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 篇1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但经调查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计算意志”。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要把计算教学融于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计算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计算教学。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多么喜欢这样的课堂。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计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

3、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

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确保准确无误。

四、要加强学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

(1)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

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口算天天练),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加强估算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如: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可以确定商的大致范围,验证笔算的正确性,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432÷8 商一定是两位数等等。

五、要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算数上的失误,有的是由于算理不清造成的等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错题积累起来,分析、辨别出错的原因,针对计算中出错的原因,上好计算教学的“纠错课”,1、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计算中经常要犯的错误,以两个周时间为准,可以每位同学自己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找,两周后上交错题记录,包括出错原因,看谁找的认真,错因找的准。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就把问题抖落了出来,如: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82,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误。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

(3)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4)计算时不打草稿。

(5)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6)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2、发现问题,纠正学生错误。

对于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如何使他们改正过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次改了,下次还可能出现,甚至屡改屡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批改作业上下功夫,对每个学生的计算错误之处,标上符号或批上批语或打上“?”。

2、举行小型竞赛。规定时间、题目,做完后马上对答案,让计算出错的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原因,表扬做对的学生同时也表扬认真找出错误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3、给学生讲清“计算”的意义,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讲计算的故事来说明计算的重要性,计算错误的笑话及给国家的经济带来损失等,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设计相应的趣味练习,如:针对学生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小树生病了,请你赶快帮帮她。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 篇2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及日常作业中。小学教育的一大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计算能力,进而提高其计算准度,但由于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差的表现认识不足或者采取的改善方法不当,目前小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与要求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2.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差的表现及成因

2.1表现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计算能力不佳的表现主要包括两种:一、数学考试时计算结果准度低。考试试卷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反映,通过试卷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数学考试中,考查学生计算水平的题目包括口算题、计算题等,这部分题目的特点是简单但是容易出错,拿到满分的学生通常寥寥无几,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误,但出错原因并非是“不会做”,更多还是与计算能力有关。二、数学作业中频繁犯错。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贯穿数学学习全程,因而,数学作业实际上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体现,而作业中频繁出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增强。在数学作业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包括把减法当作加法计算、结果不准等。

2.2成因

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成因十分复杂,涉及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教法因素。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算法讲解和练习上,对于算法生成则经常是一笔带过。此种教法存在两项弊端,其一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程度有限,很难灵活运用;其二为大量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另外,还有的教师认为多教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灵活解题,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就一道题给出多种算法。这样的教法忽略了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事实,使得学生面对题目时不知道该使用何种算法。二、学生因素。小学生身心都处于发育之中,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感知能力,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小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的情况,比如将12看做21。除了感知错误之外,小学生身上还经常表现出记忆能力不佳、思维方法较为稳定、计算习惯差等问题,限制了计算能力的增强。三、心理因素。计算器、手机已经成了当代人进行计算的基本工具,既便捷又准确。这样的情况给小学生心理产生了误导,使其错误的认为“人工计算已经不那么必要”。受到此种心理的驱使,学生在计算和练习中往往并不积极。

3. 增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相关对策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据很大比例,因而,增强计算能力可以说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关于计算能力的培养与增强策略,广大教师和相关学者已经做了不少的探索、研究,本文结合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成因,尝试提出了一些笔者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3.1优化教法,使学生对计算充满热情

计算可以看作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其中的乐趣需要深入了解方能体会。小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没有感受到计算带来的乐趣。对于这个问题,建议教师从优化教法入手,使学生对计算充满热情。具体做法为: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可用的故事,教师在引出新知识的时候,可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提升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期待度。这样做可以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延伸到教学过程中,有助于理论教学枯燥感的消除。二、借助各种游戏,增强数学题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是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教法,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恰当的游戏,来保持学生对计算练习的热情。三、恰当引用网络资源,使数学题更加生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所以,他们往往很难想象数学题目描述的情境,这一点对其计算产生了阻碍,增大了出错几率。为了减轻感知能力及想象能力对学生计算能力的限制,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引用网络资源,利用视觉体验,来代替想象。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对于《加减混合》这部分,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生动演示,比如,池塘里原来有5只小鸭子,后来又来了4只,之后有2只上岸了,那么,现在池塘里还有几只小鸭子?这样做能够使学生直观感受加、减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内涵,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用法。

