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类节目(精选8篇)
《开讲啦》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从节目开播以来,它便凭借借独特的创新,立意深远,向当下的青年人传递着精神正能量,每期都会有不同个性、不同表述方式、不同价值主张的嘉宾为青年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不仅获得了收视率的成功,更被誉为是“90后大学生打造的思想价值观的交流平台”,现就从《开讲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话题,嘉宾,节目的环境内容与氛围方面带大家略作简析,探求现在谈话类节目创新的方向和启示。
一,主持人
《开讲啦》由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主持的。而了解小撒的人都知道,他文艺出众,性格爽朗,款款而谈。主持的风格时而严谨镇定,时而幽默风趣,并深受广大青年观众喜爱。一个的电视节目的成败或优秀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及其主持风格。他是当代青年的一员,也是部分青年们的榜样。选取他作为《开讲了》的主持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他是节目中演讲者者与青年人之间的桥梁,引导着话题走向。撒贝宁作为创造者、主持人,在主持这档节目时,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节目嘉宾的实际思考,以丰富的手段表达出来,是在和受众一起感悟社会与人生。在《开讲了》迎来成功和掌声的同时,撒贝宁也迎来了主持事业上的春天。他被评为最佳主持人。他用他诙谐幽默,精彩多变的主持方式和不断的努力和转变,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仅仅只会一本正经,表情严肃的《今日说法》的新闻评论员
二
话题
一个节目的定位至关重要,《开讲了》的节目定位是面向广大青少年观众,是关于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如青春和梦想而展开的双向讨论。每期的开始,都会抛出一个话题。先由嘉宾开始大概十五分钟的话题演讲,再由台下观众和嘉宾围绕话题展开双向讨论。他们演讲的主题均是当下青年人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讲述着青年最关心、最困惑的话题,他们的演讲鼓舞着青年人,用最真实的故事和最质朴的语言去激励青年人。这些话题时而平易近人,时而感人肺腑,时而剑走偏锋。如周杰伦作为嘉宾的一期,有观众诘问周杰伦在塑造全民偶像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导致某些青少年盲目跟风,问他作何感想时,话题犀利,言辞激烈。而换来的却是周董结合自身实际的娓娓叙说。他们以自身的经历来与观众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生活、成长、学习以及追求梦想的故事,还有他们成功背后的血泪、对未来的憧憬、对人生的探索和理解。这些都是年轻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这些内容给予年轻人更多的人生思考和价值感悟。另一方面,《开讲了》的话题的成功定位也使它在谈话形式上别具一格,给当今谈话类节目注入了创新和生命力
三
嘉宾
《开讲啦》以访谈形式进行,每一期演讲嘉宾都是青年人心目中的偶像,首先,节目在嘉宾选取上标新立异。《开讲啦》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启动了“青春代表校园行”,在各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征求当代青年喜欢听或者期待听谁的演讲,最终根据调查反馈来确定演讲人。其次,节目嘉宾范围广泛。涉及有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政界、商界、文艺界、体育界,有歌坛怪才周杰伦,航天英雄杨利伟,影帝周润发。这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人,虽然他们职业和经历各异,但他们通过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并为他们答疑解惑。如李连杰作为嘉宾的一期里,青年观众问道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有什么是成为追梦的最大阻力时,李连杰说人只要自信便无阻力,相信自己就能成功。不仅让观众了解明星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更让青年观众与明星的互动和共鸣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而这些是满满的正能量的传递。
四
节目环境和氛围
与以往很多谈话类节目只注重嘉宾个人演说不同,《开讲啦》增添了观点的讨论、思想内容的交流等环节,将演讲和青年代表的尖锐发问相结合。嘉宾通过十五分钟演讲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感悟,然后是与青年代表,现场观众进行现场交流对话,讨论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交流思想。这样的形式使《开讲啦》节目像一个大学讲座,不同的是,是搬上了央视舞台的大学讲座。演播大厅中央无疑是中心舞台,每期到来的嘉宾就在此面对着观众和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里现场观众的提问也增强了现场效果的视觉性与节目的互动性,这些形式的嬗变是了节目的创新的体现。
从整体的氛围来讲,首先观众席的设置也十分巧妙。看似随意实则有序的圆弧形,打破了传统古板的演讲现场气氛,营造了一种较为舒心、轻松的演讲环境。然后,节目的节奏,时而随着观众与嘉宾的互动平缓如流水,时而热烈激昂,但却真诚而不失和谐,演讲嘉宾和青年代表就像朋友之间真诚的聊天。节目现场氛围浓烈,不仅使所有人都参与到讨论和思考,更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身临其境。
1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重要意义
1.1 主持人情感表达的方式
1) 有声的方式。
有声的方式主要包括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的态度和主持人的提问等方式。主持人与嘉宾交流的态度决既决定着节目是否轻松自如, 也表现了主持人是否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朱军在主持《艺术人生》时, 跟嘉宾聊天说到动情之处时, 有时候会掉眼泪, 有时候会说话语无伦次的, 其实这些并不是说朱军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而是根据节目的宗旨、风格等控制出来的, 这些情感表达让观众觉得轻松、自然、亲切;主持人的提问同样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2) 无声的方式。
无声的方式包括表情、眼神、动作等。眼神和表情是主持人情感的直接体现, 通过主持人的眼神和表情, 能够看出主持人是否在认真的倾听, 也能反映出主持人对嘉宾的理解和尊重, 如朱军在《艺术人生》的主持中, 对嘉宾的延伸非常关心和亲切, 让嘉宾感觉到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主持人的动作同样是主持人情感的表现, 如果主持人从头到尾没什么动作, 或者一直以机械式的动作出现, 则会降低节目的效果。
1.2 主持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
1) 能够促进与嘉宾的交流。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真情流露才能打动嘉宾和观众, 只有用情感去交流才能打开嘉宾的心扉, 才能震撼嘉宾, 找到与嘉宾共鸣的地方。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倪萍老师, 她无论主持哪个节目都给人一种无比的亲切感, 让嘉宾和观众感觉倪萍老师是在用心倾听, 用心在体会, 像是自己家人一样关心自己, 更能让嘉宾打开心扉。
