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精选8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 篇1

一、建议:

1、课题具有研究价值

所谓研究价值,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主要指研究这个问题,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可否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选定的课题要具有应用价值.

2、课题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研究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的明确,立论科学合理,事实真实充分。具有科学性的课题既要有实践基础,又要有理论基础。

3、问题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所选课题能够被研究,研究者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有取得预期成果的希望。

4、问题具有创新性

二、方法:

1、从有关理论中演绎研究问题

2、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

3、从过去研究中发现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 篇2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

一、国家教改要求

目前, 国家强调在教学课程改革上的重要性, 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

(1) 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内容.

(2) 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 形成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 创设最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改革校内评价.

(5)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对于高考而言, 一是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内容, 这个含义即要给学生在今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严格和扎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后来的自学里, 不因为教材的知识面不够宽阔、讲述不够清晰、挖掘深度和开拓能力不够强烈而不能够很好的自学.二是对各科的分配和安排, 能够重视课程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统一, 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三是指再教育和教学方面能够提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式课堂.四是指高考评价体系, 要多元化、多种试卷、多种考评, 全面考评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而不任“分”为大.五即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贴近实际情况的课程自主权.

二、苏教版高中数学在开放性上的优势

本文主要论述苏教版课程在教学课程改革上优势以及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根据苏教版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 可知苏教版的高中数学可以有以下特点:

1.在内容处理上, 力图做到“入口浅, 寓意深”.在每课之前, 都特意设置了章头图、引言.苏教版高中数学的特点就是, 以文学的亲切和数学的逻辑联系紧密, 并且注重思想观点的更新和演变.例如, 在苏教版的高中《数学》第一册中有一个关于集合的引言, 用诗歌把人们带入想象的意境, 唤起了对生活的热爱, 乍一听, 还以为是诗文、歌赋.

实际上, 这是字里行间隐含着“集合”概念, 鸟群、羊群、鱼群……都是同一类对象汇集在一起, 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集合.大多数的普通人, 不仅仅包括高中生, 都认为数学艰深难懂, 但是, 对苏教版课程细细品味之后, 发现数学学习从美好的感觉开始.

又例如, 基本初等函数Ⅰ的处理, 开始用三个背景例子 (人口统计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温度曲线图) , 通过对它们共同特征的分析, 引出函数概念.

关于教改, 苏教版在这一优势上与教改有很多的切合点.即符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使高中数学本来艰涩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

2.在结构设计上, 注重整体贯通、互相联系.教材在知识结构的整合上面以知识发展、背景问题和思想方法三个步骤, 形象地分为三个方面, 即“根”是实际背景, “干”是数学理论, “枝”是数学运用, 总体给人以“树”的形象.

每章有核心的概念、原理, 有自己的主线.例如在“直线与方程”这一章, 斜率为主线分为的几个步骤:章节目录、引言、正文、解决问题和本章回顾, 运用了各种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直线与点的关系.在学生学习完了这部分的知识点后, 就可以多重应用, 探索其他的领域, 超越了简单的记忆.

3.教科书给学生和教师留有了很足够的空间, 促进学生参与, 促进教师创造新的教学范式.例如, 在学习对数和倒数的时候, 在教科书上有一幅图, 就是希望学生们用Excel这一新型的电脑工具来拖拽得出结果.还有在学习“算法初步”内容的时候, 要求学生根据当时最新潮的国际奥委会的投票结果表决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操作程序, 并写出流程图.让大家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思维的能力.

另外, 为了克制学生在考试后把知识都还给老师, 教科书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赋予了学校和老师以充分的自主权.

在可能让学生参与的同时, 对知识点印象深刻, 并且学会发挥.高中数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也对课程改革有所切合.

4.努力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提升的是人文素养.教科书在多个方面体现数学文化的整合与渗透.章头图中的画面蕴涵着数学与自然的关系, 每章引言选择了数学家的名言, 在正文中结合相关知识给出数学文化资料介绍, 设置阅读材料介绍数学家与数学发展历史, 在练习、习题中也提供多种数学文化素材.

这一表现, 可以切合对人的培养, 对人文素质和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培养的课改精髓.

三、总结苏教版高中数学的精髓

通过以上例子和特点概括, 可以总结苏教版高中数学的精髓, 即它的优点:

1.对数学思想的提炼, 有助于今后的自学和对数学的热爱.

2.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数学的逻辑形式上, 用人文的方法, 教授简便, 循序渐进.

3.符合了课改的精神, 很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给老师教课留下了余白.

4.与新的科技相结合, 与时俱进.

5.教材的连贯性较好, 实用性强.

四、教育教学时, 发现苏教版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苏教版广泛应用于多个省份后, 在课堂教育和课堂实践中, 很多观点是在各位老师教授之后的一些感触, 在这里进行总结, 可以通过它来对新教材进行更好地提升.

首先, 苏教版教材删除了很多繁枝杂叶, 但是某些章节在教学的同时, 发现还是比较繁大.例如,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 (一课时) , 安排了三道例题 (其中两个各有两种解法) , 要完成四项教学目标:

1.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熟练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定方法.

3.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与相应的直线和圆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对应关系.

4.利用直线和圆的方程研究相关应用问题.

