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精选7篇)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篇1

2011年,我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住重点,扎实工作。经过县扶贫办、项目实施乡(镇)村的艰苦努力和有关部门、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以及贫困村群众的积极参与,完成1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12个,总计投入资金30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改善了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一)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我县安排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77个,投资253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整合资金1633万元,群众自筹298万元。①硬化乡村主干道、次干道及入户道路共计31公里,解决了0.86万人交通难问题;②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02处,铺设输水管道26600米,解决了0.57万人饮水困难;③建成沼气池520座,配套“三改”520户,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态环境;④架设输电线路37.7杆千米;⑤建垃圾收集池37个;⑥修建引水渠4条,长10800米;⑦栽植风景树44600株。

(二)提高了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投入资金481万元,建村级文化站、卫生室、连锁超市各12个,加强了农村公益卫生服务能力,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移风移俗,树立健康文明的乡风乡俗。

(三)社会帮扶力度加大。全县共组织23个单位,抽调干部65人,组成12个工作队,帮扶11个乡镇12个村1057户贫困户。据统计,全县帮扶投入资金70余万元,帮助贫困农户获得贷款1100万元;扶持513户贫困农户发展种养项目,同时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共1240人次。通过开展县、乡(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活动,共带动解决了986户的温饱问题,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和信心。

(四)群众脱贫致富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宣传发动、挂钩帮扶,激发了贫困群众要发展、要脱贫、要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主动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新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县、乡党委政府把贫困村扶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来抓,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部门、乡村干部目标责任制,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一是领导到位。在扶贫项目实施中,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关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使扶贫政策家喻户晓,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三是督查到位。成立了项目监督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适时督查,县政府原副县长李廷伟多次深入项目区指导工作,县政府办副主任、扶贫办主任刘双伟经常亲临施工现场督导进度,检查质量,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四是检查验收到位。项目竣工由乡、村会同群众代表进行初步验收,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财政局进行检查验收。五是服务到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协调服务。加强乡村扶贫队伍培训,提高他们为贫困群众服务能力。

(二)落实制度,严格管理。一是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县级报账等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县、乡扶贫部门严格要求,把整村推进工作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和重要工作目标,规范和健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档案材料,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各负其责,规范施工,提高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同时,大力开展单位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实行挂钩扶贫。各扶贫挂钩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实行脱贫计划制定到户、帮扶责任人“结亲”到户、扶贫项目因户制宜确定到户,为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领导和部门领导结合扶贫攻坚对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实实在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强基固本,增强能力。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神文明建设和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社会事业进展水平,集中力量扶持贫困农户,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口大。贫困村需要建设项目较多,投入资金缺口大,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部门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有的项目实施难度大。建议上级继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资金的投入,以有效改善贫困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农户的有效增收。

(二)乡村道路缺乏后续资金养护。一些路段因水毁等原因又出现了“行路难”。建议上级拨付一定后续管理资金,县、乡各级进一步探索完善了村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制度。

(三)整合资金难度较大。主要是“块块”难于协调“条条”的政策规定,致使整合某些部门的资金难于操作。建议省、市人民政府制订一个关于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政策性文件,为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加大整村推进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政策依据。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篇2

自2006年启动并实施扶贫开发以来,该村按照“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产业为载体,全面实施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建设典型示范村,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 1个自然村全部开展了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新桥村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积极开拓,大胆实践,依靠勤奋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选好带头人,配强村班子

2005年,在确定新桥村为“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之后,瑞昌市扶贫办与夏畈镇政府一道,结合村级换届工作,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了该村村级班子,选配了事业心强、有开拓精神、文化素质高的村两委班子。2006年以来,全村在村支书周友兴的带领下,敢闯敢干、吃苦耐劳,想办事、能办事、办事成。载止2009年底,11个自然村全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平均每年有3个自然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点,其中的工作难度和力度可想而知。但村干部们走家串户,排除万难,成就了今天新桥村的新面貌。

