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共8篇)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越来越多,而中国职场正进入刘易斯区间,意味着职位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导致一些工作岗位是供不应求,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放弃自己学的专业知识进入自己不熟悉的工作,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些工作岗位无人可招聘。“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整个中国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了断层,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的错位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当代社会大学生都希望成为蓝领白领和服务人员的中层阶级,而社会人才
市场却需要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社会中的岗位喜欢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可是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缺少的就是工作经验。
第二点,大学生的时代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受到父母朋友的影响都希望自己能
在一二线城市工作。导致一二线城市岗位就业急剧紧张,而三线城市职位工作却无人问津,虽然三线城市发展空间极大却并不能吸引当代毕业生注意。
第三点,大学生都想进入国企,都想进入大公司。“铁饭碗”的现象现在很少存在,但是还是有不少有想得到这样的工作。进入国企和大公司不会担心公司倒
闭失掉工作认为那样的工作是稳定的有发展前途。那些小企业都不想进入,却不知道如今小型企业岗位在整体职位量中占了43%。在一个道路清理
工招聘中有时会有博士生参加因为那是国企工作。
为了解决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严重趋势困难,国家·学院·学生个人也想出了实行了许多方法政策。
第一点,为了满足社会的岗位需求各学院里面也建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制度。
创办了更多的新型专业,为了加强学生自我操作能力和经验,在学校期间,学
校也会组织学生去自己学习的岗位工作积累实习经验,适应职场,尽早考虑职
业规划。往年有48.4%的应届毕业生是通过实习找到工作的。给大学生提供实战
性的求职指导和实用性的职业规划课程,为企业和市场输送更为适合和对口的大学生。
一、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扩招, 毕业生进入就业创业市场的总量不断攀升。伴随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毕业生形势严峻日益凸显。以吉林省为例,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就业总量性矛盾尖锐
1. 毕业生总量有所增加
2014年吉林省全省共有17.2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 加上历年结存未就业的人数, 总量达到21万人左右。大学应届毕业生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再就业劳动力市场人员等其他几股劳动力大军纷纷涌向城镇劳动力市场, 使就业总量大幅增长, 供需矛盾凸显。据测算, 2014年吉林省全省城镇需就业劳动力资源总量约为75万人, 可提供岗位为50万个左右, 供大于求25万人。
2. 有效岗位需求减少
由于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同时, 用人单位和企业为减少成本开支, 缩减了部分招聘计划, 使就业岗位严重出现短缺。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发展, 用人单位的技术提升的要求, 导致部分用人单位提高毕业生“准入”标准和条件, 如只限招部分专业, 或只限招聘“211”工程和“985”等重点高校毕业生, 人为增大了就业压力。三是大量本省毕业生寻求在省内就业。一线城市已经不堪压力的状况下, 毕业生回乡就业的趋势日益显著, 但毕业生多数首先还是选择城镇就业, 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2013年我省生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比2012年增加12661人, 增长了53.1%, 创三年来我省生源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新高。一方面是毕业生不愿意离开亲人, 走得太远;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省经济发展, 工资待遇水平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接近, 在省内也能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主动留在省内就业。但这也增加了我省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
吉林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是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缩影, 作为招纳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活跃群体——民营企业, 2011年民营企业招聘应届生总体比例达到34.2%, 但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 【2】直接影响了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同样, 全球经济发展放缓, 有些行业如IT、机械及汽车等以往招聘主力行业, 今年都缩减了招聘指标, 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二)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1. 地域性结构矛盾
从吉林省就业地区来看, 劳动力资源主要青睐长春和吉林两市, 大学应届毕业生尤其不愿到县市和基层单位去, 从而导致区域结构性矛盾, 大城市人才高消费而基层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
2. 产业性结构矛盾
就业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 就业岗位主要聚集在第一、二产业, 导致产业性结构就业矛盾较为突出, 很多岗位呈现“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现象。
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 我国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偏弱。随着适龄劳动力人口的下降, 随着智力型人才的增多, 第一二产业招工难越来越突出;同样, 第三产业的落后同样加剧了就业难问题。2013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不仅占比首次出现下降, 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在相当长时间以来第一次出现下降。专家认为, 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年份。由于人口红利的枯竭, 未来就业市场的发展难免发生剧烈变化, 破解结构性难题的根本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变就业观念、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等制度性改革。【3】【4】
3. 观念性结构矛盾
高校毕业生普遍愿意到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收入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工作, 而这些行业通常招聘人数较少, 竞争激烈,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就业难度。
大学已经从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因此大学生的择业观也要做相应调整, 服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而不能择业目标理想化, 一味寻求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专门强调了当代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问题, 勉励大学生勇于到基层一线艰苦的地方去, 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此外, 很多大学生初次就业就有择业倾向, 不理想的单位不去。不是先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 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 通过职业流动实现自我价值, 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观念中还存在过于理想化倾向。
(三)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是我省高校和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长、吉两市, 没有高校的地区以及一些没有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县市,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到应有位置, 没有出台相关吸引高校毕业生回当地就业的优惠政策。二是对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尽管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但由于宣传不到位, 致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国家及省出台的政策不了解, 落实不力。三是部分地方政府考虑完全落实新出台的政策, 就业资金压力增大, 担心资金不足, 有畏难情绪, 不愿意主动宣传政策, 将非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纳进政府政策扶持范围, 阻碍了政策落到实处, 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的资金仍然不足。虽然每年国家都按比例增加就业资金, 但各地就业资金每年都用于社保补贴、公益岗位、职业培训和提高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上, 就业资金缺口较大, 专项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资金明显不足。
