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放飞课堂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情感放飞课堂(共8篇)

情感放飞课堂 篇1

内容摘要: 情感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本文从自己的日常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分享在数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喜悦。

关键字:  放飞情感、渗透、情感调控、情感艺术、创新

教育是一个心与心碰撞的过程,应充满着情感,充满着爱,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他一生受用不尽的东西。所以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教学不能忽视情感。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情感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注意有意识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情感教育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和所有的学科一样,数学课堂也需要情感。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要求语文教师本身要带着情感去教学;而数学教学则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数学教师不必强调有感情的教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于是便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生动的语文课,单调的数学课;喜欢语文而讨厌数学 ――原因是数学太枯燥。正因为这点,数学教师们更应该得到警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喜欢数学。那就得从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做起,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关于这一点上,其实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没有情感教育就没有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教育同样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是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并树立为之而奋斗的远大理想的前提保证。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理的情感调控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情感意识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用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风格去帮助学生填平“代沟”,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效应,使他们敢于走近你,乐于走近你,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心声,从而建立去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育人氛围。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

亦“师”亦“友”,亦“教育”亦“爱”学生!我认为这应是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为了教师的威信,以前我总是高高在上,总是板着脸孔,滔滔不绝说教不停。这样我发现了学生不敢和我交流,相互了解极少,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不能顺利开展。后来我发现:只有学生接受了自己,学生才会接受自己的教育。我改变了“师”的高态,为“友”的亲和;变“教育”为“爱”学生。体现在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地方。爱学生并不像父母宠溺孩子一样,教师上课而学生们喜欢干什么就随他们干什么,爱学生并不是学生做了错事还一味地替他们辩护,爱学生就是把每个学生当作每个独立的个体,尊重、欣赏每个个体的差异,喜欢、爱护每个个体的人格,从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并学会去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学生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笑;你对它哭,它就会哭。你尊重、热爱着你的学生,你的学生们将会双倍再双倍地尊重着、热爱着你!现在我的学生们都在用着各种方式表达着他们的尊重和热爱。在课堂上,他们更认真、更积极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更突出、更拔尖了;在课后,学生们有的喜欢拉着我的衣服跟我讲讲生活的捆扰,有的则兴致勃勃地跟我探讨学习的方法;我生病的时候有学生温暖的问候;有时情绪低落时更有学生善意的安慰。有一名学生竟然还把我比作一本教科书,教会了她许多的知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日积月累的培养起来的。凡此种种,真的不断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我,喜欢学生甜甜地叫我一声“老师”,我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无穷乐趣,我向往那充满挑战性的三尺讲台。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中,他们每一个都是未开采的宝藏,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尊重和热爱着我的学生,教会了他们学习和做人,但,其实我获得了更多,因为我得到的是孩子们一颗颗真挚的心!我不是班主任,可是我得到了比班主任还更多的学生的爱!

2、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提高教学艺术感染力。

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知下一句。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三、数学教学中情感艺术的体现

1、做个有童心的.老师,让课堂充满童趣

一种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更无法吸引儿童去探究。所以,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教态外,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

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我们观看优秀课例子,一节《找规律》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那位老师他充满童趣、亲切自然的语言,以及童心未泯、幽默可爱的动作、表情。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每一句话语,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自觉进入教师布下的“陷阱”。他像好朋友一样贴近孩子们的心灵,因此学生尽情发挥,充分表现,课堂上洋溢出浓浓的生机与活力。如他在导入新课时(找规律)时: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答: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跟我学”。比如,老师拍拍手,你们也拍拍手;老师跺跺脚,你们也跺跺脚,会吗?    (生齐答:会)

老师马上示范了第一个动作:拍两次手。

师:我们一起拍拍手,“啪、啪”

学生也一起“啪、啪”,做的很整齐,脸上都笑嘻嘻的。

师:你们做的真棒!

老师接着示范第二个动作:“啪、啪啪”。在老师还没说“跟我学”时,已经有很多小朋友都在学着做了,教室里响起了整齐的拍打声,学生仿佛小演员一样,开心地表演着,动作越来越整齐、优美。

师:“啪、啪啪、啪啪啪”(学生跟着做)

师:小朋友们都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1:因为老师的动作都是一样的。

生2插嘴:是有规律的,重复的。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聪明,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的动作都是有规律的,那你能编一个这样的动作吗,让其他小朋友来跟你学?

马上有一个小女孩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一起整齐地跳了起来。课堂的气氛马上变得活泼热烈,全班同学在这样拍拍跳跳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也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了心理基础。这样的数学课,让数学知识丰富多彩、充满着激情,学生们还会不喜欢数学吗?

