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节为内容的作文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细节为内容的作文(共12篇)

以细节为内容的作文 篇1

它不是我养的第一只猫,却是我第一个永远忘不了的猫。它有了自己的一窝小猫,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东窜西跑,总是安静躺在我们为它设计的“小房子”里,看到它们“一家四口”总令我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它时不时舔舔它的baby,平时那双敏锐的眼睛此时只剩下温驯。那段时间我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看我的猫咪们。小猫还没有睁开眼睛,因为它们太小了,还在靠它们的“妈妈”过日子。

当我还沉浸在它们那份喜悦中时,我只是没有想到它突然病了,那么快,让我不能接受,它先是不吃不喝,却一步也不肯离开小猫,我们都爱极了它,想把它送去看病,可是它总是躲;任我们怎么唤它,它都不肯离开。妈妈特意买了几条鲜鱼,用最好的调料弄出来,可它也只是嗅了一口就是不想吃。它已经有两天没吃没喝了,可还在坚持给小猫喂奶,它的病愈来愈严重,常从嘴里流出血,走都走不动了。

我不知道当时自己看着它时心里有多难过,我一直哭,抱着它哭。妈妈说小猫肯定是没用了,老猫病成这样还能照顾它们吗?妈妈把它放在一个屋子里,却把小猫放在另一个地方,这样把它们分开,让它不要再给小猫喂奶,它在我的怀里挣扎不肯与小猫分开,可是却没了力气,它倚在那扇紧关着门边,用沙哑的声音呼唤着,看我们的眼神是乞求,是人世间最楚楚可怜的黯然。可是为了它能够活下来,我还是狠狠心,没有放它去小猫那间屋子。我当时早已泣不成声,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想哭,我不敢再看它的眼睛,不想再多看一会它病成的那种软弱。上天,你救救我的猫咪吧!求你救救它!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去看它,却没发现它。我急出了一头汗,它到哪里去了,怎么会从这个紧闭着门的屋里消失呢,突然我一眼瞥到门上面的那块碎了的玻璃,那块玻璃本来就有点裂缝,现在竟然全碎了。我这才意识到脚下有这么多的碎玻璃,难道--我急忙跑到小猫屋子里,却发现它竟然就在那儿,几只小猫正依在它的怀里,它头上的毛染红了鲜血,鼻子也划出了一道伤口,看着它已被折磨和全不成样子,我的泪又禁不住流出,是疼惜,是感动。它为了自己的孩子竟不顾自己的生命撞开了玻璃,要是玻璃没有裂缝,我想它一定早已失去了生命。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有几人能承受得了它带来的震撼,我从来都没有想到一只猫会有如此的行为。可偏偏就发生在它的身上,我彻底被它征服了。

那只猫,它长留我的心头,包括它的每一点细节,是那样清晰地萦绕脑际,呼之即出,却是挥之不去。

不经意的一次留心

很少留心人的手掌,看惯了你那还算年轻的手背,住校的我总以为在家的你很清闲,所以老是肆无忌惮的打电话回家,要你来看我。在电话的.那头的你每每都重复着相同的话:“想吃点啥,妈做好了明天给你送来。”“要带衣服吗?”“还缺啥,妈给你带来。”而我总是毫不吝啬的把我想要的通通都抖了出来,像一个个的无底的口袋,期待你第二天来时把它们一一填满。

你来了,拎着大包小包,每次我都重复着一句废话:“妈,让我帮你拎。”而每次都是我两手空空。因为你说,这些东西不重而我也从未留心它们究竟是不是不重。只顾着往前走,一点也不考虑地让你连走带跑的跟在我后面。

送你离开学校,我要么是挽着你的胳膊,要么是把手搭在你肩上,似乎从来没有牵过你的手。

不经意的一次,我牵着你的手过马路,刚抓住它的一刹那,我皱了皱眉头,手里粗糙的感觉让我的鼻子有些发酸。过了马路,到了对面,我摊开你的手仔细的看着,抚摩着,那一个个新的旧的伤痕,裂缝和那些个已经磨破了和未磨破的水泡,几乎布满了你整个手掌,其中一个特别显眼,它张着鲜红的嘴巴,似乎想要吐出些什么,又像要吞噬些什么。我看得出来,那是一个新的刀伤。我的眼睛开始朦胧,这时你说:“没啥,过几天就好,这几天忙了点,起水泡很平常,不起就不正常了。”我知道你这么说是不想让我难过,可是经你这么一说,原本就要决堤的洪水终于决口而出。我低着头,转过身从兜里拿出面纸,假装擦鼻涕,偷偷的把眼泪擦干,我害怕在你面前流泪,正如害怕我看见你伤心一样。

“这刀伤是怎么弄的?”

“今儿早上起晚了,剁肉的时候一着急就成这样儿了。”你微笑着说,好像它不在你身上一样。

“那你不能慢点儿啊,以后剁肉,不许你那么快,晚了就晚了,我又不急。以后干活儿时,特别是手上有家伙时,不许你快。”我几乎是吼着说出来,“还有,以后家里要是忙了,你就不要来看我了。钱我也够用,听到了吗?”你微笑着点点头。

你走后,我回到宿舍,收拾你给我带的东西。刻意的掂了掂,好重。又一次泪如雨下,突然才发现,你把包拎到宿舍时一定气喘吁吁,我好想扇自己几个耳光。连东西轻重都看不出来。手上那么多的份,又拎着那么重的包裹,你一定很疼吧,我知道你不说重不喊疼的原因。可我却时常和你怄气,拿你和其他人的妈妈比,还时常报怨说:“每次都要我打电话,你才来,平常在家没事多看看我又怎样。”甚至我还觉得自己挺委屈,认为你一点都不关心我。

