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陈情表》读后感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推荐7篇)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 篇1

【原文】

臣密言<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6>.既无伯叔,终鲜兄弟<7>.门衰祚薄,晚有儿息<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10>.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1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1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6>.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17>.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18>.且臣少仕伪朝<19>,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20>.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2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24>,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2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释】

臣密言:开头先写明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当时的书信也是这样。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以:因。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 夙:早年。

闵凶:闵,通“悯”,可怜悯的事。凶,凶丧。指病患和凶丧之事。险,艰难,坎坷。衅,灾祸。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见,由被动句发展而来,但这里已不再用作被动,类似结构为见谅,译为“我”的意思。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 行年,经历的年岁;夺,夺走,剥夺。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悯:怜悯。躬亲:亲身。

成立 ── 成人自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 叔伯:叔叔、大爷;终:又;鲜:少。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门衰祚薄:门户衰败,福分浅薄。祚:zuo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朞(ji)通“ 期”,古时服丧一年为朞,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里的“期功”,指服丧。强指有势力,近指关系好。本句指:外面服丧亲属中没有有势力、关系好的亲戚可依靠。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本句指:在内,就连一个可以照应家门五尺小僮都没有。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 篇2

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只有475字,以侍亲孝顺之情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在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世逻辑之下,能让晋武帝赞叹“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足见《陈情表》绝非只是一篇以情动人的表文从《陈情表》中,我们能否品出一些其他味道呢? 那要从李密的人生经历说起。

史书记载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其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年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蜀国大儒谯周,博览五经,尤精《左氏春秋传》,以文学见长,少仕蜀,为郎,数使吴,谯周的门徒把他比作子游子夏。其实,灭蜀后,继洗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出任主傅,李密就曾以奉养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冼马,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面对此种两难情势,李密该如何是好?

就这样,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在孝道与国忠之间,在亲情与君臣之情间,哀婉曲折,幽径沟回。李密深知在这政权更迭之际表明政治态度, 并且表示与统治者合作已是刻不容缓十万火急的事,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事实上,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就是以别有用心为由杀戮了许多名士。为了防止产生猜疑,他的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讲究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年老体弱,需要照顾。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峻局面。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怎会不知赶紧上表陈情。结果,李密的《陈情表》确达成了一种“无咎的圆通态势,也为自己赢得了“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美名,李密的故事虽然没有被载入元代郭守正辑录的《二十四孝》,但他与《陈情表》一起因此誉满朝野。足见《陈情表》一定是李密反复斟酌,再三权衡的“墨心”之作,凝结了李密的心血和智慧。

的确,祖母去世后,李密也履行了承诺,先后出了任温州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军职,但任期内他却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那不是对故国的追忆么? 还有一次他酒后赋诗:“人亦有言 ,有因有缘 ,官中无人 ,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 ,斯语岂然。”这不是对新朝的不满吗? 此诗激怒了晋武帝,后被免官回乡。其实在此之前他就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点被人举报。

综观李密后来的言行,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这篇只有47字的《陈情表》悄然遮蔽了李密本不愿在新朝出仕的真正动机。由此可见一篇《陈情表》充分展示了李密的人生智慧。还是让我们再次回到《陈情表》中一同挖掘,探寻李密的人生智慧。

表文中首先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等语言在恭维奉承中指明晋朝是倡导以孝治理天下的,这就为说理设置了一个大前提。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万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等言辞恳切的语言,指出臣不奉诏是为了尽孝。最后再用“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的短也,愿乞终养。”提出解决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的方法,即先尽孝后尽忠。这个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三段论,这样的说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有理有据,再加上“况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明节,今亡臣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名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样的心迹表白,再加上“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样的决心,理通情顺。

李密在表文中按照儒家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从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忠孝双全、两尽其美的形象,至此已不容晋武帝不许。否则,晋武帝就会陷入不孝之泥淖,自食其言,失信于天下。虽然我们无法揣度当时晋武帝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但一定会理解晋武帝赞“密,不空有名也,乃停召。”的原因。

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蜀国旧臣而言,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忤逆抗旨的死罪,还能感动铁石心肠的君王,那就不仅仅是文笔的魔力了,更主要的是展示了李密在处于困境中善于摆脱和保全自己的大智慧, 正所谓“君子精敏”。

再者,李密后来的言行,就单倡建武侯祠和酒后赋诗“官中无人,不如归田”之事,其中任何一件,都是忤逆之罪。可是晋武帝虽然十分愤怒,但只是罢免了他的官职,后卒于家中,得以善终。其原因与《陈情表》密不可分。是《陈情表》让李密赢得了晋武帝的嘉奖赞许,是《陈情表》让李密以孝而著称于世。我想,后来晋武帝只是罢免他的官,却不深究,也许是有所顾忌。

