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教学设计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五册教学设计(共7篇)

第五册教学设计 篇1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2、能够有辨别善恶的能力,能有初步的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具:投影片

预习要求:观察父母是如何面对有人敲门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听力训练,放录音。

这是什么声音?相机板书课题: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过渡: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审题,出示书上插图。

三、指导

1、自主参与,大胆陈述

2、学生讲,及时纠正

3、指导学生将画面说具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是怎样的表情,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

4、学生分小组练说。

四、互助学习,拓展思维

1、平时都有谁会敲你家门,你如何对答呢?

2、设置情景:(1)敲门者是出差归来的父亲。

(2)敲门者是自己不认识的,但说是认识爸爸或妈妈的人。

(3)敲门者是陌生人。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学生表演,大家点评,点评的要求是: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见熟悉的人时用礼貌用语,发现是陌生人,要委婉拒绝。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并及时纠正错误之处。

五、总结:面对朋友要热情、礼貌,面对陌生人的敲门要婉转拒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学写毛笔字,对学生的初学毛笔字掌握的写字姿势进行训练,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笔、墨、砚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写毛笔字的要求

二、学写:竖

1、竖有两种写法:悬针竖、垂露竖

2、范写:边写边讲解,起笔落笔的位置,以及如何运笔。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重点辅导。

三、多媒体演示:

1、学生仿写

2、反馈: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问题处,教师重新范写。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辅导。

四、反馈

第五册教学设计 篇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满井游记》一文, 课后练习第三题有这样的问题:“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 有的表示修饰关系, 可译为‘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 可译为‘从’;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不译。试加以辨析, 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髻鬟之始掠也。”

人教版中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级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157页, 对“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之”解释为“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不译。这种用法现代汉语已不用”。

下面我们来看学生用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136页) 对这句话是如何翻译的呢?课本对“髻鬟之始掠也”的注释是:“刚梳过髻鬟。”

从上述翻译我们可以看出, 课本虽然对该句中的“髻鬟”译得不准确 (“髻鬟”应译为美丽的发型) , 也没有讲清楚其中“之”的用法;但是从全句的语序来看, 将该句的语法现象弄清楚了;把提前的宾语 (髻鬟) 理顺并后置了 ([刚]梳<过>髻鬟) 。因为该句句末的点号是句号:这是叙述句的标志。

现在我们来分析“髻鬟之始掠也”的句子成分:

“髻鬟”之[始]掠也。

从上面句子成分标记法可以看出:“髻鬟”作宾语, “掠”是谓语, “始”是状语, “也”是虚词 (语气词) , 不能做句子成分, 只表陈述语气。“之”是叙述句宾语提前的标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251页, 曾有如是论述:“古代汉语叙述句, 在一般情况下, 宾语是在动词后面的;但是,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 可以把宾语提前, 在宾语后面用‘是’字, ‘实’字或‘之’字複指。”

因此, “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之”的作用, 不是上述《教师教学用书》上讲的“舒缓语气”, 而是古汉语叙述句宾语提前的标志。

于是, 诚望《教师教学用书》再给这句中的“之”的作用, 作解释时, 将这一错误予以纠正, 不要再出现上述常识性的错误。兹为吾所盼。

二、“泉香而酒洌”该如何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一文, 课本对“泉香而酒洌”未作注释, 而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150页, 将“泉香而酒洌”解释为“泉水香酒水清”。这便大错而特错了。因为“泉香而酒洌”是采用古汉语倒置的修辞手法。

何为倒置呢?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1368页有如下论述:“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需要, 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次序颠倒的句子。”

例如:使人意夺神骇, 心折骨惊。 (江淹《别赋》)

这一例句的作者一方面为了使“心折骨惊”和“意夺神骇”, 构成对仗 (这是古诗词的术语, 修辞上叫对偶) :两句字数相等, 都是四个字:“意夺”对“心折”, “神骇”对“骨惊”, 都是主谓型的合成词。词性相同:“意夺神骇”和“心折骨惊”都是并列短语, 结构相同;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另一方面, 为了押韵:“意夺神骇”中的“骇”与原文中上文的“名”、“盈”, 下文的“精”、“英”、“声”、“情”等押韵。再者还追求平仄的要求:“心”对“意”:平对仄;“神”对“骨”, 仄对平;平仄相对。

当我们明确了倒置这一古汉语的修辞手法后, 下面我们来看“泉香而酒洌”, 如何构成倒置的呢?

