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共10篇)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1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教育监管理念,提升监管效能,创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2.坚持依法监管。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监管责任,确保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有序进行,推进随机抽查制度化、规范化。

3.坚持公正高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监管效能,减轻学校和教育机构负担,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4.坚持公开透明。实施随机抽查事项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实行“阳光执法”,保证监管对象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二、随机抽查的对象和内容(一)学校常规工作管理。

1、遵纪守法。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和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原则,遵守国家有关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2、2、办学条件。办学场地、设施是否符合设置标准和安全要求;是否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经费投入,配齐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应急队伍,定期进行疏散演练和安全教育培训。

3、学校章程。章程完善及按照章程开展教学活动情况。

4、财务状况。收费项目许可,收费支出、资金使用,财务人员、会计制度,报表编制,审计情况。

5、教学质量。学籍管理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情况。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生、家长、社会认可度。

(二)住宿生周末乘车管理。

1、学校应做好承租车辆的安全审查和上报等工作。

2、加强对学校的监管,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完善承租车辆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和落实周末乘车安全管理责任;组织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练,督促学校加强学生乘车管理。

3、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与客运公司、随车人员签订责任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

(三)校园食堂物质配送中心管理。

规范学校食堂管理,杜绝“三无”食品流入学校,确保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1、统一采购。严格实行学校食堂物资集中采购、招商准入和划片配送制度。各学校食堂物质由中标企业统一配送;任何学校不得私自采购非中标企业(个人)食堂物资,严禁中标企业委托安排非中标企业向学校食堂供货。

2、严格管理。中标企业要信守承诺,热情服务,保证质量。配送中心要经常听取学校和供货企业意见,加强沟通、协调和监督,确保学校食堂物资配送规范运行。

3、落实责任。各学校和中标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切实履行职责,共同做好学校食堂物资配送工作。供货商对所供应的物资必须实行“三包”,承担所供物资的一切法律责任,自负盈亏。全 各教育单位必须按规定渠道采购物资,并及时结清货款,不得截留、扣押和挪用食堂物资货款;对违规采购或采购时敷衍塞责、麻痹大意、不按规定程序操作,造成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将严肃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四)市教育局要按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确定具体的抽查对象和内容,制定抽查事项清单和“双随机”抽查工作实施方案。

三、建立监管对象名录库

市级教育监管对象名录库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明确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管的学校或教育机构,按照全面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包括市职校、各中小学、幼儿园共264个。抽查组织科室可针对不同的抽查事项,根据监管对象的类别确定不同的随机抽取范围。

四、建立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

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由局机关相关股室负责人构成。局机关相关股室负责人作为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可对本局所有随机抽查事项进行检查。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根据执法检查人员变动情况定期更新。

五、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 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通过电子抽签方式,从监管对象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对“双随机”抽查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

六、组织实施

1.制定“双随机”抽查计划。每年4月底前,由随机抽查事项所涉及的业务处室提出“双随机”抽查计划,经审核审批股审批汇总、局领导审定后,统一公布实施。业务股室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中,也可根据工作实际,适时提出“双随机”抽查需求,经审核审批股初审,并报局领导审定后予以增补。

2.“双随机”抽查的启动。根据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含抽查项目、实施时间、抽查目的、执法人员数量、执法检查方式、保密要求以及检查结果运用等),启动“双随机”抽查。

3.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根据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双随机”机制要求,抽取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被随机抽取的执法检查人员确有其他重要公务无法参加的,按抽取先后顺序依次进行递补)。执法检查人员与检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应依法回避。

4.开展执法检查。指派一名干部为执法检查组组长,带领执法检查人员,根据工作方案,对随机抽取的检查对象进行执法检查。

5.“双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法律法规规章有规定的,按规定实施;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的,随机抽查比例不低于随机抽查事项对应的监管对象总数的5%,抽查频次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次。对涉及安全和民生的重点监管领域,以及投诉举报多、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等情况的监管对象,可加大随机抽查力度。

6.抽查结果运用。针对监管对象名录库逐一建立诚信档案。检查结束后,应形成执法检查报告,于抽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在局网站向社会公布,并推送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纳入监管对象的社会信用记录,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构成行政处罚要件的,要及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做到“惩处一例,警示一片”,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增强监管对象守法的自觉性。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双随机”抽查是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一项重大部署,各有关股室务必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学习研究,做好随机抽查方案的细化和落实,公平、有效、透明地进行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检查水平,确保随机抽查工作取得实效。按照市政府文件确定的时间进度要求,及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程序规范,档案齐全。要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对同一监管对象的多个检查事项,原则上应一次性完成,避免任性执法、执法扰民。“双随机”抽查的发起、随机抽取过程、检查结果运用等要做到档案齐全,全程留痕,主动接受监督。

