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贵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精选6篇)

贵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篇1

【发布日期】1991-11-23 【生效日期】1991-11-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1991年11月23日贵州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入学与管理

第三章 学校设置与校舍设备

第四章 教育经费

第五章 教师队伍

第六章 职责与考核、监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贵州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暂行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三条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四条 第四条 义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含初级中等职业教育。下同)两个阶段。

全市到2000年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一)城区到1995年,工矿区到1996年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二)郊区到1995年基本实现初等义务教育,2000年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五条 第五条 义务教育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实施义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经常工作,计划、财政、规划、城建、工商、劳动、人事、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

第六条 第六条 城区以区为单位,工矿区、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分地区、有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达到规定标准和要求的区、乡(镇),应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申报,经检查批准后,依法宣布实施相应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二章 入学与管理

第七条 第七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方,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入学年龄可推迟到七周岁。

盲聋哑、弱智儿童入学年龄为七至九周岁。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子女或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八条 第八条 区、乡(镇)人民政府或其指定部门,根据各校招生范围将辖区内有常住正式户口的适龄儿童入学名册,在开学前两月送交学校,经复核后,由学校发出入学通知。

小学、初级中学学生按家庭常住正式户口住址,相对就近入学。

第九条 第九条 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免予入学或延缓入学的,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申请,提交医院或其它有关证明,经当地人民政府或其指定部门批准,确属丧失学习能力的免予入学;需延缓入学的延缓期为一年,期满需继续延缓的应再办审批手续。上述决定由批准单位通知有关学校。

第十条 第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免缴学费。应按规定交纳杂费。

非本市常住户口的学生借读办法按国家规定执行。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还应从少数民族补助经费或其他经费中给予补助。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学校不得拒收应在本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品德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应加强教育辅导,不得歧视;未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强制转学、停学或退学。

严禁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学校应按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教材进行教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学校不得随意停课,如确需停课,须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学校应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在民族学校和有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可以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在基本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区、乡(镇),凡准予毕业的小学生不进行初中升学考试,相对就近安排到初级中学就读。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学生经考核达到小学、初中毕业程度的,由学校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学满规定年限未达到毕业程度的,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因特殊情况确实不能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由学校出具实际学历证明。

未经批准中途辍学的学生,学校应及时查明原因,督促回校就读,拒不回校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或其指定部门,对学生或其父母、其他监护人进行教育,责令回校。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十五周岁以下的校外少年,凡具备学习能力而未达到扫盲标准的,令其接受扫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儿童、少年学员的文艺、体育等单位,必须保证学员学完义务教育规定的课程。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招用应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

第三章 学校设置与校舍设备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实施义务教育,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必需提供规定的办学条件。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合理设置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班)。

城镇,中小学按照学生能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布局。

农村,原则上行政村设完小,距离较远的自然村设初小、教学点,乡(镇)设初级中学,人口较少的乡(镇)可办九年制学校。

积极发展幼儿教育,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打好基础。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学校(含企事业和社会力量举办)的新建、撤销、合并、搬迁及其发展规模按规定权限审批。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规划部门必须同时对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的设置进行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应参与规划审批。建设部门必须按规划建设。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和个人依法举办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业务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企事业举办的中、小学应继续办好。新建或迁入的大中型企业可自办中、小学校,也可与其他单位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和办学单位应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使校舍场地和教学设备逐步达到《贵阳市实施义务教育必备办学条件暂行标准》的要求。

第四章 教育经费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并多渠道筹措。

各级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设立教育基金,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订。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市、区政府应从每年的城市维护费、基本建设投资、机动财力中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城乡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乡(镇)财政收入应逐年增加对于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民族乡实施义务教育,在经费方面给予帮助。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和个人集资办学或捐资助学。

建有财政所的街道办事处和有经济收入的村,也应从财力上支持本辖区办学。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财政拨款和多渠道筹集的教育经费。由有关部门及时拨给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教育部门要严格按财经制度管好、用好教育经费;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学校收取的杂费,全部留给学校主要用于教学和弥补学校办公经费。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禁止社会各方面向学校和学校向学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第五章 教师队伍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中、小学教师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书育人,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有计划地使初级中学、小学教师分别达到高等师范专科、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办好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市、区教师进修院校,并采取定点招生、定点分配的办法,为民族乡和边远乡培养培训师资。教师培训工作,由市、区分级负责。

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职自学。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师范和其他院校按计划分配任教师的毕业生,必须服从分配,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抽调、借用中、小学合格教师改任其他工作。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

对边远乡、村的教师,按规定给予补贴。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民办教师具有与公办教师同等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其物质待遇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福利、医疗和退休待遇,也应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民办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教师的自然减员指标,用于招收新教师和民办教师。中等师范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应安排一定比例招收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不负担义务工。