3.2改善数学教学,注重计算能力的强化

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增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具体做法上,建议教师把控好教学过程,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行措施包括以下几项。

一、注重知识生成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算理。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所以,算理讲解的重要性实际上并不亚于算法讲解。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算理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利用规律进行计算,有助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先提问:10加2等于几?10加6呢?10加7呢?待学生准确回答之后,教师可继续发问:为什么同学们可以这么快就得出正确答案呢?这样就可以引出一个规律,即10加几的结果就是十几。在此基础上,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练习:7+2+3=?8+7+2=?4+9+6=?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算法最省时。经过比较就会有学生发现,上面的题目中,若先计算7+3、8+2、4+6就会比较省时,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先凑成10,之后再加最后一个数,很快即可得出结果。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生成有个直观的感受,还可以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有助于提高计算准度。

二、有意识的优化算法。

数学题往往有很多种计算方法,而算法优化指的其实就是鼓励多样化,是一种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法,也是满足小学生个性需要的有效方式。在算法优化中,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需要,并发挥好引导与鼓励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算法体验,选择最适合自身需要的方法。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建议教师在上述过程中注意营造情境,为算法优化提供动力。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数手指等方式。但这一方法仅适用于10以内的加减法,若超出这个范围,计算时就会很容易出错。以小学数学中《2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为例,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加简便的凑十法,教师可尝试通过以下办法来使学生感受凑十法的优势:一个能够放10瓶水的箱子,内部已经放了6瓶,外面放了7瓶,请问这里一共有几瓶水?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上来,使其将箱子放满。这样一来,只需看一下箱子外还剩下几瓶,即可知道一共有十几瓶水。这种凑十法的计算速度显然要快于数手指,结果也更加准确,所以,只要教师多组织几次类似的练习,学生很容易就会接受此种算法,算法优化的目的也就顺利达成了。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计算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但却经常被忽略的一项任务。计算习惯通过对细节的影响,决定着计算的效率。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位对计算法则烂熟于心且能够灵活运用算法的学生,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计算结果出错更是常态。此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计算习惯不佳有关系,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在看到数学题的时候不假思索,直接开始计算,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看清楚题目要求。所以,即使计算过程正确无误,其得出的答案与题目也是不相符的。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书写、审题、检查实行严格要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出错的几率。

4. 结语

总体来讲,小学生计算能力差与教师采用的教法、学生自身均有关系,主要体现在考试时计算准度低、作业中频繁出错两个方面。鉴于计算能力对学生成绩、综合素质均有不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强化此项能力。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提出了优化教法、改善教学两大对策,并以教材中具体的内容为例作了阐述,希望所述内容能够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冯振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J].陕西教育:教育,2015(05):50-50

[2]朱晓虎.多管齐下培养低段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11X):36-36

[3]易胜.小议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5(01):89-89

[4]孙松林.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俪人:教师,2015(24):25-25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价值取向探析 篇3

一、游戏中计算,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游戏是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对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爱游戏的特点,然后分析学生认知规律与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做出教学设计并将游戏融入教学,将数学中抽象、逻辑性强的计算问题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的抽象理论知识。

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了解你的好朋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课前可以“好朋友”游戏的形式导入教学“我的老师是我的好朋友:他是男生,今年三十多岁,身高175厘米,最喜欢的运动是篮球,最爱吃……你能猜出他是哪位老师吗?”以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游戏,每人通过调查小组其他三名成员的身高、体重、属相、年龄、生日、兴趣爱好等信息并制出统计表。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绘制的统计表再次组织学生进行“猜猜我的好朋友”游戏。通过这样游戏的形式,在图表绘制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计算能力,同行可以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二、生活中计算,锻炼学生计算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含很多与计算相关的知识,为提高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景引人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然后为学生设计生活性的计算问题,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此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景:“今天小美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土豆花费妈妈3元钱,花菜花费妈妈5元钱,而大白菜花费妈妈2元钱,请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例子举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不急着运算而是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列出来,如:“土豆花费3元钱”“花菜花费5元钱”“大白菜花费2元钱”,已知条件列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一共花了多少钱?”为学生讲解一共的意思就是所有花费的总和,所以这道题应该用加法运算将这三种蔬菜花费的钱加在一起,即“3+5+2”得出的结果就是问题的答案。以这样的形式从生活中提炼数学计算知识。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类似的练习“王奶奶最喜欢种花了,她家种的红色花有5盆,黄色花有9盆,紫色花有10盆,请问王奶奶家一共种了多少盆花?”以这种形式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训练中计算,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新课改影响的背景下,教师教学模式开始创新,部分教师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讲解轻训练,造成学生的解题能力的不足。对此,教师应将讲解与训练相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时,针对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计算器这一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运算,如:“186-150÷(100-95)”。计算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第一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而第二组学生笔算。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让两组学生分别给出答案,学生发现第一组学生的运算结果明显不正确,这是为什么?难道计算器坏了?在学生疑惑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在四则运算中,笔算的学生是按照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行运算,而计算器没有学生这么聪明,你先输入什么它就先算什么,這种情况下答案自然是不正确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然后,教师可以教学生正确运用计算器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自己得出运算结果之后可以通过计算器检验答案的正确性。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科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数学学习,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计算器。

