,请问人体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不取决于
A.入侵细菌的数量 B.入侵细菌的毒力 C.患者的心理状态D.机体的免疫力 E.机体的变态反应强弱
【答案】:C
【解析】:考察肺结核临床表现。入侵结核菌的数量、毒力和人体免疫、变态反应的高低,决定着感染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人体抵抗力处于劣势时,结核病容易发生发展;反之,感染后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比较轻而且容易痊愈。15.患者,男,50岁。发热2周伴咳嗽,咳痰少量带血丝,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查体:右上肺部闻及少许湿啰音,胸片示右肺上野及中野密度较淡浸润影,似有透光区,血白细胞9.2×109/L。对该患者的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A.血沉
B.痰抗酸杆菌检查C.痰脱落细胞检查 D.肺活检
E.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答案】:B 【解析】:考察肺结核辅助检查。该患者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咳嗽咳痰,痰带血丝,右上肺湿啰音,胸片示右肺浸润影,似有透光区,血常规示感染,最可能诊断是肺结核,为确诊应作痰结核菌检查,菌阳性说明病灶是开放的,具有传染性。
患儿,男性,2岁3个月。因低热2个月入院。查体:消瘦,精神差,食欲减退,咳嗽,夜间多汗。颈部扪及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质硬无压痛,听诊肺部无异常,肝肋下3.5cm。PPD实验(-)。2个月前曾患麻疹 16.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支气管肺炎 B.支气管炎 C.原发性肺结核
D.急性亚急性淋巴结炎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答案】:C 【解析】:考察肺结核临床表现。此病人低热2个月,查体:消瘦,精神差,食欲减退,咳嗽,夜间多汗,为结核病表现。PPD实验(-)是由于2个月前曾患麻疹,现处于免疫力、变态反应暂受抑制所致,不能排除结核杆菌感染。
患儿,男性,2岁3个月。因低热2个月入院。查体:消瘦,精神差,食欲减退,咳嗽,夜间多汗。颈部扪及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质硬无压痛,听诊肺部无异常,肝肋下3.5cm。PPD实验(-)。2个月前曾患麻疹 17.为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 A.血常规 B.血沉 C.淋巴结活检 D.胸部X线E.痰涂片
【答案】:D 【解析】:考察肺结核辅助检查。该患儿低热,消瘦,精神差,咳嗽,夜间多汗。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PPD实验(-),但患儿2月前患麻疹,身体免疫力、变态反应暂时受抑制,并不能排除肺结核可能。胸部X线检查是早期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
患者,女性,28岁,主因咳嗽、咳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午后低热1个月入院。X线检查左肺中上叶可见一云雾状、边缘模糊的阴影,PPD检查为强阳性。
18.护士遵医嘱给予患者做PPD皮试,以下哪个时间是正确看结果的时间
A.15~20分钟 B.12~24小时 C.24~48小时 D.48~72小时E.72~92小时
【答案】:D 【解析】:考察肺结核辅助检查。通常取0.1ml,即5结素单位(TU)于左前臂屈侧中、上级1/3交界处作皮内注射,注射后48~72小时测量皮肤硬结的直径 患者,女性,28岁,主因咳嗽、咳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盗汗,午后低热1个月入院。X线检查左肺中上叶可见一云雾状、边缘模糊的阴影,PPD检查为强阳性。
19.患者是否是开放性结核,应该做哪一项检查
A.血沉 B.痰中找结核菌C.PPD试验
A.颅内容物体积增加 B.颅内占位病变 C.颅腔缩小 D.外伤 E.严重感染
【答案】:A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病因。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有:颅内容物体积增大、颅内新生的占位性病变、颅腔容积缩小,其中颅内容物体积增大是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病因。
2.对颅内压过高病人不能采取下列哪项措施降低颅压
A.脱水疗法 B.腰穿放脑脊液 C.侧脑室引流 D.激素治疗 E.颅骨钻孔减压
【答案】:B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颅内压增高时,腰椎穿刺有导致枕骨大孔疝的危险,应避免进行。
3.患者,女性,19岁。头部跌伤后当即昏迷,10分钟后清醒,1天后再次昏迷,检查: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最主要的处理是
A.激素治疗 B.冬眠低温疗法 C.改善脑细胞代谢 D.急诊手术 E.脱水治疗
【答案】:D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病人外伤后有昏迷-清醒-昏迷表现,提示硬脑膜外血肿。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原则上手术治疗,手术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
4.患者男性,23岁。脑挫裂伤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A.肢体瘫痪 B.头痛、呕吐 C.神志昏迷 D.四肢抽搐 E.尿少
【答案】:B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5.颅内压增高“三主征”是指
