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建设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建设(精选11篇)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建设 篇1

2

———————————————————————————————— 作者:

———————————————————————————————— 日期: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浅 议 企业 信息化进程中 的 岗位信息化 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对日趋剧烈的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信息化对现代企业又是把“双刃剑”。信息化可以有力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要有信息设施,运行信息系统,都可以获得效率和利润。信息化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有相适应的配套建设,有许多问题倘若处理不好,将给企业带来更高的运行成本和困难。其中,岗位信息化建设就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下结合档案标准化部门开展岗位信息化建设的体会,就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岗位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岗位信息化的内涵 岗位信息化是指在一定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一定的信息基础环境约束下,岗位信息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信息化活动量不断增加,信息化活动效果不断提高的过程。它主要指岗位信息化含量和岗位人员信息化素质提高的过程。

首先,岗位信息化应理解为一个过程,即:“向信息化活动转化的过程,向信息化技术成熟应用的发展过程和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良好运行的过程”。其次,岗位信息化又可理解为信息化活动能力所具备的一定水平。即岗位信息化活动的“量”和“质”。第三,岗位信息化还可理解为信息化活动能力发挥的效果、信息化技术水平、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信息化活动、为企业现代化服务的效果。岗位信息化对部门、企业乃至企业信息化的贡献。主要是通过进行的大量的信息化活动,使工作方式科学简便,工作内容延伸拓展,工作资源共有共享,工作交流即时快捷,业务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扩展,有效提高资源生产率、业务工作效率,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运转和良好使用,从而有效地扩充单位资源,推动部门功能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岗位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岗位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加工、处理、传递、存储和合理利用,进行传统工作方式的改造,实现工作内容的简化与拓展,大幅度提高岗位履职能力及服务效益的过程。岗位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在相应的岗位上广泛依托现有信息化设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面向业务和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其在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使高新技术为岗位业务及企业服务。

2.岗位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 岗位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技术工程。岗位作为企业的基本工作单元,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在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某一个工作岗位信息化行动的迟缓或对信息化建设的不经意,就可能导致信息化进程的阻滞,甚至会导致企业信息化的失败。

企业信息化分为多个层面,不同的层面,对岗位的影响程度不同。反之,随着层面的提升,应用面的扩展,岗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力也明显不同。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4 a.在工作或技能层面,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信息工具的应用,帮助员工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文档、表格的编制或从事个体编程作业、CAD 制图等,这一层面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也是岗位信息化的奠基阶段。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以个体应用为主,在组织内部以零散的方式进行,员工之间彼此的协作很少。主要特点是应用效果明显,个体工作规范性增强、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这一层面岗位信息化开始形成,由于其操作应用相对简单易学且成果凸现,岗位员工对其有自发学习的热情,岗位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信息化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其明显的效果性,容易导致信息化思维模式的错误,即信息化很简单,只有花钱买设备和技术就行,致使一些岗位人员一味追求等靠要,而不注意岗位信息设施应用技能的提高和功能深层次的挖掘,从而使岗位信息化进程受阻,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b.在职能或部门层面,企业信息化超出了个人,扩展成为部门的行为,强化了部门的特定的功能。从这一层面开始,各部门依业务归口运行并应用自己的业务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进入一定程度的量变过程。其主要特征是依原有的业务流程、工作方式实施信息化建设,传统作业方式和信息化作业方式并行,企业“信息孤岛”出现。此时,尽管部门特定功能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固有的属性便可以实现,但涉及到应用环节的岗位信息化程度由简单到复杂,对岗位信息化的要求也从自发实践转变为强制要求。在这一层面,岗位信息化的需求明显增加,应用难度有所提高,岗位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对信息化的影响由个体应用向系统应用延伸,岗位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随之增大。

C.在组织或管理层面,企业信息化超出了部门和职能的边界,信息系统由单一向综合、由条块向融合集成发展。在这个层面,流程再造、管理变革加剧,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受到极大冲击,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扬弃增多,权力与利益分配出现新的调整,新技术广泛应用。庞大复杂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所具有的共享信息资源的可靠性,信息流转的即时性、节点操作的精细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求给各岗位人员的敬业意识、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适应性要求。岗位信息化建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扩展,岗位信息化程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成倍增长,某一个工作岗位信息化行动的迟缓或失误,都将可能给信息化功能造成缺陷,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阻滞。

2.2 加强岗位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先进管理理念的有效融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岗位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单元,是实现企业信息化本质属性的具体实践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如果处于信息化建设第一线的岗位人员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上对于信息化建设“反应”迟滞,在行为习惯上循旧、抵触,必将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和周期的放大。主要表现在:由于思想观念上的漠然置之,思维模式上的抱残守缺,行为上的麻木不仁,畏难不前和满足现状,导致信息化设施的盲目购置、闲置和利用率不高;岗位信息化技能处于低水平徘徊;业务流程无法调整到位,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差,信息系统处于反复修改和调整的状态,功能不能得到发挥。致使企业培训费用增多、设备投资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周期延长。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注意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能有效的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实践中,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5 档案标准化部门在将原有的档案资料数字化的过程中,针对没有大幅面扫描仪无法将大幅面档案资料及图纸数字化的问题,在调查现有信息设备资源的基础上,指定专人将原购买闲置的工程图纸复印机调试启用,这样既为档案数字化制作人员提供了岗位工作信息化设备,促进提高了岗位人员的信息化设备应用技能和水平,还节省了购买大幅面扫描仪的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3 岗位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而生成,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而发展。而企业信息化却随着岗位信息化的生成和发展而充满活力,随着岗位信息化技术含量和水平的提高而富有成效的推进,二者相辅相成,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岗位信息化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和信息化建设资源,是岗位信息化的前提,对岗位信息化具有支撑、引导、规范和推进的作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使员工拥有了信息化应用工具,可以零距离的接触信息技术,充分感受信息技术产生的巨大作用,从而加深了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尤其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和信息化建设范围的扩展及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使岗位信息化应用工具的得到不断升级更新,信息化新技术得到不断引入应用,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随着这些变化在企业信息化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下发生变化。基于此,岗位信息化范围得到不断扩展,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程度得以不断提高。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担负全所档案、标准化、情报、文印、声像制作、期刊编辑发行、图书资料管理,建制 60 余人的档案标准化部门,仅有 7、8 台 386 电脑和个别业务应用软件,90%的员工没有电脑知识,业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及数字化流转为零。而目前,专业分工不及当初的 50%,员工数量仅是当时的三分之一,却拥有包含 P4 以上电脑及打印、复印、装订、晒图、扫描等信息化设备 30 余台,业务应用软件 7 个,职工个个能进行计算机作业,实施网上交流,业务管理软件得到充分的利用,业务内容得到不断扩展,信息采集、加工、管理,服务、共享及自动化业务管理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这一发展过程,较好的论证了企业信息化对岗位信息化的生成、规范和发展具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岗位信息化的进程中,由员工信息化认同程度提高、信息化意识增强,而不断衍生出的岗位角色的新定位,岗位业务功能的深挖掘,业务工作流程的新疏理,岗位工作范围的新扩展,信息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新提高,管理思维模式的新演进,信息开发和创新的新成果,岗位信息化目标的新追求,等等,能有效地消除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和压力,为企业信息化系统功能的拓展完善和良好的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档案标准化部门在岗位信息化建设中,注意岗位员工信息化意识的提高,坚持立足岗位谋事,通过岗位信息化技能培训,实施网站信息资讯、资料下载服务、编制设计文件表格类模板和档案定制综合管理系统的科技档案查询模块等多项岗位信息化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岗位工作内容,拓展了业务信息服务范围,提高了岗位工作的信息力,给在用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所的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所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6 3.岗位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3.1 领导要重视,注意加强管理和引导 开展岗位信息化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岗位员工信息化意识的形成和提升,岗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信息化的适应性,取决于部门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岗位信息化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基本指向,受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诸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实施过程相对复杂。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方向的理解把握上,在岗位信息化建设思路的梳理谋划上,在信息化建设内容的确立上,在权力职责的调整、扩展和相关问题的协调解决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通过领导把握、引导和亲历亲为的参与。如果领导在岗位信息化问题上漠然置之,仅靠企业信息化过程的自然推进和岗位员工按部就班的自觉行动,其建设的适应性和效率会大打折扣。

