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精选13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1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方瑞杰 214500 新教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具有可持续性、趣味性。

1.1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教材忽略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强化了教材多样化改革,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1.2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1.3 新教材改革了过去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等多种学习活动,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

下面我就谈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一.合理使用教材、研究教材。新课程现行的教材有几种版本,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内容新颖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点多面广,趣味性可读性强,循循引导逐一设计探究情景,特别注重学生活动,探究气氛浓,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我手中有两种版本的教材,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既研究人教版教材,又研究鲁科版教材,通过反复学习,力求理清编者意图,把握知识脉络,领会探究目的,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例如在介绍《硅》这部分内容时,我注意到人教版将重点放在二氧化硅性质的研究上,而鲁科版则从材料化学的角 度出发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交流探讨而引入到硅的性质,两种版本各有侧重,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设计和调整,吸取了人教版中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优点和鲁科版中注重知识的应用性,联系生活生产的密切性之长处,各取所长为教学所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感觉到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教材,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理念和方法,为老师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

二、新教材大大强化了学生活动探究的力度,这是以前教材所没有过的,记得我当学生时是没有的,顶多是老师给我们演示实验而已,有很多是老师讲我们记。以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及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乐趣,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教材做剧本、学生唱主角、老师既当观众又做评委的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台。如在《探究氯水的成分》部分内容教学时,依据活动探究实验设计,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猜想又体验、既观察又思考,学生探究热情极为高涨,摆脱了以前学生实验中那种照方抓药、按部就班的被动局面,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能力得到了发展。针对新课程,我校申报了一系列的省市级课题,如我们组的省级课题《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模式的研究》刚刚圆满结题,新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理论依据和探究素材保证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这两年里才得以顺利进行,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我体会到新教材在理论上是我们的导师,在实践中是我们的助手。

三、新课程、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知识多了,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既可以当教材,又可以当作科普读物,功能增加了,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如我们在完成化学必修两个模块的教学后,我们为高二文科生开设了《化学与生活》 2 选修课,因为我们文科班的学生今后的高考是不考化学的,而且高二小高考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只要用心去学是没有问题的。教材变了,方法新了,负担轻了,趣味浓了,使化学真正变成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门学科。可见一本好的教材就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使学生爱上化学课了,而且在2009年的小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她们高兴的说学化学很有意思,很好学。

四、在人教版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自身亦应不断学习,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化学与生活》中的药物化学知识、大气的污染与防治、水的污染与防治,等等。这些内容,以往的教材少有涉及,教师如不注意自身的提高,则往往难于胜任教学。其次要转变思想观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从以往的重视分数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上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我们的教育立足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上来。新教材的编写也给了我们一种全新展示化学知识的体系,代表最现代化、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虽然新教材有了那么多的优点,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困惑。

一.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实施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由于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要把过去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时间里,而课时又少,每周只有两节课而已,粗不得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要在一年里把它上完,并且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很难做到的。选修和必修知识层次悬殊太大,以学生在必修课上所具备的知识,很难接受选修课的知识内容,更别说探究了。

二、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大老师的备课和工作量不说,只 3 是有限的课时就迫使你只能关闭探究的大门,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而且在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明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上所强调的教学方式,对实验管理人员及老师的综合要求较高,对实验设备需求大。有时,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所需要的,以至有很多教学探究活动我们没有办法开展。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2

河北省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两年多,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实施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体会。

1. 构建科学的化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由于关注学习活动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因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基本视角,从自主、愉快、差异、有效等角度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者,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各课程模块的内容差别较大,故使用的教学策略也应有区别。根据各模块的特点,我们应在总的教学策略指导下,针对于各模块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

2. 设计问题小台阶。

教师先作示范,逐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3. 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安排学生进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火柴,特别担心划出的火焰会烧到手,教师对这一行为虽然诧异,但不至于嘲讽,在生活中使用煤气灶是不需要火柴的,一些同学的确没有使用火柴的机会,教师要结合时代的改变,站在与学生同等的角度辅助学生练习。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实验是最能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的形式,实验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更深入地自主学习。

