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防范复习题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风险防范复习题(精选9篇)

医疗风险防范复习题 篇1

一、名词解释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行为过程中医患双方必须面对和可能承担的风险,主要包括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含疾病本身可能的并发症)、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等。其中医疗纠纷占半数以上(54%)。

疾病风险:疾病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可能给病人及其亲属所带来的风险,即为疾病风险;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有些疾病风险常常难以完全预料,严重者甚至使病人付出生命。

就医风险: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由于诊断治疗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而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即为就医风险。行医风险: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或预防疾病等医疗行为过程中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即为行医风险。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其行医风险的内容和大小,有一定的差异。

医患纠纷:医疗纠纷+医疗以外的服务和其他民事权益(包括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处分权等)引起的纠纷,即“患者及其亲属与医疗机构及其医护和其他服务人员之间在整个诊疗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争执

医疗纠纷:指病人经过门诊或住院诊断治疗及护理后,医患双方对诊断治疗护理过程、诊断治疗结果的认识和看法不一致,并产生明显的分歧和争执,患方以围绕生命权和健康权为中心。

医疗事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狐狸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这一概念的含义:第一,医疗机构是依法成立的卫生机构。第二,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第三,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我国的医疗机构是由一系列开展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构成的。医院、卫生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医疗机构。

医疗差错:指诊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虽然有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但是未给病人造成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可以分为一般医疗差错和严重医疗差错。新《条例》已将其列入医疗事故。医疗意外:指诊疗护理过程中,由于不可预知和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病人出现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虽然这种风险导致的不良后果发生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但是不是医务人员的失职或技术失误造成的,所以医务人员并不负有责任。如果病人及其家属不能理解,常出现医疗纠纷。

医嘱:医嘱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医嘱单分为长期医嘱单和临时医嘱单。

二、填空题

1、医疗风险特点有:风险水平高、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复杂、风险后果严重(医

1疗风险的危害)。

2、处理医患纠纷的方法主要有: 直接协商、行政调解、医疗诉讼。

3、日常病程记录,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 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 天 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4、严格遵守各项医疗法规和制度,防止医疗差错和缺陷,要做到“三到位”指的是: 做到位、说到位、准备到位。

5、医疗风险按照承担人分类,可分为就医风险 和 行医风险。

6、医疗费用高有三个因素:医院医疗设备要进口非常贵;医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药价过高。

7、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五 种药品、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

8、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限为一年。诉讼时效时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限。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前括号内

(A)

1、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

满多少年,方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A、一年B、二年C、三年D、四年

(A)

2、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多少年,方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A、一年B、二年C、三年D、四年

(B)

3、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多少年,并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行医。

A、二年B、五年C、八年D、十年

(B)

4、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

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多少限额以下的罚款:

A、五万元B、十万元D、十五万元C、二十万元

(B)

5、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多少天内进

行尸检:

A、1天B、2天C、3天D、4天

(B)

6、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多少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A、4小时B、6小时C、8小时D、12小时

(A)

7、医疗风险最高的临床科室是

A、外科B、内科C、妇产科D、儿科

(D)

8、医疗机构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不包括

A、入院记录B、化验单和医学影像检查资料

C、手术同意书D、疑难病例讨论纪录

(D)

9、临床申请输血应由那级医师生填写报批:

A、住院医师B、主治医师C、副主任医师D、经治医师

(A)

10、公民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限为:

A、一年B、二年C、三年D、四年

(A)

11、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多少时限完成的病程记录。A、即时B、术后2小时C、术后6小时D、术后24小时

(D)12、护士注册后的有效期为

A、一年B、二年C、三年D、五年

(D)

13、防范医患纠纷和降低医疗风险的最有效方法是

A、提高服务质量B、完善各种签字手续

C、严格遵守医疗护理操作规范D、加强医患沟通和交流

(D)

14、下列哪项不是医疗风险的客观原因:

A、医学科学发展所;B、医学技术手段有限;

C、受当时当地医疗条件有限;D、患者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D)

15、《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之一是

A.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B.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C.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D.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单

E.获得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E)

16、《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是:

