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英语课程简介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编大学英语课程简介(精选8篇)

新编大学英语课程简介 篇1

李义祥主编2014年最新版研究出版社定价:16元

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书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党的十八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和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和入党培训的工作实际,将大学生成长进步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起来,将大学生理想信念追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美好前景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积极要求入党的愿望,把优秀大学生吸引到党的组织中来。

新编大学英语课程简介 篇2

关键词:新编实用英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新编实用英语》是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 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适用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系列教材。本教材的特点之一, 是以提高学生英语素质为目标, 突出交际功能, 强化实用价值。特点之二, 是它的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每一单元围绕同一交际主题, 将会话 (Talking Face to Face) 、听力 (Being All Ears) 、阅读 (Maintaining a Sharp Eye) 、写作 (Trying Your Hand) 和趣味阅读欣赏 (Having Some Fun) 五个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逐步扩展深化, 便于学生理解、巩固和深化。为充分体现出教材的内涵,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特色,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 能力目标:本课程遵循高职高专旨在培养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目标和“以应用为目的,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听、译能力和初步的写、说能力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1) Section I Talking Face to Face;Follow the samples:能流利朗读本部分提供的2个紧扣本单元交际话题的对话样例, 并能熟记常用词语和句式;Act Out:能根据既定的交际任务 (Task) , 口头模仿套用5个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的简短对话, 边学边用, 学以致用;Put in use:能依据既定的对话背景及上下文进行持续会话以及口头英译汉对话。 (2) Section II Being all ears;Listen and Decode:能听辨选择词语, 辨音又辨义;Listen and Respond:能听懂, 且能就“听”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简短的口头交流, 体现双向交际功能;Listen and Read:能根据空缺处的提示信息边听边填入空缺的词或短语, 即spot dictation;Listen and Match:能对听力内容进行判断理解;Listen and Conclude:能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将所听到的内容归纳整理。 (3) Section III Maintaining a Sharp Eye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能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并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4) Section IV Trying your hand;Simulated writing:能参考Workbook中的Databank模拟套写有关的应用文;Sentence writing:能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并组织成文。

(2) 知识目标: (1) 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 (2) 掌握《湖南省高等职业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规定的语法知识和2500个单词及常用词组。 (3) 熟悉、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交际场景下的常用表达方式与技巧。 (4) 熟悉并掌握各种应用文的书写格式和文体。

2、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处理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抓住课文这个重点环节, 对课文A篇的句子结构进行了逐句解释, 对句子中的词汇、词组、动词搭配以及语法作了详细讲解, 对B篇中的难句、难点、词汇、语法也作了详尽讲解。

《新编实用英语》共分四册, 钻研完第二册, 可顺利通过B级考试;钻研完第四册可通过A级考试。本书对课文讲解的顺序分为四部分: (1) 原文→译文→分析→讲解; (2) 原文:对课文A篇逐句排列, 以课文B篇的难句、难点按段落顺序由前向后排列; (3) 译文: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汉语表达; (4) 分析:对原文句子成分的分析; (5) 讲解:对原文语言点的讲解和语法分析的补充。

3、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任务性教学法”贯穿始终。任务性教学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务中提高交际能力, 达到实践目标, 它既能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 又能激发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活力。运用任务性教学法, 遵循以任务带动学习的原则, 注重任务设计的合理性, 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真正做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 整合教学内容, 突出实用性教学:这套教材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结合实际,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整合和充实, 既有系统性, 又体现新颖性、实用性等。

(2) 改进教学方法, 调动学习积极性: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真正做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和答疑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经常组织课堂英语猜词、翻译故事、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活动, 力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要求,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和磁带教学。并利用课余时间, 为学生播放英语教学节目、英文歌曲和电影资料等。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4) 开展课外活动, 展示学生英语风采: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 加强了英语第二课堂教学, 组织了英语演讲比赛、专家讲座、英语角以及各种层次的英语活动等, 形成一个氛围更浓、范围更广、多形式、多手段的英语学习环境,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 我校参赛学生在全省英语演讲比赛中, 取得了优良成绩。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新编实用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中, 宗旨是精讲多练, 把课堂作为训练和提高学生各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场所。按照《新编实用英语》“引导一模拟一套用一使用”和“懂一学一用”的使用原则, 根据教材不同的题材和内容, 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指导者、讲授者, 同时也是参与者、对话者和观摩者, 而学生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中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认真贯彻“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 “听、说、读、写、译并重”, 和“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克服忽视听说技能训练的弱点, 加大实际听说交际技能的训练, 把培养实用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加强对应用文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 满足学生毕业后实际的涉外需要。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密切联系起来, 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 主要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法, 结合小组讨论和课外训练等形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通过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和日常情景来设置任务,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语言。在课堂里, 不是教师自始至终讲授, 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

综上所述, 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 都要明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以及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 努力处理好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好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然:《新编实用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101 (4) :10-11

[2]张玉环、成伟:对《新编实用英语》教材与教法的初探[J].成伟科技信息2008, 14:245

[3]李群英、任君玲、李丽莉:《高职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8, 570 (2) :129-130

新编大学英语课程简介 篇3

关键词:教材需求模型;新编大学英语;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7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22

1 . 前言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整套教材是由浙江大学的应惠兰教授主编,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出版后,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著名的英语学者陈琳教授称赞这套教材为“我国外语教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牛贵霞,2000:68)。本文首先分析了这套教材的设计特点,然后从学生需求视角,借助问卷调查,就学生对该教材的满意程度进行了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发现这本教材设计上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套教材课后练习过多,部分阅读理解文章难度过大,教材词汇与四级考试考查词汇脱节,不能满足学生自学和备考四级的需求;删减部分课后练习,替换难度过大的阅读理解文章,减少四级考试超纲词汇后将使本教材能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2 . 教材的设计

