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训练(推荐9篇)
(一)训练点:外貌描写
训练目标:本训练旨在使学生认识外貌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并能围绕这些知识进行片断外貌写作训练.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片断外貌描写的能力.训练时数:一课时 导写过程: 一,图片入题: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及目标.二.知识梳理: 1.什么叫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容貌,衣饰、神情、姿态等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故乡》中写少年闰土是这样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二十年后的闰土是这样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件极薄的棉衣……那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这两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人物的外貌? 2.外貌描写的作用。
第一,让读者有如见其人之感,增强文章的开象性。
例: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点拨:写外貌要抓住与别人不同的土方、特殊之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也就是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提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可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点拨:描写人物外貌,只写外表美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外貌描写来展示人物精神世界,这样人物更丰满,更有生命力。
例:我爷爷没有魁梧的身材、渊博的知识,更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那黑黝黝的脸上始终挂着一种宽厚的、慈祥的和愉快的微笑,让每一个靠近他的人都不由得被深深感染。
3.怎样进行外貌描写
A.采用白描手法。例:“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小英雄雨来》)
B.工笔细绘。例:“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些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C.按一定的顺序写。例:“她,十六七岁,中等身材,头发又稀又黄,蓬蓬松松像个乱草窝。脸黑黑的、圆圆的。一对小眼睛,一个鼻子特别有趣,软乎乎的一团。她身上穿一件花布罩衫,下穿一条裙子,脚上一双布鞋。”
D.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例“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亮的眼睛上。”(《小音乐家杨科》
小结:进行外貌描写,必须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根据中心的需要,必须做到准确传神。三.仔细观察,语言表述:
1.看一看:仔细观察姚明、孟菲、刘德华、巩俐等四位明星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2.说一说:仔细观察鲁迅的画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鲁迅的外貌。
四,小结: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仔细观察,写出个性;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在描写中体现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五,实践训练:
一、狠抓素质训练
快速作文训练的中心是“快”, 这种训练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求“快”、求“好”的训练。因此, 我每接手一个班, 首抓基础训练, 以求达到下列目的:
(一) 培养写作情感, 提高写作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兴趣时, 快速作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学生认识了快速作文的必要性, 他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教师激情引导, 如“活动作文激趣”, “功能作文拓展”, 因生活需要服务于生活。当然教师出作文题要紧贴生活, 与时代同步。命题要尽量新,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有话可写;教师要常写作, 下水作文能让自己与学生有共同语言, 指导学生的作文也就不飘忽而接地气了。
(二) 敏于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只有经过细致观察, 透彻了解要写的事物,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切、生动。如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 :“不必说……也不必……单是……”第一个“不必说”写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第二个“不必说”写了“鸣蝉”“黄蜂”“叫天子”。有静有动, 各具情态。一个“单是”, 引出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如果作者不对“百草园”进行细致观察, 不熟悉“百草园”中的布局及园内的各种动植物, 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优美的文字的。
好文章的作者往往看到生活与众不同的一面, 且有深刻的思考。正如北京八中的连中国老师说的“心不到的地方, 笔也不会到”, 好的作文就是要“情溢、思矗, 志扬”。我的学生李聪写了一篇《罚站》, “也许, 好的作品就是要站着读, 用崇敬的心读, 才能品尝其中的美味。我坐着读书一久, 总要站起来一会儿。不是妈妈罚我的站, 而是我习惯了。”以独特的视角, 让人耳目一新。
