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初中生物(通用11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2分钟 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 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8分钟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 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植物有哪些
生命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又是带头学科, 需要培养和造就大量的有能力涉及生物学科的人才。未来人才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如何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显得十分重要。现我将这几年来除对学生正常生物试卷测试成绩检查外, 针对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其他方面的考法所作的一些探讨, 提出来作为大家参考。
一、对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法
1. 在初一尝试进行显微镜操作技能考查。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也为今后的生物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物实验中要求学生具备多种技能, 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的使用、使用材料的制备和获取, 实验结果的阐明等诸多方面。在中学的生物课中, 生物实验课的比重较大, 其中显微镜的使用在器材的使用中占的比例最大, 而且其中使用到显微镜的实验约占一半以上。所以, 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极为重要, 显微镜操作技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根据这些情况, 我这几年对自己任教的几个班, 开始在初一年段进行了显微镜使用技能考查。考查一般在初一的期末前三周举行, 专门拿出一节生物课进行学生的显微镜使用技能考查, 考查的题目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显微镜的高倍镜下找出指定的物体, 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考查, 对一些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考查项目的学生, 除了认真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外, 还鼓励他们不怕困难, 重新实验, 反复练习, 在全体同学考完之后, 让这些同学补考, 以期达到全体同学都比较熟练掌握使用显微镜操作技能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实践, 在有进行显微镜操作技能考查的班级, 其学生的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在后来的实验课中操作也得心应手了。我们认为这种考查方式对学生的实验素质养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对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 通过考查, 学生在实验动手技能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以后的生物实验课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为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初二生物实验技能会考, 以会考的形式检查实验技能。
当学生进入初二时, 在初二生物学会考前, 在教务处的安排下, 用一个半天的单位时间来完成对初二全体同学的考查, 由生物组全组教师都担任监考, 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会考前单独设立生物实验技能考查, 这是一项重要的考试形式, 对检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极为重要, 达到了促进生物学实验教学, 并检查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考试目的。
具体的作法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 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考题。学生拿到题目后, 根据题目的要求到指定的考室参加考试,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 按指定的步骤和方法, 找出或做出实验的结果。由监考教师给出每一步骤的分数, 累计分数后得出实验考查的分数, 用此区分学生在生物学实验的技能分数。
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生物学实验技能考查是用以检查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技能的一种好方法, 用分数给技能评分固然是带有许多主观的成分, 但在目前的形势下不失为一种衡量学生能力较好的方法。
二、对学生进行论述性题目的考法
培养学生的素质的一个目标就是在于培养学生对每一事物、每一现象的看法都能比较全面, 比较客观地分析, 并且有能力将自己的观点系统地、全面地描述出来, 正确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评判是学生素质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在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 分析和解释生命现象, 这样从理论到知识的应用过程中, 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生物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某些正确的观点加以论述, 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总结科学规律, 并结合自己观点用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 以此作为检查学生能力一个目标和学生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例如:初中学生的思维, 正是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 在此阶段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以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用这种方法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生物课中在有关环保的例子也很多, 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的破坏日趋严重,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在初一生物课中让学生讨论环境问题, 罗列环境问题的危害, 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加强环保意识, 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 在初二学完生物进化的原因后, 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化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正确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现象, 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在例子的选择上不能重复。使学生在资料的查找、论文的写作、口头的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些方面的论述性考试中, 教师的引导、启发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学生的论述, 教师应提出自己的观点, 用正确的观点教育和引导学生。如:学生在论述中提出为什么西方国家有许多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这就需要教师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地加以解释, 端正学生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科学试题考法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 特别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考试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利用计算机, 注重对试题的积累、分类、筛选, 进行科学的考试, 提高考试的实效性。而且教育小型化、教育个体化和远程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在这方面利用计算机, 对试题进行科学的分类、筛选和组题, 建立题库, 进行科学的考试, 提高考试的实效性。在计算机中能将具体的知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文字、声光、图形、动画等, 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 特别是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使得学生有多的选择机会, 增加了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多体计算机的互动技术也给考试增添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 在日常的考试中, 我们利用自己建立的计算机题库, 注重收集日常的生物习题, 多来源于历年的中考题、网络中筛选的具有针对性的好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 应用计算机在众多的题目中选取适当的题目, 组成试卷, 由教师审核, 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全面地测试。对于个别学生和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也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的测试, 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法
