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感悟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经》读书感悟(推荐9篇)

《道德经》读书感悟 篇1

为无为事无事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现代汉语解读】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对于怨恨要以恩德来回报。对难的事有所图谋就要从它简单的地方开始,要做大事就要从细节上一点点去做。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说要做大事,但是从点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轻易的承诺就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结果做事中必定会有很多困难出现。所以有道的领导者做事都严谨认真的当作大事来做,做起事来就最终没有困难。

【延伸解读】

“为无为”就是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就是没有特别强烈的企图心,不是为了我获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轻松,轻装前进,放下企图心去做事,反而会做得更好。“事无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以“无事”的心态去做事,这样做事情结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无味”,可以解释成朴素和本真的心态,你以这种朴素和本真的心态去体会人生的话,那么您的人生一定会体味出更多的精彩来。所以,消除企图心,轻装前行,凡事尽力而已,这样收益反而越来越多,境界也会越来越高。

老子讲的意思是,把小事当作大事去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东西当作多的东西去做。也就是说,你看着那东西少,你觉得任务很小,但是你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一个特别多的事去认真去做,这是做事的具体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说,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这小事做好了,不断提升积累,然后最终成为高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而老子说“以德报怨”。后世就为这个问题开始争论了,争论到底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两者讲话对象到底是谁。老子《道德经》写的是管理的内容,是给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写的,所以,在当年老子这些东西都是治国的内容。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下面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有怨言,那么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难道马上以怨报怨,与员工斗争,甚至开除员工吗?而是反思自己的管理问题,主动感化员工,解决问题,继续给予恩惠,让员工成为一个善人,这就叫“抱怨以德”。孔子讲话对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对于普通人不能用领导者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求坚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线。“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争执了,要裁决,上法院,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间能保持一个“直”,一个公平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个角度,强者对于弱者“以德报怨”,显示出强者的气度、格局。譬如,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是相国,大权在握,但面对廉颇的挑衅主动避让,这是以德报怨。廉颇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动,负荆请罪,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平等的双方只要“以直报怨”就行,社会显得公平。而弱者对于强者说“以德报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为。

与“以德报怨”相对应的是“以怨报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别人埋怨,被别人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几个人,最小的是儿子,前面都是姐姐,这家里面就让姐姐无休无止的去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边省吃俭用,把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全都往家里汇,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认为这是应该的。就算这样无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还责怪姐姐,这就叫“以怨报德”。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你只要少付出一点,你就是对不起我了,你就伤害我了,我就跟你没完。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我们该做好事,还要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报,甚至回报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为什么我们发出善的信息,回馈的却是恶的东西?说明帮助的方式有问题,要调整方式,冷静一下、反思一下,换一种方式。“大善是小恶”,“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当,也可能害人害己。

“图”是图谋,要去做的事。中医讲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别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当于要去打仗了您现拿锤子砸兵器;渴了您现挖井,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们要学会御敌于战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发出来了,这时候医学往往力不从心。

细节决定一切,好的坏的都是取决于细节。

简单的道理往往被忽视,细节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是成大事的关键。老子告诉大家要做好工作,从细节上开做,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认为,“无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这是胡解,把《道德经》解偏了。实际老子说“无为”是对自己的,对于自己的欲望,那种需求;对大家要“为”,老子讲“为大乎其细也”,明显是要“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个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着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当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您回头一看,您原来所期望的目标其实早已完成了。一个人怎么做才会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点去努力,肯定会成功。第一,你的事业是对众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坏事,这是方向。第二,你对它有兴趣,做这事感觉到快乐了,然后认认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够坚持下去,愿意坚持十年。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你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道德经》读书感悟 篇2

一、教师让出舞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我的周末作业:一份《特殊三角形》复习学案。经过苦思冥想,一份匠心独具的方案跃然纸上:有细化的复习目标,有中考的方向引领,有解题方法的归纳,有精心挑的题型等。

