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精选12篇)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1

【摘要】 目的 助产士是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中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群体,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发生,危害了助产士的健康。因此,关注并降低助产士职业风险势在必行。方法 探讨医院产房工作中存在着的多种职业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本文总结了助产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分别为医源性感染、体液污染、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从助产士职业安全教育、生物、理化、环境和心理等方面提出做好安全防范对策。结论 结合临床,针对助产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进行综述以保障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助产士;危险因素;防护措施;产房;安全管理;针刺损伤;感染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有可能意外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而导致感染。产房环境封闭,助产士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会接触较多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发生,危害了助产士的健康。最常见的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助产士防范意识不强、防护意识缺乏和防护措施不严,可使助产士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因此要关注助产士职业危害,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保障助产士身心健康。

助产士的职业性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另外,助产士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知的后果而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如新生儿窒息抢救、急产、产后出血、羊水栓塞、DIC等,往往在患者未得到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抢救工作在时间上不允许助产士进行自我防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病原体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而含病毒浓度较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有资料表明,眼、鼻、口腔因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中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1]。

1.2 化学因素 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如各种消毒液,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戊二醛有刺激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肺水肿,同时致细胞突变,致癌、致畸,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2]。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比普通女性高(8%~60%),这与夜间灯光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助产士长期倒班,成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1.3 物理因素 针刺伤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会阴缝合术和各种注射操作时,助产士常因产妇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伤。有研究表明,只需要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2],被HIV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危险[3]。助产士在接生时,需保持前屈侧屈的体位,易引起腰背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

1.4 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环境、工作风险、工作压力有关,助产士的每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危,责任重大常使助产士在工作中长久地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且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紧急事件,如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等,这些都会对助产士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同时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助产士面临专业发展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另外,助产士还会受到来自人际关系、晋升评比、学习进修及家庭等诸多问题,这些社会心理因素都会使助产士产生疲惫感、焦虑感,影响其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2.1 制定职业安全培训制度 应定期对助产士进行在职培训,学习有关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宣教,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4]措施,护士在接触患者血液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让助产人员了解其工作对身心安全的直接或潜在威胁程度,提高防护意识,教育他们用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以使危害点降到最低限度。

2.2 改善病区环境 产房应布局合理,在设计上考虑空气的流通性好,并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显。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缝,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被血液、羊水污染时便于清洗和消毒。对分娩后的产妇及时行终末处理。每月定时进行空气监测。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2.3.1 防止交叉感染 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如备皮包、灌肠袋、婴儿吸痰管、便盆等。遇传染患者必须隔离待产、隔离分娩。在为患者做产检、会阴冲洗等操作时,手被污染的机会最多,所以要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的制度,洗手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为提高助产士洗手的依从性,最好在待产室内设感应式或脚踏式的流动水洗手池,在洗手过程中要规范。可将六步洗手法贴于墙面。

2.3.2 做好个人防护 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和黏膜暴露等危险时,应使用防护具。行肛查、阴道检查、人工破膜等,接触孕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羊水时均应配口罩,戴乳胶手套。接生时,由于胎膜张力高,羊水呈喷射状飞溅时应戴防护眼镜,穿防水接生衣。手皮肤有破损时戴双层手套,据新加坡的调查研究表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两层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在操作中若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同时要穿雨靴,避免血液、羊水从接生床交接处漏下溅到脚上。如产妇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脸上或眼中,应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颜面部,并用抗生素眼药水做好眼的保护。

2.4 物理因素防护

2.4.1 避免针刺伤,安全使用锐器,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助产士应养成用镊子或持针器放取缝合针,使用后的手术缝合针、刀片、针头及时置入防水耐刺容器,避免锐器与其他器械混杂,防止清理器械时损伤自己。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及锐器物;行会阴侧切术和宫颈、阴道、会阴裂伤缝合术时,由于操作部位隐蔽,要特别小心谨慎,尤其给不合作的产妇进行操作时应有他人协助。避免缝针和剪刀损伤。

2.4.2 建立刺伤登记上报制度 一旦发生锐器刺伤,应立即做好局部处理,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水和大量流动水清洗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同时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锐器刺伤登记表。72h内作HIV、HBV等检测,当怀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当怀凝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进行后期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若确定被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做到早期预防[5]。

2.5 化学消毒灭菌剂防护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解决好消毒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接触各类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穿戴不渗透的个人保护装备,最适宜的手套材料是丁基胶[6]。可以有效地避免与消毒液的接触。甲醛消毒灭菌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消毒后开窗通风;戊二醛应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且室内应有良好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接触。

2.6 心理因素的防护 在工作管理上,助产士的配备要充足,采用弹性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助产士超负荷工作,保证助产士的休息和体力。加强助产士的业务技能培训和专科学习,以减轻助产士因学习新技术及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此外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助产士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应保持自身精神健康,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宣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关心助产士的心理生理需求,组织各种有益活动,保持良好心态和体魄,以饱满的精神和工作状态应付日常及应急助产工作。

