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指导:法的价值(共8篇)
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指导: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的含义
1、法的价值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2、法的价值表明了法律对于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惜的部分。
3、法的价值既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更包括对应然法的追求。
二、法的价值的种类
(一)秩序
1、含义
2、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的理由
(二)自由
1、含义
2、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三)正义
1、含义
2、正义对于法律的作用
(1)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
(2)正义是法的评价体系
(3)正义也极大地推动着法律的进化
三、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一)法的价值冲突的三个层面
(二)平衡价值冲突的原则
1、价值位阶原则
2、个案平衡原则
3、比例原则
1 复习计划紧扣最新执业考试大纲
1.1 研究最新执业考试大纲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执业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较大调整。新的执业考试大纲更加侧重于对考生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除了最基本的业务知识外, 还对伦理、沟通、管理各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执业考试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应透彻理解最新的执业考试大纲, 并根据我国医疗卫生的新需要和新发展, 制订教学计划, 提高护理学基础执业考试复习的教学质量。复习计划在整个执业考试复习过程起指引和控制作用。
1.2 复习计划的基本框架
复习计划的整体思路是在学时合理分配的基础上, 夯实基础知识, 突出强化重点知识, 学与练有机结合, 最后达以平衡调整。护理学基础的执业考试复习计划框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2.1 基础复习阶段
相当于第一轮复习, 教师统一授课, 学生可以系统地复习所学知识, 并结合同步练习, 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点。此阶段的任务就是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点。
1.2.2 强化阶段
相当于二轮复习, 教师要进行精讲, 对整本教材进行整合, 根据大纲提炼出护理学基础的重点知识, 结合历年执业考试的考点, 快速地将教材中的重点用一条线串起来, 并配合练习题循序渐进地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
1.2.3 冲刺阶段
此阶段要以考题解析为主, 采用题海战术, 考生不仅要巩固基础知识点, 还要灵活运用知识点, 做到举一反三, 掌握答题技巧。尤其是对A2型题目, 通过大量练习, 训练学生快速提炼出关键词的能力, 排除干扰, 加快答题速度。
1.2.4 个性化备考
临考前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参差不齐, 应让他们发挥自主性, 结合自己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此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答疑解惑。
2 掌握记忆规律, 采用多种方法
基础护理的内容繁杂, 学生普遍反映基础护理的内容易懂难记。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 才能有效提高记忆力。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 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2.1 归纳总结, 对比记忆
对比记忆法就是从相似的内容中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然后进行比较, 对照记忆。比如乙醇是临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要根据具体的使用范围和方法选择正确的浓度, 学生经常将各种浓度混淆, 为了避免混淆, 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对比记忆。如为病人梳发而其头发打结成团时, 可以选30%的乙醇将头发湿润;床上擦浴、背部按摩时, 可以选50%的乙醇作为按摩剂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压疮;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时, 可以选用20%~50%的乙醇进行擦拭, 通过乙醇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注射法皮内注射皮肤消毒时可以选用75%乙醇消毒;物理消毒灭菌法 (燃烧法) 时可以选用95%乙醇作为燃料;常用灭虱剂30%含酸百部酊的配方:有百部30 ml, 加50%乙醇100 ml, 再加入100%乙酸1 ml。
2.2 口诀记忆
口诀记忆是常见、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口腔护理时, 护士应该根据病人口腔的p H值选择适宜的漱口液。常用的中性漱口液可以用一句口诀“盐水中有朵西林花”来记忆, 在这句口诀中, “盐水”是指可以清洁口腔、预防感染的0.9%的生理盐水, “中”所代表的含义是p H值是中性的漱口液, “朵”代表的是可以除臭、抑菌的朵贝尔溶液, “西林”代表的是广谱抗菌的呋喃西林溶液。学生经常会将酸性、碱性、中性的漱口液弄混, 通过这句口诀把中性漱口液有效串联起来, 可以让记忆更加牢固。比如在讲授穿、脱隔离衣的知识点时, 要记忆穿隔离衣的顺序, 就可以利用口诀“手提衣领穿左手, 再伸右臂齐上抖, 系好领扣系袖扣, 折襟系腰半屈肘”。口诀记忆法虽然很实用, 但需注意的一点是, 传授完口诀后,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及时、必要的监督、检查。必要时, 适当配合“车轮式”巩固记忆法,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效果。
2.3 浓缩记忆, 提取数字
在测量血压时, 病人的卧位可以是平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 或坐卧位时肱动脉平第4肋软骨, 手臂伸直掌心向上, 护士应该将袖带缠绕病人肘窝以上2~3 cm, 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这样, 就可以为学生提炼出关键的数字“1、2、3、4”, 1代表的是袖带的松紧度, 2~3代表的是袖带下缘距离肘窝的距离, 4代表的是第4肋。
2.4 兴趣记忆, 边背边做
在复习卫生洗手6个步骤时, 应该让学生边做边背, 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且记忆更加深刻。操作性强的知识点都可以尝试边背边做。
3 横向联系, 融会贯通
2011年的执业考试试卷分为专业实践、专业实务2部分, 要求考生具备综合能力。基础护理学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将各学科知识点融会贯通, 横向放射, 各科教师之间应该相互配合, 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利用护理学基础的一些知识就可以引出护理学管理和护理学法律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讲授安全给药的原则时, 首先应该遵医嘱给药, 作为护士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工作经验, 判断医嘱的科学性。护士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监督者。这里可以为学生设疑, 如果护士发现医嘱有问题该怎么办?护士执行了错误的医嘱又会有什么后果?这是护理法律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该将各学科的知识点有效、紧密地衔接起来, 灵活运用。
4 错题集
4.1 建立错题集
在学生进行同步练习或者模拟考试时,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错的题进行总结, 记录在错题集上, 这样既可以方便查阅, 避免了去翻看一大堆试卷, 注意力分散而浪费时间的问题, 又有助于对错题及时更正。
4.2 利用错题集
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错题集, 每一道错题都要去分析错误的原因, 是因为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 还是审题出现了偏差。如果知识点不熟悉, 一定要将教材上相关知识点反复理解, 如果是审题不清, 那么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认真审题,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错题集建立后, 应该经常去阅读、分析, 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 可以从别人的错误当中得到启发, 将错题集的能量发挥到最大。教师也要检查学生的错题集, 如果有一些错题是共性问题, 就应该统一讲解、分析。
5 小组合作学习
中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普遍存在惰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师的合理点拨、启发和引导下, 达到巩固、扩展基础知识的目的。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 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 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此达到“教”和“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
6 模拟强化
在护理学基础执业考试复习的最后阶段, 应该进行有计划的模拟考试, 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可以有效地了解试卷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分布, 从而科学地驾驭时间, 提高答题能力, 并且可以对整个复习进行最后的检测。蒉
1. 认清高考的选拔功能,准确把握考题的区分度要求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命题既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高考应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区分功能,这就要求试题在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要注重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2011年江苏省试卷的填空题中,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体现对数学能力不同层次的要求.1~5题基本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和基本的技能,为考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6~10题涉及的知识点略有增加,运算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对数学概念本质的把握和思想方法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要求;11~14题的复杂程度明显上升,对考生数学思维的要求比较高,在抽象性、想象力、灵活度与深刻性等思维品质方面提出较大的挑战,有明显的区分度.
