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精选7篇)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 篇1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习用的结构定型的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从我国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诗文及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 经这长期的锤炼和演变而成形成的固定词组。它言简意丰, 寥寥数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每条成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伴相随, 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密切。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刑福义教授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好比镜子或影集, 不同民族的语言反应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又如管道或轨道, 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 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 作为汉语词汇的精华————汉语成语则更生动、更深刻地再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只要认真仔细的品味每条成语的含义, 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汉语成语是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儒、佛、道三教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 汉语成语则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教的一种载体。在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佛、道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见解及为人处事安易立命的哲学, 从而能够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

1. 汉语成语在“儒家”方面的体现:

汉语成语对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自西汉时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之日开始;安邦定国、教化民众的统一思想传统被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形成了中国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局面。以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为例, 仅从中摘引, 节缩或演化而来的成语就不少, 据统计被《汉语成语小词典》收录的就有59条之多。

成语中来自儒家经典著作的成语不胜枚举。像下列这些成语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例如“穷则思变”, 语出《周易·系辞下》, 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后指人在困窘中就要设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当仁不让”原指面对实行仁德的事情, 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现在指面对合乎道义的事情就积极主动地去做, 毫不退让。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 不让于师”。“威武不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移, 贫贱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这几句话形容人有骨气, 坚贞刚强, 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的最好概括。“名正言顺”“言而有信”、“能屈能伸”、“推贤让能”、“知易行难”、“未雨绸缪”、“爱人以德”、“礼尚往来”、“行远自迩”、“多难兴邦”、“度德量力”、、“过犹不及”、“得道多助”等。这些成语, 有的显示了修身立命的情操修养, 有的阐明了为人处世的立场态度, 有的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志向抱负, 种种思想不一而足, 从总体上看, 都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都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的与奋斗目标, 成了我们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汉语成语在“佛家”方面的表现:

有些成语产生于佛教文化, 大多来自于佛经, 成为佛教文化的一种载体。把表现佛教文化的成语按内容归类如下。

表现佛家“学识修养”方面的成语有:“五体投地”是佛教的一种表示礼节的方法, 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 是佛门中最恭敬的行礼仪式。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对他人极度尊崇和敬重的意思。“六根清净”出自《妙法莲华经·卷六》。六根, 乃佛教用语, 此成语比喻没有任何欲念, 或指内心清净, 不受外地境干扰。在佛教用语中, 指修佛者不应受外界幻像的影响, 要保持内心的清净。“醍醐灌顶”,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多次而得到的上等奶酪, 印度人视其为世间第一上味;灌顶, 原是古印度新王的登基仪式, 后来密宗也常沿用此法。本成语原指以醍醐灌人之顶, 后比喻将智慧灌输给人, 使人茅塞顿开;此外, 亦有使人清凉舒适之意。在佛教用语中, 常用来比喻将佛法灌输给人, 使人彻悟佛理;此外, 也是密宗的一种仪式。

表现佛家“道德情操”方面的成语有:“借花献佛”出自南朝佛学译著《过去现在因果经》:“今我女弱不能前, 不能得前, 请寄二花, 以献于佛。”比喻借用别人之物转送他人去做人情。在佛教用语中, 指以鲜花敬献给佛菩萨, 来表明对佛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功德圆满”出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多用来形容事情能够圆满地完成和结束。在佛教用语中指的是功业与德行都完美无缺, 意味着修行到家, 也用来比喻如果能广修功德、行善布施, 死后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女散花”语出《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 此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大雪纷飞或者抛洒东西的景象。佛经中以此语来说明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 不要起分别心, 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进入大乘佛法境界。

表现佛家“为人处世”方面的成语有:“天花乱坠”典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六欲诸天来供养, 天花乱坠遍虚空。”原指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后来多用为贬义, 形容巧言令色、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在佛教典籍中, 此语多用来形容诸佛菩萨、高僧在说法时生动形象, 感动了天神来散花而致天花缤纷坠下。“皆大欢喜”, 《金刚经》:“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是用来比喻某件事情或者意见, 人人都高兴满意赞成。在佛教用语里, 是用来形容因为得到了佛菩萨的指点和教诲而开悟, 法乐充满的意思。“不看僧面看佛面”出自《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 兄长既是到此, 万望救他一救。”是指不看这方面的情面, 也要看那方面的情面, 有请对方高抬贵手, 宽恕或帮助某人的意思。在佛家用语中, 是指就算不看和尚的情面, 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

表现佛家“警策规劝”方面的成语有:“苦海无边”, 此成语经常与“回头是岸”在一起使用。在佛语中是劝人改过向善的常用语。佛法认为, 众生的作恶和习气使自己受到惩罚, 即产生恶报, 使得自己感到很痛苦。“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佛语用此成语比喻那些十恶不赦的人一旦改过向善, 其善心和佛心一样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语出《西游记》, 比喻不愿尽职尽责, 只想敷衍了事, 常用来形容人消极地应付工作或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在佛语中, 是指只要当一天和尚, 就要撞好一天的钟, 也含有每日精进之意。

表现佛家“智慧人生”方面的成语有:“昙花一现”, 《妙法莲华经》:“佛告舍利弗, 如是妙法, 诸佛如来, 时乃说之, 如优昙钵花, 时一现耳。”用此成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只能出现一下, 很快就消失了。在佛教用语中, 是用来比喻佛法出现人间, 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有缘的人就能够亲近得到, 无缘的人即使奉献在面前, 也犹如隔了千里那样, 不能窥得。“拈花微笑”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全称为“拈花瞬目破颜笑”, 形容一方有所表示时, 另一方就能心领神会。为佛家用语, 指佛祖释迦牟尼拈花示众, 瞬目扬眉, 唯迦叶尊者了悟。后比喻以心传心、彻悟禅理。“四大皆空”, 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四大皆空是用来比作身无牵挂的意思, 也喻看破俗世红尘。

3.汉语成语在“道家”方面的表现:

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有不少。如“明镜止水”、“标新立异”、“无中生有”、“盗亦有道”、“不法常可”、“得意忘言”、“无为而治”、“安危相易, 祸福相生”等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映。“无中生有”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原指道家对事物的朴素的认识, 后来意思发生了转变, 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凭空捏造。“无为而治”现在的意思是不加约束, 让人自由发挥聪明才智。这里的“无为”是不作为, 这个成语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道家关于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观点。

又如“安居乐业”, 此成语出于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 他的思想比较崇尚自然, 所以他反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变迁, 认为物质的丰富、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会毁坏人们安静平和的生活。老子推崇“小国寡民”思想, 赞成人们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老子说:“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这就是老子向人们描绘的他的“理想国”。人们稀稀落落地居住在一个个小国家里, 不使用那么多的器具, 也不会因迁移而劳累丧命, 车船无人坐, 兵器没人用, 记事还用古老的结绳方法;人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吃得香, 穿得舒服, 住得安适, 满足于这种风气习俗;这一个个国家就像是邻居, 抬眼望得见房舍, 鸡鸣犬吠彼此听得见;人与人之间没有争吵, 没有战争, 各自悠然自得地生活, 到死也不互相来往。

再如, 庄子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中的成语有:小试牛刀、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官止神行、目无全牛等, 体现了庄子处世精神、明确的审判观、精益求精的养生之道以及宗法自然的超脱精神。

三.汉语成语揭示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内涵, 大体上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1.“和谐为贵”的思想。

孟子曾提出“人和”说, 认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体现“和谐为贵”的思想的成语有:和平共处、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和衷共济、和光同尘、和风丽日、同甘共苦、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蔼可亲、和睦相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百花齐放、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众人一心、一团和气、同心同德等。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谐文化, 博大精深;和谐思想, 源远流长。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遵循“和谐为贵”的可持续发展观, 搞好安定团结工作, 力争创建一个56个民族齐心协力建设伟大祖国的大好局面。

2.“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观念, 就是把人

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成语有:人命关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杰地灵、事在人为、济世安人、人心所归、人心向背、平易近人、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顺人者昌逆人者亡、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人才辈出、舍宝救人、救人一命等。上述成语的精神内核, 与当前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治国理念是非常合拍的。伴随社会发展, 这些精神将会更加绽放异彩。

3.“天人合一”的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体现“天一合一”思想的成语有:天人之际、天人路隔、天怒人怨、天灾人祸、天理良心、人定胜天、天与人归、天从人愿、天不绝人、天理人情、天道人事、顺天应人、应天顺民、天上人间、学究天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洪福齐天、生老病死、顺其自然等。正如西方学者汤因比所言“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续下去, 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 归根结底必须和自然共存。”

如是观之, 汉语成语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它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汉语言的精华, 将会闪烁更睿智的光芒。当今社会,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广大民生心声的伟大号召之下, 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摘要: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为一体, 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本文拟从雄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佛、道三家为出发点, 探讨汉语成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认为汉语成语是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关键词:汉语成语,传统文化,儒佛道

参考文献

[1]阮智富, 郭忠新主编.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0.

[2]范晓清, 任玉梅著.成语中的佛学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5.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 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 成语 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先领会文化必将有助于了解这门语言。文化不仅包含了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而且包括世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

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联想起当年的生肖。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渐渐对中国的生肖文化产生了兴趣。不仅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发行当年的生肖邮票,以表达对中国农历新年的祝福。

1.中国文化中的“猴”文化。猴年了,先来看看中国的猴文化。长久以来,猴子被中国人视作吉祥物,它的吉祥之意在于与古代爵位之“侯”同音。猴子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心,可以说是因为吴承恩整理创作的《西游记》,该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一神猴形象。孙悟空勇猛、乐观,却又叛逆,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年,终于修成正果。跟美国电影里的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一样,孙悟空就是说中国文化中英雄的化身。

2.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猴子被用来形容灵活、聪慧的人,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如果你用“a little monkey”来称赞西方小孩的话,他可能不会高兴。因为在英语中,“little monkey”有“淘气鬼、捣蛋鬼”的含义,而非夸奖“聪明、机灵”的用法。因此在英语中,monkey多与顽皮、淘气的形象有关。

二、汉语和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和习语概况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多具有较为固定的形式,大多数都含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成语往往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因此从文化角度看汉语成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1.汉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概况。在汉语中,有不少关于猴的成语。例如,朝三暮四,成语中虽没有“猴”字,说的却是养猴人与猴子的故事,现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以讥讽依附权贵窃取名位之人。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

2.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习语概况。

To monkey around鬼混,胡闹。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monkey around in the factory.

在工厂里胡闹是非常危险的。

Monkey business捣鬼;恶作剧。

You must stop the monkey business if you dont want to get into trouble.

你要是不想惹麻烦,就不要干那些非法的事。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愚弄、戏弄某人

It is impolite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 in public.

当众愚弄某人是不礼貌的。

Monkey see, monkey do跟风,赶潮流

It is a case of monkey see, monkey do. He does everything that his brother does.

他就是东施效颦,他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上述句子和词组中,monkey大都跟“捣蛋、胡闹、捉弄”的意思相关。

三、汉语和英语成语、习语的异同之处

成语是从古沿用至今,经过提炼积累而来的,很多成语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把中文中的成语和英文中对应的习语排列出来,进行对照分析,不难发现: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大都可以找到出处,英语习语多源于口头流传,很难找到出处。汉语成语在用词上保留着古代书面语的庄重、典雅,英语习语则多具有口头语的用词和结构特点。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用以说明一个道理,英语习语则以小动物和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为借寓,阐明一个立论。虽然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却都文字凝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四、汉语成语的翻译技巧——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研究对象

汉语成语,往往源于历史故事,寓意往往不是其字面意义。成语结构紧凑,词序不能任意变换,成分不能随便更换。下面我们就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对象,探讨其翻译技巧。

1.同义习语借用法。有些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在结构、内容和感情色彩上都相符合,有相同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借用来翻译。