A.以病人为中心,实行人道主义精神B.防病治病,救死扶伤

C.遵守职业道德,保护患者隐私D.树立敬业精神,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E.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D)

17、对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师的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时,应当适用

A.《执业医师法》B.《医疗机构管理条例》C.《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D.《治安管理处罚条例》E.《刑法》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D)

18、《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的根据是

A.行为主体特定性B.医疗活动的违法性C.诊疗护理的过失性

D.对患者人身造成的危害程度E.医疗过失同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题)

(E)

19、婚前医学检查的疾病不包括

A.严重遗传性疾病B.精神分裂症C.狂躁抑郁型精神病D.艾滋病E.职业病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B)20、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相应合格证书,出具有关医学证明的,给予行政处罚应包括(未取得国家颁发的有关合格证书的,有下列行为之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制止,并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行为包括出具本法规定的有关医学证明的)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

A.停业整顿B.罚款C.没收非法所得D.取消执业资格E.吊销执业证书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A)

21、医疗机构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其疫情报告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A.属地管理B.层级管理C.级别管理D.特别管理E.专门管理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C)

22、按照《献血法》的规定,表述错误的是

A.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B.血站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C.血站应当义务无偿为患者提供血液D.设立血站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E.血站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B)

23、医疗机构药剂人员调配处方时的错误行为是

A.处方必须经过核对,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

B.处方所列药品缺货时用同类药品代用

C.对有配伍禁忌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

D.对有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

E.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B)

24、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临床输血申请单〉〉规定,表述错误的是:

A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B患者及其家属在上面签字C由主治医生核准签字

D连同患者血样在预定输血日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E输血科(血库)留血备查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D)

25、在实施三级预防时,重点在第一级预防,同时兼顾二三级预防的疾病是:

A急性阑尾炎B流行性感冒C食物中毒D冠心病E肺炎

(2010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E)

26、《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是:

A.以病人为中心,实行人道主义精神B.防病治病,救死扶伤C.遵守职业道德,保护患者隐私

D.树立敬业精神,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E.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

(2008年执业医师考试题)

(D)

27、《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的根据是

医疗风险防范复习题 篇2

一、医疗风险防范及控制管理的意义

一是有效防范及控制医疗事故发生。医疗风险指在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医疗服务作为一种高知识密集、高难度、高技术的行业,以其难以承受的高损失性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应加强医疗风险防范及控制管理,提早预防和应对医疗风险,从而有效避免和控制医疗事件的发生。

二是充分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对医疗机构来说,医疗风险会带来诸多危害,如加重医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干扰正常医疗秩序,增加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等;对患者来说,医疗风险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可能造成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损害。为此,分析医疗风险因素,提早进行应对性处理,从而减少和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可以避免或降低医疗风险事件对医患双方的损害。

三是有效维护医疗秩序。任何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任何医疗风险对于医疗机构来说,都可能引发医患矛盾冲突、医疗混乱等系统性问题。因此,对医疗风险防范与管理方法的研究在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医疗风险因素,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风险教育,明确各级风险的应对方案,构建医疗风险管控体系,已经成为维护医疗秩序的必然途径。

二、医疗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技术风险。相对于其他服务活动,医疗行为具有高技术、高难度和复杂性特点,随时产生较强的高风险性。由于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新业务的不断拓展,以及技术损害的概率性、医疗设备的不稳定性、技术人员的流动性等原因均可能带来一定的医疗风险。

人员能力风险。医护人员的道德水平、责任心、专业素质、技术能力、再培训再教育情况等因素,对于医疗风险预防均有重要影响。如何有效保障、持续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水平是当前医疗机构亟须思考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由于没有相关规定规范培训制度,何时开设相关培训,以及间隔多久进行一次相关再教育都由医疗机构自行决定,然而不少医疗机构一年中最多开展两三次培训,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该方面的培训。

