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课堂改革心得体会(共9篇)

教师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篇1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教师通过认真研习教学参考用书,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在课前就明确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要合理设计教学各环节

根据“一三五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之后,在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1.自主质疑

这是中心环节,即学生的自学环节。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进而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兴趣后,教师要顺势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前,教师要对学生探究的程序,对学生探究的方法精心研究,预设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得到的多种结论,并研究解决的方法。学生在自学探究期间,要先给学生安排独立思考、学习的时间,对有难度的需要合作的时候再合作。独立思考应用时间保证,不匆匆而过,此时课堂应保持一定的安静性。

2.合作释疑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结束之后,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自学结果交流,生生互动,解疑排难;教师展示合作研究的问题,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研讨。

3.点拨归纳

对各小组合作研讨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组织全班研讨或直接由教师解决。在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解决疑难问题以后,教师(或师生合作)对所学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结构,归纳总结方法规律,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升。

4.巩固提升

教师紧扣三维目标,拟定有一定层次的单元测试题(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延伸),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检测,检查要当堂独立完成。反馈可采用公布答案、互换检查、教师抽批等多种方式,要当堂完成,注重小组间的差异及错误问题的处理。

三、课堂教师参与要当 、准、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教师课堂参与时机要恰当,切入要准确,内容要精准,不可将结论托盘于学生;要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教师要精准的指导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并进行课堂反馈与总结。教师的引导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指到关键处,指到有用之处,设疑要设到到学生心里去,设出水平,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指导与设疑的技巧,体现出教学新理念。设疑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设疑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四、教师要构建一个活跃的课堂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把状态放在首位、把常规做到极致”。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

教师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篇2

在“三三三”灵动课堂和“学、讲、练、补”教学模式的融合中,精髓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实现全班学生共同提高。这就要求老师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取讨论、辩论、归纳总结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这时,老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只有老师发挥好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凸显出来。

经过一年的方案实施和课改实践,我总结了以下教学心得: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先,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缺位的原因。

我校生源主要是全县各个乡镇中学的学困生,学困生主体意识缺位的主要表现是被动学习。长期以来,这些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是在老师和父母的要求下学习,父母和老师要求学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不会主动学习与上课有关的内容。举例说,过去学生不爱学习,但体育课和电脑课学生喜欢。但是现在,体育课和电脑课部分学生也懒得去上,有时在班主任的强制下,才给以配合。

学习方法的机械化是学生主体意识缺位的又一表现。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学生学习的机械性体现在课前不预习,老师讲的东西才去做,不讲的内容不去看,对课堂老师讲的内容一是一,二是二,丝毫不会变通。

学生主体意识缺位的再一表现是学习习惯的缺乏。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对于我校高一学生,这样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老师甚至班主任的严格管理,很多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利用早读时间领着学生读书,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沟通。先是让部分学生带头,随后带动绝大多数投入课改实验。我们反复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不过是引导者,再好的学习方法,再优秀的老师,如果学生不主动,没有学生自己的辛勤劳动是难以成功的。

二、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上课前,学生一定要预习或自学,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堂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那种老师包办一切、满堂灌的教学已经过时。但是,这并非说老师在课堂上袖手旁观、撒手不管,相反,却要求老师担任重要角色,即老师是设计师或指挥长。如对课本中知识点的总结,采用“填充法”。也就是说,我先给出知识点的“树干”,让学生“添枝加叶”。这种处理语言点的方法,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与学生讨论“Why do people take drugs?”时,我设置了三道讨论提纲:

这样,学生就做到了有的放矢,避免了归纳的盲目性。

在讲解语法时,学生不可能把繁杂、零乱的语法整理得井井有条,我就把要总结的语法列成提纲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做,既避免学生总结少而不全或多而紊乱,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法知识网络,有助于教学的顺畅开展和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如讲解“too...to”句型时,我采纳演示法,拿出一顶婴幼儿帽子,戴了半天就是戴不上去,总是往下掉,最后只好无计可施地说:“It is a small hat,I can’t put it on.”We can also say“The hat is too small to put on.”随后就在黑板上板书。接着,我踮起脚尖试图够天花板上的电灯,边够边演示说:“The light is too high,I can’t reach it。”We can also say“The light is too high to reach.”随后就在黑板上再次板书。通过演示,让学生全明白了“too...to”句型。