作者在这句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用倒置, 是为了追求对仗和平仄的需要。

先来看如何构成对仗的。作者为了使下句的“泉香而酒洌”和上句的“溪深而鱼肥”构成对仗 (两句字数相同, 都是五个字。“泉香”和“溪深”, “酒洌”和“鱼肥”, 都是主谓型的合成词, 词性相对;“溪深而鱼肥”和“泉香而酒洌”都是并列短语, 结构相同。) 将本该是“泉洌而酒香”倒置为“泉香而酒洌”。

再来看怎样讲究平仄。作者为了平仄的需要, 通过上述词序的调整, 从而使出句的末尾词“肥” (平) 和对句末尾的词“洌” (仄) , 平对仄, 平仄相对。这也是对仗的需要:因为严格的对仗不仅要求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而且要求平仄相对。因此, “泉香而酒洌”应译为:泉水清冽 (指水质好) , 酒就香。

第五册教学设计 篇3

一、模仿段式写话

——《北大荒的秋天》小练笔教学设计

[原文再现]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并辨别总分结构的段式特点。

2、能主动留心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感受其中的乐趣。

3、能尝试运用总分段式描写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内容。

[设计理念]

依据课标精神,3~4年级应在低年段写话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起步训练,以片段教学为主,不拘文体,不必成文,让学生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真挚感情。课文的第4自然段主要讲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北大荒秋天的美,不仅仅美在景色,更有它物产丰富的美。这一段文章的结构是总分结构。

[教学设计]

一、读写结合,从读悟写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双横线画出来。原野上有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找到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并理解“热闹非凡”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你喜欢北大荒的原野吗?

3.齐读第一句,分组读2、3、4句,通过自己对北大荒原野的感受,体会原野上色彩的热烈:

数量之多。(金黄的大豆、黑红黑红的高粱、红得像火的榛树叶子)

4.再次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此刻的大豆仿佛在笑什么呢?高粱又在唱什么歌呢?

小结:这一段中,作者先概括写“原野热闹非凡”,然后通过写“大豆、高粱、榛树的叶子”,具体写了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表现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二、引导观察,以说扶写

1.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的同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我们的课间活动有哪些形式,同学们玩得开不开心?

2.组织交流,描述课间活动的情景。

3.大家发现,课间有哪些不同的活动类型?

——按照场地分:走廊上踢毽子的;塑胶场地上踢足球的;篮球场上打篮球的;联合器械场地去玩联合器械的……

4.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其中的一个活动情景吗?(交流时,不断补充完善,再现课间活动的快乐情景。通过指导交流一个活动,引导学生能在描述其他活动时能关注同学们的表现、感受。通过交流提炼出课间活动热闹非凡)

如聚焦抢点游戏,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大家的表现:抢点时,大家跑来跑去,交换位置。趁抢点的人不注意的时候,一边眨着眼睛,一边用非常轻的声音示意对方和自己交换一个位置。交换成功后,就会嘻嘻哈哈地笑,用来吸引抢点人的注意力,让另一边的同学成功交换位置。

三、学用段式,描写生活

1.课间活动这么热闹非凡,大家能把我们的课间活动写下来吗?像《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那样,选两到三个活动写一写。

2.学生练习写作。

3.评讲交流。选择典型片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课堂朗读、优秀习作墙面展示……)

四、拓展延伸

继续观察、留心身边的世界,在以下场景中任意选择一个,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写下来,再和大家一起交流。

——节日的大街

——学校的跳蚤市场

——联合器械

——节日的公园

……

[例文欣赏]