周一第一节在九一班上课,我让学生进行互改,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独立纠错,15分钟时间互相纠错,然后统计出错较多的题目,再针对这些易错题,把精心准备的解题方法、思考过程完美地教给学生,最后5分钟出两道类似的易错题进行检测,全班只有三位计算失误,至此复习目标按照预设逐步顺利落实,这时下课铃也响了。

第二节九二班的课,我如法炮制,前面20分钟如期进行,可是学生的相互讲解是那么热烈,我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又过了10分钟,学生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争论、讲解、倾听。巡视间发现有小组成员都不会的题,我都细致地进行了解答。渐渐地,学生的声音渐渐变小了,陆续坐正了,一节课也结束了,看得出每个小组的问题解决了,每个学生都显得容光焕发,不得不说这节课学生讲得很“过瘾”,学得轻松自在,而我却很忐忑,真的都会了吗?带着些许不安,我走出了教室。

下午辅导课,我出了与一班一样的两道题,没想到二班学生做得一样好,只有两个学生做错,在我的面批面改下很快得到纠正。我的不放心完全多余,复习目标一样可以实现。

然而回首静思两堂不同的课,我再也无法淡定。课堂上,一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安静地听,努力地学;二班学生在大声地讲,愉悦地讨论。但随着复习课的深入,综合题难度的加大,采用一班的这种讲课方式,会导致学生形成依赖心理,课堂会更“安静”;采用二班的这种讲课方式,会让学生意识到要想获得“发言权”,就要储备足够的知识,使学习变得主动。

我很庆幸在二班能克制住自己一个人讲,不经意间的“同课异构”,使我再次意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课堂教学的标准不是我这节课有没有成功感,而是能否让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成功感;不是我讲得过瘾讲得放心,而是要让学生学得过瘾学得愉快。这不就是我天天追寻的道德课堂吗?

二、构建和谐的道德课堂,寻求“真实”的生态成分

和谐的道德课堂,能给学生“吐真”的安全感,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质疑,不断突破自我,回归纯真,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

悟了,就会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悟得多了,就会到达一定高度;有了高度,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应该是最好的道德课堂教育。所以,让教学回家,获取“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态课堂,是我的追求之一。

三、道德课堂要有“至善”的真情成分

道德课堂中要真正在乎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郁珊,入班三周我从未听见过她的声音,上课提问她时,她瞪着惊恐的大眼,一言不发。我很想知道她到底怕什么。我悄悄递给她一封信:“老师惊喜地发现你是个爱干净、恬静、自律的孩子,在你不爱说话的外表下,一定藏着一颗努力、进取的心,如果你能在大家面前大胆地发言,老师会更喜欢你。”第三天我又写道:“今天你的听课状态很好,老师知道你听会了,老师为你高兴。”不久她妈打电话说:“给您透漏点小秘密,每次考试结束,我只要问她的成绩,她就紧张得起了一身疙瘩。她现在的状况是三年级时数学课上回答问题出错,老师骂她造成的,希望老师能给予特殊照顾。”照顾只能使情况更糟,既然找到了症结,就不能眼看着学生的心理一直这么脆弱,我要教她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快乐。一天她值日,我陪她一块干,边干边鼓励她回忆课堂上的兴奋点,课堂互助组中我请活泼热情的蔡雅洁做她的指导老师。经过一年的疏导,我感觉她的笑容多了,与同学们也有了交往,如付娜因为离家较远,中午经常被邀请去她家吃饭。特别是她妈妈那溢于言表的喜悦,叫人看了既高兴又心酸。高兴的是孩子终于变得阳光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让人心酸的是,老师的几句发泄话,却让孩子苦了四年多,这很值得我们反省。

四、道德课堂要有“快乐”的成分

教师的笑容有多少,学生的阳光就有多少。如果教师能高高兴兴并满怀激情地走进课堂,那么,学生就会带着希望与憧憬听课;如果课堂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兴高采烈并满怀兴趣地参与课堂学习;如果教学富有挑战性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那么他们就会敢于创新并逐渐善于创新。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厌学。这就要求我们用“心”施教,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