给了五道练习计算量较大, 列出了六道习题难度较高等, 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实属不易.

其次, 新的苏教版教材有些少, 在前几年高考未改革的情况下, 老师只好挖教材来补上一些遗漏的知识点.

再次, 虽然教材里运用了很多实例, 但是有点实例有些牵强, 用得不好, 从实例到具体的数学题, 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 然而其过程之繁琐, 让人也感到了教学之难.例如,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中的例5:“在路边安装路灯, 路宽23 m, 灯杆长2.5 m, 且与灯柱成120°角.路灯采用锥形灯罩, 灯罩轴线与灯杆垂直.当灯柱高h为多少米时, 灯罩轴线正好通过道路路面的中线? (精确到0.01m) ”这题安排在这里, 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来解决.这道题在教学过程中, 描述得不清便让人相当费解.有些老师在“评优课”里面选择这课之后, 学生迟迟不能理解, 老师也陷入困惑.

数学的教学难度越深, 解决问题就应该越为简单化, 但是若方法越解越难, 学生就会对新的知识产生质疑.

还有一些问题, 在课堂留下的题目讲解之后, 学生就会产生疑惑, 告诉老师, 政治的市场经济书里明明写的是这样, 到了应用题里怎么就变了回事呢?虽然采用了应用题的模式, 但是不太符合实际的市场情况, 这些不符合事物实际发展规律的题目, 建议对这类题目, 或者更正, 或者改换, 不然就撤掉.

而教材上没有把这一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安排, 只是一笔带过, 而把用“距离公式和斜率公式”证明方法作为详讲内容.后一种方法证明, 仅就x1≠x2的情况, 分两步:第一步通过斜率相等证明P1, M, P2三点共线;第二步利用两点距离公式证明P1M=P2M进行证明, 就用了将近一页的篇幅, 而且表达式非常繁琐, 大多数学生都难于当堂理解和接受.

我们后来反思中, 认为要使用简便的方法来教授. 另外, 在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 出现了像练习P96第3题的答案“答非所问”及习题2.1 (3) P96第12题的答案“考虑不全”等问题, 这些都有损数学是一门严谨科学的形象.

五、教育教学时老师可尝试

1.对于一些习题繁琐的课题, 可以将其略加改动, 这是教师的一项权利.

2.对繁琐的解决办法, 用更为简单的方法来解答.

3.适当增加难点, 以应对高考.

4.适当删繁从简.

以上方法可以应对苏教版的不足之处, 还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 才能与教材合力完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

六、小 结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2-02

1 數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何其重要,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质。数学素质被认为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质,它是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的要素之一。

数学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时,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跨入到大众化教育,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充分享受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养的工作中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即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更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 关于教学方法上的几点探索

数学素质是人的一种特殊素质,它是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核心与基础之一。今日大学数学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后几代人才的素质,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鉴于大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该多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呢?对此,在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的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几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认为以下几点甚为重要:

2.1 实行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 实行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这是符合教学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目前的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省份,所学专业特点等导致学生之间的实际水平可能有所偏差,从实际和可能性出发,应在不同的教学平台上,采用不同的数学教学辅助资料,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要求及特点进行分类教学。

2.2 注重数学实质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密的科学,它有大量形式化表示方式及严谨的文字叙述,这些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主张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数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数学实质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数学教育通过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表象、联想变化等数字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能力教育过程,也是个数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在高度抽象、奇异变化的数学世界里,使学生渐进积累敏锐的、独特的和创新的思维素质。

2.3 抓住解题方法上的结合点,创设矛盾,训练学生的思维

第一,着眼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善抓本质,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第二,着眼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第三,着眼于提高错解诊断能力,鼓励质疑,训练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我纠错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正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第四,着眼于突破常规思维,善用联想,训练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特征,是思维品质的核心。在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独创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和采用新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2.4 选准教学手段上的结合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于思维。 布鲁纳指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利用通俗化的数学语言,使知识的表达新颖有趣,引导学生进入易学思维状态。教师讲课时运用语言艺术,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的呈现引人入胜,引导学生乐于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变化的美的情境中领会数学思想,启发数学思维,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质。

3 结语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注重数学实质教学,创设矛盾,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等方法基础上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系统的培养。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曾峥.数学教与学基本理论及其发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2] 张宝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坛,2011(1):119

[3] 胡卫平.科学概念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9:44—47.

[4] 郭志荣,寻找结合点,培养高水平数学思维,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2011(27)3:32-34.