该教材每个单元围绕相同的主题,由“热身阶段”、“听力活动阶段”、“阅读活动阶段”、“提高阶段”四部分有机结合。“热身阶段”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并与主题相关的口语活动,旨在使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投入到相关话题活动中去。“听力活动阶段”通常由两至三篇听力材料组成。听力材料形式多样,有诗歌、故事、歌曲等。这阶段还附有形式丰富的练习,如“role-play”“question and answer”“blank filling”“spot dictation”等。通过做这些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并进一步获取了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阅读活动阶段”一般由三篇文章组成。其中第一篇作为课堂上精读的阅读材料,第二和第三篇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这样安排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和信息输入。“进一步提高阶段”给学生提供有关语法、词汇、口语、写作和翻译等相关的“输出型”语言训练和练习。由于该教材吸收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所以深受老师的好评、学生的喜爱。该教材的设计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特点:

2 . 1 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旨在理解和体现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的需求(吴潜龙,2000:72)。《新编大学英语》每单元四个阶段的教学,都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各层次的活动,力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不经过长期反复的运用和实践活动、不参加大量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活动是绝对不可能如愿以偿的”(王惠昭,2001:36)。《新编大学英语》给学生提供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必定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快速提高。《新编大学英语》每个单元多样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将活跃地参与到每个部分的教学活动和讨论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使学生成为“自我实现者”。使用《新编大学英语》后,老师们发现,课堂成为了同学们展示自我、表达思想、应用英语的交际场所。总之,《新编大学英语》第一个编写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特点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2 . 2 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指以主题为依据,选取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最佳样本,同时向学生提供大量相互联系的、符合认知要求的语言材料和语汇(赵蓉,2001:171)。与传统的教材编撰方法不同,《新编大学英语》融合了主题教学理念而编著。传统的教材常将某一语言现象,如某个语法、某种句式、某种修辞等为线索统领语言材料,归为一个单元。《新编大学英语》的著者在编写过程中,以某一主题为线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材料,有机结合后,列为一个单元。《新编大学英语》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听、说、读、写、译的活动。因为所选主题都是社会的热点话题或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围绕这些主题的学习,同学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还丰富了语言知识,提高了交际话语能力。总之,该教材第二个编写特点是以主题为中心,这个特点也能极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3 . 学生需求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套教材是否在实际教学中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从需求分析的视角,对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3 . 1 需求分析的定义和意义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方面(陈冰冰,2009:125)。在英语教学中,需求分析的功能类似于中医在开处方前的“望、闻、问、切”,只有做好了需求分析,才能了解当前学习中的“病根”。需求分析可以为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提供依据,还可以评价和检查当前的教学效果。

3 . 2 主要的需求分析模型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侧重点、出发点、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的不同,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需求分析模型。Munby(1978)从语言的功能性和情境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目标情景分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一个叫做“交际需求处理器(Communicative Needs Processor)”的学习者交际需求框架。该框架涉及交际中的如话题、参与者、功能、情景等变量。通过该框架,研究者可以发现学生在将来职业或岗位上的语言需求。总之,该模型以目标为导向,聚焦于“应该学什么”。为了了解学生目前的语言学习和将来的语言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找到解决办法,Allwright(1982)提出了目前情景分析模式(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这个模式首先根据经验、调查、访谈等形式确定学生语言学习的目标,然后比较分析预期目标与当前学习情况,从而发现现在学习中的缺陷和不足。Hutchinson & Water的分析模式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路径,由目标情景分析框架和学习需求分析框架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关注语言运用,后者关注语言的学习。他们认为“目标情景分析可以决定我们的目的地,并像指南针一样指引我们到达目的地,而学习需求分析则像我们必须选择的符合现有交通工具(学习的条件)、路况(学习者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和动机等情况的路线”(陈冰冰,2009:128)。Dudley-Evans和St. John的分析模型(1998:125)将学生语言的发展类比作树木的成长,主要研究语言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并分析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自身所处的学习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彼此促进。陈冰冰在结合了Dudley-Evans和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和Hutchinson & Water的分析模式后,设计出了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整体模型(陈冰冰,2010:121-122)。该模型由四个维度组成,分别是“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人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纵观以上的分析模型,可以看出,需求分析模型呈现逐渐完善成熟的态势。

3 . 3 需求分析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我校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专业和道路桥梁专业四个班共计200名学生。其中交通工程专业0714101班46人,男生41人,女生5人;交通工程专业0714102班51人,男生46人,女生5人;道路桥梁专业0724101班51人,男生46人,女生5人;道路桥梁专业0724102班52人,男生45人,女生7人。为了了解《新编大学英语》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期望,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封闭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问卷根据陈冰冰的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中的教材需求模型(陈冰冰,2010:121-122)为基础设计。陈冰冰的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中的第四个维度“学习环境”要求关注学生对于教材的需求,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目前教材的难易度;(2)目前教材的趣味性;(3)学生对于教材的喜好度。本调查问卷主要覆盖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从总体来看,学生是否对该教材满意?(2)学生最满意的部分是哪个?(3)学生认为,哪个部分需要改进。问卷类型采用“Likert scale”(李克特量表)模式,依次从“非常同意(1)”到“非常不同意(5)”等这五个答案进行作答。为了更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该教材的看法,笔者随机从四个班中分别抽取四名同学共计16名同学进行单独访谈。学生们都诚恳地接受了访谈,并认真地回答了他们对于该教材的看法。

3 . 4 需求分析研究结果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研究结果见下表。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22.90%的学生表示他们非常满意该教材,51.8%的学生表示他们基本满意该教材,5%的学生不满意该教材。因此,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满意该教材。