(四) 大学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不足
我省目前创业规模和水平还很低, 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还很大, 我省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数量仅为42个, 而江苏118个、浙江96个。究其原因, 一是原动力不足。主动参与创业的意识还不强, 在我省的适龄劳动人口中, 希望创业、愿意创业、敢于创业的人数比例比较低, 其中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低于1%, 城镇居民创业比例不到5%, 不仅低于发达省份, 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创业环境不够优化。部分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创业门槛还比较高, 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尚不健全, 一些行业性、区域性、经营性创业壁垒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行政监管不够规范、不够透明, 多头收费、乱收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三是创业能力不强。一些创业者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 导致创办企业成功率低;四是创业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的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社会化服务资源稀缺。五是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开展还不完善, 创业教育只在毕业阶段开展, 没有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程, 同样, 教材和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创新, 学生只作为学分课程学习, 没有强化创业意识的培养。六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不足。高校不重视创业, 没有在校园里建设创业创新的文化, 大学生找不到创业的路径和合作伙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
当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主要包括国发[2011]16号、国办发[2013]35号和国办发[2014]22号。为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吉林省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措施, 于2012年7月份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 (吉政发[2012]25号) 。2013年6月份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吉政办发[2013]24号) , 俗称“黄金十一条”。同时, 为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于去年8月联合下发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有关政策操作办法》 (吉人社联字[2013]45号) 。今年6月份又下发了吉政办发[2014]24号文件。目前, 吉林省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需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 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5】【6】
(一) 要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强化政府责任,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在当前就业人口众多,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必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充分就业。要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 采取能够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拉动就业增加。目前, 我省积极促进大学应届生的就业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关键还要加强工作部署、督促、检查和评估, 把大学生作为重点就业群体, 着力推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政策落实。加强就业政策, 还要要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统计监测, 做好政策储备和应急预案。要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
(二) 要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保障政策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要逐年加大资金投入, 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专项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前, 各级政府安排的资金主要包括基层项目大学生工作生活补贴、学费和助学贷款贷偿资金、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岗位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和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资金等, 但各地资金安排总体缺口较大, 常常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为此, 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集力度, 并拓宽资金渠道, 将更多就业创业工作纳入资金支持范围, 建立起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同时, 要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7】【8】
(三) 要实行更加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就业政策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 要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给予税收优惠, 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 目前, 吉林省制定出台了最新的税收扶持政策, 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 (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 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96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 (含10万元) 的小型微利企业, 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 要实行更加积极的金融支持政策
目前, 制约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最大瓶颈在于融资困难。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在创业地人地两疏, 根本找不到贷款需要的担保条件, 无法融到资金, 导致创业失败。为此, 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业务, 加大对创业者的信贷支持, 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 并减化相关手续, 试点免担保政策, 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五) 要实行更加积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政策