第六章 职责与考核、监督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制订辖区内实施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制订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培养、培训规划;筹措并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对区、乡(镇)实施义务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督促;管理和办好所属学校;抓好教育教学业务的研究和指导。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制订本辖区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划,征收、管理和使用好农村教育费附加,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保护学校财产,管理并办好所属学校。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把实施义务教育作为对有关负责人员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情况。接受检查监督。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建立督学制度。市、区教育督导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内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视察、督促和指导。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应坚持定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建立奖励制度,对实施义务教育作出显著成绩的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单位、组织、个人应分别给予表彰奖励。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职对危险校舍、场地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伤亡事故或其它严重后果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以及中途辍学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或其指定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其送儿童、少年入学就读。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对招用适龄儿童或少年做工、经商、当学徒或从事其他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由市、区劳动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退回,拒不退回者按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对招用童工的单位或个人处以罚款。经教育或罚款仍不改正的,由劳动部门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营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学校校舍、场地和教学设备,违者由有关部门配合教育部门责令退回,损坏的应按价赔偿;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扰乱学校教学秩序或侮辱、殴打师生,由肇事者的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并追回款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将教学用的校舍、场地转让、出租,作非教育使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学校收回,其所得收入按有关规定处理,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学校领导及直接责任人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学校或教师拒收服务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未经上级批准责令学生停学、退学、转学或开除学籍,以及教师体罚学生的,应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进行批评教育并监督纠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单位或个人,在接到处罚通知15日内,应当先向处罚单位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拒不执行的,由处罚单位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由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贵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篇2

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乃立国之本, 教师乃立教之本。该项政策的出台旨在通过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我国教育水平的最终目的。[1]从政策发布之日起, 各地区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地实施了该项政策, 但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沈阳市某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现状

教师的绩效工资由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共同组成, 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 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 具体项目和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人事、财政、教育部门确定, 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 在考核的基础上, 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 并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绩效工资中设立班主任津贴、岗位津贴、农村学校教师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项目。

就目前的实施现状来看, 以沈阳市某区各小学为例, 在实施《指导意见》以前, 教师们在奖励性工资这部分都是相同的, 大约为610元左右, 但在政策实施之后, 班主任大约为700多元, 而科任教师相对之前却减少了100多元。由此可见, 政策实施之后并未改善教师们的实际工资待遇, 反而使一些教师的工资比以前减少了。

《指导意见》规定, 改革后的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但调查发现, 在政策实施之后, 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当地的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还是相差了1000多元。例如沈阳市某区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为3000元左右, 而教师的平均工资几乎没有什么提高, 还是2000多元。

《指导意见》还要求, 要切实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要严肃考核工作纪律, 对工作不负责任、考核失真失实的, 实行责任追究;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绩效考核方法, 努力提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保证绩效考核机制的有效运行,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教师们对实施这项新政策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教师因为奖励性工资比以前少了, 不认可此项政策;有的教师认为实不实施新政策都无所谓, 因为新政策并没有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还有一部分教师对新政策是抱以希望的, 他们认为新政策实施的时间不长, 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政策内容的不断完善, 相信不久的将来该项政策的效果就能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 各个学校对教师考核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而且考核的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 无外乎就是是否按时上下班、是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没有把中层管理干部和校长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列入全校的考核范围之内。

(二)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问题

从对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现状的分析可知, 该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两大问题。

1. 未能制订出及时有效的执行计划

计划是通向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 是政策执行的基础。一项政策方案, 往往只是提出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本原则和大致轮廓, 是比较抽象的。为了有效地实施政策, 还必须在此原则基础上, 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 制订出具体的执行工作计划, 明确任务的范围, 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制定实施步骤, 安排进度, 规定期限, 将政策进一步具体化。而国家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并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一些具体实施计划, 致使地方只能根据这一项政策, 摸索着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细则。调查中显示出的政策实施效果以及考核标准就反映出了这一问题。以沈阳市为例, 目前的执行计划也只有该《指导意见》, 具体的考核标准也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加改动。

2. 未能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 往往由于执行者认识上的差异, 造成对政策理解的偏差, 或者由于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利益差别的影响, 常常会使政策执行活动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不良现象。例如, 教师和学校管理层的考核标准并不一致, 而且教师的考核标准太过单一、陈旧, 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教师们的工作效果。这些现象并没能及时反馈给上级, 也没得到及时的检查和纠正。

二、现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政策目标要求过高

国家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待遇, 使之与当地公务员待遇不相上下。但从实际调查中发现, 改革后的教师工资与公务员的工资还是相距甚远, 表面上看这是由于财政问题, 但深究原因其实是由于国家制定的政策目标要求过高, 导致政策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从目前政策实施的现状可知, 由于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文本分析得不透彻, 对相关的政策了解不够, 又缺乏经验, 故一些地方不得不降低政策目标和要求。以沈阳市某区义务教育学校为例, 该区是从2010年4月才开始实施该项政策, 与国家规定的时间相距一年多, 政策实施后的效果也不显著。

(二) 政策内容笼统不具体

政策内容具体明确, 并依其重要性分别列序, 不仅是政策评估不可缺少的基础, 而且也是执行人员明确执行指令, 赢得支持的源泉。否则, 执行者就会基于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认识水平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甚至是相互背离的。[2]因此, 明确具体的政策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政策。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并没有对具体的执行内容做出规定, 而是让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政策, 这无疑会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从调查中看到, 国家放权于地方, 而一些地方制定的相关政策往往草草了事, 致使政策执行不到位。由此可见, 政策内容的笼统不具体, 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 教育行政部门监督、检查不力, 缺乏纠偏机制