2、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我要学、我想学”的心态。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数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以满腔的热情,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比如:在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要给学生做一道相关的趣味数学题、开放题或讲一个数学家有趣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四、开展争论,激发数学课堂的创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他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你会求什么?学生回答:周长、面积。然后教师画出一个圆,标出半径为4厘米。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又会求什么?学生都说能求出周长。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还可能求什么?学生疑惑的猜想:也可能求面积?让学生拿出练习薄上的圆进行小组自主探索,师说:“可以看书。但老师更欣赏不看书能自己思考研究的同学。”学生本来想翻书的手又缩了回来。开始商量、或独立思考、或动手尝试……,过了4、5分钟,有学生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剪成了四等份,拼成了好象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我估计面积60平方厘米”……教师引导:“如果继续剪下去,会怎么样呢?”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发现,剪很多份就越象长方形,教师在让学生讨论半径与面积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动手、动口、动脑,使学习生动形象、化难为易。我一直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确实,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身心愉悦,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情感和极高的学习积极性。情感在这里为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了保证,推动了知识掌握的速度和深度,提高了知识掌握的层次性。平时教学中,我们应长期地、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发现、探索、创新的学习境界,让学生的学习情感投入,从而情不自禁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想是数学学习的源动力”,“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为此,数学教学时刻离不开“兴趣”、“猜想”与“探索”;不然,数学教学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厌学,丧失生命力,实践已证明,探索得来的知识最深刻难忘,它比教师直接给他更有效,这样的知识会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发现”的真正乐趣。一个好的氛围,便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展开积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了的创新思维。

孩子是纯真的,放飞情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纯真起来,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课堂自然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理论与实践―小学数学》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情感放飞课堂 篇2

一、注重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 让学生的情感走向课外

将课堂情感教育引向课外情感延伸必须要有一定的铺垫, 作为引子, 让学生留有余味, 饶有兴趣地实践课堂习得。这就要求教者在课堂教学的结束之际, 巧设环节,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在课后能自觉地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收集资料, 讨论问题, 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例如, 人教版教材中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 c tion, 教者应将任务型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特别是在课文内容处理之后, 恰如其分地列举一些濒危动物现状, 运用感性的视频、图片乃至表演等形式体现动物们想要存活的心声, 呼吁学生以课外小组合作的形式, 了解濒危动物的形态特征 (附图片) 、生活习性、分布情况、濒危原因、提出拯救濒危动物的建议和保护措施, 最终以poster (海报) 或report (报告) 等形式呈现。这就使课堂得到了延伸, 取得“课虽终, 需犹在”的效果。这在高中英语牛津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每个单元的Project部分, 就有很好的主题活动。若能将Project部分与之前的Reading部分紧密结合, 围绕情感教育主题, 让学生在Pla nning、Pre p a ring、Prod uc ing、Pre s e nting等课外环节中, 亲身体验, 就能更好地在课外感悟情感教育的真谛。譬如:模块一第二单元Writing an advice letter要求学生以书信形式, 设法帮助作者解决其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 缓解与父母间的矛盾。作为同龄的孩子总是很难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自身没有感触, 何以帮助他人?教者可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 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影像资料 (视频或电话连线家长) , 呈现父母的真心话。当孩子们通过录像看到听到这一切, 一定深有感触, 心里已是千言万语、道不尽的爱。如此精心设计的结束环节, 定能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情感的共鸣成就的不仅仅是课后一封高质量真情感的建议信, 更是孩子与父母间情感的融合与升华。此外, 模块五第一单元Teenagers’friendships, 在reading基础上再次强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教者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 设计一定量与之匹配的美文赏析, 如, 择友的标准、友情的维系等;模块二第三单元Interviewing a professional, 文章呈现了飞天英雄杨利伟的访谈内容, 可在结束环节设计一个视频或一封信件, 其内容主要是展现杨利伟对青少年的希冀, 那么学生情感将再次升华, 从而下定决心努力实现自我理想。注重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 将情感推向高潮, 延伸至课外, 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 提高了学生全心全意奉献的精神觉悟, 为自身价值的良好定位做了一定的预设。

二、把握教学细微深处的情节, 让学生的情感走向深层

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千万不能看轻课堂45分钟之外的环节, 如作业等级评定以及考试心理疗法等。英语作业的评定不仅仅是知识对与错的较量, 也是学生学习态度、方法优劣的直观反映。且不说学生在作业上倾注了多大的学习热情, 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在给学生评价时到底付出了多少感情。可以判定的是, 当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业, 只看一下分数就把本子往旁边一扔, 那么我们批改作业这一工作是不称职, 不成功的。若能做到让学生在得知答案对错的同时, 也能让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掌握、阶段性的态度、学习方法的把握以及学习的兴趣热情诸多方面有更多了解, 定会促成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教者在给出评价时注入更多的人情味, 不妨以文字的形式把老师对学生近期学习的感受呈现于作业本上, 有时候, 一个简单的笑脸, 一句鼓励的话, 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 那令人神经高度紧张的考试。若能在英语试卷上添加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英文标语, 配上励志有趣的小插画, 考试时, 学生的心理压力就能相对减少一些, 做题也会更带劲, 更有热情。譬如, Student Times《学生双语报》, 作为全国教育教辅报纸质量检查免检报纸之一, 它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向, 在“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题”栏目中, 分别在每篇阅读理解的上方配有不同面部表情的小插画, 依次为俏皮脸 (一开始做题的轻松感) 、木讷脸 (时间一长后的晕乎感) 、加油脸 (接近尾声的奋斗感) , 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波动, 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并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是这样, 在疲劳时, 在紧张时, 在忧虑时, 生动的语言, 有趣的图画, 甚至善意的玩笑, 这种亲切的情感毫无疑问会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透过教学细微深处的点点滴滴, 让作为教者的我们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 协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症结, 鼓励学生发掘切实有效的方法, 培养其情感认知, 促成其情感成长。

