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生化调试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共10篇)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 篇1

化工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pH值经常变化、带有颜色和气味、悬浮物含量高、含有难降解物质和有抑菌作用的抗生素,并且有毒性,属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是我国工业废水治理的重点。

1、工程概况

1、高盐分废水单独收集,总水量为52.7m3/d,按适当放大原则,设计规模按照60 m3/d来考虑,每小时处理量2.5m3/hr。

2、难生物降解废水,总水量为94.8m3/d,按适当放大原则,设计规模按照100 m3/d来考虑,每小时处理量4.2m3/hr。

3综合废水处理,工艺废水+低浓度废水,按适当放大原则,初步按照300m3/d规模设计。

1.1进水水质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基础资料,设计进水COD<10000mg/L。

1.2出水水质

经本项目处理的废水,要求达到《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后排放,具体标准见下表:

1.3工艺流程

采用“化工废水→高盐分废水池(盐分适宜),难生物降解废水池→铁碳塔→氧化池→混凝沉淀池→综合调节池→一、二级厌氧池→中间水池→兼氧池→一、二级好氧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石英砂过滤器→达标排放”的处理工艺。

2.调试方案

全厂废水处理站的调试主要是生物处理池的生物菌培养和驯化,即厌氧池、兼氧池、好氧池、接触氧化池、混凝沉淀池、铁碳塔的调试,在厌氧池、兼氧池、好氧池、接触氧化池混凝沉淀池、铁碳塔分别实现生物菌正常的新陈代谢。化工废水具有毒性和抗生素类难生物降解物,为加快挂膜速度,缩短调试时间,采用接种培菌,使设施尽快投入运行。

2.1厌氧调试

2.1.1接种污泥的选择与处理

可引进同类特征废水的污泥接种,应尽量选用含甲烷菌多的污泥,如城市废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污泥,经脱水的厌氧、好氧污泥,以及长期贮存、排放废水的阴沟、水塘污泥等。对过稠的接种污泥,可用水稀释、过滤、沉淀,去除污泥中夹带的大颗粒固体和漂浮杂物。

2.1.2影响调试的因素

影响调试的因素,除接种污泥外,还有废水的水质特征、有机质负荷和有毒污染物负荷、环境条件、填料种类等。厌氧调试所需时间较长,一般16~24周不等。

⑴pH值pH值变化将直接影响产甲烷菌的生存与活动,厌氧池pH值应维持在6.5~7.8之间,最佳范围在6.8~7.5左右。厌氧池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正常运行时,进水pH值可略低于上述值。

⑵温度采用中温调试。大多数产甲烷菌的适宜温度在中温35~40℃之间,中温条件下,产甲烷菌种类多,易培养驯化、活性高。应控制厌氧池温度波动范围一般1d不宜超过±2℃,避免温度超过42℃。

⑶碱度合理的厌氧池碱度(以CaCO3计)范围为2000~4000mg/L。

⑷基质的碳、氮、磷比例及微量元素厌氧处理要维持正常运行,废水中必须含有足够的细菌用以合成自身细胞物质的化合物。甲烷菌的主要营养物质为氮、磷、钾和硫及其它必需的微量元素。厌氧池中营养物质比例一般取BOD5:N:P=(200~300):5:1,而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铁微电解池中主要营养物质的比例一般取BOD5:N:P=100:5:1。

2.1.3厌氧池调试操作

⑴将接种污泥投入厌氧池,用稀释的废水(一般控制COD负荷不高于1000-5000mg/L为宜)浸泡2d,调节厌氧池内pH值约在7.0~7.5之间。

⑵向厌氧池注入生产废水约1/3池容,再补充生活废水至设计容量,调试初始应采用较低负荷,一般约为正常运行负荷的1/6~1/4,或取0.1~0.3kgCOD/(m3〃d)。(负荷=流量×浓度÷容积,控制进水浓度和流量,设计负荷2 kgCOD/(m3〃d))

⑶按约1/4设计处理量连续进水。

开启回流泵,将厌氧池出水回流,以增加池内生物菌数量,以免污泥大量流失,回流比约1:4。生物接触氧化池同期进行调试,为防止调试阶段厌氧池高浓度废水对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冲击,应控制从厌氧池流入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废水量。⑷应注意池内的温度变化,升温不能过快。当厌氧池出水pH<6.5时应增加进水中的碱量,要及时对pH进行检测。

⑸在上述情况下稳定运行2~3周,可逐步提高厌氧池容积负荷。每次提高0.3kgCOD/(m3.d)左右,稳定运行时间2周左右。

在此期间,应注意观察厌氧池出水情况,若pH降低,应加大投碱量,若调整负荷后发生异常应采取降低负荷或暂时停止进水等措施,待稳定后再提高负荷。⑹若出水水质效果好且稳定时,可逐步加大从厌氧池到FSBBR池的水量,最终实现厌氧池出水全部流入生物接触氧化池。

⑺当厌氧池进水浓度提高至原水浓度,直接进水,应经10d稳定观察,正常运行,可逐步取消回流泵。

⑻正常的成熟污泥呈深灰到黑色,带焦油气,无硫化氢臭,pH值在7.0~7.5之间,污泥易脱水和干化。当进水量达到设计要求,并取得较高的处理效率,产气量大,含甲烷成分高时,可认为厌氧调试基本结束。

2.好氧生化处理调试(设计负荷1 kgCOD/(m3〃d))

2.2.1主要控制条件

⑴pH氧化池pH值应维持在6.0~8.5之间,若进水pH值急剧变化,在pH<5或pH值>10.5时,将引起生物膜脱落,这时应投加化学药剂予以中和,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

⑵溶解氧应确保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铁微电解池内废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一般以2~4mg/L为宜。

2.2.2好氧生化处理调试操作

⑴将从外运来的活性污泥投入生物接触氧化池,污泥量为池容的0.01~0.05。⑵将预曝气调节池废水泵入生物接触氧化池1/5~1/3池容,再加满自来水,控制此时生化池水中的pH值为7或稍大于7,由于此时池内污染物浓度较高,不必

