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与人生(共8篇)
自有国家起,税收也便应运而生,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完善。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历朝历代的君王无不把减轻税负、轻徭役作为立国之本。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是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市场经济年代,税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成为文教、卫生、国防、科技领域资金的重要来源。而每一个公民,都是纳税人.其实在日常消费中,比我们支付了增值税与消费税;在收入分配时,我们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收多种多样,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财政政策大体上经历了“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变迁过程。2009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将现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虽然现行财税政策已将科学发展列入其指导思想,但在践行中仍然存在与科学发展目标的偏离,下面从政策体系、政策形成过程和政策运行机制三个角度阐述现行财税政策与科学发展的差距。
(一)政策体系上的差距
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政策体系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支出政策。
现行财税支出政策是在我国外部需求增长前景黯淡, 居民消费趋于谨慎, 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 作为积极财税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行支出政策的特点是“增总量、调结构”,2009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一方面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安排中央基建投资,主要用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现行财政支出政策强调以人为本,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但在落实政策要求的具体支出分配方案中,仍然存在差距。以协调城乡平衡为例: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7.6万亿元,较去年实际支出增长22%,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7161.4亿元,比2008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但这些所谓用于“三农”的支出项目,包括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税费转移支付、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支出、农林水和气象、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7161.4亿元的资金要用于农村生产、政权运转、事业发展等广泛的领域。而据专家估算,仅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需投入约5万亿元。又如可持续发展政策: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其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680亿元,而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2317亿元,两者相差近四倍。当前,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形势严峻,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这一资金分配方案势必会在开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具体项目时捉襟见肘。
2. 税收政策。
当前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拟在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体现了政府重民生的政策导向,然而与科学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目的在于克服某些地方和部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换取一时“虚假”经济增长的错误倾向。与科学发展观的多层次目标取向相适应,国家税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现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手段与调节经济运行、协调国家和微观市场主体利益关系的重要杠杆,应该创新思路,更新观念,超越单纯就经济论税收,就税收论经济的“税收经济观”,现行税收政策并没有达到上述科学发展目标,其中一个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政治需要、实现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如过去长期单纯强调税收的政治属性,以及近年过于强调税收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的能动作用等,客观上成为了税务人员权力意识膨胀、执法随意性过大、随意安排税收收入计划等问题的深层次思想根源,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
3. 预算政策。
我国现行预算政策与科学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方面,公用经费与专项费用划分标准不明晰,预算执行随意性大;基本支出预算中的公用经费定额较粗,细化预算管理目的难以实现;制定定额的依据不充分,估算定额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定额脱离实际,预算难以编准编实。此外,定额管理的不规范,导致财政分配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持,也使公共服务水平受到影响,预算效率低。
4. 国债政策。
现行国债政策与科学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其使用效益方面,此次启用财政政策进行积极的反周期宏观调控,各级财政对这个转变准备不足。一是项目储备不足,有些项目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二是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这些资金使用的宏观调控目的,仍然停留在过去有钱就要、有项目就上的水平上。一些地方或者上报项目不符合中央规定,或者任意挪用,改变用途,或者在划拨资金的时候拖拖拉拉。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1.4亿元国债拉动经济的效果,偏离科学发展目标。
(二)政策形成过程的差距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是一种最直接、见效快的促进经济增长手段。这一政策形成过程不可避免的与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产生差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我国现行财政政策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扩大投资规模等方式保增长,因此与科学发展的目标产生一定差距。
(三)政策运行机制的差距
目前我国财税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机制僵滞、运转不灵的问题,制约了财税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在财税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以及时机选择、力度把握等方面表现较突出。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持续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须建立灵活有效的财政政策运行机制,缩短决策时滞,改善并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和实施效果。
二、现行财税政策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客观上支持着科学发展,而且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如前文所述, 其对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还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调节的范围和力度还远远不够, 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经济活动的总成本认定和规范不完全
经济活动的总成本,即一国在经济活动中消耗的资源价值总和,即包括内在成本,也包括外在成本。外在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有害外在性使人体致病、致死产生的外在成本。二是使农业生物(树木、农作物、水生生物、禽畜等)致病、致死、减少的产量。三是腐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从而失去使用价值所造成的价值损失量。四是失去利用价值的大气、水、土壤的价值量。
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总成本,特别是外在成本的认定和规范不完全。以上述外在成本为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人口膨胀等问题的治理,这几方面都是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说明经济发展是有代价的。在现行财税政策体系中,这种代价并没有完全纳入经济活动总成本的计算当中,总成本中缺乏环境成本指标的统计数据, 导致对资源、环境破坏与消耗的买单者的缺失,一方面生态系统自身不能得到恢复,另一方面导致长期收益小于发展成本,不符合成本———收益法则,可以说,现行财税政策实际上默许甚至纵容了经济活动的非完全成本。
(二)对政府资源配置中非集约导向的激励