对于第二个方面和第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见下表。

可见,78.23%的同学对课堂阅读活动部分很满意,7.23%的学生对写作和翻译部分满意。然而,就第三方面而言,45.78%的学生认为应该改进阅读文章的长度;37.35%的学生认为应该调整词汇练习的部分。

《新编大学英语》主要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设计。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期间,学生都会参加四六级考试。在访谈中,笔者问16名学生他们目前最迫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讲,他们中55.57%的学生认为他们需要提高英语听力,32.13%的学生认为应扩大词汇量,7.27%认为应营造英语环境,5.03%认为应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1)这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设计教材总体来说是令人满意的,该教材受到学生的喜爱。编者精心选择了主题,科学地设计了课堂活动,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基本都能满足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需求;(2)教材设计的四个部分都基本受到学生的欢迎,尤其是课堂阅读活动部分表现最为突出;(3)一本教材的设计不仅应该遵循全国大学英语大纲的要求和教育目标,还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4)教材设计应该致力于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生的交际能力。

然而,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该教材设计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提高:

第一,每个单元后面有过多的练习。这些练习包括一些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的语言输出练习,一些如扩充词汇,填空的语法知识练习。因此,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覆盖所有的练习,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建议词汇部分改进的原因。

第二,根据调查问卷的发现,阅读材料要么太长要么太短。一位访谈者说:“这套教材课文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太难的课文得花很多时间才能搞明白文章的意思。”设计者也许为了保持阅读材料的权威性和原创性,所以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改动。其实,把过长的文章缩短或者对很难的部分进行解释是应该的。

第三,通过学生的反馈,笔者发现,一些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并不是四级考试经常考查的高频词汇。尽管阅读中的这些词汇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但学生最关切的是四级考试中有无这些词汇。

4 . 结语

由于《新编大学英语》这本教材成功地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所以该教材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经实践证明,该教材对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有利的。然而,学生的反馈也说明,该教材设计中的练习部分,文章的长度和词汇部分应该加以改进。总之,教材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地、系统地关注、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Allwright, R. Perceiving and Pursuing Learners Needs[A]. In M. Geddes&G.; Sturtridge (eds). Individualization[C]. Oxford: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1982: 24-31.

Dudlley-Evans, T.&M.;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 Cambridge: CUP, 1998.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Lakoff. G.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Munb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 Cambridge: CUP, 1978.

陈冰冰. 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25.

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1-122.

郭春丽.浅评《新编大学英语》[J].鸡西大学学报,2007(4):52.

牛贵霞.“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英语教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0(1):68.

王惠昭.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36.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吴潜龙.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7):72-73.

浅评《新编大学英语》 篇4

浅评《新编大学英语》

本文在借鉴西方学者教材评估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国英语语言环境下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应坚持的原则,并通过调研,对目前众多大学选用的<新编大学英语>进行了实证分析.

作 者:孙婷婷 SUN Ting-ti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地质教育  SCI英文刊名: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4(2)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教材评估   中国语言环境   非英语专业   原则  

新编英语CHABEN的哦~ 篇5

Samples:

1.A: What was Tony doing at 4:00 last Saturday?

B: He was painting the fence.A: Was Tim painting the fence then too?

B: No, by 4:00 he’d already painted the fence.He was watering the flowers then.2.A: What was Tim doing at 4:00 last Saturday?

B: He was watering the flowers.A: Was Betty watering the flowers then too?

B: No, by 4:00 she’d already watered the flowers.She was mowing the lawn then.3.A: What was Betty doing at 4:00 last Saturday?

B: She was mowing the lawn.A: Was Don mowing the lawn then too?

B: No, by 4:00 he’d already mown the lawn.He was trimming the hedge then.Dialogue I

Sample dialogue:

Paul: Thanks for a most enjoyable game.Tang: The pleasure is mine.Thank you, paul.Paul: I hope we can play tennis again next Saturday.Tang: So do I.By the way, is this the first time you’ve been in China?

Paul: No, this is already my second visit.Tang: When did you come here last?

Paul: In 1997.I came here on a package tour with my parents.Tang: On a package tour with your parents? That was nice.Did you enjoy yourselves?

Paul: oh, yes, we had a wonderful time.My parents wer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beautiful places and friendly people here.Tang: Had you learned some Chinese before you came to China?

Paul: No, I was an absolute beginner of Chinese when I came to this university.Tang: 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Paul: About ten months.By the way, are you a native of this city?

Tang: No, I’m from Nanjing.This is my first visit to this city.Paul: So you’re a newcomer.Dialogue II

Sample dialogue:

1.A: Excuse me, are you(Mr.Smith)?

B: Yes, that’s right, and you must be(Miss Brown).2.A: Oh, how do you do,(Mr.Coe)? I’m Wang.B: How do you do?

A: Welcome to Shanghai.3.A:(Jane), this is my classmate, Zhang Ping.B: Hello!

C: Hello!

4.A: May I introduce Mr Chen, the director of our school?

B: How do you do?

C: How do you do?

5.A: 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

B: Mmm…yes.It was exciting.6.A: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B: Well, the train was delayed unfortunately, and, at night, of course, it was rather boring.Reading I

1.F(He had not expected that)

2.F(He had to walk home because the last bus had gone before midnight)

3.T

4.F(He did not seem to be afraid.He answered the policemen’s questions calmly and tried to

explain that he lived there.)

5.T

6.F(He phoned the police because he saw a light and he knew that Herbert’s family had all

gone away to the seaside.)