3.加强宣传培训。随机抽查是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及时总结随机抽查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双随机”工作机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监管质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监管对象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支持,为顺利推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实施“双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万宁市教育局实施“双随机”抽查规范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长: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2

1 事中事后监管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后,一些部门对加强和创新监管重视不够,事中事后监管跟进不及时,或是监管办事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重审批、轻监管的观念没有根本改变,习惯于通过审批和处罚实施管理,对法律、市场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造成监管缺位,总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监管的思想观念不相适应

政府机关以往工作中,行政审批要素多、环节复杂,行政机关比较重视行政相对人提供的材料和证明,对事中事后的监管没有投入足够精力,长此以往形成了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通过我们开展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审批”的观念改掉了,但“重监管”的方面仍存在一些消极的与当前改革趋势与改革逻辑不相符思想和观念。一是不愿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加强监管的难度加大了,且不易于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主观上不愿意去改;二是不用改,认为审批与监管是一体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了,审批事项取消或者转移给社会组织了,因此监管的责任随之取消和弱化了;三是不能改,立足于本位主义,认为市场监管往往涉及若干政府部门,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因此绝不能主动作为推动改革。这些思想与当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不符。

1.2 监管的方式不相适应

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影响,审批机关及工作人员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研究不够,办法不多,监管方法和手段多围绕通过审批展开,如设置事前门槛、规定提交材料、签订承诺等,这些措施无法满足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同时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尤其是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放宽了对市场主体的设立要求,市场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市场经营方式更加灵活,事中事后监管任务强度、难度和复杂程度将相应增加。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难以有效适应。

1.3 监管的能力不相适应

从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逻辑和实践来看,政府部门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各自独立,但是各个部门监管职能的强弱、监管队伍的多少、监管任务轻重各有不同,导致了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脱节,不得不专注于事前审批或以年检等行政手段代替事中事后监管,事中事后监管或无从开展、或无力开展。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监管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由于目前的监管权分散于不同监管机构,机构之间互不隶属且缺少必要的沟通联动机制,导致监管的效率十分低下,监管效果难以满意;二是基层监管力量有待加强,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基层政府的监管任务增加,但是监管队伍的编制并没有随之调整;三是专业性技术性能力不足。监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出了需要有必要的法律知识之外还有要丰富的本行业的专业性技术人员,而我们的监管队伍的组成基本都是通过文管制下形成的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考试招录,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还不高,行业专家和专业机构参与程度也不够。

2 造成监管问题的原因

2.1 改革不够系统深入

市场监管机构设立的背景、标准各异,性质和体制不同,政府内部机构条块分割的现象也直接导致职责交叉、责任不明等问题,单纯的通过机构整合的改革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监管法律法规没有统一,不同层级的政府对部门监管的要求和赋予的任务各有不同,其结果是市场监管中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很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国务院2013年机构改革,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后我国依然出现了如“上海福喜事件”、“僵尸肉事件”、“毒凉皮事件”等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案件就是改革不够系统深入造成的。

2.2 传统观念改变困难

在传统“科层制”文化与计划经济思维作用下,一些监管部门缺乏现代政府的服务意识,权力意识依然较重,没有把为人民服务内化为工作宗旨;同时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够,仍习惯于随心所欲的人治,对规律规则不重视,对标准规范不在乎。

2.3 部门利益难以突破

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的阻碍就在于,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利益法律化,很多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将自己的利益固化下来。导致改革变成了部门之前利益的博弈,在各个部门之间内部流转,最终改革不能按照既定逻辑开展,改革的措施不能有效落地,改革的成果难以保留巩固,改革的目标就在一种运动式“翻烧饼”过程中逐渐被消磨殆尽。

3 对加强事项事中事后监管的建议

3.1 明确监管责任部门

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建立精简统一的市场监管机构。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事中事后监管的繁重任务,监管领域越来越宽、行业门类日益复杂,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健全一套权责明晰、高效协调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运行机制。探索职能转移的有效办法,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向下转移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相应对下提供技术支持、装备支持,条件允许时还应探索人员编制跨层级下移,使基层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有人员、有技术、有装备、有规范。

3.2 实行科学监管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新模式。一是在目标上推进监管向服务转型,着重发挥政府引导、鼓励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二是方式上推进监管由一元主体向多方治理转型,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三方合力监管;三是在逻辑上变被动监管为主动发现,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监管方式,组建市场监管预警系统,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预防,及时防控。

3.3 利用大数据进行监管

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基础建立信息联网平台,充分运用信用系统的大数据进行监管,扩展信息信用平台功能,整合监督检查职能,使其担负监控监管任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都可进入网络平台,对市场主体实行实时监控和多点监控等。同时通过“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的惩处机制,推动监管成果的反馈。