2) 能够感染和吸引观众。
谈话类节目能否成功, 受到时代感、矛盾性、信息量、人情等各个方面的限制, 而节目的情感是通过主持人体现出来的。主持人的眼神、动作、目光、点头、称赞等都是其情感的体现, 所有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真情流露会引起嘉宾和观众的共鸣, 才能吸引观众, 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2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表达情感的误区
2.1 表达情感时缺乏亲和力
从一些谈话类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 主持人在与嘉宾的言语中往往混杂着言语攻击的现象, 有时候甚至让嘉宾难以接受从而出现失控的场面, 这种过激的行为正是由于主持人缺乏亲和力造成的。有些知识、文化底蕴不太丰富的主持人在主持时, 往往会按照设计提问的程序逐个提问, 跟嘉宾的谈话变成了问答式, 让观众看到的是冷冰冰的场景, 缺少了亲和力的主持人是嘉宾感觉不到亲切感, 让观众感觉不到主持人的耐心和爱心, 对节目的质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2 主持人刻意利用眼泪煽情
观众在观看谈话类节目时, 都希望能够对嘉宾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尤其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他们的故事。所以, 一些主持人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 为了让嘉宾最大限度的诉说, 往往采取煽情的方式。适当的煽情可以调动嘉宾诉说的欲望, 过分的煽情则会让观众觉得主持人太虚伪, 只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在表演, 让观众和嘉宾都觉得主持人不是站在嘉宾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产生了距离感, 不利于谈话节目的进行。
2.3 热衷于挖掘别人的隐私
谈话类节目主要是主持人和嘉宾在谈话, 主持人在倾听嘉宾诉说的同时, 适当的进行提问, 并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等方式与嘉宾交流。为了使节目更有看点, 有的主持人一味的挖掘嘉宾的隐私, 在谈话中, 并不是关心嘉宾, 而是在套嘉宾的话, 希望能够透漏出更多的隐私, 甚至有时候遭到嘉宾的反感, 使节目陷入僵局。这样不仅不能引起嘉宾的共鸣, 更得不到观众的认同, 而且还暴漏出了主持人的职业道德确实等问题, 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
3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表达情感的建议
3.1提高主持人提问、倾听和交流的意识
提问是谈话类节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个节目通常在半个小时左右,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嘉宾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故事, 就需要主持人拥有高质量的提问技巧。主持人在设计提问的问题之前应该对嘉宾进行充分的了解, 只有了解清楚了才能设计出有深度和连贯性的问题;另外, 主持人还应该掌握提问的节奏, 既不能中间断了线, 出现空场的现象, 也不能步步紧逼, 问的太急反而会给嘉宾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嘉宾的回答。
倾听的意识是指在嘉宾说话的时候, 主持人应该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听听, 而不是一味的喋喋不休, 抢着说话。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只是问题的引导者。在听的时候要注意从嘉宾的言语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有时候嘉宾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会一时紧张出现冷场或者一时兴奋而停不住, 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听的过程中及时把握方向, 给嘉宾适当的引导。
交流的意识是指在谈话类节目中, 主持人不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机械式的提问, 而应该适时适度的与嘉宾交流, 在交流中提问, 并在交流中发现新的问题, 掌握整个谈话方向的变化, 这样才能做到提问的自然, 整个节目表现的轻松、自然。所以, 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也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3.2增强主持人与嘉宾、观众情感的共鸣
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往往是各种类型的都有, 主持人在与嘉宾交流时不能仅用一种方式, 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必须创造出轻松自在的气氛, 在这种氛围中嘉宾才能说真话, 才能将事实传达给观众, 在这种气氛中观众才能从嘉宾的故事中获取直观的情感体验, 达到三者的情感共鸣。如果主持人在面对嘉宾时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提问, 给嘉宾和观众一种轻蔑的感觉, 不仅与嘉宾之间产生了隔阂, 更让观众感觉到主持人的冷漠, 从而将矛头指向了主持人的态度, 而不是嘉宾的故事, 失去了谈话类节目的教育意义。
想要注意情感的共鸣, 还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关注嘉宾的各个细节, 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嘉宾和观众, 让嘉宾感觉到自己就像是朋友、长辈、亲人一样;主持人在主持时不能光顾着煽情, 应该真情流露, 主持人被感动是常有的事, 如果主持人没有一点感觉, 又怎么会感动观众呢, 但是在煽情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 掌握住分寸。
4结论
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应该真诚、亲切、幽默并且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才能让观众感觉到不做作、不夸张, 才能塑造出自己的主持个性, 用真情打动观众, 从而让所主持的节目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
摘要:谈话类节目效果的好坏受到主持人的影响, 一个好的谈话类节目需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和应变能力的主持人, 主持人能否在与嘉宾交流的同时, 准确的把握住自己的情感, 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情感的表达可以更好的与嘉宾交流, 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为了适应现代广播的需要,同时,也为精神和情感上压力越来越大的人们提供一个倾诉心声的精神家园,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于2000年5月以来开办了许多个谈话类直播节目。经过10年实践,笔者作为一名广播新闻工作者,对如何开办好广播谈话类直播节目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愿与同行们交流。
一. 充分发挥广播优势,是办好谈话类直播节目的前提