批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技能, 开放性试题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考查作用, 也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这类试题对学生要求较高, 平时收集有价值的社会性议题, 提供一段情境材料, 如罗源湾沿海滩涂被外来物种大米草侵占;化工厂、钢铁厂污染对食物链的影响等, 让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查阅相关材料, 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考查, 这种方式每学年一次, 既使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又增强了学生协作和动手能力, 对构建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总之,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只有提高全民素质, 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素质教育形势下对学生的成绩检测不能局限于试卷检查, 应该从知识掌握、实验动手能力、语言论述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检查,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使检测成绩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情况, 从而达到真正的检查目的。
摘要:单纯进行试卷考查已不足以在新教育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要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考查、论述性题目的考查、分类科学试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等方式, 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实验操作能力,论述性题目,分类科学试题,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振岳.渐江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 (11B) :15
【关键词】生物实验;实验课程;初中生;思维拓展
生物实验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经过仔细分析考察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思维产生的结果。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方案的设计一直到实验报告的完成,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实验课程时能够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一、生物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根本动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提高的坚实基础。如果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围绕着这一点搜寻资料,进行验证和思考。但是生物实验的吸引力一般只存在于最初的新鲜感,并没有涉及到深入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要想利用生物实验持久的保持魅力,就必须要创造出多元化的情境和诱因。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生产实际,让学生能够感到熟悉,从而引出实验的课题,明确生物实验的具体意义,通过多样有趣的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加大生物实验的乐趣性。这样的措施,能够将学生的短暂注意力转变成中长期的关注。
思维的培养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时候,定然会专心努力的进行了解和研究,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找出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关调查表明,有意识地构建发现问题的情境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活跃的思维运用。教师应当在生物实验课中设置多种活动,比如讨论、假设等方式,用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投入到学习思考中来。
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过程
例如探究鱼鳍在鱼游泳运动中的作用。首先让学生思考鱼是依靠什么来进行运动和保持平衡的,各种鱼鳍是否有着不同的作用。其次提出假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各种猜想,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首先验证鱼鳍对于鱼有什么作用,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剪去鱼的胸鳍、腹鳍、尾鳍等,放入不同的水缸中,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能够发现剪去背鳍和臀鳍的鱼还能够游动,只是不稳定。剪掉胸鳍的鱼不能够保持平衡。通过具体实验的观察来验证假设,最后通过分析和讨论来确定假设的对错。
通过具体的实验构成,学生能够容易的认清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从提出问题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基本上所有的真理实验都是通过这样的模式验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前的假设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基于一定知识水平和科学依据的。通过生物实验课程的反复锻炼,能够让学生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将这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
三、生物实验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了分析、综合等环节,人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时,需要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行认识,把握生命现象发展的潜在规律,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于实验中感性材料的思维操作基础上。生物实验需要对将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生命这样的整体是需要进行有序合理的研究的,绝不能够试图马虎大概的工作。只有将研究对象分解,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深入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思维方式中,就转化成了将思考的对象划分为部分,实现逐个击破,是思维分析的有效手段。要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将事物分解成相对独立的个体,同时认清其内在的联系。
综合能力也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学生要培养思维能力,需要做到能够全面的研究,能够将生命现象的各种体现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认识,分析和综合能力其实是相互补充,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四、生物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性
逻辑性是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得到大量的知识信息,无论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实际的现象,都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通过抽象和概括来得到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的概念、总结的规律等都是逻辑推理出来的,是逻辑性的具体体现。生物实验中往往会用到推理方法,比如归纳演绎,让学生通过观察假设思考等过程认识现象,并且能够科学的进行解释,进行实验的推导,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要在生物实验课程中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生物实验中的潜在有力条件,明确思维引导的方向和目标,坚持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将其变成学生的具体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聿军.淄博市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张晓燕.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解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丁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李淳,李永.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
[5]程合印.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1、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经历分析、推测、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思路]:讲述细胞的生活,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学生的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按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糖、水、红墨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情景分析、推测,类比推理
[教学过程]:
一、引课:1、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说话没力气、走也走不动,这说明什么?