在2011年江苏省试卷的解答题中,着重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按15~16、17~18、19~20题分别构成三个不同的目标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与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有关的基本问题,对抽象运算的和逻辑推理能力做重点考查,能力要求是最基本的;第二层次通过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和解析几何问题,对数学建模的应用能力和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做了重点考查,蕴涵了对函数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力要求有所提高;第三层次的重点是考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问题的知识载体是常见的函数和数列,能力要求体现了高层次数学思维要求和高水平数学素质的要求.
为发挥试卷的选拔功能,在试题难度的控制上,较难试题基本集中在两种题型的较后位置,这种“多题把关”的处理方法,很好地保证了试卷的总体难度不会过难,又正常发挥了考试的选拔功能的区分作用.
2. 明确考试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考题的能力性要求
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要突出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考查,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A)、理解(B)、掌握(C)三个层次,其中必做题部分A级考点29个、B级考点36个、C级考点8个,附加题部分A级考点11个、发B级考点36个、无C级考点.
准确把握考题的能力性要求,有助于高三师生明晰各部分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和考查方式,对该部分的例题和练习题的选取,也可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定位.合理研制A、B、C三级考点是关键,比如C级考点未必一定在难题中考查,2011年江苏数学高考中第7、10题分别对两角和与差、倍角的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考查便是例证;又如圆锥曲线中的双曲线和抛物线仅是必做题中的A级考点,无需拓展和拔高.
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一直是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创新在命题中的应用大致分为命题内容及背景上的创新或命题手法上的创新,创新的试题需要生长的土壤,“知识交汇”是两种创新方式的有机结合.在知识交汇处命题,是一份容量有限的试卷尽可能全面考查规定知识点的必由之路.
考题12(2011江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P是函数f(x)=ex (x>0)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P处的切线l交y轴于点M,过点P作l的垂线交y轴于点N,设线段MN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则t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该题由函数、直线、导数、不等式等交汇构成.思维的要点是通过分析几何元素的几何特征进行有效的代数化,并通过代数的运算获取几何的结论.
考题13(2011江苏) 设1=a1≤a2≤…≤a7,其中a1,a3,a5,a7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2,a4,a6成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q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该题以基本数到为模型,从基本关系出发,着重考查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多个不等号连接形式,在多元关系下判断运算求解的方向,突出的是算理,创新味较浓.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如函数、方程、导数与不等式的交汇,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交汇,解析几何与平面向量的交汇,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的交汇,均为重要的交汇类型.尤其是将新增内容与老知识点相结合,更能体现知识的灵活应用.
增强数学基本能力,就是要在备考中要学会用简明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观点;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正确把握算理,以达到准确、熟练、迅速的运算;学会选择并运用适当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推理;学会明辨思维的方向,有思想、有方法、有策略、有步骤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3. 明确样题的示范功能,准确把握考题的典型性价值
在2012年考试说明中选取样题14及说明:满足条件AB=2,AC=2BC的三角形ABC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有关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难题.
答案:22(解答过程略)
从上述可以看出,样题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命题的知识点及考察视角、命题的立意及载体、试题的表述方式、解题的思路及规范等信息,对准确把握考题的意义有典型的指导性价值.
在备考中精选精编例题和练习题,一要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紧扣数学内容的三维目标、主干知识,体现命题方向;二要根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考查范围、能力要求及题型特点,兼顾问题的背景、情境及外部形态,设计有引导性的问题;三宴对考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重视反思的作用,以提高思维品质和解题的准确度.
在选题时应遵循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规律性、即时性原则,强化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进一步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之功效.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切实把握好审题、探索、表述、回顾等程序,完善知识结构,深化“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思维过程,澄清模糊观念、校正错误、查缺补漏.同时养成对例题的反思,体味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尝试着将试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换,弄清知识点,找出连接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进而建立数学模块,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解题能力.如利用二次函数解决二次方程实根分布问题时,可建立“算法程序”的思想方法:①考虑首项系数的正负及“△判别式”的符号;②考虑对称轴与限制区间的相对位置;③考虑限制区间端点函数值的正负;④考虑是否可以适当简化以上所得到的式子等.
4. 研究“考试说明”的反馈,准确把握试题前后的延续性思路
考试说明的终极反馈主要在于当年高考试卷的内容、学生的得分状况、阅卷组对试卷的整体评价等三个方面.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份高考试卷,以试题呈现的规律等会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试题前后的延续性思路,这对中学备考有长效意义.
有效地使用考试说明要做到“四结合”,即与高考试题、教材、训练、数学思想相结合.