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主要途径, 同时, 要改革现行大学课程结构设置, 提高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 要进一步健全创业创新以及职业教育, 适应社会企事业单位招聘需要, 同时考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要求, 建立以高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就业创业体系。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 将其纳入学分管理, 并搞好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 使高校毕业生在离校时都能掌握一些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 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更好适应社会, 早日实现就业创业。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未来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空间在于升级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同时, 就业优先政策会倒逼企业技术革新和通过创新升级产业结构, 给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 大学生作为高智力就业群体, 他们的创业创新会促进低效行业向高价值产业部门提升。切实给予政策优惠, 改革创业创新教育模式, 建立起专业的师资队伍, 与社会企业对接, 提供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研究表明, 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 能带动70万个就业岗位。拓展第三产业能够释放大量就业岗位, 引导大学生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上创业创新是能够解决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鼓励大学生发展第三产业, 就需要政府对大学生投入更多的资金、时间、人力完善大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培育, 使他们能真正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后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六) 要实行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市场已经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必然使部分不适应形势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弱势群体或失业状态, 需要制定包括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给予他们一定保障。同时, 需要加强对大规模失业的预防、调节和控制。需要改革现行失业保险制度, 扩大覆盖范围, 提高保障能力, 发挥这种保险制度对于失业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以及对就业的促进功能。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 促进高校毕业生自由流动。【9】
(七) 制定引导高校应届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
基层就业是指广大农村, 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 包括中央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四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 如:中组部、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项目;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 (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 计划;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 在补偿代偿学费等具体保障措施的政策基础上, 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在完成基层就业计划后,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报考公务员等后续选择上提供各种优先和加分条件等政策。
摘要:分析吉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整体形势, 针对总量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自主创业未形成气候等特点, 分析中央及地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给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解决途径: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保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 给予高校毕业生教育积极培训政策,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措施, 以及制定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方针政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就业创业政策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4-11-17]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阳光大学生网.2014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2014-11-17]http://www.sundxs.com/dxslz/jiuye/8197.html.
[3]陈秋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4]张小建.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5]赖德胜, 李长安.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2010 (4) .
[6]谭永生, 杨宜勇.十二五”时期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的对策建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 (10) .
[7]李长安.以提高就业质量来强化经济发展质量[J].上海证券报:2010年11月18日 (F11) .
[8]陆跃祥.就业、就业政策与经济增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1) .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政策形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88—02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每年都有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浪高过一浪,再加上近几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诸多企业倒闭,更是减少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逐渐沦为就业市场的弃儿。因此,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是当今社会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原因分析
(一)形势分析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相继涌入高校。2003年是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期,据统计,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2004年则达到280万,2005年338万,2011年758万,2012年预计将再创新高。
从专业看,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需求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过于求,这使得部分学生就业受限,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是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另外,大学生的择业范围越来越小,受到地域因素的困扰,部分学生选择返回家乡就业,放弃外边的择业机会;部分学生则偏爱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去基层和西部偏远地区,这也使得京广沪等地人满为患,严重影响择业进程和择业优适度。
(二)原因分析
就社会方面来说,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近年涌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屡屡出现。另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就家庭方面来说,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人的宠爱和拥护下长大,很多学生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和恋家思想。想到远离家乡和父母,独自出外打拼吃苦,很多学生都接受不了。于是,很多毕业生都放弃外面良好的择业条件而返回自己的家乡,在家乡不能及时找到合适工作的便沦为无业游民。
就学校方面来说,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现阶段的高校教育越来越疏于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上采取应付的态度,忽视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积极地融入社会当中。
就学生自身来说,首先,学生自身思想观念未得到及时转变,诸多学生的择业观仍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放不下身段去做一些卑微的工作,这使得一些学生长久徘徊在职场门外。其次,学生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第三,很多学生因为男女朋友去了另外一座城市自己便尾随而去,从而放弃自身的工作机会,甚至部分学生因此找不到工作。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形势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国家、社会、家庭应该积极为其创造相对宽松而理性的择业思想和环境,学生个人亦应该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综合实力为己任。