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贯彻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Bluce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如我在高三复习课讲解take in一词组时,要学生联想说出含take的相关词组,即take a look,take a message for,take away,take back,take the side of,take care of,take down,take off,take one’s place,take one’s temperature,take one’s turn,take out,take an active in,take photes,take place,take a seat,take up the struggle,等等。

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给学生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挥所长,表现自己。在这种机制驱动下,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课堂上他们觉得轻松,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认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了自学教材和分析教材的能力,端正了学习英语的态度,掌握了学习英语的方法。如讲“behind”这一单词时,让一个学生先在黑板上画出房子,把方位词填好,并复习其他如in,on,under,beside,near,above,in front of,in the front of,out等方位介词,并用句型讲解,让学生说出句型,尽可能用各种句型说。发音好的学生我让他朗读,写字好的学生我让他板书,并让学生讲解这些方位词的区别和运用,最后由我来总结、归纳和评价。这样的活跃合作教学既发挥了大多数学生的所长,又能使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深化教材,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学生有了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就为发挥主体作用,活泼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运用辩论式、讨论式、归纳总结式教学提高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证。这时,老师的关键是引导,要会导和善导,千万别长篇累牍,大讲特讲。老师应通过自己的适当引导发问、提问和启发,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思维总结中。要使学生课堂有生机、有活力,老师必须课前充分备好课,多思考和动脑筋,善于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如在总结名词变复数中变fe,f为ves时,我引导学生发挥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把这些名词串成一句话。通过检查,有一名女生总结出“那些贼的一半妻子们从架子上的树叶中拿出小刀杀了那些狼”(即thief,wife,half,shelf,leaf,knife,wolf)。

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加强课下指导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能发挥其主体作用,但老师必须通过课下指导巩固所学内容,通过做作业或过关练习运用这些知识,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消化和吸收。每天早晨,我都让学生抽出一部分时间读笔记、读头一天所学的知识。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本和错题本,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对比较生疏的要求他们反复记忆,当天必需独立完成当天相关习题,并要求他们把答案以答题卡的形式写到另一个本子上。这样做既方便了我对答案,又可以把训练题中的错题重新做一遍,达到了校正反馈的目的,还可以当做错题查看。

对学生的课下辅导,并非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有课外读物,如《学生英语报》、《学应语》、《英语辅导报》等英语报纸,又如《英语画刊》、《疯狂英语》等双语阅读材料。其实,利用第二课堂开发校本教材和英语社团活动也是不可少的。2011年以来,英语组在我的主持下,开发的校本教材《阅读与欣赏》很受学生欢迎,连续翻印了4次。该教材集英语阅读,包括经典英语文章、小说、故事、诗歌及搞笑幽默等,并借助多媒体展示经典影像和台词。2015年,该校本教材在光山县综合实践活动评比中,荣获光山县校本教材成果二等奖。在英语社团活动开展中,时常举办一些如单词竞赛活动、课本剧表演、阅读竞赛活动等,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2015年,我亲自辅导的《英语协会》在光山县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成果评比中,荣获光山县校本教研社团成果二等奖。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阅读量、学习方法和应试策略已完全不同于初中英语教学。如何研究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成绩摆在英语教学者面前。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只有老师发挥好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凸显。

关键词:素质教育,主导作用,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庭乡.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数学教师 篇3

一、做好数学课堂教学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通用的模式,并且“问题情境”并不等于“实际问题”。因为数学问题除了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更多地来自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之初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提出数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学生前面所学内容的逻辑发展,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生产生活问题以及自然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产生数学问题的背景或材料,创设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因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发展的自然性与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与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受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的熏陶。

二、创设真实的、自然的课堂问题情境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但许多教师往往片面地把“问题情境”理解为“实际问题”,并且每个概念、公式、法则的引出都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而这在操作上又有很高的难度,因而导致许多应用问题人为拼凑的痕迹很浓,给人以“现实问题”不现实的感觉。