三、推动教材主题活动的延伸, 让学生的情感走得更远

单纯的课堂情感教育行为并不足以全方位、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因此一定程度课堂教学之外扩展的情感教育, 必定能够充分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固的情感系统。结合课堂讲述, 适当开展与主题相关的课余英语活动, 能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譬如, 牛津英语模块八的主题选入方面全方位考虑到学生人文情怀的突破, 分别从the written word (中外名著鉴赏) 、the unive rs a l la ng ua g e (音乐发展史) 、the world of c olors a nd lig ht (绘画艺术鉴赏) 、films and film events (电影电视发展史) 四大体系, 了解世界文化的方方面面, 激发学生好学求知的兴趣。教者可以推荐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名著, 欣赏古典或现代音乐、绘画艺术、英美佳片等, 并撰写一定的读后感、观后感, 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文学巨匠、伟大艺术家的成就;也可通过英语演讲、英语会话沙龙、英文板报、情感俱乐部的形式将好的文章呈现给大家, 相互取经, 共同进步;如果教者又兼班主任一职, 还可召开英文主题班会, 甚至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 (可以让孩子事先教会家长一些简易英文用语) ,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情感基础。充分做到:多说, 强化情感;多读, 丰富情感;多做, 体验情感。课余英语活动, 是对课堂45分钟的进一步跟进。

作为教者, 应好学生之好, 围绕教材主题开展相应的情感教育活动。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我们才能更了解学生, 更贴近学生。课堂外教材主题活动的延伸, 不仅为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提供了广阔的情感活动空间, 还推动了学生积极完整的个人情感系统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此, 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教师或者家长的共同交流, 常常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情感环境下, 更加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更加体贴关心父母, 更加关心关注社会, 更加明确自我奋斗目标, 更加坚持不懈地勇攀高峰。在这个切身感受、真心体验的过程中, 人格得到了完善, 英语成绩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由此可见, 注重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 把握教学细微深处的情节, 以及推动教材主题活动的延伸, 三方面相辅相成, 层层深入, 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走向课外, 促成学生情感认知向更深层次、更高境界发展, 从而达成情感教育的延伸。这也是对课堂实践中通过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情感教育达成的一种课外补充与情感延伸。

摘要:情感态度问题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如何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 促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 这是当今教育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注重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 把握教学细微深处的情节, 以及推动教材主题活动的延伸, 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走向课外, 促成学生情感认知向更深层次、更高境界发展, 从而达成情感教育的延伸。这也是对课堂实践中通过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情感教育达成的一种课外补充与情感延伸。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诗化的课堂,情感放飞的乐园 篇3

关键词:课堂;诗意;情感

新课堂把诗情引入,提倡诗化的语文。诗源于情,情动而歌咏。因此诗意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是感性的,她以文本作词,以情感作曲,用心灵歌唱;诗意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是灵性的,她是真情的流露,真爱的呼唤,真心的共鸣;诗意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是人性的,她熏陶的是童年,感染的是童心,激荡的是童言。

诗意像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似一场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在教师诗一般语言的滋润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有了情感的碰撞,共享到学习的快乐。才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才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因此,教师应通过诗情画意的诗化教学来把握课堂的感情基调,放飞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动情读文,从而达到情理文的相通。

一、诗意的情境,酝酿情感

诗意的阅读教学需要诗意的引领,课堂通过创设诗的情调,营造一种诗的意境来为学生情感的酝酿埋下伏笔。酒越酿越醇,情越酝越深,情到深处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

执教《秋天》一课时,在音乐的渲染中,我用美丽的色彩图画再现了诗意的秋天美景。当我把秋天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图中蔚蓝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金黄的稻子、明镜般的湖水、正在落叶的梧桐,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秋色。那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景,无不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赏心悦目;学生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好像身临其境,个个情绪高涨,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就溢于言表。

二、诗意的语言,点燃情感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教师在课堂上深情投入,热情奔放,激情满怀,诗情洋溢,其触发的必然是学生的深情,鼓动的必然是学生的热情,激发的必然是学生的激情,释放的必然是学生的诗情。

来自课堂的情感源泉,是对文本真实的体验、融入与感动,诗意的课堂泛起的涟漪,收获的浪花是与学生心有灵犀的融通,轻舞飞扬的创造。

三、诗意的态势,传递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除了诗意的有声语言,还有一种无声并且常用的语言,那就是态势语言。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态势语言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用诗意的态势语言直观地传递情感,以情激情,使学生随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入文体所表达的境界。

四、诗意的倾诉,挥洒情感

当学生完全与作者、文本、人物融为一体,心潮不断掀起情感的浪花时,就有一种冲动,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个机会,创设一种情景,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悟,宣泄自己的感情。

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诗的世界。此时,耳边不觉响起苏霍姆林斯基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情感放飞课堂 篇4

