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通用11篇)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篇1

1、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保障工作人员、病人和进入临床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保证仪器设备、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安全使用,使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和条件下完成日常工作。

2、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护鞋,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

3、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5、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按医疗垃圾处理。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非打印化验单要消毒后发放。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处理,防止扩散。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0、对剧毒化学物品,压力设备和贵重仪器责任到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督查。

11、保证实验室电、水使用的安全,防止超负荷用电。使用电炉时一定要有人看守。使用电高压消毒锅时,一定要遵守操作程序,以防止爆炸。下班前一定要检查水、电开关,关好门窗,注意防盗。

12、使用强酸、强碱、腐蚀、有害、易燃、易爆品时,应在适当的环境中正确操作,防止腐蚀、灼伤、中毒、水灾和爆炸等事件的发生。

13、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以外事故,如发生医疗暴露等事件,要严格按照医院制订的预案进行,不得延误。

14、保护好防火设施,保持应急通道畅通,便于火警时人员安全撤离。

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1、目的

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工作。

3、职责

(1)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的危害评估,认定感染事件等级。

(2)医院感染办公室负责向市卫生局报告实验室感染事件。

4、实验室感染事件分级、判定和解除(1)实验室感染事件分级与判定

实验室感染是指实验人员在检测和研究实验室中处理、检测致病性微生物过程中,因违反实验室操作规程和生物安全防护原则或缺乏必要的安全实验设施等原因而造成实验人员感染被检测或处理的致病性微生物,并导致发病的事件。实验室感染根据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及其对周围人群和环境危害的严重程度,可划分为几种不同等级。将实验室感染分为三个等级,一般性实验室感染、严重实验室感染和重大的实验室感染。

一般性实验室感染是指实验人员1—5人在实验室中感染了三、四类病原微生物,引起轻度的临床症状,所致感染对实验人员身体不产生明显损害的感染;严重实验室感染是实验室人员在实验室中,1人感染了二类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的,但尚未造成周围人群和环境危害的实验室感染,或发生一般性实验室感染5人以上的。

重大的实验室感染是指实验室人员,发生1人及以上在实验室中感染了一类病原微生物,且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波及和危害到周围人群,甚至危害到社会人群的安全,或二类病原微生物感染2人以上的。(2)实验室感染事件判定和预案的启动 医院生物安全负责人接到报告,应立即召集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对所发生的实验室差错或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实验室差错或事故性质和后果,并对受暴露的实验人员采取医学观察或隔离治疗等措施,最后根据所造成的后果的危害大小和严重程度进行感染事件等级认定。发生实验室感染后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时上报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判定。

一般情况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即可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预案:

① 实验人员在检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过程中,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导致病原微生物外溢,且数量较多或样本病毒浓度较高时,并有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造成直接暴露,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时;

② 在操作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遇突发事件,如突然断电,导致送排风系统无法运转,或遇到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病原体外泄,造成严重污染,使实验人员直接暴露时;

③ 因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安排未经安全培训和不具备专业能力进修学习人员,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实验操作人员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时;

④ 实验过程中,发生病原微生物器容破损外溢或扩散,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人员,未经预防接种,且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情况时;

⑤ 操作能够通过呼吸道传播、扩散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时,实验人员发现个体防护措施存在缺陷,并直接暴露,且实验人员未经预防接种时。(3)实验室感染事件的解除

一旦发生实验室感染,首先必须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把感染事件控制在最小程度。对感染的实验人员进行必要隔离观察和治疗外,还应对实验室污染的场所和可能受污染的场所和空间、器具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以消除感染源,同时还应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观。当感染的实验人员经观察已过最长潜伏期,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或感染指标,或经治疗已经治愈,同时,实验室受污染场所和空间已经过全面有效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经过最长潜伏期后没有感染表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宣告解除实验室感染事件结束。不再对社会及相关人员产生威胁时,可以对警报进行降级或解除警报。实验室感染警报的降级或解除,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上报市卫生局,经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判定批准,宣布实验室感染事件的降级或解除警报。

5、实验室感染的应急响应

(1)一般实验室感染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 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全面了解感染发生的情况,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② 发生感染的实验室停止与感染发生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③ 立即组织专家组进入实验室进行调查。

④ 感染人员送定点医院检查,对密切接触者和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检查。(2)严重的实验室感染

在一般实验室感染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 停止发生感染的实验室所有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调查。② 感染人员立即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③ 对发生感染事件的实验室的所有实验人员进行隔离检查。④ 事件判定后的2小时内报卫生行政部门。(3)重大实验室感染

在严重实验室感染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 对发生感染的实验室进行封锁,组织专家进入进行调查。② 事件判定后立即报卫生行政部门。

6、实验室感染的现场调查控制(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在发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或出现感染迹象时,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立即组织由相关人员参加的调查组,进驻现场开展调查。

① 调查内容:

 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与可疑暴露实验人员调查;  个人防护装备情况;

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运行情况;  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

 生物安全危害制剂存储管理情况;  实验人员安全/规范操作情况;  参加实验室工作情况;

 其它实验室意外情况,包括临时停电、雷击、实验室意外坍塌、水灾、失窃等。

②调查方法与步骤:采用现场调查方法为主,针对出现的病例感染情况及可能感染来源、途径、方式等立即开展相关内容调查,直至感染或事故原因调查清楚为止。现场调查必须同时由二名以上人员记录或签名。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信息,及时进行必要的追踪调查。同时,做好必要的样品采集鉴定与分析工作。全部调查结束,提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实验室隔离消毒措施

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划分和处理现场,对查明或可能存在的感染原因发生场所及时进行消毒处置。消毒应根据生物因子特性有针对性的选择药剂并正确使用,确保消毒效果。

