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资金运作浅议(通用7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投资靠自筹、原料靠自购、产品靠自销。较之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投资靠拨款、原料靠调拨、产品靠统销,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从本质上讲企业营运的是资金,要下功夫学习、研究和掌握资金运作的规律和本领。比如如何寻求资金以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研究资金的分布和投用以获取较高的回报,促使资金快速流动以实现最大的盈利等,这些都是企业经营者必须练就的基本功,而且至关重要。
一、关于企业资金的来源和结构
“负债和权益”反映着企业资金的来源和结构。企业经营者必须对此经常研究分析,寻求以最少的成本、最低的风险筹集资金,努力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提高自有资金的比例,使企业形成并保持最佳的资金结构。
第一,要保持比较合理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既反映着企业经营风险的程度,又反映了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和水平,是企业经营者必须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说明企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强,但企业债务压力大,风险也增大;资产负债率较低,说明企业实力较强,比较稳定,潜在能力还有待发挥。资产负债率究竟控制在多少为宜,既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如银行利率、经济增速、通货膨胀率等,也要考虑本企业所属行业的情况,特别是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获利能力,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经营者的能力和经营风格。企业所处环境不同,资产负债率高低可以不同,关键是企业经营者要使之与市场和企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相匹配,并处于可控之中。但无论如何资产负债率不宜过高,在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还不是十分规范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还是低一点为好,以不高于50%或55%为宜。
第二,要努力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是企业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对外筹资的基础和前提。其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用总负债与自有资金之
比来衡量,一般认为1:1较为理想。企业自有资金多,意味着企业净资产多,所有者权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强,有利于企业稳定和发展。企业要保持和增加自有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并严格按公司法规定提取积累资金包括法定公积金、盈余公积金等。
第三,要注意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即“负债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之一。当企业负债经营决策正确,能够合理保证企业达到最佳资本结构时,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为企业创造出高于负债成本的超额利润,促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正是企业经营者重视负债经营策略的实质所在。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要有清晰的风险意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债务人必须承担利率风险、信誉风险、被抵押的资产风险、外债的汇率风险等。因此,举债前必须进行认真而慎重的风险分析,做到不盲目举债,并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尽量控制在企业的负债水平以内。二是要注意分析负债环境,不断调整负债水平。比如,金融环境比较宽松、银行贷款利率走低、企业产品销售好、而且获利率高于利息率,负债水平可以高些;企业内部管理好,优质资产比例高,资金周转较快,负债水平也可以高些。三是要注意代化等资结构。风险小、成本低的负债是理想的负债,为此,(1)要充分利用应付帐款、预收帐款等不需要企业支付利息的流动负债;(2)要充分利用资本金,尽管资本金的回报率也被视为筹资成本,但其风险要相对小得多;(3)要根据成本低、风险小的原则来决定筹资结构;(4)要合理控制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前者较稳定但成本高,后者偿还压力大但成本低,应力求减少长期负债,至少不能高于流动负债。
二、关于企业资金的占用和分布
企业资金如何分布和占用较之资金的筹集更为重要。同样的资金,占用不同,效果大不相同。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屏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资金使用不够关心的观念,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地优化资金的占用和分布。
第一,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负有沉重的债务压力。严格地讲,在市场经济环
境下企业占用的所有资金,不论是债务资金还是自有资金,对企业经营者而言都是债务,因为对前者必须还本付息,对后者必须保值增值。所以,首先,企业经营者要有沉重的债务压力意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不断的债务形成和债务解脱中经营运作,是处于有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债权人(资金所有者)——企业——债务人(企业用户)”的企业资金链环之中。其次,要使这种债务形成和解脱的过程越短越好,并努力做到债务输入后,通过企业内部循环运作,能获取正增量的资金回报。再次,要努力保持资金在这三个环节上的大体均匀分布。如果债务人这头占用大了,说明资金回收不好,必然要增大债权人那一头(即增大贷款和欠款),所以一定要避免资金运作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状况。
第二,要注意保持流动资产和结构性资产的合理比例。结构性资产指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递延资产等,主要是靠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来支撑的,尽管它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实力和稳定程度,但若过大,则易造成企业日常运作的沉重和滞缓。流动资产的多少反映着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活跃程度及盈利的机会,因为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产的周转来实现的。所以,企业经营者必须控制流动资产和结构性资产的合理比例,这通常是用流动资产率即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来衡量的。它不仅反映企业资金分布是否合理,也反映企业的资金运作是否灵活,一般认为控制在30—60%为宜,视行业而不同。我国的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偏重于固定资产的占有和扩张,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功能配套,形成结构性资产比重普遍过大,有的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袱,造成日常生产经营资金困难。