杀鸡骇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在英语中,有句习语“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字面意思是打狗给狮子看,让狮子知道厉害。但是它要表达的意思跟汉语中的杀鸡骇猴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英语的同义习语进行翻译,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这样更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猴年马月,指期盼的事情遥遥无期。而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说法“Donkey's years”。这里的years其实是来自ears,因为驴的耳朵长,所以donkey's ears就指代很长的时间,后来演变成donkey's years意思不变,也是因为驴的寿命普遍较长。

2.直译法。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前提是直译过去不会引起歧义或造成不解。

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在翻译该成语时,因为成语本身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a monkey with a hat on”,这样,不仅能简单直白地表达汉语成语的意思,而且还能生动逼真地将其神情态度表现出来。

3.意译法。有些成语如果采取直译,外国人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却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具有相同含义的习语,则可采取意译策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将成语的意思传递出来。

五马六猴: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这个短语,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可以借用的同义习语,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却很简单,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Undisciplined person”,既能表达清楚汉语成语的内涵,又符合英语的文化及语法特征。

4.增添法。树倒猢狲散: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 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手忙脚乱”的意思,是译文中增加的成分,增加之后形象生动,译文栩栩如生。

纵观以上汉语成语的英语翻译,不难发现,虽然两种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可能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尤为相近的。这就是充分考虑了译入语——英语的文化特征,采取了符合其特点的翻译方法得到的译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翻译汉语成语时,找到英语语言中对等的表达异常重要。

从译入语的文化角度出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主动地辨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更全面地领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复杂影响,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来发挥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这是好的译文产生的必然途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但只要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遵循译入语的文化特征,准确选择翻译策略,可以实现汉语成语的准确、生动翻译。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 篇3

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的对比研究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成语和英语的idiom都具有意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鲜明、生动的特性,有极强的生命力.成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传承性和总结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悠久的历史背景,因而,它处于汉语言的中、上层地位,成语的社会效应无可替代.本文利用衬托式对比研究法,分析了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的语义学、语用学特点、结构特征及社会效应.

作 者:姜云香  作者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H313 关键词:汉语成语   idiom   英汉对比研究   社会效应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 篇4

C.为迎接中国——亚欧博览会这一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的重要展会,我市召开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决 定投资10亿元,力争让首府改头换面,发生巨大变化。

D.京沪高铁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这对航空公司一些航班的运营造成了一定压力,虽然航空公司作了一些调整,双方暂时相安无事,但以后的竞争还是难以避免。

本题应选D。

解析:A项中“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赢畅。说销售量下降很快,不能用“一泻千里”可以用“一落千丈”。

B项中“开卷有益”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而《建党伟业》是一部电影,所以用在这里不合理。C项中“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合贬义。用在这里不舍适。

词语使用是我经常错的题型,中国的成语很多,要将他们认识并正确应用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多积累,多对比,多练习!

容易用错的汉语成语误例、修改和解析

首当其冲

[误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设备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2)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要首当其冲。

[修改](1)“首当其冲”应改为“首要”。(2)“首当其冲”应改为“率先垂范”。

[解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如:在大喊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些地方的学校在大搞应试教育,而首当其冲的是学生。此语常被误用为“首要”或“率先垂范”之意。

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误例]胡明虽身在教室,两眼也一动不动地看着黑板,但他早已心不在焉,对老师的板书,他熟视无睹;对老师的讲解,他听而不闻,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也没有。

[修改]“熟视无睹”应改为“视而不见”。

[解析]熟视无睹:常看见却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某一事物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虽然睁着眼看,却什么也没有看到,指不注意或不关心。常和“听而不闻”连用。熟视无睹,强调的是经常看到就像没有看到一样,突出的是“熟视”。视而不见,强调的是看见了就像没有看见一样,突出的是不注意。误例强调的并不是“熟视”,而是“两眼也一动不动地看着黑板”,即“虽然睁着眼看”,但结果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因此应当改为“视而不见”。

司空见惯

[误例]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修改]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已是司空见惯了。

[解析]司空见惯:语出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比喻看惯了的事,就不觉得奇怪了。如:“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个讳名。“司空见惯”不可带宾语。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误例]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假酒案。

[修改]“耸人听闻”应改为“骇人听闻”。

[解析]耸人听闻:听了使人震惊。多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极为震惊。这两个词虽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但其区别在于,用“耸人听闻”时,所说的是故意夸大了的事,甚至未必是事实,说者的目的就是要使入震惊;用“骇人听闻”时,发生的事是事实。山西的“假酒案”,是事实,没有夸大其词,所以只能用“骇人听闻”,而不能用“耸人听闻”。

弹冠相庆

[误例]1993年,森达皮鞋荣获首届中国“鞋业大王”的桂冠,没容朱相桂的“农民军团”弹冠相庆,朱相桂已开始新的思考了。

[修改]“弹冠相庆”应改为“举杯庆贺”。

[解析]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比喻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宫,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可见“弹冠相庆”“庆”的是做官而不是其他值得庆贺的事,多用为贬义词。

体无完肤•皮开肉绽

[误例]在敌人的监狱里,他备受折磨,浑身上下被打得体无完肤。

[修改]“体无完肤”应改为“皮开肉绽”。

[解析]体无完肤:全身没有一块好皮肤。形容浑身受伤。常用来比喻论点被彻底驳倒或文章被大量删改。皮开肉绽:绽,裂开。皮肉开裂。形容伤势重,多指被打伤。误例中已有“浑身”二字,可见再用“体无完肤”就重复了。

天作之合•天赐良机

[误例]也许是天作之合,蒲万春(公安员)循着一个长长的哈欠望去,瞟见一张瘦骨嶙峋的刀形脸,陡地窜出灵感,冒出假设,一问方知正是踏破铁鞋寻找的“秦刀币”(盗卖文物犯)。

[修改]“天作之合”可改为“天赐良机”。

[解析]天作之合:上天成全的婚姻,用来祝颂婚姻美满。天赐良机:上天赐给的机会。

万人空巷

[误例]这部精彩的电视连续剧播出时,人们都在家里守着荧屏,几乎万人空巷,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修改]将“几乎万人空巷,”删掉。

