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共7篇)

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篇1

摘要:本文针对沁源煤矿的类型与特点,介绍了目前沁源县煤矿安全监管方面的一些创新方式方法,包括两线四级网格式管理模式、“点线面管理,隐患排查市场化”机制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践,2009年以来,沁源县连续5年实现了煤矿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平稳。

关键字:煤矿 安全管理 实践与创新

一、我县煤炭企业现状

沁源县位于长治市西北部,是国家首批确定的重点产煤县之一,沁源矿区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霍东勘探区,含煤面积达20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预测煤炭总储量128.8亿吨。经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144队进行的普查、详查勘探面积750平方公里,己探明地质储量90亿吨,其中焦煤26.10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29%;瘦煤35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39.9%;贫煤28.90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32.1%。煤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全县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后,全县共有主体企业8个(沁新集团、通洲集团、康伟公司、黄土坡公司、马军峪公司、长沁公司、汾西正新公司、潞安集团),7座单独保留矿井(隆泰、明鑫、梅园嘉元、地宝、凤凰台、梗阳、太岳)。保留煤矿总数为31座,总生产能力3060万吨,净增1059万吨,总面积308.823km2,占全县含煤面积的15%,净增65.203km2;批准保有地质储量19.22亿吨,占探明地质储量的21%,可采年限达60年以上。按能力划分:180万吨矿井2座(贾郭、和善)、150万吨矿井1座(太岳)、120万吨矿井9座(沁新、新源、安达、森达源、留神峪、鑫能、马军峪、常信、新升)、90万吨井12座(新达、南山、安神、新超、晋杨、新兴、梗阳、凤凰台、金晖隆泰、祥云、明鑫、鑫运)、60万吨矿井5座(孟子峪、李城、曙光、五

一、东盛)、30万吨矿井3座(地宝、梅园嘉元);按煤矿类型划分:截止目前,生产矿井14座(沁新、新源、新达、孟子峪、安神、地宝、马军峪、曙光、五

一、太岳、南山、新兴、新超、东盛)、建设矿井17座(贾郭、和善、森达源、常信、新升、梗阳、、祥云、明鑫、鑫运、鑫能、李城、梅园嘉元、安达、晋杨、留神峪),其中凤凰台、金晖隆泰已完成建设任务,进行了竣工验收。

近年来,我县煤矿井下基础建设、管理水平、矿容矿貌等有了较大改观,但受地质因素与开采条件的影响,矿井分布松散,点多面广,且长期以来缺乏整体规划,大部分煤矿提升系统为斜井运输,井下提升系统复杂,管理难度大,矿井基础条件差,管理水平较低,采煤工艺落后,仍需不断提高装备和监管水平。

二、煤矿主体责任管理体制

为切实巩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全面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县大力落实“主体抓、抓主体”监管办法,要求煤矿主体企业及煤矿健全管理做了大量工作:

1、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系。各主体企业均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体系,严格落实煤炭主体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及所属煤矿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一岗双责、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协助主要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推行业务保安,强化企业岗位安全责任制。要以全员业务保安为核心,建立健全企业岗位安全责任制,突出建设和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通过推行业务保安,把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职工。

2、健全完善各项基本制度。按照山西省办矿标准,各主体、煤矿均建立健全了以下十八项制度。(1)安全例会制度;(2)安全生产自检制度;(3)岗位生产责任制;(4)矿级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5)安全技术操作规程;(6)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7)隐患排查治理制度(8)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9)风险抵押金制度;(10)群防群治制度;(11)煤矿劳动用工管理制度;(12)安全与工效挂钩的奖惩制度;(13)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14)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15)事故应急救援制度;(16)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监控预警制度;(17)煤矿班组建设制度;(18)安全举报制度。

3、落实矿级领导带班责任。煤矿企业实行了矿级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带班备案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明确带班领导职责、权力和任务,带班领导要加强对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现场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带班领导要切实做到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保证煤矿24小时有矿级领导带班。

4、加强煤矿班组建设。按照煤矿班组建设“要把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班组、要把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班组、要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组、把安全防范技能落实到班组、要把党和政府对煤矿工人的关怀落实到班组”等“五个落实”的要求,各矿积极推进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工作。强化区队长和班组长岗位安全责任和权力,赋予其对现场安全管理的决策权和指挥权,有权制止和处理职工违章作业、抵制上级违章指挥,有权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工停产撤人命令,并组织井下人员安全有序撤离。

5、突出瓦斯治理和水害防治。煤矿企业自身紧紧抓住“治瓦斯、摸清水”两大重点,组织实施瓦斯和水害治理攻坚行动,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加以推进,切实提高煤矿瓦斯和水害防治的科学化水平。一要加强灾害治理基础管理。按照《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和《煤矿防治水规定》,认真组织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建立瓦斯抽采系统,开展抽采达标评判;开展煤矿水文地质和老空区普查,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强化探、掘分离管理。健全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立专业的瓦斯抽采机构和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配足配强满足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健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6、提高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投入,积极组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活动,实现全面达标、本质达标和动态达标。对已达到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矿井,要向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矿井迈进;对已达到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矿井,要向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迈进;新建、改扩建矿井,在竣工验收时努力达到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7、加强煤矿教育培训。煤矿企业以职业教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全员培训为重点,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一是大力开展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的培训学习,特别是结合典型事故案例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不断增强煤矿职工灾害辨识、防范事故的技能和自保互保、自救互救的能力。二是认真组织煤矿“三项岗位”人员参加安全资格培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三是大力实施“十二五”专业学历提升工程,利用煤炭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合作办学力度,积极培养煤炭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壮大煤矿安全人才队伍。四是加强煤矿劳动用工管理,继续推行变招工为招生、先进校后入矿的用工模式,扎实推进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8、加强煤矿企业技术力量配备。煤炭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理、分管生产、安全的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具有管理大中型煤矿的经历,并具有煤矿相关专业(指地质、测量、采矿、通风、安全、机电及运输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煤矿企业“八长”的学历、职称必须达到素质提升工程进度标准的要求。煤矿企业配备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采煤、机电、通风、地质和测量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并在市煤炭局进行学历注册。

9、积极开展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煤矿高度重视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以防治煤矿尘肺病为重点,积极贯彻“源头治理、科学防治、严格管理、依法监督”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强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煤矿企业要认真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建立健全煤矿职业危害防治领导机构和设置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十八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要认真做好职业危害的日常检测和申报工作,严格执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要超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实施防治煤矿粉尘、噪声、高温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工程,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积极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10、持续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煤矿企业及时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煤矿主要负责人要保障用于安全生产、改善安全设备设施、配备安全防护用品、职工教育培训、特别是瓦斯、水、火等重大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的投入,并有效实施,确保煤矿企业达到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要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坚持“科技保安”战略。煤矿企业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健全安全管理技术保障体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县煤炭局机构设置及安全监管体制