(三) 善于学习语言, 丰富作文词汇
如果学生语言贫乏, 写作时搜索枯肠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往往写了涂, 涂了又写, 就无法提高写作速度。因此, 写作语言的训练和词汇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书读得越多, 背得越熟, 作文就会越通顺, 语言就会越有文采, 不会老说口水话。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 克服学生腔。积累词汇, 词汇丰富, 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 速度也就快了。我的学生于煊写了一篇《走错门》, “窗外的樱花开了, 热热闹闹的, 像轻云一样美丽。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 题目是《走错门》, 字数八百。他顿了一下, 我有走错门的经历吗?走错门了吗?琴音, 不连贯的琴音似乎又在耳边响起, 他提笔漫写, 一串红开了, 樱花开了……”以积累的素材, 调侃的语气, 40 分钟便快速成文。
二、巧抓思维训练
学生书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速度。因此进行快速作文教学, 必须强化书写能力训练。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把字写得清楚、规范。临摩字帖, 背帖仿写, 阶段竞赛。坚持不懈,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想学生快速作文更需思维快速。快速思维要求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整个思维过程中, 具有广泛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一见到作文题能立即做出反应。经验告诉我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过程不要超过五分钟。可经常训练: (1) 组织辩论。课堂学生和老师唱“对台戏”, 课外学生们争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侯, 也就是思维最敏捷的时候。 (2) 抓想象、联想。回归生活过程, 离不开想象、联想、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写回忆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 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在此,本人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力求从写实入手。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积累素材,目的在于迁移运用。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在同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多加肯定,少点批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造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六、多写片段,多记日记。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同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评品,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俗话说:“乐此不彼”。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我们三星中学的校刊《新星》,是学生发表习作的园地,不但印刷精美,内容也十分丰富,大大提高学生们创作的积极性。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教学设想: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了解,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体味相关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2、揣摩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入语: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痛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那就是他的老师。我们已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的另外一位老师。
2、简介时代背景:国情,作者人生、思想。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并思考:
(1)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它们是东京、仙台、北京。
(2)“我”的这些活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再读课文,找出鲁迅对藤野先生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如何?——感激、敬仰、怀念„„
(三)拓展
谈谈自己的某位老师,表达某种情感