课堂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篇4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它的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法制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2.《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的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才能在新道德教育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德育教育是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基本思想内容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目前,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无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知识含量低,教师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艺术性渗透,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实际上,德育工作并不是德育学科包打天下的领域,其他教学科目也包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教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呈现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的良好局面。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具有鲜明,突出的行为与实践特色,即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寻找学科中德育因素及具体问题。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努力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途径,方法,积极开发课堂教学中,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开展德育在新道德教育下艺术性渗透活动,初步获取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渗透方式、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虽然本课题在国内开展研究较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的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进行艺术性渗透,以致流于形式,错过了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其次,把德育教育的过程看成单纯的说教过程,使德育过程与品质的形成过程相分离,各学科之间各行其是,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德育,教育教学渗透不经常,不艺术,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有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课题组觉得本课题的再研究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的界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科教学就是改变国务过于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强调了学科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人生价值观,从重知识结论到重过程体验,从中智力到重感情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目标告诉我们说: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经常地艺术地渗透到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把加强德育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目标要求:传统的学科课程改革着眼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较少顾及个体的情感因素。这个课程被称之为非人性的教育,它妨碍完整健全的人格的实现。新课程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同等重要。新课程是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课程。旨在唤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唤起学生对世界观的探求,它与德育教学的核心极其一致。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从他律走向自律。

2.道德与知识有着特殊的关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性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知识与道德有着特殊关系。先有正确的世界观,然后才有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有真正的道德,而知识又是建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材料。没有德育因素的知识,就不是真知识,道德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道德有深刻的认识,道德水平也受到限制。所以,道德绝对不能建立在愚昧无知的基础上。虽然知识不等于道德,但有道德一定要有知识,知识中又蕴含着深厚丰富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知识、全面提高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做到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艺术性渗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任何把德育和教学质量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二者统一于新的质量观。一方面,教育质量问题首先是德育,离开德育的教学质量不是真正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中把知识和德育进行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德育渗透并非从外面把德育因素强加到知识中去,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的养料,而且它是知识的精髓,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的营养。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四种渗透原则

第一是整体学科艺术性渗透原则: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艺术渗透德育教育这一原则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第二是某一学科有序艺术性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三是某一节课来说是有机艺术性渗透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讲究渗透的方法,做到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第四是某一活动随机渗透原则:对某一件事,某一活动,某一则新闻,某一个新闻人物,只要有教育意义,必须抓住时机,随机渗透。切莫失德育良机,造成失误。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途径,寻找学科与德育教育教学结合的完美方法,构建艺术性渗透或课堂德育教育模式。使教师树立科学的新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并坚持以相关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3.通过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艺术性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授课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内在品质与素质的提升。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力争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纪素质的全面提高。

4.通过课堂研究,探索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教师德育渗透的思想观点,自觉调整个体意识和行为的规律,形成优良品德的有效机制,使学生按照社会需要的品德方向发展,达到个体品德与社会要求的统一。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以教育问题为抓手,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意识,积极构建学科德育渗透模式,形成全校教师学科德育渗透氛围、及教学特色。

1.现状研究

调查研究各学科教学中是否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艺术渗透了德育,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针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目标,从而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艺术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道德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2.对策研究

它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组从以下方面考虑:

(1)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建立德育渗透体系

全面建立课堂德育艺术性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艺术渗透结构和氛围。

(3)挖掘、寻找并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手段,提高学科德育艺术性渗透的实效性。

(5)依托教科研,强化学风、教风、校园文化、各项活动、环境教学等“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宁阳实验高中初中1班、5班、7班部分学生和语文、数学、政治、物理、传统文化等学科。

针对课题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研究法、教学研究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此,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艺术渗透的研究。

2.教学研究观察法。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德育对策。②依照学科内容,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探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德育渗透。

3、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

根据学科内容,巧妙把影视、网络、图像、音乐与学科内容结合到一起,设置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教学情景观摩评价,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大丰收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首先,准备阶段 组建课题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分析研究《心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的重要性,明确艺术性地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并印发一些有关资料。

其次,确定研究课题并填写了课题研究申请书,明确了研究人员的分工,详细制定了研究计划。

再次,组织成员学习了《新课标》、《德育原理》等文件著作,提高了成员研究的理论水平,坚定了研究的信心。

实施阶段

1.立项通知下达后,立刻召开专题会,共同撰写了开题报告。2.确定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及实验对象,确立了实验班级。

3.共同制定了抽样调查的问卷,确立了调查小组并召开了部分教师参加的调查会。

开展抽样调查后,汇总调查结果,分析不能很好进行渗透的原因并写出了调查报告。确立如何在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学科中,进行德育艺术性渗透的切入点,逐步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性渗透,并写好渗透记录以便总结交流。

各成员积极开展艺术性渗透的实验活动并召开经验交流会,提高各成员的研究水平,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学科教师艺术的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最后,开展了实施学科中德育艺术性渗透后,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结果调查,并对此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结阶段: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互相交流实验结果,每位成员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在学科教学中艺术性渗透的经验成果,并写成论文。认真撰写结题报告,提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今后的设想,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新的教研平台,以研促研。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1.确定研究课题,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成立了课题组,初步确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学习德育教育理论,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

2.组织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达成了共识,共同商讨,撰写了开题报告。3.对本阶段做好会议记录和做好工作总结。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7月)实施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设计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学科德育现状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尝试进行德育的渗透性研究。

2.发放问卷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性考察,撰写调查报告。本阶段还将邀请各科教师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程度,并组织进行学科德育案例展示与研究。

3.做好本阶段的工作总结,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任务分工及注意事项。

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总结验收 1.前期侧重于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构建德育方法体系,使各种途径与教育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提高德育实效。

2.中期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把德育的多种方法与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再次发放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检查德育渗透效果。

