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教育心得体会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惩戒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之所以称为教育惩戒规则,是指学校等教育场所,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管教、训导等让学生引以为戒,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规则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条款有很多:

规则第七条,如果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其中第三条:吸烟、饮酒或者言行失范违反学生守则的。我觉得身为一名学生,不该有违反学生基本守则的行为。这样不仅伤害了自己,可能还伤害了别人,百害而无一利。第五条: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既然是一名学生,就不该有打骂学生、老师的行为,这样不配当一名学生,我们不但不能打骂学生,还要保护比我们弱小的同学,乐于助人,这是我们新时代小学生该有的一项基本品德。

规则第十二条,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的行为。其中第一条是“以击打、刺伤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我想说,虽然学生犯了错误,但不能对其造成身体痛苦,这样不仅会给我们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可能造成心理伤害。第五条: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我觉得成绩不代表一切,一个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品德,成绩不是主要的,如果要我排列,我一定会是品德第一,成绩第二。所以,我赞成老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

惩戒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教师终于从几千年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了, 长期受管理压抑的学生们好像一下子失去了重负, 变得随便、浮躁。许多学生在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的同时, 却自以为找到了学校和教师管理的底线, 过分膨胀的自我个性使他们开始无视纪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于是, 随意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故意损毁学校公物的行为、肆意污染校园卫生的行为、经常骚扰别人的行为、寻衅打架斗殴的行为等时有发生。这些行为, 对上不能依法律制裁, 对下又教育感化缺乏力度。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遏制, 将对行为者本人和其他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后果。因此, 教育惩戒制度的制定很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人拉纳的儿子十分淘气, 他用石头砸教授家窗户玻璃, 拉纳夫妇并没有因此来道歉, 而是让小拉纳自己抱着一块玻璃, 低着头来到教授家。“爸爸妈妈说, 自己干了坏事, 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面对这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可怜模样, 教授摸摸他的头, 真不忍心训斥他, 结果还给他一些点心带回家去。事后, 拉纳先生对教授非常不满。对此, 教授很不理解。拉纳先生说:“您这样对待孩子, 使我们很为难, 本应受到训斥的孩子, 却反而受到您的抚慰, 希望您考虑一下这对孩子将来的影响。请您原谅, 我想您看在朋友的情分上, 给他以严厉的管教吧!按说, 您应该为您的宽容道歉。”拉纳先生正是深知惩戒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他对教授的谈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位伟人说:知识来源于学习, 而智慧则来源挫折。所谓的挫折, 实际上就是人为的和自然的惩戒与惩罚。吃一堑, 长一智。人的一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惩戒, 人只有在挫折和惩戒中, 才能得到磨练和提高。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戒教育制度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有机补充和完善。惩戒犯错学生, 不光在于教育犯错学生本身, 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警示作用, 让其他人引以为戒。惩戒教育, 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 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 自觉抑制自我行为过分膨胀, 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 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充分说明制定适度的教育惩戒是合理的、有效的。

教育,需要适当惩戒 篇3

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和未来社会的导引形态,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学校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构成,它与其他社会构成的区别就在于它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的学校不能仅仅复制现存社会,还应具有导引年轻一代创建更加进步、健康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功能。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方法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其实,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担负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明白的道理可能成为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惩戒教育”最重要的社会作用,就是让人们懂得做人要有所敬畏和畏惧,懂得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过错负责,并需要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从而时时可以警示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少走弯路。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前任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曾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窗玻璃,邻居索赔12.5美元。当他将此事诚实地告诉父亲时,父亲却要他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里根难为情地说:“我没有钱赔给人家。”他父亲说:“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必须如数还给我。”从此,里根便利用节假日“打工”攒钱,一年后如数将钱还给了父亲。这就是一种惩戒。也正是这样的惩戒,让里根从小就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以及如何去尽责。所以,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惩戒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需的。必须让他们明白,犯了错误或者有了过失,对他人、对社会形成了危害,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此,他们的人格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才可能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适当的惩罚,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他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适当保留对学生的惩戒,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也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

