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精选8篇)

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 篇1

(征求意见稿)

建设“教职工之家”的指导思想是: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依法规范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履行工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努力把工会的重点工作落实到基层,不断增强工会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基层工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我校“十二五”规划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

一、建设“教职工之家”的目标

开展建设“教职工之家”活动的目标是:适应工会依法履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要求,着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突出抓好为教职工群众办实事,大力推进基层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努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活动丰富、工作规范、作用明显、教职工信赖的“教职工之家”。

二、建设“教职工之家”的原则

1.服务大局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教职工的工作方针,正确把握开展建家活动与推进学校建设发展的关系,把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建设和发展做贡献上来。

2.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工会履行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把推进工会重点工作的落实,作为建设“教职工之家”活动的重要内容。3.依靠群众的原则。突出教职工在建设“教职工之家”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教职工开展建家活动,把教职工和会员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职工之家”活动成效的主要标准。

4.创新发展的原则。建设“教职工之家”活动要体现时代性、创造性,把握规律性,尊重实际,不断赋予建设“教职工之家”新内容,拓展新领域,注入新活力。

5.齐抓共建的原则。努力形成党组织领导、行政积极支持、工会具体实施、教职工热情参与的合力建设“教职工之家”工作格局。

三、建设“教职工之家”的基本内容

1.工会组织健全,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工作成效明显;工会组织各项民主制度健全并得到认真执行,基层工会民主化、群众化、法制化建设有成效;管好、用好工会经费;教职工入会率达到95%以上;“教职工之家”建设工作扎实、规范。

2.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认真实行院务公开制度,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教职工的经济利益和文化生活利益,热心为教职工说话办事,为教职工解决困难、送温暖。3.动员和组织教职工关心、支持、参与学校、学院的建设和改革,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抓手开展创优达标活动,推进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以抓好青年和女教职工工作为着力点,进一步焕发教职工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4.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加强师德建设为重点,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加强教职工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为广大教职工创建良好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家园。

5.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依照《工会法》、《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工会基础工作和工会制度建设完备;管好用好基层工会所负责的教职工福利费、会员交纳的会费收入、学校给予的奖励费等经费收入。

四、建设“职工之家”的基本条件

1.建设一个活动园地;

2.按要求组建一个工会领导班子,有一套较健全的工会组织制度;3.每年按期召开一次教代会;

4.创建一项突出学院特色、反映本单位教职工特点的品牌活动; 5.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职工思想教育活动;

6.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受群众欢迎、教职工参与广泛的文艺、体育活动;

7.至少建立一个反映部分教职工特长的群众文化社团; 8.每年开展一次职业技能赛(教学单位开展教学技能赛)活动; 9.建立一套详细反映困难教职工的档案材料,定期开展困难教职工慰问活动;

10.年底要进行一次自评总结,并接受上级工会的验收。

五、开展建设“教职工之家”的办法

1.建设“教职工之家”依据和验收要求

各基层工会依据以上建设“教职工之家”的五项基本内容和十项基本要求开展创建活动。若有达不到“教职工之家”十项基本条件之一的,不能申报“教职工之家”的验收。2.“教职工之家”等级

创建“教职工之家”达标分为三级:即“合格教职工之家”、“先进教职工之家”、“模范教职工之家”。各基层工会原则上须逐级申报验收,对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和有特殊贡献的单位可越级申报。凡申报“模范教职工之家”的基层工会,会员群众对其工作的认可率必须达到90%以上,并有学院党政认可意见。

3.考核和验收

1)各基层工会创建“教职工之家”条件成熟后,在自查的基础上,向校工会上报自查报告,同时可申报验收。

2)由学校和基层两级工会有关人员,组成“建家”考核验收小组,依据《内蒙古农业大学建设“教职工之家”考核指标体系》对申报验收单位进行“教职工之家”的验收。

3)经考核验收评分,达110分以上(含110分)的为“模范教职工之家”,110—100分(含100分)的为“先进教职工之家”,100—90分为“合格教职工之家”。校工会按照考核验收的情况分别授予合格、先进、模范“教职工之家”的称号并挂牌。

4)建家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对已达到“模范教职工之家”“先进教职工之家”和“合格教职工之家”的单位,以后每两年综合考核评估一次,时间为考核评估年的11月份。“教职工之家”建设根据实际工作和考核评估情况进行等级确认。4.表彰奖励办法

