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提纲
一、贯彻人才新理念,努力做到“乘势得人心”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二)把握区域发展大势
(三)彰显...爱才格局
二、构建引才强磁场,系统深化“兴产聚人才”
(一)专注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招”
(二)坚持远眺海外的新思维“引”
(三)聚焦创新突破的主力军“育”
三、提升青年友好度,全力推动“开门汇人气”
(一)以校城的“深融合”呼唤人才
(二)以产教的“高赋能”培育人才
(三)以安居的“强支撑”保障人才
四、营造聚才生态圈,全力以赴“诚意赢人和”
(一)打造高层次人才载体
(二)强化全方位金融扶持
(三)提供立体化服务关怀
正文: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动员令,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奋力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征程上,...须围绕“得人心、聚人才、汇人气、赢人和”点燃...发展强引擎,把...建设成为人才向往、英才荟萃、产才相融、城才共荣的长三角人才新高地。
一、贯彻人才新理念,努力做到“乘势得人心”
面对人才优先发展这一历史机遇,人才工作更要保持政治定力,将坚持正确方向和把握潮流大势相结合,做到增人数与得人心相互促
进、共同提升。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一盘棋”格局,坚持“一体化”思维,落实“一把手”责任。全方位加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深入开展“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鼓励人才参政议政,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互融互通。强化考核牵引,持续提高人才工作权重,以举全市之力“重视人才工作、谋细人才工作、抓实人才工作”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二)把握区域发展大势
立足“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积极响应省委“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动员令,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交汇的历史机遇,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聚才优势,建立健全协作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重要支点中,展现...担当,赢得竞争主动。
(三)彰显...爱才格局
着眼“十四五”发展规划与人才规划同频共振、城市发展与人才发展同心同向,对标先进地区,以“舍得、等得”的态度,加大“龙城英才计划”的投入,增创政策“领跑”优势。坚持不懈开展“引才长征”,以“踏破铁鞋”的力度和诚意,市县条块联动,赴全国各地开展产教才对接,彰显“爱人才、周到服务”爱才诚意。
二、构建引才强磁场,系统深化“兴产聚人才”
精准把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论断,高质量推动产才融合,畅通“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一)专注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招”
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定位,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步规划、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同步绘制、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步开展“三个同步”。深化双招双引,根据辖市(区)人才绩效给予1∶1的“聚才贡献奖”配套奖励。加大产业关键领域顶尖人才招引力度,为国内外高端人才提供1亿元特别支持额度,“一人一策”量身定制扶持方案,在“人才高地”上筑起“人才高峰”。
(二)坚持远眺海外的新思维“引”
抢抓人才流动机遇,建立全球人才“云聘会”常态化机制,大力扶持建设人才项目离岸孵化平台,依托本土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布局人才工作站,就地选才、飞地用才。通过人才制度优先支持、创新载体优先赋能、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生态提质优先促进“四个优先”,进一步加快中以...创新园聚才兴才先行先试步伐,针对以色列项目特点实施专项人才计划,真正将中以园打造成海外人才集聚示范区。
(三)聚焦创新突破的主力军“育”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开展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全力冲刺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超8000家、科技型上市企业超100家、R&D投入占比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比50%等战略目标。突出科技项目与人才项目协同发力,聚焦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建立健全联合攻关机制,切实打造更多的“行业领先”和“不可替代”。
三、提升青年友好度,全力推动“开门汇人气”
将广聚青年人才作为扩大人口规模、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抓手,全方位打响“青年友好型城市”品牌,以青年活力提升城市活力。
(一)以校城的“深融合”呼唤人才
持续巩固拓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成果,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聘任引才专员,探索校友会引才模式,依托“师生情、同窗情”,增进与高校的常态化人才合作。着眼校城共生共荣,探索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全力支持在常高校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双落户”“双聘制”试点,完善“创业在园区、创新在高校”工作机制,有效提高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和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常数。
(二)以产教的“高赋能”培育人才
结合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公共实训基地集群,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倍增计划,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分配制度。针对...制造业发达的产业特点,创新推行“新工科”教育,探索“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模式,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名师、名医、名家,在盛产“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真正实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
(三)以安居的“强支撑”保障人才
坚持“职住平衡、就近建设、个性共享”原则,完善生活居住双资助“直达补贴”制度,推动“非申即享”扩面增效。加快推进10万套人才公寓和青年驿站配套建设,刚性兑现“免费3年入住”“驿站3月免租”等服务承诺,切实将青年人才来常落脚“第一站”转化为扎根...“第一步”。秉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配置优质资源,营造与一线城市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
四、营造聚才生态圈,全力以赴“诚意赢人和”
坚持以“最优生态”引“最强大脑”,建设“载体好、服务优、支撑强”的优质生态体系,为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创造良好环境。
(一)打造高层次人才载体
结合“两湖”创新区建设,整合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人才平台载体。高标准打造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在智能装备、石墨烯、光伏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依托产业园区,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创业苗圃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布局系列人才综合体、科创综合体,为各路人才大显身手搭建广阔舞台。
(二)强化全方位金融扶持
健全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体系,重点加强对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的扶持,切实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完善人才支持和上市辅导联合扶持机制,提升“龙城英才科创苗圃投资基金”
绩效,依托400亿元科创基金,撬动2000亿元社会投资,为高成长性人才企业股改上市和再融资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供立体化服务关怀
一是城乡基础教育走向均衡。义务教育, 启动了“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年计划”, 2014年投入12.6亿元, 新建、改扩建校舍38.7万平方米, 改善了3442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60%, 全市中小学校舍标准化率达83%。渝中等6个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验收, 累计通过国家验收认定的区县达到10个。普通高中教育, 投入4.44亿元扩容改造学校57所, 其中贫困区县55所。学前教育,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72%。在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 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
二是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建立。加快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拓展中职学生上升通道, 1.63万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和本科院校, 占毕业生总数的12.5%;积极探索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6所高校成立了转型发展联盟。实施职教实训基地、示范学校、重点专业三大建设计划,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突出, 实现中西部“五连冠”;参加全国中职文明风采竞赛, 连续5年获特殊贡献奖。职业教育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
三是高等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方面, 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5个、市级特色专业27门、精品课36门、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63门,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领域39个, 4所高校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科技创新方面, 全市高校获准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0项, 资助金额4.3亿元。在渝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 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实现我市直辖以来牵头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36个国家级中心之一, 新立项建设6个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 新遴选市级择优支持协同创新中心4个、优秀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2个。基本条件方面, 高校新校区竣工校舍70万平方米, 设备仪器值比上年增加10.8%。