四、道德课堂要有“同理心”的成分

在道德课堂教学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搭建起与学生互通有无的友谊桥梁。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并且让对方了解这种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的心情。在富有“同理心”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教师的口中常常听到以下语句:你执著探索数学的精神老师很欣赏;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你的书写很规范,你真的很出色;你的描述准确到位,老师很高兴,如果声音再洪亮些就更好了;你一定能行,老师很愿意帮助你;谁都可能会有错误,只要改正了,你仍然是好样的;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和理解,等等。

读书感悟:杨墨和庄周 篇3

实际上,杨墨之所以命运不好,主要在于杨子主张个人主义同群体社会对抗,墨子主张平等主义同等级社会对抗。杨朱的资料虽然少,但也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大致上,杨朱立足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来论证人际关系,主张个体本位,这就同传统体制的集体本位产生了剧烈冲突。更严重的是,这种冲突没有可调和性。因此,杨朱很快就被主流“话语”所淘汰,而墨翟只能在下层社会的游侠中找出路。孟子所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膝文公》)应该说抓住了杨朱与墨翟不容于世的关键,即“无父无君”。如果从个人主义和平等的角度看待杨墨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冲突,恐怕更有意义。

庄周不同于杨墨,他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许多论著老庄并提,面老子和庄子是有差异的。严格来说,老子谈论的,是冷峻的治道;而庄子谈论的,是性情的宣泄。因此,老子能够被统治者推崇,而庄子进不了王者殿堂。庄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他给了逃离政治甚至逃离社会束缚的人一个精神支柱。而庄周式的逃逸,不会直接冲击正统体制,所以被统治者允许,也得到隐逸文士、失意政客等各色被体制轨道抛出者的青睐。大道朝天,各走半边,老子依然在体制内浸淫,庄周则成了体制外的代表。殿堂之上,不讲儒术就讲黄老;山林之间,不读南华就读小说。这似乎是古代文人之大势。

浅读《道德经》感悟 篇4

《道德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短短5000字,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智慧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学习《道德经》,我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让我对世间万物重新充满好奇与敬畏,《道德经》中很多的哲理语句,读来妙不可言,韵味深长,也促使我对今天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事有了很多思考,也希望在此和大家共赏佳句。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遵循自身内在的规律,“道”,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个人只要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德”,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顺应自然、社会状态的个人品质,更是一种自内向外体现出来的教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同时又像大地一样包容承载万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为: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说明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道理,警示人们做事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成功重在累积。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虎头蛇尾,只有在做事过程中始终如一地保持踏实、谨慎的态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很喜欢“上善若水”这句话。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为: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水最具包容性、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水至柔,却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不骄不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滴水穿石,令人肃然起敬,真可谓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不拘束,夏为雨,冬为雪,热化为气,冷凝成冰,夜结露珠,晨飘雾霭;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浩瀚为海,高歌猛进;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做人应如水,光明磊落、包容万物、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谦虚谨慎、善于变化、适应时势。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现代人在追求金钱、财富、名声、感官刺激时往往贪得无厌,尤其是有些贪官,欲壑难填,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身陷囹圄。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强调的是君子要加强修养,要善于自省,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弥补缺陷,完善自身;为政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治理国家,做真正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事情,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有所成就。

还非常喜欢这一段:“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说有大智慧、遵循大道的人,做事计划周密、谨慎稳妥,待人接物恭敬自持、宠辱不惊,性格浑厚宽容、虚怀若谷,待人真诚、温和亲切、敦厚质朴,慎独慎微,恪守信用,善于把握时机,身处澄明之境。

阅读道德经的心得感悟 篇5

道德经心得1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

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2个研究生,总共也就4人。所以,上课都是直接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讨论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是很开心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顿时就懵了。毕竟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需要的是共鸣效果;忽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不时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

