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探索(共9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体经济也在经济转型中迅速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社会经济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日益凸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为现金管理混乱无序;集体资金拖欠严重;财产物资管理失控;各项开支缺乏约束;财务公开等制度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要求参与集体财务管理与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从而影响干群关系,导致群众上访量增加。村级财务问题作为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秩序,成为农村不稳定的根源。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大,原有的账簿、算盘、手抄公布等村组集体经济管理方式已经落后。因此,为了适应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近两年我省逐渐推广了农村会计电算化、农村会计委派制和农村会计代理制等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机制
农村会计电算化是通过改革会计核算手段,购置电脑设备和财务软件,变手工记账为电脑记账,使会计核算实现现代化和信息要求。
农村会计委派制是由村组织按农经部门的统一要求和条件,推荐会计候选人员,由县级农经部门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农村会计证》,乡镇政府在合格人员中择优录用,列入乡镇管干部,统一下文,委派到各村,并报县农经部门备案。
委派会计的考核由乡镇政府组织进行,其报酬先由各村统筹回乡镇,再根据其工作量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确定报酬和奖励。委派会计的任免,由村组织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农经部门审核,乡镇政府决定任免。
农村会计代理是指由乡镇设立农村会计代理中心,负责各村的会计代理业务。农村会计代理制的主要内容是:一项委托,二级审核,三权不变,四层监督,五个统一。
1、一项委托。村合作经济组织将村级财务书面委托给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书面委托协议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村级不再设专业会计,只设一名报账员。农村会计代理中心设立若干名代理会计,负责记账,每个代理会计负责5个村左右的会计业务。
2、二级审核。村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两个层次分别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核。村民主理财小组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一方面每月对村级收支票据进行审核,合格后方可入账;另一方面每季度向群众公开财务时,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村级财务如实向群众公布。
3、三权不变。村级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集体资金使用权不变,集体财务审批权
不变,从而确保村级集体资金不被平调、挪用和侵占,集体权益不受侵犯。
4、四层监督。一是村级收支预算由乡镇政府审批;二是村级收支凭证每月由民主理财小组审查;三是入账凭证由专业会计审核;四是专业会计账务及各村财务由乡镇经管站进行定期审计。
5、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制度。主要包括收支预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和账据管理制度。二是统一审核。各村的收支凭证在村财经主任审批、民主理财小组审查盖章的基础上,由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依据收支预算计划和财务制度进行审核。三是统一记账。村级财务在二级审核的基础上,每月底定期在农村会计代理中心由代理会计负责记账,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四是统一开设银行账户。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在银行(信用社)开设一个代理中心结算专户(分村设明细),各村设置一个支出账户进行核算,实行会计代理中心与村级双方印鉴共同管理。村级平时收取的款项必须全部足额缴入代理中心结算专户代为管理,不得坐支。五是统一建档。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做到一村一柜,统一对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管理。
农村会计代理制,作为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新模式,通过分离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能够有效地形成双向监督的制约机制。在推行农村会计代理制的具体过程中,应着重注意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全面清理打基础。实行农村会计代理制,其实质是把村级账目改为由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代记、代管的形式。在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全面代管村级账务前,要对村级财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摸清家底,处理好遗留问题。通过清理核实,达到账账、账款、账物、账表、账据五相符。清理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委托手续,原任会计的所有会计资料移交给农村会计代理中心。
2、健全机构保运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为非盈利性的中介服务组织,隶属乡镇经管站管理。代理中心实行低偿服务,村级承担一部分服务费,主要用于办公开支。代理会计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经管站发聘书。乡镇经管站对代理会计实行目标管理、百分制考核,报酬与工作实绩挂钩,严格奖惩。代理会计的工资由乡镇政府统筹解决。对代理会计要实行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同时,应妥善安置好原任村会计。绝大多数的原任村会计敬业爱岗,为农村财务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在选聘代理会计时,对原任村会计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乡镇也可将其中德才兼备者改任他职。村级报账员一般由副职干部兼任。
3、加大力度抓监管。实行农村会计代理制,不能削弱乡镇经管站的力量,也不能
由乡镇经管站代替会计代理中心,要继续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指导和管理会计代理中心,抓好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活动进行督查,形成更严密的农村财务监督约束机制。
4、完善制度求规范。农村会计代理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会对有关利益方产生一定的冲击。只有完善和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代理中心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做到服务到位、管理严密、不出漏洞、优质高效,使各村干部、群众满意放心。因此,要根据农村会计代理制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收支预算、资金管理、费用管理和账据管理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代理会计工作职责、考勤考绩等内部管理制度。农村财务管理主管部门,应加强业务培训和检查督促,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形成农村财务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格局。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村组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公开招聘,严格考核,择优录用,把一批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通过任命书或合同书的形式,稳定到农村会计队伍中,明显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了会计核算能力,稳定了会计队伍,同时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强化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和作用,使村组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规范了财务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通过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会计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有利于更好地执行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有效防止资产流失,降低非生产性开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干群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村账乡管”和村务公开制度。实行电算化管理后,各种财务公开表全部由电脑自动生成,由电脑输出打印后即可公布,格式统一,内容齐全,数据准确,避免了人工抄录所产生的各种弊端,提高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水平。在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和交通条件等,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会计管理制度和方式,是对“村账乡管、集中办公、两级审核、民主理财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是农村会计管理方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四是精简了人员,节约了村组开支。实行会计委派制和电算化管理,改变了村组会计工作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相应减少了村组会计人员数量。我省晋中市通过推行电算化,全市村级财会人员减少1657人,村级负担明显减轻。
陈小娅副部长指出,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省级统筹, 研究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目前,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城镇化扩展、流动人口迁移和变化等新情况, 都对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地要加强农村教师管理制度层面的探索。
其次, 要高度重视创新教师补充机制。2006年起, 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以下简称“特岗计划”) , 这项计划是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目前, “特岗计划”为全国900多个县一万多所农村中小学补充了12万多名教师, 并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各地要结合实际, 研究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 着力补充农村紧缺学科教师。提升教育质量, 需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目前, 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 年龄结构老化, 农村教师长期得不到高质量的培训, 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 要加大培训力度, 实施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 (以下简称“国培计划”) , 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各地也要采取切实措施, 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 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 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
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 还需要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提高教师入门标准, 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要研究教师、校长的交流问题, 引导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 走活城乡教育一盘棋。
师范教育司管培俊司长主持会议并做了总结讲话, 希望各地进一步总结经验,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深入推进,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C91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1)10-0023-04
收稿日期:2011-06-21
作者简介:马军卫(1976—),男,山东淄博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东省党校系统科研项目“有限行政与村民自治——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且明确指出,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众所周知,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基层、在农村。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全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及其改革与发展