四是教育综合改革开局良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课改中心在全国第一个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个区县成为国家课改试验区, 一大批课改专家深入我市指导课改工作。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68.5万义务教育学生平稳有序入学;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达到70%, 普通高中择校生比例下降到10%左右;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有序推进中考、高考改革各项前期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雏鹰计划”, 加强高校与高中联合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探索;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新增企业冠名班53个;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遴选计划项目342个。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 重庆正大软件职院升格重庆工程学院, 成为我市第二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 全市高校新增办学投入7.8亿元。创新队伍建设举措, 出台了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 投入资金3.52亿元、惠及除主城7区外的33个区县10.4万农村学校教师;在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基础上, 启动了学前教育“3+2”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新增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个;全市高校长短期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6127人, 比2013年增长24.6%, 生源国别增加至134个。市委改革办确定的8项教育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
五是教育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3项重点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2014年, 新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17所、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6962套、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59所,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投入资金9.1亿元, 惠及学生209.2万人, 14个试点区县实现了全覆盖。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 安排资助经费34.8亿元, 惠及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144.3万人。关心关爱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 全市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34万人, 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1.3%;累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4385个、校外托管机构1292个。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2031名农村学生享受单独划线政策升入重点大学;首次实施市属本科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录取农村考生317名。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 全市大学毕业生9月底就业率88.5%, 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 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17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 党的十八大要求“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现在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新形势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四有”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让13亿人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市长黄奇帆也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多次研究教育工作, 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 也为我们科学谋划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 经过多年努力, “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 家长“上好学”愿望更加强烈, 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
2015年, 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治理、提高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年, 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 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85%, 新增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4个;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同时,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教育民生进一步改善, 教育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年度工作要点中作了全面安排, 已经印发大家。稍后,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将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面, 我从改革、发展、质量、公平、治理、保障六个方面, 就今年的重点工作强调如下:
一、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是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 必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实实在在抓紧抓好。
一是细化实施规划。近期,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长期规划》。各区县和学校也要按照对接原则, 制定相应规划, 进一步明确重点改革事项、时间表及路线图, 细化改革具体任务。
二是落实重点任务。按照市科教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深入推进7大重点改革任务, 分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健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衔接机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
这里我特别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 去年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4个配套文件, 今年是落实年, 市教委正编制全市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实施细则。总的思路是:义务教育, 继续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中考, 将逐步扩大区县自主权, 继续实施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中职, 采取“学生申报、学校选择、学生确认”的选拔和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方式招生。普通高考, 将研究制定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以及自主招生的实施方案。高职, 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入学考试制度, 适度增加高职单招院校, 扩大高职单招规模。去年我们建立了高校新生报到率考核机制, 要严格执行, 切实提高高考录取率。
三是抓好试点带动。市级将开展2014年确定的67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 并启动“一区一县一高校”综合教育改革试点。各区县和学校要按照“一授权两报备”的工作机制, 对需要申请授权的重要改革举措, 按程序主动向市教委申请授权, 事前报备具体实施办法和标准, 事后报备实施进展情况。
四是注重改革实效。教育综合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增强改革的针对性。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 拿出触动根本的举措, 真抓真改、改出成效。教育改革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要树立底线思维, 积极稳妥推进, 市委市政府要求的、有民意基础的, 具备改革条件的, 先行改革, 改革过程中要加强问题研判和评估, 避免出现偏差和失误, 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着力加快各类教育发展
教育领域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一是要用规划引领教育发展。市教委正编制全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16个专项规划。近期我们将召开会议, 专门布置全市教育系统“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各区县、学校要充分认识规划的重大意义, 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工作, 并与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中期总结评估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 提出一批重大项目、政策和举措, 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 推动列入当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快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 加之我市实行的流动人口子女“零门槛”入学政策, 大规模学校、大班额问题在主城和其他区县城有所反弹。2015年, 市教委将根据“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 出台《都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主城各区要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 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建成49所配套学校的年度任务, 缓解入学矛盾。其他区县也要结合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实际, 加快区县城中小学规划建设, 同时因地制宜办好村小, 防止因为办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被迫远离家庭就学。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 要用改革的办法增强活力、加快发展。全面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和中职与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巩固中职办学规模,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协调发展, 拓展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购买服务等形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 探索组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 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加强示范、骨干职业院校建设, 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四是优化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层次结构上, 我市是全国本科院校设置薄弱的地区, 本专科院校结构不够合理, 本科院校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新增本科高校,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类别结构上, 支持鼓励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今年教育部将启动转型发展国家和省级试点。转型是已有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深刻调整, 不是挂牌、不是更名, 不搞一刀切。市教委将制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 出台配套政策, 积极支持转型发展。性质结构上, 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建, 促进行业举办高校进一步发挥优势、特色发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和民办高职“升本”、提档提质;提高教育开发水平, 努力吸引国外高水平大学来渝合作办学。