国家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首先,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就业含量。逐步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中东西部经济社会平衡发展,逐步打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区局限性。其次,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创业贷款和免征税收等优惠条件;积极引导部分暂时未就业的学生下到基层和农村锻炼,帮助大学生从思想上消除职业和地区偏见,缓解就业压力。第三,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订和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就业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制订相关优待政策,为大学生择业消除部分后顾之忧。第四,要加快人才培养结构,减少一些长线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冷门专业的招生模式,加快社会紧俏型人才的培养。另外,政府要积极地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尽可能避免职业歧视、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等情况的发生。
社会方面,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创造和谐、平稳的就业环境,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门槛,消除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等歧视。企业应该本着“培养人才”的原则宽容对待刚毕业的大学生,积极地为其提供锻炼的机会。
学校方面,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加大社会紧俏型人才的招生力度,对一些冷门专业和教学较落后的专业的招生数量应加以控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增加应用性、技能性、实用性课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为社会培养综合型、实用型人才为己任。
学生自身方面,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既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特别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扩宽视野、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要增强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尽量消除今后求职过程中地域的局限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容易在中途受挫,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且拥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国家和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给予积极的引导。高校和学生自身应及时认清现实状况并积极调整自身状态,尽量为就业铺一条平坦的大道。
[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C].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李迎军. 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 段月会,李文玲,申树清.浅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最近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全球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国家。本文主要阐述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主要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策略,此外,文章还谈到大学生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为了更好的就业,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 大学生 影响 启示
目前,美国经济正处在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之中,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在这一次危机中我国受到了那些影响?
一是国际金融震荡严重影响我国金融稳定。
例如,美元大幅贬值,加剧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账面损失严重;全球股市下跌,连累我国股市重挫,迄今跌幅超过美欧日,也大于其他新兴市场,呈现严重的熊市态势;国际热钱拥入,加剧我国房地产和股市震荡;次贷危机使海外投资环境恶化,我国金融机构海外金融投资屡遭损失。
二是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是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
去年,我国CPI达到4.8%,今年,上半年CPI明显上涨,4月达到8.5%。这固然有国内食物价格上涨因素,但与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暴涨也有直接关系。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接近50%。其他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进口逐年增加,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直接拉动我国PPI上涨。可以说,当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具有三重因素,即结构性、输入型和周期型,解决通胀问题需多管齐下。
三是全球经济降温,是我国外部经贸环境复杂。
当前由于我国对外贸易多元化与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我国面临的出口形势好于2001年,但对美欧日的出口份额依然达47.6%,美欧日经济疲惫无疑将
响我国出口增长,估计明年形势会比今年更加严峻。另外,世界经济走弱,将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将增多。而且,人民币持续升值,使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危机面前,中国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减少损失,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这里,我们应该吸取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第一、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隐忧。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其实不然。因为,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风险。
第二、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
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四、加强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这次美国的次级债危机警示我们,在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刚起步,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模型的条件;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第五、中国发展战略:转型与增长。
13亿人口的大国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如何既保持不断的经济增长需求,也能满足就业增长的需求?启动内需,控制物价与经济增长,启动内需战略的核心是农村改革,完善农村改革、启动农村市场,农民按照国家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生产东西就行,农产品全部国家收购,所以欧洲农民的收入稳定有保障。这实际上是一个转移支付,目的是保证农村和城市的人均收入差不多,全欧洲平均差距大概在45--50%之间。
第六、加强资本管制——货币战争致胜的法宝。
在我国尚未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如果能够有效制止热钱流入,将为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创造更宽松的条件。同时必须防范突发性的资本流出。
第七、加快外汇市场发育。
外汇市场制度的推出与完善、推出更多的外汇避险工具,出台汇率风险管理制度等,不仅有利于建立汇率决定的市场机制,也有助于减少汇率调整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的冲击。为了减轻最近的升值压力,中国政府已尝试放松资本管制和经常账户管制,以便提供更多资本外流渠道。这些措施虽然基本上符合中国政府关于实现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的长期目标,但这可能在时间顺序上出错。放松对资本外流的管制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可能刺激更多资本流入。
另外,在美国金融危机疯狂的冲击之下,必然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给本已就业难的大学生来说就更是雪上加霜了。那么,对于正处在危机中的大学生来说又应该怎样做呢?