发生一般的实验室感染或污染的场所,由发现的实验室人员立即进行消毒处置;对事后才发现有污染可疑的,由发现人员立即进行消毒并报告领导。发生重大实验室感染或污染的,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指定专职消毒人员负责实施消毒与处置。

实验室感染消毒实行记录制。(3)病例的救治与隔离治疗

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治实验室感染,按照“及时转运,首诊负责,分类诊治,设置规范,措施适当”的原则实施医疗救治。

① 应急响应:一旦发现实验室感染出现或可能出现感染病例情况,应立即组织安排并运送至医院隔离治疗、医学观察。

医疗机构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应实行首诊负责制,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采取隔离救治措施,隔离可能被污染的人员,并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② 根据情况需要可向卫生行政部门建议医疗机构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使用有效防护用品,防止医务人员感染。

③ 医院救治小组应及时保持与医务方面的联系,掌握病例进展情况。必要时,应每天向医院领导报告病人动态情况,病人病情发生明显变化时,要及时报告。

(4)接触者的判定和医学观察

① 接触者的判定:凡处于同一实验室感染暴露危险因素下的所有接触人群均为接触者。根据接触时间、程度、感染度大小分为密切接触者与一般接触者。

② 密切接触者一般视生物因子的种类及致病力大小采取留验站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家庭隔离,隔离场所实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③ 一般接触者实行自我医学观察,或家庭隔离。每天测体温1次,若有异常应立即应近到相应医院隔离诊治。(5)特殊场所的现场处理

① 被一、二类病原微生物污染场所,应依照选择对相应菌毒种杀灭有效的药剂进行消毒,并实施严密的消毒效果监测,达到完全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② 放射性制剂污染场所的现场处置:按照该放射性元毒的危害性及其时间状况,在收集、转移污染物后,选定并处置现场。

③ 实验生物意外逃离实验环境的现场处置:依据生物的行为能力立即采取紧急封锁与杀灭措施。

④ 高致病性原微生物运输途中意外污染场所的现场处置:负责运输的专业人员必须立即报告事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报告本医院领导。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助下进行现场消毒与处置。

7、实验室感染监测与报告(1)实验室感染的监测

由医院感染办公室负责实验室感染监测工作,并定期对实验室感染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与落实。(2)监测内容

① 实验室工作违章情况监测:包括实验记录、操作情况、仪器使用年检情况,高致病性原微生物存储使用情况,生物因子废弃物处置情况等。

② 实验室感染事件监测:感染原因、途径、方式、技术事故或责任事故情况等。

③ 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包括个人防护、实验室工作后健康状况等。④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运行情况。(3)监测资料的分析与预警

院感办负责收集各类监测资料,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定期分析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动态变化趋势;对外单位人员、学生等特殊人群要进入实验室工作的情况做专题分析,提出解决安全技术问题的对策;发现实验室感染症状病例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分析发病与流行特征,向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提供预测、预警背景资料,以便及时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作出预警。(4)实验室感染事件的报告

任何科室和个人对医院内实验室感染情况,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① 报告内容

 实验室工作违章情况:时间、地点、原因、危害性、事件性质、违章人员、后果情况以及临时消毒处置等情况。

 实验室感染事件情况:发生时间、地点、人员,感染原因、途径、方式,发病与健康状况,临时处置情况等。 实验室设施和设施运行异常情况。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场所的消毒处置情况。② 报告机构与报告人

 各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其他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除责任报告人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为实验室感染的义务报告人。

 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实验室感染的,必须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医院感染办公室报告。③报告程序和方式

 报告程序:各实验室发现感染事件后应立即报告科主任;科主任同时报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接报感染事件后立即报告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委员会接报感染事件后,应立即报告市卫生局及疾控中心。

 报告方式: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后由责任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以最快的方式(2小时内)向上级部门与领导报告。所在科室有关人员应认真填报《实验室感染事件报告表》,由报告人负责送(传真)至院感染办公室。院感染办公室必须尽快核实,在2小时内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技术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报告。8、实验室感染的预防(1)一般预防

预防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根据所从事的检测工作性质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等级,实验室必须装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具备必要的安全设施;

② 实验室应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实验检测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实验操作程序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实验操作人员应该熟悉安全防护措施及突发事件处理应对能力,一旦发生意外,能够沉着应对; ③ 实验室应有专门负责生物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监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④ 从事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人员事先必须经过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进入1级实验室由医院培训,进入2级实验室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培训。

⑤ 对实验检测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验人员不得带病上岗,对患有不适宜检测工作的疾病或免疫缺陷者,不得从事检测工作;实验人员在从事具有预防接种预防措施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之前,应接种疫苗,以产生免疫力,防止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

⑥ 医院建立实验室感染事件应急小组,一旦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能够迅速采取预防控制措施。(2)紧急预防措施

一旦发生实验室事故,在检测过程中,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外溢或污染,而且,实验人员已经暴露,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事件时,应采取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

① 对实验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并对实验室污染场所和空间进行全面有效的消毒,并采取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进一步扩散,对污染场所进行封锁控制。② 对出现疑似临床症状的实验人员,应立即送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③ 对密切接触者应及时予以追踪和隔离观察,直至最长潜伏期后,没有临床表现为止。

④ 对实验室暴露者如有疫苗或其它预防制品及有效药物的要进行紧急接种与治疗。

⑤ 对发生实验事故或感染的实验室,要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查清事故原因,对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隐患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须经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才能重新启动使用。

9、督察和责任追究(1)工作督查 ① 督查的范围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标准要求,实行属地管辖的原则,实施分级督查。

生物安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督查。②督查的程序

根据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工作。在实验室感染发生前,对P2及以上的实验室,一般每年督查2~3次,P1实验室每年督查1次;在出现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经常性的不间断的工作督查。