以细节为内容的作文 篇2

苏教版《实验化学》 (选修) 教材 (以下简称教材) 中对亚硝酸钠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描述仅用了一句话, 未有更多篇幅。笔者查阅了先后不同版次的苏教版新教材, 细细品读后发现, 对该反应的表述用语也不尽相同, 字里行间透着细微的差别。

(Ⅰ) 2004年6月第1版 (第40页) :与氯化钠不同, 亚硝酸钠与Ag NO3溶液反应生成的难溶于水的Ag NO2白色沉淀可溶于稀硝酸。Ag++NO2-=Ag NO2↓

(Ⅱ) 2006年2月第1版 (第40页) :与氯化钠不同, 亚硝酸钠与Ag NO3溶液反应生成可溶于稀硝酸的Ag NO2白色沉淀。Ag++NO2-=Ag NO2↓

(Ⅲ) 2009年6月第2版 (第40页) :与氯化钠不同, 亚硝酸钠与Ag 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 NO2沉淀可溶于稀硝酸。Ag++NO2-=Ag NO2↓

显然, (Ⅰ) 明确指出亚硝酸银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到版次 (Ⅱ) 时略去了“难溶于水”但仍保留“白色沉淀”, 而沉淀则未必难溶, 这一变动实质上模糊了Ag NO2的水溶性问题;而 (Ⅲ) 以后至今的所有版本都介绍说Ag NO2沉淀, 其颜色也不再提及。可见, 教材在Ag NO2的水溶性和颜色问题上的表述是越来越趋向模糊了。那么, 我们该如何理解教材的这种调整?

二、问题研究

针对亚硝酸银的水溶性和颜色等性质, 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并摘抄了部分相关内容 (见表1) 。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文献可以引用。但针对Ag NO2的颜色, 即使有更多的资料, 也都大致可作出这样的概括:AgNO2是一种浅 (淡) 黄色固体, 或者是白色固体这样两种说法。已故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过, 实验是最高法庭。孰是孰非,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 用我们的眼睛观察。

【实验1】用小试管取2 mL 0.1 mol·L-1的AgNO3溶液, 滴加几滴0.1 mol·L-1的亚硝酸钠溶液, 立即出现大量的白色絮状沉淀。静置片刻固液分层, 下层固体略显淡黄色 (衬白纸对比观察) ;若继续放置过夜沉淀颜色又会转变为灰色。

我们认为, AgNO2的颜色与其粒径大小及聚集方式有关, 当固体小颗粒时为白色, 只有在晶体颗粒大量聚集时才能观察到浅黄色。而在Na NO2与Ag NO3反应生成Ag NO2时, 沉淀颗粒都会逐渐经历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再者, 一般中学化学实验时药品取用的量本来就少, AgNO2沉淀生成量也不会多, 常常观察到沉淀为白色 (淡黄色不明显) 也就不足为奇。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1]第45页上用硝酸银法鉴别Na NO2和Na Cl实验中也提到了这点:取少许样品溶液溶于蒸馏水中, 加入几滴0.1 mol·L-1Ag NO3溶液, 若出现白色沉淀 (实际应为浅黄色, 只是黄色不明显) , 且沉淀溶于稀硝酸则为亚硝酸钠。实际上, 类似Ag NO2的情况我们并不陌生, 恰如我们在做硫代硫酸钠溶液中加盐酸实验, 观察到的浑浊 (单质硫) 颜色最初也为白色, 只是在反应到一定程度时才转变成淡黄色的。

有关Ag NO2的水溶性, 表1中文献的观点也并不统一, 但大致分三类:明确不 (难) 溶 (如 (4) 、 (6) ) , 明确微溶 (如 (3) 、 (7) ) , 以及只表示不易溶但未细指属微溶还是难溶的 (如 (1) 、 (5) ) 。众所周知, 大家在比较物质溶解性优劣时一般以溶解度大小作为划分标准。通常认为在室温 (20℃) 下100 g水中的溶解度在10 g以上的物质归为易溶物质, 1 g~10 g的为可溶物质, 0.01 g~1 g的为微溶物质, 而溶解度小于0.01 g的属难溶物质。

查得常温 (25℃) 下的Ksp[Ag NO2]=3.22×10-4[2], 我们可计算c (Ag NO2) ≈1.80×10-2mol·L-1, 即:S (Ag NO2) ≈0.277g, 文献[2]也指出, 即使在更低的0℃时1L水中Ag NO2仍能溶解1.55g[即S (Ag NO2) =0.155 g]。按上述标准, 当在微溶范畴。

还值得一说的是, 在探究Ag NO2颜色和溶解性过程中, 有些实验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用NaNO2与Ag NO3如何混合制备Ag NO2, 教材未提及具体操作方案, 在教参第45、46页上两次叙述该内容时, 都采用向Na NO2溶液中滴加几滴Ag NO3溶液的操作。但笔者重复实验时却出现了异常现象。

【实验2】用小试管取2 mL 0.1 mol·L-1亚硝酸钠溶液, 逐滴滴加0.1 mol·L-1Ag NO3溶液并充分振荡, 开始无沉淀直至用去Ag NO3溶液约两滴管才出现明显的白色絮状浑浊, 若微微加热试管沉淀会消失, 冷却后沉淀又重新出现。若用试管先取2 m L Ag NO3溶液, 再滴加1~2滴亚硝酸钠溶液, 则能立即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实验3】用滴管先向A、B两试管各滴5滴0.1 mol·L-1Ag NO3溶液, 再分别滴加5滴0.1 mol·L-1亚硝酸钠溶液, 均产生白色的Ag NO2沉淀。然后继续向A、B试管分别逐滴滴加亚硝酸钠溶液、蒸馏水, 当加至30滴时A管中沉淀会完全消失, 而B管中沉淀并未明显减少。

