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精选9篇)

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篇1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为例

江门一中李月珍

上学期,我在学校省内公开日中上了一节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受到了省内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课堂气氛活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这节课,给我一个反思的机会,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足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培养换位意识,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是很重要的一环。

1、目标为学生而设计

由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目标主要也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而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目标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把精力放在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就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在沿着自已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的同时,也要顾及学生自己的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这样就会避免了 “以教”代“学”,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

如《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我认为基础知识是航天、生物、计算机的成就,这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归纳、整理知识并通过填充形式完成的,这既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又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两弹一星”的背景、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学生难理解、分析的,我把它归为难点,要突破。

2、设计开课导言,吸引注意力。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让学生重温“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然后设问:除了“神七”以外,就在这刚刚开始不久的21世纪,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许多的骄人的成绩,你知道有哪些吗?航天事业的成就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中国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告诉大家这只是我们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部分,由此导入新课。影视、问题情景的形式揭示本课的学习方向,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学生渴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场”,达成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这节课,针对“两弹一星”的背景,我用了大量了文字资料及图片,把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直接威胁我国安全的资料;苏军装甲部队参与进攻珍宝岛的图片及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并设问:假设在五六十年代你有权参与国防项目的审批,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要发展两弹一星呢?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

性。在讲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水稻时,用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 《饥饿的女孩》和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创设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这一世界性的问题。

4、设置问题,激发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但教师的问题必须切合书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反,满堂提问、琐碎提问、幼稚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就不是真问题、好问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成就完成填充后,提出两个问题:近代中国科技没取得长足进步,而新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就能用最精粹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向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5、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

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起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组织两个活动:①学生开展辩论: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让学生当场猜拳定正反方,活跃了课堂。②到最后有一个升学本课的讨论: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科技给人以力量而人文精神给人以关怀,两者是并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历史教学只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应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诚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时候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浓浓的师生情,就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开展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辩论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都分析,难免有跑题,但他们能自圆其说,我都充分肯定,然后再分析其观点正确与否。有的同学讲道,这些技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一点都不值得,应该用在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方面,语言比较的尖酸。我是先肯定其观点,再引导他认识到国家独立强大是发展的前提,并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篇2

案例一:悦纳“异想” (比赛场数)

师: (问题情境) 三个小队进行拔河比赛, 用单循环赛好还是用淘汰赛好?

生1:应该用单循环赛.每支小队相互比一次比较公平.

生2:如果用淘汰赛, 轮空的小队直接进入决赛, 这样对其他两支队不公平.

师:是啊, 为了公平, 三支队比赛应该用循环赛制.

生3 (手举得高高的) :我有一种方法, 让三支队一起参加比赛, 只要比一场.

师 (惊讶) :可是绳子只有两个头呀?

生3:把绳子围成三角形, 让三支队在三个角上向三个方向拉, 按谁拉得远来排出名次.

师:你的想法真有创意, 下次学校比赛我们要试一试你的方法!

反思过去在课堂中我们强调整齐划一, 教师“教科书式”的答案就是学生思想的“标准”, 就这样我们压抑了一大批学生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 存在经验开发和反省批判意识的发展.本案例中第三名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很独特, 闪现着创造的光芒.这位教师很注重保护个性, 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特体验.他以真诚的爱心、满腔的热忱倾听学生的心声, 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沟通,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当面对学生创造奇特的“异想”时, 我们是不是应摒弃陈旧的观念?我们是不是应更多地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鼓掌?

案例二:善待错误 (直线、线段和射线)

师:我们认识了射线的特征, 请你们列举生活中的射线.

生1:手电筒和太阳射出的光线是射线.

生2:我认为手电筒和太阳射出的光线是线段.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它们发射出的光线被物体挡住了.比如说太阳上是一个端点, 物体上是另一个端点, 两点之间组成线段.

师:现在出现两种不同意见, 请同学们发表观点.

生3:我认为他的说法不对, 因为射线是在没有遇到障碍物的前提下产生的.

生4:我认为手电筒和太阳射出的光线有无数条, 物体不可能挡住所有光线, 因此它们不应是线段而是射线.

生5:手电筒和太阳射出的光线遇到物体会出现线段, 但它只是射线中截取的一段.因此手电筒和太阳射出的光线应该是射线.