一般认为,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体制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是指侧重于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机制则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主要是指要以实现权力和权利的合理分配为目标,构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的机制则更多地体现为体制之下各方面具体工作机制的细化以及完善。具体到农村社会管理,狭义的观点认为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1]但要与广义的社会管理的概念以及与时俱进的农村实践相适应,笔者认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不应限于政府,还应包括具有一定公共管理职能的各类农村社会组织。换言之,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既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关键是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并以此为重心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经历了不同的改革与发展阶段。目前,正逐步呈现治理主体从单一性向多元性的转变、管理模式从行政主导向法治主导的转变,以及演进路径从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的总体转变。首先,体现在体制层面。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从传统的“县政乡治”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从上世纪70-80年代“乡政村治”格局的初步构建到新时期村民民主自治体制的最终确立,以及以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已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体现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既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也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关联,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的集中体现。传统社会体制是一种高度一元化的体制,国家与社会不分是传统体制的特征之一。改革开放后,绝对一元化的社会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公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于国家和政府,社会管理也成为又一个重要的管理领域。长期以来主要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逐渐由“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转变。在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着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与农村社区的自治权两种基本权力形式。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既包括基层乡镇政府,也包括农村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各类社会组织。有限行政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自治化的基本形式。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行政化和农村基层社会自治化的本质取向是一致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推进“有限行政”,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障“村民自治”,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其次,体现在机制层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相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具体机制亦随之不断发展和完善。仅就当前而言,社会结构特别是城乡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面临调整、农村社会稳定问题以及农村公共需求急剧增长等都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基层政府有限行政与农村基层社会自治化(即村民自治)二者本质取向的一致性以及具体化,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当前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发展与完善的重点则主要体现在权力运行机制的发展、公共参与机制的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的健全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是一个有着多种含义的复杂范畴。[2]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管理领域既取得了重大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的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的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应,在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尤其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旧突出。当前形势下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既体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更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关联,既符合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也是农村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农村经济发展在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农村经济在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体制大变革阶段以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创新阶段之后,总体上表现为良性发展的态势。一是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逐渐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二是农民收入逐步增加;三是经过农村税费改革等农村经济政策的深刻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和主要增长来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农产业和工资性收入比重逐步增加。但另一方面,城乡收入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以及基于农村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农村新增劳动力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乡镇企业萎缩,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和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农村群众的非物质社会需求,提高了其社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因素的消除有赖于激发新的社会活力。应该说,农村经济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客观上要求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其次,转型期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一是农村人口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二是农村正处于快速社会分化阶段。原先农村经济均贫、政治同质、文化单一、社会封闭的超稳定社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动摇,农村社会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或者阶层,目前已进入快速社会分化阶段。无论从职业还是经济资源拥有的角度,农民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均质性社会群体,农村也不再是单一的同构性社会。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不同社会群体或者阶层的利益诉求不断强化,对利益的追求已成为农村群众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三是农村社会管理具体领域的相关制约因素。包括农村社会教育、科学、卫生设施和制度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欠缺(尤其是与城市相比的过大差距),社会冲突加剧,农村社会保障落后,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维权困难以及农村社会自治组织发育缓慢等。这些因素既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一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应该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但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乡村自治实行至今我国乡村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较尴尬的境地,传统和现代内在紧张的乡村自治与国家控制的对抗与冲突,乡村自治与国家控制之间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陷入零和状态;乡镇行政和村民自治在衔接和互动方面显现出非此即彼的发展偏向或者互不相干的独立倾向;农村传统社会管理手段的僵化和弱化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与农村村民自治的体制不相适应;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民主素质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等现象仍旧存在。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能够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面对转型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以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既是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维护农民群众民主权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性措施。
三、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一)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总体而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权力资源配置体制、深化乡村组织重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制状况与社会的特定权力结构紧密相关;[3]乡村权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多元主体参与型转变必然要求农村基层社会组织重构。完善乡村权力资源配置、深化乡村组织重构,要全面推进有限政府建设、切实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实现基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首先,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基层乡镇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虽然转变职能是各级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同。对基层政府而言,其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方面,并且要加快从管制、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大力构建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政府管理方式也绝不仅限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除了必要的管制职能之外,应大力提倡并积极采用行政给付、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新型管理方式。其次,要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村民自治。特别是要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规范农村正式组织(如乡镇党委、乡镇政府、村支部、村委会等),依法发挥其职能;引导非正式组织(如家族组织、宗教组织、农民自发的维权组织以及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城乡平等统筹,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特别是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要正确处理好党的基层组织、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协调作用,依法化解乡镇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两种权力的冲突。再次,要促进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和互动。“善治”是政府治理社会的更高境界。“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4](p8-9)其本质特征在于“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5](p8-9)实践经验表明,有限政府需要成熟的地方自治与之相呼应。对于农村社会而言,乡镇基层政府的有限行政必然要求村民自治的发展和完善,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两者最佳状态”的善治。
(二)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首先,就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而言,应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权的运作,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相关法规,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把更多的资源转向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改革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机制。要以农村基层社会的社区重建为基本依托、以构建农村基层社会新型治理机制为核心内容、以制定农村社会发展政策为根本保证。其次,就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而言,要扩大公众政治参与范围,拓宽其参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渠道;以促进行政民主化、科学化为目的,在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健全农村社会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及权力监督机制。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注重民间网络意见表达、监督的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大公民社会构建力度。第三,就纠纷解决机制而言,要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并以非诉讼机制(ADR)以及各种组织机构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IDR)等为重要补充,积极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秩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第四,就社会保障机制而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等各项制度;要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利益协调力度,缩小农村社会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加剧;关注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以及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积极构建基层互助合作机制等。
(三)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法治化
农村社会管理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体制还是机制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都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相结合,要“始终将社会管理置于法治化轨道之下,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为支撑,依法管理。”[6]可以说,制度化、法治化既是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也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党组织的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基层政府行政程序法律规范,切实维护农村群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的各项合法权益,有针对性地完善农村基层民生领域立法体系。通过法律而非其他方式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从而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各项具体机制创新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曹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N]. 农民日报,2011-03-25.