[解析]万人空巷:形容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如:此时路旁挤满了人,几乎是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误例的错误在于将“万人空巷”的意思用反了。

望尘莫及•鞭长莫及

[误例]责任编辑只能对文字部分负责,至于书籍的装祯、分册、定价就望尘莫及了。

[修改]“望尘莫及”可改为“鞭长莫及”。

[解析]望尘莫及:仰望后尘,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如:李岩说:“是的,是的。闯王确实有许多非凡之处,为当今群雄所望尘莫及。”鞭长莫及:本意为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后用以喻力不能及。

趋之若鹜

[误例]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修改]“趋之若鹜”可改为“纷纷前往”。

[解析]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含贬义。误例用错了词义的感情色彩。

如坐春风

[误例]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动听,自如自在地发表她的观点,不拿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修改]“如坐春风”可改为“春风风人”或“春风化雨”。

[解析]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育。如坐春风,说的是听者的感受。如:(鲁迅)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误例中的“她”不是听者而是说者,当然就不能说是“如坐春风”。春风风人:指施恩泽于他人。春风化雨:比喻良好完善的教育使人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莘莘学子

[误例]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的一位是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的一位是文弱的莘莘学子。

[修改]“莘莘”应删掉。

[解析]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众多之意的“莘莘”,不能用“一位”来修饰。

始作俑者

[误例]成名歌手签约上海,高林生成了始作俑者。

[修改]“始作俑者”应改为“引路人”。

[解析]始作俑者: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第一个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了吧!’因为木偶土偶很像人形,却用它来殉葬。”可见这是骂人的话,为贬义词。如:喜欢在洁白的墙上笔走龙蛇,写字题诗,大概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积习和癖好。恕我未加考证,不知此风起于何时,始作俑者为谁。误例将此语贬义褒用了。

安贫乐道·安居乐业

[误例]月薪万元安贫乐道--近访汕头大学教授王梓坤 [修改]“安贫乐道”应改为“安居乐业”。安贫乐道:安于贫困,并以自已所信奉的道德准则为乐。由此看来,可以说王梓坤“乐道”,却看不出他“安贫”;因为“月薪万元”在今天说来无论如何也不为贫。

[解析]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月薪万元,生活算是安定了,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所以应用“安居乐业”。

班门弄斧·不自量力

[误例]敌人在我们面前玩弄阴谋诡计,这真是班门弄斧,很快就被我们识破了。

[修改]“班门弄斧”应改为“不自量力”。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挥舞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按这样的解释,误例中的“我们”是“玩弄阴谋诡计”的行家,这显然是有违句子本意的。

[解析]不自量力: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这一成语是合乎句意的。

半斤八两·伯仲之间

[误例]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修改]“半斤八两”可改为“伯仲之间”。

[解析]半斤八两: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轻重相等。通常比喻彼此不分上下。较多用于贬义。如:你们两个谁也不要说谁,半斤八两,彼此彼此。

伯仲之间: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指老大、老二:间:中间。意为不分上下。误例将贬义成语用为褒义成语,故应改为含有褒义的“伯仲之间”。

不刊之论

[误例]这篇文章,语言不通,逻辑混乱,真是不刊之论。

[修改]“不刊之论”可改为“无法刊用”。

[解析]这属于望文生义造成的错误,以为“不刊之论”就是不值得刊登的文章。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如: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不孚众望·不负众望

[误例]1995年1月6日,郎平不孚众望,果然从美国新墨西哥州来了传真,但这次传真让许多女孩都哭了。

[修改]“不孚众望”应改为“不负众望”。

[解析]不孚众望:不为大家所信服,“孚”,使人信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如:这次改选,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如:王靖这次代表学校参加市作文比赛,果然不负众望,获得了一等奖。

不落窠臼·独树一帜

[误例]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正卿,但能不落窠臼,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修改]“不落窠臼”应改为“独树一帜”。

[解析]不落窠臼:窠臼,旧格式。比喻不落俗套,有所创新。独树一帜:独自另树一面旗帜。比喻开创新路或自成一家。书法取法颜正卿,即便无创新也不能说是落俗套。从下文“并称宋代四大家”来看是要强调他自成一家,所以用“独树一帜”。

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误例]大家回过头来看那石峰,说不出像什么,导游小姐取笑说,像公鸡回头,有个同志不以为然地直点头:“对,对,像公鸡回头。”

[修改]“不以为然”应改为“不以为意”。

[解析]不以为然:然,对,正确。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含有轻视意味。如:数学老师曾多次告诫同学们,不要盲目做题,题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善于总结,可就是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仍大搞题海战术。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处心积虑·殚精竭虑

[误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是处心积虑。

[修改]“处心积虑”应改为“殚精竭虑”。

[解析]句中弄错了词的感情色彩。处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蓄谋已久(多含贬义)。殚精竭虑:用尽心力,费尽心思,多合褒义。

不足齿数·不足挂齿

[误例]熊志行:“小李,谢谢你昨天帮了我的大忙,否则,我一个星期的工作全都白费了。”小李:“区区小事,不足齿数,举手之劳而已。”

[修改]“不足齿数”应改为“不足挂齿”。

[解析]“不足齿数”与“不足挂齿”都形容不值得一提,但“不足齿数”表示极端的轻视,如: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的。“不足挂齿”:不值得放在嘴上讲。没有“不足齿数”那样的感情色彩。

差强人意·强人所难

[误例](1)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2)我平时学习不够认真,老师本来就对我有看法,这次考试又考得差强人意:老师抓住这一点将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修改](1)“差强人意”应改为“强人所难”。(2)“差强人意”应改为“不尽如人意”。

[解析]以上两例错误都属于望文生义。差强人意:原指还算能振奋人心,后多指尚能使人满意。强人所难:硬要别人去做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情。

