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篇1

(一)、人体健康

1、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准是什么? ①精力充沛;②处事乐观;③睡眠良好;④适应能力强;⑤能抵抗一般性疾病;⑥保持标准体重;⑦眼睛明亮;⑧牙齿完整;⑨头发有光泽;⑩肌肉、皮肤弹性好。

3、“世界卫生日”是哪一天? 每年的4月7日。

4、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36.2~37.2℃(口腔),36~37℃(腋下)。

5、人体的正常脉搏是多少? 60~100次/分钟。

6、人体的正常血压是多少? 60~140毫米汞柱。

7、如何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刷牙两次以上,饭后、睡前更重要。

8、怎样正确刷牙? 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颌面(即磨牙的咬颌面)旋转的刷,每一个部位至少刷6次左右。最好早、中、晚饭后各刷一次,共三次,每次刷牙的最佳时间是在进食后的三分钟开始,每次刷牙的时间不少于三分钟。如果每天三次做不到,至少也应晨起、睡前各一次,但每次饭后都应用清水漱一下口。

9、什么是用眼卫生的“二要二不要”?

“二要”:①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②连续读书写字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二不要”:①不要在光线太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②不要躺着、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10、看电视怎样注意眼卫生? ①每次看电视不超过2小时;②距离电视屏幕2米以上;③电视机安放高度与观看时眼睛呈水平位置;④观看时室内开盏小灯。

11、心理健康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智力发育正常;②能正确的认识自我;③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④经常保持稳定、乐观的良好情绪。

12、如何保持情绪稳定、愉快? ①愉快地生活,热爱生活;②生活有意义;③把变化看成是学习的机会;④遇事不慌;⑤富有自尊与责任感。

13、怎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①不斤斤计较,苛求于人;②待人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诚恳热情;③不拨弄是非;④提高心理适应力。(二)、营养卫生

14、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哪些? ①蛋白质;②脂肪:③糖类(碳水化合物);④维生素;⑤矿物质(无机盐);⑥水。

15、什么叫合理营养? 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16、合理营养的原则是什么? ①食物多样化;②重视三餐搭配;③食品荤素、粗细平衡;④科学烹调。

17、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①饭前便后洗手;②进食定时定量;③不吃腐败变质食品;④不暴饮暴食;⑤不酗酒。

18、暴饮暴食有什么危害? ①使胃蠕动产生困难;②使人感到腹胀、腹痛;③易患胃肠病。

19、营养过剩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①使人体过于肥胖;②易患高血压、冠心病。20、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生水易传播肠道传染病。

21、饮水卫生要做到哪些? ①喝煮沸过的温开水;②不喝生水;③不与他人共用水杯。

22、进食脂肪过多容易患哪些疾病? ①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②胆囊炎、胆石症;③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④肠癌、乳癌等。

23、吃糖过多有什么危害? ①营养不足;②发生龋齿;③导致肥胖症;④易骨折;⑤诱发癌症;⑥影响寿命。

24、为什么提倡多食蔬菜、水果? ①增加营养;②预防贫血和癌症。

25、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①不吃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肉;②不吃腐败变质食物;③生熟食品、刀案分开;④不吃被农药污染的食品;⑤不吃发芽的土豆。

26、剩饭菜为什么要热后再吃? 饭菜剩下后,易被微生物污染,回锅热透,杀死细菌,破坏毒素,可防止食物中毒。

27、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 可预防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三)、环境卫生

28、居室卫生有哪些要求? ①适宜的温度和湿度;②光线充足;③通风良好,空气清洁;④安静、整洁、生活方便。

29、居室内温度应保持在摄氏多少度? 冬季16~18°C,夏季24~26°C。30、居室通风对人体有哪些好处? ①保持空气新鲜,减少呼吸道传染病;②使人头脑清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③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④防止室内衣物、食品霉烂。

31、绿化对环境有何作用? ①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放出氧气;②吸附和阻留灰尘;③调节气候;④降低噪声;⑤美化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32、随地吐痰有什么危害? 痰液里的细菌和病毒会随尘土飞扬,传播疾病,污染环境。

33、为什么不要随地大小便? 随地大小便会:①污染环境、水源;②造成苍蝇生长繁殖的条件;③引起疾病传播;④不文明,伤风败俗。

34、共用洗脸毛巾有什么害处? 容易相互传染疾病(如沙眼、红眼病、皮肤病等)。

35、为什么要勤晒被褥? 既可以杀菌,又可以使棉絮膨松保暖。(四)、除害防病

36、什么是“四害”?

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37、老鼠有哪些危害? ①糟踏粮食;②咬坏衣物、家俱;③损坏建筑物;④传播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38、蚊子能传播哪些疾病?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等。

39、蚊子生在哪里? ①房前屋后的破盆烂碗、旧水缸、肥水池等小型积水中;②河、坑等大型积水中。40、灭蚊、防蚊的方法有哪些? ①清除小型积水、控制蚊虫孳生地;②对成蚊采用灭蚊片、蚊香、喷洒药物、拍打等方法驱除或杀灭;③室内用纱门、纱窗以及蚊帐防蚊。

