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最初的苍老(精选7篇)
一、如果云知道。
冬日晴好,阳光如同春天般明媚。透过沿街梧桐的满树枯叶和横曳的枝丫,我眯着眼抬头看天,有霾,无云,素日里清爽湛蓝的天空几近浑浊。
有些失落。不是突然感慨起来要去评论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环境好和差,就像天气一样,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偶尔的阴霾也必定是其中的变化之一吧。这些怎不能接受?我只是突然想起不久前晓离曾对我说,若颈部酸了疼了,或者不开心了,心情烦闷了,可以抬头看天空,那里,有高远深邃的蓝天,有穿过重重乌云阻隔的阳光,有轻轻飞掠的小鸟,还有袅袅婷婷飘逸着的美丽的云。只是,现在,姑且不提蓝天、阳光和小鸟,云去了哪里呢?不用说是高大的云山,绒毛的积云,即使是有着柔丝般光泽分离散乱的卷云,也躲在了层层阴霾的背后了吗?又或者,日复一日,我早已经在风中渐渐疲惫,无论怎样都找不到一个豁然的出口?
无可否认,人都有心情,好或者坏,高或者低。如同山林里清脆婉转的鸟鸣可以给人薄薄的欢喜一样,偶尔凛冽的眼神也能让人的心瞬间冷却下来。善感也好,多疑也罢,那一刻,情绪变换着,起伏着,仿佛得了强迫症,片刻间有了过分的焦虑,又犹豫又固执,连身边的人也会在那一刹那被感染,想问又不敢问,只疑惑地看着你:怎么了,刚才还好好的?
我也不知道怎么了,长长叹息后突然的神色黯然。
一定可以自我调节的吧,譬如走出门去。像现在,阴霾渐渐散去,阳光突然好得不像话。我走在街上,看人来人往,看车水马龙,有木篱笆新筑,有大红茶花妖娆,风过处,梧桐枯叶簌簌飘落,有些萧瑟,却已经不是死气沉沉,一切好像有了生机。不是吗,当枯叶落尽,当我们等待,不久之后一定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等待。当最后,所有的话题只落入这一个字眼,我是不是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是不是可以就此遗弃所有的心绪,只在它的面前安然地看时光的仓促和静美?发生了的,开始了的,经历过的,任凭那么多的画面毫无规则地在我的面前揉合在一起,那一刻,心全无凌厉之势,已经开始静笃,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会看到故事的结局。
那时候必定年华已飞逝了吗?留下的`,是忘或不忘的往事,和隐藏在心里的繁花不惊。
日影渐稀。冬天就是这样,连白天也短暂了许多,再次抬头时候,我看见天空里有云随风轻飘逸,不时还变换着形状,绵密着,游移着,呵,如果云知道,它是不是会停下来与我一起等待,等待时光苍老?
二、何以爱情。
还能不能相信?关于爱情,当我越来越年长的时候。
先生说,你是想得太多了,还是电视看多了,怎么连话题也开始幼稚起来?我看着他,忍住笑,然后装着用更严肃的口吻问他,你不爱我了吗?他再看我,同时开始上下打量起我来,接着,他微笑,叹气,摇着头不说一句话。
是现实太细碎太纷杂,还是电视太唯美太浪漫,某一时刻,我们竟再也听不见初遇时那些爱的诺言?于是总幻想着自己是主人公,在一个耽美的故事里深深地爱着被爱着,甚至还可以用日渐粗糙的心记下一个个细小而温情的镜头,譬如深夜巷口翘首的等待,俯首时候深情的注视,某个日子里精心策划却又装着很不经意的话语和礼物。笑。我承认有时候我是电视看多了,脑子里也经常回放着一些触动着心扉的情节。但是,如果他真是这么一个人,谁不会等待着也如此这般地被惦记着,被爱着,被捧在手上呢?
从未想过要去评论顾漫的“何以,”当它经久未衰时,我震撼于书中那份近乎固执的深情等待,别说是漫长的七年,现实里,一分钟也能将沧海变成桑田啊!“你转身的一瞬,我萧条的一生,”、“有些伤口会随时间慢慢愈合,有些伤口会在时间中慢慢溃烂,有些等待会变成习惯,有些记忆会相伴一生,”、“你更要知道,我的等待不是执着,而是习惯,如果有一天我不再习惯喊你、喜欢你、等待你,那必然是我闭上眼睛,停止呼吸的时刻。”这些句子,这些影像,如此美好,如此温软,读着,想着,怎能不感慨?
