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理解记叙文(精选8篇)
理解是相互的,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题记
今天课堂上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
也许是因为下午第一课的缘故,加上天气开始暖起来,我一上课就发现很多同学都有些萎靡不振,连平日我最为得意的`几个学生都看得出是强打着精神,用手硬撑着脑袋勉强地听着,我有些不满,但也不好说什么。到了下半节课,我眼睛扫视教室时,发现何一志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很恼怒,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叫了一声他的名字,命令他站起来,随后,我狠狠地把他批评了一顿,他竟然还狡辩说什么是因为作业太多做得太晚才睡着的。这么说还是我错了?我立马让他出了教室到走廊反省。
集合的概念在书本上只是这样描述的:一般地, 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element) , 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 (set) (简称集) .这种描述性的概念对学生来说, 理解得不透, 很容易对集合的三个特性的问题设置中出现疑问, 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会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一、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给定的集合, 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 给定一个集合, 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是确定的, 要么在, 要么不在, 二者必居其一.换句话来说, 组成一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 不能不清楚标准, 模棱两可.如:“高一年级长得比较帅的同学”“《数学》第一章中比较难的数学题目”“本班身材比较高的同学”“高一年级肺活量比较大的男同学”等等, 这些元素都没有确定性, 因而就构不成集合, 任给一个元素, 无法确定该元素是否在这个集合内.但是, 像“高一·一班的全体男同学”“高一·一班个子最高的同学”“不小于2的全体实数”等中的元素是确定的, 可以组成集合.
例1已知-1∈A={x, x2}, 求x.
分析由于-1是A中的元素, 因此x, x2中必有一个等于-1, 而x2≥0, 所以x=-1.
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相同的元素放入一个集合只能算一个.在这个意义下, 集合中的元素相当于“类”, 一个元素在一个集合中相当于“一类”.关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考查的很多, 应给学生多举几个复杂一点的例子, 以加深理解.如:
三、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从这方面来说, 集合就像一个“麻袋”, 把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元素装进这个“麻袋”.无论以怎么样的顺序装进去都指这个集合.如{a, b, 1, 2, 课桌, 小汽车}={课桌, b, 1, 小汽车, 2, a}.
当把集合的互异性和无序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题目相对来说就会复杂一些, 这种题目对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特性帮助很大.
例3已知集合A={1, 1+d, 1+2d}, 集合B={1, q, q2}, 若A=B, 求实数d, p的值.
例4已知集合A={a, a+b, a+2b}, B={a, ac, ac2}, 若A=B, 求c的值.
析 (1) 若a+b=ac且a+2b=ac2, 消去b得:a+ac2-2ac=0, 即a (c2-2c+1) =0.
当a=0时, 集合B中的三元素均为零, 这与元素的互异性矛盾, 故a≠0.
当c2-2c+1=0, 即c=1时, 集合B中的两元素又相同, 故c≠1.
(2) 若a+b=ac2且a+2b=ac, 消去b得:2ac2-ac-a=0.
集合是考查同学们学习能力与学习潜力的很好的命题素材, 它不仅是中学数学的基础, 同时也是支撑代数大厦的基石.由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使集合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系统, 因此要学好集合, 必须对集合的三大特性有深刻透彻的理解.以上只是本人对集合特性的一点教学心得, 供高一初学集合的学生参考.
摘要:集合是考查同学们能力与学习潜力的很好的命题素材, 它不仅是中学数学的基础, 同时也是支撑代数大厦的基石.由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使集合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系统, 因此要学好集合, 必须对集合的三大特性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本文将对集合的三大特性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供参考.