41、苍蝇能传播那些疾病? 传播痢疾、霍乱、伤寒、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

42、消灭苍蝇应采用那些办法? ①推广袋装垃圾,日产日清,旱厕改建成水冲式厕所;②杀灭蛆蛹;③药物喷洒、捕蝇笼、粘蝇纸杀灭成蝇。

43、蟑螂的危害是什么? 携带寄生虫卵、肝炎病毒和伤寒杆菌等,通过污染食物传播疾病。

44、灭蟑螂的方法有哪些? 整治环境、清除卵荚、药物喷洒、毒饵、粘捕、诱捕。

45、跳蚤有什么危害? 吸血致人奇痒,并可引起皮炎、传播鼠疫、鼠性斑疹伤寒等传染病。

46、怎样防治跳蚤? ①整洁环境,搞好室内卫生;②做好经常性的灭鼠工作;③用灭蚤药物喷洒地面、墙缝和衣被;④用灭蚤药液给猫、狗洗澡等。(五)、生活方式

47、什么是生活方式病? 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疾病。

48、常见的有损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什么? 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

49、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什么? ①吸烟;②饮酒过量;③不恰当的服药(包括不按医嘱服药);④缺少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⑤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⑥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⑦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⑧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50、吸烟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①烟草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导致肺癌、冠心病、气管炎等多种疾病;②吸烟污染空气,危害子女及他人健康;③吸烟浪费金钱,也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

51、吸烟可引起哪十大癌症? ①肺癌;②喉癌;③口腔癌;④胃癌;⑤食道癌;⑥肝癌;⑦膀胱癌;⑧胰腺癌;⑨直肠癌;⑩乳腺癌。

52、吸烟可引起哪九种疾病? ①慢性支气管炎;②肺气肿;③肺心病;④高血压;⑤冠心病;⑥脑中风;⑦胃炎;⑧消化溃疡;⑨神经衰弱。

53、什么叫“被动吸烟”?

吸烟者喷出的烟雾和从纸烟直接燃烧出来的烟雾使不吸烟者也受到伤害,成为不吸烟的吸烟者。

54、“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 每年的5月31日。

55、“世界无烟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①宣传吸烟有害;②呼吁吸烟者在这一天主动停止吸烟或放弃吸烟;③呼吁香烟推销单位和个人在这一天停止经营活动。

56、酗酒有什么害处? ①酒精中毒;②诱发胃炎、肝炎、高血压、心脏病;③浪费金钱;④易出事故。

57、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①健胃驱风,增进食欲;②消除疲劳;③有助睡眠。

58、适量饮茶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①对高血压、冠心病有防治作用;②利尿减肥;③防治贫血、龋齿。

59、吃盐过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等病变,使心脏病病人的病情加重。60、每天应吃多少盐? 成人每天适宜的食盐量是6克以下。61、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或体重指数超过26者为肥胖。[ 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一105;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2(米)] 62、自我保健方法有哪些? ①加强体质锻炼;②保持合理营养;③适当睡眠与休息;④控制调节不良情绪;⑤预防心理刺激;⑥进行健康心理训练;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⑧及时早期治疗疾病。63、怎样注意体育锻炼卫生? ①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和运动量;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③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后不宜大量饮水;④饭后不宜剧烈运动。64、怎样合理休息? ①起居定时,生活规律,睡眠充足;②适量工作,避免过度疲劳;③变换脑力和体力劳动方式;④参加适宜文体娱乐活动。

65、为保证睡眠质量,睡前应注意什么? ①不喝茶、咖啡,不吃过多东西,可饮少量开水或牛奶;②洗脸、刷牙、洗脚、开窗;③心情平静,不做剧烈运动。

66、怎样的睡眠符合卫生要求? ①起居规律,按时睡觉或起床;②睡姿取右卧位,忌伏睡、蒙头或两手置于胸前仰卧;③枕头高度适中,忌过高或过低。(六)、疾病防治

67、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68、流行性感冒有哪些发病特点? 起病急、传播快,常引起爆发流行。69、怎样预防感冒? 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②经常开窗通风换气;③随气侯变化增减衣服;④不去病家串门;⑤感冒流行时不去公共场所。

70、肠道传染病主要有哪些? 伤寒、痢疾、肝炎、脊髓灰质炎、腹泻、霍乱。71、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①饭前便后洗手;②水和食物要干净;③消灭苍蝇;④病人餐具用品要煮沸消毒;⑤彻底治疗病人;⑥病人粪便、呕吐物要消毒处理。72、甲型肝炎是如何传播的? 经粪--口传播。即病人的粪便污染外环境、水源、食物或日常接触等方式将甲肝经口传染给健康人。73、怎样预防甲肝? ①不喝生水;②生吃瓜果要用开水洗烫或削皮;③病人粪便用漂白粉消毒处理;④消灭苍蝇;⑤饭前便后要洗手。

74、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①输血;②输液;③母婴传播;④日常生活接触(共餐、共用牙刷)。75、怎样预防乙肝? ①实行分餐制,不共用牙刷;②注射时一人一针一筒;③隔离患者、经常消毒;④注射乙肝疫苗。76、细菌性痢疾是怎样传播的? 通过粪--口传播。由被污染的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77、怎样预防细菌性痢疾? ①不喝生水;②饭前便后洗手;③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④处理粪便垃圾。78、什么是“乙脑”?

