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应付福利费新准则201(共5篇)
目前执行新准则取消了原“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会计科目,增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按照“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支出”等应付职工薪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将职工福利费列入职工薪酬范围核算。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和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财务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专项用于企业职工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比例提取并拨缴工会。”和财政部财企[2008]34号有关规定企业不再按工资薪金总额的14%在成本费用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而有关职工福利性质支出可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范围内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对于由于执行新准则原有应付职工福利费的余额的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明确:“(五)职工福利费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职工福利费账务处理
职工福利制度是指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应在卫生保健、房租价格补贴、生活困难补助、集体福利设施,以及不列入工资发放范围的各项物价补贴等方面享受的待遇和权益,这是根据国家规定,为满足企业职工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而建立的制度。以前我们国家的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规定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而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1月1日起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金融企业除外)执行,其他企业参照执行)。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据实列支。具体的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有哪些,以及新旧准则的又如何衔接呢,请看下面的分解。
一、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
根据国税函(209)3号文中的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职工误餐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独生子女费等。
注:根据新<<新企业财务通则>>将原来应当由职工福利费开支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等内容,都规定为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再通过职工福利费核算。
二、职工福利费账务处理
(一)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改革的衔接处理
1.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2.如果企业改制改建,则应将应付福利费余额转增资本公积,如有赤字,转入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年初未分配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当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
3.首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职工福利费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二)职工福利费日常账务处理
1.如果职工福利费2006年以前计提的余额未用完之前,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先冲减以前的余额,余额不足部分以及以后年度再新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按照受益对象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中。
2.如果企业的基础工作以及预算管理较好的单位,可将职工福利计划列入年度预算,按照全年福利费支出总额与工资总额的比例按月计提职工福利费(没有年度职工福利计划的单位,可以比照历史数据,如前三年企业职工福利费占工资总额的加权平均来确定),借记有关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实际发生时则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到了年末,如果“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如有余额,则按照前面的各受益对象占企业全年工资总额的比重对余额进行结转,借记或贷记有关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或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结转后“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没有余额。
(一)完善短期薪酬的会计核算
旧准则没有提出短期薪酬的概念,许多与短期薪酬相关的条文分散在指南和讲解中。 新准则第二章规范了短期薪酬的会计处理,将原指南和讲解中关于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的有关会计核算规定,纳入新准则正文。 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实质上是企业向职工提供的离职后福利,属于设定提存计划,新准则将这部分内容调整至离职后福利。 企业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统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无法取得时,可以采用成本计量。
(二)首次提出离职后福利
旧准则没有提出离职后福利的概念,除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失业保险费等各种社会保险费和企业年金外,没有关于离职后福利的相关规定。 新准则增设离职后福利一章,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并规范了离职后福利的会计核算。
(三)完善辞退福利的会计核算
旧准则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核算相对简单,但实务中企业向职工提供长期辞退福利的现象比较普遍,旧准则规定了长期辞退福利的折现率如何确定,但对其他变量所造成影响的处理尚未规范。 新准则指出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应区分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 预期在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不能完全支付的辞退福利应适用其他长期福利的有关规定,这为长期辞退福利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明确的会计核算方法。
(四)引入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旧准则没有提出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概念, 但因实务中企业提供的职工福利种类繁多, 故新准则在列举了常见的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的基础上,增设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会计核算用于规范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