师:物体阻挡只是一种“障眼法”, 它不能改变光线的“真面目”———它始终是射线.你说是吗?

生2:我明白了.

思考传统课堂教师是权威、是中心, 对于学生的错误, 大多是给予无情的否定.而现在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 又落入“一味赏识”的怪圈.面对错误, 我们该怎么办?我想重要的是正面引导、客观评价.本案例中由于教师并未直接否定这名学生的回答, 而从保护学生积极性、自尊心出发, 积极引导大家参与对话, 通过平等的交流、沟通, 让这名学生体验到自己认识的偏差, 从而更好地建构知识.

案例三:正视“无序”

今天学习“6的乘法口诀”.我在投影仪上显示情境图, 引导小朋友根据方格编6的乘法口诀.突然王聪高高举起了手, 只见他脸上闪现着兴奋的光芒:“我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我班1组有6名同学, 2组有几名?3组又有几名?”天哪!那么亲近、那么宝贵的课程资源被我忽视的时候, 竟然由我们的小朋友挖掘发现了.我太激动了, 走上前深情地与他拥抱于是我宣布按照王聪的问题开展小组研究.

各小组有的默默地思考, 有的热烈讨论, 在不长时间内, 小朋友纷纷得出了结论,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反思课堂中我们常常忠实地执行教学设计, 最喜欢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可是学生并没有领会你的“意图”, 而是有了突发奇想, 有了惊喜的发现时, 我们还能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程序吗?或者我们还能视为“钻牛角尖”而严厉批评吗?当学生生命自主意识积极活动时, 我们何不以开放的心态让学生来主宰课堂?虽然课堂可能进入相对“无序”状态, 但这往往是学生求知欲望最旺盛之时, 是学生灵感和顿悟产生之时只要抓住时机, 恰如其分地引导, 就会使每一个意外都转化为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再思考解放的、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提升、发展.在实践教学中我逐步有了以下体会:

1.教师要“爱”学生.心中有学生, 才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宽容学生———宽容学生的偏激, 宽容学生的缺点, 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个性.

2.预设与生成不矛盾.严格执行教案是一种严谨, 然而我们更需要另一种境界———洒脱.洒脱意味着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 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关注生成的课堂并不意味着预设不重要, 不然我们的课堂会是脚踩西瓜皮, 溜到哪里算哪里.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为学生主动参与留足时间和空间, 为师生平等对话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 使预设和生成和谐相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3

一、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我来当小老师!”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笔者迈着轻松的脚步踏进课堂,一想到今天的识字课我要把昨天晚上绞尽脑汁才想出的游戏让孩子们玩,一想到就要看到他们高兴劲的样子,我就忍不住要笑出声来。可事与愿违,就在笔者兴致勃勃地现出自以为是的拿手好戏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对我说:“老师,这个游戏我会,让我来当小老师。”说完,他就蹦跳着走上讲台,拿起教鞭。指着生字带领大家进行词语接龙游戏。瞧他那自信的样子,还真是一位像模像样的小老师。而全班的孩子们,学习兴趣也特别的高,大家都争着要读生字,在接下来的读课文中,他们纷纷要求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课文,有的孩子甚至还把笔者当成他的学习小伙伴。请我读课文呢!一节课,在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结束了,这是以往的课堂所看不见的。而笔者,心里却有了一丝丝的失落,孩子们好像不需要我了,但他们表现出的自信让我欣赏不已,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强烈学习的愿望更是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在和谐的合作中快乐发展

“老师。我们小组来!请我们小组!我们小组是最棒的!”

瞧,在学完《假如》后,小组聚精会神地合作着编写小诗,孩子们有的轻轻说,有的忙着写。有的认真画……让我们欣赏欣赏小诗人的大作吧: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将用它为大地绘出美丽的景色。在春天鲜花盛开,在夏天绿树成荫,在秋天鲜果飘香,在冬天雪花飞舞。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将用它为我的校园添加一些健身器材,这样我们下课的时候就可以去玩,而不在教室或楼道里追跑打闹。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将用它为盲人画出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为残疾人画出一个个健康的身体,让他们能像我们一样自由地活动。

一首首生动有趣的甚至有些显得笨拙的小诗,无不展示7孩子们的风采,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能行,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和谐的合作使他们更深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我发展的快乐。

三、在积极的思考中快乐探究

“老师,我发现了!我又发现了!”

