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研实施方案(共8篇)
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狠抓教学管理,以研促教,为广大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最终到达资源共享。
二、活动原则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研活动的宗旨和归宿,充分体现全体性、导向性、操作性、发展性、激励性。
三、活动形式
1、个人、群众备课相结合。
2、开展示范课、优质课、研究课等教学观摩活动。
3、教师新课程培训。
4、教学研讨、经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反思等。
四、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
2、建立学科备课组,实行在教师个人备课基础上的群众备课制度。个人备课做到“六备”,实行超周备课,教师应有教案上课,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3、以教研组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应有过程、人数、具体资料等记录和资料,教导处要参与指导,起专业引领作用。
4、教研活动应全员参与,用心围绕活动主题资料发表个人见解、展示自我。每学期开学前由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
5、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如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成果展示、校际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6、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或研修。
身处变革时代, 教育更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对区域教研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杭州市西湖区“导学合作”课改的推进过程中, 探索实施了初中英语学科的“导研合作”教研活动。“导研合作”活动有其固有的常规模式, 其流程主要有三个环节。环节一:“导研”, 即在区域教研活动前给教师预先设计和发放教研活动“导研单”, 也即“任务单”, 给教师预先布置教研任务。环节二:“合作”, 即在教研活动中让教师分小组讨论, 先在组内“小展示” (组内交流) , 随后再在组间进行“大展示” (小组派代表发言) 。环节三:“反馈”, 即研讨后布置任务 (撰写反思, 整理展示成员的核心发言内容) , 提高教师教研的参与度,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具体如图1所示。
“导研合作”教研活动符合教研活动开展的以下几个价值指向。
(一) 预研设计
有效的教研活动预先设计有利于激活教师头脑中与研讨相关的背景知识, 为他们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 让他们熟悉必要的研讨内容, 帮助他们重构已有知识, 从而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二) 激发生成
“导研合作”教研的“导研单”上有精心设置的问题。也就是说, 活动以“置疑”开路, 在核心处设问, 于疑问处生新疑, 有助于教师养成多思考的好习惯, 培养教师的求异思维能力, 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
(三) 合作交流
现行的区域教研活动, 一般参加的人比较多, 少则几十, 多则几百, “合作”是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促进教师交流的可操作形式。“导研合作”教研的“小组讨论”“小展示”“大展示”环节通过设计“合作”讨论内容, 创设“合作”形式, 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
(四) 基于研情
区域内的教师分别来自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 有着不同的学校教学背景, 对研讨的主题也有不同的理解。“导研合作”中“导研单”的运用, 为不同专业层次和不同教学文化背景的教师提供了提前感知研讨内容的条件, 同时让不同学校教师有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平台。
(五) 反馈整理
教研活动反馈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如教师的提问和发言、专家的现场解答和拓展延伸、任务单的运用和填写, 这些教研反馈的整理为后续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最翔实的依据。
二、“导研合作”教研活动的实然行动
(一) 精心策划, 问诊难点
1.精选内容, 突破难点
虽然有些教研活动选择的主题比较明确, 也试图提出比较新颖、实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教师却并没有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受益,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研活动呈现的内容板块、提供的研究资源不是教师迫切所需的。好的教研活动主题一定来自一线教师, 一定是问题解决式的。教研活动前, 厘清“为什么要搞这一活动”很重要。因此, 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 “导研合作”教研活动在内容安排上按一线教师学科课改通识培训的需求展开, 如2011学年第一学期 (区域课改推进初期) 初中英语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如下:
活动一:“导学合作”课堂的“导”。
活动二:“导学合作”复习课导学案的有效编制。
活动三:“导学合作”新授课导学案的有效编制 (一) 。
活动四:“导学合作”新授课导学案的有效编制 (二) 。
活动五:“导学合作”新授课导学案的有效编制 (三) 。
活动六:“导学合作”导学案有效编制的基本原则。
这一内容的安排基于这样的背景:2011年, 杭州市西湖区组织部分教研员、校领导、骨干教师到江苏、广东、上海等地进行“导学合作”课改专题的学习, 并成立了区首批“课改实验学校”, 区域课改工作正式开始, 一线学科教师对“导学合作”课堂的实施一片茫然, 亟须相关培训, 也急切盼望区域教研活动能突破一些难点。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上述六次活动契合一线教师的需求, 且很有梯度。活动一对“导学合作”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初始培训, 让教师有所了解;活动二根据学生英语表达存在困难的客观现实, 尝试从复习课开始进行研讨, 以课例形式呈现雏形;活动三开始尝试新课, 并基于课例观摩, 邀请浙江省教研室的张丰等专家解答疑问, 并形成了新授课导学案的第一个特色样本;活动四针对学生“中文爆满”问题, 通过课例, 实现突破;活动五针对英语教师质疑最大的“语境割裂”问题, 通过课例, 实现突破;活动六结合英语学科特点, 初步明确英语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2.优化设计, 直指核心
“导研单”的优化设计是“导研合作”教研活动的第一个关键点。优化设计后的“导研单”在研讨活动之前让教师了解研讨的主题、研讨的核心问题、希望突破的难点等。不同阶段, 一线教师课改的难点会不断变化:模式推进阶段, 需要帮教师理解和熟悉“导学合作”课堂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流程;学科化建设阶段, 教师亟待解决的难点更多的是“导学合作”课堂学科特质的彰显;分课型实施阶段, 教师需要突破的难点就与教材整合、课程开发直接相关。同一阶段, 不同活动又有不同的突破重点。
正因如此, “导研单”的设计随课改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依活动的不同而随之调整。如表1所示的“导研单”, 适用阶段为模式化推进阶段, 其主要侧重点是:小组合作活动的基本规范和小组活动间的有效衔接;紧紧围绕小组合作活动设计思考问题, 供教师合作讨论用, 并将问题具体化。而表2所示的“导研单”, 适用于学科化建设阶段, 其主要侧重点为: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性, 从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三个维度设计具体化可操作的“导研单”, 供教师在课例观察过程中记录、思考和评价用。
“导研单”的优化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经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完善。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不同阶段的系列, 也会越来越指向研讨核心、导向思想生发处。
(二) 导研合作, 创新形式
1.导研设问, 激发思维
“导研单“的运用, 让教师预先了解、预先准备, 其中预先设置的问题可以有效推动教师去思考, 以思考的方式参与研讨活动。导研设问中的问题一般为开放式, 注重引发教师思考, 不仅要重点突出, 直接为突破难点服务, 还要利于教师理解, 贴近教学实际, 并随课改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如针对“导学合作”课堂内涵的理解、提升, 可这样设问:“如何正确理解‘导学’?请结合本节课教学实施, 谈点自己的思考:1‘导学’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2‘导学’导什么?3‘导学课堂’和‘传统课堂’有何区别?”