7.F(They were disappointed)

8.T

Reading II

Sample passage:

Andrew was going to be away from home for three days.Before he left, he locked all the windows.He told his wife to bolt the front door when he drove away and he told one of his neighbours to keep an eye on the house.On his way, he had a flat tyre.As he could do nothing about it, he thumbed a ride home.When he reached home, he remembered that the windows had been locked and that the front door had been bolted.He tried to wake up his wife by pounding on the front door but his wife was a sound sleeper.Then he began to break one of the windows with his briefcase.Just then the police came.His neighbour had telephoned the police because he couldn’t recognize Andrew in the dark.As the police didn’t believe that Andrew lived in the house, Andrew told the police to wake up his wife and check his story.But no one answered when they knocked at the door.So they concluded that there was no one in the house.Guided writing

A.1.in fact2.well3.just4.besides5.and

6.as7.furthermore

B.Dear Mr.Keller,This is to introduce Ms.Ruby Hermann.Ms.Hermann is a well-trained, experienced and conscientious secretary.Her former employers have all found her competent.She left her former post because it took her too long to get to the office.You told me last Saturday that your secretary had left you.You may interview Ms.Hermann and see if she can fill the vacancy.I can vouch for her honesty.Henry Monroe

Comprehensive exercise

spelling

1.marvelous2.search3.disappear4.hike 5.aircraft6.sergeant

7.neighbour8.programme9.project10.shirt11.scenic site12.natural scientist II.Dictation

A.Edward and Ann sat down at a table outside one of the cafes.After they had been there

enjoying the sunshine for a few minutes, a young waiter, not much more than a boy, came to take their order.He spoke no English, but after a lot of laughter and pointing at the menu, they thought they had managed to make him understand that all they wanted was ice-cream.There were several flavours, lemon, chocolate, coffee, orange and vanilla and they both chose coffee.“ I love coffee ice-cream,” said Ann.After a little while the waiter returned.He was carrying a big tray which he set down very carefully on the table in front of Edward and Ann.There were two cups of coffee and two plain ice-creams on the tray.“We didn’t order coffee, “ said Edward crossly, “we ordered coffee ice-cream.He ought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simple English.”

The waiter smiled and looked pleased.B.“No,” said Ann laughing, “it’s his country.We ought to be able to speak his language.” One day when I went back home from the outside, I couldn’t get in.I had left my key at

home.My wife was out of town staying with her parents, so it was no use knocking.I had to break a window, and I found a big stone.There was a tremendous crash when I broke the glass, and I had to be careful when I reached through to turn the handle.I was just climbing in when a deep voice said, “What do you think you’re doing?” It was a policeman.My neighbour heard the glass breaking and phoned the police.It took quite a long time to explain that I wasn’t a burglar.In future I think I’ll leave a spare key under the door-mat.III.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1.D2.C

B.(omitted)

IV.Translation

A.1.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meeting room on the top floor, they had already left.1.This programme caters for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est and taste among the public.2.The old song has brought back memories of those good old days.3.They finished the project one week earlier than they had expected to.4.At last the jury was convinced that the middle-aged ma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urder.5.This is the third time I have been in shanghai, and I’ve noticed that shanghai has taken on a

new look.B.1.one day when Ma Ming came home from school, he found that everything had been turned upside down in the living room.His mother was searching the drawers, his father was searching the bookcase, his younger brother was crying.He wondered what had happened.As soon as his mother saw him, she asked, “Have you seen Xiaoqing’s maths textbook?” Ma Ming went to the bedside and took out a textbook from under the pillow.He explained, “Last night when I came into the room, Xiaoqing had gone to bed and his textbook way lying on the floor.I picked it up and put it under there.”

2.Last Friday, I met a former classmate of mine in shanghai Museum.We had not seen each other for about four years.After leaving school, he went to college and I joined the PLA.He said

he had graduated from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t Pujiang University, and was now working as an interpret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Travel Agency.We were both overjoyed at the unexpected meeting.V.Blank filling

A.1.was 2.lived 3.had…been 4.made/took 5.could 6.saw 7.saw 8.had…seen 9.did 10.had…done11.took 12.went 13.had…ridden14.found 15.got 16.had 17.was 18.saw 19.was 20.dared 21.had…seen 22.had 23.were

B.1.The 2.the 3./ 4./ 5.the 6.a 7.the 8./ 9.a 10.the 11.the 12.the 13.the 14.the 15.the 16.the

17.the 18.an 19.The 20.the 21.the 22.the 23.The 24.a 25.the 26.the 27.the 28.a 29.the 30.the

VI.Vocabulary

A.1.a boy who has red hair2.a man who has a bad temper

3.a pair of shoes that are of a medium size

4.a cake that is baked at home5.a chair that is covered with leather

6.a pullover that is knitted by hand7.a street that is lined with trees

8.a footballer who is trained well

B.1.taking in 2.has taken up 3.take after 4.take over 5.take down 6.took to 7.taken off 8.take …for

新编大学英语课程简介 篇6

1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会发笑、很开心,古今中外都一样。这一现象或许同语言本身一样悠久。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会使一个故事或笑话让人感到滑稽可笑的呢?

2我是第一次辨识出幽默便喜欢上它的人,因此我曾试图跟学生议论和探讨幽默。这些学生文化差异很大,有来自拉丁美洲的,也有来自中国的。我还认真地思考过一些滑稽有趣的故事。这么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喜好。

3为什么听我讲完一个笑话后,班上有些学生会笑得前仰后合,而其他学生看上去就像刚听我读了天气预报一样呢?显然,有些人对幽默比别人更敏感。而且,我们也发现有的人很善于讲笑话,而有的人要想说一点有趣的事却要费好大的劲。我们都听人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笑话,但我讲不好,也总是记不住。”有些人比别人更有幽默感,就像有些人更具有音乐、数学之类的才能一样。一个真正风趣的人在任何场合都有笑话可讲,而且讲了一个笑话,就会从他记忆里引出一连串的笑话。一个缺乏幽默感的人不可能成为一群人中最受欢迎的人。一个真正有幽默感的人不仅受人喜爱,而且在任何聚会上也往往是人们注意的焦点。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4甚至有些动物也具有幽默感。我岳母从前经常来我们家,并能住上很长一段时间。通常她不喜欢狗,但却很喜欢布利茨恩—我们养过的一条拉布拉多母猎犬。而且,她们的这种喜欢是相互的。布利茨恩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戏弄外祖母,当外祖母坐在起居室里她最喜欢的那张舒适的椅子上时,布利茨恩就故意把她卧室里的一只拖鞋叼到起居室,并在外祖母刚好够不到的地方蹦来跳去,一直逗到外祖母忍不住站起来去拿那只拖鞋。外祖母从椅子上一起来,布利茨恩就迅速跳上那椅子,从它那闪亮的棕色眼睛里掠过一丝拉布拉多式的微笑,无疑是在说:“啊哈,你又上了我的当。”