[2]贾高建.“社会”范畴探析[N].学习时报,2011-04-18(3).
[3]曹海林.乡村和谐发展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04).
[4][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11,(04):50.
(责任编辑:高静)
To Strengthen th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Ma Junwei
Abstract:The rural society is China's social foundation,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society in the rural areas should be in focus.Th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is the whole society and innovation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society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support.It is also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request inevitably.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of rural society,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form to mechanism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harmony,for the purpose of specific want to system innovation,mechanism innovation as a key focus,rule of law,to grasp to guarante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the field of actual conditions and specific problem.
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安监局史宗保
摘要:本文指出了企业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总结创新了安全管理机制----人人有责、系统抓、检查不重复、人员不浪费、压力层层有、严格事故前责任追究、落实安全关口前移。
关键词:安全管理机制创新
社会越发达,安全越重要。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和国防安全是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企业生产安全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安全管理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百余年,成功的管理机制不乏有之。但是照搬移植到国内企业来,仍然很难起到理想的作用。这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造成的。因此,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文化、民众、企业现状的安全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安全管理通用的现行机制及运行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机制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人们后来将机制一词引入经济学的研究,用经济机制一词来表示一定经济肌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生产安全管理机制是指国家或企业内安全相关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我国大型煤矿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通用的现行机制是:企业集团和二级公司均设置有各职能部门和安全监察局;三级公司设有各职能部门和安监处;四级公司(煤矿)设置有各职能部门和安监科;五级是区队,设有安全区队长或技术员等。上述的一、二、三级公司的各部门都对四级公司(煤矿)实施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所谓“安全检查”是重复性的、走过场性的、无效性的。安全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式的安全检查,是一群人在看一个人或几个人干活,形成“一人干大家看”的局面。一二级公司经常组织名目频多的、轮番轰炸式的安全检查,且每次每级检查都直接到矿井去,矿井及其上一级公司根本没有时间来干自己应该干的安全工作,只能频繁的天天迎接检查、应付检查。不论那一级到矿井安全检查,总是“匆匆忙忙跑一天,走马观花看条线,去的都是工作面,忽视隐患一大片”。
1这也就是某些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庞大,安全管理人员众多,安全检查特别勤,安全事故照发的原因所在。这样的检查,实际上是一、二、三级安全监管人员都仅仅充当了“矿井”安全检查员,并且是重复劳动、重复检查,看到的可能是同样一个问题(也不一定是隐患),说法可能不同罢了。真正的安全隐患查出来的较少。这样的安全检查对基层的安全工作并非有益,甚至有害。从表面上看,是上级重视了安全,实际上是相对削弱了整体的安全管理工作。重复的检查是技术的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现行的安全检查机制如图1所示。
2安全管理新机制探索
各层级做好各层级的工作。安全监管的上一层原则不应当替下一层或下二层干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最好不要一竿子插到底,那样不能调动下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促使下级的等待、观望、依靠、应付。针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安全管理新机制。安全工作要达到“人人有责、系统抓、检查不重复、人员不浪费、压力层层有、严格事故前责任追究,落实安全关口前移”。安全机制设计合理,安全管理人员少而精,让安全检查人员“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万”。形成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不浪费、安全检查不重迭的安全管理新机制。如图2 所示:
矿井(四级)一级负责全面安全检查,但突出重点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安装缺陷”、“管理缺陷”和“设计缺陷”等;
区域公司(三级)做好重点补漏检查,查矿井安全检查中存在的遗漏方面,一月一个安全重点的巡检,逐个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保持某类的安全隐患消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再重复出现。
煤业公司(二级)重点做好大系统、设备配套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安全检查,认真严格落实重大隐患和非伤亡事故的责任追究,安全关口前移。督查区域公司安全
工作,帮助区域公司检查“系统缺陷”、“设备缺陷”、“管理缺陷”和“环境缺陷”等;
大集团(一级)做好安全督导工作。安全管理重在垂直考核;责任追究重在事故发生前;生产安全事故重在预防,重点突出安全关口前移。大集团注重寻找并推广下级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查找下“一”级的“管理缺陷”;研究解决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深入检查的方法和排查安全隐患的方法;不断研究更新安全考核的办法,督促各层级做好安全考核工作,促进企业安全程度的不断提高。