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中,教师一般先介绍正确的操作,但总有学生搞不清楚,出现阴阳极接反的现象。其实,将反接的现象记录下来,可以充当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理论解释的依据。一旦反接,铁丝作为阳极就会迅速地腐蚀,U形管出现浅绿色的絮状物,可以将错就错,由此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事实说明铁丝接电源负极而受到保护的结果,当然选用铁丝而非石墨,是因为铁丝的导电性比石墨强。

4.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 (1) 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 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 授课者不仅是教师,而且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加强兴趣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5.1 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设疑法。

“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5.3 竞争法。

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4 开展课外活动法。

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用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惠华.探究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几点策略.

[2]鹤壁教育信息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实施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3

一、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绝对的控制权,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学生成绩的评判等完全由教师自己说了算。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物理教师也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以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即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师生交往当中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和平对话转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要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不只为了执行课程计划而是为了师生共同研究,丰富课堂内容。教师要从物理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同时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来看,要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了中西方教育现状之后这样说道:“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考试。”分析这段话让我们知道,在当代,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远比学了多少知识更重要。因此,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探究学习模式必将与物理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关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中学物理的学习除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技能需要学习、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般的“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也有物理科学中一些诸如“观察实验”“等效”“以直代曲”“合成与分解”等方法。教师对这些一般的方法和学科内部的方法都应该注意。例如,除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运用这些方法外,还专门在适当的地方以旁批的方式点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的意识。另外,要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营造教学创新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时,教师可以只给出一些器材,具体的做法需要学生自己设计,从而得出结论。最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学习物理要从实际中来,还要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在物理必修1第2章第3节的“问题与练习”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航空母舰上飞机起飞的问题;物理必修2中在讲过功率P=Fv后,分析了汽车变速箱“换挡”的问题;物理选修1-1学过静电的知识后,分析了静电在实际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等。

三、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评价制度的变革将会决定整个新课程改革是否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这场改革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实践与反思

所谓教学实践与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成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既能保持教师积极探究的心态,又能使其专业素质得到充分的挖掘,这对适应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2.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物理教师应具有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比如,学习著名科学家的物理思想,有关的物理学史和借鉴前辈的好方法等,这样做,一方面对自己是一种启迪和熏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激励。

3.努力开展教学科研

物理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上好课,更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应积极地为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自己逐步由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我市从2009年开始了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这几年,我们多次进行了新课程教材与课标的学习、培训,为全面开展新课程教学做好了准备。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发现和感触,非常值得反思。下面我就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提示学生抄笔记别丢了“西瓜”

高考数学试卷中大部分的题目都是基础题,只要把这些基础题做好,分数便不会低了。要想做好基础题,平时上课时的听课效率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教高三的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上课时讲的教学内容可谓是精华,认真听讲45分钟要比自己在家复习两个小时还要有效。听课时可以适当做些笔记,但前提是不影响听课效果。有些同学光顾着抄笔记却忽略了老师的解题思路,这样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得不偿失。

2.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看来效果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做的。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3.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案例:概率的定义

课前请同学们同位2人一组准备1枚硬币,上课后组织同学们做抛硬币的实验,分为连续抛10次,50次,100次,等等,一位同学抛,同桌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同学们做得兴高采烈。做完以后老师适时提问:“若是随机抛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大?请同学们用你的实验记录来解释。”由于学生全部参与了实验,因此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收获。

新课程标准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数学概念、规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原则:(1)要有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够得着”;(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4)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5.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

悬念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机制,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热情起到持续的刺激作用,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获取新知、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思起于疑,有疑始有进”这一理念渗透在问题情境创设中,设置超出学生认知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并要求学生善于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打破常规解题途径,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探究过程,切实获得了解教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的学习能力。

