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能力提升(精选4篇)
申论材料是纷繁复杂,毫无顺序可言的,但是每一则材料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都是为了反映某个问题或现象而设置的。而归纳概括则是将这些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提炼、归纳出来,并加以简明的叙述。
在考试大纲中虽然没有对归纳概括能力的直接要求,但是从申论试题来看,培养这一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二、归纳概括的重要性
归纳概括能力是申论考试中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归纳概括类试题的作答,还关系到其他类型试题的作答。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时需要概括
申论给定资料的字数通常为6000字左右,且材料之间毫无逻辑顺序可言。篇幅长,缺乏逻辑性,很可能使考生读完一则材料就忘了上则材料讲了什么。因此,在阅读时对每一则材料的内容或是重点信息进行简单标记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时就需要用到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每段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使考生对材料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了解材料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展开论述的,同时,对捋顺材料的逻辑关系也有帮助,可以知道哪几则材料论述的是同一个问题。
(二)作答归纳概括题需要概括
在申论考试中,我们通常把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材料内容,材料反映的问题或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意义,能够借鉴的经验、教训,等等,带有或明显或浅显归纳概括要求的题型称为归纳概括题。通常在这种题型中都会出现概括、概述、归纳、整理等字样,提示考生此题意在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题是申论考试中的老题型,从申论考试刚刚起步的三道题阶段,到现在考试日臻成熟、题型越来越丰富的四道题、五道题阶段,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从未停止过。只是随着考试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归纳概括类题型的难度越来越大了,从最初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到现在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整理一份供领导参阅的汇报材料,可以看出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是在不断加强的。
(三)作答其他类型申论试题也需要概括
作答归纳概括题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归纳概括能力,作答其他类型申论试题同样需要考生具备这一能力,尤其是分析类试题,与归纳概括的联系非常紧密。通常都是既需要分析,又需要对给定资料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得出答案的。下面举例说明:
2010年湖北政法干警《申论》(本硕类)第一题:
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湖北英模“群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不超过200字。(15分)
这道试题要求分析湖北产生英模“群星现象”的原因,即分析为什么会在湖北出现这种情况,而其他地方没有出现。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先天的原因和后天的原因。先天原因指的是湖北省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后天原因指的是湖北省一直在积极摸索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科学路径,这两个原因使得湖北省产生了英模“群星现象”。至于这两个原因下的具体原因就需要考生到材料中归纳概括了。
从上面这道题的题干可以看出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但是解答这道试题光凭分析是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而是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概括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以下是与题目作答相关的给定资料,材料后面归纳概括出的材料内容即是先天原因与后天原因下的具体原因:
6.2009年10月25日,就在长江大学“10·24”英雄群体舍己救人的第二天,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就作出批示,要大力宣传表彰这一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2010年初“信义兄弟”事迹见诸媒体后,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迅速作出批示,要求以此为典型在全社会大力颂扬诚实守信美德。2010年7月23日在湖北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上,省委副书记杨松要求深入开展向严大平学习活动。汪金权的事迹被报道后,湖北省委号召各界向汪金权学习。
多年来,湖北省上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典型示范推动各项工作,带全局,促发展,精心培育英模成长的“良田沃土”。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社会政治建设的一项常态工作。宣传部门从典型的选择、分级、申报到宣传程序、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等均有详细方案,媒体及相关职能部门同步互动,协力助推,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流程和长效机制,使典型宣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心民力的强大武器。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