五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 利用富余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 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加强部门配合, 开展扫盲教育。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要积极为老年人继续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更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摆在首要位置。
一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现象, 坚决摒弃片面以考试成绩、升学率评价学生、考核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各级各类学校要始终坚持德育首要地位, 强化每一个教师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德的观念, 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今年, 将举办第三届中小学课程育德优质课大赛。去年底市政府召开的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工作会, 全面部署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 各区县、学校要抓好落实。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决落实体育艺术教育规定课时, 因地制宜上好体育艺术课。市教委今年将开展督查, 对不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落实规定课时的, 要通报批评直至严肃问责。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市级将确定100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要继续实施“卓越课堂”建设计划、体艺科技“2+2”项目和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 进一步落实减负提质“双十条”, 着力改革课堂教学, 改进教法、学法,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因地制宜开好选修课、活动课,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当前, 小学教育特色不断增强, 高中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初中教育相对薄弱。今年, 市教委将出台《关于加强初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着力解决初中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单办初中数量偏少、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突出、优质初中相对不足、寄宿制初中生活设施不配套和运行经费困难等问题。学前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3—6岁儿童发展纲要》, 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今年, 将争取出台《重庆市政府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见》。各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我市6+1支柱产业、10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布局, 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合作举办冠名班、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抓好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继续办好职业技能大赛,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工作。学科、专业、课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今年, 市教委将启动实施高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计划、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开展首批特色专业检查验收。各学校要围绕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着力打造精品课程, 突出特色优势, 避免盲目布点、重复建设, 防止“同质化”。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 市教委将启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各高校要以教改项目为抓手, 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革。要狠抓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 加强教学和考试管理, 加强学生诚信考试教育。协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把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高校要坚持开门办学, 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 积极探索共建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合作双赢。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市教委将开展本专科新设专业评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落实实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 开展学位论文抽检和重庆市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建立质量检查评估结果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有机结合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这是新形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水平的关键。要实施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计划项目,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 确保取得实效。深入实施“2011计划”,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汇聚优秀创新团队, 聚集各类创新资源, 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促进科教深度融合, 引领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要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公平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让身处不同环境的孩子都有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
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网底”的原则, 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改薄计划”, 2015年, 新建成寄宿制学校147所, 累计完成校舍改造规划任务的30%, 完成教学仪器改造规划任务的40%。各区县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 将其作为“改薄计划”优先保障、必须完成的建设内容, 纳入规划项目和年度实施计划。今年我们将对此开展专项督导, 强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乡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 积极争取出台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标准, 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流入人口聚集地区的“入园难”问题。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改造工程, 改善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二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年前, 市委组织部、市教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在前几年4个区县试点的基础上, 今年将全市推开, 重点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在区县域内向薄弱学校流动, 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各区县要精心组织, 积极稳步推进, 实现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探索建立县管校用的机制。同时, 继续实施好“双特”计划补充农村教师, 抓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落实好乡村教师岗位补助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全面推进中小学“捆绑发展”战略, 各区县要进一步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校校结对等办学模式改革, 发挥优质学校帮扶作用, 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 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三通工程”, 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方面应该优先保障, 优先实施。每所学校花钱不多, 但对农村薄弱学校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师生远程互动, 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山村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 都将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三是提高困难家庭孩子的教育保障水平。教育工作要特别关注各类困难家庭孩子, 确保他们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2015年, 将扩大家庭困难在园儿童资助范围, 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4个试点区县实现全覆盖, 其他区县也要努力推广学校食堂统一供餐模式。全面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 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继续实施好高考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切实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
五、着力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增强教育治理能力, 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 也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教育各项工作, 既是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决策部署的要求, 也是顺利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市教委正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 依法梳理职责权限, 形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各区县教委、高校也要形成“两个清单”, 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要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机制, 未经法制机构审查的规范性文件, 一律不得印发公布。要切实加强教师法治教育, 促进教师自觉学法、模范守法、依法履职、依法执教, 不得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法治教育, 今年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将“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列为“一号提案”, 也是唯一一个现场办理的提案, 说明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市教委正着手组织专家修订重庆市地方教材《法制教育读本》, 并将免费发放义务教育学校;各区县和中小学要高度重视, 抓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 落实好法治教育课时, 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积极吸纳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聘请法治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 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
