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集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集(推荐8篇)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集 篇1

1.语素

以分子原子为例来说明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

”,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

”,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素构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吃”;“吃亏”。

如何判断语素?

判断语素很简单,就看看它能否再分,分后有意义就是语素,否则不是。

语素的分类:

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2.词

定义: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词的分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4)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表确数(二,亿,二分之一);表概数(一些,许多,三四十);表序数(第一,初二,老大等)。

(5)量词

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例如:物量词(尺,斤,个,辆);动量词(趟,次,遭,回等)。

(6)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例如:人称代词(我,你,他,大家自己);疑问代词(什么,谁,多少,怎么);指示代词(这,那,这样等)。

(7)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肯否定等。

例如:很,更加,略微;全都,总,仅仅,只;已经,刚刚,一直;再三,往往,时常,屡次;可,却,难道;不,竟,可能没有等。

(8)介词

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例如:从,向,朝,在,把,按照,为了,对于,比,除了,和,跟,由于等。

(9)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才,如果……那么等。

(10)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例如:结构组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吗,啊,罢了,吧,呢等)。

(11)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喂,哎呀,嗯等。

(12)拟声词

摹拟事物声音的词。

例如:砰,轰隆,哗啦啦等。

※结构助词“地”“的”可以合用为“的”,即定语、状语都用“的”:(伟大)的人民:(勇敢)的前进。但不作硬性规定,如分开用,要用得正确,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3.短语

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

词和词构成短语,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短语成分: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例如:

报纸杂志

老师和同学

雄伟壮丽

唱歌又跳舞

调查研究

光荣而艰巨

(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句词的词语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定语用“()”表示,状语用“[

]”表示,中心语不标符号,例如:

(汉语)语法

(祖国)大地

[完全]相信

[小心]翻阅

[更加]坚强

[多么]伟大

(3)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宾语用“

”表示,例如:

吃晚饭

盖房子

住石洞

卖豆浆

夸奖我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例如:

给我笔

教你一首歌

(4)补充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建议将动词

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称补充短语。这样,补充短语分为两类,一是动补短语,一是形补短语。)补语用“〈

〉”表示。例如:

洗得〈干净〉

翻了〈一阵〉

抱〈起来〉

活跃〈在基层〉

热得〈出汗〉

大得〈多〉

暗〈

得很〉

冻得〈麻木

(5)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主语、谓语之间用“‖”标示,“‖”之前是主语,之后是谓语,例如:

红旗‖

飘扬

天气‖

养分‖多

举止‖稳重

一个短语一个成分或每一个成分,还可以扩展成短语。这样短语中包含短语,成为复杂的短语。扩展后的短语,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例如:

迷人的秋色——一派迷人的秋色——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走进来——急急忙忙走进来——神色慌张、急急忙忙走进来

另外,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介宾短语如:从今天(开始),向我(走来),对学校的情况(很熟悉)等。的字短语如:男的(排左边),大红的(是牡丹)。

4.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1)单句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①单句的成分和主干

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常作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量词组、联合词组、“的”字结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动词、形容词也可作主语。

主语: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去北大荒的就是他。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经常作谓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及由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名词、数量词组、主谓词组也可作谓语。

谓语: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树叶黄了。明天星期日。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宾语:宾语在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能做主语的词、词组,一般都能做宾语。

宾语:我们热爱祖国。/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除副词外,实词和词组一般都可以做定语。

定语:(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母亲。

(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三杯)美酒敬亲人。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副词、形容词经常做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不做状语。

状语:他[勇敢]地站出来。

他[已经]走了。咱们[北京]见。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介词结构和由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词组。

补语:他急得哭<起来>。

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很<多>。他生<于1918年>。

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中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

公式:【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②用符号法分析主谓句。

第一步,用“‖”界分出主语和谓语。

大的人

大的时

代。

第二步,用“()”标出充当主语的短语中的定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

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三步,用“〔

〕”标出状语;用“()”标出充当宾语的短语中的定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四步,用“〈

〉”标出补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这样,除去定语、状语、补语,句子主干就显示出来了:……人民……创造……时代。

摘取句子的主干,是为了掌握原句的结构,对理解原句的意思有帮助。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还要注意,在摘取否定句主干时,一般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

单句若是由复杂的短语构成时,单句也就成了复杂的单句。

(2)复句

①复句的构成和分析

复句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结构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直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句;一种方式是借助虚词构成。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大都是连词和副词,统称关联词语,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组成复句的单句结构叫分句。

一般复句扩展成二重复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复句中前一个分句是单句结构,后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结构;二、前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结构,后一个分句是单句结构;三、复句中的每个分句都扩展成复句结构。用符号法分析二重复句,第一层次在分句之间用“|”表示,第二层次在分句间用“‖”表示。分句间的关系在竖线下标明。例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因果

假设

②复句的主要类型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一定的事理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加点的是关联词语):

并列复句

云薄了,雾又上来了。

我们青年人不是要空谈,而是要实行。

递进复句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思想品质也好。

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闹得更厉害了。

选择复句

或者跪着生,或者站着死。

不是跪着生,就是站着死。

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转折复句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胆子可不小。

我一再邀请,然而他执意不去。

因果复句

因为它们的内容重要,所以选录了。

他们既然深入调查,就有发言权。

假设复句

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

即使不相信我,也得说实话。

条件复句

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

只要有肥料,一年就可能稻麦两熟。

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③常用的关联词

例如:

单用:也,又,还,而且,并且,况且,何况,或者,还是,宁可,要么,但,而,却,然而,不过,其实,可是,只是,因此,既然,以致,否则,不然,便,只要,就,才。合用(有的不一定必须配对):既,也;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尚且,何况;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决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由于,就;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如果,那么;要是,就;即使,也;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除非,才。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他们去中山公园。

他们去中山公园吗?