3.2 要立足岗位履职需求,以提高信息应用技能为重点,与企业基础信息环境相适应 在一定的信息基础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高效地履行岗位职责,不断地适应企业信息化需求是岗位信息化建设的正确发展轨道。其中信息基础环境是前提,岗位履职是核心,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关键,适应需求是目标指向。在岗位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任何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和急功近利都会导致建设失去基础和方向。因此,岗位信息化必须立足岗位履职需求,与企业基础信息环境相适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提高上,放在信息力的生成和巩固上。在深化岗位业务职能理解,疏理优化信息流、工作流、业务流和提高岗位信息工作质量、效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以信息化引领履职的高效化、规范化,以履职的高效化、规范化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3 要创新思维,积极谋事 岗位信息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不断变动的追求。思维固化,坐而清淡必然导致其建设的无所作为。岗位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环境、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有没有创新思维、能不能积极谋事并将先进的理念同岗位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是把信息化定位在购置信息设施,机械地熟悉应用业务系统的层次上,只是把传统的管理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原封不动的延袭到信息化建设中,不注意研究信息化给岗位工作内容带来的新变化,对业务工作的新需求,不注意探索履行岗位职责的新方法,实施岗位信息化的新行动,就会使岗位信息化建设处于低水平或停滞的状态。思路决定出路,见事谋事才能成事。通过创新思维和富于主动性、积极性地谋事,发现岗位信息化的新路子、新方法,开拓岗位信息工作的新内容和新领域,岗位信息化建设才能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持续发展。

3.4 要注意开展和加强信息文化建设 在岗位信息化建设中,员工对信息、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对信息技术给个体带来变革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信息化参与意识、信息化角色责任意识的强弱,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改变指数,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等诸多方面,都会给信息化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些问题上给予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对于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时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仅靠指令性的行政手段,难以形成岗位员工开展、实施信息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开展和加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7 强信息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组织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对于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作用,也是岗位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进行信息、信息化知识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信息管理骨干,建立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不断改善信息化物质环境等方法手段,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企业信息文化环境。引导促进员工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化技能不断提高,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高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与日益增强的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不断适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推动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开展。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建设 篇2

一、引言

信息化对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竞争带来重大影响。信息化通过强化信息采集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导致经济组织机构和活动发生变革。信息能力是决定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农电体制改革的推进,“两改一同价”及“一户一表”改造工作的分期顺利完成,各县供电公司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其中信息管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县级供电企业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不受传统方式的桎梏,这就要求县级供电企业引入实用先进、安全稳定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县供电公司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经过多年的发展,县级供电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全面应用。目前各县供电公司应用的主要的信息系统有oa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线损管理系统、P3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负控系统、居民远程抄表系统、绩效考核管理系统、10kV线路故障分析定位系统等。

但由于各县给供电企业的独立性,使得信息系统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制定的体系标准不统一,这种没有进行统一规范的信息系统使必造成各县级供电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制定的编码体系的不相容性,从而造成各系统间独立运行,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利于系统间信息集成共享和统一管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等现象。

2.2人员技术水平有等提高

县级供电企业由于接触信息化管理较晚,以及员工入厂时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使得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技能掌握上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阻碍了信息系统优势的发挥。

针对这个问题,县级供电企业需要加大对员工信息系统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员工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给工作带来的便利,从传统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从心里乐意接受这种新的工作方式,以增加他们对信息系统学习的兴趣。

其次,县级供电企业在员工招聘中,也应加大对信息类毕业生的招聘人数的偏重,此类员工的招录不仅可以增加培训的效果,更能进一步起到信息系统应用的带头作用,从而影响整体县级供电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三,加大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力度,尤其是局级领导的应用力度。局级领导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会更快更有效地带动整体的信息应用步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县供电公司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途径

为解决在信息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决策实施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工程“SG186工程”。“SG186工程”中的“1”,指的是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这个平台的建设,既源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也源于日常的工作需要。对这一平台的要求是“平台建设完成后,将具备统一的数据交换功能,做到‘一处录入,多方使用’,为数据的真实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供保障。”“SG186工程”中的“8”,就是按照国家电网企业级信息系统建设思路,依托公司企业信息集成平台,在公司总部和公司系统,建设财务(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协同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综合管理八大业务应用。

八大业务应用,基本上涵盖了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工作。如果遵循“横向集成”的原则,通过整合、完善、改建和新建的方式,实现各应用间的数据共享,将极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SG186工程”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

这六个体系分别是: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管理调控体系、评价考核体系、技术研究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将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需的资源、技术、管理和人才保障。

“SG186工程”如图3-1所示:

通过国网公司“GS186”平台,可使得的各县级供电公司以计算机网络为接点,横向集成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各个“信息孤岛”,使其形成管理数据综合数据库,并保持存储格式及数据格式的统一,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商务智能决策所需的数据依据。