初中生英语作文写作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也遇到过“学生单词、句型和课文都背过了,可是让他们写作文学生就束手无策”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首先要抓好课本教学,夯实英语基础。课本给学生提供基本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及文化背景等。学生应把课本中的知识学透记熟。课本中的许多句型需要学生记熟。在学习每一课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把其中的重点句型找出来,经过反复练习,熟记于心。每个单元的Grammar Focus 当中的句子我都会要求学省生去记忆。要让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作为初一学生,要找一些简短的有趣的英语短文来阅读.老师要给与正确的引导。参考范文,借鉴好的文章。我们可以给学生写一些范文并与学生所写的文章相对照,找出写得比较好的学生的文章读给全班学生听并提炼出最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句子加以记忆和背诵。在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程久大整理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各,到2004年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将新标纳入中考。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则自2002年就融入了语文中考之中。通过对全国部分地区5年来中考 作文试题进行分析,大致可以探寻出新课程开展以来中考命题的走向。
一、作文内容注重引导学生表达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作文范围力求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作文题型丰富多样,从纵向上呈现由开放向开放与限定相结合的转变趋势。
四、作文题数由单一逐渐过渡到二选一,三选一,或一个材料多角度选作,而广州市对看图题似乎情有独衷。
初中一年级
一、认识自我1、我是一个的男(女)孩
2、我的衣食住行
3、我的病历诊断书(台灯下的自我解剖)
4、我在(家族、班级、小组„„)中的角色
5、下一次,我将闪亮登场
6、我为我骄傲
7、能够帮助他(你),我感到荣幸
8、从那以后,我变得
二、关注家庭
1、快乐双休(难休的双休)
2、今天我当家
3、孩儿难断家务事
4、爸(妈)今天特(不)高兴
5、家庭趣语趣事录
6、温馨的一刻
7、我当小小太史公(撰写家庭简史)
8、量入为出—有关家庭收支情况的分析
三、回归自然
1、乡村黄昏
2、秋天如约而至
3、天光浅黛,我们去上学
4、我所居住的(小镇、小山村、街 道、居民区„„)
5、家乡的(菜、果、花、竹„)园
6、假日里,我们去(野炊、郊游、远征、踏青、垂钓„„)
7、我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植物)
8、我所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四、放飞想象
1、假如人能死而复生
2、地球突然掉了一个头
3、今天我是(校长、班主任)
4、月球运动会
5、就读三味书屋6漫步天街
7.我有(一对翅膀一副鹿角等)8.我的一个怪念头
五、理解他人
1、我撒了一个美丽的谎
2、爸(妈)不容易
3、他也很可爱
4、原谅,是一枚开心果
5、何不潇洒走一回
6、有话尽管说
7、请接受我的安慰
8、让我们携手共进
六、初识社会
1、上当的经历
2、老师(家长)说得并不对
3、难忘那一幕
4、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
5、出人意料的结局
6、小镇(小村)新鲜事
7、乡里乡亲
8、我第一次进城(下乡)
七、金色童年
1、我的第一次冒险
3、我是一棵小草
5、嘿,你好(卡通人物)
7、老师不在的时候
八、青春书架
1、向你推荐一本书
3、我说琼瑶与金庸
5、好书如友
7、我理想中的小书房
初中二年级
一、荧屏时光
1、电视带我去远游
3、来自荧屏的动人故事
5、焦点访谈告诉我7电视栏目大放送
二、新闻视野
1、来自开学第一天的新闻
3、我欣赏的新闻标题
5、我是小小通讯员
三、微观世界
1、难忘那一瞥
3、昨夜着了凉
5、管不住的嘴
7、运动会上最的瞬间
四、水墨相册
1、我的第一张照片
3、大人讲我小时候
5、儿时伙伴
五、环球博览
1、令人神往的国度
3、我对世界之谜的解释
5、世界著名人物传略
六、捍卫绿色
1、一棵具有纪念意义的树
2、童言无忌(我的蠢话)
4、天天盼长大
6、得意忘了形
8、父母面前不言羞
2、我最喜欢的一句人生格言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书报,我的精神快餐
8、人物系列谈(名著中的)
2、动物的人生
4、我最喜欢的(体育文艺)名星
6、最(庄重、幽默、活泼)的节目主持人
8、有关看电视的争议
2、本周焦点
4、国际新闻再报道
6、班级日记编后记
2、一个窗口一幅画
4、校园最亮丽的风景
6、夏日剪影
8、小动物的高兴事
2、我最心受的一件玩具
4、想起来就脸红
6、认字的故事
2、我最欣赏的国元首
4、我对某一国际热点的看法
6、给国少年的一封信
2、家乡风味菜谱
3、养花的经历
4、来自身边的污染调查
5、母亲河的呻吟
6、我的,我的绿洲
七、走进童话
1、来自书包里的争吵
2、能说会道 的粉笔
3、我有一支魔笔
4、小个了,大力士
八、时事经纬
1、话说今年流行语
2、听爸好说物价
3、世界天天都在变
4、一个重新需要认识的观念
5、街头标语面面观
6、周中心话题 初三 年级
一、成长的心情
1、学校没有避风港
3、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5、好梦如画
二、苦乐校园
1、我们的老师(为老师画像)
3、课间十分钟
5、今天居然没有作业
三、节日挂历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
3、今天是你的生日(教师节)
5、大家庭的盛典(国庆节)
四、七彩阳光
1、我最喜欢的颜色
3、妈妈的服饰与发型
五、写真图版
1、家用电器小常识
3、交通标志说明书
5、我为校园添光彩
7、我最欣赏的十句广告
六、万家灯火
1、话说我们村(居委会)
3、(厂里班里)最忙的人
5、小河(小路)弯弯
七、、音乐之声
1、倾听自然
3、音乐家的故事
5、我们班的小歌迷
八、思想论坛
1、放弃,也是一种美
3、试说面子
5、感受真诚
7、与众不同的想法
2、少年也有愁滋味
4、让我尽情地(唱一曲玩一会、睡一觉„„)
6、只能对你说
2、校园一角
4、主课 副课
6、笑语喧天(课堂花絮)
2、大红灯笼高高挂
4、告别红领巾(青年节)
6、今夜月最园(中秋节)
2、流光溢彩的世界
4、我的画像
2、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
4、今天我是推销员
6、我的小天地
8、今天我为你导游
2、家里来了一位新客人
4、古老的风俗
6、本地名胜考证
2、边走边唱
4、演唱风格简介
6、耳畔响起国歌声
2、我的苦乐观
4、青苹果是啥滋味(早恋)
6、两代人的对话
一.生活是土壤, 积累来施肥