【参考文献】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2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5月在我院妇产科工作的45名助产士及护士, 年龄22岁~53岁, 护龄2年~33年, 其中护士25人, 护师12人, 主管护师8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 (年龄、工作时间、职称) , 被羊水、血液、体液等污染以及锐器刺伤的原因、次数、污染后处理情况。共发放问卷45份, 收回45份, 回收率为100%.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害

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羊水、体液、阴道分泌物、排泄物等, 污血、羊水溅入眼睛;有资料表明, 眼、鼻、口腔因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中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HIV) 的感染率为0.1%[1].产房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 相对密闭, 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 如各种消毒液, 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戊二醛有刺激和致敏作用,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 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肺水肿, 同时致细胞突变, 致癌、致畸, 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2]。针刺伤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 在进行会阴缝合、抽脐带血、注射麻醉药物或催产素等操作中, 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这些都很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HIV、淋病、梅毒等[3], 有研究表明只需要0.004 m 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 被HIV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4]。助产士在接生时, 需保持前屈侧屈的体位, 易引起背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

3.2 工作年限与职业暴露的关系

调查中发现, 5年以下工作年限的助产士发生职业污染占52%;工作5年~10年的助产士发生职业污染的占30%;工作10年以上的助产士发生职业污染的占18%.可见工作年限越低的助产士越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3.3 职业暴露的相关原因

从调查中发现, 发生职业暴露主要因素有: (1)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大多数低年资的助产士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岗前培训缺乏相关防护措施。 (2) 低年资的助产士缺乏工作经验, 操作不规范, 欠熟练, 素质不稳定。 (3) 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 抢救患者时分秒必争, 完全顾不上自我防护。 (4) 心理因素, 产科医务人员的每项工作都关系到母婴安全, 责任重, 压力大, 使助产士在工作中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而且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 从而对助产士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 引起意外职业暴露。

4 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4.1 加强助产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健康防护意识[5]

应定期对助产士进行在职培训, 学习有关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宣教,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的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6], 护士在接触患者的血液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4.2 进行规范化操作和预防

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 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正确处理用后的利器, 处理利器时动作轻巧, 尽可能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 以减少皮肤被利器刺伤的危险, 必要时可戴手套操作。被利器刺伤后正确地处理伤口和采取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体检,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 接种乙肝疫苗等, 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 有效率为96%~99%, 并且对丁型肝炎亦有防护作用。

4.3 心理因素的防护

现在有研究已经证实, 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我们要合理安排班次, 调整助产士的工作强度, 适当安排助产士外出学习。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 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从职业道德和患者利益出发, 加强自身修养, 克服个性弱点, 将心理性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总之,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 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规范操作程序, 培养良好的心态及操作习惯, 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 定期体检, 预防接种疫苗, 就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降低助产士的职业风险。方法 通过对我科45名助产士及护士的调查, 分析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结果 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应从各方面做好安全防范对策。结论 结合临床针对助产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对策进行分析, 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 保障助产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633-634.

[2]李映兰.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 :217.

[3]郝彦娟, 王明芳, 徐丽华.产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预防策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8) :62-63.

[4]张兴友, 范江.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35.

[5]覃智玲.我院护理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文选, 2005, 24 (1) :72-73.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3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危害;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7.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7-036-02收稿日期:2012-06-20

一、主要的危害因素

(一)社会因素

由于大多数医院实行“三班倒”工作时间制度,加上产妇分娩时间的不确定性,助产士的生活作息时间与其他部门、行业职业人群的周内正常上下班、周末休息,按照国家法定假日休假等待遇不同,在社会交往、家庭照顾、亲情联络、个人生活安排、社会角色扮演等多个方面发生缺失,受到抱怨误解、角色缺失、责任缺位等遭遇,自身面临多重困惑,长期以往容易产生抑郁和苦闷。

(二)心理因素

助产士的每一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而产程中的风险又是不可预见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和医生持怀疑甚至敌意的大背景下,助产士责任的重大常使其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中。同时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患者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致使其要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更增加了紧迫感。这些因素都会使助产士产生疲惫感,影响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同时,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如经期、孕期、哺乳期及家庭负担、工作压力等使助产士的职业风险和工作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三)饮食作息因素

助产士夜班工作紧张且繁重(产妇多在夜间临产或分娩且夜间工作人员少),三班倒扰乱了助产士生物钟,分娩过程的连续性常致使助产士不能按时进餐或根本无进餐时间,长期超负荷工作,脑、体并用的劳动等,造成助产士心力、体力同时过度透支。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皮肤癌和乳腺癌的机率比普通女性高,这与夜间灯光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

(四)工作性质因素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助产士需要长时间的站立低头操作甚至憋尿,颈椎病、胃下垂及下肢静脉曲张、泌尿系感染、胃炎等成了助产士常见的职业病。锐器伤也是助产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其发生主要与锐器相关的工作行为如抽血、肌内注射等有关,另外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瓿是导致针刺伤以外发生锐器伤的最常见情形。