四、结束语

国网公司“GS186”平台,解决了各地县级供电企业数据不一统一所形成的“信息孤岛”问题,这种格式及内容的统一,便于各县级供电企业进行数据的对接,将进一步加大和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通过标准化的统一平台,规范了农村供电“三公开”、“四到户”和“五统一”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提高农网运行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供用电秩序。通过信息系统在县级供电企业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建立更加高效的业务流程,实现农电管理现代化,提高农电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寿猛生.浅析电力信息化及国网SG186工程.电气世界2007年第8期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技术学专业;目标;体系

前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推动了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设本专业。因此,加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信息进程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高校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并纷纷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然而,由于对学科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大部分高校办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盲目性,人们片面的认为教学技术学专业仅是教育与技术结合,且各个高校对教育技术各持己见,在重视程度、专业导向以及目标等学科管理体制方面不尽相同。例如:传播学院更加强调影视传播,物理学院则重视硬件原理类课程。因此,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跨度大特征,各高校难以对专业进行科学、系统规划,增加了学科建设难度。

(二)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国家与国家及地区之间在文化、教育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专业教学,促使专业课程出现泛化,很多高校将教育技术的含义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其含义主要是教育系统的设计、开发等五大方面,且涉及教育、网络等领域,致使专业课程复杂、庞大,包括教育心理学、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最终造成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混乱。

(三)专业课程内容落后

数字、信息等技术迅速发展,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学科内容,例如:数字动画创作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为了确保专业课程先进性、前沿性,需要将这些知识加入其中,才能够与时俱进,然而,一部分高校开设课程较早,在师资、教学硬件等方面难以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专业课程内容相对落后,导致课程与教育技术实践脱节。

(四)缺乏独特性

一部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且缺少明确的办学理念,盲目照抄照搬其他院校课程体系、没有综合考虑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地域特色,只是为了办学而办学。另外,一些专科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与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本质区别,由于课程教学所面对的课程对象不同,这使得专科院校的课程教学难度增加,这种忽视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的做法,会使得专科院校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信息化進程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有效措施

(一)明确学科定位,制定科学目标

学科定位作为专业教学基础,与学科研究领域、范畴以及对象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明确学科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定位,明确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并深入对学科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学科逻辑起点,明确学科教学对象,为制定合理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健康、稳定发展[1]。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认知

教育技术学专业起步和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对其认知和接受度并不高,与国家大力支持初衷相违背。因此,为了能够被社会、大众接受和认可,首先,在教育领域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科影响力,促使教师与学生了解和认识教育技术学专业内涵、作用等;其次,重视在社会中的宣传,促使企业等用人单位能够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与社会的接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强化社会认知,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师资素质,构建教学队伍

师资力量作为高校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主体,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非科班出身,专业知识等方面相对薄弱,难以达到教育技术教学目标。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明确认识到提高师资综合素质,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学队伍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内部人员进修、继续教育等形式,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专业人才带动专业发展。将对内培训与对外引进有机结合,构建一直高素质教学队伍,为实现专业化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开设一些具有开放、综合性的实验,突破传统演示型以及验证型实验,并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动手能力,提升专业技能,促使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契合。

(五)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学科联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涉及内容复杂、庞大,教学体系构建难度大,且学科知识缺乏联系,学生无法有效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因此,高校应结合专业学科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科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性,另外,高校还需要掌握学科前沿以及市场需求,确保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2]。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我国高校重点学科,其专业建设问题一直受到教育界关注,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负责人应明确学科定位,采取有效措施,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琼珍.信息技术环境下高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8(03):259-261.

[2]张有录,陈进.关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8):158-159.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分析 篇4

朱荆州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74223信箱邮编43007

4Email: zjz@709.net.cn

摘要: 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是在一些国防企业单位中,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很多信息化工程成了“烂尾工程”。研究发现,原因主要不在于投入是否充分或硬件技术是否过硬,而在于人们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及由此导致的错误行为。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首要的是澄清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误区系、认识误区

Misconceptions Analysis i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JINGZHOU ZHU

Wuhan Digit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Mail Box No.7422

3Post Code: 43007

4Email:zjz@709.net.cn

Abstrac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greatly increases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In some national defense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outcom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not often as satisfied as people expect, and many informatization projects became “tail rot” ones.After stud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is not about whether the investment is sufficient or not, or whether the hardware technology is perfect or not, but many people having the misconceptions about it and therefore resulting in failure of good behaviors.Thus, the first effort we should do is to clarify the misconceptions many people have when they cognize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Keywords: 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misconceptions systemmisconceptions in cognition

1.概述

1.1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林林总总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漫长历程,信息化建设者们饱尝了建设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一些企业在建设中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和大量的经济损失,人们总结和归纳出许许多多的“信息化经验”,殊不知,有的“经验”却引导我们步入了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有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需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这一运动,通过这-1-

场运动使企业的信息化一劳永逸。事实上,企业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有始无终的,信息化只有起点,除非企业倒闭,否则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终点。

有人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是"开头难"。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具有持续变革的特点,它始终是艰难前行的。国防企业的全面管理的改革有多难,信息化建设就有多难。

有人认为,企业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事实上,它是“一把手+CIO+全员工程”。它的实施涉及到企业内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并引起日常业务流程甚至是组织结构的改变。

有的企业片面强调硬件投入,忽视组织变革和环境建设。有的企业重视一次性资金投入,忽视对信息化项目的持续改进。

有人认为“不上信息化是等死,上信息化是找死”。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理念,纠正信息化建设中的错误思想,不断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导向正确的轨道。

1.2 建立信息化建设的误区系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一方面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一方面又在不断地陷进信息化认识上的种种误区。误区林林总总,无法完整罗列。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科学的分类方法,建立一个“误区系”。其中一种方法是把误区系分为三类;“信息化基本认识误区”、“信息化实施方法的认识误区”和“信息化实施结果的认识误区”。随着时间的迁移和人们认识的程度及变化,可以随时方便地在“误区系”中对“误区”进行增删改。信息化的建设者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误区系”,同时找出走出误区的道路。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和我们的对策

2.1信息化的基本认识误区

2.1.1 “信息化建设应该一步到位,一气呵成。”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热潮不断涌动。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满怀热情,听取了一些厂商的宣传后,加上一些信息化项目成功案例的宣传,对于项目实施的效果存有较大的期望。企业很快便与IT厂商签约,投入巨资实施信息化项目,希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气呵成。这是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一种的速胜论观点。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企业动辄耗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购买市场上价格高、质量好的网络设备,搭建信息化硬件平台。相应地也购买了一些信息化软件,期望尽快见到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项目停滞不前。