政府资源配置集约化是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是指集中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等政府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在配置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消除公共行政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资源,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实现政府职能的目的。
在现行财税政策下,政府资源配置存在着非集约化管理的现象,以政府信息共享为例,一些政府部门将信息资源产权部门化,有意或无意地设置信息利用的壁垒,结果一方面阻碍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同时也影响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政府信息资源产权部门化阻碍信息共享,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担心部门直接经济利益受损而以种种理由阻挠信息共享,二是出于维护本部门权位而阻碍信息共享。在政府部门中信息能力影响着部门的地位与影响力,信息的流转代表着权利的流转。一些部门担心别的部门得到数据后抢先向领导汇报,而抢了自己的功,因而千方百计封锁资料,拖延信息共享。
(三)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缺失
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政策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目前我国面临很多外部性问题,如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土地破坏、环境污染等,社会机动化引起的噪音、大气污染、技术外溢等。虽然关于外部性问题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渐完善但是, 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零散且抽象,缺乏系统的解决机制。此外, 外部性的出现不能单纯依靠立法机关单独解决,政府需要采取行政措施对外部性进行治理。
三、现行财税政策问题的内部机理与改进要点
(一)现行财税政策问题的内部机理
现行财税政策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差距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凸显了财税政策有效性的不足,在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其内部机理:200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金融危机影响向国内实体经济的蔓延,降低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幅度,政策方面表现为政府公共支出增加,结构性减税,增发中央及地方国债,用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这些国债项目对于拉动需求,维持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日益减弱,究其原因:现行政策体系下并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政策运行机制来执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债政策,使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国债政策无法得到有力执行,从而产生与科学发展的差距,导致相关问题的出现。在财税政策体系中,各政策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国债政策产生的差距进而又引起税收、支出政策的偏差。另一方面,政策体系内部各层级间有效协作的缺失也加大了现行财税政策与科学发展的差距。
由此可见,财税政策体系是一个综合体系,其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政策设计的合理性(即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运行机制,财政运行机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传导渠道的畅通,政策设计的有效传递等起着关键的影响。
(二)改进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短科学发展观与现行财税政策的差距,就要坚持经济与社会目标兼容。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外部影响逐渐深化,内部经济中存在与长期性、体制性因素相关的结构问题,财税政策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改进,缩小与科学发展的差距。
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选择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改革促增长,以改革促发展。为此,中国的财政政策需要从短期相机抉择式的需求管理向致力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拓展。
2. 运用财税政策安排支持转变发展方式的政府投入,支付部分转变成本,让渡部分财政资源引导和激励企业经济行为向有利于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支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支持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现行财税政策应突出对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支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使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4.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眼点。作为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收支活动要致力于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型政府一脉相承,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财政政策是推进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导,要通过调整完善包括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政策,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财政分配既要运用财力解决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财政税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明霞.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环境成本分析[J].绿色中国, 2004 (10) .
玄学影响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转而苟全性命于乱世,清谈清议时政,心态发生畸形的裂变,对天下对人生对自己都丧失信心,摆脱名教而自命通达。这种思想流派在整个魏晋时代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晋风度和玄学。魏晋玄学注重内在精神的自我完善,轻视外在瞬逝的功名、富贵,普遍具有内心旷达、形迹放浪的风度,正是这个动荡混战时代思辨哲理的具体化。从魏晋风度和玄学不满现实的反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的财税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前朝所没有的创新性的税种和征税方式:诸如估税(东晋始征,对大额买卖交易立有文据者课的税,相当于今契税)、散估(对小额买卖交易,不立文据者课税)、赀税(南朝始征,相当于今财产税)、通行税(东晋始征,相当于今贷款修路过桥收费)等新税种,其影响直至今日。而且自北魏开始,实行醋专卖;南齐时,实行市税(相当于今营业税)包税制,是我国赋税征收行包税制之始。
驱动佛教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外在表现则为寺院经济的蓬勃发展,内在表现则是佛教日益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可以说,正是开放的财税政策把佛教引进中国,也是步步紧缩的财税政策迫使佛教走上中国化的自我发展道路。
永嘉之乱后,中国一度出现了思想真空。在北方,由于汉族统治的统一帝国的崩溃,一向被视为汉族文化之股肱的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在五胡并乱的动荡时代,儒家学说显得苍白无力。与此同时的南方,在士族重玄学的风气下,儒学也处于劣势,不能在社会上起思想统领的作用。但当时盛极一时的玄学属于一种贵族化的文化,它只能局限在社会上层狭小的圈子中,而这一圈子之外劳苦大众则出现了所谓的思想真空,当时受尽社会动荡和分裂之苦的百姓,普遍有一种“人命若朝霜”“人生若尘露”的“犹生之嗟”,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渴望被拯救的潮流使得宣传救苦救难的佛教获得了广为传播的土壤。
为扩大皇权根基赢得民众的支持,南北方统治者都选择了佛教作为其思想控制工具,不但如此,很多皇帝带头信佛,不仅在财政上支持佛教的发展,规定凡愿意奉佛信佛者一概免除赋税,而且见了和尚都加礼敬,亦十分注重利用佛教收揽人心,树立自己的威信。比如,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公元386-409年)与晋室通聘后,笃信佛教。规定寺院可以豁免赋役,“那些生产僧祗粟的田免除其他一切杂赋,僧祗户则免除了兵役。”可谓是“寸绢不输官库,升米不进公仓”。那些寺院的官府赐户所受的免税免役优待,对一般编户齐民更具有无限的诱惑力,于是贫苦农民纷纷“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以求寺院庇护。道武帝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明元帝(公元409-423年)继续推行佛教,建立佛像,宣传教义,广建佛寺,使北魏的佛教大发展。就是在南方,亦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竟然出现君主梁武帝4次执意舍身寺院为奴,弄得大臣以3亿铜钱的国库资金为代价将其赎回的事情。此时的寺院及其依附者独立于国家编户之外,不但能免除赋役,不劳而获的生活,而且出现了自己的庄园和佃户,成为佛门地主;有的佛寺还出资兴办油坊、磨坊等成为地道手工业主;有的采取强制手段控制寺院周边商业资本谋取自身利益,公然与朝廷争财利;更有甚者,有些佛寺仗着有钱,无视国家法律购买武器,建立“僧兵”队伍,据统计,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年间的12次农民起义中,僧侣领导的即占6次。可以说,寺院地主凭借神权的力量来聚敛社会财富,成为与封建统治者争夺土地、劳动力、财税收入的主要对手。