加入营养物和碳源。

⑶启动罗茨鼓风机,闷曝(不进水连续曝气)8h后,停止曝气静臵沉淀2h,再继续闷曝,以后曝气每隔8h可停止曝气静臵沉淀2h然后继续曝气。

⑷闷曝气1d后,可从调节池少量补充废水。

⑸在曝气过程中要控制生化池中溶解氧含量在2~4mg/l之间,并需测试污泥沉降比,若该值逐渐减少,说明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

⑹每天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更换约1/3池容的废水,经过数日闷曝气、静臵沉淀、补充废水之后,可以按设计流量的1/3~1/2连续水。

⑺驯化与培菌同时进行,挂膜速度很快,一般一周后在填料表面上,就可以看到有很薄的一层膜。

⑻若微生物膜增殖正常,约7d后,生物接触氧化池出水一部分可流入沉淀池,一部分仍然回流至调节池。即可连续进水、回流。

⑼大约20d后,填料上将挂上一层橙黑色生物膜,可按设计水量进水。

⑽在此情况下能稳定运行1个月左右,这时挂膜基本完成,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此时应密切注意监测水质变化情况,避免负荷突变对生化池造成冲击。

若液面有大量泡沫产生且数量不断增加,覆盖生化池,说明曝气量过大或有大量合成洗涤剂与其它物质进入,应减少曝气量,投加除泡剂,也可以在生化池周边安装自来水蓬头喷淋去除泡沫。

⑾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膜开始新陈代谢,老膜开始剥落,出水中出现悬浮物,标志着挂膜阶段结束,可进入正常运行。

2.2.3生化池运行状态判断

生化池运行状态可根据以下情况判断:

⑴颜色:运行良好时混合液呈棕褐色,且色泽鲜明;运行恶化时呈深褐色或黑色。⑵气味:运行良好时不产生讨厌气味,应为略带霉味的泥土气味;运行恶化时废水有一种类似腐败的鸡蛋的恶臭味。

⑶泡沫:在生化池内出现少量的泡沫,属正常现象;在出水中出现白色泡沫翻滚,表示悬浮固体浓度过高。

⑷pH值:运行正常,pH值应在6.5~8.5之间,若下降,可能是曝气过量,有毒物质进入,可加入生石灰(或工业Na2CO3)进行调节。

当厌氧池调试完成之后,好氧生化池运行正常,整个调试工作基本结束。

2.3注意事项

(1)好氧生化池调试开始时,曝气量应从小气量开始,随着废水进水量增加而逐步增大,保证生化池废水中溶解氧约2~4mg/l。

(2)调试阶段每周应对厌氧池和好氧生化池的进出水质取样检测,了解水质变化情况,掌握生物膜生长状况。

(3)厌氧池和好氧生化池应预留观察用填料,纲绳上端系绑在操作平台护栏上,填料部分自然垂落入废水中,下端不要固定,调试一段时间后或日常运行时,可将此填料束拉出水面查看生物膜生长情况。

3日常运行管理

废水处理站调试完成后,即可投入正常运行,日常管理工作也很重要,主要包括各废水处理工艺单元的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和安全操作等,若管理不善,会造成生物膜脱落,影响厌氧消化和好氧生化处理效果,废水难以达标排放。

⑴ 该生物化工厂连续生产,废水站应24h有专人管理。

⑵各岗位应有工艺系统网络图、安全操作规程等,并应示于明显部位。

⑶废水站运行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本站废水处理工艺和设施、设备的运行要求与技术指标,运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巡视检查构筑物、设备、电器和仪表的运行情况,并如实作相关运行记录,包括每天进水量、有无异常情况、设备故障等。

⑷操作人员发现运行各处理单元或设备运行不正常时,应及时处理或上报主管部门,罗茨鼓风机、水泵等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启动备用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启动手动控制系统,并立即上报,请相关专业人员维修,不要擅自拆卸。⑸根据各设备要求,定时检查,添加或更换润滑油。

⑹构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栏、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及防腐处理,并及时更换被损坏的照明设备。

⑺及时清运格栅池内栅渣,经常巡查并清理池面上的漂浮杂物,如树叶、塑料袋等,以免堵塞管道及水泵。沉淀池污泥每周抽排一次。

⑻了解掌握车间生产及排放废水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厌氧池负荷突变,影响生物膜生长。

⑼如果出现设备或供电故障使罗次鼓风机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好氧生化池不能曝气的情况,应及时请有关人员排除故障,每次停止曝气时间不能超过8h,以免生物膜脱落。

⑽应经常观察好氧生化池生物膜生长状况、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颜色、状态、气味等,并定时测试和计算反映污泥特性的有关项目。因水温、水质的变化而在沉淀池引起的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⑾每周至少一次抽取各处理工艺单元水样进行检测,掌握各处理单元处理效率和水质变化等运行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4混凝沉淀池的调试

实验确定混凝沉淀加药段单位容积的废水量需要投加的药剂量,然后调整加药系统的加药量,以求达到处理效果。

4铁碳塔的调试

影响铁碳塔的效果的因素有进水PH、铁碳比、停留时间、进水COD值,水温等。

(1)PH:酸性条件对铁碳微电解反应有利,一般控制进水PH在2~3.(2)铁碳比:最优铁碳比(体积)为12.(3)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出水PH在5左右,可考虑t=2h。

(4)进水COD:对反应没什么影响。

南京亚源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汪华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 篇2

目前,水资源污染是中国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化生产的不断增加,有机污水的排放也日益严重,很多工厂环保意识差,将大量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导致水生物系统的破坏,也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针对有机污水的处理再排放,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严格要求对有机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对于有机污水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对生化+MBR膜法有机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推荐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污水,更高效地降解微生物,将有机污水进行严格的处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1 有机污水

1.1 有机污水来源

有机污水主要是工业生产废水,譬如造纸工业、食品工业、塑料工业、皮革工业等行业生产产生的废水。这些污水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物含量高,如果直接将这类污水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需要经过有机污水处理,达到可排放指标方可排出[1]。