(五)感染因素

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在临床分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与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HAV、HBV、HCV、HIV等传染病均威胁着助产士的健康。工作中如不注意防护,既可引起自身的感染,又可造成医院的交叉感染。另有报道显示,助产士还是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助产士对结核感染患病率是普通妇女的2倍以上,而且年龄越小,发病的几率越高。

(六)环境因素

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着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物品的消毒都要用到碘酒、酒精、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道都存在着不良影响,易引起哮喘、职业性皮炎、机体免疫力下降。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灭菌王刷手,其有效成分为双氯苯双胍乙烷,含氯剂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因此在术毕应及时有效彻底清洗双手及双臂,防止氯离子的继续吸收。分娩阵痛采用的笑气,为吸入性麻醉剂,长期接触可能造成肝肾病以及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较高浓度还可致有身孕的助产士自发性流产。

二、解决途径

(一)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对医疗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要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传统的教育中过分强调助产士的奉献精神,有时给这一职业群体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因此,建议助产士专业教育中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助产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管理者应加强督查力度。

(二)助产士要强化自我提高和完善

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自我身心健康,趋利避害,扩大社会交往,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宣泄不良情绪,多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开阔视野,放松身心,最大限度地消除职业本身对社会交往、家庭照顾、亲情联络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有利的内外环境。主管部门要关心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多组织郊游等户外活动,从而使助产士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体魄,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三)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助产人员的配备要充足,合理调配使用人力资源,避免超负荷工作,保证助产士充足的睡眠、饮食及体力。

(四)注重自我保健

在操作不太紧张的情况下适当做一些保健运动,例如做颈部摇摆动作并变换姿势,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休息,从而防止颈椎病的发生。站立时应保持双脚与肩同宽,不定时的双腿交替放松,有利于促进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必要时穿高筒弹力袜软底鞋,有利于防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形成。

(五)注重培训

应经常对助产士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及防护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从心理上要把每一位病人都看作传染病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为了避免传染病的血液传播,保持皮肤的完整、无破损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急入产房未来及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指标产妇,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台上各种操作要规范,切不可图简便。对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飞溅和黏膜暴露等危险时,应使用防护具。行肛查、内诊、人工破膜等,接触孕产妇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羊水时均应配戴口罩、乳胶手套。安全使用锐器,缝合会阴组织时避免手被针刺伤,如被刺伤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流动水清洗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换新的无菌手套且必须是双层的。据调查研究表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两层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72h内作HIV、HBV等检查,当怀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当怀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检测HIV抗体,并做后期复查。

(六)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

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规范操作。进行消毒操作时,穿戴不渗透的个人保护装备。戊二醛应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

总之,助产士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涉及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及助产士自身要了解该职业所面临的不利影响因素,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切实降低职业危害,最大限度地提高助产士的健康水平,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保障母婴安全。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4

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

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 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

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

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有ICU、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主要噪声来源为机器声、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物品移动的声音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物质(紫外线、臭氧等)均对人体造成损害.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理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 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由于工作紧张、长期的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生物钟紊乱,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加重;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面对这么多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安全防护呢?

防护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2.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配置化疗药物环境空气要流通,使用生物安全柜,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面对压力如何进行自我调控? 做人不要太认真; 做事一定要认真;

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给自己减压 个人防护---3R原则

认识(Reconnition)——认清你该做什么,有备无患; 重复(Repetition)——正确、熟练、反复地操练; 强化(Reinforcement)——在例行操作中反复强化,使

习惯成自然;

安全标识及危险部位防护措施 篇5

为避免工程施工过程中无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危险部位的施工作业更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二分公司特别针对此项内容设立安全防护措施。

一、安全警示标志的安全防护措施

1、对于施工现场的危险部位进行整改,降低危险系数。(例如:对于可以掩埋的坑洞进行回填,对于零时用电的电缆线进行架高处理或者深埋处理等。)

2、对于施工中要求的场地要求如属于危险部位,要求施工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如有需要必须系安全带;并在施工场地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如下:

二、危险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

1、重大危险源识别:

本工程存在机械伤人、触电、消防、物体打击和高空坠落四类重要危险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防范措施,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标准》及我公司管理体系文件中关于危险源管理的有关规定。

(1)在测量放线作业中高空作业时,存在危险临边处不系安全带危险源;

(2)在钻孔施工中存在现场高压电、平台基础不稳、升降液压系统故障、钻机无漏电保护器、线路老化破损、接线不规范危险源;

(3)在使用水泵中存在电线接头或接线处未包扎、线路拖地被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6

噪声是一种人们所不希望要的声音。它经常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一般来说,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将人们实际接受的噪声控制在85dB(A)以下(按接噪时间每工作日8小时计).噪声对听力所产生的影响就很小了。