7.据2010年6月25日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调研结果:湖北英模“群星现象”是核心价值体系这片“良田沃土”上孕育出的“灿烂百花”,它从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湖北注重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统一,精心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湖北人民的整体形象,大大提高了典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注重从平常生活中寻找感人故事,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可贵精神,以平民的眼光和欣赏习惯来表现先进典型,使广大群众增强了对先进典型的认同感;强调以人为本,力避那种“高大全”式的典型和精神生活无欲、家庭生活无情、物质生活无求的非人性化倾向,做到所选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体现人性特点、反映群众心声、得到群众认同。只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夯实典型涌现的深厚民意基础,才能使学典型、追典型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湖北的典型宣传工作,力求把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新闻宣传的全过程,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实现树立先进典型与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机统一。湖北注重整合多种力量,灵活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多管齐下,发动干部群众直接参与,使典型宣传成为舆论热点、社会焦点和群众关注点,引起社会广泛共鸣,进一步增强了典型宣传的渗透力。只有坚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协同作用,壮大典型宣传的积极影响,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广泛唱响。
材料内容概括:新闻宣传部门强力推进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
湖北将先进典型的推荐由单纯依靠各级组织层层推荐调整为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媒体发现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挖掘先进典型,基本做到典型学习宣传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湖北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英雄模范及其亲属;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荣誉,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青团代表的选举过程中提供一定比例,对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予以提拔重用,进一步拓展了典型发挥作用的层面和空间。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典型选树的长效机制,健全典型培育的良好制度体系,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断推进中得到贯彻落实。
材料内容概括:各行各业自觉谋划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
9.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是一块无比神奇的土地。荆州城外的凤凰图腾、青山绵延的神农架,彰显着荆楚文化的美丽与传奇;辛亥革命的激荡神州、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张扬着荆楚儿女敢为人先的昂扬气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湖北省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武汉、黄石、十堰、襄樊等大中城市,文明创建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在全省广大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四进家”“一村一品”“文明湾落”“文明新村”等思想教育形式不断创新。在传统美德厚重的精神沃土之上,湖北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深得民心,先进典型人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有着英模辈出的丰厚精神沃土。
在千里大别山,在坦荡江汉平原,在鄂西北崇山峻岭,在蜿蜒清江两岸,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气壮山河;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长江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武汉钢铁厂、第二汽车制造厂,一个个国人引为骄傲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湖北人民手中次第建成,描画着神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华中粮仓湖北广大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我国特大城市武汉交通、流通改革先行起步,从来不甘人后的楚地率先展开中部崛起探索与实践,全省上下开拓奋进,蔚成风气。新中国建立60年的历程表明: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湖北,有着敏锐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不懈追求,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积极引领时代新风,争做时代进步的强者,奋力奏响时代前行的强音。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有着敏锐把握时代潮流的自觉追求。
今天,当人们来到革命老区红安,仍能感受到当年这里千百万人民心向英雄的满腔热情;在荆江大堤,巍然屹立的纪念碑留下英模名录共928人,供人们世代景仰;在社会加速转型、思想激烈碰撞的改革开放30年间,这种崇尚英雄、尊重先进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全省高举着积极向上的旗帜,张扬着公平正义的理想。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先进典型始终被社会厚待一分,被人们高看一眼。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有着崇尚英雄、尊重先进的社会氛围。
湖北深入挖掘这些体现民族精神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积极传承具有湖北特色的近现代革命文化,着力培育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先进文化,使它们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只有坚持大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才能营造典型成长的浓厚氛围,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资源更加丰富。