二、强化基础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规划不合理是制约新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新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每个自然村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进行综合治理。经过4年的建设,现在进村4公里村道和2.4公里连接各组的道路全部硬化,水泥路组组通、户户通;新建改建民房343栋,每户还配套新建了厨房、卫生间、浴室;改水改厕工作全面完成,并荣获九江市先进。水塘、水沟、水渠全部修建一新,彻底铲除了血吸虫之害。每户一口深水井,村民100%用上了洁净水;房前屋后、村旁路边种树种草,进行了绿化、美化、净化;新建了村部大楼、村卫生所,村部办公条件和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村小学和各组都建起了蓝球场,公益事业不断完善。一个舒适宜人、和谐幸福的新桥村,使广大群众幸福指数大为提升。

三、选准发展路子,培育支柱产业

为促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该村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他们因地制宜,确立了以油菜与西瓜种植为主、生猪养殖为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按照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思路,大面积推广耕地种植油菜、套种其它农作物。全村1830余亩耕地,油菜播种面积就达1000余亩。由于耕地少,该村发动群众开发荒山荒坡600余亩,轮作西瓜、套种其它经济作物,仅油菜、西瓜两项产业就让全村人均增收200-300元;通过“1+10”滚动发展模式,该村利用扶贫资金先后三次从外地引进良种母猪60多头,分别扶持四个养殖能手。在其形成规模后,再用仔猪抵其得到扶贫资金的80%分发给其他养殖户。如此形式的滚动发展,带动了全村生猪产业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新桥村生猪规模养殖户达20多户,其中养殖30头以上的大户有10余户,生猪养殖正成为该村一大支柱性产业。

四、开展技术培训,实施智力扶贫

只有提高贫困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效巩固脱贫成果,稳定收入来源,增强发展后劲。为此,新桥村首先把技术培训、智力扶贫作为切入点。每年油菜、西瓜播种之前,瑞昌扶贫办都聘请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授课,从播种到施肥、防虫治病、田间管理等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对生猪养殖户,则请畜牧专家就选种、配种、防病防疫等各项养殖技术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培训一户成功一户,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对于部分剩余劳动力,则组织他们到市劳动力培训基地参加各项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1—2门专业技能,培训结业后统一送到本市工业园或外地企业务工,劳务输出收入已成为贫困村民收入一大来源,占农民收入的40%以上。

五、整合各类资源,保证建设投入

为筹集更多的资金,该村在瑞昌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以国家扶贫政策为引子,以整合各类资源为抓手,广辟资金筹措渠道。一是利用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用好用足优惠政策,争取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部门政策倾斜和支持;二是利用帮扶挂点单位优势和人脉资源,获得更大的支持;三是发挥本村在外工作、经商、办企业人士多的优势,用乡情亲情感染的方式,促使他们为家乡建设捐资出力。通过多种途径的筹措与整合,新桥村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达110万元,为整村推进典型示范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早谋划早行动,占主动得先机

该村班子意识到,如果按部就班是不能出高成效的。因此,他们坚持提前谋划、超前行动。一是项目启动早。每年年初,当大多数村还在为启动资金发愁时,他们却主动自筹资金率先启动项目;二是建设速度快。他们与施工方签订合同,规定建设时限,建立严格的“超时罚款、提前完工有奖”等激励机制,使工程进度得到了有效保证;三是诚实守信,按时履约付款。第一年施工项目如期付款后,施工方主动要求参加第二批、第三批建设项目。由于项目进展快,各帮扶单位在外乡亲看到了成效,都乐意合作。因此,每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第一个拨付就是新桥村。这样,就形成了项目进度快、各项资金到位快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新桥新农村建设赢得先机、整村推进效果好的关键。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篇3