控制职业噪声危害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控制噪声源;二是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三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带护耳器。

在控制职业噪声危害方面,护耳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面很广。护耳器主要包括耳塞与耳罩。目前在国外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带舒适简便等优点。

工业噪音的分类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固体的振动和转动而产生的噪声,如纺织机、球磨机、电锯、机床、碎石机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2、空气动力性噪声:这是由于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通风机、空气压缩机、喷射器、汽笛、锅炉排气放空等产生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声音。

粉尘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护

什么是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坏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现在肺部。

尘肺病我国已列为法定职业病范畴,这种病是由于较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所致。

预防尘肺对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发展经济是十分有利的,我国在防尘方面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如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个人防护、设备维护检修、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等一整套综合性防尘措施。生产环境内的浓度,常与清扫制度有关,故注意环境的清洁工作,推行实施清扫能有效地降低粉尘浓度。

1、对就业人员应作严格的健康检查。

2、逐步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湿式作业方式,减少粉尘的飞扬。

3、降低空气中粉尘浓度,密封机械防止粉尘外逸,采用通风排气装置和空气净化除尘设备,使车间粉尘降低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以下。

4、加强个人卫生防护,从事粉尘作业者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减少身体暴露部位。

高温作业的危害和防护

高温作业是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北京地区为30℃)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是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每月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常见的高温作业有哪些

根据工作地点气象条件的特点,医学上将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

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等车间,陶瓷、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等。

高温高湿作业:见于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潮湿的深矿井内等。温热环境蒸发散热更为困难,易发生中暑。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农业劳动、建筑、搬运、露天交通管理等作业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2、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2.1 热射病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2.2 热痉挛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2.3 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高温防护措施(一)技术措施

(1)采用局部或全面机械通风或强制送入冷风来降低作业环境温度。

(2)在高温作业厂房,修建隔离操作室,向室内送冷风或安装空调。

(3)进行工艺改革,实现远距离自动化操作。

(二)管理措施

(1)宣传防中暑的知识。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开最高气温。

(3)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三)保健措施

(1)高温作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对患有高血压、心脏器质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的大面积皮肤病者,应予以调离。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7

1 血源性感染的条件

1.1 主要传染源

目前, 乙型肝炎在我国人口中总感染率高达60%,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 而艾滋病在我国也已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 且新发病例不断增加。而含有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梅毒螺旋体的血液、羊水、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及其感染性材料都是助产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传染源。

1.1.1 与血液、羊水等体液的接触

助产士为孕产妇进行穿刺治疗、诊疗护理或抢救新生儿时, 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病人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如在人工破膜、会阴侧切、接产, 甚至在产妇自然破膜时, 助产士的面部、眼睛和身体其他部位都有可能被病人的血液、羊水飞溅污染。

1.1.2 与血液、羊水等体液污染物的接触

侵入性操作所使用的器械、敷料、包布等都有可能被血液、羊水等体液污染。助产士在清洗器械、擦洗手术床、整理用物、处理污染物等工作时, 高频率的接触这些物品, 如果缺少防护意识或处理不当, 自己和周围环境被污染的几率就会大幅增高。

1.1.3 针头及锐器损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有创治疗日趋增多, 各种锐器伤的发生日益严重。助产士在进行药液配制、注射或输液时, 若操作不慎或病人不配合, 极易被破碎的安瓿、污染的针头刺伤;手术时若操作不慎或配合不当, 易被缝合针、剪刀、手术刀片误伤;被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收集、处置不当也会明显增加助产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几率。

1.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 (尤其针刺伤) 、黏膜接触传播, 如破损的皮肤直接暴露于病人的血液、羊水等体液中, 直接口对口人工呼吸进行新生儿抢救, 不加防护地用嘴吸来清理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等。而HBV、HCV、HIV通过血液传播的几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3]。

2 血源性感染的危险

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损伤后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0%~30%, 0.4%~6.0%, 0.25%~0.4%[4]。其危险程度取决于: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所接触到血液、体液量的多少;接触病毒滴定度的高低;接触时间的长短;损伤的深度;造成损伤针头的类别 (空心针、实心针) 、粗细;暴露者免疫功能的强弱;创口是否按被传染病病毒污染的程序处理等。

3 防护措施

3.1 重视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提高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有效且最简便易行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暴露, 而职业暴露的重点在于预防, 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养成则是预防的关键[5]。工作中助产士往往抱着侥幸心理, 很多只在发现有传染病或明显的血液、体液、羊水等污染时才采取防护措施, 而有些孕妇急症入院并未完善产前检查, 化验结果要等到产后才能查到甚至产后才抽血化验, 且化验结果有一定的假阴性;有的甚至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只是对暴露处进行简单的消毒、包扎处理, 因此助产士应该对未明确免疫常规是否正常的产妇, 无论是否患有血液性传播疾病, 都应按感染手术处理,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近年来, 国内对在职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持续性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其中特别强调了医院的督导作用, 不断强化助产士的防护意识, 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防护的重要性, 进而提高自身防护的依从性。同时积极呼吁各医学院校开展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自身防护教育从学生抓起, 使其成为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 永远保持较高的防护意识。