A.头晕、猝倒、视神经乳头水肿 B.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C.头晕、头痛、生命体征变化 D.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E.头晕、嗜睡、呕吐
【答案】:D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记忆性知识,须掌握。
6.患者男性,28岁。脑外伤后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对其急救处理不正确的是
A.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B.应用激素
C.快速静脉输入20%甘露醇 D.腰椎穿刺、降低颅压 E.做好紧急手术减压的准备
【答案】:D 【解析】:考察脑疝的治疗原则。脑疝的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快速输入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等,紧急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的变化,呼吸功能障碍者立即气管插管。但应禁忌行腰椎穿刺,因可加重病情。
7.患者男性,35岁。脑外伤致小脑幕切迹疝,下列哪项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A.神志障碍,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 B.神志障碍,瞳孔早期扩大 C.神志障碍,呼吸障碍 D.头痛呕吐,昏迷
E.神志清醒,一侧瞳孔明显散大
【答案】:A 【解析】:考察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病人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进行性障碍。8.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小儿的脑耗氧相当于成人的
A.1.5倍 B.2倍 C.2.5倍 D.3倍 E.4倍
【答案】:C 【解析】:考察小儿脑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因此,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小儿的脑耗氧相当于成人的2.5倍。9.关于小儿脑的发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出生时脑重370g B.占体重的10%~12% C.大脑外观与成人相似 D.皮质下中枢发育较成熟 E.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成熟 【答案】:E 【解析】:考察小儿脑的发育特点。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0%~12%,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十分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10.关于脊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椎管内
B.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 C.下端在成人平第2腰椎 D.新生儿约平第3腰椎下缘 E.两侧连有神经根
【答案】:C 【解析】:考察脊髓的解剖生理。脊髓位于椎管内,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新生儿约平第3腰椎下缘。脊髓两侧连有由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根,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前根和后根有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椎节段。11.关于反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进行 C.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反射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E.在周围神经系统参与下
【答案】:E 【解析】:考察神经调节的生理特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所以答案E是错误的。12.出生时即存在且终生不消失的反射是
A.瞳孔反射 B.腹壁反射 C.觅食反射 D.提睾反射 E.吸吮反射
【答案】:A 【解析】:考察神经调节的生理特点。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觅食和吸吮反射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否则将影响动作发育。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到1岁时才稳定。瞳孔反射终生不消失。
13.患者男性,25岁,突发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继之神志不清。检查:体温36.8℃,颈抵抗,心、肺无异常,肢体无偏瘫。入院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请问该病人治疗中不妥的是
A.绝对卧床4周 B.避免用力排便 C.保持病房安静 D.可给予脱水剂
E.不必使用止痛药和镇静剂
【答案】:E 【解析】: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护理原则:1.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4周,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增加病人的血压和颅内压的诱发因素,防止病人躁动不安,保持安静休息,避免用力排便。2.降低颅内压,可用甘露醇。3.对头痛和躁动不安的患者应用足量的止痛药和镇静剂,以保持病人安静休息,防止再出血。
14.患者男性,20岁,头部伤致硬脑膜外血肿,继发引起急性脑疝,此时首要的治疗措施是
A.20%甘露醇静脉滴注 B.手术减压