其实,数学课的“问题情境”应是一种真实的、自然的学生学习所需要的“问题情境”。它应包含以下四层含义:(1)它是一种民主的、安全的、开放的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想象、思考、探索;(2)它激发学生产生某种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个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和发展性;(3)它是有利于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或背景材料,是学生学习和探索所需要的载体与平台;(4)它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紧密联系,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是学生数学活动的源泉。数学课堂上的“问题情境”可以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数学的真实”。

三、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探究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却往往不知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存在为探究而探究、探究效益低等现象。如探究问题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未能对探究方法作出指导等。

事实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两者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一要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二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自由;三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难点,使难点成为学生思维的“磨刀石”,提高探究效益。

四、灵活运用“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普遍都有,但常常出现“形式多于实质”,往往是为“小组讨论”而“小组讨论”,没有真正从教与学的需要和实际出发。因此数学教学需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主,“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为辅。要把握时机,建立一套基本的程序和规范,明确分工,提高“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效益。

五、完成实际的、自然的数学课堂“小结”

实施新课程后,许多教师注意了让学生自我小结、自我评价,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听课时,我们发现课堂小结有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作秀”的味道很浓。二是许多教师仍习惯于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而没有想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自己探索。三是往往从学到了哪些知识的角度去小结,而对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关注不够。

只有适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自然的小结才是好的小结。课堂小结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回顾、总结、反思所学的内容与方法;二是拓展、深化、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课堂收尾时,一要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思路、注意点、收获与体会、问题与困惑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反思,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是追求形式化、表面化的迎合教师需要的所谓的“体会与小结”;二要把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扩展、深化等方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

今日的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教师而言,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通过对新课程的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昂首阔步迎接数学教育新时代,争做合格的数学教师。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 篇4

大桥联校第三联办小学教师路吉山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严明的教师,而新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高科技创新性教师。新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如何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高素质创新性教师

新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就需要高科技创新性教师。而现在我们的教师大多数具有中专学历,业务素质不强,创新意识较弱,这是教师不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因此,新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要想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充实自己的头脑;要想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亲自到生活中去实践,把学到的科学文化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二、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堂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

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热爱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跟着教师努力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当学生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为他们欢呼;当学生灰心失望的时候,我用亲切的话语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新课堂教学一定要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多才多艺的教师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具有多才多艺的教师。要想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参加学校联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到外地听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创新。现在的教师一般具有一种才能,不适应新课堂教学改革。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学会一种才能,还要努力学习其它才能,让自己成为多才多艺的教师。

总之,新课堂教学改革不仅需要高科技创新性多才多艺的教师,而且教师要与学生建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篇5

课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多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教坛无边,学海无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又在网上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像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有人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

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把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契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课上,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某某一起做作业。”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个“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马佳璇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

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

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的主题我们并不陌生,但要转化为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让我们为了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那一个个未来的主人,一起追寻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中让学生得到智慧,让老师智慧成长;让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师生在生成中智慧得到成长,享受过程中的精彩。

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

生本课堂不应该只是“花哨”的课件,应该是一堂堂充满“本色”的课。有的是教师的激情,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充满智慧的交流,有的是心灵的交融,思维的激荡。让学生听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在新课程理念下以生为本的今天,我们数学课也充满欢声笑语,数学课也充满趣味激情,数学课也充满生命活力”。

二、数学课堂以生为本。

生本课堂上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真正避开了“灌输式”的教育。课堂上,学生的声音才是最美的,他们的思考过程是最重要的,即使学生理解错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在课堂上听到学生错误答案的时候,教师并不急着反对纠正,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回答去帮助理解。

三、课堂教学要关注后进生。

关注后进生,关注课堂的后30%,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会蹲下身子、弯下腰来,走进孩子的世界,聆听童声,透视童真,读懂童心。他们提到孩子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不懂,听不会,该多郁闷啊!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为后进生开放,尽量让学生好学,好懂,这就是这些特级教师的心声。他们无不关注后进生的成长、经历和发展。引申到我们今天的数学课堂,我们该怎么做呢?我想只有这样关注了后进生的心理,关注了后进生的学习态度,也关注了后进生的发展,把数学课堂中的教书和育人完美结合,数学教学才能厚重。

