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共9篇)

高三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篇1

1.交配类: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自花或异花传粉、闭花受粉

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的相互交配,一般用×表示。

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的相互交配,一般用表示。自交是获得纯种系的有效方法,也是鉴别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植物。

自由交配:群体中的个体随机地进行交配,包含自交和杂交。

测交:让需要确定基因型的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用于遗传规律理论假设的验证实验,也用于纯合子与杂合子的鉴定。

特别提醒:自交和测交都可用来鉴别一个个体是否是纯合子,自交较简便,测交较科学。

正交与反交:正交与反交是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的父本与母本恰好是反交中的母本和父本。常用来检验某一性状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自花传粉:_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交配方式为自交。

异花传粉:指不同花朵之间的传粉过程,分同株自花传粉(属自交)和异株异花传粉(属杂交)。

闭花受粉:某些植物在花未开时已经完成了受粉,这样的受粉方式为闭花受粉。

2.性状类:性状、相对性状、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性状是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豌豆的一些性状: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茎的高度、种皮的颜色(有些种皮颜色为子叶透过种皮的表现)。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狗的直毛与卷毛。

完全显性: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不完全显性:指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如紫茉莉花色。

共显性:指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个体上显现出来,而不是只单一的表现出中间性状,如马的毛色中混毛马、ABO血型中的AB型。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完全显性中,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在杂合子一代(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3.染色体类: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略)

4.基因类: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相同基因)、非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同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相同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两个相同的基因。

特别提醒:不论等位基因还是相同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均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只不过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个体可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而具有相同基因的个体(纯合子)只形成一种配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非等位基因:是指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复等位基因:如果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有多种,这些基因被称为复等位基因。如ABO血型中的IA、AB和i。

5.个体类:表现型、基因型、杂合子、纯合子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特别提醒:生物个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现形式,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的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和Dd两种基因型均表现出为高茎;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不同,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如鸡胫的颜色,遗传物质是黄胫,若饲料不含_素,鸡胫为白色。

纯合子:个体每一对性状的基因是相同的。自交时,不发生性状分离,能稳定遗传。分为显性纯合子(AA)和隐性纯合子(aa)。

杂合子:一对或多对性状时,只要具有一对等位基因就属于杂合子。自交时,发生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

特别提醒:对多个基因控制的具有多对性状的个体,无论基因的显隐性如何,只要控制每一对性状的基因都纯合就是纯合子,如AABBCC、AABBcc、aaBBcc。否则,就是杂合子,如AaBBCC、AABbcc、aaBBCc。

二、基本方法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判定:

方法一:根据定义判断。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为显性性状,隐而未现的叫隐性性状。

方法二:根据自交结果判断。让具有同一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或子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性状,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应注意:不完全显性自交后代可出现3种性状表现类型,如紫茉莉花色;共显性自交后代最多可出现3种(如马的毛色)或4种(如ABO血型)性状表现类型。

方法三:根据频率高低判断。在群体中随机选择多对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双亲的性状,则子代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高的为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为隐性性状。

2.统计分析法:对个体的表现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的方法。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也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基本方法。

4.分枝法:将两对或两对以上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将控制各对性状的基因组成相加、概率相乘得到各种基因型及概率,将各对性状的表型种类相乘得到表型种类及其比例。

三、基本规律

1.基因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⑴遗传试验: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F1全为高茎,F1自交所得F2中,不仅出现了高茎,矮茎重新出现,且比例接近于3:1。

⑵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减数_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这样F1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就各有两种,两种不同配子(含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的数目相等。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会出现:4种组合、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

⑶假说推理与验证:若解释正确,则让F1(高茎)与隐性亲本矮茎豌豆杂交,其后代应该是2种表现型——高茎和矮茎,比例接近1:1。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

⑷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_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

⑴遗传试验:让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_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全为_圆粒,F1自交所得F2中,不仅出现了亲代原有的性状——亲本类型:_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新的性状——重组类型:_皱粒和绿色圆粒,且比例接近于9:3:3:1。