3.4 推进协同监管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以外其他组织的监督作用,引导各类组织和主体自觉参与市场监督和协助政府监督。并且要着重发挥社会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社会媒体监督,一方面督促政府信息公开、规范执法、科学监管,另一方面畅通公众监督投诉渠道,通过互联网以及举报电话及时收集监管信息。

参考文献

[1]顾平安.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二次设计[J].中国行政管理,2015(06).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3

事前管理:宣传指导、行政审批、节目报备、机构调研

严格规范管理。根据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的要求,上海文广局主动要求市、区两级播出机构扩大科研、人文、纪录片等多类型节目的播出比例,倡导电视节目格调健康、内涵深刻。目前,上海东方卫视每天的新闻节目长达4.25小时,位居全国省级卫视之首;地面频道新闻综合频道每天新闻的播出量(包括重播)达到6.5小时。根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上海文广局一方面鼓励本市播出机构加强与境外机构的合作,支持上海广播电视频道、频率走出去,另一方面加强对本市播出境外节目的管理。在引进境外节目素材的审批方面,上海文广局建立了专家审看制度,加强对境外节目素材的把关。

加强宣传指导。在根据广电总局要求,指导市区两级播出机构做好国家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宣传工作的同时,上海文广局结合上海本地宣传工作,指导播出机构做好本市重要活动(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防止对境外重大事件的过度报道。

建立动态备案。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上海文广局要求市、区两级播出机构及数字付费频道及时上报各频道频率的版面架构,以及所有栏目(包括自制、外包、合作、引进)的名称和总体定位、制片人、播出时长、首播及重播时间等信息,全面掌握各播出机构的节目架构、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等情况。同时要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如有节目更名、调整、关停、新增等情况也需及时报备,为加强对本市各频率、频道的宣传管理打下基础。

深入开展调研。上海文广局深入各播出机构,针对频道频率进行调研,了解节目制作流程,熟悉频道频率品牌定位,体察机构发展难点。通过广泛调研,及时掌握上海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有助于宣传监管提前化,提高管理的前瞻性。

加强舆情收集。目前,上海文广局初步建立了上海广播电视的舆情监测机制,收集主要报刊媒体、互联网站、论坛微博等针对上海广播电视的新闻评论及舆论动态,关注广播电视行业相关的新闻事件,掌握行业动态,了解社会舆情,及时调整监测策略和重点,有利于节目的跟踪管理,提升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事中管理:优化监听监看机制,

提高监测监管实效

监听监看工作已经成为上海文广局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抓手,在把握正确导向、优化内容结构、维护健康生态、抵制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有效的监听监看机制。依据国家和广电总局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播出秩序、节目内容、资质许可、涉外题材等四个方面监测。监测中心依托监测平台,通过聘请监测专家队伍,定期召开研讨会和通气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等方式,使监听监看工作的时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监听监看重点突出。监听监看重点关注新闻选材和评点,访谈类节目的选题边缘化、主持引导不当,情感类节目的引导观点、综艺娱乐的健康娱点等情况,重点节目专人监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为提高稿件的说服力,针对本市广播电视节目出现的问题,参照分析中央和外省市同类节目的播出形态和内容编排,善意提请播出机构适度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关注新栏目新动向。关注频道频率的重点栏目以及改版推出的新栏目新板块,从栏目定位、节目架构、内容选题、主持嘉宾等方面进行跟踪梳理,剖析节目栏目内在问题。聚焦新节目,及时指出节目设置导致偏离定位的问题。梳理分析节目形态,及时发现与专业化定位不符的节目设置,强化频道频率专业性定位,加强重点节目监看。今年以来,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均加大了新闻类节目采制能力和播出总量,上海文广局监测中心加强各频道频率新闻类节目的日常监听监控力度,对重点新闻栏目,实行专人监看、即看即报制度,重要监测信息在节目播出后半个小时内上报局领导。

鼓励优秀品牌节目。以东方卫视品牌栏目《东方直播室》为例,这是一档将电视、网络媒体、短信直播等多种传播手段有机结合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上海文广局的《上海声屏监测》对《东方直播室》点评累计有6篇,有提醒、警示,也有肯定、表扬,旨在提高节目质量,通过导向正确、内涵深刻、知识丰富、制作精良的节目给人以教育、启迪和精神文化的陶冶。对《大爱东方》《梦立方》《劳动最光荣》《1001个真相》等新推出的节目及时跟进,及时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推动节目良性发展,创新创优,确立品牌优势。