【实验4】用试管取2 mL 0.1 mol·L-1Ag NO3溶液, 加半滴管0.1 mol·L-1的稀硝酸酸化, 然后滴加几滴0.1 mol·L-1亚硝酸钠溶液, 溶液略显淡蓝色, 液面上有棕色气体。若向Ag NO3溶液中先加亚硝酸钠溶液后用稀硝酸酸化, 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后又消失。说明Ag NO2能溶于稀硝酸, 在含较多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加亚硝酸钠时并不会生成Ag NO2沉淀。

我们认为, 过量NO2-离子与Ag+能发生配合反应形成可溶性配合物, 水中本微溶的Ag NO2在过量的亚硝酸钠存在时会溶解性很好。如果向过量的亚硝酸钠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并不会出现白色浑浊现象, 但当滴加顺序相反时则变得非常明显。所以笔者建议, 为使亚硝酸钠与硝酸银混合现象明显, 以采用向Ag NO3溶液滴加亚硝酸钠溶液的操作顺序为宜。

此外, 有必要补充的是, 温度对Ag NO2的水溶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文献[2]也指出60℃时Ag NO2溶解度约为1.663g, 即较高温度下Ag NO2当属可溶性盐。在Ag NO3溶液滴加亚硝酸钠时出现的Ag NO2一般为絮状, 若要观察到针状的Ag NO2沉淀, 可先将上述浊液水浴加热至澄清后再冷却即可。

三、教学思考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 对同一细节内容的一再优化调整不仅体现了编者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实事求是的态度, 也使教材内容更科学严谨;而从教材使用的角度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中各栏目的内容, 在以新课标为指导把握好知识点呈现方式和深广度的同时, 也要对不同版次教材的同一栏目内容进行细致比较, 仔细甄别, 深刻领会教材内容细节调整的意图, 避免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扩大和难度上的盲目拔高, 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 为了更好地使用现有的教材资源, 笔者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到两点:一要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学科知识和课程标准的研修, 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及其演变历史, 在新课标界定的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教学处理, 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精髓、核心和基础;二要认真研究并理清教材中那些诸如亚硝酸钠的颜色和水溶性等新课标不要求的教学内容, 做到不盲目迁移拓展, 避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非发展性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与技能, 杜绝因教师自身的知识性错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并给学生后续学习预设障碍。[3]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地把握和科学地使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不断提升我们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执教能力和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王程杰.配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化学》 (选修) 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天蓝.无机化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65.

以细节为入口,走近完美课堂 篇3

【关键词】细节;追求;完美;创新;新境界;深层次

“细节”从字面上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教学细节形成和产生于特定的教学实际(情境)中,并推动和促进着教学实际(情境)的进一步发展;它可能是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匆匆夹着一本书走进课堂,课前不准备,寄望于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结果当然只能与“精彩”擦肩而过;有的教师忽略了对细节的把握,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误导”了学生,课堂的“美丽”因此而打了“折”;有的教师认为“拖堂”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殊不知学生刚刚享受到的美好体验被拖堂消耗殆尽……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细节无法成就完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这句话形象而富有哲理,高度概括了细节的重要性,昭示了细节不容忽视。教师应该关注这些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认真把握细节,从微小处入手,真正把学生引领到积极参与,探讨的课堂中来。

一、善于预设细节,追求教学新理念

不善于关注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用心打造。要对教材、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作自然而巧妙的“创设”。预设教学细节,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主要一环。我们不但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趋向,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临问题时的学习和心理反应。

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一个完整的月饼,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很快就答出了二分之一。此时,在师生互动间生成了一个教学细节。教师又出示了半个的月饼,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稍停顿了下,回答:二分之一。再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半个的半个月饼,提问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学生回答:二分之一。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单位“1”的教学。尽管单位“1”的教学要在五年级时出现,这里教师没有引出单位“1”,但学生已隐约感受到了单位“1”。同时也为分数的大小比较作好了铺垫。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细微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多关注一些“细微事”,可以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关爱,这将成为师生间情感互融的催化剂。有了这一情感基础,师生之间“教给”与“学得”必定是相辅相成,互通互解的。

【我的思考】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我们常说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好比是一个“前期规划”,有了一个优秀的全面的新授教学预案,因此,教师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选定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根据以往教学经验中的注意点来预设各种问题情境和练习,甚至是教具和学具的准备。长此以往,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思想、有思维的学生。

二、善于捕捉细节,追求课堂新境界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计算23-7时,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去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这位教师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各种口算:10-7=3,13+3=16,13-7=6,

10+6=16;还有的学生用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的方法来口算: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这位教师当时愣住了,一个学生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教师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说算理,没想到学生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

【我的思考】

以细节为话题作文 篇4

在楼梯拐角处放着一个垃圾桶,学生们日常垃圾都是集中在这的。一位拿着扫把拎着垃圾的学生走到垃圾桶边上,让垃圾瞬间倾倒。有一半垃圾倒到了地上,他用眼睛扫视了地上一下,然后扭头离开啦。这一切让人诧异,可接下来的一幕更让人愤怒。一个男孩直接把垃圾倒在楼梯上,还蹦跳着离开了。这些场面让人难过,这还不算完,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走过几十人,可没有一个人拾起垃圾。这不禁让我想到:垃圾桶近在咫尺,可人心却在海角天涯。人们已经不忍再看下去,就在这时,希望出现了,一个背着背包的小女孩跑过楼梯,应该是迟到了吧!她的目光扫到了地上的垃圾,她停止了脚步,望了望要到的班级,又回头看了看地上的垃圾,她放下背包,小心地走过去,一点一点地拾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她的手弄脏了,可他的心却清澈透明。她用手背拭去汗水,走进了教室……这一切都被一双无形的眼睛注视着。