3.2 配备必要的安全医疗器具和防护用品

职业暴露的发生虽然不可避免, 但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精力应集中放在预防方面。减少锐器伤的关键是操作者都能严格按安全操作流程使用锐器和安全防护器具。安全防护器具的使用能显著减少锐器伤的发生[6], 使用有防护装置的针具和能防刺防漏的锐器收集盒是有效预防锐器伤的可行手段[7]。提供方便、随手可及的手卫生设备和用品, 提供有效的防护用品 (手套、口罩、工作帽、隔离衣、护目镜等) 及安全的注射用具, 改用自动器械清洗设备, 都能有效降低助产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几率。

3.3 规范护理操作行为

我国现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 无论是否明确具有传染性, 都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要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设备, 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助产士要提高职业素养,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提高安全操作技能。进行有潜在性血液、体液接触的操作时, 要规范采用手套、口罩、护目镜、隔离衣、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及设备, 并加强流动水洗手的环节;传递、收集锐器时严禁徒手传递, 充分利用弯盘、血管钳、锐器盒等器具;意外发生针刺伤时严格按锐器伤处理流程, 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 同时做好登记上报工作, 接受医院感染部门的专业评估, 采取相应的防护补救措施。3.4为助产士建立健康档案, 健全职业暴露检测报告体系[8]有关研究显示, 对医务人员广泛的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可使其职业感染HBV发生率下降95%以上[9]。因此, 为助产士建立健康档案, 完善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对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行之有效。由检验科、计算机中心协助医院感染办公室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检测报告体系, 使发生意外的助产士在职业暴露后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咨询与帮助, 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同时, 检测报告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管理者定期分析查找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 从而不断寻求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 对现有的防护措施提出改进, 从而减少职业感染发生的危险。

3.5 重视职业暴露后的心理疏导

意外发生针刺伤的医护人员中有99.1%会担心自己不幸感染血源性疾病, 因此由医院和科室的管理者对职业暴露后的人群进行心理咨询、疏导, 缓解其心理压力, 减轻其心理负担, 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

4 小结

随着助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问题日益突出。助产士作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 在工作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危险性, 从而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 把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各种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摘要:分析助产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认为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助产士安全操作的依从性、配备必要的安全医疗器具和防护用品, 建立健全职业暴露检测报告体系、做好职业暴露后的心理疏导等在防范助产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中具有缺一不可的作用。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暴露,锐器伤,血源性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Beltrami EM, Williams IT, Shapiro CN, 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 Microbiology, 2000, 13 (3) :385-407.

[2]郑晓澜, 邸英如, 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01-503.

[3]王毓萍, 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能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11 (33) :637.

[4]张培.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91.

[5]杨长捷, 张欣.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8) :2173-2175.

[6]张敏.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风险及其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7) :5-10.

[7]Clarke SP, Rockett JL, Sloane DM, et al.Organizational climate, staffing, and safety equipment as predictors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and near-misses in hospital nurses[J].Am J Infect Control, 2002, 30 (4) :207-216.

[8]周宏, 郑伟, 韩方正, 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的前瞻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15-1716.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8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4-01

我院是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各种类型的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染病院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往往在护理行为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会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针刺伤、安瓿割伤、锐器伤最为常见。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2]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3]。

1.2 化学性因素 化学消毒剂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病房环境、物品、诊疗器械进行消毒,长期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导致皮炎、哮喘、气促等疾病。

1.3 生物性因素 护理人员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4]。而HBV、HCV、HIV在发生职业暴露中是最为常见的因素。

1.4 护士自身性因素 一方面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不严格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还有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如不能配合的小儿、神志不清、躁动的病人,在抢救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意外刺伤,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关键环节

2.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若遇皮肤损伤易感染。

2.2 操作中在临床护理中,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输液、输血、清洁伤口、换药、处理污物等,特别是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光线不充足,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 操作后在清理用物废器物过程中,如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未严格进行消毒灭菌、一次性注射器回套针帽、利器未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利器盒,利器废弃物混入其他废弃物内等不正确的处置、分类、或处置不规范,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3 防止发生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部要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3.1.1 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对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危险的主要措施。护理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安全防范意識,指导护士学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对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纠正不良操作行为,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3.1.2 严格操作规程,预防锐器伤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手术中尽量减少尖锐手术器械在手术人员中的传递;做侵入性操作时,保证光线充足;使用过的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和锐器物;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回套针帽。掰安瓿尽量用纱布保护,避免割伤。

3.1.3 加强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安全防范意识 自我防护意识的提高是有效防护的关键[6]。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做到人人掌握,护理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护士要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学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3.1.4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坚持标准预防原则。护士的手如有破损,应用胶布包扎,后戴双层手套;对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必须戴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穿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并按正确的方法认真洗手和进行手的消毒。

3.1.5 发生职业暴露后伤口的紧急处理 如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及时长时间彻底冲洗;若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碘伏、75%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7]。

4 讨 论

传染病院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很多,应重在防护。重视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预防针刺伤,加强消毒隔离工作,提高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建立相应而有效的预防针刺伤措施,才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薛芬.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

[2] 李宗浩.论护理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60.