俗称“大脑炎”,是经蚊传播的、夏秋季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79、怎样预防乙脑? ①预防接种乙脑疫苗;②雨后翻盆倒罐去积水,防止蚊虫孳生;③睡前挂蚊帐。80、什么是“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冬春季流行的小儿急性传染病。病菌经呼吸道进入人体。81、如何预防流脑? ①预防接种流脑疫苗;②不和病人接触;③流行期不带孩子串门,或到公共场所。82、怎样预防结核病? ①接种卡介苗;②患者隔离治疗;③带菌者要长期服药;④对病人的居室、用具、痰进行消毒处理。83、怎样预防龋齿? ①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掌握正确的涮牙方法;②使用含氟牙膏;③睡前不吃零食;④少吃甜食,多吃蔬菜、水果;⑤发现龋洞及时就医补修。84、怎样预防近视? ①注意用眼卫生;②坚持做眼保健操;③劳逸结合,睡眠充足,加强锻炼,注意营养;④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减退及时矫正。85、怎样预防沙眼? ①勤洗手,勤剪指甲;②不用脏手、脏物揉眼睛;③毛巾、脸盆一人专用;④经常洗晒毛巾、手帕。86、怎样预防红眼病? ①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帕;②不用脏手揉眼睛;③流行期不去公共场所、游泳;④隔离治疗患者。87、怎样预防蛔虫病? ①饭前便后洗手;②不喝生水;③生吃瓜果要洗烫干净;④管好、处理好粪便。88、怎样预防蛲虫病? ①饭前便后洗手;②生吃瓜果要洗烫干净;③勤剪指甲、不吮手指,不咬指甲;④每天清洗肛门及外阴,勤换内裤,讲究个人卫生。

89、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三红三痛”:面部、颈部、胸部充血发红;头痛、眼眶痛和腰痛。90、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三早一就”原则是什么?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近治疗。91、被狂犬咬伤怎么办? ①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或挤压出血;②不缝合、不包扎伤口;③立即注射狂犬疫苗。92、目前最常见的性病有哪些? 淋病、梅毒、艾滋病。

93、性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①性接触传播;②母婴传播;③输血及使用血制品传播;④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94、如何做好性病的个人预防? ①了解性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②注意性卫生和性安全;③遵守性道德,不搞性乱;④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⑤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95、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特效药和疫苗,因此,是一种绝症。

96、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①性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97、怎样预防艾滋病? ①遵守性道德,不搞性乱;②避免使用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③不共用注射器及针头吸毒;④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片、牙刷等。98、怎样预防痔疮? ①多吃蔬菜、水果,不吃、少吃辛辣、油炸食品;②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避免便秘;③避免久站久坐;④保持肛门部清洁。

99、煤气中毒如何急救处理? ①立即打开门窗,迅速将中毒者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注意保暖;②病情轻者、可喝些热糖水;③病情重者,应急送医院救治。100、触电如何急救? ①迅速断绝电源,找不到电源时,可用干燥绝缘木棒、竹竿挑开电线;②及时就地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③在不中断抢救的前提下,送医院急救。101、如何预防触电? ①了解安全用电常识;②抢救触电者禁用手拉;③雷雨天不要在大树下、空旷的高大建筑物旁避雨;④雷雨交加时,不要站在窗口、灯下或靠近电器的地方。102、如何抢救溺水者? ①及时将溺水者救至岸上;②尽快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杂草及分泌物;③使溺水者俯卧,倒出其呼吸道中的水;④二人轮流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103、如何做好中暑的急救处理? ①立即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②饮淡盐糖水及清凉饮料;③重者注射葡葡糖盐水;④昏迷者进行物理降温(用井水、酒精擦浴),并送医院抢救。104、外伤出血怎么办? ①压迫止血;②包扎止血。105、怎样预防农药中毒? ①妥善保管农药,避免误食;②安全使用农药(喷洒时戴口罩、穿工作服,不迎风喷洒等);③不使用装过农药的容器装食品;④食用农药喷洒过的蔬菜瓜果要洗净。106、遇到铁钉、木刺扎等小而深的伤口应怎么办? 切勿马虎包扎,应立即清洗伤口,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107、被困火场怎么办? ①低层住宅的人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或爬出火区;②高层楼房的人可用水倒在被子上封堵门窗,防止火势蔓延,等待救援;③可设法把绳索、布匹、床单拴在窗户框上,攀着滑下。108、中小学生个人健康行为

1、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2、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做到一人一刷。

3、早晚洗脸,一人一巾;睡前洗脚,一人一条脚布、一个脚盆。

4、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晒被褥、保持服装整洁。

5、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杂物、垃圾。

6、不吸烟、不酗酒。

7、每天进行一次身体锻炼。

8、根据计划免疫要求,按时让孩子接受预防接种。

9、经常通过广播、电视、卫生科普报刊等学习卫生知识,不断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我市学校地域分布和生源情况, 共抽选14所学校, 其中以10所 (5所小学, 5所中学) 为观察组, 4所 (2所小学, 2所中学) 为对照组, 参与调查的对象为二年级到九年级学生。本次调查采用口头问卷和书面问卷相结合的方法, 四年级以下的学生采取口头问卷, 四年级以上采取书面调查。观察组共4 616人, 平均年龄 (12.15±2.10) 岁, 对照组2 215人, 平均年龄 (12.69±1.48) 岁;2个月后调查观察组4 501人, 平均年龄 (12.53±1.61) 岁, 对照组2 411人, 平均年龄 (12.08±2.37) 岁。2组学生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实施方法