与高考试题相结合.高考数学试题所折射出来的信息对高中数学教学和高考复习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把考试说明的指向性与高考试题的示范性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二是在领会高考试题特点的基础上,把握高考试题的变化规律;三是体悟综合能力的考查、应用性和创造能力等命题特点;四是可以发现处在高考考查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与教材相结合.高考试题呈现了“题目在书外,只是在书内”的情景.只有把考试说明和教材相结合,才能明确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深化和拓展.
与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应对学生解题进行有效分析,如“三检查、三归纳”,即检查学生审题的偏差,检查知识掌握的漏洞,检查方法应用的缺失;归纳试题考查的目标,归纳试题涉及的知識范围,归纳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明确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共性还是个性的,是知识还是方法的,是疏忽还是审题的问题,从而提高训练的效能.
与数学思想相结合.数学对人们形成理性思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高考数学检测考生理性思维水平的最佳方式便是考查数学思想.数学思想的应用是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到蕴含在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贯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思想方法,并提高学生运用思想方法的自觉性.
一份常态的试题,应贴近日常教学,常规而不乏变化,既重基础又重能力,对探索能力、应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思维推理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进行全方位、不同水平的考查.试卷的主要特征,一是考察主体应体现主干知识;二是落脚点应重在数学思维品质的考查及对数学本质认识程度的检验;三是着力点应突出数学内部的学科特点和基本思想;四是多角度考查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考试说明”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原则性较强,在实际运用中,要与新课标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宏观背景和具体的微观体现上,从理念和实现的途径上,更准确的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引领价值,为更好地指导备考奠定基础.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法律知识《法理学--法的概念》,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曾经和很多学员交流过,在大家的印象里,法理学一直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学科。很多同学抓不住知识点,如法的概念这个知识点,大多数同学将概念读过甚至背过后,并不能真正理解概念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也就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其实对于法理学的学习,过程虽然会比较枯燥,但掌握知识点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对于法的概念这一知识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学习。
从概念上说法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可以拆分出一下五个知识点。
第一:法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马克思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是上层建筑,所以由经济基础决定,具有物质制约性。从生活实例来说中国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流放,罪犯一般会被流放到云南、贵州、新疆等偏远山区,由于古代这些偏远地区没有得到开发,所以一旦被流放就是有去无回,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刑罚。但是在现代,由于经济条件的发展,流放这种刑罚在现代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可以看出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法。
第二:法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例如商纣王的炮烙刑罚,是商纣王为了镇压反对者制定的一种刑罚,体现了纣王的意志。现在我国的法体现了人民的意志,都比较民主。所以不管是在古代、现代、国内、国外,法都会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只要社会上存在阶级,那么法就会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不会变的道理,说明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的本质。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人民,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法体现的是人民整体的意志,这里强调的是整体意志,而不是个人意志。
第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国家创制法的两种形式是制定或认可,制定是从无到有的创制。认可是将习惯认可为法律。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表明法体现国家的意志。
第四: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如当有人违法时,由军队、警察、监狱、法院等暴力机关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和制裁,体现了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但国家强制力是最后的保证力量,而不是唯一力量,如生活当中我们遵守法律,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良知在告诉我们应该守法,如我们不会去故意伤害别人,是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是好的,所以道德、习惯等也会保证法的实施。
例题: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 B、二者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二者都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D、二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答案:B 例题: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由()决定的 A、社会生产力水平B、社会经济水平C、党的政策
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
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
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大陆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 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
(2002年试卷一第1题)
答案:D
解析: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类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本题选项中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香港和大陆虽然属于不同法系,但是都属于同一法律体系,因此C项是正确的。我国古代虽然是“诸法合体”,没有划分部门法,但不能因此说不存在法律体系,因此D项是错误的。
2.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2002年试卷一第2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权利本位”思想,在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中,权利处于最终地位,义务始终是为权利服务的,因此B项是错误的。
3.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 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作出
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
(2002年试卷一第3题)答案:A
解析:见教材“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
4.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2002年试卷一第4题)
答案:D
解析: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5.以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2002年试卷一第31题)
答案:
AB
解析:在近代法律责任和权利、义务是确定的,不能相互转移,法律制裁是当事人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6.法的指引作用可以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下列哪些表述属于有选择的指引? A.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B.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C.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D.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权申请领取荣誉证书,奖金或者其他奖励
(2002年试卷一第33题)答案:
BCD
解析:有选择的指引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人们可以自行决定为这样的行为或不为这样的行为,因此选BCD。
7.法律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是依法行事而形成的行为有规则和有序的状态。影响法律秩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A.法制方面的因素
B.个人方面的因素
C.环境方面的因素
D.法律本身的因素
(2002年试卷一第33题)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法律秩序的形成的因素。
8.法的移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注意下列哪些方面? A.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B.适当的超前性
C.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共同性
D.时间的先后性(2002年试卷一第35题)
答案:ABC
解析:法律移植要有适当的超前性。
9.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A.法律渊源
B.法的分类
C.法典偏纂
D.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序
(2002年试卷一第37题,类似题1999年试卷一第57题,2000年试卷一第6题,1998的试卷一第31题)答案:ABCD
解析:见教材两大法系的区别。
10.下列有关法的阶级本质的表述中,哪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学说? A.一国的法在整体上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B.历史上所有的法律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C.法的本质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D.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2002年试卷一第81题)答案:AC
解析:《法理学·宪法》教材第7页:“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学说认为: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或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法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的个别意志的简
11.法的实现的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下列社会事态中,哪些可以作为法的实现的评价标准?
A.刑事案件的发案率 B.普通公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
C.社会大众对社会生活中安全、秩序、自由等法的价值的切身感受
D.有关法律活动的成本收益的比率
(2002年试卷一第82题)答案:ABCD
解析:《法理学·宪法》教材第53页:法的实现的评价标准有:(1)人们按法定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程度,是否能按授权性规定行使权利,按义务性规范履行义务;(2)刑事案件发案、案件种类、破案率及犯罪分子的制裁情况;(3)各类合同的履行率和违约率等数字统计;(4)公民和公职人员对法律的了解程度;(5)与其他因家或地区法律实施情况进行可比性研究;(6)社会公众对法的价值的切身感受;(7)法的社会功能和目的是否有效实现及其程度;(8)有关法律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因此选ABCD项。12.法律推理的基本方法包括演绎推理的方法、归纳推理的方法和辩证推理的方法。在下列何种情况下需要采用辩证推理的方法?
