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责任(精选8篇)
2015-07-01 09: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中国食品安全网
作者:徐景和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015年4月24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全面贯彻了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通过监管理念、制度、机制、方式等创新,着力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监管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由现有的104条,增加到154条;字数由1.5万字,增加到3万字,法律责任由15条增加到28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在中国食品安全法治史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从多年的监管实践来看,风险和责任是把握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重要视角。
一、风险全面防控
风险是认识食品安全的一把“金钥匙”。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着斗争。风险治理理念的提出,标志着食品安全治理从经验治理到科学治理、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的重大转变,标志着人类对食品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标志着食品安全治理新时代的到来。风险治理理念的提出,在食品安全发展史上具有“转折点”的重大意义。
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看,安全与风险对立统一、相互依存、此消彼长,只有在安全与风险的“对立”中研究食品安全,才能把握食品安全的奥妙;也只有在安全与风险的“统一”中研究食品安全,才能把握食品安全的真谛。抓住了食品安全的风险点,就抓住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制高点,就抓住了食品安全全部工作的核心、本质和要义。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多样性、叠加性等许多特点,围绕食品安全风险的全面防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总要求,在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制度
从绝对意义上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相对意义上,风险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从治理策略上,则要求分类治理、分步实施。《食品安全法》第8章“监督管理”第1条就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制度,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
状况等,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风险分级既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制度,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确立了“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等基本概念,目的在于对不同风险的食品实行不同的等级监管,在全面治理的基础上强化重点治理,进一步增强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
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指南》中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模式,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这标志着食品安全治理范式走上成熟定型阶段。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该法第2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及其技术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及新闻媒体等,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该条确立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原则、内容、组织者和参与者,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结构,有利于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实现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有序开展。
(三)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自查制度
在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食品安全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广泛、隐蔽,只有食品生产经营者才能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了如指掌。为切实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47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该法第83条规定,生产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企业,应当按照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建立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该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查,保证其有效运行,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该法确定了风险自查与隐患整改相结合、风险自查与结果报告相结合,有利于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及时排查和消除食品安全风险。
(四)建立食品安全责任约谈制度
食品安全责任约谈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行政指导的具体措施,体现了食品安全工作预防为主的原则。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确定了两类责任约谈:一类是对企业的责任约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114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另一类是对政府或者监管部门的责任约谈。该法第117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未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督管理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地方人民政府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未及时消除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为强化两类责任约谈的实施效果,法律规定了两方面的直接要求:一是及时进行整改。被约谈后,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被约谈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整改。二是约谈及整改情况纳入档案或者记录。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应当分别纳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评议考核记录。
(五)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为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的全程控制,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部门间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机制和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义务。该法第42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分为传统追溯体系和现代追溯体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保留传统索证索票等传统追溯体系的同时,更加强调利用信息化等现代手段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可控制。
(六)完善问题产品召回制度
问题食品召回分为生产者召回和经营者召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扩大食品召回范围、确定食品生产者召回义务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者召回的义务。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与此同时,新法还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对召回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的,应当提前报告时间、地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实施现场监督。此外,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从分类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该法还规定,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七)建立特殊食品严格监管制度
特殊食品是指供特定人群食用的食品。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74条规定,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与普通食品相比较,对特殊食品的严格监管,主要表现在产品注册与备案、原料、特定功能、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标签、说明书、广告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如对保健食品,根据不同类别实行注册或者备案管理;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实行注册管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实行注册管理。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组织生产。
(八)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作出了具体规定: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该法在总则中特别强调,本法对农业投入品作出规定的,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