期中考试过去了,成绩单到了同学们手上,这张成绩单与以往的有天壤之别。不同的不只是名次,还多了一项科目———品行。同学们见到后,不禁大吃一惊,跑到校长室询问情况,因为第一名是默默无闻的人———那个女孩。校长播放了楼梯口那段监控录像。同学们个个羞愧地低着头。

以细节为话题作文800字 篇5

古往今来,莫说古人,即使现代化的今天,细节依然决定一切。

前苏联著名的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环绕地球飞行十五天的任务中,返航时,不幸脱轨堕下了返航舱,在爆炸的那一瞬间,他只说了一句话,“都是因为一个小数点。”经研究发现,在计算返回用油微刻度时,人们少计算了一个小数点,才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回想一下,真是可悲可怕。一个小小的小数点,一个细节上的失误。

其实我们不必讨论天下大事,身边的事务细节就值得我们去讨论。那一年我们家安了一个新的水龙头,那可真是漂亮,可是没用一个月,就开始滴滴漏水,平均三秒流一滴,起初没有去在意,认为是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速越来越大,可是因为忙没来得急去换,后来就不理睬它了,随它去吧!水龙头出水滴滴哒哒已成为平常的事了,很快,一春一秋过去了,到了年底,当水费单递到家门口时,全家都傻了,妈妈一个月的奖金全部付之东流。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水龙头带来了那么大的经济损失,可悲呀!

以自由为内容的作文 篇6

那时,大概我才五六岁吧,爷爷奶奶就十分地关心我。七岁的时候,朋友们约我去公园玩儿,爷爷奶奶就不让我去,他们怕我摔了,怕我被人欺负。这让我十分不快,经过多次劝说,他们终于让我去了,在我骑自行车到达公园时,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哦,原来奶奶还是怕我与别人发生冲突,便骑着自行车跟着我。我想对她说:“给我自由吧,我可以独立,不用您操心了。”

我刚上小学,父母就给我报了许多补习班,什么英语班,作文班,奥数班样样都有,让我十分厌倦。原本在学校内经过一周学习之后的我已经十分疲惫,星期天原本是让我们调整自己,更好地进行下一周的学习,而你们却让我去补习,那许多知识我们在课堂上早已学过。在补习班里,我好久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我想对你们说:“给我自由吧,让我放松一些。”

没错,年少时是该好好学习,但也不要过度学习,让我们在自由中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世界是一本书,让我们在自由和独立中学会它所有的道理吧。

一个人只有学会独立,才会真正的成功,只有自由,才会有梦想。

以细节为内容的作文 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下一代内容”,内容再细分,线性叙事,游戏剧

媒介系统中“下一代内容”的现状

在我国当前“三网融合”的进程中, 为顺利实现自身的规划目标, 电信和广电作为两个主要的行业, 都提到自身网络建设的“下一代”问题, 与两个行业对网络融合的明确规划形成对比的是, 对“下一代内容”的设想, 却一直处于产业层面的表面化描述。何为“下一代内容”?现以目前规划中的“下一代内容”中最主要的方面———视频内容为例, 简要分析一下“下一代内容”。

首先, 着眼于媒介系统, 如费德勒所说, 新媒介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的”。[1], 因此, 目前媒介融合的“下一代内容”的呈现形态, 实际上依然留存着旧媒介本质性的传播特点和内容形态。正如德怀尔的分析, “IPTV和IP-VOD开始提供服务都是建立在蒸蒸日上的互联网的基础上”。[2]

其次, 就目前广电行业和电信行业的规划而言, 与“下一代内容”相关联的观众经验感知方式, 同之前的诸种媒介体验在整体上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例如视音频直播与点播、视频检索等“下一代内容”基本上属于屏间转换的初级融合形态。

再次, 尽管“下一代内容”与传统媒体内容相比, 目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但却因内容、网络以及终端的融合带来了感知体验的幅度变化。例如, 在范围上, 曾经被视为网络媒介特有的互动关系更为集中和细致地扩展到影视所呈现的内容中。而在程度上, 这种互动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

因此, 目前的“下一代内容”, 特别是视频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还只是“合并”而非“汇聚”的产物, 所以更多依赖传统媒体和内容, 是尚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内容形态。但是, “下一代内容”在对传统媒体特性和内容体验进行细化、深化的过程中, 在体验方式、呈现形态、文本样式上又产生了自身的特点, 并引发深层的现实影响。“下一代内容”接收与呈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内容的再细分、观看的时移性与游戏性叙事中。这些特征的归纳都是建立在业界对“下一代内容”表面化的业务分类的基础上, 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下一代内容”的辩证意义

内容再细分:电视代理器的意志。在时间轴上, 内容的细分从之前按照不同信息需求的频道细分到媒介融合初期关注交互的视频内容的检索、点播, 再到融合发展中作为构想的电视代理器, 这种进程充分说明了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 受众再细分已成为趋势。而且, 从细分程度上着眼, 便会发现, 受众的不断细分显示了媒介与受众关系从点到面向从点到点的演进路径。凭借电视内容的检索、点播以及电视内容的观众互荐, 频道细分时代依据笼统社会文化分类法的内容大类划分, 转变为依据部落化的兴趣分类的内容小类划分。