下面是《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段:

师:青蛙跳出井口后会说些什么?

生: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抓住时机,启发引导)青蛙看到天这么大,它又会怎么做呢?

生:它会想。天这么大,一定有更适合我住的地方吧。于是青蛙决定搬家了。

师:那它可能搬到哪里去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涟漪向无边。

生:青蛙首先来到大海边,它向大海看去,大海一眼望不到边。它想:大海太大了,不适合我住。

青蛙又来到了黄河边,它向黄河看去,它想:黄河的水这样不停地奔流,会把我冲走的,这儿也不适合我住。

最后,青蛙又来到小湖边。它看见小湖的水清澈见底,湖边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心想:这儿可真美啊!我就住在这儿吧!

从此,小青蛙就把家搬到湖里了。每天,它都能看到无边无际的天,还有成群的小鸟从空中飞过……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一同沐浴在课改的阳光中,一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同尝试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乐趣。新课程倡导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新型学习方式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

盘活教材,让课堂焕发活力 篇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实施建议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充分发挥、利用教材的例子与示范作用、创造性地将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相结合,就成为语文教师开发、拓展课程资源的第一步。因此,注意教材与生活、社会的融合、沟通,使学生对教材这个“点”的学习能基于一个广阔的“学习的面”,使教材掌握时代的脉搏,生活的韵律,就能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关键词】教材;课堂教学资源;整和;创造性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实施建议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充分发挥、利用教材的例子与示范作用、创造性地将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相结合,就成为语文教师开发、拓展课程资源的第一步。?

如果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是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路标”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那么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粮,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源泉。生活大语文,语文生活化,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寻找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和运用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

现有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范本,是学生在课堂里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是否每一篇教材都能满足学生的当前的需要和发展,都能适合时代和地方的要求呢?我想,首先,必须注意教材与生活、社会的融合、沟通,使学生对教材这个“点”的学习能基于一个广阔的“学习的面”,使教材掌握时代的脉搏,生活的韵律,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实,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把所有教材都“盘活”。?

1.各学科的融会贯通

对于同一册的教材,往往都能找到几个相通的“点”,我们就要善于整合各门学科的力量,把学科与学科融会贯通起来,让同学们徜徉在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语文有《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等与环保有关的课文,政治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我们在教学时,适当地调整了教学进度,重新安排了教学的逻辑顺序。首先,政治课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了解环保的迫切性,然后,语文课上以连续不断的“环保课文”冲击流,撞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语言文字中,意识环保,投身环保。而美术课则安排了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想象画练习,给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

2.本学科的点面辐射

课文中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本身就是我们开发教材的立足点。由某一篇作品引发开去,我们可以生成很多很多新的“教材”:作者的其他相关作品、作品的背景知识、某一个知识点产生的新知识„„我们就要立足原教材的点,努力把这个点推向广阔的面。?

如,学习课文《木兰辞》前,我就请学生听了一个相关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然后,我请他们读课文,他们被文章明快的节奏,丰富的词汇所感染,读得十分投入。接着我又背诵了本诗,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中掀起了一股竞读竞背《木兰辞》诗句的风尚。抓住“花木兰”这个主题,我还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请学生欣赏美国卡通片《花木兰》,从故事到课文到古诗到卡通片,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所感悟的,所捕捉的,要比任何考试的结果重要得多。?

同时,我还观察到,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单元,读为基础,以读促写,口语交际与实践活动交叉安排。这种整合优化的设计思路,形成了彼此渗透、互相联系的读写听说的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和语文学习效率,因而它是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轴心或出发点,还是课外语文的辐射点和发散点,也是沟通课内外联系的契合点。这就为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留足了空间。?

以苏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中的“长征组歌”单元主题为例加以说明。“长征组歌”是置于教材第一单元的重头内容,意在引领学生认识长征、品位长征、讴歌长征,接受长征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最终学习长征精神,赋予新一代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战胜艰难困苦的勇气和意志。但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现实生活,远离当今时代,需花大力气铺垫背景,设置情境,否则效果不易实现。针对教材这一设计理念和内容特点,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视频效果的魅力,创设长征时代氛围,用激情的语言导入,引导学生读中感受长征精神,然后就此单元学后,作了“长征系列”的专题学习。自认为不做专题学习不足以尽其味。于是,从“长征史话”、“长征故事”、“长征图片”、“长征组歌”、“长征诗文”、“长征新话”、“今日长征”等多角度制作课件、引领学生进行了专题性学习,最终使学生认识长征、感悟长征、内化长征。?

