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5-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精选9篇)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1

⑵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⑶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⑷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⑸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⑹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⑺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⑻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⑼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⑽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⑾““””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明明看到我,又装着没看到,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⑿“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⒀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⒂时间过得真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⒃钱钟书先生和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⒄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二柄》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2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释:放弃,丢掉

B.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 徒:白白地

C.专以其事责其功 责:责求

D.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 劫:胁迫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明君的制臣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②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 ③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⑤越官则死,不当则罪⑥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结果齐简公失去了奖赏大权。

B.国家的恩威赏罚不可授之以人。君主一旦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轻则被蒙蔽,重则导致国家危亡。

C.昭侯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3分)

(2)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3分)

(3)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选自《晏子春秋》)

9、B(徒:仅仅,只是)

10、C(①句是奸臣的.做法。②是子罕的权术⑥是君主的欲望外露后的后果。)

11、D(“子之投齐桓公所好”错,子之蒙骗的是燕王子哙。)。

12、(1)(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觉” “说”“左右”各1分)

(2)(韩昭侯)不是不讨厌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比寒冷厉害。(“恶” “侵官” “甚于寒” 各1分。)

(3)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他们的君主。(夺、因、侵各1分)

13、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参考译文:

《马桥词典》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3

①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竟然真的是按词典的体例叙述下来的。

②世俗观念中,一个好的小说家其实更像一个雕塑家:把多余的泥巴去掉,让我们看他需要我们看的泥巴。而我们也把它看作是我们该接受的生活本身。这种惯性使我们即使疑惑过,也很快被惰性轻轻抹去。

③《马桥词典》让我们重又疑惑,生活真的那样井然有序?真的像要求学生写作文那样,有因有果、有头有尾?“跑了题”的内容、多余的泥巴真的是碍眼的废物?

④《马桥词典》让我们看到:泥巴还能这么玩儿。他不止是形式的出新,更在于它搀杂了太多的我们承担不住的真实。抽去了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需要更多的勇气。

⑤作者韩少功毫无表情地解释着马桥人113个专用词,以其专有的内涵代替了故事、人物,成为小说的真正主角。

⑥《马桥词典题记》中写道:“不是地域而是时代,不是空间而是时间,正在造就出新的语言群。”这种对于时间的探索,大概可以看作韩少功笔下越来越清晰的主题线。

⑦与之相关的问题——人物的本性的表现,也体现出时间上的渐进过程。

⑧这样的结构,使得小说中可能含有的象征意味不像他的《爸爸爸》那样突出、鲜明,易于被捕捉和易于被把握。

⑨看《马桥词典》不可能马上轻易地把握住它的全部内涵。然而,浮光掠影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所打捞到的是一把真实的人生悲凉——不是被扔掉的泥巴,也不是硬加上的泥巴。

1.解释文中词语的意义

泥巴:_________

惯性:_________

惰性:_________

2.对第④段中“泥巴还能这么玩儿”一句的含义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的传统写法可以打破。

B.按字典的体例叙述长篇小说。

C.让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完全等同。

D.从不同时间的词语的特定含义,揭示人物本性,揭示小说主题。

E.保留生活的原貌,揭示其他作家没有勇气写出的事实。

F.在嬉笑怒骂中揭示生活的本质。

3.第⑤段“毫无表情地解释”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4.第⑧段“这样的结构”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5.最后一段概括了《马桥词典》的内容方面的特点和意义。请作简要回答(不超过25个字)

答案:

1.泥巴:生活本身。

惯性:作者舍去了许多的生活,并要读者接受。

惰性:不愿改变传统观念的保守性。

2.CF

3.用113个专用词自身的意义去揭示主题。

4.字典似的体例,由“解词”来揭示人物、主题。

坚持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篇4

坚 持

①拔河是一项最简单的体育运动,但是,越简单就越富哲理。从表面看,拔河是力量的对抗,从本质上看,则是意志、信念的对抗。一般而言,人数均等的双方力量不会有很大的悬殊,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力量的重要性退居其次,关键是看大家合作的决心,是否齐心协力,是否有顽强的斗志,是否有必胜的信念,是否能坚持到最后一秒钟。