2.合作互动, 强化参与
“导研合作”中的合作是教研活动有效实施的核心, 主要包括“大展示”和“小展示”。“小展示”即教师按照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大展示”即不同的组在“小展示”环节选出发言代表和其他组的代表进行“组间PK”, 这增加了在相同单位时间里教师参与的机会和人数。组间PK, 既是不同组全体组员讨论观点后的陈述, 也是思维碰撞的集聚点。它不是个人观点的陈述, 而是集体智慧的盛放。有效合作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分组。科学分组有利于营造各具特点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氛围。科学分组一般随教研目标变化而变化, 比如:在课改推进的初级阶段, 课改实验学校和非课改实验学校间的教师可以打通分组, 以便“导研合作”基本概念的普及;在分课型研讨阶段, 为使课例探讨更有针对性, 则可以按教师任教年级分组。
(2) 艺术管理。融洽的组内气氛, 能提升讨论的实效。组长的选择和管理尤其重要, 一个有能力的组长能有效地调动组内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组长要把握合作的时机, 为组内不同个性特点的教师创造多元思考的机会, 确保合作的质量。
(3) 有序展示。要在“小展示”和“大展示”逐步建立一定的规范:明确各环节的时间、展示观点不重复等。
(4) 规范评价。在合作和展示环节, 要采取合理公正和全面的评价机制。教师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动力, 每个成员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才能使小组的目标达成。因此, 评价必须公正有效和全面。评价可以将“小展示”和“大展示”的结果相结合, 及时用板书呈现, 形成竞争, 以利于教师参与积极性的提升。
3.投身课堂, 增强体验
“导研合作”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导”和“合作”展开。课改的理念和要素经过研讨还很难立刻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看客”教师、“观课”教师都还停留在旁观者的层面, 不知道课堂里真正发生了什么。因此, “导研合作”要让教师亲身参与“导”和“合作”, 这样, 教师身在其中, 体验式地参与课堂, 也就更容易发现课堂教学的难点。
4.“研模”适恰, 螺旋提升
好的教研活动与好课一样, 都有一个清晰的流程———研模, “导研合作”教研也有其普适性的流程结构。如“初中英语‘导学合作’价值与实践智慧”研讨活动, 其基本流程如下:
(1) 团辅活动———“破冰之旅” (合作体验) 。时间为60分钟, 由外请专家实施。教师校际交叉分组。
(2) 小组“导研合作”研讨。时间为30分钟。
1按年级分组。
2按“研讨单”内容小组研讨 (小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3) 组间PK (大展示) 。时间为60分钟。
(4) 总结和现场反馈。
这样的“研模”层层递进, 逐步深入, 可引导研讨逐层深入, 螺旋式上升。
(三) 多元反馈, 优化提升
作为教研员, 笔者发现, 教研活动后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反馈是个不可多得的实证研究载体。在课改推进的近三年里, 新的问题和难题层出不穷, 特别需要实证的推进和支撑。
1.借助现代技术, 助推研后反思
我们建立区域教研博客、区域教研QQ群、区域教研微信群, 搭建教师研讨平台。每次研讨后, 要求以学校为单位发一篇当日研讨活动核心观点博文, 开展研后反思和“后研讨”。同时, 通过区域教研QQ群、区域教研微信群开展“后研讨”的“微观点”展示和碰撞, 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实现研讨的“立体式”“多维度”和“跨时空”, 为后续研讨积累丰厚的资料。
2.整理分析数据, 精析典型样本
每次教研活动, 我们都安排录像, 并设专人负责整理“大展示”环节中的观点发言。同时, 收集每次研讨活动的“导研单”, 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 在区域教研博客、教研QQ群、教研微信群上共享, 供区域教师开展“后研讨”参考。
3.开展多元评价, 提升反馈实效
一是开展研后评价:结合各校在区域教研博客、教研QQ群、教研微信群上的“研后反思”“网上共享”“典型样本”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二是开展阶段总结:半学期一统计, 一学期一总结, 评价各校发言的数量和质量, 及时予以反馈。
三、“导研合作”教研活动的应然反思
在“导研合作”教研活动实施近三年之际, 笔者于2014年5月28日对杭州市西湖区的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 随机发放问卷118份, 实际回收116份, 其中有效问卷103份。通过统计分析和对问题的梳理, 再辅以访谈、比较等研究方法, 笔者发现, 教师对“导研合作”教研活动持较高认可态度。相关情况如下:认为当前的教研活动与之前的相比“变化很大”的教师, 占了70.87%;认为实施和运用“导研合作”教研方式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明显”的教师, 占了73.79%。
当然, 调查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一)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于“在教研活动中您最喜欢的形式”, “专家讲座”和“观摩教学”的比例分别为32.04%和42.72%, 高于“合作交流”的20.39%。教师对相对传统的观摩教学和专家讲座还是比较“认可”。如何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过渡和结合点, 是教研员在探索新的教研形式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 建立“导研合作”校本实施机制
关于“您所在学校将‘导研合作’的教研形式运用于校本教研和组本教研活动中的情况”, “一直坚持使用”的比例占31.07%, “有时用”的占了52.43%。关于“您对‘导研合作’这种教研形式有何更好的建议”, 相当多的教师认为, 需要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对其进行常态化运用, 也需“导研合作”校本教研活动机制。
(三) 精设“导研单”, 凸显研讨核心
“导研单”具有为教研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方向、让听课变得明晰、能调动教师的参与性等众多优点, 但有部分教师建议:所填的表格内容需精简, 文字任务不要太多, 不需要面面俱到, 只要凸显核心和重点即可, 边填边听课有时顾不上;研讨的问题一次不要多, 研讨透、有深度就会有收获。
(四) 合理把握节奏, 给足思考时间