众所周知,广播与其他媒体相比,有着信息含量大,覆盖率广,传播迅速,感染力强,收听方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为办好谈话类直播节目提供了有利条件。谈话类节目,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一个话题展开谈话、问答、讨论的一种报道形式。由主持人驾驭,与现场嘉宾或是通过热线电话与听众就一个话题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展开讨论。声情并茂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广播谈话类节目,瞬间传播到千家万户,是老百姓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话题节目,一定要定位于由主持人驾驭,通过热线电话与听众沟通和交流,为听众排忧解难,缓解矛盾,稳定情绪,减轻压力,从而达到真心愉快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当中。更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和引导为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抨击假恶丑现象,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情感择业理想追求入手,做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逐步扩大自己的听众群。听众不仅在节目期间积极拨打热线电话参与节目,还通过发短信的方式参与节目。通过听众广泛参与不断拓展节目内容,同时也丰富和活跃节目形式,使谈话类节目成为广播节目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 通过舆情分析,做好周密策划是办好谈话类节目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作为广播人,清醒的认识到办好广播节目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播出形式,由主持人支持、驾驭,或是请有关专家作为嘉宾参与节目,或是开热线和听众直接对话、交流,或是现场直播等播出形式,使广播节目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可信性和可听性。可以这样讲,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兴起,为广播注入了清新的活力。舆情分析,就是对某一个时期围绕某个焦点形成的各种议论、意见,反响的锋芒、核心、基础及弱点做出相应判断,并形成自己的相应对策,继而通过调动舆论力量对舆论形成实施影响。在做好舆情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周密策划。策划节目包括选择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听众喜欢的话题形式等,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热线电话节目的舆论导向。这就对节目主持人在处理热线电话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节目主持人在直播间里要说大量的话,怎样才能做到语言不枯燥乏味,不炒剩饭呢?笔者认为,加强学习是唯一可靠的途径。这种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在实践中学习,并牢固树立导向意识、喉舌意识、龙头意识、创新意识和群众意识。只有这样,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内涵才会更加丰富,才不至于重复自己。主持人每天接触不同的听众,听众也每天认识一个不同的你,这样你的节目才会有更大的魅力。
三.选择能驾驭好节目的主持人,是办好谈话类节目的关键
谈话类节目,打破了以往广播的播音腔,主持人不仅口齿伶俐,反应敏捷,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要高。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深的生活积累。一个具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知识的人才能善于交流,驾驭好节目的走向,按照策划好的方向,圆满的完成节目预期目标。除上述条件外,还应有较深的生活阅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在富有生活气息、亲切、活泼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吸引听众,得到广大听众的信任,使他们能把自己不对家人讲的心里话讲给你听,才能使节目真实,有感染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选择好主持人是办好谈话类节目的关键。主持人就像是这个节目的标志,主持人的风格、言行、语气,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当然了,一档谈话类节目的成败,关系到节目组的每个成员。比如一个负责任的导播,能很好的引导听众参与节目,配合节目主持人把节目做的更完美。
一、创办宗旨:
二、栏目定位1.内容定位:细心观察留意身边一些新鲜特别的有趣活儿,在同学们空闲无聊的课外之际,以轻松好玩的娱乐、学习方式,来让同学们接受,教同学们在课外时间如何充实生活,怎样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2.受众定位:《察娱饭逅》的受众定位在于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在无聊闲散中度过。要不把它置于寝室的硬木板床上,在自己的翻来覆去中消逝掉,要不把它放任在笔记本的键盘上,在自己的指尖敲打声中流逝掉,要不将它直接淹没在痴迷于网络小说的意识流中······我们主要是想告诉一些时间充足,确却不知道如何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的同学,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有趣的事儿。3.形式定位:综合式谈话节目 每期请2、3个嘉宾(与本期主题所讲的事物有密切联系),与主持人坐在一起,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真诚的沟通,偶尔穿插能表现嘉宾与本期所讲话题之间关系的小篇段、其它小外景、视频资料······
4.主持人定位:
1.要求主持人符合这档栏目的轻松的风格,要求主持人落落大方,自然亲切。
2.能与嘉宾真诚沟通,深入交流达成共识。
3.应变能力强,不仅能正确的引导嘉宾畅所欲言,而且能以不变应万变应对嘉宾的各种问答。
三、栏目板式:通版型
四、风格样式:
主持人、演播室背景、字幕、等节目外围统统打造成,轻松活泼的风格。
五、运作方式:编导核心制
栏目运行机制是栏目运行的灵魂,这档栏目以编导为核心,编导负责开发节目,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使其发挥的效能尽可能最大。
六、栏目内容
1.播出时间:每周五18:30--19:00,每周六上午9:30--10:00(重播)
2.播出形式:录播,属与电视新闻综合式谈话节目,无需现场观众。
七、栏目宣传
1.片花:主持人拿着一个放大镜,在身边寻找、发现、观察事物,整个片花控制在10s内,要短小精悍。
2.预告片:在每一期节目结束之后,播放下一期的预告片,提示下期的节目主要看点,通过
后期的剪辑技巧给受众留下悬念,给受众一个收视期待,增加下期节目的可看性。3.栏目形象宣传片:宣传片控制在20s内,利用画面与音乐的整合,对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形成双重冲击,最重要的是,立意要高,要浓缩本栏目的个性与特点。
———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
论文摘要:
如今各媒体相互竞争,不同电视媒体多数都推出同类型的节目。本文以电视谈话类节目为例,从《鲁豫有约》这个较为成功的例子着手,以当今媒体的大环境为背景,在选题、主持人、采访对象、受众几个方面,用新闻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节目为何被大众所热爱。关键词:新闻心理学、《鲁豫有约》、成功原因、背景 正文: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他们对于精神消费越来越看重,因此如今媒体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再加上新媒体的流行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不仅仅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都纷纷转型,或调整节目内容,或打造新品牌,以便能有一席之地。可以看到现在各大电视台都有自己的谈话类节目: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江苏卫视《人间》等。
但《鲁豫有约》自从2002年元旦节目开播以来,多年来一直在众多谈话类节目中显得标新立异,开播仅一年后,即被网友评为“凤凰卫视十大最受欢迎节目”之一。顶着与各大知名新闻节目抗衡的压力,以其独特的节目特色从中脱颖而出,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效仿分析的成功案例。
一、贴近受众的访谈对象和话题 《鲁豫有约》从开播到现在单单从受访对象来看其实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开始大多以历史人物为主,或者是有名望的政坛新闻人物;2005年改版后节目将目标人群扩大化,不一定要知名人士,只要你有故事就可以。但是可以看出无论是改版前还是改版后,《鲁豫有约》寻找的都是有特殊经历的人,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的秘密。
受者的新闻认知虽然具有社会性,但相对来说个体性较强,受众对新闻的认同度越高,预期的传播效果越好。这也说明了传者在传播过程中适应受众的特点、满足受众需求的重要性。而情绪情感又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就受者的社会性情感而言,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其三个组成部分。
1、道德感。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基本素养。一些虚假、失实的报道显然产生了 不良的社会影响,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批评公开地揭露不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引起了受众的道德感,他们用自己的道德观念评判事物的是非、真伪和丑恶,从而与传播内容产生共鸣。《鲁豫有约》就有做过《戒毒所的故事》类似的节目,将“吸毒”这一社会道德性的问题抛出来,向观众讲述吸毒人群的生活经历,或激起受众的愤慨,或博得对他们的怜悯,在道德层面上引发深思。
2、审美感。人类的审美需要在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感人肺腑,就是因为被感动的人从中引起了精神上、感情上的共鸣。《鲁豫有约》对这一类的话题是最多的。改版后的节目更是主张通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来宣扬一种人生道理,贴近我们的生活。例如《留守儿童,守望温暖》、《与精神癌症斗争的母亲和孩子》,节目通过特殊人群特殊的经历,展示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的苦痛,虽困难重重,却有着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美的另一种表现。
二、风格独特的主持人
作为凤凰卫视王牌栏目的主持人,鲁豫算得上是无可挑剔的。在与不同的访问对象交流时,她懂得选择不同的策略,但不变的是,不管对方是谁,她都会用一种体贴、温柔的态度拨动嘉宾的心弦,那张永远不离笑容的脸给了她独特的气质,如此的亲和力容易让人放下心里戒备,愿意与她交流。因为主持人传播的方式会对受众产生心理影响。如主持人质朴平和,有情感流露,就使受众产生了平等传播的心理,提升受众对新闻的认同感。
1、移情。作为人们之间感情上的互动,不仅包括把别人的情感移入自己心里,也包括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别人心里。这是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能力之一。鲁豫在采访过程中以“引导”和“倾听”这两种方法,满足了观众情感交流的需求。她常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嘉宾,让嘉宾充分表达,而自己多以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出现,当嘉宾说的动情流泪时,她会递上一张面巾纸,沉默一会儿,这不是冷场,而是她把自己带入了嘉宾的角度里。在说到有趣、开心事的时候,她会发出标志性爽朗的“哈哈”笑声,更拉近了和嘉宾的距离。
2、应变。它是主持人思维水平和语言功能及其心理调节、心理适应能力的体现。要求主持人无稿时能脱口成章;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应对自如,面对不同环境及时改变播报方式。
在采访韩寒的时候,鲁豫说:“你的书我买过两本,《三重门》和《毒》,我还不错吧?”显然,她是想听到对方对她的肯定,结果韩寒却说:“你的书我在机场翻过好几次,可是都没买。”在观众看来,这样的气氛会显得有些尴尬,但鲁豫话锋一转,“翻一翻足够啦,你本人比书上还要帅!”很好的转移了话题,避免了尴尬。
3、魅力。这是一种能吸引人的力量,而主持人的魅力是凝聚于他可以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心理学上讲的“自己人”的观点也可以说是魅力的一种表现。所谓“自己人”是相对于“异己人”来说的,采访对象在接受访问时不会有排他性的心理。这就要求主持人寻找有共同感的事物,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鲁豫在访问时时常用“拉家常”的方式作为开场。“这完全是韩剧呢,太浪漫了,嫁人就要嫁像您这样的人!”像这样的聊天方式很容易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让受访者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交流的人。
三、良好的访谈环境 采访情境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它是采访环境和认识主体内在因素的统一,要想成功完成一次采访,就应该善于按照采访的目的去利用或营造某种气氛,诱发采访对象“想说”、“愿说”。设置依托物就是对采访环境利用和控制的表现。人为地增添一些媒介物,来营造一种热别的氛围,可以缩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鲁豫有约》的演播室里用的是淡黄色的沙发,而且设计成圆弧型,就能很好的激发嘉宾愉快、放松等肯定情感。
不仅是嘉宾,对于现场观众也是如此。节目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而是面对现场300多名观众,访谈过程中,鲁豫经常与台下观众互动,比如她会问:“我觉得这很好,你们觉得呢?”或者“她今天很漂亮,是吧?”这些问题,营造了多元的意见空间,对于一些争议性或典型的问题,组织广大受参与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辨明思想,还可以营造一个多元的意见空间,使受众感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摘要 当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国内各级电视台热播,主要因为这类节目同时满足了公众和制作机构的多种需求,但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一直在刻意回避节目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事实上,只有进一步探索更合理有效的情感类访谈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式,才能让情感类谈话节目迅速、健康地发展,关键词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 兴盛原因 问题