事后管理:交流座谈、诫勉谈话、创新推优

开展交流座谈。通过组织专家集中讨论,召开媒体座谈研究会,加大与一线编播人员的互动交流,深度剖析节目潜在性倾向性问题,分类梳理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提醒,有效拓展了宣传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强化诫勉谈话。近年来,上海文广局强化诫勉谈话制度,对于节目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如导向偏差,低俗恶搞,节目内容偏离定位,嘉宾主持人现场把控不严等,通过诫勉谈话,指出节目存在问题,提出限时整改要求,有效强化了宣传管理效能,取得了较好成效。

鼓励创新推优。结合总局每年的“创先争优”宣传情况及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推选活动,以及由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组织的“上海广播电视奖”评选活动,积极鼓励市、区两级播出机构创新节目形态,推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

今年以来,上海广播电视机构涌现出一批优秀节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直通990》节目成为上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先进典型,今年4月还被授予中国慈善的最高奖——“中华慈善奖”,这也是惟一上榜的媒体项目。东方卫视优化资源创新推出的道德建设栏目《大爱东方》、展现劳动风采的《劳动最光荣》和近期新推出的音乐节目《声动亚洲》相继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

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一定继续保持清醒头脑,坚决贯彻落实总局相关管理规定,全力推进新闻立台、导向立台和节目创新创优工作,确保宣传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盛宴,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气氛。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4

通知明确,网络游戏运营企业通过开放用户注册、开放网络游戏收费系统、提供可直接注册登录服务器的客户端软件等方式开展的网络游戏技术测试,属于网络游戏运营。

通知规范虚拟道具发行服务,对发行具有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属性的虚拟道具及以“随机抽取”方式提供虚拟道具和增值服务的行为做了规范,斩断网络游戏虚拟货币、虚拟道具回兑通路,以避免涉嫌宣扬赌博。加强网络游戏用户权益保护,增设消费提醒,强调保护用户个人信息。

通知还完善网络游戏运营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明确“双随机一公开”为主要监管方法,网络巡查、现场检查为主要抽查方式,强调将黑名单和警示名单等信用监管作为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此外,通知还提倡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在落实“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基础上,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限定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间,并采取技术措施屏蔽不适宜未成年用户的场景和功能等。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就此通知进行解读时表示,制定通知总的思路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通过强化网络游戏运营主体责任,促进网络游戏公开、透明、理性消费,保障用户特别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和束缚行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通知以《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和《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为上位法。

贯彻十九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篇5

2013年以来,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讲话精神的要求,省工商局党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抓工作“到位率”。李克强总理2014年4月11日视察省工商局时对创新和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所做出的重要讲话,为新常态下省工商系统服务海南经济发展,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继续推进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事中事后监管上面狠下功夫。

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工商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基础,筑牢保障,必须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工作本领。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打造一支与商事制度改革要求相契合、与基层综合执法改革相适应的工商和市场监管干部队伍,关键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大力抓好法治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执法水平、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二、坚持“双随机、一公开”原则,推动新型监管机制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2015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要求在政府管理方式和规范市场执法中,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举措,搭建了连接人民群众与人民政府的桥梁。作为全国唯一省域覆盖的12345热线,省12345平台目前已横向整合28家省直单位热线,纵向整合20个市县分平台,实现全省“一号对外”。在大研讨大行动活动中,省12345平台通过认真查摆问题、聚焦群众诉求,进一步完善了运行管理、工单办理、联络员、联席会议、领导接听轮值等制度。平台运行至今,共接听来电约214万件,形成有效工单约193万件,办结率96.43%回访率达99%。今年7月10日到8月15日,第三方评估平台对全国31个省区市334条12345热线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测,海南省入选“省(直辖市)总体排行榜”第3名,仅次于北京、上海。

四、典型案例

(一)媒体曝光“瘦身”钢筋后,省工商局迅速组织对全省钢筋市场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检查钢材经营户2967家次,覆盖率100%,约谈251家,责令整改52家,立案19宗,结案11宗,罚没款共计103.956万元,没收不合格钢材123.76吨,吊销营业执照6家。督查组先后明察暗访了海口市永万路、海榆西路等媒体报道的“瘦身”钢筋销售聚集区,实地调查核实“瘦身”钢筋的售卖情况,并随机抽查海口市多个在建工程项目施工工地,现场查看检测钢筋质量,查验检测报告等。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6

为加强对开采矿产资源审批许可的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如下监督检查制度。

一、监督检查对象

矿区范围划定及取得开采矿产资源审批许可的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 1.资格条件符合情况;

2.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否符合许可证核定的矿种、范围,是否符合《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

3.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

4.是否存在许可证件转让、买卖、出租、出借等情况; 5.是否存在欠费情况。6.三率是否达标。

7.上年检发现问题是否整改到位。8.是否有违反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其它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年检。