二、短期薪酬的确认和计量
(一)短期薪酬的范围
新准则规定的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除外。 短期薪酬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性福利以及其他短期薪酬。 不包括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
(二)短期薪酬的会计核算
1. 工 资 、三险一金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实际发生的短期薪酬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计入资产成本的除外。
【例1】 2014年7月 ,A公司当月应发工资100万元 ,其中 :生产部门直接生产人员工资50万元;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工资10万 元 ;公司管理部门人员工资 20万 元 ;公司专设产品销售机构人员工资5万元;建造厂房人员工资15万元。 公司分别按照工资总额的10%、0.5%、0.8%、12%、2%、1.5%计提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A公司本期的工资、三险一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均为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期间发生,应确认为应付职工薪酬。 A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 634000
制造费用126800
管理费用253600
销售费用63400
在建工程190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000000
——医疗保险费100000
——工伤保险费5000
——生育保险费8000
——住房公积金120000
——工会经费20000
——职工教育经费15000
2. 短 期带薪缺勤 。 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从而增加了其未来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时,确认与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 并以累积未行使权利而增加的预期支付金额计量。 企业应当在职工实际发生缺勤的会计期间确认与非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应付职工薪酬。
(1)累积带薪缺勤。 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缺勤权利可以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
【例2】 A公司共有 100名职工 , 该公司实行累积带薪缺勤制度。 该制度规定,每个职工每年可享受10个工作日带薪年休假,未享受的年休假只能向后结转1个会计年度,超过1年未行使的权利将作废,职工在离开公司时不能获得现金支付。 职工年休假是以后进先出为基础,即首先从当年可享受的权利中扣除,再从上年结转的带薪年休假余额中扣除。 管理人员甲2013年休假8天,另有2天可累积至2014年,假设甲每个工作日的工资为500元。 甲因在2013年向A公司提供了服务从而增加了其享有的未来带薪缺勤的权利, 故A公司就产生了一项义务, 应予以确认和计量,2013年12月31日,A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管理费用 1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1000
【例3】接例2,如果2014年12月31日 ,甲享受了9天年休假,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由于该公司的带薪缺勤制度规定,未行使的权利只能结转1年, 超过1年未行使的权利将作废。即甲只有2014年未行使的1天休假可累计至2015年,2013年未行使的权利已经作废,且不能获得现金支付。2014年12月31日 ,A公司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
借: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 500
贷:管理费用500
(2)非累积带薪缺勤。非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缺勤权利不能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将予以取消,并且职工离开企业时也无权获得现金支付。所以,企业无需对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3. 短期利润分享计划 。 企业因过去事项导致现在具有支付职工薪酬的法定或推定义务,并且在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前企业已确定应支付的薪酬金额,或该短期利润分享计划的正式条款中包括确定薪酬金额的方式,或根据过去的惯例为企业确定推定义务金额提供了明显证据时,企业应当确认相关的应付职工薪酬。
【 例 4】 A公 司 2014年根据当年净利润的一定 比例为职工计提奖金100万元,其中:生产部门直接生产人员奖金50万元;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奖金10万元;公司管理部门人员奖金40万 元 。 A公 司按照净利润的一定比例确定的奖金虽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但仍然是由于职工提供服务而产生的,不是由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交易而产生,因此,不能作为净利润的分配。 A公司在计提奖金时,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 500000
制造费用100000
管理费用4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利润分享计划1000000
4. 非货币性福利。职工福利费为非货币性福利的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 例 5】 A公 司 2014年以其生产的成 本为 8000 元 的液晶彩电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100名职工。 该型号液晶彩电的售价为每台10000元,A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 已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 假定100名职工中70名为直接参加生产的职工,30名为公司管理人员。 因A公司发放的福利为非货币性福利,故液晶彩电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售价)计量,A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 819000
管理费用 351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1170000
三、离职后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一 )离 职 后 福 利 的范 围
新准则规定的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 离职后福利包括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
(二 )离 职后 福 利 的 会 计核算
1. 设定提存计划。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根据设定提存计划,预期不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的, 企业应当参照新准则规定的折现率, 将全部应缴存金额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付职工薪酬。实务中,企业的设定提存计划,基本会在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支付全部应缴存金额。