如在排列知识教学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如果现在口袋里放置1―6号6个红球和7―12号6个黄球,现在如果要你摸出两个球,那么‘摸出一个黄球和一个红球’、‘两个都是红球’、‘两个都是黄球’的排列和概率是否相同?”学生一开始都得出了“结果不相等”的结论,但接着感到很惊讶,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纷纷动手进行计算。这时我向学生说明,如果将任何一种情况进行列举比较麻烦,可以通过数列知识进行有效解答。

6.不要忽视数学系统性

数学的系统性很强,有的学生会因为一点困难没有解决而造成以后学习上更大的困难。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随着学习方法不同,又会形成新的不适应和困难(如有的学生不适应由数向形的转化)。这种新旧不适应和困难,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加以重视和补救,日积月累,不适应和困难日益分化、扩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信心、兴趣,甚至惧怕、憎恶数学,以至很难补救。事实上,一名学生一旦问题累积,甚至学习上脱节,要补回来并非易事。(这正是“多”“加”并不见效的原因。)相反,如能采取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的方法及时回授,随时激励学生自信心,情况就大不一样。正如我们现在的做法:上课先解决前面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再上新课。坚持下去,知识巩固率显著上升,学生成绩提高很多。经验告诉我们:成绩差的学生是一课一课差下去的,教师应防微杜渐。实践表明,只要得到适当的帮助和必要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7.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5

正值我省新课程实行第二年之期,在这炎热的暑期参加了2011年达州市中小学远程网络培训。本人认真学习和研读了《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下面谈谈我对搞好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把握新的高中政治课程的性质。

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我们把握新课程性质,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定位,既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其中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高中政治课提出了五个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是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课程理念体现了对课程理想的追求,它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课程框架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都来自课程理念。

三、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向的把握上,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把握、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形式的选择、进程的控制、结果的评价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实施新课标,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能片面地夸大,更不能忽视。同时,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渗透和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和个人风格,也体现了教师个人智慧。此外,教学活动也不是游离于教师之外的单纯的学生活动。在学习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讲授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辩论中,调节和疏导学生因争辩而产生的矛盾,在活动中,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等等。总之,做理性的组织者和积极的参与者、协调人,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活动结果的评价上,好的结果评价会激发学生投入更大的热情进入新的学习。如:在评价的态度上,采用鼓励的、欣赏的语言或行为,可以激励学生的再学习和再创造,在评价的导向上,通过对学生活动方式、内容、合作情况的评价,可加强评价的针对性,以利于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在评价的方式上,课堂评价、纸笔评价、分层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样的方式,可以改变单一评价的片面性,提高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通过评价发挥教师作为激励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三、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依然是“满堂灌”、“全包办”,不肯从主角的位臵上退下来,二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徒有气氛热烈、活动充分的形式,却脱离了教学任务,费时且低效。这都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片面理解和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要以尊重、信任、宽容的情感对待学生。

四、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最多的方法是讲授式教学法。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我们要加以辩证的分析,既要看到它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特的价值,因而被广泛采用,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传递信息迅速,教师可控性强等,同时也要看到它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不能很能好地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学生活动时间缺乏等缺陷。若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科学地把握,注意讲授的启发性、精致性、直观性、感染性,并有机地与其他活动形式相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目前,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式等,都是被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实践也证明了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和推动作用。我们在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时,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要着力体现当前主导的活动形式。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的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进行适时、适地的选择和整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五、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情境创设和活动开展。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诱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社会现象,捕捉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语言、音像、挂图、多媒体等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的活动过程,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学生外在的行为动作,也有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也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仅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还要制订课外活动计划。在制订课外活动计划时,必须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计划、班级的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等,讲求综合效益。

六、要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搞好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十分高,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各校教研组、备课组要拧成一股绳,成为团结协作的坚强集体。教研组内部、备课组内部教师之间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唯有这种境界才能真诚合作,共同提高。搞好校本研究,教研组、备课组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臵上、教学内容的拓展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及社会实际的结合上、习题编制和选用等方面多作研究,多作探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进一步设计教学过程。各校备课组成员能够真正做到团结协助,资源共享,就能不断拓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空间,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6