1.2 有机污水水质特点

a)成分复杂。有机污水多为工业生产废水,其中有机物成分种类复杂,较多的含有硫化物、氰化物、氮化物、碳水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还有一些重金属物质,表现形式多为发黄、发黑、发绿并带有略微的芳香气味或者是刺鼻恶臭气味;b)具有强酸强碱性。有机污水中具有强酸或者强碱性类的化合物较多,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对生物的生长,水质的污染有强烈的破坏力;c)不易生物降解。有机污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结构复杂,生化性差,且对微生物有毒性,难以用一般的生化方法处理。

1.3 有机污水的危害

a)需氧性危害。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导致水质中的氧气缺失,对于水质的污染可以导致水生物的死亡,从而发出恶臭的气味,破坏水环境;b)感观性污染。有机污水对周围的生长作物,水质的污染,导致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c)致毒性危害。有机污水中含有的硫化物、氰化物、氮化物、碳水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通过地表水渗入地下,被人和动物饮用后会直接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2 生物处理技术处理有机污水

生物处理是废水净化的主要工艺,主要用于处理农药、印染、制药等行业的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采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分解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将有毒物质和化学超标物质进行分解使其达到排污标准。通过生物处理技术分解有机污水,安全、经济、环保,无二次污染,适用范围广阔,是有机污水处理的首选方法。

2.1 好氧生物膜法

好氧生物膜法是通过生物膜将有机污水中的细菌、真菌、有机生物等进行过滤处理,生物膜可以通过有机生物附着在过滤网或者有机生物载体上繁殖产生,是一种有效的有机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方法[2]。

2.2 膜生物反应器特点

a)出水水质好。生物膜法利用生物滤膜分离有机污水使污水处理的水质更好。比传统的二次沉淀的方法具有超强的生物降解功能,生物浓度也较活性污泥高,可以作为生活回用水使用。通过膜生物反应器提高了有机污水的降解能力,对有机污水进行处理能够将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强力地降解。是有机污水处理的高效处理技术;

b)工艺参数易于控制。膜生物反应器可以将STR与HTR分离处理,通过长时间的对STR的控制,将硝化菌的硝化能力不断聚集提高,从而增加了有机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能力,并且通过膜的分离,将大分子的有机物进行充足时间的降解,提高有机污水的处理能力。在工艺参数方面相比传统有机污水污泥处理方法更简单、容易操作和控制;

c)设备紧凑,占地少。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的有机污泥浓度较高,反应器的体积小,容积负荷大,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设备紧凑,占地少;

d)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产率低可以通过表1进行比较:

e)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膜生物反应器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具有高浓度的MLSS,优于传统生物法;

f)易于自动控制管理。膜生物反应器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对有机污水的处理能够更好的管理,不容易被有机污水中的污泥膨胀所影响。

3 MBR膜生物反应器

曝气生物反应器(MembrnaeAaertionBioeractor简称MABR),萃取膜生物反应(MembrnaeAaertionBioeractor简称MABR),膜分离生物反应器(Biomass Separation Membnare Bioeracotr简称BSMBR),总称为膜生物反应器。

3.1 曝气生物反应器

无泡曝气生物反应器通过致密膜或者微孔膜向生物反应器进行无泡曝气。气体分压低于泡点,并且气体在膜系统中,提高了有机污水与膜的接触时间,增加了传氧效率。膜爆气生物反应器见图1。

3.2 萃取膜生物反应器

萃取膜生物反应器通过膜萃取与生物降解的方式对有机污水中难以溶解的有机物萃取出来,主要用于萃取有毒物质,再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专性菌对其进行生物降解,从而对膜生物反应器进行优化[3]。萃取膜生物反应器结构见图2。

3.3 膜分离生物反应器

膜分离生物反应器是将有机污水固液分离,类似于二沉池。其通过膜组件将固体有机物回流至反应器中,再将处理过的有机水排出。膜分离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可以根据膜组件与生物反应器位置进行分类有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

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泵对其加压,混合液在压力的作用下进行过滤,这样大分子有机物将被膜过滤出来,再回流到生物反应器中进行降解,如此循环操作进一步地对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具有稳定、容易操作、膜容易清洗等特征,是有机污水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由于为了提高循环泵的压力会消耗较高的动能。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膜组件置于生物反应器中,再通过泵将过滤液抽出。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与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见图3。

4 结语

对于有机污水的处理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处理技术,但是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新性有机物不断出现,这对我们的污水处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生化+MBR膜法的生物处理有机污水,将成为有效控制有机污水的重要手段,在通过生物技术处理有机污水时,要合理开发高效的降解微生物产品,将有机污水进行严格的处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保护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减少有机污水的排放。

参考文献

[1]张春杨,王香玲,张壮志.高浓度有机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07-10009.

[2]商甲伟,鲍兴敏.河北省某市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1(14):31.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 篇3

【关键词】运行控制;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来说,生化处理阶段管理是关系到水处理设施能否长期稳定运行,处理后的出水能否达标排放的重要工作。

污水生物处理方法为包括活性污泥法(A-A-O)、生物膜法(曝气生物滤池)等。

1.活性污泥法

A-A-O工艺属于活性污泥处理工艺,按实际意义来说,本工艺称为厌氧-缺氧-好氧法更为确切。

1.1运行控制

(1)经常检查与调整曝气池配水系统和回流污泥的分配系统,确保进行各系列或各池之间的污水和污泥均匀。

(2)经常观测曝气池混合液的静沉速度、SV及SVI,若活性污泥发生污泥膨胀,判断是存在下列原因:入流污水有机质太少,曝气池内F/M负荷太低,入流污水氮磷营养不足,PH值偏低不利于菌胶团细菌生长;混合液DO偏低;污水水温偏高等。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污泥膨胀。

(3)经常观测曝气池的泡沫发生状况,判断泡沫异常增多原因,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4)及时清除曝气池边角外飘浮的部分浮渣。