凡验收合格,达到各级“教职工之家”标准的基层工会,由校工会挂牌,同时按“教职工之家”的等级发给建家奖金。

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 篇2

一、实现全国统筹需解决的“五个统一”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渐进式统一五个统筹因素, 即统一社会统筹监管机构、统一缴费基数计算口径、统一缴费率、统一社会统筹基金收支、统一个人账户基金收益回报率, 核心是实现统收统支, 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最终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标准。为推动“五个统一”改革落地, 需解决以下问题:

1. 明确全国统筹监管机构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践现状是以省级为统筹单位, 各省按照本地区社会保障承担能力制定具体缴费实施政策, 这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国情所致。要破除无法统一的现状, 需要在制度管理上正本清源, 逐步建立以中央政府社会保障部门为全国统筹监管机构的管理制度, 全国统筹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全国统筹改革实施方案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网上统一管理, 各地区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设立全国统筹协调工作组承担政策执行、宣传引导, 落实主管领导责任制, 制定各级政府政策执行层面的事权与财权规范。在统一管理上奠定组织保障。

2. 明确缴费基数的计算口径与缴费率

统一缴费基数和缴费率要面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利用中央政府财政支付转移来解决短期的各地区社会保障强弱差距, 打破各省各自为战的局面,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要推动全国范围内采取统一标准, 这也是促使全国统筹制度固化、成熟的核心条件。

3. 剥离个人账户历史欠账

应以“分类解决、分清责任、统一调度、渐进偿还”的原则妥善解决个人账户历史欠账。分类解决是指查明空账原因, 明确资金来源。利用国有资产和所在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类填补空缺。分清责任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务支付要按地区财政状况按比例划分。统一调度是指全国统筹监管机构是个人账户欠账发放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的调度部门, 统一地区步调, 实现全国一盘棋。渐进偿还是指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要建立时间表, 根据我国建立个人账户制度20年的时间考虑, 设置合理欠款发放完成年限, 利用20年以内的时间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4. 养老保险基金补充利用

针对地区利益失衡的改革现状, 建议可以允许地方政府利用结余养老保险基金适度补助缴费单位, 合理设置缓冲周期, 合理减轻企业压力。中央统筹基金要发挥支持保障作用, 面向资金收支紧张的地区统一进行财政支持, 保障全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同步推进。

二、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思路

采用渐进式改革策略, 即以“部分全国统筹”作为调整阶段, 逐步分层次、分步骤解决核心问题, 逐步形成“全国统筹全覆盖”的目标。

1.“部分全国统筹”调整思路

坚持以“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的设计原则, 中央统一调度部分地方统筹资金, 根据各省差异制定给付水平分层管理制度。

三个统一同步实施:

制度统一关键要制定统一的参保范围、筹资方式、对象、给付水平等指标。可以按照全国中等水平地区的标准制定, 对于贫困地区, 可以采取中央单独补助解决。

管理统一关键要形成垂直管理制度, 建立起中央主管部门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垂直管理, 收回地方原有政策制定权限, 改变地区分割现状。编制实施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 明确省、市、县、乡镇等政府主管部门的预算执行责任。建立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规程和管理制度, 加大对地方执行情况的问责力度。

技术同步是指要利用信息化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废除原有的地区单独建立的信息系统。

2.“全国统筹全覆盖”实现思路

“部分全国统筹”受其基金省级管理的影响, 不充分符合社会保障公平性原则。全国统筹由“部分”到“全部”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前期“三个统一”的基础上, 把地方统筹基金的收支全部列入中央预算, 由中央政府统一享有相关权利, 承担主体责任, 不再过多考虑地区差异。

(1) 地方统筹变为中央总管

地方统筹养老基金全部上缴中央财政是全国统筹全覆盖的本质要求, 上缴后由中央政府在地区间实行流动调剂。这一办法会缩小地区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 对于政府体系收入分配职能得到整合优化。

(2) 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统一执行

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推行全国一个口径, 重点是不再考虑地区差异问题。倒逼地区间人才正向流动, 破解了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化的后顾之忧。从长远看, 这也符合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