(体内缺乏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是细胞,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板书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授新课:
学生实验:将一些白砂糖放入盛清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要求注意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肉眼可见的白砂糖溶解在水中,成为肉眼看不见的物质。
结论: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组成。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分子。
学生实验:将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要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红墨水散开了。
结论:分子在运动。
播放动画:糖分子在水中运动(展示微观现象)
结论:物质是由运动着的分子组成。
回顾生活经验:甘蔗水多而且甜、花生可以炸油、种植植物需要施肥、人呼吸时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可见细胞中有许多的物质。(板书: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讲解:根据分子的大小将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的,叫无机物。如水、氧、无机盐等。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叫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的方法大致区分这两类物质。能够燃烧的是有机物,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物。(板书:细胞内的两大类物质)
问题情景:1、新鲜的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会萎焉,萎焉后的蔬菜放入水中又会变得硬挺。
2、刚买会来的苋菜用清水洗时,水是清的,但炒熟了的苋菜汤却是红的。
3、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讨论:细胞中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
播放动画: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一、结论: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需要的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不需要的废物加以排出。)(板书: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问题情景:1、汽车没汽油了就不能运动。
2、做了手术不能进食的病人要输葡萄糖。
3、人饥饿时会感觉头晕,说话、走路没力气。
讨论:1、汽油为汽车的运动提供了什么?
2、葡萄糖为病人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3、食物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结论:提供了能量。
讲解:汽油、葡萄糖等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叫化学能。
讨论:如果汽车的发动机坏了,即使加了汽油,汽车能运动吗?这说明什么?
结论:不能。发动机能够将汽油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汽车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发动机是能量的转换器。
讨论:动植物怎样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如人跑步、心脏跳动需要的能量是怎样获得的
展示: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细胞图片
讲解:生物体的细胞中也有能量的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指出动植物细胞中分别有哪些能量转换器)
讨论:1、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能将光能转换成什么能量?
2、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什么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结论:1、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依靠线粒体将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通过取食获得物质继而获得能量,再依靠体内的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板书: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无机物:水、无机盐
细胞内的物质
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练习]:
1、将一粒花生放入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下的物质分别是( )
A、燃烧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B、燃烧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
C、都是无机物 D、都是有机物
2、在细胞结构中能够使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3、植物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A和B都对 D、A和B都不对
4、临床上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点滴葡萄糖,这些氧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什么部位被利用
A.叶绿体 B.线粒体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
教师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
(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
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提问:各时期特点?小组讨论。
(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巩固提高
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级。)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一、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够专注, 学习的速度会加快。实践证明, 当学生对某个学科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求知欲并付出努力。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也只有“乐”学, 学生才会高度集中注意力, 思维才会活跃, 课堂知识才能高效率地掌握。
二、激发爱国情操
教课中,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生物学的伟大成就不胜枚举, 生物学对人类有着重大影响。当然, 生物学方面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和资料, 说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对于生物学来说, 国家是一个环境, 是一个和人关系密切的生态环境,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生态环境的一分子, 环境是生存的基础, 要爱国必须首先了解生物学。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植物总数达到4.26万种, 其中种子植物就有25140种以上, 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 居世界第三位。据统计, 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0科34属约250种, 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66.6%、41.5%和29.4%。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 因此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誉。我国鸟类有81科1190种, 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2%。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如肥牛树、光叶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玉龙蕨、和恐龙“同岁”的植物——银杏, 动物则是人人皆知的国宝——熊猫, 珍禽——朱鹮……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这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事例, 足以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怀。
三、透彻理解定义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生物学有其异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 也有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地方。生物学里面有很多理论需要掌握, 需要记忆, 死记硬背当然没有好的效果。记忆的基础是理解, 理解透彻, 记忆才会深刻, 理论才会变得简单, 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 学习才会成为快乐的事情。记忆是有一定窍门和规律的,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记忆力提高了, 其他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也相得益彰,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会水涨船高。
四、加强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除课堂教学之外, 教师还要加强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生物课外活动, 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生物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 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师可以开展直观的教学, 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是不受课堂的约束, 大自然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游戏性。比如, 在讲叶的形态和生成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到“植物园”去, 让他们一边踏青, 一边认真观察, 一边详细听课, 一箭双雕, 效果奇佳。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要在课前仔细备课, 力求开场白一语惊人, 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从而顺利进行授课。开场白力求精彩、有感染力, 并且需要幽默风趣。授课中, 教师还要穿插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轶事, 前后照应, 旁征博引, 使学生对生物学爱不释手。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下面我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自己的阐述。讲述一下我对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抓紧学生情绪,从“娃娃”抓起