叹。如果等待也是爱情的一部分,那么这个过程是酸楚疼痛还是甜蜜温馨?年少时候任性地以为爱就是一切,要等待多久才能知道。有时候爱其实也很微不足道,它没有所谓的永恒,只有在变的心境,柴米油盐的琐碎,鸡毛蒜皮的嘈杂,习惯了,无语了,默契了,薄欢了,一切一切到最后终归了平静,从此死水微澜。
我喜欢这样走着,看着,可以将目光抵达处悉数收入眼底,也可以漫不经心,漠然地,不去理会任何一道风景。街尽处,是灵山江,此刻的江水几近枯竭,江底露出大片大片的块石,堤坝洁净,金属栏杆泛着冬的凛冽。我倚着,眼前有些荒寒,风也刺骨,阳光渐渐隐去。很冷。他不在身边。
若他在,会怎样?会像书里描述的那样拉起我的手,握在他的手心,然后用力地搓着揉着,呼着气,给我他的温暖吗?笑。彼时的烈酒早已经被生活蒸发,之后的日子山长水阔。就这样安然地行走吧,一个人也可以欣然地看岁月沉淀,然后和时光寂寞地赛跑。
偶尔戴上耳机,一遍又一遍地听喜欢的歌,譬如,《何以爱情》。
三、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走下堤坝。曾经沿坝缝滋长的蔓草色苍如土,矮冬青和黄杨木组合成的图案显得有些杂乱。凛冽的冬里,它们也开始萎枯,又落寞,又凄清,几近荒凉。再往下,木质的台阶,这是我那么喜欢坐的地方啊,临水的,空阔的,我却再也看不见当初我喜欢它时它的光滑和幽亮了。风吹雨打后,阶上的深红漆面已经开始空鼓,开始剥落,连幽绿的苔痕也清晰可辨了,那是岁月的侵蚀,毫不留情,彻彻底底。
再没有旧时模样了。我呆呆地看着,多空寂,仿佛山河岁月里最艳寂的刹那,瞬间已经没有了自己和自己随时爆发的一场金戈铁马的战争,只慢慢地如那年般坐下来,看眼前空无一人,看曾经恣肆浩荡的江水缩起了身子,看风过处,我的脸上,泪潸然。
这一刻,风也收起了它最凛然的呼啸声,全世界是空寂的,眼前的灵山江,水枯,石出,仿若一幅老了的山水画,空洞了,黯淡了,再无它的光泽和美意。日影渐渐散去,我一动不动地坐着,若有等待。
是等待吗?我在等待什么?叹气的时候我看见了自己淡淡的忧伤,仿佛越等待越失望,想着如果带一本书来,坐着看看,该有多好;想着如果有人可以与我同行,只这样坐着说说话,该有多好。木阶上总是我孤坐的影子,那镜头,又寂寞又苍凉。
突然想起《漫长的婚约》,法国年轻女子玛蒂尔德在战争结束时接到了未婚夫死亡讯息的来信,她如何接受这个残酷的消息,她如何去相信他会弃她而去。她毅然踏上千里寻夫的漫漫征途。战争的可怕,岁月的**,一次又一次死亡的威胁,伴随她的却是坚定的信念和惊人的力量,她千辛万苦地走在寻找他的路途上。她在等待,等待终有一日,她的爱情,云开,雾散。
那是动荡的年代,任何一场离散和一场寻觅都可以牵扯出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来,更何况A Very Long Engagement从年少时候便已经开始。整个过程有多恐惧,结尾就有多美好,奇迹总会出现的,是吗?当最后,阳光明媚的下午,玛蒂尔德坐在未婚夫的身边,安静地看着他,这个时候,这个镜头,我能想起什么?我会感叹什么?