第三,掌握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向。企业如何使投入的资金风险最小、收益最高,关键是科学地选择资金投向和掌握最佳的投入时间。为此:一是要转变热衷于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的旧习惯,树立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投向有多种选择的新思维,并努力学习、掌握相对应的投资规律和策略。二是要善于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投入资金,使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扩大占领市场的份额。实践证明,经过严格论证,有计划地通过技术改造,往往可以用大大少于新建同等规模能力的资金投入,取得同等的规模效益。三是要学会将资金直接投向资本
市场的运作,以获取增效回报。资金转化为生息资本后,可以游离于物质再生产过程而相对独立化,企业经营者要学习掌握证券投资、参股投资等投资规律,以便将其作为资金投向的重要选择之一。四是要加大对技术开发和创新及人才培训的投入。如果说我国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强项”的话,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则是弱项。尽管“当今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实际运作中还是舍不得加大对它的资金投入。一项资料表明,国外大公司的科研开发费用一般约占其年销售收入的4.5%左右。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着想,就是“勒紧裤带”也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其比例至少不应低于销售额的3%。五是不论资金向哪个方面投入都应做到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资金量力而行,并且进行了认真的可行性研究,力求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切忌盲目投资、“人情”投资、按“首长意志”投资和赶潮流投资。
三、关于资金的流动和周转
从资产经营的意义上讲,企业所有占用的资金均应促使其快速流动。这里主要分析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资金的流动和周转。企业经营者一方面要注意使这部分资金得到保证,以保障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的现金支付及偿债信誉;另一方面要使其快速流动和周转,以获得最大的效益,因为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金的周转来实现的。
第一,做好资金的平衡。只有资金得到平衡和保证,才能谈到资金的快速周转。为此:一是要有足够的营运资金(也叫营运资本),要使结构性负债大于结构性资产,以便为日常生产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有人认为营运资金应相当于一至三个月的销售额,笔者以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二是要做好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测算和平衡。三是要做好归还短期借款或债务所需资金的平衡。平衡和落实好资金的原则应该是:(1)保证资金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
(2)将资金使用期内的各项业务按其重要程度分类排序,对既重要且安全度高、获利率高、占用期短的业务作优先的资金安排;(3)要敢于屏弃旧的资金使用习惯,去除那些过时的、不需要的、无效的业务支出,切忌资金使用上的平均主
义。
第二,促使资金快速流动。资金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所以,促使资金快速流动和周转也是企业经营者的一项基本功。
(1)要保持合理的“三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以2:1为宜,速动比率以1:1为宜。现金比率反映企业当前或近期需支付现金的能力,应努力保持企业各项现金收入之和略大于各项现金支出之和,即接近所谓理想的“现金余额为零”,说明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
(2)注意合理的存货比率——存货与流动资产总额之比。这里所指的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及备品备件、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因为所有这些都占用着资金并影响着资金的周转。企业应对采购物资实行定额控制,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使物资结构趋于合理,尽量减少储备资金和成品(商品)资金的占用。存货比率多大为宜,依各行业、各时期、各企业情况不同而不同。笔者以为首先必须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库存越多越保险”观念,树立充分利用市场这个“仓库”的观念,在满足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存货是越少越好。其次必须注意“原材料—生产—产成品”三段占用的分布,避免两头大中间小。
(3)要严格控制“三期”——存货周期、应收帐款周期及应付帐款周期。存货周期是通过当期的销售额和库存资金占用之比来体现的,只有通过缩短存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停留时间和减少库存、加速产品销售,才能缩短周期,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应收帐款周期即帐款回收天数,应强化对应收帐款的管理,制订相应的应收帐款政策,千方百计缩短帐款回收期。应付帐款周期是指充分利用供货方允许企业支付货款的期限,这样企业可利用这部分资金来周转,但也应注意不能拖延应付帐款周期而影响企业信誉。
(4)努力降低“三资”——主要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这三项
费用可以说是直接“耗用掉”了的一部分流动资金。我国由于历史形成的各方面因素,除产品销售费用相对较低外,其他费用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大大高于国外同类企业的水平,吃掉了企业相当大一块利润。因此,严格控制并努力降低“三费”是企业当务之急。
一、强化资金管理意识
资金管理意识的提高是集团企业资金高效运作的根本动力, 不仅要提高企业财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意识, 更要提高公司全体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企业作为一个群体组织, 成功的动力来源于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 一项管理活动的有效执行依靠全体员工的全力支持和严格执行, 所以资金集中管理的根本在于必须使企业各个部门, 从业务到职能管控人员都能深刻认识到资金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认识到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才能从思想到行动真正完全配合集团总部的管理, 从各个环节和流程优化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效率, 从而保证集团对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高效实施, 从根本上做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防止资金流失、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资金运作管理架构