在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显得格外突出,对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新兴课程,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原因,使得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在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很有好感,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点,使学生在刚开始就树立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如何让学生保持这种亲切感呢?下面我就对课堂安排的合理度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到全神贯注,调研表明,大部分学生一节课听课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剩下的半个小时,基本上处于走神和发呆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学习效果很打折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爱思考,自己悟的方法,例如,对一道例题,我们要学生找方法,加深理解记忆,然后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悟方法,进行迁移思考和运用,最终,给学生出题,让学生用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制式的反馈及其监测。
二、改变学生学习模式,避免学生思维定式
倡导并督促学生课前的预习,在生物学科中,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只有课前认真预习,才能将新的知识盲点找到,然后在课堂上着重听取,若不预习,面对一个新的名词或定义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好地理解。所以,课前的预习是很关键的,课前预习的优点有很多,诸如自我挑战,对新知识的接受,整体感知所学的知识,对基础的知识进行掌握等。
课上多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进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还使学生增加了合作学习的经验,使学生了解在合作中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学得更好。因此,课上的使劲分配一定要掌握好,通过学生自己的亲手实践,使学生既全神贯注,又学有所得。
三、授课改为复习课,学生亲身体会多
新课标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幅度改变以往的一言堂,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的模式,使学生多进行探讨与交流,从知识本身内在的联系来进行讲授,以学过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得到根深蒂固的记忆和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得心应手。所谓的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实质上是揭示生物知识内在联系的一种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意识。
在这种授课改为复习课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会增加很多,不会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模式使学生既对生物知识有了解和掌握,而且还保证了学生课余休息玩耍的时间,使学生更加喜欢生物学科,所以,我们要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检测,而非大量的课后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是将学生处于教学者的方面对其进行教育的,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强调的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能自主的学习,从而得到更深的理解和运用。
四、创建新的学习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不断地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学习理念上也有了新的改变,现在的学习理念是注重旧知识,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探究,让学生在变化中学到生物知识,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有引导、有合作、有交流、有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整体上发展了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
在新课标的教育环境下,学科素养是一个新的概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的定义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对待学科素养的理解,他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从而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是必备的学科素养。因此,培养学科素养是生物教育教学的核心。
在培养学科素养中,首先是学科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反复的复习巩固,还有反馈和纠正,最重要的是理解,只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其次,是对生物学科的一般性认识,只有通过最基础的理解和最浅显的概念才能逐步加深对生物的理解与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的密切合作,只有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基本学习空间,让学生亲身体会,亲自动脑去想,动嘴去说,动手去做。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陈建兰.浅谈生命科学课程的作业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0(01).
1.知识方面
(1)理解蜥蜴与陆上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的特点。
(2)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知道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2.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爬行动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爬行类和两栖类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比较,以及对占代爬行类中兽齿类牙齿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重点难点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为本节的重点。因为:
(1)蜥蜴的形态结构和生殖发育特点是理解晰踢适应陆生生活的前提;
(2)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基础;
(3)是理解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基础;
(4)为学习鸟类和哺乳类奠定基础;
(5)可使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观点和进化论的观点。2.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有亲缘关系为本节难点。因为学生对古代爬行动物了解不多,对兽齿类这个过渡类型更是陌生,不易接受。所以把这个知识点划为难点。教具准备
1.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的录像;
2.龟、扬子鳄习性的录像或挂图;
3.兽齿类挂图;
4.模拟古代爬行动物生活的录像;
5.龟、蜥蜴标本。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理解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3.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2.动物群体信息交流及意义。
难点:动物群体信息交流重要的意义。
三、 教学准备
1. 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动漫视频
2. 设计导学案并制作课件
3.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预习
四、 教学过程
1. 明确学习目标
2.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情景导入:展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请学生判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并且引导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由此引入社会行为的概念。
展示社会行为的概念,由学生齐读。
学习目标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学习白蚁的群体生活
①播放视频:白蚁的群体生活
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文字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
(1)学习初印象:判断下列描述是否正确?
1.我是蚁后,我的职能主要是筑巢、喂养、照料。( )
2.我是工蚁,我的职责主要是产卵。 ( )
3.我的工作是负责保卫、安全,我的名字是兵蚁。( )
(3)蚂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达成相关学习目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
④展示“白蚁建造的家园”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充分认识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
2.学习狒狒群体生活
①播放视频
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课本文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
(1)狒狒群体中首领是如何形成的?
(2)首领有哪些特权并且要履行什么义务?
(3)狒狒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达成学习目标:有的动物群体还会形成等级也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④情感与态度教育:
教师出示问题:首领狒狒是群体中的强者,受其他成员尊敬与信任,我们也是社会生活的成员,你想成为像首领狒狒那样的强者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中生存作为强者的重要性。
⑤教师总结并补充:不管是白蚁还是狒狒群体,它们的群体生活都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这也说明了营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组织。因此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_______;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________;
ƒ有的群体还形成 ________。
⑥学生完成“知识小结”部分内容,集体回答。
⑦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社会行为的特征完成导学案“学以致用”中的题目:
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 )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
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
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⑦学生代表回答并进行原因分析,达成学习目标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3.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①学生阅读案例并结合案例说明社会行为对于动物在取食和御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②知识延伸与情感教育:展示老虎与狼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两者的生存现状,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具有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呼唤学生要关注动物,爱护动物。
学习目标三:动物的信息交流
1.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
①教师过渡: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如何进行信息交流?并提问:你知道蜜蜂、蚂蚁等动物是如何沟通交流的吗?