——菜市街小学运用“四有三味”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重庆市江津区菜市街小学校 王君霞 徐炳容 2012年10月26日, 以“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农村地区学生‘三大能力’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SMILE项目年度培训会在西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江津区菜市街小学吴红卫校长分享了该校的“四有三味”特色教学文化,交流了我校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受到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璇的充分肯定。重庆市教科院的语文教研员张咏梅认为:菜市街小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点、有面、有过程、有成果,“四有三味”教学模式既有理性的高度,又有实作的经验,“普通学校,普通老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源于责任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菜市街小学地处江津区城区中心,始创于清朝末年,文化底蕴深厚,一直是家长们心目中的理想小学。近年来,江津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区人口的急剧膨胀,无形中将菜市街小学置于了一个尴尬境地:城区学校中校园面积最小,班额最大,师资相对不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张扬个性,多元立体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程度的能力锻炼与提升,实现课堂“效率”和“效益”的双赢?怎样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的问题?怎样才能把课堂变得高效?怎样才能办学生喜欢、家长信任、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教育?这些都成为新时期、新机遇下菜市街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的挑战,以吴红卫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在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后,决定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南,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以重庆市建设“卓越课堂”,江津区“打造三空间活力课堂”为契机,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符合现代有效教学理念的、独具我校特色的“四有三味”教学模式。

“四有”即“心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科”;“三味”即“综合味、人情味、学科味”。大容量、大整合、大贯通、多参与、多实践、多合作是“四有三味”教学模式的精髓;相信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乐于实践、主动参与,让学生因收获进步,享受成功从而更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各学科学习是“四有三味”教学模式的核心。

成于实践 建学生喜欢的课堂

“四有三味”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课内,教师要学会退位,让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表达、交流、分享,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而只有当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喜欢的程度才会越大;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课堂是属

于“自己的”课堂,学生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学习,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此,学校在“减负提质上”狠下工夫。

学校一直主张“站得高才看得远”,针对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带领老师们认真钻研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对每门学科1-6年级各阶段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细化,对每个年级的所有科目进行学科整合。结果发现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和目标达成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同一个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风景名胜:二年级下册,《风景名胜展》是要求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有关的风景名胜资料,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三年级上册,《我是家乡小导游》是要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用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尝试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家乡;五年级上册,《世界风光展》是要求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筛选资料,会写解说词,并在校园内策划“世界风光展”活动。而同一个年级的不同学科在部份教学内容上又是相通相融的。比如:二年级语文上册《找秋天》与二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单元中歌曲《金铃铛》、《摘果子》、《丰收之歌》的内容相融;五年级科学下册《食物链和食物网》、《蚯蚓的选择》和五年级语文下册《有趣的生物世界》、音乐课程《可爱的小动物》、《森林音乐会》内容相融。经过归纳整理,《学科各阶段目标》、《学科知识分年级汇总表》、《课程类型汇总表》、《年级学科整合汇总表》等一系列表册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

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学不懂的,不讲;同样的内容,综合学科一起讲;不同的学科,突出特色重点讲。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内容整合了,老师们让课堂变得轻松了,学生变得快乐了。

“六年阳光化育,一生自信飞翔”是学校的一贯办学宗旨。“一样的分数,不一样的能力”,学校一直倡导“低负担,高质量,可持续”的课堂,让学生在焕发着生命智慧的课堂上,养成自主学习,深度思维的习惯,提升探究合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张扬个性。

“我们小组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第一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就想到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我们组有4位同学想当解说员给大家解说呢。请老师和台下的同学来当评委,为我们评出一名优秀解说员。有请四位解说员闪亮登场„„”这是我校五年级二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世界风光展》的课堂现场。教授本堂课的王老师一直微笑着站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其间只是冲着进行展示汇报的同学竖竖大拇指。40分钟里,学生们自主的组织策划、分组活动、交流汇报,孩子们用歌曲、舞蹈、朗诵、方言、日记、解说、游戏、手抄报、照片、PPT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介绍世界风光、畅游世界风光。一堂语文课就在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划上了句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能力;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如今,“今天我来当老师”、“主题大课堂”等课堂模式受到学生欢迎,“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学习方式得到学生喜欢。课堂外,教师把握掌控、用心指导;课堂上,教师就是一

位麦田的守望者,充满期待、积极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验、实践的热情。

菜市街小学是江津城区一所普通的学校,学生都来自普通的家庭,但在老师们眼中,无论学生富有与否、聪明与否、漂亮与否,都应该得到关注与提升。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无论水平高与低,质量优与劣,只要学生人人参与、乐于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获得了发展与进步,就是作为教育者的一种成功。