在进行“叶”的专题教学时,我经过精心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从四个角度进行探究,即文学的角度、科学的角度、美学的角度、哲学的角度。从文学的角度,学生感受到了个性化、感情化的“叶”;从科学的角度获得的是“叶”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从美学的角度,学生看到的是“红花绿叶”式的对比、映衬效果;从哲学的角度,学生体会到的是“落叶归根”式的深刻。所有这些探究内容,触动了学生敏于感知的心灵,调动了他们多角度思维的兴趣,激发了他们跨学科查找资料进行积极探究的欲望,也促进了他们对“叶”诗文的积累,并构成了丰富而多彩多姿的“叶”文化理解。?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他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用智慧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迎向开阔的语文天空!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篇5

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理应承担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激扬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让生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诗意地栖居”的重要责任。

生命化教学的意义

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能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和品质的教学。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关注教学向学生生命主体的回归,体现教学活动的目标和落脚点,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模式,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建构的权利,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使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教学。

教育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活生生、完整的生命,教学要实现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目的,首先就必须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特性与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是本真的教学、好的教学。学生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体”,其品质、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相互联系与配合,互相影响与制约。教学本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活力为核心,在成就性动机维持下进行持久性学习活动,实现生命的超越,使学生个体的智慧生命得以延展。

数学本身的精神、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美感,使数学具备自己所独有的魅力。它是一个包括实验、猜想、尝试、证明、改进等多样活动,并依据个体和群体共同努力实施的社会过程。数学在现实世界无处不在的应用中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环境,这一切足以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丰富的条件和源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能够给予人并可以影响其一生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教育中如果没有情感投入和心灵体验,就不会剩下什么东西。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就要用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就意味着要把数学教学过程看作重要的生命历程,体验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体验到学生是有差异的,每节课都是学生的生命历程,体验到数学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中。

生命化教学应具备的特点

尊重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会思考、有感情、能活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因此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做起,公开、坦诚、相互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恰当体验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愉悦、民主、宽松的生命成长空间。只有在教学过程 中“突出个体独立人格的培养,让个体真正成为生活价值承载的主体,积极地谋求自我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愉快的、有效的。

关注差异。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差异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暂时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差异,教育必须根据差异来进行,谋求适合差异的教学方略。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学习风格、愿望、学习步调等这些后天形成的因素中,而且也表现在先天形成的差异中。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组合形式,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因此,教育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方法。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是不同的,数学教学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关注生命的独特性,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愿望、目的和价值从所在关系中创造自己,按自己的愿望对所属的关系作出自我选择,进行自我建构。

关怀生命发展。从生命化数学教学理念来看,数学教学有三件事情要做:授受数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这三件事情是相互贯通的,既逐层递进,又相互制约。数学知识处在教学的边缘,它的内在根据可寻索到智慧。所以,点化或润泽生命是数学教学的深层使命,而不是停留、陷于数学知识的泥沼。关怀学生的生命发展就是要把学生看作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在数学知识传授、开启学生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和创造生命的意义,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生命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创设生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策略的指导,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望和创造欲的问题情境”。因此,一个善问的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易于混淆的问题和含糊不清的认识疑惑,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探究心理。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高度敏感,善于营造情境,抓住学生产生问题的可贵瞬间,继而努力助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的问题止于自己。培养“探究”的“问题情境”,首先问题要典型、要有思想,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由问题 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由此广泛的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问题为诱因,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展开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称为问题教学法。这种依托问题训练思维,问题激励创新的方法始终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6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也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激情,是导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为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挥学生蕴藏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重视课前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工作。

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学语”:同学们,你们都和谁赛跑过?小伙伴?爸爸妈妈?可是,你们和太阳赛跑过吗?和风儿赛跑过吗?今天,我们将和作者一起去和时间赛跑!听完我的话,同学们纷纷议论:和太阳赛跑?和风儿赛跑?和时间赛跑?怎么回事呀?他们已被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一个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营造好了,他们已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主动地要学习新知识。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课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搭设一个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演员,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活动起来,而不能让课堂只成为老师和几个学生的舞台。