首先, 随着融合进程的推进, 部落化的兴趣分类将再次深化为依据个人经验习惯分类的内容个类, 这体现在电视代理器的出现。电视代理器的功能在于它能从数目依然繁多的电视内容小类中进行节目的分类和过滤, 而依据的规则不是媒介机构极力研究但仍然无法细致描述生活经验质感的定量预测, 而是根据对受众日常生活、性格、经验、情绪日积月累的学习、认知、判断的模拟。这实际上显示出内容与受众细分的“依据标尺”已从内容生产者部分交回到受众手中, 成为由机器辅助参与的, 具有受众高度自主性的定性分类, 受众具备了在个人生活丰富性同媒介内容之间比对和吸收的能力。分类进一步细化到电视代理器的出现, 是媒介与“下一代内容”对“思维延伸”的实现。但是不能忽略电视代理器对内容的再细分依然是被动的过程。即使受众与其“贴心的仆人”———电视代理器能够完全按照生活与思维的丰富性进行内容过滤和选择, 但选择的对象范围仍然是有限的, 内容间的组织结构仍是固定的, 内容本身仍是单向支配性的。

其次, 内容的再细分, 或者说过度细分实际上预示了这样一个场景———受众永远沉浸在内容一再细分后展开的狭小世界中。一言以蔽之, 以程度深化的内容再细分是以牺牲经验感知广度为代价的。

再次,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电视代理器的出现, 实际上是在受众与电视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媒介。然而, 中介环节越多、结构越复杂就越容易削弱真实性与操作性。电视代理器作为额外媒介同样如此, 它既能帮助受众进行贴心的内容过滤, 同样也会成为一种更为隐秘的权力交换的目标和场域。

颠覆线性叙事:时移用户的“预告片”。所谓时移用户, 即习惯于改变媒介内容呈现顺序的媒介内容消费者。这种用户不是一种固定群体, 而是一种现象的集中体现者。

时移用户的出现与定制技术和互动诉求有着紧密的关系, 并且建立在具备时移性呈现媒介内容大量出现的基础上, 例如在媒介融合的规划中, 涌现出具有Trick mode功能的直播电视、时移电视、录播电视等。这种原型系统专注于对受众自主性的强调和线性叙事的颠覆。借助于此类媒介的特性, 受众可以任意改变内容呈现的顺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叙事结构。这种回溯式、暂停式的内容呈现方式确实在某种层面上疏通了单向线性的传播渠道, 并且将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内容内在的自我化解读和评判上, 而不是仅限于之前回声式的反映。因此, 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时移性接受集中显现了媒介融合中用户自主性的扩大。

用户对内容的时移性接受、对内容的点选恰似导演对素材的蒙太奇式运用, 因此也就存在着蒙太奇的自主性、联想性与片段性、强迫性的特点。上文已简单分析了前者, 而关于后者, 则可以想象一下电影预告片。这种影像类型以其高度浓缩化的片段, 经过与视觉经验相悖的快速剪辑, 颠倒时空和叙事结构而与受众对内容的时移性接受存在着很大相似。蒙太奇的强迫性功能正是预告片营销功能所希望的, 而营销必然存在着极强的功利性。由此观照时移用户, 他们的时移行为, 或者说时移行为中的对时间进程的拖拽也是由某种功利性所驱使。本雅明已经就机械复制媒介为例阐明了艺术审美的变化———从凝神专注的接受到消遣式接受, 而如今, 时移用户又用一种膨胀化的功利心态面对媒介内容:冲突性情节和场景被置于优先的位置、时空逻辑被打乱, 直至叙事基础被磨平。

而对叙事的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在尤里·洛特曼看来, 它无疑会消解故事的意义性, 因为“把艺术文本中的每件事物都解释为具有某种意义……以至于我们有权利认为艺术作品没有什么是偶然的”[3]。而更为严重的是, 时移用户对叙事进程的点选使其丧失了在叙事中学习的机会。按照罗姆·布鲁内的观点, 观众对影视内容的分割实际上就是对叙事上下文作用、结构特征以及修辞的否认, 不是对序列结构的突破, 而是对叙事逻辑破坏后的遗弃, 从而在这种有力破坏、无心构建的漠视中, 一种形成意义的“理性”方式变得陌生, 受众对世界认知、讲述和想象能力遭遇退化的危险。

最终, 留下的将是由时移用户捕获惊奇和快感之后所搭建的简单文本, 这种文本并非接受美学理论中的等待观众创造意义的文本, 而是无暇填补空白的废弃文本。

游戏剧:现实生活的掌控。目前, 广电部门已开始规划对电视游戏多方协作的网络支持。同时, 在下一代广电网中, 实现了同一个画面中多视窗场景的呈现, 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机位观看, 而这正是游戏中用户操控性的基础。

游戏剧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对广电行业来说, 游戏剧是弥补观众年龄分化与终端分化的有力内容。杰肯斯曾这样描述媒介融合, “多媒体产业与那些到处去寻找其所需娱乐体验的, 并且具有流动行为的媒介受众之间的合作”[4]。而广电与电信竞争的主要目标之一, 便是吸引离散到电信网和互联网上的年轻群体, 以改变电视机前受众老龄化的问题。其二, 在影视美学方面, 游戏剧的互动基础———场景的并置和选择深化了“景深镜头理论”。游戏剧中多个机位场景的集中呈现, 一方面扩大了观众的认知范围, 同时这种扩大是建立在尊重事件时间发展基础上的空间延展。另一方面, 多场景的转换进一步填充了因剪辑所造成的省略, 现实的自然状态以更加丰满、立体的形态得以显现。

尽管如此, 我们还不能沉浸在游戏剧意义极大丰富的欢呼中。游戏剧的本体仍是叙事性影像, 而作为符号的影像, 历经种种批判, 其根源即在于影像符号能指和所指的重叠。因此, 影像与现实之间被各种话语结构稀释成一种微弱的联系。影视剧中影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微弱联系将被转换, 取而代之的是游戏世界高度抽象化的消费逻辑结构与影像符码拟仿的有机融合。