兴于合作 筑师生幸福的舞台

学校努力搭建平台,积极开展“问题跟进式合作”校本教研活动,让每一位老师都积极走近学生,研究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合作教研,最后解决问题。筹备一节美术赛课,学校会邀请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多学科老师集体“会诊”;音乐课上填歌词,数学课上写说明文。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老师与老师之间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教育问题,学校总是鼓励每一位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合作探讨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在大家的资源共享中,点燃教育激情,放飞教育理想。一年来,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一节又一节精彩的课堂陆续呈现:唐梅老师的文化作文课荣获全国特等奖、王君霞老师的群文阅读指导课《儿童诗一组 “反复的妙用”》荣获2013年重庆市中小学优秀阅读指导课评比一等奖、刘漆红老师的美术课荣获江津区一等奖,并将代表江津区参加重庆市级赛课、曹晓玲老师的品德课荣获江津区一等奖、唐全梅老师的数学课荣获江津区一等奖、何清老师的综合实践课荣获几江教管中心一等奖等。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甚至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初生牛犊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金矿,可以开发;每一位老师都是一盏明灯,可以点燃,只需要我们给他借个火,给他照个亮,这个火就是参与,这个亮就是合作。“我参与,我实践,我合作”是教师取得进步的必经之路,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走进菜市街校园的孩子是幸运的,生活在菜市街校园的孩子是快乐的,走出菜市街校园的孩子是幸福的”。为了让每一个走进菜市街小学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学校还将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进行整合。例如,音乐老师岳凤华在教学《东北好》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改填歌词”:让学生充分调动课外生活资源,将生活中了解的江津或其他地方的特产、风景名胜等填改歌词,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课外生活资源和喜好填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歌词,各小组孩子自信满满地上台演唱自己的《江津好》或《XX好》。各学科老师像这样的课堂设计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们十分重视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多彩的舞台。于是有了学生的一份份手工作品、一本本习作集、一次次社会调查、一场场精彩辩论,见证着学生全面、多元、立体的发展。

盛于未来 创优质理想的学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目前,“四有三味”教学文化正为菜市街小学的发展不断输送强大正能量。王君霞老师先后送教到了南川、忠县为培训者培训工作增添了基层实作亮点,让

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对江津地区的语文课改工作刮目相看。去年12月,江津区教委督导室调研员刘正权一行在几江教管中心领导的陪同下到我校检查“减负提质”工作开展情况。他们惊喜地发现:菜市街小学在落实减负提质方面有自己的新思考和新举措,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型的研究和“问题跟进式”合作校本教研模式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于是,区教科所听了督查组的介绍决定江津区首届“小学品德学科校本教研培训暨卓越课堂现场研讨会”在菜市街小学举行。会上吴红卫校长做了题为《立足校本、追求卓越、回归幸福》的经验交流,并让吕江红副校长毫无保留地介绍了学校“问题跟进式”合作教研模式,还通过曹晓玲老师执教教研课《团结合作》与兄弟学校分享了我校品德备课组和她一起磨课的过程和体会,让各兄弟学校受益匪浅。今年4月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主题为“放飞理想教育之梦 构建特色‘卓越课堂’”的江津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暨“三空间”活力课堂现场研讨会也交由我校承办。吴校长又一次毫无保留地让参会的领导和老师现场观摩了我校王君霞老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爱世界好风光》一课,参观了我校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学生作品,让副校长吕江红给大家做了题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四有”“三味”》的专题讲座,让大家进一步明白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操作过程和方法。

初中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篇5

杨伟 重庆市秀山县里仁镇初级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美术

【摘要】一提到情感教育,往往会让人想到新课标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他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但我所理解的情感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如何在动态的课程教学中认识、体现、提升和贯穿情感才是美术教育的关键。既然是情感教育,首先必须是有情感投入的,教师在教材分析时要正确的认识情感;在课件设计中要赋予情感,清晰的体现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程所体现出的情感进一步的提升高度,使情感不落入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情感始终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的感受和体会教学所要传递的真挚情感。

【关键词】认识情感

体现情感

提升情感

贯穿情感

一、对情感教育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的自我认知越来越模糊,所以在很多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很难自我判断和自我评述。美术作为义务教育下基础学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果一个学生的自我认知都变得模糊,那么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判断必然受到影响。个体性实际上就是指的特殊性,佛经里面说到的“一花一木一世界”正是这个道理,一朵花不会因为有人观赏而骤然开放,也不会因为没人观赏而凋谢。那么作为学生更是这样,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又如何去感知世界?

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存在,而不是一个社会的物件。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有情感的人,对一个充满情感的完整的个体实施教育行为,只有充分重视个体的情感,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在一段时间的受教育之后真正的有所提高,而这正是常说的有效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作为美术教师,在分析教材的时候就应当立足情感,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自我为宗旨。如果仅仅看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只是考虑如何去完成教学工作,给学生一味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甚至觉得这跟

语文数学的教学无异。试问那样的美术课学生还会感兴趣吗?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美术课都不感兴趣了,那样又何谈有效教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对美产生情感,主动的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美术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课件设计中清晰的体现情感可以很好的提升课的质感

一堂美术课,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文本的说服力小于图片,图片的说服力小于视频,所以,美术老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是否可以如此思考:图片能说明问题的绝不用文字,能用视频说话的绝不用图片。

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无论选择图片还是文字编排或者是视频运用都要注入情感。现在的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们可以分享很多的网络资源,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难题,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资源海洋里,如何选择自己所要的部分呢?有很多老师,在课的设计中,选择了下载网络共享的课件,然后换一换图片、文字,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课件。当然,这样的方式也是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的,比如在农村地区,孩子的知识面相对狭小,用这样的手段完全可以“糊弄”过关。但是,这样的不用心的,没有情感的教学行为,也只是暂时的效果罢了。