时间在丝丝折叠,经年的记忆里闪过老爵士般的温厚和朴实,也闪过少年的清澈与简单,我知道,不是每个等待都有这样的结果,这尘世有坦途亦有险滩,却总会有一个人值得你去等待,也总会有一个人会愿意陪着你去爬山涉水。时光会化繁为简,最后的最后,我们会只携一个人的手,和这个人一起慢慢变老。
每当解读教材文本的时候, 我都告诉自己, 要把文本中“最初的”, 也是最美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教材解读, 传承时代的、优秀的价值信念
每一套教材都在努力传承着当下社会和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价值观, 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课标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哪些课文最善、最美呢?我在网络上, 对出生于浙江、青海、江苏、黑龙江等地上世纪70和80年代的老师进行了调查。
童年的记忆中, 小学课本里,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课文是什么?为什么印象深 (关键词简答) ?
人物类: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类: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类:题目《》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显示:
人物类, 多数是一些英雄、劳模、追求幸福以及帮助别人幸福的人。如《王二小》, 小小年纪就能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手》, 陈秉正的手跟耙子似的, 有好多用处;《穷人》, 桑娜很穷但还能帮助别人;《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女孩对幸福的渴望, 深深触动儿时的心灵。
事情类, 感人的情节、场景, 善良的举动, 智慧的生活。如《再见了, 亲人》, 战场上挖野菜, 与战士送别的场景;《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看着小战士喝鱼汤的情景;《跳水》, 船长竟然要开枪打自己的孩子。
其他类, 多数是探求未知、开阔眼界, 激发投身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如《桂林山水》, 美丽的地方;《鲸》像鱼又不是鱼, 比当时坐的教室还大。
一套教材, 是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现行的小学教材基本沿用这种继承和创新的思路, 编制出许多优美的、经典的教材文本, 把时代和人类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最可爱的孩子。
教材是一个民族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标本。积极挖掘教材中科学的、审美的、进步的价值因素, 坚信教材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不动摇, 应是当下文本解读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坚定立场。
体系建构, 把握阶段的、动态的价值属性
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从认识、理解到体悟、内化,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本身的价值属性。比如“爱国主义”, 不同年级段应该有不同年级段的特点。
对于低年级, 可能爱国就是爱家乡。斯霞老师教“祖国”一词时, 她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祖国’吗?”有个学生说:“祖国就是南京。”斯老师反问:“是吗?”全班学生都睁大眼睛, 认真思索起来。有个学生说:“祖国就是国家。”斯老师又进一步引导:“美国、日本都是国家, 能说它们也是我们的祖国吗?”这时, 孩子们恍然大悟, 纷纷举起小手, 争着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对于高年级, 爱国可能就是把事情当事业来做。《詹天佑》教学时, 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描述, 就能感受到詹天佑为了修筑京张铁路, 面对帝国主义者的讥讽嘲笑, 面对复杂工作环境, 毫不退缩, 身先士卒, 精益求精, 这种敬业的品质就是爱国。
价值观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涵, 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2011版课标对“阅读教学”价值属性有如下表述。低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中年级:“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种表述还不是十分明朗和清晰, 从某种角度看, 正确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知识教学。知识有体系, 价值观自然也有体系可寻。当前, 可以对2011版课标提出的一些核心价值观, 进行清晰化、阶段化梳理, 让不同年级的教师和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梯度地参照。同样, 对于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也要进行梳理, 明晰小学阶段的学生到底可以进行哪些“正确价值观教育”。因而, 把握文本价值的阶段属性, 建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关键。
主题推进, 提升点状的、静态的价值意蕴
正确的价值观是整体的、灵动的, 极富成长气息的。教材文本的价值观多数是点状的、静态的, 甚至是惰性的, 解决这一矛盾冲突, 最好的策略就是主题化。
春节饺子拜年清明
扫墓踏青
端午粽子龙舟中秋
团圆月饼