调查中有较多这样的建议:“导研合作”教研的“合作环节”感觉比较匆忙, 讨论还未完全展开就结束了, 希望在各环节上合理把握节奏, 留出足够的时间给教师去合作交流, 这样研讨可以有深度。
(五) 完善评价机制, 激发教师参与
关键词:联校教研 优势 互动 体验
今年初,河北省围场县教研室针对各校的实际以及传统教研形式存在的弊端,推出了联校教研模式,联校教研是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就近、自愿的原则,相互自主选择3~4所学校建立一个统一的区域教研联盟,共同推荐一名校长为盟主,盟主只负责联盟内各个学科日常教研的组织协调工作。每学年联盟各学科都要评出特色学科校,被评出的特色学科校中该学科的教研组长为教研主任,负责整个教研联盟内该学科的教研活动。
一、联校教研相对于传统教研的优势
1.教研活动的开展具有针对性。联校教研是主动教研,教研活动的开展完全取决于本校、本学科甚至个人的教学需要,是依据这种需求自下而上的活动行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个性化需求确定教研主题,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感兴趣的主题。而传统区域教研主要由上级机关主导,是自上而下的教研行为,领导的意图对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以及组织形式等会产生较大影响。
2.横向沟通效率更高。联校教研的关系结构是横向的,是由几个既独立又相互开放的教研组织构成的综合性教研平台,而传统区域教研的结构是纵向的关系,省、市、县教研机关在业务上层层管理,逐级推广,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指导开展教研活动,过重的官方意识必然会制约教师们的个性需求。
3.联校教研成本低,互动性更强。联校教研人员参与,每个教师的教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能得到体现。传统教研活动成本较高,制约因素也相应增多,诸如经费问题、层次问题等等,造成教研层次越高、范围越大,参与的人数就越少。
二、区域教研为根基的整体性教学联盟
1.频繁的内部交流。表面上联盟是由几所学校组成,其实整个联盟又是一个大学校,内部各校因开放的教研形式使得教学也呈现开放式,各校共同提高,相互关注,正是这种较为频繁的人员交流,所以在校内日常的教研活动时,经常出现几所学校教师一起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现象。即使平时的考试也是联盟统一试卷,一起测评,既有利于对教学联盟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估,也有利于通过各校教学的单独评价,来相互对比分析,找出各自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阶段的教研交流规划。
2.互动式的理论学习。联盟要求每位学科教师都要订阅本学科的专业性杂志,供大家平时学习时使用,要求把学习时的感悟以及自己的观点、认识或学习心得,以批注的形式写在文章的对应位置上,每次活动聚会时,大家可以相互调换,这样既扩大了教师们的阅读面,还起到交流探究的作用,每本杂志阅读结束的时候,上面都布满了密密麻麻各种字迹。有时在活动间隙,老师们还经常自发地聚在一起,对一些观点、认识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完善。为了便于大家交流,联盟建了一间阅览室,用于保存这些资料,为教师相互调换、借阅提供方便。
3.多层次的专题探讨。首先,专题的设立。探究的专题主要是在制定教研计划时,每位教师或成员校的学科教研组提出,并集中汇总而提出的探究专题,也包括县教研室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各校学科特点而研究制定的。也就是说既有适合教育发展而集体构建的专题,也有根据日常教学发现或新认识而自发拟定的探究性专题。其次,探究活动。由于参与度高,活动深入,针对性与实效性强,与各自学校的教学息息相关,每位教师都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探究的形式体现出多样性:(1)自主探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研究,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有时以电话、QQ、博客、论坛等形式与其他教师探究交流。(2)层次性探究,先在本校的教研活动中开展探讨,形成统一的认识、观点,形成理念,然后在联校教研活动中与其他学校的成果一起对比、分析、探究,形成成果。(3)整体探究。联校学科教研组长按照教研计划集中组织开展的联盟性探究活动,有统一的时间和地点。每学期都有十多篇探究成果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上。
三、“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互动式主动教研形式
期初各成员学校分别由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负责,根据本校的实际以及发展需要,制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计划要包括联校学科教研的发展规划、自身的发展需求、成员校的教研诉求以及建议等,然后由学科教研主任负责把各校的教研计划内容汇总,集合上级的教研规划,统一制定各校都要执行的联校学科教研计划。每学科计划内活动至少一次,临时性活动次数不限,为避免影响日常教学,每次活动仅限一个学科。
1.走出去。根据学期期初的教研计划、各校的临时要求或把联盟内优秀学科教学经验作为教研课题,组织这几所学校所有本学科的教师,到联盟学校开展观摩、评课、研讨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结合学科校的成功经验,大家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认识,促进学校教研教改的良性发展。
积极参与成员校的各项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课改经验,此外,还可以深入教研组、课堂学习、探讨,虚心求教。然后,通过教研活动、书面等形式交流心得。在盟主的协调下,教研主任根据活动计划或教师的要求与其他学校的教研组长沟通协商,共同确定活动程序,制定活动流程表。(如表1)
(1)理论指导。由教研中心负责将活动主题报请县教研室,由教研室相关负责人邀请专家讲座,对相关主题进行理论指导。
(2)教学观摩。由某学科教学突出、理念先进的学校提供教学观摩课,大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性探讨,摸索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3)座谈交流。由专家、讲课教师以及其他联校学科教师一起,结合理论、教学实践以及各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一起进行探讨,探索教学思路,解决教学问题。