我们在预设广告与不同内容存在着某种逻辑同构关系的前提下, 可以将广告置于传统影视内容和游戏剧中进行对比, 从而通过广告这种单一目的叙事内容来分析游戏剧的现实影响。在美国, 已经开始在游戏剧中深度植入广告, 这种植入广告因为新媒介平台而具备了新的形态, 我们将其称为语境关联互动广告。它与传统植入广告的区别是其借助于游戏的交互性以及场景操作, 广告在其中不再是等待发现的物件, 而是场景的中心和推进情节与任务的关键。这种广告形式的出现颠覆了马克·波斯特对电视广告的定义, 即“独白式的, 自我指涉的交流, 带有不同期的讲话语境”[5]。因为在网络游戏或者游戏剧中, 植入广告对游戏性的发掘使其演变成多重对话互动式的、有情节和场景配合的新广告形态。语境关联互动广告可以说浓缩了游戏剧的主要特性, 而这种由广告所显现出来的叙事驱动力实际上正是游戏剧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缩影。游戏剧吸收了影视内容的编码与叙事原理, 同时又充分发展了观众的把握力, 最终导致在游戏剧逼真的影像里, 强化的把握力难以辨别地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然而, 却忽略了现实叙事逻辑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结语

从沉积多年的传受关系着眼, “下一代内容”的自身特点确实是一种进步。对电视代理器、时移用户以及游戏剧这些以参与、互动为显著特征的“下一代内容”各层面的分析, 其目的就在于指出“下一代内容”的辩证影响以及媒介融合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只有在媒介融合的初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在技术与产业视角中无力提出的问题, 从而采取各种手段去减弱乃至避免, 才不会滞缓“下一代内容”的良性发展和违背媒介融合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19.[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19.

[2]Tim Dwyer.Media Convergence.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2009:5.[2]Tim Dwyer.Media Convergence.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2009:5.

[3]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0.[3]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0.

[4]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collide.NYU Press, 2006:76.[4]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collide.NYU Press, 2006:76.

以细节为内容的作文 篇8

关键词 自主 探究 合作学习

一、精巧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迪与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和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以“趣”入景、以“疑”入景、以“情”入景、以“异”入景、以“理”入景、以“实”入景等方式。

二、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提问,把问题的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有明确目的性。

教师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出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哪些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二)富有启发性。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兼有艺术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幽默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具有预见性。

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如案例:实验室中现有:足量的蔗糖固体,足量的水、8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要配置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你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操作最简便?学生讨论设计,计算分析,得出方案:1.蔗糖固体+水。2. 蔗糖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3.蔗糖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4. 水+溶質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5.水+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6.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7.蔗糖固体+水+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8.蔗糖固体+水+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9.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水+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10. 蔗糖固体+水+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蔗糖溶液其中:2、3、4、方案不可行;6、7、8、9、10太复杂;只有5方案最简单。教师应提前作好方法设计以及解答方案。

(五)难易有梯度。

难易具有合适的梯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索。如:在元素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有校大的难度,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1.写出水、氧气、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在这些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原子?(铺垫)学生:都含有氧原子。2.这些氧原子的质子数是多少?(原子结构,旧知识)学生:都是8。教师:化学上把质子数都为8的氧原子归为一类,给它一个总称叫氧元素;同理,化学上把质子数都为1的原子既氢原子归为一类,给它一个总称叫氢元素;按此划分,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原子既一百多种元素;所以,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只讲总类,不讲个数。(新知识)通过以上问题设计,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元素的概念。

三、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如案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1:水进入集气瓶约1∕5集气瓶容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反思提问】: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可以推知有哪些性质吗?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是氮气,氮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或化学性质不活泼。

现象2:水进入集气瓶约1∕4集气瓶容积。【反思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分析,重复验证得出:操作不当,点燃红磷的燃烧匙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塞好瓶塞,否则集气瓶中气体受热向外散逸使集气瓶中压强减小,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会超过集气瓶容积的1∕5。

现象3:水进入集气瓶约1∕6集气瓶容积。【反思提问】:为什么水进入集气瓶约1∕6集气瓶容积,而不到1∕5集气瓶容积呢?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1.气密性不好(漏气),2.红磷不足,氧气未消耗完,3.未冷却,集气瓶内压强大,水进不去。4.导气管中未装满水,导气管中的气体进入了集气瓶。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疫情下以口罩为内容写作文 篇9

中华上下已有了50的历史,在历史长流中有很有很多的病已来到了。远古先民的生活中。比如吸血虫病,天花,鼠疾等等的一些病。但是先民们总会有一些办法治这些病。有很多古代战争也是因为病例而失败的比如:赤壁之战,王莽二次攻西边战争。淮西之战。这些都是因为疾病而失败的战例。人们都说疾病改变历史。想必也说的正确。中华上下已有了5000年的历史。这历史中也有不少发明。比如本草学缫丝。火药,罗盘,指南车,造纸术。等等一些伟大的发明,但是到了春天,一个很普通的东西,让人们认为认为可以抵挡新型冠状病毒的东西,它就是口罩。新型冠状病毒,我对他不是很了解。但是它可以以各种方式传播。比如咳嗽,感冒这些症状都会以光速的形式传播。而且这个新型冠状病毒。还非常厉害,已经超过了非典。在中国的的12月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由此开始了,先是武汉到最后一片净土,西藏也有了,之后全国就开始了支援武汉风尘。等一系列措施,有很多医生或护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牺牲了,也有很多病人因这个病而死,他们再也看不到来年的春花了。