3、后期发放学科德育渗透问卷调查表,统计整理,分析比较,写出总结报告。

4、最后提倡互动评课,构建平台,以研促研,课题组共同研讨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论文,组织结题论证,提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渗透方法:通过德育艺术性渗透的研究我们探索出一套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1、迁移默化语言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感的迁移,情感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学科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三峡的雄壮,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艺术性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从而为树立将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思想奠定基础。

2、德育故事升华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提高学生遵守纪律,自觉行动的思想水平。如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通过对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严守纪律,勇于献身方面的教育。

3、解疑提升思辨法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4、兴趣激发情感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语文《天山景物记》一课,运用极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天山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天山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天山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现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6、活动体验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外出观光,参加公益劳动,各种周会、班会,文艺演出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7、参观实地感知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以及工矿企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通过回忆革命历程、缅怀革命烈士的事迹,达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目的。到田野饱览大自然的美景,参观工矿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从思想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现状变化

1、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

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单一化。将德育艺术性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的时候,在各科教学中,使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2、规范了学生日常行为

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3、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学校出现了学雷锋活动小分队,大家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奉献为大家蔚然成风。

4、支持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

本学期学校以实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校德育科研的全面提高。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课题组撰写了十多篇课题论文,这对学科的德育渗透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普及和推广产生了重大影响。举例王月华撰写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思想教育》;黄志远撰写的《如何在物理学科中艺术性的渗透德育教育》;李敏撰写的《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贾善善撰写的《润物细无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贾芝文撰写的《浅谈德育在传统文化学科教学中的艺术渗透》;刘辉的《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高翠玲撰写的《中学政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王瑞撰写的《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科学渗透德育教育》,罗晶撰写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等论文。

八、课题研究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在《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中,课题组提出的这些方法和对策,对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民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于广大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工作。

为了今后德育教育能在各学科中广泛渗透,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考评一个老师的重要标准,确保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经常化,制度化。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确保把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放在首位,保证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为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教育无限,如何在各学科中真正艺术而全面地渗透德育教育,把德智能力有机的溶为一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闫承利著 2.《教育科学研究》 《德育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5

2、访谈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是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

4、定量研究则是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它较多注重对客观事物产生或变化的原因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进行考察。

5、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6、问卷调查是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

7、简答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

(三)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

(四)研究的创新性。

9、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1)课题选题的价值(2)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的科学性(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5)课题研究基本条件上的可行性

10、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11、检索文献遵循的要求(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3)勤于积累。(4)善于思考。

12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1)确定调查课题;(2)选择调查对象;(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4)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5)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13、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1)因果关系的探讨;(2)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

(3)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14一般来说,教育调查报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15研究:指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

17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是在已有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18系统方法: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它建立在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建立系统的模型以及系统的择优的基础上,从而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合理控制。

19析因设计:是指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操纵两个或多个变量(因素)的设计,其特点是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

20阐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第一步,陈述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假设。第二步,确定实验处理。第三步,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第四步,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第五步,判定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程度。第六步,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21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2)有合理的控制(3)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4)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22无关变量:是一种心理学实验变量,是实验研究中除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亦称“额外变量”、“干扰变量”、“控制变量”

23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有哪些?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具有新的思路、视角和方法;基本概念的正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24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明确规定总体;保证抽样的随机性;使抽样具有代表性;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

25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一)选择研究课题 ;(二)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三)制订研究计划 ;(四)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五)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26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3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

27访谈调查有哪些类型?面谈调查法;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留置调查法。

28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问题必须有价值、问题有一定的科学性、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问题要有可行性。

29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缩微胶片、信息自动化系统等。

30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31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32理论构思: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33外部评论:学者们一般将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两种:外部评论和内部评论。外部

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是否可靠。

34完全归纳法:是从所有的个别事实和各个部分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35历史—逻辑方法:是指摒弃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36协方差分析:是一种统计控制的方法,其功能是利用直线回归法,将足以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用实验方法加以控制的有关因素从方差中剔除,再经调整后,求出方差的无偏估计量。37教育科学研究遵循: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

(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

(三)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

38集中量数:从次数分布表上可以看出,分布在各组的次数有多有少,但大部分数据趋向于中间的某一点。这种向某点集中的趋向叫做集中趋势。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叫做集中量数。39总体参数估计:就是利用所抽取样本得到的数据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据特征。

40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中历史研究的三个不同层次?

(一)搜集、分析与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二)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41请简单叙述教育观察实施的一般步骤:

(一)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

(二)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编制观察记录表。

(四)记录观察资料。

(五)分析资料。42简单描述现场观察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有两点:所获资料自然、直观、真实、可靠性高;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变化规律。缺点有:在观察过程中及对观察结果的解释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需要观察者有较高的人际关系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正用于观察的时间不多。

43调查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尾和表注。

44理论研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一)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二)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三)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45简述全结构式观察的优点。:结构式观察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这种方法能获得大量确定和详实的观察资料,并可以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

究。

46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

(一)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二)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47分析为主的时期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2。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3.实验方法进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视野,为考察教育问题提供了客观基础。

48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性作用。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49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3.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4.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5.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对于重大的课题,还必须写出开题报告。

50访谈调查有哪些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访谈调查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2.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3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另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访谈调查:儿童访谈调查和电话访谈调查。