初一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生活实感, 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 要么粉饰做作胡说八道, 都是编故事, 无法打动人心。我琢磨这初中三年最重要的也许不是作文技巧的训练, 如何发现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 触动写作的欲望才是紧要。大家都知道写作必须是源于自我表达的需要, 好作文必须是平时观察体验和阅读积累的一种反应生成, 而不能直接用“老师命题-学生作文-批阅讲评”的简单模式来引领。因此这两年来, 帮助学生寻找做饭的“米”, 做素材积累是我的重头工作, 布置学生每学期使用一本笔记本作为定向的摘抄随笔本, 这也是每一篇完整作文的素材库。完整的长篇几乎都是在这个本子上做过前期的阅读摘抄、小片段练习酝酿后完成。因为素材的来源也比较多元, 理了理头绪大概有这样几类做法:
1.移花接木, 就地取材———与课堂教学结合
教材是阅读与写作的范本, 特别是很多经典作品堪称完美, 不可忽视, 很多时候当我们酣畅淋漓地讲完一篇文章时学生都有想要试一试写一写的冲动, 此时大家都会抓住契机及时做片段训练。例如:学完《繁星》布置写《无锡夜景》的片段练习;教完《童年的朋友》 让学生仿写外祖母的外貌描写;为《人琴俱亡》做细节扩展, 仿照《三峡》写景的特色描述风景图片等。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一次学完季羡林的 《幽径悲剧》, 学生被季老准确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征服, 我趁势提醒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盆栽。这些当初由学生一涌而起自发从家中带来点缀环境的植物们原来是那样多姿繁茂, 可是因为大家的种而不养现在早已一派残败, 大家纷纷指指点点、唏嘘感慨。我给了个随笔题目《教室悲剧》, 要求用课文中的对比手法仔细描摹其中至少一株植物的命运变迁写自己的思想感受, 字数不限。因为很多同学自己就是制造“吊死鬼”的罪魁祸首, 所以写来洋洋洒洒, 颇有实感, 愧怍之情、自省意识溢满文字。有个学生为文《暗廊悲剧》结尾写道“或许我太过空闲, 拘于小节, 顾得上这早已被上帝忽略的角落。真正的雅士绝不会为一点点的枯萎哀恸良久, 他们总能找到新的乐趣;但我却是个极爱胡思乱想的人, 渺小不成大器, 然而我也甘于如此, 甘于为一点空气的流逝而流泪叹息。这株小草在我心中扎下的根之深, 别人是无法理解的。班级的走廊原本那么明朗, 跃动着生命的活力。如今, 却是一片荒芜, 白瓷墙染上泥点, 灰地上横着植物的尸体。早上的阳光依旧明媚洒落, 却不知能照到几盆廊上的花草?”一下子就染成了“羡林体”。因为找到和名家作品的共鸣点刺激了写作冲动, 就地取材写自己的观察感悟, 又浸染了名家的语言特色, 我看到了多篇文质兼美的随笔。
考卷、练习册上的散文阅读也能充分利用评讲的有效契机作训练。初一第一次月考卷上《漓江情韵》这篇散文景美、人美、情更美, 分析完段落的作用, 写景的效果, 比喻句的特色及人物形象这些题目。我说现在让我们倒过来做, 仿照这篇文章的结构、语言的特色写写侨谊中学的某一位普通甚至卑微的人物给你带来的心灵震撼, 题为《侨谊情韵》。课堂上七嘴八舌闹开了, 有的说要写每天在门口推送饭盒子的的小老头, 有的说要写门卫。我给了他们两三天时间作预备工作, 先观察其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仿照《漓》文落实成文, 再选一两件具体事例作刻画 (没有实例的同学可以去当面采访主人公或制造机会与其接触写下事例, 不得虚构) , 第三步, 观察侨谊校园的美景以此作为人物事件的背景衬托。下课后还有学生真的跑去和门卫和送饭工聊天, 反正两三天下来本子上都写得满满的, 读来还的确感人。他们把瘦小的送饭工写得惟妙惟肖:“他和历史书上的祖冲之画像真有几分相像:突起的额头, 皱纹横布, 眼眶深深地凹陷进去, 瘦骨嶙峋的脸颊上的骨头都清晰可见。他的脸看上去小得可笑, 和瘦小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身躯与之相配, 透着说不出的辛酸。”“瘦削的两肢本就像一根枯树枝, 可是这下, 两肢变得如柳枝一般有韧性, 只见他双手顶着饭箱子, 胳膊上那些仅剩的肌肉凝聚在一起, 手臂上的青筋清清楚楚地凸显在胳膊上。双腿摆出了一个弓字步, 右脚一用力, 左脚再跟上, 嘴里头还喊着:“让开!”他们写脸上有胎记的看似凶恶的门卫师傅原来会那么热心地帮自己开教学楼大门去找落下的作业本, 有人特地采访门卫师傅听他讲自己的人生故事, 写到他们种的花草竟能散发出普通人对生活恬静温暖的爱意。这次的作文题材后来在几次大作文中都被一些孩子巧妙运用, 有几篇文章还获发表。
有一次做了一篇《瓢城古韵》的散文阅读, 有段文字特别美, 当时就布置了摘抄背诵, 当周的小作文要求实地游览清名桥、南长街或惠山古镇等地, 然后写一篇《的无锡》, 扣住“颜色”入手, 仿照《瓢》文加入环境描写、名人故事或旧居风采。后来在区作文比赛中一个女孩就是采用了此次作文的素材, 她写心目中的锡城之春信笔拈来:“步上千年的青石板, 仿佛跨入了历史, 融入了千年的古韵古情。墨绿的青苔布满墙角, 带来春天的色彩, 带来淡淡的生机。不知哪块石板上曾刻下阿炳暗淡销魂的音符, 不知哪面围墙曾被钱钟书先生轻轻拂过。小巷不语, 春风不语, 只有柳树轻抚, 划破空气, 古意浸满心田。”这不是简单的套用, 而是吟诵记忆后加入了生活体验的语言内化、外烁的体现。
做完导学手册上老舍的 《想北平》, 大家觉得语言和情感特别亲切, 便要求其摘录那段写“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文字, 仿着写写《念故乡》《念老宅》, 有很多同学要么来自外地要么已从老屋拆迁到新居, 总而言之都如数家珍有话可说, 后来写到家乡的作文中都会有这些影子。
这些训练都源于手头俯拾即是的材料, 当然必须是在把教材讲透讲实讲出味道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有写的冲动, 因此“潜心会文本”, 把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功夫做透是我的首要职责。
2.静默观察, 发现题材———从生活体验出发
母爱的故事众所周知, 送雨伞削苹果、递牛奶送医院, 每次作文都会大量遭遇这些雷同的情节和干涩的语言, 批得老师如鲠在喉, 只要不偏题就能得个平均分, 一些学生对作文无望就会借此偷懒保命, 还屡试不爽。为何出不来新鲜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就是因为没有安静的观察, 潜心的体会;同时功利浮躁的快节奏生活早已弱化了学生感受爱与美的能力, 写作文只是应付分数, 连自己都看了恶心, 何来打动他人。