一项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阻碍或存在一定的偏差, 因此, 科学、完善的教育政策必然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和纠偏机制。当该项教育政策没有得到正确、有效实施时, 能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对策, 进行纠偏, 使其能按照预定方案实施, 最终达到政策目标。[3]然而, 现行的《指导意见》就缺少这样的监督纠偏机制。如在调查中发现, 沈阳市某区在实施该项政策时, 就没有一套及时、有效的反馈纠偏机制, 对部分科任教师的工资不升反降, 以及考核特殊化等现象, 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 因而造成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

三、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问题的对策

(一) 适当调整政策目标, 使之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既然现行的绩效工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而其中相当多的问题是由该项政策目标不符合实际所引起的, 那么, 为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就必须适当地调整政策目标, 从而改进、补充和完善整项政策。就目前沈阳市的情况而言, 要想在短时期内使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平均工资不相上下, 是不可能的, 故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政策目标, 层层递进式地调整教师工资待遇。

(二) 完善政策内容, 使之具体、明确

现行的绩效工资政策内容并不完整、具体, 尤其是对一些考核标准规定的不具体, 这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考核的结果, 进而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地方政府应针对现状, 及时完善政策内容, 使之具体、明确。

(三) 建立健全政策监督、纠偏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监督、纠偏机制是有效实施教育政策的重要手段。政策的监督、纠偏机制包括制定严密的政策、畅通的沟通渠道、有效的监督、检查等。一项教育政策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 往往由于政策执行者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造成对该项教育政策的错误理解, 或者由于教育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 使教育政策的执行偏离原来的政策目标, 因此必须对教育政策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以保证教育政策正确、有效地实施。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讲, 加强教育政策的监督、检查,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保证民意上传渠道的畅通, 是减少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 在实施中还存在政策执行者未能及时制订出执行计划, 未能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等问题, 这其中有政策本身的原因, 也有外部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青云, 马佳宏.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问题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7) .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贵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篇3

为更有效地管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自治区人民政府于4月25日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闲置土地处置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在2012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新修订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基础上,结合自治区实际,对一些原则性规定进一步进行了具体化、程序化和本地化。

《实施办法》内容包括总则、调查和认定、处置和利用、预防和监督、附则共5章32条,办法中对于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更加清晰,操作性更强,进一步完善了对闲置土地认定的环节和方式,强化了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管措施。

《实施办法》的出台为规范土地市场行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处置和充分利用闲置国有土地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政策法规处

呼和浩特市一季度城市地价涨幅回落

2014年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动态监测面积仍保持为210.01平方公里,共布设标准宗地201个。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042元/平方米,环比增长2.29%,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73%;商业用地地价总体水平为4,283元/平方米,环比增长1.88%,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2.83%;住宅用地地价总体水平为3,365元/平方米,环比增长2.25%,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70%;工业用地价格因标准宗地变更的原因,土地价格与上一季度相比略有上涨,环比增长6.16%,地价总体水平为534元/平方米。

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有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土地供给的有效增加。

文/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 郝军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研究推进国土资源大事记编纂工作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王重明副巡视员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国土资源志编委会关于编纂《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1996-2010)》——国土资源内容相关情况汇报,征求相关处室和单位的意见建议,安排下一步工作。

王重明副巡视员指出,按照自治区政府工作部署,厅里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织专人开展工作。

会议强调,编纂人员要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分析资料、史料鉴别、史实考证、文词字句的斟酌直至坐标、用地单位换算等多方面人手,同时要参考有关书刊中的文献资料和工具书,以及历史和其他学科的一些专著,全面、客观、公正地完成好该项工作,切实让自治区地方志反映出国土资源部门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特征。

会议指出,地方志中的大事记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能体现地方的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是积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编纂好国土资源大事记方面而言,对于自治区疆域演变、历史沿革的考证,资源勘查、农业水利和产业发展等,均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贵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篇4

(1991年11月23日海南省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8年5月29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4年8月6日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010年11月25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本省的贯彻实施,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依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教科书费,并根据国家和本省的规定,免收或者减收其他费用。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免收或者减收的费用项目作出规定。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适龄儿童、少年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第四条 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发展和改革、建设、土地、人事、社会保险、公安、物价、文化、卫生、司法、民政、工商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学校的建设,并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做好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维护校园秩序及周边安全等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政府做好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下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情况的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实施义务教育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评估,督导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考核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下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义务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就学管理

第七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少年,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及儿童、少年的户籍证明,到户籍所在市、县(区)、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跟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及儿童、少年的户籍、居住、就业等证明,到居住地所在市、县(区)、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适龄儿童、少年中的流浪人员、孤儿,在未找到或者未确定监护人前,由救助、收养机构送其入学。

禁止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或者与入学挂钩的其他费用。

第八条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适龄儿童、少年人口分布和学校办学规模、布局的情况,合理确定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就近接收学生的服务区域范围和招生人数,并向社会公布。

学校不得拒绝接收服务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因超出办学规模无法接收的,学校应当及时向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统筹安排就学。

第九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择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和各类考级证书等作为入学、编班和升学的依据。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保障农村、城镇外出人员的留守子女就近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一条 村(居)民委员会、学校发现适龄儿童、少年未入学或者辍学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并协助政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复学。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采取措施,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复学工作。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加强对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得使其监护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第十二条 对违反学校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帮助其改正错误,不得责令学生退学或者开除学生。对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监护人、学校和社会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加强管教,可以依法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并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章