(九)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属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制度性风险。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方面,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以下内容:一是完善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为解决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不一导致市场封锁的问题,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限定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条件和范围,规定对地方特色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后,该地方标准即行废止。二是完善了企业的食品标准。为鼓励食品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该法重新界定了企业标准的属性和效力,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本企业适用,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三是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与问题标准通报报告制度。该法第32条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分别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农业行政等部门应当对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发现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十)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奖惩制度
食品安全信用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保障食品安全的评价状况。当前,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法治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淡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安全信用奖惩制度,努力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罚”的社会共治格局。新法第11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通报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的金融机构。
此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还建立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食品安全信息核实制度、进口商和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国外食品安全状况评估审查制度,完善了食品安全检验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既包括企业的控制,也包括社会的控制;既包括产品的控制,也包括行为的控制;既包括结果的控制,也包括过程的控制。所有这些措施,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二、责任全面落实 食品安全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关系,概括起来,就是责任关系。食品安全责任制度的设计,应当有利于实现“分责清晰、履责匹配、尽责到位、追责科学”的目标。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等食品安全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合理配置,着力使各项义务得到有效履行,各项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以下主要义务: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获得特殊食品产品或者配方注册、履行企业标准备案义务、履行产品备案义务、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建立生产控制要求、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建立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建立问题食品召回方案、执行食品标签管理制度、执行食品说明书管理制度、执行食品广告管理制度、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履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义务、接受食品安全责任约谈、接受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等。
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的全面落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强化了激励与约束、褒奖和惩戒、动力和压力、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努力使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各方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担当、更加尽责,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除了全程监管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责任约谈机制、信用联防机制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完善了食品安全治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立食品安全贡献褒奖机制 食品安全问题属于世界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艰苦的努力和创造。激励被认为是管理的第一原则。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贯彻落实“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同时,突出了食品安全贡献褒奖机制。新法第13条规定,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该规定有利于在食品安全领域弘扬主旋律、激励正能量、塑造新形象。
(二)完善食品安全绩效评价机制
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推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认真履行食品安全责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总结了多年来实施的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制度、食品安全绩效考核制度的经验,在原有的地方政府对监管部门监管工作进行评议、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议、考核。该法第7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三)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机制
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保留了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规定,同时强调,监管部门应当公布本部门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奖励。同时,新法建立了“内部吹哨人”制度,规定举报人举报所在企业的,该企业不得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四)建立食品安全能力抽考机制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专业治理。无论是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还是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44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该法第116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执法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专业知识与执法能力等的培训,并组织考核。不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不得从事食品安全执法工作。
(五)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
公开是保障食品安全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为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按照全面公开、及时公开、充分公开、有效公开的要求,新法突出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有关公布、公开、公告、公示等规定达40多处,涉及食品安全标准公开、风险交流公开、产品注册公开、企业许可公开、监督抽检公开、行政处罚公开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信息公开机制。如《食品安全法》第28条规定,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有关部门等方面的意见。该法第44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随机进行监督抽查考核并公布考核情况。
(六)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机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因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存在缺陷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依法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有利于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用经济杠杆化解食品安全责任纠纷;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方式,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43条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目前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虽然不属于强制性责任保险,但其有利于通过多种手段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分担,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七)建立食品安全立法约束机制