②其实,何止是拔河,大凡竞技项目,大凡奋斗成功的历程,有哪个不是这样呢?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赢了对手,谁就赢得了胜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就是胜利。

③坚持和胜利画等号,除了坚持者主观信念的作用以外,还需要有知识的支撑。所谓知识的支撑,则是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于事理的正确认识。

④开宝二年(969)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太原,最后无功而返,就是一个因为对事理缺乏专业知识和正确认识,该坚持而没有坚持的例子。

⑤开始,赵匡胤引汾河水直灌太原城,使太原成了一个孤岛。但奇怪的是,从三月一直到闰五月,太原城墙除了掉下几块土渣子外,基本上什么事也没有。北汉一直在咬牙坚持,但宋军先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正当盛暑之时,很多士兵水土不服,腹泻,精神萎靡,虚脱无力。

⑥其实,宋军再困顿,也不会比北汉更困顿,赵匡胤完全有理由坚持下去,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开宝二年(969)闰五月中,宋军退兵。

⑦宋军撤退之后,北汉决开堤坝,把浸着太原城的水放走。想不到的是,浸泡了数个月的城墙露出水面时,竟然大范围坍塌。北汉君臣看到这个情形,个个都出了一身冷汗,深深地后怕。

⑧当时契丹的使者韩知璠也在太原,喟叹道:“宋师引水进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知道先浸而后涸,则太原城必早早陷落了!”韩知璠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赵匡胤哪里知道土城墙“先浸而后涸”才会坍塌的道理呢。赵匡胤因没有坚持留下了千古遗憾。

⑨乌龟和兔子赛跑,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说的都是坚持;头悬梁锥刺股,尾生抱柱,不抛弃不放弃,说的也是坚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说的还是坚持……

⑩坚持面对的实在有太多的情境。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也不是因为坚持才会有希望。而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为人为事的准则告诉我们必须要坚持,因为现实已经到了要突破我们拼死坚守的事业和人格底线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为底线而坚持,就是你直面 “为什么坚持”时最简洁、最坚定、最有力的回答。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4分)

小题2:文章的第②段中加点的短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中,在论证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是哪句话?请指明它的作用。(3分)

小题4:文章第④-⑧段和第⑨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它们在论证的角度和举例的方式上有什么区别?(4分)

小题5:结合本文对“影响坚持到底的因素”的相关阐述,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坚持就是胜利”。(1分)文章开篇列举了拔河的例子,(1分)接着在对事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的思维视角予以及时的拓展延伸,(1分)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小题2:不能去掉,(1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指的是“大凡竞技项目,大凡奋斗成功”,“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赢了对手,谁赢得了胜利”,它为论点的树立限定了范围,(1分)如果去掉了,文章的论点就太绝对化了,与现实实际不完全相符。(1分)加点的短语充分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1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坚持和胜利划等号,除了坚持者主观信念的作用外,还需要有知识的支撑”一句,在论证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分)

小题4:文章第④-⑧段是从反面(1分)具体举例(1分),第⑨段是从正面(1分)概括举例(1分)答到关键词即可得分。

小题5:示例:本文强调了影响“坚持到底”的因素除了“主观信念”外,还有“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于事理的正确认识”因素,(2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发现,影响“坚持到底”的还有为人做事的原则和准则因素,坚持到底不应该只凭主观盲目地进行,还应该客观、全面、理性地对待。(2分)

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理解和定位,论点一般是指题目或者中间某句,其作用在结构上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需通过仔细阅读,从具体的“拔河”事例,引出“坚持”一词,然后继续阐述,最后提出论点“坚持就是胜利”。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是否定的,从议论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首先回答不能;因为加点部分限制了范围,如果删去,就变成什么情况之下都并非有灵感,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小题3:

试题分析:把这一段话写出了,然后写出作用。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比论证的掌握,对比论证需从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这几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5:

文言文练习阅读附答案 篇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岑文本谓所亲曰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之顾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 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3分)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

参考答案:

4、A (薄:看不起)

5、D ( A 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B 以,连词,表因果;连词,并列关系,又。C 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与者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D 之,都是代词)

6、B (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7、(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重点词语:高、厚、装)

(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重点词语:条、切、怪)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重点词语:暴、过、名)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钱若水传》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6