2.请进来。对于某个学科薄弱的学校,要主动地针对本校实际以及发展遇到的瓶颈,提出专项活动课题,主动申请承办以促进该学科教学为目的的专项教研活动,本着“诊病、治疗”的原则,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并做到“三开”、“三晒”。
“三开”是指:(1)开教室门。学校将该学科教师任课表发到每位到校的联盟老师手里,随时进入教室,任意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实践。(2)开办公室门。联盟教师可以随时到办公室了解教师们的备课、学习等情况。通过座谈交流,了解日常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3)开领导门。联盟教师与学校的领导们座谈课改问题、发展思路或教学中的一些现象,从理论层次对教育教学开展探讨。
“三晒”是指:(1)晒病课。要敢于放下面子,直面问题,公开不足。(2)晒业务。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作业以及听课笔记等集中展出,由联盟教师查阅、评析,相互交流。(3)晒思想。学校领导、主管学科教学领导、教研组长要把各自职责内的规划、设想、指导思想以及发展目标都要摆出来,让大家把脉、问诊,指出不足,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修正不足。
联校教研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教研活动的不足,所以在开展传统教研的同时,要专注于联校区域教研,以获取更为广泛的教学技能和教研教改信息,促进区域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一、联系旅行社。
全校师生春游活动学校与杭州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城西分公司签定协议,确保用车安全。
二、制订春游安全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三、春游计划上报xx市教育局审批。
四、具体活动安排:
1、20xx年3月23日(周三)初一
地点:绍兴xx故居
时间:早上8:00校门口出发,下午15:00在景区门口广场集合,15:30从 回校。
2、20xx年3月23日(周三)初二
地点:
时间:早上8:40校门口出发,下午15:00在景区门口广场集合,15:30从 回校。
3、20xx年3月23日(周三)初三
地点:嘉兴乌镇
时间:早上8:20校门口出发,下午15:00在景区门口广场集合,15:00从 回校。
五、实地勘察道路交通和活动场所安全状况的分析
六、活动前安全教育
1、班主任、学校加强安全教育。
①、3月18日前班主任运用安全教育课时间进行春游安全教育。
②、出发当天早晨班级安全教育及布置具体事宜。
2、在景区里所有活动期间,注意景区安全标识,不攀爬危险物,不走危险路,不去水边追逐嬉戏。在自己和伙伴遇到紧急情况时要镇定,努力化解危机,学会自助和求助。要求学生注重仪容仪表、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学生处将对各班春游情况进行检查。
3、要求学生在春游期间要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4、全体老师跟随班级,协助班主任进行管理,不得请假。
5、每辆车的车队长(班主任)负责本车人员的管理及安全问题。
6、3月18日(周五)班主任将春游告家长书发于学生,周一收齐回执。
7、3月21日(周一)教师会具体布置春游工作。
8、3月21日12:00前班主任须将本班级参加春游人数和不参加学生名单交年级组长。
七、在校管理安排
本次活动,我组全体组员在教研室的指导下,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教研活动任务。活动期间,组长给全体组员做了《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指导,还解读了“八引七环教学法”,并按《琼中县中小学新课改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评分表》对每节示范课进行评分。活动开始先由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组员于1月12日到县一小听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然后全体组员于3月27日到阳江学校听雷冬梅老师上示范课;于4月17日到大丰学校听洪秋老师和杨丽敏老师上示范课;于5月20日到新进中学附小听张金玲老师上示范课;于6月8日到新进中心小学听朱春梅老师上示范课。每次教研活动,各校领导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组员们都积极参与,安排上示范课的老师都能积极准备,精心安排。听课老师都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课后,组员们都积极评课议课,各抒己见,并为授课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在给新教师的磨课中,还是老教师的展示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准备,针对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学中的困惑畅所欲言。教研活动研讨的气氛非常的浓厚。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每次活动后老师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中的学习、讨论、交流,提升了本区域组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更新了教师们的语文教育观念,转变了组内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并树立”教研立教”的思想意识。组内教师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了思源实验学校的“八引七环教学法”,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区域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个别化教育活动;它有着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实现幼儿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游戏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区域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状况分析