这是二年级的一篇词串, 教材编者, 就是充分利用“主题的力量”, 把分散的传统节日, 浓浓的节日情愫, 融合到一起, 构成一个传统文化场, 营造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就是正确领会编者意图, 充分阅读文本, 体悟文本本身价值魅力的过程。通过词串的反复阅读, 把每一个词语进行还原, 变成活的画面, 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儿歌、童谣、故事等拓展, 传统节日文化通过词语的丰满, 浸入孩子的血脉中去。
另外, 主题化教学, 最大的特点在于能把离散的力量聚合, 让原本正确的价值观, 凝聚成一股“价值的力量”, 使学生获得走向美好生活的智慧和能力。
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四篇课文后, 我围绕每课的最后一段, 进行一次简单的“主题教学”。
师:重读四篇课文的结尾, 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生:写出了四位名人的贡献。
生:都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写法也非常相似。
生:四位人物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支撑着。
师:这种精神就是“把握自己命运, 迎难而上, 做出巨大贡献”。
文本教学就是要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 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经过这一主题的推进, 四篇课文重新有了共同的话语空间——人的精神力量。
目前的主题化教学, 有一种倾向, 就是把原本正确的主题打倒、挤压、粉碎、重组, 让清晰、确定的价值观模糊、混沌起来。有老师教学《珍珠鸟》, 经过外来文本的介入, 把原本非常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信赖, 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解构为“信赖是一剂毒药, 本该飞走的鸟儿也飞不了”。姑且认为这是一种文本解读, 但绝对不是尊重作者、编者意图的文本解读。
主题教学的文本解读, 是对散状的价值观进行统合, 把正确价值观推进到孩子可以接受的美好境地, 而不是把孩子心中美好的东西打破, 把原本正确的价值观推到悬崖, 摔打价值观, 颠覆价值观。
文本聚焦, 厘清模糊的、多元的价值取向
文以载道, 诗以言志。每一篇教材都寄寓作者、编者独特的“道”或“志”。当然, 反映在读者心中, 价值观被多元后, 就显得不再那么独特而清晰。文本聚焦的目的, 就是厘清文本多元价值取向, 回到教材正确的价值走向。
教学《三顾茅庐》中“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句。学生初读时, 都感到刘备的好玩, 可笑。可是当老师模拟刘备附在学生耳边说话, 并模仿古人“恭恭敬敬”站立时, 教室肃穆、虔敬氛围顿生。教学“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刘备就下马步行”句时, 学生一开始都感到刘备“迂腐得可爱“。但听了老师的补白:“古时有‘文官下轿, 武官下马’的说法。无论您是文官还是武官, 路过令您敬仰的人家, 都要下马, 这是一种礼节。”学生对刘备更多的是敬意。
好玩、有趣, 只是文本的浅表化阅读, 甚至会模糊《三顾茅庐》真正的表达主旨。好玩后的认知, 理解后的认同——刘备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并通过相关的表情、神态动作, 感受传统“拜谒文化”的魅力, 才是《三顾茅庐》文本解读的应有之意。
浅表的甚至模糊的价值解读需要深究补白, 多元的甚至是偏离的价值解读需要回溯聚焦, 一位老师这样教学《海伦·凯勒》。
师:此时, 如果你是海伦·凯勒, 你想感谢谁?为什么?
生:我最想感谢爸爸妈妈, 因为他们给我生命。
生:我要感谢萨勒和沙利文老师, 因为她们教我知识。
生:我要感谢大自然, 是“水”“微风”给了我美好的想象世界。
生:我要感谢那场猩红热的重病, 是重病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生:我要感谢我自己, 是自己的不屈不挠, 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师: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有道理, 请再读课文, 你认为被感谢对象中,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谁?
生:是自己。
生:爸爸妈妈只是把自己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生:莎莉文、萨勒老师只是在海伦小时候提供帮助。
生:我认为感谢那场重病, 是不正确的, 应该感谢这场重病后, 自己能不屈不挠站起来, 勇敢地面对生活, 成为生活的强者。
生:我认为所有的感谢, 九九归一都是自己, 是自己的努力, 是自己的不放弃, 是自己对美好世界充满好奇……
我们俩是大学同学,有了亲密接触,体验到两情相悦的美好之后,每天的分离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更何况,每次成浩来我的出租屋到最后都赖着不走,和我挤在小小的单人床上。男人的小赖皮不仅不会让女人感到厌烦,反而会在心底生出更多的宠爱之心来,就像我对成浩。每次到最后都是我败下阵后,怕同租的女孩不高兴,两个人在床上接吻亲热都是轻手轻脚的。然后,两个人开始商量租一套小点的房子同居,等攒够了房子首付的钱后就买房结婚。
成浩非常积极地奔走,终于租到了一套让我们都很满意的房子。像蚂蚁搬家一样,我们一点一点地往"家"搬去双人床,粉紫的床单,情侣杯,靠垫,鞋架,杯盘碗碟。空空的屋子一点一点地丰盈,慢慢地就有了家的感觉,家里,有两个晚上睡着了都忍不住偷笑的男女。
他开始大言不惭地叫我"老婆",我娇嗔:"谁是你老婆啊?"可是回过头,我就嗲嗲地叫他"老公",他呢,脆生生地应着。
刚开始同居的时候,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每天像个家庭主妇一样安排一日三餐。有时候正在上班,也会突然想起给成浩发短信:老公,晚上想吃点什么?