刘锦纷#教授
刘锦纷#医患之间
作者简介
刘锦纷,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新华医院副院长。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94年起先后前往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知名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面尤为专长。至今已完成各类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三千余例。1993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年来,主译专著2部,参与编写专著9部,发表论著40余篇。
怎么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呢?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从自己从事小儿外科30余年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医生和病人之间应该多点同情和理解。换句话说,医生多点同情,病人多点理解。
对于医生来说,在临床工作中应始终把责任心和同情心放在首位。就说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吧。
记得在新华医院工作期间,有个病人术后插管,不料管子滑出。情急之下,我马上对他进行了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事后,才知道那位病人是甲肝阳性。很多人都问过我当时真的有没有考虑过这么做潜在的风险。说实话,真的没有考虑过。因为当时病人情势危急,哪还有时间考虑那么多啊!看见病人的脸色已发紫,出于医生的本能反应,哪还管他是不是甲肝阳性呢!我想大多数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医生都会像我这么做的。实际上,同情心和责任心更多应该表现在平时与病人的交往上。比如,作为手术大夫,走下手术台,再累也应该亲自向病人的家属解释手术情况。
当然,要作一名名副其实的好医生,除有了同情心和责任心,除要有精湛的技术作为救死扶伤的保障。因此,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无论在什么行政岗位,作为医生,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专业和技术。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作为病人和家属,也要理解医生的难处,要理解医学本身固有的风险。有时医生虽已竭尽全力,但是总有诸多因素导致人力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不管手术结果如何,如果理智的家长能给予医生最真切的理解和最真心的感谢,医生也会以感恩的心和实际行动回赠患方的信任。
曾有一对来自海南的夫妇慕名找到我们医院为孩子做手术。当时,孩子已经在海南当地经历了一次心脏手术,但是情况并不乐观。这次来到上海,家长恳求我在手术中对孩子的心脏作一些整形修复,而不希望换掉瓣膜。我告诉家属我会竭力满足他们的要求。然而,手术中,却发现孩子心脏的结构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变化,情况十分复杂。于是,不得不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同时,制定周全的方案实施换瓣膜手术。但是,由于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手术没有成功。对此,作为医生我感觉心中无比沉重。然而,悲痛欲绝的家长并没有因此迁怒于人,反而真心感谢我为此付出的努力。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但的的确确为家长的理解而非常感动。
我们总会羡慕别人的成就,却不曾想,别人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每个成功者的背后总会有一段艰辛的路程。
临近期末,接二连三的考试,令人失望的成绩,紧张的氛围,压得我喘不过气。无数次幻想成功后的自己,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拿着新发的成绩单,我不禁哭出声来,任由眼泪肆意往脸上流。想起自己努力了这么久,何尝不是令人心寒的感觉呢?
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回家的路平日很近的路,今日却出奇的遥远。因为无颜面对父母的“灵魂拷问”。家里的大门显得额外的沉重——我决定去外面散散心。
黑压压的云朵把天空映得十分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突然钻进脑中,这不正是我现在的心情吗?霎时,一滴黄豆般大小的雨滴从我眼帘划过,垂直掉在石缝间,其中还有一点绿色。好奇心驱使我拉进目光——一株小草扎在缝隙间。
它是对么渺小!竟和刚刚掉下来的的雨滴一般!可它却在如此狭隘的缝隙间破出,慢慢生长。不敢想象他是如何抵抗未知的危险。想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也许小草心中始终怀抱希望,才会如此勇敢,如此努力向上吧。那么对于他这么庞大的我,又有什么借口逃避现实,畏惧困难呢?
天空中,一群白鸽正划过天际。我重新燃起心中那团火,飘飘乎,朝着家的方向,迈着轻盈的步伐……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引入了具有英美法传统的信托制度,在该法的架构下,中国信托业颠覆了传统的内涵,回归了信托的本源业务。
何为信托?《信托法》指出,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可见,简答的说,信托就是借助受托人的设计,来实现委托人在财产管理或财产转移方面的需要,它以信托财产的转移为出发点,以受托人的信托财产管理和处分为核心,以信托目的的实现为目标。
信托的特点:
首先,信托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是分离的。根据《信托法》的规定,信托一旦设立,委托人转移给受托人的财产就成为了信托财产,此时所有权就相当于转移给了受托人,但是,收益权并不归受托人所有,而归受益人所有,因此,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是分离的。
其次,信托目的灵活性。《信托法》只要求信托目的符合现有法律规定,也即受托人和委托人可以在法律范围内任意的发挥其创造性,设置出符合委托人需求的信托产品,这时信托产品具有了基金等传统产品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第三,信托生命的连续性。根据《信托法》52条的规定,信托不因委托人或者受托人的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也不因受托人的辞任而终止。
第四,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根据《信托法》的规定,信托财产分别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与他们的自有财产相分离,独立运作。
信托的功能:
首先,信托不仅仅是一种财产管理的手段,更是一种财产转移的制度安排。《信托法》允许委托人和受益人不同,这样,当委托人为了自己之外的第三人设立“他益信托”时,本质上就是将自己的财产或财产的收益权转移给了他人。比较典型的就是家族财产的传承和公益信托。这种一次性的财产转移功能是基金等所不能够实现的。其次,信托是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因为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自有财产相分离,因而,也就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风险相隔离。