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运作的架构即为资金权利传导的载体。资金运作管理架构的选择依赖于集团企业整体组织架构、权限分配及责任落实。企业组织架构的科学性、合理性, 权限分配的互制性、兼顾性以及责任落实的明确性, 是影响资金集中管理工作能否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运作的架构, 应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对于总部监管方面, 一般设立资金管理、结算管理、财务公司三个不同分工管控部门, 此三个部门不同岗位设立应做到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以及每个部门对应下属被监管公司三个层面的分工明确, 责任到位, 同时要求各部门相互沟通及时, 协调一致, 避免相互推诿, 各自为政, 使总部资金集中管理部门定位为服务管控, 而非单纯行政管控。对于子公司被监管层面, 需做到充分考虑被监管组织经营的实际情况, 赋予其自行设置安排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权利, 特殊情况下允许子公司采取应急资金管理措施, 使分、子公司拥有决策经营及调度分配权, 要做到集中有分, 避免过分集权、避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束缚。只有科学合理的资金集中管理运作组织架构和职能分配, 才能充分发挥总部和子公司的优势, 优化大中型国有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 提高集团企业整体资金实力, 保证企业整体资金使用的高安全、高效益。
三、有效协调内部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利益冲突
国有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是通过设立内部财务金融机构, 部分取代分散管理时外部商业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和业务, 但受国家资本市场管理政策及法规约束, 其自有金融机构性质及经营资质致使其并不能完全替代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全部资本操作, 而多数只是以集团企业的名义, 采用总对总的合作协议, 将各银行对各子公司业务的优惠费率降到最低, 以实现成本最低化。此类操作模式虽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及财务费用, 但却会一定程度引起企业与外部银行的利益冲突。因其具体的合作实施方式多是外部商业银行各分支行和集团各地子分公司按照银行总部与国有集团企业的一揽子协议执行, 且部分收益归于银行总部, 损害了各商业银行分支行的切实收益, 降低了服务积极性, 而企业因受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约束, 不可任意选择其他非合作结算集中银行, 以上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集团企业各子公司与银行的合作, 可能延误企业具体业务的执行与开展。所以只有更好地协调内部金融机构与外部银行的利益冲突、以及合作银行总行与分行的收益分配, 才能保证资金集中运作管理的高效实施。
笔者认为, 协调各相关方的利益冲突, 重要的是集团总部在与合作集中银行总行签订总对总合作协议时, 可相应要求该银行针对其各地分行的服务性标准做出相对明确规定, 而下属子公司应及时将当地各分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向集团总部反映, 以实现企业集团总部、银行总部、子公司企业、当地分行四方之间的沟通到位, 协调商讨及时, 力求做到利益分配公平合理, 方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 集团总部可根据子公司不同的情况, 通过一定的考察审批, 适当放宽子公司与其他银行的合作, 使子公司在结算集中银行当地分行服务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有其他的选择银行。
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优化队伍结构
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对企业日常经营监督及未来发展决策更为重要。实践证明, 只有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 才能够保证资金安全合理使用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就要求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专业知识、强大的财务分析能力和果断明晰的决策执行力。此外, 在当前高科技高信息化时代, 资金的高效管理必须以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执行平台, 这就要求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知识, 熟练掌握基本的电子网络应用, 才能保证日常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为了保证资金集中管理高效实施, 企业需加强财务工作人员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断优化财务工作人员队伍结构。首先, 企业应加强财务工作人员提高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提升高科技信息设备操作能力的意识, 调动工作人员学习积极性, 并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学习平台, 如定期举办课程学习、培训讲座, 使资金管理相关人员获取相应的学习机会, 从而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企业应适当引进专业优秀财务工作者, 随时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带来新生力量, 使财务人员年龄结构合理, 财务工作分工也应根据个人质素特点, 科学合理安排, 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各个岗位人员整体素质与该岗位所需专业能力契合匹配。
综上所述, 在我国经济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国际环境, 日益开放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国有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管理压力。资金作为企业的生命线, 其科学合理的运作管理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金运作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 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已成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未来趋势的前提下, 更好地做到管理体制的科学规划, 人员和技术的完美配备, 利益冲突的妥善协调, 才能真正实现资金高效运作, 保证国有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参考文献
[1]陆吟龙.加强国有企业资金运作监控[J].上海农村经济, 2011, (01) .
[2]周彤梅.国有企业资金良性运作的措施[J].冶金财会, 2006, (06) .
[3]蔡洁容.国有企业资金运作监管的探讨[J].会计师, 2011, (12) .