人员管理风险。医疗是“人”操作的“特性”行为,医疗过程的各类人员管理是医疗风险的重要构成因素。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医疗管理部门分头设置、各自为政,医务部管医疗流程、护理部管护理工作、门诊办公室管门急诊质量、质控办管病史质量,多头管理导致管理低效、风险增加。如果没有健全的管理标准、权限划分、关系设置、奖惩设定等,就容易造成各医疗阶段、各类医疗人员、各医疗部门的冲突矛盾或者相互扯皮,甚至由于管理不善、人际关系不协调导致工作失误或医疗事故。

医疗机制风险。现有的管理模式大部分实行事后管理,相关问题即使考核到有关科室或医疗组,往往也失去了时效性,且容易走过场,正是由于风险预警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医疗风险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制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尚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导致医疗机构在纠纷处理中十分被动,大部分医疗纠纷问题往往通过闹访模式解决,给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带来极大影响,医疗赔偿案件也居高不下。

医疗体制风险。医疗流程衔接不畅,从疾病诊断、治疗到术后护理、康复、心理指导等各环节,往往不能实现自然连续性和服务整体性,门诊和病房、手术和术后护理衔接容易出现问题,增加了医疗风险;医疗机构竞相打造特色诊治专科,但是忽略了一些经济效益差而对医疗安全相当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尤其是各专科各自为政,造成一些病程长、愈后差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从而导致医疗风险激增;在现行医疗保障方面,以费用结算指标而非病人病情需要收治病人,在医保指标超支的情况下,医保病人暂缓入院,增加了医疗风险。

三、医疗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

(一)强化全员医疗风险意识

医疗风险的有效防范及控制,需要通过强化医疗机构所有人员的风险意识来实现:一是强化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医疗风险导致的医患矛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影响医疗秩序和社会和谐,需要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持续关注,提高防范意识,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优化和“无缝链接”医疗流程,将医疗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使医患纠纷调处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二是培育并提升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态度,医风医德与医疗技术,都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医疗风险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医疗风险管理重在预防,要加强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医风医德及责任心教育,培育风险意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严格落实医疗操作规程,规范医护人员行为,积极预防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有效规避风险。三是加强机关医疗科和质量控制办公室的管理,明确职责和分工,共同负责医疗风险管理事宜。依托医疗机构信息网络技术,对各科室环节质量和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进行实时监测,为风险的预测、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对机关医疗科和质控办人员定期组织有关培训,提高其风险预防处理能力。

(二)提升医护人员能力素质

首先,增强依法医疗素质。加大医疗法律制度宣传和培训力度,并利用医疗机构总结会、例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医疗法律法规教育,形成学法、懂法、执法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全体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使他们能够充分正视医疗风险,消除医疗风险与己无关的消极态度。

其次,强化业务技术水平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是防范和控制医疗风险的重要途径。所有医护人员需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医疗技术学习,把握学科发展动向、掌握最新实用技术,将知识不断转化成自身的诊治、护理能力,提升自身临床技术水平。医疗机构应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定期有计划地选送一批技术骨干定向进修学习,加强技术进修考核,督促其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力度,不断引进或短期聘用高水平的专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诊疗技术人才队伍。

再次,锻造“优质无缝”服务能力。根据医疗机构现有布局,不断优化医疗诊治康复流程,科学设置医疗程序,实施团队医疗,避免各医疗组各自为政,精密便捷布局医疗场所、设备,增设导诊台、导诊图,方便、缩短领取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的路程和时间,甚至可以开设手机APP或信息提醒功能,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最后,强化医护人员制度落实能力。加强对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带头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机构制定的各项医疗规定,落实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及医护操作常规,规范医护行为。各科室组建质控小组,每月对所在科室的质量及医疗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开展医疗安全隐患排查,查找制约科室医疗风险管理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处理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三)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风险不可能杜绝,只有直接面对并进行防范和控制。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早期识别和评价风险,将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或者在风险发生时积极响应,及早妥善处理,有效控制影响,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事件发展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造成的危害。

一是针对不同医疗项目或行为进行医疗风险识别。对各项医疗风险的发生进行监测识别,通过以往相似的医疗事件或医疗经验进行判断,准确识别对具体医疗行为或患者的医疗风险因素,及时地发现潜在的风险,使得医疗机构有准备地对可能的事故进行处理。