不应该奢望硬件设施一步到位,IT产品更新换代快,而且性价比变化很大。例如我们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1997年雄心勃勃,投资300多万购买了HP系列的路由器、HP服务器、Cisco交换机、SUN小型机等等,构建了一个百兆主干、十兆到桌面的企业内部网络硬件平台。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连续几年的时间里,在较为先进的信息化高速公路上仅发布少量的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甚至经常网络不通。几年后,信息化应用系统尚未建立起来,硬件就被淘汰了。有的价值几十万元的原装服务器,性能甚至不如一台几千元钱的兼容机,其结果惨不忍睹。我所从2001年起,调整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确立了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后稳步展开信息化的投入,确保投入产生明显效果。五年来的结果是:较小的投资换来较大的收益。

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也不应该寄希望于一步到位。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没有人能够在建设之初就将所有的问题想清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新的问题已经不断地产生。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我所既是IT企业,具备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实力,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用单位。目前,我所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分为信息网站、OA办公系统、业务系统三大块。3个系统构成了我所信息化软件开发和软件应用的3个方向,开发的各功能模块可拆卸、可拼装。功能由简到繁,逐步推进信息化进程。在一个功能模块被实际应用,并发挥作用以后,再开发新的功能。

2.1.2 “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归咎于一把手的不重视”

企业信息化建设千头万绪,工程庞大,一般被认为是一把手工程,而且对于一个大中型企业来说,是层层一把手工程。从理论上讲,这是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领导的作用,会使我们走入一个误区,容易把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简单地归咎于领导的不重视。

作为CIO或准CIO们尤其要认识到这一点,既要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又要理解和改善领导的不重视。领导要关注的事很多,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可能使他们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专才。虽然他们迫切希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服务,但他们必须依靠一个信息化机构来完成这一使命。我所科技信息中心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执行机构,对搞好信息化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信息化建设要想不断取得领导的支持,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出成绩来,让决策者看到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希望,而不能一味埋怨领导不支持。

最初一段时间,我所科技信息中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井存在抱怨所领导不重视的现象。从2001年起,科技信息中心开始调整工作思路,拿出了全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然后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仅一年多时间,就高质量地推出了凌久办公信息管理系统,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成绩显著,所领导开始信

任科技信息中心,并不断地提出新任务,希望科技信息中心再接再厉,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产品服务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且积极做好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应用。

2.2 信息化实施方法认识误区

2.2.1 “信息化软件实施的不成功归咎于职工不积极参与”

我所自主开发的凌久办公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化的应用平台。该系统由近30个软件模块组成。在最初的使用中,有的软件使用效果显著,有的却不甚理想。有些职工不愿意使用信息化软件。这很容易使我们陷入又一个认识误区,即将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简单地归咎于职工不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大型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以失败居多。无论是自行开发的软件还是市场上购买的商业软件,都是如此。系统应用上的失败多处于实施过程中的初始化阶段。系统开发者或者软件实施部门常为这种失败寻找理由,他们除了埋怨领导不重视外,就是埋怨职工不积极参与。

当然,职工不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现象是存在的,有时甚至是较为普遍的。但对这种现象要做具体分析,绝不能将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简单地归咎于职工不积极参与。根据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或者某一个信息化软件应用上的失败,更多地是软件实施者本身的责任。例如我所开发的物流管理软件,在最初的实施中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存在诸如物资编码问题、库存数据的初始化问题、数据的清点盘存以及数据准确性问题等等。按照常规的软件实施办法,应该在领导重视的前提下,集中对物资管理人员进行软件操作培训,然后依靠他们设计物资编码、逐步录人初始库存数据,最后,手工帐和计算机帐同步进人日常使用,直至丢掉手工帐。但就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而言,这种按部就班的实施办法很有可能使系统实施归于失败。通常情况下,系统实施初期实施人员信心百倍,操作人员对新的系统也存在着很高的期望,但很快就会冷却下来,操作人员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完成有着巨大工作量的初始化工作,或者操作人员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初始化时,又遭遇一些软件操作中的问题,遇见这些问题后,未与软件开发者及时沟通,致使软件长期搁置不用。于是软件开发者或者软件实施人员埋怨企业职工墨守成规,不愿意使用软件产品,不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操作人员则埋怨开发人员不能及时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软件不好用,因此不愿意用。

我所在信息化建设中打破常规,提出了一个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原则,即归零原则:当软件开发完成后,必须得到很好的应用,否则软件开发工作归于零。这个原则已成为科技信息中心软件开发者和实施者的共识。在物流管理软件实施时,开发人员亲自投人软件系统的实施工作中,将自己的工作机器搬到现场,与物资管理操作人员一起上下班,集中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若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当场修改,并亲自录人大量初始数据,实施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一种一定要协助用户使用好物流软件的精神面貌,坚持了几个月,直至操作人员能够利用该软件独立工作时,软件实施过程才被认定为基本完成。

如果开发者只是一味编写软件、埋怨操作人员,而不付诸行动,参与到其中来解决问题,那么,物流软件的实际应用可能最终失败。

实际上,我们在每一个大的信息化软件实施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花大气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在不同人文、管理或软件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实施技巧。CIO要将软件实施战略灌输给每一位实施者,使实施人员做到:信息化软件每开发一个,就实施一个;每实施一个,就成功一个。长期坚持,软件开发者和软件使用者将会看到更多的信息化成果,对信息化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2.3 信息化实施结果的认识误区

2.3.1 “上了信息化软件系统,问题就都解决了”

信息化软件系统只是一种工具,企业用户对信息系统要有科学的预期,系统对企业的发挥作用受软件、企业内外部等因素的影响,不是万能的。信息化不是一步到位工程,更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一种长期的、不断改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条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

2.3.2 “信息化的结果只是使操作更快、用人更少”

这种对信息化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评估不完整。事实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其效果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诚然,“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包括提高操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的确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之一,但这个效果只是最基本的层次,因此不能仅仅把对信息化建设效果的认识限定在“信息化只是使企业操作更快、用人更少”。

企业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损耗,优化企业的流程,规范运作,对业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还能“为企业提供高速发展中跨越时空限制的必要工具”,并“使企业运作更加透明,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2.3.3 “信息化是好东西,所以企业内的人员一用起来就应该都说好”

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各个环节的满意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可能对于销售环节会感到很方便,但是对于生产环节就可能一下子不太满意。因此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应该从一个整体的角