四、总结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反思 篇4

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欠缺。

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学生错误是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篇5

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学习数学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直在寻求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在探索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讲清算理,以理驭法。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20×3时,可以先算2×3:6,再把“6”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60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3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也就是6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二、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加强“听算”。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1)乘法中特殊积5×2,25×4,125×8等;(2)1-20的平方数;(3)常用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值,如1/2=0.5=50%,1/4=0.25=25%,1/8=0.125=12.5%,1/20=0.05=5%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三、适当注意估算训练。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但在实际运用时多数学生不估算。我在实际教学中会适当注意体现估算的价值,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解决问题中将笔算、估算有机结合,必会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解决问题之前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 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我就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他们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又如:笔算37×53,当学生计算出结果1961后,估算把37看成40,把53看成50,40×50=2000,所以37×53≈2000。通过估算大致检验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如计算0.38×99=,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产生进位错误。但是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0.38×(100-1),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傲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五、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注:a、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b、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学生自己编题、每天一练等不同的形式。

c、具体对象要具体对待,如每次训练的题量要使计算能力强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学困生老师要个别辅导。

六、错误积累整理。

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话疗”。教师可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学生也可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总结 篇6

本学期开学伊始,我校数学教研组就确定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为主题开展研究。本期以来,全体数学组成员按照制定的研究计划,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对本期教研情况做以下小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自确定研究主题以来,数学组以课程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为指导,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前沿的课改理论,以教育教学类专著为主要理论学习内容,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等有关计算教学的材料,以学校每周的教研组学习活动为依托,强调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全体数学组成员重点学习《中小学数学课型研究》中数学运算教学的课型研究,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认真组织实施主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首先组织本组成员采取集中探讨、反复观摩、评讲评学等方式,每级重点研究两节课,边教研,边总结,通过对计算教学过程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其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计算教学评比活动,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精心备课,上课,评课,掀起了计算教学学习研究的热潮。最后,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了以计算教学为主题的优秀教学案例及计算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教学思想行为上的转变。

1.教师能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但能关注“怎样算”的问题,能能重视“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

2.教师能有意识地关注每节知识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在整体中综合认识方法、判断选择方法,灵活运用方法的能力。

3.教师能有意识地能避免教学中只关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多媒体运用等外在形式,也注重了在教学中渗透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四、计算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总结:

1.持之以恒进行口算训练,培养良好的速算习惯。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计算水平。日常性口算训练具有费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效果久、好操作的特点。我们通过全体数学教师坚持每天课前3分钟口算,课后利用手机上的“作业盒子”进行口算训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口算的速度与准确率,养成了学生口算的习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优化算理教学,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计算教学中,计算结果的正确与算理的理解同等重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白算理,不仅是为了完成本节课的重点任务——“学会怎么算”,也是为了给后续教学较复杂运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更是为学生今后形成良好数理运算的思维习惯确立方向——“如何寻找运算策略”。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首先,我们将自主探究算理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反复研讨与实践。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磨、观课议课等方式的对比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应使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行计算教学效果较好,形成计算教学自主探究的模式。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交流讨论各种计算方法,理解算法多样性 ——横向比较多种算法的共同点——发现数理关系的本质,得出算理——应用算理,优化算法。”

例如:在教学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前面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80%的学生能够说出答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算出答案,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而在班级展示。再将学生的不同计算方法(表格法、加法、口算、竖式计算等)综合比较,同学们通过提问、质疑、比较各种算法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算法,引导学生发现其算法共通之处是个位数的乘积加十位数的乘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这类计算题的计算方法与顺序,只要将学生的语言稍加规范,就成为很实用的算理。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算法得出的算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再例如:谁能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分