湖北有着时代赋予的令人称羡的一系列特殊发展机遇:先是中央希望,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再是国家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继是国家宣布,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时地利人相催,湖北人民又一次有了大展身手、奉献聪明才智的历史机缘。可以展望: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不负时代期许的先进典型、英雄模范人物,将如春花般竞相开放。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有着与时俱进造就先进典型的崭新舞台。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概括,我们可以轻松得出这道试题的答案:
一是因为湖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湖北有着英模辈出的丰厚精神沃土。
(2)湖北有着敏锐把握时代潮流的自觉追求。
(3)湖北有着崇尚英雄、尊重先进的社会氛围。
(4)湖北有着与时俱进造就先进典型的崭新舞台。
二是因为湖北积极摸索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科学路径: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
(2)新闻宣传部门强力推进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
(3)各行各业自觉谋划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第二节归纳概括的常见题型
2012湖北公务员考试已经尘埃落定,纵览近几年的湖北公务员考试大纲对申论的介绍无非就是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问题、材料三部分组成。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从所考察的能力要求来看,在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中,其归纳概括题在申论考试几大题型中是相对简单的。但从历年考生的答卷来看,在答题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细微上的问题,导致考生失分严重。对此,湖北华图将历年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题易犯错误总结如下,以帮助考生在进行2013年湖北公务员考试时能够加以借鉴,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备考计划。
1.概括分类混乱
部分考生在对申论概括题进行分类时,内在逻辑不清晰,这不仅反映了阅读不够细致的问题,更是考生逻辑思维缺乏的表现。因此,湖北华图建议考生提前做好复习工作,运用充裕的时间做好基础知识的掌握。
2.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有这样一部分考生在进行申论解答过程中,可能列举出材料中反映的几个问题,甚至几组关系,但是却不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找出其中内在关联,这可以说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3.概括表述不畅
部分考生由于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较差,以致在概括中出现概念混淆、语言繁琐、甚至病句较多等问题。然而申论考试一般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主题通常会选取当下的热点话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对公务员日常事务处理工作的一种模拟考察。对此,湖北华图建议考生每天必须勤加练习,需要在平时慢慢养成关注社会、申论热点的习惯,勤加思考,开阔眼界,才能更全面地熟悉申论。在进行申论备考前自己先模拟做一套申论真题,对照权威的解题指导和参考答案,找出自己存在的优劣势,然后再根据自己所掌握基础知识情况进行复习。
4.材料驾驭不好
在公务员申论概括归纳题中,部分考生作答时只能概括一部分材料,而不能驾驭全部材料,以至答题不全面,导致失分。其实考生在进行申论复习时,做好申论概括题还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尽可能涵盖全部内容,要求对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的各个要点都进行概括。做题时一定要看清楚申论要求,严格按照要求来答题,不能答非所问。还要求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主次颠倒。
5.概括不够深入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网校培训课程,四折起疯抢
归纳概括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考察的一种基本题型,相对其它题型而言难度较低。然而,不少考生并没有将这种基本的题目做好,难以拿到高分。原因在于,很多考生未了解到归纳概括题解题的关键环节,更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仅是停留在浅层的材料阅读,简单地找出要点的解题层面,未深入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结合材料的大背景,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存在明显的解题瓶颈。本文将分析并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帮助广大考生提高解答归纳概括题的能力。归纳概括题解题存在的瓶颈。当前的申论考试,归纳概括题型的作答材料往往“显得简单”。一般而言,考生在较短时间内都感觉自己能“读懂”材料,找出材料的明显要点。其实不然,很多考生并没有真正读懂材料。考生还需要去理清材料的逻辑顺序,并体现在答案的逻辑中;还需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体现在答案要点上。如2011年国考副省第一大题第2小题的题目:“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很多考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都能把材料的要点找到。但是,最终写出来的答案并不符合判分的要求。
一是答案的逻辑顺序不符合要求。理不清答案要点的逻辑顺序,其实质是理不清材料的逻辑顺序。材料中间有一句话“......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一般情况下考生会清楚这句话对理清答案逻辑的意义。因为,这句话道出了这段材料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段落前半部分是“治黄工程”角度,也就是“人为因素”;那么段落的后半部分即是“非治黄工程”角度,结合材料,也就是“自然因素”。读懂这句话,基本就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答题思路,黄河安澜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为方面的王景治黄举措得当,另一方面是自然方面条件优越。再将具体的要点找出来,答题的基本思路与要点就出来了。然而,答案做到这个程度,该题还拿不到高分。