根据本预案要求内容,制定督查工作方案。 实行现场督查,技术指导。

 分析评估反馈检查情况,形成督查意见。 下达督办单并依法监督执行。 检查督办单落实情况。③ 督查的方法  听汇报

由被督查科室提供书面汇报材料。 实地检查

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记录进行检查,根据标准逐一对照检查。 现场询问。

所有从事实验室检测的工作人员都应熟知本工作岗位的法律和技术规范要求,通过督查,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现场模拟考核考试

督查人员从实验室检测、菌毒种保存、样品运输等开始,对被检查单位实际操作全过程进行模拟检查,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的防护等考试。对于没有发生实验室感染的地方,应通过此种考核,查找防控漏洞和安全隐患。④督查工作责任制

 督查工作实行督查责任制。要明确督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人员的岗位责任,明确督查责任的单位和督查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实施督查责任追究制。对未按规定频次开展督查工作、未按程序进行督查、督查发现的问题未能监督改进、发现问题未及时指出纠正的督查人员,都要追究责任。

 督查工作要以书面形式形成执法文书或督查文书和技术指导意见,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均以文字记载为依据。⑤ 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重大问题的报告。督查时发现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外溢扩散等紧急情况时,要立即用最快速度向派出部门和出现问题单位的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 一般问题的处理。对督查中发现的一般问题,要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汇报材料上报派出部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技术性的建议。⑥ 责任追究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检验科HIV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及PCR实验室虽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但按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对其检验的各种未知标本可能含有其它各种病原微生物,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为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制订以下措施:

1、实验室分区:

实验室分成污染区、半污染区(或清洁区),来防止气溶胶由实验室向外界环境扩散。

2、实验室建筑装饰和布局应利于清除气溶胶

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将不可避免产生气溶胶,除了通过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和防止气溶胶的扩散外,如何有效地清除实验室中产生的气溶胶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2.1实验室的各种台、架、设备相互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其侧面至少留有80mm,后面至少留有40mm间距以方便清洗消毒;靠地靠墙放置时,应将密封胶将靠地靠墙的边缝密封[5];

2.2实验室污染区内的各种台、架结构尽可能简单,最好不要设置抽屉等,以减少气溶胶沉积和存在消毒的“盲区”;

2.3实验室天花板、场面和墙面的交角最好采用圆弧形及可靠密封,以便于消毒清洁;

2.4实验室地面最好采用PVC地板,其不易产生尘埃,可有效减少粉尘性气溶胶的产生。实验室应定期对带静电物品进行彻底消毒。

3、采取措施防止节肢动物和噬齿动物进出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污染,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节肢动物和噬齿动物作是病原微生物潜在的携带者和传播者,防止节肢动物和噬齿动物进出实验室是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扩散的重要手段之一。

3.1实验室门口可采用具有一定高度(500mm以上)和宽度(门框宽度)的整块挡板插入固定槽轨,挡住通道下部来防止噬鼠类动物的进出; 3.2实验室门口上方安装“灭蚊蝇灯”,防止节肢动物的进出; 3.3实验室的门应安装门锁及机械式闭门器; 3.4实验室的门尽可能保持关闭状态; 3.5可开启的窗户,设置纱窗。

4、改进实验室操作技术,强化安全意识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篇2

多年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一直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个别检验人员对自身防护缺乏足够的重视。2003年香港的实验室以及北京、安徽的CDC医学实验人员感染SARS的有关报道, 给我们启示、检验科是一个比较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的科室。做好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是每个检验人员的责任。

目前二级医院实验室的状况: (1) 未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生物安全风险意识淡薄。 (2) 个别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重视不够, 穿工作服到清洁区, 检测标本时不习惯戴手套。 (3) 对于致病性微生物和传染性较强的标本不戴防护用具, 个人防护意识差。 (4房屋陈旧, 工作间流程不合理。 (5) 在实验室内吃东西、抽烟, 污染区和清洁区区分的不够严格。

对于目前存在的状况、应加强整改措施、更新理念。对生物安全危险性产生足够认识, 通过国内外多次实验室感染的实例, 令人清醒的认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应具备以下措施。

1 实验设施结构要合理, 应以生物安全为核心

医院检验科面对患者的标本, 无法预知标本所带的致病性的高危程度。在实验设施上必须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标准, 以防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 (1) 实验室门窗带锁可自动关闭, 实验室的门要有可视窗。 (2) 每个实验室均应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 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3) 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 地面应防滑。 (4) 实验台表面应能防水、耐酸碱、耐有机溶液、耐热、耐用于消毒的相关化学物质。

2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并监督执行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对检验科而言是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还应加强生物安全的管理并严格监督执行。科室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组, 监督检验科生物安全制度的实施。促进实验室安全行为的程序化、制度化。实验室入口处应有生物安全标志, 外来人员不得私自进入实验室。对于个别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就餐, 检测标本时不戴手套, 穿工作服到清洁区, 生物安全小组成员应监督纠正不规范操作和行为。

3 配备必需的生物安全设备和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设备, 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临床医疗机构的检验科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按要求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Ⅱ级生物安全柜和高压灭菌容器, 安装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装置。实验室应配有急救箱。个人防护设备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以及发生意外接种等危险的一个屏障。日常个人防护设备要有白大衣、隔离衣、工作鞋、帽子、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塑胶手套等。操作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 HIV血清学检测时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必要时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

4 加强生物安全培训, 提高实验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自身防护是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岗前培训, 重点岗位微生物室的管理。

5 消毒的执行和落实

每天上班前、工作后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每日2次擦拭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及时消毒处理。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洒落表面, 应立即消毒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洒于污染表面, 保持30~60min, 擦拭干净手的消毒:应戴一次性塑胶手套接触标本, 工作前、工作后应用肥皂流水洗手1~2min。