度来考虑。

“误区”是一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信息化”神化,也不能因为社会普遍存在“信息化误区”,而指责人们的错误认识。应该共同研究,动态地建立“误区系”,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观”,不断创造企业信息化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王贺朝.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叶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

[2] 韩涛ERP实施过程中CIO的定位[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 ,(12).作者姓名:朱荆州

年龄:51

职务/职称: 主任/研究员

单位: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

联系电话:***/02787534390

E-mail:zjz@709.net

浅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篇5

浅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就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化领导问题、信息化资金问题、管理模式问题、人才问题等 ,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作 者:高朋会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津市, 043000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3(9) 分类号:F270.7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 篇6

随着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全面进入千家万户,使得信息共享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激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活跃的生产力,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已步入信息化社会。对于企业信息化实现来说,前提条件是信息技术,没有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只能是空洞的概念和原理,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信息技术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呢?从整体的观点来看一个企业,企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沟通和协调往往是通过人员的往来和会议等方式进行,如果企业只在一个很小的地域范围内,也许这还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如果企业的各部分分布在比较大的地域范围内,沟通和协调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企业信息化所涵盖的办公自动化势在必行。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办公。所谓数字化办公即几乎所有的办公业务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特别是互连网技术的发展,安全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理论的发展,实现数字化办公是可能的。从管理体制和工作习惯的角度来看,全面的数字化办公还有一段距离,首先数字化办公必然冲击现有的管理体制,使现有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另外管理人员原有的工作习惯、工作方式和法律体系有很强的惯性,短时间内改变尚需时日。尽管如此,全面实现数字化办公是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工作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建设 篇7

对于企业而言, 其信息安全管理隐患主要来自于如下三方面:一是网络安全方面的隐患, 例如网络拓扑方面不够科学合理、病毒以及黑客入侵等等。二是物理方面的安全隐患, 这方面主要指的是网络设备或者工作场所等方面由于使用不当所带来的安全方面的隐患, 尤其严重的是同无线局域网相连的企业用户。三是物理方面的安全隐患, 其主要包括了机房的安全隐患、数据存储及备份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等等。四是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隐患, 这方面主要包括因安全意识较差、安全习惯方面不可信等带来的安全隐患。

二、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而言, 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相关设备的投入不足, 不少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生产及其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但是, 由于投资不足, 多数投资也基本集中于服务器及存储等相关硬件设备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信息化安全管理相关设备的投资严重不足;2) 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方面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不少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安全管理技术人员;3) 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机制尚不完善;4) 企业对于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5) 企业在安全管理风险方面的防范能力较若, 对于简单的病毒入侵及黑客攻击都可能会导致十分严重的信息泄露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策略

3.1 提高信息化安全意识。

必须树立一个“信息安全, 人人有责”的安全意识, 加强信息化安全方面的宣传, 以便营造一个“安全风险防范从每个人做起”的氛围, 从而增强每个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安全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将信息化安全教育列入员工培训计划中去, 强化网络及其信息安全相关知识的普及。同时, 企业还应当加强安全管理相关专业知识教育与培训, 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控制与预防的能力。

3.2 建立并完善用户权限及其上网管理制度。

建立用户权限及上网管理制度, 并进行严格执行,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 还必须不断对此制度进行补充和修改。应转变每个员工均为管理员的现状, 将员工权限设置为最小, 以便最大程度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防止越权操作现象的发生。

3.3 构建企业的信息化安全管理防范体系。

进行安全事故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 以提高信息化安全管理的响应速度, 定期进行系统安全风险的评估, 以便提高系统的风险预防能力。一方面, 要采取更加科学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措施, 如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病毒查杀措施、企业档案备份措施等;另一方面, 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划分安全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确保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结语

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应当着重放在安全防御能力的提高方面, 从防入手, 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多种途径确保系统安全等级的不断提升, 从而真正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安全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信息化安全管理因素直接关系着企业信息化的成败。因此, 有必要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策略给予解决。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创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观察, 2009 (11) .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建设 篇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1.1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题库/试卷库

1.3课件

1.4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购买优质资源库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发布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发布。

3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魏健,狠抓教育资源库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j],中国教育信化,2008,2(81-82)

企业信息化建设价值 篇9

1.实现信息有效的流通:消除了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有效沟通,提高了员工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推荐:九思OA软件)

2.实现资源和知识共享:将员工的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既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也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

3.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公文流转的自动化,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的被处理。

4.实现有效管理:有效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实时工作任务的监督与催办。

5.职责分明:明确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工作中的推托、扯皮等现象。

6.降低成本:大大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节约纸张、节约电话费、传真费用等,减少了差错率,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7.浏览器使用方式,无须安装专用程序,实现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使办公不再受地域的影响,可以通过网络连接随时随地办公。

8.信息集中管理、支持企业内部用户信息共享。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 篇10

①缺乏政府部门支持。

煤炭工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的传统工业,然而政府对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较少,在保障煤矿安全信息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②煤炭企业的特殊环境问题。

我国煤炭开采的环境和条件都较为特殊,我国的煤炭开采大多都是井下作业,极易受到自然条件限制,一些安全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如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等,加上矿井环境潮湿,如果煤炭企业的信息传递设备在防潮、绝缘性能方面质量不过关,便会造成对矿井信息化建设的电气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的腐蚀。

此外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运用到大量复杂机械设备,加大了信息化技术实现难度。

③煤炭企业存在一些信息技术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煤炭企业对煤炭生产软件开发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大多都只注重硬件投入,信息化建设也大多都是硬件设备上的投入,而忽视了软件开发。

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一些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时常发生,不利于煤炭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以及资源的共享。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 篇11

[关键词] 信息化社会; 教学设计; 理解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陈明选(1957—),男,重庆开县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E-mail:chenmx@jiangnan.edu.cn。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人类知识正在急剧增加,社会变化的新需求已无法通过基本技能训练来满足,对知识的简单记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变的竞争优势。学习能力的获得不是光靠对知识的记忆和训练,而是需要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内化知识而获得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中,决定一个人发展潜力大小的往往不是他所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而是他所创造知识潜力的大小。诺贝尔奖得主西蒙(Herbert Simon)指出:“知识的意义已经从能够记忆和重复某些信息,转变为能够搜寻和使用信息。”网络化时代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改革,追问着课程与教学的姿态回应。那么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如何承担社会的变革使命,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信息化社会的学校课程与教学诉求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创造力和全球视野