2.1用企业文化统一安全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搞好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为建设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强化安全管理,河南煤化集团用企业文化的核心“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统一安全管理新理念----“从零开始,向零奋斗”;要求全体员工必须牢固树立“一切隐患都可控,一切事故都可防”的安全预控思想;在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中必须做到:“安全事故零目标、安全管理零缺位、执行制度零距离、生产组织零违章、操作过程零失误、隐患排查零盲区、隐患整改零搁置、系统运行零隐患、设备状态零缺陷、发生事故零效益”。把安全新理念向各级管理环节、人的行为、生产要素等方面延伸、细化,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实现安全理念与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
2.2机构健全人员精干
河南煤化集团内设立有安全监察局配备6人。对集团公司所属的煤炭、化工、冶金、电力、非煤矿山、装备制造、矿井建设、铁路运输等行业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二级煤业公司设有安监局配备人数不超10人,另配有10人左右的安全检查小分队。二级化工公司设有安环部配备3~5人。其他行业和三级煤业公司(矿)设有安检处(科),配备专职人员5~20人不等。各区队、车间配有安全员。兵不在多在于精,将不在多在于勇,帅不在多在于谋。河南煤化集团的安监队伍健全,人员精干,管理方法得当,工作成绩显著。一年半来,全集团公司消灭了3人以上事故和煤矿瓦斯、水害事故的发生。
2.3安全双基建设重在考核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什么工作只要“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生产安全管理同样如此。河南煤化集团以“双基”建设考核为总抓手,做好安全工作,为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安全“双基”建设,指的是基层建设和基础建设。
“双基”建设考核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每年或半年修改考核内容,把已经完善的工作内容不再考核,加上还需要完善的工作内容。一个阶段一部分重点的建设。建设好了形成习惯,巩固下来。
具体思路是:一二级安全监察局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机构、从企业垂直层面上,组织一级考核一级,层层传递压力;从本级横向层面上,考核部门(系统)的工作到位情况。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系统)的作用,落实安全工作“综合治理”。
具体方法是:集团公司安监局制定适应全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考核及兑现办法。认真严格推行“双基”建设每月百分制考核,建立了“集团----公司----矿(厂、车间)----区队----班组”五级安全考核体系,直至考核并兑现到每个员工。
安全“双基”建设考核结果,必须与下一级公司全部人员的工资30%以上挂钩,与下一级公司领导的当月奖励挂钩。考核要特别注重及时兑现。河南煤化集团安全管理实行正向激励措施,煤业公司和矿井以90分为基础,化工企业以95分为基础,考核得分每超1分奖工资总额的0.3%。逐级考核后,安全工资或奖励注重月月兑现到职工。通过安全双基建设的考核和兑现,把职工练好基本功、干好标准活、规范化操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河南煤化集团通过安全“双基”建设的层层考核,公司的煤矿、化工等危险行业的安全程度、文明生产、员工技能、精神状态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安全有了保障。化工企业的“跑、冒、滴、漏”现象得到了治理,厂区异味问题基本解决,厂容厂貌焕然一新。通过考核,全体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解决了企业多年来不能解决的安全技术和生产技术难题。通过考核,促进了安全工作的层层落实。制度再也没有假、大、空、套话现象,落实再也没有棚架现象。因为,考核方法是要对照制度去跟踪查看落实情况,要求闭合管理。如:二级煤业公司通风或机电部门制度规定:每月到矿井去检查一次。安全“双基”建设考核组针对这个规定,查看其到矿检查的记录、隐患整改通知单和整改闭合单,从隐患单和整改闭合单上选择某个矿的某几个问题,再到某矿去核查;核查矿井是否按“五定”原则进行了整改?整改的时间是否与闭合单相符?在核查的同时,检查发现在此方面是否还存在有其他安全隐患?如果存在有,说明该系统(部门)安全职责仍有不到位之处,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该部门考核得分就会低。通过类似的考核和检查,促进了系统(部门)和每级机构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矿井和各部
门安全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迈进。通过考核,形成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合力,“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得到了真正落实。
2.4安全关口前移重在落实事故前责任追究
等出了事故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际上已经晚了。安全关口前移就是要在事故没有发生前进行责任追究,即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发生非伤亡事故就要实行问责制,消灭人身伤亡事故于萌芽状态。
矿井检查出来的重大安全隐患由矿井自己组织追究,涉及到矿井无法解决的,报告上级协助解决;一二三级公司检查出来的重大隐患,原则上由本级负责追究。如果发生非伤亡事故的,根据事故等级分层级追究。通过事故前责任追究,也是安全隐患排查的过程,也是教育干部职工的过程,也是完善相应措施弥补漏洞的过程。如:河南煤化集团通过对中原大化公司一次非伤亡事故的认真调查和责任追究,引导中原大化公司安全管理适应了新机制,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安全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企业干部认真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分公司和车间主动进行事故预想、排查和整改安全隐患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安全关口得到了真正的前移。
2.5安全综合治理重在“抓系统、系统抓”
“系统”是指集团所属各级公司的业务部门。企业安全管理不能仅靠“安全监管机构”的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系统)的功能和技术,要充分发动并依靠广大的职工群众,形成企业安全人人关心人人干的“人民战争”局面,安全工作才能真正搞好,企业安全形势才能真正好转。
企业的各系统(部门)的职责不是只管生产或运营,业务保安也是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系统的技术人员所熟悉的技术,实际就是围绕“安全高效”而产生的技术。因此,各系统不能等安监部门检查出了安全隐患,他们才去处理,而是应当各系统自己去发现本系统的问题,想方设法去整改、完善,达到安全运转的目标。