C.手术清除颅内血肿 D.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E.应用地塞米松
【答案】:A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发生急性脑疝时,应立即静脉快速输入高渗脱水剂,争取时间尽快手术,去除病因。
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15.对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为
A.脑震荡 B.脑出血 C.颅内肿瘤 D.颅内压增高 E.脑挫裂伤
【答案】:A 【解析】:考察脑震荡的诊断。脑震荡是最常见的轻度原发性脑损伤,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前及当时的情况。可能会伴有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短期内可自行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脑震荡。
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16.为进一步诊断,首选的检查是
A.颅部X线拍片 B.心电图 C.CT D.MRI E.脑电图
【答案】:C 【解析】:考察颅脑损伤的辅助检查。CT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部位、范围和程度。MRI能显示轻度脑挫裂伤病灶。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
17.患者颅脑CT检查无异常,治疗措施是 A.严格禁食,补液治疗 B.脱水降颅压 C.抗生素预防感染 D.应用改善脑循环药物 E.卧床休息,酌用镇静药物
【答案】:E 【解析】:考察脑震荡的治疗。颅脑CT检查无异,可无需特殊治疗,先卧床休息1~2周,酌用镇静药等对症处理。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18.若患者一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损伤的部位为
A.桥脑损伤 B.小脑幕切迹疝 C.枕骨大孔疝 D.脑干损伤 E.额中回后分损伤
【答案】:B 【解析】:考察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病人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进行性障碍。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19.该患者GCS评分是
A.14分 B.13分 C.12分 D.11分 E.10分 【答案】:C 【解析】:考察GCS评分。本患者GCS评分:呼唤睁眼3分,回答问题不确切4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5分。总分12分,属中度昏迷(9~12分)。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20.若患者躁动不安,下列护理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立即给予镇静药 B.加用床档保护
C.不强加约束,以免过分挣扎 D.勤剪指甲,以防抓伤 E.必要时派人守护
骨折:骨的连续性发生部分或完全中断。
一、分类
1.根据骨折处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 ①闭合性骨折: ②开放性骨折:
2.按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分为:
(1)不完全性骨折:骨质的连续性部分中断 ①裂缝骨折: ②青枝骨折:
(2)完全性骨折:骨质的连续性完全中断 ①横断骨折: ②斜形骨折: ③螺旋形骨折: ④粉碎性骨折: ⑤嵌插骨折: ⑥压缩骨折:
3.按骨折处的稳定性分为: ①稳定性骨折: ②不稳定性骨折:
4.按骨折后时间长短分为: ①新鲜骨折:1~2周内 ②陈旧骨折:2~3周后
二、治疗原则
?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1.复位:是用手法或手术使骨折部位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
? 1.复位:是用手法或手术使骨折部位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
解剖复位:对位和对线良好 ?功能复位:对线基本良好(1)手法复位:(2)手术复位:
2.固定:是用外固定方法(小夹板、石膏绷带、牵引)或手术切开内固定方法将骨折稳定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以良好的对位对线关系达到牢固愈合。(1)小夹板固定:
??? 适用于四肢长骨的较稳定骨折。优点: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缺点:太松易致骨折移位甚或畸形愈合,太紧影响肢体血运甚或造成严重并发症。(2)石膏绷带固定:
广泛使用于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及畸形的预防和矫正。
优点:可按肢体形状塑形,固定可靠。
缺点:无弹性,不可调节松紧度,不宜加用固定垫。固定范围大,不利于肢体功能锻炼。(3)持续牵引固定:
常用于手法复位有困难或夹板、石膏固定有困难、有明显软组织损伤或开放性骨折者 皮牵引: 骨牵引:
优点:可解除肌肉痉挛,利于复位,有利于开放性损伤伤口的观察及换药,便于关节功能锻炼。
缺点:一般不能早期下床活动,牵引力太小而不能复位可致畸形愈合,牵引过度而骨折端分离可致愈合障碍。(4)手术切开内固定:
如髓内针、螺丝钉、接骨钢板等。优点:固定牢靠。
缺点:需二次手术去除内固定物。(5)经皮穿针外固定器:
是内固定与外固定相结合的一种方法。3.功能锻炼
三、骨折的愈合
1.血肿机化期:纤维愈合期,大约需2~3周。2.骨痂形成期:临床愈合期,大约需3个月左右。3.骨化塑形期:
[护理评估]
一、致病因素 1.直接暴力: 2.间接暴力:
3.肌肉牵力因素:
4.积累劳损因素:疲劳骨折 5.骨骼病损因素:
二、身心状况
1.创伤的一般表现(1)疼痛和压痛:(2)肿胀及瘀斑:(3)功能障碍:
2.典型的骨折专有体征(1)畸形:
(2)假关节活动(反常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 3.骨折常见并发症(1)早期并发症:
①休克:创伤性或失血性休克 ??如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肱骨骨折等 ②血管损伤:
如肱骨髁上骨折可损伤肱动脉;股骨下1/3或胫骨上1/3骨折可损伤腘动脉;锁骨骨折可损伤锁骨下动脉。③神经损伤:
如肱骨干骨折致桡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腕;肢关节周围骨骨折致尺神经或正中神经损伤;腓骨颈骨折致腓总神经损伤;脊椎骨折可致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④内脏损伤:
骨盆骨折可致直肠、膀胱或尿道损伤;肋骨骨折可致血、气胸或肝、脾破裂;颅骨骨折可致脑损伤等。⑤骨筯膜室综合征:
多见于前臂骨折和小腿骨折。⑥脂肪栓塞综合征:
可引起肺或脑栓塞。⑦感染:
(2)晚期并发症: ①关节僵硬:
②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③愈合障碍:
④畸形愈合:
⑤创伤性关节炎: ⑥缺血性骨坏死: ⑦缺血性肌挛缩: 4.心理状态
(1)受伤初期的心理反应:(2)受伤治疗期的心理反应:(1)受伤康复期的心理反应: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X线 ?血常规
? [护理诊断] 1.焦虑
2.躯体移动障碍 3.便秘
4.有感染的危险
5.有失用综合征的危险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7.执行治疗方案无效
8.潜在并发症:休克、内脏损伤、脂肪栓塞、缺血性肌挛缩、创伤性关节炎等
9.其他常见的护理诊断:如生活自理能力缺陷、营养失调、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的危险、有意外损伤的危险等。
? [护理措施]
一、急救 1.抢救生命
2.防止继续损伤和感染 3.转送医院
4.开放性骨折应尽早实施清创,并使用抗生素和TAT
二、心理护理
三、病情观察
肢体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 生命征变化,颅脑、胸、腹部症状和体征 观察患肢肌群和关节的形态与功能状况,定期X线复查 四、一般护理
1.做好卧床期间的相关护理
2.多饮水,供给富含营养的易消化食物 3.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根据病情进行理疗 5.指导合理的功能锻炼
五、手术前、后的护理
?执行外科围手术期一般护理和骨科一般护理 1.术前严格备皮,术后做好伤口护理 2.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手术后注意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及早发现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4.术后指导合理的功能锻炼
六、骨科外固定病人的护理 1.小夹板固定病人的护理
(1)选择相应规格的预制夹板,准备软质固定垫(2)夹板外梱扎的布带松紧应适度
(3)应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4)抬高患肢
(5)对门诊病人及时进行健康教育:
①如有患肢远端肿胀、疼痛、青紫、麻木、活动障碍、脉搏减弱或消失等随时返医院复诊。
②应根据病情告诉病人复诊日期。③固定后2周内应及时做X线检查。④指导病人做好患肢的功能锻炼 2.石膏绷带固定病人的护理
(1)配合医生进行石膏绷带包扎:
①清洗患肢皮肤,如有伤口应提前换药
②用棉织套、棉花或棉纸衬垫以包裹患肢将要固定的区域,在骨隆突处适当垫厚,以免引起压疮
③协助维持病人肢体于功能位或固定所需体位 ④准备好石膏绷带备用 ⑤协助包扎时应注意: ?自远而近包扎;松紧均匀,并随手将其按抚妥贴;用手掌托扶石膏型;应露出远端指(趾);最后将石膏型边缘修齐,注明包扎日期;有伤口的区域应事先开窗;10~20分钟内垫妥肢体,避免肢体活动而使石膏型折裂。(2)石膏绷带固定后护理 ①抬高患肢
②48小时内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 ③保持石膏型清洁,避免受潮,经常检查有无松脱可或断裂 ④指导病人功能锻炼
⑤折除石膏后用温水清洗皮肤,指导病人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3.牵引病人的护理
(1)做好牵引术的配合工作: ①清洗患肢皮肤
②准备好各种牵引装置
③摆好病人体位,协助医生进行牵引术(2)牵引术后护理: ①设置对抗牵引 ②保持有效牵引
③应注意观察患肢远端的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 ④骨牵引时应注意预防牵引针孔处感染 ⑤做好皮肤护理
⑥指导病人功能锻炼
?[健康教育] 1.骨折初期教育病人及时就诊。
2.骨折固定期要适时进行宣教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6例病人中, 男132例, 女54例;年龄3.5岁~69岁, 平均 26.8 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6例, 坠落伤58例, 击打伤17例, 其他伤15例;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分~5分22例, 6分~8分54例, 9分~11分50例, 12分~15分60例;CT检查:脑挫伤51例, 硬膜外血肿35例, 硬膜下血肿48例, 脑挫伤合并颅内血肿26例, 脑干损伤5例, 合并其他损伤21例。所有病人就诊后, 即施行急诊绿色通道救治, 纠正呼吸、循环障碍, 保持呼吸道通畅。57例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呼吸机辅助呼吸。有手术指征的边抢救边做好术前准备。病人在急诊监护时间1 h~18 h。
1.2 监测方法
急性颅脑外伤病人进入抢救室后立即进行系统综合监测。①生理功能监测:主要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心电、血氧饱和度变化。②神经系统功能监测:主要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呕吐情况。以上内容采取分内容, 同步监测并综合分析的方法。