二是答案的总括句没有写好。概括主要原因这种题型,还需要在答案书写时,用上“总分”的答题思路,而绝大部分的考生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需要用一句话将黄河安澜的主要原因点出来,以此告诉考官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那么这里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又怎样通过总括句体现出来呢?前面分析了黄河安澜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原因,可以说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内因是关键。因此,人为的治理措施得当肯定是关键原因。那总括句怎么体现呢?这个时候,还需要结合材料的大背景,特别是材料的核心理论政策。中公教育的学员,会知道材料中重要领导干部的言论观点往往是理论政策的具体阐述。材料4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到“......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材料背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对于黄河的治理而言,便意味着“要尊重黄河自然规律”。这样,总括句就出来了:“主要原因是王景治黄举措顺应了黄河的规律”。类似的解题过程,在近几年的国考归纳概括题的解答中也体现出来了。
按照阅读——思考——概括——定义——判断——比较——归纳——综合——复述的程序,作答概括类试题要经过逻辑概括与摘要复述两个环节。
一、逻辑概括环节
(一)定量分析法——抓关键词
抓要点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段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往往就是关键词,对文章、段落、句群等语句的集合进行定量分析,就是找出关键词的基础。直观易行的方法就是查,计算词语在一段或相关的多个段落中出现的次数,哪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出现次数最多,就可能是关键词。
例如,2009年国考给定资料涉及“当前经济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前6条资料中,“产业结构”一词出现了2次,“产业”出现了11次,“结构”出现了3次,“模式”出现了5次;“升级”出现了3次,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句中几个词一同出现了一次,很明显,这些在不大的篇幅内反复出现的词语,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联系相关背景,可以判断这些关键词反映的就是材料要点。要作答第一道试题,概括“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就是最主要的问题。
同时,出现最多的词不一定就是关键词,因为构成关键词还有第二个必要条件——对理解文章、段落的意义,解决文句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例如,2009国考材料1—6之中,尽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也先后出现了3次,看似重要,但由于前者并无具体和明确的意义,过于笼统,对理解材料不具有关键作用;后者为材料中的争议点,是否有必要转移、怎样转移在材料中尚无定论,而且是第三大题中的辨析题之一,故不应视为关键词。因此,意义过于笼统的词和表现争议提法的词不能作为关键词,不能在概括要点中,笼统或不知深浅地说:“当前我国经济急需进一步发展,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促进传统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对关键词确定得不准,对资料要点概括得也就会不准确。
可见,关键词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将一个词同其他词进行比较才有意义,要联系相关的背景信息,才可辨明哪一个词是“关键”词。为此,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进行第二道工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词语的地位轻重、对理解段意和解决问题的价值大小,来判断出现次数多的各条词语中,何者为关键词。
(二)盯头瞄尾法——在段首段尾查找关键词和主题句
首句与尾句原则是政治性文章、材料普遍遵循的准则,一篇文章、一条材料、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主要观点,对理解文意、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实质意义和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多出现在材料的首尾位置。找关键词、主题句,应该先看开头,后看结尾,盯头瞄尾,把握住一首一尾两个关键节点。
例如:2009年国考申论,对应试题一的“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要点在资料的什么位置呢?最关键的一句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全部材料头条,在头条材料首段,在首段首句,符合首句原则。
但是否首条首段首句陈述的内容就一定是主题句,就是材料的内容核心所在?还要综合多种条件来判断。仍以2009国考申论为例,第一,要看这条材料的出处是否具有权威性,此条出于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权威性不容置疑;第二,要看这条材料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现行方针政策,材料所述为十七大提出的领导经济工作的施政纲领,正确性无可争议;第三,要看这条材料是否对应试题,上述材料隐含“发展方式要转变、结构要优化升级”的问题,正是试题所问。依据材料与上述条件一一符合,可断定此条为解答题目最关键的材料。
再如,2009浙江材料24,为全部材料末条,其最后一句:“没有消费的支撑,投资的扩张是难以为继的;而消费一旦激活,对经济增长就具有持续稳定的支撑作用。”包含正反两方面内容,一是“没有消费支撑”的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二是“激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撑作用,前者属于问题及原因层次,后者属于对策思路层次,对于作答试题二“提出浙江经济走出困境的思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显然,此条材料、此句内容符合尾句原则,把握尾句与抓住首句一样关键。
盯头瞄尾,犹如给一套材料、一个段落、一个句子把住了开口和出口关,紧盯一头一尾这两个点,多数情况下关键词和主题句就不会“漏网”,结合比较分析就可以得出材料的要点。
(三)取腹望心法——在段落中部寻找要点