[3] 杨华明.现代医院消毒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4] 朱惠兰.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8A):1445.

[5] 雷素华.传染病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8,6(10A):2612.

[6] 李蕤,崔立新.传染科危害因素的自身防护[J].全科护理,2008,6(12A):3186.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9

1.涂装作业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1)火灾、爆炸,

a.涂装作业使用的涂料、溶剂等是易燃易爆物品,在涂装作业中,如果通风不良、设备设施缺陷、产生静电火花以及人员违章等,易燃易爆气体达到爆炸极限,就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b.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检查维护不到位、电线绝缘老化等,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而且还可能由于电气火灾扩大引起爆炸。

(2)中毒。

涂料中含有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如果车间通风不良、作业人员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失效,可能引起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职业病。

2.防止涂装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的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1)通风:喷涂间应设置配套通风净化系统。

(2)检测报警:

a.在有可能泄漏可燃气体的地方将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以便及时报警;

b.与喷涂设备配套的风机、泵、电动机、过滤器等部件易发生故障处,宜配套有响声的、或声光组合的报警装置,并与喷漆操作动力源联锁,

(3)不燃材料:喷涂间室体及与其相联接的送风、排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备,地面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备,或铺盖不产生火花的材料。

(4)防爆设备:喷涂间应按相应的防爆等级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设施、仪器、仪表。

(5)禁火:

a.防静电:喷涂问内所有金属制件、处理涂料、溶剂等的设备和管道、通风系统,必须具有可靠的电气接地;

b.喷漆间设禁火标志,并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6)喷漆操作中穿戴防护服、防护眼镜或长管面具,使物料与人体隔离。

(7)喷漆间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通风系统效能测定和电气安全技术测定。

(8)喷漆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喷漆作业专业及安全技术培训后方可上岗。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10

药厂生产过程,使用到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等危险有害物质,通过本文的辨识,对药厂生产工艺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对安全评价措施提供依据。一.生产过程中常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会造******员伤亡,财产损失,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环境破坏等危害,通过对生产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可以有效地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是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核心,能够有效提高规章制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保障安全生产,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制药企业,药品生产中的原辅料很多是危险化学品(如甲醇、乙醇、丙酮、浓盐酸等),具有易燃易爆和腐蚀性。且在生产过程通常需要加热、冷却、加压等复杂工艺,这就决定了整个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危险有害因素,因此通常会发生火灾、爆炸、灼烫、中毒和窒息、机械伤害等事故。1.火灾

火灾是原料药生产企业中常见的危害。例如:

1.1在原料药合成生产中大多会用到乙醇、丙酮、甲醇等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物料具有闪点低,易挥发等特性,遇到明火或静电,很容易发生着火事故;

1.2在设备改造、检修过程中,违章动火,或防范措施未落实到位,极易发生火灾; 1.3由于电气设备老化、短路,造成过载、过热现象,很容易发生火灾; 1.4雷击也是造成建筑物、配电设施火灾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2、爆炸

爆炸是制药企业危险性较大的危害,其破坏作用主要来源于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爆炸主要有两种类型: 2.1物理性爆炸—例如锅炉压力容器由于压力过高,安全阀失灵,当压力大于其强度极限,就会造成爆炸。2.2化学性爆炸—当可燃物挥发,并与空气充分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在遇到明火或静电时,就会产生化学爆炸。如小容量注射剂车间在灌封工序要用液化石油气或丙烷等燃气,当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1.5%~9.5%时,且遇到明火时所发生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3、中毒和窒息

3.1中毒—是指人体通过呼吸系统或皮肤接触到有毒物质,对人体一个或多个器官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如苯及其附属物是制药行业尤其是原料药生产中常用的原料,长时间接触此类物料会影响造血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3.2窒息

当人员进入狭窄空间(如容器、沟槽等)作业时,如果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低于17%,就会导致人体机体组织供养不足,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如果人体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物质,如乙醇、丙酮、乙醚等,就会抑制中枢神经,会导致昏迷。

4、灼烫

当人体接触到某些化学物质,例如盐酸、过氧化物、液化气体等,会造成皮肤烧伤或冻伤;接触到高温物体(如蒸汽管线或热水管线等),会造成烫伤。

5、触电

触电—是由于电流及其转换成的其它形式的能量造成的伤害。人体工频摆脱电流是5-10毫安,当电流达到50毫安时,如得不到及时抢救,数分钟甚至数秒即可导致死亡。人员在操作电气设备或检修电气设施时,就存在触电的可能性。