学校建设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义务教育学校服务人口覆盖标准,合理制定、调整学校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新区开发、旧区改造和居民住宅区建设,应当将学校的设置纳入相关规划,同步建设。未将学校的设置纳入相关规划的,规划主管部门不得许可其开发建设。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规定标准,制定本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和建设标准。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学校选址标准、办学标准和建设标准建设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将义务教育学校班额控制在小学45人、初中50人以内。

第十五条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举办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和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作,有计划地把生态保护核心地区、偏远山区农村等的适龄儿童、少年相对集中到城镇就学。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班),并为普通学校配置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生活需要的设施、设备,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统筹举办专门学校,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并实施义务教育。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农村地区学校、民族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给予倾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对义务教育学校区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公办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产权登记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得利用财政性经费举办民办学校。

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固定资产、师资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

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场地、设施等必须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擅自出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教育、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学校落实安全工作措施,依法维护学校周边治安和交通安全秩序,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一条 学校校舍和其他设施、设备建设应当符合消防、防汛和防台风要求,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学校校舍设施及其安全进行检查,对校舍危房和设施及时予以维修、改造或者建设。学校发现校舍安全存在隐患的,应当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保卫人员,落实技术防范等措施,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演练,及时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公办学校安全保障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

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投保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鼓励学生自愿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发生在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应当积极妥善处理;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学校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的方式解决,不得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当完善卫生保健设施,加强食堂等校内公共场所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并协助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依法对学校的卫生和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禁止在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学校周边安全距离范围内设立污染环境的企业或者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和设施;对已建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组织迁移、关闭、拆除等措施排除妨害,或者将学校迁移。

禁止在学校周围二百米范围内开设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

第二十五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由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竞争上岗或者考察聘任。

校长任职实行任期制度和定期交流制度。

第四章 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负责学校教职工编制的核定工作,对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并结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校布局和生源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配合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做好学校教职工编制的核实工作,并在核定的总量范围内,实施教职工编制和人员的动态均衡配置。任何单位不得占用教师编制,不得安排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

第二十八条

实行新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事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全省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各市、县(区)、自治县按规定程序择优录用。

全面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教职工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聘任管理。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学校应当从公用经费中按照规定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教师培训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由省人民政府具体规定。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教师,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区域内学校定期交流制度,在教师岗位设置、教师培养培训、骨干教师配置等方面,对农村地区学校、民族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给予扶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教师、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支教或者任教。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用房建设,解决教师住房困难。

第三十一条 学校实行教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奖惩的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调离教师岗位或者予以辞退。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津贴以及政策性补贴。艰苦边远地区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按照规定享受专项津贴待遇。

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教师办理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险,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教师申诉事件。

第三十三条 教师应当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关心和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教师不得在校外兼职、兼课,不得从事有偿补课、有偿家教等活动。

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要求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全教研机构,配备人员,加强教学研究,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水平,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考试成绩、毕业生升学率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单一标准。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确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

学校不得组织有偿补课,不得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类补习班、辅导班和培训班。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德育课程实施,并结合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心理健康、法制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学生德育体系。

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当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年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使学生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应当有计划地开展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

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当按照课程要求和教学计划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每学年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应当不少于国家规定的时间。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开展课外活动。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和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向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应当保证安全。学校组织大型校外集体实践活动应当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对各年级学生均衡编班,均衡配备班级学科教师。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或者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学科成绩公开排名。

第四十条 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加强对教科书选用的监督管理,审定地方课程教科书。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学生统一订购教辅资料或者专项教育读本。

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四十一条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省人民政府统筹落实全省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单列,保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上级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计入本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增长比例的核算基数。

县级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第四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并结合本省实际,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国家标准。

省人民政府确定免收的、需要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的费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预算中增补,增补部分应当不低于免收费项目的金额。

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四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各地财政收入状况,确定各级人民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项目和比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确定的义务教育经费项目和分担比例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义务教育免收费用项目补助等各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第四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工作,支持和引导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确保用于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建设,促进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十五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或者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第四十六条 学校应当严格按照经费预算项目管理和使用经费。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拖欠、套取、截留、侵占、平调、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依法对义务教育经费收支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统计部门对市、县(区)、自治县人民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履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或者不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的;

(二)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三)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者将考试成绩、毕业生升学率作为评价或者考核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单一标准的;

(四)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或者利用财政性经费举办民办学校的。

第四十九条 学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服务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

(二)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择学生,将各种竞赛成绩和各类考级证书等作为入学、编班和升学依据的;

(三)责令学生退学或者开除学生;

(四)以固定资产、师资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或者擅自出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的;

(五)违反课程设置规定和教育教学计划,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

(六)组织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社会非公益性活动,或者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大型校外集体实践活动的;

(七)分设或者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第五十条 学校违反规定收取择校费或者与入学挂钩的其他费用,或者组织有偿补课和收费办班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组织学生统一订购教辅资料或者专项教育读本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二条 教师违反规定从事兼职或者有偿家教的,由所在学校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退还所收费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给予处分。

第五十三条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办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进行教育,责令改正。

第五十四条

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向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体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未作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本办法。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确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小学管理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沈阳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各种体制的小学和初中。凡本市小学、初中学生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退学、跳级、处分、毕业等事项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我市小学、初中学籍实行市、区县(市)、学校三级管理。市教育局的职责是:

(一)负责全市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的宏观管理;

(二)制订有关小学、初中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印制初中毕业证书和学籍档案有关材料;