“抓系统”如何抓,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对“系统”的安全双基建设考核和兑现标准,考核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职责是否到位,月月严格考核到位,安全工作“系统抓”就可以得到有效开展,企业安全基础就有了保障。系统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如果被安监部门或其他系统检查出来、而本系统没发现或发现了没整改,那就是分管“系统”(部门)的失职,就是进行安全管理责任追究,落实“安全关口前移”,消灭事故于萌芽状态。
职责是否落实到位,不听汇报的怎样,主要看系统检查或排查的安全隐患情况、督促整改情况。抽查系统(部门)检查的问题是否形成了“检查—整改—复查—解决”的闭合程序。
3结语
安全管理是一门学科,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的。安全管理创新的主题,就是围绕“安全关口前移”,把事后追究变成事前追究,运用某种方法为载体得到真正落实,企业安全工作就有可能搞好,企业安全就有保障。
安全管理创新机制在河南煤化集团的实践----落实事故前追究,抓双基建设考核兑现,通过对所属的煤炭、化工等高危行业实施后的一年半来看,新机制是适应的,效果是显著的。河南煤化集团涉及煤炭,化工,非煤矿山,冶金、矿建、轴承、装备制造、电力等众多行业。人员19万,煤炭产能已达7000万吨∕年。经营收入、资产总额双双突破1000亿元,利税超110亿元∕年,2009年比上年煤炭产量增长29.1%、利说增长24.44%。一年半来,河南煤化集团公司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7,企业全面消灭了一次3人以上事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积极探索转变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阵地、队伍的职能、职责,建立全新的农村健康养老服务新机制。2018年初,我市确定靖西市,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乡镇为全市创新建立农村健康养老服务管理新机制试点单位。
1.建立健康养老服务管理队伍:一是转变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的职能,增加具体负责本乡镇健康养老服务管理工作职能,加挂一块“xx乡(镇)健康养老服务管理中心”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公模式,作为乡级人民政府主管健康养老事务的机构;二是设立村级健康养老指导员,由村计生专干兼任,具体负责本村老人的健康养老管理与服务指导;三是设立村民小组健康养老信息员,由村民小组人口管理员兼任,具体负责本小组老人的联系和健康养老信息的上报工作。
2.建立健康养老服务管理网络:一是设立乡级健康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后,因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所的技术服务职能划归乡级卫生院,所以,我们将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空闲的业务用房整合成乡级健康养老服务管理中心,为本乡镇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生活扶助、心理慰藉、文体娱乐和养生知识咨询等服务。二是设立村级老人乐园。将日趁淡化的村级的计划生育幸福家园整合改造成为村级老人乐园,为本村老人提供托老、日间照料、心理慰藉、文体娱乐等服务。
3.建立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卫生12320和民政12349公益服务热线,在县(市、区)、乡镇和村(社区)建立健康养老服务热线,确定专职人员,整合乡镇和村(社区)各类服务资源,融合打造集健康咨询、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互联网+”
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医养服务。
1. 周密部署, 分步实施, 稳步推进“三资”代理服务
2011年初, 庄河市在黑岛镇西阳宫村和于粉坊村开展“三资”代理服务试点。在总结黑岛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会议, 下发了《庄河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意见》庄政办发[2011]65号等文件, 推广试点经验。市、乡镇 (街道) 分别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乡镇在村会计委托代理办的基础上成立了“三资”代理办, 并制定《庄河市“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方案》, 规范印制了包括资金、资产、资源、债权、债务及合同清查在内的七套清查登记表。“三资”代理办要做到“八有”:有牌子、办公场所、工作人员、计算机、“三资”台账、工作制度、业务流程图、经费保障, 并对乡镇“三资”代理办主任进行业务培训。本着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四权”不变的原则, 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 由村民委员会与乡镇 (街道) “三资”’代理办签订委托代理服务协议, 并代管了村委会的印鉴 (公章) 。将2011年7月5日确定为全市“三资”清查基准日, 各乡镇 (街道) 在清查基准日封存所有村集体账户, 集中实行“三清理” (清资金、清资产、清资源) 。在整个工作程序上, 做到了严把“三关”:严把清查登记关, 确保不漏不错不重复;严把群众参与关, 充分吸纳村民代表参加, 扩大群众参与面,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严把公示公开关, 各村在清查登记结束后, 及时在本村公示栏将清产核资情况进行公示, 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2. 抓住关键, 健全制度, 规范“三资”管理工作
为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好, 避免集体资产被低价发包、变卖、侵占、挪用、挥霍浪费等现象发生, 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挖掘“三资”使用潜力, 提高“三资”利用率, 全市抓住“三资”管理各关键环节制定和完善系列工作职责和制度, 包括乡镇 (街道) “三资”代理办工作职责、招投标工作职责、避免和控制集体白条支出管理规定、“四议一审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服务及资产资源处置预审流程图和财务年度收支预算决算制度、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制度、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预审和合同备案制度等14项工作制度, 并坚持用这些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效果十分明显。
在资金收入方面, 规定各种资金收入 (专项资金、社会捐助资金、租赁及合同发包收入等) 全部由“三资”代理办会计统一开票收取入账, 避免了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现象。在资金支出方面, 规定各村计划内资金支出严格履行《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由代理办按财务审批程序核销入账;计划外资金支出, 事前要经两委班子研究, 超过备用金的大额资金支出, 包括各种公益性工程项目资金支出严格履行资金申请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 并拿出资金预算报告, 经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镇党委会审核同意后交由村党总支党员大会审议和村民代表议定, 最后再进行公开公示。在资产资源处置方面, 规定各村在发生集体资产资源处置项目时, 严格按照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预审和合同备案制度要求履行“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 再行签订处置合同, 经签字后报乡镇 (街道) “三资”代理办存档备案, 然后向全社会公开公示合同履行情况。在监督方面, 加强民主监督: (1) 采取一个季度一公开的形式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和资产资源处置情况进行公开公示, 接受监督。 (2) 加强审计监督, 乡镇 (街道) 审计部门对所辖村的财务一年一审计, 市审计部门及农业部门对全市各行政村“三资”管理3年轮审1次,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 对专项资金、集体资产资源运营和合同履行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开。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部门给予相应处分, 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 创新机制, 引凤筑巢, 放大“三资”管理效应