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制定。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36条第3款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为了保证具体管理办法能够及时制定,除了《立法法》确定的约束机制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127条规定,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执行。也就是说,如果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及时制定相关的具体管理办法,其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则缺乏恰当的依据。这有利于地方从本地情况处罚,加快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等监督管理办法。
(八)建立食品安全部门协同机制
2013年,我国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了相对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食品安全治理仍然需要多部门参与。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许多方面强化了部门间的协同协作,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九)建立食品安全行刑衔接机制 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需要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间建立有效的行刑衔接机制。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12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发现涉嫌食品安全犯罪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侦查过程中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和监察机关,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公安机关商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检验结论、认定意见以及对涉案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协助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提供,予以协助。
(十)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一、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 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不断增强, 但其内部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原有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相对滞后, 已跟不上高校发展的步伐。近年来, 高校职务犯罪及腐败现象大部分集中在基建、后勤、招生、采购等领域, 犯罪主体多为分管领域的领导, 并呈现出窝案、串案、集体腐败的特点。这种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这对于依法治校、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预防和促进惩治腐败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表达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和结论, 造成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
1.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带来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 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又要懂业务、管理、投资等方面的知识, 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 熟练掌握国家财经法规政策, 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将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审计评价结论, 就会给审计带来风险。
2. 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带来的风险
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步骤,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的工具。目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尚没有规范的审计程序和系统的方法指导。一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仍没有跳出“财务收支”审计模式, 就账查账, 侧重点不明确, 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有目的和行为方式, 切入点和落脚点不明确。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与财务审计的没有多大差异, 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格化”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价值并未完全体现。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软件等的广泛运用, 使管理信息、经济业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的记录方式和处理程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些高校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 这对采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也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相对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讲, 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层次。
3. 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的审计风险
评价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表现, 必须以真实的会计指标为依据。但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层出不穷。随着打假治乱的深入, 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也更为隐蔽, 造假的技能、技巧、手段更加高明, 虚假的会计资料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的客观性, 甚至造成判断上的错误。所以审计人员稍有疏忽, 就会对应审项目主要事实没有查清, 重大问题发现不了, 特别是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不实, 资产、负债、损益不实即使揭露了也反映不出事物本来的面目, 最终导致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结论。
4.“离任必审”和“先审后离”的原则并没有完全贯彻实行
高校的领导在干部任期届满或者调任、辞职等变动发生时, 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部分高校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审计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只是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审计对象范围。调查数据表明, 只有部分高校确定了“离任必审”的原则, 并利用有限资源集中力量对委托部门关注的重点单位的领导进行审计, 还有少部分高校平时不进行审计或没有年度审计计划, 只对那些被人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领导进行审计。而且在实际工作中, 经济责任审计在一些高校并没有作为常规的经济监督形式。另外, 存在“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部分高校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 经济责任人的离职、调任、转任等已经作出决定, 审计不过是一种形式, 对经济责任人并没有多大影响。“先审后离”由于被审计领导还未离位, 知情人也不敢揭露事实真相, 这无疑会提高审计的难度, 增加审计的风险。
5. 内部控制缺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或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造成管理混乱、信息失真, 无疑会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近年来财务信息失真已司空见惯, “无账不假、无假不账”已不是个别单位的现象, 经济活动中违纪违法及各种造假行为花样百出。审计人员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被虚假资料或现象所蒙蔽, 难以查明事实真相, 其审计结论可能与客观实际相反, 甚至会为虚假数据或现象撑起“保护伞”。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1. 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深入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提是高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时间不长, 许多人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需认真学习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贯彻两办《规定》, 要深刻领会审计署、教育部和内部审计协会的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 增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了解, 树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为高校健康发展而服务的理念;高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等中层领导要认识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监督手段, 并不是针对某个领导, 要克服消极合作和抵触心理, 自觉接受监督。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 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定期听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汇报, 认真研究审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帮助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 从而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审计热情。
