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小学生阅读之门的钥匙(共14篇)
摘 要: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那就需要在阅读中寻找读点,激发阅读的兴趣,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内涵,引导孩子与文本的情感碰撞。小组合作阅读,学生能力互补,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兴趣 设疑 情感 合作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173-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下面谈几点做法:寻找读点,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而对不同的文章寻找不同的阅读兴趣点,就显得尤为关键。
以前学习课文都是一节课学一篇,或者两三节课才学一篇,而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伊索寓言》一篇课文时,不按常理教学,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上一堂阅读课――群文阅读。课文共有三个小故事,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羊》、《蝉和狐狸》。课的开始,便拎出三个故事中的三句话:第一句“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第二句“狼来了!狼来了!”第三句“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虽然这三句话内容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谎言。这样就找到了一个阅?x的点。此时,笔者便马上抛出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说谎话呢?一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了。孩子们在主动的阅读中,一步一步揭开谎言背后的秘密。这三则寓言故事都与“谎”字有关。葡萄架下狐狸说的这句谎言,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完全是为了自我安慰;放羊的牧童说谎,是他有意在捉弄别人,一贯为之;狡猾的狐狸说谎的目的,是为了吃蝉,那是它设下的圈套,一个美丽的陷阱。这样,老师在教学时抓住了一个“谎”字,激发孩子们探秘的心理,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理解了这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是为了不教,由这三则寓言故事的阅读,孩子们就知道了阅读文章,不仅仅是读懂简短的一则寓言故事,还要体会寓言故事中文字背后的内涵。这节课后,孩子们对伊索寓言的阅读热情还没有褪去,很多孩子买来书读,课间交流,写读书后
记……学生只要有了阅读的兴趣,那么阅读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一件幸福的事。设疑导读,内外结合
很多时候,学生会对一些名著不感兴趣,因其密密麻麻的文字,厚重的分量,让他们望而生畏。笔者尝试给他们进行“名著导读”,在要求学生读名著之前,设计了“走进作者”“走进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训练”几个阅读项目。利用这几个栏目引导学生阅读,逐步让学生了解该书,进一步产生阅读该书的强烈愿望。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篇课文都是选自名著,这些课文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要以课堂教学为起点,引导学生进入名著阅读天堂。
例如,在教学《林冲帮打洪教头》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其他精彩故事。比如交流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给学生留下几个悬念,鲁智深收拾东西走了,那他是怎么去的呢?他到底去哪里了呢?这两个悬念,让学生们产生质疑,引导他们到名著中去找。
在教学这些选自名著的课文时,除了对课文中人物的感悟、情节的了解外,由内而外,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机会,《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很好的名著导读平台。由此学生在老师设疑中产生了阅读兴趣,打开了名著阅读之门。情感体验,产生火花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发生“碰撞”,产生阅读的“火花”,让孩子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并在生活中培养情感,体验生活的美丽,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成功。笔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艾滋病小斗士》时,就着力引导学生去感悟小斗士的坚强勇敢,寻找与人物的心灵共振,让阅读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奥秘。
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从小斗士恩科西“与病魔斗”“与偏见斗”“为他人斗”这三个方面体会恩科西的生命历程。在朗读的过程中,他们在一些关键的语句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一个“挺”字,让学生知道恩科西每挺一天,他就要斗一天;每挺一年,他就要斗一年;就这样,他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凭这个“挺”字,怎能不说他是个“小斗士”呢?这种坚强,令孩子们肃然起敬!
一场“轩然大波”,让孩子们知道了南非是艾滋病重灾区,人们对艾滋病都缺乏科学的认识,歧视艾滋病患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艾滋病患者要入学,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此时,引领孩子进去情境,体验角色,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你们会议论些什么啊?如果恩科西成为你的同学,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以此,来感悟“轩然大波”背后,小恩科西的内心感受,他勇敢的背上书包去上学,坚定地走进了校园,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在校艾滋病患者。这种勇敢,令孩子们同情中更多了一份敬佩!
“纤弱”一词,让人知道恩科西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断向世界呼吁――“要接受和爱护艾滋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在这个纤弱的背后,分明是一种顽强,一种勇敢啊!此时,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的朗读中多了一份热泪盈眶!