二是针对不同医疗项目或行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医疗风险因素评价符合先进的医疗管理理念,通过对不同风险因素的评估,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的发生概率和损害程度,在风险尚未发生时采取可控措施,有助于规避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并把医疗机构、患者、社会三方的损害都降至最低。

三是制定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在不同医疗项目或行为中,对各项风险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并将医疗风险警示予以分级,当发现某一个方面达到预警临界值时,要对其进行一个控制管理,并对接近风险的趋势进行调整,通过对潜在医疗风险的事先监控,减少医疗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四是严格落实医患风险预警沟通制度。医疗风险预警防控不仅是医疗机构的责任,也是患者的义务,只有双方同向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进行预防和控制。因此,要完善和规范医患风险预警沟通制度,不断改进与患者的沟通形式、沟通内容、沟通技巧等,在预警量表、预警信息或其他预警方案中征求患者意见,实现医疗风险的共同调控,提高预警防控的可操作性,保证风险预警防控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发挥作用。

(四)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用于医疗风险分担。借鉴国际经验,可采取“社会第三方与医疗机构内部风险分担”的模式,以减轻医疗纠纷处理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吕占秀,等.国外医疗风险管理措施和成效及对我国的启示[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3):388.

[2]姚小康,等.国外医疗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11,(2):73-75.

[3]韩红星,黄美良.“风险医疗”的概念、特点及在实践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6):545.

[4]张英洁,等.医疗风险及其处理方式的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6,(4):374.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与风险防范 篇3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  存在问题  对策

我国的医疗保险自医疗制度改革以来已经实行了多年,并在医疗制度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而作为与医疗保险关系最为密切的医疗保险金的管理方面,从一直以来都是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工作任务的核心。而且随着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贯彻落实,医疗保险区域的不断扩大,对医疗保险金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但影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因素很多,在管理中,必须对影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便实现有效的医疗保险资金风险管理控制工作[1]。

一、影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风险因素

(一)医疗保险基金环境风险因素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财政专户管理,达到医疗保险基金专款专用的目的,但地方资源的配置效率仍然较低,制度运行中出现了不能有效控制的很多环境影响因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医疗保险机构工作效率较低,保险目标不能够有效度量,不能对保险产品的物质形态、价值形态进行度量。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对保险基金管理的风险,医疗保险受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和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医疗保险水平的高低。经济环境影响因素中,就保险范围来说,城市的医疗保险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医疗保险水平。再者,国家的财政限制也会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风险。再次,医疗保险基金还受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重,相应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速率也会相应的加大,医疗保险费用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也就是支出医疗保险基金速度比筹集医疗保险基金的速度快很多,也就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风险[2]。

(二)医疗保险基金制度设计风险因素

政府在进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和资金安排时,制度的设计、实施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会使得保险基金产生一定的风险影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核心是制度设计风险,而财务收支是否平衡是衡量制度设计风险的主要指标。当医疗保险基金收大于支时,医疗保险基金盈余,盈余适量可以应付风险,但盈余过大,就说明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征缴率过高,造成参保单位和个人过多的负担;当医疗保险基金收小于支时,医疗保险基金亏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降低医疗保险费用或是提高缴费率来进行收支调节。

(三)医疗保险基金制度实施风险因素

医疗保险基金制度实施风险主要是由医疗保险基金从收到支的一系列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在管理中,因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产生的风险是操作流程内生风险,该种风险能够使得基金制度设计风险财务收支不平衡,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再者是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风险,因为制度缺陷以及参保主体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使得医疗保险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加大,从而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医疗表现目标不能实现协调、稳定,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3]。

二、加快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水平以及抵御资金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健全相关管理政策

国家应充分了解医疗保险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在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充分配合来完成国家政策的实施,做好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促进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目标的实现。在工作工程中,明确各个部门对于保险基金管理的责任制约机制,建立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医疗保险基金的透明度管理,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过程中定期向广大社会民众公开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提高保险基金使用的透明度[4]。