6 职业暴露预防、急救处理措施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体检, 并定期接种疫苗, 建立档案。建立有关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对突发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

7 做好废弃物处理、所有实验室废弃标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物, 均应高压灭菌处理, 方可运走

总之,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是检验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检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在工作岗位上加强生物安全意识, 积极的预防。科室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规范不良工作习惯按有关工作规范操作、积极做好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 避免实验室人员感染, 防止发生实验室事故, 是加强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的根本途径。

摘要:目的 探讨二级医院检验科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认识, 开展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 避免实验室感染。方法 分析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弊端。结果 硬件设施、房间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防护设备, 以及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面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结论 加强、规范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 重视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是检验科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二级医院,检验科,检验人员,加强生物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赵劲松, 李满元, 王爽.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与管理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2) .

[2]邓云清, 李碧茹, 李艳华.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6) .

[3]徐兰, 郭玉杰, 张鑫.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5 (7) .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篇3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预防措施

医院检验科是医院所有科中最危险的科,它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里,人们首先会关注的是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工作环境,因为它是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状况的重要因素。在检验科中,这个现象更加突出。医院检验科,就相当于医院的一个实验室,比如要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艾滋病等传染病,就需要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所以工作中,如果消毒不仔细或者是被针头、刀片等锐利工具刺伤,工作人员就很容易被传染,这严重威胁了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传染病的发生率。所以,为了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各个医院要加大预防措施,为减少隐患的发生做最大的努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由于这项研究与人的健康有关,所以没办法进行现实的实验,不能选择两组人员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个小组进行良好的预防措施,一个不进行,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被病毒侵害,所以我们找到了很久以前的资料作为对比。首先把近几年在医院检验科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安全隐患的资料作为观察组,因为近几年我国各个医院在加强预防措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可以选为观察组;而把很久以前的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安全隐患资料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记录数据,最后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1.2方法对于资料的选择一定要有可比性,首先是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性别要男女比例协调,并且要基本涉及到各个年龄段,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实验的准确性;其次,在研读资料时,要仔细认真,从各个方面分析,尤其是要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大多数是什么病症。

基于此项任务的复杂性以及困难度,首先要保证此项实验的参与者数目,其次要注意给参与者进行分组,来增加工作的精密度。再次,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提供观察组数据的医院要有完备的预防措施,保证实验室的消毒程度。

1.3疗效标准显效: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感染率较低,安全隐患也很少;而对照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则被病毒传染率高,安全隐患也很高。效果不明显:观察组中的医院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较高于对照组医院中检验科人员的病毒感染率和安全隐患,其差距不明显。无效:观察组的医院检验科人员被病毒的传染率和安全隐患与对照组的数据没有差别,甚至高于对照组。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我们所得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没有或者是差异较小,即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如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较大,即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照组中,由于对照组中的医院对检验科进行了良好的防御措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对于工作环境进行消毒,并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所以对照组的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很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也在降低。而观察组的医院由于当时没有良好的防御措施,导致工作人员病毒感染率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较高。

3讨论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所以各个医院要重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并做好良好的预防措施。首先我认为医院要在制度上作出努力,要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措施,对于设备和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因为,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或检验科管理不当,硬件设施欠缺、操作者防护意识和知识不达标,随时都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感染,同时也可能成为向医院及附近环境散步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源[2]。其次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是预防措施中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试抽查,当然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以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再次是实验室的环境,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穿戴要注意,口罩、帽子、服装要用特制的防毒布料,以免被病毒感染,导致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解决医院检验科的安全隐患问题,医院的各个部门都要做出良好的预防措施,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减少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宏.检验科职业安全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76-377,317.

检验科微生物室工作制度 篇4

1.临床细菌室守则...............................................................................3 2.无菌室工作则...................................................................................4 3.对临床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5 4.临床细菌室工作人员守则..............................................................6

临床细菌室守则

临床细菌室是进行细菌学实验的场所,在此完成标本接种、孵育、分离、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等工作。细菌室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细菌室必须安装严密的门窗,以防外部污浊气体和昆虫进入室内污染环境。室内禁用电扇,以避免加速气体流动,造成细菌播散。

2、细菌室必须装有供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置于离操作台面1m的高度,每天开始工作前照射20min。对紫外线灯的消毒效果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失效的灯管。

3、室内备有工作人员洗手使用的肥皂和自来水源。此水源不可与处理标本相关的水源共用,须设置消毒剂水盆,供操作后浸手用。

4、室内必须常备消毒剂,如来苏或过氧乙酸,一旦发生菌液溅落试验台或地面,应能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5、室内操作台须每日用消毒剂擦试,地面至少每周用消毒剂拖擦1次。

6、室内对接收的标本和消毒过的器具,要分别指定地点放置,特别是对无菌和有菌器具要明显分开。用过的试管、平皿必须及时高 压灭菌处理。

7、不能或不便高压灭菌的标本和废弃物品须焚化处理。

8、细菌室根据当地的气温特点,安装空调机,以适合细菌实验工作。

9、设置必要的消防设备。

无菌室工作守则

对无菌实验室以及在其中操作的要求如下:

1、无菌室应完全封闭,人员出入应有两道门,其间应隔有缓冲区。无菌室与外界可开一拉门小窗,供传递器具用。

2、在无菌室中仅限于分装无菌的培养基等操作,不进行有菌标本的分离及其它操作。

3、用前应以紫外灯消毒30min,定期用乳酸蒸熏,彻底消毒。

4、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应换专用鞋、专用衣。在无菌室内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戴一次性口罩。