这样一个“小斗士”,唤起的不仅仅是遇到困难时的勇气、坚强,还有那份对他人的关心。孩子就是那么容易受到激励,只要老师采取有效方法引导,他们都会在阅读课文中去体验文中的丰富情感。孩子能够在一篇篇文章中体悟文字中的温度,那么便会产生情感共鸣,喜欢阅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结语
总之,通过多样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能够叩开小学生阅读之门。
参考文献:
一、在日常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多看, 多听, 多写
任何人要想写好文章, 脑子里面就必须要存放有充足的素材。学生写作文更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多看, 多听, 多写;注意收看新闻, 养成关心时事的好习惯。在课下, 学生要多看报纸多看好的杂志, 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 还能够为写作积累下大量的素材。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要求学生为感兴趣的文章写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因为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且都是因学生有感而发写成的, 所以这些文章的质量与以往教师布置题目而写成的文章水平要高出很多。此外, 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或者是周记的形式, 来使学生感受生活, 记录生活。通过这样的方法, 久而久之,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积累素材
语言的积累程度可以对作文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语言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学生在写作文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才能够妙笔生花。当然, 要写好一篇作文, 仅仅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不够的, 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在积累生活这个问题上,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要建立起这样的仓库, 首先可以从语文学科自身中进行积累。语文课本是祖国文化精髓的载体, 是汉语语言应用的典范。因此, 教师在讲解课本上的优秀文章时, 要注重带领学生体会文章中语句所营造的意境的美感, 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感知到美的存在, 欣赏到美的地方, 领悟到美的真谛, 长此以往, 学生便会产生积累的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课本中的优秀之处, 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现在的学生, 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家中都是养尊处优的。缺少生活上丰富多彩的经历, 学生就会缺乏对生活的感受, 在写作文时很难写出真情实感, 再加上有字数的要求, 所以学生便会胡编乱造, 写一些编造的话或者是空口白话, 甚至是无话可写, 难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们要积极鼓励学生们去做生活中的主人, 亲自体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锻炼自我能力的同时, 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素材,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继而爱上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过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 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成功更能鼓起人们进一步获得成功的勇气。在学生平时练习写作文时, 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赏, 而得不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喝彩与赏识就不能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 写出一篇文章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都要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构思和书写完成的。在学生看来, 无论文章的好坏, 都是自己尽心尽力的劳动成果, 在送交教师批改时, 都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和表扬, 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和信心。基于这种情况,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要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批改, 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之处, 看到自己是具备写好作文的能力的。换言之, 就是要尽量肯定学生的作文, 要像在沙子里面找金子一样, 寻找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闪光点, 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教师在写作文评语时, 要对文章中的优点充分肯定, 哪怕是小到一句话, 一个词也要充分肯定, 并且要不吝笔墨地写一些评语, 点评其好在何处。然后对于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来, 要中肯地提出修改的办法。对于十分优秀的作文, 可以安排由老师或是作者本人在课堂上为全班同学朗诵;对于个别较差的同学的作文, 要当面批改。这样的做法, 可以鼓励作文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学习写作, 同时又可以保护作文差的同学, 使他们的积极性不受打击。在对学生给予长期的肯定和指导之后, 相信他们也可以爱上写作, 继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 要想找到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 就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且要联系课内和课外多方面的知识, 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此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喻冬燕.让作文闪耀灵动之光——浅谈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2011. (03)
[2]赵花艳、农加斌.语文教学如何做好“读写”结合[J].广西教育.2010. (05)
[3]刘峰华.语文教学要还给学生童心童趣[J].考试周刊.2010. (19)
【关键词】阅读 教学 训练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03-02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学生树立信心,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们常常将Reading这种“泛读”课讲成强调语法和词汇的“精讲”课,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造句训练上,过多的注意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逐字逐句阅读,大大减缓了阅读速度,从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变得困难。
2.过分重视细节,忽视了对材料的整体理解,把握不了文章的中心和重点短语。
3.猜测生词的能力差,不能够根据上下文来猜测生词的意思,过分依赖于生词表和词典。
二、英语阅读训练的步骤与方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要明确阅读课的主要目的,在阅读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阅读训练,采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正确对待课内Reading的阅读教学。通过课内阅读三部曲:pre?鄄reading, while?鄄reading, post?鄄reading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加强说、写综合技能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读前pre?鄄reading活动
读前活动也就是新授课的导入部分。根据阅读内容,为学生设置情景,或出示相关的画面、实物等,引出话题。有些老师可能认为读前活动可有可无,其实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对阅读背景的理解;为进一步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同时也减轻学生阅读前的紧张感。
以鲁教版八年级 Unit 3中的Reading,“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为例。新授课时,先以新闻导入,以刘翔全运会再次夺冠为题改写的小短文。He is the hope of Chinese people and regarded as Chinese flying man. At the Athens Olympic Games, he won the mens 110mhurdles final. Unluckily, he didnt win the gold medal in Beijing Olympic Games because of his foot. On October 25, 2009, he won the gold medal at the 11th National Sports Meeting. Our dream is to see him run faster and win the gold medal in London Olympic Games.让学生猜猜是谁?Who is he?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刘翔,同时加深了学生对hope 和dream 两个词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内容“青少年不同的hopes和dreams”的阅读做了铺垫,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为难情绪。
(二)巧妙、合理的任务阅读(while?鄄reading)活动
阅读活动就是新授部分,阅读活动阶段以学生阅读为主,此活动中老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认真、具体、详实的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必须交代清楚阅读的任务。此环节采用任务教学法,所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层层递进,逐级攀升。总的来说,该阶段所设计的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如:浏览以了解文章大意、捕捉具体信息、将信息表格化、记录要点、勾画文章结构、回答各种问题等。
Task One:略读理脉络,找要点Skinning(Individual work),Can you find the right paragraph for the topic?让学生速度找出题目所涉及到的段落。题目本身就是每段的主要大意,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感悟文章。
Topics:
Everyone has hopes and dreams Para.1
Different hopes Para.2
Different dreams Para3、4
The conclusion Para5
Task Two:Scanning:(Individual work & Group work)学生通过查读文章,快速划出认为重要的信息,判断正误。指导学生从细节上理解文章的大意,便于下一步细读。
Reading and tell “T” or “F”
1.Many teenagers said they want to do jobs they enjoy.
2.They would like to be volunteers at the 2008 Olympics.
3.They werent willing to work hard to achieve their dreams.
4.Five students said theyd like to be able to fly.
Task Three:学生通过细读文章,回答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Read and answer questions.
1.What are the hopes of teenagers?
2.What are their dreams?
3.Whats the conclusion?
设计说明:学生个人先通过细读,然后小组组员之间交流各自的答案,有疑义的地方,经过讨论,最终确定答案。不仅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而且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
Task Four:研读细节,夯实巩固,实现能力的转换。
设计成任务型阅读题,如:1.将此句子译成汉语Hold on to your dreams, and they may just come true one day. 2.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reading?等英汉翻译能力题和综合分析理解题。在语言本身有收益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意义和内涵,体验到了语言文化的魅力,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升华,意味深远……
设计说明:阅读活动中,阅读任务的设计,题目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遍一遍的读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的任务要求代替单纯的阅读,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每次阅读后,能及时准确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同时,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利用略读、查读、研读等阅读技能,掌握一种独立阅读,合作交流,个性构建的阅读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意犹未尽的读后post?鄄reading活动
读后 Post?鄄reading活动,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将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联系起来。同时将阅读技能与其他语言技能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训练。
Reading 活动结束后,即学生顺利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阅读教学并未真正结束。我设计了“畅谈圆梦方案”这一读后活动环节。学习了当代青少年不同的理想和梦想,学生在小组中Free talk,说出自己的梦想,以及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Free talk: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of four.