三、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辅助措施

1. 创建历史债务协同分担机制

现阶段, 各地区的历史债务数额差异很大, 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历史债务数额较低地区向较高地区转移, 从而导致资金转出地区产生利益纠葛, 阻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覆盖化。基于现状, 在改革过程中, 应积极寻求缩小职工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的有效途径, 建立历史债务协同分担机制。第一, 个人账户空账做实所需支出应由中央财政承担。其次, 职工养老保险历史债务问题责任不在地方, 下一步应明确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建议中央政府承担财政出资主体义务。

2. 建立全国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统一版本)

加快建立全国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各省分配有管理员账号可通过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逐步停用各省所建信息系统。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地区监控和数据整合。对网上违法违纪行为通过技术手段时时监控, 及时发现处理。使责任压力通过信息化流程层层分解, 形成各级政府自上而下有机联动。

3. 合理制定延迟退休制度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初步形成, 养老金资金储备已成为社会稳定、人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核心问题。根据国际经验, 我国适时推行延迟退休, 可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 从而为全国统筹建立起坚强保障。预计我国将在2020年后择机落实65岁退休的延退政策, 妥善提升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障福利水平, 有利于稳定劳动力整体质量数量, 保障代际抚养可持续开展。政府主管部门也应合理安排实施政策时间梯度,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合理制定60岁至65岁期间工作的劳动者的工休权利保障, 使社会公平的杠杆处在动态平衡中。

4. 制定利于普通大众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养老金作为公民年老后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其增长机制的设定标准要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为核心要点。设定规则要遵循利于普通大众的政策导向。我们可以根据物价上涨率和国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设定基础养老金的调整机制, 每年调整一次。真正让人民大众对于养老金增长机制有更多地获得感。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解决彻底摆脱制度实践困局的必经之路, 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应着眼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根本利益, 尽快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伐, 最终实现改革破局。

摘要: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分割的现状使不同地区养老保险缴费率有所差别, 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的本质要求。本文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需解决的问题入手, 重点分析并提出实现全国统筹的实施思路及辅助措施。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从地区分割到全国统筹——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 29 (3) :1-11.

[2]郑双胜.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 :54-57.

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 篇3

一、帮扶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为困难职工服务的窗口、是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阵地、是实施送温暖工程的载体。坚持以职工为本,诚心诚意为职工说话办事,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问题,为构建和谐稳定矿区发挥积极作用。

二、困难职工帮扶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原因

陈家山矿在册职工2641人,困难职工132户,占职工总数的5%,全矿有19个车间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组织机构,加强帮扶组织领导和帮扶力度。

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下岗失业所致。在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发展中,部分职工面临下岗,无经济来源,导致生活

困难。

二是因子女上学所致。近几年由于煤炭市场不景气,经济效益不稳定,部分家庭子女多,在校学生多,加上学费高,培养一名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下来10多万元,对于普通职工家庭靠工资是很难负担得起而导致家庭困难。

三是工、病亡家庭、单亲收入低所致。在工、病亡家庭及单亲家庭中,家庭收入有限,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又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给家庭生活带来困难。

四是患大病所致。因病住院就医难,医疗费用高,特别对患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普通职工来难以承受。

三、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与基本思路

存在问题:资金筹集难。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工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困难职工帮扶办公室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

帮扶力量有限。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帮扶的力度不够,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扶贫救助。

基本思路:在管理体制上,建立困难职工电子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实行困难职工月报制度,每季度对临时困难的职工进行救助,切实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无奈之困。按照“党政所望、群众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为”的原则,设立“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开设再就业介绍、困难救助、技能培训、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健康咨询等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全方位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与工会其他部门的关系上,个人认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实际上是工会保障工作的延伸和细化,是在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的一个载体。

四、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

一要“实打实”提供法律援助。建立法律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维权难问题。我们成立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要“百分百”处结信访援助。完善职工信访维权网络,建立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会商制度,及时开通职工维权热线电话,努力做到职工信访“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

三要“面对面”实施困难援助。通过自上而下制定方案,层层发动摸清情况,想方设法服务职工,着力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使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最大限度保障。

四要积极实施“困难职工家庭医疗救助”,制定困难职工家庭医疗救助暂行办法,针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在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年自负数额超过5000元以上的,给予剩余部分80%的救助。