其实我的厨艺一般,成浩常取笑我也就是个喂猪的水平,但是,每次他都必须装出很享受的样子吃完我做的菜,否则,我就会生气撒娇揪他的耳朵什么的。在成浩一迭声的讨饶里我们嬉笑打闹,享受着这恋人间的小把戏。
甜蜜的日子总是过得快,不知不觉间,两个人同居大半年了,一些琐碎的纷争纷纷冒出头来。成浩不再变着花样讨我欢心,他的臭袜子脏衬衣却堂而皇之地扔给了我。我不是成浩法律意义上的老婆,却做着老婆才做的那些事。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这些事其实我也可以不做,但是两个人住在一起,吃喝拉撒,这些事都是避不开的,总得有一个人去做。家里脏得不成样子了,成浩可以踮着脚尖走过,我却不行,所以到最后这些事都成了我的份内事。
都是被爹妈捧在手心里养大的,一天两天,我还可以有着那种"初为人妇"的快乐,屁颠屁颠地做这做那,谓之爱的奉献,但是时间长了,我心里开始不平衡了。正是花样年纪的女孩,谁愿意整天像黄脸婆一样做那些事,不说让他来侍候我,但至少,也不应该让我来侍候他啊。于是,我和成浩常常因为家务琐事争吵。开始的时候,他还会哄着我让着我,后来就不会了。有一次他喝醉酒回来,我骂了他几句,他竟然对我说,你又不是我老婆,管那么多干什么?
虽然是句醉话,却揭穿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我们过着事实上的婚姻生活,他却不是我老公,我也不是他老婆,无论我付出了多少,但不一定会有回报。
尽管如此,我却越来越习惯了两个人的生活,对成浩越来越依恋。
两个人每天厮磨在一起,最容易出现的事情就是意外怀孕。第一次意外怀孕的时候,我们同居还不久,两个人都像还没有玩够的孩子,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于是没有异议地做了人流。那几天,成浩像个温柔的小丈夫,给我煲鸡汤,还打电话问老家的妈妈怎么照顾我,我身子痛着心里却是暖的。这以后我一直很小心地避孕,过了安全期成浩再不高兴我也逼着他用套。成浩醉酒时的那句话成了我心头的一个结,我们只是同居,如果发生什么事情,他不想负责的话我真的是哭都哭不出来。
再次意外怀孕的时候,和成浩同居已经3年,我有了结婚的打算。我26岁了,成浩也28岁了,从恋爱到同居,我们已经在一起生活差不多4年了,我以为结婚就像当初同居一样水到渠成。但是成浩说,他还没有过够单身的日子呢,不想这么早就把自己套进婚姻里去。
我问他孩子怎么办,他说打掉。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很轻松,就好像请我去喝茶一样。最后,我不得不做手术拿掉了孩子。
这次人流过后,我加紧了逼婚的步伐。两边的父母都同意赞助我们买房,长辈们甚至还互相通了几次电话,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一致认为我们已经到了应该结婚的时候了。
成浩一会儿说随时都可以结婚,一会儿又说过一段时间再说。说实话,3年的同居生活下来,我不再是当初那个心高气傲天不怕地不怕青春无敌的女孩了,我已经习惯了和成浩在一起的日子。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依赖之心,害怕这种习惯被人一刀砍断。
在声势浩大的逼婚中,成浩终于摊牌了,他说:"我不想结婚,结婚以后两个人的日子不还是这样过吗?还不一样每天吵,吵了好,再接着吵,这婚结和不结有什么不同?不就是多了一张纸吗?与其多那张纸还不如没那张纸呢,我干嘛要结婚?"