现在,在黄金时段打开电视机,经常会看到有普通人在镜头面前讲述自己遇到的夫妻矛盾、儿女教育难题、兄弟姐妹的纠纷等等,当事人身边的主持人、心理专家或者法律顾问以及现场观众则为其出谋划策。我们把这类节目称作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以区别于话题类、人物类谈话节目。
一、情感类电视谈话的界定及发展状况什么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
按美国学者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对谈话节目的分类,可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定义为“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日常生活节目,包括以个人困境和失调的人际关系为娱乐的节目、更严肃的个人问题和自助心理学节目、更严肃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节目。”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谈话节目的一个分支,它融入了真人秀、心理疏导、法律调解等元素,其显著特点是:平民成为谈话的主角,主题内容也从公共话题领域进入到私人情感领域,大多围绕亲情与爱情来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我国荧屏上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
我国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倾诉型向寻求帮助型的转变,最初的节目像《讲述》、《鲁豫有约》等,只是单纯地让当事人面对摄像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1998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推出一档全新的谈话节目《真情对对碰》,开创了国内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新局面。2001年1月5日《真情对对碰》正式改名为《真情》,并进入湖南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真情》可算是湖南卫视当年的一大创新,它将两性情感问题、朋友间的争执、家庭矛盾、个人隐私公开化,同时又主动介入到这些事件之中进行沟通并进行协调,让许多濒临破裂的关系重归于好,赚取了不少妇女的眼泪,逐渐成为湖南卫视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之一。
之后,各电视机构纷纷在自己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邀请各方面专家为当事人出谋划策,帮助其尽快走出生活的困境或烦恼。陆续推出了中央12套的《心理访谈》、上海生活时尚频道的《心灵花园》、江苏卫视的《人间》、南京卫视的《有请当事人》等栏目,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目前,在全国35个中心城市和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五大地区市场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播出都明显走高,收视也有明显增加。以北京电视台为例,当前就有卫视频道的《真情》。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心灵密码》,青少频道的《谁在说》、《情感部落格》等多档情感类电视谈话栏目在播出。
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盛的原因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普通人愿意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为什么观众对于这些婆婆妈妈的生活琐事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为什么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各级电视台迅速遍地开花?对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兴盛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满足了公众的倾诉需求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是社会转型期公众精神需求的产物。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当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残酷竞争和生存压力。巨大的压力之下,情感纠纷、家庭矛盾、生活冲突出现激增,由此产生的困惑、迷惘、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这使很多人需要一个倾诉的平台来缓解郁积心底的情绪。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恰恰满足了公众的这一需求,他邀请一批与当事人没有现实关系和利益冲突的旁观者(包括主持人、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律、情感等方面的专家)冷静、耐心地倾听当事人的诉说。并积极地进行现场解读和帮助。迎合了受众的窥私欲和猎奇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有窥探别人秘密的欲望,都有想知道别人秘密的好奇心,特别是一些异常的、有悖常理的、耸人听闻的事件更能引起相当一部分受众的探知欲望。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就迎合了受众的窥私欲和猎奇心理,竞相把一些母子反目、兄弟相残、三角恋爱等故事,以接近真人秀的形式演绎在观众面前。访谈节目中经常穿插着一些小片。用情景再现或纪实手法展现重要矛盾发生的场面,画面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打骂的场面、痛心疾首的哭诉、当事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琐碎的市民小事虽然新闻价值并不高,内容也经常相互重复,但是他们能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欲望,刺激人们的窥私欲。有助于观众的自我认知与环境适应
情感类谈话节日的选题贴近性较强,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夫妻、朋友、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一些最普遍的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冲突,展示了普通人的悲欢,观众在收看情感类谈话节目时,经常会从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回应。这“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节目中展现的矛盾分析和问题解决过程还可以让观众作为对照,来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许多和节目中的当事人一样的普通受众,把节目当做一面镜子,“通过这一面镜子,在解读周围普通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样,观众便可以通过节目中获得的信息,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获得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了节目制作的投入产出比