五要及时推行“手牵手”入学关怀,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六要开展“心贴心”生活兜底救助,经过摸排走访,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400元的困难职工家庭,实施差额救助,保障困难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

七要开展“肩并肩”节日关怀。建立帮扶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难问题。

五、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对策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新形势下党对工会工作的要求和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一)建立和完善源头参与机制

工会组织要通过建立与行政联席会议制度,紧紧抓住涉及职工权益问题的重要决策和立法建章环节,代表和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搞好整体维护,促进困难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积极推动把困难职工,尤其是伤、病亡遗属纳入到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使困难职工进入科学化帮扶的轨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

(二)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运行机制

工会要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办事程序,实行规范运作。充分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职工群众力量,并不断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延伸,在企业内部建立帮扶点,构建困难职工帮扶网络体系,努力把帮扶中心建设成为扶贫济困、化解矛盾、服务困难职工的重要“窗口”。

(三)协调劳资矛盾,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工会要通过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信访接待,进一步了解职工群众的呼声,准确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掌握职工需求的第一信号,使“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要求有一个落实的平台和有效的载体。对于困难职工反映集中的、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工会要利用三方协商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推动行政给予合理解决。畅通信息渠道,引导职工理性合法反映利益诉求,维护职工队伍和矿区政治稳定。

(四)建立稳定的帮扶资金、物资筹措渠道

积极争取支持,将工会帮扶工作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帮扶资金的定期注入制度,加大对帮扶工作的资金投入。行政与工会共同出资,建立困难职工救济基金或温暖工程基金。成立基层工会互助储金会,发挥其聚少成多、互助互济、救急解困的作用。

(五)深入扎实开展“送温暖工程”、“金秋助学”活动

工会组织要把生活救助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把政策帮扶与资金、物资帮扶结合起来,把日常帮扶、突发性救助与节日的走访慰问结合起来,并要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好“金秋助学”活动,积极稳妥地开展大病重病、住院医疗、女职工特殊疾病等区域性、行业性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减轻困难职工的医疗负担。

六、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最大限度的争取党委和行政的支持。

帮扶体系建设的所有工作,是协助矿党政解决问题,排忧解难,企业理应支持。当然,要使领导认识上取得一致,工会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大力宣传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企业和困难职工群众的第一手材料,针对性开展帮扶救助工作。

(二)形成协调的帮扶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困难职工问题涉及的范围广、工作领域宽、政策性强、原因复杂、解决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齐抓共管。要不断拓宽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信息支持。同时帮扶体系建设工作与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形成合力,共同帮扶困难职工。

(三)建立稳定的帮扶资金筹措机制。

要通过行政拨款、工会经费投入、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争取行政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努力拓宽资金和物资筹措渠道。工会要加大对帮扶资金投入力度,拿出必要的经费用于帮扶体系建设工作。

(四)建立帮扶体系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配备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帮扶工作队伍,将一批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帮扶工作队伍中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 篇4

(2007年12月28日上海)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以各类卫生创建和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丰富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从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出发,重视运用综合干预模式,控制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倡导健康生活方 式,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投入和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将健康城市理念融入各级政府的日常工 作;鼓励和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健康城市的各项活动。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加强统筹规划,紧密结合地区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和运用爱国 卫生工作的优势,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三、基本条件

保持国家卫生城市、区、镇(直辖市除外)称号;

市(区、镇)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影响健康因素和健康需求,制定规划、阶段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有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的组织,相应工作机制和明确职责分工;

有保障建设健康城市(区、镇)试点工作的政策、经费以及激励机制等措施; 有评估建设健康城市工作过程及其效果的科学方法;

有建设健康城市的公开信息,如网站、简报等,及时反映和交流工作动态。

四、申报程序

遵循自愿的原则,由市(区、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爱卫会同意并向全国爱卫会办公室推荐。

全国爱卫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城市(区、镇)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和现场考察后,确定试点城市(区、镇)。

五、试点管理

全国爱卫办将适时组织专家,对试点城市(区、镇)的建设健康城市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

试点城市(区、镇)于每年12月30日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爱卫办向全国爱卫办上报本工作总结;

对开展健康城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的试点,进行广泛宣传,并推广其经验和做法; 试点城市(区、镇)必须继续抓好国家卫生城市(区、镇)的巩固和发展工作,对创卫巩固工作不力、日常卫生管理滑坡的 城市(区、镇),将取消其试点资格。