29分

44分 笑笑 23分

30分 41分

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估计谁能赢?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算法,我们不急于给学生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学生五花八门的想法释放出来后,再引导他们:这么多方法,你觉得哪种合适?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通过自由的分析与比较,自然会对较简单实用的方法比较倾心。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所以,在学生自我筛选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关联性。

这种学习方式便于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将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联系起来;便于将算法多样性与算法最优化联系起来;便于将排除非本质属性与探寻本质属性联系起来;便于将多变的外在形式与不变的内部算理联系起来。通过反复实践验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算理进行灵活应用、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理运算的本质,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增强了,促使他们更容易体会到数学理性的魅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努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有效指导方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例如:在教学()+()=8时,我们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八个孩子一起去洗手,有两个水龙头,每个水龙头旁边会有几个孩子?”通过现场表演、出谋划策,让孩子们在游戏一般的情境中充分讨论各种可能的情况后,再引导学生发现数量间的规律,学生一直兴致勃勃地探索自己的方法,阐述自己的发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达到了教学过程优化。我们的研究针对计算教学中为实现这个“转化”,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上,做了许多类似的比较与探索。

3.运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计算效率。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教学时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计算练习,如:把练习过程变成学生的小组活动任务、小竞赛,小游戏、自编计算题、制作算式迷宫图、算式过关游戏卡等方式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既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又通过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从而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4.积极设置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认知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我们通过组织形式多种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验数学思想,并主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寻找生活中的加减乘除法;用图画、语言、算式、实例等描述除法的不同应用、讲数学故事、当错题医生、每天与家长就一个问题进行数学谈论、设计购物与租车方案等等,通过参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不由自主地对计算方法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乐于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这一阶段的计算教学研究,学生充分感到计算源于生活,也逐渐养成了有序思考,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学生逐渐具备了通过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怡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计算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会用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巩义市竹林镇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教学探析 篇7

1. 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广角”的内容里有推理问题、集合问题、 重叠问题、植树问题等一系列灵活多变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走入奥数的误区, 把它当作奥数知识去解决, 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 很难让学生有太大的兴趣。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教学时应适当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烙饼问题时, 我们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的妈妈经常在家烙饼给你们吃吗?”“你们愿意帮妈妈烙饼吗?”“老师今天要带你们研究如何用最短的时间烙好我们要吃的饼, 你们想学吗?”几句话一出口, 学生的眼睛都睁得好大, 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那种急切地想学习才艺, 并在妈妈面前展示的欲望, 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为学生精心制作的学具———卡纸锅和卡纸饼, 形象生动, 栩栩如生, 学生操作起来, 就像玩“过家家”一样, 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学生既玩得开心, 又学到了知识。

2.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广角”的内容都是和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属于综合实践的内容, 相对比较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一样的要求。只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探索、有思考, 只要他们真正体验和感受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就足够了。由于“数学广角”是思维含量比较高的, 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 思维能力也不同, 因此不少课堂上都是优生唱独角戏, 其他学生充当“看客”。例如, 在三年级上册“搭配问题”导入时, 当教师出示例题, 2件上衣和3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时, 就有学生直接站起来说2×3=6 (种) 。究其原因, 该生在奥数训练中接触过, 就把课堂当作了自我展示的“舞台”。那么在这个时候,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

3.充分利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 提升教学有效性

“数学广角”的内容既新颖又灵活,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基调, 要能够灵活应对课堂上所发生的突发状况。比如, 我曾经听过的“鸡兔同笼”的公开课, 有一道例题是: “鸡兔同笼, 头有5个, 腿有14条。 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师在讲授画图法时, 在黑板上先画出5个头;然后在每个头下面添上两条腿, 共添了10条腿。多出的4条腿给其中的两个头添上, 那就是兔子。然后得出结论:兔有2只, 鸡有3只。 这时, 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说:“老师, 我认为画图法也可以先画腿, 再画头。我先画出14条腿, 然后每两条腿上安一个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还没等这个学生把话说完, 教师就让他坐了下去, 没有评价, 也没有任何肯定, 就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中去。 仅仅因为这个插曲不在教师事先的预设里, 仅仅因为这个方法不在教师的备课范围内。就这样, 一个课堂上原本可以出彩的“小火苗”, 就这样熄灭了。