②学生自由发言
③展示蜜蜂、蚂蚁进行信息交流的图示及动漫让学生直观认识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并且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资料,认识长尾猴通过声音进行交流。
④小结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并补充说明动物的信息交流一般发生在同种动物之间。
⑤学以致用:
下列几项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
A.蜜蜂的舞蹈动作
B.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⑥学生回答并分析,达成学习目标。
2.动物信息交流的意义
①学生观看视频
②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动物的信息交流在取食、御敌及繁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3.动物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①引导学生阅读58页文字资料,知道蝶蛾通过挥发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并且了解人类对此的相关应用。
②结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3.学习笔记及板书设计:
4.学习反馈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培养兴趣
一、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优化生物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综合书本内容,引用生动、具体、恰当的实例,使学生对当前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有感性认识,进而认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感到有掌握它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一)引入著名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培养学习兴趣。如讲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时,向学生讲述“达尔文的遗憾”这一故事:据《法制日报》1989后10月5日报道,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和他表妹玛丽结婚。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的患有精神病,三个女儿一辈子都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身未娶,第四个儿子,一生娶了四个妻子,也没能抱上一个孩子。学生听后,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个个若有所思,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国婚姻自由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重要意义。
(二)联系社会热点,培养学习兴趣。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选择热点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讲述“无性生殖”时,联系“克隆羊”技术,简介“克隆人”的情况,继1997年克隆羊“多利”引起科学界的轰动后,1998年初,美国科学家理查德.度德宣布一项克隆计划,表示要在短期内“制造“出第一个克隆人,并打算将生产过程企业化,最终目标是在美国国内及海外设置多个复制诊所。此举引起了全世界对克隆技术的关注和讨论,各国政府及科学家们都对此项计划进行了批驳。为什么大家都要反对“克隆人计划”呢?引导学生从这一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和希望的困扰与威胁,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无性繁殖的概念及无性繁殖技术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既活化了课堂教学,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结合生物科学成就,培养学习兴趣。对最新发生的事情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与生物相关科学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到“生物性状的变异性”时,插入“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人的指纹完全相同的现象”接着介绍视网膜取款机的发明,英国学者发明了一种自动取款机,人们不必记一长串的密码,只凭自己的眼睛就可取款。机器将所有人的视网膜纹存储起来。取款时,人在机器前坐下,机器就开始对人的视网膜进行扫描,确认后,钱就会根据所需自动送出,简单方便,绝不会有冒领。因为视网膜和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是绝对不同的,包括亲子代之间。
(四)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提出一些学生在以往经历中想了解而未了解、想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学完“植物的新陈代谢“后,向学生提出,大棚内种植蔬菜,如何提高产量?让学生分析浇足水,施好肥,保持适当温差、光照,增施CO2肥等措施的理论依据,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二、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感觉,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直接兴趣。
(一)多种教法综合运用,实施愉快教学,培养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最系统的科学知识,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多采用直观、启发性教学,充分利用电教仪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如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采用“分组竞赛法”结尾,这样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二)加强实验教学,满足学生亲身实践的愿望,培养学习兴趣。仅学习课本知识,不做接近、探究等有关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使这种学习知识的需要得到满足和产生愉悦感,兴趣也就不可能形成。实践是学生直接接触生物学的一种方式,它能使学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是兴趣形成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完“呼吸作用”后指导学生进行“验证植物呼吸作用能产生CO2”的实验;在做完“观察根对矿物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CL-能和HCO3-发生交换吸附”等。
(三)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更易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成功掌握有关的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豪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必需注重正确的生物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生殖的种类”、“减数分裂”等章节中,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比较各知识点的异同及联系。
三、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上,重视激励的作用
正面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能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持久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提问时,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能力型的问题,并在回答过程中,根据情况加深问题的难度,以促进他们思考,成绩差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给他为其他同学做示范演示的机会,使这部分同学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等。通过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感。
综上所述,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源泉,教师只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模式、优化生物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水清,何应华.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02;(3)
[2]陈小斌.浅谈中学生物的兴趣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