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私营企业问题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调研私营企业问题

调研私营企业问题 篇1

1、公司对所在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的判断是什么?目前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未来成长空间有多大?预计年增长率是多少?经济周期对行业的影响是否显著?

2、公司在所在行业中的市场排名第几?市场份额是多少?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各自所占市场份额多少?公司的3年发展目标、5年发展目标和10年发展目标是什么?

3、是否有潜在的竞争者会进入行业?行业是否存在进入壁垒?如果存在,是什么样的进入壁垒?例如,国家政策、资金需求、规模效应或者专有技术等?

4、公司在行业中所采取的竞争战略是什么?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集聚战略?

5、公司所在行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对上游行业和下游行业的议价能力如何?本行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利润空间和盈利状况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6、公司所在行业的是否有新的市场机会、技术革新或者消费需求等新变化、新发展?对这些行业变化和发展公司的打算是什么?是积极进入还是观望等待?

7、公司认为在所在行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例如,成本控制、市场营销、技术领先、品牌效应或管理水平等?

8、公司所在行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最终消费用途都有哪些?在这些最终消费品的成本构成中,本行业所生产的产品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公司对最终消费品市场的前景判断是什么样的?

二、公司相关

1、请叙述一下公司组织结构、股权分布的演变过程以及改制情况。在最近3年内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是否有重大变化?

2、公司经营范围主要涵盖了哪些领域?主要产品或者服务是什么?在3年内主营业务是否发生过变更?

3、请简要描述公司未来三年的战略发展规划。公司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些目标,公司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战略?与这些战略相应的经营计划是怎么样的?请具体描述1-2年内的预计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并解释该收入和利润的来源情况和实现依据。

4、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公司对这种竞争优势可持续性是如何看待的?

5、请简要介绍公司的生产模式。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体现在哪里?

6、公司的主要供应商都有哪些?请介绍一下前5名供应商的合作情况。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对公司的生产影响是怎样的?公司是否对原材料及其供应商有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办法?

7、请简要介绍公司历年的销售情况,公司的收人来源主要包括那些?其中经常性收人和非经常性收入各自占比多少?构成经常性收入的产品或服务都有哪些?管理层如何看待行业未来的成长空间与成长速度?未来行业增长点来自于哪里?从市场区域来说:是出口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主要区域分布?从产品结构来说,增长来自于传统产品还是创新产品?

8、公司的主要产品的成本明细构成情况是怎样的?公司对下游客户的定价策略是怎样的?是否具有议价能力?请描述一下与前5名客户的合作情况。

9、与同类产品相比,公司产品具有什么优势?是否具有成本优势,具体的表现形式?除使用此类产品外,客户是否可以选择其他的可替代产品,如有,可替代产品与该产品的价格差异如何?

10、公司的采取的是什么样的营销策略?与此对应的营销体系是怎样构建的?对销售团队的考核机制是怎样的?

11、公司的营销渠道策略是怎样的?是采取直销还是分销?如果采取分销制,对经销商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如何?未来的渠道开拓重点是什么?国内还是国外?如是国内,重点地开拓区域是哪些?

12、公司的宣传推广策略是怎样的?广告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多少?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少?

13、公司现有的产品主要销售区域在哪些地区?如果想进一步开拓市场,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和困难是什么?

14、公司产品的主要消费用途是什么?各种用途的比例大致是多少?主要在什么场合消费?各自所占的比例大约是多少?

15、公司现有设备的产能情况?产能利用率是多少?公司是否有新增产能的计划?如有,如何消化新增的产能?预期产能利用率是多少?

16、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的生产效率处在什么样的水平?未来在生产效率上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

17、公司核心技术的领先性,是否存在专有技术?公司有哪些已经取得的专利产品?有哪些已经申请但尚未取得的专利?

18、公司前瞻技术开发项目的储备情况如何?历年新产品占主营业务比重及趋势如何?正在研发或即将问世的新产品预计投产情况和市场前景如何?

19、公司的员工构成情况如何?员工的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各项社会保险的缴纳情况如何?

20、请简要介绍并评价公司管理团队。

21、公司在未来是否有投资的打算?如果有,投资的目标和战略是什么?请描述一下在未来2年内的投资计划、资本性支出计划及现金流计划。

22、目前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最大风险因素是什么?管理层分别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三、财务相关

1、公司未来三年的产品销售计划、销售收入及其构成。公司的销售模式及销售回款情况。公司产品销售是否具有季节性?如何实现预定的销售计划?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情况是否合理?

2、公司未来三年的投资计划、资本性支出计划以及现金流安排;

3、请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简要分析。公司报告期内盈利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利润的主要来源构成等。公司的盈利 3 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水平与同行业竞争对手和上市公司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对利润的贡献的各个项目是什么?各自贡献的比例是多少?

4、请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简要分析。公司报告期内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合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在银行的资信状况、可利用的融资渠道及授信额度、表内负债、表外融资及或有负债等情况,说明公司各年度偿债能力及其变动情况。

5、请对公司的经营能力进行简要分析。公司报告期内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结合市场发展、行业竞争状况、公司生产模式及物流管理、销售模式及赊销政策等情况,说明公司各年度营运能力及其变动情况。

6、请介绍公司报告期内的净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情况。

7、收入确认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是否存在提前确认和虚计收入的情况?

8、请介绍在原材料采购的具体政策。原材料的价格是否有较大的价格波动?如有,公司有什么样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9、请介绍公司存货余额、存货类别情况。存货是否存在减值现象?存货跌价准备是怎样计提的?是否合理?内部存货的流转的具体内部控制措施、内部存货结转的会计核算情况如何

10、请列明公司目前所享受的各种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可以享受的期限及政策依据?公司是否存在着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发生变化的风险?如有,公司准备如何应对这些风险?

11、资产损失准备(包括坏帐准备、存货损失准备、长短期投资损失准备等)的提取比例是怎样的?是否与同行业公司存在重大的差异?

12、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方法与比例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存在漏提和少提折旧的情况?

13、广告费用、研发费用、利息费用等费用的确认与摊销是否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的规定,是否存在收益性支出挂帐作为资本性支出的情况?

14、公司报告期内的非经常性损益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及其构成情况?资产置换收益、资产转让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关的法律文件和批准程序是否满足收益确认的要求?是否具有可 4 持续性?

15、公司目前是否仍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如何?

16、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余额是否异常?是否存在关联方资金往来及占用情况?

17、公司预付帐款的具体组成形式如何?

18、请介绍公司无形资产的类别、取得方式和摊销方式。

19、请介绍公司对外担保情况。是否采取了反担保等措施?

四、法律相关

1、公司目前生产经营及办公用房、用地的产权证书等是否都办理完毕?如没有,公司拟采取哪些应付措施?上市前能否解决?

2、是否拥有主营业务的商标所有权?是否办妥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及其他特许经营权等资产权属证书的取得或变更登记手续?

3、有关房产、土地使用权(包括水面养殖权)、探矿权、采矿权的取得方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4、持股人员中有没有代持问题?

5、公司是否有重大对外担保问题?比例多少?该项担保对公司正常经营是否必要?被担保方是否具备相关履行义务能力?

6、公司是否存在着大额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对象是谁?定价机制是怎样的?是否合理?

7、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等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如存在,是否有妥善的解决方案?

8、公司的现有合同执行如何?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和纠纷?是否存在重大的违约或者推迟现象?另请介绍未来1年内的销售、原材料采购以及其它重要的合同的签署情况。

9、最近三年内是否无重大违法行为?公司是否存在重大诉讼或仲裁?其可能承担的败诉风险对公司的影响是否重大?