目前,县煤炭工业局内设机构有5股3中心2室2队3站6组,即:安全监察管理股、生产技术股、驻矿安检员管理股、通风瓦斯治理股、劳动用工管理股,安全检查中心、监测监控中心、安全培训中心,综合办公室、督查室,煤矿纠察队、矿山救护中队,三个区域安监站,6个包矿巡查组,在所负责监管的27座煤矿中均设立有驻矿安检站。

在安全监管实践方面近年来的主要做法有:

1、实行了两线四级网格式管理模式。即县局股室分别对应基层安全管理部门和煤矿,进行垂直监督管理和考核,即安监股——安监站——煤矿八长——煤矿业务科室,进行过程监管;安全检查中心——包矿巡查组——驻矿安检站——煤矿特殊工种,进行动态安全监管。

2、推行了“点线面管理,隐患排查市场化”机制。即矿井的每一个“点”(设备、设施、物件),每一条“线”(系统和事故类别);每一个“面”(相对独立的管辖区域)责任到人,各负其责,“点”上的责任人负直管责任,“线”上的责任人负主管责任,“面”上的责任人负兼管责任,使每一条安全隐患的产生都能找到三个责任人,形成闭合的安全联保责任制。煤矿隐患实行出卖方式,凡未在限期内彻底整改,由矿隐患市场化管理部门进行隐患拍卖给同类型班组和工种,扣除制造隐患班组人员的费用另加30%奖励给应标整改了隐患的班组,目的是促进隐患的及时整改和降低了隐患产生的频率,同时也激励了职工整改隐患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的公司实行鼓励职工举报隐患,主体企业核实后给予一定奖励,对举报人不公开姓名保护,企业买单及时整改隐患,2011年运行以来效果不错,得到长治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并在全市推广借鉴。

3、建立了督办令跟踪落实。建立了销号闭合安全管理制度,对省、市、县各级检查提出的问题和隐患,由县煤炭局安全检查中心下达督办令给有关部门指定专人跟踪督导进行落实,整改后进行销号,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坚持了定期聘请煤矿安全领域的专家进行会诊制度。针对县煤炭局和煤矿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素质较弱的现状,从2010年以来,聘请潞安、汾西,阳煤集团、大专院校的专家对煤矿进行安全会诊,县政府财政出钱购买有偿服务,特别是2013年聘请阳煤集团瓦斯治理中心专家常驻沁源,帮助煤矿企业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技术问题,有力促进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5、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互相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借鉴交流管理经验。为有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工程,组织全县煤矿矿长在沁新煤矿召开了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会,并对几个质量标准化搞的较好的煤矿井上下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全县建设煤矿矿长,施工项目部经理在鑫运煤业召开了建设项目现场推进会,对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安全管理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好的管理办法和做法经验交流;组织煤矿技术负责人到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参观了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特别是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有序推进了质量标准化建设,建设矿井管理和“六大系统”建设工作。

6、积极抓好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行了校企联合办学,变招工为招生。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责成县煤炭局和县职业中学具体承办,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招生492人,开办了煤矿采掘、通风、机电三个专业学习班,聘请太原理工大学等教师授课,学制3年,两年理论学习,一年实习,并要长期坚持办学,为煤矿输送后备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先后己送出代培生300多人。

7、强力推进岗位对标。以岗位对体标为抓手和切入点,促进煤矿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推动质量标准化建设。县煤炭局在2011年8月份就先于全市在沁新集团、康伟集团、马军峪公司试行岗位对标工作,要求企业认真建标、学标、对标、达标。9月份在全市岗位对标现场会上,沁新集团和康伟集团分别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目前全县煤矿均己开始实施对标工作。

8、扎实落实好监管责任。开展煤矿安全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工作不断线。近年来,县煤炭局均要安排在5月份开展机电大会战;6月份开展防治水专项检查;7—9月份开展“一通三防”大会战工作。在此期间通过企业自查自纠,县局组织专业技术骨干进行检查,努力做到及时发现隐患,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消除管理盲区。3个驻矿安监站、6个包矿巡查组、27个驻矿安检站吃住在基层,全局人员实行“白+黑”(白天+黑夜),“5+2”(5个工作日和2个休息日)的安全监管模式,认真履行好安全监管责任。

9、严格要求煤矿履行和落实好安全主体责任。为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近年来,县煤炭局春节过后都要召集主体企业的总经理,安全、生产、技术、机电副总和煤矿“八长”进行集中学习培训,精心选聘全国煤矿安全领域的专家教授讲课,努力抓好“三基”:基层、基础、基本技能;建设“三化”:质量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准军事化;“三提升”:人员素质提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力做好瓦斯治理和防治水攻坚工作。

10、抓好劳动用工管理和对煤矿“八长”的考核工作。为规范煤矿企业劳动用工,县煤炭局成立了劳动用工管理股,对煤矿用工进行了年检审核和用工备案,逐步理顺劳动用工的管理。为确保煤矿“八长”认真履职,坚持每月对“八长”安全工作目标、下井带班和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每季度在区域安监站内排名通报,每半年在全县排名通报,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四、我县煤矿安全监管创新办法探究

我县煤矿现状,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多;二是高瓦斯矿井比例大,占到监管矿井的一半以上;三是质量标准化建设起点低,水平不高;四是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都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员素质普遍低。针对上述现状,结合挡圈煤炭的新动向、新常态,我县煤矿监管机制体制的创新办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核心理念。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政治,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要强化企业实际控制人再培训、再教育,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一切服从安全,一切为了职工,明确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质量,巩固和发展矿区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不仅要满足职工对安全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热切期望,还要组织文明施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职工不仅要遵章守纪、自主保安,还要争做文明人,主动关爱他人,实现互保。

2、严格安全准入,做好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规范开展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和验收工作,依据《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等标准、规范和规定,严格坚持“四个不准”,即项目未经核准不准受理安全专篇、安全专篇未审批不准开工建设、未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不准进行矿井竣工验收、安全设施和条件未通过竣工验收不准受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等制度,对矿井进行安全设施审查和验收。