目前,国内有两种“教育尴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者的惩戒权的缺失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一种是“赏识教育”的尴尬。作为教育理念和手段,“赏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问题是仅有“赏识”显然是不够的。在奉赏识教育为神明,一味追求把赏识教育范围和功效最大化的情形下,教育者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的理想,人们逐渐发现赏识教育并非对所有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件都适合。这种尴尬或可叫作“教育浪漫主义”的尴尬。另一种是“关爱教育”的尴尬。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和缺少根基的教育,但仅仅有爱也是不够的。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因为爱的不适当,结果收获了与愿望相反的结果。这种尴尬或可叫做“教育温情主义”的尴尬。无论是教育浪漫主义的尴尬,还是教育温情主义的尴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教育的一种缺失,那就是教育者适当惩戒权的缺失。

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应该反对的不是惩戒,而是体罚与变相体罚。惩戒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惩戒是合理的、适度的、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处罚,而体罚则是以伤害孩子身体、心理为前提,阻碍其健康成长的处罚。因此,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法律法规,都应当明确允许教育者的惩戒权。

三、教育惩戒需要讲究原则和艺术

一般认为,教育惩戒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惩戒通常包括学校惩戒和教师惩戒。学校惩戒是指学校行使的如记过、警告等处分,或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授权批准的停学、退学、开除等能带来一定法律效力的处罚。教师则是学校惩戒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减少或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戒,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由此,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时,就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和艺术。

教育惩戒要遵循适时、适法、适度原则。“适时”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惩戒的时间上选择最佳时机。一般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当给予及时惩戒,以使其产生最大的心理“赎罪”感,并加深对错误的认识。“适法”要求教育者根据惩戒对象及其错误程度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不当的惩戒易使受惩者“不服”,从而难以产生“戒”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适度”则要求教育者在惩戒力度上把握好分寸,宁可不及,不可过度。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的教育艺术和智慧。一次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惩戒,可以促进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将他引向成功;一个伤人自尊、令人消沉的批评,则会让一个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从而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正如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犯了过错,而是为了使他不再犯。”教育者在对学生施行教育惩戒时,要心平气和,而不要大声呵斥。施行教育惩戒必须具有一贯性,如果教育者放弃了对一些违规行为的惩戒,那么惩戒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而且,如果其他学生也注意到这种不连贯性的话,更多的错误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如果能做到教育惩戒与奖励并重,就往往会产生戏剧性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总之,教育惩戒是教育者从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和谐的角度出发,对其施行的善意的惩罚。有效的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适当的教育惩戒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教育者的能力和智慧。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心得体会 篇4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正式实施,给了教师一剂强心剂。从“不敢管”“懒得管”到“应当管”“适度管”,这是好的现象,是教育改革浪潮中师生关系发生改变的必然。《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并且对每一类惩戒的具体操作行为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必然的,必须的。应当知道的是,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规则》划定了教师行为红线。教师要根据《规则》要求在实施教育惩戒时做出甄别,可以看出,这是教师的“如意棒”,也是教师的“紧箍咒”,教师还是要一如既往的精心、静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保持自己的教育战略定力和教学张力。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心得体会 篇5

王玲华老师认为,对于教育,我们不能一味的依靠教育惩戒,还是应该以爱还有足够的耐心去感化孩子,耐心的辅导教育孩子。

郑刘娟老师认为惩戒作为教育学生方法之一还是有必要的,当然体罚式惩戒是要禁止的,任何体罚都是简单粗暴的做法,都是以伤害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的,不可取。惩戒权行使的范围、方法、程序等等都要有章可循,一切以保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宗旨和限度,不可由着教师的主观随意去发挥,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罗嗣鑫:

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与说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受教育对象。爱和惩罚,是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两条腿。戒尺教育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惩罚就已经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李卫霞:适当的惩戒,则是学生在犯错后应当负起的责任。适当的惩戒,能够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让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惩戒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他们对他人造成了影响甚至是伤害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李琼老师认为,跪着教书的老师,教不出来站着的学生。教育惩戒实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的学生管不得,教师的人身安危甚至缕缕被学生侵犯,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人身安全。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金晓芳老师这样说道: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走向成熟。仅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为中小学教育的主流,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有“惩戒教育”。如果说赏识是阳光,孩子在赏识的阳光下可以自信而快乐的成长,那么惩戒就是风雨,孩子在惩戒的风雨中才能学会承受挫折,接受磨练,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

原超:《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的制定,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监督和保护,很有必要,希望能够实施起来。

张楠老师很有触动,她这样说道:教育少不了爱,更少不得惩罚。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无法无天,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溺爱的家长。教育除了爱,更不可缺少的是管教,或者说是惩罚。

爱的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个纪律散漫、不思进取、无心向学的学生,单纯用爱去感化,只会显得教育苍白无力。

唯有动用上管教与惩罚的力量,孩子才能明辨是非对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刘筱凡老师的观点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1、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无私爱心和处理教育矛盾的理性。

2、家长还需要提升对教育的敬仰和对老师工作的理解。

3、学生还需要养成对老师崇敬和对生活规范敬畏的习惯。

4、政府还需要对正义的持续支持和对歪风的不懈制约。

5、全社会还需要增进尊师重教的风气和对教育关爱的氛围。

王茜: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让老师拥有制止和消除学生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权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其目的是抑制学生的不当行为,锻炼学生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握好惩戒的尺度。

张灿:

惩戒权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一种权力,也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可塑性较强,教师正面的教育引导和相应的惩戒,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但同时,教师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将违反我国相关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运用惩戒权,在于实施惩戒和体罚时“度”的把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有关教育研究也表明,惩罚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为了更好地区分惩戒与体罚的界限,教师在惩戒学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篇二

近期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以及国家对教育惩戒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精心呵护,也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教育改革的新举措。

通过认真学习《规则》相关条款内容,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也是其履行义务的充分体现。惩戒不是目的,本着教书育人的大原则,要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我们作为学生家长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对规范内容的限定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没有异议。在《规则》规定和授权范围内,充分征求家长意见,配合制定适合学生发展教育规律的班规或班级公约,明确教育惩治范围和分类,做到客观公正、合法合规,使教师教育惩戒学生有章可循,并对家长和学生公开公示,也可起到警示提示的效果,解决了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开展相关工作,为更好的实施相关规则做好心理准备,共同努力创造和谐、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教育生态。

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还有一句话,学生犯点错误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如果一个教师能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服你,那么,这个教师也无需用教育惩戒权来为自己壮胆。

每一位教师也是某个孩子的家长,希望家长和校方相互信任、配合共同把一个个小幼苗浇灌、培育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以百年树人之心培育学生,虽然路程曲折漫长,但从细微处入手,从小小的班级开始,适当施惩戒,奖罚并行,终会成就参天的树林。

篇三

教育惩戒,施之有度

班级迟到现象可谓是一个最常见的班级问题,如何能够遏制住这一现象,想必无数个班级想了无数个办法。而某班的班主任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规定:无正当理由迟到需要罚站,且以迟到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罚站的时间。

这一做法看似能够有效防止学生迟到,但这没有针对问题,且弊大于利。

学生的心里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以迟到一分钟罚站十分钟的规定里,一分钟可能换来十分钟的心里摧残。作家三毛在上学时就受到老师严重的惩罚,导致心里受到摧残从而患上心理疾病,从疾病走出来花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那些在罚站的过程中受到的多少冷眼和嘲笑,都是非常不利的。