5、无菌室应仅限操作人员进入,操作时应严格关门,其他人员可在室外观看或经拉门小窗进行协助。

6、条件有限的实验室,可用超净工作台代替无菌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操作。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

7、无菌室应配备空调设备,保证不因室温而影响工作。

对临床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

1、负责鉴定及签发报告的主管技术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

面知识。

2、一般细菌室工作人员均应具备细菌传染、消毒、灭菌的知识。

3、通晓细菌室守则,并严格遵守。

4、负责人应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的新进展。

5、定期或随时与临床医生联系,主动参与临床病例讨论,了解病 情及治疗情况,达到细菌检验与临床的密切联系。

6、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增强自身抵抗能力。

临床细菌室工作人员守则

在细菌室工作人员应注意,既不要给室内带来污染,也不要被室内的微生物感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穿专用的工作衣帽入室,必要时应戴口罩。

2、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3、室内禁止饮食、吸烟、闲谈等非专业活动。

4、养成在室内手不触及口、脸、头发及躯体的习惯。

5、操作中不可说话,以免口中飞沫污染标本。

6、每次完成工作和离开实验室前,应用肥皂洗手,接触了致病菌类,须用消毒剂消毒手。

7、个人物品不许带入室内。

8、当工作环境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必须用适当的强消毒液泼洒覆盖污染物,并报告主管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

9、工作人员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应用弱或中等消毒剂清洗,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进一步采用特殊措施。

10、标本涂片并干燥后做革兰氏染色或抗酸染色,以油镜检查。报告方式:未查到细菌/霉菌,或查到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或查到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或查到抗酸杆菌/未查到抗酸杆菌等。

脑脊液标本查隐球菌,将标本高速离心,弃上清液,取一小滴置于载玻片上,加一小滴墨汁混匀,然后加上盖玻片镜检。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职责 篇5

一、在科室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及操作手册。

二、组织并实施对实验室各类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

三、有责任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相关的程序化文件,并督查实验室全体人员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和规程进行工作。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操作手册。

四、不定期检查各专业组实验室消毒、样本收集保存、废弃样本及一次性耗品处理情况,抽查各组相关记录表格的记录情况,并督促整改。

五、定期向全科同志通报生物安全检查情况。

六、负责并协调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处理。

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目的: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全体人员。

三、内容:

(一)有的操作均应按照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

(二)保持工作室整洁物品放置有序。

(三)保持实验室空气流通清新,定时清扫,卫生用具专室专用。

(四)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病原体前要经过专门培训,非本室工作人员严禁入内。

(五)发生明显或可能与传染物接触的溅溢及事故时,要立即向科主任报告,以作出相应的 医学评价,进行监测和治疗。

(六)在使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和各种化学消毒剂消毒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消毒剂对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仪器、物品的损害。

(七)标本尽量集中专用区域内由专人进行检测,以便于标本、仪器、环境集中消毒和处理。尽量避免标本分散到多个实验室。

(八)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专用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由专人专管,并做好使用记录。仪器能够检测的项目不得使用手工检测,以减少大范围的范围。

(九)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应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的试剂盒,注意作阴阳性对照,并对同一份样品进行重

复试验。报告的发放采用网络信息报告,由病区终端打印报告单。

(十)如不能网络报告,应确保报告单消毒完全后再发放。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

一、的: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全体人员。

三、内容:

(一)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二)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与空气隔离。

(三)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进入样本处理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外缓)、半污染区(内缓)和污染区(样本处理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五)工作人员进入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穿戴防护用品程序:

1、工作人员进入清洁区前,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护口罩、换工作鞋袜,更换刷手衣裤。

2、在进入半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半污染区。

3、在进入污染区前,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睛、手套、鞋套。

(六)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1、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镜、外层口罩和工作帽、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配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半污染区。

2、离开半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3、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防护口罩、帽子,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4、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标本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处理预案

一、目的: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及时应对,将意外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小。

二、范围:实验室全体人员。

三、紧急处理措施

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

(一)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0%乙醇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

(二)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如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

(三)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四)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五)污染物泼溅: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四、事故登记(附表)主要内容有: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详细经过。

(二)暴露方式:受伤部位、伤口深浅、暴露程度;污染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以及其中含有HIV的情况。

(三)处理方法和经过,包括专家或领导到现场指导和处理的情况。

(四)是否采用暴露后药物预防,如果是应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包括首次用药时间、服药方案和毒副作用。

(五)随访检测的日期、项目和结果。

五、报告和检测

(一)发生重大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立即向主管领导和专家报告,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一年内要定期检测。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篇6

一年来在院领导及科主任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科员工的积极配合下检验科生物安全工作做到了安全、平稳、有序,职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生物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科室员工和病人均无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现总结如下:

1、利用业余时间,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院感学习和考核计划中所有授课和考核项目,包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各种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中东呼吸综合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检验科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感染、埃博拉病毒、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应急处理预案、标准预防和职业安全、多重耐药菌管理、手卫生规范等课件的学习及每季度一次的院感知识的考核工作。使大家扎实的掌握了相关的院感知识及技能,提升了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规范了科室人员的无菌操作等基本技能,为防范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定期完成了科室人员查体工作,建立员工健康查体档案。

3、利用晨会、交接班等场合,反复提醒,进一步提升了大家生物安全意识。

4、科室生物安全小组成员,按照年初制定的年度计划,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督导检查,如科室卫生情况、科室存在的各种水电安全隐患、试验台消毒情况、消毒剂有效氯检测、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情况、手卫生执行情况、科内高危物品管理情况等内容,每月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监督各科室有效改进。