6、机械伤害

人是各类设备、设施的操作者和控制者,当人体接触到运动部件、工具、加工件时会引起夹击、碰撞、卷入、割、刺等伤害。例如运转部件失控,飞出来伤人或衣服、肢体被卷入运转部位所造成的伤害等均属于机械伤害。

二、危险有害因素的综合控制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是前后因果联系,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实际就是对生产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通过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等手段,来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避免管理缺陷,从而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有有利的组织保障

制药企业虽然不是政府重点监察的五类高危行业,但也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和压力容器使用、管理等内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不仅多,而且复杂。一旦失控,将会造成很大危害。在制药企业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企业应该按照<<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的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具备相应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机构是确保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利组织保障,安全管理员要切实落实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负责好单位内部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等等。没有了组织保障,安全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在若干制药企业,没有按规定配备必要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或者由不具备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这样会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效能大打折扣。

2、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

对于企业而言,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和各项作业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贯彻、执行国家、行业、企业的法律、法规,准确把握和驾御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做到规范生产,安全生产。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其核心就是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通过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可以有效地提高规章制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它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各职能部门以及岗位人员的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不仅能增强各级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还可以充分调动各级人员和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制药企业应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建立包括综合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等内容,涵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做到目的明确,流程清晰、责任和标准明确,从而能够规范管理和作业行为,使得单位的安全生产有基本保障。例如防火安全责任制中的“三不动火”原则(没有动火作业票不动火,没有防火措施不动火,监火人不到现场不动火)和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规定的“四不放过”(事故的原因未查请不放过,事故的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其他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防过)原则,既是对相关事故教训的借鉴,又可以指导人们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对于动火作业和事故管理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产过程以及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有害因素、缺陷进行查证,可以使企业有计划地制定纠正措施,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安全检查的具体内容应该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应该重点检查易造成重大损失的易燃易爆危险品、锅炉、压力容器、电气设备、起重设备和本企业易发生工伤、火灾、爆炸的设备、工种、场所及其作业人员。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或有害危险因素,应提出隐患整改意见和要求,检查组(人员)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获得整改效果的信息,实现安全检查工作闭环管理。安全检查应该注重实效,切忌走过程,例行公事。在制药企业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和特种设备(例如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设备)的使用、管理,均在国家重点安全监察之列,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易发生较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所以制药行业应该按照《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切实作好管理,杜绝事故的发生。

4、要有全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能够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自觉性,能够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知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强化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正确识别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二十一条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从业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制药企业必须按照这一规定,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对于特种作业(如电工作业、压力容器作业、危险物品作业、焊接作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对于新从业人员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应该确立终身教育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对在岗人员进行包括安全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等内容的安全教育培训,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

5、要认真履行劳动保护职责

正确选用、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可以使从业人员在劳动的过程中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是企业必须认真履行的责任。《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在制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未经国家指定、不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产品,特别是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没有严格按照“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一标志”(安全标志)的要求选用,这样就失去了安全防护的作用。

例如在易燃易爆场所应该穿着防静电工作服,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静电带来的危害,登高作业佩带安全带,可以减少高空坠落危害等等。施工作业佩戴安全帽可以防止物体打击伤害等。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11

1手术室常见的危险职业因素

1.1 锐器损伤

包括手术刀、剪、缝针、注射器针头的损伤, 损伤经常发生在传递、清洗、拆卸、整理及医生用后将器械传递给护士时发生, 以及使用套管针时回收针芯、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帽套回、静脉采血时发生。

1.2 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与排除物

手术室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与排除物, 尤其是血液, 许多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都是经过血液传播的, 一旦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则被感染的机会就很大。

1.3 麻醉气体及二氧化碳的不良影响

全麻时手术间内会存有残余的吸入麻醉药, 以及麻醉机排出的废气, 有文献报道麻醉气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不良的生育结局, 如果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及胎儿畸形。在做腹腔镜手术或用干冰冷冻时, 会使手术间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导致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

1.4 化学制剂及消毒液的危害

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戊二醛及氯制剂是手术是经常使用的化学制剂, 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皮炎。戊二醛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等, 严重可引起血液系统疾病。高浓度的过氧乙酸可引起化学烧伤。氯制剂对皮肤也有一定的损害。

1.5 电离辐射及放射线的影响

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在提高手术准确率的同时也可以产生电离辐射, 如果保护措施不当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长期大量接触放射线可导致血液系统改变、胎儿畸形等。

1.6 心理压力

手术室护士每天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中, 尤其是在遇有突发性急重患者抢救, 连续高强度大工作量的抢救过程和高度紧张的情绪, 给手术室护士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加上频繁的值夜班会给她们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有个别护士因此患上了失眠和神经衰弱。

1.7 医疗纠纷

目前护士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特别是缺乏与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 给护患双方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同时也是手术室医疗纠纷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防护措施