2.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标准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对象是高校领导人员个人, 而不仅仅是高校的财务会计报告, 因此, 若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很难正确区分其中涉及的各种责任。如除涉及财务收支情况外, 还有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 领导人员对社会的责任等情况。所以建立评价标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 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 通过量化和质量关系对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3. 正确履行审计权限, 避免审计内容上的随意性
干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可能是多方面的, 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仅限于经济活动, 评价内容也仅限于其经济活动中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至于其它的诸如领导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等都不在审计评价范围。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该到位的必须审到位, 使审计评价既全面又客观实际, 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的监督管理职能作用。
4.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努力提高审计评价水平
国家应尽快出台一些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和法规, 统一、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工作业绩应该成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业绩完成好坏需要参照一些权威性的指标, 主要包括:国家下达的经济发展计划、上级下达的任期经济目标、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经济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等, 只有将任期内实际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与这些参考指标进行对比, 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5. 加强后续教育,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有利于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高校领导人员要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有计划地定期安排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 并保障内审人员具有充足的时间、机会和经费去参加后续教育, 以便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也要加强对教育管理、内部控制、基建维修等方面知识和审计软件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后续教育, 不断拓展内审人员的知识面, 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注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静.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 2013.
[2]孙广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5) .
[3]冯海玲.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1 (2) .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表达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表达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和结论,造成有关方面损失的可能性。
(一)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被审计单位各种管理因素。被审计单位管理和诚信水平低,内部控制薄弱,使产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变大。若会计资料本身存在虚假记载,无疑会对审计结果造成影响。
2.被审计单位行业性质因素。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不仅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还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的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所在行业的经营模式、被审计单位经营性质、行业的相关知识。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经验模式、管理模式等。审计人员不是全能,也有很多知识缺陷,这种情况下无疑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3.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二)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项目多、任务重,审计人员少,不堪重负,对审计工作质量有影响。
2.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又不清楚,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困难加大,存在潜在的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所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目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力不从心,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文明审计,争取社会各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应树立文明审计理念,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加强向社会宣传,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应在离任前妥善处理和解决。只有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党政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审计人员才能更好地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建立承诺制度,明确法律责任。建议尽快出台违反“承诺制”的处理处罚办法,明确对出具虚假、违法承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的责任,使实行“承诺制”真正对被审计单位起到威慑作用,减少审计风险。
(三)制定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有必要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性文件,以统一规范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四)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职业道德水平、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分析能力,加强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
1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零风险。,随着福喜过期肉、台湾馊水油、蜂蜜添加甜蜜素、顶新黑心油等问题的频繁曝光,微生物污染、原料溯源和食品掺假成为我国高度关注的三个食品安全问题1。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已前移至风险监测与风险预警,关注全产业链安全,着力加强源头治理。但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条比较长,从农田到餐桌包括许多环节,潜在的风险因素多,涉及的责任主体多,辨析主体责任相对比较困难。本文从我国食品安全可能存在的风险出发,探讨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使食品安全监管更具目标性、有效性,从而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1.目的为加强公司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规范和提高管理、决策水平,防止因管理、决策过错和失误给公司造成的损失、风险和责任,特制定本制度。
2.风险责任
2.1本制度所称的责任风险包括:
2.1.1管理人员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因其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给公司造成的管理、决策错误、失误以及由此引起的损失后果(包括经济损失和商誉影响,下同)。
2.1.2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因懈怠、疏于履行职责、擅离职守或对其岗位不作为、乱作为,给公司造成管理不利、决策延迟、执行不到位等情形以及由此引起的损失后果。
2.1.3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贿赂、其他非法收入或以从事其他渎职行为损害公司利益。
2.1.4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侵占公司财产,将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2.1.5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未经集团公司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公司同类的业务。
2.1.6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未经集团公司同意在业务中与其有亲属关系的公司 签定供、销合同。
2.1.7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未经集团公司同意,将公司资金、财产借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将公司的资金、资产以其个人名义或者其他个人名义开立帐户。
2.1.8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未经集团公司同意,以个人名义或公司名义对外投资或设立公司及其他侵占、窃取、破坏、挪用公司财务或以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2.1.9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对集团公司提供虚假信息、隐瞒重大事项或拒绝配合集团公司的监管。
2.1.10管理人员在其职期间,滥用或超越职权给公司造成损失后果。
2.1.11管理人员在其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以所掌握知悉的公司商业、保密信息换取利益或对外泄露、过失泄密,给公司造成利益、名誉、商誉损害。