1.What are your dreams? Why do you have them?
2.How can you achieve your dreams?
“Free talk”环节,在小组内讨论,学生们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吸收、纠错,为下面写的环节扫清了障碍。小组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词汇、句式写出自己的“圆梦方案”。即: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achieve your dream.而写“圆梦方案”环节的的设计,即使巩固所学知识,又提升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并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为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读后活动在学生领会并口头讨论课文内容基础上,使学生从阅读理解到口头表达利用,最后落实到写作,促进语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这样,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三、培养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
老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必然会认真读,逐步提升阅读能力。老师推荐紧跟时事的文章,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我每天的教学活动的前五分钟,就是小阅读,内容从China Daily 中节选并整合的资料。部分学生不熟悉的生词换成学生学过的词,便于学生理解。有时故意将学过的单词换成学生没学过的生词,但通过上下文能猜出词义,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增强了学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又增加了词汇量。…… They have come to know that dream world is not the real one that they can live in it forever. They begin to know the more time they waste on such kind of game, the worse their real lives will become. So they choose to give up playing the game, and they are going back to the real world to live the real life.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即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又受到了教育和警戒。在学生得到启示的基础上,我又将此文设计成任务型阅读。如:
1.In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writer of the passage tells us the popular game is called “__________” on kaixin.com.
2.根据短文回答问题: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y is this kind of game so popular?
设计说明:在题型设计上,难易结合,粗中有细,力求提问角度多样,问题形式新颖活泼,有的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后加以整理,给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因为每天都是新内容,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总之,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坚持。作为初中英语教师,阅读课教学应该让学生融会贯通,用我们手中的金钥匙为学生打开阅读之门,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吕文模《课程教学中引导创新策略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成功者必须注意细节”这些话,由此可见,注意细节是多么重要。
在考场上,注意了题目中的细节,你就可能比别人领先一步;在工作中,注意了做事的细节,你就会得到上级的称赞;在生活里,注意一个自身的细节,就可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不管怎样,细节是尤为重要的。
大家可能看过类似的文章:两个应聘者都很优秀,老板不知怎么办,这时老板准备通过一道特殊的试题来做最后的决定,老板打电话通知两个应聘者到办公室来,在办公室门口特地扔了一张纸屑,第一个人穿戴整整齐齐,开门后就踏进了办公室,对地上的纸屑视而不见。
第二个人先整理装束,敲门得到允许后,进来先看到了地上的纸屑,他弯下腰,轻轻捡起,扔进垃圾桶。结果老板当场录用了第二个人,并说:“当今社会,我需要的不仅是人才,还是品德高尚、能注意细节的人。
”第一个人后悔莫及,因为他平常从来不注意细节,就在这场考试中把机会给了别人。
可能大家现在还有些疑问,前面不是说“一个成功者必将注意细节吗!”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吗?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你别看爱因斯坦装束上不注意细节,那是因为他潜力研究科学,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花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贡献了,他没有时间在外表上花多少时间,但他在研究科学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注意细节的,因为他知道,一个细节没有完善,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那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呀!讲了这么多细节的重要性,那细节又是什么呢?细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认真审题,抓住字眼;对于文学家来说,就是认真斟酌每一个字眼;对于航天专家来说,就是精确按下每一个飞船的按钮。
毋庸置疑,微笑是人际交往中最富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它是打开人类心扉的世界通用语。微笑的普通含义是接纳对方、热情友善。而对于酒店业这一服务行业而言,“微笑服务”是满足宾客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是对宾客的诚意和尊重的一种体现。只有从心底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让客人真正感觉到“宾至如归”。这样,“微笑服务”不但使客人感到满意,酒店也从中赢得声誉,获得利益。
首先只有认识到微笑的重要性,才能把微笑当作礼貌慷慨地奉献给宾客。记得在参加工作初期,我总是面带微笑向客人和酒店领导、同事问候。但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很多时候客人都不愿意搭理我,总觉得自己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没什么意思。慢慢的,我就很少主动向不需要我服务的客人微笑问好了。通过对“微笑服务”的学习,我认识到,客人来酒店享受服务,他们的任何态度都不能影响我们将要为客人提供热情主动的服务。
相反,我们更应该用热情、主动的服务,消除客人的不快。同时,“微笑服务”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工作岗位上,我们在别的部门遇到客人,也不能因为客人不需要我们的服务而忽略微笑,应该真正将“微笑服务”切实融入工作中,在各个细节之处体现“微笑服务”,树立酒店形象。
此外,任何事物只有在保持合适尺度的基础上才能让人产生美好的印象。微笑也不例外。得益于合理的保持微笑尺度,微笑才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过分的热情和微笑只会让客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会误解工作人员的初衷,使“微笑服务”看起来像是在献媚。“微笑服务”应视客人的需要服务,客人的任何示意,准确及时理解,并马上到位,做到亲切自然、落落大方,这样才能给客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应该把握好服务中“冷”和“热”的程度,做到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努力为客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空间。
一句话,“微笑服务”是一种力量,它不但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使酒店赢得高朋满座,生意兴隆,而且还可以创造无价的社会效益,使酒店拥有良好的口碑。同时我们也知道,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天天都要做。展现一天的微笑并不难,天天微笑就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有目标、有方法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我自己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把握微笑的基本要领,使之规范化。每天多练习自己的最佳笑容,要做到对每一位客人都能露出同样的笑容。
2、学会自我克制、调节,多想想开心的事情。作为酒店的服务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客人,由于客人的层次、修养、性格各异,有些客人人难免有过激的言行。对于这些不可避免的烦恼,我们决不能摆在脸上,更不能把坏情绪转移到其他客人身上。因此,在生气的时候要学会暗示克制自己。想想能令自己开心的事情就是很好的缓解情绪的方法。
3、微笑要始终如一。要把微笑视为每一天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发自内心,不能表面做一套,背后做一套。也要避免差别待遇,要本着“来者都是客,宾客至上”的原则,对每一位住店客人都一视同仁,这也是酒店服务人员应有的职业素质。
简而言之,微笑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微笑服务”不仅是打开酒店和客人之间沟通之门的钥匙,也是在酒店服务行业上实现“和谐”的一个有效途径。
赵怀巧
文章内容提要:
孩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再以“教官”、“判官”的面孔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换之以平等交流的语气,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作为教者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把学生看成真正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充分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真心热爱学生,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实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会去尊重可爱的花朵,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为他们设计好尊重人生的图纸!