2.1 防止锐器损伤, 锐器损伤的发生经常出现在年轻护士身上, 因此要对她们做好岗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 规范并严格执行手术室护理操作规程, 操作时要做到忙而不乱、心中有数。一旦发生损伤应立即挤压伤口,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冲洗后用碘伏消毒, 以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如为特殊感染手术, 伤后应及时上报, 必要时抽血检测, 注射相应的药物。妥善处理好用后的锐器, 可以避免再次损伤他人。

2.2 处理好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与排除物等污染的各种物品。如为特殊感染手术, 操作时应穿隔离服戴双层手套, 一旦被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立即用清水冲洗或用肥皂水清洗,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3 处理好污染气体, 保证手术室各种仪器的安全使用, 防止气体泄漏, 改善手术室通风条件, 尽可能将泄露气体排出室外, 将麻醉排气管通至外, 尽量避免孕期护士做全麻手术。

2.4 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制剂, 必须使用时要做好防护, 戴口罩、手套防止刺激呼吸道黏膜及皮肤。使用洗手液刷手时, 术后及时清洗并涂护手霜。

2.5 术中用放射线透视时, 在上台前穿铅衣, 房间内设置铅屏风, 尽可能减少放射线照射, 合理安排配台护士, 避免短期内大量集中接受放射线。

2.6 为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要采取科学值班, 尽量减少夜班护士的非必要工作, 制定手术室规范化工作程序, 使工作高效、有序, 改善手术室的工作环境, 适当安排休假、休班。

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篇12

1.1 生物因素

产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每天都会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如果不加强自身防护, 可能造成自身感染。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都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目前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总感染力达到60%。实验证明, 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000万倍, 给已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丙肝感染率达到30%,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现感染艾滋病的病人约65万人, 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 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 都具有传染性。另外, 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 孕产妇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 所以产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 如破水后听胎心音、肛查、分娩过程中、接触新生儿、会明冲洗、穿刺、拔针、处理病人用物等, 面对更多的是潜在传染源。

1.2 物理因素

锐器刺伤是产科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在临床工作中如溶药加药、穿刺、拔针、备皮、掰安瓿、套回针帽、处理废物时不可避免发生锐器刺伤, 最常见的主要是3种病原体:乙肝病毒 (HBV) 、丙肝 (HCV) 、艾滋病 (HIV) , 有报道证明, 临床护士针刺伤、锐器刺伤的发生率为88.2%, 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肤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 因而只要有0.004mL带有HBV的血液, 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 化学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 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都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地面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轻者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各种毒性垃圾如水银、难燃聚氯乙烯产品均可构成职业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组织业务学习, 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方法, 制定各种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 共同遵守,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2.2 积极使用有效的防护屏障

在接触患者血标本、分泌物、羊水及乳汁时, 一定要戴口罩、手套, 为患者更换床单时, 尽量少抖动, 应将床单轻轻卷起, 以防尘埃飞扬。进行静脉输液、真空采血、会阴擦洗、备皮、肛查等各种技术操作时, 在戴口罩的同时,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 有皮肤破损者, 避免接触乙肝、艾滋病携带者的血液和分泌物。

2.3 卫生洗手

洗手对控制疾病传播及个人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应坚持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如接触、护理、治疗乙肝、艾滋病的孕产妇后, 应使用肥皂水认真揉搓双手及腕部, 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 整个揉搓时间不少于15s, 然后用流动水冲净, 再用1:200含氯消毒液泡手1~2min, 泡水后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消毒毛巾或一次性纸巾。

2.4 慎重处理锐器

护士进行注射及抽血操作时, 习惯性的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均可导致针刺伤, 掰安瓿时, 80%的无护手具徒手操作, 很容易刺伤皮肤, 尤其在忙碌工作时。因此, 产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 加强责任心, 专心工作, 避免针头和税器刺伤, 注意针头不要重新盖帽, 有意弯曲、折断或用手将针头取下, 用过的一次性针头或其他锐器必须弃在一次性的锐器箱内, 严禁与普通垃圾混放。科室应具有针刺伤登记及管理制度, 一旦发生针刺伤, 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2.5 刺伤肌肤后的处理

被针刺后及时挤压出血、流动水冲洗再用0.5碘伏消毒伤口, 马上报告医院保健科, 做进一步处理。

2.6 加强孕妇的产前检查

定时做产前检查, 抽血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的病毒检查, 并记录在案, 一旦感染,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自身感染。

2.7 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监测

医院和人个均应重视医院的特殊工作环境, 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 要实施计划免疫接种, 提高免疫力, 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安全更好地工作。因此, 要注意职业防护, 加强安全管理, 确保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从而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

摘要: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 而产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羊水、尿、恶露、分泌物等, 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加之在接生、治疗、接触锐器物、注射、抽血、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均有皮肤损伤的可能, 锐器刺伤是导致职业性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表现心情好的诗句下一篇:如果爱,请深爱美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