4.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启蒙教育

“数学广角”较为集中地安排了训练思维的教学内容, 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作一些努力和探索, 把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通过实验、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进行渗透, 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 又高于数学知识的隐性数学知识, 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在教学中, 必须让学生亲历数学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没有体验, 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只是一句空话。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它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 要“润物细无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过程中, 通过猜测、实验、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活动,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广角”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 宜逐级递进, 螺旋上升”这一理念。例如, 在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时, 教材先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 安排学生初步接触一点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知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从1、2和3这三张数字卡片中选两个, 组成两位数的排列问题, 从5、7和9这三个数中任选两个求和的组合问题等。而到了三年级上册, 教材中又继续学习排列和组合的内容。但目标定位为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如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等数学问题。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 三年级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这样的编排特点充分体现了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 从具体到抽象, 逐级递进, 螺旋上升的思想。

摘要:“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独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 应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定位好教学目标, 安排好教学内容, 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篇8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误区

1.计算教学过分依赖于情境:课堂上很多老师设置情境比较牵强附会,影响了计算教学的进程。

2.算法从多样化变成了形式化:许多老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只追求数量,不管质(思维层面)上对学生的提升。

3.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课堂上老师很少安排学生的练习,影响了学生形成一定的基本计算技能。

4.忽视口算的练习:现在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口算的正确率、速度,影响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5.教材的编排也值得改进:教材上计算内容基本上是独立成章的,也是较为单纯的学习和练习,有关算理的探讨和交流安排得很少。

6.评价方式也相当滞后: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测试、平时的检测都还在使用老课标的评价标准,没有更新评价方式。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对策

1.老师应当处理好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之间的矛盾,形式多样地进行引入,创设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情境。

(1)创设情境要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以及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境时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和新奇,掺杂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对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老师在创设情景时要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多结合教学案例,把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之间的矛盾处理好。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计算要求并不高,计算器又加入到了教学中,长期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下降了,有些老师为了使教学更为顺畅一些,还设计了暗示性、过渡性的问题,等于给学生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学生不需要探究就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样的所谓铺垫,直接限制了学生的广阔思维。所以老师在选择用情景导入还是复习导入时要慎重考虑。

2.老师还应当加强算理的教学与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去感悟算理,分清楚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差别,选择最优方法,解决好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的矛盾,利用动手操作逐步过渡到算法抽象。

(1)老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求知欲很旺,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抽象能力较差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眼看一看,动耳听一听,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直观刺激下,学生对算理会理解得更为清晰。

(2)老师要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已有的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计算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数域的扩大以及计算中新的矛盾的出现,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充实。

(4)在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甚至标新立异。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体验知识的系统性。在计算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解放思想,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去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老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创新的好习惯。

(5)老师要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要避免老师“画点”学生“连线”,老师“铺路”学生“爬山”,否则学生就只能在封闭的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开放的目的是有机会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老师还应当强化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的制约。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老师每节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2—3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地渗透口算训练。

(2)教师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估算训练,让学生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4.老师还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来启蒙学生的解题方法。主题图的创设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主题图的丰富多彩也要我们教师理性思考、合理引导,否则就会失去实际意义。

(1)利用主题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学中,老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

(2)教师在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要让学生多想,想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多说,说出心中的所想,真正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5.老师也应当保证学生适量的练习,练习设计要讲究趣味化、层次化。

(1)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如果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所以老师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

(2)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必须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

(3)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趣味化和层次化。

6.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耐心检验的习惯。

(4)要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应用估算进行计算的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 篇9

双龙镇黄格小学:曾琴

新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灵活、自由,思维也变得更活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提起一定的重视,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将是我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这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中,在做数学计算时,我们过多的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改革以后,删除了一些比较复杂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但是学生计算的错误,却一直是小学教学中存在棘手问题。在教学的这几年中,我发现在对每次的测试卷进行分析时,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但是也是学生失分最重的地方。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们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至于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因为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如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引起高度重视。

二、计算能力薄弱因素 1.学习态度方面

(1)书写潦草,字迹不工整。比如“6”与“0”、“2”与“7”等等,写得无法辨认。

(2)经常会出现漏写、误写、漏看、误看、乱涂乱划等现象,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2)计算时,口算不熟,计算不准,行为习惯比较差,做题时很多同学桌上没有草稿纸,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草算,但写得乱七八糟,有的甚至把草稿打在桌面上或垫板上等,压根从思想上的不重视,态度不端正,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2.行为习惯方面