5典型的笑话或幽默故事由明显的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铺垫(即背景),接下来是主干部分(即故事情节),随后便是妙语(即一个出人意料或令人惊讶的结尾)。如果这个妙语含有一定的幽默成分,这个笑话便会很有趣。通常笑话都包含这三部分,而且每部分都必须交代清楚。如果讲故事或说笑话的人使用听众都熟悉的手势和语言,则有助于增强效果。6我们可以对幽默这种娱乐形式,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究竟是什么使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笑话令人发笑。举例来说,最常见的幽默有以下几种,包括了从最显而易见的幽默到比较微妙含蓄的幽默。“滑稽剧”是最明显的幽默。它语言简单、直截了当,常常以取笑他人为乐。说笑打闹这种形式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滑稽说笑演员和小丑的惯用技巧。它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几乎本世纪的每个讲英语的滑稽说笑演员都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说过下面这则笑话。一位男士问另一位男士:“昨晚我看到的那位和你在一起的贵妇是谁?”那位男士回答道:“那可不是什么贵妇,那是我老婆。”这个笑话的幽默之处在于第二位男士说他的妻子不是一位贵妇,也就是说她不是一个高雅的女人。这个笑话并没有因为经常讲而变得不再那么好笑。由于这是一个经典笑话,观众都知道要说什么,而且因为大家对这个笑话很熟悉而更加珍爱它。

8中国的相声是一种特殊的滑稽剧。相声中两名中国喜剧演员幽默地谈论诸如官僚主义者、家庭问题或其他一些有关个人的话题。相声随处都能听到,无论是在乡村的小舞台上,还是在北京最大的剧院里,抑或在广播、电视上。它显然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种传统的幽

默形式。

9“俏皮话”不像滑稽剧那样浅显,它是因语言的误用或误解而引人发笑。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例子是三位年长的绅士在英国乘火车旅行的故事。当火车慢慢停下来时,第一位绅士问道:“这是Wembley(温布利)吗?”“不,”第二位绅士说:“是Thursday(星期四)。”“我也是,”第三位说道,“让我们下车喝杯啤酒吧。”我们知道上了年纪的人往往耳背,因此会把Wembley(温布利)听成了Wednesday(星期三),把Thursday(星期四)听成了thirsty(渴了),这样一来就为第三位老人的妙语做好了铺垫。

10著名的中国漫画家和幽默家丁聪便是一位俏皮话大师。在他的一幅幽默漫画中,一位老师说:“你为什么一字不改地抄别人的作业?”那位年轻的学生回答道:“我没有一字不改地抄。我把作业上的名字改成自己的了。”在丁聪的另一幅经典漫画里,一位生气的父亲问道:“告诉我,1加2等于几?”儿子说:“我不知道。”这位不耐烦的父亲接着说道:“比方说,你、你妈妈和我,我们加起来一共是几个,傻瓜?”儿子得意地回答道:“是三个傻瓜。” 这些故事无论是漫画还是笑话,是由演滑稽剧的喜剧演员说还是由搭档的相声演员讲,都为各地人们所喜爱。人们喜爱这些有趣的故事,因为它们贴近现实生活,而且里面那些出人意料的妙语十分有趣。

11双关语是一种更微妙的俏皮话。它使用的技巧是利用发音相似的词或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有些批评家认为双关语是最低级的幽默,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双关语与其他形式的幽默相比需要更细微、更巧妙的语言技巧;然而,简单的双关语甚至很小的孩子也能利用。例如,谜语或脑筋急转弯问题常使用双关语做铺垫、制造故事情节,而且更多地是用在妙语部分。双关语是我最早懂得的幽默。记得大约在五岁时我听到了下面这个谜语。一个人问:“什么东西整个儿是黑的、白的和红的?”另外一个人通常猜不出来,于是问道:“我不猜了。是什么呀?”出谜语的人回答:“是报纸。”如果你知道在英语中“red(红色)”和“read(读)”的读音一样但意思完全不同,答案就很明显了。

12DOUBLE ENTENDRES(法语中的“一语双关”)是双关语的特殊形式,其中的词或短语有双重意思。两个意思往往很不相同,一个比较恰当,另一个往往比较粗俗—但并不总是这样。我喜欢那个关于一位中学教师和校长因看见学生在学校操场上接吻而感到担心的故事。故事并不过火。那位教师对学生们说;“我和校长已经决定停止在学校操场上接吻。”听到笑声,她意识到她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于是补充说:“我的意思是不能再在我们的鼻子下面发生接吻这样的事了。”当然,这个解释并没有纠正她的第一句话,反而使这个笑话的双重含义变得更加好笑。

13一些专业的幽默家认为如今的幽默大多缺乏智慧,不够巧妙。他们不喜欢在幽默中过多使用有色情意味或粗俗的语言,而且觉得大多数幽默家缺乏创造性。的确,现在有些幽默令人震惊,但我认为这不是幽默的过错。幽默本身是活泼健康的,它还会继续生存下去,只因为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发生。一些有幽默感的人会看到听到这些有趣的事情,并把它们编成妙趣横生、令人开心的笑话和故事。