⑵解释:两对性状分别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所控制,减数_时,会形成4种等比例的雌雄配子,由于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从而产生: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表型比例接近于9:3:3:1。

⑶假说推理与验证:若解释正确,则让F1与双隐性亲本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其后代应该是4种表现型,比例接近1:1:1:1。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

⑷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_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3.实践应用

⑴指导育种:通过杂交可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同时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优良品种的优良种性的新品种。

⑵医学方面:预测和诊断遗传病的理论依据,可判定遗传病方式及患病风险,确定适宜的优生方式。

⑶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的推断。基本步骤是:①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性状的显隐性,并大致书写基因型;②根据特殊个体的表现型,准确写出基因型,如隐性个体为纯合;③由已知个体的基因型结合未知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注意:对几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应学会用分枝法处理。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⑴正确地选择实验材料

⑵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高三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篇2

一、查缺补漏, 夯实基础

学生在高三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条件差, 无法做实验和进行多媒体教学, 学生只好以记忆为主, 到高三时多数知识点几乎忘记。所以在总复习时一定要带领学生先将课本详细浏览一遍, 把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印入学生的记忆中。由于近年来的高考题考察的知识点比较细, 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要求学生查缺补漏, 将已经遗忘的各个知识点牢牢记住。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记忆: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来引导学生加强对病毒的形态, 结构, 繁殖和对其他生物和人的危害等的学习和记忆, 这样学生就会记忆深刻。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如人类的遗传病的种类可编为“常隐白聋苯, 常显多并软, 色友肌性隐, 抗D伴性显, 拌Y外耳道, 唇脑高压尿, 特纳愚猫叫”, 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

二、第一轮复习紧扣教材, 以教材为本

“教科书是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依据”, 如果复习脱离了教材, 学生将无法应对高考。现在虽然提倡新课程改革, 认为“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 但单纯以高考成绩来录取考生的体制仍然没变, 所以教材仍然是高考出题的依据。要带领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 认真阅读教材, 吃透教材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三、第二轮复习注重知识系统化

在细致地完成第一轮复习后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目的是将高中三年学习的全部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将知识系统化, 以便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带领学生将知识点归纳为几个板块, 将高中全部知识归纳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等专题, 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对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好处。

四、第三轮复习分析高考题特点, 突出复习重点

由于高考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 考出好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二轮复习后应该多分析历年来的高考题, 抓住特点, 多练习出现较多的题型。如几乎每年都有遗传方面的题型、选修教材的知识点在逐年上升等等。另外, 教材中每一章都有重点。所以第三轮复习应该在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的高考是很有利的。

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复习指导

每个班的学生的成绩都分好中差三个层次, 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又不相同。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应该照顾绝大多数学生, 进入第二、三轮复习后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来分别辅导。可采用布置不同作业的方式来进行, 对于成绩特别突出和特别差的个别学生可采用单独辅导的方法。如2005年的毕业生中有一个男生成绩在全年级总是第一, 但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只能考55分左右。我就对他单独进行辅导, 用一些难度较大的题来提高他的成绩。后来在高考中生物考出了68分的好成绩, 考上了武汉大学, 可见对学生单独辅导是有成效的。

六、在复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是独立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启发这种方式来教学。在高三的总复习中可以先安排学生准备并讲述当堂的教材内容。然后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大家一起讨论, 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并能够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高三生物学总复习教学策略探讨 篇3

高三生物总复习教学策略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过程中,我们要以“3+理科综合”高考命题为指导思想,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为此,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结合现实高考的实际情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做到整体把握

因为《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所以我们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就要明确它们和课本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为此要把握好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就是知识点的考察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可是能力水平的考察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所以,我们在单元课题的复习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知识热点。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

二、我们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通过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视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半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所以,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三、我们还要通过正确渠道搜集高考信息,做到准确无误

我们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把握好高考的脉络。

四、我们还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复习,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课本中概念性和命题性知识多,学科间渗透性知识,学科内新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少,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所以,课堂上教师照本宣传是难以达到预期复习目的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切,学生听得很清晰,可是,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做题时用不上的现象。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新中求活。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洁;考知识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要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误。