【例6】 接例1,A公司分别按照工资总额的20%、1%计提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 A公司在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A公司应按照缴存的金额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A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 105000
制造费用21000
管理费用42000
销售费用10500
在建工程31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提存计划———养老保险费200000
——设定提存计划——失业保险费10000
2. 设定受益计划 。 设定受益计划资产 ,一般是担心在未来离退休后没有资金支付此部分离职后福利,因此企业现在就拿出一块资产作为设定受益计划资产。 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在设定受益计划时,企业需要精算义务,并折现,折现率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与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期限和币种相匹配的国债或活跃市场上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确定。 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确定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设定收益计划义务现值-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 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化(精算利得或损失等),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在后续不允许转回至损益。 员工死亡后设定受益计划终止时可以将其他综合收益转到留存收益。
【 例 7】 A 公 司于 2014年 1月 1日开始实施一项设定受益计划:向公司部分职工提供统筹外补充退休金,这些职工在退休后每年可以额外获得10万元退休金;职工获得该额外退休金基于其自该设定受益计划开始日起为公司提供的服务,而且必须为公司服务到退休;A公司符合计划的职工为10人,可以为公司服务10年;假定在退休前无人离职,精算预计退体后平均寿命为10年。假定适用的折现率为10%,不考虑未来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离职因素等。 相关数据列表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1)退休后每年需要支付的退休 金在退休日 (第10年 末 )的现值(A):(P/A,10,10%)×100=6.144×100=614.40(万元)。
(2)根据退休金义务在退休日 的现值和职工能够为公司提供的服务期间计算的平均福利 (B)=614.40÷10=61.44 (万元)。
(3)根据职工服务期间每年平均分摊的福利计算的当期服务成本(C)=(F/A,N,10%)×61.44。 如:第1年服务成本=(F/A,9,10%)×61.44=0.424×61.44=26.05(万元)。
(4)每 期利息 (E)=期 初义务 (D)×10%。 如 :第2年 利息=26.05×10%=2.61(万元)。
在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A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第1年末:
借:管理费用(或生产成本等)260505.60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260505.60
第2年末:
借:管理费用(或生产成本等)286310.40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286310.40
借:财务费用26050.56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26050.56
第3年末至第10年末依次类推进行账务处理。
【例8】 接 例7,假设由于精算假设发生了变化 ,A公 司在第2年末调整增加了设定受益计划义务,调整增加10万元。 A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其他综合收益1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100000
【例9】 接 例7, 假 设 A公司根据每期确认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提存资金,并成立基金进行投资。 则第1年末的基金金额为26.05万元,假定预期年投资回报率为10%。A公司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第1年末:
借:设定受益计划资产260505.60
贷:银行存款260505.60
第2年末:
借:设定受益计划资产286310.40
贷:银行存款286310.40
第1年末提存资金产生的投资收益,第2年末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设定受益计划资产26050.56
贷:财务费用26050.56
四、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一 )辞 退 福 利 的 范 围
新准则规定的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二 )辞 退 福 利 的 会 计核算
企业应当比较:不能单方面撤回因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所提供的辞退福利的日期、企业确认与涉及支付辞退福利的重组相关的成本或费用的日期,按照两者之中的较早日期确认辞退福利,并计入当期损益。 辞退福利预期在年度报告期结束后十二个月内不能完全支付的,应将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按照关于设定提存计划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除此之外,应按照设定受益计划的有关规定处理。
【例10】A公司管理层于2013年制定了一项辞退计划 ,计划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公司将以职工自愿方式辞退生产车间的职工。 辞退计划的详细内容已与职工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 辞退计划已于2013年12月经董事会正式批准,并将于下一年度内实施完毕, 假设A公司需要为此支付的补偿额为100万元。因辞退计划已经A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故A公司在2013年12月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管理费用10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1000000
五、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一 )其 他 长 期 职 工 福 利 的 范 围
新准则规定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是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二 )其 他 长 期 职 工 福 利 的 会 计核算
企业向职工提供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应当按照新准则关于设定提存计划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除此之外,应当按照新准则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生职工薪酬义务时,应根据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将义务按类别划分为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并根据新准则对每类薪酬的会计核算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会[2014]8号文件.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通知[S].