问卷设计:本次调查所用问卷为笔者所在团队自行设计, 内容经过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检验。包括受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常见传染病知识、预防措施问答、个人态度等, 题型全部为选择题。书面问卷发下后由学生现场填写并回收, 口头问卷由老师及调查人员提问, 受调查者回答, 调查过程均不予以解释或建议, 由受调查者自行完成。

实施过程:在首次调查后, 根据计划对观察组进行2个月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形式主要有四种:通过每2个星期1次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教育;举行传染病知识讲座;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和传染病知识宣传册让家长参与;举行相关知识的有奖竞猜。对照组按照学校平常计划进行各项教学工作, 不予以过多干预。

1.3 统计学方法

用SSP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长达2个月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 末调查数据显示, 在常见传染疾病的认知水平上, 观察组中小学生的认知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大部分项目都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 首末调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经过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的卫生健康行为有较大的转变, 首调查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经常喝生水, 吃路边小摊, 无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等;经教育后, 以上现象发生率明显下降, 如近一星期有吃路边摊食物的比率从原来的81.0%下降到48.2%。此外, 通过健康教育, 学生的腹泻率、流感发生率也有所下降。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关教育的重要性后, 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态度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注:χ2、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χ21、P1为2组末调查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人口大幅度流动, 为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载体和机会。学校又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公共群体, 相关报道统计:近期发生于我国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七成以上出现在学校, 这些事件中, 近八成为传染性疾病[2]。提醒我们, 必须对学校, 特别是中小学校做好、做足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本次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对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相对较低, 在对如细菌引起的痢疾等肠道传染性疾病、乙肝等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的知晓度还有待提高, 对通过口粪传播、空气传播的传染疾病的预防意识尚未形成。因此,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到, 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对相关疾病的认识、预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观察组在开展健康教育前进行的首调查和开展教育后的末调查数据表明, 除了在“肠道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及“对预防乙肝措施的认识”两项提高幅度相对较低外, 其他调查项目比率提升均在30%以上, 证明通过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 能够促进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的认知。两种疾病都是“预防措施”的教育效果相对不够明显, 这也表明实践性的行为形成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 而本次研究历时2个月, 时间较短。启示我们, 对中小学生关于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 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有计划的长期教育[3]。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 掌握常见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促进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摘要:目的 分析传染病防治知识在中小学的教育效果, 旨在寻找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抽选我市14所学校, 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效果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组在健康教育前传染病防治和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经过健康教育后, 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对相关疾病的认识、预防及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知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余小鸣, 张芯, 朱广荣, 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2) :111-123.

[2]姚士锦, 畅青霞, 时福礼, 等.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8, 15 (1) :44-48.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篇3

学校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卫生宣传和卫生保健知识及技术的传播,还旨在使学生建立健康意识与信念,采取健康行为,控制不健康行为,诸如睡眠不足、营养与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行为的改变,养成良好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学校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近年来,笔者通过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以早餐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对象与方法

选择本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学生500余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经参考国内外文献自行设计的《学生早餐摄入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吃早餐的时间、每周吃早餐的频率、选择早餐的种类及不吃早餐的害处等。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剔除填写不完整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92份。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宣传单、校园广播、宣传图板等进行健康教育,内容选择了吃早餐的最佳时间、早餐的科学搭配及不吃早餐的危害等几方面,从医学和营养学的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

采用以上同一问卷,于健康教育后,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学生500余例,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剔除填写不完整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96份。

将调查的原始资料整理后,利用Excel2003建立和管理数据集;组间比较用Z检验;以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分析过程由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学生每天吃早餐及每周吃早餐三天以上的分别为44.5%和25%;健康教育后分别上升为59.5%和28.6%;健康教育前,每周吃早餐三天以下及不吃的分别为16.9%、13.6%,健康教育后下降为8.3%、3.6%。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比较,经Z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学生吃早餐的时间六点到七点的6.3%,七点到八点的39.6%,八点到九点的29.1%,其他25.0%;健康教育后,分别是8.3%,52.0%,22.2%,17.5%。两组比较,经z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早餐种类的选择上,将问卷中列出的24种食物分别纳入奶类、肉类、蔬菜水果和五谷四类进行分析,健康教育前,本学院学生仅2.4%早餐充足,早餐质量较好的25.6%,72%的学生早餐食物种类为2种或以下;健康教育后,早餐充足和质量较好的达47.6%;两组比较,经Z检验,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早餐是早晨起床结束饥饿状态的第一次正式用餐,是一天中重要的一餐,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而且可能对成年后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糖尿病等的预防起重要作用!但是,研究发现本学院学生不吃早餐的现象较为普遍,健康教育前,学生每天吃早餐及每周吃早餐三天以上的分别为44.5%和25%;健康教育后分别上升为59.5%和28.6%。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了吃早餐对健康的重要性,而且正在积极的努力改正不吃早餐的习惯。

进食后,大约经过4小时,食物经过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将全部排空。因此,为了不断给机体补充能量,必须4~6小时安排一次用餐。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前一天晚餐所吃进的食物已消耗殆尽,所以,清晨7点到8点吃早餐最合适。许多研究表明,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对青少年营养状况及健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餐次无法替代的。由于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差而引起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很难从午餐和晚餐中得到补充。本研究发现,进行健康教育前,大多数学生吃早餐的时间都在八点以后;健康教育后,60%以上的学生能在八点之前吃早餐。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八点之前吃早餐,但仍有部分学生是在八点之后吃早餐。究其原因,可能是网络时代,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的作息时间有延后的趋势,部分学生晚上上网时间过长,睡觉晚,起床晚来不及吃早餐。

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篇4

汝州一高学生健康教育知识问答

1、人类健康有哪四个层次?