2.1.12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如经营中断、商标/品牌贬值、产品/服务失败、重大环保事件、重大税收稽查事件、超权限审批造成损失、预算与实际执行存在巨大偏差。
2.1.13未经批准,设计变更形成的工程损失浪费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
2.1.14.出现活动事故、人身伤亡等重大事项、重大安全事故(工程安全损失在1
万元以上);质量事故(工程质量不合格损失在3万元以上)。
2.1.15由于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认真对待、推诿扯皮、不及时处理发生的媒体曝光、法律诉讼、消协等投诉事件所造成后果。
2.1.16管理人员利用任职权利优势,煽动员工集体上访、限制、迫害或变相打击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报复员工的检举、义举等行为,造成公司人才流失、经营受阻或被追究责任的。
2.1.17管理人员单方离职,不履行工作移交义务造成公司管理失控、财产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2.1.18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或导致重大案件发生造成损失。
2.1.19其他经公司董事会确定的违规违纪,应当承担责任的行为。
2.2本制度所称的管理人员包括:
2.2.1公司董事、独立董事、监事。
2.2.2公司经理、副经理以及享受同等待遇的其他员工。
2.3.3公司项目负责人、项目代表、监理以及履行同等职责的其他员工。
2.2.4班组长、总指挥、临时事务负责人、主办人。
2.2.5享有公司赋予管理权的员工。
3.公司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3.1忠于企业、敬业爱岗、勤勉尽职、恪尽职守、廉洁奉公、遵章守纪、诚信守约。
3.2以身作责、积极进取、模范的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严于 律己,虚以待人;忌狂躁、勿任性;主动提高业务技能;带领职员加强业务专业 知识学习和深造。
3.3积极履行职责,务实高效,摒弃浮夸作假和形式注义;以事为镜,以人为镜,勇于担责,知错就改。
3.4奉献、开拓、进取、创新、高效的工作作风,拒腐蚀,远奢侈;讲廉洁,禁贪 污。
3.5积极参与管理决策,努力发挥任职特长;对于参与的公司重大决策讨论,应当发表相应的意见。
3.6全面履行管理职责,加强执行力培养和落实,正确决策,严格考核。
3.7不藏私心,公正处事,对下不骄狂,对上不奉承。
4.责任承担
4.1独立决策时,发生决策失误的,由决策人承担实际损失的100 %,同时公司将根据其他制度规定给予降职、免职等处理。
4.2集体决策发生错误,主要决策人承担实际损失的50%,其他参与人承担剩余的50%或给予降职、免职等处分;但在决策时明确表示反对意见并陈述了合理性意见的参与者除外。
4.3凡由总裁提交中、高层管理人员讨论决策的事项,每个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地提出书面的利弊分析和个人倾向性意见,不得做弃权表示;对共同作出的决议未明确表示反对的视为同意该决议,如果该事项的决策导致了公司重大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在决策过程中持反对意见的人可以免责,而持支持意见的人要追究责任(以签字的会议纪要为准,由公司按层次划分责任),总经理级承担50%,分管副总级承担30%,其他责任人承担20%。
4.4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因懈怠、疏于履行职责或以其他不作为的方式给公司造成管理不利、决策延迟、执行不到位等情形,对管理者按实际损失的100%,承担责任,同时根据公司规定给予降职、免职等处分。
4.5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贿赂或从事其他渎职行为的,索取、收受贿赂归公司所有。同时,按照公司规定给予免职、开除等处分;构成 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6侵占、窃取、破坏、挪用公司财务或以其他方式损害公司利益的,承担全额损失赔偿责任,并予以开除;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7管理人员在其任职期间,滥用、超越职权给公司造成损失后果的,赔偿损失,并根据公司管理规定处以降职、免职、开除等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8管理人员利用在职期间所掌握知悉的公司商业、保密信息换取利益或对外泄露,过失泄密,给公司造成利益、名誉、商誉损害的,依法追究民事赔偿责任,并根据公司管理规定处以降职、免职、开除等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9管理人员利用任职权利优势,煽动员工集体上访、限制、迫害或变相打击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报复员工检举、义举等行为,造成公司人才流失、经营受阻或被追究责任的,依据公司管理规定予以降职、免职、除名等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10管理人员单方离职,不履行工作移交造成公司管理失控、财产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民事赔偿责任。
5.责任标准
5.1经济责任标准(包括财产损失)
5.1.1一般损失: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5000元(含本数)以下,且无法补救。
5.1.2较大损失: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上10000元(含本数)以下,且无法补救。
5.1.3重大损失:经济损失在10000元(含本数)以上,且无法补救。
5.2非经济责任标准:
5.2.1一般损失:较轻微的工伤事故(含驾驶员负有责任的交通事故)、财产损失、工程事故、治安案件、媒体负面曝光、范围较小的对公司造成的名誉损失。
5.2.2较大损失:较大的工伤事故,财产损失、工程事故、交通事故、治安案件、媒体曝光以及范围较大的对公司造成的名誉损失。
5.2.3重大损失:重大的伤亡事故、财产损失、工程事故、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媒体曝光以及给公司带来全局性的名誉损失。
5.3计划不周,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被遗漏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大型活动达不到效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等。
5.4计划周全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延误时机,未按计划进度完成计划等。
5.5由于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违章指挥、操作造成的损失等。
5.6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或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而延误时机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重大火灾、水灾、工程事故等。
5.7由于善后工作处理不力,类似的问题第二次发生并给公司造成的严重损失。
5.8由于事先没有预警预案应对,没有事先向公司领导反映营销系统、工程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公共关系等系统已出现的危机因素和采取必要的措施,导致大规模客户投诉退单、工程返工、停工、与施工方发生冲突,所需重要的管理、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到位或发生重要的管理、技术、营销人员集体跳槽、爆发人力资源危机,公共关系等危机的严重后果。
5.9重要的公司商业机密被泄露(如投资计划、客户资料、财务资料、重要的规划设计图纸、重要的会议内容及文件资料等),由此可能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
5.10在工程招标,物料采购中收取有关人员贿赂,给公司带来损失。
5.11在财务收支中出现的贪污、挪用公司资金、侵占公司财产等行为给公司带来损失的。
5.12重大工伤事故、盗灾、火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中承担的决策、领导、执行责任。
5.13凡授权审核,审批签字的各类工程,物资验收、款项支付,如把关不严,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将追究经济责任,其损失由责任人分摊。
6.承担责任的方式
6.1行政处分:警告、严重警告、降职、辞退、开除。
6.2经济处分:赔偿经济损失,如本人赔偿有困难,则由担保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赔偿比例:直接责任人承担50%,主管领导级承担30%,分管副总级(或公司总经理)承担20%。
6.3追究法律责任
6.3.1民事法律责任:主要通过法律程序追回损失,挽回影响。
6.3.2刑事法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行为,公司通过律师提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6.4免责条款
6.4.1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所引起的停业整顿所带来的损失。
6.4.2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6.4.3由于突发事件如恐怖事件、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等特殊客观原因所造成的损 失。
6.4.4由于决策错误所导致的严重损失,持反对意见的人可以免责。
6.5.5在总裁亲自指挥下,完整地按总裁指令执行而带来的损失,其责任由总裁承 担。
7.责任追究处理,由审计部召集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遇重大事项的,提交公司董事会决定。所有的处理结果由审计部反馈责任人。
8.本规定解释权归集团审计部。
本人收到该规定,并认可其效力,自本人签字之日起并在任职期间内对本人有效!如存在责任承担问题,责任承担不因本人离职而免责。
在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在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过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不容忽视。审计人员必须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刻苦学习钻研审计专业知识,掌握审计专业技能,提高审计专业水平。
二是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程序,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到作出审计处理决定等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避免审计执法的随意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监控制度,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实行审计质量抽查、复核、考核制度,严格审计质量标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每个审计项目都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尽量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因素。
三是认真听取意见,开好职工座谈会。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防范措施
一、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必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 由于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佐证材料、采取的审计手段、审计方法不当或者由于缺乏对审计对象材料的全面客观认识, 做出不全面、不客观的审计结论和不恰当审计评价的风险。