自上学期我园参加了省游戏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后,在省游戏组研究精神的指导下,针对我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年审活动要求,以点带面,全园教师共同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研究实践中教师们不仅提高了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作用与意义的认识,掌握了区域游戏活动的基本类别,明晰了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利用与原则;而且还深化了对不同年龄班幼儿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特点及指导要点的认识,丰富积累了设计组织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经验。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觉到了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1、教师对本年龄阶段的各个领域发展目标、幼儿发展特点的熟知度、整体性把握不够。
2、教师对幼儿兴趣、需要的观察分析不够,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以预设为主,孩子的参与性没有,更没有共同制作性体现。
3、游戏的设计、材料在体现发展目标的层次性不够突出。
4、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不够,整体的课程观不强。
5、教师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并追随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及时调整、设计新游戏的跟进性不够。
6、教师的时间、经验、精力的不足与合理利用性。
因此本学期,我园将进一步深刻领悟省游戏组的研究精神与内容,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困惑,继续以谨慎细致,力争实效的态度,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与研究。
二、组织与实施:
1、成立园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小组:
根据上学期开展情况、以及教师的能力经验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自愿报名和合理调整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以保证研究的需求性来源于教师,来源于教育实践。
园内指导:许华(业务园长)、徐小冬(区游戏中心组成员)
组长:陈海燕(曾参加过省自主游戏研究组,一直任我园自主游戏研究组组长)
组员:尹娟、李锋、时康情、万小洁、温煦、万宗君、李辉、2、研究内容:
(1)区域游戏活动理念的逐渐澄清与初步建构
---区域游戏活动的定义、内涵
---区域游戏活动与创造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区域游戏活动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区域游戏活动的儿童主体性体现
----区域游戏活动的教师主导性作用体现
(2)教师组织实施区域游戏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深入熟知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各领域发展目标、并具有整体把握能力,设置目标适宜的区域游戏活动。
----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动幼儿及家园的参与性,努力做到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体现出师生、家园的共同设置性。
----认真探索区域游戏活动设置的发展目标层次性的体现要素
----加强整体的课程观认识,努力体现区域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
----探索积累在区域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幼儿的策略与方法
---班级区域游戏活动环境、空间的设置要点
(3)课题组内教师不同层次的研究能力要求
---园级指导:提高加强对研究活动的过程监督、指导支持和理论提升能力,并努力营造平等交流、尊重信任、共同学习成长的教研氛围。
----组长:加强自身锻炼,认真准备,积极思考、以身作则,努力提高教研组织研究能力,追求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组员:努力立足自身需要,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研究与自我提升学习,在相互交流中能感受体验到的自我成长。
3、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试验法、文献法
三、具体研究措施与内容
1、常规班级的区域游戏活动研究
围绕上学期出现的问题,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年级组为单位,结合课
程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确立研究试点区域内容(---小班:生活区、美工区、---中班:益智区、建构区,---大班:数学区、科学区)进行每月四个区域游戏内容的设置与实践检验研究,探索其具体的设计来源、组织方法与指导策略,期末进行完善,努力形成较典型规范性的区域游戏内容。
2、确立实验班与研究小课题《大班幼儿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性研究》
确立一个试验班,依据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兴趣点,定向2个区域种类,将视角放在幼儿身上,使教师退到幼儿的身后,在观察分析及引导下探索: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大班幼儿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其目标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密切结合主题教育内容,观察引导并发挥起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区域游戏活动真正成为他们需要、感兴趣并参与创造、设计制作、自主操作研究并在其中发现问题进行自我调整、建构的学习乐园,使幼儿真正成为一名学习的主人:----“我要学什么,我该怎样学、还会再怎么学?”