10、公司是否有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人身权等原因产生 5 的侵权之债?如有,能否妥善解决?

11、公司设立至今是否有合并、分立、增资扩股、减少注册资本、收购或出售资产等行为?如有,是否符合当时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是否已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

12、公司历史上是否存在内部职工股问题?内部职工股的发行和演变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五、募集资金相关

1、公司私募募集资金的用途和投向是什么?管理层对募投项目的市场前景是怎么看的?预计项目年收益率多少?依据是什么?募投项目实现预定收益的难点是什么?

2、公司预计上市融资的用途和投向是什么?预计项目年收益率多少?依据是什么?募集资金投入项目是否经过充分论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并取得相关批准文件?资金需要与项目以及实施周期是否相匹配?

六、其它

1、可以入股的比例与价格?可否签署回购协议和利润对赌协议?该笔资金的投向?此次入股对将来公司的上市有什么影响?

2、是否有其它战略投资者、风投或者潜在投资者已经入股或者准备入股公司?入股价格和数量是多少?

调研私营企业问题 篇2

1957年, Booz和Hamilton在《新产品管理》一书中首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Penrose (1959) 则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认为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 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Klepper (2003) 认为随着产品从孕育到成熟的演化, 创新投入中对过程创新的分配会逐渐得到强化, 而产品创新的比率、种类及企业数量则会不断萎缩。Rosenkranz (2003) 沿着Klepper的思路, 将过程创新理解为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 在产品生命周期前期,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可能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 这时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推出更多的产品;而到产品生命周期后期, 随着市场潜力缩小、产品种类丰富, 竞争压力转向成本, 投资会更倾向过程创新。国内学者则借鉴了格雷纳的中小企业产品五阶段生命周期理论:依靠创新成长→依靠指导成长→依靠授权成长→依靠协调成长→依靠合作成长, 分析中小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时创新需求的必要性, 提出产品创新基本思路, 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从企业规模、竞争程度、产品生命周期等方面探讨中小企业产品创新方法及对策 (刘华, 2008等) 。

一些学者还从新产品开发角度进行了研究, 根据科特勒对产品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的分类, 将产品创新看作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 贯穿产品构思、设计、试制、营销全过程, 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多维交织的组合创新 (张超, 2012) 。Wai-sum Siu等 (2006) 从制度角度进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比较分析, 探讨政府干预、制造系统和商业模式对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影响。杨波等 (2011) 则从个性、组织、环境方面探讨新产品开发的成功因素。

产品差异化方面, 张伯伦认为产品的差别性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存的依据, 在中小企业高速发展的1970年代, 斯蒂格勒和霍兰德都对中小企业产品差异化问题进行了论述, 指出产品差异化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产业特色选择范围, 使其不必与大企业直接交锋, 从而增加存活率。霍兰德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强调了中小企业发展缝隙理论, 指出弥补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流通之间的缝隙, 给中小企业创造了机会。国内学者对于中小企业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研究从1990年代开始的, 例如对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决策、来源及如何形成差异化优势进行策略性分析;基于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的视角, 探讨了构建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市场结构问题 (蒋平, 2011等) 。

2 辽宁中小企业产品现状与问题

截止2012年9月, 辽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 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6%, 新增就业的80%以上。对全省的财税贡献超过了40%。可以从数据看出,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辽宁整体经济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内部体制的不同, 中小企业产品也表现出具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2.1 中小企业产品现状分析

2.1.1 产品行业分布状况。

本次问卷调研的行业类型分为六大类和其他项。其中, 现代服务业占40.0%, 说明由于现代服务企业注册资本金低及程序简单, 使得企业数量迅猛增加。此外, 中小企业以制造装备及其配套、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分别占18.5%、16.1%, 建筑业、餐饮住宿、农林牧渔业分别占10.2%、5.9%、3.9%, 其他产业共占4.9%。

2.1.2 产品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问卷调查显示, 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分别为17.1%和40.5%;国内一般水平占26.3%, 国内落后水平仅为4.4%。从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创新方式来看, 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的占53.4%, 模仿再创新和收购拥有目标企业的分别占16.9%和15.7%, 购买技术专利和委托开发的分别仅为7.9%、6.2%。由此可见, 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的投入, 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才能不断改善产品的质量, 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3 产品品牌数量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 许多地区都将品牌战略与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紧密联系起来。问卷调查显示, 辽宁中小企业自有品牌为多数 (71.00%) 、其后依次为连锁加盟 (8.80%) 、自有品牌加贴牌生产 (5.70%) 以及贴牌生产 (5.20%) 。说明中小企业品牌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产品品牌作用愈加明显 (见图1) 。

2.2 中小企业产品面临的问题分析

目前,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外需、内需增速双双放缓, 消费增长严重不足, 投资增长大幅度下滑, 导致产能利用不足, 生产活跃度降低, 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进而对中小企业产品造成影响。

2.2.1 原材料的价格偏高。

目前, 辽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虽然随着物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 部分原材料产品价格有所回落, 但只是少数。多数原材料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 原材料成本下降幅度仍低于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幅度, 部分企业已出现产销价格倒挂现象。劳动力成本占比大使得小微型企业难以承受。根据现场走访调研, 汽车制造、饲料等多家企业表示出现产成品价格相对于原材料价格偏低的情况。以饲料行业为例, 原材料主要为玉米和豆粕, 由于人工费、化肥、种子的成本高, 导致玉米成本高, 而饲料产成品价格却较低。究其原因, 据企业反映, 目前中小企业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 产品同质性强, 在市场萎缩情况下, 产能出现过剩, 导致产成品价格较低。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且种子多为国外所控制, 导致原料成本居高不下。

2.2.2 缺乏产品创新。

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核心技术开发不足, 加之生产设备、工艺相对落后, 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例, 企业则更加注重销售与管理人才培养, 相对不注重技术人才培养, 对企业技术创新形成制约。调研回复“企业主要对那些员工进行培训?”这一问题的192家企业中, 选择培训销售人员的为100家, 培训管理人员的为100家, 培训技术人员的为74家。可见, 在面临技术和管理落后、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情形下, 企业更加注重销售与管理人员的培养, 缺乏通过培养技术研发人员进行产品创新的主动性 (见表1) 。

2.2.3 产品品牌建设方向模糊。

中小企业对品牌的理解往往分成两种:一是有品牌意识, 但打造品牌的方向比较盲目;二是意识不到品牌的重要性, 只是维护原来的市场份额来发展。第二种情况在中小企业中比重比较大。中小企业在塑造品牌中还存在产品定位不准确、缺乏核心产品及过于追求知名度等问题。产品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为品牌定位过高, 但高端品牌推广费用是中小企业无法承担的。高端品牌容易导致中低端消费人群无力购买, 品牌的打造需要时间的沉淀, 前期品牌知名度不够时, 高端消费人群无消费欲望, 这种情形下无法为企业带来利润。许多中小企业容易把企业的所有产品归于一个品牌下, 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品牌本身, 而是购买一种品类, 此时的品牌只是作为这个品类的代表, 这样很难使品牌占据消费者的心理, 品牌作用不明显。