1. 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公信力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逐步开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目前, 国家正处于反腐倡廉的关键时期,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赋予了反腐倡廉的使命。如果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做出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歪曲事实的审计评价和结论, 必然会引起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公正性以及审计质量的质疑, 直接影响审计机关、审计部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长此以往, 审计机关不但会失去社会公众的信任, 党和政府的信任, 而且会直接影响审计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管作用。
2. 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可降低学校任免和使用干部的风险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需要与学校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密切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束后, 及时向组织、纪检监察等干部管理、干部监督部门反馈信息。让组织部门、纪检监察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目前学校干部存在的问题, 防微杜渐。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是组织部门进行干部任免和处理的有力依据, 也是纪检监察部门部署下一步工作的参考。如果经济责任审计做出不恰当审计评价, 组织部门无法有效考核领导干部, 直接会导致组织部门用人不当, 不仅会给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损失, 而且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职工对学校组织部门干部任免的质疑, 加大学校用人风险。如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失真, 审计评价不当, 勤奋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同志、好干部等不到应有的肯定和褒奖, 而那些不学无术、偷懒渎职之辈却蒙混过关, 甚至得到嘉奖, 会极大挫伤想做事、能做事的干部积极性, 助长偷懒、渎职的不正风气。
3. 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是审计机关、审计部门重要职责
对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来说,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时间较短, 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建设、审计方法选择、评价指标设定、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落实等各方面都有待完善, 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广泛, 再加上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无形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因此,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要增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意识, 正确把握领导干部任前、任中、任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力争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
二、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1.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多数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考察、监督和约束干部的有力手段。首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学院、系部、行政职能部门各方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必须要得到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全体教职工的理解。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使学院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真正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对学院规范管理、创新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 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一个正确认识, 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走形式, 或者是认为组织对被审计人员的一种不信任, 还有的直接把经济责任审计看成是查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某些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非常不理解, 在收到审计通知书的时候, 牢骚满腹。一再降调自己如何幸苦的为单位工作, 没有时间精力再去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没有精力准备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还有干部直接就把经济责任审计看成是学校要查他的问题, 是学校对他的不信任。还有干部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其他审计工作混为一谈, 觉得其他审计工作已经审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是多此一举。虽然经过多方面解释, 仍有部分干部抱有质疑甚至抵制态度, 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阻力。目前, 高职院校审计部门常规工作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和基建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在接受学院组织部门委托的情况才能进行, 再加上领导的不重视和教职员工的不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很容易被边缘化, 无法进行有效推进, 其监督和评价作用也不可能发挥。
2. 高职院校审计资源相当缺乏, 审计方法和技术滞后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然以审查大量会计凭证、账目作为主要审计手段。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更加广泛, 审计对象的经济业务内容更加复杂, 违法违纪的手段也更加隐蔽和高明, 在会计凭证和账册里很难找到蛛丝马迹。目前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仅依据工作经验和专业判断进行抽样, 抽样的代表性、准确性难免出现偏差, 从而得出有所偏颇的审计结论。特别是在责任认定方面, 由于审计方法、手段的限制, 往往由于审计人员无法获得审计对象真实全面的信息, 从而也无法确保对审计对象做出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广泛, 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过硬的审计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财经法规、经济管理知识等等。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当前, 各高职院校审计人员严重不足, 加上目前各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出身, 在审计方法、审计手段、职业判断方面容易受到财会专业的影响, 再加上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相对滞后, 对被审项目仅从财经法规、投资决策、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很容易做出不详实的审计结果, 引发审计风险。
3.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不健全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审计评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审计评价是对被审对象经济责任的最终鉴定, 是学校领导、组织部门对审计对象监督、考察的直接依据, 直接影响到被审干部的政治生命。但是目前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各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仅根据审计实践工作的具体需要、授权委托的组织部门的具体要求以及在审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来进行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有很大的区别。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经济责任定性处理上, 由于没有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部门做出的审计评价多种多样, 无形中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4.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待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关规定明确指出, 高等院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由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和部署, 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落实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很多单位都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几所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由于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职责权限等多方面问题没有明确界定, 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 学校领导重视, 营造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有效推进, 关键因素就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开展之前, 一定要让学校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容有所了解。