四、活动计划安排
每月两次,单周四上午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3月10日研讨本学期游戏组活动内容并制订计划。
3月24日学习《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方面的理论文章,进行理念上的研讨交流并初步形成一定的共识。
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各年龄班的研究具体内容,设计初步的表格。
4月7日分组实践研究各年龄班区域游戏活动的设施与组织开展,并进行实践修正
试验班进行实践研究与验证
4月21日交流展示、讨论研究各组的研究情况,发现问题,讨论对策。5月5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问题,进行实践研究,进行解决。
5月19日各年龄班交流实践情况,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与讨论,澄清理念,研讨解决方法。
6月2日继续针对研究内容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设置与组织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修正
6月16日观摩试验班的区域游戏活动,进行细致观察与讨论
6月30日组内总结交流、形成相关文案、图像资料,撰写专题文章
幼儿园区域游戏研究下学期计划
研究目标:
1.端正观念,关注儿童,正确理解区域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2.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园的区域游戏环境,充分挖掘、利用有利资源,合理利用活动空间;为区域游戏的开展提供条件保证。
3.结合本园健康特色开展运动、生活区域的研究,探索幼儿健康领域的区域活动,不断丰富园本课程研究。
研究内容:
1.幼儿园区域游戏分类、各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主要价值及案例分析。
2.区域活动环境的特点及与各环节教育活动环境的有机联系。
3.运动区域、生活区域活动的特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师指导等研究。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1.合理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区域游戏的开展。
2.规划创设幼儿园整体环境。结合幼儿园班级物品配备,因地制宜创设区域环境,并与一日个环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3.借助区课程研究班、区域游戏研究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探索,实践、反思,以整体课程观为指导,初步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 的实践研究。
4.组织各层次教师参观学习上海及南京区域研究特色幼儿园,并与全园教师及时分享、研讨;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为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经验。
第二阶段:
1.调查本园教师区域活动开展中的经验、困惑及问题等现状,成立专题教研小组定期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施研究。
2.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发展专项评估,引导教师关注区域游戏中儿童的真实状态、发展现状;反思我们教育怎样更切合孩子们发展需求。
3.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把脉诊断;为本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等给予具体指导。
4.结合话题关键经验及本班实际,设置区域标识,强化师幼区域意识。
第三阶段:
1.就本园教师的主要困惑和问题开展教研,借助省游戏研究组的研究经验及专家资源由园区域活动研究中心组先行研究,逐个突破、解决问题。
2.开展观摩研讨,并邀请区教研员参与;关注区域活动研究现场中孩子的现状,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为更有效地教育提供依据。
3.提高区域活动的观察能力,并结合有目的观察设计相关量表,为更好的进行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帮助。
4.开展沙龙研讨,创造良好氛围、畅所欲言,反思自身区域认识及思考,分享经验、呈现问题。
第四阶段:
1.学习探讨用适宜的方法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区域活动,提升区域游戏的研究水平。
2.结合课程及儿童关键经验,有目的选择区域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整体意识。
幼儿园区域游戏组教研活动计划
(2011.2——2011.6)
一、本学期研究主要目标
1、依托我园综合课程特色,围绕主题发展目标及发展脉络,提供适宜而丰富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个性化成长,探索适宜本园的区域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
2、加强对区域中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情况,分析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3、整理区域活动内容的相关资料。采取拍照、复印、文字说明和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区域活动的资料,为新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库的建立提供素材。
4、探索区域活动中家长资源的运用。开发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提供机会和空间,鼓励家长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
二、研究主要方式
1、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互动、案例分析、外出参观等参与式培训,开展研究探讨活动。
2、点面结合。点:每个年级组设一个实验班,以某一个区域为突破点,探索资源科的建立。面:全园所有班级定期活动,全面探讨综合活动中区域活动开展的特点。
三、研究活动时间 单周三下午
四、研究要求
1、认真学习、领会区域活动的精神和理念,主动查找和学习有关区域活动的书籍及资料。
2、积极做好日常实践和承担观摩活动的任务,及时收集、整理和总结经验,强调活动的实效性。
3、珍惜培训机会,按时参加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活动安排
时间内容观摩班级学时
2.231、观摩区域活动
2、交流学期计划大五班、中五班、小六班3学时
3.9观摩区域活动大四班、中四班、小四班3学时
3.16交流整理资料各班3学时
3.30观摩区域活动大三班、中三班、小三班3学时
4.13学习所有组员3学时
4.27观摩区域活动大二班、、中二班小二班3学时
5.11观摩区域活动大一班、中一班、小一班3学时
6.8观摩资源库大一班、中四班3学时
网络教研最初是一些教师和教研员自发地、分散性地利用网络开展教研,后来发展成教师、教研员的自觉主动行为,即由“草根教研”转变到“专家引领”,网络教研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实践中网络教研还是大多数教师、教研员或专家的个别行动。即使有教育机构的整体推进,由于缺乏系统思路和可供效仿的成功模式,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没能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作为对基础教育负有研究、指导、服务、管理责任的教育局及教研室或教师进修学校如何推进网络教研在本地区的开展?笔者结合浙江省许多市、县(市、区)区域推进网络教研的工作实践进行探讨。
一、构造网络教研平台
开展区域网络教研需要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网络教研平台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所构造的一个软件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进行信息发布、相互交流、开展活动。目前在各地使用的网络教研平台有教研网站、学科网站、资源中心、论坛(BBS)、博客(Blog)、魔灯(Moodle)、维客(Wiki)、播客(Podcast)、威客(Witkey)、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电子杂志、教师研训平台、科研平台等。
对不同的区域来说,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平台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当然还有建设成本问题。网络教研是对常规教研方式在时空上的弥补、延伸和扩展。选择或建设的网络教研平台既要实现常规教研功能,又要有常规教研所不能实现的功能。通过分析和归纳,全国网络教研平台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基本是按以下三个层次来建设的。
1. 区域教研网
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教育类网站,是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获得权威、及时、准确的教研信息的窗口。它的建设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宣传窗口,主要功能是宣传党和国家及本地区的教育政策、报道本地区的教育新闻、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学科和专题网站,发挥区域教研机构的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等功能,从整体上指导本地区教研系统及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并提供服务。
全国许多地区都有这样一个综合性教育网站,但很多教研网的建设都重点关注第一个方面,把它当成一个办公系统,仅用来发布信息,而教师最关注的指导教育教学的学科网站建设力度不够。
2. 资源中心