(二)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管理,加大保险基金收支、增值的监督力度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主要是由国家机构来执行的,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起主要作用。投资人、委托人以及资产管理者形成一种三方制约、分立模式,以此来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和真实运作。国家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基金的预算管理,国家审计部门应加大对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再者,应建立健全年度医疗报表的公布制度,并及时反应基金的收支节余情况,增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充分保证参保人员的监督权和知情权,促进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实现更好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工作。

(三)抵御资金风险的对策

首先应逐步完善保险基金的运行环境,通过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工作、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医疗立法保障等手段,逐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环境;其次应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通过构架完整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流程和方法、管理中心进行预算执行和调整等手段,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最后应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机制,通过监理完善的信息透明公开机制、规范医保各方行为、建立可行性较强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制度等手段,逐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实现我国医疗保险有效资金管理和基金风险管理。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以及基金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只有从中找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从源头上解决导致我国医疗制度管理发展缓慢的问题,才能使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使国家的医疗设备、医疗水平更上一个档次,才能使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健,郭文.我国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4:84-88.

[2]蔡丰兵.试析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商业,2012,08:92-93.

[3]步欣智.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155.

医疗风险防范培训实施方案 篇4

为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及医务人员的正当行医权利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提高医疗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迎接等级医院评审准备,真正实现持续质量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结合“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加大医疗服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强化医疗服务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增强职工医疗服务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医疗服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工作重点

1、为抓好全院的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和医院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点做好医疗服务安全教育培训,培训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100%.2、相关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继续组织所辖部门和科室的员工进行医疗服务安全教育的培训。

3、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把职工医疗服务安全教育培训贯穿到基础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加强培训工作的监管。

三、工作措施

医院一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院职工对医疗风险防范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全院各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必须加强医疗服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加强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负责人是本科室指定的专门负责人,要指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方式和对象,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XXXXX

医疗风险防范复习题 篇5

在门诊、住院、出院、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卫生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但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风险一旦发生,将对医院形象及医务工作者信誉均可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有效的避免医疗风险,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组织全院临床医生以科室为单位,在2013年7月到2013年9月之间由科主任安排时间组织科室成员学习并主讲培训学习内容。

2013年7月到2013年9月关于医疗风险防范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

1.如何有效的避免医疗风险。

2.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摔伤、坠床的应急预案。

3.特殊患者医疗相关事宜应急预案。

4.出院患者随访制度。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预防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的发生,改善服务态度,增强医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预防医疗纠纷,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强化医务人员执业风险防范意识。

医务科

医疗风险防范复习题 篇6

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月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

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门诊办公室(门诊科室)或医政科(病房科室)。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7、院长每半年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协助科内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24小时内给予答复。

医疗风险防范复习题 篇7

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

产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多种,涉及到研发、生产、流通、应用、监管等多方面。

1.1 研发阶段的风险因素

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发展水平、设计人员的认知能力、产品加工工艺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产品存在某些先天性的缺陷,带来固有的风险。医疗器械尤其是植入性的医疗器械多用于人体某些特定功能的替代和修复,对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材料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临床实验的可靠性以及产品耐用性等有着极高的要求,任何疏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1.2 生产阶段的风险因素

医疗器械的生产过程就是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应用产品的过程。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对生产环境、设备、工人、检测手段等有极其严格的要求,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此都制定了明确而详细的法规和制度,我国药监部门也陆续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标准。生产中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员的任何差错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而带来致命的风险。

1.3 应用阶段的风险因素

医疗器械的作用最终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操作作用于患者而实现的,其在研发和生产阶段潜在的风险也会在此过程中释放出来。同时除了产品自身存在的风险外,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使用环境是否符合产品规定的要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给患者带来风险。

1.4 监管不到位导致的风险因素

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始于2003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西方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医院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医疗器械风险监测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片面性,一些患者甚至医务人员往往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混同于医疗事故,担心引发医疗纠纷以及伴随的经济赔偿,导致不良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反馈报告和纠正,有扩大潜在风险的可能。二是管理机构缺位,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相应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和专职人员,即便一些规模较大的医院也仅仅开展了麻醉机、呼吸机等少数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远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三是监测手段缺乏。由于缺少监测标准、方法和设备,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尚不具备从技术层面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条件。