摘 要 资金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被称为企业运营的“血液”,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以及良好的资金运行,企业将会很快陷入困境,甚至周转不畅,甚至倒闭的境地。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由于项目分散、项目部独立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资金,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降低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因此,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成为建筑施工企业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资金管理的应对措施,以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加强建筑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资金管理 效益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分支机构较多,项目分散,各项目部独立核算,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出现一方面企业资金紧张,周转不畅,一方面各项目部资金冗余的现象,本文就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进行探讨。
一、施工企业目前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项目部众多,且比较分散,各项目部之间的资金情况差别很大,有的项目部由于经营情况和工程结算情况良好,有大量结余资金长期挂在账面上;由于目前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好多工程都需要前期垫资完成,这对资金的要求就非常高。有的项目部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自身实力有限,又很难通过银行授信、融资等渠道筹措资金,从而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好的发展机会。
2、管理不到位、资金风险较大
由于好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有章不循、流于形式,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项目部由于实行独立核算,相对来说有较为完整的一套体系,但在公司监管不到位的时候,也很容易出问题。如少数项目部未经批准私自签订一些合同、协议提供一些抵押、担保等,日后如出现经济纠纷,进入司法程序,法院首先要找的是集团公司,会冻结银行账户或者直接扣划资金,这就给公司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影响了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营。另外部分项目部为了自身的利益挪用工程款,或者从事其他违反公司规定的一些事情都会给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隐患。
3、拖欠工程款以及持续的垫资加剧了资金的紧张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施工队伍的急剧增加,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拿到项目,一些施工企业在投标中不惜降低标价,也使得一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时,提出某些不利于施工企业的苛刻要求,其中垫资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察施工企业实力的重要条件,有的项目垫资资金甚至超过50%。作为施工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往往会硬着头皮到处拆借资金。企业一旦为某项工程垫资,则会身不由己,或者丧失先期垫资应获取的收益及承担垫资损失,或者承担垫资带来的资金成本,或不得不继续垫资施工,但这样的垫资工程,完工后垫资款则往往容易转变成拖欠款。一般来说,拖欠款是以垫资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垫资,就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拖欠和长时间的资金占用,因为摆脱不了垫资的困惑,就难以解除拖欠的压力。
二、加强建筑企业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笔者建议在重要环节的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从而强化资金管理,缓解资金压力,确保资金正常周转:
1、成立资金中心,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随着建筑市场多年的发展,多数企业都已经发现了资金统一管理的好处,成立了资金中心,所有项目部都在资金中心开立内部账户,资金中心统一在外部银行开立外部账户,工程款的收支全部通过资金中心统一结算,这样有利于把原来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调控。从整个集团公司的角度看,公司的整体资金实力就增强了,内外部融资能力也增强了,控制项目资金使用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就增强了。集团公司可以积极与外部商业银行开展一些融资、授信业务,如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银行承兑等都可以占用很少的资金而发挥巨大的财务效应。集团公司也可以利用剩余资金进行内部贷款,贷给一些具有发展潜力又风险较小的项目,到期收取一定的利息费用,当然这里的利率一般要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笔者所在的公司每年此项利息收入就能达到数百万。当然内部贷款要有一套严格的审批程序,只有具备相应的条件的项目才能获得贷款,同时还要做好资金使用监控和到期清收等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集团公司和项目部双赢的目的。另外,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帮助公司集中财力承接一些造价较高、含金量较高的工程,这样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是非常有帮助的。
2、加强资金管理、积极防范资金风险。
公司要建立健全严密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积极防范资金风险。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企业的一些风险,但是施工企业由于项目分散,数量众多,集团公司的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还需要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来监管资金的使用。公司应该从投标环节开始对整个项目的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的监控,投标之前应当科学运筹,精心测算。一是要了解建设单位的资金到位情况;二是要了解建设单位的资质等级及信誉程度;三是要掌握所投项目的立项审批情况;四是要确定最低标价。如果项目需要施工单位垫资,还应认真分析研究,全面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垫资期限,存款与贷款利息的差额以及建设单位的偿还能力等诸多因素。通过全面分析后决定该标是否可投,再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对于项目部的资金使用、印章使用、签订重大合同等关键环节要定期检查,积极防范资金风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3、推行全面资金预算管理,加强资金周转环节的监控
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实施资金预算管理应遵循以下程序:第一,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计划。第二,自上而下,通过一定的会议等形式审批预算。公司职能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预算计划,通过收集整理,确定公司下期财务预算,改“用后算”为“算后用”。第三,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原则上,各级预算一经批准审批下达,不得更改:但因特殊事由需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从而减少预算的调整次数,增强预算的严肃性。第四,建立严格监督和考核制度。对施工生产、任务承揽、设备购置和基建投资等过程现金流采用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量化开支标准。预算体系建立以后,就要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企业要高度重视资金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理念,将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期末结束后,要积极评估本期预算执行情况,查找实际执行与预算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原因,为下期有效实行预算管理奠定基础。
4、加强资金管理,抓紧拖欠款催收工作
企业对内部和外部拖欠的各项款项,应建立台账逐笔进行登记,并对每项拖欠款的发生时间、金额、形成原因和债务人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资金安全可靠。对各项拖欠款的清理和催收工作,必须落实专人负责,实行责任制管理。对个别拖欠时间长、情况复杂的应收账款,力争通过法律途径,尽快追回钱款,规避出现坏账的隐患。另外要加强备用金的管理,应按借款单位设置明细台账,逐笔登记备用金的借用及报销、返还情况,严格执行备用金借款规定,坚持“前账未清、后款不借”的原则,对已挂账的备用金,应在规定期限内督促借款人办理报销手续。