在节目制作方面,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低投入、高效益使其成为投入产出比较高的节目形态,深受节目制作机构的青睐。
谈话类节目以人物的交谈为主体,采访拍摄较为简单。演播室里的访谈主要使用多机拍摄、导播切换的录制方式,一般一期20分钟节目的录制时间只需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有时节目中穿插的小片需要外景拍摄或者搜集一些资料画面,但一般也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就可完成。此类节目的后期编辑也相对简单,主要工作是处理大量的演播室对话。这样,一期20分钟谈话节目的采制周期一般只需两周左右的时间,这比其它的电视节目形态无疑要省时省力得多。
而且,由于参加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当事人大多是普通人,既省去了邀请明星的周折和资金成本,又使得选题资源非常丰富。令节目一直有源源不断的人物和话题来谈论。
由于制作成本、时间成本都较低,现在很多情感类谈话节目都做成了日播型节目,节目内容更新快,这又进一步吸引并稳固了节目的忠实观众群体,提高了节目收视率。
综上所述,由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同时满足了社会公众和电视机构的多方面需求,因此这类节目形态迅速占据了很多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三、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刻意回避的问题
然而,就在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迅猛、节目数量和收视率都节节攀升的时候,2008年底,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方台尤其是各地方卫视下发了一则“整改令”,要求制止情感类节目的低俗化倾向,并进行自查。紧接着,各大电视台开始对情感类节目进行改版或者停播,东方卫视的《心灵花园》、湖南卫视的《真情》相继停播,北京电视台的《真情互动》、江苏卫视的《人间》也都进行了节目调整。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其发展最旺盛的时候突然遭遇瓶颈,这让很多人迷惑不解。事实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兴盛的背后,节目本身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只是栏目策划和创作人员一直在刻意回避,于是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导致矛盾集中爆发,政府部门要求整治。那么,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其兴盛的背后到底刻意回避了哪些问题呢? 转贴于 中国 求助者需求与节目选题原则存在矛盾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来源大量来自观众求助热线,之所以有这么多求助者愿意来参加节目,其实并非是当事人愿意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隐私,而是希望通过专家的指点迷津来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麻烦。电视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常出现在这类节目中调解矛盾的专家和主持人成为公众心中信赖的“明白人”,因此,很多打求助热线的观众会提出来,能否不参加节目录制,只进行专家咨询。
而从栏目组的角度来看,寻找当事人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对方的生活矛盾。而是希望做一期好看的访谈节目。因此对于当事人的“不做节目,只做咨询”的要求一般不能满足。栏目组选择当事人的原则全部是围绕着节目需要的,例如:当事人的身份和外形是否吸引人,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较高,故事是否离奇曲折,矛盾和问题是否能在节目现场得到解决和化解,同时还要考虑到类似的选题栏目近期是否已经做过,等等。
参与节目的求助者希望能够通过请教栏目中邀请的专家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而栏目组则是希望通过有故事的嘉宾做一期好看的节目。求助者需求与节目选题原则存在的矛盾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一直在刻意隐瞒的问题,虽然情感类访谈栏目大多用“解决家庭矛盾,创建和谐社会”之类的语言来宣传节目宗旨,但是事实上真正出现在屏幕上的人和事并不是最急于得到调解的,而是最适合做成节目的。涉嫌侵犯事件相关人员的隐私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大多是有关夫妻关系、婚外情、家庭矛盾等涉及当事人隐私的内容,因此节目在录制之前,栏目组一般会请当事人签署协议,同意电视台播放自己讲述的内容,也就等于录制节目的当事人放弃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隐私权。
但是,节目刻意回避了这样一个问题:隐私从法理上说只能是“特定人的隐私”,他人不可以代为放弃隐私,电视节目对他人隐私的披露必须经过隐私主体本人的同意。事实上。即使是夫妻,当一方随意在媒体上公开谈论另一方时,都有可能构成对他人隐私的侵犯。除非所有的当事人都同为委托人,否则,媒体并不因为一方的委托而具备调查并展示另一方隐私的权利。显然,大部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企图以委托人的授权将其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合理化。
当然。电视作为公共媒介,具有对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责任,有些人的私生活如果严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媒介是可以进行深入调查和评判的,如一些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虐待老人或重婚行为等。但对于一般的家庭纠纷,例如夫妻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如果只有一方希望求助于媒体的话,节目是没有权利将另一方的隐私也公之于众的。在某期情感类访谈节目中,披露了某对夫妻结婚后,丈夫由于不信任妻子。把收入全部上缴给自己的母亲并且阻挠妻子外出工作的做法,妻子无奈求助于电视栏目。节目自始至终都是妻子一个接受采访,丈夫没有在节目中露面,甚至也没有对丈夫的连线采访,很显然丈夫是不希望把这样的家事公之于众的。这样的节目就涉嫌侵犯了丈夫的隐私。为提高可视性会有意加入娱乐元素
电视节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栏目组经常在节目中人为地设计一些能提高节目可视性的娱乐元素。包括:热衷于寻找边缘化的人物和选题。极力渲染故事的离奇曲折性,增加小游戏、心理测试或者外景短片的比例,有意在节目中设置、突出当事人的矛盾冲突,鼓励主持人和嘉宾多讲个性化语言等。
例如,某节目在小片中让摄像师跟着来求助的丈夫去找跟别人同居的妻子,使得夫妻二人在节目中大打出手;某节目在演播室中,主持人对着来求助的女嘉宾说:“你就是三个字——狐狸精”,后来终于逼得女嘉宾对男嘉宾说出“分手”后愤然离席;更有甚者,有的栏目为了制造噱头甚至在节目中使用了测谎仪。众所周知,生活中的“真话”或“假话”并不能用简单的是与非来判断,而且测谎试验的准确率在最专业的测试条件下也不能达到100%。很显然。测谎仪在情感类节目中的使用。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噱头、一种娱乐元素出现的,它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2009年3月,广电总局向全国广电系统下发通知,明确禁止在情感类节目中使用测谎仪,终于让用测谎仪判真伪的闹剧告一段落。