腹,就是文章、段落、句群、句子的腹部,即中央部分,往往是全篇重心所在,蕴藏着全篇的“心”,即中心意思。找到了文句的重心,也就找到了这一群文句的中心意思。在“盯头瞄尾”无效的情况下,可试一下取腹望心,把审阅材料的目光聚焦在文句的中央部分,从说明问题、表达观点的角度去查,比较分析,权衡轻重,做出判断,注意并摘取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词和句。
例如,2009国考几大试题涉及粮食安全,要判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的观点是否正确,拟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合理对策,就要找出给定资料中的有关论点。材料9在涉及粮食安全的6条材料中(材料1、7-11)处于居中位置,是摘录记者就我国粮食问题对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的采访。此条材料中提出,遏制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我国粮食供应问题一个最基本的保证。保证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对策,这一观点既位于相关材料的中部,又位于具体表述这一观点的单条材料的中部,符合“腹心原则”。在随后的材料表述中,采访对象又提出“要解决好粮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这条重要论述位于单一材料的尾部,将腹心原则与尾句原则结合起来,将取腹望心与盯头瞄尾的方法结合起来,就能准确而又全面地掌握材料的要点。
再如,2009浙江试题中位于给定资料中间位置的几条,11—17均涉及企业应对危机的态度、措施,以及政府帮助企业渡过危机的政策措施,合并起来理解,“政府送暖、企业御寒”,“企业自身增强信心,抓住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是解答“浙江经济走出当前困境”的对策之一。这种对策信息的提供方式符合“腹心原则”,但条数多、内容散,要经过深度加工、归并、提炼,将复杂的具体措施概括为抽象的原则性思路,才能运用到答案中。
(四)循筋理脉法——理清文脉明确中心思想
脉络,是把材料组织起来的逻辑规则和事理原则,是体现材料中心思想的线索。材料的脉络,也就是原文作者思想形成和表达出来的轨迹。循筋理脉,就是梳理给定材料整体或局部的思想脉络,理清“文脉”,找出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筋,是文章、语句的外在形式,是语言、语法层面的规则;脉,是语句连贯成文的内在规则,是逻辑、事理层面的规则。循筋理脉,就是根据文章、语句外在的语言形式,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深入到组织语言的事理逻辑线索,进而确定材料、段落、语句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
例如,2009年国考申论是罕见的“双主题”试题,第一个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个主题是“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材料的组织方式是依据什么规律呢?通过阅读可见,材料1是两个主题的复合,同时表述了两方面的内容;材料2-6为比较明显的“经济发展方式”板块,集中记述这方面的事实和观点;材料7-11则为集中论述“粮食安全”问题。材料的排列是顺序式的,除了第一条“一手托两家”同时涵盖了两个主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材料的两大板块是分别围绕着两个主题,“发展方式”与“粮食安全”并无内在关联,只有两大板块内部的材料之间才有实质关联。要作答第一题概括“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要作答第四题 “根据胡锦涛考察讲话整理思考撰写文章”,由于胡锦涛考察对象为农业生产,讲话主要针对粮食问题,故可判定,思考与作文的角度不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这个主题。先把材料的脉络理清楚了,就能准确掌握材料的主旨和要点,从而保证作答的正确方向。
再如,2009年春季福建申论试题,给定资料围绕“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来组织,但如何认识材料的中心意义呢?首先就要确定材料的意义脉络,到底材料是按照什么原则、通过什么角度来反映“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我们知道,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既包括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也包括监督与被监督、批评与被批评的关系,前者是侧重于政府对媒体的“管”和“用”,即“善于正确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后者是侧重于政府接受媒体的“监督”和“批评”,即“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前者强调“管理”,政府是强势的、主动的;后者强调“尊重”,政府是虚心的、自觉的,把自己摆在接受监督的位置上。显然,后一种角度更符合党和政府处理与媒体关系的原则。从材料反映的内容看,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建立政府网站发布信息、服务百姓,以及四川地震通过媒体发布信息、福州政府通过电台与市民互动,社科专家谈政府利用网络做好群众工作等,都侧重于正面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不是强调政府要管理媒体,而是强调政府要接受媒体监督、善于利用媒体来促进自身工作。进而联系试题,“政府如何积极有效地发挥各类媒体作用”,综合各种因素,便可以得出,材料是按“政府如何积极有效发挥媒体作用促进自身工作”的脉络来组织的,主要反映的是“政府要接受媒体监督,要通过媒体发布信息、了解民意、引导舆论、服务群众”,而不是要监管媒体,整顿网络。只有从这一角度出发,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意义,在作答中把握“政府要积极发挥媒体作用,促进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一主题。
(五)层层见骨法——突破外表寻求核心内容
层层见骨指的是筛选材料内容、删减语言要素,剥离材料的非本质、非主要部分,使材料的中心思想与本质内容得以呈现的方法。简言之,通过“删繁就简、去皮存核”取得材料的要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能力提升】推荐阅读:
公务员考试申论概括归纳题目三大作答方法07-06
公务员申论考试07-26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06-12
公务员申论考试技巧10-15
公务员考试申论万能句型10-30
公务员考试申论:温暖中国梦06-16
2018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11-03
2023年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11-06
08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四大民生热点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