一、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因为你可以不了解别人,但必须了解你自己,对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时候更重要,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及弱点,切忌好高骛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诚然,由于受压力、焦虑、浮躁等情绪影响,仰或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必须甚至挤出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绝不能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哎。
二、准确的职业定位
近年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多数大学生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被辅导员灌输了“职业生涯”的理念。每个职业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考虑,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
三、要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一般来说,学历仅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历不高或学校一般的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参加专业的培训,我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而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会综合考虑一个人学历和技能。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四、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一定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五、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网络、外语、谈判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带来了很多损失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在党和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度过难关,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4万,占总人数的30%。到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近两倍。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媒体调查报道称,2007年可能有六成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2008年有550万。(预计2009年将与2008年基本持平)
此外,还有二十多万的中专毕业生,已在2005年突破百万大关的研究生,还有博硕生,几千万大军将共同竞争上岗。为此,有专家预言,2007年至少有六成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3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2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的优秀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课后作业
我所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系别:_ ______电子与信息工程系________ 班级:_______网络工程一班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2010年 7 月 1 日
我所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对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毕业生供需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85%。与此同时,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与新增毕业生叠加,造成实际就业人数更高。自2002年至今,高校就业一直处于高峰年,往年未能就业的一部分毕业生沉淀到下一竞争就业岗位,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教育部门预计,2007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会突破800万。
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看,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影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普遍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呈现比较低迷的状态。据统计,截止2006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61%。
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不足。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直接领导和参与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课题显示:在207所高等学校的一级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中,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点。在10个一级学科中,低于平均初次就业率的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即使在同一学科的各专业之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如在财经类82个专业中,资产评估、物流管理、财政税收等专业均超过国家平均就业率,达到96%~100%,但有的专业初次就业率却只有30%左右。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05年的初次就业
率为85%,比上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部门高校次之,初次就业率为76%,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地方院校较差,初次就业率约为59%,比上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
从地区看,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与高等学校所在地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由于大多是在学校所在地招生和就业,因此他们的就业情况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区,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截止2004年10月,各省市的就业落实率分别为:北京75.6%、广东83.5%、广西58.6%、湖南69.6%、山东87.9%、陕西83.4%、云南28.9%[7]。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应的指导。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金蕾莅和樊富氓曾共同完成了“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据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而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调查表明,有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更加务实。据调查显示,整体看来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不要求高薪资,但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要求在优秀的企业就职;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落户[8]。
第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发生变化。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近两三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据复旦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统计数字,2004年到外地工作的学生总数为289人,比上年增长了7%,去西部工作的人数首次达到了18人;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本科毕业生中有10%去了外地,比上年增长了8%;上海市教委透露,2005年有5%上海籍生源的毕业生到长江三角洲就业,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北京市教委公布,2006年西部生源到西部就业、毕业生到郊区县就业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增加。
一、当前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这几年,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用“极为严峻”四个字来描述。每年毕业的英语专业大学生不计其数,而英语人才的就业市场空间有限,导致大量英语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蚌埠学院2011届英语专业的109名毕业生当中,除去考上专升本的学生,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只能屈就于销售、保险等跟英语专业无关的工作岗位,有些甚至至今都没有获得就业机会。大部分兄弟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如此。麦可斯(MyCOS)研究院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失业总人数位列所有专业之首,商务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失业总人数在所有专业中排名第九。英语教育专业排在2010年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中的第三位,同时排在2010年薪资较低的十个专业的第九名。麦可斯研究院还把英语本科专业列为2011年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专业之一,把商务英语列为2011年就业预警高职高专专业之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1]