二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总方向。“管”, 根本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正确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 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把该服务的服务好, 把该协调的协调到位, 营造更好的办学氛围, 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静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事。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 市教委将调整直属学校管理体制。“办”, 核心是完善学校依法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健全学校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机制,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高校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领学校内部规章制度, 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章程已经教育部核准备案, 各市属高校要抓紧章程建设, 今年内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并报市教委核准备案。“评”, 教育评价不能“王婆卖瓜”, 关键是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更多委托第三方开展教育评价, 积极探索建立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家长代表、有关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 不断完善社会评价、监督和支持教育的制度。
三是全面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管行业, 必须管行风。全市有11000多所学校、615万学生、39.8万教师, 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好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进一步防止和纠正“四风”, 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要敢于担当、崇尚实干、深入学校、贴近师生, 不断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 落实“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入学、中职招生和资助、高校自主招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信息公开等方面, 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以招生、收费等为重点,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严肃查处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 防止“破窗效应”,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六、着力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教育是重要的公益事业, 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 离不开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作为, 主动争取重视和支持,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 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育投入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 中央和市级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了向区县转移支付的力度, 积极对渝东南、渝东北等农村区县支持倾斜, 但个别区县出现了“挤出”效应, 没有做好这事。各区县应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做到法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 这也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和体现。2015年, 将开展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 加大教育投入督导检查力度, 今后此项工作将进一步常态化。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向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加强教育民生和质量内涵建设保障,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做真正惠及学生的事, 少搞锦上添花、不搞“面子工程”, 使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益。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二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办教育首先要抓师资。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要求,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深化职称和岗位制度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积极提高教师待遇,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落实教师编制政策, 及时补充配备教师。严格教师招录聘用标准, 把好教师入口关, 把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 不断壮大名师队伍。近年来, 教育部和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这些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要求, 要严格执行, 对各种师德不端的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要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安全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 “安全不保, 何谈教育”。教育系统点多面广战线长, 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稳定属地管理责任, 认真落实“一岗双责”, 切实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 健全人防、技防、物防体系, 开展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认真排查整改各种隐患, 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管理。现在学校开始陆续放假, 春节临近, 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切实做好学生离校期间安全工作, 提醒学生假期注意安全防范, 加强假期留校大学生安全管理, 确保学生安全度假、愉快过节, 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 加强安全工作督查力度, 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因责任不落实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严格按照“一案双查”和“四不放过”的原则,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探讨2008年中职扩招对策,实现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术人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扩大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2008年,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职招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一个通道”、“三带十区”这一战略规划和实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升级、综合开发、强市富民”战略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扩大中职招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2008年度全国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普及高中教育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普通高中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去年国检验收结束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做好初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扩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教育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黑河目前形势看,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5%,普通高中已基本饱和,中职学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力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学校责无旁贷。扩大中职招生是满足人民群众谋职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要把初、高中不能升学的学生动员到中职学校来,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生存、发展的本领。“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寄托的厚望。近几年我市每年小学升初中人数在2万人左右,毕业生约1.5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仅有5000多人,尚有1.5万未成年人需要劳动预备役培训,中职招生的空间很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多关注,针对学生们的各自特点,指导、规划他们的未来,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成才之路。
二、精心组织,确保扩大中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两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实际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督导室主任和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教、初教、职成科(股)长和各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长为成员。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中职招生运行机制。要把中职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按1:1比例制定招生计划,实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从市到县到校到人,确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做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录取。严格实行“普高”招生的“三限政策”,特别是限人数,统一制定和落实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计划,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要建立中职学校招生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要尊重学生选择优质职教资源的权利。建立中职招生的绿色通道,坚决打击有偿招生行为,对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取消相应学校的招生资格,保证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中职招生考核奖惩机制。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与中职招生达1:1的比例”列入2008年十项绩效工程任务目标考核体系,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单位,年底市人大、市政府督查室将跟踪问效。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研究中职招生的督导评估办法,把招生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有利于中职招生的奖惩政策。