做与不做是不同的,用没用心做又会更不一样。在今天的“读图时代”,文字的说服力已经在悄然下降,尤其是美术课,更是要充分体现图片的魅力。教师对文本的编排就必须精之又精,尽可能的让图片自己去说话。而对于图片的选择,既然要让图片说话,那就得说的响亮,有说服力,所以在选择图片的时候就可能要求“百里挑一”而不是拿来即用。用心设计的课件,学生是能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投入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更是与生俱来。一个布局合理,板式新颖,节奏明快,主次明确,重点突出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感受他的美的,也许学生说不出美在哪里,但至少会觉得看着很舒服。生活就是设计,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所以,一个设计精美的课件,是完全可以波动学生的情感,也一定能给课堂添彩,增加课堂质感的!

课件的字里行间、图中画外若能恰当地体现该课所要传达的情感,那样便能使课堂井然有序,也能使学生带着一份情感跟随课堂的节奏层层深入。比如重庆七中周莺老师所上的《漫步中国桥》,在导入部分首先给学生观看一段重庆菜园坝大桥通车典礼的视频,作为重庆的学生看到那么热闹的场面,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这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最后画面中一个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一句大家心里都想说的话“菜园坝大桥通车,作为重庆市民,我感到自豪!”接着展示一些桥身壮观的图片并出示三项世界第一的数据,让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切身的感受那位市民说出的心声——自豪!如此引入课题,在一开始便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在往下的设计中,欣赏的中国古今名桥,都一一地展现出各自在世界桥梁中的独特地位,学生的民族情结油然而生,同时对桥的认识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课的落点又回到重庆,回到重庆的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视频中提到的“自豪”!不仅是那一座大桥让我们自豪,重庆还有很多让我们自豪的大桥……。最后又通过桥点出友谊,呼吁大家建立友谊之桥。这系列的设计,处处都充满了情感,处处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一堂课自然会让人觉得是有质感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进行提炼、升华能很好的抬升教师和教学的高度

总所周知的一个现象,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每堂课都要体现情感,而很多时候课堂里所看到的都是在课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我们懂得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热爱×××。”我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叫情感教育,他仅仅就是作为课的一个环节,这样的情感是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的,更不用说打动人心了。

对教材所体现的情感进行提炼、升华是美术课教学的重要要求。比如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的时候,平铺直叙的介绍民间美术的种类、样式。很多情况下老师都会选择一种样式的民间美术进行讲解,比如剪纸。那么在讲剪纸的时候,自然是要学生去感受剪纸的历史文化,现实意义,社会价值等等。可是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讲剪纸,我们是通过剪纸在讲中国民间美术,那么,在这个课上,老师就应当把情感提升到中国民间美术这一更高层次,让学生感知、理解。剪纸只是一个点,老师要做的是通过这个点延伸到更多的民间美术领域,无论是保护、传承、发扬等等情感,都必须让学生在认识剪纸的过程中自然的形成,而不是在课尾落于形式。比如在讲《老房子的美》的时候,都会想到去讲老房子的建筑外形,内部装饰,即便有再多精美的装饰纹样,或是有再漂亮的外形奇观,这也仅仅只是这一个房子,又能让学生记住多久?如果再对该建筑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层次自然又深了一步,再若能讲述一些人文的文化,比如曾经的一个家庭,一段故事,一份亲情等等,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感受和理解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一个老房子,他更多的是一份守候。他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才是更重要的。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的产生种种的情感,那便是体现老师高度和提升课的高度的关键所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怎么使美术老师和课堂提升高度,老师们可以去做更多地思考和探索,但在教学中对情感的提炼和升华是不可或缺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情感的流畅、贯通能使课堂更具条理性和人文性

在课堂上,老师将情感赋予其中,而且使其贯穿始终,这不仅使课堂显得条理清晰,同时也能更好的组织教学,体现课堂的人文性。没有情感注入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所以没有情感的课堂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课堂,但是,有情感注入也未必一定是好的课堂。

有的课,赋予了情感,但是情感是分散的,而且是各不相干,这对学生理解本课的要旨就造成了困惑,这样的课就不能体现人文性。比如某老师以“虎”来讲《中国民间美术》,一开始以某些虎的图片和视频作为引入,结果,老师在引入的过程中却给学生引出了老虎濒临绝危,我们要保护老虎;再往后,以虎鞋、虎冒、泥虎、糖虎、剪纸虎、虎风筝、皮影虎等等来讲述民间美术,老师在引导的时候,陷入个别的样式之中,造成学生的情感混乱,一节课听下来不知道老师究竟想表达什么。同样是这一线索西大附中的张宏老师就阐述得很好。以虎与巴人的关系引入,重庆的学生自然会对巴和虎建立起一种情感,然后分组讨论各种以虎作为载体出现的民间美术形式,再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民间美术的特点,然后思考今天所常见的民间美术样式及现状,接着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落到一个这样的问题,既民间美术我们有必要去保护、传承、发扬它吗?。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老师播放渝东南地区土家族的民歌并展示相应的图片。学生在那样的歌声酝酿出的氛围中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这样便使得这堂课有条不紊,节奏鲜明,目的清晰。