关键词:会计准则职工薪酬开支范围规定
中图分类号:DF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9-01
2006年新修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九号—职工薪酬》明确将企业职工福利费纳入职工薪酬的范围,并且新的《财务通则》以及新《企业所得税法》都对职工福利费的列支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使运行多年的职工福利费核算方法发生了实质性变革。因此在新准则下正确理解和核算职工福利费,个人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取消了职工福利费的计提标准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2006)的有关规定,对职工福利费的提取取消了原制度按工资总额14%的规定,对于“应付福利费”,明确指出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除医疗保险以外的其他福利性费用,由企业自主决定提取福利费或是据实列支。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提取后使用的方法,但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年末,如果当年提取的福利费大于支用数的,应予冲回,反之应当补提,同时修订次年度福利费的提取比例;也可以按福利费实际发生额据实列支,直接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中,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应作纳税调整,对于企业原有的福利费余额,无需进行调整,可继续使用,在首次执行日后的第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福利费支出先将以前年度结余的应付福利费进行抵扣,直至账户余额清零。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修订后的《财务通则》,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中的流动负债、存货成本和经营成果中的期间费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会计处理上,取消了原来的“应付福利费”一级科目,增设“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核算职工福利费。发生的福利费按照计算对象列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2 明确规范了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
由于职工福利性质费用支用得越多,可在国家与股东之间分配的利益就越少,所以需要一定的配套政策,来规范职工福利性质费用的开支范围。新《企业财务通则》(2006)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购买住房、支付物业费等支出;应由个人承担的其他支出。此外,对于惠及全部或部分职工的一些福利性费用,如职工旅游费、节日慰问费、职工困难补助等,由于是用于职工个人,所以也是禁止企业承担的。这些规定有助于杜绝公款私用、以权谋私的现象,避免因个别人不当行为危及企业、国家和股东利益,而不是真正降低职工收入水平。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的方式,将暗补变为明补。
3 对非货币性福利支出作出新的规定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2006)的有关规定,企业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应当分情况处理:
(1)以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或商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借: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确认收入并计算相关税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用作非货币性福利的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的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将企业拥有的住房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租赁住房等资产提供给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4 规范了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而可能发生的补偿,新准则要求: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费用:
(1)企业已经制订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
(2)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
例:将满足辞退条件的车间员工的辞退补偿费用1万元作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损益。账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10000
当上述职工薪酬以银行存款或现金实际支付时,冲回预计负债:
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10000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付款---个人代扣社保金
其他应付款—个人代扣公积金 应交税费---代扣个人所得税 2上交公积金
借: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3上交社保金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4月末结转 结转工资
借:管费费用
销售费用 生产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结转公积金
借:管费费用
销售费用 生产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结转社保金
借:管费费用
销售费用 生产成本
一、职工薪酬准则在企业中的运用现状
2011年初, 笔者参加了某国有企业2010年度的报表审计工作, 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审计中, 发现存在下列情况。
1、“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只核算正式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内容, 不核算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性支出。
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工资性支出, 未全部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有一部分工资性支出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原因是担心“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反映的金额过大, 引起广泛关注。
五险一金组成的社保金、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均未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而是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且未按受益对象将其计入相关资产或当期损益。
职工福利费据实列支, 也未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原因是职工福利费不再按工资比例计提后, 就不再确认负债科目而是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了。该企业职工福利费科目中核算的内容包括:水电气、误餐补助、医疗补助、交通费、电话费、卫生费、节日发放的各种福利及购物卡、独子费、体检费、劳保费用等。
未使用非货币性福利二级科目反映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内容。
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不全面。
针对上述问题, 财务人员解释说, 知道颁布了新准则, 但本企业执行行业会计制度 (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 对准则没有认真学习, 落实到实际账务处理上, 只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应付工资”科目名称换成了现在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其他的相关核算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显然是没有对准则的变化理解透彻并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二、按新职工薪酬准则要求的业务处理方法