成浩的话让我的心彻底凉了。他并没有说要和我分手,仿佛他可以和我无限期地同居下去一样。可是我能这样没有结果地一直和他同居下去吗?他是男人,男人30一枝花,我呢,到时候就成了豆腐渣,成了下市的菜,我输不起,我不得不提出了分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分手后不到半年,我还在东奔西走地相亲,成浩却交了新的女友定了婚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把嘴唇都咬出了血。口口声声说结婚没意思的成浩转过身去就有了结婚的打算,原来他只是对和我结婚不感兴趣。恨过之后我也有些理解他,两个人同室而居4年了,吵过打过,看过彼此坐马桶,更看过彼此恶劣的嘴脸,已经熟悉到几近麻木,哪里还有结婚的激情呢?
我们都以为从同居到婚姻只不过一步之遥,但我们忽略了同居生活的琐碎,恋爱中的男女极易在这种琐碎中失去耐心,生出退却的心理,曾经鲜活的爱情就会失去水份而渐渐枯萎。
chenying1114@126.com
无端地想起温庭筠的一首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枯裂的大地不会灰心,贫瘠的土壤不会丧气,干涸的小溪不会伤心,光秃的树枝不会绝望,因为它们在等待。
等待雨露降临,等待绿苗破土,等待冰雪消融,等待硕果累累。
繁华匆匆,恍如一梦,梦月风流云散,又能等到些什么?最初的苍老。
最初的――字典上的释义为:最开始的或第一次的,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模样。还有,最初的苍老。
树枝投下了最初的落叶,空气像是冰镇过的果汁。一切都是正好,连苍老也刚刚开始。
此去经年,了无牵挂。
老师曾讲过鱼玄机和温庭筠。我想,她是否可知玄机为他苍老一生?“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等待中红颜不改,心却早已历尽百年。
是的,无论当时的他,是如何挥毫泼墨;掩卷时,墨迹已干,那颗炽热的心,也趋于平静,鲜衣怒马和风烟俱尽,只隔了一剪光阴。
依稀记得,宋代有一位女词人,在凄凄惨惨戚戚的冷秋,佐一杯记忆的`酒,写下一段人与黄花的心事,托付给流年的苍老,下了眉头却涌上了心头。
多年以后,我以苍老为序,以最初为题,像观看一部古老的影片,回放我最初的苍老。
忽然想起白石道人姜夔也有这样的一段往事,无意间的一次邂逅,发芽,开花,更结出了殷色如血的红豆。他说路途坎坷,就此别过,并未结为连理的他们却在多年后,各自天涯,品尝着那次邂逅的结果。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一曲《鹧鸪天》扣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人间别久不成悲”我决不信他真为不悲。这世上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多情却似总无情?我以为,离别的疼痛,是最初那被他藏在岁月深处的苍老,连同过往的伤痕一起封印。轻易,不敢去触碰。又岂是一次挥别,一个回眸,一阙词就可以抵消一世的悲喜?
总有一段过往,开启了心中最初的一段苍老,是是非非,不说也罢。只是从那时起,心就不再年轻了。
之前的家境贫穷与我无关,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贫困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的贫穷,与我有关,却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我终于明白,贫穷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因素、所处的时代、地域以及经济环境所限,当然也有个人不努力不奋进的原因。
我出生在贫困年代的贫困地区,父亲在煤矿工作,母亲在农业社务农。即使如此,父母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入不敷出,虽然不致于饿肚子,但每天都是千篇 一律的窝窝头大楂子,白菜萝卜土豆子。从记事时候起,家里的餐桌上就很少有鱼有肉有白面馒头。记忆中,半年不知肉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有过年时候才会杀鸡杀猪有肉吃。
贫穷让我的生活窘迫,贫穷也让我有了许多羡慕。因为自家餐饭的单一单调,我羡慕别家餐桌上雪白的馒头,也羡慕别家飘出的诱人肉香。
贫穷的无奈让我坦然面对现实。虽然贫穷,但我们有志气。既使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许多诱惑,也从没被美味的诱惑绊住手脚。每次去小伙伴家里玩时,到了吃饭时间,都会告辞回家,享用自家的粗粮淡菜。既使这样也丝毫不妨碍我的食欲,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也是津津有味。
时常在寒冬盼望春天的事。小时候常去附近煤矿的职工浴池洗澡,看着矿工们手里的面包,馋的直咽口水。过年过节时候,看到他们手里拿的矿上发的苹果,更是羡慕不已。在那个一年到头看到苹果都很难的年月,想象着自己长大后也要做一名矿工,也要好好地工作,不但每月有工资拿,每天有面包吃,偶尔还会有苹果吃。梦想着下班之后,吃过晚饭坐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喝着茶水,听着收音机里的小说,吃着苹果……这就是小时候心中最大的期盼。于是在走进校门的时候就认真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文化课。小学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或许,苹果和面包就是心中最大的动力吧。
因为贫穷,养成了吃苦与勤劳的习性,努力去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小时候,常常在睡梦中被钟声惊醒,确切地说敲打的不是钟,而是挂在生产队院子里的一截旧铁道。清晨的钟声是生产队催促早班下菜人员出工的号令。我从睡梦中醒来时候,有了意识有了味觉,首先感受到的是母亲在厨房忙碌的声息,闻到的是弥漫在低矮茅草屋里的炊烟味。这就是童年时代留在我心里最清晰而深刻的记忆。