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三条各单位必须制定财务审批流程,明确财务事项的审批程序和权签人,以及权签人的审批权利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权签人应该包括:经办人、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总经理、董事长、上级单位负责审核审批的责任部门和个人。
第四条各单位应当建立经办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第五条各单位应当按照资金支付审批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第六条各单位应按有关现金管理规定进行现金开支。严格控制现金支出,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的业务应当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第七条各单位应当指定专人(非银行出纳)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使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如调节不符或长期未达,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八条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每月-1-
至少盘点一次,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严禁任何形式的白条抵库。现金盘点发现不符,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九条各单位应当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明确各种票
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贴现、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应当指定专人和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
第十条各单位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财务
负责人保管,个人印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第十一条资金计划管理
1、各单位应当按照资金管理要求,及时、准确地按年度、季度和月
度编制资金收支计划上报控股公司财务管理总部汇总,经计划管理总部审批后下达各单位执行。
2、各单位应当将每日资金收支情况和每月对外融资情况报控股公司
财务管理总部。
3、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中已审批但变动金额超过50万元(含)的大额资
金支出项目,需报控股公司审批。
第十二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
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控股公司有权对各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章 重要事项规定
第十三条各单位应按控股公司的有关规定严格银行账户管理。各单
位银行账户的开立、销户应当三个工作日内报控股公司财务管理总部备案。
任何单位未经批准,不得以个人名义或其他单位名义开设银行账户。-2-
第十四条各单位取得的货币资金必须及时、完整入账,各种收入款项必须进入公司账户再按规定支付,严禁用各种经营收款直接抵付债务。施工企业收取的项目工程款,必须按规定进入本单位账户。
账务核算必须全面反映货币资金收支,严禁任何收支不入账。各单位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
第十五条各单位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不符的,金额超过10万元,必须上报控股公司财务管理总部,按规定处理。
未达账项超过1个月仍未入账,必须查明金额、原因等相关情况,上报控股公司财务管理总部按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严禁擅自借出货币资金。未经控股公司审批,各单位一律不得借款给本单位员工以外的个人和广厦外部单位。
第十七条各施工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部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经理、分公司以及项目部资金管理。
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承包经营的分公司向本单位借款必须签定借款合同或协议,明确借款日期、还款日期、借款利息、违约责任,并应当执行公司的抵押担保制度。
第十八条各单位对外捐赠、赞助等支出涉及金额达10万元(含)以上的,必须按规定报控股公司审批。
第十九条各单位涉及商品销售和劳务结算的债务重组或债权债务重组,必须按照保证公司利益和控制风险的原则制定相关审批管理办法报控股公司备案。
第四章 违规责任
第二十条各单位在货币资金管理过程中有违反本规定的,由该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业务相关人员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一条违规处理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视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撤职、开除等处分,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由相关责任人赔偿损失,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本制度由控股公司负责制定和解释。凡控股公司原有制度与本制度相抵触的,一律以本制度为准。
一、企业财务资金运作风险的表现
1. 企业财务资金筹集的风险
企业财务资金筹集主要表现为, 企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负债所带来的风险;再者就是由于企业在财务资金成本的运用上存在着大幅度的正当变化时, 由于利率、汇率等大幅变动时, 从而影响了企业财务资金预期的经济收益。
2. 企业财务资金投资的风险
这里所指的企业财务投资风险主要是企业在中长期投资的回复率及投资项目使用资金期间的震荡, 这会让企业在资金报酬投资时不能达到财务资金投资前的预期目标, 无法确定其最终的收益情况, 继而所发生的风险。
3. 企业流动资金运作上的风险
我们所说的流动资金, 只是限定在企业的短期投资中的资金运用情况, 由于流动资金结构会发生不合理的情况, 所以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样的风险主要包括:现金风险、应收帐款风险与企业存货风险。
现金风险, 主要是企业在日常的库存现金量不能够满足企业每天正常的生产支出, 不能完成各种费用的开支, 继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与发展。
应收帐款风险, 主要集中表现在企业的客户无力偿还所欠货款、垫付款等资金款项, 使得应收帐款不断的形成坏账, 造成企业的损失。
企业存货风险, 表现在存货不足与工程材料缺乏, 造成停工待料、设备等情况, 这样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经营水平;另外, 则是企业的存货过多, 占用库房、资金, 加大管理人员等费用, 这些都是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
4. 企业收益再分配的风险
由于企业财务资金的收益与分配, 可以为企业在今后的不断生产过程中所利用、加强, 这样就会使得不合理的收益分配, 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资金的有序使用。在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人工资与奖金, 或是为投资者的分配过多时, 都会使得企业在未来的经营成本上带来风险, 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 并由此无法保证在预计的经营期间内持续经营, 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加强监管力度合理化财务资金运作与财务管理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国家制定了很多扩大内需的金融政策, 信贷超常规增加, 由于贷款规模大, 在政策调整的情况下, 信贷风险可能会暴露。中国经济的跨跃发展造成当前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大部资金的注入依靠银行的融资, 而使企业的经营处于高负债运行中, 且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 这样对企业生产经营提出更的要求, 如有一点闪失, 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链的中断, 如:银行贷款收回后, 不能及时或停止发放贷款。真正的自有资金及项目融资占比很小。而合理的资本结构为流动资金贷款补充企业的流动资产, 自有资金及项目融资用于固定资产的建设。
企业的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然而, 有人认为财务管理仅是简单的记帐;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 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忽视财务管理自身的规律性与相对的独立性。如:投资建设项目时必须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预算;再资进行融入资金, 必须分析利率的波动对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 经营风险, 外汇风险等方面;投入生产后, 必须对应收帐款回收风险进行分析 (包括坏帐损失、客户的资信等级等方面) .