行动要以结果的成效为目的。在罚站的这个惩罚中,并不能带来实际的作用。虽然是罚站了,但学生不会意识到迟到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只会机械地认为迟到就应该罚站,这样不仅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迟到问题,更不利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周而复始,学生是因为惧怕罚站而不迟到,但依旧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这就失去教育初衷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时有教书先生戒尺惩戒,挥鞭教育。当学生有什么做的超出规矩的行为时,适当的惩罚是可行的。在中央颁属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惩戒”一词,是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都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惩戒”的轻重标注是什么?什么样的惩戒才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都需要教育机构、学校、班级以及从事教育事业的每一个人多深入思考的。

惩戒规则心得体会 篇6

罚站十分钟,且是在教室内罚站,并不影响同学们自身的学习,相反还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培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再者,许多学校也实行站立早读,可见其可取之处。此外,于7月,中共中央还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可设一定的惩戒。因此,该建议作为班级的规定是应被赞同的。

这不仅是班级中,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乏规则意识,并且大多承受能力差。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自古便有“严师出高徒”的谚语。虽然过于片面,但这句谚语也有其可取之处。在教育中设置一定程度的惩罚是有必要的。一定程度的惩罚,不仅能帮助学生改正不当行为,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不仅仅是学校中的教育离不开惩罚,社会上,生活中的教育同样离不开惩罚。自古以来,教与罚便是难以分离的。古时有先生可以惩罚,如今也有教师可以惩罚。例如,学开车,师傅再三教导,你却仍然一窍不通。他便会呵斥你,这种“呵斥”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惩罚。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

但是,是只要惩罚就能教好吗?惩罚是不是越重越好呢?很明显都不是。惩罚是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用惩罚来激发学习者的潜力,改正其不良行为。但并非越重的惩罚就越好。惩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因此,惩罚应是适当的。适当的惩罚能帮助教育,可是过重的惩罚会害了别人。

惩戒教育之我见 篇7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 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 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 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惩戒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教会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和过失承担责任。学生在学校就应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过失担负责任的习惯, 日后才可能为社会承担责任。步入社会后他们才可能尽快适应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 面对荣辱得失才可能坦然应对。

在班级管理中我适当地实施了惩戒教育, 教育效果明显。初一入学时, 由于我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边远村镇, 日常行为习惯较差, 再加上多数家长外出打工, 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管束, 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自私、任性、贪玩好耍、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他人缺乏起码的尊重, 没有团队意识的缺陷。经过有针对性地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实施适度的惩戒教育之后, 我班面貌焕然一新, 班风好了, 学风正了;期末统考中的英语、物理成绩无论是平均分还是优生率都居年级前三位;各科教师 (甚至本年级教其他班的教师) 都喜欢在我班上教研课、汇报课。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 从初一开始我就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我班66个学生, 我就根据入学成绩把班上的人分为11组, 每组6人。组长由班上成绩优秀的前11名学生担任。组员由第一名搭配最后一名, 第二名搭配倒数第二名, 以此类推 (每组保证有一名班干部) 。

开学第一天我就利用班会时间把分组竞赛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实施细则进行了传达。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然后, 向全班宣讲根据这两项规定所制定的班规、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和加扣分方案, 我班的加扣分以0.1为单位扣起。班级量化管理加扣分条例有14条, 根据这14条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一个操行评定加扣分表, 它反映了学生每天在校的上课、自习、作业、清洁、集会、礼仪、寝室、公物、成绩等9个方面的情况, 由班上的一个学生每天做好记载。到每个周五中午时, 班上的11个组长把本周本组的6个成员的加扣分情况抄在家校联系本上 (家长会时我要求家长每周必须认真看孩子的家校联系本, 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以配合学校教育) , 然后汇总起来告知计分的人。下一周的清洁就由得分最少的5个组做, 以此作为对学生的惩戒。每半期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 告知学生, 告知家长。每学期期末时, 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一等奖5人, 二等奖10人, 三等奖20人。尽管是一张纸, 但看见学生领到奖后的喜悦, 家长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由于将分数与做清洁挂钩, 每天每组的组长和班干部会对本组组员的表现很关心, 对其他组违纪学生的表现也很感兴趣。因此, 班上相互检举的情况就比较普遍, 教师办公桌上的小纸条经常可见 (举报违纪) , 下课后主动来给班主任认错的也屡见不鲜。可以说, 每个学生都参与了班级管理, 一定程度上也就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 到初二后, 一部分学生一周的扣分就在0.5左右, 有的甚至在0.3左右。于是, 学生们自觉提出, 每周扣0.3的做一天清洁, 扣0.5的星期五由家长陪同到校一起接受教育。星期五中午, 学生就可以在黑板上看见分数被扣0.3和0.5的学生名单。名单上的学生立刻就心知肚明自己该做什么, 以后该怎么办。这个惩戒制度实行一个月之后, 黑板上就没有类似的名单了。