一、黑龙江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多批次整村推进工作,黑龙江省各项贫困指标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373万减少到2010年的183万,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20.7%减少到2010年的10.6%。到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住房砖瓦化率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89.1%和88.9%。为不断提高贫困户劳动力基本素质,省级财政安排资金开展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累计培训贫困户劳动力28.8万人,转移就业25.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7%以上,年均实现劳务收入10.5亿元。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顺利实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重点村贫困群众“增加收入难、人畜饮水难、看病就医难、畜牧技术服务难、行路难、子女入学难、土地耕种难、收看有线电视难”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达到全省扶贫开发确定的“四有、三通、三提高”的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扶贫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工作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扶贫开发工作没有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整体规划,导致工作缺乏明确方向性和指导性,目前的工作只是看重眼前形式、完成眼前任务,项目审核缺乏科学性、资金使用分散不集中。各项措施、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紧密结合,影响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效果。工作中将“整村推进”作为单项扶贫工作,而忽视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没有将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与其他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资源整合。实施整村推进战略,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战线长、数量多,所需投资大。

由于国家、省级扶贫资金有限,需要地方配套,但县乡财力匮乏,无力投入配套资金,一些地方为达到验收目标,将部分扶贫资金转到能拿得起配套资金但并不贫困的农户手中,使项目实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扶贫资金的浪费。此外,在实施整村推进中,一些地方重视项目和资金整合,却未重视资源整合,没有围绕贫困村的经济发展配套落实必要的资源,即使有项目也缺乏配套条件,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合力。很多整村推进都是一次性投入,没有形成连续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

(三)扶贫项目实施期限短,项目实施进度慢。受天气影响,我省项目实施期限短。每年计划下达均在5月之后,项目批复多在6月中下旬,施工时间仅剩半年,个别项目下达计划时间更晚,导致部分项目无法当年竣工。此外,自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招投标速度较慢、程序多而且繁琐,导致招投标花费了很长时间,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实施。

(四)产业扶贫带动作用不明显,特色产业不突出。一是产业扶贫没有体现出扶贫开发的意义,扶贫开发内容不突出。现阶段对产业资金的投入大多属于锦上添花。真正贫困群体缺少启动资金,没有平台和机会发展产业,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因极度贫困筹集不到匹配资金而无法得到扶持。其结果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能从中受益,而那些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农户却被排除在外。这种扶持方式根本不能体现扶贫开发的带动作用,贫困户受益不明显,不能完全瞄准贫困人口。二是特色产业不突出,未形成“一县一品”产业化经营模式。部分贫困县、村支柱特色产业不突出,经济发展思路不清,缺乏经营规划,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村将扶贫资金分散投入到多个方面,将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在项目选择上没有很好地针对致贫因素,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产业化经营效果不明显。

(五)建设内容缺乏统一标准,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于项目的建设内容,未建立统一的建设和扶持标准,这样,在项目审核和验收阶段,就会产生缺乏相应依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运行机制和建后管护机制,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总结不清晰、不详细,各市县仅通过简单的表格形式将资金使用效果报送省级相关部门,难以体现出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扶贫开发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

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建议根据我省实际建立明确、具体的扶贫开发整体规划,明确扶贫开发目标和任务,将我省划分成不同片区,根据各自特点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整村推进资金必须用于贫困群体,主要投向与改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项目。建议选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最急需的项目,区别轻重缓急,渐次推进,确保“扶持一个,成功一个,脱贫一个”。一方面,要以先温饱后增收为前提,突出重点;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节约资金,统筹安排。同时,相关市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各地的扶贫规划,报省里备案。避免项目安排混乱、资金投入分散等情况发生。

(二)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整合资金。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整村推进工作需要,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大,需要地方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投入。建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树立“大扶贫”理念,尤其应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办的协调与沟通作用。要以扶贫规划为载体,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等,鼓励群众自主增加投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各级扶贫办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尊重部门意见,考虑部门和资金的特点,推动相关部门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调整项目实施期限,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议各地财政和扶贫部门收到整村推进计划后立即组织实施,进行项目招标和投标,一旦中标要尽快施工,尽量做到当年项目当年开工,即使特殊情况工程不能竣工,应让农民知道什么原因影响了施工。要严格规范程序,通过招投标的项目不允许拖延时间,不允许“半拉子”工程,出了问题要层层追究责任。汤原县合作村提出建议,计划要早落实,资金要早到位,让贫困户早知道,吃个定心丸,做个安稳事。因此,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省扶贫办应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审批项目计划。同时,建议不同地区确定不同验收标准,个别项目可根据实际,在确定具体时间后,逐一验收。