触目惊心·振奋人心

[误例]上午九时三十分,记者一行五人驱车来到我院分部。当他们看到几栋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耸立在赣江边的山坡上时,不由啧啧赞叹:师院,不简单!师院的事业令人触目惊心。

[修改]“令人触目惊心”应改为“振奋人心”。

[解析]触目惊心:为所见的情况而震惊。形容问题之严重,是一个贬义词。从句中看“师院”的事业越来越兴盛,是可喜的现象,而不是问题严重。振奋人心:使人振作奋发。因此,误例应改为“振奋人心”。

箪食瓢饮·箪食壶浆

[误例]所到之处,战士们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箪食瓢饮”的欢迎。

[修改]“箪食瓢饮”可改为“箪食壶浆”。

[解析]箪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语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壶浆: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食物;浆,汤。老百姓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登堂入室

[误例]朱先生幼时,经常蹲在教室窗下听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了,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

[修改]“登堂入室”可改为“正式入学”。

[解析]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将“登堂入室”当成进入教室的意思。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语出《论语》“由也升堂也,未入于室也。”意思是:“仲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东山再起·死灰复燃

[误例]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打击,盗版书曾一度从图书市场上销声匿迹,可风声一过,很快又东山再起。

[修改]“东山再起”应改为“死灰复燃”。

[解析]东山再起:东晋谢安辞官后在东山隐居,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人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可见“东山再起”比喻的对象是人。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可见这是一个贬义词。豆蔻年华

[误例]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2岁,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了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大门,成了名副其实的警花。

[修改]“豆蔻年华”可改成“青春年华”,这样通俗易懂,只是不能突出性别。

[解析]豆蔻年华: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喻指十三四岁的小姑娘。22岁当然不能称豆蔻年华。

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误例]如果你们坚持与人民为敌的政策,固执己见,制造事端,那么最后必然会被人民消灭。

[修改]“固执己见”应改为“一意孤行”。

[解析]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如:觉新知道,他们虽说来同自己商量事情,其实他们还是固执己见,不肯听从劝告。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固执己见”与“一意孤行”虽都有不听劝告的意思,但前者的侧重点在坚持自己的意见,后者的侧重点在坚持自己的行为。误例中后面有“制造事端”,所以强调的是行为。

汗牛充栋•滥竽充数

[误例] 现在广播不景气,电视频道却越开越多,由于缺乏电视节目主持人,难免汗牛充栋。

[修改] “汗牛充栋”应改为“滥竽充数”。

[解析] 汗牛充栋:形容书多。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书堆满屋子,顶到栋梁。误例的本意不是要说电视节目主持人多,而是想说主持人滥。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以次货充好货。也用作自谦之词。

驾轻就熟•运用自如

[误例] 张铁林说“月亮”真是咱中国人的女儿,第一次带她上中国餐馆,从来没有用过筷子的“月亮”看着他示范了一次之后,便很快地驾轻就熟了。

[修改]“驾轻就熟”应改为“运用自如”。

[解析] 驾轻就熟:赶着轻车走熟路。比喻对事情熟悉,做起来很容易。张铁林的女儿“月亮”从来没有用过筷子,这是第一次使用,当然谈不上“对事情熟悉”,即使她很快就用得很好,也不能说是“驾轻就熟”,因此,应改为“运用自如”。

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误例] 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俸梅,匠心独运。

[修改]“匠心独运”应改为“别具一格”。

[解析] 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工巧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风格、格调和个性。分析句子就会发现,作者评价的是梅园的个性风格,而这种个性风格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评价设计者布局构思的艺术性,所以应当用“别具一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

[误例]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修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应改为“华而不实”。

[解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比喻外表华美而本质很坏的人和事。不能用来形容文章空有好的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华而不实:华,开花;实,结果。原指只开花,不结果,后喻外表好看内容空泛。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敬谢不敏·不敢恭维

[误例]多数国人对美国菜敬谢不敏,因为其味道不能与中国菜相比。

[修改]“敬谢不敏”可改为“不敢恭维”。

[解析]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不能够接受。是自谦之词。如:董事长,对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我只适合干些具体的工作,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

绝无仅有·绝对没有

[误例]可以断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没有得到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指字典)指教的,是绝无仅有的。

[修改]“绝无仅有”应改为“绝对没有”。[解析]误例中“绝无仅有”被当成了“绝无”。其实“绝无仅有”的意思是:只有一个再无别的。形容极少,极难得。如:新的一辈继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之后成为作家的,可以说绝无仅有,集中群众的智慧,找了好一阵子,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找到了几个。“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没有受过字典的指教的不是“绝无仅有”,而就是没有。

空穴来风

[误例]无法核实这消息的准确性,但相信这绝不是空穴来风。

[修改]“空穴来风”可改为“毫无根据”。

[解析]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进风。比喻消息或传说并非完全无根据。这个成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把意思弄反。

夸夸其谈·大言不惭

[误例]上海就有一个钢厂的厂长,伪装清廉好些日子。直到被捕那天还在廉政座谈会上夸夸其谈反腐倡廉的经验体会呢。

[修改]“夸夸其谈”应改为“大言不惭地谈”。

[解析]夸夸其谈:形容说话、作风浮夸,不切实际。不能带宾语,可作定语和谓语。如: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大言不惭:说大话不觉得惭愧。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误例]孙玉成绩一直不好,同学甚至老师都瞧不起他,到了五年级,他进步很快,成绩在班级已名列前茅,令同学和老师不得不另眼相看。

[修改]“另眼相看”可改为“刮目相看”。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 篇5

(一)滥竽充数lànyúchōngshù

中国古代有一种乐器yuâqì,叫做竽yú,吹出来的声音很好听。国王特别爱听。

国王有三百个吹竽yú的人。他喜欢听合奏zòu,总是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竽yú,优美的音乐让他听得入迷。一天,一个叫南郭guō先生的人抱bào着一个竽yú来见国王,吹牛说:“我也会吹竽yú,吹的不比他们中得任何rânhã一个差。”国王相信了他的话,就收下他,叫人给他吃的穿的。南郭guō先生一点儿也不客气,专要好的吃,专挑tiāo好的穿,却把竽yú丢在一边。原来他根本不会吹竽。每到合奏zòu的时候,南郭guō先生就坐在乐队里,做出一副吹竽yú的样子,骗过国王,就这样一天天地混饭吃。

后来国王死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新国王也喜欢听吹竽yú。不过,跟他父亲不一样的是,他爱听独奏zòu,不喜欢听合奏zòu。这可吓坏了南郭guō先生,他觉得自己再也混hùn不下去了,就偷偷的溜liū走了。

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进乐队里去?