笔者前些日子,参与一次课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子因为细心地照顾一位小朋友被我发现了,我轻声地对她说:“谢谢你,帮老师把工作做了。”说罢,我轻轻地用力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对她投去了赞许的眼神。活动结束后,女孩羞涩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的夸奖。我读小学六年,老师都没有表扬过我,他们只喜欢学习好的孩子。”说话时女孩脸上写着深深的失望但又含着一丝光芒。女孩还说:“班里没被表扬过的同学还有很多,不只她一个。”
小女孩的眼神在我心头索绕很久,不由得让我想起上学期我和学生间的一件小事。
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班里一对双胞胎女儿的母亲到学校了解小孩的学习情况,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小女儿回家在她的身边磨蹭了半天对她说:“妈妈,我觉得你没有赵老师那样关心我,我的字写得很丑时,你总会劈头盖脸地教训我。可那天,我的作业字写得可马虎了,赵老师看到后,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宝贝,要把字写好啦!赵老师对我那么好,你说,我能不听赵老师的话吗?妈妈,我说句话你别生气,你没有赵老师那样会教育我。”
是呀!对待同样的孩子,不同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正如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所说: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孩子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再以“教官”、“判官”的面孔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换之以平等交流的语气,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笔者试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并撷取个案,谈些粗浅见解。
一、 认识尊重。
“尊重”,一个温暖的、饱含人文关怀和教育精神的词语,就这么亮丽而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尊重一词的义项有三:一是尊敬,敬重;二是重视并严肃对待;三是庄重(指行为)。这三大义项,都蕴含有严肃而不可含糊的意思。
老师与学生,是校园这个大竹林里的一棵棵竹子,他们应该是平等地扎根于泥土。因此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是老师的天职。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记得法国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说到:“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老师不可能在不平等的环境中获得真正的尊重,而只有在尊重学生的行为中获得真正的尊重。同样学生也只有在被尊重的.情况下,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
二、怎样尊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因工作的繁重、班级容量较大而难以顾及到每个孩子的情绪。此时教者必须做细心人,敏锐捕捉学生脸上的“睛雨表”,于细节处、于无声处给孩子尊重。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似乎铸就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我是老师,你就要听我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尊重教育”却让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苦口婆心”、“经验之谈”代替不了学生的成长。成长需要时间,成熟需要磨砺。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空间。
如去年笔者执教初二年级时,班里的卫生委员觉得工作既辛苦又耽误学习。想“辞职”。我意识到这种思想在不少班干部身上都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召开了以“你愿不愿当班干部”为主题的讨论班会。学生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个别成绩虽不理想,但上进心很强的学生毛遂自荐,充分发挥了班级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也鼓舞了一些中等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
其实,尊重并不是要专门在某特定的时间、做一些明明白白的事。只要教师是学生状况的发现者,随时的尊重会是更好的爱护和关怀。
记得以前执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学生成绩不是太好,上课老爱提问题,经常打断老师的话。他说,我明知这样不对,可就是管不住自己。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行为经常和父母、老师的期望有距离,但成长不能代替。因此我允许学生有错误的体验,并将之作为个人工作的座右铭。只为前提是相信学生。鉴于这位同学的这种情况,我采取课前指导的方式,让他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课堂上他的回答也就可以取得同学的认可,从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
三、尊重什么。
尊重不是盲目的尊重,而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建立“个性档案”。让家长客观地为孩子观察记录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知、所愿、所能、所为等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平时工作中,对日常表现差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便及时予以捕捉,进行适当引导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性向好的方向发展,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心。如我班有一位同学自制力差、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学习成绩较差,后来通过我的观察发现他的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优点。针对他身上的优点,我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他身上的缺点,采取“小步子、强刺激、注重过程、整体配合”等有效措施,促其逐步改正。
有不少家长对我说:“过去,我们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有一席之地,总是要求这、要求那,很少顾及孩子内心。”现在许多家长开始尝试着听孩子说话。尊重是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虽然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但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不满足只是被爱、被保护,他们更渴求一种尊重和理解。在尊重中找回自信,提升个人人格力量。
四、思索尊重。
法国的蒙田在他的《随笔录》里说:“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老师和学生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
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小小的肯定力量是那样的巨大。老师的尊重有如润物无声的细雨使孩子们发生着变化。
教师对学生必须平等对待,与他们民主相处。即使他们犯有错误,进行教育,也必须尊重他们,创设一个比较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坐着与你谈话就能收到这个效果。折射出美丽的光芒。然而,许多平常而又平凡的生活细节,却往往容易被我们的一些教师所忽视,甚至不屑一顾。比如平时,教师要找学生了解教学后的反馈意见时,班主任要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谈心时,学生来到办公室后,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站着说话。作为教者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把学生看成真正与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充分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对待困难生,要更多地给予理解和尊重,爱护他们的脸面,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责任心,
在教育工作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真心热爱学生,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实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如果对学生没有深入的了解,尊重便没有着落;假如对学生的爱不是来自内心深处,这样的“尊重”和不尊重并没有什么两样。相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会去尊重可爱的花朵,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为他们设计好尊重人生的图纸!