如果看不到生活, 那就由我来指定生活吧。在一片鬼哭狼嚎的抱怨声中我毅然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去给妈妈一个拥抱, 仔细观察她此刻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等全方位细节变化, 细到嘴角皱纹的变化、眼神的闪烁、语气的急促都要一一记录, 再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并罗列此刻你能想起的所有与母爱有关的过往。完成作业后必须妈妈签字“已得拥抱”。这个被骂为“狗血”的作业却给了我一些惊喜。我看到孩子们记录“猛然抬头看到妈妈的眉头稍稍舒展开来, 弯弯的仿佛春天的垂柳, 充满温馨的眸子里闪烁着感动的泪珠”, “我突然给了妈妈一个十秒钟的拥抱, 她有点不知所措, 但也沉浸其中。松开后, 妈妈那种欣慰顿时溢满全身根根发丝都浸透了温柔;额头上那几条细小的皱纹, 这时也被温柔抚平了;鬓角那儿的几丝白发, 都焕发着青春;背后作业本上的那几个红勾, 这会儿也格外鲜艳。”也有写内心的局促纠结到释然, 写到回忆往事一幕幕, 读来情感浓郁自然, 王钰莹同学在家校联系本每日一句中写到“今天是12月8日, 华老师给我们看了8班的摘抄练笔, 我觉得真是不错, 因为这是他们的快乐之作”陈之涵则写“写作文时几乎泪流满面, 想到一些往事, 便忍不住落泪。如果被妈妈看见, 又要说我是‘爱哭鬼’了”。更欣喜的是看到家长的签字, 杨嘉晨是班上一个急躁叛逆的男生, 他妈妈的签字是“今天布置的特殊作业感受到儿子长大了, 比以前懂事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朴实有爱心的孩子”。我庆幸初一的学生毕竟是单纯天真可爱的, 心中有小小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两个班的学生习作交换传阅点评修改, 又要求学生添加了景物衬托和相关联想, 丰富事件, 最终落笔完成 《那一刻, 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一文。批阅此文时我沉浸在他们用文字营造的感受母爱、感恩母爱的氛围里。后来学朱自清的《背影》, 和他们赏析龙应台的《目送》, 推荐三毛写荷西死后父母背影的那段文字, 又从别的角度重新安排选材做文章, 层层铺垫的细节、情感在以后的亲情类文章中越发蕴藉深沉。
春天来临, 侨谊的校园内外几株紫玉兰从渐露嫩芽到繁花朵朵, 而学生们匆匆来去视若无睹。我指定他们去仔细观察甚至拍下照片, 在一周内写几篇观察记录, 需要写出花枝的细节和变化, 可以参照最近所学宗璞的 《紫藤萝瀑布》和郭沫若的《石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很多学生下课后就争相去看。虽然文笔有高低, 但是随笔中我发现了许多新鲜的语言和想象的活力。写得普通的以仿为主:“忍不住上去摸一摸, 不想上面竟有露水, 湿了一手, 似摸了美玉般清凉。凑近一瞧, 是一个鼓鼓的苞。上面发白, 下面发紫, 好像紫色都沉淀下去了, 沉浸在最美的花苞里。”写得精彩的文字令人赞叹:“一树的花朵似飞鸟呼啦啦地栖在枝头, 淡淡的粉色从花萼渐渐泛白, 最后涤荡成纯白色。一朵朵的小花, 未开的像精巧的灯盏, 里面藏着一个个小太阳;半开的呢, 欲舒半张, 在微风中跃动欢呼;全开的漾着浓浓的春意, 翩然起舞。”在后来的完整作文中我屡屡见到学生把描写玉兰的文字作为事件情感的衬托或某种象征, 如“老师根本没有责备我, 她用很温柔的眼神看着我, 瞳仁里满是温暖。那眼眸宛若初绽的玉兰花, 让人心里不再感到紧张, 慢慢轻松了下来”, 我窃喜, 这是对写作素材进行冷却、消化、酝酿后的成果。
春游、秋游、运动会都是常写的题材, 但是写出特色却不易。一次去梅园春游, 我要求他们先寻摘关于梅园的资料, 确定最感兴趣的地点, 第二天游玩时有重点地观察体验, 写出不同于平常所见之美。那次的作文题目是《闲情偶记———你未曾发现的美》。第二天雨中游园, 但有不少学生写的文章却极具特色, 写凉亭雨落花瓣飘零之美能和荣毅仁的读书处之静谧引人深思相结合;写在塔顶一览横山风景竟有“重檐翼馆, 俯拍云烟”的夸张之感。
平常写 《同桌的你》《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班级里的正能量》这些小片段都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打开话匣子, 有时要求深情赞美, 有时要求幽默调侃甚至仿照《孔乙己》《变色龙》等经典作品用上辛辣讽刺的笔调, 随时记录生活细节。一段时间, 看到青春期的躁动懵懂又布置写 《初恋那件小事》《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相对单纯、无邪、明亮, 这些校园事件点滴汇聚成写作素材的“梦之乡”, 也让学生慢慢地发现那个“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
开展语文活动是增强体验, 创造作文题材的绝佳方法。两年来一直坚持学生5分钟课前演讲活动, 从配乐朗诵到推荐书籍歌曲画作、评论社会时事, 每个同学每学期至少一到两次的表演必须建立在自主选材写文章并脱稿演说的基础上, 同时加上音乐和幻灯片, 为了自己的个人秀或小组秀很多人绞尽脑汁作准备。有时为了一次演讲大家会兴致勃勃花费半节课聆听品评。课前演讲成了语文课上大家最期待的节目, 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初二时接触了苏轼的许多作品, 大家很感兴趣, 我便以次为由头提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 《苏东坡转》, 有同学又说想了解其他历史人物, 于是大家分成小组分别研究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等等。每组自行网购相关书籍阅读做笔记, 我还推荐他们读袁腾飞的 《两宋风云》, 看相关电视电影, 并准备用演讲形式向大家介绍这些古代人物的思想或文化成就。 (当然得不断以作业形式跟踪督促指导) 这次活动历时两个月, 正好还利用了寒假。一些男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得出人意料, 比如袁宇峰这个顽劣不羁的大高个热衷研究辛弃疾, 演讲时慷慨激昂的语调及独特深入的审视观点让场下频频报以热烈的掌声, 也许今天的这一切能给他带来独有的尊严, 留下一点永恒的神圣的记忆。后来在他写作《我在的引领下》《我因而成长》 两篇文章时他都用了这次的素材, 文章写得充实饱满感人。其他同学因为有了实际的研究, 在写《我在的引领下》这篇大作文时都能做到有话可写而不妄议、不造作。
3.拓展阅读, 挖掘素材———向课外阅读取经
有了范文和生活体验还不够, 广阔的课外阅读也是灵感与语言的重要源泉。早读课经常大声朗读 《亲近母语》《全优作文》。必读书落到实处, 例如《水浒传》, 指定每天阅读相关章节, 在阶段测试中有所考查, 每天中午在教室内播放《水浒传》的电视剧等。电影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揣摩品味, 不失为另一种课外阅读材料。定期推荐或指定读的书查核到实处, 推荐读余光中的《左手的掌纹》并摘录经典诗文吟诵,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青少版) 等都会布置摘抄及片段随笔, 并把我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学生共同交流。席慕容、舒婷、北岛也曾引发一些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并且创作了一些诗歌。同时每次《无锡日报》 上的优秀散文我都会圈画点评后张贴在教室后面。很多同学的课前演讲及自由随笔都会取材于这些阅读的书籍, 潜移默化的效果也许不一定会影响到每个个体, 但只要有便是好的。有人已经悄悄在随笔本的扉页写下 《文化苦旅》中的佳句“我无法不老, 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能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 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 焦灼后的会心, 冥思后的放松, 苍老后的年轻。”