四、课堂需要快节奏,也需要慢镜头。

蜂蜜是蜜蜂酿的,养蜂人自己酿不出蜂蜜。老师要学养蜂人,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其它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就好了。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去思考。只有关注学生、读懂教材,才能使课堂迸发出生命。同时,我们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后进生”。数学课堂确实需要保底,那就是每个目标要实现,每个孩子要接受。课堂要实实在在,对待学困生我们要感同深受,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如果不这样,那么前面的学生走得越快,后面只会越来越跟不上,那我们的教学就没有质量可言。自问我的课堂我就做不到这一点,总是很心急地继续上课,不会耐下心来一步步扎实地走。

教师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篇6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经验的材料和观看课堂教学视频以及海口长流中学成功办学经验的学习,我们高二级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此次学习活动中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洋思中学遵循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洋思中学的做法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上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教师再着重进行点拨,帮助解决疑难点,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我个人理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堂教学结构,不只是教师传授方式的变化,更重要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在我们老师都有一种这样的感触:如今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一届不如一届。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是滔滔不绝,深入浅出,而学生却平静如水,大多数学生还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实在让人费解、大为失望。而洋思提倡先学后教,老师引导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与获取知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学定教、从测促学的教学思想,这才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现在我们没有选择学生的空间和余地,只有选择更好地教育教学方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实施前我们应该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学习与讨论,才能够把这种教学模式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针对我校学生的底子薄,自学能力差,要是完全按照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我们应该在洋思教学模式的指引下,开展具有我校特点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相信在各位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会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的。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适合他们自己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办学理念。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讲台,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一个实践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学生完全主宰了整个课堂,完全脱离一个学生的被动、被指挥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正如杜郎口中学的学生感言:“给我一片蓝天,我一定能展翅遨翔”。

利用合作学习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又一个成功经验。在课堂上打破传统的座位形式,实行分组而坐,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精干的组长,来主导组织本小组的学习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合作学习,通过组内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这种自制式的管理,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懈怠,大家都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了较强的学习凝聚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正如同杜郎口中学校园中的标语一样:“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与解决问题,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造。”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为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应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新课改的目标!

教师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篇7

一、情景表面化

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 往往会出现一些情景过于表面化的现象, 比如说教师设计一些不合适、不合理的情景, 或者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及思考等等, 以至于课堂的教学最终走进了误区。比如说在人教版数学八 (下) §19.3的梯形教学片断中, 有的教师在引入梯形的概念以后, 紧接着就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一起研究等腰梯形的相关性质, 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些情景从表面上看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起码也说明了这样的情景设计属于没有经过深层次考虑的, 要知道初中生学习数学必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整体认知的活动, 这当中就包括对于所学内容的优选能力, 而优选能力不仅仅只是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 更是今后高素质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过于表面化, 只会抑制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抑制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抑制学生的深入性。

二、过分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忽视形式中的实质成分

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小组学习, 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 而未曾留意到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是否均等参与的现象, 掩盖不了少数学生撑台面, 多数学生作陪客的事实。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 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 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 研究究竟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 就会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未能进行全面的设计。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又没保证, 有时学生还没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就已经停止了。

三、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培养学生反思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说明了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对学生而言, 每次学习仅是一次经历,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 把经历提升为经验, 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 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 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反思, 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 进而达到素质的综合提高。

正是因为以上情况,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将观念与行动紧密融合在一起, 从本质上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篇8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教师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曾任教的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的课改实际,谈谈该校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是如何转变教师观念的。

一、精心前期准备,为“转”做好铺垫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心里已根深蒂固,如果发生改变,教师不免会有抵触情绪。为此,大连市第二中学在进行改革前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让教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是以论坛为平台,引导教师关注课改。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教师论坛,在论坛上,教师围绕某一主题介绍经验、交流体会、展示成果、畅谈创意。从2010年起,每届教师论坛都以创建高效课堂为主题,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课前预习到作业布置等各个角度对创建高效课堂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认识越来越清,对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的思路越来越明,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以观摩为契机,增强教师感性认识。在改革前,学校组织教师到山东省昌乐二中、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等课改典型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听课、观看课堂视频和宣传片等方式,教师亲身感受到了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增强了感性认识。