1.课间活动真是热闹非凡。一号楼后面,好多同学在打乒乓球呢!圆圆的乒乓球一会传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大家打得可激烈啦!突然,一个同学趁另一个同学不注意的时候,猛地一抽,球好像出膛的子弹,“啪”一声飞向另一方的台角。“哇,太棒了!”围观的人欢呼起来。再看水泥球场上,还有好多人在跳长绳呢。“啪啪啪……”白色的长绳飞舞,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穿跳,围观的人呢,不断地发出欢呼声。校园里到处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2.学校操场上有很多同学们喜爱的活动器械,在学校的最北面有两个单杠。单杠的柱子是蓝色的,上面的横杠则是黄色的,色彩很鲜艳。一个小男孩跑了过来,只见他身体一跃,用脚钩住杠子,身体一挺,人就翻了一个身,可真有趣呀!在学校的南边,有一个红色的荡脚,你站在上面,双手抓住扶手有节奏地推动,双脚就飞了起来,如果你脚上用力一些,双脚会越荡越高,整个人都像飞起来了。活动器械真好玩呀。

二、模仿写法写话

——《石榴》小练笔教学设计

[原文再现]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肾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石榴》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感受不同水果的特点。

2.能了解可以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描写一种水果。

3.能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设计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联系。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语段,我们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巧妙抓住语言学习的范例,设计仿写。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机械的写作技能训练。对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更是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情趣的积极性,不能把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变成纯粹的写作技巧训练过程。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训练重点是观察,训练形式是素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写作素材,组织片段训练。片段训练的过程,应该从内容入手,在写清某一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渗透,

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读写结合,从读悟写

1.师生引读3~4小节,你喜欢石榴娃娃吗?

(在学生的介绍和评价交流中,共同讨论明确课文中从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介绍石榴。)

板书:

颜色: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成熟以前: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

样子: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果肉:玛瑙般紧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2.读读课文3~4小节,看看书上的插图,如果这是一个水果展销会,你能给成熟了的石榴娃娃作个产品介绍吗?你也可以自己当石榴娃娃,给大家作自我介绍。

(学生根据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运用书上的语言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小结:在作者笔下,石榴成了可爱的石榴娃娃,作者通过对石榴颜色、样子、味道3个方面的介绍,让每一个同学都喜爱上了石榴娃娃,恨不得马上尝一尝呢。

二、拓展阅读,深化感受

1.读一读《我爱故乡的杨梅》,和《石榴》比一比,它们在写水果时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我爱故乡的杨梅(王鲁彦)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2.在水果展销会上,你能像介绍石榴那样给杨梅作个产品介绍吗?

三、引导观察,以说扶写

1.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桔子,先仔细观察,说说桔子的大小、颜色、样子。

(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全面观察;一方面引导学生像《石榴》一文,充分发挥想象,用打比方的方式来描绘桔子的大小、颜色、外皮等)

2.每个学生剥开桔子皮,仔细观察,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说一说。

(引导学生关注桔子的香味、果肉一瓣一瓣紧偎的特点)

3.试着剥一瓣桔子放进嘴,品尝味道,并说一说。

(在充分的交流中不断丰富感受,学习表达)

四、整理成段,以写促思

1.经过我们的观察讨论,你能像《石榴》那样用一两段话把你刚才的发现写下来吗?

2.学生练习写作。

3.评奖交流。选择典型片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课堂朗读、优秀习作墙面展示……)

五、拓展延伸

继续观察、留心身边的水果,任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也用这样的方法写下来,再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一起组织一次水果大评选活动,看看谁笔下的水果最诱人,谁笔下的水果最有特点。

[例文欣赏]

桔子没剥开时圆圆的,像个小人儿的脑袋。橘黄色的它在灯光的照映下,显得闪闪发光。我真想把它剥开来吃一瓣呀!我拿起桔子闻了一闻,味道淡淡的、香香的,格外诱人。我剥开桔子的外皮,只见桔子宝宝像一瓣瓣蒜头站在菊花中,显得亭亭玉立。这个桔子大约有10瓣,像10个小兄弟挨挨挤挤地议论着什么问题呢!我又用鼻子闻了一闻,这次,我闻到的味道可不同寻常,这味道浓浓的、甜甜的、香香的。我轻轻拿一瓣放进嘴里,一开始感觉凉凉的,用牙嚼嚼,甜津津、凉丝丝、酸溜溜的,真是沁人心脾,满口生津呀!