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

如上所述,在医疗器械整个寿命周期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表现在应用过程中可能给患者、操作者和其他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针对各阶段风险产生的原因,应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以期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2.1 研发和生产环节的风险防范

医疗器械的系统风险主要源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阶段。因此,医疗器械制造商是其产品安全的首要责任者,其责任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应用的全过程中,尤其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阶段是产品系统风险产生的源头,也是风险控制的主要环节。首先,要按照国家法定要求和公知的技术水平可以达到的安全标准,尽可能地从产品的设计和构造上将风险控制在与其使用功能相比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充分告知操作者和患者;其次,应加强对生产设备、工艺、环境和员工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可控。

2.2 流通环节的风险防范

医疗器械产品从定型进入到流通的阶段是各级监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行使监管权,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中,对拟上市的医疗设备分类管理办法中列为第二类(即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产品)和第三类(即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经严格控制的产品)的产品注册,要求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对产品能量危害、生物学危害、环境危害、有关使用危害和由功能失效引起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审查不合格者不得注册上市。医院医疗器械的采购和供管部门,对医疗器械风险防范负有重要责任,在产品的招标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杜绝“三无”产品进入医院,对已进入医院的产品要加强管理,严格出入库手续,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依据产品条码的唯一性,建立和完善包括生产厂家、供应商、产品“三证”和效期等基本要素在内的产品信息档案。

2.3 应用环节的风险防范

医疗器械应用阶段是产品风险集中释放阶段,也是风险防范的“守门员”,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医疗器械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是防范风险的有力保证。

首先要加强医疗器械使用人员的应用培训,培训不合格或未获得相应资格者不得上岗;其次要建造符合特定产品使用条件的环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操作;第三要建立产品信息跟踪随访制度,确保产品从入库、出库、应用、随访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对产品应用的情况进行动态追踪和反馈,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发出风险警示并做出相应处理,保护患者的权益。

2.4 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管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首先要尽快制定和颁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办法》,为监管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其次要建立和健全监测机构,明确各级医疗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相应的编制;第三是要协调药监、技监和计量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监测标准、方法和设备等。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防范事关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需要生产厂商、应用单位、监管部门以及患者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按照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赵玉祥.浅谈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其监管工作[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28(12):1141.

[2]刘彬.医疗单位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管工作[J].中国医疗设备,2008,29(3):72-73.

[3]欧阳昭连.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应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1):55-57.

医疗风险防范复习题 篇8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顿工作总结

根据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顿活动的要求,我中心3月份对服务站和各科室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整顿。现就自查情况及整改措施、成效和具体整改责任落实汇报如下:

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一)我中心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制定了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方案,健全完善了各项医疗管理制度职责。医疗质量管理按照管理方案的要求,定期深入科室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核心制度的落实,检查结果以质量分的形式与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挂钩,有效地促进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我们通过例会和培训的形式,对全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并与各科室有关人员签定安全责任书。加强了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考核。举办了“医疗质量安全”等培训。安全检查检查结束后,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纠纷隐患,找出核心问题和整改措施,然后召开科室负责人、护士长、业务骨干会议进行质量讲评,有效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

总结近期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解决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布置下一时期的工作重点。

3、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意识

二、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

通过整顿活动,营造人人重视医疗安全、人人落实医疗安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中心整体质量安全意识,为保障患者安全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切实维护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医疗管理制度落实不够。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还没建立起书面的风险评估制度。(二)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问题。一是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内容分析少,有的像记流水帐。二是存在知情同意书漏签字、自费用药未签知情同意书。

三、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很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一是根据《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让医务人员明确:“医家首在立品”,医德是医务人员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自律操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医务人员。每位医师都要熟记《医师严格自律与诚信服务公约的内容》,要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二是制定奖惩措施,保证医务人员在医院执业时要有好的服务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态度,才能认准出发点。要时时刻刻谨记我们是为了治病救人,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决不允许在诊疗工作中找任何借口对病人采取冷漠、推诿、粗暴等不负责任的态度。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情况下,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带不良情绪与病人打交道。要善于调节自我,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上岗,把自己阳光的一面充分地展现给患者。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 篇9