长期以来,佛教免税政策使得国家纳税户大幅度减少,僧人免役政策又使国家兵源枯竭,佛教成为国家财源争夺的对手,佛教与财税的冲突发生了。首次冲突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不满佛教的太武帝即位后在财税政策上采取强硬手段,下令全国50岁以下的僧人必须还俗,服兵役,缴纳赋税。并在长安下令“灭佛”诏,诛杀僧人,焚毁佛像,这次空前的“法难”,为后世帝王的灭佛开了先河。但在北魏文成帝接位后,又恢复了佛教,开凿石窟修建佛像,以龙门、云冈石窟最有名,僧人又获得免税特权,一时寺院经济又大发展,到北周时期,僧人一度达到全国人口的22%。寺院再次成为与朝廷争财利的重要对手,鉴于此,北周武帝又发动了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灭佛”,下令僧人还俗,僧财全部由政府部门接受,通过“稍分佛利”,北周国家的赋税和服役的人口大增,可惜第二年,壮志未酬的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宣帝继位后,又宣告恢复佛教。但经过两次“法难”,佛教开始从思想源头反思自己的理论功底,在经济上也注重自我约束,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在教义传播上,开始吸纳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的经典,走向中国化的自我发展的道路,由此奠定了中国思想界“儒、释、道”三分天下的格局的基础。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财政系副主任)
今天这次会议使我们财政部门很受鼓舞,激情燃烧,倍生动力。财政作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物质基础,在促进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的战略目标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财政部门首当其冲,带着市委、市政府的殷切期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期盼,不负春光为民生,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要高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平均水平”的总体要求,确保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优化组合,整体运作,最大限度地综合开发“政策、资金、服务、环境”等发展要素的内生含量和集成能量,发挥乘数效应,做大做强做优财政经济蛋糕,为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多做贡献。主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加快科学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研究政策,把握趋势,完善有利于财政经济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争取最大政策“红利”。通过财政政策导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酵母”作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在做大经济规模的基础上做大财政蛋糕,分享经济“红利”。正确处理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尽可能地创造制度“红利”,使经济与财政相互促进,更健康、更持续、更富活力。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财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是努力理财善政,提高管理绩效。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继续完善提升“依法、民主、公开、透明、阳光”的政府理财机制,努力实现“政府决策有广泛的百姓参与、部门花钱有科学的绩效评估、财政管钱有畅通的社会监督”,用理念和制度打造一个廉洁、高效、透明、负责的政府财政,提高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使政府有更高的公信力,城市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好的影响力。
“才以业聚、业以才兴”。一支综合素质高、精神状态好、对工作和事业充满热情的财税干部队伍,是财税部门履行好依法治税、为民理财职能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基石。激励作为干部队伍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促进干部确立良好的工作动机、保持较高的工作绩效、凝心聚力推进组织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丽水市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建立健全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实践为例,试图通过深入调研和个案分析,从中探索建立健全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基本规律,提出进一步完善财税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对策和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行政机关建立健全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积极性、不断提升组织管理绩效提供借鉴。
一、激励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引导和保持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因此,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提高激励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有效激发人的动机。根据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目前激励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着眼于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这一类型的理论基本上都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了解人的需要是激励的出发点。因此,内容型激励理论也被称为需要型激励理论。有代表性的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佛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 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在需要型激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指向一定目标并维持下去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目标设臵理论、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一项激励措施往往是多个激励理论的综合运用。
二、丽水市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建立健全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实践
财税部门是政府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为政府治税理财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财税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税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干部的潜能,对财税部门正确履行职能、促进发展至关重要。为此,近年来,丽水市财政局地方税务局积极探索干部队伍激励良策,着力破解建立健全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难题。
(一)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着力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的要求,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干部职工的绩效考评,并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在考核依据方面,主要制定了《丽水市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丽水市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干部职工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等,对被考核处室(单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干部职工个人的绩效考评相关要求、内容、计分办法、程序等作出详尽明确的规定,并每年结合实际进行修订完善。同时,制定《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考核评比办法》、《效能告诫制暂行办法》、《考勤管理暂行办法》、《网络监管及 网络保密安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性文件和办法,作为单项工作的管理和考核依据。在考核内容方面,《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将处室(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分为一、二、三、四类,其中一类目标为主要工作目标,由各处室(单位)结合自身工作职责,根据上级及本单位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确定;二类目标为共性工作目标,包括政令畅通、廉政建设、调查研究和信息宣传工作等内容;三类目标为政治业务学习、教育培训和行政效能建设等方面内容;四类目标为创先争优工作目标,主要为加分项目。在考核形式上,实行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平时侧重于对劳动纪律、工作效能等方面的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台帐;半年度和年终侧重于对工作实绩的考核。年终再综合平时检查、督查情况及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对照《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和《绩效考评暂行办法》逐条打出相应的得分。绩效考评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收入等进行挂钩,以发挥应有的激励效应。