肯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规范校风校纪、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因此,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发现学校目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让领导真正意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审计部门还要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活动, 让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审计法规、了解经济责任审计, 进而支持、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展开, 将内审部门服务思想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每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开展, 都要紧密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以及教职员工反映强烈和领导关注的问题, 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既要发现存在的问题又要为学院领导解决问题献计献策, 从学院大局出发, 致力提升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的内部控制完善、风险识别、预警、控制管理方面发挥了增值效应, 同时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用事实、用成果来证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乃至整个审计工作、审计部门的重要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适度而充足的审计经费是基本保障。高校审计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审计制度, 配备精干的审计力量, 保证适度而充足的审计经费, 才能确保审计质量。
2.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效率
(1)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要求非常高的综合复杂的监管工作, 对我们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体执行人员 (审计人员)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过硬的审计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财经法规、经济管理知识等等。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审计人员严重缺乏以及审计人员专业层次不高等问题, 审计队伍的建设、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各高校领导在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同时, 应加大专业审计力量充实审计队伍, 完善审计队伍结构, 提升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其二, 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审计人员职业培训计划, 确保审计人员知识与时俱进。审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学习审计专业知识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知识领域的学习, 比如获取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经济师、会计师、税务师职业资格等。高校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强化职业操守, 才能真正适应与时俱进的经审计工作的需求, 确保审计质量, 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2) 加强审计资源整合、提高审计效率
高职院校设置审计机构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单独设置审计部门, 一般综合性大学都采用这种模式;另一种与其他职能部门联署办公, 一般都与纪检监察联署办公, 地方高校一般都采用这种模式。对于审计机构与职能部门联署办公这种模式, 由于审计人员配置原本就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在这种模式下, 审计人员既要完成每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还要完成或者配合完成纪检监察工作任务, 可谓是“一人多岗”、“身兼数职”。审计人员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去, 无形之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潜在风险。因此, 审计人员应该合理整合、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切实提高审计效率,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第一, 做好部门之间工作计划的统筹协调。审计部门在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之前, 应该与学校干部管理部门 (组织部) 加强沟通与协调。充分了解本年度各部门干部岗位的变动情况及变动时间, 初步确定本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及审计时间。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束后, 及时向学校干部管理部门 (组织部) 反馈审计结果。
第二,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的衔接。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应充分运用其他审计工作的成果,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高职院校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 应充分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等多种审计工作之间的共性, 力争将同类型审计工作或在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方式方面具有很大重合性的审计工作同步开展, 做到审计程序相互渗透、审计工作成果相互借鉴和运用, 力争审计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因此, 审计部门制定本年度审计计划时, 应将相同类型审计工作安排同一时间段开展, 实现相同类型审计工作和具有很大重合性的审计工作的主动耦合, 提高审计效率。
3. 构建健全、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基本评价指标包括结余比率、经费收支平均增减率、支出结构、自筹资金占总收入比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率、资源占用率、高校教职工人均占有固定资产、高校学生人均占有高校资产总额、违纪违规资金比率等。第二层次是修正指标包括预算收入完成率、经费收入平均增减率、公务费、办公费、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费、师资培训费、教学研究费等支出占高校事业费预算收支比例、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占自筹收入比例、科研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报废率、设备闲置率、固定资产抽查盘点符合率、专用设备利用率、用房占学校总建筑面积比例、教学设备占学校总教学设备比例、教学设备占高校设备总额比例、教职工人均占有建筑面积、高校学生年人均支出成本、高校违纪违规资金比率等。第三层次是评议指标包括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及凝聚力、基础管理比较水平、在册教职工素质情况、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力、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校办学的硬件环境、取得的业绩情况等。高职院校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 要合理运用这三大层次评价指标, 根据审计对象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的不同, 赋予评价指标合适的比重, 确保做出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
4. 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高职院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学校多方面的经济利益, 仅仅依靠审计部门单枪匹马, 是无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要依靠各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因此, 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 切实加强与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纪检部门通力合作, 共同探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管理、干部监督等有机结合,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 切实提高经审工作质量。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要由财务、审计、人事、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与审计部门合署办公, 主要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工作职责主要有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政策和制度, 检查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审计结果的落实、整改情况。联席会议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以充分利用的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平台。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尽早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明确要求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应明确规定联席会议召开的条件和期限, 使联席会议真正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 一定要首先争取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包括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肯定、经济责任审计专业人员的配备、经济责任审计经费的保障、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工作。同时学校审计人员要切实加强业务学习, 学习财经法规、学习相关领域知识, 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只有这样, 高职院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监督领导干部, 规范学校校风校纪,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玉新.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财会月刊, 2013 (1) .