产品和服务是品牌的基础, 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 产品研发和服务升级需同时进行, 不能急于追求知名度而忽视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提升。关于企业未来打造产品品牌的主要途径, 调查显示, 91家企业选择提高产品质量, 82家企业选择加强品牌文化内涵, 57家企业选择增强服务, 选择增加广告投放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分别为50家、47家。由此可见, 许多企业在未来打造产品品牌时缺乏对核心技术的研发, 更加注重对于产品质量及企业产品文化内涵的打造。2.2.4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依赖度低。被调研企业中, 技术密集型企业数量最多 (78家) , 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57家) , 资本密集型企业数量偏低 (31家) , 还有一些企业为混合型。统计结果显示, 从生产要素角度看, 中小企业仍过多依托于劳动力, 资本利用不足。由前面分析可见, 目前辽宁中小企业仍以制造装备及其配套、原材料及其加工业为主, 其特点为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本周转较慢、投资效果慢, 所以在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消耗比重大, 资本依赖度高, 而活劳动消耗比重小。而调研企业类型与要素类型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企业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但资本密集型企业数量占比却较小, 表明中小企业未能充分利用资本这一生产要素进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现了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依赖度低的现象 (见表2) 。

2.2.5 缺乏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由企业产品升级和企业要素类型的交叉表可见, 采用不同产品升级方式的企业数量, 依次为打造品牌产品52家、产品技术升级45家、开发新产品36家及从生产向研发转移13家。不同要素类型企业有不同产品升级方式偏好, 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加偏好采取打造名牌产品方式, 资本密集型企业则偏好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一般都不倾向于从生产向研发转移 (见表3) 。

调研结果显示, 中小企业更多选择通过技术提升和品牌打造等方式, 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 缺乏进行产品研发、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普遍存在相互模仿、抄袭现象, 缺乏市场调研与自主研发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严重, 一些企业甚至以偷工减料降低成本, 使得劣质产品充斥市场, 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使开发新产品承担巨大风险, 收益大大降低。

3 对策与建议

3.1 培养企业内生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产品同质及外部环境约束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能力弱化的重要原因, 政府扶持固然至关重要, 但企业内生能力才是其发展根本。中小企业应在分析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努力转变市场策略, 进行产品的“个性化”、“专业化”、“差别化”经营。由于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自身资源、能力有限, 中小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应做好市场前期调查, 综合消费者与竞争对手分析, 寻找市场空隙, 尽量回避大企业关注的热点项目, 选择小型“缝隙”产品, 从而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提高产品竞争力。面对当前的高成本, 企业可通过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进行消化, 并通过苦练内功, 加强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 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高抗高成本风险能力。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吸引和培养人才, 通过管理进步和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效率, 实现企业产品价值。

3.2“产学研”合作进行产品创新

中小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交流, 利用地区优势与资源, 加强“产学研”合作。采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先进成果,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提升企业的研发和产品开发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企业产品向高技术含量和高档化方向发展。通过产学研一体化, 建立行之有效的产品创新机制, 确保新产品符合市场实际, 使企业通过产品创新获得竞争领先优势。

3.3 有效塑造产品品牌

打造自主品牌, 完善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 提升顾客忠诚度, 获得经销商与消费者的信任, 吸引供应商。加强产品品牌意识和市场分析, 有效设计品牌建设战略规划, 在推广新产品时赋予其品牌名称及品牌内在价值, 从品牌长远效应考虑, 注意品牌名称与产品名称的区别。进行市场细分, 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消费者的物质及心理需求将产品定位于最有利的市场位置, 准确定位品牌的消费群体, 使其充分发挥品牌功能, 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注重掌握产品核心技术, 提升产品的质量, 并通过提供优质服务, 赢得顾客对产品的忠诚, 推动产品品牌成长。

3.4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

目前传统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缓冲期和转型期, 处于新旧交替的“换挡期”, 比较优势介于资本量和劳动力之间的拐点段。资本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但并非绝对优势, 劳动力优势虽然逐渐丧失, 但尚未完全丧失。应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 适当选择产业类型, 发展新型产业, 增强产品竞争能力。

3.5 走“专精特新”产品发展之路

加快转型发展, 走“专精特新”之路。推动企业“专业化”, 使其专注一个行业、专做几个产品、专门服务一类客户、专心开拓一些地区;使企业做“精”, 追求精良的产品或服务品质、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发展“特”企业, 即抓住顾客特点, 形成特色产品或服务;不断出“新”, 推出新设计、新款式、新产品、新包装、新形象等, 不断满足顾客的新需求。政府部门为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应支持与大企业协作配套,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专业化发展,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转型升级项目;支持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能力、优化产品结构能力、扩大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扶持科技型、成长型、创新型小微企业, 突出对专业化发展, 精细化管理, 特色化产品和创新型技术的支持。

参考文献

[1]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59.

[2]Klepper, S.E.Exit and innovation over the product life-cycle.Research Policy, 2003 (32) .

[3]Rosenkranz, S.Simultaneous choice of process and productinnovation when consumers have a preference for productvariet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 2003 (50) .

[4]刘华.基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产品创新需求与思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 (9) .

[5]张超.产品创新重要吗.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7) .

[6]Wai-sum Siu.Wenchang Fang.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mall and mediumenterprises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IndustrialMarketing Management, 2006 (35) .

[7]杨波.新产品开发成功因素的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科学进步与对策, 2011 (5) .

企业应重视市场调研 篇3

当今之下,有些企业忽视市场调研,年初五计划,没有人去抓,布置工作无安排,检查工作不过问;也有的虽有安排,不过是写在纸上,没有行动,掉以轻心,忘乎所以;还有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生产的产品堆积如山,库满为患,才慌忙派出几个人跑跑市场,其结果,为时已晚,望尘莫及。更有甚者,把市场调研当作儿戏,作表面文章,调研活动成了游山玩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种忽视市场调研的态度,乃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坚决扫除之。

那么,市场调研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何作用呢?

大家都知道,市场调研通过信息以及信息的传递把消费者、产品和企业联系起来,并把市场上的机会及问题带给消费者与经营者,以便帮助消费者调整购买决策和帮助经营者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俗话说:“市场调研是座桥,企业过河不可少。若是不把调研搞,等于无腿怎么跑”。市场调研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重大的经营决策问题,比如说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以知道自己在世界某一个地区有无经营机会或是能否在另一个地区有无经营机会或是能否在另一个地区将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扩大。市场调研也可以帮助企业的销售经理对一些较小的问题做出决定,例如公司是否应该立即对价格进行适应的调整,以适应消费者在节假日期间的消费行为;或是公司是否应该增加营业推广所发放的奖品,以加强促销工作的力度。总之,市场营销的管理者要想作出准确和有效的决策就必须了解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和依靠市场调研人员的研究结果。

时至今日,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所以营销必须从消费者的需要开始。企业通过研制、生产、销售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来完成销售活动的全过程。经验证明,所谓营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使消费者感到满意的过程。消费者的满意可以使企业自身得到平衡,而在企业的平衡过程中,营销活动的四个要点——价格、产品、分销渠道与促销又最终决定着企业的成功与否。无庸讳言,市场调研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市场调研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并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孙子谋功篇中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话虽不及真理,但有一定的道理。企业若想在一个新的地区开辟自己的业务,除了要了解那一地区的消费者需要之外,还要了解该地区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这些工作都要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来完成。美国著名的直销公司LANDS’END多年以前就开始向中国的消费者邮寄广告和产品目录,介绍自己的产品。接着,这家公司又在1994年开始对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和颜色的要求、消费者自己对产品的偏好、消费者对LANDS’END产品的知晓程度以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等,数据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的。俗话说:“市场调研是个宝,企业经营不可少。要使公司步步高,市场调研是道道”。只有通过细致的市场调查和研究,一个企业才有可能对自己营销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这点而言,公司的规模越大,市场调研工作就越显得重要,也就越需要在市场研究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