人类的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后一个健康层次,是以前一个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的,比前一个更高级的健康层次,四者结合可谓“全面健康”。

2、健康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影响。

3、影响健康的十大恶习有哪些?

(1)紧张。情绪紧张易使人患高血压病、头痛、失眠。(2)滥用药物。产生药物成瘾或引起意外中毒。

(3)暴食。是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原因。(4)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

(5)不注意身体的警告。身体不舒服应及时去医院检查。(6)任意中断治疗,这样会使疾病复发。(7)过度节食或素食,使身体缺少必要的营养。(8)吸烟。称为慢性自杀,也危害他人健康。(9)酗酒。过量饮酒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并对肝脏的机能有毒害作用。

(10)进食致癌物质。如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烟熏的食物

4、七大营养素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脂肪:是供给人体热能的营养素。糖:是人体重要能量来源。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无机盐: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加速食物残渣的排泄。

5、食物中毒如何预防?(1)不吃病死禽、畜肉。(2)不吃腐败变质食物。(3)不吃被农药污染的食物。(4)不吃发芽的土豆(马铃薯)

6、心理保健是:培养良好温和的情绪,健全完美的性格,增强对不良刺激的抵抗力,保持心情愉快、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7、预防近视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自觉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是:光线要充足,姿式要端正,劳逸要结合,字迹要清楚,要做眼眼保健操。五不要是:不要在光线太强、太弱和阳光照射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写字,不要躺着或歪着看书,不要连续长时期看书、写字近距离工作。

8、环境卫生做到:居室通气、温度适宜、采光、照明合理,防止噪声、绿化室内外环境。

9、预防感冒十法是:洗——早晨冷水洗脸,晚上热水洗脚。漱——早晚淡盐水漱口。动——早晨散步、做操。搓——两手对掌相搓30次。开——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饮——早晨饮白水一杯。呼——早晨做深呼叫10次。

按——两手食指按上星穴(前发际正中上行一过处)后用小指按风府穴(后发际直上一寸窝陷处)。

熏——早晚用食醋熏蒸室内各一次,每次15分钟。穿——穿衣不宜过多,出汗时不要马上脱衣服。

汝州一高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再给自己一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力;

4、改变你的行为;

5、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了解自己的极限;

7、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四、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和社会。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需要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的状态。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确实是这样,尽管有些人现在还在追求精神、追求享受、追求权力,但最终没有一人例外要追求健康,这是人的本能要求。我们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49岁就因癌症走了,人们这才知道健康也是竞争力。心理健康: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具备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级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爱、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

 第二,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的欢迎和信任。

 第三,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地进取,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

 社会适应良好: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

 道德健康: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能为人的幸福作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十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具有抗病能力,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龋齿,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 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一、智力正常

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与想象力以及各种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绪反应适度

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充满了希望,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去感染人。

三、意志品质健全

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 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四、自我意识正确,

有自知之明 在集体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视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与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价值。

五、个性结构日趋完善

个性是一个人经常的、本质的和别人相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心理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意志、人生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

六、良好的人际交往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友谊也不拒绝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热情、坦诚、尊重、信任、宽容、融 洽)多于消极态度(如忌妒、冷漠、怀疑、小性、计较);在新环境中能很快地适应,与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为得体,

生活态度积极 珍惜一切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行为上表现出独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恶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既不盲从,也不受诱惑,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八、反应适度

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篇5

1、心理保健:

培养良好温带的情绪,健全完美的性格,增强对不良刺激的抵抗力,保持心情愉快、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2、预防近视: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自觉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是:光线要充足,姿式要端正,劳逸要结合,字迹要清楚,要做眼眼保健操。五不要是:不要在光线太强、太弱和阳光照射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写字,不要躺着或歪着看书,不要连续长时期看书、写字近距离工作。

3、环境卫生:

居室通气、温度适宜、采光、照明合理,防止噪声、绿化室内外环境。

4、预防感冒十法:

洗——早晨冷水洗脸,晚上热水洗脚。

漱——早晚淡盐水漱口。

动——早晨散步、做操。

搓——两手对掌相搓30次。

开——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饮——早晨饮白水一杯。

呼——早晨做深呼叫10次。

按——两手食指按上星穴(前发际正中上行一过处)后用小指按风府穴(后发际直上一寸窝陷处)。

熏——早晚用食醋熏蒸室内各一次,每次15分钟。穿——穿衣不宜过多,出汗时不要马上脱衣服。

5、家庭卫生:

为什么家庭讲卫生有利于健康?