A.法律规定本身的意义模糊
B.出现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
C.同一位阶的法律规定之间存在抵触 D.某些法律规定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
(2002年试卷一第83题)
答案:
ABCD
解析:《法理学·宪法》教材第67页:辩证推理,即侧重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价值评价或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间进行选择的推理,在出现疑难案件的场合需要辩证推理,包括四种情况:首先,法律规定本身的意义模糊;其次出现了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再次,同一位阶的法律规定之间有抵触;最后,某些法律规定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情势,严重不公正。因此选ABCD项。
13.法律权利内容是下列哪些要素的统一?
A.自由权
B.生存权
C.请求权
D.胜诉权
(2002年试卷一第84题)
答案:
ACD 解析:权利的构成要素有三个:自由权,即可自主决定作出某种和为的权利要素;请求权,即请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要素;胜诉权,即在权利受到侵害,提起公诉后,赢得诉讼的权利要素。法律权利是以上三种权利要素的统一,因此选ACD项。
14.违法行为的发生不是由行为者自由的意志,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因而只能根据行为人行为的环境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确定法律责任的有无和轻重。此种观点属于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种理论?
A.规范责任论
B.历史责任论
C.环境责任论
D.社会责任论
(2000年试卷一第3题)
答案:
D
解析:社会责任论强调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必然性及因果制约性,因此尉行为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法律责任的轻得应根据其社会危害性来定。
15.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项行为不能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
A.家住偏僻山区的蒋某把入室抢劫的康某捆绑起来,关押了六小时后,才将康某押送到四十里外的乡派出所
B.蔡某偷了一辆价值150元的自行车,十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李某征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锯掉其长有恶性肿瘤的小腿
D.高某在与三个青年打架时,拔出刀子将对方一个刺成重伤
(2000年试卷一第4题)
答案:
D 解析: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三种情形:(1)自助行为;(2)
时效规定;(3)A项中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项蔡某的行为已过追诉时效规定;C项李某的行为不属于违法犯罪行为;D项中高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不存在其他应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行为。16.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黄某的这一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
A.法的适用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解释
(2000年试卷一第5题,类似题同年试卷一第45题)
答案:B
解析:法的遵守又称守法,就是指人们按照法律规范进行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履行法律义务,是指人们按照法律的要求实施一定的行为,以便履行法律规定的种义务;二是享用法律的权利,即遵守法律中的授权规范。典某举报叶某及章某的行为是行使宪法第41条赋予的权利,符合法的遵守理论。
17下列哪些行为不符合我国法律的适用原则?
A.法官乐某为办好案件与原被告双方的代理人分别有多次私下接触
B.族长决定强奸案的被害人赵某及家人不许向公安局报案,由强奸实施人董某向赵某赔偿5000元
C.在处理合同纠纷时,诸葛法官接到市委书记的批条,指示不能判外地企业胜诉
D.监狱根据法定的情况没有将因贪污、受贿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原局长万某收监执行
(2000年试卷一第41题)
答案:ABC
解析:我国法律的适用原则之一是司法机关依法猖行使职权,其内容包括:(1)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3)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题中A项违反了第(3)项内容的规定,即法官办案应依公开、公正原则;B项违反了第(1)项内容的规定,族长无权行使司法权;C项违反了第(2)项内容的规定,市委书记不得干涉司法机关行使职权。
18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
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万元
B.甲区警方查处存在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
C.何某为急赶回家,将已过有效期限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邓放行登机
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
(2000年试卷一第42题)
答案:BCD
解析: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比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A项中刘某与吴某之间的关系不是依法建立的关系,因此不是法律关系;B项中,警方与企业有关人员形成行政关系;C项中机场安检站与何某形成行政关系;D项中任某与医院形成民事法律关系。
19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历史上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肯定的
B.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
C.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也可作为司法机关裁判案件的根据
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成出现的(2000年试卷一第43题)
答案:BCD
解析:法的基本特征是:(1)法在形式上具有规范性、一般性或概括性的特征;(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因此根据特征(1),A项是错误的;根据特征(2),D项是正确的;法律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根据,但不是惟一根据,政策、道德等也可以成为办案根据,因此B、C项是正确的。
20责任法定原则是法治原则在法律责任认定和归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下列选项哪些是该原则的要求?
A.法律责任应由法的规范预先规定
B.不允许任何的法的类推适用
C.国家不能用今天的法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
D.没有法律授权的任何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都不能向责任主体认定和归结法的责任
(2000年试卷一第44题)
答案:ABCD
解析:责任法定原则是指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不承担法律责任。它包括禁止类推、刑法无溯及力及权利义务的主体法定等。
21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有哪一项是错误的?
A.权利能力是公民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1999年试卷一第1题)
答案:B
解析:权利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资格。公民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按照享有权利能力的主体范围不同,权利能力可以分为一般权利能力的特殊权利能力,特殊权利能力并不是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的,而只授予某些特定的法律主体。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权利能力包括享有权利承义务的资格。
22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①法律重视程序,不讲效率;②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③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灵活性;④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④③① B.①④②
C.②
D.③
(1999年试卷一第37题)
答案:CD
解析:见教材关于法的局限性的叙述。
23下列有关“法的渊源”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能被国内法院适用的法的渊源,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习惯等
B.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而作出的分类
C.根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切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均成当代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D.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可能作为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判决依据
(1999年试卷一第68题)
答案:ABC
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根据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除外;形式上的法的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24.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法律规范的概念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论点是:①法与法律规范的概念完全相同,因为法的构成要素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所有的法和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表述法和法律规范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学生乙的论点是:①法的要素不能等由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表现为法律条文形式,但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
③同一法律规范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学生甲的论点③和学生乙的论点③ C.学生乙的论点①
D.学生乙的论点②
(1999年试卷一第80题)
答案:BCD
解析:法的要素的构成一般包括法的原则、法的概念、法的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的结构,如“假定、指示、法律后果”或“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因此法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25魏明与桂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产生魏明与桂敏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
B.法律事实 C.事实行为
D.事实关系(1998年试卷一第16题)
答案:B
解析: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是意志行为,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的表现。题中魏明与桂敏登记结婚的行为引起婚姻关系的产生,是一种法律行为。
26“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段话是由谁阐述的?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亚里士多德
(1998年试卷一第19题)
答案:D
解析: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论述法治问题的先哲。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从法的规范作用看,该项规定属于下列哪一情况?