从2008年开始我们新疆全面实行了高中新课程的改革,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以及一年多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初步由刚开始的排斥、迷茫到现在的接受和赞同。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并初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各种改革,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渗透着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填鸭式教学,避免题海战术。下面把自己一年多教改经历的几点肤浅的认识总结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一、对教学理念的理解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7

一、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比较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 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 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 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 决不可以越俎代庖, 让学生在多种探究过程中, 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的关系,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2. 重视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与生活实际联系也很紧密, 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社会实际, 才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有利于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新教材在重视实践上做了大胆的突破。一方面重视了化学实验的教学, 恢复其探究功能。另一方面增加了活动与探究,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 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科学性。

新教材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科学设计了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高中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帮助学生把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1. 研究教材内容, 设计好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新课导入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很快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提高课堂效率。如从教学内容导入, 从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复习旧知识导入, 根据学生情绪导入, 结合教师自身特长导入, 等等。总之, 导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2. 多与生活联系, 改进探究实验。

新课程强调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 主动探究。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时,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的实验时, 教材中要求实验在烧杯中做。本节课将实验进行改进:把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在可以封口的小塑料袋中进行混合, 用手摩擦, 并感觉塑料袋的温度变化, 然后稍微打开点袋口, 闻气味。通过一个简单的改进实验, 让学生体会到在平常的生活中, 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化学变化, 化学就在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结论、物质的性质, 也就没那么难以记忆了。

3. 以生活场景为背景,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在农业, 工业, 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和应用。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也是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的一点。

在讲盐类水解应用时, 可以设计情境:在村子里住着两位农民, 小李和小王, 他们都种了几亩水稻。小李很勤劳, 不仅买了氮肥硝酸铵, 还同时使用了自己烧制的草木灰 (呈碱性) , 小王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铵, 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 收成一定好, 结果到了秋收时发现, 自己田地的产量远不及小王的, 你知道原因吗?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情感教育 实践教学 兴趣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03-01

受教育者对教学寄予的希望是什么?教学应该实现什么目的?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教学应该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以至能适应社会,能有所作为。课改,正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本质。课改是必须的,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就很难,化学这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更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认真研究教学,还是可以探索出一条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新路来,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起: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也就是说,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功能。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用爱心和真诚面对学生。事实证明,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很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凡是估计学生能做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验中主动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量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在各自的体验中更加热爱学习。二是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有启迪性,凝聚着对学生的期望。比如经常用“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一试好吗”、“你

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之类的语言,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经常用真情感染学生,就能激起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把书本知识直接地传达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是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就是有学问的人,就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这种模式虽然能快速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识,但是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学生只靠动脑理解和领会知识,没有亲身动手,也就没有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即使获得了知识,也无法使他们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转向以发展的主体的教学。也就是说,传授书本知识要服从、服务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重实践、重感性、重过程。同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详细记录、认真分析、总结,教师再相应地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中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把握知识,并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三、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要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使学生保持对化学学习产生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活跃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

四、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学而无用的知识过于迂腐,使人软弱,学而有用的知识使人有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内容,化学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重视开展课外活动,扩展实践和创新空间势在必行。例如:学习“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时,我们可以通过录像或VCD创设情景: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铁量的四分之一……”。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 在什么条件下生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做出猜想和假设,布置学生回去后小组探究,一周后汇总讨论,交流共享,反思评价实践活动。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9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教学结论。

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像演戏的演员)。教师是主导,起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高满堂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

任教近两年了,对于课改还是处于摸索阶段。现将我的做法、遇到的问题及感想总结如下:

一、上课。

上课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要环节。新课程要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位,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在这近两年的课改教学中,结合我对课改的理解,我是用一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上也不例外。所以对新课程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的脑海里,数学是重要的,数学是枯燥的,所以学数学是吃力的。在新课改中,教师就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这种看法。数学怎么会枯燥呢?有几何图形的立体美,有函数图象的对称美,一切的理论也都是有据可循、立足于实际的。比如进行“二分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由问题“学校由电力局直接供电,如果有一天,学校突然停电了,我们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去找出故障出现在哪里呢?”来导入。也可以放“李咏主持的价格竞猜”视频,然后问:如何根据主持人的提示快速猜出物品的价格?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就会爱学、乐学、好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2、自主探究。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之后,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过程。这样做虽然会延缓“教学进度”,但若是没有这个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就会显得形式化,学生的聪明才智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发挥,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能丰富解题思路,体会别人的意见,发扬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认知。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4、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

学以致用。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后,为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趁热打铁,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关或相似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经过探讨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对那些学生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惊喜。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学生们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探究,从而发现某些规律和结论。体会了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收获也喜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高了,但是还有一定的缺陷。也许是受前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对定理公式的死记硬背,对于一些书上已有的结论,他们并不想过多的去思考为什么。所以,在我让他们探讨的过程中,有时候,他们不是那么的重视,虽然回答得如此响亮,但是我知道他们只是附和而已,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内涵。与此同时,学生们的“显然成立”弄得我的讲解与分析显得啰嗦,他们认为是我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知识点的形成肯定会比结论复杂和难得多)。由于知识形成的探讨,课堂的时间被占用了大半部分,所以现在的高中课堂并不像以前一样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解习题。另外,高中课程量的加大,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完成作业上,对时间分配不均,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课后根本没有时间来对当天所学进行复习,更别说自我强化什么的了。所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知识停留在课堂上接受的水平。大多数学生反映,听得懂,不会做题,我想这与他们的思维形成是有着之间联系的。

新课标教材总体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比较受学生欢迎,也得到了大部分老师的认可。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例题过为简单,课后练习题呢,有的过为简单,有的又太难,给教师和学生错误导向,以为练习题、复习题的难度就是课堂教学要求达到的难度。

初高中教材衔接得不够好。许多初中为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模块教材中也未有体现,但练习题中出现了。比如:三角形重心的性质,余切函数等。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10

作者:李敏捷

单位: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民族中学联系地址: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民族中学邮编:654300

电话:1398804984

5电子邮箱:395178396@qq.com

【内容提要】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共识。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要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语文师生互动

一、加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教学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启发式教学有多种,如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景启发等。

1、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2、观察启发。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语文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

找出规律或加强语文知识本质的认识。

3、情境启发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课文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在讲《过零丁洋》时,可以通过讲解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文天祥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二、让课堂活跃起来、灵动起来

能否使课堂“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关系。首先,要想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较高的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观察,观察课堂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能否真的“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

1、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

2、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启发、引导。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动”。

3、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

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的学生,克服“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一般说来,讨论法和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

三、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首先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是否体现关键看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板块,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等。阅读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写作教学要突破“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模式,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学目标;口语交际教学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对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的重大挑战,要求教师注意活动的开放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四、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满堂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挤压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只能是

一种被动式、保守式教学,与创新毫不相干。不过,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教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

3、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语文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语文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文学思维、语言文字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标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无疑给习惯于灌输知识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创新,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只要勤于思考,精心备课,就会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适应教改的需要,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适应未来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月版

2、年6月版

3、李新华:一堂好课需要具备的几个亮点,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朱慕荣主编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班华主编 :《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9

2012年第7期

4、樊秀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云南教育中学教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11