5、对安全防护器材如洗眼器、喷淋装置等进行定期维护、检查,有效地保障职工安全。

6、细菌室菌毒种管理到位,各种取、使用菌种记录登记齐全;多重耐药菌上报及时;血清室艾滋病、梅毒等阳性标本均按规定及时上报、登记,标本保存安全措施到位;各种血制品医疗废物和细菌室的所有医疗废物都能做到出科前及时高压消毒,有效防范各种生物不良事件的发生。7、2016年12月19日有一例针刺伤职业不露不良事件发生,按照处理流程做到及时处理、就诊、预防用药,及时上报。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篇7

1 生物安全危害因素

(1) 血液因素。经血液传播疾病, 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割伤是医学检验人员感染血源性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 (AIDS) 、梅毒的主要途径。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作为职业健康体检的检验人员, 每天都要采集大量血液标本; (2) 体液因素。目前职业健康监护中接触到的体液主要为尿液; (3) 化学因素。主要有盐酸、硝酸、硫酸、曲拉通、甲醇、冰醋酸、化学消毒剂等; (4) 利器。职业健康监护中接触到的利器主要为针头、玻璃片等玻璃器皿。在采集和实验过程中, 要接触注射器针头和玻璃器械, 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的锐器致伤因素; (5) 气溶胶。实验过程只要操作感染性物质, 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2 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2.1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根据《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分级, 手册中依据生物安全的等级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 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4个等级, 即BSL1、2、3、4级, 亦称为P1、P2、P3、P4级实验室,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亦应按此分级。

2.2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是自实施《职业病防治法》以来, 逐渐兴起的一门与医院检验科类似的科室。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 与医院内医疗实验室不同, 因其实验操作项目是由有害因素种类决定的, 生物安全水平基本在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及以上。实验室必须配备与此级别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设备, 如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个人防护用品必须有防护服、面部保护镜、耐酸碱胶皮手套、一次性鞋套等防护用品, 以保障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及身体健康。

3 生物安全防护

(1)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检验工作中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加强防范意识。对所有检测的标本污染的物品都视为具有传染性, 严格施行预防保护措施。 (2) 严格物品分类, 检验前从样品的采集、运输和储存, 都应进行分类管理。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检验人员接触样品和污物时, 必须戴手套、口罩。 (3) 清除血迹。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检验、处理的过程中, 血样外溅造成环境污染时, 仪器和环境均需进行消毒处理。 (4) 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 推广“正确洗手六步法”也是预防感染简单、有效、重要的措施, 检验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 并认真坚持。 (5) 如不慎皮肤损伤, 应先用流动水冲洗, 如刺破应让血流出, 避免局部挤压, 以免血液反流入血, 用安尔碘消毒, 严重者到急诊科进行处理。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 应推行应急性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 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 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 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 (6) 医疗废弃物处理。一次性的采血针头、玻璃片等要置入利器盒中, 其他的医用废弃物要置于黄色有标识的医用垃圾袋中。移交指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销毁。 (7) 化学试剂的防护。化学试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轻视的, 应注意皮肤、呼吸系统、眼睛的接触并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对于酸类的防护应结合现场实际, 给检验人员配发适合酸类的劳动防护用品, 如防护面屏、防毒面具、防酸服等[1]。在预防上, 检验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 带工作帽, 戴口罩、乳胶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实验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 (8) 气溶胶的防护。气溶胶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不可避免地污染实验室的空气。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个人防护,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戴口罩、眼罩, 以防止吸入气溶胶。应对实验室进行定期消毒, 通风等处理措施。 (9) 喷溅等物品的防护。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或其他防护设备。 (10) 其他防护。实验人员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 不得在实验室内穿漏脚趾的鞋子, 禁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避免交叉感染, 做到这些也是对实验人员最好的防护。

4 讨论

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接触到的样本一般被认为是“正常人”的样本, 对于潜在的微生物及具有传染性的阳性标本的隐患, 检验人员常常存在侥幸心理, 往往被忽略, 因而更应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 制定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和安全制度。不同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所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 包括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应补充规定的相应特殊安全操作规程[2,3]。除了针对职业有害因素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外, 合理的实验室布局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有健康监护检验实验室布局多数为老的设计方案, 存在不合理因素, 如污染区与半污染区界限不清等。实验室工作区域布局不合理,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落后是很多实验室的现状[4]。此外, 还应定期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做风险评估, 通过微生物危害评估确定实验室应在哪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 并根据危害评估结果, 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5]。建立应急机制, 对检验人员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这样有利于提高人员对生物安全危险性的认识, 是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强化实验室内部管理, 针对实验人员开展生物安全知识宣传与普及教育及培训, 使实验人员在思想上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提高检验人员现场事故处理的能力[6,7]。作为职业健康监护的服务机构, 工作目的就是要对其他行业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的健康做好监护。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首先要加强检验人员自身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感染的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再先进的防护装备也替代不了实验室良好的操作习惯,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不仅是保护实验室操作人员安全, 也是对所进行的实验的重要质量控制和保障[8]。

综上所述, 以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管理、应急、登记、监测、评估、报告、培训、监督等制度, 会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降至最低。只有做好自身的职业防护, 保证身体健康, 才能更好的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群的健康监护做好服务。

摘要:认识职业健康监护检验人员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情况, 改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宣传和教育, 强化自身保护意识, 避免自身及他人伤害,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为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职业健康监护,检验人员,生物安全,危害因素,防护

参考文献

[1]李彦民.浓硝酸生产中酸灼伤人身伤害安全事故分析及措施[J].甘肃科技, 2012, 28 (5) :84-85.

[2]王鑫, 周安涛, 陈永青.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措施[J].卫生研究, 2007, 36 (2) :252-254.

[3]殷智红.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初探[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7 (1) :183-184.

[4]孙广.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问题与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8) :184-186.

[5]陈勤, 何建丽, 徐茜.浅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16 (5) :99-102.