(5)定期检查空气扩散器的充氧效率,判断空气扩散器是否堵塞,并及时清洗。

(6)注意观察曝气池液面翻腾状况,检查是否有空气扩散器堵塞或脱落情况,并及时更换。

(7)每班测定曝气池混合液的DO,并及时调节曝气系统的充氧量,或设置空气供应量自动调节系统。

(8)经常检测出水是否带走微小污泥絮粒,造成污泥异常流失。判断污泥异常流失是否有以下原因:污泥负荷偏低且曝气过度,入流污水中有毒物浓度突然升高细菌中毒,污泥活性降低而解絮,并采取针对措施及时解决。

1.2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1.2.1污泥膨胀问题

(1)发生污泥膨胀后,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污泥膨胀的种类及形成原因,分析膨胀的存在条件及成因。着重分析进水氮、磷营养物质是否足够,生化池内F/M、PH、溶解氧是否正常,进水水质、水量是否波动太大等因素。根据分析出的种类、因素做相应调整。

(2)由于临时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问题,采取污泥助沉法或灭菌法解决。

(3)由于工艺运行控制不当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问题,根据不同因素采取相应工艺调整措施解决。

1.2.2泡沫问题

(1)发生泡沫后,要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泡沫的种类及形成原因,根据分析出的种类、因素做相应调整。

(2)化学泡沫,采取水冲或加消泡剂解决。

(3)生物泡沫,增大排泥,降低污泥龄,预防为主。

1.2.3污泥上浮问题

(1)污泥上浮广义上指污泥在二沉池内上浮,在运行管理中,专指有于污泥在二沉池内发生酸化或反硝化导致的污泥上浮。

(2)酸化污泥上浮,采取及时排泥的控制措施。

(3)硝化污泥上浮,采取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降低污泥龄,控制硝化的控制措施。

2.生物膜法

曝气生物滤池属于生物膜处理工艺,是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的核心,也即主处理工艺。

2.1运行控制

2.1.1布水与布气

由于生物滤池采用滤头布水,所以滤头的堵塞会使污水在滤料层中分配不均,结果滤料层受水量影响发生差异,会导致微生物膜的不均匀生长,进一步又会造成布水布气的不均匀,最后使处理效率降低。对于布气系统,由于曝气生物滤池采用不易堵塞的单孔膜曝气器,所以在运行中被大量堵塞的几率不大,如有堵塞,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空气阀门,使供气匀,并可用曝气器冲洗系统进行冲洗。

2.1.2滤料

(1)预处理:对于滤池中的生物滤料,在被装入滤池前需对其进行分选、浸洗等预处理,以提高滤料颗粒的均匀性,并去除尘土等杂质。

(2)运行观察与维护:应定期观察生物膜生长和脱膜情况,观察其是否被损害。有很多原因会造成微生物膜生长不均匀,这会表现在微生物膜颜色、微生物膜脱落的不均匀性上,一旦发现这些问题,应及时调整布水布气的均匀性,并调整曝气强度来予以纠正。每年定期检修时需视情况给予添加。

2.1.3生物相观察

滤池中滤料上生物膜的生物相特征与其他工艺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面。一般来说,由于水质的逐渐变化和微生物生长环境条件的改善,生物膜系统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较活性污泥工艺大,尤其是丝状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种类增加,厌氧菌和兼性菌占有一定比例。在分布方面的特点,主要是沿生物膜厚度和进水流向呈现出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滤料层的下部(对于上向流)、滤料层的上部(对于下向流)或生物膜的表层,生物膜往往以菌胶团细菌为主,膜也较厚;而在滤料层的上部(对于上向流)、滤料层的下部(对于下向流)或生物膜的内层,由于有机物浓度梯度的变化,生物膜中会逐渐出现丝状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生物的种类不断增多,但生物量及膜的厚度减少。

水质的变化会引起生物膜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在进水浓度增高时,可看到原有特征性层次的生物下移的现象,即原先在前级或上层的生物可在后级或下层中出现。因此,可以通过这一现象来推断污水有机物浓度和污泥负荷的变化情况。

2.2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及解决对策

2.2.1生物膜严重脱落

在滤池正常运行过程中,微生物膜的不正常脱落是不允许的,产生大量的脱膜主要是水质原因引起的,如抑制性或有毒性污染物浓度太高或pH值突变等,解决办法是必须改善水质,使进入滤池的水质基本稳定。

2.2.2处理效率降低

当滤池系统运行正常,且微生物膜生长情况较好,仅仅是处理效率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是水质的剧烈变化或有毒污染物质的进人造成的,而可能是进水的pH值、溶解氧、水温、短时间超负荷运行所致。对于这种现象,只要处理效率降低的程度不影响出水水质的达标排放,即可不采取措施,过一段时间便会恢复正常;若出水水质影响达标排放,则需采取一些局部调整措施加以解决,如调节进水的pH值、调整供气量、对反应器进行保温或对进水进行加热等。

2.2.3进水水质异常

(1)进水浓度偏高: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如果出现,应当通过加大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来保持污泥负荷的稳定性。

(2)进水浓度偏低: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暴雨天气,应当通过减少曝气力度和曝气时间来解决,或雨污水直接通过超越管外排。

2.2.4出水水质异常

(1)出水带泥、水质浑浊: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生物膜厚度太厚,反冲洗强度过高或冲洗次数过频。解决办法是控制水解酸化池出水SS,减少反冲洗次数,调整反冲洗合适强度。

(2)水质发黑、发臭:水质发黑、发臭的原因可能是溶解氧不够,造成污泥厌氧分解,产生H2S气体。解决办法是加大曝气量,提高溶解氧的含量即可。

3.结语

在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期间,需要操作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规章制度进行运行管理。处理单元、岗位的工艺控制和设备操作正确无误,处理工序安全、稳定运行,最终实现以最少的物耗和能耗,达到污水处理标准。

【参考文献】

[1]郑兴兰等.污水除磷脱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高廷耀,顾国维,周琪著.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 篇4

多级生化处理工艺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

摘要:在宁波大岙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南方多雨及山谷型地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采用了由普通好氧处理、纯氧生化处理、臭氧氧化、综合物化处理等组成的多级生化处理工艺.介绍了工程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的.确定方法、主要设计参数以及工程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作 者:谢文岳    魏迅    XIE Wen-yue    WEI Xun  作者单位:谢文岳,XIE Wen-yue(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822)