讲卫生是为了增进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所采取的个人与社会措施。

家庭要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预防传染病,讲究居室卫生,这些都有利于预防疾病,从而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

饮食讲卫生有利于防病;用脑讲卫生有利于学习;体育锻炼中讲卫生有利于保护自己的身体;睡眠讲卫生有利于睡眠健康;用眼讲卫生可以防止得近视眼等眼部疾病。

家庭卫生三常:常理发、常洗澡、常换内衣;

家庭卫生三勤:勤洗手、勤洗脚、勤剪指甲;

家庭卫生三不:不吸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

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讲稿 篇6

一、健康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二、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

1、吸烟;

2、饮酒过量;

3、不恰当的服药;

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

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

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

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

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三、常见的卫生习惯

1、注意用眼卫生要做到哪“二要二不要”?(1)二要:①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保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②连续看书写字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向远处眺望一会。

(2)二不要:①不要在光线太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②不要躺着、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2、玩电脑应注意些什么? ①玩电脑应以半小时为宜,否则会损害视力。②桌椅的高度应符合自己的身高。③与电脑屏幕(最好是液晶或纯平屏幕)的距离最好保持在45厘米左右。④在屏幕前加装护目镜,以防止眼睛过度疲劳。⑤需注意辐射的问题。

3、正确洗手方法

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条件。用洗手液彻底洗手或用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均可保持手部卫生。

1、什么时候应洗手?(1)在接触眼、鼻及口前(2)进食及处理食物前(3)如厕后

(4)当手被呼吸道分?物染污时,如打喷嚏及咳嗽后(5)触摸过公共对象,例如电梯扶手、升降机按钮及门柄后(6)探访医院及饲养场的前后(7)接触动物或家禽后

打喷嚏及咳嗽后,应用洗手液(肥皂)及清水洗手。如双手没有明显污垢时,可用含70-80%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

2、正确洗手步骤: 用洗手液洗手, 程序如下:(1)开水龙头冲洗双手。

(2)加入洗手液,用手搓出泡沫。

(3)最少用二十秒时间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揉擦时切勿冲水。(六步洗手法)

(4)洗擦后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5)双手洗干净后,不要再直接触摸水龙头,可先用抹手纸包裹着水龙头,才把水龙头关上;或泼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

3、注意:

(1)切勿与别人共享毛巾或纸巾。(2)擦过手的纸巾用后应妥善弃置。

(3)个人用的抹手毛巾应放置妥当,并应每日至少彻底清洗一次,如能预备多于一条毛巾作经常替换,则更为理想。

4、用酒精搓手液消毒双手,程序如下:

把足够份量的酒精搓手液倒于掌心,然后揉擦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各处至少20秒直至双手干透。

四、艾滋病的防治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是机体丧失免疫力状况下发生的一系列疾病。艾滋病毒(HIV)体积很小,它直接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受艾滋病毒感染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很多国家,艾滋病被称为“20世纪新瘟疫”

(二)艾滋病的主要症状

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之间的潜伏期,可由几个月到十几年不等,它的潜伏期主要看人体的免疫功能、体能和感染的途径、种类有关以及在感染病

(三)艾滋病的传播

由于艾滋病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等体液中,它的传播条件必须有大量传染性活体病毒进入易感者体内,已经证实的3个传播途径为(1)性接触(2)血液(3)母婴。研究证明,一般的日常生活不会感染艾滋病,比如:咳嗽、拥抱、礼节性接吻、游泳、一同进食共用饮具、浴盆、艾滋病的泪、唾液、汗液、尿液、粪便等只要其中不混有血液或类性物所含的毒量就很少。

(四)艾滋病的预防

据观测报道,全球累计感染HIV人数达5780万人,已有2千多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不可治,却是可以预防的。要有效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针对其传播途径,通过健康教育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来阻断艾滋病的3条传播途径。对个人预防来说,对个人预防来讲要做到:

(1)预防“性”传播。(2)预防血液传播。(3)预防母婴传播。(4)不对艾滋病毒传染者的歧视行为

要认识有关性病的基础上做到预防性传播,预防通过被污染的血液传播和有可能引起血液传播的途径,比如:理发、美容、改身、穿耳、修脚所用的刀具、针具、体育运动的外伤及打架斗殴的流血外伤,吸毒时共用注射针头,因为只需少量的血就能引起艾滋病毒的传播。

研究证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接触还会传播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是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建立健康行为。

五、吸烟的危害

吸烟对人的健康有一定危害,对青少年来说,危害性就更大了。医学专家的研究报告说,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弱,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的正常生长。

吸烟开始年龄越早,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由于长期吸烟,从青年时期开始的任何年龄段的吸烟者都比不吸烟者的死亡率高约3倍。

吸烟者的智力比不吸烟者降低。对未成年人来讲,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一些青少年在主观上感觉吸烟可以解除疲劳、振作精神等,这是神经系统的一次性兴奋。实际上是尼古丁引起的欣快感是短暂的,兴奋后的神经系统出现抑制。

吸烟易使青少年感染致病细菌,吸烟者感染脑膜炎、毒血症、肺炎和耳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4倍多。吸烟越多,感染这些病菌的可能性越大。

吸烟导致的青少年弱视称为“烟草中毒性弱视”。其主要表现一是视力障碍:视物不清,戴眼镜也难以矫正,随着视力减退逐渐加重;二是视野改变:早期视野中间出现一团哑铃形或圆形黑影,后期视野缩小,视物时四周模糊不清;三是色觉导常:尤其是辨不清红、绿颜色;四是畏光:在强光下视物反而不清楚。烟草中毒性弱视病情发展比较缓慢,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晚期严重时可能造成失明。

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不要吸烟了吧,吸烟不仅危害自己的健康,还会影响他人的健康,二手烟的危害比直接吸烟的危害还要大。还有一些火灾等社会事故的发生都跟吸烟有关。希望青少年可以理解,你可以很个性,但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六、学校传染病防控