信息时代以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为特点,打破了学习环境和人类交往的局限,实现全球化的信息融合。新的时代将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也更加关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国经济的竞争就是对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所以高效学习成为教育变革所追求的目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需要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全球化的能力,关注和培养学生形成统整、融合、连贯的知识,具备适应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尤其是对知识和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跨国理解的能力等,都是基于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说,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整合,才能实现高效学习。教育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教学设计作为课程目标落实的一个基本环节,也必然要受到重视。

(二)课程内容的重构:综合化和开放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往学科和知识的分化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割裂,学生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课程内容将学生的个体发展分割开来。但在这样一个知识激增、强调合作和整合信息的时代,课程内容正在实现综合化和跨学科统整,尤其课程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而课程的综合化和开放性特征也正回应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需要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知识变成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不再是封闭、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面对知识的开放、多元和综合化,需要学校教育以宽容的姿态来接受外来文化和知识,而接受知识的前提是理解,基于理解的知识才能体现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可延展性,因此也需要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教学方式和模式发生重大转变,教学手段出现多样化和现代化,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其角色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终身学习者和知识建构者,而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领者、知识的导航者。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与环境、自我、学习内容之间的一种建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发现以及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也要求我们对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习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在使然。教师必须重新思考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注重记忆、结果转变为注重理解、过程和创新。

(四)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的价值追求及实践方式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教学的期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社会的核心特征就是追求“效率”,与此相匹配的教学则是追求知识传授的效率。这样,在教育中学习的“时间”、“空间”、“人”、“知识”和“环境”,一切都是以“效率性”原理为基础得以制度化的。当掌握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当教学过于强调掌握知识的效率时,教学就只是意味着“掌握”而不是为了“理解”。此时的教学就沦为传授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甚至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 也都被当作是知识传授与学习的条件。知识支配了教学,也支配了教学中的人。[1]这些能力以及潜力的获得也不是通过接受性学习,通过记忆和背诵前人的经验获得,也是需要学生进行理解性的学习,在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知识之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在信息化社会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性质,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理解知识与人的实践关系,理解知识对人的意义。

古德莱德的五个层次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从实施的课程到经验的课程之间的差别在于理解。由于理解是从个体的人生经验和精神世界出发,理解的内容最终被接纳到个体的经验当中并对个体的知识和经验起到建构作用。知识只有与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发生连接,才能真正进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化为智慧和经验。而随着知识的激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因此,理解其实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体验后才会深刻理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中的矛盾和活动均是以理解为中心构建的,借助外显的行为表现的。教师必须从“为什么教”、“应该教什么”、“如何教”三方面的理解开始设计自己的教学,并把对教学的理解转化为教学方式。[2]

因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学的价值追求,促进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提出,是与当下的社会变革分不开的。由于教育目的、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教学形态将由当下的知识掌握教学走向理解性教学。

二、基于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的思考

西方的教学设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以加涅为代表形成“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到了90年代初,以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崛起,教学设计的转型是要解决传统教学设计与学习者发展之间的冲突。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是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心理学依据,与加涅和迪克的教学设计理论相比,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更加注重学习者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是软系统思维的典型代表。

(一)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

以巴纳斯(Bela H.Banathy)与赖格卢特(Clarles M.Reigeluth)为代表的几位美国教育技术学家,将教学系统的设计视角扩大到了社会领域,提出了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明确了社会转型与人类学习模式的关联。巴纳斯十分关注时代变迁对教育的影响,并对现有教育制度和未来教育体制的不同图景进行描述。他认为,“在教育任务方面,现有教育是在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提供教育;未来教育应提供资源、设施及终生经验,以利于每个人及其所在社会的充分发展……在教育经验方面,现有教育系统旨在为打好基础作有限准备;未来教育系统应涉及人生和社会经验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和文化、伦理和道德、身体和精神健康、科学和技术、审美和政治观念等”。[3]所以教学设计其实是要解决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之间的关系,更是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做准备。在充满变革、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社会转型的教学设计思考

宏观社会转型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转型与教育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设计已不再是自我封闭的自足系统,只有基于整个社会系统工程变革的大视野,并以此作为立足点,才能真正将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教学设计虽然处于微观层面,但仍要关注社会变革,这是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层突破口。

促进理解的教学在当今时代备受关注,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变革的需求与其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的被忽略之间的落差。“当下教学设计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并不能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教育情境。教学设计理论存在着对教学现象解释力不够,只注重了教学设计的流程,过分强调了教学设计的形式范畴,而忽视了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个教学中的本质问题。”[4]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是适应社会需求的,也是开放的、协商的。理解的过程伴随着探究、发现、合作和实践,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创新性。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自觉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尝试。与此同时,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哪些课题值得学生理解,如何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这正是教学设计当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信息化社会的教学设计

转变:理解性教学设计

(一)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内涵

1. 什么是“理解”

到底什么是“理解”?国内有学者认为,“‘理解’是主体以已有知识、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获取新的知识、经验或体验并把它融入已有认知网络系统之中,建构意义和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理解者的理解过程是由选择、信息编码、意义重构与融合三个阶段构成。”[5]英国教育学家马莎·斯通·威斯克认为:“理解是指能够在给定的资讯以外有所超越,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如果某人能够证明自己可以把知识正确、恰当地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而他又是在未得到任何特别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地完成这项行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已经达到了真正的理解。”[6] Perkins和Blythe认为,“理解是能够运用这样的思考方式,比如解释,发现证据和举例,概括、应用、类推和以新的方式呈现同一话题”。[7]可见,理解不仅仅是拥有知识(信息)或展示技能,更是一种思考的能力和将所知道的知识灵活运用。理解的含义不仅仅是“明白、懂得意思”,更是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应用知识,只有理解了已有知识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促进学生理解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2. 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内涵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不只将理解作为一种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环节,也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的思想、精神与理念。将理解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精神来追求,是对现实教学中对理解的认识和使用的批判与超越——理解是方法与目的、过程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而且以目的与价值为核心。这样,我们来判断一种教学的性质,不是仅仅看教学中是否有理解,是否强调理解,而是统合地看理解的目的、理解的追求是什么。“理解性教学设计”要追求真正的理解,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理解对象提出相应的理解标准,在理解性教学设计中不存在唯一的理解标准。

(二)从理解的六个维度出发理解学生

近年来,国外对“理解”的研究比较多,从布鲁姆、奥苏贝尔到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研究,分析探讨了判断理解的各种标准和维度,其中麦克泰(Jay McTighe)和威金斯(Grant Wiggins)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们提出了理解的六个维度,即解释、释译、应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识。[8]