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全体学生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和学生们共同整理了三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①“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②“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如何?③通过和时间赛跑,“我”明白了什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读自悟,并通过合作学习、研究讨论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看到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于是,学生们明白了,时间是宝贵的,和时间赛跑就会获得成功,然后我设计了一分钟的和时间赛跑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段读一读。短暂的一分钟后,让学生交流一下刚才的一分钟的实践情况,结果,有的一分钟读了近300字,有的只读了不到100字。通过这种亲身实践与体验,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碰撞,领悟到和时间赛跑的乐趣。

三、及时评价,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堂上,不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都应倡导真诚、客观、公正。

如果在课堂上能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力量,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让音乐教学焕发活力 篇7

1. 转变教学观念, 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

传统教学把音乐学习囿于课堂、课本, 囿于传授、训练。这样, 课堂如照本宣科, 知识学多了思维却学“僵”了, 音乐教学陷入了脱离情感审美的怪圈。在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教学必须实行开放:一是要解放学生, 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如独立思考、个性理解、表现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不同意老师观点、教材解释或其他权威的自由或权利等) , 以及充分发展的空间, 使他们有话可说, 有事可做, 有疑可质, 有新可创。二是要开放教材。新课程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 要求根据本地、本校、各班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补充、重组、延伸, 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鼓励学生对教材超越。三是要开放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在实施过程中纳入直接经验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末及的音乐体验, 活动中的即兴创造, 从而超越预定的目标。四是要开放时空。学生学习活动的范围不应仅限制在音乐室, 而应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回归自然, 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同时要采集一切有益的资源, 引导学生由单调地从书本上学转变为以书本为基础, 把走进生活、课堂学习和网上学习联系起来, 在图书馆里的学习, 使书本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结合为充满生机的整体。在上《京剧欣赏》时, 先了解学生对京剧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导入, 用多媒体投影有关资料, 并用音乐激起学生兴趣, 再和学生一起演唱歌曲,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 如画一画脸谱, 讲一讲京剧故事, 使学生在民族音乐的魅力中, 增强民族自信心,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创造才能, 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价值之所在。

2. 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由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学生“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 良性互动关系不仅能增进师生间的信息传递, 而且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下, 教师应改变师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 建立一种单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 成为学生高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帮助者。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 能让师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要重视强化师生间的互动,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演唱, 把课堂的主要音乐活动设置成游戏, 以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二是让师生彼此位置互换、权利互变, 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 使每个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 同时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式和通道, 让学生在多种体验形式中互进。四是通过合理评价手段, 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 注重学生的纵向发展,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激活教学过程, 由注重口头传授、直接给予知识转向注重设计、组织多样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必须激活, 只有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以往一些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基本是等同于“告诉”的讲授, 有的教师根本没考虑歌曲的节奏是否简单, 紧接就是支离破碎的视唱练习。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 这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品质。为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置于音乐实践活动中, 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并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同时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 体验这个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注重教学反思, 由习惯指责学生转向多反思自己。

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篇8

一、高质量的教学预设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数学教学传统教学较多关注教师怎样教。因此,研究教材教法是教学预设的重心。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预设要给生成留下足够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预设,会导致学习活动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应在预设时,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三、应该尊重生成,共同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而且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那么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的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让每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进取状态,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从而达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关注活动体验,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认知体验,就不会有任何意义,认知的目的就是要将这种知识内化到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系中,所以我们教学中应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数学学习。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去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时真正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是教或“活动的数学”,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的活动过程,让每名学生都能用心体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乐趣。

五、我们还应该关注“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应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知识与技能中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规范加以挖掘和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中隐含的原始实践认识活动,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在获得一个公民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书是传递数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应用,是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重要纽带,由于数学思想方法隐含于基础知识中,以知识的发生、发展和问题的解决为形成展示的载体,往往不能像具体的数学知识那样易于掌握,教学时,应把握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试着用数学思想方法加以解决,逐步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深化,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更高追求。

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9 篇9

五年级数学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投入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能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就传授知识,那就只能使人感到冷漠和疲惫。”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群体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就需要变“教室”为“学堂”,促“教师”为“导师”,使课堂活起来。

如何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默现象,让课堂活起来昵?我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古语曾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怕我们,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老师的,见到老师躲着走,看到老师,闪一边去,也就是说我们与学生的相处,是不得不相处的一种状态,学生看到我们没有亲切感,说到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我们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我们只是学生害怕的那个人,他学你这科,也是出于无奈,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本来就不是良性的,怎么能期待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呢?