魏迅,WEI Xun(国美〈天津〉水务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191)

期 刊:中国给水排水  ISTICPKU  Journal: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 22(22)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调节池    多级生化处理   

浅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调试 篇5

浅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调试

摘要:工艺调试是污水厂顺利投产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污水处理知识和长期运行经验的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来实施,建议将工艺调试列入专项,并安排足够的`资金,以保证调试工作的有效开展..作 者:杭志勇  作者单位:姜堰市城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江苏,泰州,225500 期 刊:科技经济市场   Journal:KEJI JINGJI SHICHANG 年,卷(期):, “”(3) 分类号:X7 关键词:带负荷试车    活性污泥培养    活性污泥驯化   

 

生化法在炼油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篇6

摘要:生化法因其处理成本低、运行稳定可靠等优点,在炼油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目前炼油厂在污水处理中所应用的主要生化法进行了分类、综述及前景展望.作 者:刘韬韬 刘元琴 姜凯 LIU Tao-tao LIU Yuan-qin JIANG Kai 作者单位:刘韬韬,LIU Tao-tao(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新疆石河子,83)

刘元琴,LIU Yuan-qin(北京市海顺德钛催化剂有限公司,北京,100176)

姜凯,JIANG Kai(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北京,100101)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 篇7

1 设计水量、进水水质及达标出水水质

1.1 设计水量

系统设计处理水量1800m3/d (包括1.2期) , 由于设置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 时处理水量确定为80m3/h, 并为检修及安全需要设置两条线运行, 当系统一条线检修或事故时, 保证单条线处理全部水量而效果不低于排放标准的80%。

1.2 进水水质及要求达标水质

进水水质按一般医院污水水质、要求出水水质按国家《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466-2005) , 详见表1。

2 工艺流程图、说明

2.1 工艺流程图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2.2 工艺说明

本工艺采用较为成熟、可靠的“A/O”二级生化处理的工艺, 再加上后续处理, 使其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 具体说明如下:

2.2.1 格栅井

格栅井内设置格栅, 用以去除污水中的软性纤维物及大颗粒杂质, 以防堵塞水泵、阀门、管道, 确保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格栅采用不锈钢回转式机械格栅, 残渣人工定期清理、外运, 一般一星期一次。污水经格栅处理后进入调节池。

2.2.2 调节池

医院污水不均匀系数大, 为保证处理设施水质水量负荷均匀和保证后续设备的连续运行, 因此设计一综合调节池来贮存污水和均匀水质。设计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6h。调节池设污水提升泵3台 (二用一备, 自动切换) , 池内设液位控制器2套, 检修爬梯等基本配套设施。调节池的污水泵将污水提升入污水生化处理系统。

2.2.3 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池的主要作用:将污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分解为溶解性有机质, 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本工艺中水解池采用先进的污泥床区配水升流式, 可利用底部污泥床截留并吸附颗粒物质、胶体物质及有机物。为了增强水解池的作用, 在水解池内装设了ZH悬浮式填料, 该填料易挂膜, 表面上有丰富的水解酸化细菌, 能降解部分COD, 并使复杂有机物部分转换为可降解的BOD。同时将污水中的有机氮分解为氨氮。ZH悬浮填料, 具有硬性、软性、半软性填料的多项优点, 孔径可变性大, 不堵塞、不粘连结团;比表面积大、挂膜迅速。水解酸化池另一作用为出水循环回流进行缺氧脱氮反应。污水在兼氧微生物的作用下, 利用原水部分降解的挥发性有机酸 (VFA) 作为有机碳源, 使亚硝酸氮、硝酸氮转化为氮气, 并利用部分有机物和氨氮合成新的细胞物质。水解酸化池有机负荷为0.48kg COD/d·m3, 水力停留时间HRT=3h, 污泥浓度MLSS=6000mg/L。

2.2.4 接触氧化池

本工艺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去除有机物的主体工艺, 生物膜法处理医院污水与传统的工艺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机负荷高, 单位体积去除有机物的能量是生化法中最高的, 它的容积负荷可高达2-3Kg BOD/m3·d。②不产生污泥膨胀, 由于不实行污泥回流, 因此, 不存在污泥的过量繁殖导致反应池缺氧、出水水质恶化的危险。③耐冲击性能好, 接触氧化的微生物细菌生长在填料上, 当受到高负荷冲击后, 生物细菌能很快得到恢复。④管理方便, 能实行简单的无人控制而不影响水质, 可以减少操作人员, 降低运行成本。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目前医院污水处理最流行的技术,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接触氧化池池型设计为二级, 按1:1.4的比例划分, 首池为高负荷氧化池, 终端池属于低负荷氧化池, 以确保能充分降解各种形态的主要是可溶性的有机污染物及去除氨氮。从水流方向总体属于推流式, 但从单池水流状态又属于完全混合式, 从曝气方式属于延时曝气。

填料采用国际先进的ZH悬浮式填料, 安装检修方便, 长期使用不会损坏。曝气采用中心廊道式曝气, 可变微孔曝气器, 膜片材质为进口三元一丙橡胶, 曝气管采用ABS工程塑料管。气水比为12:1, 污水在生化池内不断内循环, 以使填料上的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接触, 使得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充分的降解。接触氧化池出水含NO2-、NO3-, 用管道泵部分回流至水解酸化池, 脱氮。回流率最高可达100%。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微生物浓度MLSS=8-10g/L, 负荷率0.16kg COD/d·m3, 水力停留时间HRT=6h, 填料用量120m3 (堆积体积) 。

2.2.5 二沉池

二沉是为去除经氧化后水中脱落的微生物膜而设置的, 采用竖流式斜管沉淀池, 设计表面负荷为:2m3/m2.h, 上升流速0.54m3/S, 沉淀池上部为集水区, 中部为沉淀区, 下部为滑泥斗。二沉池停留时间为2小时, 二沉池集水区设置潜孔出水堰, 以防止出水带出表面絮泥。污泥斗倾角为45度, 沉淀污泥用空气提升器排泥。