A.个别指
B.确定的指引
C.有选择的指引
D.非规范性指引
(1998年试卷一第24题)答案:C
解析:法的指引作用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确定的指引是指人们对法律规范所指引的行为模式有选择余地,法律允许人们自行决定是否这样行为。授权性规范代表有选择的指引,个别指引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对具体的人和情况的指引。规范性指引是具有概括性的行为规范对同类的人和情况的指引。
30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该条款的内容属于哪种规范?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命令性规范
D.禁止性规范
(1998年试卷一第34题)
答案:A
解析:按照法律规范的内容,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具有指标法律关系主体可以选择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别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规范。授权规范是关于主体权利的规定。义务性规范包括命令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命令性规范是要求法律关系主体应当从事一定行为的规范,即规定必须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不应当从事一定行为的规范,即规定必须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性规定。
31下列哪些情况不属于法律关系范畴?
A.限制行为能力人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
B.奴隶主对奴隶之占有使用关系
C.政党社团章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D.无效的合同关系
(1998年试卷一第69题)
答案:BCD
解析: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合法的社会关系。某些领域的社会关系是法律所调整的,有
些不恪地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如政党社团的内部关系。法律关系是合法的社会关系,无效的合同关系不是法律关系,奴隶在奴隶社会是法律关系的客体,因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使用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
32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之所以不能称为“法”,原因在于哪些方面?
A.它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浑然一体
B.它不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它不是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
D.它不是依靠法院、警察、监狱等机关来保证实施的(1998年试卷一第71题)
答案:BD
解析:法的外部特征是:(1)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的社会
规范。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不能称为法的原因是氏族习惯不具备法的特征。A、C项是法产生的一般规律。33。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均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编纂而成的。以《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和罗马法的本质和渊源上看,下列选项中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三者都归属于同一个法的历史类型
B.法的发展过程具有历史延续性
C.法律概念、技术和原则具有可继承性
D.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移植的关系
(1998年试卷一第80题)
答案:BC
解析: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大陆法系就是从奴隶制时代的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1804年法国制定了《法国民法典》,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制定的。法的继承的主要内容有:(1)法律术语、技术形式。(2)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3)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4)反映法的一般价值的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公开审判原则、法治原则等。
法的移植是指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 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法的移植的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法律和惯例。
按照自然法学派的观点,法具有道德内容,体现一定的道德性。自然法学派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A.道德的原则可以上升为法律原则
B.违反人道的法律不具有法的品质
C.法的安全性原则优先
D.只有实在法才是有效的法律
(1998年试卷一第83题)
答案:AB
解析: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在当代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律的结论不能通过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得出,即不须参考社会目标、政策、道德准则等,而仅仅运用逻辑工具,直接由已预设的法律规则中深绎得出。法律(实在法)无所谓善恶好坏,只要是主权者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该学说常被称为“恶法亦法”论)。自然法学派认为:在人定法(实在法)之上存在着自然法(正义或道德);只有体现道德内容的法律,才是具有法的品质的法律;否则,它就是一种不法的法律。例如,德国的纳粹统治下的反人道的法律,就是这种不法的法律。36 我国的基本法律部门包括下述哪些?
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B.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
C.婚姻法、仲裁法、律师法、商法
D.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
(1998年试卷一第86题)
答案:BD
解析: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通常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环境法。A项属于当代中国法的渊源,C项中婚姻法是民法部门中的一部单行法律,仲裁法和
律师法是诉讼法部门中的两个规范性文件,因此答案BD是正确的37下列哪些内容不属于制定法?
A.家法族规
B.衡平法
C.法院判例
D.习惯法汇编
(1998年试卷一第90题)
答案:ABCD
解析: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法,又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认可的不具有文字表现形式的法,不成文法主要为习惯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制定法和判例当都是正式的,法的渊源,法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平衡法。普通法是在普通法院判决基础上形成的全国适用的法律,衡平法是由大法官法院在申诉案件的判例形成的。
按照狭义的解释,下列哪一行为属于法的适用?