“应付职工薪酬”只核算正式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内容, 不核算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性支出这种情况, 是没有理解新准则中关于职工的定义所致。在准则的应用指南中, 明确规定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 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 也包括在企业的计划和控制下, 虽未与企业订立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 但为其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 也纳入职工范畴, 如劳务用工合同人员。所以, 临时工和劳务派遣人员应该包括在职工中, 他们的工资性支出也应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该企业因担心“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反映的金额过大, 将本应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确认负债的成本费用直接列支, 而不确认负债也是与准则不符的。因为职工薪酬准则第二章确认和计量中第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所以, 对于所有记入成本费用科目的工资性支出都要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先确认负债, 再支付。
职工薪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了职工薪酬的概念和内涵:职工薪酬包括八项内容, 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都是组成部分。该企业没有将这部分重要内容纳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显然应该按准则要求将其从“其他应付款”科目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新准则第四条统一了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 除应付的辞退补偿只计入当期费用外, 其余均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而原制度则是除了工资津贴和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 其他职工薪酬如五险一金 (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等则全部计入当期费用。这意味着这一变化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工业企业的存货成本将会有较大的影响。
职工薪酬包括的八项内容中有职工福利费一项, 尽管对职工福利费的提取取消了原制度按工资总额14%的规定, 但准则规定企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可以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 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进行计算, 确认为应付职工福利的负债, 并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确认为当期费用。也就是说, 企业发生的福利费支出要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而不能只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关于职工福利费的核算范围, 2009年财政部财企[2009]242号文《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管理, 在这个通知中可以看到, 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 (年金) 、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 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其中: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 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在职工福利费核算的误餐补助、节日发放的各种福利及购物卡要按该通知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该企业由于对非货币性福利概念不熟悉, 不了解哪些内容要在这个科目中核算, 未使用非货币性福利二级科目反映非货币性福利的核算内容。在职工薪酬准则指南中说明:非货币性福利, 包括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其他有形资产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向职工无偿提供自己拥有的资产以及为职工无偿提供类似医疗保健服务等。实际中, 一般企业提供给职工的非货币性福利包括的项目较多, 主要有:自有产品、无偿或优惠提供的企业住房、物业服务、餐饮服务、有偿性休假、节假日统一发放的外购物品、防暑降温或保暖用品、对因公伤病职工的补偿补助物品和探视物品等。非货币性福利的复杂多样性, 使得如何计量应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和有关成本费用的非货币性福利价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职工薪酬准则指南规定, 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 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 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 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计量标准的较大随意性, 很可能增大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 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所以应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核算, 企业应该对本企业的福利支出区分货币和非货币, 不能不加区分地统一在货币性福利费中核算。
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不全面。由于对准则的理解不透彻,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不能按准则要求披露相关信息也是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于信息披露, 准则有明确规定, 企业只要按要求做好信息披露即可。
三、对企业实行职工薪酬准则的建议
新职工薪酬准则不只是会计科目名称的改变, 它明确了职工薪酬的概念, 融合了所有与报酬相关的项目, 职工薪酬计划是企业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改变了我国以前对职工薪酬的理解比较狭隘, 一般仅指工资和福利费, 有关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规定也散见于各相关规定, 准则颁布实施后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对于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同样适用, 所以广大在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企业工作的会计工作者要学准则用准则。面对今后更加多样的工薪形式, 正确理解和掌握准则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用好准则仍将是每一位财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职工薪酬准则在实务中的落实情况, 规范准则在企业财务核算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实际案例, 分析现行职工薪酬准则在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职工薪酬准则及其指南的相关内容, 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职工薪酬,准则,实务,探讨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职工应付福利费新准则201】推荐阅读:
如何完成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结转01-17
应付职工薪酬指南06-25
应付职工薪酬讲义11-23
应付职工薪酬管理制度10-29
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大题12-10
事业单位应付职工薪酬01-07
新职工入党申请书20112-29
应付各种英语考试10-15
职工福利费管理制度09-25
应收应付款项管理规定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