三、对企业财务资金运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巨大的风险可能会为企业带来高报酬额, 但这只是紧紧的可能。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严格有效的控制与防范企业的财务资金运作风险, 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在组织企业的财务资金运作的活动与处理财务资金运作关系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协调、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企业经济活动才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 才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形成。
1. 正确理解国家政策, 加大回避风险力度
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受国家的政策宏观调控影响相对较大。所以当前的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看到产品市场的波动趋势, 更要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 才能针对性地制定资金运作风险管理策略。如果国家宏观调控提高贷款利率, 我们应及的核算利润率与贷款利率的比值, 如利润率低于贷款利率时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企业进行投资与决策时, 要积极做好事前准备, 尽量回避企业财务资金运作风险的力度, 尽量采取风险小或无风险的投资方案进行投资与运作。
2. 立财务经济指标预警系统, 有效控制风险出现
企业是否盈利并能决定能否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只有充足的现金流量用于各项开支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生产经营。所以企业必须减少各项应收款项, 存货保持一定数量, 盘活各项资产, 保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于净利润。定期编制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的现金流量表、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 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保证企业充足的现金流量。同时对获得能力、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利润率等经济指标进行时实监控, 防范于未然。企业要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控制财务资金运作风险的发生与出现, 积极采取防止企业财务资金运作风险发生的保护性措施, 从而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并在其出现风险后有效的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范围及损失程度。
3. 制定准确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积极抵补风险亏损
为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必须制定企业财务目标。制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 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控性。只有制定合理可行的财务管理目标, 才能做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 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解决问题。当企业不可避免的发生损失时, 要适当额度进行资金与存货的保全工作, 大量的保留可用资金, 用以抵补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与损失。
4. 分散各种风险机率
在企业的财务资金运作风险出现时, 要通过企业进行资金的有效管理措施, 运用多种经营与多项投资并存的方式去将风险分散。在分散风险的实际运用中, 主要是运用多种选择、多种筹资方式与不同的期限进行风险的减缓、分散到最终的分化。
5. 适当转移风险危害
这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拥有特殊的手段, 去将所出现的企业财务资金运作风险转嫁给其他企业或是有力承担的公司等, 例如企业保险、转包等各种手段。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 只有防范资金使用风险, 财务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能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才能有效的帮助企业发展, 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张其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规避[J].同济大学学报.2006 (09)
[2]张英陈继媛:企业经营中的现金流量管理[J].统计与决策.2004 (12)
[3]王莹: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J].企业研究.2007 (02)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金运作;问题分析;对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不过,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由个体或私营经济发展而来的,严重缺乏完善、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在资金运作方面没有战略规划和风险防控,进而在实际的资金运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一、我国民营企业在资金的运作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1.资金运作的筹资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有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对经营资金进行筹集的需求非常的迫切,但在筹资的过程中存在筹资渠道不通畅等多种客观的制约因素,导致在资金方面出现严重不足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处境尚可的民营企业,由于受到传统的小生产经营理念的限制,保稳求安,没有强烈的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投资愿望,也就没有筹资需求。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实力相对雄厚,主业符合地方政府的产业方向,政府就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降低贷款门槛,让企业主觉得资金、土地容易解决,就对企业进行盲目的、低水平的外延式扩张,造成资产负债率太高,当碰到近两年银行收缩贷款规模、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很多企业又是以短贷长投的模式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遇到还贷还银行不再放款,就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清算的窘境。由此可知,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在筹资方面出现三种极端的状况,即筹资需求和愿望较为迫切但是却严重缺乏资金来源,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却没有筹资的需求和愿望,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又有筹资的需求和愿望的又存在盲目的融资扩张。
2.资金运作的投资问题