3、狠抓源头治理,认真开展煤矿安全大检查和安全专项检查。持续引深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开展机电大会战、“一通三防”大会战和防治水专项治理等大排查,以瓦斯和水患治理为重点,并将查出的问题向逐级汇报,建立安全监管档案,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4、强化精细化安全管理。努力构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常态达标,无论是井上、井下的所有工作,在安全和质量上都必须按标准生产和施工作业,通过层层建立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把每项工作细化、量化、明码标价到安全生产全过程,解决生产过程中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问题,真正实现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按标准干和不按标准干不一样,充分体现出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5、构建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事故隐患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导致事故的土壤和温床。治理一个隐患,就会消灭一起事故,就能保住一方平安。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始终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防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充分认识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

6、严把隐患复查销号关口。对各级检查提出的问题,要求各煤矿周密认真制定出整改方案报县煤炭局审批,煤矿扎实全面逐条逐项整改落实,主体企业先检查验收后报我局整改报告,县局再组织人员进行检查验收,确实按照“五落实”(措施、时间、责任人、资金、预案)要求,保证问题得到彻底整改。

7、完善措施,加大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防范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全面负责,要建立管理制度,做好登记建档,进行安全评估,保证资金投入,增加监控设施,制定应急方案,开展应急演练,保证有效监控,要不断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开展重大危险源专项督查,实施重大危险源动态管理。

8、积极推动机械化升级改造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到有条件的煤矿改造,资源后备不足及没有发展前景的推出,建好、用好现有的瓦斯检测监控等信息平台。并不断升级,推动实现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

五、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实践与创新,进一步细化了煤矿监管措施,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监管方式方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网络,沁源县煤矿安全形势逐步好转,2009年以来的几年,尽管煤矿的数量减少,但煤炭年产量却大幅上升了,安全生产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煤矿的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安全形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篇2

电力安全管理是进行电网项目管理的必要环节, 也是项目效果管理的关键环节,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实施的过程, 从而找出运行中的不足和成功经验, 以便于及时的进行调整和吸取经验教训, 对于整个电网项目的安全监管和控制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 同时也为改善电网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帮助。一方面, 电力安全管理通过对电力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过程、实施效益做出全面的安全保证, 全力致力于电网安全建设,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同时也为构建电力企业的健康运行提供重要基础。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始终是坚持电网建设所追寻的。“安全”不仅要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广大员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 而且要努力促进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价值链的全过程的安全, 保障与电力生产和使用相关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为实现电网运营高效, 而且要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 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使用的节约、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在建设和运行电网的全过程坚持环境友好、科技友好, 此外, 通过对电力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对积极的、肯定的、有利于电力系统安全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交流, 以便供日后的建设工程所借鉴发展, 使今后的新建项目等到充分的安全管理, 建立电力公司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电力安全管理的发展性措施

加强电网公司的安全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首先, 根据当前的电网项目管理实际状况,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强化安全管理力度。电网公司的安全管理手段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的形式, 统筹兼顾, 转变管理思想, 提高对电力电网安全的认识程度, 从而从电网公司内部着手, 深化改革, 进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 加强电网公司安全管理层次的建设, 建立安全管理控制机制, 提高管理力度, 本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运营观念, 以人为本, 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其次,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加强对电网公司员工的道德素质教育,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从思想认识和道德意识上强化管理手段, 并且建立一套企业内部职工的奖励与惩罚制度, 严格贯彻执行;此外, 在安全管理方式上, 要不断的使经营项目公开、公平竞争化, 打破垂直一体化的垄断趋势, 将电网公司项目的安全管理建立在一个开放的、公平的、竞争的、诚信服务的良性运营机制上, 强化管理内部监督管理, 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发现调整和纠正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推动电网公司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 推进机电设备的技术升级改造

在加强电网公司安全管理手段的基础上, 要积极地推动电网公司的安全体制的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电力安全改革的文件精神, 积极地推进电网安全管理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程, 推动区域电网公司的安全体制改革, 确立其区域性的电网责任安全的主体地位, 对于省级的电力公司, 要配合改组步伐, 不断推动省级电网公司安全机制改革进程;此外, 要不断利用科技更新电力生产设备的改造, 抓好设备的选型与配套, 立足于国际、国内最新技术进步搞好设备选型, 大力引进、推广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设备和仪器, 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淘汰, 加大对专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力度, 实现了机电设备标准化和监控系统信息化, 大大提高电力设备和机电安全系数, 为电力安全管理生产保驾护航。此外, 必须在机电安全的思维方式上转变, 着重抓预防, 着重抓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消除。细化和量化安全标准项目, 提高了现场作业的可操作性, 制定并实施《机电安全管理规定》等规定, 并且严格执行, 保证了安全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顺利加强对电网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 促进电力公司内部体系改革, 从而实现电力安全长效机制, 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完善电网安全建设体制改革目标。

提高对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树立普遍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意识

电网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方针。确立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生命与健康、以人为本观、保护环境、预防为主的超前意识以及本质安全的科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电网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和基本观点, 教育和培养职工树立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管理、防范风险、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以人为本就是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因为, 提高工作人员对电力安全管理活动的安全意识, 树立电力运行安全管理意识, 不断丰富安全管理知识, 每个工作人员既是安全管理的主体, 又是客体, 每个人都是处在一定的安全管理层面上, 离开了人就无所谓安全管理。在安全管理活动中, 作为安全管理对象的要素和安全管理系统各环节, 都需要人管理、运作、推动和实施。推动任何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 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人的工作能力、创造能力、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能力、主动关心企业安全、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保证电网、管理机构、运行机制的稳定性和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强化机电安全责任机制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对电网公司要进一步实施市场化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电网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的完善, 将电网公司放到市场经济规律主导下的运行体制中开放运行与发, 建立完善的机电安全责任考核体系, 分两个层次对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一个层次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第二个层次是对广大职工进行现场安全责任教育。通过两个层次的安全责任教育, 使大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 做到知其任、明其责、尽其职。健全机电安全责任考核奖罚机制对于队组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考核, 由机电中心负责;对于员工的安全责任考核, 由基层队组负责。设立机电安全专项基金, 专门用于落实安全责任的奖罚。对完善监督制约体制的建设, 将电网公司项目管理建立在一个开放的、公平的、竞争的、诚信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上, 实现电网公司市场化发展。

结语

总之, 完善电力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是累计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综合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分析, 加强对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总结交流, 使得日后的安全管理建设有经验可循, 有教训可借, 更能促使决策者是实施者的管理安全建设水平的提高, 提升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是强化决策者和工作人员企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要求电力项目决策人员和操作人员在进行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心, 尽量避免因主观原因造成的决策失误等, 不断的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弥补和改进安全管理实施的全过程, 上升到理论建设的高度, 进而知道项目建设的实践, 提升电网建设的安全决策水平, 从而大大增强电力企业实施运营效益的提升, 为电网企业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工作奠定良好的安全建设基础, 提升公众对电网安全管理建设的认可, 强化电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为我国电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营机制。

摘要: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 是一个动态综合的发展过程, 为保证电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 要求电网企业符合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 发展和创新电网安全建设, 实现电力安全管理与建设的协调发展, 充分认识到电力安全管理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促进机电安全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完善电力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电力公司,安全管理,机制,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望祥.电网领域也要引进竞争打破垄断[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 (10) .