另外,《陈情表》给笔者深刻感受的还有李密的文学才气。李密师事蜀中大儒谯周,谯周门徒把他比作子游子夏,论其文学才气可是名副其实。表文开始叙述幼年之不幸,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皆四字成句,言简意赅,句式齐整。叙述家境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媳,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字字含情,句句都能激起读者的怜悯同情,句式错落,骈散相见。叙述郡县逼迫之急切,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音节紧凑,语气短促,真可谓恰如其分。叙述祖母年老多病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形象的比喻让人怜惜,不得不动容。表达祖孙情深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催人泪下。文中还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典故。既形象生动,又情真意切且内涵丰富。

《陈情表》以孝张本 ,以情为文 ,言情恳切 ,委婉动人。许多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这充分展示了李密杰出的文学才气。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 篇3

李密(223—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期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其父早亡,母何氏再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事祖母以孝称。少时曾师事谯周,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蜀亡,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密以终养祖母固辞不赴。祖母死,守丧服终,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县令,有政绩,官至汉中太守。后获罪免官,卒于家。李密颇有才辩,好文学,长于《春秋左氏传》。曾著《述理论》诗篇,已佚。现存《陈情表事》(简称《陈情表》)是李密传世诗文中唯一完整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

此文是李密请求晋武帝允许他终养祖母所上的表文。文中陈诉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不忍远离,所以辞不赴召;但又心怀惧虑,因是亡国之臣,恐引起武帝误解,以为他矜守名节。故而,作者极诉祖孙之情,反复谆笃,试以拳拳之心打动君王。文中说自己六月丧父,四岁母又改嫁,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长大成人全凭祖母含辛茹苦,抚育之恩何可报答!如今,祖母老迈,病魔缠身,常在床褥,气息奄奄。而外无可倚亲族以相扶,内无其他亲人以相养。所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纯是一片至性语,无一字虚言假饰。然而,朝廷屡屡征召,以至言辞峻厉,责以傲慢。若奉诏上道,祖母病情又日渐沉重,朝不虑夕;若陈述苦衷,顾侍祖母,则又不被允许。真乃进退维谷,狼狈至极!难道自己是以供养为名不愿效命新朝吗?或许朝廷正以此猜疑,为避违旨之嫌,干脆将此隐衷戳破言之:说自己曾在旧朝蜀汉为官,“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作为“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受到朝廷如此的拔擢和优宠,“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唯图乌鸟反哺之情,乞养祖母天年,何况尽节于朝廷之日长,报养祖母之日短也!若朝廷怜恤自己一片孝诚之情,那么作者表示,他生当效忠,“死当结草”!这样一番“陈情”终于使晋武帝受感动而罢召。

文章体现出的“忠孝观念”或许有某种封建纲常的意味,但全篇重在叙祖孙之情,赤字衷肠溢于言表。这种抚老育孤的品操,在今天看来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德。作者为遂其对祖母的终养之志,先叙祖母抚育之恩,陈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处境;次说朝廷征聘之急,陷自己两难窘况;再申明自己辞命不就并非有意矜尚名节,留恋旧朝;最后恳请“听臣微志”以报“乌鸟私情”。文章抓住“圣朝以孝治天下”作为“保护伞”,委曲道来,句句在理,字字传情,理在情中,情理相得益彰。清人余成谓此文“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颇有见地。

《陈情表》读后感 篇4

《陈情表》读后感

弱者,不是在卑贱中灭亡,就是在卑贱中变强!他是弱者,但是他从未抱怨过上帝,也许六月丧父的他,曾默默地躲在墙角抽泣;也许四岁离娘的他,常静静地伫立,望着远方:也许九岁不行的他,也一次次地祈祷自己的福健;也许······所有的也许在他与祖母的相依为命之中化为乌有。他感恩祖母,在呈进给皇帝的奏折中,用一颗感恩的心,感动了皇帝。也感动了后世的我们。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李密来说,祖母的抚养之恩,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感动。正如他在《陈情表》中所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为了报答这片恩惠,他不顾杀身的危险,拒绝了皇帝任命官职的要求。在李密的心中,祖母是他唯一的亲人,如果李密真的因为这封信而引来杀身之祸,我想,他也不会后悔,就算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会选择他的祖母。杀身之祸不可免,他也会到阴曹地府照顾他的祖母。没有人能改变他的这份感恩心,他的感恩的心,也不会因地点不同而发生改变。

古代的医疗并不发达,能活到七十岁便是长寿,而“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一个古代女子活到了九十六岁,如果不是李密的精心照养,又有几个人能活到这个年龄呢?祖母的抚养之恩,在李密心中深深地扎了一个要报答的根。李密的照看,可以说让祖母尽享了天伦之乐。感恩,竟如此伟大!