(一)未出现疫情:

1、坚持做好晨检工作,及时上报传染病病例疫情 晨检工作程序与内容:

①确定负责及参与人员:校领导为责任人,校医或疫情报告人为负责实施人,班主任老师为具体操作人员。

②制定晨检制度:制定晨检专用登记、排查、报告表格,③具体操作程序:

a、晨检应在学校校医或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或校医,并将晨检情况用表1进行登记。b、晨检时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班主任应当追踪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原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校医或疫情报告人,同时在表1上记录。c、学校校医或疫情报告人接到班主任发现的可疑病人情况时,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发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表上。

d、学校校医或疫情报告人通过排查,发现疑似传染病、传染病疫情应及时填写学校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登记报告表,并及时上报。

2、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开展健康教育

(二)出现疫情:

1、开展晨检和午检

2、及时上报疫情

3、做好相关场所消毒工作

4、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调查、患者隔离治疗及疫情控制工作

白河县疾控中心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篇7

应急知识教育是指导个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自救、互救, 以提高个体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1], 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我国中小学应急知识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逐步开展了应急知识教育工作, 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2]。但仍存在如中小学应急知识教育没有制度化, 流于形式等很多问题[3]。笔者于2012年12月通过调查中小学生应急知识现况及教育需求情况,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应急知识教育提供参考,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首先根据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 将16个州市分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类, 每类地区抽出4个州市, 共8个州市, 以每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和随机抽取的1个县作为本次调查的地区。将8个州市抽取的城市和县内所有的中小学分为城市、县城、农村3层, 在两类地区州市分别抽取城市学校5所 ( 高中2所、初中1所、小学2所) , 县城学校4所 ( 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2所) , 农村学校7所 ( 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4所) 。从每所学校的高中、初中一、二年级和小学五、六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个班级。全省共调查32所学校2 810名学生, 收回问卷2 735份, 有效问卷2 619份, 问卷有效率为95.8%。其中男生1 408名 ( 53.8%) , 女生1211名 ( 46. 2% ) ; 小学生1 082名 ( 41. 3% ) , 初中生729名 ( 27. 8% ) , 高中生808名 ( 30. 9% ) ; 城市学生821名 ( 31. 3% ) , 县城学生773名 ( 29. 5% ) , 农村学生1 025名 ( 39.1%) 。

1. 2 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4,5,6,7,8,9,10], 自行设计学生应急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 ( 1) 一般情况, 即性别、年级、学校类型; ( 2) 应急知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1]对突发事件的分类, 把应急知识分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个方面, 共18题, 均为选择题, 选对1题得1分; ( 3) 应急知识教育需求和应急知识来源。对应急知识知晓情况进行信、效度检验。经93名中小学生样本重测信度为0. 871; Cronbachα系数为0. 830, 各条目之间相关系数为0.660 ~0.851, 各条目与总分间相关系数为0.780 ~0.795, 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采用专家对测量指标进行界定, 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调查时统一指导语, 由学校教师向调查学生讲明调查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 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卷当场收回。

1. 3 统计分析 资料采用 SPSS 13. 0 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t 检验和方差分析, 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应急知识现状学生应急知识总体得分为2 ~ 18分, 平均为 (12.10±2.58) 分。得分11分 ( 相当于及格分数) 以下者640人, 占总人数的24.4%; 得分11 ~15分 ( 相当于优秀分数) 者1 530人, 占总数的58.4%; 得分15分及以上者为449人, 仅占总数的17.1%。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知识 ( 满分为4分) 得分为1 ~4分, 平均为 (2.52±0.98) 分; 应对事故灾难应急知识 ( 满分为6分) 得分为1 ~6分, 平均为 (4.74±1.16) 分。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 满分5分) 得分0 ~5分, 平均为 (2.47±0. 99) 分; 应对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知识 ( 满分为3分) 得分为1 ~3分, 平均为 (2.36±0.70) 分。见表1。

2. 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学生应急知识得分比较男生 ( 12.21±2.63) 高于女生 ( 11.96±2.5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t =2.437, P =0.015) 。小学生 ( 11.50±2. 47) 、初中生 ( 11. 53±2. 65) 和高中生 ( 13. 38±2.15) 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 164. 260, P = 0. 000) 。经LSD两两比较发现, 小学与初中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816) ; 高中生与小学生、初中生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1) 。城市、县城、农村3个地域间比较结果显示, 城市学生 ( 12. 54±2.45) 得分最高, 县城学生 ( 12. 39±2. 63) 得分次之, 农村学生 ( 11.52±2.53) 得分最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F =44.472, P <0.01) 。经LSD两两比较发现, 城市与县城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230) ; 农村学生与城市、县城学生相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01) 。

2. 3应急知识教育需求由表2可见, 中小学生对5类应急知识和技能表示很感兴趣或较感兴趣的占77. 3% ~ 85. 4% , 其中前3项依次为事故灾难应急知识 ( 85.4%)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知识 ( 84.9%) 和灾后心理救助知识 ( 83.3%) 。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 4知识来源被调查学生应急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教育 ( 75. 7%) , 其他来源依次为电视广播 ( 51.3%) 、家庭教育 ( 47. 3%) 、报刊书籍 ( 47. 1%) 、警察等专业人员示范讲课 ( 37. 2%) 、社会宣传 ( 34.9% ) 、同伴教育 ( 27. 1% ) 、互联网 ( 27. 1% ) 等。