2、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溜走了?

(二)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

从前,有个卖矛máo又卖盾dùn的人,为了吸引顾客,高声叫卖:“快来看,快来瞧qiáo,快来买我的矛máo和盾dùn!”他先举起自己的盾dùn说:“我的盾特别坚固jiāngù,不管用什么锋利fēnglì的矛去刺cì,都刺不透tòu!”接着,他又大声的喊:“快来瞧,快来看,不锋利fēnglì不要钱!”一边喊一边又举起自己的矛máo,大声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máo,它锋利fēnglì无比,不管多么坚固的盾dùn,它都刺得透!”

站在旁边的人听了他的话,觉得很好笑。其中的一个人站出来问他:“既然你的盾dùn坚固的什么也刺不透,你的矛máo又锋利fēnglì的什么都刺得透,那么,请问,用你的矛máo去刺你的盾dùn,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个卖矛máo和盾的人,被问的说不出话来。

问题:

1、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是怎么叫卖的?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 篇6

一、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情况

(一) 利用两个单音反义词构成双音合成词的反义复合词

这类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组成的, 表示矛盾、对立的双方。在组合成词之前, 它们分别含有相对立的意义, 但是随着语义的变化发展, 它们组合成新词后, 语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第一, 两个单音节词组合后包含的意义扩大, 即构成该词的两个单音节词的意义都要起作用, 把这两方面的意义结合起来, 就能揭示某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使有限的词传递出的信息量最大化, 从而呈现出意义上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如:消长、存亡、是非、成败、昼夜等词。第二, 两个单音节词组合后其词义只偏向其中一个语素, 另一个语素只做陪衬, 这类词叫做偏义复词。比如“蓄财数万, 以拟吉凶急速” (《颜氏家训》) 中的“吉凶”, “蓄财万贯”的目的是为了有“凶”事时能应“急”, 为了有“凶”时能破财消灾, 因而“吉”在此无意义。第三, 两个单音节词组合后其词义发生重大变化, 甚至引申出新的意义。比如“左右”这个词, 可以简单地指“左边和右边”, 也可以引申为“支配、操纵”的意思, 还可以引申为“身边跟随的人”和“用在数目之后表示概数”。总之, 有两个对立语素组合成的新词, 其意思不只有表面的字词意思, 更可以引申出更多的意思。

(二) 利用一组或两组单音反义词构成的四字格短语

反义词构词不仅有单个语素构成的词, 还有由一组或两组单音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四字格短语, 这类短语的语言错综多变, 表意上往往比单用的更为丰富生动, 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 比如死去活来、出生入死、外柔内刚、东张西望、长吁短叹等词。有些四字格短语还利用重叠的形式, 读起来显得琅琅上口, 很有节奏感, 比如虚虚实实、朝朝暮暮、真真假假、吞吞吐吐等。

(三) 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在结构关系上是平等的, 不分主次, 但在排列顺序上却是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顺序也是有意义的, 因而不能随便颠倒, 是固定的。比如“沉浮”, 其本来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 但是如果颠倒顺序, 变为“浮沉”, 就变成在水中忽上忽下的意思了, 整个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而, 反义语素构成的词的顺序是固定的, 不能颠倒, 四字格成语中同样如此。

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多种多样, 但不论其怎样变化, 其共同的影响因素没有变化。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特点, 不是现代人硬性规定必须这样使用的, 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所影响并决定的。反义语素的并行出现, 又使意义之间彼此包孕不足, 显得含蓄精警、寓意深长, 有话语少而语义丰的效果, 从而使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和更加强烈的说服力。[2]

二、反义语素合成词蕴涵的民族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体现出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 充溢着民族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 从史前就有语言, 有史以来就有代表语言的文字, 所以能表达一个民族文化的信号系统, 没有再比自己的语言更合适的方法了。[3]因而, 我们可以说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与我们汉民族的心理习惯和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一) 独特的思维模式

汉民族辩证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周易》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上》) , “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矣” (《系辞•下》) , 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万物的变化发展是在阴阳交感的作用下形成的。《周易》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 其中无不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模式, 是各种文化的源头。因而后来的一系列书籍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周易》这种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 比如《道德经》第二章中云:“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倾,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4]”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都具有两面性, 因而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这不仅是我们汉民族对事物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独到解释, 还是反义语素合成词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在这种辩证思维方式的影响下, 汉民族在语言上就创造了很多以反义关系组合成的词, 即反义语素合成词, 如:大小、善恶、高低、前后。虽然两个语素之间是相互对立矛盾的, 但是它们都存在于共同的语义范围内。

(二) 独特的审美方式

和谐对称的审美方式影响了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周易》中说:“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系辞•上》) 。这中强调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正反映出汉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 即凡事都喜欢成双成对, 喜欢和谐对称的氛围。其重要表现就是:建筑上讲求和谐对称, 如北京城;朝廷官职设置上有左相右相、文臣武将;上古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是相互对称出现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用词也逐渐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 甚至有些不需要两个词素的也为了对称而仍然保持着双音节的形式。汉语中的两个反义词互为依存, 并列出现, 正是汉民族追求和谐对称的心理反映, 因而反义语素合成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和谐对称的审美方式。