关键词:团建 管理机制 建设 创新
为了更好的发挥团委的教育功能,优化管理机制,团委的工作基点应该是坚持上级党委、团委的工作思路,结合基层团建的具体要求,创新活动,扩大影响。
坚持围绕十七大精神,依托开展各类丰富多彩,富有创新形式的活动带领基层团组织和团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经历五年的基层团建工作,探索出团建工作应该坚持对工作讲求“一高二严”,对班组成员要求“三心四意”,开展活动要“五颜六色”,规划未来走“七纵八横”路线的管理模式,这套管理模式在基层的团建工作的道路上走出了亮丽的风景线。
一、坚持对团的建设工作中要求“一高二严”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团建的有利开展,必须有宣传与活动阵地,可以选择实地活动与网络活动同步开展;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涵盖会议制度,管理制度与执行制度等;有完整的团委班子系统,包括横向的交流与纵向的管理层;团委工作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历程为侧重点,抓好团委、学生会和其他社团机构的干部和成员教育,从而实现独立学院团委工作的科学化、模式化、长期化[1]。对团委班组成员以及开展的活动都是以“一高二严”的要求去执行,即对自身学习与活动开展高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实施与执行严要求、严管理化,实践操作中得到显著的验证。
在团建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上级团委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一高二严”,联系实际紧密围绕“抓学风,提素质,宽眼界”工作核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扩大了团的影响力。
二、班组成员在团建工作中要讲求“三心四意”
在基层的团建工作中各位团委委员要讲求“三心四意”。即工作有耐心、生活有爱心、遇事要热心,活动形式要新意,沟通交流要诚意,执行过程要决意,活动结果要满意;这种工作理念需要前期的培训,后期梯队团员、团干的日常养成。
工作要有耐心,更要用心。用不用心不仅仅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工作的优劣成败。要想完成好自身工作并实现工作的创新、发展,创先争优,工作再繁琐也要有耐心,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耐心干事。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充满爱的团建中,耐心去工作,热心去帮助他人成长,团建工作一定稳健开展。当然,有了对自身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广大团员的需求,有新意,能吸引人,在活动的开展中善于沟通,及时解决问题,走群众的路线,贴近生活,充分让创新的活动能深入人心,结果让广大同学们满意,有收获,有成长,有进步!
三、活动开展要符合民意与时俱进“五颜六色”
团结的班子成员,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开展符合民意与时俱进,有意义,针对性强的活动。五颜六色的活动彰显新时期青年团员的精神面貌,走青春的群众路线。在围绕上级团委工作重心外,依托专业或学科优势,重点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互帮互助感恩责任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加强身心健康教育等。
(一)以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是支撑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团委利用常规的党团知识竞赛、個性主题团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宣传渗入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让广大同学在被教育与自教育中成长。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有服务意识,懂感恩人才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道德修养,从教育主体地位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育方法上从传统的“教会学生学会”转变到“教学生会学”,依次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为社会培养有服务意识,懂得感恩的人才。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活动,极大加强了当代大学生感恩责任教育;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身心健康,有创新思维人才
活动的开展和参与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创新科技,文体教育方面,依托学科优势,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培养同学们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更有益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近三年的学生各类比赛中,成绩与收获斐然。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广西区一等奖9个,以及连续三年优秀组织奖荣誉;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1个;同时在文体活动中同学们收获匪浅。
四、团委的班组未来应该继续走“七纵八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规划、有目标才有未来。在未来团建的工作中,团委班组成员应该坚持走“七纵八横”的路子,七纵应该是一个月份一个纵身,3月纵身于雷锋精神学习,4月纵身于科技文化学风建设,5月纵身于感恩责任教育,6月至8月纵身于安全与责任教育,9月纵身于科技文体拓展教育,10月纵身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11月至12月纵身于感恩教育;八横应该是保持走出去,引进来,横向学习,走进桂林八大高校,应该不断地学习兄弟院校的创新做法,启发思维,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
当然,虽然是七纵八横的路子,但是学院的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要长久不衰地狠抓下去,积极调动广大党员学生干部投入于学风建设中,工作中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班组成员用激情去燃烧出创新的火花,用智慧汗水浇灌出灿烂的辉煌!