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写读后感、观后感、随笔是初中学生, 尤其初一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刚入初一的学生, 基础薄弱, 参差不齐, 所以, 笔者建议将每天所看到的, 读到的或是听到的文章、故事等材料, 经过研读品味, 写下自己的感受, 无论是个别字词的运用, 还是生动的故事情节, 还是主题的深层挖掘……只要每天坚持读写, 久而久之, 理解、写作能力均会有明显的提高。
然而, 从以往读后感的写作情况来看, 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过分析研究, 笔者发现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 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 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 “引”是“感”的落脚点, 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 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 材料精短的, 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 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 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 “引”都要简练、准确, 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 提炼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 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 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 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 纵横拓展
联, 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 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 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 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 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 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 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 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 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 都必须与前文贯通, 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 开头要引“读”, 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 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关键词:兴趣;数学;学生;教师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
1.高尚渊博的教师形象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教师作为激发兴趣的实施者,必须注重言表风范,坚持以身立教,让学生在敬佩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
2.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兴趣的产生要在学生无对抗、无抵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师生关系的状况是决定其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正面的活动,学生只有对教师充分信赖,才能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得启示。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1.教具激趣
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学生常常对教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鲜明的图像和事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诱发学生的思维。
如:讲“5”的组成时。我先贴出五只可爱的喜羊羊图片(一只大的一只小的)。学生一看见美丽可爱的喜羊羊马上兴奋起来。我立即抓住时机提问:谁能告诉大家有几只大的喜羊羊,几只小的喜羊羊?那么,几和几组成五,还可以怎么说?
2.设疑激趣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即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自己开动脑筋。
如:教退位减法时,我是这样设疑的。当出示34-6=□时。我问:个位上是几减6?4减6够不够减,不够减怎么办?有的学生说:从30里面拿出一个十。用10减6,再把剩下的数合起来就是最后的结果。有的说:4减6不够减,差2个。从30里面减2个剩下的是28。当答案出现后,我又问:到底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学生开始动脑筋去思考。经过比较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简便的计算方法。
3.游戏激趣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儿童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方法。
如: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我引用了:帮助小鸭子找家的游戏。即:把写有数学题的多座小房子图片贴在黑板上,一群小鸭子图片的头上有数学题的得数,老师再把游戏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不但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而且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将它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才会自然主动地投入思考之中。
(作者单位 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中心小学校)
在人们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思想是非常关键的一道门,它可以让财富丰盛起来,也可以让财富停滞下来。思想是一个二分法的存在状态,人们在不知道自己的时候,就会思想中的虚假声音迷惑,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当你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金钱与幸福是很困难降临的。人是很容易纠结在多与少、好与坏、对与错中,这些分别心不是心灵真实的需要,而是人们的头脑、思维创造出来的干扰你丰盛的步伐,你可能会遭遇一次巨大的人生障碍,很有可能你是失败在头脑的斗争中。
对于金钱来说,人们在思想中是很纠结的东西,金钱的本质是一股流动的能量,透过金钱来创造更多爱的真相,它只是人们内心需要的一股能量。当人们牢牢的占有金钱,金钱就会像握紧沙子一样的流逝在你手中,当人们只是去经验金钱的时候,你只是去使用金钱,你真正的做金钱的主人的时候,金钱会如潮水般的涌向你的身体。
沟通是获得好人脉的关键,但是,必须讲究场合。不注意这点,说一些不适宜场合情境的话,往往适得其反。场合是指双方进行沟通时的地点与氛围。场合有庄重与随便、自己人与外人、正式与非正式、欢快与悲痛、公开与私下之分。场合是决定双方沟通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毛者认为,所谓注意说话的场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
首先,要接受场合的约束,
有一年全国高考结束不久,一位记者去访问一位外语类的优秀考生。原来设想好的问题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习英语的能力”这个问题,但是在采访时,记者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场,原先准备的提问方式就显得唐突而不礼貌了。于是他在采访时将原来的提问改为“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这一提问就显得相当自然。
其次,要积极寻找适当的场合。例如,领导找部属谈工作,把部属请到办公室里来谈是很正常的事。办公室象征了领导者的职责所在,能使谈话具有严肃性。而如果领导到部属家里去开导某个部属,就体现了领导放下架子、平易近人的作风。在部属家里会见部属,更有利于拉家常,使谈话气氛轻松,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再者,要看话语环境。话语环境指话语本身的环境,人们常称之为“上下文”。言语表达效果如何,与上下文的配合有直接的关系。总之,著名服务营销专家梁芳老师表示,不同场合,你需要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技巧,不同场合,你需要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说话技巧。
几乎没有一种想法是横空出世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下意识,我们都在搜集、吸收、窃取种种想法。这些搜集来的事实、情感、故事、速写构成了烹饪美食的主要成分,正如你不可能在一个空空如也的厨房里做一顿饭。
人们是怎么搜集想法的呢?作家阿瑟·黑利在准备写《大饭店》时,就住在新奥尔良的罗斯福酒店里体验生活。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生活在非洲丛林里观察黑猩猩达28年之久。达尔文花了几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搜集资料,最终提出了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在写《白鲸》之前,赫尔曼·梅尔维尔阅读了他所能找到的每个关于捕鲸的记述。从严密、精确的科学到极富表现力的艺术,任何一个领域的思想都不会在真空里诞生。思想产生于具体可见的有形世界,包括真实的经历、真挚的感情和确凿的事实。
创意大脑不断吸收新经验。带有疑问的思维模式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们身临其境去了解、熟悉形形色色的题材。尽管搜集想法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是它也有许多乐趣。作为一个搜集者,你要不断地向新情况敞开心灵,期盼新的想法,寻找新的可能性。搜集的乐趣在于你不知道会偶然发现什么(如果你知道,就不会搜集到任何新东西)。
追求数量是搜集想法时首要的基本规则。力所能及地大量查寻你能找到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扩大搜寻范围。当你已经精疲力竭时,查找来自其他来源的信息。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家努斯·鲍林曾说过:“获得一种好想法的最佳方式是先获得大量的想法。”
如果你看到一张纸上画着若干个立柱体整齐地排列着,你会想到什么?你从中看见了什么?作为一个思想搜集者,可能你看到的是一把梳子的梳齿,或者是一种可以产生特殊电磁场的装置,它还可能是一个梯子,它还可能细如发丝——一个为内耳设计的剃须刀片;也可能是个庞然大物一一个可以和凯旋门媲美的建筑奇迹。它还可能是什么呢?你还可能想出其它5种可能性吗?