但是一批人倒下了,就会又有一批人站起来抵抗。这个春节真是不平凡的呀!出去旅游去了三亚。想看看你那儿的人文与风景。在吃吃海鲜。不过这场以前一开始我们就开始向家赶。等回到了家,人数已经50000多啦!这时候我们才急急忙忙的出去买口罩,结果只抢只抢到了一包12个的一次性口罩。但是不久之后也用完了。幸好我们在。三亚时买了三包比较好的专用口罩。在后方的我们看不到在前方努力工作的医护人员也和正在支援武汉的军人和。科研人员我们向他们致敬。所以我们在家里就是对他们科研人员。最大的帮助。我祝愿。卖黑心口罩的人赶快认识到错误。让这些口罩归还于人民和医用人员。

以读书为内容的记叙文 篇10

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我读的书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识字书到现在的四大名著,从儿童读物到现在的青少年读物,从短篇小说到现在的中长篇小说。我热爱书籍,因为我明白,知识如同珍贵的宝石,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每当我读到不懂得地方,我会用点、三角形作上一个标记,查出答案后,我会标在不懂得词或句的旁边,多读几遍。这样我就记住意思了。杜甫爷爷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告诉我们只有读书才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我读的书比以前多了,确实我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很多。

我以后要读更多的书,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当我读书读的津津有味的时候,爸爸妈妈买回了新的玩具和吃的,我也不去搭理,因为我已沉醉于这本书当中了。我仿佛进入了故事当中,我和书中的主人公一起欢笑,一起哭泣。

以细节为内容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内容依托教学 教学模式 综述

一、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介绍

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指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科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展的沉浸式语言学习项目,最初用于第二语言教学,教授目的语环境中的移民或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容依托式教学法引起广泛关注,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欧眼等国的推广中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Crandall & Tucker (1990)等学者认为CBI是一个包含众多内容的概念,它既包含课程设计、教学项目,也包含语言教学手段和方法。依托式外语教学具有如下四个显著特征:1.以学科知识为核心;2.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3.学习新信息;4.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它的基本原则是将外语作为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使学科内容成为学习语言的源泉,语言能力的获得则是理解这些学科信息及内容的副产品。戴庆宁,吕晔(2006)对CBI教学理念,理论基础及其四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概述。此外,戴庆宁(2006)就双语教学几方面的原则进行了探讨。从此,内容依托式教学迅速引起了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并结合实际对内容依托式教学法应用于英语教学展开了积极的实验性研究。

二、大学英语内容依托教学研究

袁平华(2010)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认为改革所确定的目标及规定的任务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进行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提供了依据,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依托式教学的可行性。袁平华,俞理明(2008)采用准实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依托式外语教学立足于学科内容知识,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符合自然语言的习得规律,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使学生成为自觉的语言学习者。该教学方法在总体上有助于学生语言水平特别是语言接收技能的提高。上述研究的结论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内容依托教学模式有较好的理论参考价值,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隋况和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主题,在这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

三、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学研究

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2008)介绍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面临危机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大、中学教育脱节、英语语言技能课开设过多、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教学课程单一、毕业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发展不够充分的问题,提出了在英语专业教学(特别是英语专业的低年级阶段教学)中大力实施内容依托教学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丰富学生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设想。常俊跃,高璐璐(2009)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到英语专业初始阶段系统开设内容依托课程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各项技能的发展和语言知识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开设内容依托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常俊跃,董海楠等(2008)总结了英语专业初始阶段内容依托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夏洋,常俊跃(2010)不仅分析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系统实施内容依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主要针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内容依托课程中“语言技能”与“内容知识”的教学比例问题,内容依托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评估问题以及师资培训与培养机制问题。该研究对于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常俊跃,夏洋(2011)通过准实验的方法,体现了内容依托式教学比起传统技能导向式教学更能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

常俊跃主持的一系列研究对于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实施思路和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构建我国英语专业未来的课程体系,提高英语专业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中开展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Crandall,J.& Tucker,G.R.Conten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A].In Anvian,Sarinee (eds).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he Nineties[C].199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陈蓓.以内容为导向教学法在轮机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航海教育研究,2007(1):89-91.

以细节为内容的作文 篇12

关键词:细节联想,日语发音,单词记忆

初级日语精读教学中的单词讲解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教师带读发音、讲解含义, 学生对所学单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很多教师都把讲解单词放在每课最前, 以便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练习语法时已有很好的词汇基础。但日语单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即使教师反复带读发音, 解释词义, 学生记忆起来还是费力又费神, 第二天考察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故提高单词记忆效率、避免死记硬背、激发学生学习、记忆单词的兴趣, 便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此介绍一种细节联想记忆法, 可帮学生更快更准的记忆单词发音。这是本人在教学中结合日语特点和学生的兴趣, 总结的几点做法和经验。

1 具体课堂操作

1.1 根据单词的发音特点展开的联想

日语中有部分单词发音很有特点, 比如同音异意、发音相近或相反、和汉语发音有某种关联等, 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通过联想, 归纳一些口诀, 帮助学生更快记忆该单词的发音, 减轻学生负担。

(1) 同音异意。如: (1) 蛙·帰る, 造句“蛙は帰る” (青蛙要回家) ; (2) 橋·端·箸, 造句“橋の端に箸がある” (桥的边端有筷子) ; (3) そば·蕎麦, 造句“そばの蕎麦” (旁边的荞麦面) ; (4) 章魚·凧·蛸, 造句“章魚の凧をあげ過ぎて、手に蛸ができた” (放章鱼风筝手上起了茧子) ; (5) 海豚·いるか, 造句“海豚いるか” (有没有海豚) ; (6) 時·朱鷺, 造句“時も朱鷺も珍しい” (时间和朱鬟都很珍贵) ; (7) 雨·飴, 造句“雨は嫌だが、飴は好きだ” (讨厌下雨喜欢糖果) 。