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几乎一年都不休一个工,既使这样还是难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工作之余,总是想方设法做一些有效益的劳动。家里养着猪羊,养着鸡鹅,还养了几箱蜜蜂,种着自留地。父亲还时常出去干一些手艺活,挣些零用钱。父亲如铁板一样的身躯,几乎每天都在重压之下奔波着,劳作着。常年不离药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做饭做家务,还要参加农业生产队的劳动。父母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从心里体谅父母的辛苦。每天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放羊,或侍弄那几亩自留地,或帮着父母做家务,每天的作业都是晚饭之后,在昏暗的灯光下去完成。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知道父母辛勤劳作的辛苦,从心里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也有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自己从心里就想着多为家里承担一些家务,为父母分担一些劳动。
忙碌的童年就这样一天天走过了,被风吹过的夏天也在风雨的沐浴中年复一年的渡过了。
上学期间,看着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没黑没白的劳累,也改变不了家庭的贫穷,从心里非常体谅父母的难处。常常为买一把尺子,买一个本子、买一支笔而难于启齿。一支铅笔用得两个指头夹不住的时候才丢掉,一个本子用完了,翻过来用背面写作业,既使为此换来了老师的挖苦,既使从心里感觉到给老师批改作业带来了一些不方便,自己仍然是一个本子用了正面用背面,直到再无处写字的时候,才向父母要钱去买新本子。
一件衣服从新年穿到身上,穿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直到下一年的新年,才会换上新年时候做的新衣服。年复一年,年年如此,穿着同一件衣服走过春夏秋冬,只是不同的季节在这件衣服里面或添加或减掉不同的内容。不敢想象几十年后的今天能有薄款厚款长袖短袖之分,只要在新年时候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没有替换的衣服,每次洗衣服都要选择一个空闲的有阳光的下午,而在阴天或冬天就只能把衣服平铺在热炕头上或挂在火墙的晾衣蝇上,借助一些热度来加快烘烤的速度。
贫穷,让我自卑;贫穷也让我坚守一份责任。
父亲虽然在煤矿工作,却不在井下一线采煤。因此,工资收入自然比别家少了很多。父亲不下井我们也就没有面包吃,也没有苹果吃,生活条件也比别人家困难一些。
上学时候,最不想面对的就是每学期开学之际交学费的时候。即使那个年代每学期只有三元或五元钱的学费,但三五元钱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笔很大的款项了。因为家里贫穷,每学期都不能及时交上学费,或是很畏难地向老师交上自己的免费申请。为此却时常遭到老师的白眼。
学校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很多同学都会有几元钱或几毛钱的零花钱,而我却一毛钱都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今天这样品种繁多的.小食品和多种口味的饮料,条件好的同学们也只是吃根麻花或吃个烧饼,吃根冰棍或买瓶汽水,自己只能偷偷溜回家里吃窝窝头,吃白菜土豆。
因为贫穷,拿不出两毛钱交电影票钱,不得不放弃喜爱的电影;因为贫穷,没有钱买训练服,不能参加喜爱的篮球队、乒乓球队训练,而且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参加训练,放学后还要回到家里干活。虽然放弃了自己的许多喜爱,却坚守了家里的一份责任。
贫穷是一种经历,贫穷也是一种财富。贫穷让我养成了做事执着认真、无所畏惧、知难而进的性格。
走进工厂工作时,脏活累活我从不畏惧,既使一时有些难度,也会想办法去克服;以前没接触过的工作,只要有图纸,就会保质保量地完成。后来走进机关坐进办公室,从写小文章,到写大材料,从不畏难,从不退缩。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得到了一次次的提高,直到挑起了科室的大梁。这些都缘于当年的贫穷,贫穷之中蕴藏着无尽的能量,贫穷让我有了一种挑战精神,在贫穷的经历中锻炼了我的意志、耐力和能力。
当年贫穷时候也企盼着丰衣足食,但那时候对富足只是一种奢望、一种想象,奢望能吃一顿肉,吃一次油条,吃一次西瓜,奢望着不只在过年时候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那时候认为,这些奢望只是梦想而已,现实是遥远的。时间走到今天,改善一下生活、买件新衣服不再是奢望。当年的贫穷虽然承受了许多苦难,但我感悟到人生真正的财富不是今天的温饱,也不是明天的富足,而是当年遭受贫穷的经历。
贫穷如水一样流过我的心田,贫穷的影子在我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因为经历了贫穷,所以我不惧怕贫穷。贫穷的窘境激励我去改变贫穷,贫困的生活让我自立自强勇于面对贫穷,勇于担当责任。正是当年的贫穷,养就了勤劳、朴实、吃苦、担当等好的品质。
人生是充满挫折和坎坷的,没有任何人的生命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因为坚强,却可以度过这些挫折和坎坷。今天我读了《贫穷是最好的大学》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