李密的.感恩是伟大的,在现代,我们也有一颗颗感恩的心,也许他们很渺小,但在湛蓝的天空中,发挥着自己全部的作用。

鲁迅是个有感恩的心的人。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先生教会了他很多。对于鲁迅,他没有歧视,没有侮辱,这让鲁迅非常感动。他不仅将藤野先生的画像挂在自己屋内的墙上,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爱戴。尽管只是一篇小小的文章,但是,那里包含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满满的感恩之情。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论行动是否宏伟,都能展示出感恩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听过这样一则童话故事。一只老鼠落入了一片对于他来说是大海的水洼中,他不停地呼喊着救命,就在老鼠以为自己的生命将以被淹死而告终的时候,一只老虎出现了,并把老鼠救了出来,老鼠非常感激老虎,便对老虎说:“我会报答你的。”老虎不以为然,昂着头走了。几个月之后,老虎一不留神,掉入了陷阱中,本来以老虎的身手是可以爬出来的,可是一张从天而降的网罩住了老虎,老虎动弹不得,只能听着猎人的脚步声越老越近。就在这时,老虎听到了咬绳子的声音,没多会,网便破了,原来是自己曾经救过的老鼠帮助自己脱离了险境。老虎非常的感激老鼠。兴许这个故事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因为老虎和老鼠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尽管只是一则童话故事,却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连动物都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人类呢?忘恩负义,注定要被社会所唾弃;知恩图报,也应是人的本性。所以,我们要感恩。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中,忘恩负义的狼,注定是要被打的。

《陈情表》读后感 篇5

学罢,我感触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 篇6

从内容上来看,我认为全文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悲惨 孝心 忠心。而情感的主线在:孝。这三个方面交错穿插,互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悲惨”可以让武帝心生怜悯,增加了应允请求的可能性。不过这并非主要的。真正的重点在“孝”。一是,乌鸟私情,人也有孝心,浓浓的孝心可以感化武帝。二是,这符合当时的治国理念。二者结合起来,使武帝必然应允。忠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作者来说,“家事”和“国事”存在先后矛盾,易激起武帝怀疑和不满。“忠心”即表示了“为国效忠”的决心和诺言,解除了矛盾,消除了武帝的怀疑。促进了目的的达成。

文章的结构的安排也十分精妙得当。开篇第一段叙述悲惨往事,为后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时后文的根据。这一段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使武帝萌生怜悯之心,同时强调母孙相依为命,自然的引出“孝”。另一个角度,如果李密开篇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愿望说出,一是没有对武帝的感化在前,不容易成功;二是过于急切,显得不自然,容易引起怀疑。第二段也是叙事,不过重点在“进退狼狈”上,也是“惨”。通过对情况急切,进退两难的极力渲染,以及第一段的铺垫,会是武帝心生愧疚。为后文的进一步提出请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段提出治国理念,和“孝”吻合,为自己的请求提供了充足的根据,使人感到符合治国理念,显得理所当然。之后敞开心扉,直抒胸臆,向武帝坦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从政思想——历职郎署,本图豁达。并提出对武帝提拔的感激,对国家的热爱和忠心。打消武帝疑虑。之后再次回归祖母,和第一段呼应,引到孝心上,开始逐步提出愿望。第四段提出愿望,首先说明“国事”“家事”的关系,防止“家事先于国事”的误会。之后引出最终目的“愿乞终养”。在提出目的后并未直接收笔,而是做出保证,更显诚意。

陈情表高中生读后感800字 篇7

都说读《出师表》不感动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李密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宁愿赌上自己的生命,放弃达官显贵的机会。这是因为他的一片质朴感人的孝顺之情终使晋武帝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两人。与此同时,他亦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生愿以生命奉献,死亦要结草图报。又怎能说他没有做到忠孝两全呢?

在学这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当时老师在课上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真的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当时我是在校的学生会主席,在学校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回到家就会不顾他们的感受,乱发脾气。那时候的我真混蛋!我已经很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了,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头上又增加了几根银丝,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我哭,他们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与人相处,以免我受到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总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我受挫时鼓励我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当我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即使他们不笑,但是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辛福快乐。我知道:他们在我为我感到骄傲。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觉得微不足道,但却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

上一篇:怎样培养学习兴趣下一篇:动名词的用法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