51相关调查:指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 篇6

答:调查研究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些社会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 收集大量资料以便统计分析,从而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研究方法。它适合于描述那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客观现象。

2.实验研究(5)

答: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的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3.个案研究(5)

答:是指针对一个人的偏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此过程须透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适当辅导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二.简答题(45)

1.叙事研究的特点(15)

答:简单地讲,叙事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以教育叙事为载体、以人文研究为取向、以 自我反思为媒介和强调民主、平等。1.以教育叙事为载体

教育叙事研究的素材是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教育中,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因而,教 育故事便在意义层面得到了肯定。但是,“叙事”只是手段,“探究”才是目的。讲究时空位置的叙事才能构成研究。2.以人文研究为取向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人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由人进行的对培养人这一教育活动的经验和意义进行的研究。这意味着从人出发,回到人自身;它强调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自己的“认识”是什么。这是生命存在的自我确证。3.以自我反思为媒介

教育叙事研究是在叙述中进行清思、整顿和梳理的过程。这是一种富有批判色彩的反思性探讨。反思还不仅仅限于揭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更 终极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当事人获得一种自由的生活。

4.强调民主、平等

叙事材料需要在现场获取,研究者需要进入现场与现场中的人接触、相处,因此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与研究对象平等交流,尊重对方的时间、想法,少作个人的评价与批判。2.田野研究的意义(15)答:“田野研究”,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来说,一种新的科研方式,是教育科研的走向和方式的变革。国外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 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这里的“田野”已经不仅仅是“野外”的意思, 实际上已经成了“现场”的代名词。称其为“田野”, 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 甚至是完全敞开的,因而,这种“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 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产生研究的激情, 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不是在书本、书房里, 而是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 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其实,当前的教育科研应该是走向“田野”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 最终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课程、生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场所就是课程改革的“田野”, 就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无数鲜活的思想与经验在涌动, 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也有无数困惑与困难, 等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和“通识”上, 更多的是如何具体设计, 如何实际操作, 如何变革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走进“田野”, 就是真正走进课程, 走进课堂, 走进生活。只有这样,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才能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中, 才具有亲合力、凝聚力, 才能真正的成为研究。3.比较研究的类型(15)

答:(1)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等都属于横比。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比,也要进行横比,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3)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4)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这里所指的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三、论述题(40)

1.历史研究与教育科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20)

答:(1)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具有

1、历史性

2、具体性

3、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的特点。

(2)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及方法结构体系

1、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①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②史料的搜集与鉴别③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2、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①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②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2.论述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0)

答: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教育科研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满足如下条件符合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1)同一性。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2)双(多)边性。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3)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但具体运用应注意如下几点。

玻璃上弹孔痕迹的拍摄方法研究 篇7

物质在紫外光谱区的吸收反射性质和它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反射性质是不相同的, 紫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 相对于可见光, 紫外线的穿透能力更差。虽然各种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情况不同, 但它们吸收光线的能力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少, 大多数物质都遵循这种规律。因此, 吸收可见光的物质一般在紫外线光谱区也表现为吸收紫外线, 很少能被紫外线穿透。

而不吸收可见光的物质, 可能在紫外光谱区却仍然表现为不吸收紫外线, 也可能表现为强烈吸收紫外线, 尤其是在短波紫外光谱区表现为强烈吸收。在短波紫外光谱区显现一些客体表面的痕迹时, 例如玻璃、陶瓷、搪瓷及部分塑料和部分油漆等客体表面, 这些客体表现为强烈吸收短波紫外线。在254nm短波紫外线的照射下, 这类客体的表面不会产生明显的光斑, 可以有效避免光斑对痕迹的背景干扰。因此该方法可以有效显现和提取玻璃上的弹孔痕迹。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检材和仪器

检材: 在同一批次普通玻璃上用钢珠打击形成的弧形弹孔痕迹样本100 份。

仪器: 猎踪红紫外相机, 美国SPECTROLINE公司生产的254nm短波紫外灯, 深色绒布衬底, 物证摄影载物平台。

( 二) 方法与步骤:

1. 为了保证拍摄效果, 拍照过程要在暗环境下进行, 并且要尽量避免杂光的干扰。

2. 打开物证摄影载物平台的电源, 将深色衬底和检材依次放在载物台上。

3. 将数码相机固定在载物平台的立柱上, 使镜头垂直正对检材的中心。

4. 将短波紫外灯放置在检材两侧, 采用双灯对称照明照射检材。

5. 拍摄时将相机设置为C档, 采用手动对焦的调焦方式。

6. 通过照相机取景屏进行观察, 取景、调焦, 选择最佳配光角度, 进行拍照提取。

( 三) 注意事项

由于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有很大的伤害作用, 因此在使用紫外线进行实验时必须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首先, 在使用紫外线时避免让眼睛直接观察紫外线光源, 在紫外线下工作时必须要佩戴紫外防护眼镜对眼睛进行保护, 否则眼睛受到长时间紫外线的刺激会发生红肿, 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眼睛永久性的损伤。其次, 不要让皮肤长时间暴露在紫外光源下, 如果把皮肤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 会出现红斑或者是皮肤脱落, 严重的还会导致皮肤癌。因此, 在进行紫外线操作时要尽量穿长袖的衣服, 带手套。还要注意及时通风, 排除室内的溴氧, 避免长时间在紫外线环境下工作。