“当学生对语言的无数种表达的可能性充满探索欲望”时, 他就会主动、自觉地将范文运用语言的技巧吸入自己的写作, 由模仿 (这是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到融化, 最后达到创新,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单纯地用分数衡量, 不以发表、得奖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我只看到那些稚嫩的文字正逐渐褪去青涩, 越发光彩照人。
二.积累是左手, 训练是右手
训练的具体做法是:
(一) 用好三个本:
1.用好随笔摘抄本, 除了完成指定的摘抄练笔, 也可穿插写些自由随笔 (为了能引导学生处理好“自由写作”和“应试写作”两者的关系) 。保存并不断翻阅, 允许在写作文时拿出来有所参照 (内容上的训练) 。
2.用好练字本, 每天早读课集中临帖练字60个, 阶段性比赛测评。
3.用好作文纸, 大作文当堂写在作文方格纸上, 卷面不整洁, 书写不工整者相应扣分或重写。 (形式上的美观)
(二) 坚持作文的基本流程:阅读摘抄 (背诵) --仿写穿插———创作书写———评价修改。
特别是评价修改环节, 由自评、师评 (评语及面批) 、互评组成, 每次批改抓住一个重点详评, 在作文技巧上作修整提升, 最后必须修改后再给分 (当然不是每篇作文都需要这样, 否则工程量太浩大) 。
(三) 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情分层设置要求, 建立积极的评价鼓励机制。
1.正视学生现状,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训练目标, 争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提升和成功。
2.给高分, 给表扬, 不吝惜。特别是平时的作文练笔完全可以为学生的某一个亮点给出高分或给夸张式的赞誉来激励学生, 让有优势的孩子及进步的孩子获得成就感, 弱势后进的孩子明确与他人的差距, 也获得激励。
3.及时讲评、张贴优秀或进步作文, 予以当堂表扬。
4. 鼓励小团体创作形成合力并扩散 (四个女孩的故事) 。
5. 利用平时成绩或积分考核机制。
6. 多阵地展示佳作及进步作品, 如投稿发表, 推荐参加各种比赛。
我们都知道语文本来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我们都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和“自由写作”的理想境界, 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学生毕竟受到生活阅历和文化积累的限制, 包括阅读经验的不足, 学校的训练能使他们懂得规范, 习得方法, 形成习惯, 以更好更稳地向理想境界迈进。
摘要:作文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初中三年是个系统训练的过程, 笔者秉持“积累是左手, 训练是右手”的教学理念, 立足于课堂内外教学基地, 有效指导学生:与课堂教学结合, 移花接木, 就地取材;与课外生活结合, 静默观察, 发现题材;向课外阅读取经, 拓展阅读, 挖掘素材。
笔者先前教初中时,三年的计划是这样的:
制定了三年的作文教学内容后,再具体制定每一学期的实际训练步骤。以初一上学期为例:
一、 精心设计作文训练的形式
由于初一学生是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他们年龄的特点、作文基础、思维能力都不可能立即要求写出结构完整、长篇大论的作文来,为此,初期训练的重点是复习小学学过的记叙要素,例如,让学生将目睹耳闻的一件事,依提示写承几个短段,第一段,要求写出“事情进行的情形”等等,这些提示,实际上是复习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学生在把几个分解的短段连缀成文时,可以进一步理解记叙要素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生写记叙文,一般停留于叙述阶段。对人和事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不够,进入初中阶段后,就要逐步学会描写。为做好学生作文训练中的这个衔接工作,笔者紧扣教材中的《老山界》《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设计片段作文练习和小作文,提示学生要注意描写人物神态、表情、心理、对话。训练设计时以范文某一部分内容作为学生习作的借鉴,内容为学生熟悉的。这样,学生对所写事件、人物比较熟悉,容易把握人物、事件的特点。而这一点,正是完成人物神态、心情描写的关键。这类描写训练的方式,注意了记叙和描写的衔接性。在单纯记叙联系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议论、抒情,从而增加记人叙事的深度,深化记叙文的思想内容,这样精心设计,因势利导,不断将作文教学引向新的阶段。
二、 设计作文训练的指导方法
对于作文初习者,将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逐步引导他们将阅读时获得的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作文技巧,是一种主要的指导方法。这种方法给学生以仿例,不离开阅读教学随意命题。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写作实践较少,一进初中,作文量陡然增加,要求也明显提高。要使他们顺利过渡,对于训练设计者来说,不认真考虑在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语言表达时恰当运用修辞手段以增强文章表现力等方面的指导方法,是不行的。