(二)坚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着力畅通干部晋升通道。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麦克里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高层次的需要主要包括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与合群需要三种,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把做好工作,取得成就看作人生的最大乐趣。而凭自己的努力和出色表现得到提拔晋升,无疑是成就的一大体现。根据这一理论,近年来,该局大胆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成长选拔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晋升机制加强对干部的激励。2004年,该局对3个空缺的副科岗位,在全局范围内采 取笔试加直接进入面试的方法进行竞争上岗,即对45周岁以下符合一定条件的干部,要求统一参加笔试后择优进入面试;40周岁以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副主任科员,可直接进入面试。这种既有区别又兼顾公平的竞争上岗模式,不但给年轻干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有机会参与竞争。2006年12月,该局对竞争上岗模式进行创新,根据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对中层干部候选人实行两次推荐加考察,全面评价干部的平时表现、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2007年9月,该局还实行了一次全面竞争上岗,除个别特殊岗位外,所有中层干部全体起立,参加竞争上岗。全局共推出32个中层领导岗位,共有75名干部报名参加。竞争岗位之多、参与面之广,在全体干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2004年以来,该局共有24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心仪的岗位,形成了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能干事的干部有舞台、会干事的干部有地位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发挥了用人机制对干部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坚持以创建多元化学习的平台为重点,着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习,是干部职工提升个人素质、增强自身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干部职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创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不但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对干部职工的一种有效激励。基于此,该局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如修订完善《丽水市财政局地方税务局教育培训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和加强了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放宽了参加教育培训的条件、下 放了报名审批权限、完善了奖励补助措施,为干部职工参加本科、研究生等学历教育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学习的平台方面,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共性和个性兼顾、阶段性和持续性结合的学习的平台。如对局中层以上干部,主要依托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这一平台,每月组织一次专题学习会,加大“请进来”的力度,邀请各方专家学者开展以宏观经济形势、领导能力提升、党风廉政教育、干部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同时,经常指定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主讲人,以此督促干部加强学习、展示才能。对工作一线的业务骨干,着力做好“走出去”文章,借助高校名校的教学力量,提升干部的综合素养。从2008年以来,先后组织财政业务骨干、征管业务骨干、稽查业务骨干等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扬州税务学院等大专院校接受系统学习。对业务特别突出的精英人才,则通过层层选拔建立相关的人才库,并经常性组织相关的学习和交流活动。目前已建立了预算执行(国库管理)类、预算执行(预算会计)类、基本建设财政财务管理、预算编制、信息化管理、征管岗位专业等6大类人才库。此外,该局还通过组织分专业业务培训、实行定期业务考试制度、举办各类岗位技能比武等,为干部职工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四)坚持以财税文化建设为核心,着力发挥文化的内在激励效用。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合群需要,即对于良好人际关系、他人的接纳和友谊的欲望。作为一个组织,要满足干部职工的合群需 要,很大程度上通过文化建设来实现。近年来,该局紧扣“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 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不断深化财税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引领力和凝聚力,增强干部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干部职工的内在潜力。如自2006年以来,该局先后成立了摄影、登山、乒乓球、篮球、文艺、调研等7个兴趣小组,每年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定期、不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局工会每年举办“迎春晚会”,组织干部职工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营造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从2002年以来,“迎春晚会“已连续举办了9年,成了全市财税系统的品牌项目。针对年轻干部较多的实际,团总支定期牵头举办“青春献财税”沙龙活动,组织青年干部畅谈理想、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各类节日期间,该局还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演讲比赛、卡拉OK比赛、拔河比赛、棋牌比赛等,多方丰富干部职工的精神生活。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既为干部职工提供了学习才能、展示才艺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沟通,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情谊,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内在活力和凝聚力。
三、进一步完善财税干部队伍激励机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丽水市财政局、地税局已基本建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干部激励机制,在日常的干部管理和组织管理中发挥了有效的激励作用,促进了风清气正、凝心聚力、积极向上良好风气的形成。但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也逐渐发现当前的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考核办法过于笼统,难以发挥考核激励的应有作用。行政机关干部职工,特别是公务员的考核,历来是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难题。随着2007年1月《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的颁布实施,公务员考核逐步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但在实际操作中,配套制定的各类操作办法仍然存在考核标准不够具体、考核程序不够严肃、平时考核不够到位、考核成果使用不够充分等问题,影响了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如在考核标准方面,难以针对不同的职位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过于原则,未能体现公务员因职务、工作性质、工作岗位、工作责任等不同在考核标准方面应有的差异;在考核程序方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简单化、临时突击的倾向,对抽调的考核人员也缺乏应有的培训;考核中存在重年度考核、轻平时考核的现象,《平时考核手册》、考核工作台帐等尚不够健全,难以对公务员平时的工作表现进行完整的记录;在实际工作中对考核成果的使用还不够充分,考核结果没有真正和职务升降挂钩,优秀公务员优先晋职等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等等。
(二)约束性制度落实不够到位,负激励效应失于疲软。正激励和负激励是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它们的目的都是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化,只不过二者的取向相反。正激励是通过奖赏的方式鼓励员工的行为,使之得以持续和发扬,而负激励是通过制裁的方式抑制不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约束性制度是为了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而制定的,主要表现为对一些不规范行为的限制和惩罚,发挥着负激励的作用。当前,从机关到分局、下属单位,在上下班纪律、学习纪律、工作态度、服务礼仪、工作效能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类约束性制 度却往往由于平时疏于检查监督、执行人员怕得罪人等原因,难以很好地落实到位。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制度的严肃性和应有的刚性,使负激励效应失于疲软。