坚定信心,深化教育改革,将基层团建的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不断总结思考,创新思路,用责任与梦想继续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勤奋勇往直前!用激情继续谱写共青团的青春之歌。
参考文献:
古蔺县东新小学
田贵红
[内容摘要]: 依据课改要求,本着山区教育实际,目睹眼前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发人深思,试着探究适合农村小学教师有效评价激励机制,全方位科学地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教师、学校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它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重视教师当前的水平和表现,但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其目标是通过评价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探索 农村小学 有效评价 激励机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知屋漏者在宇下”,笔者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整整10年有余,耳濡目染农村小学现状。作为偏远的农村小学,特别是近年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制度,我们感受了素质教育的春风拂过大地,但遗憾的是素质教育推而不行或行而无果,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提高,而且文化素质没有抓好,甚至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教师茫然,学校无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因可能不止一种,但我们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一套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和相应的专业评价机构。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这是作为我们农村基础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思考,笔者试图通过研究,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的有效教师评价制度。
一、目前农村小学教师考评、激励、机制监测的现状
目前在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评价一般兼顾德、能、勤、绩几个方面,但最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分值给教师排队,分出若干等级,进而与升职、晋级、加薪、奖金、评优等挂钩。于是,“优胜劣汰,奖
优罚劣”“能者上,劣者下”“末位淘汰”等考评导向也随之应运而生。这种终结性评价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教师之间在知识、技能上相互保留,心态上勾心斗角;对学校评价产生恐惧感,害怕因评价不高而评不了优,晋不了级,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教师排斥学校评价,形成与评价者对立的情绪;部分教师因评价结果不理想而情绪低落,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在考核内容方面所存在着的缺陷与局限性更是越发明显,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重“量化评价”轻“内蕴评价”
现在小学教师评价,基本是按“德”、“勤”、“能”、“绩”四方面指标综合量化进行考核评价的。这种“指标量化”评价模式并不能全面揭示教师评价的目标,且可操作性也较差。首先,从评价标准来看,这种体系所采用的定性语言,对不同程度的标准区分度不够大,诸如“坚持”、“认真”、“积极”、“努力”等弹性语言由于表述上的含糊和不具体,极易导致参评人员对其内涵或外延理解和把握的不一致,因而难以保证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和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其次,从计分标准看,这一评价模式有强行量化的倾向。尽管定量评价能够大大降低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增大评价结果的区分度,但是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进行量化,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大量不能量化或不易量化的因素,这种考核根本没有注意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从事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繁琐的工作外,还要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谈心、做家长工作、开展班级活动,他们的工作不能片面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此外,教育教学的效果往往并不是在一两天内就能显现的。所以这就势必造成对教师的评判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优劣往往就是在这种被量化了的考核评价中被轻视甚至忽略了。
(二)重“教学成绩”,轻“德能考核”
在教学成绩一票否决“指挥棒”的控制下,教师评价的终极标准还是落在“绩”,即教学成绩。毕竟学校教育教学最关键的还是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否达到了要求和相关的标准,而在目前阶段决定一所学校事业能否得以长足的进步和可
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正是基于这一点,学校对教师考核重教学成绩,而忽略了对教师德与能的考核,特别是思想品德的考核。而就相当的学校或学校领导者来说,对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仍过多地流于形式,仅仅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为了唯一的“高压”政策线,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教师所应具有的师德修养进行考核与评价。如果我们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指标,势必导致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学生也会变成“解题机器”,这将不利于二期课改的深入开展。因此,仅以学生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学校评价教师,决不能以学生分数高低论英雄。
(三)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结果评价指标是否能全面揭示教师评价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争论了很久的问题。这表现在考核机制是对教师以往工作的评判上,学校考核的目的是对教师在某一个阶段内的工作情况作一个综合考评,对每一个教师进行量化性化的总结。这种考核的结果很容易导致一评定终身,结果考核差的教师可能就被绑在了考核的绞刑架上了,而管理者常常忽略了这种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被考核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缺乏了跟踪分析的考核往往是让教师有一种被永久“定性”的感觉。
(四)重“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
现行的农村小学很多学校将来自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同行及家长多种途径的群体评价孤立化、绝对化。譬如,有些学校推行“民主评教”,把学生对教师的打分作为对教师评价的惟一标准,使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有些学校采用分级评价,如:校长评中层,中层评组长,组长评教师。这种评价方式看似严密,却隐藏着少数人说了算的因素。一旦负责考评的干部对某一个教师有成见,整个考评就会变形。要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要端正评价目的,真正把评价当成对教师的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充分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充分重视并真正实施教师的自我评价,不让其流于形式,并通过评价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发展道路。
(五)重“管理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
有些学校的教师评价其实已把它等同为对教师日常工作情况的检查,评价的
结果如果不符合某方面要求,则给予一定惩罚,评先选优、职称考核、发放奖金、确定骨干等都以这种评价的结果作为依据。这种管理性的评价机制看似有效,却潜伏着三种令人担心的危机。第一,这种评价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前提是评价所强调的管理规范必须非常科学。一旦这些管理要求出了问题,评价机制就会成为学校整体错误的向导。第二,这种考评将教师始终置于一种被管理的地位,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完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教师的情绪处于紧张、恐惧和抵触之中,他们只能看着领导眼色行事,较少有工作的主动性。第三、由于这种评价主要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符合一些既定的标准,教师只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应付评价的具体事务上,根本无力在业务上再学习,更无力在工作中搞创新。
(六)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