五、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具体情况来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分章复习阶段

复习最初将高中《生物》课本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均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

2.考题复习阶段

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容综合,使知识系统化。这个阶段的复习时在分享复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化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该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们依据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提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与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环境与生物,污染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实验、遗传学中的概率统计、图表和曲线图几个专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3.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复习任务是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中综合应用的能力的试题。

高考中的理科综合主要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3科知识的综合,所以,复习时我们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知识交叉点。一般来说,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科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肪、蛋白质、活性肤、抗原和抗体、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等。

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物质的扩散与渗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光能转换化学能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理因素与人工诱变、失重或超重条件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噪音和超声波与环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等。

在这个阶段还要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学生要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但教师不可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绝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通过这种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技巧都得到了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查漏补缺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适应高考环境。在这个阶段,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发展方向,结合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找适宜高考冲刺的练习题,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适应高考环境。在此基础上,同学间通过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经验或教训,从而使学生对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初中总复习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

1、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于: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1、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高三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 篇5

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

结构核仁

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

染色质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

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

活(过高、过酸、过碱)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知识网络图 篇6

内容:①教师的本期教学总结及下期教学计划;②教师本期选修课总结和下期选修课的计划(有就写);③教研组本期教学总结及下期教学计划;④本期年级学科教学总结和下期年级学科教学计划(由学科联系人完成);⑤本期末试卷分析(高中由学科联系人完成,初中由各年级3班的老师完成。初中的试卷分析最迟1月16日发许主任邮箱)。

方式: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

要求:电子文档要求以各组的名称建一个文件夹,然后分类建文件夹装文件,最后以压缩文件的开形发到我的QQ邮箱。纸质文档格式与创示材料格式一致,由组长收齐后统一交教务处。

时间:下学期开校后的第二天(2月19日)晚自习下课之前。

另:毕业班教师要做假期作业:高14级5-8套各省市高考题;初14级3-5套内江市中考试

题。

假期作业请高14级各学科联系人抽空到教务室领取。初14级教师自已到教务室领取。

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和基本结构

细胞的分子组成

细胞的基本结构

专题二

细胞的代谢

酶与ATP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专题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 细胞的增殖和受精作用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五

生命活动调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种群与群落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专题七

现代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

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

专题九

高三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篇7

一、专题复习, 构建网络

知识的专题复习打破章节界限, 知识跨度大, 涉及概念规律多, 必须从中寻找联系不同知识的线索, 根据这些线索进行专题复习, 做到纵横联系, 上下贯通, 让学生自主建构高中物理知识的知识网络. 方法的专题复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自主建构方法体系,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效益.

1.构建知识网络, 内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的内容很广, 知识层次十分清楚, 通过第一轮复习, 学生已初步构建了知识系统, 但由于物理学科知识点多, 第一轮又是分章节复习, 虽然物理学的知识层次非常清晰, 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还是比较零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在整体的高度, 打破章节限制, 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 对所教知识加以总结、归纳、提炼, 从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知识, 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完成从“孤立知识点”到“知识网络”的转变.良好的知识体系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提取知识的效率, 有效地提高答题速度.

专题复习中要突出主干, 抓住重点, 如力学知识结构体系, 如图1所示.

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是提高能力的基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 要从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 做到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复习力学知识时, 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而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观点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两条基本思路. 要掌握受力分析, 就必须熟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这些常见力的性质;要正确进行运动分析, 就必须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常见运动的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主干知识, 可以考查的内容特别多, 而且形式多变、深浅多变, 是每年重点考查的内容.要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两种关系, 则需要深刻地理解力决定的是物体的加速度, 力和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做功过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重力、弹簧的弹力、电场力做功等于相应势能的增量的负值;一对滑动摩擦内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量. 这两个关系一个是从矢量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一个是从标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 就掌握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完整的方法.