区域资源中心应是由本区域市、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共同参与建设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库。它应是一个区域性的网络共建共享联盟,目的是实现本地区基础教育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已经讨论和实践了多年,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吸取了很多教训。学者和专家对现阶段和未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指出很多思路和见解,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三个观点。第一,教育资源建设应以区域组织,并以自主开发为主,这是一种有效益和效率的方法。第二,应采用基于资源中心的分散式建设模式。第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应以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为主。
3. 教研服务平台
教研服务平台,有些地区称网络教研平台或虚拟教研中心、师训平台,或者直接以所选平台命名,如Moodle浙江、携手博客等。教研活动是双向交流活动,通过网络教研服务平台,可以实现本地区教研员、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交流。目前用的比较多的平台是论坛、博客。新的模式也不断产生如魔灯、威客、维客、教师研训平台等。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建设。如浙江海盐县使用博客,浙江义乌市选择魔灯等。
关于平台的建设,在开源软件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应适当地选择开源免费软件。信息化建设成本很高,后续维护升级成本更高,建设者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费用。
二、建设网络教研队伍
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传统的教研队伍正在面临挑战。目前教研机构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上并没有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虽然有负责教育信息化、网络教研的领导和人员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网络教研的研究和指导,但没有专职从事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教研研究的教研员,不能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对基础教育的服务、指导作用。网络教研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设立专职网络教研员是时代和形势的需要。
在搜索引擎里通过搜索“网络教研员”反馈的结果越来越多。这表明网络教研越来越得到各地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从事网络教研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逐步得到认同和重视。“网络教研员”从字面上并不能准确概括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的实质,但该词语已为大家所接受和理解。我们可以把“网络教研员”理解为研究、利用网络技术或平台来开展和从事教研活动的教研员。它是从事该项工作的教研员的称谓,同其他学科或专业领域教研称谓一样,因而网络教研员的职责应该和学科教研员具有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
第一,业务指导。网络教研员应该具备指导本区域教师及教研员网络教研的能力,起到对本地网络教研的引领作用,具体讲就是传、帮、带作用。“传”就是传达或传播网络教研最新信息;“帮”就是帮助本区域解决网络教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就是要带领本地区提升网络教研水平。
第二,活动组织。网络教研员要能策划各类网络教研活动,组织本区域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参加各种网络教研研讨会,通过活动和交流掌握最新的网络教研模式、方法及成果,这些活动包括网络集体备课、网络听课、网上评课、网络教研会议、课题在线研究及网络教研沙龙等。
第三,队伍建设。作为教研室网络教研员,要能为本地区的学校和教师的网络教研提供支撑,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其效益也不是最大的。为提高网络教研效益,增加网络教研参与面,网络教研员要具备网络队伍建设的能力,尤其具备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学科网络教研员的能力。
第四,科学研究。网络教研员应具备完善和扩充网络教研理论、方法,构建网络教研的技术平台环境与网上教研模式的研究和主持、组织,开展网络教研课题的能力。组织研究、编写教材、出版学术性书刊等。
第五,制度建设。网络教研员应具备管理本区域网络教研的能力,要有将自发的、民间的群体整合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的能力,要整合就需要网络教研员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供一个网络教研再生机制,从而保证区域网络教研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区域推进网络教研的开展,在各级教研机构设立专职或兼职的网络教研员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这支队伍,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一支专业学科网络教研员队伍,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提升区域网络教研水平,最终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三、成立教育学会网络教研分会
按照学科教研形式,在网络教研已成为一块重要的研究领域后,为推进网络教研在区域的开展,有必要成立教育学会网络教研分会,如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区域成立教育学会网络教研分会推进网络教研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性。
从必要性上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向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更多的新问题、新困惑,迫切需要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传统的教研形式已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网络教研将成为潮流。网络教研作为新生事物,需要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如果只靠教育研究机构或教育行政机构来推进,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需要增设学会来弥补和推进。
成立网络教研分会也是现实情况的需要,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网络教研的队伍是庞大的,他们中有的属于有组织、有目的、有具体任务和分工的,而更多网络群体是出于兴趣、爱好来从事网络教研的,这一部分人对网络教研理论和实践的推动是巨大的。如何为从事网络教研的人员和大量的网络教研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来共同推动网络教研的发展,成立网络教研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网络教研分会从其性质上讲是一个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可以自由地加入和退出。
成立教育学会网络教研分会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运用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开展网络教研,如何通过网络来开展和从事网络教研,如何通过网络教研来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和水平,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培养教师的网络教研技术、构建网络教研文化等。
四、制定区域网络教研管理制度
网络教研起源于教师无意识、分散的“草根式”研究。仔细分析高效率、有质量的网络教研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与常规教研相结合的网络教研效果最好。为了促进区域内的教研员、教师充分参与网络教研,应该制订一套完善的网络教研制度。只有通过制度才能使网络教研常态化、正规化。在网络教研中,不要认为教师、教研员自由交流或少数专家引领就能开展起来。建立区域网络教研制度和区域网络教研管理机制,网络教研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区域网络教研管理制度应以指导性条款为主,辅以少量的考核性条款,把具体的实施细则留给学校制定,最好能融入原有区域教研管理制度中。如某教研室网络教研制度第十一条,网络教研工作总结:教研员的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中必须有网络教研的内容,主要总结网络教研的模式、成效、问题、体会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第十二条,日常网络教研工作:提供与教学同步的师生教学和学习资源,并注重时效与质量;组织教学热点问题和难点讨论,提高互动式频数,丰富互动内容。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的、探索性的工作。区域教研室、教科所等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应该大力研究和发展网络教研,使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相结合,促进教研均衡化,提高区域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冯伯虎.求形神兼备的网络教研——对提高网络教研实效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13-15.