2.2.6 消毒池

医院污水消毒时间按规范为60分钟, 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折板混合反应的消毒方式, 消毒装置能根据处理水量的不同而改变加药量, 消毒后的处理水即可达到排放要求。

2.2.7 污泥池

二沉池的污泥气提进入污泥好氧消化池, 污泥池内设有污泥好氧消化系统, 绝大部分有机污泥可得到消化, 污泥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内, 剩余污泥量较少, 由业主委托环卫部门约每6个月一次抽吸外运。

3 工艺流程特点

3.1 工艺简单, 稳定可靠, 操作维修方便, 无需进行污泥回流 (调试运行时利用回流水泵回流污泥) 。

3.2 以去除污水中CODcr、BOD的同时, 能实现硝化/反硝化, 并使污泥生物氧化减量, 处理效率高, 出水水质好。

3.3 脱氮设置平行两条线, 必要时只开一条线, 节省能耗;特殊情况检修时, 单条线运行也能基本保证出水达标要求。运行周期灵活可变, 耐冲击负荷性能强。

3.4 噪声源主要来自机电设备, 本设计采用先进的液下潜污泵, 日本独资的回转式风机, 并采取有效的消声, 隔音, 减振等措施, 噪声能控制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二类标准 (白天≤60d B, 夜间≤50d B) 。

3.5 整套系统实行全自动免维护控制, 节省人员费用。

3.6 设计的各个水池均是全封闭结构, 废气通过管道集中高空排放。

4 结束语

经实践, 医院污、废水经过上述工艺处理后, 排水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

摘要:医院的污、废水除一般的生活污水外, 还含有化学物质、放射性废水和病原体。因此, 若不进行有效的处理, 势必严重影响周围环境。根据医院污、废水排放标准, 采用较为成熟、可靠的“A/O”二级生化处理的工艺, 再加上后续处理, 使其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

关键词:“A/O”,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

参考文献

[1]GB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S].

[2]章北平, 陆谢娟, 任拥政.水处理综合实验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3]吴迪, 孟祥春, 等.油水分离剂在化学驱采出液和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精细化工, 2004 (1) .

核电厂污水系统调试与运行 篇8

关键词:核电厂;污水系统;SEO;系统调试;系统运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0-0096-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0.047

1 概述

核电厂污水系统(SEO)分为SEO1和SEO2两个部分。SEO1系统用于收集屋面和场地的雨水及生产废水,通过SEO1管网排入海中。SEO2系统用于收集核电站各个子系统排出的生活污水,通过SEO2管网,排至污水处理站(ED),通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再经SEO1管网排入海中。

SEO1管网和SEO2管网都是埋于地下的疏水管网,依靠重力逐级自流,坡度为0.003。考虑到管网的长度,在管网的中间某些位置,设有专门的提升井,将污水泵送到较高的位置,继续依靠重力流动,从而使提升井下游的管网可以埋于地下较浅的位置,降低施工和维护成本。

厂房内的污水要送到室外SEO连接井内,根据厂房内污水收集点的高度,采用直接排放和经污水泵提升后排放两种方式。福清核电1/2#机组当前设置的污水提升泵清单如下表1:

2 SEO系统提升泵的控制逻辑

SEO系统各子项的提升泵有不同的配置,主要有单泵配置、双泵配置和三泵配置三种,不同配置的控制原理也有所不同。除了常规岛循环水集水坑的污水泵是经由DCS控制外,其他的所有污水泵都是由就地控制箱(AR箱)直接控制的,与DCS无关。

2.1 单泵控制逻辑

集水坑内设有三个液位开关,分别在低、高、高高液位时动作:

高液位时,污水泵自动启动。

低液位时,污水泵自动停运。

高高液位时,通过DCS向主控发出报警信号。

2.2 双泵控制逻辑

集水坑内设有四个液位开关,分别在低、高、高高、高高高液位时动作:

高液位时,第一台污水泵自动启动。

高高液位时,第二台污水泵自动启动。

高高高液位时,通过DCS向主控发出报警信号。

低液位时,所有污水泵自动停运。

就地控制箱内的继电器逻辑,保证相邻的两次高液位信号触发时,交替启动两台泵:

第一次高液位信号触发时,启动A泵;低液位信号触发时,停运A泵。

第二次高液位信号触发时,启动B泵。

第二次低液位信号触发时,停运B泵。

如此循环,交替往复。

2.3 常规岛循环水集水坑污水泵控制逻辑

常规岛循环水集水坑污水泵没有设置相应的就地控制箱,是由DCS直接控制的。集水坑内设有远传液位计(MN),在DCS中经阈值比较后,产生低、高、高高液位信号。

高液位时,第一台污水泵自动启动。

高高液位时,第二台污水泵自动启动,同时向主控发出报警。

低液位时,所有污水泵自动停运。

2.4 三泵控制逻辑

集水坑内设有四个液位开关,分别在低、高、高高、高高高液位时动作。

高液位时,第一台污水泵自动启动。

高高液位时,第二台污水泵自动启动。

高高高液位时,第三台污水泵自动启动。

低液位时,所有污水泵自动停运。

3 调试期间发现的问题

3.1 多台泵外形相似的问题

SEO系统的很多子项中,设有并联布置的两台或三台污水泵,其外形一致,根本无法区分。正常运行时没有影响,设备故障检修时电气隔离错误将会产生严重的触电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在调试试验期间按照如下流程处理:(1)根据现场设备布置图,明确设备位号;(2)根据第一步确定的设备位号,安装正式标牌;(3)调试期间,手动逐个启动污水泵,检查闭合的接触器、就地控制箱上信号灯指示、实际启动的泵的一致性。如果存在不一致,则进行调整。

3.2 泵的流量特性差异

由于污水泵的实际应用情况,污水泵出口距离排污口高度差很小,且管道很短流阻小,所以泵出口的实际压力往往小于额定压力,而泵的流量则远大于额定

流量。

实际调试结果,泵的出口压力只有0.1MPa·g,根据污水泵运行期间集水坑液位差计算出来的流量为

86.0m3/h,与理论值存在较大的偏差。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污水泵流量较大,可以保证排污泵可靠性和有效性,在电机功率(电流)不超过限值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