(三)激励因素较为简单,激励办法仍不够多。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F.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组织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大类。保健因素是指能预防员工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产生的,如行政管理、单位政策、工作条件、薪金水平、与他人的关系等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充分激发其积极性。激励因素是指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使人得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如工作成就感、员工获得的赏识、工作本身的特点、工作所赋予的发展机会、提升和责任感等。对照双因素理论可以发现,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中,往往比较多地强调保健因素的改善,而对激励因素却容易忽视,导致激励因素简单,激励办法不多,激励的持续效果不理想。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财税干部队伍激励机制的几点思考 对人的激励始终是组织管理工作中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当前,财税部门工作任务不断加大、工作要求不断提高,而实行规范津补贴后财税干部收入普遍下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财税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激发干部职工的内在潜能,团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履行好财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引导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一)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目标激励。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具有评价与激励的双重作用。通过科学设臵考核标准,客观公正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的奖励、培养与合理使用相结合,能使考核发挥出积极的激励作用。根据《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对公务员的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具体到财税部门的考核工作,应将德、能、勤、绩、廉分解为若干具体要素,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但考核指标应尽可能量化,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责任要求的公务员,研究制定具体的量化标准体系。要注重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可以分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半年度考核,重点考核干部职工日常工作任务、阶段性工作目标及出勤情况。在考核过程中要综合个人认识、群众民意、主管领导的评价,以避免考核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同时,要按照《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职工进行奖惩、任用、培训、调资的前提和依据,和干部职工的奖惩使用真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如对连续三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或在竞争上岗时给予一定的加分;对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要进行诫免谈话,指出其存在的问题,限期改正,使告诫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对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要毫不手软按规定清除出公务员队伍。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核过程中,要教育考核人员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既要防止借考核打击报复,同时也要防止“老好人”思想,影响考核的 公正性。同时,要高度重视负激励的积极作用,针对行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办法,并确保落实到位,以此规范引导干部职工的行为向有利于财税部门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完善用人机制,强化导向激励。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用人都是一个关键性的激励因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公务员而言,这一需要很大程度上通过工作职位来实现。在一个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展示自身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这无疑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极大满足。因此,从管理的角度上说,管理者应该把每一位干部职工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管理绩效得到最大化的提升。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与职位的匹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知识、能力、技能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二是人的性格、兴趣与岗位相适应。因此,组织上应该对不同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能力倾向、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人员的岗位、职位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做到量才适用、人适其岗。在人员的选拔任用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竞争机制,实现干部选拔的良性竞争,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促进干部队伍在动态中实现竞争上岗,合理流动,优化配臵,使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能干事的干部有舞台、会干事的干部有地位。同时,可结合实际建立一定的干部退出机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进一步强化干部任用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三)完善文化建设机制,强化人文激励。中外管理的无数事实证明,凡取得长足发展的组织,无论是企业经济组织还是政府公共部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这种内生于组织自身的,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认同与维护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能给予员工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并持久地激励员工关心组织发展,把个人的成长与组织的命运紧紧相连。近年来财税文化建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当前规范津补贴的大背景下,物质激励的手段比较缺乏,效果也难以体现,因此更加需要发挥文化对干部队伍的激励作用,通过财税文化的建设,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充满活力、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在财税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制定财税文化建设规划、完善财税文化建设机制、加强财税文化平台建设、创新财税文化活动载体等,从意识形态、行为方式、视觉体系等层面系统性地建设和完善财税文化体系,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财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核心理念一经确定,必须通过规范的制度、领导人的言行、管理者的态度、丰富的群众性活动和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加以明示和强化,并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淀,形成良好的财税文化氛围,使财税干部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牵引,自觉成为财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同时,在财税文化建设上还要重继承、重积累,即使领导有更迭,组织结构有变化,制度有兴废,财税文化内在的核心理念也要一脉相承。
(四)完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转化机制,强化内在激励。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 素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保健因素,使干部职工不致产生不满的情绪,但更重要的是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在现实的行政管理实践中,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操作,保健因素往往能转化为激励因素,增强对干部职工的激励效用。因此,要避免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作绝对的划分,而应积极探索建立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转化机制,强化对干部职工的内在激励。如奖金究竟是激励因素还是保健因素,关键是看发放方法,如果奖金的发放与部门或个人的工作业绩挂钩,则会产生激励作用,这时就是激励因素;如果两者没有联系,以“大锅饭”的形式按期发放,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而且一旦停发或少发,则会引起干部职工的不满,显然,这样的奖金就是保健因素。因此,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各项管理制度的设计,将学习机会、任务分配、岗位安排、办公条件等可能影响人积极性的因素,尽量转化为激励因素,使干部职工从学习机会的获得、重要任务的分配、关键岗位的安排、办公条件的改善等方面,体会到成就感、责任感和工作意义,从而持续地保持工作积极性。