2 结果
本组病人体温<36 ℃16例, 体温>37.5 ℃ 115例, 收缩压<80 mmHg (1 mmHg=0.133 kPa) 10例, 收缩压>170 mmHg 68例, 心律失常65例, 昏迷62例, 呼吸机辅助呼吸57例。死亡共12例, 其中术前死亡5例, 2例因合并严重失血死亡, 3例因脑疝急性形成死亡;术后死亡7例。共成活174例。
3 护理
3.1 呼吸道护理
创伤所致气道阻塞及呼吸障碍是导致意外死亡的最快速原因[2]。处理颅脑外伤时应优先处理气道、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呼吸道内吸入物, 并将床头抬高15°~30°,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减少脑出血。将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严重颅脑外伤的早期, 多存在低氧血症, 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早期使用呼吸机可迅速有效纠正低氧血症[3]。本组57例出现了呼吸障碍, 氧分压 (PaO2) <60 mmHg, 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呼吸机辅助呼吸, 52例病情得到缓解, 5例合并严重失血或发生脑疝死亡。严密监测病人的P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血氧饱合度 (SaO2) 的变化, 及时吸痰, 调整呼吸机参数, 保证氧疗有效。注意选择吸痰管要合适, 以吸痰管外径为气管内径的1/2为宜。吸痰动作要轻柔, 并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
3.2 循环障碍的观察护理
严重颅脑外伤常合并其他部位损伤, 情况复杂, 持续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 不但是多脏器损伤的依据, 还可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4]。常规检查伤者是否有血压、脉搏、心率异常、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 有无内、外出血征。如有外出血应立即施行加压止血, 估计有内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急性颅脑外伤病人, 血压升高往往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则应考虑是否有未控制的出血、休克、低氧血症。同时, 利尿剂、镇静剂的应用也可导致低血压发生。如病人血压进行性升高并出现深大呼吸、脉搏慢而有力, 应警惕有颅内血肿或早期脑疝的形成。
3.3 体温过低、过高的护理
创伤病人并存失血性休克时, 机体产热不足, 导致低体温出现。外周环境温度低于28 ℃, 机体热平衡被打破, 体热大量丢失, 也可致低体温发生。对低体温病人, 采取周围环境加温、给病人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 输入加温的液体, 增加盖被等措施。相反, 创伤发热也相当常见, 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会出现中枢性体温升高, 还可因伤后并发症出现周围性高热。对高热病人, 在应用药物降温的同时, 还要配合物理降温, 给予冰袋、冰枕、冰帽冷敷或使用降温毯等。本组病人低体温16例, 发热115例, 其中高热5例, 经处理后, 病人镇静、无寒战、无躁动, 从而保证了治疗效果。
3.4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观察护理
意识判断对颅脑外伤原发性损伤程度和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语言或疼痛刺激, 观察病人的反应。如病人由清醒逐渐进入昏迷, 或清醒变躁动伴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 是颅内血肿增大或脑疝形成的先兆。本组病人有4例出现颅内血肿增大, 经紧急床边微创清除血肿, 病情得到缓解, 3例因脑疝形成, 抢救无效死亡。密切观察双侧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若双侧瞳孔散大或不等大, 瞳孔对光反射由迟钝变消失时, 应马上意识到是病情变化所致。动眼神经损伤也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 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 应加以区分。在脑水肿的早期常无明显肢体运动、感觉、反射障碍, 当出现颅内压增高时就有明显体征, 此时, 应立即报告医生, 并抬高床头15°~30°, 遵医嘱给予降颅压治疗。
3.5 心理护理
颅脑外伤可使病人可能或已经致残的自我形象改变, 对病人不仅是一种躯体创伤, 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重创。对清醒的病人, 在积极救治的同时,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安慰、鼓励病人, 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各项抢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到位, 让病人有安全感。
摘要:回顾分析186例急性颅脑外伤病人在急诊室抢救中系统监测和护理情况。, 即给予呼吸道护理、体温护理、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护理、心理护理, 结果成活174例, 死亡13例, 认为急性颅脑外伤病人在急诊室抢救早期即开始系统监测和积极护理, 能早期发现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休克等病情变化, 起指导、调整治疗措施的作用, 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颅脑外伤,急诊系统监测,护理
参考文献
[1]贾文庆, 傅佳峰, 杨国芳, 等.16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3) :374-375.