(1)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完计算后不检查或敷衍了事,用眼睛扫一眼,不会认真的检验已做计算是否完全正确。(2)更有些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自己检查,就期盼到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再检查订正。到了考试时,检验环节依旧流于形式。

(3)一些学生只图完成任务,不管质量如何,做完就立即交卷。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

4.计算练习强度不够,不持久。

学数学不做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不行,要持之以恒地练,否则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基本运算方法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要学好数学,首先得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工作。那么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计算。计算中最基本的就是加减运算、乘法口诀、找规律解题等等。特别是加减运算、乘法口诀这是以后的计算和运用及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对于一些计算,我们可以教与学生简便运算,比如97+54+3+46=?这到连续加的题目,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去分析题目,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去做.比如,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变为97+3+54+46=?就会很明显的计算结果了,不仅方便了计算,也节约了时间。

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具体措施

(一)多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练习。因为对于记忆和思维仍处于幼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不断地练习和提醒,增强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需要通过不同角度的联系,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和技巧。对于练习方法来说可以首先进行简单的强化联系,明确重点需要练习的内容,寻找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巩固,避免进行大量、繁复的练习。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数学应用题中,如可以问学生:小明一家4个月一共用了280度电,那么小明家平均每个月用多少度电?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列式计算的能力,因此比简单的280÷4这种计算题更加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开火车,夺红旗,数学转盘,扑克游戏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理解算理,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依据算理,理解算法,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比如一年级时,要想学生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就需要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不会算或者不能正确计算就说明他对数的组成还没理解透彻,缺乏灵活变通或举一反三的能力。三年级时,在进行360÷6这样的例题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60,算法就是先将360看成360,除以6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360看成36的算法在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360看做36,未必就真成了36。而是将360看成是36个10,用每个36除6,得到6个十,6个十就是6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计数器演示8+5=?的算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学具8和2凑成10,因此把5分成2和3。得到8+5=13,甚至更多的想法。这样通过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抓基础,口算、笔算共同提高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因此,小学计算训练各个阶段都要抓,特别从低年级就要开始训练。抓好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表内乘除,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等基本功的训练。到了中高段要求学生会熟练掌握,分数与小数和百分数的常见之互化,迅速反应常见各种单位间的进率以及互化,到了高年级,圆周率参与的运算,成为孩子们计算失误的重要地方,此时1到9的计算值的记忆犹为重要,再如1到20的平方,1到9的立方的记忆,训练可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专门准备几个计算本,课前都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或心算(一般为10个题左右)。每天的家庭作业还包括20个计算题。这样天天坚持,学生的口算能力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口算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形式活等特点。口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但我们要注意教学中口算是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效率

小学生的潜能是需要老师去引导激发,尤其是在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更是如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计算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注重归纳和总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简便算法的运用。例如,在乘法运算中,85×11,这样的计算题,很多学生仍按原来的计算方法,运用列竖式和乘法口诀进行繁琐的运算,虽然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而且对学生思维发展形成一定的禁锢。所以可以利用简便算法,例如上例就可以通过将11分解成10加1,然后用85分别去乘,将结果结果相加就可以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出结果。还可以用简便方法:任何一个两位数乘11,乘积是把两位数两边拉开,中间相加即可。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五)、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要做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提高和锻炼。这就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运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常用的一些最大公约数、最小公约数,常用的进率单位互换等等。另一方面注重多种算法的组合,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分解法的运用:28×15可以换成28×10+28×5,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做到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思考的动力,以及对算法的深刻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表象的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的过程,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退位减法的教学就可以对学生利用小棒或者投影进行演示,通过让学生对“退一作十”的直观观察,这种表象的认识再假声教师在一旁的深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种算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直观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则需要运用计算中的估算法,这种方法是适当的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引入教学实例中,从而将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数学知识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起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抓住小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要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不可少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从点滴抓起,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①认真听课,认真读题。

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二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否能用简便算法),三算(认真动笔计算)。②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得到结果。而且要让学生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③学生要做到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述学生的运算思路,计算方法和步骤,防止错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演算时要用草稿纸的习惯,并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④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上一篇:绿色的背影五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仁爱七年级下册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