惩戒要合理适度, 因人而异。我在具体实践中,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 会选择不同的惩戒方式, 切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教育, 做到“以制度服人, 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也要从尊重和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被惩罚, 也让学生明白惩戒是帮助他改正错误与缺点, 要让他们口服更要让他们心服, 要治标更要治本, 让他们乐意承担犯错后应负的责任和应受的惩罚, 同时承诺以后不再犯。

教育呼唤惩戒 篇8

校园违法违纪现象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惩戒教育的缺失。面对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行为,教育工作者应依法进行惩戒教育。这不仅仅是为了受欺凌者,也是为了这些施暴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师本身的职责需要。

[关键词]校园暴力惩戒教育时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97

近几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邯郸26中吴华事件、广东开平七姐妹事件、江西永新围殴事件等等,无一不让人触目惊心。施暴者手段残忍、气焰嚣张,被欺凌者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危及生命。校园暴力不仅仅是对弱小者身体的折磨,更是对其心灵、人格的侮辱。这些花季少男少女,对自己的同窗同学拳脚相向,扒衣示众,直至犯罪,毫无畏法之意,更无怜悯之心。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 惩戒教育的缺失导致校园违纪违法现象愈演愈烈

校园暴力频发,主要原因是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仅仅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甚至是零成本,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曾几何时,学校(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是有权力处罚违纪学生的。比如盗窃、抄袭、打架等事件,一旦学校查实认证,就会进行全校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开除。

时过境迁,学校里面的惩戒教育不知何时被“严禁体罚”悄悄代替。没有任何权利的学校和教师面对校园里的“小混混”无可奈何:不能打板子,这是体罚;不能面壁思过,这是变相体罚;即使错误再严重,只要没有司法机关介入,学校不得开除,这是规定。平心而论,保护未成年人的幼小心灵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保护他们的名誉和隐私,这是对的。但反过来讲,那些被欺凌、被伤害的学生,他们的肉体和心灵该如何去恢复。他们不会得到应有的道歉和赔偿,甚至还可能得到恐吓和威胁。这是不公平的。

二、依法进行惩戒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形式不应只停留在口头的说教和批评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在学校胡作非为的“混混”走向社会后,被“不教而诛”。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是教师的悲哀,也是教育本身的悲哀。学校里面的教师“难作为”或“不作为”是对这些学生的放纵,使他们走向了毁灭。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些中国留学生没有在国内学校长期的为所欲为、横行无忌,也许就不会有留学时期这种害人害己的行为了。

所有人都知道,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积习难除,本性难移。学校就是教育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面,如果没有接受过惩戒,那么,将来学生长大后就很难接受说教。他们一直以为自己做的事没有多么严重,也没什么大不了,一旦犯罪,免不了牢狱之灾时,则又悔之晚矣。

三、惩戒教育是人自身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一种教育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滥用了赏识教育。赏罚分明,是治国治军的成功之道。同样的道理,惩戒教育也需要施行在学校当中。惩戒教育的基本作用是:防微杜渐、惩前毖后。