[2]姚峰.巨额利润暗中转移国家电网公司超低利润率之谜[J].21世纪经济报道.2004 (03) .

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篇3

民主管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让广大村民对农村基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关系农村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大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对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广大村民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现状与成效

我市辖16个乡镇(街道),355个行政村、居委会(以下均简称村),68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7.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7.8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4.44%。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以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为抓手,着力推进以“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为核心内容的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初步成效。自2004年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以来,我市已建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80个,泰州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99个。

1.民主选举逐步规范,选举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全市大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熟悉了解民主管理的具体内容,关注自己的民主权利,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捍卫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本村重要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在2013年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市登记选民84.89万人,参加投票选举的有80.65万人,参选率达95%。二是选举程序不断规范。坚持做到严把“两关”:一方面严把依法操作关,按照法定程序,对选举中的各个环节,坚持公开透明,依法操作;另一方面严把民主权利关,确保全体村民在换届选举中的选举权、推选权、投票权和申诉权等民主权利落到实处,改变了以往“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三是选举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民主选举,将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能带头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选进了村委会班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据统计,全市298个村委会主任中,大专以上的210人,占70.46%;

50岁以下的201人,占67.44%。

2.民主决策逐步完善,决策程序更加严谨。一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以保障群众参与决策为着力点,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逐步普及。村民代表、村监委会、民主理财小组等骨干力量在村级事务决策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村级重要事务、重大事项的事前决策、事中执行和事后监督等决策程序不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多数村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四议”: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合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的是实施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四议两公开”制度的施行,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调动了他们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重大事项先决策后实施。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多数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决策各种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重大事项个人说了算的“一言堂”现象不断减少。

3.民主管理逐步推行,管理方式更趋合理。一是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市各村都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为实现民主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拓宽民主管理范围。全市多数村已将民主管理的内容扩大,不仅将村务、财务、重大事项以及村集体资产等列入民主管理的范围,凡村级社会事务管理中涉及的项目,如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计生服务、农技服务、文化体育、矛盾纠纷调解等设施的建设、职能定位及服务人员的配备,都列入民主管理的内容,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参与决策。三是夯实民主管理基础。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入手,采取“公推直选”、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招聘大学生村官等措施,一大批有文化、会管理、威信高的能人进入了村级班子,为农村基层实施民主管理夯实了基础。全面实施中心户长制度,按照“切块管理、以块定人、动态聘请、适当补贴“的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村民推选,全市共聘请了6889名中心户长,配合村委会开展管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4.民主监督逐步推进,监督机制日渐完善。一是建立“村民直评村官”机制。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村民直评村官”机制,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基层民主监督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村民直评村官”既让广大村民享有了话语权,又为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供了保证。二是建立民主评议村务工作机制。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牵头,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党员代表座谈,发放问卷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征集在村务管理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并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民质询提出的问题和公开承诺的整改措施进行跟踪监督,确保村民关注的问题有回音、有着落。三是建立村务公开机制。全市各村都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并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对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项目涉及的财务和进度情况实行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做到每季公开一次。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公开的,如政策性专项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对象确定、计划生育等各类重大事项所形成的决议等都进行公开。公开程序由原来的办理结果公开向全过程公开扩展。公开方式以村务公开栏为主,并逐步探索在自然村,农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村务公开点、征求意见箱等方式进行公开。

二、当前我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干部后继乏人,民主选举难度增大。一是民主选举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条件的束缚,加上村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社会接触面相对较窄,至今仍有部分村民对民主选举的意义认识不足,加之目前民主选举的宣传形式单一,仅靠贴几张标语进行宣传,不少村民对民主选举缺少完整、清晰的了解,表现在投票时随意性很强,人云亦云,自己没有明确的主张,少数地方选举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选民的意愿。二是民主选举面临人才供求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部分文化水平高和思想观念新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人员的大量外流,不仅制约着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健康发展,还造成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选人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少数村级班子存在拉人凑数的问题,素质难以保证。三是民主选举操作层面存在缺陷。在三年一度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少数村还存在血缘和姓氏、家族或宗族、自然村组等小团体操纵选举的情况,或出现不同程度的贿选现象,影响了选举的公信度。有的村是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村民参加村主任岗位竞争的机会不多。

2.群众参与渠道不够畅通,民主管理形式单一。一是形式主义现象依然存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一个完整体系,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大部分村民除了享有基本的民主选举权利外,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有不少民主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村民无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有的只是为了履行手续,意见和呼声很难被重视和采纳。二是民主管理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受到村民代表的数量和推选方法的限制,以及村务公开的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不能直接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管理,不完全清楚村里财务支出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的行使,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开展,影响了民主管理质量的提高。三是村民代表作用发挥不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宽,有的村民代表在参加重大事项决策时,自始至终听不到他的声音,只“代”不“表”。或者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就支持,与自己利益无关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事就反对,代表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大多数村民的利益。

3.村委会行政性事务过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一是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但由于历史的沿革、长期的工作习惯以及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等原因,大量部门专项工作直接下达到村。据统计,村委会要接受来自上级10多个部门、近20项工作的检查、考核和验收。经济条件好的村都是通过安排专人准备各种需要的资料,做若干个活动牌子、制度框,用灵活更换的办法应付,而那些经济条件差、有的连村办公室都还没有的村,就难以应付这些形式主义的检查、考核和验收了。大量行政性事务工作的承担,也造成村委会属于份内的自治与服务功能相对减弱,角色错位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有些村的村规民约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甚至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对村党组织、村委会的职能职责没能很好地理顺,存在职能重叠、职责不清的问题。对民主决策的各种会议如党组织会议、村委会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职权、议事程序等规定不够详尽,特别是没有规定哪些事情必须经过哪种会议决定,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即使有规定,有时为了图省事,往往一揽子包办。三是制度落实缺乏保障。有些村虽然制定了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但所制订的制度未向村民公布、征求村民的意见、接受村民的监督,所以,在实际村级事务管理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有些村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不够,执行不力,缺少监督,使一些制度成为摆设,影响民主管理的成效。四是缺少综合协调机制。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市级机关多个部门,单靠哪一个部门难以管到位,由于缺乏一个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责任缺失的问题,难以形成合力。