(四)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扶贫在整村推进中占的比重逐渐加大,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要把扶贫资金重点投放在产业化生产上,大力推动和规范产业扶贫,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产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一是瞄准贫困户,充分体现扶贫开发的带动作用。建议采取贫困户入股等形式,使贫困户充分参与到产业扶贫中,通过扶持产业来达到贫困户增收的目的,使贫困户能够真正受益。同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形成扶贫联合体。围绕规模经营,扶持组建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土地集中起来,强化土地集中耕种,探索和实践统一为贫困户购进种子、化肥、农药等措施,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二是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牲畜养殖、优质水稻种植等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培植新产业,充分考虑市场前景与风险情况,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农民种养能力的产业链。

(五)统一建设标准,完善监督机制。由于扶贫项目范围较广、内容较为零散、资金使用较为分散,因此,建议建立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建后管护机制,明确和规范扶持内容,确保资产安全;建议扶贫项目从申报开始,对项目审批、资金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强化资金检查,规范资金使用;建议在项目申报时启动建设标准文本,规范立项程序和项目审核程序,明确各级部门应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建议各市县通过多种途径报送资金使用效益,用于总结和评估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效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用整村推进打破扶贫开发瓶颈 篇4

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贫困人口共6.8万人,涉及8个镇,124个村,扶贫工作范围较大。同时,城乡、区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2012年,颍泉区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三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抓扶贫就是抓民生,抓扶贫就是抓项目,抓扶贫就是抓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镇村建设、社会事业相结合,形成整村推进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一定成就,成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颍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明确责任,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区抓协调、部门配合、镇负总责、村抓落实”管理机制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各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副职协同抓,扶贫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各级各部门职责明确,相互协同,步调一致,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实施。

目前,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全区镇村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人居环境大为改观,镇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10月,全区农业总产值24.1亿元,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2元,同比增长13.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深入调查摸底并与有关行业部门充分衔接的基础上,颍泉区委、区政府组织镇(街道)党委、政府和项目所在村共同编制扶贫村整体开发项目规划,规划编制按照“科学合理、操作性强、体现特色、群众满意、先户后村”的要求,立足村情,全面摸底,排查户、自然村、村委会,并具体落实措施和限定时限,认真编制“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选择该区行流镇牛寨村等56个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分批启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目前已实施42个村。通过整村推进,达到“六通”、“十二有”标准,做到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

根据各贫困村不同实际,2012年以来,颍泉区委、区政府共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414.48万元,用于每年14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程,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共新建通村、通庄道路134条102.4公里,解决贫困村“出行难”问题,建设4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及附属设施1400平方米,为周边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通过村通广播、电力设备、便民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合资源,齐抓共建

2012年以来,颍泉区整村推进项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639.3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03万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10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42.48万元。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继续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随着项目走,效益带着贫困户走”的要求,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部门行业扶贫资金、定点扶贫单位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优先用于扶持整村推进贫困村,确保达到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整村推进目标。

通过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成规模地发展优势产业,优化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颍泉区形成了跨区域、上规模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项目申报上,一是确保每个整体推进村至少有1个产业扶持项目,2012年以来,颍泉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在贫困村建设蔬菜、草莓、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温室大棚1671亩,配套节水灌溉设施1450亩,推广养牛新品种100头,发展水产养殖350亩,新建农产品便民交易市场1处。二是建立健全“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基地带动、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24万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项目12个,项目带动周边900多户农户从事规模种植和畜禽养殖,人均增收近千元。投入资金99万元,用于对12家企业、合作社的贴息贷款项目,项目企业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

挖掘内因,发动群众

宣传扶贫典型。充分利用“颍泉区政府网”、“颍泉新闻网”和《颍泉扶贫开发》简报,将其作为主要宣传平台,宣传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精神、新部署、新要求,宣传“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三项着力打造的扶贫品牌,宣传扶贫项目给群众带来的具体实惠,宣传扶贫工作中的典型事例等,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社会影响。