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按照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

姑且勉强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如“为学”,比如追名逐利。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事在人为,相信“我能”。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慢慢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内在,即“求道”。虽然具体的道各式各样,也许是儒,也许是道,也许是佛,也许是基督,也许是心理学,也许是瑜伽,也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也许就是什么大法。因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是“道”的开始。

道德经心得2

韩恒恒;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道德经心得3

“无,名天地之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精母卵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是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两相结合,也只能形成一个有特殊性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了陶,形态质地变了,本质还是没变,依旧是无生命体。那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到一个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生命又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肉体的组合,那如果有健康的各个器官,由科学家将之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有,那我们讨论“精神”,“灵魂”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那肉体枯灭后,灵魂也会消亡吗?若灵魂永存,那它们会去哪里?

“名可名,非常名”

语言和名相不可执着,我认为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圣人之言论,于其时代,于其生活背景可行。但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或者每一个个体,都在变。譬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周末年人心不古,道德有悖,而《红楼梦》中,在一个“家教甚严”的大家族要遵死礼,就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反传统文化,是外国的坚船利炮胁迫中国人不得不直面战争,直面生存困境,在活下去都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要普通百姓都知礼谈乐是天方夜谭。而在现世,经济科技网络发展,人有了钱想要更有钱,无止尽地追逐美,物质,权力,这于自然规律是相悖的。

世间凡种种,都盛极必衰,人的物欲若不加以节制,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妨害思想或精神。所以现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里有一种中庸之道,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譬如严冬熬过必会开春,自然延续了千万年的法则,人也应该遵守。所以“知道”后,人应该采取一种平和的生活方式,在平和的一天又一天中去探求宇宙生命的真谛。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就如我第一个问题,世上还有许多的问题不可答者,现实中似乎没有线索,因此要从“无”中寻。而“无”玄之又玄,因此我们要从“有”中细察端倪。事物的发也有道,那其生亦有道,正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而一”,因此“无”也可观也。

道德经心得4

学习《道德经》这门学科虽然不久,并且资料也不是简单易懂,但在张剑伟教授的精彩授课中,却大致了解了《道德经》,和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这些知识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所以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宝贵的一课,使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加入了许多自我独特的见解,他还进取向我们提倡每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我们彼此之间应当多交流讨论。在此,我就来说说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自我的一些见解和讨论成果吧!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资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到达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能够没有忧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梦想世界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可是,小国寡民的梦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道德经》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仅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一样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必须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

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进取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道德经》中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或许,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助我迈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经心得5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 篇6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 篇7

关键词:读书,美,中学

初中生担负着社会发展的责任, 而阅读是端正人生思想、启迪人生智慧的。读书之美, 美在感悟;读书之美, 美在积累;读书之美, 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 美在温故知新。读书, 使人不断向上和进步,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品德修养, 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和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便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读书之美, 美在感悟

“读书不知春已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 同情也思正追寻。”冰心是一位世纪老人,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 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 笔者引导学生去欣赏佳句:“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这优美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美呢?

笔者尝试提出几种感悟方式, 文章是属于感想启迪类还是词句品位类? (1) 感想启迪类:1.抓住文段的中心, 理解文段的含义, 联系中心作答;2. 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3.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2) 词句品味类:1. 了解词性感情色彩, 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2.分析修辞, 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3.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 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4. 看句式结构 (句式不同, 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 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 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 显得气势磅礴;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 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 讽刺意味强烈。如此, 学生便可以去分析句子, 体味其中的感情, 这两句分别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式, 形象含蓄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二、读书之美, 美在积累