A.某人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起私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
(1997年试卷一第16题)
D.审判员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口角,而依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答案:C
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资料:关于法律与道德之间联系的理论争论。2015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法律教育网的小编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基础讲义,作为考生复习的参考资料。
1.关于法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
西方法学界存在两种观点:
(1)肯定说: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存在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道德的原则可以上升为法律原则;违反人道的法律不具有法的品质:“恶法非法”。法律敎育 网
(2)否定说——法与道德没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强调法的安全性优先的原则,强调只有实在法才是有效的法律:“恶法亦法”。
2.法与道德在内容上的联系:
(1)近代以前的法律在内容上与道德的重合程度极高,有时甚至浑然一体
(2)近现代法在确认和体现道德时,大多注意二者重合的限度,“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几成共识。但是最低限度如何确定仍然存在分歧。分歧在于一个不道德的行为是否只有在伤害自己或伤害公
http:/// 众情感或损害社会的公共德性的情况下才可以引出法律干预的理由。曾经提出的原则有:伤害原则、法律家长主义原则、冒犯原则和容忍与社会完整性统一相协调的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容忍限度的改变、尽可能充分的尊重个人隐私、法涉及最低限度的而不是最高限度的行为标准等原则。
3.法与道德在功能上的联系
二者的联系并无异议,关键在于在社会调整中何者为主。
传统社会重道德的社会调整;近现代以来,强调法律调整的突出作用,成为普遍的政治主张,其原因在于:
第一,分工和交换的普遍、常态化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成为必然且逐渐增多,法因其肯定性、普遍性和严格的程序和较强的操作性,能胜任这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法律 敎育 网
第二,与市场经济相伴的是利益分化的加剧和价值冲突的普遍化和常态化,道德难以胜任;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或称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3.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产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促使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5.完全康复:指病因消除,病状消失,受损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
6.不完全康复:是指病理损害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形态结构变化或功能代谢障碍,只有通过代偿机制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7.脑死亡(brain 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包括大脑皮层功能和脑干各部分功能的丧失,即脑死亡。
1.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指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伴有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小,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2.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严重的病例,尤其是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指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4.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聚集称为水肿。
5.超极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ECF的K浓度急剧降低,[K]i/[K]e↑,静息状态下ICF的K外流增加,使Em负值增大,Em与Et距离加大,细胞处于超极化状态导致兴奋性降低,甚至不能兴奋,称为超极化阻滞。
6.去极化阻滞:急性高钾血症时,ECF的K浓度急剧升高,[K]i/[K]e↓,Em负值减小或几乎接近Et水平,由于Em值过小,肌细胞膜上的快钠通道失活,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而不能兴奋,称为超极化阻滞。
7.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ic urine):低血钾症时,ECF的K浓度减少,此时ICF的K外出而ECF的H内移,引起细胞外液碱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H浓度升高,造成肾小管K-Na交换减弱而H-Na交换加强,尿排K减少而排H增多,加重代谢性碱中毒,且尿液呈酸性,称反常性酸性尿。
8.反常性碱性尿(paradoxical alkaline urine):高血钾症时,ECF的K浓度升高,此时ECF的K内移而ICF的H外出,引起细胞外液酸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增高,H浓度减低,造成肾小管H-Na交换减弱而K-Na交换加强,尿排K增多而排H减少,,加重代谢性酸中毒,且尿液呈碱性,称反常性碱性尿。
9.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可达原体重的10%,称为隐性水肿。
10.凹陷性水肿: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水肿,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可能有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1.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AG是一个计算差值。
2.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和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3.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值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4.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增多、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5.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6.肺性脑病:如果酸中毒持久,或严重失代偿性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可发生“CO2麻醉”,病人可出现精神错乱,震颤,谵妄或嗜睡,甚至昏迷,临床上称为肺性脑病。
1.缺氧(hypoxia):因组织供氧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 in blood):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最大携氧量。
3.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 in blood):为100mL血液的实际携氧量,包括结合于Hb中的氧和溶解于血浆中的氧量。
4.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Hb,SO2):指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简称氧饱和度,SO2=(血氧含量-溶解氧量)/血液容量×100%。
5.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是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6.P50:为反映Hb与氧亲和力的指标,指Hb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正成为26~27mmHg。7.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即乏氧性缺氧,指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8.大气性缺氧(atmospheric hypoxia):吸入气氧分压降低或通风不良矿井、坑道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造成细胞性缺氧,称大气性缺氧。
9.呼吸性缺氧(respiratory hypoxia):肺通气或(和)肺换气功能障碍,引起氧分压和血氧含量不足导致缺氧称为呼吸性缺氧。
10.发绀(cyanosis):当cap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发绀。
11.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致使携氧能力降低或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
12.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因进食大量含硝酸盐的食物后在肠道还原为亚硝酸盐,吸收入血,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由于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患者明显发绀,称为肠源性紫绀。
13.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14.组织性缺氧(histotoxic hypoxia):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
1.发热(fever):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时,就称之为发热。
2.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引起被动性的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3.内生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生致热源。
1.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死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2.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或(和)核碎片,形成的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3.分子警察(molecular policeman):P53蛋白在细胞周期的G1期发挥检查点功能,负责检查染色体DNA是否有损伤,一旦发现有损失的DNA,一方面启动DNA修复机制,进行修复;如果修复失败,则启动细胞凋亡机制。把可能演变为癌的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P53被称为“分子警察”。
问答题(13个):
1.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试举例说明。或称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如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DIC,休克,炎症,细胞增殖和凋亡症状。
2.高渗性脱水早期为什么不会出现循环衰竭症状?
由于高渗性脱水,ECF丢失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而且由于失水大于失钠,ECF渗透压↑,通过刺激渗透压感受器而刺激中枢,引起口渴感,使饮水增加,起代偿作用;同时刺激刺激了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起代偿作用;此外ICF向ECF转移,ECF得到一定补充而ICF减少。因此,高渗性脱水早期不会出现循环衰竭症状
3.血钾浓度迅速轻度升高和显著升高对心肌兴奋性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
急性轻度高血钾时,心肌兴奋性↑。这是由于ECF钾浓度增高后,[K]i/[K]e↓,静息期细胞内钾外流减少,使Em绝对值减小,与Et间的距离缩短而兴奋性增加。
急性重度高血钾时,心肌兴奋性↓。这是由于ECF钾浓度急剧增高后,[K]i/[K]e↓更多,使Em绝对值减小或几乎接近Et水平,Em过小使心肌细胞上快钠通道失活,细胞处于去极化阻滞状态,导致兴奋性降低或不能够兴奋。
4.严重腹泻患者可出现哪些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什么?