3 讨论

应急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学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中小学生应急知识知晓水平较低, 知识掌握不全面, 与陈卓等[12]的研究结果相似。其中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知识和事故灾难应急知识掌握较好, 但有3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应对绑架、火灾烟雾的方法以及营救溺水者的方法, 低于张娜等[13]的研究结果。在自然灾害应急知识方面, 约55% 的学生不知道户外突遇雷电的应对方法, 有1 079名 ( 41.2%) 学生错误地选择“在空旷地带或进入棚屋、岗亭避雷雨”, 另有约46%的学生不知道地震被埋的求救方法, 约40%的学生不知道河谷遇泥石流的逃生方法。在急救知识方面, 近80%的学生不知道被狗咬伤后应当立即用浓肥皂水清洗伤口, 5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脚被蛇咬伤后最关键的处理是用布条或绳子结扎小腿下端, 9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灾后心理自助的方法。

调查发现, 不同学段学生应急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其他学者[13,14,15]的研究结论相似。可能与教育部对不同学段学生应急知识要求程度不同[4,5]以及学生文化程度不同有关, 提示应急知识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 需要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和身心特点长期不懈地开展,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男生应急知识得分高于女生, 与张瑾等[14,15]关于学生安全知识的研究结果不同, 可能与男生对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感兴趣、接触相关知识信息较多有关。农村学生应急知识得分低于县城和城市学生, 提示需加强农村学校应急知识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灾后心理救助知识的教育需求较高。中小学生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和心理上的脆弱性, 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往往大于成人。中小学应将应对心理危机的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以提高学生危机应对心理准备和应变能力[16]。对于急救知识和技能, 学生的教育需求较低, 表明部分学生对现场急救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 主要与学校相关课程内容设置有关。当前中小学生急救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还是空白, 现场急救的全民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急救知识的普及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作, 中小学教育可借鉴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做法[17], 把院前急救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18]。

调查结果还显示,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应急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应急知识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学校[19], 学校应急知识教育也是提高我国公众应急意识与应急能力的基本途径, 是减少青少年伤害的有效方法。然而, 目前除了已出台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4]《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5]等政策性指导文件以外, 中小学尚未开设公共安全和健康教育的国家课程, 应急知识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造成学校应急知识教育实施不力、随意性强[20]。建议将应急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 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应急知识教育[21]。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篇8

【关键词】 学生 缄默知识 显性化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同构成了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隐性知识通常也被我们所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的特点就是:很难用简明的语言和逻辑加以表述或说明,缄默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拥有一定知识储备和个人见解的情况下来接受新知识的 ,那么教育工作者要是不能清楚的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就进行教学活动 ,其教学结果注定是低效的 ;学生如果对自己已经具备的缄默知识不够了解,不清楚自己的起点在哪里,就盲目的学习,同样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将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对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学生的缄默知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也就是缄默知识。但目前对缄默知识的研究与探讨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对于学生方面的关注甚少。追本溯源,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研究教师的缄默知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学生的缄默知识与研究教师的缄默知识属于同一本体性两种活动,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两者同等重要。

学生的缄默知识作为一种个体化的、不可言明的、非逻辑化的知识很容易被教师忽略,因为他们每天从事的是安排得十分紧凑的教学活动,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注学生个人身上那种捉摸不定的知识要素,也没有将这些看不见的知识和能力利用起来。应该说,关注学生的缄默知识以及默会能力对其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共同的心愿。那么为达成这一共同目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知道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结构是怎样的,他们这种自发的知识体系如何更好地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因此,只有通过将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才能得以实现。

二、促进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方法是情境创设。缄默知识的形成有环境背景,在课堂上创设与之相似的情境或再现这种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缄默知识并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创设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语言直接描绘。教师应该将书本上一些符号化的文字生动化,以精练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二是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从声音、画面等角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结合课本内容,预期对其内容达到充分的理解;三是以师生表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有些生词用简单的语言又很难让学生马上准确地理解,教师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语境来理解生词词义。

2.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学生的缄默知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一旦形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众多学者认为,用“学徒制”的方法对获取学生的缄默知识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示范行为被学生观察与模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身的缄默知识。教师的示范行为就是将其自身的缄默知识尽可能显性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的缄默知识难以言表,但通过行为的表达常常被学生潜移默化的吸收,实践中获得的技巧往往比纯粹的讲解更易于内化,知识也更易于理解。

3.鼓励学生对话交流,自我反思。有学者认为,学生的缄默知识主要靠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及自我反思来实现的。交往学习是师生、生生之间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借助一定教学媒体进行的知识、行为等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交往学习就是将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关键。由相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主要通过交流、对话、探讨的方式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得以清晰化、系统化。并最终总结出共同学习的方法。同时,因为缄默知识是我们平时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知识 ,要想让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的方法实现。学生有意识的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反思能够使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得到系统的梳理与呈现。

4.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由于教师权威性的存在,使学生形成了畏惧感和归属于集体的统一化,从而形成了个体化的缄默知识,要想这种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加以利用,必须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驱使力。现代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丢弃教师“权威化”的概念,视学生与自己平等地位。教师应从思想上认识课程实施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经验的过程。并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可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有营造出轻松地学习氛围,才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刘云艳,叶丽.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7(2).

上一篇:节目排练过程心得体会下一篇:数学学困生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