请你们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多么热爱伟大的祖国啊!

5.句群*〔注文〕

句群是由前后衔接、表达中心语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例如: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②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③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竺可桢《向沙漠进军》的第一段)

(二)语法知识应用

1理解和使用实词、虚词

教学词类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词的特点,以便准确使用。

(1)正确组合、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

在汉语中,只要合乎事理、合乎习惯,极大多数名词、动词、形容词都能够自由地组合。对一小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要防止词性误用。

不要把一些抽象名词误用作动词,例如:

①教师们愿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愿望”是名词,误用作动词。可改“愿望”为“盼望”或“要求”。)

不要把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硬带上宾语,例如:

②今天出发了一排三班的战士。(“出发”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应把“出发了”挪至“战士”的后面。)

不要把一些表示状态的形容词误用作动词或名词,例如:

③老师批评她迟交作业,她一听,眼睛里就饱满了眼泪。(“饱满”是形容词,误用作动词。可改“饱满”为“饱含”。)

④他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误用作名词。可改“沉重”为“沉重感”。)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对表达语义至关重要。这几类词,使用频率高,要注意理解运用。下面例①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下雨的情景,如果抓住了画横线的名词或短语、加点的动词(的有带状语),就把握了雨状。又如,例②中的动词、例③中的形容词都用得确切,分别同宾语、主语搭配得当,阅读时要细细品味,领会语义。

①风带着雨星……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的,一个水世界。(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②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袁鹰《井冈翠竹》)

③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准确理解、使用表示时间、空间的名词

在汉语里,表示时间、空间,一般使用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及其短语。例如:

①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停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回忆我的母亲》)

②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有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3)准确理解、使用数词和量词,特别要准确使用倍数和分数。

从一增加到十,可以说“增加了九倍”。或“增加到十倍”。从十减少到一,可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减少到十分之一”;减少尽量不用“倍”,不说“减少了九倍”。例如: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到距离防风林等于林高度二十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列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二十倍。(《向沙漠进军》)

(4)准确理解、使用代词

准确地使用代词,就能简明地描述对象,避免重复罗嗦,张冠李戴。

在起替代作用时,代词应当有替代对象,否则代词无着落。

①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它”代替“死海”)

*②在太阳的七色光带中,它们的个性并不一样。

(“它们”无替代对象,应指“各色光”)

一个代词只应有一类替代对象如果有两类替代对象,就会产生歧义。

③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那里”指书堂站)

*④王玉明在会上介绍他一家:父亲是篮球爱好者,母亲是冬泳爱好者,哥哥是百米健将,打破过区百米纪录。他拿过象棋冠军,在区里称雄棋坛。(“他”可能指“王玉明”,也可能指“哥哥”)

代词与替代对象不应脱节。

⑤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替代“夺取全国胜利”)

*⑥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能源,它的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它”表面上指“煤”,实际上与“煤”脱节,暗中换上了“煤炭工业”作替代对象。)

在一定语境中,注意代词的运用。

*⑦我的弟弟来信说:“他在学校里很好,老师都很关心他。”

(“他”应为“我”)

(5)准确理解、使用虚词

甲、正确辨析虚词在句中表示的结构关系和事理关系。辨析虚词,实质上也是辨析语义。辨析有虚词的比较复杂的语言片断,非辨析虚词不可。

①三中和六中组成的联队或者三中和十中组成的联队,可以参加本届篮球锦标赛。

②有些同志还怕谈缺点会被反动派利用。我看这一点不用怕。因为我们不谈缺点,他们也会造谣中伤。他们就是唯恐我们不“天下大乱”。所以,从骨子里来看,反动派是怕我们谈缺点的,因为这将对我们的事业更加有利,而对他们却更加不妙。(陶铸《太阳的光辉》)

例①的“或者”,例②的两个“因为”,不辨清,就不能正确的地理解语义。

乙、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个关联词语表示一种事理关系,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表示相应的事理关系。也表示一定的语义。因此,写作时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比较:

③*a.尽管你有什么困难,同学们都可以帮助你克服。

b.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同学们都可以帮助你克服。

丙、虚词的个性很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虚词要逐一了解它的具体用法。如介词“对于”的用法:

“对于”的作用在于突出指明行为动作的对象,同时预示着动作者对这种对象采取了或将要采取什么态度或行动。比较:

④我们要坚决反对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

⑤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我们要坚决反对。

⑥对于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我们要坚决反对。

这三句话的基本意思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别:例④是一般叙述;例⑤突出指明了行为、动作的对象;例⑥则不仅突出指明了行为动作的对象,而且提前给了听话人一个信息,下文将表明说话人要采取什么态度。因此,当要表示对某人、某事采取什么态度、行动时,便往往用“对于”。

丁、使用虚词要注意一些运用不当的毛病:不该用的而用了;该用而没有用;该用,但放得不是地方;该用这个虚词而用了那个虚词;成对使用虚词不相搭配等。如下例:

*⑦从上述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它是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欠缺)

*⑧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要重复错误,明知故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以致语义不清)

*⑨一厂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二厂高,就是寿命比二厂短。(连词位置不对,“不是”应放在“价格”前)

*⑩学习上的退步,往往是由于自满开始的。(应用介词“由”而误用连词“由于”)

*⑾只有大家团结来,我们的工作就能做好。(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2.恰当安排语序

恰当的语序反映有条理的思维和准确的语义。“学生回答”和“回答学生”不同,“空气新鲜”和“新鲜空气”也不同。词语、成分的次序不能随意颠倒,对应关系也不能错乱。使用语言,要重视组合的语序,正确反映逻辑事理的语言习惯,否则会使意思表达不清楚,或者产生歧义。比较:

*①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②屋里陈列着鲁迅过去所使用的各式各样的东西。

语序问题,还可联系数理化教科书上有关的定义、定理、术语进行数学,既加深对语序的理解,练习运用,又使语法和学习各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例如:

解方程——方程的解

两数平方和——两数和的平方

a、b全不为零——a、b不全为零

语序有规定性,也有灵活性。在句子里,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突出谓语,可以把谓语移到主语的前头,把一般语序变为特殊语序。例如: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荷花淀》

先说“怎么了”(谓语),再说“你”(主语),表现了说话人想知道缘由的急切心情。

复句里分句的语序也有一般和特殊两种情况。例如:

(1)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这项任务。(一般语序)

(2)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这项任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特殊语序)

采用特殊语序,是为了表达的需要,突出了前一句,让后一分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be

opposed

to

反对……

3.合理搭配成分

教学短语的五种主要结构,学生懂得了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等组合关系,了解到各种成分,也就为使用句子打下基础。短语教学,要着重训练运用短语,熟悉几种成分的使用,注意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的搭配。成分搭配得当,是运用语言的重要能力。如下面一段话中的定语和中心语配合得非常恰当。

周总理崇高的革命精神,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斗争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精力,蠃得了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佩。

用“崇高”来修饰“革命精神”,用“卓越”来修饰“外交才能”,用“丰富”来修饰“斗争经验”用“渊博”来修饰“学识”,用“非凡”来修饰“精力”,五个修饰语和五个中心语都各得其所,配搭得十分精当,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周总理伟大的精神和杰出的才华。使用句子,如不注意成分的配合,会使文句语义不通。学生造句,往往出现一些成分不搭配的语病。如:

*①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主谓不搭配)

*②校长请著名艺术家来指教同学们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动宾不搭配)

*③我们以辽阔轻远的天空为背景画了这幅画儿。(定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④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地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状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⑤他蹲得那么外面,仿佛只要谁大声喊他一下,就会把他吓得掉下去似的。(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要指导学生注意语义搭配,这是汉语组合的实质问题,组合除了要符合语言习惯之外,必须合乎事理,合乎逻辑。

4.正确组织句子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要训练学生具有熟练的造句能力,能组织好句子。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会使结构残缺;句子成分重复、多余,会使人感到累赘;句式杂糅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语义。组织句子要结构完整,避免重复,句式不杂糅。

学生造句,成分残缺的语病常有主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等情况。残缺主语,有的是由于滥用介词造成的,如:

*①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增强了她学好外语的信心,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她较好地掌握了外语。

应将介词“在”和后面的“下”删去;或将“增强了”后面的“她”挪到“增强了”前头,让“她”作主语,再将后面的一个“她”删去。

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如:

*②听了王长键的话,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就坐在一边不言语了。

“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的是“王长键的话”,而不是“听了王长键的话”这一行为,宜将“听了”删去。或保留“听了王长键的话”,将“使”删去。

*③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终于使他认识到了吸咽的害处,下决心把烟戒了。

或删去“在”“下”:或删去“使”,把“他”放到“终于”的前面。

残缺宾语中心语。如:

*④他的发言,表达了我们为把北京西客站建成现代化车站的努力奋斗。

“表达”后面要求带“……的心愿”“……的意思”“……的决心”这样的名词性宾语,按这句的意思,应在“努力奋斗”之后加上“的决心”。

成分多余。如:

*⑤代表我们走进了开会的会场。

杂糅,常是把两种说法、两种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如:

*⑥学习任务再重,越在坚持体育锻炼。

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法。

5.变换、选择句式

句子从结构上看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可以互相变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把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它们可以表达基本相同的内容,但语意的轻重和语气的强弱有差别。如下例用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语意更重,语气更加肯定。

①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人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②他没有赶上末班车,不得不步行回家。

又如,下面两个句式语义基本相同而又有细微区别,适用于不同的语境。

“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这两个句式宜分别用在下列句子中:

a.“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b.“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的两边遥遥相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对调一下,a句b句都不协调。

句式的变换,包括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长句和短句的变换,表达相同意思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的变换。这些都可指导学生练习运用。

6.理解和使用长句

(1)分析长句的结构。通过理解结构来把握比较复杂的语义。分析长句结构,一个办法是切分较长的句子的成分。可以依靠连词、介词、助词切分,切分出来的短语可长可短;另一个办法是紧缩长句,抽出句子的主干,再添上枝叶。

①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②(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长单句词语多、容量大。可以表达严密的语义。为了表达需要有时要有长单句。用长单句,结构要正确,搭配要恰当。比较:

a.山区沟谷中,山体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而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夹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b.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的冲蚀夹带而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泄的急流。

b.用长单句下定义,表义严密。

(3)复句表达丰富的语义,有时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哥白尼》前三段叙述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接着第四段开头写道:

因此,哥白尼的学说不只是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

前一分句承上;后一分句启下,揭示他的地动学说“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过来的巨大影响。

7.句子之间衔接、连贯

写一组句子,即组合一个句群,做到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意衔接连贯,就要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安排合理的顺序。如

①所以,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②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加上作科学技术工具的数学。③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④靠六门基础学科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基础作为支柱。⑤所以,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的基础。(《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这段话第一句句首的“所以”是承接上段说的,说明’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同物理和数学的关系。②③④句则进一步解释。第⑤句又引出结果。

分析下面一段语言的层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语义: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语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联想不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扬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茅盾《白扬礼赞》)

这段话是由两组句子构成的。第一组句子包括①②③④句,第二组句子包括⑤⑥⑦⑧句,第一组句子讲白扬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第二组句子讲白扬树象征什么,以白扬树的本质来象征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意志。

写一段话,如果来回兜圈子,横生枝节,就全使中心语义不突出,不能清楚地说明问题。一些学生写一组句子,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要使自己成为有本领的人,就得充实自己的头脑,即要有知识。要成为有知识的人,就得“求学”。“求学”里的“学”是学问,也就是知识。只有不断去“求”,才能掌握知识。