第三,信托具有保障功能。在英美国家,委托人就广泛利用“自由裁量信托”和“保护信托”来为特定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保障。而且,信托在保障功能的优势在于,委托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置各种各样的条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第四,信托具有财产传承的功能。洛克菲勒传承财富的主要方式就是信托,信托可以使得家族财产代代相传并不断累积,打破所谓“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第五,公益功能。我国《信托法》明确指出,我国鼓励公益信托的发展。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信托具有以上诸多功能,但是,在我国这种功能性信托的发展相当迟缓,目前我国现存的信托主要承担着融资和投资的角色,主要作为委托人进行财产管理的工具。
所谓融资信托,是指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由信托公司向最后贷款人进行融资活动。目前,国内常见的融资信托主要有信贷型、准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融资信托。
投资型信托,是指是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用自有资金及组织的信托资金进行的投资。现代信托一个重要的发展动向就是信托的积极化,即受托人在信托财产管理中承担起越来越主动、积极的职责,其主要表现就是信托与投资的联系日益紧密。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第三季度末,信托资产按功能划分,融资类信托占比高达48.15%、投资类信托占比32.67%,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19.18%。可见,中国目前的信托资产中,融资类资产占比过大,而事务管理类信托发展严重不足。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
中国信托行业最近这些年经历了急速的发展阶段,资产管理规模从2004年的0.15万亿,到2010年的3.04万亿,再到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10.13万亿,中国信托行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公募基金。总体来看,中国信托行业的大发展是在整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资产管理市场快速膨胀的大环境之下的,尤其是近几年信托行业赶上并抓住了几个机会。
首先是2009年以来,我国开始逐步控制信贷增长规模,这促使银信合作的产生,信托通过作为银行的通道,资产管理规模急剧扩张,并积累起了业务资源和人脉资源,进而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集合信托业务。
其次,近几年信托行业的投资领域锁定在房地产、能源和政信合作方面,收益率高,而且风险较小,从而使得信托行业能够以较高的资本成本获得资金,而且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也促使了信托行业资金获得更为容易。
再次,在2012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之时,信托公司又发掘出信托受益权对接银行同业资金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推动信托行业继续发展。
然而,在看到中国信托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信托业的发展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暴露出不少风险和问题。2010年《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信托公司的净资本和风险资本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这一方面限制了信托公司快速扩张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加强信托行业监管,提前预防信托行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信托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少自己独立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目前信托行业60%-7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业,对银行业以来过重,这不利于信托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高成本获取资金难以为继。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普遍在10%左右,这也是导致信托资产科投资领域局限于房地产、能源、政信合作等方向的一大原因。然而,能源产业已现颓势,长期来看,政府对于地产的调控也使得地产领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政信合作的前景也不明朗,再依靠融资类信托获得如此高的收益率将越来越难。
第三,“刚性兑付”潜规则。我国《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也明确指出:禁止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在具有优良投资机会时期,“刚性兑付”有利于信托公司快速吸纳资金,发展壮大,但是这不利于培育理性的信托市场,不利于信托行业的发展。信托行业的未来
近些年,在监管层面而言,一方面是加强了对于信托行业风险的监管,比如对于净资本和风险资本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不断放开了对于信托行业业务方面的限制,以促使其业务创新和健康发展,比如新修改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就放宽了对于投资人的限制,2012年也开始允许信托公司开设证券账户,使得信托公司的经营范围得到扩展。
但是,于此相对应的是,基金公司、券商也在不断谋求进入信托公司的传统领域。未来,基金、券商理财、信托业务重合度将更高,信托公司原有的制度红利将逐渐减少,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采取差异化竞争,进行产品创新将是信托公司突破重围获取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信托行业可能的发展机会可能有:
1.新型城镇化。从短期来看,城镇化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未来的城镇化应该和原有城镇化有所不同。所谓新,我认为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要增加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收益,使农民能够在物质上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二是要注意城市中产业的培育。信托公司可以从新农村建设(比如土地流转)和城镇产业化布局方面获取机会。