解释:回答为什么,即对事物进行合理、恰当的论证说明。解释往往涉及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用什么来说明此类事件,用什么来说明此类行动,怎样说明它与什么相联系。释译:即能够提供有意义的阐释、叙述和翻译。应用:一种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新环境的能力。洞察:即观点深刻并具批判性,能从多角度客观地分析事物,体会言外之意。需要我们回答从谁的立场,从哪一个有利的立场考虑什么样的前提预设,哪些观点需要阐明,哪些已经得到了确证,证据是否足够合理。移情: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即能深入体会另一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的能力。换位思考需要我们回答这对你意味着什么;对于我所没了解的,他们了解了什么;如果我要理解,我需要哪些经验。自我认识:通过学习,能够客观分析自己。需要我们回答我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我的理解力局限何在,因为受制于偏见、习惯、思维或行为方式,我容易对什么产生理解。

表1 理解六维度视角下的高水平理解

(对于教师而言)

(三)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Wiske和Franz提出了理解性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设置衍生性主题、定义理解目标、明确理解的表现、持续的评估[9](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我们考虑到对知识理解的情境属性,我们将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设定为以下六个步骤:

1. 设置衍生性主题

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致力于拓展学习者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如何选择学习内容,如何确定哪些内容是值得学习者着重理解的,哪些内容只需要一般性的理解,哪些内容是需要花大力气去深入理解的。Grant Wiggins和Jay Mc Tigh在其《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给出了选择值得理解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标准:(1)持久的价值;(2)学科中心;(3)需要发现;(4)有吸引力。[10]以这四条标准为依据,结合优先选择课程内容的次序结构,勾勒出了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筛选而最终实现持久理解的梯度流程。Perkins和Blythe指出:“有一些主题是整个学科的核心内容,因此更容易成为衍生性的主题。衍生性主题的特征包括: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多种重要观点相联系;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容易获得的并有趣的;对教师来说是有吸引力并引起兴趣的;能够产生持续的探索。”[11]设计一个单元主题需要考虑学生的特质和时间、场地等可利用的资源,并不是所有的衍生性问题都可以作为理解性教学的主题。比如,生物课的关于生命的定义、雨林、恐龙、濒临灭绝的物种、全球变暖;数学课上零的概念、等式、符号的表达和象征、尺寸、刻度;历史课上的海上灾难、幸存者、变革、冲突、权力;文学课上的描写、民间传说、幽默故事等。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很难让每位学生创造一个自己的研究主题,所以这种衍生性主题的设计基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确立主题。

图1 理解性教学的四要素

2. 创设理解性教学环境

教师需要考虑主题活动涉及的情境和资源,进而创设与主题内容相符的促进理解的教学环境。比如,为什么诗歌会激起我们的美感?为什么含有可视化图片或图表的说明性文本更容易被理解?原因就在于,这些文本站在“文本使用者”的立场上,他们为学习者创造了一种学习的情境,使得学习者可以去理解和体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应鼓励学生动手去做而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性的信息,尤其是应用高度组织的思维技能,如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以发展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有意义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要设计成能够使他们的观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其联系。如果学生在使用具体的程序时,“怎么用”和“为什么要用”之间建立了联系,那么他们就能够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作为知识网络的一部分,而且还能和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学习的是那些脱离有意义情境的事实知识,他们的理解往往不全面,同时也是没有意义的。理解性教学从本质上意味着学习者以一种可以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的方式来理解学习内容,所以为了达到理解的目的,将个人和环境联系起来很重要。

合适的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在情境中师生形成了相互影响对方的理解与行为的互动方式,进而便于达成对知识理解的目标。这种理解性教学情境具有以下特征:

(1)自然、真实

知识中的大多数是与情境相关的,许多研究者提倡将学习内容情境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而不是只教授理论知识。以理解为目的的教学设计过程,重视学习者与内容、环境的互动,区别于传统的强化练习的教学设计思路。知识的默会性和情境依赖性,需要我们尽量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得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知识的生成和创造过程。

(2)宽松、合作

根据维果斯基(1978)的观点——学习发生在社会情境中,并依赖于共同体与其他成员的互动,课堂是为学生参与“学习共同体”而组织的,用来培养使教师和学生都可见的对话共同体。网络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平台、营造了情境,教师和同伴能够借助网络帮助学生增加对知识的更深入理解,情境中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个人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共同发展。

(3)存在于主题或项目之中

理解性教学是基于主题或项目的学习来实现的,真实任务中的调查和持续的探究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合理地设计和管理小组工作,对于支撑主题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3. 确定理解的目标

清晰表达理解目标对多数教师来说很难,教师们更习惯于“行为取向”的目标设定,比如,“学生能在三分钟内描述出世界大战爆发的三个原因”,而教师要设置理解性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将理解怎样从对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的偏见中得出真相。”由于许多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都来自于教科书,而这类教材往往要求教师按照特定的次序去教学,学生必须按次序去学习,并不是按有关理解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加上教师缺乏对学科的理解,在确立理解目标时就感到非常困难。确定理解的目标,建议从总目标开始确定:这个学期、这个单元,我最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些什么。例如,通过字词的学习,希望小学生能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清楚地用学过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理解的目标描述一定要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在界定理解的目标时应注意:

(1)目标明确公开

既能清楚地表达学生要理解的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都知道目标的内容。

(2)目标必须相互关联

课程、单元目标必须要与总目标层级互套、紧密联系。比如要把数学理解为对规律的研究学习,那么在三角形这一单元中,就是理解相似三角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规律。

(3)目标在科目中应占有核心的地位

目标是学生必须明白的概念,这些目标能够引领学生迈向重要的学习目标中心,而不是学习目标的边缘。能推动学生进行更深入复杂的理解。[12]

4. 组织理解性活动

教师要把对教学的理解转化为教学表现。教师要将自己已经理解的观念转化成教学形式才能教给学生,这个转化包括以下过程:

(1)教材准备

对教材作出详细的研究审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批判性的诠释,找出遗漏或错误,批判性地将教材加以组织和划分,使教材变得更配合学生的理解。

(2)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要使学生理解的目标选择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讲授(比喻、例子、示范等)讨论、小组学习、发现学习等。以便把教师自己的理解与对学生期望所能达到的理解衔接起来。

(3)根据学生情况调整、修订教材

了解学生有哪些概念、学习动机、学习困难、学习策略会影响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进而根据特定学生的需要调整、修订教材。理解需要注重联系,知道新的观点是如何与那些已学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做什么可以使学生所理解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以及对知识是如何组织和探究的理解。比如通过类比、案例比较、精心挑选的问题在观点之间找到联系。