四、监督检查措施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7

一、高校收费管理控制

高校收费管理控制, 是指高校为了保证收费行为的合法合规, 保护收费资金的安全与完整, 对收费业务各环节中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约束效力的制度、方法、措施和执行程序。其管控目标是:

1.规范学校收费行为;2.堵塞漏洞, 消除隐患, 保护资金的安全与完整;3.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违规及舞弊行为;4.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收费政策及学校收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收费管理的事前防范

事前防范是一种积极的以防为主的控制, 在收费日常管理工作中其作用的发挥机制主要体现为在收费开始之前就建立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流程及收费管理系统, 它是收费风险防范的第一控制层次, 也是从源头上预防乱收费的一种有效控制手段。

1.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制度建设是行为规范运行的有效约束和有力保障, 是管理的依据和原则。要规范行为, 提升管理水平, 制度必须先行。高校收费管理制度建设的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收费政策;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校内财务管理规定。高校应当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财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 围绕收费管控目标, 制定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收费管理制度, 使收费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从而保证收费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2.以先进的操作管理系统为基石收费管理系统是高校进行收费管理控制的基石, 是实施管理的支持系统。高校收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基于集成理念, 依托校园网, 建立一个整体信息共享的收费管理信息系统, 将收费业务与收费信息处理、收费核算与收费管理集成为一体, 实现收费信息流的同步生成。同时还应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到信息系统中, 以此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防范徇私舞弊等收费风险, 促进收费管理规范化、系统化, 提高收费工作效率和管控水平。

三、收费管理的事中控制

收费事中控制是一种控制性监督, 是实施财务管理中的监督、调节与控制任务, 是对收费过程进行的实时监督和控制。

1. 收费审批程序是收费活动管控的关键

高校收费项目繁杂, 特别是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 涉及部门广, 管理失控往往造成“小金库”和“账外账”事件的发生, 给高校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收费管理部门应注重收费项目审批环节的控制, 对各部门拟收费项目和标准应严格按照国家或本省有关收费管理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未经批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收费, 保证各项收费活动都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 收费审批程序除了保证各部门收费事项的合法合规性外, 在服务性收费项目上, 学校还可在审批时针对同一收费项目平衡各部门收费标准, 防止校内同一条件下, 相同项目收费标准出现较大差异, 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2. 资金管理是收费管理控制的核心

高校教育收费一方面是国家弥补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已从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转化为多渠道、多方位的筹资, 因此保证教育收费资金及时、足额、安全的收取, 是学校收费管理的核心任务。然而, 由于一部分领导、业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 或者出于小集团利益等原因, 隐匿收入、截留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对收费过程中的关键业务环节进行控制, 是确保收费资金安全的重要措施。

(1) 高校财务部门应与金融机构签订代收费协议, 规范与金融机构之间代收费的操作程序, 以及代收资金划入学校账户时间, 避免收费资金滞留在代收金融机构。

(2) 加强收费票据的日常管理与检查。高校财务部门应对全校的收费票据实行统一管理, 严格收费票据的领用和核销制度, 领用票据时应审查该收费项目和标准是否在收费许可证范围内或收费申请是否已获批准。敦促票据领用单位将收入及时入账, 防止收费资金长时间滞留帐外。票据核销时应审核票款是否相符, 是否按规定收费, 是否执行收支“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从票据管理口防范“小金库”。

(3) 不相容岗位分离及轮岗制度。高校应制定部门间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审批控制, 收费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等措施, 确保相关部门及收费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应当实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 轮岗制度, 一是能打破利益关系圈, 有利于财务人员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二是通过工作交接, 能有效的发现徇私舞弊等违规行为, 防范“账外账”;三是有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监督管理的职能。定期轮岗制度是完善收费管控机制的有效方式。

(4) 强化收费环节的复核工作。目前各高校学生收费系统内部控制设置并不完善, 加上收费岗位人员配备少, 许多高校收费系统通常都是单人操作, 虽然一些高校已不再采用现金收费方式, 收费都通过银行缴费或批扣, 但收费系统学生应收款的调整, 收费票据的开具, 收入凭证的制作等往往由一人完成, 系统操作环节存在制度上的漏洞, 因此, 对收费系统各项数据进行复核是纠正收费错误, 调整收费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程序, 保证应收数据完整、正确的重要保障。

四、收费管理的事后监督

收费管理事后控制是事中控制的延续, 是收费主管部门对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项的进一步核查。事后监督针对性强, 是防范和控制收费风险的有效手段, 它与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共同构成了严密的监督控制体系。

1. 对制度执行的监督。

高校收管理部门应对校内收费部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 管住权利、管住行为, 才真正发挥制度的管理作用。