二、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高校扩大招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各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本专科人数为108万,到了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657万,这个数字为1998年的六倍。扩招在收获了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教育机会等益处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人们所担忧。由于扩招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很多高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都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高校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达不到要求,后勤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落后,不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结果,当初的国家统一给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的盛况,变成了如今许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学无用武之地这样的局面,的确让人感慨万千。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更糟的是,全国范围的英语专业均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无法保障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和应有的竞争力。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过分忽视引导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这样一来,往往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熟练处理日常生活中中英文信息的传递,而对于有所涉及其他专业的工作则一筹莫展。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市场需要的更多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够宽”[2]。这样的知识构成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的。随着其他专业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本属于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份额受到了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压挤。
(三)学生自身准备不充分。
除了上述的两个客观原因以外,学生自身主观努力的不够也给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就业市场空间的有限使得竞争白热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就会被首先淘汰。所以,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把心思好好用在学习上,或是学而不精,那么毕业后的后果将不难想象。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上大学时整日浑浑噩噩,不去博览群书,不和同窗探讨,不常向老师请教都可能成为最终就业失败的导火索。专业知识的匮乏再加上缺乏对目标就业市场的必要调研是英语专业毕业生无法获得满意工作职位的最主要原因。
三、英语专业大学生毕业前的相应针对性措施
(一)了解就业现状,进行相对应的职业规划。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早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就应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或通过向有相关经验的师长请教的方式对自己所就读的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尽早制定对策,未雨绸缪,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关于如何具体地收集就业形势方面的信息,前文提到过的麦可思(MyCOS)研究院每年发布的就业蓝皮书非常值得推荐。其中收集和分析的各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信息是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广泛参考和引用。
对英语专业就业形势有了了解以后,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个详细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职业生涯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3]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发展可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应该积极踊跃参与“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既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又可以参考评委老师的意见建议修改自己的规划,使之尽可能地趋向合理。
(二)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个人在英语同行中的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下降有着直接的关系”。[4]在当今社会,英语像计算机、驾车等一样,已经更多地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的工具。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想靠英语吃饭,想和公外的大学生竞争,就不得不加倍努力。应当能够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这几乎是求职面试时展示自己英语能力的唯一工具,同时也是面试官检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依据。相关重要证书的获取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本科生必须努力拿到专业四级和八级证书,专科生一定要有公外六级和专业四级证书。没有这些证书可能就会被很多用人单位挡在门外。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证书,计算机、商务英语、普通话、导游等证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总体来看,对英语这样一个专业来说,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未来求职成功与否和工作环境的优劣。
(三)尽可能多地利用实践活动锻炼自己。
“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大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5]所以,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专业毕业生还应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多渠道寻求实践机会,特别是要利用好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契机,积极主动地联系实习单位,报酬低点都没有关系,目的主要是学习经验,锻炼实践能力。另外,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做兼职等方式也能提高业务能力、学习能力,以便今后能够从容顺利地融入到社会中。学生干部能够比一般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老师,长期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地得到进步。在设法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解决一个个困难的同时,个人能力也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对自身的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利用做兼职的平台比较早地走上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比那种只懂得闭门造车的同学更容易出成绩,得到锻炼。
(四)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培养坦然健康的心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并没有完成从精英就业到普通劳动者就业的观念转变”。[6]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最终希望落空、抑郁茫然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在就业的时候,他们的情况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好的就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他们,而待遇差一点的单位他们又看不上。事实上,可能一个又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正在从他们身边溜走。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就业时建立正确合理的期望值。正确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是建立在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以及对自己个人能力加以客观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天马行空的幻想是不切合实际的,会耽误就业的最佳时机。此外,在就业时拥有乐观坦然的心态也非常重要。有了这种心态才能不怕失败、不气馁、不绝望。对一时的挫折一笑置之,坦然面对,用叹息忧愁的时间来多多反思总结失败原因更能帮助毕业生在下一次面试时获得成功。
四、结语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英语专业大学生不知所措。要想克服将来找工作时会遇到的困难,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冷静地分析影响自己顺利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积极调整心态。只有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从如此惨烈的就业市场脱颖而出,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麦可斯研究院.2011麦可斯——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EB/OL].http://edu.qq.comzt2011/2011jy, 2011-06-09.