[2]陈永强.高级创伤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2) :149-151.
[3]许文辉, 蒋震伟, 蒋建刚, 等.呼吸机在急性颅脑外伤早期救治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24) :3753-3754.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内科 护理体会
上消化道出血是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其中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胰管、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等。出血的病因是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一般活动出血是指大量出血,出血量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以上,以呕血或(和)黑便为主要症状,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和主要器官功能不全等,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为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其中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41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40岁左右。消化性溃疡45例,急性胃黏膜损伤1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线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失血性休克症状,不同程度的发热、血象升高、出血后疼痛、精神软弱乏力等。经治疗护理治愈58例,好转8例,转入外科手术2例。
2.方法 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必要时需吸氧。避免呕血时引起的窒息,大量出血者不能禁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者应严格禁食5~7日。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和神志等生命征变化。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和心电监护。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危重大出血患者,或出血合并梗阻、穿孔者考虑急诊手术。其他需切除原发病灶者(如胃癌),以及胆道出血在积极控制出血和感染后可择期手术。
二、护理
1.病情观察:大出血时严密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准确记录出入量,疑有休克时留置导尿管,测每小时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
1.1症状体征观察如下:
①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冰凉提示微循环血液灌注不足;皮肤逐渐转暖、出汗停止则提示血液灌注好转。
②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性质、颜色及量。
③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以了解贫血程度、出血是否停止。
④急性大出血时,经由呕吐物、鼻胃管抽吸和腹泻,可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故应密切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
1.2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判断:
①觀察中出现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
②反复呕血,甚至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
③黑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色泽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
④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未能改善,或好转后又继续恶化,血压波动,中心静脉压不稳定。
⑤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测定不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⑥在补液足够、尿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⑦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原有脾大,在出血后常暂时缩小,如不见脾恢复肿大亦提示出血未止。
2.治疗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准确地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和用药等抢救措施,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输液开始宜快,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和速度的依据。注意因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对老年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者尤应注意。肝病病人不能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最好给患者先用新鲜血,因库存血含氨量高,容易引发肝性脑病。准备好急救用品、药物等备用。
3.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患者不能进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喝些温凉、清淡流食,这对消化性溃疡病人非常重要,进食可减少胃收缩运动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出血停止后患者可进食应注意营养、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食、软食,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4.心理护理:安静的休息环境有利于患者止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容易有紧张恐惧的情况,导致出血量加重,所以要特别加强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关心体贴患者,科学地解释病情。各项检查、治疗措施,听取并解答病人或家属的提问,以减轻他们的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三、讨论
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从脱离危险到疾病痊愈过程中,临床护理观察是诊断治疗的科学根据。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病突然,患者心理较脆弱,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对症护理,认真观察,促使患者增强对此病的自我防护意识,尽量减少和消除诱发因素,以达到尽早治愈和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急速,病情严重,但只要就医及时,医护人员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思维敏捷,及时诊治,精心护理,临床上成功的机率是非常高的。
教会病人及家属了解出血严重程度。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保证身心休息。应戒烟酒,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勿随便用药。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病人出血时应镇定,以减少出血。合理饮食是避免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告之病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饮食,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或过冷、过热、产气多的食物、饮料等。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往往有原发疾病存在。常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激素等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导致出血的危险性增加,指导病人应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教会病人及家属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或呕血、黑便时,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身体活动;呕吐时取侧卧位以免误吸;立即送医院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刘文忠.现代消化科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9-90.
[2]李玉芬,张宝华.内科患者健康教育效果量化评价方法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15-16.
【消化系统病人的护理】推荐阅读:
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07-06
消化内镜中心制度10-31
消化情绪五年级作文05-30
消化内科病例分析10-20
消化内科查房笔记一07-20
消化内科护士实习周记07-22
消化内科个人年终总结09-26
孕妇初期消化不良怎么办07-01
消化内科出科试题07-10
消化科出科自我鉴定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