其次,市场调研可以加强企业控制销售的手段。古语道:“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得到成功,事前必须进行很好的谋划。促销活动是企业在推销产品过程中的主题活动,然而企业如何进行促销活动和选择什么样的促销手段,则要特别依靠研究工作。以广告为例,商业广告的途径和种类甚多,但究竟哪一种广告的效果好,还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比较性广告似乎更容易给消费者留下印象,因为它通过直接比较两种不同产品的各种功能与特点来突出其中的主题产品。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宜于用比较性广告。因此,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企业应该运用比较性广告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就需要进行研究。另外,广告向消费者传播以后效果如何,也要通过对传品的销售记录进行研究后才能得出。

再次,市场调研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有位哲人说得好:“发现一个问题化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市场千变万化,矛盾无处不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经营中的问题范围更广,包括企业责任、产品、销售、广告等各个方面。造成某种问题的因素也不是那么简单,尤其是当许多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时候,市场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某企业一个时期内销售收入大幅度下降,可是却搞不清问题是出在下调了的价格上,还是出在广告的设计上,于是市场研究就只能从两个要点来着手了,根据销售记录,人们发现价格降低以后,销售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降低的决策是错误的。如果通过广告的调查发现广告媒介的错误导致广告效果不好,那问题则出在广告方面。当然,企业销售额大幅下降的原因也可能出在产品方面,比如产品质量下降或是市场上出现其他企业的优质产品等。

你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市场调研通过信息及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把消费者和企业联系在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信息,才使市场研究人员能过确定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市场营销活动中不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同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企业通过各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和需要,从而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工艺流程。奶制品的企业通过问卷去了解消费者所喜爱的酸奶的颜色、味道、包装及价格;化妆品公司通过问卷去了解本公司产品的品牌在消费者眼中的地位、知名度以及产品使用后的效果;洗涤用品公司则通过赠送样品来测定发送样品前后产品销售量的变化,并收集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反映。

市场调研既然是企业决策的重要手段,它就成为企业经常性的活动,因此,调研的内容就包括范围较广。概括起来企业市场调研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需求的调研

市场需求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它反映着消费者的需要,所以这是调研的重要内容。无论企业在不同情况下,确定的调研项目是什么,总要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市场调研。

从宏观上来看,企业调查的内容有:人口(消费者)数量,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化;消费者收入水平及购买力的形成与变化;市场需求结构,需求层次的发展;实现与潜在购买力的投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在微观上企业应调研本企业服务对象数量;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消费者购买过程;消费者行为的类型等。

(二)生产与市场供应的调研

企业是总体生产与商品供应的一个细胞,生产与市场供应的调研,是对总体情况发展的掌握;有利于了解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对制定战略目标是有益的。

生产与市场供应的调研内容包括,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及技术水平;国内外生产发展的趋势与动向;新产品开发的发展方向;农业生产中的自给率与商品率;国家进出口的产品及数量等等。

(三)销售状况的调研

销售状况综合反映着企业营销活动成败,没有销路就是置企业于死地;打开销路才会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销售状况的调研包括:本企业市场销售量与同行业市场的销售量;本企业与同行业的潜在销售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市场覆盖率;产品在市场销售的饱和点;待开发市场上的销售量与发展趋势等。

(四)市场竞争状况的调研。企业每时每刻都处在竞争的风浪之中。企业的竞争能力,产品的竞争能力都是在市场竞争中才能明显地反映出来。调研与掌握市场竞争的态势,对于认识本企业在竞争中处在的地位,竞争者经营策略对本企业的影响,以便于工作采取相应的竞争方法是有利的。

市场竞争状况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的经营管理水平;竞争者的营销组合策略;同行业商品的特点、技术标准;市场上同种类商品的供应数量;生产厂家与经营者的数量。

(五)企业外部总体环境的调研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外部环境对企业影响非常大。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的因素,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与之相适应。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微观搞活必须加强宏观控制,这对企业的战略、策略目标都有较大的影响与制约作用。所以,外部总体环境的调研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外部总体环境的调查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颁布的各项统一的规章制度;各种法律、法规、法令的制定与变化;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风尚的提高与演变;自然情况的变化。

(六)企业营销组合的调研

企业的营销组合的调研是决定这些必要条件之定。也是分析既定营销组合是否适应市场环境的手段。这也是企业应经常调研的主要内容。

企业营销组合的调研内容要分别进行研究:

产品调研包括:新产品的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分析;产品商标;包装、装璜的研究;企业产品地位的确定;企业服务项目等。

销售渠道的调研包括:对批发、零售商的分析;消费者对经营部分信誉的态度;各种销售渠道对本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作用;商品流通的路线及运输方式的研究。

价格的调研包括:新产品定价;消费者对价格调整的反映程度;产品价格对销售量的影响;产品不同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价格策略的研究。

宣传推广调研包括:企业采取宣传推广方式的适应性;公共关系的方式选择与效果的评价;广告的媒体选择;广告效果的考察;营业性宣传推广对销售量的影响程度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常言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市场调研也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作为一个企业,面对市场调研的诸多内容,不可能同时并举,四面出击,但可以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重点调研一个或几个方面。市场调研是企业的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应该坚持不懈,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平时全面的收集,整理情报资料,做到有备无患,一旦有用,便可得心应手,派上用场。

搞好市场调研,不仅要懂得它的作用与内容,还必须有一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企业总结出不少的成功之批发,概括起来,主要有观察法、询问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由调研者亲自到现场直接观察消费者行为动态并加以记录进行资料收集工作的方法,其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由调研人员直接观察,二是采用各种机器来记录消费者的行为动态。观察法优点在于它可较为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到被调查者的动作与行为,可以避免人员的主观下偏见;其最大缺点是,只能观察到外部现象,而难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意见,且往往成本耗费较大。

2询问法

询问法是企业在了解人们的知识水平、信仰、偏好、满足程度以及行为取向时多采用的方法。它最为适用于收集描述性信息。询问法分为直接询问法和间接询问法两种,直接询问法是直接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由被调查者当场进行答复。间接询问法则是迂回地向被调查者提问,由被调查者按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即时判断并回答。一般说来,间接询问能够了解到被调查者所不愿回答的某些问题,比如消费者不愿购买某种产品真实原因等。询问法还是收集原始数据的最主要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一定的小范围的市场内,对于市场营销的某个因素如产品质量、设计、包装、价格、广告、陈列等,以实验的方法来测定顾客反应的方法,它通常有两种方式:(1)分割试验法。这是在市场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试验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广告,测定顾客的不同反应,从中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营销方式。(2)销售区域试验法。这是用测量不同市场的市场营销手段如产品、设计、包装、陈列广告等销售活动的效果的方法。实验法的突出优点是切合实际,可提供较为真实的资料。但其在实际中往往难以控制市场变量,如消费需求变化快、竞争者策略变化莫测等,均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加之这,现实中也很难保证条件一致的市场,而这对实验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另外,实验法所需时间较长,因而成本过高。

调研私营企业问题 篇4

根据中央和集团公司党组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于X日前往XX进行实地调研。现就调研基本情况向上级党委报告如下: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X日,我与党委委员XXX、XX赴某地进行调研,相关部门人员陪同。X分公司长期面临地区竞争激烈、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但近年来经营稳步提升,干部员工干事创业面貌良好。调研组与分公司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基层员工开展座谈、访谈,了解分公司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X日,我与党委委员XX赴X分公司进行调研,综合线条相关人员陪同。近年来,X分公司一直处在竞争形势较为严峻的环境中,但在分公司一把手的带领下,全员共同努力,以党建促生产,以生产强党建,业绩持续增长,形成了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X调研期间,我们考察了XX,与一线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实地了解新零售发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并下沉X营销中心,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与分公司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深入交流,并访谈了基层员工代表,收集一线的问题意见。