每年招生结束后,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把各县(市)区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严格兑现奖惩。要把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校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校长评职、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在2008年将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个人。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三、明确目标,同心协力完成扩大中职招生任务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000人,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中职招生计划为6406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密切配合,戮力同心,取得实效。首先,初、高中学校要积极做好分流工作。初、高中学校要担负起为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职责,积极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为职业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初、中、高级人才缺一不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各初、高中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校内职普融通班或与中职校采取1+1+1合作办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参观职业学校,引导初中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绝不允许简单粗暴强行分流。各初、高中学校要以初中入学人数为基数,动员流失生和参加中考未能就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保证中职招生入学人数。其次,中职学校要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各中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初、高中学校联系,为其提供宣传内容和资料,介绍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优势,展示学校办学成就,专业设置特色,使初、高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流。同时,要为初、高中校内职教班、高中通用技术课、初中技术课提供师资、实验实习设备支持。要宣传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重要意义及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典型事迹,不断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中职招生工作。
同志们,扩大中职招生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而努力工作。
这次会议是经市委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我市2009年组织工作,研究部署今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
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在市委的领导下,围绕大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拓展,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为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市委对组织工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全市组织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就做好今年的组织工作,我讲六点意见。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
第一,组织部门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发挥作用。组织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带头学习和贯彻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必须紧紧围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及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干部、使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必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保证。
第二,组织部门要在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上发挥作用。各级组织部门要紧紧瞄准党员干部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紧瞄准广大群众最急、最怨、最盼的热点问题,怀着强烈的政治激情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信念,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决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动组织工作各项任务完成,努力做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的模范,努力做勤奋学习、政治坚定,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改进作风、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表率,当好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主力军、先锋队和排头兵。同时,抓好不同层面的学习,分层制定学习计划,广泛开展面向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四中全会精神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采取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真正把四中全会精神吃透摸准,努力做到全会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第一,善始善终抓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目前,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要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抓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下功夫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继续抓好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在整改工作中,要坚持“五个更加注重”原则,在内容上要注意突出重点,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在形式上要注意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便于落实。整改落实改什么、怎么改,要请群众提议、让群众献计,充分吸收群众意见。确定整改落实目标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提不切实际、难以兑现的目标和口号。在抓整改落实过程中,要注意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把自己努力改、上级帮助改、群众参与改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整改措施到位,取得实效。
第三,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是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现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转入整改落实阶段,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也处于最后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在解决突出问题、抓好整改落实的同时,必须认真总结两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切实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努力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用更多的实践和制度成果推动“奋战三年、再造朝阳”和“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
三、坚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第一,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进一步明确评价德的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看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看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看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积极探索考察德的途径,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等四个方面考察干部的德,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注重选配好党政正职,选拔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领导人才;积极推进政府部门机构改革,搞好市直部门领导班子的调整充实;切实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并建立从基层一线逐级粼选优秀年轻干部选拔链。同时,认真落实好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结构,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与合力。
同志们,今天我们组织召开全市组织工作半年会议,目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朝气蓬勃,大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为新时代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关于下半年的工作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同志们,当前受百年未见之变局和世纪疫情双重影响,我们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所以更要党的领导,党组织的保障,党员的奋斗。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论述内涵,尤其要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尤其要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上求实效。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更加注重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思想建设这个基础性建设,把执政本领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善于从首创、奋斗、奉献的建党精神中汲取营养,做到政治上可靠、信念上坚定,以清醒而冷静、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的精神气质,展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独特风采。
二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同志们,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根本要求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点是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落脚点是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落实到行动上要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把落实市委重要决策部署,作为锻造干部能力本领的“熔炉”,作为检验班子政绩的“考场”,作为使用干部人才的“擂台”。要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干部当好事业开路人、基层组织当好为民服务“领头羊”、党员当好发展先锋队、人才当好创新主力军。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要着力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要切实发挥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真正把各级班子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城市基层党建进一步深化,扩大覆盖要动态跟进,分类指导要因情施策,提高质量要严格要求,聚焦主业要做深做实。要在“严”和“密”两方面下功夫,加强各级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纪律性。