钱若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人。若水幼聪悟,十岁能属文。华山陈抟见之,谓日:“子神清,可以学道;不然,当富贵,但忌太逮尔。”雍熙中,举进士,释褐同州观察推官,听决明允,郡治赖之。淳化初,寇准掌选,荐若水五人文学高第,召试翰林,若水最优,椎秘书丞、直史馆。岁余,迁右正言。会置理检院于乾元门外,命若水领之。俄同知贡举,加屯田员外耶。诏诣原、盐等州制置边事,还奏合旨,翌日改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与张洎并命。尝草赐赵保忠诏,有云:“不斩继迁,开狡兔之三穴。”太宗大以为当。

真宗即位,加工部侍耶。数月,以母老上章,求解机务,诏不许。若水请益坚,遂以本官充集贤院学士。俄诏修《太宗实录》,成八十卷。真宗览书流涕,锡赉有差。

俄知开封府。时北边未宁,内出手札访若水以策。若水陈备边之要有五:一曰择郡守,二曰募乡兵,三日积刍粟,四日革将帅,五日明赏罚。

未几,出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时言事者请城绥州,屯兵积谷以备党项。边城互言利害,前后遣使数辈按视,不能决。时已大发丁夫,将兴其役,诏若水自大名驰往视之。若水上言:“绥州顷为内地,民赋登集,尚须旁郡转饷。自赐地赵保忠以来,人户凋残,若复城之,即须增戍。刍粮之给,全仰河东。其地隔越黄河、铁碣二山,无定河在其城下,缓急用兵,输送艰阻。且其地险,若未葺未完,边寇奔冲,难于固守。况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所过山林,材木匮乏。城之甚劳,未见其利。”复诣阙面陈其事,上嘉纳之,递罢役。初,若水率众过河,分布军伍,成有节制,深为戍将推服。上谓左右曰:“若水,儒臣中知兵者也。”是秋,又遣巡抚陕西缘边诸郡,令便宜制置边事。还拜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

六年春,因疾灸两足,创渍出血数斗,自是体貌羸鼛,手诏慰劳之,俾归京师。数月,始赴朝谒,因与僚友会食僧舍,假寝而卒。年四十四。赠户部尚书,赐其母白金五百两。其死也,士君子尤惜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改)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决明允,郡治赖之 听:倾听。

B.真宗览书流涕,锡赉有差 锡:通“赐”,给予,赐给。

C.前后遣使数辈按视 按:巡查。

D.俾归京师 俾: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以本官充集贤院学士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 且其地险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边寇奔冲,难于固守 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D. 深为戍将推服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复诣阙面陈其事,上嘉纳之,遂罢役。(4分)

(2)数月,始赴朝谒,因与僚友会食僧舍,假寝而卒。(4分)

11.第I卷文言文中,传主钱若水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作答。(5分)

12.请用(/)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划8处)(4分)

8.A(听:判决)

9.A(介词,凭借。B.连词,况且/连词,尚且;C.介词,在/介词,比;D.介词,被/介词,替)

10.(8分)

(1)(4分)(钱若水)又到朝廷当面陈述这件事,皇上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停止招募劳役。(“诣”“纳”各1分,大意通顺2分)

(2)(4分)几月后,(钱若水)才前往(京师)入朝拜见,于是与僚友们在僧舍聚餐,和衣打盹就去世了。(“谒”“假寝”各1分,大意通顺2分。“假寝”翻译为“小睡”、“临时睡觉”均可给分)

11.(5分)聪慧有文才,断案公允,孝顺母亲,体恤民情,见识深远,深知军事(每点1分,任答5点即可)

12.(4分)才高好事/勤学不舍/若专成之苗裔/有世祖遗文/得成其篇业/观览讽诵/若典官文书/若太史公及刘子政之徒/有主领书记之职。(断对两处给1分)

钱若水,字澹成,一个字你,河南新安人。父亲文敏,汉朝青州率领刘铢征召他为录事参军,历任长水萦都尉、扶风令、相州录事参军。先是,府帅多以写字私自拿取官库钱,韩重资兼节制,比较并其弊端。文敏不同意,重资以其他事情朝廷要求的,文敏不屈服。太祖赞赏他有防守,