对类似这样的语句,要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删去罗嗦的句子,使得句意简明,衔接连贯,中心意思明确。

8掌握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

有的词句在一个确定的语境中结构才确定,语义才明确,而且常常还有隐含语义。使用词句要恰如其分,准确、得体。

一个语言片断可能有两种结构关系、两种意思。“我要刀削面”,可能是“我要/(一碗)刀削面”,也可能是“我要刀/削面”。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片段的结构和含义相对稳定。例如:

我不要担担面,我要刀削面。

我不要擀面杖擀面,我要刀削面。

下面带点的对比使用的副词,在语境中表示特殊的含义:

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在一定语境中,相同意思用不同句式表达,就能取得完美的效果,如下例: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集 篇2

一是教材编排有“嫌弃”。现在的教材无一例外, 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汉语知识, 但其教学的目标只是落到了课后练习或课本后面的附录中来标示出来, 甚至在现今执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 (试用修订版) 中, 更是把它简单化了, 在课文学习目标中从不作要求, 课后练习也未涉及, 只在各册的附录中列出一个“简表”, 当前虽然在推行新课程改革, 但大多数教师都还是“以本为本”, 课本不作要求, 教师自然不把它作为讲授的内容, 或者不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来讲授, 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受影响呢?

二是考试指挥棒是最魁祸首。近年来, 全国除了山东、河南等几个省份, 在中考中有明确的汉语语法知识的考点外, 其他省份和地区偶有夹杂, 其间也是闪闪烁烁, 诸如关联词语、病句修改和修辞, 大多也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因为规定不考, 或许是母语太魅力无穷, 让出题者有意无意要旁敲侧击, 学生答题效果差才恍然大悟。而老师呢, 肯定是按规矩办, 偶有考及, 当然愤愤不平, 也最终只得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可最遭殃的就是学生, 摔笔不得, 以至愤怒, 进而后悔终生!

三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也不容忽视。曾记否, 不少语文老师因为要教语法基础知识, 买资料查资料, 网上学习, 向同行请教, 不断充电, 忙得不亦乐乎。而今他们省却了这些烦恼, 越发自信起来, 只要能耍好一堂课不就优秀了?于是便有了“只要认识字, 就能教语文”的传言了。所以, 他们也不正好顺应了教改的潮流么?

四是学科教学改革不同步。同是教学改革, 英语却是大张旗鼓地教语法学语法, 而且在中考中还有三四十个语法单选题。何况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 如句子成分, 语文课不学, 英语却要学要考, 怪不得很多英语老师埋怨语文老师,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学生更是苦不堪言!

综上所述, 长此以往, 其教改的结果可想而知。还是先拿老师的例子来说说吧。一位语文老师在教《说“屏”》一文时, 无意中被一名好奇的学生问及题目中“屏”字上的引号的作用时, 他便顺水推舟, 让学生先是讨论了一会儿, 之后学生的回答便是五花八门, 但老师最终的“权威”裁决是“特定的称谓”。又如有老师在教《敬业与乐业》一文时, 有学生对句子“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 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 认定一件事去做”中的关联词语“既 (不是) ……”表示质疑, 并认为该复句的前后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而不是并列关系, 可是这位语文老师思索了良久, 才语气委婉地说:“这文章是名家的作品, 该句子是文中的原句, 该关联词语究竟用得对不对, 还需要商榷。”于是便把这位学生表扬了一番, 便将自己的课继续了下去。还有老师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讲到句子“这里除了光彩, 还有淡淡的芳香,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使用的修辞方法时, 用“比喻”一言以蔽之, 还要求学生在“似乎”一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更有甚者, 不少老师在教文言时总是漏洞百出:如讲“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 ”和“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 ”两句中的“而”字用法时, 认为前者是并列关系, 后者是承接关系。诸如老师的上述错误或失误, 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可谓比比皆是, 甚至在不少公开课上也屡屡出现。究其原因, 或许就是老师缺少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研究, 缺少自我充电, 一味按照考试要求去应对, 这样的话, 语文教学仿佛缺失了点什么?回想八九十年代, 不少语文老师不敢教语文, 而今专业素质低和非汉文专业的人教语文, 可以说是大量充斥!谁都可以教语文!于是出现了一些语文老师教幼儿班、小学和初中, 甚至高中, 可谓一路高歌猛进!

老师怎么教, 学生也怎么学。如果老师蜻蜓点水甚至不教, 学生就是想学, 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故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汉语知识的教学现状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不少学生对汉语知识一窍不通, 更谈不上运用。不妨举一则学生的习作来剖析。例文:最美

要问这世间最美的东西是什么?是画?是风景?是花?是相貌?我认为都不是!世间最美的爱……

世间最美的是母爱。母亲不仅辛辛苦苦, 而且十月怀胎, 又伴随剧烈的疼痛而产下我们, 但又不分日日夜夜, 像母鸡照顾小鸡一样地照顾我们。婴儿时, 晚上不睡觉, 还一直哭闹, 母亲会把你抱起来, 左一手右一手左右地摇, 嘴边还一直不停地哼着:“宝宝乖乖, 睡觉觉”……当婴儿时的我们睡着时, 母亲又像放小鸡一样轻轻把我们放下。等到天又亮了, 母亲又要起床干活了。小学时……。初中了……

……

世间最美的是爱!是大爱!是母爱……!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集 篇3

【关键词】语法知识;语文教学;渗透

一、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最基本的体现就是阅读,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重心所在,要想准确、深入地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自然离不开语法知识、语法技能这些基本的素质。语法教学的不到位也影响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很多初中生的作文中都存在短语、组合单句、组合语段甚至组合语篇方面搭配不当的现象。虽然凭着语感我们可以较容易地读懂现代文,但是遇到文言文以及一些语句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语段时理解起来就很吃力了。如《奇妙的克隆》中有这样一句“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整个个体的潜在能力。”如果学生分不清句中的主干,哪一部分是限制主语的定语,哪一部分又是修饰谓语中心语的状语就很难读通整句话。语法知识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顺思维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有利于与高中语法教学的链接