由于练习形式和指导方法都是从初一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重视了中小学两个不同训练阶段以及进入中学以后各个训练时期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笔者教的两个班121人,初一上学期每人写片段作文41篇,写记叙文15篇,96%的学生对作文表现初浓厚的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仁义镇保安中学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课题组刘永 教学目的1.了解中考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4.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教学难点
分析作文“选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选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训练了以“窗外”为话题的作文,有一个同学的拟题、立意和内容表达都很好,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 是虚构的材料:一个老大娘在雨中摸针,能让人相信这是真的吗?这
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训练的专题——选材。
二、学生结合自己选材的实际,分析选材失误的原因,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请学生小结。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的“
舶来货”。一味的模仿,进入抄袭的误区。
三、引导学生掌握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选材”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对选材引起高度重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2008年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在材料方面要求很高。如重庆“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黄岗“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多加1—3分”。材料之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远远不止于此。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照优秀例文,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1、小组学习,对照例文,分析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考题回放(2008年湖南益阳市中考作文题)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⑴有真情实感;⑵文体不限;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走进那张“牛皮癣”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
一片雪白的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化似的。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一张。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是被冻住了。
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一夜之间,每一面墙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他一边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他也摇了摇头,走了。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朝学校跑去。
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
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满分解密
满分点:本文选取的材料可谓出人意料,美不胜收:一是材料的情节美。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二是材料的情感美。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当然,纸背后的那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透过这篇满分作文,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⑴、选鲜活新颖的材料。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着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藏的是健康的心理。如《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走进桃花园》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这些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⑵选感情充沛的材料。“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绘出人物的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
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真实动人。⑶选底蕴深厚的材料。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才飞扬”。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以从诗词方面选材。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未所知,以知出新。
五、结合优秀作文,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1、学生自学,分析满分秘诀。
考题回放(2008年浙江杭州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
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满分例文解秘