4.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懈怠,制度落实不够到位。一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民主意识不强。目前,仍有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民主意识淡薄,曲解“自治”的内涵,错误地把自治当成“自管”,依然存在重大事项随意决策、甚至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有的虽然也按规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里重大事项,但开会只是装装样子而已,把村民代表视为陪衬,致使农村工作经常出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和集体资产流失,也导致干部腐败现象的发生,个别村甚至发生村民集体上访事件。二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处在农村工作最前沿,是各种矛盾的交汇中心,村干部官小责任大,利轻担子重,政治上发展前途不大,而且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工作困难,因此,少数村干部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和思想疑虑,“怕失去权利、怕引火烧身、怕麻烦费力”的消极心理依然存在。有的村干部领导村级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不足,缺少带头富、带领富的真本领。还有少数村干部责任心退化,自身素质与民主管理的要求不相匹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损公肥私、与民争利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村务公开不够规范。至今为止,仍有少数村干部对开展村务公开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推进村务公开工作的要求把握不准,存在安于现状、松劲懈怠、时冷时热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存在怕麻烦不想公开,怕监督不敢公开的心理。因此,村务公开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时间、地点、程序的不规范,存在选择性公开、模糊性公开的现象,只笼统公开大的支出项目,而不公布具体的支出情况。有些村民认为村务公开是村干部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不闻不问,参与监督意识不强,有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老好人”现象严重,存在不敢、不愿,甚至不会监督的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要求之一,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

“四个民主”一起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利于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建议:

1.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的作用。村党组织是相对宏观的政治领导者,村委会是具体村务的主要管理者。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政关系的自然延伸,处理好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对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因此,要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努力探索规范、协调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一是进一步发挥村党组织的作用。村党组织要适应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发展的要求,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章及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健全完善村党组织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和办事程序,使村务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要改进对村务工作的领导方式,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重大问题的把握和决策上,协调好村级各类组织及各组织与村民的关系,管理好村级组织中的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全面落实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引导村民直接参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权和评议权,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三是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民是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实施主体,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村民参与的程度。结合“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宣传民主管理政策法规知识,引导村民学法、守法、用法,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充分尊重村民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民主管理先进典型,并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和引路作用。

2.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按期进行民主选举,真正把村民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村民办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在选举前,要不断提高民主选举的透明度,利用各种渠道将选举的流程、规则、候选人条件、基本情况等信息充分公开。在选举中,要让每一个和选举有关的人都充分了解选举的各个环节,对公布选民名单、提名候选人、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等程序都要规范,以保证选民依法选出符合自己意愿,能够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热心为村民服务、办事公道、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委会班子。此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提高参选率和投票率。要畅通参与渠道,防止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要严防宗族势力甚至黑恶势力的干扰,严厉打击拉票贿选行为。二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根据“管用、实用、操作性强”的原则,指导村委会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重点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村务监督制度”等,制度要突出规范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用款分配、财务收支等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村党组织会议、村委会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范围、议事程序、议事规则、议定事项的落实等也要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各种会议的决策权限,确保村民的参与权。同时,进一步扩大民主管理的范畴,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纳入民主管理的范围。三是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首先,所决策的事项要确实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无论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兴办集体经济项目,还是村容村貌规划整治、兴办公益事业,都要尊重村民意愿。对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村集体债务、集体资产处置、村庄建设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真正纳入民主决策范围,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其次,要严格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进行。办好事、办实事,也要量力而行,也要由村民说了算,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大多数村民不赞成的事情要缓办或不办。对于违反民主决策程序规定,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再就是民主决策之后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村民监督。办理具体事务的村干部还要接受村民的专门评议,要把村民评议结果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合格的标准。

3.进一步提高村务公开的实效。一是坚持从村民最关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拓展公开内容。结合当前农村重点工作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及时充实公开内容。凡是国家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需要公开的应及时公开。凡是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资金和社会各界支持的资金、项目,以及村内公益事业的办理、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都必须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同时,要探索组务公开的可行性,将村民最关注的本组重要事务、经营性收入、集体资产管理、征地拆迁补偿款分配等列入组务公开的内容,接受村民的监督,提高公开的实效。二是坚持最大限度地落实村民的知情权,进一步创新公开方式。村务公开的形式和方法要符合实际,不要搞花架子。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村民支持、参与和监督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在村民小组或村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以村务公开栏公开为主,在公开栏内,可设意见反馈栏目,对村民提的具体问题予以公开并作出回答。不断探索创新村务公开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行村干部、中心户长入户公开、发放“明白纸”公开、召开村民代表会公开等多种形式。三是坚持最大限度地满足村民需要,进一步严格公开程序。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和村民关心的程度,明确公开时间要求。对工作计划等固定内容,做到长期公开。对财务收支和阶段性工作,做到一月一公开。对涉及发展决策的重大事项做到一事一公开。对涉及政策兑现等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到及时公开。对临时性工作,做到随时公开。在公开程序上,按照征求村民意见、开展讨论审议、接受村民监督三个步骤进行。通过严格公开程序,维护广大村民的知情权。

4.进一步推进村务监督民主化。一是进一步健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机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制订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村账乡镇(街道)管机制,认真落实财务审计制度,对村级各项收支实行归口统一管理。村级的各种收入(包括经营收入)都应使用规范的票据,以便加强对村级收入的监管。村两委会班子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搞好财务移交。要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债权债务、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级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使用等情况实行审计。特别是对任期已满或离任村干部在逐一进行审计后再办理其相关手续,两委会换届选举前,先对各村三年内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后,再组织换届选举,以确保换届选举和交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进一步健全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机制。把村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每年由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具体组织,对村领导班子以及享受由村民或集体承担工资支出的其它事务管理人员,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进行一次直评,评议结果与村干部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对被评为不合格的村干部,取消评先推优资格,并由组织和纪检部门对其进行诫免谈话,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三是进一步健全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奖罚分明,对凡在民主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村干部给予鼓励和表彰。对凡在村级重要事务决策和管理中违反程序,独断专行,以及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村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弄虚作假、侵犯村民民主权利的村干部,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提出批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是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是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的,依法予以罢免。

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篇4

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重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结合西湖区的实际,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健全四项机制,破解四大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机制。地方党委和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应将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列入西湖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方面,以加强考核为“指挥棒”,制定和完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的比重,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加大投入为“助推器”,加大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

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应在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提升社区服务人性化、精细化水平等方面下工夫,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培育体制创新、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健全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健全社区稳定调处机制,营造安全、安定、安宁的社区环境;健全社区考核评议机制,强化科学和社会意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社区财力保障机制。