很多高中老师都说初中老师是误人子弟,不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升入高中后还得重新补上这一课。初中语法知识是明确规定不考察的内容,但是高中语法知识又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语法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抽象系统,只有初中加强对语法知识的教学才能跟高中做好衔接工作。

3.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其他学科都要通过汉语来进行表述,抓不住分散在题目里的主要信息如何解题呢?如人教版数学中有这样一证明题“等腰三角形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首先要弄清楚主谓宾“夹角等于一半”,“高”与“底边”是用来修饰“夹角”的定语,二者都是等腰三角形上的。首先就要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作出其中一腰的高,“一半”又是“顶角”的定语,我们就要相应地作出顶角的平分线,这样,这个题目的结构已经了解清楚了,已知条件也全部找出来了,剩下的就用数学知识来解题就可以了。同样,英语的学习中也离不开语法知识的基础,试想如果“主”、“谓”、“宾”都搞不清楚如何进行英语语法的学习呢?更别提倒装句、复句等比较复杂的句式了。

二、如何将语法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1.随文而教,将语法知识与课文的阅读结合起来

语法修辞是为语言运用服务的,只有将语法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感受这些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价值。

课文是教材中最重要的内容,大多选自名家名作,符合语法规范,要在课文的教学中穿插语法教学,不仅让他们掌握了相关语法知识,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讲解短语的运用:“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方正、质朴、博学”是并列短语;“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黄蜂”是偏正短语;“吓得要死”、“睡不着”是后补短语;“拍雪人”、“折腊梅花”是动宾短语等等,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例子,让同学们在阅读中理清短语的结构,掌握语言的规律。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对单句的成分进行讲解,“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一句中的“绝大部分”能否随便去掉呢?在句中做什么成分?传达了什么意思?可以让同学们先自行思考,然后再讲解,“绝大部分”在句中是状语,它说明中国的传统建筑中还是有一部分是不对称的,不可以随便去掉。学习《曹刿论战》时有“公将鼓之”一句,其中“鼓”是名词作动词的用法,掌握了这个同学们就很好理解了。

于此同时,在阅读中加强语法的教学也有利于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孔乙己》的学习中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他便排出了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第一句中的“排”字即体现了孔乙己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炫耀得意的神情,也刻画出了他穷酸拮据的形象。第二句中的“摸”字,表现出了他穷困潦倒的悲惨境地。又如在《桃花源记》的学习中,有很多主语缺失的语句,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句式结构就无法理解课文内容、思想。

2.将语法知识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的所在。首先要运用语法知识正确地审题,如《我的童年》限定了时间范围,只能写童年的故事;《我的同桌》限定了人物范围,只能以我的同桌为主人公;2011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前行是脚步的积累》,首先要抓住题目的重点词汇“前行”、“积累”,在文中就要重点体现这两点,写相关前进、进步的事,还要体现积累到了什么,感情、知识或者阅历,这就是所谓的抓题眼。

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语法知识来修改作文,让同学们自行修改或者相互修改自己作文中的语法错误,然后再交上去由老师统一批阅。让他们自己发现文中的错别字、语病、搭配不当以及过分雕琢的地方,仔细分析词语的顺序是否合理,运用是否符合逻辑,通过这一类的修改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增强语法知识的理解,做到熟练使用。

3.与其它语言知识融合教学

语言的艺术不仅有语法还有修辞、逻辑等,可以将语法教学与修辞逻辑教学相结合,使有用的知识熔为一炉。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里面有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以向学生提问“嫩嫩的、绿绿的两个本应该放在小草前面,为什么要放在句末?句中“偷偷地”和“钻”两个词又有什么效果?这个问题不仅包含了拟人修辞的问题也蕴藏了语法知识。初中语法教学就是要将词语、句子、成分分析、复句分析、修辞、逻辑等各方面打通,让学生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做到活学活用。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结构的规律,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人教版教材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再系统地编排语法知识,而是将语法零碎地安排在每一册教材的附录内 。语法知识虽然不能直接形成语言能力,却是支撑语言能力的基础,没有了语法知识语文教学就像一潭死水,因此作为初中老师,在初中的教学中融入语法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陆海虹.淡化语法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万方数据库.2010(06)

[2]夏素萍.初中语文教学不应该过于淡化语法[J].新课程.2011(12)

[3]王月红.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之我见[J].语文天地.2012(06)

小学英语语法总结全集 篇4

普通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可以按个数计算的,这类名词叫可数名词。可数名词分为个体名词(表示某类人或事物中的个体,如worker, farmer, desk, factory等)和集体名词(表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一群人或一些事物,如people, family 等)。

假如普通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不能按个数来计算的,这类名词就叫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分为物质名词(表示无法分为个体的物质,如meat, rice, water, milk, orange 等)和抽象名词(表示动作、状态、情况、品质等抽象概念,如work, homework, time, health, friendship等)。

二、 可数名词的家务事

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时,用单数形式;指两个或多个人或事物时用复数形式。名词由单数形式变成复数形式的规则如下:

1. 一般的名词词尾直接加-s 。如:

book → books ;room → rooms; house → houses ;day → days

2. 以s, ss, ch, sh, x 结尾的名词,在词尾加-es 。如:

bus → buses ;glass → glasses; watch → watches; dish → dishes ;box → boxes

3. 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名词,要先将y改为i再加-es。如:

city → cities ;body → bodies;factory → factories

4. 以f 或fe 结尾的名词,要将f或fe改为v再加-es。如:

half → halves; leaf → leaves;knife → knives ;wife → wives

5. 特例 [特例常常考,要记住。]