(四)指导和检查区县(市)教育局及学校学籍管理工作;

(五)协调仲裁学籍管理的有关问题。区县(市)教育局的职责是:

(一)负责本区县(市)内小学、初中学籍的管理工作;

(二)审批学生的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等事宜;

(三)负责初中毕业证书的验印;

(四)负责对本区县(市)内各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学校的职责是:

(一)负责办理学生的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等手续;

(二)负责发放初中毕业证书;

(三)负责本校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小学、初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方便学生就学。

第二章 入 学

第五条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依据“两证”(户口本、房证),按“两证统一,人户不分离”的原则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保证每名适龄儿童、少年都拥有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各区县(市)教育局要认真核定公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及适龄儿童、少年人数,科学合理地划分各学区,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收义务教育的权利。

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到8月31日满6周岁)。小学班额控制在25-40人以内。

初中入学由所在区县(市)教育局在小学毕业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学情普查,按照当年小学升初中招生的政策,升入初中学习。初中学校招收新生的学区,由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初中班额控制在56人以内。

第六条 对下列“两证不统一,人户分离”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按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在审核有关手续后,由适龄儿童、少年现在实际居住的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安排接收:

(一)适龄儿童、少年的户口随母亲在农村,其父亲是沈阳市户口,全家人在沈阳市内定居的,需出具其父亲的“两证”、结婚证和其父亲房证所在社区的居住证明及适龄儿童,少年及母亲的户口。

(二)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搬迁新居(或动迁)、暂未落户口的,需要出具现居住地社区证明、房改协议书、动迁证明、回迁通知书、准住通知单等有关手续。

(三)适龄儿童、少年属于沈阳市城市户口,因父母双方出国工作、父母双方均是现役军人或在边远地区工作、父母因一方有残疾或重病等原因,需要亲属照管的,其户口迁到亲属家并在亲属家居住的,需出具适龄儿童、少年现居住地户口、父母亲有关材料(父母出国证明材料、父母单位证明、军官证残疾证、病志、诊断书等)及亲属所在社区的居住证明。

(四)如适龄儿童、少年与父母均为本市户口,但学生本人与父母户口脱离,挂户在亲属家的,一般应以父母“两证”所在地为准入学。

(五)适龄儿童、少年因父母离异,与父或母一方生活或在亲属家生活居住的,需出具适龄儿童、少年户口、社区证明和父母离异证明等相关材料。

(六)适龄儿童、少年的户口在本市、但户口与房证不统一的,入学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以实际居住地为准(需开社区证明)。属于上述六种情况之一的适龄儿童、少年同正常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一样,视为正常在籍学生,各学校不得拒收,不得收取借读费。

第七条 对下列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按实际居住地、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及有关政策,在审核有关手续后,由适龄儿童、少年现在实际居住地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予以适当照顾安排入学:

1、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具体政策、办法和办事程序,按照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工作的通知》(沈教发[2004]149号文件)执行。

2、归侨侨眷子女来华入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视同沈阳市居民子女办理入学手续。

3、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按照《关于做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通知》(沈教发[2002]105号)执行。

4、引进的外来人才子女(户口不在本市)入学,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安排入学,各区、县(市)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给予照顾。

5、特殊教育学校招收适合在校学习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可适当放宽。学校要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测评,并根据有利于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确定教学班学额。

第八条 民办公助学校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取得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后,如有择校需要,可选报教育部门批准的民办小学、民办初中或民办公助学校。选择民办公助学校进行择校的,只能选报公办义务教育学位所在区的一所民办公助学校。

第九条 新生入学前十五天,学校要将统一印制的《入学通知书》发至每一名应当入学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第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的监护人必须按《入学通知书》的要求,在规定时间送被监护人入学,并办理注册、缴纳杂费等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注册的,由学生父母或监护人向学校办理请假手续。需延缓入学或不能入学的,由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报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延缓入学的年限为一年。期满仍不能入学的,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学校要负责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对无故不来入学的,应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保证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入学。

第十一条 新生入校后,学校应在一个月内填写由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的学生档案(学生成长记实)和学生名册,为新生建立统编学号,并将学生名册报区县(市)教育局核查确认后,建立学籍档案,并按照学籍为本校学生办理学生证。学生名册要加盖经办人、教导主任名章和学校公章。学生名册一式两份,分别由区县(市)教育局和学校存档。各区县(市)要尽快实现学籍电子化管理。学籍管理系统由专人操作,操作程序规范,确保数据准确。

第三章 转 学

第十二条 本市学生转往外地的,应由学生家长持户口迁移证明向学校提交书面转学申请,由学校发给转学证明,到区、县(市)教育局审批,并注销其学籍。第十三条 学生因家庭住址在市内变动,出现跨区就读,需要转学的,由学生家长提出书面转学申请,并填写由转出学校发出的“转学联系单”(附式样),由学生家长持变动后的“两证”到户口迁入地区的教育局联系、盖章。取得同意后,由转出学校开具转学证明,到新迁入区教育局办理转入手续。