六、试点名单(第一批)

上海市

浙江省杭州市

辽宁省大连市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

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金土区张堰镇

七、工作打算

确定试点,稳步推进。

采取试点的形式,推动建设健康城市活动。

积极探索,规范运行。

通过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健康城市(区、镇)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

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建立健康城市专家库,组织编写指导手册等资料;

组织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研讨和指导;

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 篇5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思路探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整个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基本要求.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思路要清晰正确可行.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考虑到校园主体利益需求、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作 者:江巍  作者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基本思路   科学发展观  

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 篇6

宁波市发改委社会发展处

一、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解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对落后的社会发展问题,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则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切入点。

宁波市近几年经济建设成效显著,许多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前茅,但社会事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存在着社会事业设施区域布局不合理,行业发展不均衡,重复建设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事业重大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共享,编制《宁波市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宁波市社会事业设施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需求预测,提出宁波市社会事业重大设施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宁波市社会事业重大设施的建设控制指标,打破按照行政区域进行重大设施布局的惯例,按照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和实现社会资源均衡分配的原则进行重大设施的布局,以指导宁波市社会事业重大设施的建设发展,从而使宁波建立起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社会公共事业,实现宁波市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编制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是加快经济社会协调,支撑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发展动力。编制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是社会发展领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并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撑。社会发展根本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生需要卫生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社会保护等一系列社会事业与之相匹配,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发展领域要有一个好的目标,一套好的运行机制,更需要有一批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只有加快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社会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事业重大设施的建设规划既是加快经济社会协调的需要,又是为社会事业发展起到支撑的需要。

第二,这是协调社会发展领域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事业领域涉及范围广,各领域的发展存在千差万别。作为社会事业中基础性领域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孰重孰轻,相互不甚协调。从宁波实际看,教育方面经5年的重点投入,相对于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福利存在明显的优势,而卫生资源相对不足,造成就医难、住院难的矛盾,文化方面虽然经4年的投资,高雅艺术表演设施条件改变,但大众的文化娱乐尚存在差距等等。资源供给效率低,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各领域发展不平衡,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一大矛盾。因此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事业发展着手,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是协调社会发展领域各项事业的需要。

第三,这是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统筹安排政府财力资金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编制《规划》是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的需要。过去,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由部门提出,首长拍板,谁叫得狠,谁的项目多,且市与县级政府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因此,存在功能类同,重复建设,结果造成布局不合理,门庭罗雀,利用率低下的局面。这次规划要根据宁波区域特点,从群众需求着手,形成市、县、区资源统筹平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同时根据发展的需要提出一批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政府投资社会事业项目,必须是这次规划纳入的项目,另外不再审批其他项目,建立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库。然后,在某一时间段依财力精力,分批推出一些项目,进行公示,通过公示结合社会各界的投票打分确定一批拟建项目,并实施滚动计划,把有限的财力资金用在群众急需的项目,杜绝形象工程上马,又可避免财力资金“寅吃卯粮”的现象。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建立起一套比较有效的对政府投资行为进行约束的机制,建立项目储备库,实现政府投资行为的规范化、合理化,提高政府资金投资效益,将有利于社会事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第四,这是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办的需要。社会事业社会办,从广义上讲有二个层面,一是政府投资交社会组织来运行,二是由社会投资、社会组织运行。对政府投资的项目交给社会组织来运行,是在项目竣工时或即将竣工时,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确定运行企业,并通过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与义务。而后者,则通过规划明确的项目,通过社会招商的形式,招纳投资商。因此,编制《规划》,把政府想建的项目的规模、功能甚至地点及投资估算等要素明确下来,给投资商有一个相对明确的项目,帮助其投资决策。从宁波有比较丰厚的民间资金的实际看,我们做好相关项目的前期工作,对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社会发展领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以致使民间资金和政府财力的“两个轮子”相互滚动,促进宁波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协调职能,提高规划编制效率及权威性。引入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操作性。

二是突出整体性,淡化行政区域。规划立足全市一盘棋,在突破县(市)、区区域的基础上,从区域布局上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强化设施特色功能,实现功能互补,布局合理。