① child → children

② man → men woman → women; policeman → policemen (规律:man → men)

③ tomato → tomatoes; potato → potatoes

[ 初中英语以o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只有这两个词加-es,其余的当然加-s喽!如:photo → photos ]

④ foot → feet; tooth → teeth [ oo变成ee。]

⑤ sheep, Chinese, Japanese单、复数同形 [变复数时词形不变。]

⑥ people单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要求谓语动词用复数; people的复数形式peoples通常指“多个民族”。

三、 不可数名词的家务事

1. 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当它作句子的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如:

The food is very fresh. 食品很新鲜。

2. 有的不可数名词也可以作可数名词,有复数形式,但他们的意义往往发生变化。如:

water (水) → waters (水域); orange (橘汁) → oranges (橘子)

3. 很多的不可数名词表示泛指时为不可数,表示种类时就可数,但意义大多不发生变化。如:

fruit → fruits ;food → foods; fish → fishes ;hair → hairs

用所给名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How many________(sheep) are there on the hill?

2. There is some________(food) in the basket.

3. The baby has only two________(tooth) now.

4. There is a lot of________(water) in the bottle.

5. There are five________(people ) in his family.

6. Let’s take________(photo), OK?

7. I have lots of________(tomato) here.

8. The________(leaf) on the tree turn yellow.

9. The________(child) are playing games on the playground now.

10. Their________(dictionary) look new.

11. I see you have a few white________(hair).

12. They are________(woman) doctors.

13. Can you give me some bottles of ____ (orange), please?

14. There are many________(fox) in the picture.

15. I would like some apple________(juice). I am very thirsty.

参考答案:

1. sheep 2. food 3. teeth 4. water 5. people 6. photos 7. tomatoes 8. leaves 9. children 10. dictionaries 11. hair, hairs 12. women 13. orange 14. foxes 15. juice

名词可数不可数“六注意”

一、可数名词是可以用来计数的名词。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形式。如:desk-desks, apple-apples等。不可数名词是不可以直接用来计数的名词。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只有单数形式。如:some bread, a little milk等。

二、单数可数名词表示泛指时,前面要用不定冠词a(an),表示特指时,前面要用定冠词the; 而不可数名词前不能用a(an)修饰,表示特指时,前面一定要用定冠词the。如:

He is a factory worker. 他是一名工人。

No one can see air. 没有人能看见空气。

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都可以用some, any, a lot of, lots of 等来修饰,表示”一些,许多”。如:

There are some oranges on the desk. 桌子上有一些桔子。

There is a lot of water in the bottle. 瓶里有许多水。

四、可数名词前可用具体的数词来表示具体的数量。如:two apples, four books等。不可数名词前通常用”单位词+of”来表示数量。如: a piece of ***, three pieces of ***等。

五、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与主语的单复数保持一致。如:

This picture is very beautiful. 这幅画很美。

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但是不可数名词前有复数”单位词”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如:

There are two cups of tea on the table. 桌上有两杯茶。

六、对可数名词前的修饰语提问用how many; 对不可数名词前的修饰语提问用how much。 如:

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in the box?盒子里有多少个苹果?

How much tea is there in the cup?杯里有多少茶水?

小学英语语法总结全集 篇5

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情况

e.g. Tom will have a bike of his own.

与这个时态连用的时间状语常用:

tonight, tomorrow, the day after tomorrow, next week, in three hours, two days later 等。

一般将来时态与其它结构表将来情况的区别:

一般将来时态 :主要从时间的角度表将要发生的动作或情况。

be going to 结构 :①表(主观上)打算或准备做某事时。 ②表有发生某事的预兆时。

e.g. 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competition with us in studies. It is going to rain.

据以上区别,故下面一句是错的:

I am going to be eighteen years old next year.

应改为: I shall be eighteen years old next year.

be about to do sth 结构 :意为“刚要做某事”、“马上要做某事”强调时间之紧迫性。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 篇6

关联词的意义 能够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连接起来组成比较复杂的句子的词语,就是关联词语。恰当的使用关联词语,能使我们在说话或者协作时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并列关系:

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相互并列。每个分句各说一件事或同一事件的一个方面。既„又„ 一边„一边„ 又„又„ 一面„一面„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那么„那么„ 小芳既爱唱歌,又爱跳舞。

因果关系:

前面(后面)的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前面)的分句说明结论或结果。因为„所以„ 既然„就„ 由于„因而„ „„因此„„ 既然„那么„ „„因为„„ 之所以„„是因为„„ ①因为他真正下了苦功,所以成绩有了很大提高。②既然你错了,就应该伸出手去请他原谅。

转折关系:

后面分句的意思是前面分句意思的转折。虽然„但是„ „„可是„„ 尽管„还是„ ①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行动十分麻利。②尽管他身强体壮,还是搬不动这块大石头。

选择关系:

两个分句表达两种情况,从中选一种。

或者„或者„ 宁可„也„ 不是„就是„ 与其„不如„ ①桑娜宁可自己多受苦,也要照顾西蒙的两个孩子。②凡卡常想:与其在城里受罪,不如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

假设关系: 前面分句提出假设,后面分句表示结果。

如果„就„ 要是„就„ 假如„就„ 倘若„就„ 即使„也„ ①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②即使你成绩再好,也应该谦虚点。条件关系:

前面分句提出条件,后面分句表示结果。

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无论„都„ ①只要刻苦努力,成功的道路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辛勤培育我的老师。递进关系:

后面分句比前面分句意思更进一层。

不但„而且„ 不光„还„ 不仅„而且„ 不仅„还„ ①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②这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关联词语填空

1、()风吹雨打,我们()坚持到校学习。

2、()成绩再好,你()不能自满呀!