二、结果

( 一) 实验结果

如表1 所示, 对玻璃上弹孔痕迹采用短波紫外反射摄影的方法进行显现和提取, 在100 个样本中共显出弹孔痕迹清晰, 无背景光斑干扰, 具备良好的检验鉴定条件的样本94个; 弹孔痕迹不清晰, 背景光斑干扰较大, 不具备检验鉴定的条件的样本6 个, 弹孔痕迹的有效显现率在90% 以上。而利用普通摄影对玻璃上弹孔痕迹进行显现、提取, 在100个样本中共显出弹孔痕迹清晰, 无背景光斑干扰, 具有检验鉴定条件的样本0 个; 弹孔痕迹不清晰, 背景光斑干扰较大, 不具备检验鉴定的条件的样本98 个; 弹孔痕迹不清晰, 未消除背景光斑干扰, 不具备检验鉴定的条件的样本2 个。

注: “+ + + ”表示弹孔痕迹清晰完整, 没有背景光斑的干扰; “+ + ”表示弹孔痕迹不清晰, 背景光斑的干扰较大;“+ ”表示弹孔痕迹不清晰, 未消除背景光斑的干扰; “- ”未显出痕迹。

( 二) 示例图片

图 ( 1) 至图 ( 4) 是对钢珠在普通玻璃上形成的弧形弹孔痕迹的显现效果比较。图 ( 1) 和图 ( 3) 样本的原貌, 由于有光斑的干扰, 痕迹表现不完整, 不具备检验鉴定的条件。图 ( 2) 和图 ( 4) 是短波紫外反射成像的效果, 可以有效消除光斑, 消除背景干扰, 得到较高反差图像, 痕迹表现清晰完整, 具备良好的检验鉴定条件。

三、讨论

紫外反射摄影能够将玻璃上的弹孔痕迹再现为高反差的图像, 这是因为短波紫外反射摄影拍摄玻璃上弹孔痕迹是记录玻璃背景和弹孔痕迹在玻璃平面垂直方向上的亮度反差。普通平板玻璃表面是光滑的, 并且光泽度很高。当短波紫外线照射到物体上时, 会在物体表面产生表面反射和内反射。因为玻璃在短波紫外光谱区表现为强烈吸收紫外线, 所以在玻璃内部不会产生内反射。在玻璃的表面只存在定向反射的光线, 没有内反射光线, 也不存在漫反射光线。当短波紫外线以一定入射角度照射在检材上时, 如图 ( 5) 所示, 反射光能量集中在与入射角相等的反射角方向上, 其他方向上的反射光能量为零。玻璃对254nm波长紫外线的反射率为4% , 折射进入玻璃的254nm紫外线完全被玻璃吸收, 不会产生二次反射, 因此在254nm短波紫外线照射玻璃时, 只在反射角方向出现反射率为4% 的定向反射光能量, 在其它方向没有反射光能量。

由于弹孔痕迹是表面光滑, 但是光泽度不高的弧形表面。如图 ( 6) 所示, 在254nm短波紫外线照射下的弹孔痕迹呈现混合反射, 在垂直方向上其反射光能量有一定的分量, 而玻璃平面垂直方向上反射光分量为零。因此, 弹孔痕迹和玻璃平面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亮度反差。虽然, 在垂直方向上弹孔痕迹的反射光分量不高, 但是相对于玻璃平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反射光分量却仍然很大。通过适当的曝光组合设定, 进行适当的曝光, 就能够得到高反差的图像。

由于弹孔痕迹是弧形表面, 在垂直方向上弧形表面的反射光能量和入射角度有关。当入射角增大时, 在垂直方向上弧形表面的反射光能量将减少, 但是玻璃平面只在反射角方向上出现定向反射光线。因此, 入射角度越大, 弧形表面与玻璃平面在垂直方向上的亮度反差越小; 反之, 当入射角越小时, 弧形表面与玻璃平面在垂直方向的亮度反差越大, 图像反差越明显。但是, 如果玻璃表面不平或者是入射角太小, 则可能使得玻璃表面的定向反射光进入镜头, 从而形成反射光斑, 影响痕迹的显现, 造成背景干扰。

当照明光源入射角越大或者曲面的曲率半径越大时, 反射光斑越远离视场中心。选择最佳入射角度的方法是, 在避开反射光斑干扰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小的入射角度。拍照时, 在可见光下找到最佳入射角度, 然后将紫外光源放在相同角度位置即可。一般曲面可采用30 - 40 度入射角照明; 如果曲面直径小于2cm, 则选择45 度入射角, 但不能超过45 度。

四、结论

采用短波紫外反射摄影的方法拍摄在玻璃平面上的弹孔痕迹, 选择30 - 40 度入射角照明样本, 能够避免玻璃上的弧形弹孔痕迹出现光斑, 消除背景光斑干扰, 得到较高反差的图像。能够有效显现和提取玻璃上遗留的弧形弹孔痕迹。

参考文献

[1]蔡能斌, 杨波, 黄晓春等.利用全光谱特种照相取证仪进行暗视场照相的研究[J].警察技术, 2011 (1) :27-29.