通常,我们不用为想法和事物寻找过多的解释,因为没什么必要。电梯的按钮不过就是一个电梯的按钮,杯子不过就是一个杯子。我们可能花掉大量时间选择对待日常事物的方式,但是,当我们运用创造能力时,就应该跳出日常的条条框框,寻找新解释。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养成不断寻找的习惯。
为了研究开放性在创造思维中所起的作用,两个研究者雅各布·盖茨和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刨根究底地研究了艺术系学生是怎么开始创作的。研究者让学生们选择、安排绘画对象,目的是创作一幅反映宁静生活的绘画作品。那些最富创意的学生,也就是7年后最成功的人,他们和许多被画的人物一起玩,很仔细地研究他们,以便为自己的作品选择与众不同的对象。这些学生没有一上来就给作品设计固定的模式,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在对绘画主题反复揣摩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
两个多世纪以前,诗人席勒就理解创造思维带有开放性,它允许思想自由地表达,一股脑儿地冲出来。1788年,席勒的一位朋友向他请教产生新想法的方法,他给朋友写了这样一封信:“在我看来,你抱怨的原因在于你的智力限制了想象力的发挥……显而易见这样不好,事实上它妨碍了大脑的创造活动。如果智力把你管得太严格,就会堵塞那些原本已经源源不断、倾泻而出的想法……在我看来,当大脑处于创造力高峰阶段,智力应该让堵在门口的‘侍者’撤退,以便释放各种各样奔涌而出的想法。只有这时,智力才能评论、检查这些想法。你的有价值的批评,无论你怎样去称呼它,都会对这种发生在所有真正的创造者身上的瞬间的疯狂感到羞愧或害怕……因此,你徒劳地抱怨,是因为你拒绝得太快,区分得太严格了。”因此,获取许多创意的关键在于敞开心灵的大门,对头脑中任何微弱的声音和模糊的形象都变得敏感,让思维活跃起来。你会有充足的时间来评价后来的创造成果。
每个人都用个性化的方式在创造。笔者的一个朋友,他为电影创作音乐时,首先要放松大脑,然后让手指在琴键上漫无边际地滑动,他靠近聆听琴键发出的声音,让想象力尽情驰骋。他记下一连串的音符,有时甚至只有两三个,这些音符暗示着可能的旋律、乐曲的结构以及大致的思路,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嗅出音乐主题”。对他而言,一开始重要的只是聆听、搜寻,以及听到音乐在他的想象力中变得活跃。之后,他把这些思想发展成音乐多表达的内容、乐章和故事。
多年来, 笔者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本校学生特点, 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
1.教育学生自觉锻炼身体, 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初中生物“运动”一节中, 讲述了青少年骨易变形的特点。结合这一节, 教师可举例说明坐、立、行姿势对体形的影响等。结合心脏和血管、骨骼肌、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教学, 使学生知道, 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心肌发达, 心脏搏动有力。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 加强骨骼的营养, 使骨骼长得更粗壮、坚固。同时, 体育锻炼也能使骨骼肌获得更多的营养, 使肌肉的工作能力提高。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 可以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交替活动和休息, 使人精力充沛, 头脑清醒, 记忆力增强,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2. 教育学生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 数量充足, 比例适当。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与体质的需要量能保持平衡, 平衡膳食最有利于人的健康。教师可根据食物成分表, 结合学生的实际为个人、家庭、学校食堂编排食谱, 讲清楚偏食和挑食的危害性。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挑食, 不吃早饭, 吃零食, 暴饮暴食。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应着重阐述其危害性, 让学生感悟到其危害, 从而杜绝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3. 教育学生讲究卫生
介绍与学生学习、生活较为密切的健康知识, 培养学生讲卫生、讲科学的生活习惯。例如, 通过“牙齿”和“口腔卫生”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了解牙齿的类型、结构及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口腔卫生以及牙齿的卫生保健。通过观察寄生虫和细菌, 可提高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为了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 可利用生物讲座、校园广播网, 讲述痰的形成过程及危害, 还可将痰制成涂片, 供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 同时给予适当的解释。
萧伯纳曾经说过:“人喜欢习惯, 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习惯是一种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 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不需外在的监督和意志努力就能自动实现的行动。习惯可以使行为经常化, 农村的孩子相对城市的孩子卫生习惯要差一些, 特别是实行寄宿制以后, 因卫生习惯不好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 如随便用别人的卫生用具, 随便丢废弃物, 不讲究个人卫生等。因此, 我们要养成常剪指甲, 常理发, 勤刷鞋, 勤换袜, 勤换内衣, 早晚洗脸, 睡前洗脚, 吃东西前和便后洗手, 勤洗澡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洁卫生除了个人卫生外, 宿舍内要求床上无杂物、床下无脏物、舍内无垃圾、盆内无污水、窗帘无垢迹。还要注意公共卫生, 做到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废纸、果皮, 不随地大小便, 不乱扔手纸, 不在公共场所喧闹, 不面对人打喷嚏、咳嗽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坏, 是关系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 加强了疾病的抵抗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4. 教育学生不吸烟
吸烟被一些学生认为是时髦、气派、好玩的事。结合生物教材中“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香烟烟气中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长期吸烟的人, 易患冠心病、肺气肿、癌症等, 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为了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首先以身作则, 全部戒烟。同时开展全校性讲座, 列举全世界每年约有250万人由于烟草疾病而死亡的事例, 用大量数字来说明吸烟的危害。
5.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生物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中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 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 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植物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动物 (包括人类) 提供了生命的源泉, 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了空气, 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再如, 在“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中,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本身, 指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在生物圈的正确地位, 教育他们善待自然,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校园。同时, 在介绍稀有动物时,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 做到不随意捕猎, 不掏鸟卵, 不捉雏鸟, 同时要与危害鸟类、捕捉保护动物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带头遵守国家的法令法规。
近日,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对一些常常感到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进行综合探究后,研究人员得出了结论: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10个基本元素。专家认为,个人性情的50%由基因决定,剩下的50%由以下几项要素决定。
1.财富