二、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本次调研共收集29条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发现了党建工作、员工发展和生产经营三个方面,具体而言:

(一)党建工作方面:一是党建规范化水平不足。通过总公司每年组织的党务工作认证培训,稳步提升了党建的规范化水平,但还有部分兼职党务工作者没有覆盖,造成各单位之间党务工作能力不均衡。二是党建人才储备不足。目前部分单位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专业性不足,总部对党建线条晋升通道规划不够清晰,导致部门员工不愿干党建,后备力量不足。三是党员发展名额不足。X公司党委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标准进行党员发展,但受发展名额限制,部分符合发展标准的积极分子难以及时入党,不利于党建工作延伸。

(二)员工发展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完善。职级调整办法还需进一步明确,员工晋升机制还需优化,对优秀员工的激励还不够,对一线员工的专业培训仍需加强。与各省分公司的人才交流不足,人才互通机制仍需探索。二是薪酬福利制度需要优化。在薪酬总盘相对固定的现状下,“保日常、促优秀”的激励原则需要更加突出,薪酬待遇不符预期带来的骨干员工流失现象有加剧趋势;如何做好“招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

(三)生产经营工作方面:一是制度体系有待完善。还存在制度与基层生产现状不匹配,更新效率不高,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鼓励创新空间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考核指标调整不及时、指标说明不到位;对于新政策、新模式,总公司指导作用不足;制度政策制定方面,调查研究不够深入,针对性不够强,导致在制度出台后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症状”。二是各线条业务流程有待优化。各业务流程仍存在着环节不清晰、信息传达壁垒的现象。例如XX的流程还需优化;部分关系到员工发展或利益的管理办法,传递不到位,导致基层员工不了解;XXX等领域的过程管控灵活性不足,对基层突发情况、特殊情况的响应效率还需提升,等等。

在调研发现问题的同时,基层员工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代表了基层的呼声,公司党委对广大关心公司发展,认真履职尽责的员工表示感谢。希望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多倾听民意,不断提高对员工意见建议的重视程度。

三、对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习教育是根本、调查研究是途径、检视问题是关键、整改落实是目的。X公司体量大、覆盖广、各省分公司发展情况差异明显,实地调研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从调研中掌握实情、发现问题、找到对策,更要通过调研来验证问题解决的成效,这正是公司调研工作的初心。

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涉及各方各面,既有共性问题,又有个性问题,我认为可以用三个“意识不足”来概括。

一是担当意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攻坚克难的意识不强,尤其是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营形势下,局部还存在畏难、懈怠的情况,“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在部分区域还不能彻底扭转,尚存在依赖既有资源、等待上级支持的现象,工作主动性仍需加强。面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显短板,“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不够,有的干部“遇到问题绕着走”,怕失误、怕担责的情况还局部存在。

二是群众意识不足。对一线员工的心声,重视程度还需提升,基层向上反馈信息的通道还不够完善,解决问题的督办闭环机制还需优化。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长官意识”,“调门高、指导少”的现象仍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扎根一线的作风建设还需加强,下基层调研广度、深度还不足,在制定政策、办法的过程中偶尔有“拍脑袋、一刀切”的问题,考虑一线实际不够。

三是创新意识不足。面对转型改革过程中重点领域、难点问题,“敢涉深水区”的勇气不够,开拓新业务的力度还需加强,对新模式带来的管理变革需求,部分领导干部仍旧循规蹈矩、不愿大胆尝试和探索,甚至局部存在“多干多错,不如不干”的不作为思想。少数领域、部分区域仍停留在依赖要素竞争的发展局面,对能力培育不够重视,面向融合发展的转型思维仍需培育。鼓励创新的氛围不够强烈,广大基层干部员工的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挖掘,保护创业、容忍失误的机制亟待健全。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

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真抓实干破解难题。X公司正处在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困难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有机会能更加真切的直面问题,有勇气、更有信心能解决问题。作为公司党委书记,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落实。

第一,用高质量党建促领企业发展。要严格按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坚持以始为终,将初心和使命转化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完善人才队伍管理体系,构建灵活的激励机制,更多的挖掘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干部员工,把担当作为,转化为经营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持续抓好“两个责任”落实,夯实廉洁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清风正气的干部员工队伍。

第二,以一线为中心,补足转型发展短板。要进一步理顺制度流程,针对性的优化制度政策,满足基层不同的发展需求,并确保各项方针和政策能够层层落实,实现上通下达,确保信息传达到最后“一公里”。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优化文风会风,统筹好各类调研、检查的广度、频度,为基层减负,力戒“机关作风”,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做到与一线共患难、同甘苦。要畅通基层反馈信息的渠道,构建问题覆盖广、解决效率高的督办机制,做到有求必应,下大力气解决好广大群众反馈的热点、难点问题。

调研私营企业问题 篇5

根据《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所得税处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的调研通知》(新国税所便函〔2011〕3号)要求,我科应对本科室在所得税后继管理中的工作思路、基本做法等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所得税后续管理的工作思路和基本做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08〕88号),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认真落实企业所得税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制度及手段,逐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征收率和税法遵从度。根据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我们认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应从管理项目着手,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要求,在企业所得税项目实施审批(核)、备案或申报后,通过信息资料的登记、比对、分析、核查等系列管理行为,把握管理的关节点和风险点,对企业所得税管理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以达到规范管理和连续管理的目的。后续管理应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基础信息资料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现将科室内的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从总体要求的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分类管理:目前科室内尚未对企业所得税企业实施分行业,分规模的分类管理,但对特殊企业和事项管理实施了分类管理。对汇总纳税企业管理,我科对执行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中总机构及分支机构进行了核实,对我局征管系统内前期登记有误的信息进行清理,向征收管理科提供了总分支机构名单,对无法提供分配表的企业实施就地纳税管理。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上根据综合业务科的安排,对民办教育机构(学校、糼儿院等)进行核实,责令这些机构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实施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减免税企业管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调查审批。异常申报企业管理,根据征管质量提供的异常数据信息,作为案头分析的基础信息,开展日常检查与纳税评估。

优化服务:及时向纳税宣传相关的税务政策法规,如今年自治区实施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时向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宣传。如:今年汇算清缴期内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管理发生了变化,我科第一时间与相关科室联系反应,并积极咨询自治区所得税管理处,核实最新的政策法规及操作办法,办企业及我科企业所得税管理与汇算清缴审核管理明确政策法规,规范管理。

核实税基:根据我局对收入管理的要求,及时加强与企

业所得税企业的沟通,加强与经贸招商局等政策部门的联系,加强企业办理设立、变更、注销,加强与企业人员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企业总机构、境内外分支机构、境内外投资、关联关系等相关信息。加强企业的清算管理,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对企业注销清算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注销检查对企业所得税企业全部要求进行注销清算。

完善汇缴:根据汇算相关的要求,及局内汇算清缴工作的个体安排,组织企业参加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政策辅导宣传会,税收管理员及时向所管辖企业宣传企业所得税政策,讲解相关疑难点,在汇算清缴所得税审核时,对企业申报疑点信息,填报资料进行案头审核,发现填制错误及申报疑难点,督促规范企业准确申报企业所得税。如:我科新通达有限公司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时,税收管理人员通过审核资料及与企业财务人员沟通交流,发现该企业有资本交易项目利得未进行调整及纳税申报,及时向企业宣传有关政策规定后,企业自查汇算补充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305万元。在汇算清缴审核期间,我科多次通过审核发现企业汇算申报问题,及时提醒企业进行自查重新申报,对提高企业申报准备性及规范企业汇算起至了一定的作用。