关键词:区域;教研;张力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14-02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狭义层面的学校硬件设施的均衡提升,而是学校内涵质量的整体进步;实现教育公平不是把好的拉回,而是让差的尽快变好,好的更好。在我国目前城乡二元制结构条件下,区域教育差异依然较大。一些农村学校尤其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教学点,优质师资不足、课程资源贫乏、专业引领缺乏、交流范围狭窄,教师参加较高层面的现场观摩、交流机会寥寥,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研工作低水平、低层次、低效能的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教学的质量水准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推动区域教研进步,集成区域教研强势,不仅是教育的紧迫课题,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多措并举的区域教研具有无限活力,且大有可为。
任务发动。每学年由市、县级教研部门经提前论证,科学确定核心教研主题、研究内容、活动形式和教师教研必读书目,明晰学年内区域教研任务,设定考核指标,并以文件形式下发。通过顶层设计,牵引发动区域教研,促使区域教研目标指向化、教研活动常态化、教研内容科学化、教研任务具体化。
机制推动。一是建立市教研员对接联系校制度、县级教研员蹲点包校制度、市县兼职教研员常规引领制度等,完善区域教研网络。二是在县级设立学科教研中心组,负责一般教研问题的解读和引领;市级设立学科教研核心组,负责较高层次教研问题的解读和引领。三是建立区域教研定期活动制度、专项考核制度。通过相应教研机制的建立,保障区域教研有序推进。
名师带动。由市、县教研部门牵头开展“蓝青工程”,推动市、县名师帮带工作。每学年分别举行市、县两级青年教师拜师会,签订拜师协议,师徒对接。协议明确师徒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师徒结成教研共同体,课题共研,资源共享,荣辱共担,捆绑评价。“蓝青工程”实施年度考评,每学年由市、县两级分别表彰优秀师徒,以此推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城乡协动。建立同级办学层次的城镇强校和农村薄弱校之间共建机制,推行一帮一助学,实现“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城乡协动学校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每对协动学校设一名由县教育部门主管科室人员兼任的“协作办”主任,充当“红娘”角色。学年工作考评时,薄弱校的成绩和进步纳入帮带校工作成绩中。
基地拉动。在各学段教研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学校,建设市、县两级学科教研基地,打造区域教研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学生学习资源中心。由基地校牵头,率先担当改革试验的功能,创新创优功能,示范引领的功能。将基地建成学科教育教学的高地、教研科研的高地、学科建设发展的高地,让基地成为区域教研的龙头、标杆和品牌。通过发挥学科教研基地在区域教研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拉动区域教研工作内涵提升,均衡发展。
校际联动。加强兄弟中心校间的教研协作,把二至三所乡镇学校组成一个教学研究中心,以学科为依托,成为校际教研联动绿色联盟,进行联片教研。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达到“双赢”。这样既整合了教学资源,又盘活了教师资源,促进了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从而实现区域教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网络互动。网络教研是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巨大的潜力。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构建,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通过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一对一等多形式交流功能,实现教研活动的全员参与和教研智慧的共建,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考评驱动。在国家义务教育“普九”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学校内涵建设急待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市、县教育教研部门应适时开展教学教研评估工作,出台义务教育教学评估细则,将校本研修、评价研究、主题研究、教育科研纳入评估细则。市级应两年评估一次,县校每年一评,以评促管,以评促建。
课题撬动。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抓手,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推动区域教研水平的提升,除鼓励大家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研究外,还应积极倡导市、县及校级小课题建设。按照“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进步即成果——实用即有效”的思路,推行全员参与的研究,注重效能的研究,接地气的研究。以课题研究撬动区域教研,提升区域教研水平。
擂台振动。区域教研不仅要通过铺设平台,让大家“自动”;构筑舞台,让大家互动;架起看台,让大家“联动”;搭建跳台,让大家“跃动”;还要营造擂台,让大家“振动”。市、县两级教研主管部门,每学期都应组织主题教研擂台、同课异构展台、“十佳”教研组长比武等活动,鞭策区域教研先进,激励后进,营造积极、开放、向上的区域教研氛围。
【区域教研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10-26
区域品牌建设实施方案05-26
区域环境创设方案05-31
大班优秀区域活动方案07-10
中班上期区域活动方案10-09
党委区域建设活动方案10-26
大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06-28
区域交通组织活动方案09-11
医疗区域信息化方案12-03
大班主题性区域活动方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