如果水小聪明,十岁能写文章。华山陈传见他,对他说:“你神清,可以学道;不但是,当富贵,但忌太快你。“雍熙中,考中进士,出仕任同州观察推官,听判决公正,郡治依赖的。淳化初年,寇准掌管选举,推荐如果水到王扶、程肃、陈列充、钱熙五人文学成绩,召试翰林,如果水最优,提升为秘书丞、直史馆。一年多。升任右正言、知制浩。在设置理检院到乾元门外面,生命如水领的。不久知贡举,加屯田员外郎。下诏到原、盐等州制置边事,回奏符合要求,第二天改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与张洎并命令。不久知道审官院、银台通进封驳司。曾起草赐赵保忠诏令,有说:“不杀李继迁,开狡猾的`兔子的三穴,暗中怀疑宋光嗣,拿头老鼠的两个方面。”太宗大认为应当。

《中国知青文学》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7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此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期的文学主潮。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品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

“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归入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面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来自创新的新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寻根文学是知青作家面对现代主义冲击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是他们追踪现代主义的结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寻根’可以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退下来,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乡村生活,而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这是中国作家豁然开朗领悟到的一个境界。”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青文学已经成为历史。知青文学与政治意识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厚度与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说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没有反思人性,更没有反思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文学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知青文学所秉持的隐晦的价值受到消解,而知青文学也响起了丧钟。总的来看,知青文学是中国特殊时期政治话语的文学表达。当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变成稳定的社会意识时,知青文学便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

(节选自2014年1月《文化观察》,有删改)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953年文坛就已经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在新中国历史上,1953年可以看作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

B.知青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统一鲜明,而且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C.“文革”结束以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人把它们归类为伤痕文学,也有人把它们归类到反思文学里。

D.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是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革”结束以后,伤痕文学虽然在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但作品的主题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了一致,搁置了“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

B.由寻根文学的出现可见,中国知青作家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冲击,同时也在追踪现代主义。

C.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

D.陈晓明教授认为中国作家已经领悟到:寻根文学可以从追踪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下来,撤下来也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致使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于是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B.已成为历史的知青文学的厚度与反思力度是有限的,这正是因为他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紧密相联。

C.文学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而且稳定的社会意识成为了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知青文学所奉守的隐晦的价值也就被消解掉了。

D.从知青文学到伤痕文学,再到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很容易受到特殊时期的政治话语权影响的。

试题答案:

1.A(1953年之后不久)

2.C(是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8

①记得有这样一项医学资料:一年不患一次感冒的人,患癌症的概率是经常患感冒的人的6倍。

②这似乎有点奇怪,但这却是真实的。据生物学家观察,一条鱼放在鱼缸中,没几天就死了,而三条鱼放在鱼缸中,却可以活一年多。因为它们在一种“竞争氛围”中,越活越有“战斗力”。

③还有一个成语叫“蚌病成珠”:蚌体内嵌入沙子,便分泌出一种物质疗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

④生活就是这样,需要经受磨难,需要参与竞争。我们应该让这种磨难和竞争转化为动力,而决不能受了压力而自悲自叹。尤其是在竞争中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更不能自暴自弃,因为竞争不相信眼泪。

⑤我们应该懂得,【成功是失败的.积累】,在竞争中不可能没有失败。

⑥一个成功的竞争者应该经得起风雨,应该具有抗挫折的能力。在竞争中流泪是弱者,只有在困境中奋起,才能成为强者。

⑦法国物理学家伦琴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但很顽皮。一次,学校以不尊重师长为理由,开除了他的学籍,使他因为没有中学毕业证而不能上大学。几经挫折与努力,伦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苏黎士学院,可毕业时学校又因他的履历问题拒绝他做一位知名教授的助手。面对种种挫折,伦琴从来没有掉过眼泪,而总是激流勇进、迎难而上。经过整整的努力,他终于担任了德国沃滋堡大学的校长。后来发现了X射线,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巨人。

⑧古今中外,流传着许许多多向逆境宣战的千古佳话,像伦琴这样在逆境中奋起并成就了伟大事业的人物比比皆是。

⑨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意志品质密切相关的。我们要懂得挫折乃至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人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有失败,关键在于谁的挫折能力强,谁就能获得成功;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