强化评估:纳税评估结合税收征管质量工作,通过相关的预警信息及企业所得税流转税的信息交换与比对,加强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如:根据通过地税局取得了营业税相关

数据,加强对房地产、建筑类企业加强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我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税收管理人员在专项评估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应该看到目前科室内的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后续管理尚存在很多的问题。总结经验,只有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的理念,加强税务机关内部联系,加强税收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税收政策法规辅导学习,系统性的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将企业所得税管理与税收征管质量与纳税评估工作结合起来,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才能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08〕88号)的要求。好的经验作法,企业所税后续管理政策宣传辅导,我局制作了新办企业一碟通,通过新办环节第一时间,向企业财务人员宣传有关税收政策法规,及办税程序等。税收管理人员下户户籍巡查时,向企业宣传最新的政策法规,对企业提出的涉税难点问题,及时沟通相关部门予以解决。通过汇算清缴政策辅导会,辅导纳税人汇算清缴申报,通过审核发现疑点错误,规范纳税人汇算清缴申报。通过日常检查与纳税评估,发现企业的涉税问题,指出企业财务核算与纳税申报等问题错误,要求企业整改,提高企业内部财务核算,提高企业税法遵从度。通过相关政策热点等的调研,了解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政策法规与企业操作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企业对相关政策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进行研讨上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尚未制定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规程。

2、《企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没有进行广泛的辅导,税收管理人员对分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尚缺乏理论素养经验积累。

3、企业所得税管理工具缺乏,企业所得税工作尚未完全与日常税收管理工作与纳税评估工作实现有机结合。

4、缺乏企业所得税信息管理平台,目前的税收征管系统尚无法提供准确的企业财务数据,并无法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对比。

二、岗位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的优化 此项工作超出税收管理部门职责,建议我局进行对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职能分工、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进行探讨,形成相关的规范进行优化。

三、重点行业、重点事项的管理建议

目前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仅涉及①银行业、②房地产业、③电力业、④建筑业、⑤钢铁业、⑥烟草业、⑦餐饮业,七个行业。税收管理人员未进行全面的有组织的学习,对相关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尚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水平。建议立即下发相关文件书籍并组织学习。建议制定其它

行业的管理操作指南,制定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办法,将企业所得税管理与流转税管理与征管质量、纳税评估进行系统结合。所得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业务工作,涉及其他各个税种的管理。建议提升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性,组织大范围的税收管理人员企业所得税与财务知识培训学习,与分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培训授课,组织对分类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总结问题规范评估与管理。

税源管理一科

调研私营企业问题 篇6

一、“长亏不倒”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用“障眼法”,私设“小金库”。许多企业设置两套账,对正常的业务收入,需开发票的记a账,不需开发票的记b账,脱离税务机关的监控;将销售次品收入、副产收入、边角废料收入、固定资产变价收入等收入存入“小金库”;有关部门的返回收入不入账,如保险公司的无赔优待款、银行汇票保证金利息收入、环保费返回收入、代办业务手续费收入及对外投资、联营的投资收益等等。

2.乱列费用,虚增成本。乱列费用。主要表现为七种形式:(1)将应该资本化的利息进入财务费用;(2)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私人生活费用,如列支私人汽车的养路费、保险费,小孩学费、员工手机费等;(3)分解业务招待费,将业务招待费分解为差旅费、业务宣传费、会议费等,成为企业“合理避税”的热点;(4)董事会费、会议费,不据实列支,以领代报;(5)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重复列支;(6)滥列差旅费,乱报出差天数,差旅费标准过滥,采取在支付工资或销售提成时报销差旅费的做法等,达到员工少缴个人所得税,企业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7)虚列工资费用或虚报职工人数,若平均工资未达到税前扣除标准,在工资表上不写合计数,先要职工签字,再将差额补上,或者利用银行代发工资,将差额付出,挂业主及亲属姓名。

3.利用库存商品,虚增成本。主要表现为九种形式:(1)虚假库存。账面只记进货,不记销售,这样导致存货增加;企业将大量现金收入不开票入账作收入,使销售成本无法结转,只能长期反映在存货中,形成虚假库存。(2)虚增预提生产成本。(3)高转产品成本。少留期末在产品成本,多转完工产品成本,以隐蔽方式截留利润,减少应纳所得税。(4)不办理入库手续,从生产车间直接销售,少报销售收入。(5)白条入账。(6)滥用暂估入账。或月初不用红字冲销原来的估价入账,等发票到时重复入账,虚增原材料;或月初不用红字冲销原来的估价入账,永远等不到发票到来,虚增原材料。(7)以购代耗。购进材料时,未使用便记入成本、费用,所附原始凭证为购货发票。(8)不用或少用以领代耗车间领用的材料,记入成本费用,采用不作退料或假退料的办法虚增成本,多出来的材料形成账外物资,形成“小金库”。(9)材料假出库。企业为了减少利润,在每年的12月份,由车间办理领料手续,填制领料单,而实际并未领料,进行空转,或者以原材料抵偿债务。

4.偷梁换柱,高估资产,多摊费用。(1)混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概念。故意混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概念,将固定资产作为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造成多列费用。(2)未取得税务机关监制发票的固定资产所计提的折旧在所得税前扣除。以固定资产入账时所附原始凭证,或仅凭内部凭证入账,直接计提折旧,并且在税前列支。(3)不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多提折旧,多摊费用。纳税人购买的例如轿车、房屋和机器设备等,不按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有的纳税人却与评估机构串通一气,故意高估资产价值,以达到多提折旧,多摊费用的目的。

5.移花接木,利用往来账目,不记收入挂往来,虚列成本记往来。(1)利用预收(付)账款账户,不记收入挂往来,使企业年末预收(付)账款有大量贷方余额;如果企业的收入很少,费用很大,企业可能会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业务收入的原始凭证更改为借入资金的凭证,然后再以还款名义转移资金。(2)利用其他应收款账户,一是费用挂账,企业为了增加当年利润,先把费用挂起来;或把一些违规的费用或暂时未能取得发票的费用放在这个科目,通过记账凭证,寻找时机通过转账凭证一次性或分次将违规费用正式计入公司的成本、费用。二是个人投资者长期借款不还,转移利润。三是以借款的名义发放奖金;四是利用向关联公司的借款,多列、虚列财务费用。(3)应收账款的三个对冲,一是违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收账款贷方余额与借方余额对冲,故意隐瞒有大量预收账款的事实。二是应付账款与应收账款对冲,隐瞒销售收入,两头在外的企业最为明显。三是主营业务成本与应收账款对冲,虚增成本。

二、造成“长亏不倒”企业所得税征管漏洞的主要原因

1.税务机关自身管理上的原因。(1)只重增值税管理,不重所得税管理。企业所得税业务复杂,要求高。而基层国税务机关这几年接触企业所得税不多,认为企业所得税税源小,没有把它看成是税收新的增长点,没有把它与增值税同等视之。有相当部分的税务干部对企业所得税业务知识知之甚少,业务不熟,这种只重增值税