第五册《练习7》教学设计二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教学目标:

⒈认识几种常见的戏剧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⒉读背8个词语;

⒊朗读、背诵《古今贤文——劝学篇(下)》的片断;

⒋认真写好钢笔字;

⒌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⒍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词语、篇章。

难点:说话训练,把话说完整、合理,注意礼貌。

教、学具:投影、小黑板、各种图书玩具。

预习要求:

⒈查阅有关戏剧脸谱资料及人物故事;

⒉查阅成语词典;

⒊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整理一下并标好价格;

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图书玩具。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练习7》。

板书:练习7

二、学习第一项

⒈激趣导入

⑴投影出示四张戏剧脸谱。

⑵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⑶师述:我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仅脸谱艺术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同的胜谱表示的人物质形象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去作一个小小的探索。

⒉审题

⑴指名读题

⑵齐读

⒊指导

⑴读一读人物的名称,并和相关的脸谱相连。

⑵你能说说什么颜色的脸谱代表什么样的人物质性格吗?

⒋交流

关羽应和红色脸谱相连,代表忠勇。

包公应和黑色脸谱相连,代表正直。

秦桧应和白色脸谱相连,代表奸诈。

孙悟空应和猴脸相连。

⒌反馈

你连对了吗?

⒍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讲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

⒎评出“小小历史故事家”

(实小李红梅)

本文转载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审题,明确要求

指名读题

⒉要求生自读这8个词语,要读准字音。

⒊指名朗读词语,注意正音。

⒋大致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⒌齐读这8个词语。

⒍练习背诵。

⒎反馈。

二、练习

⒈审题,明确要求,指名读题。

⒉要求学生各自朗读这话,试着理解意思。

⒊请几名学生朗读这话。理解这话的意思。

⒋师小结:这话告诉我们要勤动脑、勤动手,做事专心,持之以恒。

⒌请同学们齐读这话。

三、写好钢笔字

⒈审题,明确要求。指名读题。

⒉指名读这3个字并组词。

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这3个字的间架结构,特别是捺的写法。

说说捺为什么要写成点?

⒋师小结:在书写汉字时,这种笔画的变化叫“让位”,目的是避免呆板,让汉字显得更美观。

⒌请同学们描红、临贴。

师巡视指导。

⒍反馈。

(实小吴文芳)

第三课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老师知道那是因为你们的桌上有许多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

二、练习读

过渡:那么,你们愿意别人也喜欢你们的东西吗?怎样才能令别人喜欢你们的东西呢?自己试着说一说。

⒈指名说。

⒉师小结:要使自己的东西卖个好价,必须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东西的特点。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东西的特点,看谁能将自己的东西卖掉。

⒊师生共同总结卖的注意点。

三、练习买东西

过渡:要想从别人那儿买到喜爱的东西,又该怎么说呢?

怎样才能了解别人的东西呢?买时应注意什么呢?

⒈小结买时注意点。

⒉师为买主,一生为卖主,示范练习。

四、举办班级小小展销会

过渡:同学们既会买东西又会卖东西了,那么我们就来开个小小展销会,展示一下自我,好吗?