健全整合协调参与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要将各有关部门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使之真正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建立健全各类机构分工负责、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增强协调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办事效率;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积极发动共青团、妇联、工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建立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对于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褒奖。

健全管理手段创新机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管理手段不能一成不变,唯有创新、创新、再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得到不断加强。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使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全力建设“法治城区”;重视对虚拟社会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发挥政府网站、社区QQ群等平台作用,创新使用官方博客、微博等手段与群众沟通,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更新群众工作理念,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单一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管理转变,逐步实现从事后处置、被动应付向事前预防、主动掌控转变。

在健全四项机制的基础上,还要下大力气破解四大难题。

加大城市整治力度,破解各类隐患难题。大力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破解火灾隐患多的难题;大力实施以集贸市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为“点”、以道路为“线”、以社区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继续开展“节点改造”、“店招整治”、“美化亮化”等工程,破解老城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难题;健全社会治安治理网络,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行政执法,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破解改善民生难题。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送政策、送贷款、送岗位、送培训、送温暖”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创业指导等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征缴和管理,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生活救助、社会互助、法律援助、残疾人就业援助八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群众。

加大解决问题力度,破解维护稳定难题。把化解矛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依托区平安联创中心,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完善大调解机制,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大化解”。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以“每天一走访、每周一夜访、每月一约访、每季一查访、每年一评访”为内容的“五访”活动,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民情夜访理事会”,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把各类问题解决于基层、消化在当地。

加大人员管理力度,破解有关人群管理难题。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平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探索在流动人口较多、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建立流动人口

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一、引言

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必须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是为了企业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和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效率。促使企业按照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高效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在企业中,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需要保障有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制约,在企业中,一个号的管理者需要逐渐的完善企业全部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但是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错误的认识,有些企业管理者并没有将企业内部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领导的不重视,使得企业管理工作出现偏差,使得企业业务不能正常的开展。另外,企业将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一起,在企业中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能得到有效的施展,这两个管理制度是不等同的,在企业管理中更不能进行相互替代,需要企业站在辩证的观点上看待问题,应当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在员工方面,企业领导应该及时的动员企业员工也需要贯彻落实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度,方便企业出现问题后需要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每一个企业内部都有财务管理制度,就执行力度来说不够强,在诸多方面存在着缺陷,需要企业管理者加强管理的同时需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本身的缺陷性,当企业出现问题之后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存在错误的地方没有及时的修改。有的企业没有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值得制度本身就存在可行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标志,需要企业加强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财务核算工作薄弱

在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财务核算工作是企业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影响到会收集信息的质量,最终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不能顺利完成,影响到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一个企业中,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工作的薄弱最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做到细致认真,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是太强,这样使得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没能充分的发挥企业自身的监督作用,需要充分的挖掘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监督机制的作用。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方法

1.增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

在企业中,需要提高财务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对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视,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制度影响着企业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企业强化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在实际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内部制度,并逐渐的完善,这样能够保证整个企业在企业财务管理金和内部控制机制下稳定的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动员企业员工要强化内部控制意识,积极开展培训活动,让所有员工认识到财务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要程度,让企业管理者明白企业管理工作与企业效益相联系,加强企业管理效益,通过强化手段,促使企业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速度,在企业内部需要开展相关培训班和企业内部刊物,能够有效的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让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具备严格的控制意识,提高财务敏感性,强化财务管理每部控制的职责,提高管理的真实有效性。

2.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促使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逐渐健全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保证企业内部的控制工作的制约作用,在财务管理的内部机制中,能逐渐的完善财务的管理工作。在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中,需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的做好企业财务的防范工作。在企业中,财务管理体制中的财务审计部门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针对企业的具体发展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是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能够保证企业顺利找到自己发展的位置,能够保证企业在工作过程中通过保证机制,促使企业顺利完成工作。

3.加强财务预算控制

企业需要加强财务预算工作,保证企业在各项财务消费做到细致,能够保证财务管理的收支平衡,逐渐的规范企业的预算,在财务管理的带动下,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的发展进程。每月的财务预算,能够真实有效的发现企业的财务有什么变动,及时的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将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下一个工作的安排,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需要纳入预算,编制出一个详细完整的计算,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当企业的预算数据公布后,需要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需要认真安排下一个工作的实施,针对每一个工作修需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最终提升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4.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财务工作人员。在企业中,财务工作人员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领导需要充分挖掘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保证企业财务安全。另外需要企业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高校认真的工作作风,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教育工作,让每个员工都要加强工作意识,面对财务相关工作,要求员工具备职业道德素养,不断促使企业员工能够有效的开展工作。

四、结束语

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篇6

关键词:约束机制,成本管理,探索

1 存在问题

1.1 原有的财务预算下达粗放。

过去我段成本管理比较粗放, 成本预算一般只是根据局下达的预算总额分劈到科目, 不下达到班组, 就是下达到车间也是流于形式, 缺乏指导性, 成本费用由少数相关科目负责人支配。

1.2 各车间 (科室) 请料无约制。

车间 (科室) 只重视生产不重视经营, 经营结果的好坏与车间、班组和职工的利益无关。由此造成车间班组为了工作方便, 能请新料的不用旧料, 能多领的料不少领, 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1.3 实际支出缺少有效的控制。

由于各车间只是按任务请料, 科目负责人在联签时按项目安排并略有富裕, 有钱多花, 无钱少花, 事后算账;车间“只管花钱, 不管算账”所谓核算只是登记支出明细表, 不能体现车间、班组核算的全貌。

2 实施措施

2.1 细化分劈预算

2.1.1 把道岔、线路、桥隧、养路机械化、

道口设备日常维修、养护、运用费用和生产用煤水电、短途运输、差旅费等费用预算按车间、班组管辖设备换算量、职工人数和生产任务计划等因素分劈到车间班组, 车间主任 (支部书记) 、办事员和工区工长为第一责任人。

2.1.2 把三抽、补碴、更换岔枕、胶接夹

板、铝热焊剂、公铁并行、封闭网维修、路基维修、曲线润滑、计算机、办公费、标准计量费、生产用杂费等重点项目、专项整治和车间班组不可控的费用预算分劈到主管业务科室, 科长和科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2.1.3 为了应对特殊情况, 保证安全生产