重新坐回书桌前,我心里再也没有品读美文的兴致,真搞不懂为什么每次都要我打电话,为什么每周都要去外公家吃那顿毫无美味可言的饭菜。那一刻的我不懂母亲,不懂她的坚持。
第二天清晨,伴着一路的桂花香,我和妈妈骑着车来外公家,到了楼下,我又禁不住向老妈抱怨,说她自讨苦吃,跑那么远就为吃一顿饭,妈妈望着我,只是淡淡一笑,什么也没说,那时的我还天真的.以为她默认了我的看法。我飞奔上楼,看见了外婆在门口的张望,听见了外公在厨房的炒菜声,我的心里莫名泛起一阵微微的感动。我坐在饭桌前,看着外公端上一盘又一盘的菜,吃饭时,他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这夹那,外婆也不断向妈妈碗中夹菜,我侧过头看着妈妈,那一刻,我惊讶地发现她的眼里洋溢的是满满的幸福,那份温柔在一瞬间直抵我内心最深处。回过头来,我注视着外公,他两鬓微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望着外公日益苍老的面容,我内心再度泛起一阵辛酸,那一刻,我明白了母亲的坚持,也明白了有些答案其实一直在我心中,只是我一直未曾揭开。
原来,母亲要我打的不是一通电话,而是对外公的关心;原来,母亲并不是想去外公家吃饭,她只是在空暇之余多陪伴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少一点孤独。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堂既普通又不寻常的课。说它普通, 是因为这一内容是一个传统的数学主题, 并且, 关于这个内容的教学, 笔者在校内校外也听过多次, 并不陌生。说它不寻常, 是因为这一内容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地位不寻常,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 在教材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教学中蕴含的“转化”的思想, 也是学生在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里首次接触的一种数学思想, 为将来学习其他图形的变换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由此可见,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至关重要的。基于对该教学内容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笔者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了一番研读和思考, 同时也参考和研究了相关教学案例, 通过整理和分析, 发现这一学习主题的教学大致经历了“猜想—验证—推导—应用”这样一个流程, 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关注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而忽视了学生知识形成的体验过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解读新课标我们发现,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 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 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标强调了空间与图形教学应加强感性的、直观的观察和操作来进行, 通过分析和推导, 进而得到抽象的空间表象, 发展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笔者认为这也正是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几何”这一模块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的原因, 这几个字的差别深刻地反映了新课标改革了过去只重简单的几何事实的传授和偏重于计算的格局, 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一番调整, 有了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究。
[课堂实录]
一、回忆沟通, 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很喜欢魔术。今天,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图形的变换, 想看吗?
师:那就把我们的主角请出来吧。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它的很多知识我们已经学过, 比如 (教师手指课件) , 这四条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师生齐说) , 为了有所区别, 老师将这条底记做a, 你知道底a的高在哪里? (指名学生比画) 是这一条吗? (课件出示底a的高) 底a只有这一条高吗?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演示) 是啊, 只要是一组对应的底边之间的距离都是底a的高。那底b的高又在哪儿呢? (指名比画, 课件出示) 同样的, 底b的高也有无数条 (师生齐说) 。
二、观察体验, 探究原因
师:现在, 老师就请你来变魔术, 要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大, 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思考交流)
生:将底a变长。 (课件演示)
生:将高变长。 (课件演示)
生:将四条底边都变长。 (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 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他们用了哪些方法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大了?
生:他们都是将底变长或者将高变长, 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大了。
师:是啊, 从刚才的变化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 只要平行四边形的底或者高变长, 它的面积就会随着变大。
(教师板书:底变长, 高变长, 面积变大)
师:大家的方法真不错, 老师也想试一试, 可以吗?
师:老师将其中一条底b变长, 请大家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大了吗? (课件演示:拉动底a对应边平移, 使底b斜向变长, 底a和它对应高不变)
(学生观察争论, 教师指名二人发表观点)
师: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有没有变?我们一起用小方格数一数, 好吗?
(课件出示小方格, 教师说明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会数?
(指名一生演示数法)
师:他数的方法你看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样数的?