首先,学生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教育需要惩戒

学生的认知水平很低,他们由于阅历、修养不足,大多行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忌别人的眼光和感受,我行我素。他们本身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不是错误的,错误在于家长,不给他们警示、教育,相反有时候还会乐呵呵、无所谓地面对这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这无疑加深了他们的错误认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因此教育惩戒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教育惩戒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其次,惩戒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

树苗在未成型时长弯了,我们可以“捆绑扶正”,生出斜枝了,我们可以砍掉,成型的大树我们只能“因材而用”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我们呼唤教育惩戒,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做错了,犯错是要承担责任的,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学校里及时的惩戒教育,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

当然,教育惩戒的关键是要把握 “度”。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惩戒重点不在于“惩”,而在于“引以为戒”,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教育需不需要惩戒 篇9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也就是发生在前两天的事。

手机响了,是一个学生家长打来的。

“谭老师,这事你必须和我解释清楚,否则我告到你们校长那儿去……”家长的语气很不好。

怎么回事?我的心顿时崩紧了。待我问清才知道是这样一回事:今天他的孩子在在学校里打闹时,撞了一个同学头上一个包,被我批评了几句。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后又哭又闹!孩子的理由是平时别人欺负了他,没有人跟他赔礼道歉,今天他打了别人老师竟批评了他;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竟说我打了他!这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看到他那哭闹的样子,非常心疼,一听说老师打了他,生气极了,便找我麻烦来了……

处理完这件事以后,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难道这事我做错了吗?凭良心说,对这学生我就连过重的话都没有批评,并没有伤极自尊心,更何况是动手打他呢?可我们的学生怎么呢?他们长期生活在“甜蜜“的世界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当遇到一点挫折,有一些不如意时,就变得非常的脆弱,有时甚至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像我的.这个学生一样,我批评他,他心理不平衡,还在家长面前捏造事实――老师打了他。

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时要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我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今天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赏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爱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激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成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我们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可是面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状,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一下呢?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时是不是只一昧地表扬孩子的优点:“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能有?

我反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对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是一种相当在的伤害,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唤醒人,就是使人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恰恰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最佳时机,此时,给予孩子们恰当的惩戒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在澳大利亚有一家私立学校,该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早晨几点起床,一定要把被子都叠好,然后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三次没有叠好被子,周六就会没有假放,要到农场劳动去。这就是一种惩戒。惩戒不是打,不是辱骂,它并不等于体罚,它是一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教育部:把惩戒权还给教师 篇10

邵喜珍代表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里话。长期以来,体罚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这是令人鼓舞的,因为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是教育的职责。但可悲的是,我们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一些学校,正当的惩戒也成了“高压线”,因而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

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我们对惩戒教育有误解。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推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尽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给孩子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境界。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当对有的学生单纯讲道理难以奏效时,适度运用惩戒手段也是必要的。

赏识教育与适度惩戒并不矛盾。教育的确应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但是,并不能将“表扬”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误入歧途,这就需要教育者用合理的手段去帮助、去训导,也包括运用适当的惩戒手段,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尊重教育与适度惩戒并不矛盾。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取消批评。我们对尊重的理解不能走极端,有时候,批评和惩戒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以人为本与适度惩戒也不矛盾。“以人为本”,是指做任何事都要以“关心人,谋求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教育就是唤醒人,使人健康成长。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离开了必要的惩戒,可能就失去了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的运用惩罚使我们一切工作受损失。”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可以是正面的引导,也可以是反面有力的鞭策。魏书生老师让犯错误的学生写“说明书”,让迟到的同学唱一首歌不也是一种惩戒吗?