五、师小结

在展销会中成交的请举手。看来,只要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就一定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一定能卖掉自己想要卖的东西。

本文转载

第五册 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5

《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多媒体出示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诗欣赏。

1、欣赏课文内容的动画演示。

2、请一名学生说说看过动画后的感受。

三、读诗句。

1、点名朗读诗歌《观刈麦》。注意一下字词的读音:

童稚

秉穗

邽 2、学生齐读、概括内容。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四、明诗意。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理解诗文含义。

五、悟诗情。

1、诗文欣赏。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领悟诗情

①、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②、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③、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④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⑤、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明确:一个字:苦;原因:输税尽。

⑥、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明确: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六、练习一下。多媒体提示: 背诵《观刈麦》,思考完成以下问题。①、你了解白居易多少? ②、《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是:。③、《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④、《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⑤、《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七、扩展延伸。

1、欣赏《大林寺桃花》。

2、体味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意向,领会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开元、天宝年间在世。他一生没有出仕做官,过隐居的生活。他的诗多咏物写景,尤以绝句见长。

二、读诗句。注意节奏、音准、韵律。

三、理解诗句 1.《月夜》:一作《夜月》。2.更深:指夜深。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当在三更子夜前后。3.半人家:指地面上的景物,一半浸浴在月色里,一半沉睡在暗影中,若明若暗。4.北斗阑干南斗斜:表示夜深的景象。

四、赏析诗句 走进诗歌

这首吟咏月夜景物的小诗,诗人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细腻,体物入微。夜已深,一轮明月渐渐西沉,斜斜照 地面上的屋舍,景物或明或暗。这时,北斗星已横挂在天上,南斗星也斜在西方。今天晚上竟感到有些温暖,大概是春天临近了,这是万物复苏的讯息,绿窗纱外的虫鸣声不是也开始清晰的传进屋里来么。诗的前两句通过星月移位这一静穆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来点题,而诗人留恋月色、夜深不寐之情亦由此可见。「更深」说明了时间;一个「半」字写出地面景物若明若暗,半实半虚。这种明暗、虚实的对比、映衬,突出了月夜的静谧。「阑干」、「斜」呼应上句的「半」字,月偏则星斜,使人感觉到整个宇宙都浸沉在一片寂静之中。

后两句写诗人春夜里的感受。春天刚刚来临时,气温些微的变化只有敏锐的人才能捕捉到。在这个深夜里,诗人不仅因气温变暖而感到春天的临近,那一阵阵虫鸣声更让他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机。诗人用一个「透」字来刻画虫声,仿佛这声音如春天一般向他走近,具有一种动态之美。虫声愈清晰,愈能反衬出夜的宁静。万籁俱寂,唯有虫鸣。

上半首诗因见月色而及星象,下半首诗因闻虫声而知春暖,都是互为因果的句法。这首抒写冬春之交物候变化的诗歌,塑造出一种静穆清幽的氛围,把静境写得优美动人。

2、拓展延伸

1)假若诗人明晚仍不能入睡,你建议他做些甚么好帮助他入睡?

2)夜深不能入睡时,你会做甚么?会不会欣赏月色?会不会细听周围的声音? 3)你觉得自己哪种触觉是最敏锐的?试用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刘方平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出名,留存的几首诗也少引人注目,但《月夜》这一首还是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的。

3、抓住技巧:“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到今天我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因为昆虫几声鸣叫向我传来了春的消息。你看,此诗就妙在这里。大家一般写春天来临的选材选什么?选的无非是春山、春水、春树、春草等,哪有什么人选虫呢?在写作上看,这就是“选材巧妙”。再说,听到虫声,是不是暗暗地传达出一种生命萌发涌动的景象。

更深夜半的时刻我爬了起来仰望天空,发现斗转星移了,啊!时光过得真快!没想到耳畔传来几声虫叫,哦,春天来了!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唐诗的阅读就是去寻找一种感觉,从作者的词句里去发现一幅画面,一种心境,走进诗歌,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所写的内容写出来!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领会作者羁旅思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半方法。品味意象,理解作者是怎样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三、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才思敏捷,下笔万言,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由兹屡举进士不第。后竟流落而终。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四、背景介绍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五、整体感知、同学自由诵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征铎

槲叶

枳花

凫雁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六、文本研习1、“早”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早行看到那些景?这些景构成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发挥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语言描述。

七、名句品读(小组讨论)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如何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八、拓展提升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九、背诵并默写本文

陆游《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体会词中的寓意、作者的感情。

3、了解作者,背诵本词。

一、导入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你能背诵几首和梅花有关的诗词吗? 答:北宋王安石《梅花》: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鉴赏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一下这首词吗?