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基层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特别是做好《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神及其贯彻落实情况的宣传。在扶贫项目建设过程中,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篇5

有”项目建设为载体,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实行整体推进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加速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总体要求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067元的贫困户为基本对象,以30户以上的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为主线,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产业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务输出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力量,配套建设,整体联动。把贫困地区作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整体扶贫效果,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二、项目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按照《**州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2009年度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精神,通过总结、分析我县三年以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成绩、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实施“866”工程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使项目在实施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更具实效的目的。

(一)主要指标

项目实施后,要使贫困村实现:

1、农户基本实现“八个有”。有青瓦白墙的安居房;有沼气池、节能灶或其它清洁能源;有水窖或自来水;有卫生厕(公厕);卫生厩(独立畜厩);有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或劳务收入;有硬化院心;人均有一亩400公斤以上的稳产农田地;人均有一亩特色经济林果。

2、3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六个有”。有村组简易公路(村容整洁、道路畅通);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入村入户的通电条件;有1项以上形成规模的增收产业;有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有固定的村民议事地点或重大事项公告公示栏。

3、行政村总体实现“六个有”。有合格的村级办公房和能维护群众利益的好班子、好制度;有能满足“普六”要求的村完小;有能满足初级卫生保健要求的村卫生室及医务人员;有畜牧兽医室及专业技术人员;有科普文化室及相应的电教设备和书刊;有通往村委会所在地的弹石公路或泥结石公路。

(二)农户“八个有”项目的建设标准:

98%以上农户的安居房要达到青瓦白墙的建设标准;90%的农户基本实现有沼气池、节能灶或其它清洁能源;90%以上农户有水窖或自来水;90%以上农户有卫生厕或公厕和卫生畜厩(独立畜厩);80%的劳动力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50%的富余劳动力得到技能培训和转移;90%以上的农户有硬化的院心;人均占有粮食实现300公斤以上;95%的农户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有余;90%以上的农户人均1亩经济林果,其中30%以上的农户实现人均2亩经济林果。

3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六个有”、9个行政村实现“六个有”的建设标准。在农户基本实现“八个有”的基础上,自然村有1项以上形成规模的增收产业,行政村有能维护群众利益的好班子、好制度。其它根据项目、资金就位情况再实施自然村“六个有”和行政村“六个有”工程。

总体标准:通过实施“八六六”工程,全县9个村委会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0%以上;90%的农户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元以上,有70%的农户要达到1500元以上,50%的农户要达到1800元以上。

(三)项目实施的内容

行政村扶持项目的确定,要围绕“八六六”建设目标,缺什么补什么,或根据本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的迫切要求,长短结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原则上重点扶持发展四大类项目:

1、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重点项目。主要是基本农田地(含水利设施)、安居房、人畜饮水、通路、通电项目。

2、推动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主要是烤烟、核桃、茶叶、黄金梨、冬桃、柑桔、牛、猪、羊、等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

3、美化生态环境的重点项目。主要是:沼气池、节能灶、卫生厕、卫生厩、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四旁植树、道路及庭院绿化。

4、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主要是村委会办公房、学校危房改造、卫生室、文化室、党员电教室、科技培训室、畜牧兽医室建设。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篇6

2009-6-12 17:59:55

一、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计划落实

今年,我省将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10.4亿元资金,实施64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其中省扶贫办5000个,省发改委1100个,省民委300个。加上上海对口帮扶200个,州市自筹资金实施2400个,全省的目标是确保完成9000个、争取完成10000个村的整村推进。

在省扶贫办负责实施的5000个贫困自然村的扶持任务中,第一批1150个重点村扶持项目于2008年底已经提前下达到各州市,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725亿元,占年度总计划的23%;第二批3193个即日可下达到各州市,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7895亿元。另外,边境25县657个“兴边富民”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计划投入财政资金3.285亿元,待中央专项转移资金就位后立即下达。年度项目将覆盖16个州(市)123个县(区、市),预计将有30多万农户120多万人受益。目前第一批整村推进项目在各级扶贫部门的共同协作努力下,正在稳步有序推进。