[6]张伟伟, 刘俊华, 任丽丽.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1) :11519-11520.

[7]王蓓蓓, 冯鑫, 张剑平, 等.医学实验室常见学生生物安全问题及其应对[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3, 7 (6) :934-936.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篇8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生物安全;环境安全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66-05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世纪,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和各种生物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转基因生物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其涉及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健康和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国际科学界和各国决策层已经认识到,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失控和滥用,可能会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本文主要从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的基本理论、国外监管模式、国内监管法制现状以及我国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对策四个方面对学术界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希冀为构建我国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一、关于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的基本理论研究

由于转基因生物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对转基因生物技术作系统研究的甚少,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不同的领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生物学家主要分析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各领域的具体运用情况,经济学家侧重分析转基因生物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学家则重点分析转基因生物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法学家则集中讨论如何为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运用提供法律制度支撑保障生物技术的理性发展。因此,将法学理论与生物学理论相结合,重点从法律角度探讨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运用,促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使转基因生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人类活动是威胁生物安全的首要因素,人类是生物多样性的主宰,也是生物安全的主宰,人类的选择决定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人类自身的未来。安全问题关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它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即“把安全视为人在满足生存需要后的第一需要”。

在各国立法以及国际性生物安全法律文件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生物安全概念。生物安全国内法的研究在我国尚未起步。学者们基于对生物安全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应地在对生物安全法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广义的生物安全论者认为:“生物安全是指让一切生物处于不受损害的状态。”结合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一般认为生物安全主要包括转基因技术安全、外来物种入侵、濒危物种保护等等;狭义的生物安全论者认为:“生物安全仅仅指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通过对生物安全国际法与国外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首先“生物安全中的生物是有所指的,一般情况下它仅指两种生物。一种是微生物,另一种是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的研究范围一般限定在生物技术与微生物领域。”其次,生物安全的“安全”并非是指生物处于安全的也就是不受损害的状态。这里的安全是指防止生物危害,也就是让自然环境、人类健康或是其他生物免受生物危险物质的损害,而不是保护该生物危险物质的安全。有学者认为,生物安全是指对自然生物和人工生物及其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的防范和现实危害的控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重大传染病、生物恐怖、转基因生物和有害外来物种入侵。转基因生物体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指由于转基因生物体的生产、处置、使用不当,而对人类健康或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转基因生物体的生物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生物体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问题;二是转基因生物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转基因生物体是经过生物技术产生的新物种,转基因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破坏经过自然演化形成的原有物种,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基于转基因生物所引起风险的广泛性、潜在性、不确定性、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如何正确评估、安全使用转基因生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

转基因生物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1)基因漂移。导入到转基因农作物中的基因可能由于植物花粉飞扬转移到杂草和其他作物中可能产生“超级杂草”,基因漂移将使正常、非目标植物发生基因改变,这个过程很难人为控制,其后果也很难预测。(2)对非目标生物产生危害。1999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转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基因的玉米花粉被蝴蝶幼虫采食后,会产生幼虫致死,而这种幼虫并不是玉米的害虫。(3)产生有害生物。转基因动植物可能形成“怪物”或优势生物,基因改造的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通过竞争消除群落中原有的野生种,并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群落结构。生物安全属于学术界目前广泛讨论的与传统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及经济安全相区别的非传统安全中环境安全的一种。生物安全问题虽然与传统安全问题有着普遍联系,但更有自身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跨国性、滞后性、协同性、连带性。因此,有学者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生物安全体现了冷战后时代重要性突显的非传统安全的非传统特点。

二、关于国外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篇9

【摘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最常见的潜在感染因素有,化学感染、生物感染、物理感染以及检验人员的主观因素等。本文主要对微生物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进行分析,以控制、预防感染为主要目的。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前言

对微生物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出现意外事故,而出现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为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相对较差,加上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以及实验室的消毒与清洁工作不到位等。出现的意外事故会对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并且会对生物安全的防护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对于微生物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有一定的保护,并且具有一定的重要性。1.微生物实验室潜在的危险因素

在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中,立克次体所占的比例最小,其次到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所占的比例最高。在细菌感染中衣原体感染的致死率相对较高,在病毒感染中肝炎病毒与委内瑞拉脑炎病毒的致死率相对较高。而哪些因素在实验室感染中有一定的作用?

主观因素:实验室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检验的时间相对紧迫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等,从而导致检验人员的对实验室潜在的安全隐患认识相对浅薄,无菌操作的意识较为薄弱,并且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不按照相关工作流程来进行工作,在进行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戴口罩、工作帽,不及时对手部进行进行清洗和消毒等情况。除此之外,还会出现部分检验人员戴着污染手套接听电话、饮水、吸烟、进食或者是穿着工作服进入员工休息室等现象。

生物原因:大部分的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并不科学,室内的通风效果相对较差,而在对微生物标本进行离心过程中,出现的标本外溢以及产生的气溶胶会对工作台、室内空气以及实验室地面产生较大的污染。而检验员经常接触的标本均为肝炎、呼吸疾病等,该种标本在离心的过程中会对空气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2.安全防护措施

2.1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与宣传

我国的医疗教育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等因素,会给我国医疗事业以及科研事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为提升微生物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增强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以及安全防护意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医院管理人员需要组织院内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学习,让检验人员能够在提升自身技能知识的同时,重视人身安全保护。

除此之外,提升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一方面能够让检验人员了解到微生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另一方面能够对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检验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自觉遵守工作的相关制度,并且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断在工作中提升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以及实验室的安全。2.2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检验人员遭受危险生物的侵害,让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建立健全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一方面能够让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实验与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规范检验的工作流程,而且能够保证检验人员的人生安全,让检验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操作规范能够保障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2.3做好实验室的消毒与清洁工作