正因为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中重视教学成绩的好与差,因而在考核过程中执行了一种类似“潜规则”的做法:考核向一线教师倾斜,向毕业班教师倾斜,向考试科目教师倾斜。这种潜规则正是合乎了“应试教育”的需要,而它的不公平却被堂而皇之地掩盖了,致使被人为地分成了所谓“主科”与“副科”,且按着不同的岗位量化分化“经济化”。考核的不公平性使得部分教师特别是那些非考试科目的教师和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工作中由于不被“重视”而得过且过,没有进取性和工作的动力,更没有了可供他们发挥才能的舞台,同时也可能影响所谓的“主课”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小学教师考评、激励、监测体系,有效提高教育质量。探索适合农村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对于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多年积累的传统教师评价体系基础上,如何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师评价体系,特别是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我国教师评价的现实中去,已势在必行。
(一)、加强理论学习,端正教师评价思想
确立正确的教师评价思想,才能保证科学地设计和实施评价方案,才能正确地对评价方案进行合理操作,从而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功能,实现教师评价的目的。学校在制定教师评价方案时,首先做到统一思想。通过理论学习,明确教师评价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决定学校能否顺利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就是实施教师的目标
管理。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评价功能观,正确把握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评价特点,掌握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师观和质量观。
(二)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在端正教师评价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注意做好调研工作。一方面,借鉴兄弟学校建立与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他们制定评价方案的意图和制定过程,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过比较分析,制定出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评价方案。另一方面,重点对学校自身的教师队伍现状和教师的思想、精神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填写调查资料、个别谈心等形式,充分了解和把握广大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从而为制定评价方案提供相关的依据和参考。
(三)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
1、构建以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制度
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是开展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他本人最了解开展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充分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他人(包括学校领导和同事)才能做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另外,教师是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主体,只有教师的主动参与,评价结论和建议才能真正被教师接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欲望和热情,才能使教师真正从评价过程中获益,激励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构建完善的教师他评体系(1)学校评价
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内容可分为思想品德、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思想品德应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健全发展。学识水平包括知识面广,能承担多科教学任务;掌握新课程标准,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业务能力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育科研能力、听课与业务学习。(2)学生评价
每学期两次问卷调查,对课任教师进行评价,内容可分为: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对待学生、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几个方面,分
“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评价。(3)家长代表评价
由于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多数都在城市打工,所以只能每学期一次问卷,了解家长代表对教师工作的看法;开一次座谈会、调查家长代表对教师工作的满意程度;开设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设家长意见箱,征求家长意见、参与班级管理。(4)教师互评
每次教研活动或课改例会后,参与活动的教师及领导就教师的出勤、工作等情况进行随机评价,学期末教研组(年级组)累积评价结果,作为考查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
总之,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师、学校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它关注教师的背景和基础,重视教师当前的水平和表现,但着眼于教师的未来,其目标是通过评价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书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桐梓灯谜文化厚重而又源远流长。自一九九三年地处桐梓县中心城镇的娄山关镇获得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贵州省“灯谜之乡”以来,桐梓迷人与桐梓灯谜文化更是与时俱进,全方位地大胆探索创新,使其这传统的中华文艺形式赋予了新的活力,焕发出与时代、与群众、与传承共兴德勃勃生机!
回顾桐梓灯谜文化在探索实践,创新发展方面,多年来有下列的工作思路和做法。
一、加强协会管理,接受工作指导
桐梓县灯谜协会虽然是一个民间文艺团体,但几届协会领导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因此,加强谜人的协作,加强谜协理事的协调,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常抓不懈的协会队伍建设工作。在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在文广局、县文联的指导下,桐梓灯谜艺术正一步步走向新的辉煌。
二、鼓励创作,支持参赛,培养灯谜后继人才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有可靠的人才基础作保证。桐梓县灯谜在一九九三年获得省文化厅“灯谜之乡”的荣誉命名后,谜协长期以来注重对灯谜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去随时发现和培养灯谜文化人。从一九九三年至今,在老一辈谜人的悉心培养呵护下,成长出一大批在省内外都有着影响力的谜人新秀。例如,在全国有着影响力的迷人有申健、付长能、廖宝忠等;谜人新秀有蔡永强、刘晓松、陈纯森等。上述谜人中,在多年来的全国性灯谜猜射大赛、创作大赛屡屡获奖,为家乡、为集体、为个人争得了荣誉。例如著名谜人申健,在全国性灯谜大赛中多次获得个人二等奖、三等奖等殊荣。再如,新秀陈纯森参加2014年中央电视台灯谜大会创作比赛中,其谜作“随意堆叠”获得创作大赛二等奖。又如,于2017年10月在贵州省灯谜联谊会电控抢猜赛中,参赛的桐梓队由新老谜人申健、黄健、陈纯森组队一举夺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多年来,桐梓谜人在全国灯谜大赛、灯谜创作所取得的成果灿若星河。当然,在培养新人方面,因受灯谜文化感染力的影响,近十多年来桐梓谜协经常性在桐梓一中、二中、四中等学校开展灯谜活动和普及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
三、倾力组织灯谜会猜活动,服务社会,与民同乐,传承文化。灯谜活动是深受人民群众广泛欢迎的文艺活动,只有宣传组织到位,没有不成功的谜会。长期以来,桐梓灯谜在大街小巷、机关企业、学校乡村谜会常办。每逢过年过节,开办庆典,宣传兴业,以常用灯谜作为平台,相互促进。
2000年以后,各行各业的宣传发展需要创新。处于谜乡的各行各业,有识之士看中了灯谜宣传群众参与性强的特点,所以各种门类的行业纷纷与灯谜协会联系,组织综合性谜会,特别是行业的专题谜会的举办次数越来越多。据现有
桐梓谜协每次谜会的资料统计可查,每年举行的专题谜会场次在2000至2005年间每年有6至8场谜会举办。从2006年至2017年,专题大中型谜会每年的次数已上升到10至15场次。由此可见,桐梓灯谜文化蓬勃发展的上升趋势。
【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探索】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意见06-12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06-19
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09-11
创新运行机制 提升管理水平09-26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农村创业创新09-15
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思考06-07
创新市场管理建设长效监管机制10-15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06-15
创新机制设计10-15
创新创业心智模式探索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