三是建强人才队伍。
同志们,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重抓改革措施的落地生效,持续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各项障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拓宽人才引进的视野,聚焦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平台建设需求,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更加注重集聚青年人才。要加强对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的政治引领。抓好干部工作,选人要坚持五湖四海,广开进贤之路,真正形成“一池活水”;用人要树立鲜明导向,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职位有舞台,注意用当其时、用人所长,人岗相适、人尽其才。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关心关爱干部,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要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多让年轻干部到基层岗位、一线岗位、艰苦岗位上加强实践历练,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组工干部要有高境界、大格局、真本领,要有大局意识、奉献精神,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言有所规。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努力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四是保持良好精气神。
同志们,在发展大局中,我们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把事业发展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使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特质。充满激情,就是干事创业必须精神抖擞、斗志旺盛,充满那么一股子气和劲。心里装着工作、装着群众、装着事业,奔着目标去、奔着问题去。用心用情、念兹在兹,只争朝夕、雷厉风行,坚韧不拔、永葆激情。富于创造,就是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善于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前面没有路,就杀出一条血路、趟出一条新路;没有资源或者资源不足,就要创造条件、借势发力、借船出海,顺应潮流、把握规律。勇于担当,就是愿意做事、敢于扛事、能够成事。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勇于到条件艰苦、困难多、矛盾多、任务重的地方去。有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概,动真碰硬、克难攻坚的劲头,任劳任怨、尽心竭力的情怀。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日渐临近,我们要紧密结合“奋进新征程
(2011年3月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和济南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提供智力支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站在全局高度,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
强国之本,唯在人才;为政之要,重在用人。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优先发展,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制,形成了党管人才的良好格局。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制定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市人才工作制度》等文件,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二是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百名专家聘任计划”、人才引进培养“四百工程”、“百脉新型农村人才开发计划”,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和昆山、江阴等先进地区合作,举办培训班30多期,引进培养各类领军人才1500余人。目前,全市人才总数达到12.5万人,济南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4人,章鼓副总经理高玉新等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枣园万新富硒大葱协会会长沙树星当选山东省“乡村之星”,圣泉集团高级技术顾问俞初一博士、章鼓副总经理沈能耀博士被评为特聘“泉城学者”。三是创新方式方法,人才工作的载体平台日趋完善。开展“进高校、建基地、请进来、走出去”等人才培训活动,探索建立“3+N”人才服务模式,研发“人才工作现代网络平台”,开通人才工作手机短信平台,建成济南市级以上科研中心26家,人才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缺尖子”,一般性人才较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缺衔接”,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产业发展衔接不够,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三是“缺路子”,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和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程度还不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科学人才观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重物质投入轻智力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倾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合理配置机制;人才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对这些问题和差距,要深入分析,认真加以解决。
面向未来,**新一轮建设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加快城市建设跨越提升要以人才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由人才来推动,实现社会事业全面突破同样要靠人才作保 1
证。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最大的希望,也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核心优势,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大家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以人才的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才的比较优势形成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新的竞争优势。
二、围绕科学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才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会上印发的《**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二五”末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活力强的人才大军。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推动人才队伍规模显著壮大、人才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坚持创新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优先发展、重点培养的理念,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加快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一是要更加注重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为建设人才强市打下坚实基础。要把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培养大规模本土人才奠定基础。二是要更加注重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围绕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集聚人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意见》的部署,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三是要更加注重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重点加强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即:以提高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决策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为核心,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服务社会、维护和谐稳定为核心,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加强新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六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四是要更加重视搭建实践平台,培养造就青年人才。青年人富有朝气、可塑性强、成长潜力大,是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各级对青年人才要倍加爱惜,多创造机会,多搭梯子,多压担子,支持他们到工作一线锻炼成长、在实践中成才,形成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使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2、坚持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增强人才引进的前瞻性和竞争性。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人才,引进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要坚持招才引智先行,加大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抢占制高点和主动权。一是要以全新的观念引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把人才引进作为最有价值的引进,把人才投入作为最有价值的投入,把人才开发作为最有增长潜力的开发,以更大的勇气和气魄广揽英才、广招贤才,坚决克服“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等狭隘观念,把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的愿望付诸实际行动、变成实际效果。二是要以完善的载体引才。大力实施“2520高层次急需人才引