三是深入研究,科学论证。注重规划前期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论证,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和发展目标,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按照“够用而不落后,超前而不奢侈”的原则,提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规划区域范围

为了体现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规划区域不局限在宁波市城区,而是覆盖整个宁波市域范围,包括宁波市所辖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及宁海县、象山县共六区三市二县。

(二)明确规划内容

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本规划根据宁波市提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六大联动”发展战略,按照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编制总体要求,主要编制“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宁波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及社会就业等领域的重大设施规划内容。其中教育事业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文化事业包括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出版发行网点、图书馆影剧院、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设施、科技馆、文物保护等。卫生事业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和卫生监督;体育事业包括群众性体育设施和竞技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就业事业在本规划中主要涉及养老服务设施、社会救助服务、劳动力市场建设等。

(三)理清规划思路

以政府提供为主的公益性社会事业设施和公共产品为主线,立足现状,以当前各领域行业标准和建设标准,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和趋势为标准,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以方便、高效为原则,按照区域覆盖提出宁波社会事业各领域人均或区域性的公益性设施建设标准,根据社会事业各领域行业特点进行设施布局,完善宁波市社会事业功能。

(四)依据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根据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服务功能,结合现有社会事业各领域设施建设现状,依据宁波市社会发展研究提出的目标,通过需求分析,提出近期(2006—2010年)和远期(2011—2020年)需要建设的重点项目。宁波市社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为:

1、教育事业

(1)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教育的跨越。到2010年,全面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5%以上,争取市六区和县级市的镇超过95%,形成比较合理的普高、职高招生比例。

(2)实现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阶段向规模化质量化阶段的跨越。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达到12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超过3万人。

(3)实现从学历教育向增强服务能力的跨跃。加大对紧缺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能基本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2、卫生事业

到2010年,医院床位总数达到30000张(市区15600张);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4张(市区7张和3.5名医生);执业医师总数达到18000人(市区达到10000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2.5人(市区3.5名医生);护士总数达到13200人(市区4500人);每千人护士2人。

3、文化事业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三江文化长廊为主线、大型文化设施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现代文化设施和一批高档次、特色性群众文化设施。以“东海明珠工程”、村级“六个一”文化阵地和15分钟文体服务圈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全省一流,公益性与经营性设施有机分工、优势互补的文化设施网络。到2010年公益性文化设施县市区图书馆达到地(市)级一级馆标准(6000平方米,藏书量50万册),人均藏书量达到二册;市群艺馆达省一级标准(10000平方米以上),各县市区达地级一级馆标准(3500平方米以上);市区每五万人设一座影剧院,25-30座.千人;东海明珠普及率达100%;各社区建成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乡镇建有图书室(80平方米以上,藏书量3000册);博物馆达到80座,新建20座;市级建设1个综合性青少年活动中心(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各县市区各建设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市区新建1个大型书城,各县市区建设1个中型书店。

4、体育事业

(1)普及群众体育活动,确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点)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2平方米。

(2)竞技体育以申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高水平赛事为目标,加快全市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全市建成一批大型体育场馆和健身活动中心,具备承办全国城市运动会和国际单项重要体育赛事的能力。

5、社会养老福利保障

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家庭—社会”结合型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在城镇,基本形成以依托社区服务和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基础设施资源的居家养老为主导,以社会养老机构集中养老为辅助的新型养老体系。在农村,继续巩固和完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并逐步推动传统的家庭养老向家庭养老为主结合社会机构养老转变。到2010年,全市社会养老床位数增加的3万张,每百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其中市区达到1万张,每百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5%。在市区和各县市城区基本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事业各领域重大设施建设项目正在筛选和统计中,未形成完整的框架。

四、规划编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研究制定社会发展的目标问题。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评估滞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缺乏量化指标,仅有不同领域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单项指标,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都有各自的发展目标,但没有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的指标,致使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多元化和模糊化。

二是建设标准和规范问题。在整个规划涉及的内容中,许多社会事业设施建设缺乏可参照的标准和规范,尤其在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养老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加缺乏,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只能参照国家标准,结合宁波实际确定,但定位是否很准确,有待商榷,目前很难确定。