为认真贯彻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积极防范、正确处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保障医疗安全,维护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及医院的正常医疗工作秩序,特制定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如下:

一、医疗纠纷、事故的防范: ㈠、人人重视,全员防范。

保障医疗安全是做好医疗工作的基础,全体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医疗安全,时刻绷紧医疗安全这根弦,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认真学习人文文化,时刻关爱病人,积极防范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㈡、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健全院、科二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负责监控全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为院级质量管理组织,成员由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院内感染管理科及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下设医务科、护理部、院内感染管理科三个质量监控、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各自负责所辖范围内的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为科室级质量管理组织,成员由科室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等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本科室的质量控制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㈢、明确质量控制范围,加强质量、安全监控。各职能科室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及

质控标准对所辖科室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进行质控。

1、有关职能科室所辖业务科室及质控内容:

医务科:临床科室、特殊治疗科室及医技科室、各门诊工作的医疗工作质量及安全,全院病案书写质量等。

护理部:全院各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及安全。

院内感染管理科: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质量及安全。

行政、总务等后勤供应科室:全院医疗仪器设备及一次性医疗用品购进质量,仪器设备的检查、保养工作及运行质量以及全院各科室的物资供应及水、电、暖和室内设施的检修、保养、管理等工作和运行质量。

2、质量控制要求:

各职能科室要每月进行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检查;每季度对所辖科室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季度分管副院长主持召开一次由职能科室及所辖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会议,汇总、分析、反馈季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各职能科室要认真做好月、季度检查情况及季度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会议记录。

医务科、护理部、院内感染管理科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安全有关知识考试,每季度进行一次有关技术操作考核。

㈣、警钟常鸣,不断强化全体医护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医院每季度召开一次由院级领导及科室主任、护士长参加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分析会议,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技术培训及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会议精神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在科务会上认

真、及时、全面传达。做到人人到会,全面掌握,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

㈤、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医院按工作需求选派部分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深造,安排业务技术水平较高、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参加省及国家级技术培训。学习培训返院后,至少进行一次业务专题讲座,医院每周安排一次全院性业务讲课,以提高各个层次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㈥、加强科室防范,制定有关管理措施。

1、在医院医疗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各科室应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具体防范措施。

2、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人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会议,通报科室月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工作人员落实规章制度情况,共同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原因,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认真吸取教训。

㈦、注意发现、积极消除医疗纠纷、事故隐患。每位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不仅要按照要求、保证质量做好工作,同时要严密观察每位病人的言行举止及思想变化,注意查找医疗纠纷、事故苗头或隐患,一旦发现医疗纠纷、事故苗头或隐患,医师(医、药、护、技)要向护士长、科室主任逐级上报,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医疗纠纷、事故苗头或隐患,维护医疗安全。

㈧、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

在处理医疗纠纷、事故的同时,医院将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逐项健全有关制度,完善管理措施。

㈨、严格制度,一视同仁。

凡医务人员发生医疗纠纷、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不论职务、职称高低,均严格按照预案进行处理。

二、医疗纠纷、事故的处理:

医疗纠纷、事故由医务科、护理部接待处理(节假日由医院总值班负责),必要时相关职能科室、责任科室及责任人均要参加。

㈠、医疗纠纷的处理:

因服务态度等非医疗行为引起的医疗纠纷后,科室应认真向患者讲明有关情况,解释有关问题,做好医疗纠纷处理记录(包括病人或家属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纠纷原因、处理结果等),并将处理经过以书面材料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因纠纷影响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或科室工作时,要立即报医院保卫科。

各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应尽量在科室内解决,处理纠纷时科室无权减免住院费用和有关检查、治疗等费用,确有必要者应上报院领导审批。

㈡、行为过失及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现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当立即向责任医师、科室主任(负责人)报告,科室主任应及时向有关职能科室汇报,并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避免发生损害或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减轻损害程度,同时安排专人保存好有关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要对现场实物封存保留,以备检查)。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及时了解事情发生经过,并组织讨论以明确性质,参加讨论人数应多于科室人数二