严重腹泻者可出现:①等渗性脱水:由于严重腹泻导致大量钠离子丢失,而消化道钠离子浓度接近血浆钠离子浓度,多见于早期。②低渗性脱水:这是由于治疗过程中只补充水而不补充钠或电解质平衡液,导致ECF的钠浓度降低严重,且渗透压也降低,导致低渗性脱水。③高渗性脱水:如婴儿腹泻,水样排便,此时失水大于失钠,丢失的是等渗或含钠低的消化液,从而导致高渗性脱水。④低血钾症:由于消化液中含有大量K,其K含量高于血浆K浓度,从而导致低血钾。
5.简述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
水肿时钠水潴留即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其基本机制是: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广泛肾小球病变、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和入球动脉收缩进一步减少肾血流量,导致GFR↓,从而导致钠水潴留。②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由于ANP分泌减少和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使得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导致钠水潴留。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多和ADH分泌增多,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导致钠水潴留。
6.剧烈呕吐易引起合作酸碱平衡紊乱?试分析其发生机制。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其机制如下:
①胃液中H丢失而不能中和胰液中的HCO3-,而胰液中的HCO3-入血引起血中[HCO3-]↑;②胃液中的Cl丢失引起低氯性的碱中毒;③失K导致低血钾而导致碱中毒;④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醛固酮分泌↑,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7.试述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并说明尿液的变化。
低血钾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反常性酸性尿。机制是:ECF的K浓度减少,此时ICF的K外出而ECF的H内移,引起细胞外液碱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H浓度升高,造成肾小管K-Na交换减弱而H-Na交换加强,尿排K减少而排H增多,加重代谢性碱中毒,且尿液呈酸性,引起反常性酸性尿。
高血钾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发生反常性碱性尿。机制是ECF的K浓度升高,此时ECF的K内移而ICF的H外出,引起细胞外液酸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增高,H浓度减低,造成肾小管H-Na交换减弱而K-Na交换加强,尿排K增多而排H减少,,加重代谢性酸中毒,且尿液呈碱性,称反常性碱性尿。
8.急性左心衰竭可引起哪种类型的缺氧?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急性左心衰竭常引起循环性缺氧,若合并肺水肿又可引起低张性缺氧。由于心输出量↓,血流速度↓,组织供血供氧量↓引起循环性缺血。血氧变化特点: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正常,静脉血含氧量↓,动-静脉血含氧量差↑;缺血性缺氧者皮肤苍白,瘀血性缺氧者发绀。
同时急性左心室衰竭引起广泛的肺淤血和肺水肿,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引起低张性缺氧。血氧变化特点:氧分压↓,血氧容量正常,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发绀。
9.试述缺氧时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变化。
缺氧时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输出量增加。因HR↑,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引起。②肺血管收缩。具有调整肺内血流与通气量的比例而获得较高氧分压的意义。③血管重新分布。皮肤、黏膜、腹腔脏器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维持Bp,保证器官灌注;心、脑血管扩张,维持机体代谢需要。④组织cap密度增加。Cap密度增加,缩短氧弥散至细胞的距离,增加供氧,尤其是心、脑、骨骼肌的cap增生明显。
10.试述EP引起的发热的基本机制?
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POAH→发热中枢介质→调定点上移→发热
基本机制包括三个环节:①消息传递:激活物→产EP细胞→EP,血液循环中产生的EP作为信使,将致热信号通过BBB、终板血管器(OVLT)或迷走神经传递传到下丘脑体温条件中枢(POAH)。②中枢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接收信息后其中枢神经细胞产生中枢发热介质,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中枢发出冲动,引起调温效应期的发生③效应部分:a.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战,产热增加;b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于
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至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11.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发热与过热的基本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体温升高不一定是发热,还可能是过热 病因 发病机制 效应 防治原则
过热
无致热源(体内因素或周围环
发热 有致热源
境温度过高)
调定点无变化或损失效应器调动点上移 障碍
体温可以很高,甚至致命 物理降温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对抗致热源
12.简述Bcl-2及P53对细胞凋亡的作用? ①Bcl-2为抑制凋亡基因,抑制凋亡机制为: ■直接氧化
■抑制线粒体释放的促凋亡蛋白质 ■抑制促凋亡因子的细胞毒作用 ■抑制凋亡蛋白酶活化 ■维持细胞钙稳定
②P53(抑癌基因)具有促凋亡作用,促凋亡机制:
■ P53通过与Bcl-2基因相互作用,下调Bcl-2的表达。
■ P53诱导细胞凋亡的靶蛋白表达(线粒体和死亡受体介导)。
■ P53诱导线粒体内凋亡的相关蛋白表达,并触发细胞色素C释放和凋亡蛋白酶活化。■ P53诱导死亡受体Fas表达。
■ P53能使死亡受体再定位于细胞膜上。13.细胞凋亡与坏死有哪些不同?
性质
诱导因素 生化特点 DNA电泳 形态变化 炎症反应 凋亡小体 基因调控
坏死
凋亡
病理性,非特异性 生理性或病理性,特异性 强烈刺激随机发生 较弱刺激,非随机发生
被动过程,无新蛋白质合成,主动过程,有新蛋白质合成,不耗能 片状
细胞结构全面溶解、破坏、细胞肿胀
溶酶体破裂,局部炎症反应 无 无
耗能
梯状条带
胞膜和细胞器相对完整,细胞皱缩,核固缩
答:质量检验阶段(特点:产品质量主要依赖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人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工人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查者,管理者,没有专制质量检查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经验就是标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特点:使用各种各样的检查设备和仪表。质量管理出现了三权分立的状态,专人订制质量标准,专人负责生产制造,专人按照质量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区别 答: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一件产品满足其需要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顾客忠诚,指客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和认可、坚持长期购买和使用该企业产品或服务所表现出的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高度信任和忠诚的程度,是客户对企业产品在长期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优势的综合评价。3.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答:1,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3,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4,就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与外部进行联络。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4.
产品实现的过程
答:产品实现包括产品的实现和支持两个方面,是组织获得增值的重要过程。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产品的实现和支持过程以及相关的过程网络有效地运行,从而使组织具备满足相关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产品的增值目标。5.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会得到
哪些信息? 答: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过程。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包括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和最终处置的各个过程都需要适当运用数据分析过程,以提升有效性。6.测量为了什么,以及依据
答:目的:为了证实产品的复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复合性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组织应策划并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通过这种策划活动,希望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具有自我完善机制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对顾客满意程度的监视和测量,内部测量,财务测量,自我评价,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对相关方满意程度的测量和监视7.控制图的判稳和判异准则
答:判稳准则:1,连续25个点子在控制界限内。2,连续35个点子,仅有一个点子超出控制界限。3,连续100个点子,仅有2个点子超出控制界限。判异准则:1,一点超出界限。2,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3,连续6点递增递减。4,连续14点中相相邻点上下交替。5,连续3点中有2点落在中心线的同一侧的2σ~3σ范围之内。6,连续5点中有4个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1σ以外。7,连续15点在中心线正负1σ之间。8,连续8点在中心两侧但无一在中心正负18σ之间。.