(三) 独特的价值取向

汉民族历来追求中庸, 凡事要求中和, 做事喜欢趋吉避凶, 这些心理特征也深刻影响了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5]。这是子思在《中庸》中提出的为人处世之道。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 遇事讲求中和, 不走极端, 喜欢将事物的两面加以调和来对待, 从而达到平衡稳定。因而, 表现在汉语中就是将正反两个构词语素加以结合使其完整概括出一个事物的两面, 在对立中达到统一。凡事讲求两面, 比如在谈到坏的、差的、恶的、丑的事物时, 往往还要把好的一面拿出来作陪衬, 虽然坏的、丑的才是事物的重心, 同时, 还要把好的放在前面, 坏的放在后面。这也正反映出汉民族趋吉避凶的心理特点, 因而当意义上有吉凶、好坏、正反之别的反义语素并列出现的时候, 一般是把好的、吉利的、正面的语素放在前面。

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还受古代尊卑有别的伦理观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的国家, 由此形成的传统的封建伦理观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三纲五常、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观念深深影响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这在反义语素中就表现为表示尊者、长者的语素在前, 而表示卑者、幼者的语素在后的这一构词规律。

三、结束语

汉语中反义语素合成词是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下所产生出来的, 它反过来也反映出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心理。因而, 对词汇等的研究, 也必须结合对传统文化的分析, 才能得出更加准确、更加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甘利娜.反义语素合成词之教学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陈晓燕.现代汉语词汇中反义语素并行构词现象说略[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56-60.

[3]顾速.科学决定论与浑沌学[J].天津师大学报 (社科版) , 1991 (01) :23-26.

[4]老聃著, 李泽伟译注.老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

论汉语常用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 篇7

例1 *他在天安门广场上探头探脑。③外国汉语学习者偏误语料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成语课作业。(韩国 女)

汉语母语者可以通过“探头”激活“狭窄义”,因此,“动作发生环境较狭窄”这一语用条件在词典释义中没有明确说明。然而外国汉语学习者没有相关的认知基础,不能激活成语的“狭窄义”,才会说出类似例1 的句子。又如“三令五申”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告诫”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1117 页。。根据字面义及词典释义,汉语学习者说出这样的句子:

例2 *老师三令五申不能迟到。(美国男)

汉语母语者能通过“令”和“申”激活“行政权力”的语义。“动作发出者是中央、政府机关等具有行政权力的单位”这一语用条件对于汉语母语者是默认存在的,而外国汉语学习者不具备这样的认知基础,因此产生了语用失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成语教学如果仅依靠字面义或词典释义进行语义解释很难保证汉语学习者正确地使用成语。成语教学还应该注意成语的语用条件限制。

本文在语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求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类型,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及成语词典编纂提出具体的建议。

2.成语语用条件限制的类型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将语句和恰当地使用该语句的语境结合起来的能力”⑤Levinson,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24.。这一定义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中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恰当性或合适性”⑥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 页。。语言使用是否恰当取决于是否遵循语用条件。本文所说的成语语用条件包括两类,一类指成语适用于什么样的对象,即成语的搭配项;另一类指成语适用于什么样的上下文,即成语的使用语境。

2.1 成语搭配项对语用的限制

上文提到有汉语学习者把“三令五申”用于形容“老师反复强调不能迟到”,就是用错了成语的搭配项。有些成语的搭配项是固定的,这些固定搭配项的特点、内容、感情色彩,甚至多个搭配项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对使用成语起限制作用。

2.1.1 搭配项性质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性质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具体来说就是搭配项到底是什么,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以“根深蒂固”为例进行说明。“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443 页。根据字面义和词典释义不能解释“根深蒂固”特指什么事物的基础稳固。因此,有汉语学习者说出这样的句子:

例3 *巨大的松柏根深蒂固。(日本男)

CCL 语料库中含“根深蒂固”的语料共707条,有效语料684 条,其中搭配项是“思想”、“观念”、“习惯”、“影响”、“心态”等抽象性事物的语料682 条,占总数的99.7%。如:

例4 传统观念把企业人多视作企业地位高的象征,“人多好办事”的思想[根深蒂固]。(1994年报刊精选)②本文所有汉语母语者语料均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例4 中“人多好办事”的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稳固,不容易动摇。搭配项“思想”,是抽象性名词。

例5 当代的农民,正在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落后习惯,追求丰富多彩、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人民日报\1993年人民日报\3月份.)

例5 中“根深蒂固”修饰“落后习惯”。“习惯”是抽象性名词。

因此,“根深蒂固”搭配项性质多为抽象性,这决定了成语使用于什么对象,像例3 用“根深蒂固”形容具体的“松柏”是不合适的。

此类成语还有“三令五申”、“大公无私”等。CCL 语料库中含“三令五申”的语料共324 条,有效语料319 条,其中搭配项是“具有发布法令权力的行政单位或权力机关”的有313 条,占总数的98.1%,如国务院、中央、盐政部门等;CCL 语料库中含“大公无私”的语料共236 条,有效语料231 条,其中搭配项是“有能力为自己谋私利却不为之的人”的有204 条,占总数的88.3%,如支书、领导等。

2.1.2 搭配项感情色彩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成语搭配项的感情色彩也制约着成语的使用,仍以“根深蒂固”为例,CCL 语料库中含“根深蒂固”的有效语料684 条。其中95.7%的语料显示“根深蒂固”的搭配项为贬义。如:

例6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造成对男孩偏好的深层次原因。(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6 中“根深蒂固”的搭配项是“封建思想”,这样的思想是“重男轻女”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例7 在广大的农村,“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7 中“根深蒂固”的搭配项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陈规陋习”,“陈规陋习”指陈旧的规定,不好的习惯,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此类成语还有“家喻户晓”、“名副其实”等。“家喻户晓”CCL 语料库中含“家喻户晓”的所有语料共1039 条,删除重复、不完整的语料,获得有效语料998 条,搭配项为褒义或中性的语料有991 条,占总数的99.3%,如:

例8 君子兰在东北长春几乎 [家喻户晓],并被推为长春市的市花。(《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8 中家家户户知道的是“君子兰”,“君子兰”是中性的事物。

例9 看门人在告诉每一位来这里的人:这里曾经诞生过一位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人物。(1994年人民日报\第3 季度)