就整体而言,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还是具有较为强烈的投资需求和愿望的。然而,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民营企业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高科技民营企业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比较低的投资建设产业层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或是转产的方式而得来的;第二,不合理的R&D投入,投入重点偏向于技术和设备的购买方面,进而导致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出现严重的投入不足状况,增加了技术开发与创新的难度;第三,进行自主开发与创新的能力较弱,大多数的高科技民营企业都严重缺乏自主技术,没有专利发明;第四,在投资方面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安排。
3.资金运作的利润分配问题
在民营企业的资金运作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利润分配环节。不过,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将利润用于现生产中,还有一小部分的民营企业将利润用于再生产中,这种情况是对民营企业资金运作问题的充分体现。目前,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式都是创业者绝对控制的管理方式,利润是否分配全由创业者来决定。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投资意识和愿望,利润多用于投资,那么用于分配的利润自然就会减少。
二、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资金运作问题的相关对策
1.加强建设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理念
我国大多数较小规模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小生产经营理念上,无法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他们在实际的资金运作中往往都太过谨慎,缺乏利用诸如增加负债等筹资方式来对企业生产规模进行扩大的意识,在投资方面也是左摇右摆,犹豫不决的,此外还严重缺乏自主开发和创新意识和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民营企业的传统生产经营理念进行良好的引导转变,将其向社会化大生产经营理念方面引导,减轻或是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例如在汽车配件领域,一个企业专做一类配件,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一类配件上进行研发、工艺改进、品质提升上,相當于将千钧之力集中于一点上,这类配件的研发突破能力自然就很强,容易做细做专做精而达到行业内的先进水平,这样的产品就有竞争力,企业的发展水平也就得到提升。
2.对民营企业决策机制进行完善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投资决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确保生产经营过程中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投资决策机制。我国现阶段的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依靠企业家的个人行为来进行重大决策,这样的决策缺乏必要的科学性论证。我们需要对目前具有社会化以及未社会化的各种决策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切实落实到投资决策当中去,以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如地方政府加强各领域专家名录库的建设,让企业便捷的找到就近的对口专家进行咨询服务,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3.改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想要实现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确保决策正确性和科学性,规避各种经营风险,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加强自身的约束监督机制。如小企业可以寻找对口专家提供咨询服务,虚心求教、广泛论证、谨慎决策;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管理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使企业摆脱过去小规模以及个人决策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科学化决策和健康的运行发展。
4. 提高民营企业的政府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并为其提供一些适当的帮扶支持。对民营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引导,对政府与企业信用的监督能力进行强化;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可靠的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政府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管理,为民营企业的筹资提供一些方便条件;政府适当的给予民营企业直接的资金奖励帮扶,促进企业的资金累积和经营发展。
5.资金运作陷入困境民营企业的对策
近两年有相当多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因过度负债、盲目投资造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清算的困境。这里介绍两条解决途径。
(1)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经营管理,扩大销售规模、提高利润水平。战略投资者是指能带来更大市场或能促进公司技术升级换代等单位,主要适合于产品有竞争力、市场前景好的企业。
(2)盘活变现不动产,降低负债率。对于因固定资产投资过大造成负债多、财务成本负担重,甚至到了无力还本付息的困境,就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盘活变现资产,偿还债务,让企业活下来。例如将要盘活变现的不动产通过打包出资成立一家新公司,再将新公司股权转让,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和财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048号)的有关规定。可以节省不动产交易环节的营业税及土地增值税。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想要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阻碍企业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有所了解,特别是资金运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与处理,以便加强资金运作的科学性,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安春明,牛丹.我国民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研究[J].才智,2013(22)
[2]梁鹏英.新经济视角下民营企业资金管理探究[J].时代金融,2013(14)
[3]张超.如何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难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0(19)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部;资金管理
一、施工企业项目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前期对资金来源和流向没有规划
由于施工前期对业主资金拨付、拨付条件或政策以及拨付力度如何没有了解或者说没有想过去了解;对施工合同、施工图没有研究;对材料市场没有调查,从而对项目部进场后需要配备生产要素,各项生产要素在各施工阶段需要消耗多少资金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生产需要没有概念,对项目部自身会产生多大的效益也是个未知数;上对业主、下对施工队伍、供应商都要有测算,很多项目部因为无资金预算及使用计划,使用随意性大,如果项目施工生产进展不顺,往往会造成资金紧张的局面,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1.2项目部没有切合施工生产实际的资金滚动预算和监控