大师季羡林曾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 再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 就是学问。”南宋诗人陆游深明“读书与积累”关系的真理, 他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累, 才有一部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籍诞生;只有积累, 才有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 才有思想的升华。只有积累, 才能以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只有积累, 才能“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厚积薄发, 超越自我。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其中对名著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但名著往往篇幅较长, 并且有的晦涩难懂, 如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名著呢?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首先应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以《水浒传》为例, 教学中以一首《好汉歌》导入, 学生能够马上进入水浒传的故事情境中, 找到慷慨激昂的感觉, 然后开始学习课文, 提出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思考, 如“《水浒传》中三位女将是谁 ? 她们的绰号是什么 ?”“《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 性格怎样?”此后, 组织学生自行分小组讨论, “《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说一说《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或者你最熟悉的人物”, 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 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说、听别人说来熟悉更多的故事内容。最后, 笔者进行总结。

《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 内容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初读名人传记,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不知道如何展开阅读。于是, 笔者首先指导学生了解每一个名人的身份, 一个是音乐家, 一个是雕塑兼画家, 一个是小说家。三部传记中, 《贝多芬传》最著名。作者称其写作的目的在于安慰和鼓励“世上不幸的人们”, 使他们勇敢地跟命运作斗争。在阅读《贝多芬传》的时候, 让学生说一说贝多芬创作了哪些世界名曲, 并且让学生听一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 感受这首曲子如何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读到《米开朗琪罗传》的时候, 让学生欣赏其名作《大卫》《摩西》《创世纪》《末日的审判》, 感受艺术之美, 听一听其名言“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我干得精疲力竭, 从来没有人这样干过, 我日夜工作, 其他什么也不想”;读到《托尔斯泰传》的时候, 从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出发, 让学生循着托尔斯泰的人生轨迹去认识托尔斯泰的杰作, 对托尔斯泰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且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 “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 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 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 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位名人的身世出发, 三个人都在年幼的时候丧父或者丧母, 命运悲惨, 但仍然不屈不挠, 启发学生以其中一位名人为例谈谈孟子这段话的理解。

三、读书之美, 美在量变促质变

至今, 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蔡元培先生十分谦逊, 他说:“我读书的短处, 第一是不能专心, 第二是不能动笔。我已经经历了许多不方便, 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短处。”由量变到质变, 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 “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 终成硕果, 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惊险的一跳。

在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 质变总是会悄悄发生, 加之对阅读的深刻感悟, 学生能够不断去阅读, 扩大阅读面。笔者经常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 为学生列出必读之书单, 并且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开学后与同学们分享读书感受。

四、读书之美, 美在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经史子集告诉我们:温习旧的知识, 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怀旧与创新, 正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温故知新, 让我们可以在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哲理美和创新美。创新,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读书之美, 美在延伸阅读, 美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道德经》读书感悟 篇8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是广大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使人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多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进一步懂得生活, 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充满情趣。课堂教学是在校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充实和扩大课堂学习的内容。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缺少了多子女组成的同辈群体,原来传统家庭模式中与同辈之间的天然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再出现,亲辈个体或群体成了独生子女互动行为的唯一指向对象。于是,孩子便成为家庭人际网络的中心,整个家庭的家政规划都围绕孩子进行,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发生了根本性的倾斜。父母一切都围着孩子转,过分听任孩子的影响,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或者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寄托,因此对独生子女的学习方面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采取拔苗助长的过急方法。于是,各种各样的“小皇帝”诞生了,与此相关的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只知接受爱,不知感恩;惟我独尊而且任性;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大,综合能力差;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