机关党委课题组
组长:李嫔
正确 错误
2、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设置几乎分布于各个部门,且在资金使用上交叉重复。
正确 错误 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扩张下快速反弹。
正确 错误 4、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正确 错误
5、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正确 错误
6、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7、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8、我国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
正确 错误
9、我国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正确 错误
10、我国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以人民币元为计算单位。
正确 错误
11、“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正确 错误
12、对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专项转移支付,将政策性转移支付纳入影响因素,在规范后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公性转移支付制度的效力。
正确 错误
13、公共财政,仅指财政支出方向用于公共服务。
正确 错误
14、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下,纳税人无权要求一个责任政府来提供服务。
正确 错误
15、“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正确 错误
16、我国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17、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18、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正确 错误
19、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正确 错误
20、累进税制具有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功能。
正确 错误
21、美国房屋交易不征税。
正确 错误
22、美国对拥有房产,州政府每年征不动产税,分三次付清。
正确 错误
23、在英格兰,Council Tax对拥有房产者征收。
正确 错误
24、在英格兰,学生和贫困人员是不交社区税的。
正确 错误
25、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
正确 错误
26、中央预算中对已经举借的债务还本付息所需的资金,依照前款规定办理。
正确 错误
27、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列赤字。
正确 错误
28、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正确 错误
29、在英格兰,如果一栋房子有学生租住,社区税全免。
正确 错误
30、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也可改变。正确 错误
31、“十二五”规划第四十七章第一节为()。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32、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8621亿元,增长()。
29.80% 34.00%
38.00%
54.00%
33、如果将东部地区作为100,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后,中部和西部人均财力分别提高到()。
54和65 34和38
67和86
以上均错误
34、()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
以上均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
35、2013年改革重点不包括()。
完善公共财政预算
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缩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 进一步推进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36、2012年,有()中央部门在几天内尽数公开部门预算,时效性和公开力度远超往年。
42个 36个 98个
27个
37、三项支出改革尤其是部门预算制度改革覆盖到()。
市一级 县一级
省一级
以上均错误 38、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出台(),全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正式启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
以上均错误
39、从2012年初开始,()在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域启动试点,纳入试点范围企业12万户。
北京市 上海市
深圳市
天津市
40、我国规定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止。
12月31日 6月31日
次年1月1日
以上均错误
41、截止2012年末,全国仍有()财政赤字县。
70多个 100多个
90多个
40多个
42、()能够发挥地方政府了解居民公共服务实际需求的优势,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财政支出和落实管理责任。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补助 43、2002年,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为()。
22.30% 32.60%
45.10%
33.20%
44、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央财政分配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有()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涉及资金156.37亿元。41项 32项 28项 17项
45、在2010年地方政府收入构成中,土地出让收入占()。
31.00% 39.00%
2%
28.00% 46、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通过()。
《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
以上均错误 47、2010年我国税收占比中,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占()。
21.1% 0.4% 7.1%
53.2%
48、()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乡级 县级 市级
以上均错误 49、2002年,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占比为()。
22.30% 32.60%
45.10%
33.20% 50、()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央政府的意图,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实,且便于监督检查。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补助
51、在2010年地方政府收入构成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
31.00% 39.00%
2%
28.00%
52、以下不属于预算收入的是()。
税收收入 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专项收入
教育收入
53、()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
国务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以上均错误 54、2010年我国税收占比中,()占13.00%。
政府性基金 税收收入
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以上均错误 55、2005年,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占比为()。
32.6% 45.1%
36.8%
30.7%
56、()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乡级 县级 市级
以上均错误 57、2010年我国税收占比中,()占7.1%。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一般预算中的非税收入 政府性基金 58、2010年我国税收占比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
21.1% 0.4% 7.1%
53.2%
59、在2010年地方政府收入构成中,中央对地方转移和税收返还占()。
31.00% 39.00%
2%
28.00% 60、2005年,我国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为()。
22.30% 32.60%
45.10%
33.20% 61、狭义的转移支付分为()。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补助
62、以下属于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是()。
一般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县乡奖补转移支付
63、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共计200多项。专项转移支付内容,几乎涉及了()、商业服务、金融等各行各业。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农林水
国土气象
资源电力信息环境
64、预算管理主要问题包括()等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预算年度与预算执行
政府会计
预算公开
65、以下属于专项转移支付的是()。
社会保障支出66、复式预算主要有()。
一般公共预算 社会保险预算
国有企业资本金预算
公债预算 农业支出
科技支出
教育支出