以上课例说明一堂好的美术课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线索贯穿始终,而且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这一线索,可以围绕这一线索做一定的展开,但一定要紧密围绕线索层层深入。不知所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也是无效的教学。始终保持情感的流畅、贯通是一堂美术课有效无效的关键,也是美术课人文性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

五、结语

情感是一切创作的动力,没有情感注入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清晰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所进行的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物体,所以我们不能呆板的灌输,而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谓亲其

师,信其道。只有投入我们真挚的情感,并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这分情感的温暖,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情趣的重要手段,更是需要在课堂内外都处处注入真挚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李东风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关于“艺术欣赏”的讲座; [2] 周莺 重庆七中美术教师《漫步中国桥》课堂教学;

注重情感因素 优化课堂教学 篇6

摘要:现代教学艺术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情感因素与认知线索并行,有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的优化。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维状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情感 数学 教学 激发

现代教学艺术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情感因素与认知线索并行,有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的优化。在此,我就如何激发、调控学生的情感谈几点看法。

一、情感的激发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活力、灵魂。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愉快地接受知识。

1.营造轻松的氛围

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的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疑。一次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课前,他先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大家紧张吗?”学生都说:“不紧张。”老师说:“大家没讲心里话,这么多人听课,老师也有点紧张。”学生齐笑,紧张感顿时消失了。老师说:“我们要敢于说心里话,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不要怕讲错,大家能做到吗?”学生情绪高涨,高声说:“能!”老师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的感情,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2.激发求知欲望

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思维状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引入”一课中,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把两根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你们的方程。老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很快说出原方程”。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楚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兴趣。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就要根据游戏中透出的信息:已知两根就能确定原方程,故会猜想:两个根确定方程的三个系数,从而在情景中发现了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出确定的规律,就会对两根作加、减、乘、除等运算,把运算结果与系数对照,发现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这些规律猜想一个结论即根与系数的理论,再运用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定理。教师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上情感的激发应立足于教学内容,尤其要注意两点:一要抓住教学内容信息的特点,为实质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不能削足适履,而应量体裁衣,恰到好处的进行点缀。二要依据教学对象乐于接受的原则,力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色出发,把学生引入到乐学的境界。

二、情感的调控

课堂教学调控,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情感信息的调控,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除优化自己所发出的情感信息、知能信息外,还要注意“察言观色”,搜集学生发出的各种信息并加以处理,以便准确有效地实施自我调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活动的调控,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遇“冷”求“热”

课堂上,教师所讲内容不能对学生的情感形成新的刺激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下降,课堂气氛就会沉闷,这时教师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段调控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是12,腰长是5,求底边是多少?”学生一看是陈题再现,便提不起精神。若将题目改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是12,一边长是5,求底边是多少?”学生就会产生兴趣,积极思考,很快得出结论。这时,在提出问题:“如果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一边长是3,底边又是多少呢?”学生情绪高涨,劲头十足。

当提出的问题较难时,教师可以用提供台阶、降低坡度的方法,引导学生拾阶而上,达到教学目的。

2.过“热”制“冷”

在行程问题的教学中,学习了基本行程问题后,给出一道开放性问题:七年级(3)班某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能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距离8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运货车的速度为35千米/小时。

”(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题目刚一出来学生们就议论纷纷,有的疑惑不解,有的则迫不及待地要展现自己。学生甲:“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若设x小时后相遇,可得方程 学生乙:“两车同时同向而行,摩托车在后,经过几小时追上货车?”若设经过x小时后摩托车追上货车,可得方程。学生丙提出“两车同时开出,经过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10千米?”

甲乙的答案大家很快就认可了,但丙刚说完方程,马上就有一个学生喊道:“不对,不对。这题没法做,条件不全,不知道这10千米是两车相遇前的距离还是相遇后又离开的距离。”学生丁抢着说:“这道题没说两车是同向行使还是相向行使,不能判断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师未作任何评价,适时引导:“那么怎么改进条件,让它更完善呢?”表面上,教师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泼了冷水,实际上,这样不但不会使学生的思维停滞,反而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学生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加工”,有的添加了方向,有的说明了两车是否相遇过„„时间在学生们激烈的辨论中过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解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角度去挖掘,明确行使方向及是否同时出发的关键要素,分析快慢两者的行程及距离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宁连华 《数学探究学习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12月 3.苏科版数学 《鼎尖教案》

延安教育出版社

让探究放飞化学课堂 篇7

一、转变教师角色, 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 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 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 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 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 发展的人, 应该“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发言人,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 个性得到张扬。例如:我经常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 提出问题:呼出一口气, 你能看到什么现象?一个演示实验做完后, 我会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刚刚得出的结论解决什么问题?我在黑板上写出“三气”与生活的关系, 问学生:你能想到还有什么物质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智慧火花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迸发而出, 这是学生通往成功道路的关键一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激疑启思, 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也认为,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 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 因此问题探究首先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促使其独立地解决问题, 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等, 为学生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在讲溶液的酸碱性时, 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疑惑或悬念时, 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 学生不思而知, 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 学生望而生畏, 百“探”而无一得, 会挫伤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 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 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 在教学中, 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仔细捕捉课堂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 并以此为契机, 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 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 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 一些老师的做法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 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 剖析错因, 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 主动性也很强。我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 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 鼓励学生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 凸显探究个性