3、我()这么用功,()成绩还是不如你

4、有人口头上()讲得很好,()行动却做得很少。

5、()雨再大,路再滑,我们()要按时报到。

6、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

7、()怎么拥挤,他()能挤过去。

9、雷锋()死了,()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10、这个橡皮()我的,()李明的。

12、()水再上涨,江堤()有危险。

14、()明天天晴,秋游()按期举行。

15、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1、刘胡兰()牺牲自己,()不出卖同志。

23、妈妈()看电视,()织毛衣。

24、做事()坚持不懈,()能成功。

25、小明()学习好,()体育也很棒。30、()鄞奋学习,()能提高成绩。

31、()明天爸爸不上班,他()会带我上公园。

33、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36、小艇()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42、周末的晚上,我()看电视,()听音乐。

43、王敏多才多艺她()会唱歌,()会跳舞。

小学关联词专项练习题 一.为下面的句子搭上恰当的关联词:

只要„„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既然„„就„„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即使„„也„„ 只有„„才„„

(1)()多读多写,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2)花生()不好看,()很有用。

(3)()他讲得很动听,()我听得津津有味。(4)爷爷()答应了你,你()放心吧!(5)()是数九寒天,我()坚持锻炼。(6)()刻苦学习,长大()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7)这座井里的水()清凉,()甘甜。

(8)()没有这个转播台,老山沟里()收不到电视。二.填写关联词

1、我爱鸟,也爱养鸟。

2、我们不注意用眼卫生,眼睛 容易患近视。

3、你们成绩很好,不能骄傲。

4、你们成绩再好,不能骄傲。

5、这次比赛输了,我们 不能参加复赛了。

6、这次比赛赢了,我们 不能骄傲。

7、这次比赛场地条件很差,我们 赛出了成绩。

8、这次比赛场地条件很差,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三.请你让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要用上合适的关联词哦。1.小华的字写得很快。小华的字写得很好。

2.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3.我们多赶几里路。我们要去看一看精彩的武术表演。

4、你没有告诉我。我知道了。

5.我们发动群众。我们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

(二)修改病句

概念:凡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修辞和语言习惯的句子都属于病句。

1、常见的语法类型有:

(1)用词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4)重复罗嗦 自相矛盾(6)词序混乱(7)指待不明(8)分类不当

2、怎样修改病句

(1)认真的读原句,弄清楚句子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2)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3)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来句子的意思。

(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不是完整、通顺、符合情理。

3、常用的删改符号(略)

5)(一、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①主语、谓语、宾语残缺;②必要的修饰语残缺;③关联词残缺。1.上星期去植树了。2.我和姐姐都参加了。3.完成了作业。

5.经过老师的讲解,使同学们都明白了这个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7.小周虚心接受同学们。

二、词序颠倒。

1.语文对我特别感兴趣。

2.这个深深有趣的想法印在我心里。3.我们进行了讨论并且听了老红军的报告。4.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焚毁并洗劫了圆明园。7.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三、用词不当,1.乌云和大雨一起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2.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5.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11.学校的操场扩张了不少。18.所有的同学都尊重小学生守则。

四、搭配不当类。

1.江心岛的夜晚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7.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9.我的家乡是上海市人。10.秋天的西安是个美丽的季节。

五、指代不明。

1.老师把王虹和晓敏喊到跟前,对她说:“上课要积极发言。” 5.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7.小丽和小华一起去上学,她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9.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六、前后矛盾。

1.老师详细而又简略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5.平静的河面上,有一只小船迎着风浪向岸边驶来。6.天空布满了乌云,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8.今天早上下了一天雨。

七、重复罗嗦。

1.山村里,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3.我有一条很红的鲜红的红领巾。6.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8.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把时间白白地,无缘无故地浪费掉。

八、不合逻辑类。(归纳不当)

2.学校的体育室摆满了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体育器材。5.幼儿园经常给我们吃哈密瓜、西瓜、苹果、西红柿等水果。9.妈妈今天买回来很多水果,有苹果、香蕉、西红柿、梨、黄瓜。

(三)修辞手法

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一、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 “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 “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三、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四)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五、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二)判断要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三)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四)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六、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

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三)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四)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七、对偶

(一)什么是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二)判断要点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同或相反

(三)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四)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八、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二)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三)典型句子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四)句式转换

一、同样的词语,不同的语序,表示不同的意思。

如“我、哥哥、同学、的、来了”这五个词语,可组成五句话: A、我哥哥的同学来了。B、我同学的哥哥来了。C、哥哥,我的同学来了。D、同学,我的哥哥来了。看,次序变了,意思就大不相同。

二、“把”字句、“被”字句和一般陈述句,三种句式互相变换,意思不变。A、“把”字句即带“把”的句子。如:大水把森林淹没了。B、被字句,即带被的句子。如:森林被大水淹没了。

C、一般陈述句,即告诉人一件事的句子。如:大水淹没了森林。意思不变,可是不同的三个句式。

三、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双重否定句式

A、肯定句式,即不带否定词(不、没„)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明天我们去看画展。

B、否定句式,即带否定词(不、没„)的句式,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明天我们不去看画展。

C、双重否定句式,即带两个否定词(不、没„)的句式,好象数学中的“负负得正”一样,“否定+否定=肯定”,表示肯定的意思,但比肯定句语气更加强烈。如:明天我们不能不去看画展。

四、直接对话句,转述句

A、直接对话句,即一个人说的话一字不差,照录不误。如:爱因斯坦友好的对小姑娘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这是直接写人的对话。B、转述句,即一个人转述另一个人的话,当然只是人家的意思,不是自己的话,人称也要变成第三人

称。如:死因斯坦友好的对小姑娘一笑说,对不起,小姑娘,是他不小心。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练习将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改

为转述语句,可以增强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在练习时,应注意三点:

一是改换人称,(将你、我、我们等改为他、他们)。二是改动符号,将冒号改为逗号,双引号去掉。三是适当的调整词语,是语句通 顺。四是保持愿意不变。

五、文明语言,不文明语言

A、文明语言,即话说得很有礼貌。如:岳飞向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

B、同样意思的话,有的讲的就很粗野,没礼貌。如:牛皋像一个老者问路,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

真是“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六、陈述句,反问句

A、陈述句指说明意思,叙述事实的句子。如: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B、反问句只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如: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一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首先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

2、再把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好。

3、有时为了加强语气,还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词。

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时,可以有不同的改法。如:A句还可改为: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难道能是最伟大的人吗?(2)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能是最伟大的人吗?