管理,不重所得税管理,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征管。(2)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不高。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及时组织征管,形成漏洞。(3)来自外部的干扰。在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短期利益违背国家政策,对一些企事业单位实行所谓的重点保护,用行政命令方式干预对这些单位违法行为的查处,甚至对一些单位的正常检查也需经当地政府的批准。其次,来自不良社会力量的影响。抛弃社会责任,追求一种可视利益,满足现时需求,这种力量并非是简单的个体,而是有着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背景,是以人际关系为媒介,以金钱为纽带,以实现即得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群体,以至于少部分国家公职人员也依附或“服务”于这种势力,使一些非法行为游离于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管之外,个别税务工作人员也深受影响。(4)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机构、核算权上收,而税务机关无力应对。近年来,一些高收入行业、垄断部门的所属分支机构纷纷上收、核算权纷纷集中。一是不利于基层税务机关的源头控管、精细化管理,因为最熟悉情况、最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当地税务机关被晾在一边。二是其总部或集中核算地往往驻在大中城市,经济相对优越,税收管理环境相对宽松。集中后,基层税务机关往往无大的作为,这些纳税人则有恃无恐。三是收入(所得)的支付和核算由于涉及面太广、内容太复杂,集中地的税务机关难以管到位。

2.纳税人的原因。(1)“偷逃税”违法行为与承担风险不对称。在一些发达国家,税务部门会随机抽查,一旦查出有故意偷漏的行为,不管是谁,轻则罚款补税,重则入狱,身败名裂。而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税的动机。(2)依法纳税意识相对淡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主观上依然存在着隐瞒收入,故意偷逃税的意识。

3.社会的原因。(1)社会评价体系被人为扭曲。偷逃企业所得税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当今人为扭曲的社会评价体系不无关系。有人一方面为社会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又在大肆偷逃税。因为社会和个人似乎都认为捐赠比纳税更有价值和意义;其次,没有形成“偷税可耻、人人喊打”的社会舆论氛围,周围人也并不因此视他人的诚信记录不好,不与之交往,或断绝交易。而在国外偷税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只要谁有偷逃税行为,不但其在经营上会因此受阻,而且行为会受到公众的鄙视。(2)银行结算制度改革的滞后是当前企业所得税征管中最大的黑洞。主要是现行制度为纳税人大量的购销业务提供了体外循环的渠道。从我们查获的案件中发现,现在的企业特别是私营性质的企业,除在商业银行或信用社有一个不得不存在的名义结算基本户外,多头、多人开户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些储蓄户头根据现行的储蓄账户管理办法可以结算进出各种类型、额度和同城异地的资金,使大量经营性资金的循环可以脱离企业财会而达到相同的目的。除了报表上的销售因为需要增值税发票,能以基本结算户转账结算外,其他部分则通过储蓄账户转账结算,或是现金结算。

三、加强对长亏不倒企业所得税征管的建议

1.加强企业所得税日常监管,预防偷逃所得税行为的发生。一是加强对企业应税收入方面的日常测算,重视往来账户的监督,借助信息网络加大对发票往来开具的监控力度。二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报批制度。三是加强重点监控,注意发现疑点,结合内查外调,查清企业虚假账务处理。四是加强对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成员单位的延伸监管,将报账制单位一并纳入管理。五是加快信息制度改革,完善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争取早日与各相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达到资源共享。

2.依法严肃鉴定企业征收方式,对账证不全,不能正确核算应纳税所得额的中小企业,严格核定征收,合理确定分行业应税所得率,科学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督促引导企业向查账征收管理转变。

3.强化对企业所得税的稽查,加大对偷逃税的惩处力度。要敢于破除“人情税”、“关系税”,坚持依法纳税,坚持依照《征管法》有关规定,对查处的偷税款及罚款久拖不交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坚决催缴入库;对大案要案,按照法律程序移送司法机关并对偷税者予以重罚,对法人代表和财务人员追究法律责任,让其付出高额“偷税成本”。

4.着力提高税务人员的政策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各级税务机关应注重对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及时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辅导工作,下大力举办企业所得税业务培训班,多渠道发放纳税辅导资料,切实提高企业办税员的业务素质。切实解决税务机关与人员不能发现问题,有些虽发现了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纳税人无主观故意原因造成财务核算不健全,纳税申报不全面、真实、准确,税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进行正确辅导,或者对纳税人主观故意不能甄别而处理不当的问题。

调研私营企业问题 篇7

一、重庆企业知识产权状况

在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和外经贸委的支持下, 2009年3月至4月,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对我市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对象包括重庆2008年出口30强企业, 重点外资企业、外包企业等50家企业;实地调研企业采用重点取样的方法, 针对重庆工业基地的经济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 选取了十家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业和单位, 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这些企业涵盖了重庆支柱型的汽摩及配件制造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根据调查资料, 我们认为重庆市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可作如下概括:

(一) 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制度

1、知识产权管理组织。

接受调研的企业自2003年以后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 但整体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实地调研企业中除一家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外, 8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共同负责知识产权工作,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知识产权维权, 技术中心主要负责专利申请, 1家企业有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隶属关系上, 4家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与技术中心共同隶属于企业负责人领导, 5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隶属于技术研发部门, 1家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作为技术研发、产品营销、广告宣传部门的辅助咨询部门存在。2家企业 (建设、鑫源) 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为2人, 其余7家在5-6人之间。9家企业共有知识产权管理人员38人, 本科及以上学历者36人, 占全部人数的94.7%;25人具有理工科背景, 占全部人数的65.7%;具有知识产权代理人资格或律师资格的11人, 占全部人数的28.9%。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运营经费为2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 (包括对企业职工技术发明的奖金) 。企业普遍感到人手不够, 经费不足。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0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 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员工职务发明创造的成果归属, 商业秘密保护和对发明人的奖励。9家企业有定额奖励的制度, 1家企业 (西南合成制药) 在定额奖励之外还有按润提成给予奖励的制度, 最高提成比例为40%。此外, 有2家企业规定员工在发明上有突出贡献的, 可以选拨为公司的设计师, 最高可享受副总裁的待遇等人事待遇规定。总体上看,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只是最基本的、低水平的, 未能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二) 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重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 98%的企业还没有专利, 工业企业50强企业也只有40%拥有专利, 而且多数企业的专利数量很少。重庆商标、专利获权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 注册商标不足3万件, 不到四川的一半。全市2000多家进出口企业仅有23家在海关进行了知识产权备案。2008年, 全市企业在境外的专利申请数为66件, 仅相当于上海的29%、北京的11%、广东的4%。重点调研的十家企业的专利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发明专利的数量很少, 海外专利更少。发明专利比例最高的是隆鑫, 为16.05%, 多数企业在4-6%, 最少的为零。力帆拥有专利的数量最多, 为4571件, 但发明专利也只占4.33%。重点调研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情况较好, 民营企业力帆和隆鑫拥有的注册商标最多。力帆海外注册商标为650件, 隆鑫海外注册商标412件。国有企业长安海外注册130余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比较薄弱, 多数企业没有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 R&D经费投入偏少。管理组织不够健全, 人员配备和工作经费不足, 知识产权营运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局限于代理, 营运策划、信息查询分析、价值评估、预警等高端服务十分缺乏。按照知识产权模范城市的指标——创新活力强劲, 运用成效显著, 保护水平一流, 管理体系高效——来衡量, 重庆知识产权工作存在“三个不适应”:知识产权拥有量与西部重要增长极的地位不相适应, 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营运能力与创新主体地位不相适应, 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在重庆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重庆的新形势下, 重庆的知识产权工作必须有大的突破, 为重庆市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政策导向, 整合资源, 促进重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上台阶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指出, 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可概括为:积极创造, 有效运用, 依法保护, 科学管理。积极创造是基础, 有效运用是目的, 依法保护是关键, 科学管理是保障。这是对知识产权战略的正确阐释和定位。获取知识产权的目的是运用, 即运用知识产权占领市场, 获取竞争优势, 遏制竞争对手, 发展壮大自己。相对于这个目的, 其他都是手段。从企业的角度而言, 企业只有在运用知识产权中尝到甜头, 才会真正重视知识产权。因此, 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创造、有效运用知识产权, 是重庆市当下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