答: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骤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2.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答: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3.梅花生长在险恶的环境中,在风雨中,在断桥边,梅花有什么心态呢?

解析:寂寞孤苦,不愿同流合污。自己保持冰清玉洁、忠贞不渝的品性。她独自开放、独自愁苦、独自坚贞、独自骄傲。

4.词的下片托梅寄志,陆游寄托的是什么呢?

解析:陆游的志是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孤独奋斗。

5.请你说说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低沉孤傲,消沉无奈。

三、小结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四、比较阅读(回顾背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1.本词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答: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2.两首咏梅词相同点在哪里? 答:(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3.两首词的不同点在哪里? 答:(1)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2)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低沉孤高。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此词的大意。

2、赏析此词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此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①导入语:以辛弃疾同题《破阵子》导入,认识到两种风格的不同。

②作者简介:

晏殊:字同叔,死谥元献。江西临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三朝元老,当时的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多出其门下。其幼子晏几道亦是著名词人,并称“二晏”。其词风承袭五代,受冯延巳影响较深。作品闲雅清幽,语言婉丽,音韵和谐。但因没有多少生活基础,所作内容多单调贫乏,抒情状物不痛不痒。此词是他难得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2、预习

学生自由读一至二遍,尔后齐读,师生纠正读音、节奏。

3、内容理解

①此词写的是什么时节?从哪里可以看出?

仲春时节。从“新社”、“清时”可以看出。

②上片写了些什么?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上片主要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柳絮等。一句一景,典型地刻画了仲春时节的景物,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上片以写景为主。

③下片写了些什么?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下片写人,生动地刻画了“东邻女伴”斗草游戏的欢乐场景,点缀着一派春光更加绚烂多彩,充满了活力。

下片以叙事为主。

4、艺术赏析

①上片写景,美在何处?

教师提示:诗词之美,美在画面、情感、语言、哲理等。

分析:此词上片美在画面和语言。

起句由写燕子、梨花捎带出春社、清明节日,莺飞燕舞,落英缤纷,展现出一派美妙春光,用笔显新巧。

三、四句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碧苔、黄鹂,充满了画面感,富有意境;运用似实实虚的数词“三四”、“一两”,恰如国画的“点染”技艺,使整个显得浓淡相宜,动静有致,充满意趣。

②下片写人,具有怎样的生动效果?

下片写人,生动地刻画了东邻少女的笑声。词中两处出现“笑”字,让我们感受到少女们的兴高采烈,一路有说有笑,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撒在春野,更添春光的美好。特别是“笑从双脸生”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少女美丽如花的笑靥,再联系昨夜“春梦”,更让我们体味到一种微妙而不可言说的少女情怀。

三、作业

背诵并默写此词。如时间有多,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此词。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古诗词,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过程】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⑴徐门:即徐州。⑵谢雨:雨后谢神。⑶簌簌:花落貌。⑷缫车:纺车。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⑹漫思茶:想随便去找点茶喝。漫,随意。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文章鉴赏】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当时,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中所写的景,不是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赏: “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作者行经枣树下,或伫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村南村北响缫车”。村子里从南到北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作者简介】苏轼,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工于诗词,长于文赋,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写作背景: 宋徽宗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三.赏析词文: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 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重阳佳节,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总结:上片写秋凉,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6.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四、作业

1.背诵《醉花阴》

2.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醉花阴》的画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3.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全首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二、细细品味

1.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3.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4.“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据讲。这两句是说,孙权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5.“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这一句是借用曹操夸奖孙权的成语。