[2]黄晓春, 温思博, 蔡能斌.紫外反射成像技术显现弧面客体上的潜在指印[J].影像技术, 2013, 04:25-27.

[3]代雪晶.刑事影像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1:221-222.

[4]王桂强, 刘海珍.短波紫外反射拍照曲面物体上指印的配光角度[J].刑事技术, 1993, 01:41-44.

有关教育叙事的实践性研究(上) 篇8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叙事研究对教育变革和教9f成长的突出意义。在对多所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教师教育叙事研究现状、教师对校本研究方式的选择分析、教育叙事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因素分析等方面对教育叙事进行了实践性研究与分析。学校应指导教师科学使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应是即时的,教育叙事研究适用于所有教师群体,在校本教研中结合教育叙事研究是可行并且有效的。

[关键词]中关村一小;教育叙事研究;校本教研;教师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5-0035-03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与已往注重科学主义取向的量化研究相比,现在的教育科研更注重人本主义取向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形式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叙事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追求的是“以叙事方式反思并改变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叙事研究对教育变革、对教师成长所具有的突出意义,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开始关注并介绍叙事研究。

现在,我国许多学校的教师撰写教学随笔、反思、案例、教育博客等,初步掌握了一些叙事研究的写作方法。但是在认识上与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无事可叙、有感无语、个性缺失、感性为主、缺乏主动性、交流互动少等。同时在开展叙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个体之间、学校开展水平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自2008年9月~2009年1月,开展了题为“有效运用教育叙事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性研究”。我们希望在了解教师叙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在如何利用叙事研究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教育叙事与提升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北京中关村一小、双榆树中心小学、明天幼稚集团一园、四季青中心学区等9所小学及幼儿园中开展,教师既是被研究者也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撰写了近100篇叙事文章,选取了有典型性的近20篇文章进行分析。

2.研究内容

(1)了解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存在的困惑与问题。(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索指导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有效策略。(3)探讨通过教育叙事研究提高一线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的有效策略。

3.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8份,并运用SPSS.13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2)个案研究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教育叙事现状研究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分析了教师对教育叙事研究的了解状况、操作方式、写作频率、交流方式、写作困惑等。

1.教师对教育叙事的了解不够

在“你了解什么是教育叙事吗”的调查中,66.3%的教师称,自己对教育叙事有简单的了解;20.4%的教师只是听说过,并没有什么了解;13.3%的教师从没有听说过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没有1名教师选择对教育叙事研究有深入的了解。这说明,学校从没有就教育叙事对教师进行过培训,教师对教育叙事的了解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2.教师对教育叙事研究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在“撰写叙事类文章时,你最想得到的帮助是什么”的调查中,48.1%的教师表示,自己需要的是“事件后的分析,理论原理的支持”,这显示出教师对自身理论基本功欠缺有队识,教师希望得到这方面的专业指导;22.6%的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信心,16.0%的教师需要得到写作方法的指导;13.3%的教师表示,在选取典型素材上需要帮助。

3.教师在教育叙事写作技术上普遍存在困惑

在“你认为在写叙事类文章时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的调查中,分别有38.4%和30.2%的教师担心会叙述得不生动或叙述后不能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3.8%的教师担心意义不大。选择“没有事情可写”的教师只有7.6%。可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积累了很多的案例和感受,只是缺乏写作方法上的具体指导。

4.教师对教育叙事写作频率看法不一

在“你认为教学反思、随笔的写作频率怎样为宜”的调查中,66.3%的教师认为,应该随时记录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教育事件;12%的教师认为,每月一篇的写作频率比较适合。我们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进行了分析:超过40.0%的26岁~40岁的中青年教师认为,每月1~2篇的写作频率较为合适。

(二)教师对校本研究方式的选择分析

1.教师对校本教研方式的选择

我们参考北京海淀区教科所2007年发布的《海淀区“十五”教育科研工作分析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了解到海淀区中小学校开展科研工作最常用的方式、教师最喜欢的方式和最有效的方式。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叙事可以在校本教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查显示:中小学开展科研工作最常用的方式,排在前两位的是观课评议和专题研讨,其中观课评议在80.0%左右,专题研讨在70.O%以上。专题研讨是中学教师最喜欢的科研方式,占53.3%。小学教师最喜欢的方式是观课评议,占34.9%;其次是专题研讨,占30.2%。中、小学同时把专题研讨作为最有效的科研方式,比例分别是42.7%和62.2%。

无论是学校常用的、还是教师最喜欢的,抑或是学校认为最有效的科研方式,专题研讨、观课评议都是比例最高的选项,而这两种方式都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很好的切入点。所以,教育叙事研究是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之一。

2.教师比较愿意与他人交流

在回答“你愿意把自己写的文章与大家交流吗”等问题时,14.3%的教师选择“很愿意”,34.7%的教师选择“愿意”,43.9%的教师选择“无所谓”,只有7.1%的教师选择“不愿意”。从中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同伴交流、教研互动基本持肯定态度,比较愿意将自己的工作感受与大家分享。学校应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时间,为大家提供充分交流互动的机会。