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操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大量实践证明, 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 激发人的想象力, 使人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来到学校, 不仅带着他们的心, 他们的热情, 他们的体验, 他们的希望, 他们的梦想, 还有他们的畏惧, 他们的烦恼。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的这种感受和情感体验常常被忽略。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 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 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 相信引发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 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 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 我并不过早下定论, “热情”地改正, 而是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 加以鼓励和尊重, 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 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如在教学中, 我尝试采用这样一种新的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 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 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 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 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进行探究, 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倡导合作交流, 强化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种行为的整合, 未来社会也需要多人的合作。因此,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 我注意倡导学生的合作交流。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彼此切磋, 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使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共同探究, 均有所获。例如: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的组成实验, 通过实际探究,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学会彼此沟通、相处交流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合作中, 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会从讨论中捕捉有效信息, 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 增强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合作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关注探究, 扩大探究效益。

让探究走入课堂, 让探究激活课堂, 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合作交流的状态中, 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悟出探究学习的真谛, 从而自然而然地以主人身份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 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

摘要:本文结出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转变教师角色, 营造探究氛围;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关注学生潜能, 引导探究深化;体验成功喜悦, 凸显探究个性;倡导合作交流, 强化探究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增加实验课的研究性, 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J].化学教育, 2000 (5)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放飞情感 乐在其中 篇8

关键词:相信; 感染; 激励; 折服; 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24-001

众所周知,英语这门课程历来就是大多数中职生最头疼的一门课,因为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诸如单词发音不准,词汇量太少,甚至简单的英语对话都不能进行,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毫无兴趣。他们讨厌学习英语,害怕学习英语,认为自己学不好英语,上英语课就想睡觉等等,这些似乎也就成了他们的共性。我想这大概也就是许多中职英语教师不想上英语课,上英语课就郁闷的主要原因吧。那么,我们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中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快乐起来呢?依据中职生性格特点和学习的特点及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本人的英语教学经验,我觉得这样做可能会好一些:

一、调整心理,相信学生

在中职学校存在着“学生不想学,教师也不想教”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之所以不想教,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是教也教不会,学也学不好,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学生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说到底一个字“差”。试想,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又怎能把课上好,又谈何快乐教学呢?所以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要从脑子里抹掉对这些“学困生”的偏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也不能对他们的成绩报有太高的期望值,毕竟他们大多是被普高所淘汰,或是未参加过中考的学生。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学会干一行爱一行。做到了爱岗敬业,制定了恰当的期望值,消除了不良的思维定势,摆正了心态,这就实现了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快乐起来的第一步。

二、释放感情,感染学生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助推器,同时也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催化剂和黏合剂。积极的情感,愉快的心境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厌学转变为想学,把本来是痛苦的一件事转变为一件快乐的事。而情感本身会随着外部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有学者这样说:实施快乐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拥有积极健康的快乐情绪,必须以快乐的情绪感染人,以快乐的氛围熏陶人,以快乐的理念开导人,以快乐的内容启迪人,以快乐的方法培养人,使学生乐而有度,乐中受益。所以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我们要舍得在教学中投入我们积极的感情,要学会运用自身的先天條件(如丰富的面部表情、得当的肢体语言、热情洋溢的语音语调等)来释放和演绎我们的积极情感,用我们的满腔热情,我们积极健康快乐的情绪去感染和熏陶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喜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试想在“亲其师而信其道”这种可喜的良性循环下,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又怎么能不快乐呢?

三、改进教法,激励学生

中职学生对学好英语普遍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学好英语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于是他们干脆破罐子破摔,躺倒不干了,这又怎能学好英语呢?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所以摆在我们中职英语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首先就是帮助中职学生重树学好英语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中职英语教师要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调动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取得成功的喜悦,使其真切地感受到“我也能行”,从而达到激励中职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英语的目的。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中职英语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英语的基础水平和教材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努力地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尽可能地把枯燥乏味的英语知识变得津津有味,把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使全体学生兴趣昂然,跃跃欲试。我想,这应该是我们中职英语教师实现快乐教学所迈出的比较重要的一步吧!

四、补给学识,折服学生

中职英语课程的性质要求中职英语教师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有意识地以外语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中职英语教师必须努力地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要知古今,而且还要晓中外。加之,如今的中职学生正处在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年代,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强。这也要求我们中职英语老师必须与时俱进,知识渊博,不断求索,以满足中职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我们的学识去折服学生,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快乐。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中职生进行英语教学更需要艺术。我们中职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笑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英语教师能不快乐吗?

参考文献:

[1]唐小琴.中职学校英语情感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2年第07期

上一篇:餐桌社交礼仪常识下一篇:后备干部竞聘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