三是以问卷调查为手段,增加教师紧迫感。学校对全体高一、高二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围绕高效课堂和学生学习习惯设计了28个选择题,同时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法提出建议。调查数据和学生建议汇总证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对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的要求十分迫切。学校将这些数据和建议原汁原味地反馈给教师,增加了教师对课改的紧迫感。

二、讲清“改”的道理,为“转”提供支撑

首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举办讲座、推荐书目、开展读书沙龙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了其危机意识。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改变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这种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根本l生的变革。

最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学校积极开展学习培训,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主要是学习金字塔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的基本过程,强调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肯定学生个人的努力,也要强调团队在学习中的作用,为课堂改革模式的建立和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把握舆论导向,为“转”创设氛围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新事物,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和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杂音,在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也会有各种波动。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思想动态,抓住教育契机,占领舆论高地,为改革创设良好的氛围。

一是确定教育主题和行动口号,适时引导。在起步阶段,针对“教师对多年的灌输法恋恋不舍,不愿放弃”的现状,学校确定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教育主题。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遇到了各种困难,针对许多教师想放弃探索、走回头路的情况,学校确定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主题。其后,学校根据不同课改阶段的情况,也确定了与之对应的教育主题,对教师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从而推动课堂改革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同时,学校在课改的不同阶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行动口号,改革初期提出了“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口号;在个别学科和班级先行先试阶段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在课改困难时期提出了“只为课改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的口号;在课改出现过于追求形式、有模式化倾向时,提出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的口号。

二是勾画美好愿景,让师生心向往之。学校广泛宣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美好愿景,让每位改革者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为此,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愿景:第一愿景,经过前期的论证、试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学校全面铺开,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应;第二愿景,课堂教学改革在争论、质疑声中一路前行,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第三愿景,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学校课改一定取得成功,具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

四、讲究工作策略,为“转”赢得市场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涉及面广,变化幅度大,会有各种阻力是意料之中的事,为减少阻力,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工作策略十分重要。

一是全体动员,人人参与。学校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动员培训,以达到“人人是课改的宣传员,人人是课改的实践者,人人是课改的指导者”的效果。学校从开始就确定全员参与策略,有效地减少了杂音,增加了正能量。对全体家长进行动员,让全体家长清楚课改的意义、目的,进而从思想到行动上配合、支持学校的课改。

二是发扬民主,凝聚共识。在改革之前学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征得多数教师认可的前提下进行改革,随后学校抛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分别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各个教研组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统一了认识,凝聚了智慧,坚定了信心。

三是坚定立场,态度鲜明。首先,学校领导统一认识,声音一致,不给观望者和抵触者有任何借口和心理暗示;其次,学校态度鲜明,提出了“坚决推进,一往直前,义无反顾,力度要大,行动要快,质量要高”的口号;最后,学校对教师要求明确,即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怀疑、不观望,不抵触”。

四是现身说法,互相感染。让身边人教育身边人。领导的说教,有时教师会产生逆反情绪,而身边人的故事会更有说服力。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一些教师的观念和行动在悄然变化,让他们对课改认识前后反差大的教师现身说法,效果十分明显。

五是转化后进,创新方法。针对有抵触情绪的教师,学校采取的策略是“推着走”,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外地学习,逼着他们尝试用新模式上一节公开课,让他们点评课改公开课,从这些教师身上找课改的闪光点再无限放大。在“推”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会逐步发生变化,由抵触到认同,由认同到成为学校课改的引路者。

六是获得认可,及时反馈。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将课堂中的问题和学生对课堂的积极评价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举办开放周,把家长请到课堂,让其亲身感受新模式课堂的魅力。

实践证明,只要转变教师观念的方法得当,就能实现“想改的敢于改,观望的跟着改,抵触的也想改”的目标,使全体教师心甘情愿、自主自觉、积极主动地支持改革,进而达到改革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学习课程改革资料体会 篇9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在新的改革发展时期,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

本人在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中,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势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师要根据教育事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角色,总结教学经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

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学生的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

上一篇:中国梦与个人梦论文下一篇: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