67、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县
68、地方预算由各()总预算组成。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县
69、专项转移支付内容包括以下哪些领域?()
教育 科技 科技
社保就业
70、广义的转移支付包括()。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补助
71、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的财政分权主要包括()等内容。
财政分权与政府竞争
政府间职能的纵向划分
大国治理的政治经济学
以上均正确
72、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指出:“()的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并进一步明确要求,由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负责,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并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房屋登记 林地登记 草原登记 土地登记
73、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的方针。
节约 勤俭建国
科技创新
减少勤俭
74、中央预算和有关地方政府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扶助经济不发达的()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事业。
民族自治地方 革命老根据地
边远地区
贫困地区
75、()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自治州
76、()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县 自治县 不设区的市
市辖区
77、()应当及时将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乡 县 民族乡
镇政府
78、国务院将()政府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自治州
79、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将应当上缴的预算资金及时、足额地上 截留 占用 挪用
拖欠
80、省、()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的决定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每年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算资产可收回金额。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在计算当期利润总额时扣除,同时根据所确认的资产减值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期末企业应当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该科目应当没有余额。各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累积的资产减值准备,直至相关资产被处置等时才予以转出。
二、资产减值的税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的金额,即为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6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应税改组可以确认损益(指应纳税所得额)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与之相对应,《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5条规定,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企业转让资产计算会计损益时,按账面价值结转;而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时,应当按资产的净值扣除。资产净值是指有关资产、财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后的余额。
三、资产减值的财税处理差异与纳税调整方法
基于新会计准则对不同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纳税调整方法也各有不同。
(一)无形资产减值
1. 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 税务处理。
第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其影响损益的金额有两项:一是摊销,二是减值准备。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在计算摊销额时应扣除减值准备的金额。由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不得剔除减值准备。税法摊销额=无形资产计税基础÷税法摊销年限。纳税调整方法为:若本期会计摊销额加上本期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大于税法摊销额,应按差额调增所得。若本期会计摊销额加上本期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小于税法摊销额,应按差额调减所得。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初始计量金额-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计税基础净值=无形资产初始计税基础-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累计摊销额。处置无形资产时,按无形资产计税基础净值计算扣除。第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按照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相应计提减值准备。税法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采用直线法摊销,摊销年限不得少于10年。因此,在税法摊销期内,应当分期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本期计提了减值准备,应按减值准备与税法摊销额之间的差异作纳税调整,其中减值准备小于税法摊销,应按差额调减所得额;反之应调增所得额。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计税基础净值=无形资产初始计税基础-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累计摊销额。处置无形资产时,按无形资产计税基础净值计算扣除。需要注意的是,税法允许扣除的无形资产必须与生产、经营有关,凡是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无形资产在摊销或转让时均不得在税前扣除。
(二)商誉的减值
1. 会计处理。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价值,应设置“商誉”科目核算。商誉发生减值的,应在本科目设置“减值准备”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也可以单独设置“商誉减值准备”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应按企业合并准则确定的商誉价值,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商誉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
2. 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67条第四款规定: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准予扣除。清算所得中允许扣除的商誉,是指商誉的计税基础(不得扣除减值准备)。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1条规定:清算所得=清算日全部资产变现收入-全部资产计税基础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弥补亏损。允许扣除的资产计税基础净值包括商誉的计税基础(不得扣除减值准备)。因此,本期计提的商誉减值准备应当调增所得,计算清算所得时,调减所得。
(三)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
1. 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确定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已计提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的未担保余值减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2. 税务处理。
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科目年末余额-年初余额。若计算结果大于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反之,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四)金融资产的减值
1. 应收款项减值。
(1)会计处理。计提坏账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2)税务处理。税法规定,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企业实际发生的坏账在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方可扣除。本期收到的前期已作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的应收款项,应当并入所得额征税。但前期会计上已作坏账损失处理但在税收上未能获得税前扣除的坏账损失,实际收到时,无需确认所得,否则会导致重复征税。
2. 持有至到期投资。
(1)会计处理。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2)税务处理。持有至到期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资产的计税基础不因计提减值准备而改变。在申报所得税时,将本期“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金额从利润总额中剔除。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