二、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一)安居工程建设。第一批计划18029户168万平方米。第一季度完成4206户52.74万平方米,完成比例31.4%。

(二)基本农田建设。第一批计划5893亩。第一季度完成1595亩,完成比例27.06%。

(三)水利工程建设。第一批计划完成沟渠建设218条940千米;建设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10795件28.78万立方;实现新增灌溉面积9081亩;改善灌溉面积43295亩。第一季度完成沟渠建设77条103千米,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1% ;完成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建设2854件11万立方,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8.2%;实现新增灌溉面积2796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0.8%;完成改善灌溉面积7731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7.86%。

(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第一批计划架设引水管道555条87.2万千米;建设水池、水窖等蓄水工程4389件29万立方;解决21.9万人和19.1万头(匹、只)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第一季度已经完成引水管道139条6.9万千米,占年度建设计划的8%;完成小池、水窖等蓄水工程建设689件1.48万立方,占年度建设计划的5.1% ;已经解决4.7万人2.2万头(匹、只)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五)通路工程。第一批计划修建通村道路617条1878公里;村间道路硬化1299条25.46万公里。第一季度已经完成建通村道路200条555.7公里,占年度建设计划的29.58%;完成村间道路硬化347.6条3.9万公里。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5.3%。

(六)通电工程。第一批计划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20.16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35公里。第一季度完成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7.11公里,架设低压线路38.76公里,分别占年度计划的5.9%、11.6%。

(七)生态能源建设。计划种植生态林木13415亩,建设沼气池11699口,节能灶33673口。第一季度完成种植生态林木4112亩,占年度建设计划的30.7% ;建设沼气池3211口,占年度建设计划的2

7.44%;节能灶6538口,占年度建设计划的19.4%。

(八)社会事业建设。计划建设农村卫生室107所,文化活动室294个,农村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631座。第一季度完成农村卫生室4所,文化活动室54个,农村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19座,分别占年度计划的3.73%、18.36%、18.85%。

(九)产业发展。计划种植经济作物9.1万亩,发展种植经济林果28.6万亩,发展养殖大牲畜4.7万头(匹、只)。第一季度完成经济作物种植2.8万亩,完成经济林果种植20.3万亩,累计发展养殖大牲畜1.1万头(匹、只),分别占年度计划的30.65%、70.83%、23.77%。

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村推进扶贫措施有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扶贫项目严格落实扶贫开发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任务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制定量化考核办法,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二)瞄准对象,消除“死角”。切实落实贫困对象瞄准机制,优先解决贫困面最大和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确保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0%以上要用于扫除最贫困“死角”,确保最贫困的群体得到优先扶持。

(三)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一是全面推行公示公告制度。二是严格落实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度。对用量较大的水泥、砖瓦等大宗建材物资,以及种植苗、化肥、养殖种猪、牛等实行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三是完善工程质量责任制。四是实行项目后续管理制度。五是全面落实财政扶贫资金预拨报账制。严格实行支出凭证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资金安全运行。六是全面引入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确保责任目标、建设任务、管理措施“三到位”,牢固建立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四)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一是让群众积极参与,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二是增强贫困农户在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三是充分调动广大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了过去“等、靠、要”的思想,使群众真正成为整村推进项目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四是不断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度,形成了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2009年支农惠农扶贫三项重点工作情况通报材料

2009-8-5 8:52:34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今年3月在红河州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暨社会扶贫表彰会,明确了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表彰了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营造了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浓厚氛围,提出了今年要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产粮食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解决和巩固60万贫困人口温饱的目标。同期在北京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云南工作座谈会,与中央定点帮扶云南企事业单位共谋我省扶贫开发大计,为我省

扶贫开发争取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积极争取,今年项目资金投入预计达到25亿元,在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造成较大冲击的不利形势下,为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扶贫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2009年政府为人民群众办的重点实事和全省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之一,根据安排,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通报。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扶贫办对出席今天通报会的各位领导同志、参加通报会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一、关于整村推进实施情况