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朦胧中,我被带到了一条长廊里,两旁挂满了一幅幅活动着的图画。我迈开步子,观赏
起这些多彩的图画来。
第一幕
人生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
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个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跳动着火苗。“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木棒翻着书。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镜子吃力地看书,字是反的,她会因此不停地流着眼泪。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了下来,她为此露处了多少发自内心的微笑。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
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着。低头,弯腰,又站起。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连串串的动作,观察着那一株株水稻。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写在了他的脸上:“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了你十年啊,今天终于让我找到了!”说着,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将那株水稻连根挖起。欣喜若狂地带着它往远处的房子跑去。他就是袁隆平,养活了几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农民,坚持了十年,他终于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一道金黄的风景。
尾声
睁开眼,天已大亮,枕头旁放着的书仍翻在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风景。
满分秘诀:除了形式新颖、构思独特以外,本文在材料上的特色也极为鲜明:⑴材料横贯古今。文章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古今人物巧妙连接在一起,展示了布鲁诺、张海迪、袁隆平独特的“人生风景”。这种形式,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约束,给人以明快、简洁、大气的感觉。⑵材料感情浓郁。考生选取的三个故事虽“老”,但作者用善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坚守。⑶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侧重,写布鲁诺重在背景的烘托,写张海迪重在内心情感的铺设,写袁隆平重在人物言行的描写,从而使三个人物都显出鲜明的个性。读者透过文字可以触摸到这
些人物的美好心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提升要诀”。
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
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具体方法是认真思考,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选材过程。要放弃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
六、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苦与甜是相对的,苦与甜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些从小肯于吃苦的人,往往三十而立,因为有了真本事,后大半生便可以享受相对甜美的生活。而从小泡在蜜罐里不肯吃苦的人,且不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甜,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真本事,一生也摆脱不了心灵上的苦难。正如俗话所说:“能吃苦的人
吃半辈子的苦,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
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以“苦与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
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写记叙文,可以讲述自己、亲人或朋友“苦尽甘来”的故事,展开时,对“生活之苦”要“泼墨如云”,对“生活之甜”则可以一笔带过;写议论文,则可以以李时珍、李世光等人不同寻常的苦难经历作为素材,提出“在苦难中走向成功”的主题,为充实文章,写作时要巧妙地引用一些诗词格言,让观点水到渠成。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反面取材,有句话说得好:“自讨苦吃会增加生命的高度,历尽忧患方能挥洒生命的昂扬。”从反面切入,内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
七、学生互改。
八、教师点评。
九、总结: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得分要诀是:“材料丰富,精当具体”。从这次作文的训练效果来看,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的题材,还需要大家留心观察
【初中生作文训练】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审题训练06-10
初中英语作文训练10-31
如何训练初中英语作文07-15
初中作文开头结尾训练10-10
初中作文训练:开头和结尾10-08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07-19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英语写作训练的几种方法》10-23
张村一初中九年级政治复习训练06-20
初中数学变式训练几例07-07
父爱初中生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