一、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课前严格按照教材和教参备课,写好教案,制定详细的课时计划,课上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向学生传授知识,俨然旧时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可以不仅是课程教授者,而且是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同时,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增加了教师可支配的因素。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弹性都有所加大,这样给教师可以在课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更好地发挥。如此一来,我们的课堂就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的传统的课程实施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教授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实验研究者。但是,教师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人认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具有“两强、两弱”的特点,即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比较弱。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重视教师间的听课活动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课堂上许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地观察,就可洞见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没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目的是为了使教师个人和整体教学活动得到改进和提高。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无形中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三、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一定时,随着F1和F2之间夹角的增大,F1和F2将不断增大,F1和F2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到这部分内容时,我问全班学生:“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学举手或推荐“大力士”。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可以,想来试一试,结果无论谁都不能绳子拉直。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原理记下来。

四、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一)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自身的实际知识水平,但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否则容易导致无效学习。目前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教师需要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对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上)或服务器上,学生便可以挑选自己的薄弱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了查漏补缺的目的,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

物理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都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如光的衍射实验、静电实验等难以成功;如布朗运动等实验的可观察度小;一些实验持续时间短难于观察或者实验数据无法测量;还有一些实验的后期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导出简明的物理规律。又如,目前高三物理实验课也是一个难点,理论上至少应该把高中的重点物理实验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但高三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张所限,无法将所有重点实验都亲自操作,这样就不能满足他们复习、考试的需要。这些都制约着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五、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一题多思,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学生在解有关问题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一个有效的训练是对一道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既要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长此以往,一定能提高在解题时的应变能力。

(二)一模多用,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例题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在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各种模型的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六、加强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很多物理实验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探究过程所用的科学方法,但在探究实验之后教师有必要进行对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评估改进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意义巨大。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由此不难看出,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设置了很多探究性实验,但探究性实验不是学生实验做完就标志学生、教师的任务都完成了。在探究性实验后,应在适当时候再安排一节课对该探究实验进行评估教学的学生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探究实验的原理、条件等。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12

一、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实验趣味性

化学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演示实验的范例,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充满趣味性的演示实验, 将实验过程演示给学生看。由于学生都对实验比较感兴趣, 充满了好奇心, 因而这些有趣味的实验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例如, 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前, 我就模仿魔术师刘谦给学生表演了一个“用水点火”的实验。我将一小块金属钠用脱脂棉包住, 然后让学生们仔细观察, 见证这个神奇的时刻。随后, 我用胶头滴管在脱脂棉上滴下几滴水, 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学生们看到这神奇的现象都觉得十分惊讶, 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于是, 我话锋一转, 引导学生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 去探寻此现象发生的奥秘。

又如, 在教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内容时,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检测当地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经常喝的各品牌的纯净水、矿泉水或是最近备受争议的可口可乐进行检测, 看看这些饮料中是否含有氯离子。这样, 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富有趣味的小实验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 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 还极大地培养了化学学习兴趣, 为学好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问题引导, 推进实验探究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验证性演示实验的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例如, 在教学“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时, 我采取了以下几步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探究。首先, 提出问题:“铁与冷水和热水均不发生反应, 那它能否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呢?”然后, 让学生提出实验假设:假设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 并由此推测出产物。接着, 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根据水蒸气的产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以及检验产生的气体等三个步骤来设计实验装置。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必须让学生分工明确, 比如有的组装仪器, 有的准备药品, 有的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等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反应后装置中剩下的固体呈黑色, 并且反应生成的气体可以燃烧。实验结束后, 再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最后, 经过小组交流可以得出结论:铁粉与水蒸气可以反应, 并可以放出氢气。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教师抛出的问题出发, 由学生完成探究, 教师只是协助与引导,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知识结构的重组, 学着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对反应装置中剩下的黑色固体非常感兴趣, 他们很想探究黑色固体究竟是氧化亚铁还是四氧化三铁。于是, 我便乘胜追击, 继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探究步骤继续探究黑色固体的成分。在这样的探究性试验中, 学生手脑并用, 使得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思维得以拓展, 智力得以激活。

三、进行实验创新, 提高实验教学成效!