未经转入区教育局同意,转出学校开具转学证明造成学生失学的,由转出学校承担责任。

户口未动,在外地读书,转回者,按户口所在学区相对就近办理转入手续。如发现有曲线转学等弄虚作假行为者,一律退回原校。

第十四条 有本办法第二章第六条所述“两证不统一,人户分离”六种情况之一的转学者,经查验有关证明后,视为正常转学者予以接收。

第十五条 凡属于正常转学者,转入或转出学校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和转出。对特殊原因造成的转学,确需照顾者,区县(市)教育局应予接收,接收确有困难的学校,由区县(市)教育局负责解决。各学校不得接收没有正常转学手续的学生就读。

第十六条 特殊教育学校应接纳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适合继续在普通学校就读申请转学的残疾儿童、少年,根据其实际情况及时予以妥善安置,不得拒收。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业能力提前达到更高年级程度的学生,可准其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或者提前学习相应年级的有关课程。经接收学校考查能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在经得本人、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后,应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转入该学校。第十七条 下列情况不予办理转学:

1、城区区内公办初中之间不得转学。

2、民办公助学校不接收转学学生。

3、学生受处分期间,一般不办理转学手续。

4、学生在休学期间及假期不办理转学手续。

5、每学期期末和毕业年级的第二学期,一般不办理转学手续。

第四章 借 读

第十八条 一般情况下学校不得擅自接收借读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到暂住地教育局申请借读:

(一)户籍不在我市的学生,因父母在我市经商办企业等原因来我市就读的;

(二)外地来沈务工人员(非农民工)子女,依据租房协议、社区证明、就业证明等相关材料,按照相对就近原则由区县(市)教育局安排进入指定学校。

(三)特殊教育学校对招生范围以外的外市地申请就学的残疾儿童、少年,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准其借读。

第十九条 申请借读的学生,须持父母户口、所在社区或乡镇人民政府的证明和相关证明材料,向借读的区县(市)教育局申请,由区县(市)教育局安排借读学校,并办理借读手续。

第二十条 符合第十八条三项条件之一,并由区县(市)教育局批准的借读生应列为学校正式学生,办理学籍。借读生离校时,借读学校发给借读证明(含学生档案),注明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借读年限。符合毕业标准(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的,由借读学校发给初中毕业证。第二十一条 严禁初中学生违规借读,未经区县(市)教育局批准的初中借读生,毕业时不享受省级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生的待遇。毕业年级的第二学期,一般不办理借读手续。

第二十二条 借读生需要缴纳借读费,小学每生每学期200元,一学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400元,一学年800元。

第五章 休 学 复 学

第二十三条 学生因病连续三个月以上不能正常上学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休学的,由家长或监护人持区县(市)级以上医院证明(诊断书、病志、化验单、药费收据等)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查后,报区县(市)教育局批准。第二十四条 休学期限为一年(休学起始时间以开始治疗的诊断书日期为准)。休学期满,不能复学者,需办理延期休学手续。连续休学不能超过两年,逾期不能复学者,到毕业,随班肄业,发给肄业证书。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

第二十五条 学生休学期满,要求复学,应向学校提出申请(因病休学要提交区县(市)级以上医院的康复证明),经学校核准,报区县(市)教育局审批。第二十六条 毕业年级的学生申请休学者,应从严掌握。毕业考试结束后不再办理休学。

第二十七条 严禁假借休学变相留级或插班重读。

第六章 退 学

第二十八条 学生因患严重疾病,丧失学习能力不能上学者,应由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持市级以上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报区县(市)教育局批准后,可以退学。退学者发给退学证明,注销学籍。

对死亡学生,学校要及时向区县(市)教育局上报相关材料,注销学籍。第二十九条 学生退学或辍学后,年龄不足十七周岁的学生要求重新回学校学习的,学校一般应予接收,并将学生退学和重新回学校学习的情况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学校和教师要做好预防学生辍学(无故连续一个月不上学)的工作。在校生如有辍学者,学校要严格履行《辍学生报告制度》,及时向各有关部门报告。对于辍学生,由街道办事处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督促其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并按有关规定处理。初中辍学返校生回原年级就读的可享受省级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生待遇;辍学返校后安排在下一年级就学的学生不享受省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生待遇。

第七章 留级 跳级

第三十条 小学、初中原则上实行不留级制度,但极个别学生确因有困难,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留级理由,征得班主任同意(签字),学校批准,报区县(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方可留级。对留级,学校和区县(市)教育局要从严管理。

初中留级学生不享受省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生待遇。毕业班学生一律不得留级。

第三十一条 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提前达到更高年级学力程度的学生,学生及家长提出要求后,经学校同意,报请县(市、区)教育局批准,准予跳级。

第八章 奖励 处分

第三十二条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不得开除学生。

第三十三条 对德、智、体等方面均表现突出或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区县(市)教育局和学校可分别予以表扬、表彰和奖励等,记入学生成长档案。第三十四条 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应予以批评教育,并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对个别错误较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等处分。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经过教育,确有悔改表现者,经师生评议,学校批准,可撤销其处分。处分撤销后,应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个人档案中撤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开除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

第三十五条 学生因品质恶劣,屡教不改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经学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报区县(市)教育局批准,可以送工读学校学习,原学校保留学籍。工读学习期满,回原校继续学习或直接毕业。对因违法实行管教和劳动教养的学生,其学籍视具体情况而定:小学学生未满十二周岁可回原小学安排相应年级学习,满十二周岁的升入初中学习;初中生未满十七周岁回原中学安排相应年级学习,满十七周岁按初中学业已满发肄业证书。第九章 毕业 结业 肄业