三是社会群体分化,需求差异扩大,协调发展难度增大。当前,我国社会群体分化加剧,其对社会事业服务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需求的多样化进一步突出。表现在:一部分需求趋于高端化、高雅艺术,一部分需求仍然趋于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异较大。这给规划编制的项目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是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本规划在大的方面虽然只涉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五个领域,但里面分支较多,每个小类都有相对独立的建设标准和布局要求,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相应难度也将增大。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基本思路 篇7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 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 也关系到各种会计行为的规范, 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目前, 会计造假被查处概率较低, 即使被发现, 其所付代价也是很有限的, 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严重不对称, 这无疑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因为对造假者而言, 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 造假者就会有恃无恐地产生进行博弈的冲动和理由。一切造假者是从践踏道德开始的, 从造假动机的形成到造假过程的实施无不起始于道德的背离。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仅仅由法规制度约束是不够的, 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 只有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 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从根本上治理假账, 必须使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并重, 加强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 使会计诚信内化为会计人员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品质。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重塑会计公信力,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加强督促检查和行业自律,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 具有重

□文/姚志兰1张志芳2

(一)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 同时必须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 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 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 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

会计人员俗称“账房先生”, 这只是表面现象,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 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 强化法律意识, 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 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 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 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 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

反腐倡廉, 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清正廉洁之风。现实生活中, 诸多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 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 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 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消除腐败, 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 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 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 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 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 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就目前来看,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阶段的教育。教育对象是准备从事会计这一职业的在校就读学生。笔者建议, 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应必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并纳入主课或学位课程,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二是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对自身思想品质、思想意识等方面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 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 不仅要加强在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将此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且应重视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 将此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的重要内容。

(二) 改善会计人员录用制度。

一般来说, 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越高, 其独立性越强, 则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否则, 会计人员及其工作不仅受单位主要领导的制约, 而且受其他部门主管和人员的制约, 多重制约不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会计独立性, 需要解决会计身份的多重性, 需要扭转会计为单位雇佣的现状。解决会计独立性问题, 比较理想的出路是改善会计人员任用制度,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以及解决就业问题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致使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困难。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外贸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外贸经营权的限制逐步放开, 这给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 我国中小企业已

可以采用下派制度和录用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由各地的财政部门组织成立会计公司, 作为培训、再培训和输送会计人员的基地。针对不同的形式的单位组织, 采取直接委派、推荐委派与单位录用相结合的方式。但要在短期内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是不现实的, 可通过让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与所在单位脱钩的办法来增强会计独立性, 同时应当适当给会计人员独立授权, 摆脱多方制约的困境。

(三) 加快建章立制, 加大执法力度。

近年来,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继发布实施了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制度等会计法规、规章、制度, 基本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但是, 制度的关键在于实施, 只有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才能弘扬正气, 打击邪气, 扭转社会不良风气。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执法部门又能严格执行, 法律就能发挥其治假的威力。

(四)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要以会计职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难原因及对策

超过4, 200多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的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 分别占68.3%和55%, 尤其是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产品, 绝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进行出口的。但是2008年后, 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动荡, 中小企业出口变得困难重重。

一、中小企业出口难的原因

近几年, 我国外贸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这些因素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很大困难。主要有:国外订单减少,

□文/张炎

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准绳, 对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理性的评价, 以增强其责任感。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建立可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信用评级制度, 通过严格执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等, 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国证监会史美伦指出:要加强上市公司董事、高管人员的诚信建设, 积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 积极贯彻公司治理理念,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引导其完善内部控制, 树立诚信和自律意识, 培育市场自身约束机制, 司法上积极推进民事诉讼机制的建立, 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坚定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布了《行业诚信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将职业准则细化和可评价化, 对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执业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等内容做了具体规定, 引导并推动地方注出口增速回落;汇率的升值幅度较大, 企业处于亏损边缘;利润增速放缓, 亏损企业增加。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一大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 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勉强维持生产, 产品出口困难重重。究其原因, 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 中小企业出口难的客观因素。从客观因素来看, 自2005年起, 我国相继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出口暂定关税和配额管理等多项政策进行了调整, 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里, 相关政策频繁出台, 出口退税率调整达到6次之多, 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累计超过

协和会计师事务所因地制宜地开展行业诚信建设。所有这些必将大大推动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步伐。

总之, 诚信是会计行业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力量之源;加强诚信建设, 牢固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 大力弘扬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己任的职业道德, 是会计行业永恒的使命。广大会计审计人员要以贯彻实施两大准则体系为契机, 既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 又要加强修养、恪守道德、永铸诚信, 更好地承担起当家理财、监督服务的历史重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会计改革不断深入, 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 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因此, 加强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遏制会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呼声日盛。本文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 探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基本思路, 为会计人员执业水平的提高和执业作风的树立提供服务。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意义,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淑萍, 高桂敏.浅谈如何做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8.