Unit 4关于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孩子思考

1教育界和商业界的专家们说,具有创造性是通向光明前程的关键。本文将介绍一下学校和家长如何才能鼓励孩子发展这一至关重要的能力。

2如果1925年迪克•德鲁听从了他老板的意见,也许我们就不会有遮护胶带这种用品 了。现在我们几乎离不开它。德鲁当时就职于“明尼苏达制造和矿业公司”,通常称为3M公司。在工作中,他研制了一种用于胶带有黏性那面的物质,黏性很强,能使物体粘在一起。但是老板却不让他做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德鲁只好利用自己的时间改进了这种胶带。这种胶带现已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他原来工作过的3M公司也从自己的失误中吸取了教训:现在该公司鼓励员工抽出15%的工作时间专门用来开动脑筋搞创新。

3现在这种策略已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采用,而且全国各地的专家认为,对待孩子也应仿效这种做法,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教育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他们就能在明天的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受益于创造性的不只限于音乐和艺术领域。能取得成功的学生和成人都是那些会寻求各种办法解决问题的人。

5创造性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一定就是高智慧的特征。一个人智力高并不意味着他必然能创造性地发挥才智。创造性是指能利用已有的资源想出新点子,而这些点子有助于解决某方面的问题。

6遗憾的是,学校还没有想到要促使学生发挥创造性。许多教育者十分看重考试分数,强调阅读、写作和数学能力,往往因追求正确的答案而牺牲了对创造性的培养。其结果是,孩子们能够反馈所学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灵活地应用知识。比如,他们可能熟记乘法表,却不会用它来解决数学应用题。

7然而,在有些学校里,教育者们正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并致力于研究能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新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把基础知识和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教师不再简单地问学生哥伦布何时发现了新大陆,他们可能让学生思考如果哥伦布首先到达的不是加勒比地区而是纽约,情况会是如何。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应用自己掌握的关于哥伦布、纽约和加勒比地区的知识。教师们认为即便学生的回答会很可笑,也毫无关系,这也许是通向创造性的重要一步。专家认为,在课堂以及在家里,必须允许孩子们有些荒唐的念头。家长和教师们则有责任和孩子共同努力,使那些念头成为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提问来鼓励孩子,同时对他们的想法和新点子表示赞赏。专家认为必须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氛围,一个尊重和赞赏而不是鄙视或不理会荒诞想法的环境。

8在家里,家长可以做一些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的事情。如果遇到合适的问题,家长可以就该问题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不同的决策将会带来的各种后果。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大声谈论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大声地谈论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9具有幽默感对于开发孩子的创造力也非常重要。当家长表现出幽默时,孩子们就看到了最地道的创造性。从本质上看,幽默跨越了常规界限,打破了固有模式。要创造往往也得如此。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余地也很重要。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并清楚其后果,要让孩子从尽可能早的年龄开始这样做。做决定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即便只是在午餐的两种食物的选择上做决定也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让孩子自己做主支配时间或金钱;当他们作出错误的决定时,不要不假思索地给予过多的帮助。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孩子迷惑不解,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有很强的动力,使他们能够从混乱中创造秩序。这是他们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Unit 6风险与你

1在说不定的某个时候,我们大家都曾充当过疑病症患者的角色,只凭一些轻微的症状便怀疑自己得了某种可怕的病。有的人只要一听说一种新的疾病,就会去检查,看自己是否可能患了这种病。然而,对疾病的恐惧并非我们唯一的恐惧。同样,患病的危险也并非我们唯一会遇上的危险。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威胁,诸如对我们生命的威胁,对我们平和心境的威胁,对我们家人的威胁,对我们未来的威胁。从而产生了好些问题,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我买的食品安全吗?给孩子们的玩具会伤害他们吗?我们家的人是不是不该吃熏肉?我度假时会不会遭抢劫?我们的疑虑就无休止地增加。对生活中风险的担忧与疑病症有相似之处;二者的恐惧或忧虑皆起因于信息不全面。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别。疑病症患者通常可以求助于医生,以便澄清疑虑——要么你得了你所怀疑的疾病,要么你没得。但当涉及到其它形式的风险时,事情就要困难得多,因为对许多风险来说,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风险几乎总是一个可能性的问题而无确定性可言。你也许会问:“我该不该系安全带?”如果你坐的车要与其它车正面相撞,那当然该系安全带。倘若你的车侧面被撞,结果你被困在车里,又因安全带装置遭破坏而无法挣脱,那怎么办呢?这是否意味着你该再花些钱在车内安一个保险气袋呢?同样,在正面相撞的情况下,保险气袋完全可以救你一命。但是,万一正当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保险气袋突然意外充气膨胀,从而导致了本来绝不会发生的事故,那又该如何是好?上面说的这一切,只是从另一角度说明我们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有些风险——常常是潜在的重大风险——与我们的每个业余爱好、所做的每项工作、所吃的每种食物有关,换句话说,与所进行的任何活动有关。但我们又不能,也不该因危险存在于我们将要做的每件事,而变成战战兢兢的神经症患者。有些活动是比其它活动更危险。关键在于要让自己了解相应的风险,然后相机行事。例如,两车相撞时,大车总的说来要比小车安全些。可究竟能安全多少呢?答案是这样:在一起严重的车祸中坐小车丧生的可能性是坐大车的两倍左右。然而,大车通常比小车贵(并且消耗更多的汽油,由此给环境带来了更大的风险!)。那么我们该怎样确定什么时候值得为降低风险增加花费呢?例如,避免风险最保险的做法也许是去买一辆坦克或装甲车,从而把撞车时死亡或受伤的风险降到最小。然而,即便你买得起,这笔额外的费用以及忍受坦克或装甲车所带来的不便是否值得呢?在我们尚不知所涉及的风险程度之前,我们还无法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衡量风险程度呢?有些人似乎认为答案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例如,我们知道每年大约有25,000人死于车祸。相比之下,每年只有大约300人死于矿山事故和灾难。这难道就意味着乘坐汽车要比采矿危险得多吗?未必。事实是,在美国每年大约有两亿人经常性地以车代步;而大概只有70万人从事采矿作业。我们评估一种风险时,所需要的有关数字是一个比率或分数。该分数的分子告诉我们在某个特定时期由于从事某种特定活动而丧生或受伤的人数;其分母告诉我们在这一时期从事这种活动的总人数。这样,所有的风险程度都是由比率或分数表示,其大小介于0(无风险)到1(完全风险)之间。通过把所有风险都简化为这种比率或分数,我们便可以开始比较不同种类的风险,如比较