专题物理复习中应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为激活学生求知欲, 避免机械的习题训练, 每一个小专题的知识归纳和整理让学生自主去构建, 让学生去探究教材中的疑点、难点, 知识间联系, 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联系, 达到丰富知识结构的目的.

2.注重运用, 内化方法体系

在总复习中, 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 应进一步掌握各种物理思维方法. 解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与分解法;简单明了的图像法;以易代难的等效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基本问题的方法, 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分拆物理过程, 等效物理过程;等等, 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要掌握这些方法, 需要通过这些思维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内化.更加明确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如解答综合题的方法: (1) 解答力学综合题, 一是要分解物体运动的过程, 仔细对每个子过程进行受力分析, 同时注意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的灵活运用;二是要把握整体思想, 对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或多个过程的问题, 优先考虑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 要明确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原因, 考虑功能关系的应用. (2) 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重力场中运动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 主要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圆周运动知识, 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利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解这类题要注意粒子在两个场中运动的衔接点, 如位置、速度等.如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偏转”的复习课中, 让学生画不同情境中的运动轨迹, 探究这类问题处理方法, 丰富学生的方法体系.

二、突出重点, 提升能力

物理总复习中要提高针对性, 如学生的审题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 广联细究, 总结反思, 提升能力.

1.注重审题, 提升能力

在物理综合问题的解决上, 审题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认真审题, 捕捉关键词句

学生在审题时往往把题目看错, 如不需要考虑带电粒子的重力而很多同学却考虑了重力, 其原因在于: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 二是基础不扎实. 这就需要耐心审题, 同时注意关键词语, 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 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 忽略了它, 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 思维变得混乱, 无从下手.

审题过程是分析加工的过程, 最先应感知到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 出题人的意图, 然后挖掘题目的内涵.其方法可以是:捕捉关键词句, 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明确限定条件;挖掘隐含在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物理模型中的隐含条件;有附图的还要从题目的附图中捕捉信息.

一种事物经常具有多样性, 物理问题也一样, 很多高考物理试题都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答案.“发现多种可能性”的能力主要是反映考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能否通过分析试题所给的情境和条件, 发现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例1如图2, 质量m、带电量q的小球, 用长为L的绝缘细线悬挂在O点, 现在该区域加一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 场强为E, 为使小球在运动中悬线不松弛, 求: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该题小球有带正电和负电两种可能, 当小球带正电时, 为使小球在运动中悬线不松弛, 小球过最高点绳子拉力大于等于0, 或小球最多只能在轨道上运动到C点.当小球带负电, 在Eq>mg, Eq=mg, Eq<mg三种情况下, 小球在最低点速度不同.

(2) 排除干扰因素, 注意挖掘隐含重要条件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 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 要依据题意, 把握命题意图, 排除干扰因素, 找出有用条件, 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 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条件分析是较难的一件事.条件往往隐藏在文字后面, 条件是用语言来叙述的, 但是语言叙述的是一个情境, 一个图, 所以在条件分析当中形象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高中物理习题的条件一般分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临界条件.初始条件是题目中明示的, 是模型识别的基础.条件挖掘难在边界条件和临界条件.这两个条件的挖掘除了注意题目中文字的暗示外, 往往要借助于图像或规范作图 (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轨迹) 来分析得到.并且要注意典型问题的共同特征:运动合成分解问题, 合运动分运动的等时性;碰撞问题两物体碰后同向运动时后面物体的速度不能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竖直面内圆周运动, 恰能做完整圆周运动在最高点, 合力提供向心力等均是相应问题的特征条件.

例2在研究平抛物体的演示实验中, 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 小方格的边长l=1.25cm. 若小球在 平抛运动中的几个位置如图3中的a、b、c、d所示, 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v0=______ (用l、g表示) , 其值是______ (取g=9.8m/s2) .

本题所隐含的条件是:a点不是抛出点. 因此, 若直接套用公式计算必然导致错误.然而, 要挖掘这一条件, 必须克服原演示实验过程中定势思维的影响, 通过分析发现:ab、bc、cd间的竖直方向的距离之比为1∶2∶3, 而不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关系的1∶3∶5.