进计划”,围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引才引智力度,用3-5年时间,引进一批能够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推动重点领域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力争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人入选山东省“万人计划”,20人入选济南市“5150”引才计划。要大力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支持明水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创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人才集聚和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载体平台。三是要以优良的环境引才。去年9月份,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俞初一和沈能耀博士入选济南市“5150”人才引进计划,分别获得科研、补助资金50余万元。今后,要继续抓好与上级政策的衔接,使更多外来人才入选省市引才计划。要积极探索实施符合我市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积极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3、坚持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增强人才使用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人才发展要以用为本。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对人才的使用是最大的效用,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要在用好用活人才上下功夫,以发展聚集使用人才,以人才使用引领推动发展,使各类人才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一是要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完善人才创业平台等措施,引导激励各类人才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业、多出成果。要切实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放手放权、大胆使用,鼓励优秀人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组建创新团队,主动承担和参与我市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二是要发挥人才在人人成才中的带动作用。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端领军人才,发扬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优良传统,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今天受到表彰的各位优秀人才及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结对指导、名师带学等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三是要发挥人才在科学决策中的智囊作用。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制度、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搭建专家意见建议沟通平台,畅通专家建言献策的渠道,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四是要发挥人才在统筹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围绕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人才帮扶主题活动,增强基层一线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大学生创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和提供创业扶持等措施,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一线创业,推动城乡人才合理流动、互动融合。
三、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关键,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做到优先增加人才投入,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完善人才环境,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一是要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和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把人才工作同科技、产业、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人才规划的制定实施。市人才工作办公室要加强人才工作规律的研究,深入做好工作指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重点人才培养引进等牵头抓总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市场建设、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以建设人才
强市为己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从今年开始,省、济南市将对县(市)区党委、政府人才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各有关部门都负有重要责任,要积极做好迎查准备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市属企业特别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要强化投入保障。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要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原则,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要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科学界定投入范围,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要积极推进人才发展投入多元化,鼓励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提高人才投入效益。要按照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努力建设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社会。
三是要强化环境保障。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要抓住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政策扶持、优化服务、舆论宣传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政策措施,确保尽快发挥效应。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目的是充分调动各方面开展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优秀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浓厚氛围。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积极为人才发展多办实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好在学习培训、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优秀人才的宣传,形成见贤思齐、崇尚创业的社会风尚。各领域优秀人才要大力弘扬科学求实精神和敬业奉献作风,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人生,潜心科学研究,在各行各业争创一流业绩,为我市科学发展建功立业、多做贡献。
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要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和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已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将进入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的关键阶段,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 需要通过推广工作加快突破农机化薄弱环节, 促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新型农机装备不断涌现, 需要通过推广工作加速装备熟化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农业生产领域渗透, 需要通过推广工作促进农机化技术与先进农艺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融合;农机化发展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通过推广工作加强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化技术的水平。此外,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体转向生物技术与工程、机械化技术相结合,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我们要切实增强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升能力、拓宽领域, 科学谋划“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为促进我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十二五”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以及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战略目标, 以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为着力点, 以试验示范项目为抓手, 以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为重点, 加强推广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 提升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 加速成果转化,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普及, 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一是要坚持公益性定位, 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要坚持政府在推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履行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入农机技术推广事业。二是要坚持机制创新, 农机技术与农艺、信息技术相结合。要建立农机农艺科研推广协作攻关机制, 创新推广方式, 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 形成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体系, 实现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协调推进。三要坚持示范先行, 试验示范与普及推广相结合。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必须经过可靠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的试验, 逐步扩大示范区域, 通过示范引导、技术培训、普及宣传等多种方式, 实现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四要坚持统筹兼顾, 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生产急需及自然禀赋经济条件, 优先搞好重点农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和主要机具的推广, 同时要满足农民群众的多样性需求, 统筹考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农机化技术推广, 不断拓宽农机化发展领域。
“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总体目标是, 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推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农机实用技术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实现明显突破, 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 装备结构明显改善, 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装备保障。
为完成上述目标, “十二五”期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抓好以下主要任务。
1. 着力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以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重点, 努力提升推广服务能力
进一步明确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工作职能, 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定位, 合理设置机构, 创新运行机制、改善推广手段, 提升服务能力, 建立起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以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重点, 全面推进“五有”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 即: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条件手段。加强规范化建设, 完善推广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五项制度”, 即: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推广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按照“一主多元”的思路, 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推广活动, 发挥多元推广主体的作用。