(一) 优化激励政策措施, 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政府应出台激励技术创新的更有力的政策, 对于采用新技术、使用自主品牌的企业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专利、版权、商标、植物新品种管理部门的专项工作经费, 充分发挥这些职能部门在推动重庆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议政府制定《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将高新技术企业划分为A、B、C三类, 主管部门组织力量, 分类指导, 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内培养一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 发挥其示范效应。

政府对专利的资助应当从资助申请转向资助获权, 从所有申请都给予资助转向重点资助发明专利申请和获权之后的奖励, 转向国际专利申请和国际商标注册申请, 以引导企业提高专利质量, 并为重庆市的产品出口创造条件。

(二)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提高企业利用专利信息的能力

资料显示, 全世界每年诞生的专利中85%没有申请中国专利, 目前全球5000万件有效专利中, 只有70多万件在中国有效, 其余均为公知公用技术。据统计, 世界上95%以上的技术创新信息, 首先通过专利申请披露, 因此, 专利数据库是一个巨大的“金矿”, 充分利用这座专利金矿可节约40%的科研经费和60%的研发时间, 而且可以寻找到大量处于公共领域, 可以自由使用的新技术。但是, 我市企业利用这个资源的能力较差, 政府在这方面发挥服务职能的空间很大。政府可以利用两车信息中心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但主要应委托中介机构和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做, 由政府从知识产权专项经费中拨付一定的经费支持, 政府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等工作。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做好了,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 节约大量研发经费, 而且可以获得大量有用的可以自由使用的技术, 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而收推动我市技术升级之功效。

市科委在对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立项审批时, 应当要求申请人提供技术信息检索分析报告, 并在审批之前委托重庆市两车信息中心或有检索分析能力的中介机构、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机构进行独立的检索分析并出具报告, 作为立项审批的重要依据。此举一可避免无价值的申请立项, 节约人力和财力, 二可促使企业增强技术信息检索分析的意识, 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

(三) 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发展

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重庆市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水平较低。政府应出台扶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 如一定期限内的税收优惠。学习江苏的经验, 吸引外地高水平的中介机构到重庆开业。中介机构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可以弥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和能力方面的缺陷, 对于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大力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和融资, 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出台知识产权投、融资办法和优惠政策, 鼓励风险投资, 鼓励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的价值只有在交易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离开市场, 离开交易, 知识产权就毫无用处。企业不但要通过产品的销售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而且需要将知识产权作为投资和融资的工具。由于知识产权的信息产权特点, 其价值比有形财产更难以确定, 给知识产权投、融资带来困难。破解的办法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和办法, 对于风险投资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二是要培育、发展为知识产权投、融资和交易服务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

(五) 建立和落实引进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的知识产权审查评估制度

2008年1月, 张玉敏教授向薄书记和王市长建议, 对引进项目应当进行知识产权审查和评估, 王市长批示:“这个意见值得重视。”并转有关部门研究落实。目前, 高新技术项目落户重庆的越来越多, 政府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 知识产权审查、评估显得日益重要。政府应出台有关办法, 将这个问题落到实处。

(六) 坚持不懈地狠抓知识产权人才培训

知识产权工作千头万绪, 人才培养是关键。缺乏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 是重庆市知识产权工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 重庆市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应着重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对企业领导层进行培训, 目的是提高领导层的知识产权意识, 使企业领导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统一考虑和部署, 这是企业做好知识产权工作最重要的保证;二是继续抓好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普遍培训, 以推动面上的知识产权工作;三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式培训, 如如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技术研发与专利信息检索分析, 市场拓展与专利、商标信息检索分析, 技术交易、商标交易 (引进、转让、许可使用) 合同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等。培训可委托有条件的高校知识产权研究机构负责, 政府负责培训费用。

摘要:重庆市企业整体上知识产权意识、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与直辖市的地位和大开放战略不相适应。政府应从强化政策激励、做好信息服务、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持续抓好不同层次的培训等方面, 推动重庆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上水平。

新时期煤矿企业职工思想调研 篇8

关键词:煤矿职工;思想调研;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加入煤矿工人行列,因此,如何做好青年职工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煤矿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要做好青年职工的思想工作,首先必须把中青年职工的脉搏,查实导致青年职工目前这种思想状况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起到良好的效果。分析形成当前青年职工思想状况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体力劳动量比以前明显减少,在农村也都是半机械化劳动,加上我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生了一个孩子,有的从小娇生惯养,连最基本的家务活都不让他们干,所以,80后的年轻人大部分根本没有参加过较重体力的家务劳动,身体条件一时不能适应煤矿井下工作,对煤矿井下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二是大部分年轻人没有生活负担,父母亲还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在他们心中还没有养家糊口的概念,没有钱可以向父母伸手要,上班不上班无所谓,反正有人供养他们。甚至有些已经成家的年轻人依然在当“啃老族”。致使这一部分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好好上班,影响全队乃至矿上的工作,也会对其他职工带来负面影响。三是虽然现代煤矿井下各生产系统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劳动强度已经大大降低,但和其他行业相比,由于受其工作环境条件的限制,相对其他行业来说还是“苦、脏、累、险”,不愿吃苦的年轻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首先要循序渐进

对刚入矿的青年职工,在工作上不要要求过高,要让他们有一个适应过程。作为班队长,在刚开始安排工作时就要像对待剧团刚接收的小演员一样,先给他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跑龙套”的活,让他们在“跑龙套”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逐步转变成“主角”,才能承担重要的工作。不要给刚参加工作的职工迎头闷棍,粗暴管理,刚一开始就把他们当熟练工人使用。轻则谩骂,重则罚款,让这些刚参加煤矿工作的职工产生畏难情绪,从心理上有了负担,不能心情愉快地干工作,有的甚至当了“逃兵”,也给企业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二、要刚柔相济

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学习个工种的技术操作规程,是我们实现安全生产、保证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要求职工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规范他们按章作业,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再给青年职工分配工作任务时,要按照各自的长处安排工作,常言道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有的人力气大,有的人接受技术的悟性较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合理安排工作,用人用到地方上,才能各尽所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在工作中表现积极、业绩突出的职工和班组,要及时在各种场合宣传表扬,并及时给予经济奖励,才能有效激发青年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形式多样

做青年职工的思想工作,不是单一的给他们讲一讲大道理就能产生效果的,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帮助。现在的青年职工大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中独处惯了,大部分存在着自私狭隘、惟我独尊的思想,突然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和其他职工不沟通,把自己关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时间久了,就容易和其他职工为一些细小的问题发生矛盾,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于这种职工,各相关负责人、基层队队长、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等要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和帮助他们,工作中、生活中多和他们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解开他们的心结,引导他们和其他职工搞好团结,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要积极倡导青年职工培养正当的兴趣和爱好,把他们从电脑游戏中解放出来,从麻将桌上解脱出来,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情操。要及时帮助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激发职工以对企业的感恩之心努力工作,回报企业和社会。

四、要持之以恒

要做好青年职工的思想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果的,是一项必需长期开展的工作,要做好打持久战的精神准备。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地加入到煤炭企业职工队伍中来,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职工的思想更加会呈现多样性的变化。所以,每一名政工人员要做好长期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要耐住性子,坚持经常深入生产现场,深入到职工群众,和职工面对面、心贴心,及时帮助职工跨越心理障碍,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鼓励职工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这才是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上一篇:创业计划书服务介绍下一篇:公司奖励及处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