然而,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是一项由关工委组织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深入持久、备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在中小学生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卫东区以读书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了手抄报、黑板报、绘画、讲故事、演讲、征文、经典文化诵读等各项比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氛围。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使中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明辨是非、展示自我、善于合作、充满自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卫东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先后有568名学生荣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其中五条路小学张晚琪、李承润、冯旭龙等同学荣获全国少先队“祖国发展我成长、铭记好传统”知识竞赛“小博士”称号,刘奕博被评为全国“好少年”,王铭乐、刘岚旭等同学在河南省、市“中华魂——祖国在我心中”书画、征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高鑫、李昕、吴昀倩等同学在演讲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二五班的马博文、张焱同学捡到近万元的存折,毫不犹豫地交到学校,经《平顶山晚报》报道后,找到了失主。失主领到存折时,激动地说:“感谢学校培养出了品德高尚的好学生,感谢这两位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学校也被市政府通报表彰为“爱心捐助先进集体”,“中华魂”读书活动先进集体、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单位,市经典文化诵读比赛一等奖等殊荣。校园里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尊敬老师的现象蔚然成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卫东区教育局关工委以“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为载体,加强在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探索出一系列有效途径:

一、激发在校中小学生对“中华魂”读书活动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中小学生对“中华魂“读书活动的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让中小学生自己绘制或剪贴书刊宣传画。学生可以在图书管理员和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绘制宣传画,搞剪贴,把作家的头像剪贴在墙报上,并附上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2.举办图书展览。少先队辅导员组织队员自己动手收集图书,布置图书展览会。可以结合某一个专题活动搞书展,如组织“爱我中华”书展、“争做四好少年”书展等等。还可以专门组织某個作家的书展,如“鲁迅和我们”书展等等。

3.举办朗诵会、化装故事会。少先队组织可邀请演员或教师朗诵书中的片断,或者用文艺形式演出书中的某些精彩片断。用这种方法介绍新书,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效果很好。

4.组织中小学生与作家、编辑见面。中小学生喜欢读书,更是十分渴望知道作家和编辑是怎样进行创作和工作的。组织孩子与作家和编辑见面,可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读书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作家和编辑了解中小学生的心声,丰富他们的创作。

5.组织评书活动。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要广阔一些,他们看了一些书籍后,很想有机会交流一下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组织评书活动,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另外,也可以组织读书笔记展览,利用读书的反馈信息来激发队员的读书兴趣。

6、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组织读书活动时提出了“三个放手”,即: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学生解放思想,自主创新,围绕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和诚信这个主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活动意见,很受大家的欢迎。

二、坚持“五个结合”,把“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作为在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1、“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阵地,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区各个学校不仅把“中华魂”读书纳入品德课之中,其他学科也灵活地把读本有关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品德老师将“中华魂”中的内容有机地穿插到平时课堂中,突出并深化了诚信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编演有关课本剧;音乐教师在课堂讲《国歌》知识,教唱爱国主义和诚信歌曲;美术教师在绘画课上以“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为内容,指导学生绘画创作,使学生深入理解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含义。课堂教学融入读书活动内容,增强了学生动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师生互动,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提升了学生素质。

2、“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与道德养成教育相结合。围绕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目标,把读书活动与道德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成为全校师生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读书活动中教育学生用各种规范、制度约束自己,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3、“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各校确定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融读书活动、养成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于一体的工作目标。五条路小学对后操场的墙壁、教学楼的墙壁、楼梯间等进行了主题鲜明的设计,突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理建设的内容,使学生在富于教育的人文环境中,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吸引了学生读书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形成了“以读辅德,以读辅智”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明显提高。

4、“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与体验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是师生的共识。在组织读书活动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体验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到本领,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5、除了在学校开展“中华魂” 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要综合利用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开展工作,树立人人都成为中小学生道德榜样的思想,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才能得到净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才能得到改善。

道德讲堂感悟 篇9

之前我们看到的张丽莉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壮举绝非偶然,是她一以贯之的修养积淀的瞬间绽放。

学习张莉丽,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生死考验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应对困难,迎接挑战;学习张丽莉爱生如子的大爱情怀,要像她那样拥有一颗纯洁无私的心,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主动为群众服务;学习张丽莉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要像她那样敢于争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事例,像身残志坚的王石中心小学教师黄峰,他的事迹也令我们深深感动。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我们应秉承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上一篇:诗词中好听的男孩名字下一篇:兰亭集序描写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