3.3 止回阀不能关闭

由于污水中普遍含有较多的杂质,而污水泵出口的止回阀一般都是依靠重力回座的,很容易引起止回阀不能完全回座。对于双泵配置的集水坑,当一台泵运行时,停运泵的出口止回阀未完全回座,将引起运行的泵长期过负荷运转,导致泵受损,同时有可能导致污水坑串水。

在调试过程中测量泵的流量时,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应关闭备用泵的出口隔离阀。在运行过程中,巡检时应注意检查泵的运行状态,并注意观察集水坑的水位变化情况,以核查泵出口逆止阀是否复位。

3.4 就地控制箱问题

电厂污水系统大部分子项的污水泵控制是通过就地控制箱来实现的,而就地控制箱内部完全依靠继电器的硬接线来保证逻辑的实现,特别是双泵交替优先启动的逻辑,使得控制箱内的接线非常复杂,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处理起来非常困难。这要求调试人员对电气一次图、二次图、接线图非常熟悉,同时要保证图纸与实际的一致性。调试过程中,发现了较多的线缆标识错误,甚至有部分接线错误,给调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如下:(1)接触器卡涩,无法自动闭合;(2)热继电器整定值设置错误;(3)延时继电器延时设置与图纸不一致;(4)信号指示灯正负接反;(5)控制柜柜面按钮标识牌错误。

4 结语

电厂污水系统虽然组成简单,且在电站正常运行中的重要性一般,但是其对于机组的安全运行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异常情况下,电厂污水系统可以起到重要的水淹报警作用,并缓解事故后果,在机组的日常运行期间,需要对其保持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楠.厂区室外工程给排水设计说明(0426000-JPS06-001)[S].2010.

[2] 司杨.电厂污水系统系统手册(04260SEOXTS02)

污水处理厂工艺调试培菌方案介绍 篇9

1.检验污水处理厂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施工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主要是各工艺参数的确定,如:水泵最佳运行水位,旋流沉砂池的旋流速度,反应池最佳污泥负荷、污泥龄、污泥回流比、污水回流比、剩余污泥排放量、最佳曝气量等;

3.发现存在问题并逐一分析解决,为今后的正式运行积累经验数据。

二、前提条件

1.充足的水源补给,外围泵站和管网应具备向污水处理厂连续输送污水的能力并同样完成了清水联动试车;

2.各种设备的联动试车完毕且功能完备,性能良好,满足工艺要求,联动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得到妥善处理;

3.全流程已进行了清水联动试车,并确认无直接影响培菌试运行的存在问题;

4.培菌过程所需的人员、材料和工具均已准备齐全;

5.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实习,达到熟悉本岗位职责,胜任本岗位工作的要求;

6.现场24小时均需有工作人员有场,工作人员实行三班四运行转工作制,日班现场人数需15人(连工程师),中夜班人数各需6人;

7.污泥处理系统已配套完成并明确脱水后污泥的处置。

三、培菌方案摘要

考虑到培菌费用的节省和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计划整个培菌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对1#反应池北池(5.5万吨/日)和2#反应池南池(5.5万吨/日)进行活性污泥培养;第二阶段: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培养成熟后,进行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培菌工作;第三阶段:稳定运行和除磷脱氮调试;最后进入连续生产运行。

四、培菌方法

采用间歇换水,连续换水结合法。

五、菌种来源及数量

菌种来自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的污泥浓缩池,通过一台DN100的移动潜水泵把浓缩池污泥抽至4000L的泥浆运输车(共两台)内,再用泥浆运输车将浓缩后污泥分别运至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侧边,再用DN100的移动潜水泵(每池一台,共二台)直接将泥泵至池内,经过对反应池体积的计算及工艺要求约需含水率97%的菌种5600M3(未包括调试过程中遇到的菌种死亡等特殊情况)。

六、培菌工期

培菌工作共需120天,其中第一阶段需45天,第二阶段需30天,第三阶段需要45天。

七、人员配置

根据培菌工作需要设定以下工作小组:

1.指挥小组:由公司领导组成;

2.培菌技术小组:需工艺工程师3名、机械工程师2名、仪表工程师1名、电气工程师2名;

3.操作小组:需工艺技术员5名、机械技术员4名,电气技术员3名,机械维修工4名、电气维修工3名,工艺技工6名;

八、工作分配

1.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培菌过程中各项技术方案,指导调整各项技术参数,根据实际工作进展调整培菌计划,监督落实培菌计划的完成,该工作由培菌技术小组负责;

2.运行管理工作:根据培菌计划现场执行各种相应操作,包括负责安装便携潜水泵输送菌种,控制各进、出水阀门,调节池中曝气量等。该工作由操作小组负责,日、中、夜三班连续运转;

九、培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1.通讯设备:对讲机8台;

2.菌种输送泵:3台(DN100);

3.泥浆运输车:两台(每台4000L);

4.菌种输送临时电源:四套;

5.机械维修工具一套及电工检修仪表一套;

6.便携式溶氧计一台。

十、培菌具体操作

反应池及二沉池编号示意图

1、第一阶段: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培养

通过污泥泵(一台)把将一、二期厂区活性污泥菌种抽至泥浆运输车内(两台)分别运至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旁边,再用泵(每池一台污泥泵,共二台泵)抽入池内。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启高位进水井总进水阀和东、西配水总阀。

(2)开启格栅渠道1#~4#进水阀、关闭两个超越阀,并把四个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3)开启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所有进水阀,关闭和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超越阀门,关闭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所有进水阀门及超越阀门。

(4)将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5)开启配水井2#、4#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关闭1#、3#、5#、6#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

(6)开启厂外泵站水泵向厂区送水,此时开启转鼓格栅和沉砂系统设备,污水经格栅和沉砂池后进入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

(7)当污水淹没曝气管后,开启一台鼓风机并逐渐打开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各段气阀,然后开始将菌种泵入池内,调节曝气量使污泥能充分搅拌处于悬浮状态即可。