2. 收费行为主体的监督。

高校收费管理控制失效, 资金风险的产生, 其行为主体往往是单位领导和业务经办人员, 尤其是财会人员, 所以单位领导不仅自身要廉洁自律, 还要带领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及收费政策,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法律意识, 和职业道德素养, 从而提高财会人员廉洁自律能力。

3. 充分利用审计的作用。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8

为了更好地落实“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结合嘉兴市食品生产实际,建立信息互联共享、诚信自律结合、行业社会共治、风险预警及时的综合监管体系,强化食品生产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四个最严”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防范风险,分级监管,责任分明”的原则,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事中事后监管,落实监管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着力“补短板、破难题”,解决食品生产企业的突出问题,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保障食品生产安全有效。

二、监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 《浙江省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监管办法(试行)》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三、监管重点

(一)重点监管范围

1.大型企业、肉制品、生食水产品、酒类为监管重点; 2.上年度存在行政处罚且整改不到位的生产企业;

3.有1次及以上国家或省级监督抽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生产企业;

4.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生产企业。

(二)检查内容(*为重点检查项目)

1、生产环境条件

1.1 厂区无扬尘、无积水,厂区、车间卫生整洁。

*1.2 厂区、车间与有毒、有害场所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未对生产造成污染。

*1.3 卫生间应保持清洁,洗手设施运转正常,未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

1.4 有更衣、洗手、干手、消毒设备、设施,满足正常使用。1.5 通风、防尘、照明、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等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1.6 车间内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化学品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并有相应的使用记录

1.7 定期检查防鼠、防蝇、防虫害装置的使用情况并有相应检查记录,生产场所无虫害迹象。

2、进货查验结果

*2.1 查验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供货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有检验记录。

*2.2 进货查验记录及证明材料真实、完整,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

2.3 建立和保存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记录和领用出库记录。

3、生产过程控制

3.1 有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文件,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自查并记录和处置。

*3.2 使用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品种与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3.3 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

*3.4 未发现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

*3.5 未发现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3.6 生产或使用的新食品原料,限定于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告的新食品原料范围内。

*3.7 未发现使用药品或仅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生产食品。*3.8 生产记录中的生产工艺和参数与企业申请许可时提供的工艺流程一致。生产的产品在许可范围内。

*3.9 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记录。3.10 生产现场未发现人流、物流交叉污染。

3.11 未发现原辅料、半成品与直接入口食品交叉污染。3.12 有温、湿度等生产环境监测要求的,定期进行监测并记录。3.13 生产设备、设施定期维护保养并做好记录。

*3.14 食品标签如实、依法标注,未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或批号的情况。

3.15 工作人员穿戴洁净工作衣帽,生产车间内未发现与生产无关的个人或其他与生产不相关物品,员工洗手消毒后进入生产车间并有卫生防护措施。

4、产品检验结果

4.1 企业自检的项目,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有检验相关设备及化学试剂,检验仪器设备按期检定。

4.2 不能自检的项目,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4.3 有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标准文本,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进行检验。*4.4 建立和保存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检验记录真实、完整。

4.5 按规定时限保存检验留存样品并记录留样情况。

5、贮存及交付控制

*5.1 原辅料和成品的贮存有专人管理,贮存条件、方式符合要求。

*5.2 食品添加剂贮存做到专人专柜(专库)。5.3 不合格品应在划定区域存放。

5.4 根据产品特点建立和执行相适应的贮存、运输及交付控制制度和记录。

5.5 仓库温湿度应符合要求。

5.6 有销售台账,台账记录真实、完整。

5.7 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明、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6、不合格品管理和食品召回

6.1 建立和保存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不合格品的批次、数量应与记录一致。

*6.2 实施不安全食品的召回,有召回计划、公告等相应记录。*6.3 召回食品有处置记录。

6.4 未发现使用召回食品重新加工食品情况(对因标签存在瑕疵实施召回的除外)。

7、从业人员管理

7.1 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

7.2 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负责人培训和考核记录。*7.3 未发现聘用禁止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的人员。7.4 企业负责人在企业内部制度制定、过程控制、安全培训、安全检查以及食品安全事件或事故调查等环节履行了岗位职责并有记录。

*7.5 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直接接触食品人员有健康证明,符合相关规定。

7.6 有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并有相关培训记录。

8、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8.1 有定期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记录。

8.2 有按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演练,落实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记录。

*8.3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有处置食品安全事故记录。

9、食品添加剂生产者管理

*9.1 原料和生产工艺符合产品标准规定。

9.2 复配食品添加剂配方发生变化的,按规定取得生产许可。9.3 食品添加剂产品标签载明“食品添加剂”,并标明贮存条件、生产者名称和地址、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法。

四、监管措施

(一)信息共享,实施协同监管

充分利用各有效渠道,及时掌握辖区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资质信息、监管信息,以及相关单位的失信名单、守信名单等内容。组织开展跟踪检查,联合惩戒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风险控制,分类分级监管