根据a=Δy/T2 , Δx=v0T,

(3) 画好草图, 物理过程和情境形象化

读题后要将涉及的物理过程和情境画出来, 便于把有效信息提取出来, 使复杂、抽象的物理情境简单化、形象化.

画草图是分析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它能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 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 把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草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电路图、光路图等;也可以是由投影法、等效法得到的示意图;还可以是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如v-t图, F-t图, a-t图, U-I图等等.

例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物体, 现以水平恒力F1拉此物体, 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F2推物体, 当恒力F2作用时间与恒力F1的作用时间相同时, 物体恰好回到原处, 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 则恒力F1和恒力F2所做的功各是多少?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 弄清过程中两力的位移关系、大小关系以及各自做功情况. 因此画出过程草图 (如图4) , 标明位移, 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通过图示, 很容易得到以下信息:s= -s′,

即1/2a1t2= (-a1t·t-1/2a2t2) ,

得 3a1=a2 , 即 3F1 =F2 .

两力都做正功F1s+F2s=32J.

解得:W1 =F1s=8J, W2 =F2s=24J.

(4) 变换思路, 加强物理情境间的联系

有些题目, 就题论题很难求得结论, 甚至得不到结果.此时应马上变换思路, 转移研究对象、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 加强相似物理情景间的联系, 挖掘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导出结论.

例4 ab是长为l的均匀带电细杆, P1、P2是位于ab所在直线上的两点, 位置如图5所示. ab上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在P1处的场强大小为E1, 在P2处的场强大小为E2, 试判断E1、E2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解本题时, 学生往往错误地直接将均匀带电的细杆看成是点电荷, 而不会将其迁移成由无数个点电荷构成, 然后采用场强叠加原理和对称性原理进行处理.不难得出E1、E2方向相反, E1<E2.

2.重视实验, 提高实验能力

(1) 夯实实验基础, 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实验复习效率,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夯实实验基础, 切不可舍本求末.对每个实验的整理复习都要关注以下五个环节: (1) 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 依据什么物理规律, 即实验原理的理解. (2) 根据实验原理, 需要获得哪些数据, 应作哪些测量, 要得到这些数据用什么方法, 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 根据仪器和装置的使用规则或实验要求, 怎样完成实验以及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 数据处理一般有平均值法和图像法, 特别是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怎么画图?图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图像不过原点, 为什么采用“化曲为直”? (5) 实验结论和误差分析应依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从实验中用到的物理规律和仪器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实验操作是实验的主体, 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可以发现在理论分析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如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 有的学生画电路图头头是道, 在实物连接时却束手无策.高考中的电路实物连线题, 就是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纸面上的画线展示出来, 这种题错误率很高, 说明考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需要认真训练.为此, 可以考虑向学生开放物理实验室, 让学生有目的地加强较难实验的操作和探究, 提高教学效益.如电路连接中的分压式接法, 讲很多遍不如学生亲自做一遍.

(2) 以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为中心展开常规复习

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核心, 它对其他环节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我们只有在真正领会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才可能进而理清实验思路、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确保实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能正确、有序地进行.

以实验原理复习带动实验步骤复习, 如探究加速度与作用力、质量的关系等;根据实验原理,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如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论的讨论, 如测量玻璃砖折射率误差分析;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 如在电学实验仪器选择上, 为了较准确的测量, 并保证器材安全, 选出所需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等, 并画出实验电路图;根据实验原理进行电路连接, 如伏安法测电阻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 电流表是内接还是外接.

(3) 归纳同一物理量的多种测量方法

如测量某一电阻的阻值, 如图6.

(4) 实验的分类复习———以实验方法为中心的复习

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专题总结。

①测量方法:

基本测量方法 (如图7) .

拓展测量方法 (如图8) .

②数据处理方法:

公式计算法、图像法 (U-I图;1/U1/R图;1/I1-1/I2图;U1-U2图) .

(5) 设计性实验的复习方法

①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给出条件, 构思相关的物理情景, 确定实验原理, 再确定需要测定的物理量, 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和操作程序.