分之一,当事人必须参加。

医务科、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分管副院长,并组织有关力量加强补救措施,同时接手封存有关病历资料及相关物品,保卫科维护工作秩序,组织人员对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尽快得出初步结论,是医疗事故即按照医疗事故赔偿有关条款与病人或家属协商处理,或双方申请市卫生局进行调解,或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处理,若不能确定事件性质,医院应及时召开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会议,研究讨论确定性质、等级,并提出处理意见。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有关职能科室应通知病人或家属,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若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有关职能科室应建议病人或家属向市卫生局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各科室发生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必须于6小时内以书面形式报告相应职能部门。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姓名、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件详细经过、发生原因、性质、等级、采取的补救措施、对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和当事人的处理意见、应当吸取的教训。当事人应写出书面检查与科室“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报告”一起上交相应职能部门。

当事人书面检查内容包括: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诊疗过程存在的不足、对事件的认识、应吸取的教训等。

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医务科、护理部要按照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处理结束后,应将鉴定委员会鉴定材料及个人检查材料归入个人医疗技术档案。

三、医疗纠纷的处罚:

科室发生责任医疗纠纷,根据情节轻重扣主要责任人人民

币100-500元,扣科室负责人50-200元,涉及经济赔偿的责任人承担赔偿数额的30%(如因服务态度问题或责任心不强故意造成的,其赔偿费用由责任人全部承担)。

四、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的处罚:

㈠、对发生医疗过失行为或造成医疗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医院分别给予下列处罚:

1、行政处分:

一级医疗事故: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二级医疗事故:降级、降职、撤职。三级医疗事故:记过、降级、降职。四级医疗事故:记过、警告。

发生医疗过失行为未造成其它损害:警告。

2、经济处罚:

一级医疗事故:下岗3个月,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一万元)。

二级医疗事故:下岗2个月,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一万元)。

三级医疗事故:下岗1个月,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一万元)。

四级医疗事故涉及赔偿的医疗过失行为的赔偿费: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一万元)。

㈡、次要责任人及其他人员的处罚:

1、次要责任人按照医疗事故等级给降低一个等级处罚。

2、其他人员按照责任大小给予相应处理。㈢、其它处罚:

1、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罚。

2、触犯法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发生医疗事故科室及科室负责人当年不能评先选优,根据事故等级科室承担赔偿费用的30%(最多不超过三万元)。

4、事故主要、次要责任人年终考核当年不能评先选优。

五、其它管理规定:

㈠、医院坚决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保卫科工作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随时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当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应立即前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否则每次扣责任人人民币300元,导致不良后果者,一切责任由责任人承担。

发生医疗纠纷、事故争议后,责任人及科室负责人要积极参加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因病人或家属无理取闹,使医务人员受到伤害的,医院将酌情给予经济补偿。

㈡、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接到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后,要立即向院领导汇报并积极采取措施处理,否则每次扣责任部门负责人人民币200元。

㈢、科室发生医疗事故隐瞒不报,对事故责任人及科室负责人双倍处罚。

㈣、发生医疗纠纷,科室不积极采取措施在科内解决或互相推诿,使纠纷激化,而交给医院处理,除按医疗纠纷处理外,再按医疗纠纷处罚双倍扣款。科室私自给纠纷对象减免住院费用或其它费用的,按减免数额三倍罚款,罚款由减免者全部承担。

㈤、在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争议过程中,本院职工从中挑起事端,纵容闹事,一经查实,扣人民币1000-2000元,停止一次晋职、晋级;有行政职务者,免去行政职务;造成不

良后果者,一切责任自负;情节严重的,在上述处分的基础上,予以停岗。

㈥、凡经医院批准开展的新技术项目或高难技术项目,因技术原因导致医疗事件,对责任人的行政、经济处罚及承担的赔偿份额,由院长办公会研究酌情处理。

㈦、未经医院批准,擅自外出会诊、手术的,属个人非法行医,若发生医疗事故,除对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行政、经济等处罚外,一切后果完全由责任人自己承担。

㈧、本规定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以往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上一篇:婚礼仪式上的嘉宾致辞下一篇:公证员职业道德、执业纪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