(五)三种该注意的标点符号

1、省略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文中内容的省略;(2)表示说话的迟疑;(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4)表示意思没说完或者语意深长,余意未尽;(5)表语句内容的跳跃。

2、破折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解释说明;

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2)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声音的中断或延续。

“卖——扇子啦!”

3、引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引用别人或者直接说出来的话;(2)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分析 篇7

(一) 语法超出了课标的要求,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就目前而言, 很多初中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对语法的掌握要求过于深入, 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负担。其实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 语文教师除了把握教材的内容以外, 还需要深入地理解课标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语法教学。然而有些教师只关注教材, 并没有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笼统地进行语法教学。比如说, “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根据要求初中生只要掌握主谓句, 而有的老师看到教材中对非主谓句有说明, 还要学生弄清楚非主谓句, 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内容是不要求掌握的,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二) 新课标淡化了语法教学, 使得学生语法水平下降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 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来教学的, 对语法教学要求不多, 通常只有在附录中才能看到少量的语法教学内容。并且, 新课标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因此很多教师干脆不再教语法知识, 学生也不愿意去学, 最终导致学生语法知识欠缺, 语法水平降低以及语法素养下降,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语法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 是读懂文句的基础

在教学古诗、古文以及对联的时候, 只有掌握了语法知识, 才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这类知识。语法知识包括词类活用、成分省略以及句子倒装等, 这对于读懂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狼》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句中的“洞”和“隧”这两个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只有掌握了名词活用的语法知识, 才能读懂这句话。因此, 语文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其他课文的基础, 可见语法知识的重要性。

(二) 是支撑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关键

有些教学语言, 会带上语法知识, 这样说起来比较准确、方便。学生若不懂, 学习的效果就大受影响。比如, 如何把语言写得具体生动, 教师会这样说:同学们, 在中心语前头, 层层地加上修饰语, 语言就会变得准确、具体、生动。学生如果连中心语都不懂, 这句话就等于白听。再比如, 教修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类型的病句,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修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语法术语会频繁地出现, 如果对这些概念不知所云、一知半解, 学习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三) 是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保证

如果学生不懂语法, 那么学生在平时说话时很容易让人难以听懂。现在电视上的广告铺天盖地, 其中一些广告语本身就是病句。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还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语前半句说了不收礼, 而后半句又说收礼, 这显然前后矛盾啊。这种病句之所以出现, 其中一种原因就是语法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无法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因此, 语法知识对于说正确的话, 写正确的句子很重要, 否则容易出现交际障碍。

三、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提出的意见

(一) 结合句子进行点拨和分析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不应单独就语法而讲语法, 而是要结合一定的句子,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去教学,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法知识。比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在教学时, 其中出现了四个“难道”的句子:“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难道你竟然一点也不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在分析这几个句子时, 可以先进行句子主干的划分, 然后分析每一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 自然而然就能知道作者为什么写的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了, 最后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炽热之情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理解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 结合作文进行语法知识的教学

初中生在作文写作时, 很容易出现错别字、病句的问题, 而语法教学正好可以纠正这些不正确的字、词、句。因此, 将语法教学和作文教学放在一起教学, 能够教出很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主动分析自己的作文, 养成反复切磋语言的习惯,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 作文语病同找。换言之, 在课堂上选择几篇作文,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找出作文中的语病。第二, 作为语法互评。指的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 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 因此不用全篇修改, 只需对教师指定的其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修正即可, 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的修改。

(三) 运用对联进行语法教学

对联是我国传统的写作样式, 自古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其在语言上具有严格的讲究。对联内容的好坏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 因为对联不仅要求思想的一致性, 还要求在字形上具有字数相同、词性相近、结构相应、节奏相合的要求, 这些都要求语法知识必须掌握的牢固、踏实。所以, 运用对联训练方法有助于语法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金爱平.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之我见[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2]谭浒军.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J].成功 (教育) , 2011 (16) .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集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教学意见

初中英语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很重要,它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对英语产生兴趣,同时也在小学英语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并为高中英语打下基础。而语法作为语言的灵魂,掌握好语法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语法知识不容易懂,并且记忆部分过于繁重,多半的教师都是给学生过过耳音,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语法。本文在了解语法知识的教学现状基础上对语法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这些方法有利于教师学生逐渐的重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一、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初中英语的语法并没有被教师重视。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考试内容来安排的,而中考关于语法知识的题目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教师将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忽视了语法知识的重要性。

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语法的教学不容乐观,因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关于初中语法的教学意见。第一,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对语法不重视的心态。人们常说心态决定成败,因此我们在语法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改变这一点。第二,教师在讲解语法的过程中,要善于举例说明。例如,初中英语中“人称数的变化”这部分语法知识,学生对于i、me或者we、us的运用分不清。而教师的具体讲解和实例说明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第三,教师要善于对语法作总结,将知识点整理成一个体系,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时更为方便。以上这三点建议对于教师的语法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的语法也是教学的一部分,但由于上述应试教育的疏忽,使得语法的教学一直陷入窘境,语法的学习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这一思想。同时,本文提出的几点教学意见也对学生的语法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苏建莹.语境语法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风险提示确认函下一篇:健美操大赛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