QFD基本原理及其如何展开
答:QFD的基本原理:注重产品从开始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到产品的生产都是以市场顾客的需求为驱动,强调将市场顾客的需求明确地转变为产品开发的管理者、设计者、制造工艺部门以及生产计划部门等有关人员均能理解执行的各种具体信息,从而来保证企业最终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顾客需求的产品。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步骤
答:准备阶段(最高管理者做出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决策,确立IMS领导和工作组,各专业管理体系标准的培训,识别和获得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策划与设计阶段(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建立一体化管理方针,确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总体策划,设计IMS模式并确定具体的要素标准,确定组织结构、资源、职责和权限,IMS文件总体设计),体系文件宣贯(IMS文件编写和培训,IMS编写与评审,IMS文件的建立于发布)和试运行阶段(体系文件宣贯,体系文件运行,体系文件评审、修正),体系实施阶段(记录与信息管理,见识与测量,不符合控制,IMS内审)和评审改进阶段(纠正与预防措施,IMS管理评审与改进)六西格玛管理中的角色及其职能
答:角色:高级管理者(学习六西格玛管理、领导最高管理团队将六西格玛项目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参加合适的六西格玛项目小组、保持对整个体系的全局把握避免仅仅是局部优化、保持一个长期的视野、在合适的情况下,解释6西格玛管理、主持对六西格玛项目的重要环节的审查和评价)、最高管理团队成员(学习六西格玛、在整个组织中开展六西格玛、管理和区分六西格玛项目的优先次序、给六西格玛项目分派倡导者、黑带和绿带,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与高级管理者一起主持六西格玛项目的审核和评价、改进六西格玛过程、清楚六西格玛管理障碍、提供六西格玛管理所必要的资源)、倡导者(负责六西格玛管理在组织中的部署;构建六西格玛管理基础,负责六西格玛管理实施中的沟通与协调)、黑带大师(对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具有较深的了解与体验,并将他们传递到组织中来,〃培训黑带和绿带,确保他们掌握了适用的工具和方法;为黑带和绿带的六西格玛项目提供指导,〃协调和指导跨职能的六西格玛项目,协助倡导者和管理层选择和管理六西格玛项目)、黑带(〃领导六西格玛项目团队,实施并完成六西格玛项目; 向团队成员提供适用的工具与方法的培训; 识别过程改进机会并选择最有效的工具和技术实现改进; 向团队传达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建立对六西格玛管理的共识;向倡导者和管理层报告六西格玛项目的进展;将通过项目实施获得的知识传递给组织和其他黑带;为绿带提供项目指导。)、绿带和过程的所有人。
DMAIC与PDCA的区别
答:1。DMAIC拥有众多工具,且有不少新工具2:DMAIC模式优先考虑客户及评估措施3:DMAIC在改进时既可进行“流程改进”,也可进行流程再设计 过程方法的阶段
答:
一、调查诊断,调整资源
二、培训起步,系统策划
三、编写文件,发放运行
四、审核评审,纠偏完善
五、整顿改进,正式审核
六、总结提高,持续改进 产品质量因素
答:1)企业领导质量意识和职能的发挥情况 2)质量组织的完善程度 3)人的实际素质 4)质量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 5)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执行情况 6)设计和规范质量 7)采购质量 8)过程准备质量 9)过程控制质量
简单描叙质量屋
答:左墙:用户需求及其重要性。天花板:工程措施。房间:关系矩阵。地板:工程措施的指标及其相对重要度。屋顶:相关矩阵。右墙:市场竞争能力评估。地下室:技术竞争能力评估。名词解释;
产品: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和流程性材料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质量管理:组织为了使其产品质量能满足不断更新的顾客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
管理活动的总和。
质量策划;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
质量控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活动 质量保证;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的活动
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顾客忠诚:顾客在满意的基础上,对某品牌或企业作出长期购买的心理承诺,是顾客一种倾向性意识和行为的结合 质量成本: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过程能力:在一定时间处于控制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过程能力指数;表示过程能力满足过程质量标准要求程度的量值
质量功能展开;将顾客满意因素与设计过程耦合起来的一种有效工具
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部分进行检验,通过检验这少量产品来对这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对这批产品作出是否合格、能否接受的结论 可靠性:产品(包括零件和元器件、整机设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能力 失效率:工作到某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六西格玛管理:管理者坚定、严格的追求在所有过程中减少偏差以实现连续的和突破性的变革,以此影响组织的上线和下线并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或由组织发起的对制造、服务和管理过程进行新的创造,由此在减少缺陷和缩短产品周期时间方面得到持续的大幅度的提高 SDSA模式;帮助员工进行流程标准化的一种方法或者路标,包含标准化,实施,研究,改进四个步骤 PDSA模式:员工通过减少顾客需求与过程性能之间的差异来提高或者变革过程的方法或路标。包括计划、实施、研究和改进四个步骤 填空选择
影响质量的因素:环境、设备、人、方法、材料。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质量管理的阶段: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的分类: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质量管理包含的内容: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七种老工具:分层法、排列图法、因果图法、检查表法、直方图法、散步图法、控制图。
质量管理因素:人、机、料、法、环。控制图的分类: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两大类。
各国的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中国的全国质量奖。质量成本总额曲线:54页。质量成本核算的步骤:成本科目设置、成本统计、核算、分析、考核、成本的计划与控制。质量功能展开的过程:质量展开、成本展开、技术展开、可靠性展开。
【司法考试法理学复习指导:法的价值】推荐阅读:
司法考试:法理学每日一练02-18
司法考试法理试题答案06-27
司法考试复习顺序11-17
在职复习司法考试12-26
司法考试复习详细攻略12-25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复习要点总结01-19
司法考试复习计划方案有哪些03-26
法理学考试复习重点03-15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09-08
安全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