娱乐元素的加入会让节目变得更好看,但是很多娱乐元素不仅无助于解决当事人的问题,甚至还会激化矛盾。而且,对娱乐元素的过度追求会让情感类谈话节目一步步滑向造假和低俗。节目会给求助者的生活带来困扰
大多数求助者并不希望自己的隐私公开在大庭广众之下,因此很多人选择了带着墨镜、帽子或者面具出镜的方式,事实上,这种面部的遮挡与其说是为了隐瞒嘉宾的真实身份,不如说是为了在节目现场给嘉宾一个心理上的安全感。大多数遮挡出镜的嘉宾,会由于自己的声音、形体或者故事的曝光,而让熟悉自己的人辨认出来,从而给其以后的生活带来更多困扰。而栏目组为了争取求助者同意录制节目,一般只会提醒当事人可以作某些面部遮挡,很少告知对方,即使遮挡也很可能会被熟人认出,影响其今后的现实生活。
一对因家庭矛盾想要离婚的夫妇求助于电视台的某情感类节目,节目播出之后,虽然夫妻俩都带了墨镜和帽子出镜,但还是被他们的亲友、邻居一眼认出,一时间大家都说他们“两口子闹离婚都闹上了电视台”,夫妻二人面临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困扰。节目能够真正解决的生活矛盾非常少
来参加节目的求助者都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来的,而节目呈现给观众的结果也常常是当事人经过专家点拨茅塞顿开,问题和矛盾迎刃而解。事实上,生活矛盾的形成一般都有其根深蒂固的原因,并不是录制一两期节目的时间就能解决的。即使是几位当事人在节目现场达成了某些共识,后面仍然会面临很多问题。
某情感类谈话栏目曾经做过一次栏目回访,想看看曾经上过节目的求助者现在的情况如何,结果却是很多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又出现了矛盾的端倪:原本已经决心好好学习的孩子又开始瞒着父母上网玩游戏,通过专家劝解和好的夫妻又开始新一轮的争吵„„
每一次节目的结尾,主持人都会尽力营造一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圆满结局,让收看的观众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是栏目刻意隐瞒了这样一个事实——真正通过一期节目就得到解决的问题可谓凤毛麟角。
电视辩论类谈话节目中的“情绪”与“情绪失控”
1.电视节目中的“情感”与“情绪”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电视媒介创造的“虚拟环境”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环境的再反映, 是人们进行情感寄托和诉求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 情感元素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众多电视节目中情感的使用比较突出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辩论类谈话节目中的“情绪”。这种情绪最初来源于影视剧, 而后蔓延至广播领域。
2.电视辩论类谈话节目中的“情绪失控”
(1) 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东方直播室》之所以受到欢迎,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节目中感情的表露。嘉宾在叙述自身经历时情绪很容易激动起来, 进而出现哭泣、暴躁、争吵……而受众和嘉宾的加入, 则会使这种极端情绪更进一步的升级, 有时甚至是“喊”出来的, 而这种“咆哮体”的表现形式往往也是当事人以及参与者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2) 刻意设计的夸张放大
一个电视节目在制作中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会刻意的去演绎一些情绪, 所以说很多节目中的部分“咆哮体”是被制造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同类节目当中会发现一些嘉宾刚出场情绪就会非常激动, 张口就吼。例如《如此追梦你支持吗?》中, 观众们针对潘曦的发言都异常激烈, 节目从第一句话吼到最后一句, 很自然的会让人联想“这是导演设计好的吗?”。当情绪的自然流动没有到达至高点, 而人物的表现却异常激动时。这种刻意制造出来的“咆哮体”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节目增彩, 使其变得更好看, 更吸引人。但另一方面, 太过牵强的表现会使受众感受到虚假的成分, 使节目整体形象大打折扣, 会为节目减分。
电视辩论类谈话节目中出现“情绪失控”的原因
“咆哮体”节目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很多人认为“吵架吵到电视上”是一种背离文明的行为。然而“情绪失控”在辩论类谈话节目中的兴起并非是一个偶然, 而是受众需求所导至。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有市场才能给这种“咆哮体”提供生存的空间。
1.社会背景的影响
时代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同时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作、学业、生活的压力……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们往往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而相应的, 这些压力会带来更多的烦躁、不安、郁闷、焦虑等负面情绪。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 而“咆哮体”电视节目的出现, 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途径。无论是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还是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都在享受着一场情感的盛宴。看到当事人横眉怒目、泣不成声, 很多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跌宕起伏。看到他人分享不幸的遭遇, 会引起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 同情别人的遭遇, 联想自己的生活境遇。看到令人发指的人和事, 也会慷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咆哮体”电视节目, 迎合了这种需求。
2.受众心理需求的诱使
海量信息是当今受众接收信息的一个特点,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抓住受众, 吸引眼球便成为了一个主要问题。争吵、哭泣等极端情绪的运用, 可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使人们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的产生则源自于人们空虚无聊的心理状态以及窥私欲。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 为我们创造了奇迹, 同时也带来负面文化。例如芙蓉姐姐、凤姐在网络上的爆红, “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帖子的超高点击率等现象, 无不说明现代人心理和精神的空虚无聊状态。他们渴望新鲜事物, 在压力的缝隙中寻找刺激, 在别人的经历与经验里寻得乐趣。而哭泣、争吵等极端情绪在电视节目中的亮相, 能够极大的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吸引注意力, 从而获得高收视率。