②设计型实验复习方法:

变换实验目的;变换实验原理;变换实验器材. 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作如下拓展.

拓展1:使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并作出小灯泡的电功率P与它两端电压的平方 (U2) 的关系曲线. 已知小灯泡标有“6V, 3W”的字样, 电源是两个铅蓄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 滑动变阻器有两种规格, R1标有“5, 2A”, R2标有“100, 20mA”.电流表量程有0.6A和3.0A两挡, 电压表量程有3V和15V两挡. 测量时要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变化, 并尽可能测多组数据.

(1) 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__________, 电流表选的量程是 ____________, 电压表所选的量程是 _______. 把图9中实物连成实验电路.

(2) 在如图10所示的P-U2的图像中, 可能正确的是 _________, 理由是_____.

拓展2: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电路选择.

拓展3:比较小灯泡和热敏电阻伏安特性曲线.

拓展4:伏安特性曲线与电路规律相结合, 运用图解法分析和计算问题.

高三语法总复习优化 篇8

关键词:优化;高三语法;总复习;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41-01

一、高三语法总复习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语法是高中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语法学习,学生才能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有规律地学习英语。其次,语法知识多而零散,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学习语法并不容易。而大多数学生对语法知识掌握有着错误的见解。他们认为只要把语法知识背住即可,而在实际练习中生搬硬套,错误连连。经历长期的语法挫折,许多学生产生了语法学习恐惧心理。高三进行的综合性复习更让学生望而却步。最后,高三的复习时间有限,而高三英语知识复习量大,能够用来进行语法复习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综合以上困难,优化语法复习课,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二、如何优化语法复习课,提高课堂效率

1.利用多媒体使语法丰富形象化

英语语法规则是抽象的语言规律。如果单纯的通过教师讲解以及练习来认识和学习语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语法枯燥无味,艰深难懂。教学借助多媒体引入与语法知识相关的电影片断、英文歌曲、英文广告等等,将原本抽象的语法出现在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中。学生在观看、聆听中体会感受语法句式,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抽象的语法具体而生动,易于接受,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法的实用性。

2.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语法规则细而多,不像历史那样有线索可依。学生在复习时应先背记许多语法规则,掌握好基本知识,在做练习时才能够有依据。这样大的记忆量可以采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例如:定从分类有奥妙, 限与非限看逗号;定前必有先行词,名代两类最适宜;定从先行很紧密,代副两词拉关系。这是定语从句定义,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两遍就能记住,而且理解了定语从句先行词只能用名词和代词以及先行词和关系代词的位置关系。至于高考中常考语法点,学生利用顺口溜更能记牢繁杂的语法规则,保证答案的准确性。语法规则零散记忆,学生很容易混乱。因此在最后总结阶段学生应学会把握语法规则大概,使其系统化。每个语法规则都可以用一个表格大体概括。

3.结合高考考试形式,层层递进,全面提升

高考对于语法的考试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一为选择题,出现在单选、完型中,此题型要求学生明确语法的基本规则。能够根据前后文的联系,找到正确的关系代词或副词。二为阅读理解中的长难句分析,只有掌握好语法理解好句子结构才能给出正确答案。三为作文,写出正确的复合句能明显提高文章的得分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学生明确语法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语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根据高考题型设计课堂教学,使语法学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法运用水平。

其次让学生体会作文中句子的改写带来的好处。例如:

She invited a lot of guests. Most of them were her friends. 先呈现简单句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不同结构来表达。

学生得出的答案不外乎如下两种:

She invited a lot of guests, and most of them were her friends. 该句用并列结構。

She invited a lot of guests, most of whom were her friends. 该句用了非限制定语从句。属于比较高级的句子。

学生参与到句子的整合,提高兴趣,增加学生上课的思考时间。再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更好,体会如何使用高级句子结构表达。在比较中学习定语从句的使用,提高作文档次。而且这样的方法可以用于学生的作文讲评中。将学生的作文零散的句子呈现,再经过头脑风暴转化成比较高级的句子,课堂学生参与,在练中提升作文水平。