里面的金鹏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他出生后不久,爷爷奶奶就去世了。他们的生活便越来越苦。在他考上重点中学时,他的父亲也得了重病。母亲一人默默地承受着家庭重任,把三亩地的麦子种熟,看到母亲累得直不起腰,金鹏非常难过,就对母亲说:我不去上学了。金鹏为了母亲,宁可放弃自己的学业,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而我们不但不关心父母,还经常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说来真是惭愧。虽然这样,但是金鹏的母亲仍然让金鹏去上学。于是金鹏又坚强起来。他平时在学校只吃面包渣,可他并不痛恨生活。他还说:与艰苦和厄运抗争无尚光荣。
看到金鹏这么坚强的面对生活,想想我们自己呢?只因学习累、作业多,而常常自己和自己赌气。我们既然有这样良好的条件,还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父母呢?有人说过:你若失去了财富,你只是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若失去了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
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了庙堂,并在里面摆放了一种名叫欹器的盛酒器。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于是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好比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可见,最初的“座右铭”确实是一种“物铭”,与欹器有关。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
但可能是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座右铭”便逐渐演化成了铭文,这便成了名符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扩展阅读:
词目:座右铭
拼音:zuò yòu míng
详细解释
1.写在座位右边,作为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南朝梁萧统《文选·崔瑗(子玉)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南朝 梁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支遁》:“僧众百馀,常随禀学,时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勖之。”白居易《<右铭>序》:“ 崔子玉 《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2. 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陈毅《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面对人生的困境,很多年轻人把悟道名言:“自出生来无敌手,得道功成不强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铭:
(就其名词的属性而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种解释:
(1)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2) 警戒自己的文字。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
第一层含义的`铭,如唐代大文豪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宋代文学大师苏轼的《三槐堂铭》以及王安石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军墓志铭》……等等,都属于此类范畴,这些精典的铭文,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沉的情感,感动无数后人。
而第二层含义的铭,既:“警惕自己的文字”的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座右铭”,其体裁或文或联,其文字有长有短,大都是起着励志修身、鞭策警省的作用。据《南史》记载,南朝时宋的名将吴阶,“善读史,有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牅皆格言也。”这可能是见诸于正史的有关座右铭的较早出处。
然而,作为铭的一种,最早的座右铭并非文字,而是一种物品,既“物铭”。相传,在春秋时,齐人为死去的齐桓公修了一座庙,里面摆放一个装酒的器皿,叫欹器。一次,孔子与学生拜庙时,对学生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还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边,用来警示自己不可骄傲自满。”--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座右铭,就是这种叫 “欹器”的酒器。
【贫穷是最初的苍老】推荐阅读: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散文10-31
贫穷的本质观后感10-16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10-19
最初的温暖优美作文01-16
最初的梦想的作文600字09-10
最初的梦想演讲稿三分钟11-03
最初的梦想的青春励志演讲稿12-18
贫穷高中优秀作文05-28
《感谢贫穷》阅读练习及答案06-18
《能给予就不贫穷》读后感400字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