(《大众阅读报》-12-25)

【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

2.简要分析文章开头三节的作用。(3分)

3.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里却说“成功是失败的积累”,它们的意思相同吗?试简要分析。(3分)

4.第⑦节引用法国物理学家伦琴的事例阐述了什么道理?(3分)

5.请谈谈你对“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这个句子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人生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参与竞争,战胜困难(意对即可)。

2.引出论题,强调竞争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相同,都强调了只有经历无数的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4.只有在困境中奋起,才能成为强者。

沈从文《草绳》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9

这篇小说,用幽默略带哀伤的艺术语言,讲述圣诞夜夫妻互相赠送礼物的故事。妻子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自己的一头美丽长发。丈夫深知妻子渴望得到玳瑁发梳,忍痛卖掉祖传三代的金表。他们为了对爱人表示最深厚的爱,都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是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的东西。

黛拉和吉姆为对方买的礼物,最后都没派上用场,但是他们却都收到了一份最宝贵的礼物,这个礼物是最真诚的爱。

小说由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歌颂了人世间最可宝贵的诚挚的爱情。

【思维训练】

1,小说第2段,这情况不免使她想起,生活就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三者组成的,而抽噎总占优势。这句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说明这家的经济拮据,女主人常常为此而忧愁。)

2,她站在窗边,呆呆地瞧着一只灰猫沿着灰蒙蒙的后院的灰篱笆走。第6段的这句景物描写中的三个灰有什么作用?

(既写出环境的隐晦,也写出黛拉因钱太少、不能给丈夫买件好礼物而郁闷的心情。)

3,第9段,作者用示巴女王和所罗门国王来作假设的目的是什么?

(假设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两件东西会让一切珠宝和饰物相形见绌,非常珍贵,值得引以为荣。而吉姆和黛拉却将最珍贵的宝贝卖掉,为对方购买圣诞礼物,说明他们的爱情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更突出了主题。)

4,你看此刻黛拉的长发披散开来,摇曳生姿,闪闪发亮,像一道棕色的瀑布。第10段的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比喻。作用是形容黛拉的长发非常美丽,值得珍惜。)

5,黛拉两次说我头发长得特快。前后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开导丈夫,不要嫌她的头发短,美丽的长发很快会长出来的。

后者是安慰丈夫,他的礼物没有白送,长发很快长出来后就能用上梳子的。)

6,从文章里找出主题思想的语句。

(表现主题的语句:或许我头上的头发是数得清的,可是任凭谁也数不清我对你的爱。

剪发也好,长发也好,都不能叫我对妻子的爱减少一丝一毫。)

7,如何评价主人公吉姆和黛拉形象?

(吉姆和黛拉是一对平凡夫妻,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小市民。他们虽然生活贫困,却不离不弃,同甘共苦。他们能为对方牺牲自己最珍贵的宝物,足见他们爱情的深厚。他们在物质生活贫困交加的时候,还不遗余力地送给爱人浪漫又实用的礼物,真爱的光辉感人至深!吉姆和黛拉的形象表现出了许许多多小人物的最平凡又最伟大、最真实又最感人的感情世界。)

8,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贤人的礼物》叙写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自豪的长发和怀表,却换来了不再起作用的发梳和表链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

9,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局中,可笑和可悲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黛拉和吉姆买的礼物最后都可笑地成了最没用的东西,但是读者都能从这个遗憾的结局中读出一丝辛酸。发梳和表链虽然都没派上用场,但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正是彼此最珍贵的礼物。

欧亨利的小说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常能使人在恍然大悟中含泪而笑,回味无穷。在他幽默、诙谐、风趣、俏皮的笔调中,读者能真实而深刻地体会到各种小人物的悲辛,这就是欧亨利式手法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10,贤人的礼物中,礼物有哪两层含义?

(一层是指:黛拉和吉姆互赠的发梳和表链。

另一层是指: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是彼此最珍贵的礼物。)

1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的是礼物;暗的是感情,即黛拉和吉姆夫妻之间真挚的深厚的爱情。)

上一篇:“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800字记叙文素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