在化学课中的实验教学部分, 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优化或创新, 既可以对选用的药品进行优化, 也可以对实验仪器进行改进, 其目的是通过优化和创新,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 我们在萃取实验中一般选择的萃取剂是四氯化碳, 但是这种物质易挥发, 同时其蒸汽有毒, 对人体有害。因此, 我就在教学中从绿色实验的角度出发, 对实验药品进行了适当地改进, 我用煤油替代四氯化碳进行萃取实验, 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只是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煤油也具有挥发性, 因而要注意打开排风系统。

又如, 课本中制备溴苯的实验是通过将溴和苯先加入烧瓶, 接着再向烧瓶中加入铁粉来实现的。然而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就是由于反应物已全部在烧瓶中, 加入催化剂后立刻反应, 且十分剧烈, 导致溴挥发从导管溢出, 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我在实验中针对此问题做了一点改进和创新, 我将铁粉先加入到烧瓶中, 然后用分液漏斗加入溴和苯的混合液, 这时只需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就能控制混合液的滴入速度, 这样也就控制了反应的速率。这种方法很好的克服了课本上实验的缺陷, 实验效果也十分理想。

四、总结!!

总之, 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化学教师, 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理念, 践行新课程, 才能切实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成效, 才能达到培养高质量化学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永信.谈谈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J].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9, 1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几点体会 篇13

九龙中学 张显莉

一、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理念,把握教学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它是编写教科书、地理教学及评价、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从要求的知识内容看,“课标”规定的知识点有所减少,且更加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能力要求看,“课标”的规定更加明确,且对动手实践有明确要求。即更重视过程与方法。从对地理学科素养要求上看,“课标”更加明确了对区域性与系统性、综合性有机整合的要求。从规范的对象看,“教学大纲”规范教师的教,“课标”规范学生的学。

《地理教学大纲》  培养专业人才,属于

“精英”教育范畴;  “学科中心”的倾向明显;

 内容选择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

《地理课程标准》

 培养合格公民,为了每一

个学生的发展;

 内容更多从社会需要和学

生实际出发;

 学习精密联系生活实际和

社会实践。

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教学视角的转变 • “大纲”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

• “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对地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地理信息的捕捉、基本原理的应用、地理思维的建构和地理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 4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五、《四川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考试性质

本考试说明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由四川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反映普通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

命题指导思想

考试命题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本考试说明为依据,------ 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 本次课程改革把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课程目标,并以此为标准选择和重建高中课程内容。

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此外,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

 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最好途径

 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究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

/ 4

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讲清基本地理概念,重视原理、规律应用。

 地理概念在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 “定性”的作用,它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语汇”,是组成地理原理的基本要素。

1、把握概念特征,明晰易错概念 ① 定义与表达之间差异的误区

时刻与时间、时区与区时、水利与水力、西部与西面 ②关联性概念的误区

丰水期与洪水、干旱与旱灾、水稻与稻谷、震级与烈度、光照与热量、肥料(养分)与肥力

③ 望文生义的误区

风化与风力侵蚀、水位与水深 ④ 程度性概念的误区 热带气旋与台风

⑤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的概念 气候因素与气候要素

2、归纳相关概念,形成知识群体

3、注意思维转化,加深理解概念

4、应用基本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重视区域地理教学,强调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 区域地理是反映人地关系的最佳案例,是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

/ 4

平台。

• 以经纬网为基础的区域定位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先决条件。

• 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一定是建立在对具体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纳基础上的。• 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 1.关注“九义课标”对认识区域的要求,选择典型区域(大洲、地区、国家)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

• 2.重视对大、中尺度地区空间定位的教学,强化区域内、外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 3.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应以高中系统地理相关原理、规律为基础,从确定地理位置、归纳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分布和变化、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和相互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方向、问题措施、区际联系)等角度分析区域特征。

• 4.淡化对具体地理事象的记忆,注重地理事象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的掌握。

七、教学建议

1、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掌握大、中尺度区域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和分布,注意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

3、应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间地理要素的差异。

4、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意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

5、关注区域热点和热点区域。

上一篇:考研英语二词汇记忆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