急需和临时性费用需求, 段预留一部分支出预算, 统筹支配, 必要时由段长“一支笔”审批, 确保了预算分劈到位。

2.1.4 降低人工成本。

我段取消了自动闭塞区巡道员, 重新设置巡回交路, 减少巡道人员110人;重新设置补强人员, 减少道口人员108人, 用于补充维修生产人员不足;全面排查现岗人员和清理闲置人员, 对不适应现岗人员和闲置人员调整到合适岗位, 合并4个桥梁工区, 撤销2个作业点, 置换人员203人;抽调部分维修人员和富余人员180人, 成立专业队伍, 集中承担段重点施工任务。2011年上半年, 在确保一个劳力不外购的情况下, 完成了道岔大修38组, 抽换三型枕10000多根, 抽换钢轨6.2公里, 道岔清筛13组等各项大中维修任务。

2.2 规范车间、班组核算

2.2.1 各车间 (科室) 、班组严格按照段下达的成本费用支出预算执行。

为了确保各项指标的按时兑现, 从源头控制成本支出, 段规定物资采购计划必须事先经过材料、财务、主管部门、纪委和段长审批;预算下达后课题组人员分别深入车间、班组, 宣传我段面临的经营形式, 讲解预算分劈情况;各车间就成本预算实施做出具体安排, 为高质量地完成财务预算奠定基础。

2.2.2 制定《锦州工务段增收节支细化措

施》各项指标均量化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形成了逐级包保的管理体制。以保证落实路局《关于在全局开展增运增收节支降耗活动的决定》的落实和完成局财务处下达的财务预算。

2.2.3 严格执行车间支出预先请料制度, 打实直接费, 大力压缩间管费。

(1) 压缩办公费、差旅费支出。出台了干部取消差旅费、全段管内出差在车间、工区住宿, 食堂就餐, 各车间差旅费预算内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办公用品采取定点集中采购、定量发放, 办公设备在全段调剂使用, 严格控制纸张笔墨使用。

(2) 取消市话通讯。将管内开通地方通话业务的固定电话全部停用, 一台不留, 移动话费报销标准每人降低20-25%。

(3) 限额控制业务招待费。业务招待费由段长一支笔审批, 必须先请示后招待, 未经批准, 不得发生。

(4) 严格控制短途运输费。全段封存汽车16台, 汽车费单车核算、定额控制、总量包干、定点加油、定点修车、统一结算, 车间汽车禁止出管内, 严禁发生过路、过桥费用。车间、班组用料段统一派车集中运送;全段汽车禁止走高速, 设备抢修、故障处理等特殊情况经段长批准;压缩走行公里和费用支出定额, 同比压缩30%, 超定额封车;成立汽车维修班, 汽车换油、保养和简易修自己完成, 降低修车成本, 全段严禁发生雇车费用。

(5) 大力压缩煤水电支出, 重新核实耗能设备数量, 确定设备单耗定额, 对不合理、利用价值低和浪费严重的设备坚决封存停用, 压缩各车间、班组煤水电消耗定额。在取暖期锅炉焚火可根据温度适当调整, 超过焚火期禁止点火;职工洗浴问题, 根据现有条件, 在区域内整合统筹使用太阳能和电热水器解决, 大虎山桥梁工区搬迁到车间楼内。在能源管理上, 正是由于各车间严格执行同查共认制度, 认真核对水电消耗量, 发现问题积极与段节能人员沟通, 及时堵塞了能源浪费和流失。

2.3 搞好成本动态分析, 实施严格考核

2.3.1 对成本支出情况实行旬、月、半年、年分析制度。

每月段对有较大变化的车间、科目进行重点分析, 段对车间 (科室) 实行月分析、季考核。每月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 重点对超支的科目进行解剖分析, 找准问题, 采取措施, 落实责任, 认真整改。到季度末, 除段领导批准的预算外支出, 对本季仍然超支的科目, 追究科目负责人和本科科长的责任, 并给予经济处罚。

2.3.2 制定《锦州工务段成本考核办法》

(1) 段对车间实行月度考核。直接费与间接费分开计算考核, 在车间当月和累计均超支的情况下, 按当月超支总额的5-10%扣罚超支车间的捆用工资, 具体扣罚系数由段考核领导小组决定。

(2) 车间对班组实行月度考核。由车间自行制定考核办法, 本着节奖超罚的原则, 严格考核, 并将考核办法留存备查。

(3) 财务科负责, 每月对超支车间进行一次重点解剖, 对较严重的突出问题, 在全段范围内给予通报。

(4) 年终考核。在段完成全年目标成本的前提下, 对有突出贡献的有关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

3 收到效果

3.1 车间的经营意识在不断增强;

通过实行成本费用“三级管理、逐级考核”制度, 使各车间班组增强了责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在经营上, 车间班组由过去的被动管理变主动控制, 由过去“只花钱不算账”, “变先算账后花钱”。各车间班组积极内部挖潜, 有旧料的充分利旧, 不再领新料, 有些车间主动在班组间互相调剂配件余缺;车间采取租民房, 搭帐篷的方式在工地吃住, 能坐火车的不坐汽车;基本杜绝了长明灯、长流水。

3.2 全段节支降耗指标完成较好。

通过清仓挖潜, 共回收调剂备用料、旧配件近100吨;通过开展伤损辙叉焊补、拼装, 制作基本轨40根、制作尖轨33根、护轨6根、异形夹板30对、辙叉9组、鼓包鱼尾板450块、耙子1044块, 螺丝扳手767把, 组装贝尔辙叉34组、改制道岔连扳110块、道岔垫板245块、维修道镐342把, 节省160万元, 有效的补充了直接费的不足。

3.3 间管费得到大大压缩。

前三季度差旅费支出175.5万元同比减少29.4%;短途运输支出145.6万元同比减少50.1%;办公费支出45.9万元, 节支1.6万元;通信费支出1.6万元, 节支0.1万元。

3.4 煤水电消耗量明显降低, 2011年1-9月份燃料煤支出2522吨同比减少9.

2%;用水支出7.22万吨同比减少10.7%;年节电4.5万度, 节支近4万元。

至2011年9月末, 通过全段上下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路局交办的各项任务, 经营指标达到收支平衡, 并略有结余。

参考文献

[1]全艳玲.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约束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 2009.