[2]呼婷婷.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J].财会研究, 2009 (2) .
[3]谢卫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探究[J].会计之友, 2011 (10) .
[4]张晓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优化思路分析[J].财务与金融, 2009 (5) .
[5]宋瑞红.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3 (3) .
2007年6月15日凌晨五点十分,广东九江大桥南段近200米桥面遭运沙船撞击跨塌,事故造成4辆汽车坠落江中,肇事船上两人受轻伤,另有9人失踪。九江大桥业主投保了300万元赔偿限额的公众责任保险,但是300万元的赔偿限额并不能满足此次事故对第三者的责任赔偿,只能减轻业主对第三者的赔偿压力。假如事故发生时间是往后推两三小时的上班高峰时段,业主的赔偿责任将会是天文数字!关于路桥的公众责任保险,路桥公司须引以为戒,积极妥善安排风险分散,本文就路桥公司的责任风险和保险安排进行论述,寄望能给路桥公司的保险安排一些启示。
一、路桥公司的责任风险与责任保险
责任风险是业主或者他人(加害人)的疏忽、过失行为所致第三者的损害,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需由业主或者加害人承担,这就是一般所称的责任风险。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对责任风险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对因为责任风险引起的索赔意识越来越强,任何个人、法人或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都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方的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不仅仅是因为过错行为导致的侵权责任,还包括无过错行为导致的赔偿责任。
责任风险引起的损害赔偿通常不存在上限,而且范围极广(涉及财产损失、后果损失、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等)和没有标准量化。在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里,法律越来越强调保护无辜受害者的利益,责任方被法院判处赔偿受害者巨额赔款的案例已司空见惯,如2000年7月25日在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发生的“协和”式客机坠毁事件,法国航空公司向失事遇难的每位乘客的家属给予大约200万欧元赔偿,这个赔偿数额远远高出了《华沙公约》体系中规定的赔偿责任限额的赔偿款。
近年来我国的司法判例对责任事故也逐渐提高了对人身损害赔偿的幅度。2004年5月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明确了赔偿细则和加大了赔偿幅度,如将受害者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均按照二十年计算(原来是十年),而且明确了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等等,责任事故、赔偿的细则将越来越明确。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观念的强化,责任风险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责任风险只有通过投保公众责任保险才能分散和化解。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具体的对路桥公司来说,责任保险就是路桥公司在保险期限内,因经营业务(在高速公路、桥梁、收费站等)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法应由其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公司按条款的规定负责赔偿。这部分的
赔偿责任一般还包括因意外事故产生的诉讼费用以及事先经保险公司书面同意而支付的其他费用。
二、路桥的责任保险安排与存在的缺陷
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几乎所有公众场合经营活动或其他民事活动的经营者、所有者(包括路桥公司)都投保公众责任保险,将自身依法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以很少的保险费代价换取原本难以承受的经济赔偿责任,把不确定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通过固定的成本核算使日常经营稳定下来,对于政府来说,公众责任保险可以确保在责任人无能力赔偿的情况下受害者都能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令人欣慰的是九江大桥也安排了公众责任保险,虽然限额不大,但也说明了公众责任保险在我国正在慢慢普及和发展。
但是投保了公众责任保险也不是包罗万象的,对于刑事责任、惩罚性赔偿(如上所述案例,北美的司法体系对有过失的责任人常常采用高额的惩罚性赔偿)等不予承担,保险人的责任是以法律法规规定为基础的即依法应负的责任,而且保险人承担的对被保险人的保险赔偿责任还需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目前公众责任保险在我国不是很普遍,在实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的问题是赔偿限额太低和司法管辖过窄,需要被保险人或业主通过自身的积累和其他途径来分散和消化这些风险。
与普通的财产保险不同,责任保险没有保险金额只有赔偿限额,赔偿限额是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所承担的最高赔偿责任,这是因为责任保险的保险价值在投保时候或者事故发生前无法确定,只有在发生事故后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才能确定被保险人应付的赔偿责任,因此责任保险合同都约定一定的赔偿限额。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通过强制的方式推广无限额的责任保险,非强制的商业性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因为需要适应法律和现实需求而往往限额巨大。我国的责任保险发展起步较晚,因为法律环境不够完善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等问题,在公众责任保险的实务中,责任的赔偿限额一般都比较低。以“九江大桥”的公众责任保险为例,其赔偿限额仅为300万元,如果发生特大事故,如此低的赔偿限额对被保险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被保险人仍需承担巨额的赔偿压力。
司法管辖在责任保险中非常重要,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我国境内的任何保险活动包括争议处理都要受到《保险法》的规范。责任保险的赔偿存在两层民事赔偿关系,一是受害者向被保险人依法请求赔偿,二是被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请求赔偿。我国的责任保险实务中规定了司法管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范,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纠纷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在国内处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如果涉及到境外人士在国内经商旅游发生的责任事故,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保险法》和保险合同的规定按照中国的司法管辖来理赔和处理争议,但是事故中涉及的外籍人士也可能在其所在国提出索赔或诉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被保险人就可能面临境外的司法管辖,境外诉讼的赔偿责任可能比国内判决高很多。
三、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的对策
责任保险的赔偿责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关注程度的增加以及司法体系的认识变化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而波动幅度往往高于物质财产的市场价格变化;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承担高额或者无限额的责任保险越来越多,责任保险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责任保险的需求越大,保险人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为了保障经营的稳定性,保险人也需要将这些巨额风险分散或者转移,除了传统的通过再保险方式分散巨额责任外,保险人可以在经营中采取下列措施:
1.采用分层承保方式
由于责任限额的不断提高直至无限额责任的普及,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将投保人全额的限额责任分层承保,即将赔偿限额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即分层承保方式,如每次事故赔偿限额人民币十亿元分解成0.5亿、1.5亿、3亿、5亿元四个层次,然后由不同承保理念的承保人投保。这种方式类似超赔再保险的分层再保险,因为投保过程由投保人与不同的保险人协商完成,并不是一个保险公司承保后再安排分保,故仍然属于直接保险业务,并不是再保险。由于责任保险的保险费与赔偿限额的非线性关系,承保高层责任的承保人收取保险费的比例比低层的承保人要低很多。分层承保方式的赔偿责任是从底层逐步向上的,虽然涉及多家保险人,但保险标的分成了不同的部分,所以并不存在重复保险的问题。
2.确定合理的免赔额
免赔额是承保人为了提高效率、便于科学的经营管理而设置的,并不是承保责任保险的强制性承保条件。但责任保险的事故发生往往会涉及大额或巨额索赔,免赔额的设置可以控制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以及索赔次数)和提高被保险人的防灾防损意识。国际保险市场一般对第三者的人身伤亡不采用免赔额,免赔额只针对财产损失,人的生命和身体是无价的,我国保险界也应该采用免赔额只适用财产损失的做法。
3.法律费用保险
责任保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法律程序,法律费用包括诉讼费用是责任保险赔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保险市场常用的责任保险条款都把诉讼费用列为保险责任,如果赔偿案涉及到国外的司法管辖,保险人就可能面临巨额的法律费用问题,就是在国内的诉讼案件,法律费用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国际保险市场已经出现了单独的法律费用保险,这种保险可以避免各种诉讼产生的巨额法律费用对保险人经营活动的影响,我国保险界也需正视这种保险,尽快开发以适应投保人的需求。
【风险与责任】推荐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11-22
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11-28
信托业务风险与风险控制研究解析11-20
银行风险识别与评估06-21
内控与风险管理07-19
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10-15
授信风险管理与分析09-23
合同法律风险与防范09-27
外汇投资与风险管理10-04
论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