实验室的消毒与清洁工作对生物安全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只有真正做到全面的消毒与清洁,才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检验人员在对实验室进行消毒与清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先消毒后清洁,避免检验人员在次日的工作中触摸或者接触到被细菌沾染的物品,导致检验得出的结果受到影响,这些遗留的细菌极有可能对检验人员进行侵害。因此,必须对实验室进行严格地消毒与清洁,避免对检验人员产生不必要的伤害。2.4废物处理

工作人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实验室内产生的废物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对实验室废物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实时监督,防止实验废物出现泄露、流失以及扩散等情况。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专门对实验室废物进行收集、运输以及处理等工作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3.小结

采取有效且积极的个人防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实验室检验人员在实验室内遭受细菌侵害的概率,并且能够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提升整个部门的工作安全性。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导致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威胁,因此,采用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在对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安全防护的过程中,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与宣传,让检验人员能够明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让其能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高警惕,提升对实验室的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以保证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参考文献】

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 篇10

一、实验室布局要合理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最好设在实验大楼的顶层或占一层, 形成独立的实验室。室内洗手池要设在靠门口处, 地面应铺防滑砖, 实验台要耐酸耐碱, 电源不能走明线, 应设有可移动紫外线灯。微生物实验室要设在远离楼道的顶角端, 门外设有生物危害标识, 室内要有洗眼装置, 外用常规处理的应急消毒药品, 设有二级生物安全柜, 手提式高压灭菌器及专用放置废弃物的容器。

二、要建立键全实验室的各项生物安全制度, 重在执行

医学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学的较少, 对感染的途径及防护, 职业暴露处理等内容较缺乏。因此对学生做好自我防护教育,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存在高危险因素, 要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 应在学生进入实验课前, 由老师对其进行培训, 内容是实验室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实验室危险标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消毒制度、实验室应急处理制度、检验仪器污染消毒制度等。除给学生专门培训以外, 还应该在每堂实验课中, 根据实验内容不同, 利用5~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制度的惯述重在落实, 因此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执行, 谁带实验课, 谁负责的原则, 做好岗位明确, 分工明确, 责任到位。

三、实验材料准备要注意安全性

由于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有其特殊性, 学生所接触的是活微生物以及免疫实验课用的阳性血清如病毒性肝炎, 梅毒等标本。为使学生见到阳性结果, 老师在上实验课时, 把临床实验室阳性的病人血清收集到一起, 拿到实验室给学生做实验用, 这种具有传染性标本在上实验课时, 要注意安全性, 避免自身和周围同学的污染。另外细菌实验课最好每人一份菌株 (标本) , 不能几人一份标本, 易造成学生拥挤, 走动菌株迸溅, 污染周围。上实验课要求同学必须戴一次性手套, 实验课结束后由老师将菌株及阳性血清统一收集, 经高压灭菌后, 装入专用垃圾袋处理。实验台面要用含氯浓度为500m g/L消毒剂处理, 然后用可移动式紫外线灯再进行照射消毒30分钟。

四、实验课要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课要根据内容不同, 要制订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及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尤其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 要强调课堂纪律, 不能在实验室内来回走动, 避免相互碰撞。实验室内禁止吸烟, 不准带进食品及水杯, 上实验课要着装整齐戴口罩, 无论什么原因不穿白服, 不准上实验课。操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 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去做, 在发生意外时要立即向老师报告, 要遵照生物安全防范规定进行应急处理。

总之, 医学高校实验室是学生集中的地方, 生物安全至关重要, 尤其是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 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 否则极易发生意外。为此医学高校实验室必须建立键全行之有效的系列防范措施, 建立标准化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对老师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的学习, 使其提高生物安全认识的重要性, 才能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 :81.

[2]李秀平, 桂芳, 等.专科学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 2009, 16 (4) :10-11.

安全生产检查、检验制度 篇11

安全生产检查、检验制度

1、查思想:以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度为依据,对照检查各级领导和职工是否重视安全工作,人人关心和主动搞好安全工作,使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度在部门和项目部得到落实。

2、查制度:检查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行为是否及时得到纠正、处理,特别要重点检查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是否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能否达到齐抓共管的要求。

3、查措施:检查是否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是否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实施。

4、查隐患:检查劳动条件、安全设施、安全装置、安全用具、机械设电气设备等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的要求。

5、查事故处理:检查有无隐瞒事故的行为,发生事故是否及时报告、认真调查、严肃处理,是否制订了防范措施,是否落实防范措施。凡检查中发现未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处理事故,要重新严肃处理,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6、查组织:检查是否建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是否建立了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安全机构,安全干部是否严格按规定配备。

7、查教育培训:新职工是否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特殊工种是否经过培训。考核持证,各级领导和安全人员是否经过专门培训。

8、定期检查:总公司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带队,各有关科室和项目部安全员参加;项目部每周组织一次,由项目经理带队。

9、经常性检查:班组班前、班后岗位安全检查;各级安全员及安全值班人员日常巡回安全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在检查生产的同时检查安全生产。

10、专业安全检查:脚手架、上料平台、斜道等搭设与使用的安全检查;塔吊、垂直运输机(架)检查;施工用电及电动机械设备检查;防尘防毒防火检查。

11、季节性、节假日安全检查:节假日前(国庆节、春节)检查;梅雨季节(5月)检查,防暑降温检查(7月),防台防汛检查(8月)和文明工地检查。

12、自检、交接检:脚手架、上料平台、斜道的搭设,塔吊、垂直运输机(架)等大型施工机械的安装,现场施工用电线路架设等需经班组自检,总公司、项目部有关人员专业验收合格后,与使用单位办理交接安全检查手续,方可使用。

上一篇:一叶一世界中考作文下一篇:推荐书目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