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篇7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制, 逐步形成规范

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 尽管以往的管理制度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应用和发展, 但是从目前企业的绩效考评管理制度分析来看, 很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对事管理, 而对人的管理仅局限于人事关系管理的范围, 其绩效考评制度基本上还谈不上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的管理, 同时在现有的这种管理制度中, 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也很少体现出来, 只是在原有企业“大锅饭”的基础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无法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鉴于规范的制度、清晰的管理流程和明确的责任制是科学管理的平台, 围绕企业的发展需要, 企业与单位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等方面, 近年来, 通过不断的对单位的人事、人员以及经济责任制、人员激励制和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同时也对执行力的建设进行狠抓和落实, 在不断的实践与改进过程中形成较为完整健全的体制, 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完善企业员工激励制度, 促进人才竞争机制的发展

1.在企业中实行岗位轮换互调的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领导的综合素质

本着“培养人、锻炼人、爱护人”的宗旨, 各地勘单位在届满后都对领导班子相应进行调整互换, 尽可能地把年青干部调整到领导岗位上, 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管理, 不管是谁, 不管有什么理由, 到期一律实行轮换与互换, 并规定限期到位。虽然由于各野外单位、岗位之间收入、劳动量存在差异, 岗位互换后的工作衔接也存在一定风险。但是都统一思想, 坚决推行岗位轮换互调制度, 严格按制度按工作需要进行轮换。各野外单位互调率达到80﹪左右。实行岗位轮换互调制度, 一方面有利于领导干部的内部约束, 实施岗位轮换互调后, 改变了领导干部在一个单位一干就是几年, 甚至是几十年的情况, 对于以往容易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的状况也有所改善, 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约束控制, 同时企业违纪的现象也大为减少了。随着人员轮调制度的不断进行和改进, 近年来, 企业中均未出现大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强了领导干部在各方面业务的全面学习与培养, 轮换互调岗位越多, 业务越全面, 经验越丰富,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努力为企业员工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道路

企业和员工要想谋求发展, 就以前的发展走向分析来看, 除了走行政路线以外, 很难找到别的发展通道, 而对于企业的行政工作来说, 企业的行政职数不仅数量有限, 晋升周期也很长。企业新近招聘进来的年轻人, 学历高, 大多为本科、大专、技校生, 他们上进心强, 渴望在公司寻求到发展的空间, 找到他们的前途, 但是企业原有的激励措施已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为鼓励员工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各野外地勘单位, 一般将他们放在一线生产单位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锻炼, 对其表现好, 在技术上有一定造旨的, 首先将他们提拨到生产班组长的岗位上, 让他们带班、带机, 不断积累专业技术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鼓励那些不能在有限的行政岗位上施展才华而又有积极向上的突破潜能的有志员工, 帮助他们在自己的业务技术上得以提高和发展。

企业应该努力为员工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职业发展的通道, 使进入企业的, 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看到了自身职业发展的希望, 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实行好中选优、推行领导助理制

在机台班组长位置上经锻炼, 表现好的班组长, 经民主推荐, 领导考核, 张榜公示后给予“首席机长”和“优秀机班长”称号, 给予每月一定的经帖。并在局召开的钻探年度生产工作会议上予于通报表彰和经济奖励, 同时优先考虑成为晋级或提拨的重要依据。

同时在科级干部中对那些表现突出, 有一定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的年青干部经群众和部门推荐, 领导考察并张榜公示, 报上级主管部门, 将他们聘为领导助理, 作为晋升提拨到领导岗位的重要依据。

通过以上途径, 近年来, 从业务骨干、优秀青年机组长中, 该单位聘任了三位为副科级干部、在年青优秀的科级干部和领导助理中有4位同志晋升为副处级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在这些同志的任用上和晋升到领导岗位上的过程中, 无论是享受副科级仍在野外一线岗位工作的, 还是提拔到单位副处级领导岗位的调动, 广大员工均未出现思想波动, 都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受。充分做到人尽其才、任人唯贤。

人事制度的改革, 历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突破, 它在企业的广大员工中间产生了很大震撼力, 同时人事制度的改革, 使企业在单位中逐渐形成了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这样就拓宽了企业选人和用人的渠道, 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参与企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营造了主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全面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

三、在企业中推行以激励为主的绩效考评模式和分配办法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机制下, 企业员工干好与干坏的结果一个样, 工资奖金大家一起分享, 这种管理机制明显的存在着缺乏激励的问题, 容易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因此, 为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 许多单位一直在绩效考评上大胆创新, 实行以激励为主的绩效考评模式和分配方法。

1.企业机关科室必须明确工作职责, 做好岗位责任的明确和细化

在企业中对绩效管理进行改革, 首先必须对企业的所有岗位进行重新审核和评估, 以此来建立权责分明的岗位职责和经济责任制;另外, 要求由各科室根据科室根据其自身的工作职责及岗位的设置情况编写出各岗位的职责说明书, 以此来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员工的任职条件制定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 按照量化考核指标和实行岗位工资。在岗位职责中明确的规定企业员工在什么时候该完成什么工作, 并要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和目标等等。从企业实行岗位责任制以来, 岗位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企业的各部门科室员工对照岗位职责开展工作, 各司其职, 做什么工作不需要领导提醒, 明显的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任何工作的好坏都找到责任人, 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果, 将软工作的管理指标转变成硬指标的考核体系, 为下一步绩效考评打下基础。

2.二级单位实施激励为主的考评模式

机台班组按月实行预发工资, 全年最后的工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 即据不同的实体单位取得的工作业绩和成效而发放绩效工资。对个别机台班组月超额完成当月效益达一定程度的给予当月提前兑现效益工资, 由机台班组自行分配发放、并制定钻探奖励办法, 设定一定的单孔进尺基数, 按单孔孔深日平均进尺达到基数的按单孔予于奖励。同时对上级拨出资金同样采取多劳多得, 按效益的方式进行分配。据不完全统计, 我单位2009年业绩突出的机台班组最高奖励达6万元, 机组长工资收入达10万余元, 班长收入也在6万元左右, 员工收入也在4万左右。而工作业绩差, 效益跟不上的机组人员工资收入平均仅在2.5万元左右。实行激励为主的绩效工资制, 做到奖罚分明。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 这一举措的推行, 不仅达到了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鞭策落后的目的, 而且还有力保障了绩效考评机制的长期、有效的运行。

四、实施绩效管理的几点体会

1.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教育, 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 这是实现企业绩效考核的前提和保证。因此, 在企业的绩效考评制度中, 要求建立层级谈话交流的制度, 重视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 掌握员工思想动态, 了解员工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掌握员工家庭、工作和生活情况, 努力激发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2.重视绩效考核的制度的落实和贯彻, 制度建设的好坏, 重在接受实践的考验, 贵在坚持, 只有落实到人, 做好“三定”, 即定人, 定时, 定量, 帮助员工形成良好的习惯, 这样才能深入人心、达到应有的效果。

3.重视绩效考核以从严、激励为主、及时兑现。对机台班组长排序靠前的要大张旗鼓地予以嘉奖, 同时作为竞聘和提拨的依据。对排序靠后的要坚持按制度进行重新进行考核、限期改进。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营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 绩效考评工作将会促使员工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上一篇:情的作文600字下一篇:部队年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