教育惩戒,我有话说 篇11

实施惩戒,不能忘了目的

惩戒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人们有所敬畏,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或过错承担责任。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美国前任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曾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窗玻璃,邻居索赔12.5美元。当他将此事诚实地告诉父亲时,父亲却要他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里根难为情地说:“我没有钱赔给人家。”他父亲说:“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必须如数还给我。”从此,里根便利用节假日“打工”攒钱,一年后如数将钱还给了父亲。这就是一种惩戒。也正是这样的惩戒,让里根从小就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以及如何去尽责。所以,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惩戒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需的。

我们在行使这项权利时,需要弄明白,“惩”是手段,“戒”是目的,二者不能割裂,必须始终相连。而且也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否则,惩戒就会变味。教育惩戒,要“知其心,救其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所以,在对学生实施惩戒前,应有理有据地给孩子讲清楚,他违反纪律带来的后果,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影响,让孩子从心底明白,老师对他的惩戒是为了教育他,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讲道理时应和颜悦色,不可声色俱厉,否则,目的达成度不高。著名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无故打死一只麻雀。他为教育学生,便领着这个学生找到了一个雀巢,里边有几只雏雀正嗷嗷待哺。他不无忧伤地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谁也没法救活它们了。”这情境使这个学生非常懊丧。20年后,这位学生找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当时您严厉地惩罚了我,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就不会因此而自己惩罚自己了……”很显然,苏霍姆林斯基实施惩戒时,始终关注教育的目的,即以学生受到触动,改正错误为前提,因此其“惩”才富有人性,也达成了“戒”的目的。

实施惩戒,别失了尊重

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更是尊重的教育。人的内心不仅需要关爱,更渴望别人的尊重,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来说,同样如此。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要尊重,老师也要尊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感受,理解和呵护学生。老师决不能因为学生有这些或那样的问题而随便批评或随意侮辱、损毁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学生丧失信心、破罐破摔,从而使教育工作面临界窘境。

因此,我们在实施惩戒前,应认真思考,多方权衡,尤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个性心理,所使用的惩戒手段要与他本次或本段时间的不良行为相对应。在实施时,应该在相应手段的标准下将重心往下移,也就是说,要适度,可轻不可重,不可让惩戒变成了体罚。所以,惩戒不能变成了教师个人的泄愤,或报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相关学生实施惩戒前要摆正心态,要始终不忘记,惩戒的对象还是学生,还是待教育的人,是成长中的人。再就是,对学生实施惩戒时,地点尽量选择人少的地方,最好只有老师和相关的学生在场,切不可有“杀鸡给猴看”的想法,因为这样,才不会让该学生在其他人面前失去面子,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要因为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在惩戒时迁怒于其他学生,不可让无辜的学生受到惩罚。

实施惩戒,得讲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惩戒时,可欲擒故纵,尽量让其适当地表现表现,在充分看清其问题的“根”后再施以惩戒;也可先设置障碍,再排除,让其先在自己的问题里摔个小小的跟头,之后再行惩戒自会高效;还可先遮蔽其不良行为,尽数他的优点,而后再揭开其问题,进行教育,让其易于接受。这实质就是让相关的孩子达到如教学中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再对他进行教育,如此,惩戒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惩戒讲艺术,在于求变、求活。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场景,施以不同的惩戒。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学生杀了校长的爱犬,目的只是想看看动物的内脏结构。校长的惩罚是让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孩子接受了惩罚,认认真真地画好了。他叫麦克劳德,长大后成长为一名解剖学家,还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不难看出,是校长巧妙的惩罚保护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也保护了一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教师不能放弃对犯错学生实施惩戒的权利,但必须要充满爱心,让惩戒更富有人性。就像泰戈尔在《审判官》里说的那样:“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才可以惩戒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对警示、惩戒教育的认识 篇1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作为自然生命体, 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有意识的单个人, 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化的人, 则是个性与社会文化规范的统一。既保留着人类本能欲望和需要的丰富性, 又能能动、和谐地适应社会价值尺度和文化规范 (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 的要求。教育义不容辞地担当着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使命。如果一个人的个性不能保持独立、完整, 被强大的社会规范所湮没, 那么他就将会变成一个没有个性、缺乏质疑精神、丧失创造力和故步自封的庸人;如果一个人个性发展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或者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规范, 那么又将滋生出极端的个人主义, 或者无理性的反社会倾向, 将自己置于社会的对立面, 其强烈和极端行为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否认个性与社会规范的对立, 恣意禁锢、扼杀个性, 或一味迁就、迎合个性, 都不符合辩证法, 也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因此我们既不能湮没个性, 又不容忽视警示和惩戒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作用, 在漫长的人生实践中, 不断克服人性的固有弱点, 提升精神境界, 对社会作出全方位的适应。