5. 呈现理解的表现

Perkins等解释道:“理解是能够实施各种各样的行动或者体现出一个人对一个话题把握情况的‘表现’。我们的‘表现’视角,就是认为学生一旦理解了某个知识,就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思考,比如解释、发现证据或者举例、概括、分析和以一种新的方式表征这个话题,它是既掌握知识又以新的方式应用知识。”[13]

理解的表现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而不是教师的讲授。要学习某种事物,并要显示自己有所理解,就要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学习乐器、运动、工艺等各种艺术技能活动,都要通过表现或表演来展现自己的掌握与理解。其他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设计不同类型的表现活动,以增进学生对重要目标的理解。这些活动包括:解说、诠释、分析、建立关系、比较和展示作品等。理解的表现强调学科中的知识、方法、目的和形式的动态关系。开发学生对学科的理解,需要仔细思考它所包括的内容和应用到哪个入手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有不同的智能表现,个体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来学习的。任何丰富、有生命力的主题都可以通过至少七种方式来介绍,即叙事的、逻辑的、数量的、基础的、审美方法、经验方法和合作方法。他主张“利用多种入手点能够帮助学生消除误解、偏见和老套的观念,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4]

图2 基于Boix-Mansilla、Hetland,& Ritchhart

(1997)发展学科理解

另外,Su-Tuan Lulee指出发展学生对学科的理解,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当思考变成一种常规程序,就会创造一种文化,即学生参与进来,学习者成为教育者(见图2)。[15]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书本知识和真理,那么就会限制思维的发展,对教师和教材盲从,这样也就不可能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呈现理解的表现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理解,而并非只是复习或重建他人已建立的知识。在设计理解的表现活动时,应注意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各种表现活动具有衍生性和挑战性。

6. 持续的评估

所谓持续的评估,就是要在评价与改进之间建立循环联系,持续的评估就是为学生的理解表现作出清晰回应的过程,目的是改进他们的理解表现。评估涉及学生正确理解了什么以及怎样进行后面的教学和学习。为了使学生的理解性表现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学生需要标准、反馈意见及自我审视的机会。要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们从一开始就需要各种标准、反馈意见及自我审视的机会来指导。这意味着评价应该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是教师的反馈意见,可以是同伴评价,也可以是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制定标准,学生也可以制定标准。尽管有多种合宜的持续评估方法,但唯一的准则就是把标准、反馈意见及自我审查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建立标准、提供反馈是持续评估的两个关键特征。标准的建立需要清晰、相关、面向全体,标准应具体、具有可评价性。提供反馈应当涉及四个方面:阐明,问一些关于不清楚的或者错过的细节问题;价值,强调任务的强度,告诉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提供关心,表明教师不同意的地方或者确认潜在的问题或者挑战;建议,就上面提到的问题,给出教师的建议。

理解性教学设计中关于评价的设计要做到:

(1)改革传统的总结性评估为形成性评估

将评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评估,以便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以调整教学(如艺术、体育所采取的现场及时评估)。

(2)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

(3)公开评估标准

在使用这些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之前,教师向学生说明这些评估标准。

关于持续评估的工具,Hetland开发了4W-H的评估工具,另外Andrade开发了评估六个步骤:观看模型、列出标准、挑选并揭示出标准、说明质量的水平、制定草稿、修改草稿。[16]另外,很多研究者认识到理解性教学需要以图式的方式来组织概念知识,而不是零散的无关联的知识,因此提出了使用概念图的方式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为概念图能够呈现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更能体现出理解的程度。而如果从理解的表现角度进行持续评估,可以以下面的方式进行。比如在语文写作课堂上:

①理解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写一篇生动的、令人信服的散文。

②理解的表现:学生选择写一篇存在争议性的文章,并表达个人观点。

③持续评估的标准: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一篇优秀散文的标准。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呈现两篇简短散文,一篇是优秀的作品,一篇是较差的作品,然后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学生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散文标准。教师将每一位学生提出的标准记录下来,然后应用到反馈环节。

④持续评估的反馈:利用制定的这些标准,学生完成了散文的第一稿,然后写一个简短反思用来评价。他们将第一稿的作品在班级里交流,讨论作品是否达到了制定的标准。最终学生将作品交给老师。

同样,如果是在数学课堂上:

①理解的目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比,并在生活当中应用描述的数据;为帮助学生理解调查是一种通过数学来进行资料搜集的手段。

②理解的表现:学生通过与同伴开展关于健康的调查来搜集信息,比如调查每一位学生在一年中患感冒的次数。他们决定怎样用图表来更有效地表示他们搜集到的数据。

③持续评估的标准: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描述标准的两种类型,即有效调查的数量、在调查中百分比有效利用的特征。

④持续评估的反馈:学生分享调查的草图,并提交第一稿由教师评价,然后学生进行自评,以便教师最后评定等级。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框架主要由衍生性主题、创造理解性教学环境、设置有关理解的目标、组织理解性活动、呈现理解的表现和持续的评估六个要素构成。通过衍生性主题,我们可以界定哪些课题值得学生理解,并创设可能的教学环境,展开课程组织,进而确定学生需要理解什么,让学生参与和理解有关的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这些活动要求学生能综合性地应用他们所学的东西。最后根据与理解的目标有关的标准、持续的评估学生的表现,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构建这个教学模式,意在促动教学从着重记忆向着重理解方向转化。信息化社会势必带动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改进,而在网络环境下走向理解的教学也将是教育教学中的趋势。环境的迅速变迁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以保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最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框架,能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5] 陈明选.论基于知识理解的网络课程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1,(4):46~48.

[2] [12] 王健,陈明选.理解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J].教育评论,2007,(5):60~63.

[3] 黄伟.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研究,2002,(2):15~18.

[4] 毕力格图,史宁中,马云鹏.基于数学教育观的“理解”之理解[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59~163.

[6] Wiske,MS.Teaching for Understading[Z].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1998:61~62.

[7] Perkins, D. What is Understanding?[A].In M. Stone Wiske.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Linking Research with Practice[C].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39.

[8] [10] Grant Wiggins & Jay Mc Tighe.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6~61.

[9] Wiske, M. S., & Franz, K. R.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with Technology[M].California:Jossey-Bass,2005.

[11] [13] Perkins, D, & Blythe, T. Putting Understanding up Front.(Cover Story)[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4,51(5):4.

[14] Gardner, H. 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M].Basic Books,2006.

[15] Su-Tuan Lulee: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Framework in Practice.Teach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Z].Athabasca University,2010:10.

上一篇:一年级教师教学计划下一篇:学校国家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