3.教师对交流内容和实效有明确需求

在“影响大家交流的原因”的调查中,44.3%的教师选择的是交

流的内容及过程,38.7%选择的是对交流的话题是否感兴趣,8.5%的教师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过话,8.5%的教师因有专家在场怕说错话。这提示我们,在组织校本教研、专题论坛时,应注意选取教师需要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引起教师参与的热情。

(三)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分析教师的教育叙事案例后,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因素。

1.叙事中的内心唤醒

在已往的教师随笔类文章中,我们很少见到作者对真实情感的表露和对自我的深入剖析。只有不断反思、勇于对自我的内心进行追问、体验到内心力量的增长、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教师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教育故事。当这种真诚的内心对话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意识,教师就会形成一种自主提升内力、获得专业成长的生活方式,就会感受到内在的职业幸福感。

2.叙事中的关键事件

教师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最直接的可利用的教育研究资源,尤其是那些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美国学者沃克在研究教师职业发展时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关键事件中隐含着教师对自我职业形象和职业认同的选择。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引导教师对亲身经历的关键事件作出反思、观察、评价,以使教师对自己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等作出判断,并对原有的教育信念与专业知识等进行修改、调整或更新,最终获得专业发展。

[案例片断1]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师生重点探究了“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这一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特点的问题。可是,就在结课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从座位中间传了出来:“老师,我看过《三国演义》,里面提到有好几次交战,都有在箭头上裹东西点燃后射出的战法。当时的船都是木制的,曹操那么聪明,怎么会没有想到敌人可能用火箭呢?这样一来,诸葛亮的计划不就彻底完了吗?”不说不要紧,一说就如同水珠儿溅进了滚烫的油锅——炸了!附和的学生还真不少:“我早在这么想了。不是说曹操是一个军事家、兵法家吗?他打仗很在行的,怎么会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几个学生不停地嘀咕着:“诸葛亮怕是刚巧碰着曹操糊涂的时候了。我要是曹操,保管让他有来无回”……教室里乱成一团。“不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回到课本里,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动动脑筋,看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用火箭的战术,还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完美,或者另有原因。”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在我不断的提示和鼓励下,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课外知识从多角度进行了思考,精彩纷呈,超出了我的想象。(选自北京海淀区双榆树中心小学王丹老师《意外巧处置课堂亦精彩》)

教师非常敏锐地选取了这节语文课中学生生成的问题及解决作为叙事研究的内容,教师的机智应对、学生的精彩生成,一定给这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教师的很多感触。注意选取关键事件可以使所叙之事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关键事件其实就在我们每天的日常工作中,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研究的眼睛。在寻找关键事件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状态一定是积极、投入的,这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的转变。

3.关注事件的解释性理解

解释性理解,就是通过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深层互动,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在对所观察的人或事的“质”获得整体认识的基础上,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对方,理解对方所思所言所行,对行为的意义进行解释性理解。这种理解可以是叙事者自身的自我反思、感悟,也可以是处在事件之外的人对同伴的分析理解,与叙事者进行交流。无论是哪一种的解释性理解,都是对事件表面现象的进一步深入分析,都需要动用已有的教育经验、理论和智慧。这一过程即深化原有的认识、主动寻求问题解决、主动进行经验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

[案例片断2]

瓶盖、石子、果核、树叶……这些成人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东西,往往都是孩子们眼中的珍宝。孩子们在认识事物时,常常会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他们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教师只有把孩子的“宝贝”当成自己的“宝贝”,才能使幼儿逐渐形成对大自然、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选自北京明天幼稚集团第一幼儿园王健老师的《心心的宝贝》)

教师在发现心心装在兜里的“宝贝”是一些小树枝后,没有给予批评,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捡起地上的树枝、树叶,为小动物做窝。上述引文是作者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认识。当教师们能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且能与已有的教育经验、理论相结合时,他们就走上了教育研究之路。这种建立在反思、分析基础上的行为改进,一定是有成效的。这是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行为改进。

4.叙事中的同伴研修

教育叙事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帮助我们发现叙事中反映出的教育内涵、方法、策略。要使这种直面个体体验的教育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叙事后的交流与分享。同伴研修为教育叙事的深化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教师的学习是成人化的学习,个体经验的差异往往会使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尊重每个教师的实践经验,并努力将他们的经验和感悟作为一种相互学习的资源,以促进群体的专业成长。

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感受到基于学生研究的教师发展的特色文化正在形成……事实证明,敢于显示个性的教师周围弥漫着一种宽容且富有激情的校园文化,而教师的性格、风格将影响着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中关村一小是一个创造育人故事的地方。今天的活动,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亲自来阅读、审视我们自己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学生。这是一个鲜活的、令人幸福的文本,是教师发展的一个特色课程。

这是北京教科院张铁道副院长在参加中关村一小第八届教师论坛时进行的大会点评。在宽松、自由、包容、开放、平等的氛围中,围绕教师感兴趣的话题,以讲故事的方式组织的教师论坛,使教师们专心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并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形成新的认识、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教师们从不知道说什么到有的可说;从不敢说到抢着说;从随意地说到充满智慧地、创造性地说,不断挑战着自我、重新认识自我、塑造新的自我。

上一篇:关于感恩句子下一篇:教师新课程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