开展年度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工作。通过综合考虑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类别、企业规模、日常监督检查、产品抽检、投诉举报、稽查处罚等情况,开展辖区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监管工作。

1.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原则(1)以静态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可分为Ⅰ档、Ⅱ档、Ⅲ档和Ⅳ档。

(2)以企业风险等级进行分级。可分为A级风险、B风险级、C级风险和D级风险。

2.监督检查要求

(1)检查频次及检查项目

检查频次:原则上A级风险每年1次;B级风险每年1-2次;C级风险每年2-3次;D级风险每年3-4次。

检查项目:监管重点中

(二)检查内容的全项目检查与*重点检查项目抽查相结合。

对整改企业跟踪检查覆盖率要达到100%,直至企业整改到位。(2)监督检查方式

一是采取飞行检查为主、告知检查为辅的方式,综合运用全项目检查、重点检查项目抽查、跟踪检查等方式。跟踪检查主要针对前次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实施的现场检查。

二是坚持日常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以基层所(分局)为主,一般为重点项目抽查;随机抽查由市县两级组织,一般为全项目检查;食品生产许可监督评审由市局组织,纳入市级随机抽查内容。

三是监督检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检查内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增加其他检查内容,但每家生产企业必须在一年内实现所有检查项目全覆盖。

(三)社会共治,诚信自律管理

一是实行日常监管信息公示。通过政务网站,及时公开检查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号、检查方式、检查日期、现场检查人、检查结果等信息,强化企业及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二是积极贯彻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质量信用意识,鼓励守信经营,惩戒失信行为。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力量,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四)风险防范,实施动态监管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9

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落实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行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意见》(××发„×‟×号)文件精神,我局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对行政审批事项逐项编制了《事中事后监管办法》(以下简称“监管办法”)。为进一步完善监管办法,我局对“监管办法”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具体内容再次进行审核,并对监管清单的内容、监管清单实施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负责。经局党组研究,现将本部门“监管办法”予以呈报。

附件:《××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

××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 篇10

监管的意见(2015-6-9)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食药监法〔2015〕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21号)要求,为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确保食品药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到位,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

根据国务院决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取消、下放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共有8大项和5小项。

(一)减少的行政审批事项大项。包括:(1)逐步下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至省级食品药品监管局(以下简称省级局);(2)下放药品委托生产行政许可至省级局;(3)下放经营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审批至省级局;(4)下放生产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审批至省级局;(5)下放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进口准许证核发至省级局;(6)下放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原料药定点生产审批至省级局;(7)取消部分国产第三类医疗器械强制性安全认证;(8)调整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资格认可事项为质检总局会同总局实施。

(二)减少的行政审批事项小项。包括:(1)逐步下放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至省级局;(2)逐步下放药品再注册行政许可至省级局;(3)逐步下放不改变药品内在质量的补充申请行政许可至省级局;(4)取消国产第三类医疗器械不改变产品内在质量的变更申请行政许可,改为备案管理;(5)下放区域性批发企业需就近向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销售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审批至省级局。

二、科学依法简政放权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于法有据”。要继续加强对食品药品审批事项的研究梳理,切实把握深化简政放权与激发市场活力的关系,确需事先审批严格把关的,要严格审批管住管好,不能一味追求减少项目数量,法律法规对审批层级有明确规定的,不得随意下放;确需下放行政审批层级的,应当按照立法程序申请修改法律法规,省级局对总局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得再下放。

(四)禁止对取消事项继续审批和变相审批。对于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总局和省级局不得继续审批、核准或者认定,不得委托下级单位或者协会等机构进行审批或者办理,不得拆分、合并、重组或者以新的名义进行变相审批。

三、统一规范审批标准

(五)推行标准化审批。对下放至省级局的审批事项,总局要根据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查工作细则,细化明确审查环节、审查内容、审查标准、审查程序和办理时限。

(六)公开各项审批标准。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查工作细则、服务规范、受理单样表、申请人满意度评价表等各项行政审批标准和制度,总局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方便行政相对人申请,接受社会监督。

(七)严格遵照审批标准实施。省级局应当严格按照总局制定的审评审批标准实施,同时严格遵守法定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不得擅自增设或减少审批条件,随意抬高或降低审批门槛。

四、强化承接能力建设

(八)组织专门审评审批培训。总局要制定承接行政审批事项的技术审评和审批部门人员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内容和要求,组织安排专项审评审批、检验检测等技术培训和指导。

(九)组织审批条件专项评估。承接人员培训结束后,总局将组织对每个省级局承接机构的能力和人员状况进行评估,确保达到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的“四有”目标,评估合格后及时将审批事项下放。