3.经济利益的驱使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很多媒体机构为了盈利, 绞尽脑汁提高关注度。而当正常的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人物情感的表达无法长时间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时, “咆哮体”便发挥了它的作用。在《东方直播室》中, 每隔几分钟就要达到一次情感的高潮, 爆出一次极端情绪。当人们即将出现视觉疲劳想转台的时候, 利用“情绪失控”来引起受众的注意力, 将受众重新拉回到节目的情境中, 正是恰到好处的利用情绪波动, 来获得长时间的关注。利益的驱动, 是出现这种“咆哮体”电视节目热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视辩论类谈话节目中“情绪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咆哮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迅速走红, 可以说顺应了时代, 引起了受众的心理共鸣, 但很大程度上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而此类节目的存在是否合理也一直是舆论争论的焦点, 它在为我们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 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激化矛盾
“咆哮体”这样一个表现形式也是屡遭质疑。在电视上当众争吵, 再加上很多当事人不能够控制情绪, 哭闹、喊叫的丑态一并表现出来, 还有的专家、学者在数落别人时言辞辛辣、态度蛮横、毫无儒雅之风。在这些节目吸引眼球的同时, 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 这样解决问题会不会使矛盾进一步扩大。
2.渲染负面情绪
“咆哮体”节目中有时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 往往要对当事人的情绪进行调动, 以往我们极力屏蔽的极端情绪现在却被无限制的夸张放大, 这种做法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近墨者黑, 每天泡在极端情绪中的受众也会被影响, 也会变得易怒、烦躁、喜怒无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负面情绪和精神负担。
3.助长炒作风气
在“咆哮体”节目中总是能够看到炒作的痕迹, 曾在《东方直播室》现身的“男版Lady Gaga”潘曦、将女儿与狼关在一起的父亲朱永胜等人物纷纷被众网友质疑炒作。把电视变成炒作自己的武器, 希望借由此来炒作自己。那么未来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是否会像网络一样, 变成一个鱼龙混杂之处呢?
4.内容失实伤害媒介公信力
在“咆哮体”的节目中, 由其是情感节目, 被质疑造假的呼声相当高。据《郑州晚报》2011年9月15日“文娱新闻”A32版的报道《为博收视率情感节目造假》一文中提到, 记者曾联系到一位曾经在多档情感真人秀节目中参与演出的陈泉 (化名) , 他透露电视台特别偏爱那些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学生担纲临时演员。此外不少婚姻情感类节目都倾向于招聘业余编剧代为捉刀, 少的1000多元, 多的有3000元……
很多电视机构为了达到商业目的不顾节目的真实性而虚构节目内容, 在被观众质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的节目的公信力。
总结
一.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谈话类节目是由互动和交流构成的。主持人不但要有启发式的谈话,还要倾听才能把节目做得生动活泼。如果主持人只是自己滔滔不绝,或者是随意插话、抢话,那节目必定是做不好的。首先,真诚的倾听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工作的前提。对于直播间的嘉宾或是拨打热线电话的听众 , 真诚的倾听是对他们的尊重,他们只有感觉到主持人是在真诚的倾听,才会讲出自己要说的话。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嘉宾和参与节目的听众,并尊重他们,倾听他们讲话,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职责。其次 , 用心倾听才能捕捉到现场的声音。主持人要排除各种分散注意力的消极因素,在专心倾听的同时,还要对倾听到的内容充分理解并强行记忆 , 让这些记忆体现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既表达了对谈话者的尊重,也使主持人显得亲切自然,节目妙趣横生。再次,倾听是思考的基础。主持人在倾听的同时,需要思考话语的衔接、贯穿以及如何去结束和切断嘉宾及参与节目听众的话,起到 “穿针引线” 的作用。在倾听的同时,还要通过思考去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并适时引导、发掘、追问,从而充实丰富节目内容。最后,认真倾听才能统筹全局。主持人的思维要走在嘉宾和参与节目听众的前面,在听的过 程中,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并迅速做出反应,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 引领嘉宾和参与节目听众完成节目策划意图,使谈话节目的深度、力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最大体现。
二.要做好“引领者”和“控制器”
谈话类节目是由主持人、嘉宾、听众共同支撑起来的,主持人担当着赋予节目灵魂的重任。主持人是节目定位的体现者。作为 “引领者”, 主持人既不能喧宾夺主,过分表现自己,又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随时控制把握好谈话方向,在给自己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做到适时提出或结束话题,让讨论根据需要深入推进或者浅尝辄止,在谈话中穿针引线,因势利导。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不仅始终处于话题开发的中心引导地位 , 而且担当着最前沿、最直接的即兴组织协调的职能。这就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一个特殊的媒介角色“控制器” 。因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相对于其他类型节目主持人有特殊的话语素质要求:那就是在节目中,寻求一种快速 “控化场”的谈话方式。
三.要当好 “代言人”
主持人是谈话类节目中的组织者,是话语的引导者、控制者,是嘉宾和听众的倾诉对象,主持人又是谈话类节目风格,节目个性的塑造者。所以说,主持人和节目是密不可分的,主持人就是节目的 “代言人”, 是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成功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在节目中担负起引路人的职责 , 能够使嘉宾和参与节目的听众有一个顺畅交流的话境 ,让谈话真实生动, 准确可信。要做到这一点 , 除上所述外,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 想水准 ,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 良好的语言素养 , 以及主持人应该具备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在知识结构、 社会阅历和人文内涵等方面下足功夫 , 只有这样,所主持的节目才能更具深度,更有影响力 。
【谈话类节目】推荐阅读:
谈话类节目提问技巧12-03
浅析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瞻07-17
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方案09-18
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07-11
音乐伴随类电台节目06-28
和领导谈话06-11
沟通谈话记录06-24
党内谈话制度06-28
谈话函询提纲07-05
换届纪律谈话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