三、反思

高三生物总复习知识点 篇9

一、区别几组关系

1.不能将与遗传有关的酶等同于基因工程中的酶与遗传有关的酶,通常指自然条件下,遗传信息传递及表达过程中的相关酶。广义地讲,包括遗传物质复制的相关酶和基因表达(转录和翻译)的相关酶;狭义地说,与遗传有关的酶仅指与遗传物质复制有关的酶。基因工程中的酶,通常指在人工操纵基因的过程中涉及的酶。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地讲,指的是基因工程中的工具酶,即DNA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也是基因工程中一定要有的两种酶;广义地说,除工具酶外,与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有关的酶、DNA扩增过程中涉及的酶,甚至于基因表达的相关酶,都可以认为与之相关。

2.不能把基因工程中的“工具”等同于“工具酶”基因工程中的工具包括:基因的“剪刀”(限制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和基因的“运载工具”(运载体)。其中,运载体是必需的工具,却不是酶,通常利用处理过的病毒DNA或者质粒DNA分子作为运载的工具。二、相关酶的主要功能

1.解旋酶:作用于氢键,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起作用。

2.DNA聚合酶:以一条单链DNA为模板,将游离(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并与母链构成一个DNA分子。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3.RNA聚合酶:即RNA复制酶、RNA合成酶,以双链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边解旋边转录形成RNA(包括rRNA、mRNA和tRNA),转录后DNA仍保持双链结构。在转录中起作用。4.逆(反)转录酶: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进一步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单链DNA为模板形成双链DNA分子。在基因工程中,用于合成目的基因,多在向原核生物体内导入真核生物基因时使用。

5.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细菌、霉菌等)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使DNA链中磷酸二酯键断开,被誉为“分子手术刀”。为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和基因诊断中的重要工具酶。

6.DNA连接酶:作用与限制酶相反,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即把两条DNA黏性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用于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结合。

7.蛋白质合成酶: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游离氨基酸为原料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并进一步处理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起作用。

三、相关酶的分类比较

分类(依据功能)主要的酶作用部位或结果模板遗传有关的酶

DNA复制有关的酶解旋酶解开氢键

D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脂键有:DNA链DNA转录有关的酶解旋酶解开氢键

R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脂键有:有义链

翻译有关的酶蛋白质合成酶形成肽键有:mRNA逆转录有关的酶(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逆转录酶形成磷酸二脂键有:RNA

DNA聚合酶形成磷酸二脂键有:单链DNA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限制酶断开磷酸二脂键

DNA连接酶形成磷酸二脂键

高考生物复习有效方法

方法一:积累常识

到了高三复习,甚至到高二时,我们就应该回头看看初中学习过的生物,因为生物是一门需要记忆很多东西的学科,而很多同学初中时学习得不是很认真,几年过去了,对学习过的东西也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同时高中生物教材和设置的练习题也都默认大家还记得初中的生物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因此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因为许多初中学习过的常识性的东西经常在题目中出现,而自己又没有注意去复习积累,到高三后期生物常识这方面的问题还都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做有心人,除了认真复习初中课本知识外,还要将习题中出现的自己还未能掌握的常识随时随地进行积累,甚至反复记忆。打好生物学科基础就要像学习“文科”一样老老实实地背。当然在背诵积累的时候也要掌握技巧。

方法二:巧妙记忆

在理科中生物是记忆量最大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进行记忆。如何记忆呢?我想根据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同学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记忆方法。

1.辐射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就是以一个重要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和其他与之有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2.比较记忆法

在生物学习中,有很多名词很相近,很容易混淆。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可采用比较记忆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方法三:加强实验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高考实验题就是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高考要求中,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验复习时,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上的实验,理解记忆其实验原理、目的、材料、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的依据等。生物高考中还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也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方法四: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在理综高考试卷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即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因此建议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例如善于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生态和环境热点、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等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这样既扎实掌握了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销售人员培训方案-培训方案下一篇:如何做好听课记录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