金钱可以买到一定程度的幸福,可一旦你的钱负担吃穿行住用绰绰有余时,金钱对你的意义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科学家们发现,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次要条件,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金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这句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谚语间接地阐明了一个道理:有时有钱人反倒不如穷人快乐。说白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更乐意想办法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并很容易满足,否则,他们的生存就将没有任何价值。
2.欲望
拥有多少才会让你感到满足芽本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阿列克斯・麦考斯向来自39个国家的18000名大学生递交了一份问卷。大学生们被要求按照重要程度列出使自己感到幸福的东西。科学家最后看到了孩子们的心声―――得到幸福的媒介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朋友、家庭、事业、健康……在生活中,那些列出的条件越多的人离幸福就越远。
那些不容易快乐的人想要的是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愿望的满足。
在近期的一份投票问卷调查中,富裕的美国人列出了很多他们认为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重要的物质财富,而较贫困的亚非国家居民的要求就相对少很多。
3.智商(社会性智力)
只有少数人认为聪明人是幸福的:因为聪明人常常可以赚到很多钱,而钱可以让人感到幸福。
科学家的结论则是这样的:智商的高低和获得幸福的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推测,聪明人总是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因此,除了更高的成就感,他们不会轻易满足于任何事。“高智商只表明你拥有大量的知识和反应力,还有让每件事情都在脑海中得到游刃有余的处理的能力。却无法代表你有能力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如是说。他强调,打开幸福之门的真正钥匙是“社会性智力”,而非高智商。
4.遗传
遗传基因是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遇到令人不太愉快的事件时,我们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时候取决于遗传基因。”戴维在研究了大量人群后得出了结论,获得快乐的能力50%由基因决定的。遇到磕磕绊绊时,是想办法优雅地跳过去还是难过地坐在那儿哭或是直接转过身绕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体内的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乐观主义者大都性格外向,内向甚至自闭的人获得快乐的机会相对少很多。
除了基因,环境也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路易斯威尔大学的研究心理学教授迈克尔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去看喜剧,一组去看悲剧,结果是从喜剧剧场回来的人明显要比另一组开心,并且健谈。
5.容貌
首先,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个坏消息:相貌出众的人的确会比样子一般的人幸福些。但是当研究人员向人们提问“你认为容貌与幸福密切相关吗”时,超过半数的人的回答是“个人的魅力的确与幸福的感觉紧密相关。”
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迷人的脸庞大都是对称的、标准的。而这种对称标准来自于良好的基因及良好的免疫系统。
因此可以说,美丽的人更幸福是因为首先他们是健康的。
相貌不完美的人也不要灰心。如果你对自己的容貌有十足的自信,即使长相平平,你也仍会获得幸福的感觉。不幸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女人更注意的是自己是否太胖了,而男人呢,则老是担心他们自己的身材不够健壮。
6.友谊
很难想象有什么能比流浪在加尔各答的大街上,或生活在贫民窟中,或沦为娼妓更让人感到揪心了。
然而,你可能无法理解,尽管生活是如此贫困与悲惨,这些人却挺快乐。
研究人员曾将中产阶级中的大学生与城市中的下层人做了对比,发现后者的快乐远远大于前者。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科学家得出结论,“与相对孤傲的大学生相比,城市中的贫民得到的关爱与帮助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了温暖,从而觉得幸福。”
7.婚姻
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来自于42个国家的调查报告后得出结论:已婚者的幸福感强于单身的人。“是婚姻让人感到幸福,还是幸福的人都尽可能地选择家庭生活呢芽”
在一次对3万德国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幸福的人的确相对而言倾向于家庭生活,他们会尽可能地结婚,然后悠然地享受婚姻生活。
每个人都期待通过结婚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
而事实上,婚姻也的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其良性作用一般是从结婚那天开始,持续至少一年。
此后,大多数人的满足感将回落至底线,但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是,良好的婚姻可以延续这种良性的影响。
调查结果还显示,同居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婚姻相比,同居关系带给你的不安全感远远多于幸福感。事实上是,不安全感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8.信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宗教信仰与幸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当人们衰老的时候,你会清楚地感觉到流逝的时间带给人的压力。此时,宗教信仰是顶住压力的最有力武器。”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哈里德教授如是说。
物质上的追求与欲望相对来说是无止境的。人若没有一定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没有信仰与执着的心灵追求,生活就失去了动力和前进的力量。
9.慈善心
研究证明,幸福与心地善良与否紧密相关。多数人都能从最大限度地帮助别人上得到快乐。
洛杉矶玛丽蒙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康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找来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三分之一的人发了10美元,三分之一的人发了5美元,剩下的分文没给。然后,他要求钱多的人把手里的钱平均分给那些没有钱或是钱少的人,一直分到所有人的钱数相等。康诺发现,那些愿意把钱分给别人的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态。而另一些人更关心的则是自己手里的增长速度,时时刻刻都很谨慎,根本无暇也不可能感受快乐。
10.年龄
有的人认为,消逝的青春将带走一个人所有的快乐。研究成果却证实,事实正好相反,较年轻人而言,年纪大一些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在一次调查中,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斯藤森将一份问卷交给年龄处于18岁至94岁之间的184人,让他们回答有关情绪的一组问题。结果是,年纪大一些的人的答案中的消极观念远远小于年轻人。
为什么年纪大一些的人更快乐?科学家认为,经过现实的磨练,他们已经学会了忍受生活中的不如意并尽力去适应一切。另外,他们也更现实一些,从不好高骛远,只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卡斯藤森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年纪大一些的人深知,自己应该将精力集中于令自己开心的事情上,而对那些不切实际的让他们不开心的事情道拜拜。
一、 披情入文。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能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可见让学生进入状态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教师是否进入状态。教师进入状态的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源储备,包括知识的、能力的、方法的、情感的、理念的。如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教师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要深刻解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以饱满的精神,将文中的情与自己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在讲台之上,流入学生的心田,唤起学生的情感。
请看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教师出示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浩荡的江水,孤帆渐行渐远,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
师: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再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
(学生略作思索,便举起了小手。)
生:孟兄,今日一别,我俩何时再见?愿你早日归来,你我重叙友情!