三、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四、思考与练习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赞扬了哪位古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你怎样理解词中的借古讽今? 3.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篇6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减法,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分、秒的认识,以及角和直角。

1、万以内的减法是在百以内减法和万以内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数混合运算、乘加(减)或除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

3、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口诀,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以及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进一步学习一个数乘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

4、除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学会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5、时、分、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会看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6、角和直角,教材通过实物图象,抽象出角,使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

比较熟练的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2、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或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3、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

笔算,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

4、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学

会用乘法演算出发(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5、认识钟面。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

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计算。初步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6、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饿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讲清算理,揭示规律。(2)加强基本训练,大好计算基础。(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2、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饿能力。(1)加强基础训练(2)教给学生解题思路(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3、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进度

第五册教学设计 篇7

[Teaching objectives]:

1.Vocabulary:make, cake, idea, instead, lovely

2.Sentences:What are you doing?We’re making…What’s he/she doing?He/She is…

[Emotion and attitude and assessment]: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how to respect other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To teach some background words like“instead”.

(2)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actions which are taking place using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correctly.

(3)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practise cooperatively.

[Teaching process]:

1.Warming up

T:Today I’ll divide you into two groups.One is blue fish group.The other is red fish group.If you answer my questions right, I will add a bubble for your group.At the end of our class, the group which has more bubbles is the winner.

T:Now, I’ll do some actions, and you guess what am I doing.

T: (doing the action of eating) What am I doing?

S1:You are eating.

T:You are right.Eating, eating, you are eating.Together! (The students repeat while doing the action.Adding a bubble.)

Then act out singing, dancing, wal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jumping.

【评析:在导入环节中, 教师设计了TPR形式的互动问答, 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现在进行时的语境中去, 为学生奠定了本课的学习基调。丰富的肢体语言, 朗朗上口的韵句, 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一些常用的动词, 起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作用。】

2.Leading in.

T: (Presenting a picture of Lanyangyang) Now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Who is he?

Ss:He is Lanyangyang!

T:Yes, he is very lazy.What is he doing now?

Ss:He is sleeping.

T:Yeah.But it’s 7:30 now and he will be late for school!Hey, get up Lanyangyang!

T:Is Lanyangyang getting up now?

Ss:No, he isn’t.

T:Let’s call him loudly!

T&Ss:Get up, Lanyangyang!

T:Oh, Lanyangyang is still sleeping now.Can you help him?

3.New concepts:

(1) New words.

S1:Let’s sing a song!

T:Good idea! (Presenting the word card and put it up on the blackboard)

Follow me:idea, idea, good idea!好主意, good idea! (T is showing her thumbs while teaching the phrase)

Ss are following the teacher while showing their thumbs.T asks many pairs to repeat.

And then they are singing the song“Good morning Lanyangyang” (Using the rhythm of Good morning Sam) .But Lanyangyang is still sleeping.

T:Lanyangyang is too lazy!He can’t hear our song.Let me push him instead!

Presenting the word“instead”and teach the word by phonetic symbols:

T:i, n, i, n, /in/, /in/, /in/.st, st, st, /st/, /st/, /st/.ea, ea, ea, /e/, /e/, /e/.d, d, d, /d/, /d/, /d/.Instead, instead.And the boys repeat, then the girls.At last the whole class.

T: (Presenting two pens) This pen is broken.I can’t use it.I use that pen instead.So what’s“instead”meaning?

S1:代替!

T:Pretty good! (Adding a bubble)

Let the students to spell the word one by one.Then write it by finger all together.Then the teacher pushes Lanyangyang.But he is still sleeping.

T: (presenting the PPT of Meiyangyang) Who is she?

Ss:She is Meiyangyang.

T:I invited Meiyangyang to help us.What is she doing?

S1:做蛋糕.

T:Pretty good!做蛋糕in English is“make a cake”. (Present the phrase on the blackboard)

T: (Take out a cake and teach) Cake, cake, this is a cake.

Ss:Cake, cake, this is a cake.

T:What’s this?

S1~S6:It is a cake!