项目部在施工生产中没有对项目部月度、季度、年度资金周转做切实可行的预算,从而在施工生产中出现资金周转不畅影响施工生产正常运转;另外在资金流向中没有做必要的监控,导致工人工资没有及时发放到工人手里,急需的材料没有及时购入影响了施工生产的正常运转,从而加大了成本。
1.3项目部财务人员及管理层对资金管理与项目部的生产经营与成本管理认识不深刻
很多项目的资金管理都是单纯的为管好资金而管资金,与项目的生产经营及成本管理相脱节,工程、合同、物资、设备、财务几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相辅相成,项目部亦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加大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二、如何加强项目部资金管理
针对资金周转的特点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项目部施工前期做好资金流的整体规划;施工过程中推行资金滚动预算与监控工作,树立资金管理与施工生产进度、成本控制相辅相成的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职能执行资金使用牵制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见解,供大家参考:
2.1在施工前做好对资金来源和使用的调查研究,对项目部自身潜能做一个评估,从而制定资金整体规划。
2.1.1对建设方资金运作情况做一个清晰的分析和了解。主要研究与建设方签定合同的相关内容约定:有关税金的交纳,预付款的拨付比例、拨付时间,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的扣除比例及返还时间等等,了解建设方的资金来源和相关人文环境,考虑其是否在必要时能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从而为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2.1.2对项目周边人文环境、即将进场的施工队伍、材料市场及材料供应商进行调查,制定施工队伍及材料供应商招投标及付款方案。因为项目部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到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否直接影响到项目部资金周转:比如征地拆迁的进行及征地款的拨付等等。施工队伍的素质,单价,材料的供应地远近、单价、质量,供应商的品质及付款方式、付款比例等,施工生产的进度、质量、安全,最终影响到项目部的经营效益。所以只有制定好资金管理方案,才能达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2.1.3结合以上资金流对项目部自身债权债务、资金节超及成本效益做一个整体预算,从而在前期做好宏观资金控制。项目部管理层对自身创造效益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管理方案,创造更顺畅的资金环境,为效益最大化做好准备条件。
2.2施工过程中推行资金滚动预算与监控工作
2.2.1项目部做年度、季度、月度施工生产计划的同时,根据施工计划制定相应的年度、季度、月度资金预算。月末根据施工计划完成情况拨款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根据实际完成计划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下月施工计划和资金预算进行修订,制定相应措施保证其更有效的完成。
2.2.2资金预算编制要逐级编报,逐级审核,统一管理。项目部要建立预算编制、审批、监督、考核的体系。比如:物资部门主材供应要与施工计划相结合编制资金预算报项目部审批,并根据审批计划采购材料。如有新增工程量、变更等需要材料的,需报项目部工程合同部门核实,经项目部审核调整资金预算,经项目经理批准后予以采购。
2.2.3做好资金流向监控,把资金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施工企业项目资金监控主要是对作业队的支付是否切实支付了工人工资,作业队负责人是否真正用收到的工程款配足了作业生产要素,通过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对作业队人员的统计,合同部对各岗位人员工资标准、考勤及考核办法的采集,财务部门根据上述信息做相应的工资发放表,经作业队负责人审核,在月末拨付款项时监督其对工人工资进行发放。物资、设备等相关部室负责现场其他生产要素配备及使用情况,以及各月购买或维护这些生产要素需要资金的编制预算,并对各月生产要素使用资金情况进行监控,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项目部与作业队双赢。
2.3 项目部资金管理与施工生产进度和成本控制息息相关
2.3.1项目部资金管理与施工生产进度息息相关,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是项目资金管理的本源。依靠公司垫支,只是一种权益之计,治标不治本。因此施工生产进度是否正常进行,工程日志、各种台帐等内业资料、变更设计的资料是否齐备、报批程序是否及时,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业主工程款的拨付,从而影响项目资金的筹集和管理。项目部资金管理离不开施工生产进度;施工生产进度亦离不开资金管理,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提高施工生产进度,进而加快资金周转。
2.3.2项目部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相辅相成,项目部成本的控制离不开资金的控制管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加快施工生产进度,从而降低单位管理成本,降低单位时间内的人工成本,取得供应商信任,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项目部生产效率和收益水平,达到业主、作业队伍、供应商、项目部共赢。项目部每月应根据所属各部门报送的成本分析情况和当月施工计划编制的资金预算情况拨款,并定期进行分析调整,定期考核,提高作业队与供应商的积极性,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施工生产进度,实现共赢。
2.4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执行资金决策相互牵制制度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财务人员对工程施工、合同造价、成本定额的知识培训,鼓励财务人员考评专业证书,并给予奖励,发行内部刊物,进行经验交流,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及综合能力。严格执行资金使用相互牵制制度,在项目部设立财务总监,直接对公司负责,所属项目资金的支付由该项目经理及财务总监联签,超过一定金额的需报公司审批。这样既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职能,实现资金统筹管理与项目部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公司对项目部的资金监督职能。
2.5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项目部还应做好收尾阶段资金回笼工作。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一、建立应收账款台账,及时清理,按期对账签证,确保资金安全;二、指定项目经理与财务总监专人负责,制定一套回收考核奖励制度;三、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争取能用保函换工程尾款以及质保金等形式,加快资金的回笼速度。
参考文献:
[1]严海英. 基于“公司——项目部”结构模式的企业资金管理研究
【建筑企业资金运作浅议】推荐阅读:
浅谈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筑企业管理12-02
建筑企业计划管理10-10
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06-20
中国建筑企业资质网06-21
建筑企业基层党建09-08
新乡市建筑企业09-19
建筑企业常见风险控制10-15
建筑公司企业风险点10-27
建筑企业账务处理案例11-03
建筑工程监理企业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