二、适度的警示、惩戒伴随人的成长

从古代、近代教育来看, 一个人的成长一般来说需要“育”“教”“学”“行”四个过程, 完成从他律到自律。自律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 能够自律这个人才能走向社会, 否则就要受到或大或小的惩戒。

“育”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个过程, 主要靠父母来完成。“育”是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 上为“母”, 若头上的装饰, 下为倒着的“子”, 《说文》释“育”为“养子使作善也”, 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养。二是养活。三是让孩子在学业、职业上有所成就, 掌握一定生存技能。四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观、人生观, 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并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 使之作善, 或者说“学会做人”, 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天经地义地承担了这个责任,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孩子, 使之逐渐形成规则意识、责任意识, 他们才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为这个社会所接纳, 才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才有成功的可能。让孩子认识规则、了解规则并按规则行事, 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一种限制,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就像高速公路一样, 只有边界清晰明确, 车才能跑得又快又好。由此而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在表扬、奖励、赏识孩子同时, 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警示、惩戒权, 我们不应该忽视警示、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教”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二个过程。“教”为会意字, 左上部为“爻”, 是古代经典著作的内容, 涉及天、地、人有关哲学观念;左下部是孩子的“子”, 即人;右上部像木棒, 右下部为手, 像以手持杖或执鞭, 意为让孩子读古代经典著作, 施行教育、教化, “使识旧事也”。“教”的目的小而言之启迪人性, 大而言之正如《说文解字》所言:“上所施下所效也”“以兴民德”。从“教”的手段而论, “教”的过程使之懂“孝”, 否则就要受到惩戒, 情节轻者予以警示, 情节重者处罚, 再重者刑罚, 以“救其失者也”。惩戒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惩戒。因此“教”的过程具有警示、惩戒性质, “戒尺”可能就是警示、惩戒的工具。我们可以把惩戒当成一种教育, 使之懂得温、良、恭、俭、让而修身, 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但不能认为教育就是惩戒, 更不能认为惩戒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应顺从个体成长的规律, 对其进行社会化的启迪, 还人的个性化面目, 使之承担责任, 约束自己, 按规则做事。

“学”是人成长的第三个过程, 是学生主体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开始阶段, 即自律的初期阶段。在许多事情上因为“自然惩戒”的缘故或为达到某种目的, 自我觉悟, 自我促进, 根据个体自身需要去学习, 效法钻研, 获得知识, 以求自我完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不论是从功利色彩还是从实用主义出发, 均为学习的楷模, “学”带有自我强制性、约束性和目的性。

“行”若处十字路口, 知之而后行, 不会犯方向性错误。知其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养成习惯, 和谐地适应社会价值尺度和文化规范 (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 的要求, 自然不受惩戒, 欣然自在, 心平气和, 处事顺当。否则就会烦恼丛生, 处处碰壁, “行”的过程实际就是坚持不断自律的过程。

“育”“教”“学”“行”四个过程像接力赛一样实现无缝连接。也就是说, 每一阶段都应当成为下一阶段的基础, 在每一阶段的后期都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下一阶段的前期相联系, 学生主体适应这种变化的过程越短越好, 每一个过程, 都可能受到一定适度的警示或惩戒, 无警示或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不能没有适度的警示或惩戒。人难免犯错, 犯错就要受到惩戒, 这样使人知道不该犯错, 尽量少犯错。正如夸美纽斯所言, 在学校教育中无可争议的原则之一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受到惩戒”, 以防止后果严重的刑罚和自然惩罚, 成为古代、近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

三、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上一篇:部队半年总结个人总结下一篇:年度工作总结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