第三十六条 学生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成绩全部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初中学生经补考仍有一科不及格者,发给结业证书(二类毕业证书),视为完成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没学完全部课程,但修业年限已满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者,发给肄业证书。

第三十七条 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的认定要以区县(市)教育局所存的“学籍名册”为依据,由学校负责填写、颁发,区县(市)教育局负责监督、审查并验印。

初中毕业证书无区县(市)教育局钢印无效。

毕业证书需认真保管,如有丢失,不予补发,但可由学校出具证明,由区县(市)教育局审核确认后盖章证明。

第十章 学 籍

第三十八条 学校应建立学生档案。小学生档案包括:

小学生成长记实(含学习成绩及操行评定)初中学生档案包括:

(一)小学生成长记实

(二)初中成长记录(含学习成绩及操行评定)

(三)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四)体检表

小学、初中“学生成长记实”由班主任按时认真填写,并签名盖章。学生档案由学校教导处保存,学生毕业时随学生升入上级学校。

第三十九条 学校要根据“普九”要求建立相应的学生表册,由学校教导处长期保存。

第四十条 学校要根据市教育局的有关规定为小学、初中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建立统编学号:

小学统编学号编写方法:统编学号由12位数字组成,每组均为2位数字,共分6组(左起为第一组)。第一组数字为小学生毕业年份尾数;第二组数字为区县(市)代码;第三组数字为地区代码(农村区县(市)教育局要对所属乡镇进行编号;市内五区小学生学号此两位空出,均填写00。);第四组数字为学校代号(由各区县市教育局自行确定);第五组数字为班级序号(与年级无关);第六组数字为学生在本班内的学号。

初中统编学号编写要求:统编学号由10位数字组成,每两位数字为一组,共分5组(左起为第一组)。第一组数字为学生毕业年份尾数;第二组数字为区县(市)代码;第三组数字为学校代码;第四组数字为班级序号(与年级无关);第五组数字为学生在本班内的学号。

(区县(市)代码:铁西01;和平02;沈河03;大东04;皇姑05;新民06;辽中07;于洪08;东陵09;苏家屯10;新城子11;法库12;康平13;浑南:15;棋盘山16;农业17)

第四十一条 学生在校期间更名,必须出具公安机关证明,经学校证明后,到区县(市)教育局办理更名手续

第十一章 仲裁及行政责任

第四十一条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仲裁制度,对学生在入学、转学等方面出现难于执行情况,或出现区际之间矛盾由市教育局负责仲裁。仲裁一旦作出后,学校和区县(市)教育局必须无条件执行。

第四十二条 在执行本办法过程中,区县(市)教育局和基层学校要层层建立责任制。对违反本办法,随意开除学生,责令学生停课、退学,无正当理由拒收(或拒放)转学生。随意更改年级、乱发毕业证书等弄虚作假行为,要追究学校校长和直接责任者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予以行政处分。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沈阳市教育局一九九八年下发的《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办法》即行废止。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00五年公布之日起试行。

沈阳市教育局

贵阳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篇6

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辽宁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据沈教发[2005]73号文件《沈阳市中小学教学常规》(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细则。

一、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教学秩序管理

(1)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

(2)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早7:40到校,小学、初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和生活,严禁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

(3)学校要均衡配置教师、学苗等教育教学资源,不得以实验班、重点班、特长班等名义分班。

(4)严格按照《沈阳市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暂行办法》(沈教发[2010]65号)文件的要求组织教辅资料的征订,严禁学校、教师违规组织学生订购教辅材料。

(5)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确保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人身安全。2.教务管理

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每学期开学前制定教学进度表和课程表,建立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形成每日填写《教务日志》、《班级教学日志》的“一日工作常规”,每周公布一周工作要点、周末进行工作总结汇报的“一周工作常规”,每月一次教学检查和总结的“一月教学常规”,会前调查研究、会上做好记录、会后反馈跟踪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会议常规”。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教学检查,包括:开学初和期中对教学工作计划及实施情况的检查;期初、期中、期末对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的数量及质量的检查、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分析;每月一次的教务日志、班级教学日志、年级组、教研组、集备组工作检查;每学期一次实验室、图书室、体音美器材和设施的使用与安全管理情况检查;期末的教学工作考评、总结,包括教学工作总结、年级组教学工作总结、教研组教研工作总结、集备组工作总结、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等;完成学校教学工作绩效考评汇总。各种计划、规章制度、教研活动记载、教学检查记录、教学工作总结及考评、奖惩记载、学生档案、学籍等教务资料定期收集、整理,及时归档、专人管理。

二、教学常规管理的具体环节

(一)教学计划管理

学校与教学有关的计划包括教学(含教研、培训)计划、教研组教学和教研计划、教师个人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各类计划中要有工作目标、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作为进行落实、检查和评价教学工作的依据。

1.学校教学计划由教学校长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于开学前传达到各任课教师,学期末进行总结。

2.学校教研组教学计划由教研组长制定。经教师讨论,于 开学后一周内交教务处审定执行。

3.年级学科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制定。同年级同学科2人以上(含2人),要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计划。

4.个人教学计划由各任课教师制定,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审定。

学校校长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以上教学工作会议,业务校长按月、教导主任按周采取随机抽查方式检查各类计划落实情况,各区县(市)教育局每学期对所辖中小学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至少进行一次集中检查。