(8)检查搅拌器安装尺寸,并逐台开启搅拌器,进行空载试验,检查搅拌器空载运行情况;

(9)水淹没搅拌器后,开启所有搅拌器进行搅拌。

(10)当污水水位上升将至出水堰高度时,关闭厂外泵站污水泵停止向厂区供水并继续投加菌种,调节曝气量,进入静态闷曝直到菌种投加完毕。

(11)菌种投加完毕后,静态闷曝12小时,然后再次启动厂外泵站污水泵向厂区供水,进入间歇换水阶段。间歇换水量每次为反应池水量的一半约2万m3,保持每小时流量4000m3,每隔5小时开启(关闭)水泵。

(12)污水流进2#二沉池后,开动刮泥机通过排泥阀将污泥回流至污泥回流泵房,并视泥面液位开启污泥回流泵,将沉淀后的污泥输送回反应池内。

(13)检查混合液回流泵和污泥回流泵安装尺寸、支撑情况、轴承润滑情况;

(14)检查管路阀门设置是否合适,供配电系统是否完好;

(15)间歇换水方式持续约20天,通过测试污泥沉降比如SV>15,则可进入连续换水阶段。厂外泵站污水泵连续向厂区供水,流量控制为5万吨/天。曝气量控制为DO=1~2mg/l,直到1#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成熟,MLSS达到3500mg/l后进入下一阶段。

2、第二阶段: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活性污泥培养

因1#、2#反应池南、北池污泥回流泵房因污泥回流渠而连通,故1#反应池南池培菌时可直接用南池的污泥回流泵将北池的成熟活性污泥菌种投加进南池内,2#反应池北池培菌时可直接用北池的污泥回流泵将南池的成熟活性污泥菌种投加进北池内。

3、具体操作步骤:

(1)开启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所有进水阀,将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2)厂外泵站加开一台污水泵向厂内供水。

(3)当污水淹没曝气管后,启动污泥回流泵,将活性污泥菌种用回流泵投加进需培菌的反应池内。

(4)加开一台鼓风机并逐渐打开各段气阀,调节曝气量使污泥能充分搅拌处于悬浮状态即可。

(5)当污水淹没搅拌器桨叶后,开启所有搅拌器进行搅拌。

(6)当污水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开启配水井1#、3#、5#、6#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

(7)当污水流进1#、3#、5#、6#二沉池并淹没刮泥机转动臂后,启动1#、3#、5#、6#刮泥机。

(8)当1#、3#二沉池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视1#反应池南池污泥液面情况加开一台污泥回流泵加速将菌种回流进南池。当5#、6#二沉池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视2#反应池北池污泥液面情况加开一台污泥回流泵加速将菌种回流进北池。

(9)通过调节1#反应池南、北池及三个二沉池的进配水阀门、污泥回流泵数量和各段曝气量,保持稳定运行直至南、北池污泥均成熟,测试沉降比SV>15,MLSS >3500mg/l后进入下一阶段。

4、第三阶段: 稳定运行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因上一阶段已完成培菌工作,本阶段各池根据工艺实际情况排放剩余污泥。(2)调节各池进水阀、配水阀、气阀和污泥回流泵,保持各池均衡、稳定运转。

(3)开启1#、2#反应池污水回流阀并启动污水回流泵。

(4)在化验分析数据指导下,开始对除磷脱氮效果进行测试,逐步保证出水五大指标合格。

十一、试运行保障措施

1.成立指挥小组和下属二个工作小组

(1)指挥小组

(2)培菌技术小组,共8人

(3)操作小组,其中技术员12人,技术工人13人(24小时工作制,实行四班三运行转,日班保证有7人,中夜班各保证有6人。

2.建立例会制度

(1)指挥小组每三天召开例会,研究、讨论、协调解决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根据运行实际高速试运行计划或步骤并向下属二个工作小组下达相应指令;

(2)二个工作小组根据指挥小组指令和试运行计划执行操作,对发现的问题每天召开小组会进行汇总和书面记录并由组长向指挥小组汇报;

3.建立问题汇报和反馈系统

十二、可能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活性污泥量不足:根据化验数据计算不足污泥量,尽快补充菌种;

2.活性污泥死亡:分析具体原因,对气量、进水量、回流污泥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3.池面白泡过多:减少鼓风机台数或调小出气阀并加大污泥回流量;

4.污泥沉淀性差:减少进水量及曝气量,增大污水停留时间;

5.污泥反硝化上浮:减少曝气池末段曝气量,加大污泥回流量;

6.出水SS偏高:降低进水负荷或减少曝气量,增大排泥量;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 篇10

臭氧预氧化强化煤气废水生化处理研究

煤气废水生物处理出水存在着色度、NH3-N和COD等指标超标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度处理.臭氧氧化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深度处理方法,然而单独依靠臭氧氧化去除废水中的COD和NH3-N需要较高的臭氧投加量,处理成本很高.探讨了臭氧对煤气废水生物处理出水的预氧化效果及其对后续生物处理过程的强化作用.实验表明,臭氧对废水的色度去除很有效,投加<160 mg/L的臭氧就可去除90%的色度,废水pH较低时色度去除效果较好;臭氧氧化对废水残留COD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不同的pH条件下去除率有差异,总体每mg臭氧可去除0.44~0.64mg的`COD;臭氧有效投加质量浓度为240 mg/L时,废水COD去除率降低,氧化后出水BOD上升,有利于后续生物处理;臭氧氧化对废水NH3-N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对比原水与臭氧氧化出水的分子质量分布特征,发现废水经臭氧氧化后其成分有两种变化趋势,既有一定量的小分子物质产生,又有大分子物质聚合生成,因此臭氧预氧化后续处理工艺应以生物处理为主,同时配合混凝处理工艺.

作 者:张文启 马军 刘增贺 孙士权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刊 名:工业水处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年,卷(期):2005 25(1)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煤气废水   臭氧氧化   混凝  

上一篇:金刚砂地坪的施工方案下一篇:殡葬改革推进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