(2) 日语发音基本相反。如: (1) 好き·キス, 造句“好きで、キスした” (喜欢所以亲了一下) ; (2) キッチン·チキン, 造句“キッチンにチキンがある” (厨房里有鸡肉) ; (3) 素直·直す, 造句“素直に直す” (老实地修改) ; (4) 掏り·栗鼠, 造句“掏りと栗鼠” (小偷和松鼠《“贼眉‘鼠’眼》) 。

(3) 对日语发音相近。如: (1) スプーン·スープ, 联想造句“スプーンでスープを飲む” (用勺喝汤) ; (2) カーテン·ガーデン, 造句“カーテンの後のガーデン” (窗帘后面的花园) ; (3) 黒·白·玄人·素人, 造句“黒い人は玄人で、白い人は素人である” (肤色黑的是内行, 肤色白的是外行) ; (4) オーストラリア·オーストリア, 造句“オーストラリアは長い、オーストリアは短い” (澳大利亚长, 奥地利短) ; (5) 記念日·記念碑, 造句“記念日に記念碑を建てる” (纪念日里建纪念碑) ; (6) ビザ·ピサ·ピザ, 造句“ビザを取って、ピサの斜塔でピザを食べる” (取了签证在比萨斜塔吃比萨饼) 。

(4) 联想与日语发音接近的汉语词汇。如: (1) ただいま, 联想发音“他大姨妈” (我回来了) ; (2) チンパンジー, 联想发音“陈胖子” (黑猩猩) ;3パンダ, 联想发音‘胖大’ (熊猫) 。

(5) 根据某个假名的发音展开联想。如: (1) ゆっくり (缓慢) , 联想、分析为“汉语里‘悠’字意为缓慢, 发音与‘ゆ’相近, 记住‘悠’可联想该词首位假名”; (2) ほしい (想要, 希望得到) , 联想、分析为“汉语“好”“希”分别和“ほ、し”发音相近, 根据‘好东西才希望得到’之意联想日语发音”。

2 其他细节方面展开的联想

(1) 通过联想, 对单词进行讲解分析。如: (1) 鶏 (鸡) , 联想、分析为“鸡是禽类, 可记住‘とり’, 且鸡多在院子里饲养, 可记住‘にわ’, 故可记住鸡的读法‘にわとり’”; (2) 色々 (各种各样) , 联想、分析“一个‘色’是颜色, 两个则颜色多, 故‘色々’有丰富多彩, 各种各样之意”。

(2) 联想以前犯的错误并提醒学生加强正确记忆。如: (1) におい·あじ (嗅觉的味道·味觉的味道) , 以往常见错误“トイレのあじが悪い”; (2) ねむい·困る (困了·为难) , 以往常见错误“困って、早く寝た”。

(3) 关于部分动词的记法。因部分动词在使用时会和助词搭配使用, 具体怎样搭配有的没有规律, 故学生在练习中常出现搭配错误, 像这类动词如果在记忆时就将其固定搭配的助词一并记忆, 会在某种程度上避免错误使用。如: (1) 触る, 易犯错误和正确搭配为“パソコンを触る·パソコンに触る”, 记忆法“に触る”; (2) 遊ぶ, 易犯错误和正确搭配为“トランプを遊ぶ·トランプで遊ぶ”, 记忆法“で遊ぶ”; (3) 立つ, 易犯错误和正确搭配为“ここで立つ·ここに立つ”, 记忆法“に立つ”; (4) 座る, 易犯错误和正确搭配为“椅子を (で) 座る·椅子に座る”, 记忆法“に座る”。

(4) 介绍部分词汇的港台翻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大陆地区和我国港台地区交流逐渐增多。有些词汇的翻译方式大陆和港台不尽相同, 但港台地区的翻译也逐渐为人们所熟识。这些词语的港台翻译虽不是非常流行, 但对于以年轻人为主的学生来说, 掌握其并不困难, 因其方式主要是音译, 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加以提醒, 则有助学生加深对发音的记忆。

2.3 对部分外来语的细节把握

针对日语中有大量外来语的特点, 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醒学生, 加强记忆。

(1) 用学生熟悉的汉语翻译进行提醒。日语中有部分外来语和汉语翻译发音接近, 比如:“コカコーラ” (可口可乐) 、“チョコレート” (巧克力) 等相对比较容易记忆。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词语有两种译法, 但因为受时代和语境的需要, 在翻译成汉语时多采用现今比较广泛使用的, 而非第二种。但由于广泛采用的译法虽和日语单词发音有关联, 但其相似度小, 记忆时不如第二种方便, 如果教师两种翻译都加以提醒, 就会对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发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1) ドイツ (德国) , 第二译法“德意志”; (2) イギリス (英国) , 第二译法“英吉利”; (3) ヨーロッパ (欧洲) , 第二种法“欧罗巴”; (4) フェレンツェ (佛罗伦萨) , 第二译法“翡冷翠”。

(2) 多和学生一起熟悉外来语的英语原发音。日语中由英语而来的外来语占绝大多数, 所以在遇到没有发音记忆规律和技巧可寻的英语外来语时, 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能提醒学生该词的英语翻译词汇的发音。学生在初高中阶段, 除个别人以外, 大多数接受的都是英语教育, 所以学生对英语语音的熟悉和亲近可有助于更好更快的记忆日语单词。

3 结语

这样的细节联想记忆法当然不能包括所有单词的发音特点和规律, 但只要教师在授课时尽可能的多采取该方式, 哪怕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学生, 本身就会达到记忆快速、牢固的效果。且学生也能在今后的单词记忆中举一反三, 自己联想并根据细节找出某种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结合日语特点和学生兴趣提出的一点粗浅看法, 是一种细节教学的尝试, 在此与同行共同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某医院结构方案说明下一篇: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