2. 着力强化农机化教育培训, 以农机化实用人才为重点, 努力提高农机化队伍的素质
人才是第一资源,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保障。要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加强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要按照充实一线、强化服务的要求, 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对县级以下推广人员要强化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培养, 对县级以上推广人员要突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要建立知识更新激励机制, 促进推广人员素质提升, 县级以下推广人员至少要精通一项当地主推技术。积极落实基层农技技术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 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着力加强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等农机化实用人才培训, 努力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使其成为农业和农机化新技术的实施者、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继续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积极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主要农时重点技术专项培训、驾驶人员培训、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政企联动”培训等培训活动, 不断丰富培训形式, 提高培训效果。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基地建设,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行业组织、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培训体系。
3. 着力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 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为重点, 努力促进推广方式的转变
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由生物技术为主体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的新特点, 按照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融合的要求, 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制度, 推动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推广机构相互协作。完善农机农艺科研推广协作攻关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标准和农艺标准, 加快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装备的研发, 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推的结合, 依靠机制创新和利益联结, 建立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 促进农机化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机合作组织合作推广机制, 积极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将其培育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 提高技术推广的辐射带动效果。
4. 着力加强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 以推广“三型”农机化技术为重点, 努力提升农机化水平
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对农机化发展的先导作用, 加大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普及推广力度, 加快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和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以水稻栽植、玉米收获、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油菜种植与收获、甘蔗种植与收获、棉花收获等环节为重点, 加强技术集成示范, 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形成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加快实现瓶颈技术突破, 促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推广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 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草业、种业、农产品初加工业、设施农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探索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体系, 大力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生产实际的轻简型机械装备, 加快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大力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装备, 全面挖掘农业机械化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潜力, 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利用率。开展设施农业示范建设活动, 促进机械化技术与信息化和工程技术融合, 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二、切实加强领导, 努力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水平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导, 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 加强保障措施, 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任务。
1. 摆上重要位置, 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紧迫性, 充分认识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的重要作用, 统一思想认识, 增强责任意识, 把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中, 加强领导, 科学谋划,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各省区市农机化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提出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 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支撑作用, 依托其开展推广工作, 为其创造条件。农机化系统各个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 与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各级农机化推广机构要围绕全面履行职责,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落实工作责任, 促进廉洁自律, 形成长效机制。
2. 科学制定规划, 促进统筹发展
农业部即将颁布《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十二五”规划》, 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当地农机化技术推广规划, 积极争取将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推广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让农机化技术推广事业获得长期、稳定支持。要提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思路, 明确推广目标和重点, 制定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具体措施, 推进“五有”推广机构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服务能力, 完善推广机制, 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
3. 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保障措施
要认真贯彻《中华人名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扶持措施和政策。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 明确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 理顺管理体制, 保障推广人员的合法权益, 积极协调落实好推广人员的绩效工资, 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实施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 鼓励和引导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工作。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调控作用, 优先保证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购置补贴, 加大补贴力度。地方农机购置补贴配套资金要重点用于工作经费和技术推广。在实施深耕深松补贴的基础上, 积极争取扩大农机作业补贴范围, 调动农民应用先进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
4. 争取资金投入, 强化项目带动
要切实保障农机化推广机构履行公益职能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 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 加大基层推广机构基础条件建设和人员培训投入力度, 科学谋划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 加大试验示范投入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和装备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和立项工作, 着力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装备, 突破农机化装备技术瓶颈。实施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重大示范项目并积极争取扩大投入规模, 加快推进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实施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专项, 不断完善技术路线、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实施效果、扩大推广面积。积极争取设立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加强农机化技术与生物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全面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 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各地要加强项目管理, 规范资金使用, 确保实施成效, 同时充分发挥项目的人才培养、条件改善等作用, 提高项目实施的综合效应。
5.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环境
【组织部长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组织部长在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11-01
区委书记在全区组织暨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12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09-13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09-15
县组织部长组织工作会议讲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