生:他是将平行四边形左边不满1格的三块移到右边, 和右边同样的三块拼在一起, 这样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数起来很方便。
师:谁能很快地数出变化之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指名一生演示)
师:从两次数的结果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没有变?
师:一条底边变长了, 面积为什么没变呢?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探究原因)
生:我们小组发现底b虽然变长了, 但是底a和它的高没有变, 所以面积不变。
师:这位同学的解释你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 只要底a和它对应的高不变, 尽管底b变长了, 面积却不会变大。
(教师板书:底和对应的高不变, 面积不变)
师:那么, 你们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组对应的底和高有关。
(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对应的高有关)
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几次操作中,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变大了?
(学生讨论分析, 再一次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对应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对应的高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谁已经知道?
生: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三、验证推导, 总结方法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底乘高呢?请大家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 利用身边的学习工具,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 开动脑筋。
(学生操作证明并介绍推导的方法)
师:他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谁能概括地说一说?
(课件演示, 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结合板书,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
师:将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推导, 是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 以后我们还会经常用到。
师:现在, 如果要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你会算吗?我们试一试。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略)
[教学体会]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验—猜想—验证—推导—应用”不难发现, 与传统的“猜想—验证—推导—应用”流程相比, 只是增加了“体验”这一环节, 而这种安排是否妥当, 笔者在最初设计的时候也曾有过两点疑虑。首先, 花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去观察图形的变化, 体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对应高的变化关系, 是否会影响后面验证和推导的教学, 学生还有时间去应用巩固吗?其次, 这样的教学安排, 是否偏离了教学目标, 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然而, 40分钟过后, 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
“体验”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不仅没有使教学拖堂, 反而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也使后来的验证和推导变得“水到渠成”。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了感性体验,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验证和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等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分析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虽然整个验证过程中, 有具体实物 (平行四边形纸片) 的支撑, 有学生的实际操作, 也有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 可以说体验非常充分, 但细分析发现这些体验的目的只是为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而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与底和对应高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因此, 我安排了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这一环节。第一次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大,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和底、高有关的, 底和高变长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会变大。第二次变化的设计 (底变长, 面积不变) , 主要是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 探究和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一组对应的底、高有关。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动态的、直观的变化情景, 学生通过观察, 自觉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对应的底、高之间的密切联系, 并且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发猜想, 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究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对应的底、高有怎样的关系呢?最后在操作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样的安排, 从形象到抽象, 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感性体验, 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不仅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二、关注了细节, 促进了学生的策略生成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凋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的方式。那么,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造型表现摆脱呆板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今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美术教材《画扇面》一课时,在讲解扇面画的特点时要求学生画出不同构图和形状,要求后一位学生尽量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的构图内容,再让学生对不同的构图进行比较。只要求学生掌握扇子的特征,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呆板、没有生气的传统课堂。
二、创作课上突出“创新”
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如遇到有的学生根本想不出,无论你如何的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他还是“纹丝不动”。在以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就让他们随之任之,这样就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扼杀了。现在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这样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如在教美术教材第十册《学画山水画》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山的形状、远近、树木及庭院的位置改一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幅满意的作品,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课上要引入“多媒体”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语言、文字、实物及挂图媒体的传播,学生对所学的欣赏知识难以消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无疑为美术欣赏课打了一剂“催化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快得以消化。而且大大加强了课堂容量,为枯燥无味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例如美术课本七年级下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我课前先从网上收集了很多欣赏图片如《野牛》、《创造亚当》、《早春图》、《初春》等等以春天为主题的中外作品图片,做成ppt美术课件,加上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乐曲,课上来展示给学生们看,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对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的概念很快得以理解消化,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沟通
(一)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允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诗配画等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欣赏音乐画感觉等等。这一堂堂与其它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二十年后的学校》,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一些有关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文章,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己的二十年后的学校。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校园的摄影作品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二十年后的学校,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报、校园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安全在我心中”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多一点理解记叙文】推荐阅读: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06-23
高一英语阅读理解记叙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07-07
多一点欣赏作文10-30
给留守儿童多一点关爱09-08
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随笔11-14
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多一点07-22
小学一年级语文《轻一点,再轻一点》教案10-30
一点10-12
时光慢一点06-01
自然一点随笔05-26