(十)完善监管能力建设。省级局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增加承接行政审批事项所需要的机构、人员、设施和装备,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人员的能力。对药品再注册行政许可和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等需要技术审批的项目,省级局应加强审评机构能力建设,配备足量、稳定的专业人员队伍。

(十一)加强省际间协作。对于总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中需要多个省级局共同实施的,如药品委托生产的审批等,委托方和受托方所在地省级局应当做好配合和衔接,加强协作,联合监管,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十二)落实日常监管责任。省级局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加大对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省级局要按照总局统一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及化妆品许可证件格式的要求,在许可证件上注明许可事项责任人、日常监管责任人的姓名,接受社会监督。负责日常监管的执法人员要定期到生产经营企业去现场检查,接到举报或者媒体曝光,要及时赴现场调查取证;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标准化的检查事项和表格,由检查员现场填写,次日上网公布,供公众查询;对取消行政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的事项,省级局应当加大日常巡查和随机抽查力度,督促企业强化质量安全管理,落实主体责任。

(十三)实行分类重点监管。省级局和市、县级局应当以日常监管、良好行为、不良行为、信用评价等信息为基础,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诚信档案,依据监管对象信用等级、生产经营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将监管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实行分类监管。对违法违规、失信企业和高风险企业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检查频次,实行重点管理。

(十四)推行网格化监管。省级局要组织市、县级局落实网格化监管制度,以监管对象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明确网格化监管的人员和职责,实时采集和监控网格内行政相对人的信息,实行动态监管。

(十五)推进智能化监管。总局和省级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监管手段,逐步建设互联网监管平台,建立健全许可证书管理系统、监督抽验系统等数据库,开通社会查询功能,加强上下级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公众之间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六、严厉查处违法行为

(十六)加大对重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虚假资料申报、临床试验造假、擅自改变许可条件、非法添加、制售假冒伪劣、未按照规定实施质量管理规范等严重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加大对食品药品无证生产经营“黑窝点”的打击力度。

(十七)多措并举严打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总局和省级局应当加强投诉举报、监督抽验、日常监管、案件查办等数据分析,对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建立违法犯罪案件线索通报机制,完善与公安等司法机关协同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食品药品重大案件挂牌督办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七、严格审批备案和事后评估

(十八)建立并严格执行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备案制度。每季度初,省级局应当将上季度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情况向总局备案,总局将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备案情况向社会公布。每年年底,省级局应当将本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情况向总局报告。

(十九)探索建立第三方事后评估制度。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总局和省级局要组织第三方进行事后评估,主要针对行政审批事项的运行、日常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及便民利企、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对相关事项提出调整和完善意见。

八、优化行政受理服务

(二十)提升行政受理服务质量。省级局应当严格遵照法定的受理工作要求,将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窗口”受理,安排专门的受理场所,创造条件推进网上审批。省级局应当加强对行政审批受理工作的管理,明确受理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人,严把受理质量关。对受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向总局报告。

(二十一)推行行政审批事项受理单制度。省级局对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单,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应当遵守法定受理审查时限,不得以任何理由自行延长。

(二十二)编制行政审批事项的服务指南。省级局的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应当列明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审批时限、收费依据,并附示范文本在网站和受理场所显著位置公开,提供电子文档下载服务。

(二十三)加强对委托受理事项的监督检查。总局将对委托各省级局承担的行政审批事项受理情况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受理要求的,退回原受理部门;对已明确规定禁止受理但仍予以受理的、超出工作时限要求且无合理说明的,予以通报批评;多次被通报批评的省级局,暂停其受理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

九、深化监管信息公开

(二十四)公开行政审批各项信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将行政审批事项的设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基本流程、审批时限、收费依据、办理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公示,实现阳光审批,对取消、下放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及时公告并更新各项行政审批信息。

(二十五)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逐步将日常监管、抽样检验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向社会全面公开。

十、依法依纪严肃问责

(二十六)加强对日常监管人员的监督。省级局和市、县级局要加强对日常监管人员的监督,主要是对监管人员是否定期赴现场检查、是否严格监管、是否认真填报检查事项进行监督问责。

(二十七)加强上级部门对下级的层级监督。上级机关对下级监管部门是否按期进行抽检、抽检结果是否公开进行监督问责,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是否按时、如实上报,是否存在瞒报等进行监督问责,对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是否认真调查并按时报告调查结果,要进行监督问责。

(二十八)开展专项执法监督检查。总局将对下放的各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具体的检查指导,并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整体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监督检查。省级局要根据本指导意见,抓紧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逐项分解任务,强化工作衔接。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工程项目质量事前事中事后控制07-21

事后监督业务处理流程06-10

上一篇:生孩子文案下一篇:14工伤急救知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