(二)教学运行管理 1.备课

初中、小学备课实行区(县)、校、教师个体三级联动备课制度。

⑴区教研室负责各学段各学科区级集体备课,下达教研计划、教学进度等,平时每月组织一次区级备课。倡导建立大学区备课制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⑵学校各学科每年级2人以上(含2人)者,成立年级学科备课组,每单元或章节集体备课一次(或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针对区级学科集体备课,依据本校的实际进行二次集体备课。

⑶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依据班级学情,进行第三次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备课,写好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每学期开学前应有超前两周的备课量,平时授课要有超前1—2节课备课量。提倡开展教案、学案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采用电子教案的,还应有施教批注的纸质教案。教师课堂教学反思不少于总课时的30%。⑷学校教务部门每学期于开学前、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日常备课情况和教案书写情况;教学主管校长和主任针对重点问题随机抽查,实行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年级学科组长签字认定制度,并将检查结果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予以反馈。

2.课堂教学

⑴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仪表端正大方,教态亲切自然。严格按课表上课,不得随意缺课、调课和停课。教师提前2分钟到教室候课,上课铃响,学生起立致敬,师生互致问候,准时授课;下课铃响,及时下课,不得拖堂,确保学生的课间休息。

课堂上,教师不得吸烟,不坐着讲课,不随意离开教室;关闭通讯工具,不做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对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应善于控制个人情绪,冷静妥善处理,严禁使用训斥、讽刺挖苦的语言及其他不文明语言;不得因教育个别学生占用过多的授课时间,不得将学生赶出教室,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禁止外人进课堂干扰师生上课,遇见突发事件应果断处置,确保师生安全。

⑵构建高效课堂

开展课堂教学创新,以学定教,探索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发展。

①教学设计精准。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方法。

②讲课精炼高效。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 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合理安排目标导学、预习交流、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达标测评等教学流程。教师精讲点拨时间不超过15分钟。

③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学生参与数不少于二分之一。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内容。

④分层教学落实。课堂教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训练。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⑤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尊重、理解、温暖的师生关系,课堂充满合作和互动。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⑥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两基落实,当堂作业与练习完成率85%,正确率85%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校校长、教学校长、教学主任深入课堂一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校长每周不少于2节,教学校长每周不少于4节、教务主任每周不少于5节。做好听课记录,并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提供教学指导。提倡校长、教学校长、教学主任兼课,兼课可以酌情减少听课量。学校要建立教师互相听评课制度,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学期不少于16节),教龄不满三年的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写好听课记录和课堂观察评价。学校要采取 有效措施对教师听评课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区、县(市)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对学校领导听课情况进行过程管理。区、县(市)教研部门定期对学校各学科教学情况进行听课调研,提供业务指导,协助学校改进教学工作。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五年级每天各科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45分钟,初中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不得全部以教辅资料替代书面作业,坚决禁止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班主任负责班级每天作业总量的反馈与调控,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作业反馈制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每学期对各学科作业量和批改情况至少进行两次全面检查,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座谈会听取学生和家长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和情况通报。

4.课外活动与辅导

学校要建立学困生、优秀生、特长生辅导机制,对学业、兴趣特长、心理健康等定期开展辅导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拒绝学生。不得在辅导时间讲新课或补课。教师建立课外辅导纪录或导师工作日记。教务主管部门负责对课外活动情况与辅导进行检查,区、县(市)教研室对所辖中小学的课外活动与辅导工作每学期应集中检查一次。

5.教学评价与质量管理

加强考试管理,规范考试流程,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考试评价制度。

⑴凡国家课程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要进行考试或考查,除学业水平考试和上级教育部门统一教学质量监测按规定进行外,义务教育阶段各区县(市)教育局根据需要,每学期可对 部分年级或部分学科进行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学校每学期可进行期末质量监测,章末(单元)测验随堂进行;平时纸笔测验次数适当。

⑵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命题严格按照7:2:1的比例控制试题难易程度,防止出“偏、怪、难”题。

⑶对学生的期末成绩,按5:5进行评定。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学习态度、作业质量、学生特长表现、过程性评价、实践操作能力表现等)占50%。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与名次、不按考试成绩安排座位及编排考场。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测评。

⑷教学质量分析。定量分析班级(或学校)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并结合班级(或学校)情况,做出定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质量提高。

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命题、组织考试、制卷、阅卷,质量分析等考试环节进行过程管理,保证质量。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制度。区、县(市)教研室负责对所辖中小学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分析指导,杜绝分数至上,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看待每次考评结果,通过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估促进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

(三)校本教研与培训常规管理

采取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提倡叙事研究、案例研讨、说课、理论学习、网络研讨、教研沙龙等教研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立足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和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每学期校级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学科教研活动不少于4次、年级学科组每周活动1次。学校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2—3个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中长期教改实验,注重实验过程和效果,力争形成实验特色。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教学问题作为课题进行 改革实验,每学期撰写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或教学案例等不少于1-2篇。校级、区级骨干教师或待评骨干教师至少主持一项校级或区级以上的教研课题,并作为骨干教师、名师等评选条件之一。

各区、县(市)教育局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进行有效监控和指导,每学期至少检查指导一次,并将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总体评价指标,完善学校校本教研和培训机制。

上一篇:入党动机基本要求有哪些下一篇:bt项目施工合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