比如,我们学校的于校长,我听别人说过,学生敢跟她开玩笑,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说,我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是我能看见凡是她教过的学生,对于校长都很留恋,这么融洽的关系,她的成绩优秀,我们可能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我说了这么多,好像跟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不这样认为,我们当老师的都是成年人了,我们都晓得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在学生心目中却要扮演公正公平的法官角色,我们知道春天也并不都是绿草茵茵,鲜花遍地,其实,大街上到处都有狗屎,但是我们要维护孩子们纯结的心灵,尽量把这个世界还原成他们所能想像到的童话般的样子,我们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自己高大的样子,也就是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孩子们才会听话,才会听课,才会按你的要求去认真的学习。

一、导入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有魅力的数学课堂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极大的关系,语言的运用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语言可以诱发学生的内动力。精心锤炼的数

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主的活动,教师是诱发灵感,指导学生学得知识的利器人。这就需要教师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导妙引,导在关键处引在模糊时,引导巧妙得当时,才能使学生积极开动思维,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发现数学课堂的魅力。如果说语文课堂充盈着诗意,那数学课堂更多的是睿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做为课的引入很重要,教师要根据不的课的要求,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很快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堂课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1、声音与动画相结合的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一个集文字、图象、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为一体的立体课堂环境,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序、生动地在课堂上展示各个直观素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处于最佳。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除法”时,播放了猴妈妈带领7只小猴摘了8只桃的一段动画片,小猴子吵吵闹闹的分桃子,请同学们想一个好办法帮他们公平的分桃子。二年级的孩子一听说要帮小猴子的忙,都积极的去想办法,认真思考如何分桃。

还有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秒的认识”时,画面上播放了一个钟面,并伴有声音“我是时间老爷爷,有哪位小朋友认识我,我就和他交朋友,你想和我交朋友吗?”孩子们一听立刻就兴奋起来了,整节课孩子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自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语,“同学们,角你们认识吗?角可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藏在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里,看谁能找到的角最多?”学生找到了教室里和生活中很多地方的角。

又如,在“教学6的除法”时通过“逛商店买东西”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去商店买过东西吗,3个小朋友一共买了6只铅笔,你知道他们平均每人买几只铅笔吗?”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身边处处有数学。

3、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新奇的导入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精彩、高效的导语就像磁石一样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精心设置疑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生疑),从而想突破认知冲突(质疑),进而去发现、研究、探索(释疑)。

例如:我在进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先安排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下面的数能被3整除吗? 39、45、54、78、87、168、186、400002、200004、200000000001。

题一出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只有39和186能被3整除,因为个位上的数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显然是受到了前面所讲的“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还有的回答前五个数很顺利,到回答最后三个数时,哑口无声,只能埋头苦算,教室里变得很安静,与刚才热闹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我立即转过话题说:“你们随便说一个数,说多大都可以,我马上就能知道它能不能被3整除。”于是一个学生说了一个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我马上作出了判定,有的学生不相信,在练习本上验证,结果和老师所说的一样。这样,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我紧紧抓住这个时机,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我及时地引入了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了之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的导入,老师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4、故事导入法是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这是他们感到又饥又渴。孙悟空好不容易化来一只大西瓜,猪八戒见了就来抢,孙悟空连忙抱住西瓜说:„不准抢,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4。‟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猪八戒一听高兴地笑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故事导入法能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二、设问,也就是李校长倡导的:用问题引领课堂

关于怎样用问题引领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首先作为一个教师来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使自己的知识始终处于丰盈状态,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有的放矢,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对自己的老师折服,真正的折服应该包含有敬仰的成份,而不是在我们的教鞭下恐吓出来的服从。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让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特别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中提出了“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1、围绕“重点”设计问题

(1)、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抓“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我设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因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2、抓“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1)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体温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 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上一篇:大王作文500字下一篇:利辛一中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