[2]彭林权.试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3) :103.
[3]陈敏.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8.
[4]张鹏程.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5) :52.
[5]李晓娟.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0, (11) :16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自主择业 就业形势 择业心态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53-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就业体制也发生较大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部分大学生却不能适应当今就业形势,面对自主择业,表现出悲观失望,无所适从,甚至进入种种误区,不能不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择业应首先认清就业形势
当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由于经济体制处于转轨关键时期,部分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暂时陷入困境,失业和军转人员增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又面临调整减员、依岗定员,近几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压力很大。国家虽然为解决“安置”问题进行了种种努力,但“就业压力”问题仍是困扰许多家庭和社会的首要问题,无形也成为就业的强大阻力。
其二、教育的发展使得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随之不断增加,形成人才社会需求相对过剩。1998年我国第一次出现百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局面,2003年又迎来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预计今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要达到580万。而从就业信息看,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况且就业岗位并不都是为高校毕业生准备的,还有大量其他各类待岗人员等待安置。
其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的现代化使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上相应结构调整变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高新技术,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现代的经营头脑。大学生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仅仅停留在掌握一些一般性专业知识上,而不注重综合素质和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势必落伍于竞争时代,结果只能与就业机遇擦肩而过。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如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若能以理智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去求职,并且能够从社会需求出发,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珍惜一切可能的就业机会,就业也不是太难的。在1998年河北省各地市举办的人才交流会上,综合测评在本专业的本科前30%和专科前15%的A类毕业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倍受用人单位青睐,河北沧州将沧州籍生源中没签到协议的A类毕业生全部安排在沧州市内就业;河北省林业厅需要一名学习经济管理的人才,待遇从优,在众多的应聘者中,用人单位通过笔试、面试、即兴演讲等严格筛选,最终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洪福同学力挫群雄,赢得了这个就业机会。马洪福同学在校是学生会主席、党员、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中的A类毕业生,不仅专业知识牢固,而且口才、书法、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表现突出,所以在就业中才有较强的竞争力。以上事例说明,大学生如果确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就业机会仍然很多。相反,一些同学平时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自主择业只能败下阵来,找不到“婆家”。再例如:一用人单位来某高校要毕业生,和毕业生刚见一面,某生不问该单位有何要求,劈头就问月薪多少、有没有住房,令用人单位领导反感,该生自然被冷落一旁;某单位想要一名品学兼优、英语水平高、书法较好、办事能力强的毕业生,应聘的学生不是英语水平差,就是专业不过硬,或写出字来歪歪扭扭,结果个个未能如愿;一用人单位基本谈妥要某毕业生,结果,在试用期间,该单位的老同志早晨7点50分上班,来了之后打水、扫地、擦桌子,该生8点才到,还自认准时,最终因为“懒散”,而失去了这次就业机会。以上事例提醒我们,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即使拿着一纸大学文凭也只能求职无门。
二、大学生应摒弃不合适宜的择业心态
大学生择业难,固然和就业形势严峻、本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关。但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形成的一些不和时宜的择业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
第一、城市观念心态。这种观念突出表现为一些城市学生不愿离开繁华城市,农村学生也想跳出农门到城市工作。然而城市人才竞争激烈,使得一些竞争力不强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如意的工作,即使凑凑合合找到了也是以放弃所学专业为代价。我们认为,城市固然有较多的发展机会,然而基层和农村自有更广阔的空间。毕业生如果不顾自身的条件及所学专业都往城市挤,对国家来说是人才浪费,对个人发展也不会有多大好处。
第二、乡土观念心态。一些学生或出于家庭限制或出于自身原因,只在自己熟悉的地域内求职,超出这个地域范围的工作单位统统不考虑。认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亲戚朋友多、帮忙的也多,然而正是这种心态,将自己限定在狭小的区域内,使区域外的工作机会白白的失去,造成就业困难。2005年,新疆某用人单位,曾先后几次到某高校要毕业生,待遇从优,然而签约的却寥寥无几。一些毕业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肯签约,问之原因就是离家太远,人生地不熟,一旦有事时没有人照应。