采矿与乘坐汽车。这个比率越大,也就是说它越接近1,那么有关活动的风险就越大。在刚才讨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用每一活动中死亡的人数除以参与该活动的总人数,从而找出汽车旅行与采煤的相对安全性。此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乘坐汽车旅行的风险是每一万人中大约有一人丧生;而就采矿而言,其危险程度是每一万矿工中大约有四人死亡。所以,尽管在车祸中丧生的人远比采矿要多,其实后者的风险是前者的四倍。这些比率使我们能够对毫不相干的活动或情形的危险性加以比较,即便差别如苹果与橘子那样大也能比较。如果你反对冒险,你就会选择风险比率较小的活动。如果你无所畏惧,那么你往往会对高比率不太在乎,除非它们大得令人难以承受。我们一旦明白了风险是永远无法从任何情况中完全去除的,因而就没有绝对安全的事,我们也就会明白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彻底避免风险,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风险。风险管理需要两大要素:常识以及与我们可能要承担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相关的信息。

unit7

我们这些教师对于在你们身上取得的教育成就一点都不感到自豪。

我们培养你们去适应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里度过的四年时间里,你们一直以为失败是不会留下任何记录的。

要是学得不好,一个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中途退出(不修这门课),在布朗大学你们学会了这一点。

但是,从现在开始,在你们要涉足的世界里,失败是要给你留下疤痕的。

知难而退也会使你变成另一个人。走出布朗,知难而退的人绝不是英雄。

你们可以跟我们争辩,说服我们为什么你们的错误不是错误,为什么平庸的作业是优秀的,为什么你们会对普普通通并不出色的课堂报告感到骄傲。

回想一下,毕竟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你们所学的大部分课程中都得了高分。

因此,在这里分数并不能作为区分优秀学生与学业平平的学生的依据。

但是,今后,在你们所要去的世界里,你们最好不要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假如你们要求得到你们不该得到的表扬,诋毁那些不给你们表扬的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宽容的世界。这里所要求于你们的仅仅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当你们没有按约定的时间赴约时,我们就再约时间。当你们没有按期交作业时,我们装作不在乎。

更糟糕的是,当你们的言谈枯燥无味时,我们却装作你们说的是重要的事情;当你们喋喋不休、不知所云时,我们认真倾听,似乎你们说的东西事关重大;

当你们把根本没有花心思写的作业扔到我们桌上时,我们不仅拜读,甚至批改给评语,好像值得为你们这样做似的。

当你们犯傻时,我们装作你们聪明过人;当你们老生常谈、毫无想象力、平平淡淡时,我们

却装作像在听什么美妙绝伦的新鲜事情一样;

当你们要不劳而获时,我们拱手奉上。所有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对这一切尽管你们可以想入非非,但我们决不是因为想要讨你们的欢心,而是因为我们不想让你们来啰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作假:微笑,让你们轻轻松松都得B。

在这一类的演说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引用,在此让我来引用一个你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的话,这个人是拉特格斯大学的卡特·A.丹尼尔教授。

他说:“大学毁了你们,让你们阅读那些不值得一读的论文,听那些不值得一听的评论,甚至要去尊重那些无所事事、孤陋寡闻、极不文明的人。

为了教育,我们过去不得不这样做,但是今后不会有人再这样做了。

在过去的50年中,大学使你们丧失了得到充分培养的机会。

由于大学成了一个轻松、自由、包容、体贴、舒适、充满乐趣、好玩的地方,它没有对你们尽到责任。但愿你们今后好运。”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进行毕业典礼之际,我们没有任何可引以自豪的东西。

哦,对了,还有一点。尽量不要像对待我们那样去对待你们的同事和老板。

我的意思是,当他们把你们想要但不是你们应得的东西给了你们时,要善待他们,不要侮辱他们,不要在他们身上重演你们与父母之间的那种糟糕的关系。

这一切,我们也都忍受了。

正如我刚才所说的,这不是为了讨你们的欢心。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的教学体验 篇7

关键词:时态,语态,层次性,学科交叉

章振邦先生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以下简称《新编》)是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编写的一部英语语法教科书,该教程不同于传统英语语法教材,参照了当代语法学家如R.Quirk,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S.Hornby,M.Halliday等人的观点,形成一套兼容并包,吸取了当代语法学精华并适合我国学生接受的英语语法教材。为我国英语专业语法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的指引作用。

这部教材不仅告诉学生碰到何种语法现象该怎样处理,也介绍了其理论体系,告诉读者为什么,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呈现英语的7个分句基本类型之前,本书首先介绍了分句及其划分方式,即主语和谓语,并解释为何这样划分,即主语是分句的话题,而谓语是有关该话题的新信息。并进一步将谓语拆散成谓语动词和补足成分(包括宾语,状语和补语),这些连同主语便形成了分句的五个基本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不同的组合,同时提示这些不同组合是以谓语动词的特性作为依据。整个过程就如同分析一部机器的构造,先拆散,再组装。当学生了解这个内在的逻辑之后,自然可以接受,尽管对于只了解传统语法的他们来说是全新的。