例9 中家家户户都知道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名垂青史”的人物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人物,具有明显的褒义性。

CCL 语料库中含“名副其实”的语料共1222条,有效语料1107 条,其中“名副其实”搭配项为中性或褒义的有1083 条,占总数的97.9%,如:

例10 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邓小平文选》2)

例10 中“名副其实”的搭配项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职业的最高褒奖,具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例11 我兴奋地说:“我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我很快就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演员了。”(《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11 中“名副其实”的搭配项是“演员”,是中性词。

2.1.3 多个搭配项间的关系对使用成语的限制

有的成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搭配项,搭配项之间的关系有时也会对成语的使用起制约作用。以“格格不入”为例进行说明。“格格不入”指双方有抵触,不投合。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第439 页。根据字面义与词典释义不能得知不投合的双方是怎样的关系,因此,有汉语学习者输出这样的句子:

例12 *师生关系总是这样格格不入吗?(日本 男)

CCL 语料库中含“格格不入”的语料共539条,有效语料521 条。其中搭配项的关系是后来者与已有环境之间或个体与团体之间的语料约489 条,占总数的93.9%,如:

例13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他就像战争年代的影子,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让人感到生疏,他自己也别扭。(1994年报刊精选)

例13 中“他”与“周围的人”不相投合,是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例14 典型的迷信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泛起的沉渣,与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格格不入],应该予以制止。(1994年人民日报第1季度)

例14 中不相容的是“科技时代”和“迷信活动”。“科技时代”是主流,迷信活动是重新兴起的“沉渣”,二者是已有环境与后起者的关系。

2.2 成语适用语境对语用的限制

有些成语常出现在一定的语境里,有的可以从字面意义中看出来,有的跟字面义关系不大。下面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2.2.1 可直接从成语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

奋不顾身:“奋不顾身”指奋勇直前,不顾生命。②同上,第385 页。常出现在“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的语境中。这是由字面义“身”决定的,“身”表示“自身”,不顾自身隐含着为他人或集体的语义。CCL 语料库中含“奋不顾身”的语料共429 条,有效语料415 条。通过上下文可推断出该语境的语料约402 条,占96.9%;如:

例15 3 岁的小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火车向小孩飞驰过来,爱迪生[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小孩的爸爸为了感谢爱迪生,教给他发电报的技术。(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15 中爱迪生不顾自己的生命是为了救下一个在铁轨上玩的孩子。

例16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为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去。(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6 中“他们”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无私奉献,将生命安危抛之脑后,为的是“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改邪归正:根据词典释义,“不再做坏事,走上正路”③同上,第416 页。,“改邪归正”第一步是不再做坏事,然后走上正路。“邪”表示“不正”,常出现在“改正坏事程度非常高”的语境里,有时甚至用来形容犯罪行为。比如:

例17 他在《古惑仔之奋斗江湖》中扮演一个黑社会老大[改邪归正]后做了牧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7 中“黑社会老大”不再做“黑社会老大”了,做了“牧师”。黑社会是对社会有危害的团体,做黑社会老大自然可以说是走邪路;而牧师是一种神职人员,代表的是正面形象,因此一个人从黑社会老大变成了牧师,说他改邪归正是合适的。

例18 台湾同胞一定会为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奉劝台湾当权者立即[改邪归正],停止一切“台独”分裂活动。(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18 中我们希望台湾当权者停止的做的事情是“台独”分裂活动。“台独”分裂活动是破坏祖国统一的事情,性质非常严重。

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解释“改邪归正”的语用条件,汉语学习者就会输出这样的句子:

例19 *他以前总是玩电脑游戏不学习,现在改邪归正了。(越南 男)

玩电脑不学习是不好的行为,但是远远达不到“邪”的地步,因此“改邪归正”不适用于此处的语境。

此类可从字面义推测出成语适用语境的成语还有“不辞而别”,“后顾之忧”,“层出不穷”,”三令五申”等。详见表1。

表1 可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成语示例

2.2.2 不能从成语字面义直接看出语用条件的

有些成语的语用条件不能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这就需要通过观察语料总结得出,以“顾全大局”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成语本身语义及词典释义,“顾全”是使不受损害,“大局”指各个方面。但是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顾全大局”往往暗含着“个人或局部有所牺牲”的语用条件。CCL 语料库中含“顾全大局”的语料共894 条,有效语料881 条。该语用条件出现的语料约850 条,占96.48%。如:

例20 全局利益同局部利益发生某些矛盾时,宁肯局部暂时吃亏,也要[顾全大局],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993年人民日报\8月份)

例20 中当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冲突时,为顾全大局,局部利益会暂时“吃亏”,即局部利益有所牺牲。

例21 三峡工程淹没区和安置区应当[顾全大局],服从国家统筹安排。(1993年人民日报\8月份)

例21 中三峡大坝的建设是“大局”,三峡移民为了顾全这个大局,服从国家安排,做出了搬迁的牺牲。

“个人或局部有所牺牲,以此保全大局”的语用条件从成语字面义不能直接看出,是语言使用者约定俗成的,此类成语还有“一如既往”、“萍水相逢”、“东奔西走”、“一技之长”等。详见表2。

表2 不可直接从字面义看出语用条件的成语示例

3.建议

成语语用条件决定了成语的搭配项和适合出现的语境,对于汉语学习者正确使用成语非常重要,应该引起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重视。下面就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成语词典编纂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3.1 针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我们建议构建一个成语教学模型。包括来源、语义讲解、语用提示和例句。“来源”部分视情况而定;语义讲解环节要注重强调缺省语义;语用提示环节要提供缺省语义所强调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成语说出正确的句子。以“奋不顾身”为例:

表3“奋不顾身”教学示例

3.2 有学者认为导致留学生成语偏误的一大原因就是外国人使用针对中国人的成语词典。(王若江,2001)目前的成语学习词典多侧重语义和语法解释,我们建议应加入语用条件解释。以“改邪归正”为例:

上一篇:请假迟到制度下一篇:雪花,你好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