第三、盲目攀高心态。有少数毕业生自恃“天之骄子”,坚持“学而优则仕”,认为基层条件艰苦,无法提供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2004年,河北省委组织部拟选调几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乡镇、社区进行锻炼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来源,结果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不仅远没有预想的“火爆”,甚至出现了报名生源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怕基层条件艰苦,干几年如果得不到提拔,岂不委屈了自己。国务院目前曾发文强调,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比例还较低,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相比,现在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央共青团委也对同学们发出了“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对广大毕业生无疑是一种鼓舞。作为高校毕业生除应尽快加强自身素质外,还应学会主动推销自己,面向社会基层,把个人追求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选择真正能发挥个人才学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择业靠关系心态。一些毕业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择业竞争能力上,而是放在靠关系、托门子上,认为择业就是凭关系、靠门子。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就开始着手跑关系了。本人在学校、家里来回跑,父母亲戚也帮着跑。个别学生甚至因为跑关系而耽误学业,拿不到毕业证,留下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关系庸才”。毕业生如果还抱着“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个早已过时的观念,必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
第五、对国有企业、机关情有独钟心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呈现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中央早已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毕业生应适应社会需求,扩大就业范围到非公有制单位寻求就业机遇,但一些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总把择业目标瞄准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愿到个体企业单位就业。河北省某花卉生产基地一家私企,曾几次来某高校要园艺专业毕业学生可就是无人应聘。学生觉得跟着私企老板干,不保险,对私营企业存有疑虑,转不过弯来,人为造成择业困难。
第六、一锤定终身的求“稳”心态。持这种心态的学生认为,确定一种职业后,一干就是一辈子,一般不再改行,原因是不想从即已熟悉环境再到陌生环境,所以总想找一个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己兴趣爱好,赚钱还多的职业,一步到位。而由于各行各业本身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再加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所以挑来检去,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在人才流动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如果仍抱着上述观念,这山望着那山高,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
三、相应对策
尽管就业困难是客观的,但只要我们树立积极态度并采取相应对策,就业渠道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
其一、正确评价自己,找准自己所处社会位置。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已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现在的供过于求。市场是残酷的,就每个人而言,其自身使用价值的实现会越加困难,每个人都必须清醒面对这一事实。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清醒地明白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大学生“紧俏”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价值的“贬值”。
其二、确立竞争观念,树立风险意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思想准备。有些毕业生盲目追求较好的工资收入,要求稳定的工作环境,缺乏竞争意识,不敢承担风险。在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较好行业也会逐步失去优势,而有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能又使某些专业知识一时派不上用场。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有些学生品学兼优,但所学专业恰巧成为“长线”,供过于求,虽然学有所长,终因专业范围太窄而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社会要求,这些都可能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毕业生应注意增强自身的适应性,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市场无情性。据发达国家统计,知识层次越高,职业转换的频率越高,一次谋职的定位率是很低的。所以大学毕业生从一开始就应树立终身择业、时时择业的观念。
其三、学校要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学生就业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甚至生存。就业“原因”除学生个人因素外,高校同样负有责任。所以,高校必须把学生就业作为日常工作重点来抓,时间掌握在毕业前一年为好。以已往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为例,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形势,经常召开一定范围学生工作会议,与学生一起分析就业形势,为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迎接并进行择业提供引导和参考。另外,学校还应进行指导性人才分流,如动员学生考研,以缓解就业压力。
其四、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应当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条重要就业通道。国家可以考虑在相关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学生可以凭一定年限内有效的毕业证件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创业优惠”。学校在日常工作中也应适当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力度。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国家“安置”压力,更可有效避免高校毕业生的“闲置”积压。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推荐阅读:
五邑大学形势与政策题库12-06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06-18
五邑大学2014年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测试07-22
大学生就业政策与程序10-28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06-24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10-29
浅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10-22
202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09-28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毕业户口迁移政策10-17
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