对于谓语时态的介绍也是如此,“按照传统的理解,‘时态’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表现方式的一种动词形式。……英语动词的‘时态’多至十六种。”“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对于Tense和Aspect已经作了不同于传统语法的处理,认为英语动词有两个‘时’和两个‘体’”。《新编》一书对谓语动词的介绍就是借鉴了上述理论,原因作者已在《〈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的体系特征》(以下简称《体系特征》)一文做了充分解释。笔者认为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如同机器拆分与组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时”和“体”先有一个科学的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时与体的结合形式,学生很容易理解意思也更清晰地了解了不同时态的动词词组的构成方式与意义,比起传统语法生硬地呈现英语谓语的十六种时态,本书更能让英语专业学生理解和接受。

《新编》的语法理论系统全面,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的英语语法体系。全书导入部分便对英语的语法体系做了明确的分层,从词素,词,词组,分句到句子。正如章振邦先生在《体系特征》中提到的,“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学生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下学习,会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即分析分句成分应该从词组的层面去分析,而不是词的层面,突破传统的语法分析方式。

又比如全 书增加了 一个新的 词类——“ 限定词”(determiner),这一概念未曾出现在传统语法书中,但章振邦在《体系特征》一文中论述到“限定词作为一类功能词 (或结构词)早已在现代英语语法中确定下来。”学生理解其中内涵之后,能更好地将原先散乱的词类,如冠词,代词,名词属格等加以整理归纳,并且对某些代词,如物主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涉及的范围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认识。

该教材语法体系与传统语法有着很大差异,但正因如此却能让学生突破传统语法的局限,形成对英语语言更丰富全面的认识。比如,该教材对分句的分析使得分句中的主语与谓语的概念脱离了传统语法的束缚,不再强调谓语必须是谓语动词,要体现时态与人称的区别等。本书认为只要逻辑上实现了主语和谓语便形成分句。于是,学生可以看到传统语法书介绍的独立主格结构,分词作状语等等繁琐复杂的语言现象其实都可以用现代语法的分句类型去划分与归纳。从而使他们对英语的认知得到扩展和系统化,使传统语法所认为的特殊现象变得自然起来。

新编大学英语课程简介 篇8

【关键词】高职学院;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是面向非英语专业高职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使语言教学很难达到运用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大学英语是目前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困难较大的课程。

对教师而言,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必须要研究如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即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外自主性学习,使语言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

一、《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特点分析

1、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1)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2)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主导作用;3)对语言的认知须通过个体的语言实践与体验才能获得。

2、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教材的实用性很强,涉及较多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天气预报、如何写通知,如何发送电子邮件,以及个人简历和西方国家的节日等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步入社会去寻找工作也有帮助。

3、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

1)每单元都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2)各项技能围绕同一主题展开;3)符合语言习得规律;4)注重口头和书面实用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4、有利于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该教材课件音频、视频内容丰富,便于教师实行多媒体教学;2)内容贴近实际生活;3)文章难易程度适中;4)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相结合。

5、不足之处

1)原版教材内容稍多,泛而不精;2)课时偏少,教师无法全部完成教材内容;3)语法偏少,并没有单元集中的语法,略显松散。

二、《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的使用原则

1、引导——模拟——套用——使用

2、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

在上课前先阐述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背景内容,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有大量的句型练习,并配有Role play 目的在于让学生模拟并记住相关句型。在后面的

Being all ears及Passage中又涉及相关内容,提供了相关的语境和文本内容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及学会运用。在最后的Writing 中又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能更好的使学生学会使用。

三、《新编实用英语》教材的教学重点

第1学期:教学重点是强化听、说训练。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听、说基础,培养他们说英语的习惯;第2学期:教学重点是阅读理解、写作和翻译训练。

四、《新编实用英语》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

外语自主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是一个管理者、协调者、咨询者和评估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提供语言实践机会、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设计课堂学习方案、咨询和指导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成果并提供有效的反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样,学生的角色也不再被动,而应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激励,成为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的终生学习者。

1、设计原则

1)内容层级化。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力求进一步实现个性化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学习、练习以及测试等内容应当分层次、分级别。简单来讲,就是将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区分开来,自测与课前评测区分开来,并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大学英语课外网络学习要求将英语能力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并根据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内容提出相应的量化指标。同时,测试题目也应以此为据进行分级。然后将要求掌握的技能以及测试题目等,在录入数据库进行分级处理。

2)学习自主化。在设计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并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让他们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鼓励学习者在课堂上和课外学习中进行自我管理,意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而激发出学习积极性,促使其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2、自主学习内容

1)《新编实用英语》教材,基于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低的现状,以课本教材作为突破口,将教材全程翻译为对应中文,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词汇瓶颈,使得学生与课本零对接。

2)自主阅读。受课时和教学内容制约,将阅读任务(第一或第二篇文章)纳入学生自主学习范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给出相关提示。

3)《学学?练练?考考》。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课外自主学习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英语学习资料,利用网络平台创造真实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和语言交际环境,为师生进行交流提供渠道和技术保障,实现无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性学习。可以利用QQ群、E-mail、BBS、手机等网络形式与学生展开交流,为学生实时在线答疑解惑,实现在线学习,及时补充课堂学习中未能彻底理解的部分。通过双向交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随着网络平台的构建与运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可以有效地延伸语言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完成学习计划的自觉性。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和学习毅力不坚的学生,教师应当着重加强对其的指导,帮助这部分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选择适合的学习材料,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及时检查他们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春,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2]姚红梅,浅谈《新编实用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上一篇:关于小学科普宣传周活动总结下一篇:建筑工程测量电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