T:Together!

Ss:It is a cake!

Teach‘Make’by the phonic symbols.

T:c, c, c, /k/, /k/, /k/.Cake, cake, cake.M, m, m, /m/, /m/, /m/.Make, make, make.

The whole class repeats.

And then chant after the teacher group by group like this:Make, make, make a cake!

T:what is Meiyangyang doing?

S1:She is make a cake.

S2:She is making a cake.

T:Which one is right?

Ss:×××is right.

T:You are right!When I ask“What is are~~~doing?”you should answer me”~~~~is are doing~~~~~”.

T:The cake is so nice!Lanyangyang likes cakes, right?

Ss:Yes!

T:Look!Is Lanyangyang get up now?

Ss:Yes, he is!

【评析:在导入环节以及单词新授环节, 教师设计了懒羊羊睡懒觉的情境, 将所有的新单词串联起来, 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操练方式多样, 使单词的学习不再枯燥。操练梯度明显, 做到了面向全体。】

(2) The text.

T: (Presenting a picture of Amy and Sam) Who are they?

Ss:They are Sam and Amy.

T:What are they doing?

Ss:They are making a cake!

T:Good!But why are Sam and Amy making a cake?Do they want to eat a cake?Let’s look at the screen and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find out the answers. (Present the dialogue and pictures by PPT twice)

T:Do Sam and Amy want to eat a cake?

Ss:No.

T:Are they making a cake for Daming?

Ss:No!

T:Who are they making a cake for?

S1:They are making a cake for their mother!

T:Perfect!Let’s clap hands for him. (Adding a bubble)

T: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ape.

T:Now, let’s read the dialogue together.You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what are the persons doing.

T asks questions by presenting pictures:What is Sam and Amy doing?What is Dad doing?What is Mum doing?What is Amy doing now?What is Sam doing now?

T: (The teacher throws a balloon to the students.Who catches the ball will answer a question) Now, let’s act out the dialogue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评析:课文教学中, 教师注重对学生听、说、读的训练, 以多种任务为驱动,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夯实课文基础。】

4.Practise and consolidate.

(1) T:Look!I’ve got a bag.There are lots of word cards in it.You should answer my question with the words on you card.

T: (Give out the cards) What are you doing?

S1:I am playing basketball.

T:What are you doing?

S2:I’m singing.

(2) T:Well, I think you are tired now.Let’s play a game.

T presenting the pictures below:

The teacher throw the dice.It’s 5.The teacher point to the picture of number 5 and ask:What is he doing?

Ss:He is playing foot ball.

T:Very good!Then I’ll ask one of you to throw the dic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Other students help me to ask questions.

(3) T:Now, I’ll give you some pictures.They will stay for 10 minutes.You and your chairmate should work together and remember what the persons are doing in the picture.The more the better!

(4) Presenting the questions below by PPT:

Choose the proper words to fill in the blanks

flute idea is making playing instead

1.-What are you doing?–I am_____a cake.

2.She_____riding a bike.

3.Amy is_______the______.

4.I am working.Please don’t listen to the music.Read books_______.

5.-It’s Lingling’s birthday today.Let’s make a cake for her.-Good__________!

T:Do it with your chairmate, then give me your answer. (Hand out test paper to every student)

(5) T:Amy and Sam are making a cake for their mother because they love their mother, right?

T:Do you love your mother?So let’s chant (Presenting the chant below by PPT)

My mother is busy.My mother is tired.I am her cute child.I can help her.I’m cleaning the window.I’m cleaning the door.I’m washing the clothes.I’m cleaning the floor.I’m making a cake I’m cooking a meal.My mother is very happy.And give me a smile.

Listen to the chant, and then chant it with the teacher while doing actions.

【评析: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的活动, 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活动中, 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5.Homework:

T:Here is your homework.Look! (Presenting a picture with many persons on it.) Remember wha they are doing and write them down.The more the better.We will check it tomorrow.

上一篇:莎士比亚化下一篇:积极开展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