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计划安排10.4亿元资金,省级实施64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任务。其中省扶贫办实施5000个,省发改委实施1100个,省民委实施300个。加上上海帮扶的200个,州市自筹建设的2400个,全省的目标是确保完成9000个,争取完成10000个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在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中,扶贫部门协调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建设等相关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植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努力实现农户“八有”、自然村“八有”、村委会“八有”的目标。截止2009年6月30日,省扶贫办已下达整村推进年度计划4418个,全省已有1150个村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其他3268个项目村的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启动,目前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顺利。

二、关于易地扶贫实施情况

目前,已确定了今年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并已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确保人均1亩以上坡度小于25度的耕地和户均不少于0.3亩宅基地的基本条件,各项目县(市、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安置地点进行了认真选择和确定。在去年安排专项财政易地扶贫补助资金

1.5亿元搬迁3万贫困人口的基础上,今年增加安排专项地方政府债卷资金1.5亿元,资金总投入达3亿元,计划全年完成6万人缺乏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任务,使今年的易地搬迁规模翻了一番,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边境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项目涉及16个州市107个县(市、区),73个重点县共转移安置44945人,占总人数的74.9%;39个革命老区县共转移安置20130人,占总人数的33.55%;25个边境民族县共转移安置17568人,占总人数的2

9.28%。

今年是我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批权下放州市的第二年,各州市的评审工作将在7月份结束。我们将与省财政厅一道,认真审核各项目县(市、区)上报的可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省级审查工作将在8月底完成。在切实做好今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抓紧实施2008年下达的易地扶贫建设。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省2008年度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已完成安居房建设5798户,占计划的83%,转移安置24320人,占计划的81%。大部分州(市)正抓紧项目扫尾及组织验收和移交工作。

三、关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们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就业难,增收难的影响,坚持对外输出和就地输出相结合,以就地就近输出为主的办法,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259962人(含2009年项目培训的7977人),其中,技能培训完成31450人,引导性培训完成228512人,就业率达91%,平均工资收入为900元。昭通市作为全省劳务输出大市,返乡务工人员的48.67万人中有44.7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金融危机影响造成在外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问题,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技能培训重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今年安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扶贫资金1亿元,比2008年增加3800万元。5月18日与省财政厅联文下发通知,及早

安排了专项扶贫补助资金9900万元,计划完成30万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其中,贫困地区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3.5万人,补助资金4700万元;示范基地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补助资金5200万元。为保证培训取得实效,对培训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加大了职业技能培训力度,90个示范基地技能培训人数从去年的3.6万人增加到6.5万人,人均培训费从去年的500元增加到800元,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水平,确保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不低于60%,稳定就业率不低于85%。

今年上半年,扶贫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下半年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四项有力措施,确保全年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省扶贫办成立了扶贫开发重点工作督促检查组,定期深入州县督查,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定期向省政府上报督查情况。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牢固建立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认真落实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分配使用公平公开、公告公示、监督、验收、绩效考评、后续管理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项目实施进行公告公示,与群众共同讨论商量。项目实施后要在项目点设立永久标志牌,并由本县主流媒体进行通报。项目完成后由县级进行检查验收,省级和州市一级要进行抽查。重点县还要向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书面汇报年度工作,通过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确保项目资金高质量发挥效益。三是突出重点扫除死角。要求项目资金瞄准对象,确保最贫困的地方、最贫困的群众优先受益。在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中拿出20%用于扫除贫困“死角”,实施情况上报省级备案。四是结合整村推进、易地开发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突出产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增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把产业培植作为扶贫开发的硬任务、硬要求,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一地,群众脱贫致富一方。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篇7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4]25号) , 扎实推进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

就是到2020年, 要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扭转”, 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指明, 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 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贫困对象发展能力, 我省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的目标:一是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中大多数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 降到3% 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 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 (市、区) 和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以上。到2020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 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 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和片区规划实施就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个重点。现阶段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 这就要求在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重扶贫到户工作, 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 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区域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任务, 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纠正了以往只片面看到区域发展的作用,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简单做法。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三、培育三个品牌

上一篇:一年一度春节来了作文550字下一篇:小学志愿者服务活动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