(1)会计处理。新会计准则规定,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减值损失,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的(不含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2)税务处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不得在税前扣除,申报所得税时,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金额从利润总额中剔除,即本期计提数,调增所得,本期转回数,调减所得。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处置时,会计上按账面价值结转,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时按计税基础扣除。计税基础是指实际取得该项投资的成本,包括购买价和相关税费,但不包括购价中包含的已宣告分配尚未支付的利息、股息。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需作纳税调整。
4. 贷款减值。
(1)会计处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包括客户贷款、拆出资金、贴现资产、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协议透支、信用卡透支、转贷款和垫款等。企业(保险)的保户质押贷款计提的减值准备、企业(典当)的质押贷款、抵押贷款计提的减值准备,也通过“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核算。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发生减值,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已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贷款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销各项贷款,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贷款”等科目。企业收回贷款时,应结转该项贷款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特点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中,(1)和(2)属于技术创新,(3)和(4)属于市场创新,(5)属于制度创新。而对于技术创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是使一种设想成为工业或商业的活动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变化;美国小企业管理局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从发明开始,继而开始发明成果,然后向市场推出新型的产品、工艺或服务过程;有专家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综合。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要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在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自主技术创新的投资决策主体,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依据行业发展前景、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产品未来市场需求变化等,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创新项目和技术,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理性投资,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二是企业而非专门的研究所、大专院校要成为研发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调整和优化企业科技资源配置;三是企业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着手建立有利于企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四是企业要成为自主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税费后,有权对其技术创新收益进行自主合理分配和使用,包括留出部分利润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奖励有关科技人员等。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节约使用、综合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凸显,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已经成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因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只有在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集中力量突破一些涉及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战略技术,减少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程度,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逐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当前,尤其是要适当增加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环境的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国际惯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搭建有关产业或企业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着力提高其研发水平;二是支持建设以自主创新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由于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聚集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及以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中介机构,因而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会对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国外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维护费用比较高,而且难度相当大,而财政资金给予必要的支持则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自身力量薄弱的弱点,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资助、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资助等。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资金来源可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收益、捐赠以及其他资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对现有分散的资金进行整合,并集中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资金多头管理、责任纠缠不清等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也积极投资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其中,尽快全面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有利于公平企业税负,提高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充分调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此外,对于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尤其是一些研发费用较多、支出比重较大的企业,考虑允许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对于企业利用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以及由此造成的资产评估净值增加,可以考虑在一定期限内适当减免企业所得税;适当减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对于企业技术人员的专利收入、版权收入以及技术援助收入也要考虑适当减免。
(四)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政府采购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的一种经济活动。政府采购既是政府采购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在支持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建议尽快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认证标准和评价体系,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该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制造企业申报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被列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产品,政府采购要按照优先采购、首先采购、预先订购的原则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必要的支持,如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评审中给予适当的加分等,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产业化政策中给予重点的支持。
【财税与人生】推荐阅读:
财税实务问答06-24
光伏财税政策06-30
财税法制论文09-06
财税系统操作手册05-31
工资薪金财税法规06-08
坏账准备的财税处理06-09
财税法规论文要求06-17
财税软件操作手册09-21
前三季度财税工作汇报07-04
财税体制改革机制的建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