生:老朋友,你孤身远行,一路上要多保重啊!
生:小船啊,你慢慢地行,让我再看一看老朋友的身影!
……
(学生说得滔滔不绝,渐渐进入意境。)
师:真是难舍难分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诵诗句,以表离别之情。同学们,哦……不,诗仙李白,此刻,你就通过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吧!
(学生一个个争着朗读,读得投入,读得动情。一位学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几个字,只留下微弱但还清晰的声音,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了上面的教学案例,不禁为这位老师巧妙的朗读指导所折服。教师没有作多少朗读技巧的指导。她所做的主要是自己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努力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二、 载悦入堂。
学生能否进入学习状态与精神是否愉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必须保证学生所处的课堂是有“悦”承载的课堂,要让学生有“悦”的体验。其实,就语文来说,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它本身就是美的,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能带给人愉悦感。所以,要让语文课成为有“悦”的课堂,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引领学生感性地学和体验尝试成功的快乐。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自由、说话的自由和抒情的自由;教师要放弃“话语霸权”、“情感霸权”和“价值霸权”,平视学生,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真诚的心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其次,教师要学会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调节课堂,用生动、有趣、益智的活动组织课堂,用技巧控制课堂,用智慧驾驭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和谐。和则美,美则愉悦;谐则畅,畅则通达。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营造出来的和谐情绪和氛围,会影响课堂的整体状态,而这种整体状态往往会成为一个精神的“场”,产生状态的效应,反过来会激发个体的学习状态。
再次,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在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当学生独立思考获得新颖独到的见解后,往往会产生“我的想法会得到同学的认可吗?”;“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吗?”;“我回答错了,同学会不会笑我?”等心理,结果欲言又止。鉴于此,我都采用表扬,热情鼓励,以促使学生探索精神和行动的发展,燃起学生创新的火焰。
三、 布白入境。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的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着遐想的余地。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在知识的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得出结论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反复品味。通过创设的“空白”,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思考探索的状态。当然,教师不能为布白而布白,所布之“白”,必须能使学生出“实”来。
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我在课文的结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布白: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猎人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们通过与文本对话,,各自有了不同的体验。有的说:“猎人看到了这动人心弦的一幕,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有的说:“老羚羊为了年轻羚羊的生存,自愿献身的壮举太令人敬佩了!”有的说:“猎人们看到这些小羚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不忍心再去伤害无辜的生命”……
四、 设奇入神。
现在的课堂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的生成,但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的重要性,相反,“生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那些奇妙的、灵动的预设,会使我们的课堂亮点闪烁,精彩迭出。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的课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技巧外,课前预设的“新”与“奇”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他们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如王松舟老师上《万里长城》一课时,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了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令学生沉迷其中。
五、 评价入木。
在课堂上,只要使用得当,教师短短的几句或寥寥数语的评价,便能在第一时间内对教学进行调控,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出发,评价语要充满人文关怀,渗透阳光和爱意,要真实、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学生的正确的信息以及认知行为的指导。比如有一位老师在上《海滩上的小姑娘》一课时,让一学生板书课题。那学生非常用心地写,字写得很端正,可惜她不知怎么的,把题目写成了两行:“海滩上的”为一行,“小姑娘”又另起一行写,而且,“海滩上的”这四个字写得很大气,而“小姑娘”三个字却后继乏力,写得很小气,缩成一团。那老师见了不由得乐呵呵地说:“你写字就像画画,还讲究一个意境呢!一看到你写的题目,我们就可马上联想到一个‘小小’的小姑娘在那一片‘大大’的海滩上的情景。接下来,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这小姑娘是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小姑娘?”老师这么一说,学生们的读书热情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后来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海滩上的小姑娘的表现证明她是一个具有美好心灵的人。人虽小,可心眼儿却不小。最后,老师又请那位学生上来把写小了的“小姑娘”写大,“还她以本来面目”,让大家牢记小姑娘的高大形象。这位老师做得多么巧妙!他抓住了学生在板书时不经意中出现的疏忽,以此为契机,破题导读,并把它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打开小学生阅读之门的钥匙】推荐阅读:
打开自信之门作文07-05
打开心灵之窗10-12
网站打开速度影响网站收录10-06
打开心中的那把锁中考预测作文09-17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课时教案06-24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09-29
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教材06-30
小学生如何阅读课外书籍10-04
小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