[2]张春杰.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全文快照[J].审计文汇, 2006.9.

建设职工之家基本思路 篇8

一、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信息化建设要充分整合资源并注重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充分整合已有资源,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考虑到信息化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后期运行维护费用高的特点,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当前业务工作的需要,也要统筹兼顾系统未来的运行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要体现社会保障经办和管理并重。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不仅要重视业务经办系统,为各项业务经办提供支持,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宏观管理和决策的信息支撑。业务经办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二者既要有所区分,又要同时并重。

(三)信息化建设要与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相适应。要根据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特点、统筹层次,分清中央、省、市、县各级的职能和业务重点,根据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不同需要,分层次、有侧重、分步骤地进行建设。

(四)信息化建设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适应。新的信息化平台,应该立足宽口径、全覆盖。要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制度,覆盖到制度设计中的所有人员。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能解决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等现实问题。同时,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社会保障的其他制度建设预留接口。

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机关提高行政能力、提高服務效率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增强管理手段、提高办事效率。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保障宏观决策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提供政策参数,为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保障服务功能的需要。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络,搭建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将劳动保障业务向基层延伸,依托街道(社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劳动者提供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服务。

三、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规范业务流程,统一技术标准。各级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业务经办规程和系统建设要求,规范经办行为,优化经办流程,认真整理数据,做好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准备工作。要严格执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下发的有关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做好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以适应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多种模式,确保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可持续运转。调动多种社会资源,以各种方式参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有利于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投资为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①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逐步引入手机终端、远程传输等信息手段,实现信息传送和查询方式的灵活多样。②加强与各地电信部门、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推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可以积极鼓励电信部门和运营商的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负责业务需求和管理,电信部门和运营商提供技术支持。

(三)推动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我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应当向整合资源、推动信息集中、提升管理决策功能的方向发展。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①要加快推动目前比较薄弱的县级信息化建设,填补部分地区的空白。②要对现有分散的人力资源、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类经办系统,进行梳理和整合,实现业务互通互联,信息共享。③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协调和配合,如公安、计生、金融等业务密切相关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逐步实现与业务相关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和关键信息同步更新。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对宏观管理的支撑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以需求分析为先导,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应当树立“业务主导”理念,以需求分析为先导,完善和优化业务流程,达到实现业务、支撑业务和提升业务的目标,提高经办业务的服务水平。①必须从实际业务出发,搭建好符合实际需求的系统框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服务需求和未来不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过渡性系统和总体社会保障系统建设的关系。②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改进服务手段,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业务需求为先导,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进一步促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

(五)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针对目前各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不足的现状,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负责、中央适当补助”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本级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投资补助,合力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快“金保工程”一期总结验收,适时启动“金保工程”二期和民政系统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

(六)分层次、有侧重,明确各级信息化建设目标和重点。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分清各个不同层次社会保障信息平台的定位和主体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处理好决策支持、资金监管和经办服务的关系,有侧重地推动各级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央、省级信息系统应当着眼于监测分析、决策支持、关系转移接续和基金管理等功能。市、县级基层信息系统,则需要强化业务办理、信息查询等经办功能,提升服务效率。在明确各级平台定位的基础上,新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在县、乡级基层应当实现以信息采集为主导,中央、省级则偏重数据集中、分析。这样一方面减少数据集中层次,明确各级的分工和职责,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出现多个层级进行综合功能的信息化重复建设,从而降低建设和后期运行维护成本。

结束语

社会保障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民生措施之一。完善的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是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加强社保基金监督,适应人员流动和统筹层次变化的需要,实现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迫切要求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于茜虹.加强信息化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2007.

[2]赵学谦.论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J].劳动保障世界.2009.

(作者单位:二连浩特市东城社会保障事务所)

作者简介

上一篇:忆往昔,岁月如梦作文700字下一篇:当代年轻人的使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